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扶贫办职责

2024-04-25

市扶贫办职责(精选8篇)

篇1:市扶贫办职责

根据郴政办发(2002)43号文件《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郴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郴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为副处级,主管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6名,配备领导职数为:主任1名(副处级),副主任1名(正科级)科长2名(副科级)。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中央和省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研究并提出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及意见,协调解决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扶贫工作重点地区的扶贫开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并协调有关部门实施;指导制定村级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贫困状况监测与统计。

3、根据有关规定协调管理中央、省和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拟定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分配方案,指导监督和检查扶贫资金的使用;组织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规划、设计、论证、筛选,负责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申报并组织实施;负责财政扶贫项目库建设,参与信贷扶贫项目的立项、审核、推荐和申报工作。

4、协调管理贫困地区与国内外社会组织或机构的扶贫交流与合作;指导有关扶贫外资和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5、制定扶贫开发科技推广计划;协调贫困地区扶贫科技推广,组织指导扶贫工作有关的培训工作;负责扶贫开发有关信息和宣传工作。

6、指导和协调全市社会扶贫开发工作。协调管理有关扶贫捐赠资金和物资,联系中央、省直机关对郴定点扶贫工作。

7、参与农村建整扶贫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制定驻村帮扶计划,指导和协调市直机关驻点村项目建设。

8、承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9、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根据上述职责,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内设2个科。

综合科:协调办理机关日常事务;承办重要会议的组织以及重要报告、文件起草或修改,负责机关文电、政务信息、保密、信访、档案等工作;负责机关行政事务、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负责研究提出全市扶贫开发有关政策建议,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全市扶贫开发中长期发展规划;拟定村级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指导和协调全市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联系中直、省直机关对郴定点扶贫工作,参与市直机关驻村扶贫工作;指导扶贫开发科技推广与培训工作;负责贫困地区最低收入人群的监测和统计工作,负责扶贫开发宣传和信息工作;负责机关思想政治、人事、劳资、老干、社会保障和计生等工作;承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项目科:依据扶贫开发总体规划,负责指导各级扶贫开发项目库建设;研究提出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分配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审核、申报中央和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项目,指导、监督、检查项目实施和扶贫资金的使用;协调有关金融部门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开发以及有关商业银行扶贫贷款,参与中央扶贫贷款财政贴息工作及省扶贫贷款财政贴息申报工作;协调管理有关扶贫捐赠物资和资金;参与管理贫困地区与国内外组织或机构的合作、交流事项;参与和组织有关扶贫外资和项目的实施管理。

目前,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有编制7名,实有干部8名。

篇2:市扶贫办职责

职责分工

为切实加强全市电商扶贫工作的具体组织指导和沟通协调,制定市电商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如下:

一、综合协调组: 组长:白志杰

人员:丁麒龙 王 征 刘豹子 主要职责: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厅、平顶山市、汝州市委政府的各项电商扶贫工作部署,及时了解掌握电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正反典型、主要经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向领导小组报告并提出建议;

2.负责与省厅、平顶山市电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掌握中央、省、市各级电商扶贫会议精神和重点工作部署;

3.及时了解掌握全市电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向领导小组报告并提出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4.负责汝州市农特产品上行仓储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各项工作;

5.负责电商扶贫工作各类活动和会议的组织服务、后勤保障等工作;

6.会同资料督导组对各乡镇电商扶贫工作进行考核。

7.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并对各组人员绩效进行监督考核。

二、资料督导组 组长:王石头 人员:渠少峰 靳怡娜 郭培培

1.负责起草全市电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重要文件等综合性文稿;

2.联系综合组、宣传组、培训组,督促、收集三个督导组及各乡镇电商扶贫进展综合情况、数据汇总统计,每周编发一期全市电商扶贫工作简报,通报各乡镇、各督导组电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3.对照省电商扶贫考核体系,收集、整理、归档各项档案资料,迎接国家、省、平顶山检查。

三、宣传舆情组 组长:张静芳

人员:孔 乐 王向文

1.负责全市电商扶贫工作宣传报道、舆论引导和典型宣传;联系新闻媒体及时推介宣传电商扶贫重大活动、重大典型、创新模式、做法经验。

2.组织、撰写、编发各类宣传活动综述、评论及相关言论等稿件,达到省、平顶山、汝州各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全覆盖,营造电商扶贫工作氛围;

