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扶贫办2010年工作总结

2024-04-09

市扶贫办2010年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市扶贫办2010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扶贫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粤办发[2009]20号文件和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开发工作,结合梅州扶贫工作实际,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落实。

一、2009年工作情况

(一)主要成效

1、制定新时期目标任务

为促进新阶段扶贫工作的落实,我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全市农村贫困面仍较大,相对贫困问题仍较突出和面临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形势和任务,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建议,制定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力争通过5年的帮扶,贫困户达到“八个确保”:确保有自我发展和稳定收入的主业并实现稳定脱贫、确保危房得到改造、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小孩接受义务教育并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确保能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确保学会1—2门种养或其他技能。贫困村实现“六有”:有较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尚。

2、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全面普开

全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认真落实扶贫工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目前,我市551个村全部落实了对口帮扶单位,农村贫困户落实干部一对一结对对帮扶,帮扶单位和干部也陆续到位。在551个帮扶单位中,其中省直(中直)73个单位有近八成的单位已到位对接落实帮扶工作;广州市对口帮扶我市230个贫困村工作也在周密地筹划中,通过我办与广州协作办多次沟通联系,广州市对我市贫困村的帮扶将达到“三有”的目标,即:保证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单位帮扶;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每个村、户都有资金扶持。根据任务的分解情况,我市市、县两级负责的248个贫困村,也分别作出安排,由市机关单位负责帮扶119个贫困村,还有129个贫困村由各县(市、区)负责安排机关单位挂扶,目前,市、县两级正在认真落实梅市办[2009]82号文件精神,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陆续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

3、贫困户建档立卡基本完成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是“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基础性工作,我市根据省的要求和全省贫困户建档立卡电脑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在认真进行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按照要求摸清对象,同时将贫困户数据采取一户一卡,输入电脑,建立贫困户数据资料库存,实行电脑管理,目前我市8.5万户贫困户建档立卡已基本完成数据输入工作,电脑数据软件的升级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中,预计年底前可全面完成。

4、扶贫资金投入逐步增加

为确保“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帮扶取得成效,除争取省每年下达的项目资金支持外,我办还积极争取市财政的支持,大幅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为扶持扶贫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贫困农户的能力,市政府对获得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获得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5万元,对获得市级扶贫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2万元,每年拿出700万元,用于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大力支持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经规划改造验收的,市财政给予每户1000元补助;大幅增加老区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老区建设专项资金由52万元增加至170万元;按同等优先的原则,对300人以上自然村通机耕路给予每公里2万元的扶持;鼓励市、县机关挂钩扶贫单位支持挂点村建立“发展种养小额贷款担保金”,拟设立梅州市扶贫基金会,筹集社会帮扶资金,努力增加扶贫资金投入。

5、老区建设扶持力度加大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及去年6月省委汪洋书记来梅视察革命老区的重要讲话精神,我市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刘日知书记亲自到梅县南口金声村、梅南九龙村调研,李嘉市长、陈小山副书记、邓建华副市长以及其他市领导也分别到各自的挂钩点调研。我办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就如何加大对我市革命老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抓好老区建设工作的具体意见建议,提出老区发展要达到“五通三改三提高一保护”目标方案,得到市委、市政府认可,2009年新春上班第一天就以市委办、市政府办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了老区发展要达到“五通三改三提高一保护”目标,对老区建设加大了扶持力度,老区专项建设资

金投入从原来52万元增加到170万元,使我市的老区建设资金财政投入增幅走在全省前列,为加快我市老区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我市加大对革命老区建设扶持力度的做法以及老区村庄搬迁工作成效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省扶贫办、省老促会的充分肯定。

