和谐的人际关怀弱势

2024-05-09

和谐的人际关怀弱势(精选7篇)

篇1:和谐的人际关怀弱势

城市交通中的弱势群体关怀

城市交通是城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子系统,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各行各业的纽带,是保证人和货物流通、维持城市生机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的功能日益增强。城市交通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提供交通服务,沟通城市中的各个功能组成部分,使城市成为动态的有机整体。中国正在步入城市化的加速期,其结果是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而城市的空间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聚集必然会构成对城市交通的巨大冲击和无形的压力。

人、车、路、环境是构成道路交通系统的四大因素。其中,“人”包括行人、自行车骑行者、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管理者以及乘客等在内的所有交通参与者;“车”是指包括道路上的公交车辆、私人小汽车、自行车等在内的所有道路交通运载工具;“路”则是指包括各级道路在内的所有交通流载体;而“环境”不仅是指自然环境,还应包括与交通相关的各种外部条件,诸如法律、政策等。无疑,在这四大因素中,人始终是交通的主体,车和路都是为人服务的,而环境则是调节他们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运载工具需要由人来操纵(全部都能自动操纵恐怕是十分遥远的事情);交通流载体中运行着各种装有人或货的运载

工具,归根到底还是人;而交通环境的规划,要安排人的环境、车的环境、路的环境,其要旨仍然是人在其中生存和活动的环境。人、车、路、环境有着各自的重点,而统管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人。几乎所有的交通方式都与人有关。因而人们很容易就能提出在交通中应以何“人”为本,又怎样来平衡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权等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城市交通对于这些问题至今尚未做出明确的答案。人类社会创造了许多社会行为准则。可以说其中的“平等”与“保护弱势群体”是20世纪以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两项行为准则。平等的观念自不必多说。所谓“弱势群体”,通常是指那些应当享受的权利更容易受到侵害、平等的权利更容易被剥夺的社会群体。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受到伤害的原因来自许多方面,如历史的、文化的、规则性的以及人们主客观的努力等等。毫无疑问,在城市交通中应当贯彻“平等”的原则,即,每个交通出行者的通行权都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在城市交通中是否每一个人都肯定获得了平等的通行权,而没有弱势群体需要加以特别的关爱?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至少从如下两方面可以看到城市交通中确实存在着一大批人,他们的平等权利极容易被忽视,甚至受到伤害。

如在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辆共同存在的交通环境里,机动车可以借助机械的动力,取得远远超过人类体力的机动能力。这样,机动车在获取通行权上具有极大的优势,而行人则始终处于不利的境地;而且,一旦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辆发生接触性冲突,行人、自行车骑行者更容易受到伤害,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从确保人身安全的角度看来,在交通过程中,行人、自行车骑行者是特别需要加以保护的弱势群体。

由此可见,在城市交通中所谓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主要是指交通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而这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当是行人与自行车骑行者。为此,在“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础上,制定交通规划、进行交通设计或制定交通政策、进行交通管理时,都应当充分考虑以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等为代表的交通弱势群体的因素;在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的建立、交通时空权的分配及优先通行权的建立等方面,都必须加强对交通弱势群体的保护。

应当说,无论是以机动车为主的交通模式抑或是以自行车为主的交通模式,每一种交通模式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机动车或小汽车虽然为生理强健者和社会强势群体提供了便利,但它却不能给社会弱

势群体带来多少好处,反而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削弱了他们在交通过程中的可通达性。

就社会整体而言,机动车或小汽车固然能满足部分社会人群的欲求,却满足不了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就个人而言,任何人驾驶机动车的能力都是暂时的、不确定的;具有驾驶能力的人随时都可能暂时或永久失去这种能力。因此,一个开明的、和谐的社会应给社会弱者以特别的关爱而不是与此相反。

城市交通规划与治理所涉及和面临的诸多问题中不仅有大量的技术性、科学性问题,还有大量的社会性、伦理性,甚至政治性问题。要确保城市交通规划的公正性,除了遵循以维护公共利益为重的基本价值取向外,还包括如何保护像城市贫困阶层这样的弱势群体利益的问题,因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涉及基本的社会公平或曰社会正义问题,而能否实现和保持社会公平,乃是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政府职责,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城市可利用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所有人,尤其是决策者,在思考问题时都必须本着公平合理原则真正地从公众利益出发,以确保城市中的大多数人对于相对短缺资源的公平占有,并能够平等地享有城市交通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城市发展交通遵循公平性原则

不仅是发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交通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保障。

张超

1104050092

篇2:和谐的人际关怀弱势

-----被贫穷扭曲的人格

在我们都没有注意的角落,活着那么一群人,他们终日为贫穷所迫,他们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他们敏感,脆弱的好像一张薄薄的纸,一捅就破。他们用过度的自尊来掩盖自己的自卑,最终,难逃人格扭曲的惨剧。不幸的是,肖冰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