3.做好舆情信息收集、研判和引导工作;搜集各类音像资料、文字等材料,编印、留存宣传资料。

四、培训布点组 组长:孙闰卿

人员:范艳利 张志举 武琳阁

1.组织制定汝州市培训人员名录、电商企业名录、农特产品品牌 名录;

2.联系、组织讲师队伍,服务全市各项培训;

3.排查培训人员情况,落实电商培训各项工作任务,培育电商带头人、经营人。

4.组织实施各乡镇农特产品上行、网商对接会;

5.统计全市农特产品上行、网销收入、帮扶贫困户数量、电商扶贫增收数据;

6.收集整理各类培训图文资料。

五、督导组

三个督导组主要职责:

1.对分包乡镇乡级电商服务中心、村级电商网点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核实;

2.对分包乡镇宣传氛围营造情况进行督促落实;

3.对分包乡镇开展培训情况进行督促落实;

4.督促分包乡镇建立乡级电商扶贫工作台帐、村级电商扶贫工作档案;

5.详细了解、上报各乡镇产业状况、农特产品产销信息,发现、筛选电商扶贫、带贫企业,培育区域性农特产品品牌;

篇3:市扶贫办职责

面对这种情况, 新一届礼县扶贫开发办公室领导班子不得不靠, 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扎实推进“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入手, 深入贯彻陇南市扶贫开发大会精神, 牢固树立“扶贫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 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带着民生为天的强烈责任感抓扶贫, 带着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抓扶贫, 坚持把政绩体现在人民群众身上, 多谋民生之策, 多办民生之事, 多解民生之忧。努力改善基本条件, 加快产业开发步伐, 狠抓劳务移民, 强化社会帮扶, 全力抗震救灾, 使全县扶贫开发和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整村推进:改善农村新面貌

近年来, 礼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综合治理的要求, 结合实际, 制订整村推进工作方案,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不懈努力, 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搞好2008年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工作, 抢抓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的最佳季节, 在省市扶贫部门还未审批下达项目资金的情况下, 该县提前启动了肖良乡桃林村、石桥镇瑶峪村、滩坪乡社科村、刘河村、江口乡王台村5个村整村推进项目的建设工作, 充分发动群众, 在5个村掀起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工作的高潮, 努力把这5个村的项目打造成全县扶贫项目建设的亮点和样板, 为实施好其它项目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随后, 县扶贫办抽调专人, 会同财政、审计部门对全县21个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对项目执行较差的建设单位在有关媒体上予以通报, 接受社会监督, 推进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方式上, 采用条块结合、部门参与、专干驻村、乡镇负责、各记其功的工作机制, 有效整合了发改、农牧、教育、交通、水电、林业、帮扶单位等部门的资金, 实施了一大批计划外项目。经过项目实施单位和16个整村推进项目乡镇、21个整村推进项目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 全面推动了整村推进项目的建设任务, 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移民搬迁:开辟脱贫新路子

礼县自然资源贫乏, 人均耕地少, 降雨量低。多年来, 农民守着微薄的土地靠天吃饭, 一些高寒阴湿地区的农民, 甚至连温饱都没法解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从1994年开始, 县上提出了“有水走水路, 无水走旱路, 水旱不通另谋出路”的扶贫之路, 采取依托重点项目安置一批、县外联系转移一批、小片开发安插一批、劳务输出带动一批等手段, 全方位、多渠道、大批量、成建制地搬迁移民, 让昔日固守“土窝窝”的山里人, 走出大山。2008年省、市下达礼县移民安置资金300万元, 向新疆移民4178人。县扶贫办在继续向新疆稳定移民安置的基础上, 还结合灾后重建开辟出向县内小城镇整村搬迁的路子, 把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灾害频繁、扶贫开发难度大的部分贫困村组, 经过与发改部门的协作, 整合整村搬迁资金, 搬迁到周边小城镇附近。同时向东南沿海工业基地移出一批以从事劳务为主的工业移民, 移民形式的多元化, 有力促进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农村发展战略。