6、移民后扶工作成效显著

一年来,我市省属水库移民工作以解决移民“住房难

”为重点,增加移民收入为核心,认真落实后期扶持政策,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2009年我市规划完成改造移民住房418户,1731人,34168平方米,预计春节前可全面完成规划改造任务;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解决移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解15宗,受益移民2530人;修建移民村道12宗37.5公里,架设桥梁3座80多米;完善移民村输变电线路1宗1.5公里;扶持移民种植化洲桔、烤烟、油茶、脐橙等经济作物70多公顷,经济林600多亩,同时扶持移民网箱养鱼和养蜂等生产项目、扶持兴办二、三产业28宗。投入资金19.7万元,按每人补助15元标准,扶持移民13134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举办移民劳动培训班12期,培训移民540人次,输出移民剩余劳动力780人,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户。通过后扶工作,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五难问题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使移民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今年我市移民年人均收入2560元,比去年增长510元。同时,各级移民办高度重视移民信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全年实现省、市两级零上访,有效地维护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

7、产业扶贫工作巩固发展

在省扶贫办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产业化扶贫工作得到巩固发展。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增大,企业效益稳步增长,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经营生产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当地贫困户在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实现增收。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市级以上扶贫农业龙头企业4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市级33家;据统计,至2008年底,全市市级以上扶贫农业龙头企业总资产达10.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达5.08亿元),资产达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实现销售收入达15.7亿,上交税金9960万元,净利润达1.5亿元。带动农户6.6万户,其中贫困户2.1万户,户均年增收1779元。按照龙头企业动态管理的办法,我办对现有的33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新申报市级扶贫龙头企业称号的10家企业进行考核,我市扶贫龙头企业在质和量方面将会有新的发展。

8、智力扶贫工作实现“双赢”

根据省、市扶贫办的要求,我市省扶贫技能培训基地调整为梅州市商业学校后,在我办的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具体组织指导下,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大胆创新,收到较好效果。该校开展特定年龄段即年龄在16~45周岁、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包括初中)的贫困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建立“贫困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全面了解和掌握贫困劳动力资源状况,准确掌握市场用工信息,加强与本市和市外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开展“订单、定点、定向”培训,实现培训一批、输送一批,学员稳定就业与企业用工顺畅的“双赢”目标。据统计,今年在该校举办的第七期扶贫培训班共有231名贫困劳动力参加扶贫技能培训,结业考核合格(有70%的学员已获得相关技能证书),全部实现推荐就业,转移就业率达100%,取得了贫困户受益、用工企业满意、政府部门放心的良好社会效果。此外,我办还积极配合市劳动保障部门抓好省下达给我市1930名贫困学生免费读技校的有关工作以及全市各县(市、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9、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

通过实施“大禹杯”竞赛活动,贫困村的基本发展环境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完成了2008年至200920个“大禹杯”项目点的建设,经初步验收,全部达到良好以上的标准。此外,在五华县5个贫困村开展的生产发展互助金试点工作,为贫困户发展生产筹集小额启动资金融资创造了条件,为增加贫困户收入有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9、宣传报道力度不断加大

为加强对全市扶贫工作特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我办形成了由第一把手亲自抓好,党组成员根据业务分工具体抓,指定一名副调研员专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各科室支持配合的宣传报道体系,取得较好成效。一年来,我办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平时工作进展情况和当前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以编印《扶贫工作动态》、报送省扶贫办、市政府信息系统、报刊、电视广播、新闻媒体等形式,大力宣传报道我市的扶贫工作,据统计,省扶贫简报共转发我市的扶贫工作经验和做法共6篇,编印《扶贫工作动态》43期,市级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用报道5次,市学习实践办转发我办的专题有3次。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亲自部署

为促进新阶段扶贫工作的落实,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全市扶贫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和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在会上对全市新一轮的扶贫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扶贫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举措,务实的作风,认真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扎实做好新阶段各项帮扶工作,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村贫困人口。