梁晓声笔下的肖冰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里的贫乏令人发指,几十年来只有肖冰一人考入大学。有着那样的家乡,他上大学后的贫苦生活也可想而知,为了赚钱,他去黄山背过客,为了省钱,他去学校图书馆偷过书······贫苦的环境,人生的际遇使他变的性格古怪,愤世嫉俗,包括像作家自己这样见识广经验丰富的人都难以对付他的咄咄逼人,只好小心的避开。而作为肖冰女朋友的索瑶,她钦慕肖冰的才气,对有着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的肖冰有种特别的感情。她同情他,崇拜他,她为了他不惜失去了自己,她委曲求全,一次降低自己的姿态,竭力帮助他。她把同情误以为爱情,用一条爱的枷锁把自己束缚,在不知不觉间把肖冰当做自己的责任背在身上。而肖冰,人格已经扭曲的肖冰,因为索瑶始终处于比他高的阶级,他便把自己内心对社会的不公与不满发泄到这个一直守护他的女生身上,他会在索瑶生日聚会时突然失踪,享受使索瑶担心尴尬的快感,他把自己的就业责任完全交给索瑶,并把自己找不到工作的现状怪在索瑶身上。他自杀了,索瑶也在内心深深地自责中疯了,毁掉了自己本来一片光明的人生。故事的结尾令人唏嘘,在梁晓声无声的注视下,肖冰的骨灰被朋友护送回了贫瘠的家乡,也坐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卧铺。

篇3:建筑设计中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生理需求,自尊需求,社会交往需求

无论国家经济和社会如何进步,总避免不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其生存和发展状态虽逐步得到社会的重视,但现状还是不容乐观。他们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他们不但弱势无助,在一定程度上还被歧视”[1],对这部分群体的人文关怀直接反映着社会和谐与否。建筑师应尽快建立起关注弱势群体的伦理价值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将设计带来的功能享受和精神愉悦传递到他们身上,是当下每个建筑师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在建筑设计中往往因重视业主的感受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戏剧性的效果图和纯净美丽的模型上,而忽视了人在真实建筑环境中的实际视觉心理感受,对具有自卑心理的弱势群体尤为突出[2]。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在建筑设计中怎样体现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1生理需求

弱势群体不同的生理需求,对建筑提出了不同的功能需求,例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针对特殊群体的建筑类型的设计,如老年人住宅和中小户型住宅,医疗建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在设计中,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他们的生理特征及行为习惯,找出其共性的东西,提出这部分群体使用建筑功能和空间存在哪些特殊的生理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在设计中提出解决方案。

以弱势群体中的行动不便者为考虑对象,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决定了公共空间和建筑使用上必须有无障碍设计,来保障他们的“平等”享受信息交流与社会资源,才能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平等与自尊。目前,尽管法律与规范已经逐步联手督促无障碍设计的推进与发展,但是无障碍设计仍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日本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障碍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在东京、横滨等城市的住宅、道路交通、公用设施等方面的无障碍设计,考虑非常周到和人性化。所有路口全部坡化;主要路段人行横道口都装有盲人过街音响指示器;公用设施内轮椅可以通达所有地方等。

目前国内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因素,设计师们开始逐步关注中小户型住宅的设计。从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家庭构成角度出发,“力求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高的生活舒适度”是设计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这类住宅需要具备空间的舒适性和功能的多变性来满足住户对居住质量的要求,并不能因为面积小而降低生活的品质,应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建筑师首先要合理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尽量减少交通面积;在功能齐全的前提下,对居住空间的适宜尺度和空间作出判断,有效控制总面积;平面布局要适应灵活性和差异性,模糊某些功能空间边界,根据实际使用再次划分[3]。最后,要考虑整个居住区的环境,必须在规划时就做到景观的均好性,每户均有好的朝向、好的景观。

2心理的自尊需求

传统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站在关怀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在被关怀时往往享受不到作为社会平等一员所应有的尊重,会下意识地“说服”自己“不被关怀”。所谓的“人文关怀”很可能衍生出一定的伤害或者形同虚设。在建筑设计时,建筑师要有意识地考虑他们精神上的自尊需求,要运用情绪、情感增强的关怀效果,让他们的体验具有肯定、积极的作用,从而表现为喜悦、喜爱、愉快等。很多设计功能上满足了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但实际使用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很多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这些生硬的设计,根本没有人愿意去使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又如,由于城市老龄化问题和城市“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以老年人为对象的住宅正逐步得到建筑师们的关注,虽然这部分住宅设施完善,但他们还是感受不到生活的愉悦和社会的认可,有时过分的关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社会的包袱,被社会抛弃[4]。再如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兴建了不少临时救助设施,但是这部分庇护建筑除了能满足流浪汉的基本衣食住行外,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以上这些设计满足了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却没有更多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方面的自尊需求,缺少一种亲切的情感关怀,而使设计并不那么成功。