互助基金:探索扶贫新途经

礼县是省、市确定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重点试点县之一。为了切实加强对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组织领导, 县上成立了以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王俊强为组长, 县扶贫办等有关单位和乡镇领导为成员的扶贫发展互助资金领导小组。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一条好路子、好经验, 县扶贫办、财政局、信用联社和乡村干部一起, 深入农户, 走访调查, 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 入户走访、印发宣传单等形式, 广泛深入地宣传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宗旨、目标、原则、操作规程等, 提高群众对互助资金运行的知晓率, 增强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8年, 礼县决定在石桥镇瑶峪村、雷王乡山坪村、雷坝乡苟坝村首先试点, 县上成立并注册了礼县扶贫发展互助资金协会, 抽出工作人员深入村户, 广泛深入宣传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有关政策和知识, 召开村民大会, 选举产生了3个村的发展互助资金管理委员会, 发展会员75人, 缴纳股金1.6万元, 财政拨款20万元, 运转资金8.6万元, 为确保互助资金的健康运行, 邀请财会师集中培训村管会业务人员, 规范账务管理, 帮助村管委会, 建立了瑶峪村、山坪村基金账务, 配置了管委会办公设施, 健全了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目前, 互助资金运行健康有序。

科技培训:培育时代新农民

扶贫先扶志, 治穷先治愚。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消极保守, 是陇南贫困山区农民致贫的最主要原因。为此, 礼县扶贫办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原则, 把贫困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摆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位, 把思想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导工程。针对贫困村干部群众求稳怕变、风险意识弱, 不愿接受新事物的思想和心理, 县上组织贫困村干部群众到县内外有关种养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村、专业户参观学习。通过身边的典型现身说法, 算帐对比, 增强了干部群众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县扶贫办还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的致富技能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 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支柱工程, 切实增强了扶贫工作的“造血”功能。先后组织2007年和2008年整村推进项目村的60多位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参加了省扶贫办举办的专题培训班;组织全县30多名扶贫专干参加整村推进项目及世行项目后续管理培训班;会同有关部门, 在今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的村举办经济林、蔬菜、畜牧、中药材等方面的培训班22期, 培训干部和技术员5250人 (次) , 培训劳务工3.02万人, 培训并输送“两后生”计划740名。发放各类书籍2600余册, 其中《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指导手册》1200册、《甘肃农业》300册, 其它材料400余份, 有效促进了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培训工作。

农村能源:点亮农村新生活

近年来, 礼县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来抓。以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 把农村沼气建设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草畜产业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科学规划, 分步实施, 整体推进的思路, 按照建池、改圈、改厕、改厨“一池三改”同步推进的模式, 精心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的目标。2008年县扶贫办在全县24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46个重点村扶持太阳灶6521台, 受益3万余人。其中在2008年实施的15个整村推进项目村扶持2357台, 在桥头乡蒋寺村、沙金乡小关村、雷坝乡麒麟村、固城乡固城村等人大议案中扶持885台, 第一批灾后重建中扶持585台, 西汉水流域扶贫开发项目村扶持651台, 其他重点村扶持2043台, 有效解决了46个贫困村6521户群众的能源短缺问题。同时农牧部门协作配套建设沼气池1000座。通过推广先进节能技术, 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少生快富:再创计生新文明

按照省市扶贫办、计生委的文件精神, 2008年, 礼县扶贫办按照“正面引导, 群众自愿、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统一政策, 完善机制”的原则, 在21个整村推进项目村中, 积极实施了“少生快富”工程。召开了三次由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 向项目实施单位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下发了相关文件, 严格按照省市要求, 通过摸底、登记、公示、上报、审批等程序, 组织实施。经调查核对, 落实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167户, 其中独男户15户、独女户5户、二女结扎户147户, 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按3000元、4000元、5000元的标准倾斜扶持, 共扶持扶贫项目资金63.9651万元, 其中向独女户扶持2.664万元, 向独男户扶持6.95万元, 向二女结扎户扶持54.3511万元。扶持的项目涉及圈舍建设、暖棚养畜、危房改造、种养业、一池三改等。同时, 全面落实计生惠民行动, 让广大群众尝到了计生惠民政策的甜头, 推动了婚育观念的转变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