2、抓好调研,理清思路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为推进我市新时期扶贫工作的落实,市委刘日知书记亲自带头带领我办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贫困(老区)村梅县金声村、九龙村开展工作调研、李嘉市长到兴宁章峰村调研,陈小山副书记、邓建华副市长和其他市领导也分别深入到各自的挂点村开展扶贫调研工作。通过调研,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年的帮扶,贫困户达到“八个确保”:确保有自我发展和稳定收入的主业并实现稳定脱贫、确保危房得到改造、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小孩接受义务教育并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确保能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确保学会1—2门种养或其他技能。贫困村实现“六有”:有较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尚。为促进我市革命老区建设发展,以市委办、市政府办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加大了财政扶持力度,老区专项建设资金投入从原来52万元增加到170万元,提出老区发展要达到“五通三改三提高一保护”目标,五通:即老区300人以上大自然村全面实现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网络信息、通广播电视,有条件的自然村通水泥路,全面改善老区发展环境。三改:即改房、改水、改厕。三提高:即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保障水平。一保护:即做好革命活动旧址、革命历史文物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的保护维修工作,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3、制定措施,抓好落实

在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中,我市坚持瞄准8.5万户、29.8万人农村贫困户,力争通过5年的帮扶,贫困户达到“八个确保”、贫困村达到“六有”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认真抓好“五到户”的帮扶措施落实。

一是干部结对帮扶到户。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要求,继续实施“领导办点、单位挂村、干部帮户”的扶贫责任制,实行市、县两级机关一个单位挂点一个贫困村,一个干部挂扶一户贫困户的做法,市机关安排119个单位挂扶119个贫困村,119个单位干部职工结对挂扶村的贫困户,实现贫困(老区)村、有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单位和干部职工挂扶全覆盖。

二是产业发展扶持到户。对有劳动能力和有意愿发展种养的贫困户,给予种子种苗的无偿资助,以县为单位,扶持建立2~3个直接为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提供种子种苗的扶贫基地。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户挂靠扶贫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经济组织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农业(扶贫)龙头企业、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用产业带村办法,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以产业带村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三是教育培训安排到户。保证贫困户子女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不辍学。贫困户子女初中毕业后,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技工学校,给予免学杂费3500元和每年每人补助生活费1500元。组织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免费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力争有条件的贫困户都有一个以上经培训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对在家搞种养的贫困户提供免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一至二门种养实用技术。

四是危房改造资金直补到户。在册贫困危房户优先列入改造计划,列入当年改造计划的贫困危房户,经改造并验收合格的,按省定补助资金标准给予直补到户。对个别特别困难危房户,由县、镇政府统筹,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补助标准,搞好危破泥砖房改造,以达到安居解困目的。同时,抓好省属水库移民住房改造和边远分散老区群众搬迁。

五是保障措施落实到户。在册贫困户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全部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对农村贫困户、低保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落实农村房屋统一保险工作,将贫困群众列入重点保障对象;鼓励和支持农村贫困户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决贫困户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

1、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市、县扶贫部门存在技术人才不足,经费紧缺、电脑等办公设备不足的问题;

2、部分帮扶单位以及基层干部新时期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还存在模糊认识,思路不清的现象;

3、扶贫部门与省直(中直)和广州对口单位的衔接联系还有待加强。

二、2010年工作计划

2010年全市扶贫工作要根据省委、省政府新时期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新战略的部署,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主要就是要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抓好六项工作的落实。

1、围绕一个中心:

2010年扶贫工作,就是以“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为中心,落实好省直(中直)、市、县机关定点帮扶工作,力促贫困户达到“八个确保”和贫困村实现“六有”的工作目标。

2、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新阶段扶贫工作要转变帮扶工作重点。要从以往传统的帮扶工作转变到当前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上来,要突出以帮扶贫困户带动贫困村发展为主的工作上来。

二是扶贫工作部门要转变工作思路。要从直接抓扶贫转变为负责统筹协调,主动搞好为职能部门、挂扶单位、基层单位、扶贫爱心人士等服务工作上来。

3、抓好六项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文件和工作的部署,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落实。

二是着力抓好干部结对帮扶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户、危房改造资金直补到户、保障措施落实到户等“五到户”帮扶工作措施的落实。