以下两个成功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建筑设计不光要从使用者生理需求角度,更要从心理需求角度更人性化的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西班牙Navarra新建了一座极简主义风格的永久性收容中心,它更像是市郊的周末度假村,四周景观环绕。设计者非常重视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将这个建筑塑造成一个“安静的盒子”,能有效的保护内部的隐私远离那些喜好旁观者的好奇心,并能使这座低调的建筑与整座平静的市镇更好的相连。这个收容中心将提供住所和食物给使用者,而作为交换,他们必须在“家”中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这种方式使流浪者不感觉自己是被施舍者,而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自尊需求。在美国加州Santa Monica的46套专为无家可归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居住和服务用房名为“Step Up”,为了让用户和社区联系更紧密,底层设置了商业零售空间和地下停车场。主立面上的镀铝板上安装了喷水口,朝南的墙上用不对称的水平开口过滤了直接的日光照射,形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深度,也为居住者带来一些安全感。这些幕墙在阳光下发光,夜晚也闪闪发亮,既称为遮阳板又称为保护私密的挡板。从这两个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得到启示,建筑应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愿望,是安全的,和周围环境融合不冲突;对建筑师而言,不应该通过形体的张扬和标新立异来彰显建筑师的个性,建筑应该相对低调友好;对使用者而言,可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体验生活,而不是被过分关注的,过分照顾的,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体现自己的尊严。

3社会的交往需求

弱势群体的内心比较脆弱和自卑,更需要社会的认可,更希望融入社会生活。在建筑设计中,为他们提供社会交往的平台非常重要,使他们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和社会交往,满足他们自我价值的体现。首先,公共建筑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较密集区,方便他们到达才有使用的可能。例如云南楚雄州图书馆,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同时附近有休闲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和两所小学。这样科学合理的选址,吸引了许多的老人和儿童来使用图书馆,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的读者中,老人所占比例竟高达1/3。同在云南省的保山图书馆新馆,由于地处城郊,尽管馆舍壮观、馆内外环境优美,但读者却很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更是寥寥无几。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图书馆选址优劣带来读者阅读量的巨大差异这种现象普遍存在[5]。在设计前期建筑的区位选址,方便弱势群体的可达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成功的设计能增强建筑的活力,能为使用者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交流平台。以教育建筑为例,教学楼群体通常采用单面走廊南北向布置,与东西侧围合成内向半封闭庭院,这种大客厅式交往空间正是师生聚会交流的场所。很多公共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通过“人看人”,丰富了空间层次,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种交往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大多是被动式接触,却极具吸引力。这种无拘束的广泛交流既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在“看”与“被看”中表现个人的自尊及对自我价值认可和满足。特别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弱势群体的交通可达性,选址非常重要,成功的区位选址是建筑成功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方便弱势群体交流和休息的空间,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建筑师,首先必须熟悉了解弱势群体的基本生理需求,同时针对不同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设置不同的功能空间和设施;其次,应该了解他们的精神自尊方面的需求,在设计中满足他们“平等”享用社会资源的权利,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而不是站在被施舍者角度接受社会的照顾;最后应该考虑他们社会交往和自我价值体现方面的需求,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生活,而不是被社会抛弃或被社会过分关注和保护的特殊群体。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建筑师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观察,才能用心去设计。

参考文献

[1]周永姣.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心理探微[J].2003(3):82-83.

[2]李自明.建筑公正和伦理——从伦理角度论建筑师的职能意识[J].中外建筑,2004(3):21-22.

[3]巫仲强.中小户型住宅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95-96.

[4]程文娟,李瑾.老年住宅的空间设计特点及未来发展探索[J].四川建筑,2009(8):66-67.

篇4:和谐的人际关怀弱势

一、节目背景

在现在的社会中,当我们把太多的关注投向财富500强,投向影,视,歌的明星时,当我们把太多的钱财花到去肯德基、专卖店,当我们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给予我们的优质的生活时,我们可曾关注过社会边缘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始终处于劣势,他们的生活远远的游离于社会主体以外,他们就是弱势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有一个更加特殊的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注,他们就是——大学生弱势群体。

二、节目宗旨

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注。

三、节目定位

围绕主题展开,把大学生的精彩生活再现出来,起到给人们深刻的思考。

四、节目内容

首先是主持人介绍嘉宾和冠名的赞助商和节目参与单位。主持人嘉宾在演播室里面现场聊天与交流,向现场的嘉宾和场外的观众提出问题,后进行影像的解说来说明在贷款等问题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在播放影像时进行互动交谈结束后进行分析和评论。