灾后重建:构建和谐新农村

“5.12”汶川特大地震, 波及礼县全境, 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和大量房屋倒塌, 全县地震灾情十分严重。县扶贫办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全县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联系帮扶白关乡的26个行政村、2001年以来实施整村推进的83个村, 277个世行项目村及全县重灾村开展了一系列以灾情调查、捐助救灾物资为主的抗震救灾和扶贫救济工作。在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田晓斌的带领下, 20名在职党员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慷慨解囊, 共缴纳特殊党费6310元。同时, 还购置面粉2吨、帐蓬6顶、棉被50条、棉褥50条, 折合现金1.6万元;从天水等地紧急购置50把手电筒, 80箱方便面, 80箱矿泉水, 80条棉被, 80条棉褥, 8顶帐蓬, 折合现金2.4万元;向上级积极争取抗震救灾太阳灶308台, 折合现金6.16万元, 送到宽川乡远门村124台, 湫山乡上坪村184台。在灾后重建中, 县扶贫办干部轮流深入全县最边远最贫困的草坪乡崖上村驻村办灶, 开展帮建工作, 投入资金80多万元, 有力地促进了该村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帮建, 60户抗震性强的红砖瓦房已在草坪乡崖上村拔地而起, 其中集中重建28户, 就地重建32户。目前, 受灾群众全部搬入新居。县扶贫办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充分体现了拳拳的爱心美德和殷殷的民生情怀, 为促进当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贡献。

篇4:市扶贫办职责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要求,各级要把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作为推进革命老区发展的一项党建工程来抓。在革命老区扶贫开发过程中,湛江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刘小华书记要求全市上下毫不松懈地抓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调研,挂扶1个贫困村、对口联系帮扶1户贫困农户。市四套班子全体成员也全部落实了定点挂扶村和具体贫困户。

湛江各级财政在保障“双到”工作经费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投入力度,确保“双到”工作的顺利推进。市财政对市直单位帮扶的155个贫困村安排了专项扶贫资金,每村支持30万元。对15730户危房改造户每户补助2500元,去年共安排3900万元。各县(市、区)也根据实际情况,为各自负责帮扶的贫困村每村安排20-60万元的扶贫资金。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在近两年两次“扶贫济困日”活动中全市共募集资金2.64亿元,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参与扶贫济困的浓厚氛围,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扶贫开发机制,有力推动了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深入开展。

针对贫困户情况各异,湛江加强分类指导,因人订策,实施差异化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引导其他们立足当地,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对劳动力较多但素质较低的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异地转移就业;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子女,通过智力扶贫,解决就读、就业等问题;对生产力不足的贫困户,通过赠送手扶拖拉机、耕牛等农业生产辅助工具,帮助发展种养业;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按要求纳入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或五保供养范围。通过多措并举,湛江共培训贫困劳动力165744人,转移就业54835人;帮助贫困子女就读27007人;帮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36414人。

在实施扶贫帮扶项目过程中,湛江把重点放在扶持产业、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上,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的新路子,创建了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扶贫、特色资源开发扶贫、土地流转扶贫、招商办厂扶贫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有效推进开发式扶贫深入开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200个革命老区村,在帮扶单位支持引导下,建立了养殖基地41个,种植基地26个,开办加工厂14个,建造农贸市场32个,发展特色种植经济1600多亩。

湛江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扶贫工作和基层党建工作两手抓、两促进,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贫困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注意输入新鲜力量,2011年7月开始,选派了一批有培养前途、素质好的年轻干部到353个贫困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分级分类举办村干部培训班,积极开展城乡互助,利用有利条件,创办“党员开心农场”,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党员实践基地+贫困村”的新模式,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湛江出台了《湛江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问责实施办法》,建立了考核制度,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列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媒体公布制度,湛江日报、湛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深入贫困村进行明查暗访,对先进事迹进行正面宣传,对做得不好的单位进行批评报道。

在全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湛江各界帮扶355个贫困村中,包含革命老区村287个、老区贫困户35982户。为了全面推动老区村脱贫致富,有关部门把老区贫困村,分为贫困、比较贫困和特别贫困三个类型,结合帮扶单位综合实力,分别由市直、中央、省驻湛单位、驻湛部队和深圳市对口帮扶。

篇5:市扶贫办工作总结

在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中,我市坚持瞄准8.5万户、29.8万人农村贫困户,力争通过5年的帮扶,贫困户达到“八个确保”、贫困村达到“六有”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认真抓好“五到户”的帮扶措施落实。