三是千方百计落实扶贫资金的投入。整合扶贫资金、开展扶贫日活动等,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工作。

四是落实省、市加强革命老区建设的各项措施。

五是加大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

六是抓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的考核检查。

篇2:市扶贫办2010年工作总结

新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努力使全市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积极跑办,争取试点,最大程度争取财政扶贫资金

2009年,我市26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全部启动。到目前,我市共争取财政扶贫资金总计5555.5万元,比2008年4887万元增加362万元,增长7.4%,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377万元,科技培训资金59.18万元。全省10个以奖代补县,我市阜城、饶阳两县被省评为扶贫开发以奖代补先进县,各获奖励资金150万元。

二、大力实施科技扶贫工程,提高贫困群众素质。

1、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素质。一是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并深入到贫困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信息,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二是我们把棚室种植、防治棚室蔬菜病虫害、畜禽饲养管理等知识印制成“明白纸”,发放到贫困村、贫困户手中,广泛深入开展送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下乡活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三是多次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市共组织交叉学习及外地参观学习431次,组织政策和技术讲座132期,参训人员达15300人次,受益群众达3.5万人;印发技术服务材料5.2万份。

2、开展村级互助资金培训。为了有效缓解贫困农户发展所需资金短缺问题,2006年起我市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简称“互助资金”)的试点工作,目前,互助金试点扩大到86个贫困村,得到了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贫困农户的欢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村生产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为了使更多的贫困群众了解互助金,我办及各县扶贫办开展互助金培训学习,共举办讲座及培训11次,培训5820余人次。

3、实施“雨露计划”,大力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我办依托全市30个培训基地,把“规范管理,提高培训转移的质量”作为考核各基地培训资格的重要指标,建立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加强跟踪服务,提高培训质量。2009年,我市争取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377万元,涉及完成培训转移4934人,参训学员95%以上通过初级技能等级鉴定,并全部安排了就业岗位,转移就业率达到100%。

三、创新扶贫模式,扎扎实实推进产业化扶贫“细胞工程”。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组织、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的要求,从本地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周转项目的有效机制,大力推广“龙头+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扶贫新模式,坚持连片开发,逐步建设一批有龙头企业带动、有规模、有特色的扶贫集群项目片区,带动贫困户兴业脱贫。我市扶贫县组建各类扶贫合作社57个,4万多个贫困户成为合作社社员。重点扶持以奶牛、斯格猪、肉鸭为主的“周转畜”和以棚菜为主的“周转棚”。一是奶牛产业。采取武强托牛所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周转奶牛养殖。对奶牛养殖我们实行了“四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即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产品销售和分户饲养,实现奶牛养殖的规范化运转、标准化生产,既能保证奶源质量,又能保证养殖户有稳定收益。2009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安排148万元发展奶牛470头,涉及740个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二是斯格猪产业。利用国家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河北省裕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京安分公司的带动作用,在8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参照县)实施斯格猪“周转”扶贫工程。在饲养模式上,借鉴武邑县朱洼村养殖模式,引导贫困户建养殖小区,适当集中养殖能繁种母猪、分户育肥仔猪,并为养殖户提供“五统一”服务(即: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种猪、统一防疫治病、统一免费配种、统一保护价回收),确保斯格猪“周转”扶贫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与沼气池建设相结合,以养促建,以建保养,改善贫困户养殖生态环境。2009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安排435.59万元发展周转猪项目,其中斯格种母猪3119头(2008年完成574头),涉及贫困户1596户,户均收入增加3000元。我办已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了2009年价格听证会,组织贫困户搞好圈舍建设,斯格猪已发到贫困户手中。三是肉鸭养殖产业。以武强正大公司为依托,按照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五位一体”的模式,建成集饲料加工、种鸭孵化、肉鸭饲养、屠宰分割、羽绒加工为一体的肉鸭一条龙产业经营体系,带动贫困户发展肉鸭养殖。通过养鸭合作

