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2022-09-11

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 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 也是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 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诸多要素中, 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又是促进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基础。

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应着重处理三个关系

(一) 领导和教师的关系

要谈教育的科学发展就必不可少地抓住教师这一根本要务。作为学校领导主要任务就是把学校里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潜能开发出来, 帮助他们克服各种生理的、心理的、能力的、个性的和体制的障碍, 去实现学校的各项任务。作为学校领导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赏识每位教师, 不但可以激励大家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 还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二)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 平等对话,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最关键的因素,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也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 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与学两方面的协调一致, 教师的理想、信念、人生观、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事业心的支配, 会影响学生性格特征和人格发展, 这要求老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去热爱所有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拥有平等意识, 无条件积极关注每个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学生对于老师关爱也

自古以来, 语文教学有“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语文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 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描述的:“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 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就在于塑造青少年的人格, 当仁不让地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新的形势下, 显然是进行人文教育最佳教材来源之一。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选取了大量古代文学作品, 全套教科书编排的古诗文, 约占课文总数的40%, 与之配套的《语文读本》中, 文言文篇目更多。而这些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 涉及到数十部优秀古典名作, 像《论语》《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等, 体现出的主题有仁政民本思想、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思想, 高尚人格、亲情、友情、孝道等。因此, 无论从篇目还是体现的主题上来看, 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都是相当不错的。

那么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这条需要及时的信息反馈, 要求学生在强调尊严和权利被尊重的同时, 不要忘记师生之间最基本最传统的关系, 那就是学生要像热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热爱老师, 尊师重道, 虚心求教。

(三) 教师和教师的关系

教师之间的关系是根本利益一致的同志和朋友的关系。教师队伍质量的优劣与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体教师严以律己、宽容待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友好合作、和谐竞争、取长补短、以诚相待, 加强交流与合作, 促进教师间的友谊。

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应把握的原则

(一)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实践证明:学校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多来自领导的不公不正不诚不信。因此学校管理者办事要出于公心、扬正祛邪、以诚待人、善于沟通。

(二) 沟通原则

沟通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最好的方法。要及时消除学校内部人员的矛盾和分歧, 必须建立沟通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好职工会议、党员会议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及时化解学校中的不和谐因素,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集体观的培养, 努力打造一支团队协作、思想高尚、作风正、派战斗力强的教师队伍。

(三) 互动原则

领导干部特别是校长要经常深入到工作一线, 了解教职员工工作、生活、学习情况, 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要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 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答复;要推行校务公开让教师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增强员工责任意识和“主人翁”观念, 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为促进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语文教学应加强

传统文化教育

◇何漪

途径, 运用我们现有的教材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呢?

在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中, 由于文言文实词、虚词太多, 文章难以理解, 老师就过多地串讲, 学生也过多地被动学习, 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 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 更无法吸收文章中所散发出的精神“养料”。

《百家讲坛》的热播, 使华夏大地掀起一股“文化”热潮。于丹的《论语心得》更是风靡全国, 这部两千多年来炎黄子孙心中的“圣经”就这么再次成为国人争相学习的焦点。我曾经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于丹的《论语心得》片段, 不曾想连平时最厌烦文言文的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观看到最后。在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有部分文言文选自《论语》, 我们所讲时的那沉闷的课堂气氛与学生观看《论语心得》视频的全神贯注的表现相比, 无疑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颇多的反思。学习于丹, 就要学习她的教师艺术, 这就是她全部魅力的所在, 她用通中外悉古今的博学, 结合一个个贴切的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上一篇:解读深化电力线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下一篇:预防工民建施工中墙体裂缝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