一是干部结对帮扶到户。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要求,继续实施“领导办点、单位挂村、干部帮户”的扶贫责任制,实行市、县两级机关一个单位挂点一个贫困村,一个干部挂扶一户贫困户的做法,市机关安排119个单位挂扶119个贫困村,119个单位干部职工结对挂扶村的贫困户,实现贫困(老区)村、有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单位和干部职工挂扶全覆盖。

二是产业发展扶持到户。对有劳动能力和有意愿发展种养的贫困户,给予种子种苗的无偿资助,以县为单位,扶持建立2~3个直接为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提供种子种苗的扶贫基地。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户挂靠扶贫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经济组织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农业(扶贫)龙头企业、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用产业带村办法,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以产业带村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三是教育培训安排到户。保证贫困户子女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不辍学。贫困户子女初中毕业后,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技工学校,给予免学杂费3500元和每年每人补助生活费1500元。组织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免费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力争有条件的贫困户都有一个以上经培训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对在家搞种养的贫困户提供免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一至二门种养实用技术。

四是危房改造资金直补到户。在册贫困危房户优先列入改造计划,列入当年改造计划的贫困危房户,经改造并验收合格的,按省定补助资金标准给予直补到户。对个别特别困难危房户,由县、镇政府统筹,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补助标准,搞好危破泥砖房改造,以达到安居解困目的。同时,抓好省属水库移民住房改造和边远分散老区群众搬迁。

五是保障措施落实到户。在册贫困户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全部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对农村贫困户、低保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落实农村房屋统一保险工作,将贫困群众列入重点保障对象;鼓励和支持农村贫困户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决贫困户老有所养的问题。

篇二

20xx年是我市对扶贫开发工作做出重大战略调整的一年,也是实施《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第一年。一年来,我们按照国家、省和黄冈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整村推进和大别山片区为工作平台,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切实抓好产业化扶贫、扶贫搬迁、老区建设、雨露计划、社会扶贫等重点工作,加大资源整合和扶贫投入力度,圆满完成xx年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20xx年工作情况

篇6:市扶贫办工作总结日记

一、20xx年工作情况

(一)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全面启动。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们积极行动,及早部署,快速推动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各项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片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编制规划。抽调专门人员,组建规划编制工作专班,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规划》、《麻城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各行业专项规划,编制了《大别山片区麻城市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谋划了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共策划项目338个,总投资741.65亿元。三是规划衔接。为使我市片区规划的项目能够进入省和国家规划的笼子,市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到省和黄冈市相应部门汇报工作,沟通情况,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20xx年2月13日至15日,住建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江小群副司长一行8人深入麻城蹲点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和现场考察方式,全面了解麻城大别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以及建设需求,共同探讨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发展方向。

(二)稳步实施整村推进。按照扶贫开发工作“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体要求,我市把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作为今年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已完成14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并报经省扶贫办批准。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每个村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低于100万元,整合投入不低于200万元,整村推进重点村的总投入达到村平300万元以上。项目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帮扶贫困户和贫困户子女技能培训4个大项,项目计划实施板栗低产林修剪、疏林、回缩、品种改良嫁接400亩;新建养殖小区15个,建猪圈22170㎡,建鸡舍4580㎡,建育种鸡舍450㎡,建羊舍1080㎡;硬化村内道路0.6公里;贫困户子女技能培训42人;帮扶贫困户280户发展种、养、加项目。目前,各类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已经全面启动,进展较快,效果良好。

(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结合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按照“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坚持连片规划建设,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具有比较优势、能辐射千家万户的蔬菜、板栗、花卉、油茶、特色养殖等特色支柱产业。今年14个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都把培育致富支柱产业作为重点和核心,集中80%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支柱产业发展。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产业化扶贫,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利益联结、分享机制。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利用扶贫贴息资金重点扶持了中林木业、秀荣食品、绿臻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直接带动贫困户增收、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扶贫龙头企业。支持鼓励农民按照自愿的原则,通过资金、技术、信息的整合,组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利用财政扶贫资金支持了蔬菜、板栗、花卉、油茶、特色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市场信息、技术指导、销售运输等配套服务功能,把开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户生产风险。扎实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充分发挥其在发展特色产业、扶持贫困户方面的积极作用,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难题。