社为贫困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并负责鸭苗的发放和成品鸭的保护价回收,降低市场风险,保护贫困户利益。2009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安排351.285万元,新建鸭棚21.65万平方米,引进鸭苗457.2万只。,涉及贫困户1132户,户均增收3500元。四是蔬菜产业。大力发展以设施蔬菜为重点的“周转棚”。尊重农民意愿,利用当地优势,按照“

市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培育典型,建设产地市场,发展合作组织,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在种植形式上,日光温室、春秋大棚、小拱棚、露地菜多样并举。2009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安排482.71万元发展温室棚175个占地415亩,凉棚1486个占地3764.8亩,小拱棚390亩,露地菜3240亩,涉及贫困户3137户,户均增收6000元。

四、广泛动员,发挥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

从2008年开始,我市安排128个单位包括93个市直单位、26个大中型企业,9所大中专院校帮扶我市128个贫困村,确保了帮扶单位覆盖率达到100%。我办对128个帮扶部门定期调度,组织帮扶单位开展社会帮扶工作,2009年,省市帮扶单位共投入社会帮扶资金859万元,组织外出参观2300人次,邀请专家到贫困村技术指导75次。大大推动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有效的推进了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使广大贫困群众受益。同时围绕“新农民工程”把先进实用技术最大限度地交到农民手中,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政策、市场、项目等多方面的信息,有效增强了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提高农民素质搞培训。

五、2010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1、围绕“新农民工程”围绕我市四大扶贫主导产业实施,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培训为重点,采取半培训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外出参观等多种有效形式的技术服务,提高贫困村农民素质。

2、以“雨露计划”为依托,搞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利用全市30个培训基地,搞订单培训,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篇3:市扶贫办2010年工作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和整理2010—2014年襄阳市辖区报告的发生在襄阳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和高等院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料。

1.2方法

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释义(试行)》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对事件进行判定、分级和分类。所有事件均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并结案。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2003、SPSS 18.0软件对资料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010—2014年襄阳市各级各类学校共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9起,其中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9起,未定级事件20起,发病人数3 229人,无死亡病例,波及人数76 964人,罹患率为4.20%,见表1。

2.2时间分布

报告的5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3~5月为高峰,报告26起,占报告总数的44.07%;第二个高峰为10~12月,报告25起,占报告总数的42.37%,其余各月份报告较少,其中每年的1月份和7~8月份没有事件报告。

2.3学校分布

城市各类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7起,占事件总数的79.66% ; 农村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起, 占20.34%。其中城市学校发生事件较多的是城市小学17起, 占36.17%,城市幼儿园4起,占8.51%;农村学校发生事件较多的是农村小学7起,占58.33%,工读学校2起,占16.67%。

2.4事件类型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仅涉及到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两种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共57起,占学校事件的96.61% ,发病3 139例,占学校事件发病人数的97.21% ; 食物中毒2起,占学校事件的3.39%,发病90例,占学校事件发病人数的2.79%,见表2。

3讨论

学生是一个聚集性、易感性的特殊社会群体,相互接触机会多,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和流行[3]。2010—2014年襄阳市各级各类学校共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9起,传染病事件57起,表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为主,与相关报道一致[4]。传染病病种以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62.71%,说明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的关键。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33.90%,因此,要重视对学校饮用水和食品的卫生安全监督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学校发生数多于农村学校,这主要与襄阳市实行教育资源整合,部分乡村学校进行合并,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城市学校数量逐年增加,城市学校和学生多于农村学校有关。

本研究显示,襄阳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间与学校学期季息时间相关,呈明显的季节双峰分布,表现为每年2月份开学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始增多,3~5月份出现全年第1次高峰,6月份开始下降,暑假期间(7~ 8月份)没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随着9月份学生开学,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次增多,10~12月份出现全年第2次高峰,即每次高峰在寒假和暑假结束后的1~2个月内出现,与文献报道一致[5,6,7],与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病高峰时间相符[5,8]。提示我们应在这一时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篇4:市扶贫办2010年工作总结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青海省玉树市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191-03