五、播出时间

每周六19::3——20:00

六、人员设置

篇5:和谐的人际关怀弱势

Goodafternoon,everyone!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

在讲新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一个刚刚发生过的在“非典”时期的一个实例:前不久,北京大学的校园网上,曾经有过这样一封帖子——“空荡荡的房间里,住着一位上小学的小女孩。她的外婆已经病逝,女孩染上非典,爸爸在医院隔离。每天晚上,她房的灯光一直亮着。只要灯亮着,小女孩就还安全。这灯光,是生命的光„„”这是与小女孩一墙之隔的邻居,一位北大老师发出的帖子,引起了很多网民的关注。为这个小女孩祝福的帖子连续数天登上排行榜前十名。这个小女孩,就是北大附小六年级12岁学生林文天,一个瘦小但坚强乐观的女孩子,因为怕带有传染病毒,一个人独自生活了23个日夜,从未出家门一步。这23天是这样度过的:每天起床后先看书,然后认认真真写作业,她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寂寞。她能趴在阳台上一两个小时地望着外面的风景,望着楼下的小朋友踢毽子、跳绳。隔三四天才能和父母通一次电话,直到妈妈——北大经济学院教师李玫——脱离危险期。在电话里小天天哭了,这是妈妈20多天来第一次听到孩子的哭声。小天天的坚强勇敢鼓励妈妈战胜SARS病魔。“我非常感谢我的孩子。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很多亲友曾经惶惶不可终日,但是我的孩子却一直镇定地安慰我,独自生活了23天。”妈妈的话里充满了疼爱和自豪。小天天的坚强勇敢感到了许多人,而小天天却说她的坚强勇敢得感谢许多人:小天天得到不少人的关心。那个发帖子的邻居给她送来饭菜,总是那么准时、可口,还有那个邻居家小男孩在电话中为她用手风琴拉出的“平安夜”是那么让人舒心。学校开辟了网上“真情互动”版块,她每天都能接到来自父母的同事、北大爱心社、老师、同学、亲属的安慰和鼓励。小天天非常感激这些帮助过她的人,她说他们是她“很铁的同盟军”。其实,这只是发生在“非典”时期许许多多感人事例中的一个,SARA病毒袭来时,人们恐惧、担心,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都有所打乱,但人们感叹最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和了,拉近了,人们重新找回了关心、帮助他人这一中华民族的好传统。我们看到,全民族的卫生习惯从此有了很大改变。

第二个故事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沙赫曾做过的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请人到一个小房间去居住。这个小房间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没有电脑、电视,不准写信,也不让其他人进入。最后有5人应聘参加实验,实验结果是:其中一个人在小房间里只呆了两个小时就出来了,另外三个人呆了两天,最后一个人呆了八天。(简单算一下酬金15×24×8=2880$≈23040RMB)这个呆了八天获得了2880$丰厚报酬的人出来以后说:“如果再让我在里面呆一分钟,我就要发疯了。”那么这一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或者说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问?(停顿几秒钟)它表明人都有强烈交往的需要,都害怕孤独,都希望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正确进行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板书)

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人际关系”这一个词是如何提出来的?“人际关系”一词产生比较晚。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在芝加哥某工厂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实验时,首次发现人际关系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由此提出“人际关系”一词。自此,才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普通群众关注人际 1

关系。人们也普遍认识到:个人家庭幸福、生活快乐、事业上的成功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美国卡耐基工业大学对10000个个人成功案例分析,他们的智慧、专业技术、经验占成功因素15%,其余85%决定于什么呢?就是人际关系。像我国的一些名言警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还有像伟大领导毛主席说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都说明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大家欣赏的排球比赛,痴迷的足球运动,靠的都是球队的运动员、教练、医生等等的密切配合。学会人际交往可以使你心情愉快,为你提供机遇,助你事业成功。既然人际交往如此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人际交往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大问题。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板书)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包括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长幼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下级关系、老乡关系、战友关系等各种关系,每一个人都必然处在这样一个由各种关系编织成的无形又巨大的关系网中。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处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当中,这种社会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人际关系。所以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直接的相互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简单板书)。人际关系以心理联系为特征,即是说,人际关系的变化**影响双方需要及满足程度。如果双方在交往中能获得某钟满足就能促进相互之间关系更加接近;反之就会疏远。人际关系更强调精神、心理上的满足。理解、信任、关心、友爱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温暖、幸福和喜悦,从而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相反,冷漠、冲突、排斥和互相猜忌,会使人产生压抑感、焦虑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大学生一般来讲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心中难免有失落感和孤独感。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也难免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所以作为在校大学生更应该注重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第二个大问题。

二、良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板书)