(四)扶贫到户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召开全市扶贫搬迁工作会议,将今年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同时对全市登记建档的贫困户新建房屋进行了全面调查,重点对今年新启动重点贫困村的扶贫搬迁居民点建设进行了现场办公。二是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扎实开展。6月19日,召开全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在认真总结上半年成绩的基础上,对今年培训的任务、内容、形式、补助标准、资金使用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任务预计在9月底前完成。三是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和扶贫到户贴息工作成效明显。我市3个省级互助资金试点村和15个中彩项目互助金试点村融资总规模291.2万元。其中财政安排资金270万元,吸收农户入股资金21.2万元,吸收入社农民590户,互助资金主要投向蔬菜、药村、板栗、水产和畜禽养殖等产业。目前,我市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健康运行。四是发放贴息资金99万元,采取“企业贷款、政府贴息”的方式支持帮助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发放小额贴息资金48万元,采取“农户贷款、政府贴息” 的方式扶持贫困农户,增大群众的就业面,促进农民增收等措施,有效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化,解决农户发展企业生产上资金不足等困难。按照“超前谋划,做好项目储备”的工作原则,根据产业和贷款规模,要求每个贷款规模在100万元以上,全市各乡镇正在积极做好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扶贫贴息项目储备工作。五是贫困人口档案实施动态监测管理,按照2300元的扶贫标准,对扶贫对象进行一次动态调整,对脱贫人口及时退出,对返贫人口及时纳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源的效益。

(五)扎实开展老区建设工作。完成9个老区建设重点村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并报经省扶贫办批准。对全市9个老区建设重点村,实地考察、筛选、编制20老区建设项目,确定我市今年老区建设项目分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培训3大类13个项目,总投资419万元,其中省级安排204万元,地方配套215万元。项目计划新建150㎡标准猪场9栋,新建标准化养鸡场2栋;发展大棚蔬菜50亩;整治大棚蔬菜排水渠道600米;硬化村级公路4.2公里,年5月所有项目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实施。

(六)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省两个《纲要》,一是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一次扶贫办公会。3月15日,市政府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传达全省会议精神,听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二是召开了片区开发启动大会。4月23日,我市召开新一轮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会议传达了中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了“十一五”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对新一轮扶贫攻坚进行了全面部署。三是召开了一次整村推进现场会。我市在歧亭镇召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现场会,与会人员参观了现场,总结了经验,部署了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整村推进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四是一系列举措加强扶贫宣传。市扶贫办与市广电局联合,制作了一部中彩项目扶贫专题片,多次在迎检会、调研会、汇报会上播放,深受领导和同行好评。同时,在湖北荆楚网、湖北扶贫网、国家扶贫网、扶贫杂志社等纸媒和网媒上发表宣传报道累计达10多篇。

(七)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受到了上级肯定。今年上半年,我市陆续迎接了省扶贫绩效考核、省财政扶贫资金专项审计和黄冈市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扶贫责任制考核,各项工作都得到了省和黄冈市的一致好评。

(八)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圆满完成。全市15个项目村共实施项目357个,累计投入资金6136万元,其中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2125万元,整合市直部门资金3384万元,农户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627万元,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被国务院扶贫办给予充分肯定,于2012年4月在四川举办的全国中彩项目培训班上,再次作经验交流发言。20xx年5月份国务院扶贫办外资管理中心和省扶扶贫办委托我市已对项目进行了全面自查验收。

(九)机关自身建设规范运行。一是按照市委关于“迎创” 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抓好机关党建各项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活动。二是深入开展“两评两促”活动,加强我办机关建设,将机关党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开展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创新型的“五型机关”创建和“双联双促”活动。三是扎实开展治庸问责活动,围绕治理“庸懒散软”现象,重申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提高干部能力素质,树立机关良好形象。四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警示教育,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对扶贫项目实行“阳光操作”,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篇7:市扶贫办2009年综治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办综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综治办的指导下,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综治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综治工作水平,完善了综治工作机制,认真排除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确保了今年的稳定平安,为扶贫开发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力地保障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营造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1、落实领导责任。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了综治稳定领导小组,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并指定胡志成同志为联络员,同时要求各县(市、区)扶贫办对综治工作要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经费、领导有责任,保证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落实工作责任。市办机关由单位领导按分工管好各分管科室,各科室负责人管好各自的工作人员,各工作人员严格按岗位分工履行好各自职责,确保不发生因工作人员失误失职而引发的不稳定事件;对县级扶贫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综治稳定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切实做好本单位本系统综治维稳的各项工作。