1 研究区概况

玉树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东部,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两级政府驻地。其面积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的4.72%。地理位置为东经95°41′40″~97°44′34″,北纬33°46′44″~32°41′34″。东西最宽189.5 km,南北最长194.3 km,面积1.57万km2。地势西北、中部偏高,东南和东北偏低,最高峰保俊色海拔5 752 m,境内海拔5 000 m以上高山951座,大部分终年积雪。玉树市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性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冷季较暖季长1~2个月。降水集中、雨热同期、霜冻频繁;冷季多风并伴有沙尘暴,暖季多雷雨冰雹。玉树市水源丰富,其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一个新兴客体,只有在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因此,在选择其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其系统性、科学性、适宜性、动态性及主导性等原则。本文根据“压力—状态—响应”的理论框架,结合玉树市自然环境特点、人类活动影响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出发,分别从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4个等级出发,选用了14个评价指标,建立了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是通过数学公式来消除各指标量纲的影响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相对指数法进行指标的标准化,最终得到指标的标准化值。

对于正趋向性指标,实际指标值转化为标准化值公式为:

(1)

对于负趋向性值表,实际指标值转化为标准化值公式为:

(2)

式中: dij和fij分别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化值,jd max、jd min分别为第j项指标在研究期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指标权重是对指标重要程度的反映,影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受专家经验影响大,具有主观随意性。客观赋权法较为客观,但又由于与实际操作经验存在一定的误差不能准确计算出指标权重。因此,本文在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时,采用了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式,主观方法采用AHP法,客观方法采用熵权法对AHP法进行修正,获得更加合理的指标权重。

(1)客观赋权法(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过程。

定义pij为第j项指标下的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指标值比重,则有:

(3)

令E为第j项指标的熵,则有:

(4)

式中:k=1/hm,当 fij=0时,令In fij=0。

计算第j项指标的综合熵权jW:

(0≤jW≤1,) (5)

(2)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过程。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首先通过咨询专家确定各指标两两相比其重要性而获得的相对权重,根据专家意见监理判断矩阵;其次计算判断矩阵中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数并将计算所得几何平均数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向量;计算完成后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到各项指标权重。

(3)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结合,采取了算术平均数的方法,为加强评价指标权重的合理性,以层次分析法所得权重为主,后采用熵权法所得数据对其进行修正,最终得到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级体系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值

指标熵权法权重层次分析法权重Wj指标熵权法权重层次分析法权重Wj

人口密度D10.03330.21490.1604土地利用多样性D80.14050.01040.0494

第一产业比重D20.04970.09620.0823牲畜分布量D90.03490.01370.0201

交通D30.02810.04240.0381森林覆盖率D100.02440.00460.0105

年平均气温D40.04110.26510.1979人均GDP D110.05920.10740.0929

年降水量D50.04750.08840.0761第三产业比重D120.04790.05370.052

土地利用率D60.13530.03840.0675自然保护区面积D130.18020.01340.0634

土地利用程度D70.12610.02440.0549牧民纯收入D140.05170.02690.0343

2.3 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计算

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每项指标都能从不同面反映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为了综合反映研究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情况,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先计算单项指标安全值jU,而后对每项指标加权得到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U。

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计算的数学模型:

(6)

式中,U为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

经计算,2010年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1929。

2.4 土地生态安全结果

2.4.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的划分

本文根据已有的生态安全综合值指标特征,借鉴张小虎[1]等人的研究成果,采用等间距法,将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划分为5个等级,结合刘勇[2]、蔡运龙[3]等人的评价标准及玉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根据表2所示,其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越大,说明土地生态越安全,反之则越差。

表2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评价标准

生态安全值区间等级表征状态指标特征

≤0.2Ⅰ恶化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受严重破坏,生态过程很难逆转,生态系统结构不完整,功能退化,生态功能恢复及生态重建面临很大的困难