1、有助于大学生信息交流、智力开发、技能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信息的时代,知识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由于个人自身条件能力的局限性,仅凭个人单枪匹马很难获得更多信息。正如孔夫子说的“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学习必须依靠师生群体,广泛交流才能拓宽知识,获得更多有用信息。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么为什么说人际关系又有利于智力开发和技能提高呢?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有些难题,无论怎样苦思冥敏想都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但经人一点拨,顿时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英国大文学家萧伯纳就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以后,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流,那么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他和杨振宁教授合作打破宇称守恒定律,就是在一起吃饭、交谈时获得的灵感。可见人际交往对智力开发、能力提高何等重要。同样,良好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很多**都有这样体会:生活在一个不团结集体里,关系紧张,人情冷漠,互相嫉妒,学习效率不会高。反之,一个班级或宿舍里,人际关系健康、和谐的空气很浓,生活管理有人抓、学习进步有人夸,遇到困难有人帮,在这样一个有向心力、凝聚力的集体里,大家自然感到心情舒畅、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为什么我们这个班几乎受到所以任课老师的好评,那就是因为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团结、热情、活拨、**,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就顺利。

2、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简单的讲就是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自我孤立、封闭起来,那么他对自己的评价可能就是片面的,或者是错误的,甚至走向极端。这种自我意识就是完全失真的。所以一个人在形成自我意识时候,必须使自己置身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以他人、集体为参照物,为榜样,只有这样,自己才可以感受到:自己哪些是错误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哪些想法与社会的需要、他人的要求格格不入,哪些目标、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等等,从而不断地进行调整、纠正,力求达到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有机统一。比如,02机电工程系的两名同学因煤气中毒四忙,他们所在两个班级的同学配合学校、班级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陪伴、安慰处在极度悲痛中的同学父母,*****。这体现了这个班的同学懂得关爱他们。但更值得宽慰的是:同学们通过这件事懂得了学校严明校规校纪的用心所在,而不再埋怨不让租房住校外是学校跟他们过不去,不再指责学校让学生上晚自习、不要到外面去是多此一举,也学会了珍惜大学时代美好时光。这样,他们就纠正了认识上的偏差,自我意识就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3、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帮助(板书)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有了一件高兴的事,总想立刻告诉最好的朋友,让朋友一起分享喜悦,当自己遇到了不快,遭受了挫折,也想找一个人倾诉,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倾诉”,这对人的心理健康很有帮助。所以讲心理健康一章时,还要讲到这个内容。正如培根所说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去一半忧愁。”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吗?——对,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大学生过于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在孤独和郁闷中越陷越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山东大学有一个女生,由于受到家庭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她不善于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独来独往,她对学习特别认真,整天把时间、精力全部投在学习上,从不参加集体活动。她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成绩都排在全班第一,但大学三年级一不小心考了第二名,结果她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跳楼自杀了。可是乐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极其有帮助的。

还有上次我给同学们进行“关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健康发展”的讲座中**的某大学的甄新喜同学,就是因为自己来自偏远农村,个头矮小,又没有业余爱好。白天低人一等,不愿与同学交往。久而久之,离群索居,内心**,发展到最后竟用浓硫酸将自己同宿舍的几个大学生全毁容,还残忍地用刀捅伤了****。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不善交往,内心闭塞,性格怪僻暴戾,残酷杀害了自己的4位同窗好友。

既然人际关系对个人、对集体意义如此重大,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交往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人际交往的原则(板书)

人际交往的原则就是指在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和规范。具体来讲,在人与人交往中,应遵循以下5个原则。

1、尊重原则(板书)

俄国大作家屠格捏夫有一天走在大街上,一个年迈体弱的乞丐向他伸出发抖的双手行乞,屠格捏夫找遍所有的口袋,分文没有,感到惶恐不安,只好上前握住老乞丐那双脏手,深情地说,“对不起,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兄弟!”哪知大作家这两声“兄弟”却远远超过了钱币的作用,立刻使老乞丐泪眼蒙蒙,颤抖着说:“哪儿的话,这已经很感恩,这也是恩惠啊!”这个故事说明,无论什么人,无论地位高低,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定学会尊重别人,包括尊重别人的人格、权利和劳动成果。

2、诚信原则(板书)

诚信原则也就是真诚的原则。真诚待人通常被认为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原则。但恰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缺乏道德,不讲信用,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现象。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在2001年9月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倡导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就是:明礼诚信,要求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以及公民个人都应以诚待人。海尔集团的走向世界、阜阳商厦的骄人业绩,靠的只有一个秘诀:诚信。中国人民靠着执着、韧劲,****通过艰苦谈判加入了WTO,一切要遵循WTO的游戏规则和国际管理,诚信的原则尤其重要。大学生在交往中一定要真诚坦率,一是一,二是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3、宽容原则(板书)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这时候心胸一定要宽,姿态要高,气量要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下面两句呢?是的,比海洋还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所以说要能够容人之过,容人之短。当然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忍让,在宽容的基础上,应帮助对方改正错误。

4、互酬原则(板书)