二、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夯实综治维稳工作基础

1、健全完善制度。一是建立领导接待制度,将每周的星期二定为领导接待日,每周安排一位领导接待来访人员; 1

二是建立来访来信来电登记制度,做到事事有登记,事事有落实,事事有回复;三是建立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本系统干部职工对不稳定因素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对不稳定事件的处置能力;四是节假日值班制度,逢节假日安排人员值班,制定节假日人员值班制度,值班期间安排的值班人员必须确保通讯工具24小时畅通;五是建立排查调解制度,并落实好调处责任人,做好调处工作;六是健全完善责任查究制度,明确各责任人、责任范围,增强责任查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加大对发生重大治安问题的责任查究力度。

2、加强防范管理。一是各办公场所注意用电安全,下班后门窗及时关好、上锁,杜绝安全事故,各科室负责人明确事故责任人;二是防盗工作责任到人,节假日有值班领导、值班人员,严格值班制度;三是明确各科室职责,严格按照综治领导小组的指示安排,完成各项工作,做到分工协作的有机统一;四是在每个月底和重大节日前进行安全检查,对每次检查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加大综治宣传。严格按照要求,加大力度宣传综治维稳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和先进典型。如教育干部职工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积极开展防火、防盗、防诈骗、防事故等安全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和创建安全文明科室等活动;号召全体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到综治维稳工作中,自觉维护机关社会治安秩序;认真开展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弘扬正气,进一步激发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排查隐患,加强督查,创建平安和谐发展大局 一是及时排查隐患。各科室每月对相关不稳定因素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及时掌握情况,排查矛盾纠纷;二是加强工作调度。每季度结合有关工作召开一次调度会,总结综治维稳的各项工作,制订下步工作计划,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对不稳定因素的分析判断能力,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对不稳定事件的处置能力,确保不发生因工作人员失误失职而引发的不稳定事件;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做到与其他工作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并在年终考评时实行一票否决,情节特别严重的,报请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按有关条例处罚;四是加强后勤保障。安排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加强综治保障,健全完善本单位综治维稳工作的运行保障机制,确保了本系统综治维稳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转。

一年来,我办在综治工作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离上级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2010年,我们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综治工作的要求,狠抓落实,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努力为全市扶贫开发创建平安和谐的发展大局。

市扶贫办

篇8:市扶贫办职责

一、六盘山特困县域金融发展现状

(一) 存贷款基本情况

2014年3月末 , 全市8个连片贫困县 (区 ) 各项存款余额626.83亿元, 较年初增加25.89亿元, 增长4.31%, 同比增加52.68亿元, 增长20.29%;各项贷款余额360.35亿元, 较年初增加21.48亿元, 增长6.34%, 同比增加69.45亿元, 增长23.87%。其中农林牧副渔贷款余额148.91亿元, 同比增加19.58亿元;农村企业贷款余额34.65亿元, 同比增加2.81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50.72亿元, 同比增加32.89亿元,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24.24亿元, 同比增加3.67亿元, 支农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二) 金融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截止2014年3月末, 全市8个连片贫困县 (区) 基本实现了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 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50家, 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数共计365个, 其中县城服务网点数140个, 乡镇服务网点数共计225个, 助农取款服务点数共计812个。自助设备布放数达4517个, 其中ATM机446个、POS机具3524个、其他自助服务终端547个, 银行业从业人员达3417名。2014年3月末, 各县 (区) 新三类金融机构共计30家, 其中:村镇银行3家, 贷款余额10.76亿元, 同比增长1.57亿元;小额贷款公司26家, 贷款余额11.28亿元, 同比增加6.34亿元;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 贷款余额0.59亿元, 同比增加0.27亿元。

(三) 保险业务开展情况

3月末, 全市8个连片贫困县 (区) 保险业机构各类保费收入3.17亿元, 同比增加0.43万元, 增长15.69%。其中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37万元, 同比增加105万元。各类保险理赔支出保险支出10390万元, 同比增加1143万元。其中:农业保险理赔支出372万元, 同比增加33万元。

二、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 民生信贷快速增长

以涉农贷款、小微企业、小额担保贷款为代表的各项民生金融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新增贷款快速提高。1季度末, 庆阳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32.46亿元, 比年初增加12.99亿元, 同比多增6.2亿元;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75.37亿元, 比年初增加5.14亿元, 同比多增12.43亿元;下岗失业人员及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余额达24.86亿元, 比年初增加0.52亿元, 同比多增0.95亿元。