0.2<-≤0.4Ⅱ风险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严重,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功能不齐全,受外界干扰后难以恢复,生态问题比较大,生态灾害比较多

0.4<-≤0.6Ⅲ敏感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已有退化,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破坏,但尚能维持其基本功能,受外界干扰后易发生恶化,生态问题显现,偶有生态灾害发生

0.6<-≤0.8Ⅳ较安全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比较完善,生态环境较少遭受破坏,一般干扰下生态环境可自动恢复,生态问题不显著,灾害少

0.8<Ⅴ安全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完善,生态环境受干扰破坏较少,结构完整,系统遭受破坏后恢复再生能力强,生态问题不明显,发生生态灾害几率不大

3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结果分析

根据玉树市评价结果综合值及评价等级,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192 6,处于恶化级,原因可能在于2010年玉树市发生了7.1级强地震,使整个城市毁于一旦,造成整个城市土地系统结构不稳定性增大,土地生态环境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1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前文对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结果,该市处于不安全状态,且发展趋势不乐观。其主要原因归纳为:

3.1.1 自然生态环境的局限性分析

由于玉树市地处内陆高原地区,植物及牧草生长周期短,植被脆弱,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动植物的生长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加之自然气候灾害对动植物生长的威胁,致使土地生态安全发生退化。

3.1.2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非理性行为

玉树市经济水平落后,科技水平不高,当地牧民的物质需求与其经济收入间产生的矛盾只能通过增加饲养牲畜数量,开采各类资源等形式解决。且近年来人口数量急速上升,加之外来经济的刺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不文明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和破坏,造成当地土地生态安全发生退化。

3.1.3 政府主导的土地管理分析

政府部门对土地进行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以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保护、开发及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改善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的对策

针对玉树市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该市经济发展状况,笔者以下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改善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诸多建议:

3.2.1 行政保障措施

任何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都不能离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行为保障。玉树市地方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以下方面出发,制定一系列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机制:提高管护力度实现生态工程效益长效化,强化各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意识,完善立法提高法律执行力,提高自然灾害应急与预防能力,积极宣传生态保护知识推动全民参与,打造科学的土地管理队伍。

3.2.2 经济辅助措施

由于玉树地区受交通、信息、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地农牧民对草原的依赖性较强,对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合理性,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只有发展、充实和壮大地方经济实力,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对其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从而改变以破坏生态环境求发展的不利局面。

3.2.3 技术支持措施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提高当地GIS、遥感卫星系统,人工智能监测技术等对环境变化的诸多因子实施监控,及时做好数据更新处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动态信息,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做好技术保障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本文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玉树市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状态-人类社会响应”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由于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本文结合自然、经济、社会三要素选取了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对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本文采用主、客观赋权法结合,计算得到指标权重,提高了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4.2 结论

原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了玉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经济基础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玉树市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了其土地生态安全,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只在乎眼前利益,将目光放长远,以便让生态环境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只针对玉树市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今后的学习中,笔者要加强区域性横向比较以及以时间序列为主的纵向比较,对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小虎,雷国平,袁磊,等.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88-93.

[2]刘勇.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3]李玉平,蔡运龙.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2007,43(6):784-789.

篇5:市扶贫办201x年重点工作承诺

市扶贫办201x年重点工作承诺

我代表市扶贫办就201x年重点工作作如下承诺:

一、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xx、xx、玉屏、江口4个贫困县退出、519个贫困村出列和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二、抓好定点帮扶工作。以“三真、三因、三定”为抓手,全面实施贫困村定点帮扶工程,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滴灌。用好市级200亿脱贫攻坚基金,出台项目申报指南和补助标准,扎实开展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督查工作,着力实施好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升四大攻坚战,切实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

三、抓好产业扶贫工作。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基本目标,因地制宜,选准选好主导产业,推进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口的产业扶贫,统筹好财政扶贫资金和脱贫攻坚基金的50%用于发展扶贫产业,明确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做到产业扶贫项目到村到人;全面完成6.24万产业精准扶贫目标任务。