互酬就是互利,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只顾归求个人需求的满足,也应该满足对方的需求。这种互惠互利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当自己取得成功,朋友为你祝福高兴,当自己遭遇不快,朋友来安慰、开导你;当朋友有了进步,你也应该送去真心的祝福,遇到挫折时,给予真诚的帮助。当然人际关系中的互酬,强调的是精神上的互酬,在强调互酬的同时,我们更赞扬那种乐于助人,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

5、谦逊原则(板书)

谦虚、谦逊是一种美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好学者,人民总是乐于与之交往,反之狂妄自负,目无他人,人们往往避而远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切勿狂妄自大,那样只能是“井底之蛙”,鼠目寸光。

到这里为止我们就把这节课内容讲完了。下面两点总结一下。人际关系含义、人际交往意义和原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自觉运用这些知识理论,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当然在交往中还要注意“交友慎,渗择友”。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到:掌握交往的艺术技巧中要讲到的。

布置作业:

1、回去以后搜集一些关于人际交往、友谊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典型事例。

下节课我们互相交流学习。

2、请同学们将所发的例题**一下,看一看“你善于焦急吗?”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同学。

附:板书(格式)

第三章 正确进行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含义

人与人直接相互关系社会关系

二、人际关系对学生成才的意义

1、信息交流智力开发技能和学习效率

2、自我意识

3、心理健康

三、交往原则

1、尊重原则

2、诚信原则

3、宽容原则

4、互酬原则

篇6:和谐的人际关怀弱势

【关键词】和谐校园;工会;人际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党不懈奋斗的一贯目标。高校作为创造和传播科学知识,引领先进文化方向,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知识分子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社会团体,创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和谐校园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创建和谐校园工作是一项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其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是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坚实基石。惟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保证学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稳定持续发展。学校工会既是“职工之家”,又是联系领导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有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营造奋发进取、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的思想基础和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1.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新的变化。针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工会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讨论,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个人利益、市场经济规则与教育宗旨、狭隘的教师职业观与崇高的师德境界等方面的关系,努力形成大家一致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那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当前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可算是一种较高收入的稳定职业,还显示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若仅用这种“谋生观”来认识教师职业,必有悖于社会所提倡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奉献”是师德的灵魂,“春蚕 ”、“红烛”是人民教师的最好比喻。价值取向决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师德建设中,既要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也要体现教师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主体价值,只有与时俱进,使师德规范更符合人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实际,师德建设机制才能获得良好运行和发展,从而奠定和谐校园、和谐教育的基础。这也恰是工会“教育”与“维护”基本职能之所在。

2.工会针对学院由两所中专校合并新建的实际情况,协助学院宣传部门组织教职工先后开展几轮教育思想大讨论,更好地确定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端正高职教育的教育思想,由此提炼出学院校训和“三风”表达词,努力营造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管理规范、改革创新、充满生机的校园氛围。用大家共认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盐城纺院精神凝聚人心,激发活力、鼓舞斗志,在较短时间内做到了人员之间的融合和工作上的磨合,全院上下很快形成了和谐共处、团结协作、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

3.把以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校园中积极倡导爱国、敬业、好学、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广大教职工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作为最大的荣,把不学无术、工作敷衍了事作为最大的耻,全体学生把勤奋好学、求索进取作为最大的荣,把迷恋网络,考试“60分万岁”作为最大的耻。正是这种最基本的传统校园荣辱观驱使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促进和谐的教与学关系的建立。

二、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是领导和教职工之间能协调融洽、同舟共济,建立一支民主平等、团结奋斗,促进学校持续和谐发展的优秀团队

教职工是学院的主人,教职工的利益与学院的整体利益是一个统一体,领导是维护这个统一体的带头人和服务者,只有在政治上保证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制度上落实教职工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利益上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形成领导与教职工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1.工会必须切实维护广大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权,努力为党委的科学决策建言献策。通过教代会制度,建立教职工的源头参与机制。在每年的教代会上对院长工作报告,学院预、决算等进行评议,对涉及学院改革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和决策,工会代表必须参与讨论,或经教代会通过,充分表达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诉求,使领导作出的决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科学性。2.工会必须切实维护广大教职工对校务工作的知情权。一方面教职工作为学院的主人应享有校务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为落实党的“执政为民”的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院领导应主动公开校务,因此校务公开就成了建立领导和教职工和谐关系的重要载体。学院党委十分重视校务公开工作,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校务公开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各职能部门主动公开,工会积极协调,严格监督,效果显著。如在新校区建设中,有关重大项目的招标活动共20多次,每次都有教职工代表参加,再通过工会组织系统使全体教职工及时了解有关真实情况,消除了部分同志的疑虑,融洽了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与广大教职工的情感。