(二) 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庆阳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放各类涉农和民生贷款, 推动了辖内各县区农户的养殖、种植等农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增加了贫困县域农户的收入。2014年1季度, 我市贫困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56元, 同比增加264元。

(三)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工作成果进一步显现

3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232.46亿元, 其中涉及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的各项贷款余额78.10亿元, 占涉农贷款余额的33.60%, 本季新增1.72亿元, 1季度共惠及农户12387户, 惠及企业62户。广大贫困农户通过各类涉农信贷政策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贷款梦, 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户想发展生产但缺少资金投入的难题。

三、影响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银政联系有待增强

在调查中发现基层的政府扶贫部门与当地金融机构的协调与交流不够紧密, 金融机构对当地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知之不多, 地方政府部门一些好的扶贫项目缺乏金融机构的跟进支持。目前开办的许多金融扶贫项目都是国家或省级政府部门与银行机构联合推出的项目, 如双联双惠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 这些都为当地的农村扶贫工作起到了极积的推动作用, 也体现出了金融业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强大作用。而基层政府部门与银行业进行合作的项目非常少, 地方扶贫部门与当地金融业的联系沟通有待增强。

(二) 基层银行业扶贫政策落实不力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以来对农村扶贫工作高度重视, 中央各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合推出的扶贫政策也很多, 但是许多项目在基层行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如生源地助学贷款等, 辖内金融机构发放此类贷款规模很小。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近年来金融体制改革, 使许多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撤离, 造成其在农村地区工作无法开展, 其次是农村扶贫政策多为帮扶性质, 经济效益低, 而且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 基层金融机构业务推广积极性不高。

(三) 基层金融体系结构单一

目前辖内涉农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主要是邮政储蓄银行、农行和农村信用社。这些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市场定位、产品定价等方面同质化严重, 造成市场过度竞争与服务空白的现象同时存在。在服务“三农”和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方面, 目前的金融体系受制于机构网点较少, 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因素制约, 业务开办困难较大。

(四) 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首先是支付环境建设有待加强。虽然近年来通过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 农村地区的支付环境得到改善, 但与农民群众的支付结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其次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对于庆阳市农村贫困人口占相当比例的实际情况, 贫困农户想要得到高效便捷的信贷支持, 就必须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四、改进和完善金融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 完善银政协调机制

一是通过搭建部门间的合作平台, 拓宽合作领域, 加强信息交流。如可利用银企洽谈会等形式, 将政府扶贫部门项目纳入其中, 提高扶贫项目的信贷支持;二是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基层金融机构及时了解当地政府部门扶贫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的扶贫项目, 政府部门也可掌握各金融机构出台的扶贫惠民政策, 加强双边信息交流, 寻找合作项目;三是协调解决项目合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通过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及时协调解决, 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部门间的有效互动, 推动地方扶贫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 强化担当意识, 化解政策落实难困局

首先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提高扶贫助农业务办理的积极性。基层金融机构要充分重视扶贫工作, 提高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的积极性; 其次加强扶贫项目的调查研究, 提高制度的落实力, 受制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自然条件限制, 各地的扶贫政策措施差异性很大, 基层金融机构在执行上级行的政策时存在许多困难, 应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提高政策的落实力, 用足用活扶贫政策, 造“富”一方百姓。

(三) 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坚持“大金融、差异化、普惠性”原则, 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继续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和辐射能力。规范和发展民间融资, 有序引导和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新兴金融组织, 如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小微型金融机构, 依靠其成本优势和信息优势, 有效解决农户“短频快、小散急”金融需求特点。通过制度创新、吸纳民间资本等措施, 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可持续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

(四) 继续加大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建设

首先要做好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紧紧围绕农村林权改革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做好农户的信用评级工作, 加快农村信用系统建设, 加强金融机构间的农户信用信息的交流共享, 降低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成本。其次继续加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的现代化支付结算机具向农村地区投入安装, 积极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工作的开展, 快速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 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第三加大对农户的信用宣传, 增强农户的诚实守信意识。通过广泛的社会宣传, 让农户明白今天的信用就是明天的财富, 建立良好的个人征信记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走专业成长之路下一篇:寿礼庆典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