3.工会必须切实维护广大教职工对领导干部的评议权。高校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对于加强班子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不是简单的群众对领导品头论足,工作说三道四,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认识,领导认识到位,就愿意被评议,不怕被评议,职工代表认识到位,评议才能代表民意,客观公正。工会在党委领导下,严格制定教代会的评议制度,并协助周密组织,做到既严格程序,又科学有据,既让代表感到行使民主权利的神圣,又让干部感到接受监督的严肃。通过评议拉近了领导和群众的距离。

三、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主体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协调,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育人是学校各项任务的核心,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因此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职业技术能力、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相互理解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活动,是社会主义新型学校的本质要求、和谐校园的重要体现。

1.改革办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工会积极倡导改革创新办学模式,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守法意识。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实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符合自身条件的教育选择,使其得到最佳发展;重视贫困生工作,建立健全扶贫助学制度。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关心爱护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得到全面自主、健康和谐的发展。

2.改革教育管理方式,实行管理民主。一是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提倡师爱、师表。工会配合学工处,定期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交流会,推广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经验,防止班主任因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产生师生

对立情绪,或是提出不切实际要求,缺乏人情味,做到在管理上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不断提高。二是推广学生自主性主题教育,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下,根据学院中心工作和班级实际情况,每月自立一个教育主题,自行安排具体活动,自行交流总结评价。三是创设自主发展氛围,学生进校时即对在校期间的政治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发展目标,每学期进行一次自我评价,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篇7:和谐的人际关怀弱势

与强语势的表达相反, 英语弱势语用柔婉的间接表达方式曲径通幽地委婉地传递信息, 常常会削弱语势, 使语意含蓄、模糊。它包括低调陈述、委婉语、反语、突降法、阳否阴述格、假省法、、修辞性问句及一些柔性的表达如插入语、不定代词、虚拟语气等等的使用。

1 英语弱势语的形成与语言特点

英国人矜持庄重, 口语中忌讳用生硬冒犯的说法, 文学作品中常用迂回的方式来表达。语言含蓄而有礼貌, 语气温和幽默, 使得大量的语言形式变得柔婉, 并发展成姿态各异的弱势语。在特定的语境中, 人们故意避其精确, 取其模糊, 以符合社会适宜性标准, 虽然造成了语义语势上的缺省, 但却给了受话人可接受的空间, 更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这样弱势语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实际上, 英国人正是利用弱势语这种因语义语势缺省产生的能动的表达、温和的语气、柔宛的语势, 加强了与各民族及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和交流的, 英语也几乎成为了目前得以推广的世界性语言。

英语弱势语常采用语气柔婉、曲径通幽、含蓄委婉、用语模糊等方式, 使英语语言变得滑稽幽默、敏锐机智、诙谐风趣等, 这些特点也使得语言涵义深刻, 令人回味无穷。如:

A.I am a disadvantaged senior citizen, registered as disabled, drawing a retirement pension, renting a leisure garden and, presumably, immortal because I shall never die—I shall merely pass away.

B.I am an old cripple, drawing an old-age pension, working hard to raise vast quantities of vegetables on an allotment and well aware that, one of these days, I shall die.All this is fact.

A段使用了弱势语--委婉语, 比B段中的语言表达要柔婉、含蓄、说话好听得多, 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幽默、机智、诙谐、风趣等特点。

可以说, 在很大程度上英语话语交际是依赖弱势语取得成功的, 在日常交际中, 人们喜欢用悦耳动听的、温文尔雅的或谦逊的言词来代替不中听的、粗野的、直露的或忌讳的原词, 话语中常透露出一丝丝柔宛的美感。低调陈述、委婉语等是弱势语的首选形式, 常用来表达委婉的语气, 有时表示说话人谦虚、不张扬;有时候表示说话人回避不雅;有时表示说话人不愿意把事态说得很严重, 具体的事态重要程度或严重程度留给听话人去分析、去回味。因此英语弱势语在话语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媒介作用。

2 英语弱势语的公关优势

基于以上特点, 英语弱势语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了一定的超语言功能, 在加强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具有润滑作用, 显现出很强的公关优势。

2.1 使用英语弱势语符合公关语言的情感性

感情是人类语言表达不可缺少的功能因素, 它遵循平等互利、双向沟通的原则, 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去引导、感化、说服对方, 达到相互理解、共同协作的目的。情感的职能非常重要, 人际关系中的口头表达, 大多都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有时候如果对方的情感因素受到破坏, 再充足的理据也难以令人接受, 甚至遭遇强烈的抵触情绪;倘若说话好听, 三言两语即可打动对方, 使对方产生愉悦的情绪, 接受话语意义, 产生意动。

英语弱势语向人们传达体现平等、尊重、真诚、人性关怀等情感信息, 使对方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 产生良好的印象。一个人的心理定势是随着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所以要用自己真诚、热情、友好的情感因素和可靠的信息内容使对方产生愉悦感、信任感和认同感, 为实现主要目标作好铺垫。情感因素是调节一切关系的润滑剂。英语弱势语重视说话对象的感情态度, 始终把受众放在主要的、突出的位置, 从情感的交流出发让话语含义得以渗透与传递, 而说话人态度恭谦, 说话低调, 不张扬的个性及品质也能深深地吸引对方。

2.2 使用英语弱势语符合公关语言的文明礼貌性

在人际交际中, 人们喜欢用悦耳动听的、温文尔雅的或谦逊的言词来代替不中听的、粗野的、直露的或忌讳的原词, 话语中常透露出一丝丝柔宛的美感。低调陈述、委婉语等是英语弱势语的首选形式, 常用来表达委婉的语气, 有时表示说话人谦虚、不张扬;有时候表示说话人回避不雅;有时表示说话人不愿意把事态说得很严重, 具体的事态重要程度或严重程度留给听话人去分析、去回味。如, “轻描淡写”可以把严重的事情事态描写得轻松, 体现出说话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生活态度, 给语言增添浓厚的诙谐幽默感, 但听话人可以从上下文的语境中推测出事态的严峻性。

可以说, 英语弱势语充分遵循了“礼貌原则”, 同样的话语意义, 说话用词越多, 说话越费力气, 就越能体现话语的礼貌性, 常常顾及对方的面子问题。如客气地请求某人做某事, 建议某人做某事或给对方提出建设性意见, 使用插入语或虚拟语气等可表达礼貌, 还能委婉地表达出说话者内心隐藏的不满、责备或拒绝, 代替用命令语气的、直截了当的祈使句, 可避免给对方带来不愉快或尴尬。

2.3 英语弱势语传递婉曲信息和暗示信息, 间接地发挥认知功能和表态功能

英语弱势语传递的常常是超语言信息, 伴随真实的信息而出现, 用间接的方式隐隐地提示着真实信息的存在, 传达言外之意, 听者经过大脑思考或情感吸收才能认知准确信息。在特定的交际场合表面上弱化某个事件, 实则强调它, 由于语气柔宛人们咋一听很快能接受话语的表层含义, 其深层含义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人们接受了它就难以抹掉, 因此它间接地发挥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语言的情感信息、表态功能伴随着信息理性内容的传播同时传递, 在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中, 情感自始至终都在悄悄地参与说话人的思想、行为,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听者的心理和行为, 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听者的心理和行为, 英语弱势语也发挥着极强的表态功能, 如:

I shall not discuss his cowardice or his treachery.

此句用弱势语——阳否阴述格间接地表达了对事实的认知:He is coward and betrays his friends, 同时也表达了说话人对这个事实的态度:despise his cowardice and his treachery, and will not want to talk about them。

2.4 英语弱势语依附着非语言信息

英语弱势语传递超语言信息的同时, 依附着某种情感信息, 常常制造出幽默、轻松的气氛, 在听者的心里产生共振, 拉近了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思想持续沟通, 人际交往顺利进行, 同时提高了话语的可接受程度。如:

A: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frankly what you think of our programs?

B:Well, some are interesting, some could be better.

B用弱势语——虚拟语气表达了准确的信息——自己的看法:Some programs are good, but others are not, 但依附着的情感信息是委婉地提出改正的建议, 不唐突, 不冒犯, 为A的心理承受能力着想, A此时心理上很容易认同对方的观点, 也明白有些地方确实应该作些修改。

3 结束语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语音标准 (国际音标) , 语调柔婉, 句法简明, 容易被学习者掌握, 使用的人群越来越多, 涉及的国家或民族数量最多, 即使在语系差异很大的汉语、日语等语言中人们也喜欢夹杂使用英语词汇, 如这个活动hi翻天了;广告:老师, 你out了;日语中的“ル一ル” (rule) 、“プロ” (professional) 等词的用法。

英语弱势语是包含委婉模糊语在内的语言现象群, 它产生的语势缺省更容易使听话人接受发话人的话语指令, 使人际关系更亲近, 使双方的交际互动更顺利, 并从交际互动中得到愉悦。它有效加强了人际关系, 一定程度上诠释了英语逐渐成为世界通用语的魅力和原因所在。这对于英语语用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英语语言发展迅猛, 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逐步成为全球范围内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与各国人民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掌握了弱势语会使我们在这些交际中得心应手。

摘要:英语弱势语用柔婉的间接表达方式曲径通幽地委婉地传递信息, 常常会削弱语势, 使语意含蓄、模糊, 但能突出说写者的情感性, 拉近受众的心理距离, 有意回避不愉快的事, 增强语言的可接受程度, 在人际交往中凸显出很强的公关优势。

关键词:英语弱势语,柔婉的语言特点,人际交往,润滑作用,公关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熙宗.公关语言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邱畅.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屏障[J].海外英语, 2011 (5) .

上一篇:小学如何开家长会下一篇:初中写生活的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