四、抓好贫困村提升工程。出台《xx市贫困村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在贫困村全面实施基础设施、人居生活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和村级组织建设等提升工程,扩大扶贫开发受益面,切实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

五、抓好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严格落实《xx市201x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及贫困村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问题和项目为导向,将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始终,以扶贫对象、因户施策、扶贫项目资金安排、扶贫产业、扶贫成效、脱贫退出再精准为抓手,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蹲点调研回访工作,做到脱贫攻坚政策宣传贫困人口全覆盖,切实提高贫困群众政策知晓率;抓实打牢精准扶贫基础,强化贫困户脱贫台账档案管理,做到一户一个台账,一户一个帮扶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切实提高脱贫攻坚精准度。

六、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区五地”的宏伟蓝图,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突出抓好社会扶贫和对口帮扶工作,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七、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监管,规范权力运行,营造全市扶贫系统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以上承诺中的第二项作工作亮点打造,上半年兑现第二、四、五项,下半年兑现第一、三项。

篇6:市扶贫办2010年工作总结

总结

独山县地处贵州最南端,是贵州省和大西南进入两广的重要通道,全县国土面积24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2万亩,辖18个乡镇,133个行政村(原为250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2009年末总人口34.5万(其中农业人口29.6万),农民人均纯收入3086元。全县有贫困乡镇10个,贫困村123个,是贵州省50个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县委、政府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省、州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解决“三基本”和突出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工作重点,经过努力,各项扶贫开发取得了新的成就。现就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科学推进。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分析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政策,完善规划,督查指导,落实奖惩。县扶贫办充分发挥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完善了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和《独山县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贫困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分期建设,梯次推进。

2、强化服务指导,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行扶贫工作责任制,将每一项重点工作细化到全体职工,提要求、定任务,定时限,逐人落实工作责任,帮助乡镇制定发展规划,筹措建设资金,组织培训农民,指导发展产业,监督项目进 1

度和质量,为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宣传、报道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经验,向县委、县政府和省、州扶贫办提供有关调研报告等信息材料,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发展。

3、强化督促检查,提高工作水平。坚持把项目管理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来抓,对有关乡(镇)和项目村工作进展情况,坚持月调度、季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行扶贫项目公示制度,把项目规划和项目进展、资金使用等情况作为政务、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采取制作公示牌、张榜公布、会议通报、网上公示、印发资料等形式,定期向群众公开。积极推行项目预决算制度、招投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对工程类和到户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各项补助资金专款专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4、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以创建学习、创新机关为目标,建立健全了工作、学习、机关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开展了“学政策、学理论、学法律、学业务”,“树立正确政绩观、求真务实促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主题实践活动,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自学。坚持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干部,在服务群众中转变职能,深入基层,实地踏看,研究工作,推进发展。通过持之以恒地抓学习、抓作风,有效调动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工作成效和整体形象得到明显提升。

二、主要做法

1、坚持抓点示范,走典型带动、区域推进的路子。按照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路,以产业化扶贫、“集团帮扶”整乡推进为重点,抓点示范,联片突破,带动整乡推进,建成了甲定乡、翁台乡、打羊乡茶叶生产,打羊乡奶牛养殖、肉鹅养殖,以上司镇为主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山羊养殖,基长镇商品蔬菜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种植等区域开发的扶贫产业带。推动全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2、坚持产业开发,走良性发展的路子。从贫困乡村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出发,注重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在蔬菜、茶叶、畜牧大乡和重点村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有机茶叶和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独山“两牛-猪-羊”等循生产展模式,产业关联度有了较大提高,实现了经、菜、畜良性发展。

3、是坚持项目支撑,走整合资源、社会帮扶的路子。坚持项目为纲,以项目支撑扶贫开发,以项目带动贫困乡村发展。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和“项目优先向贫困村安排,资金优先向贫困村倾斜”的要求,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主体,采取项目补助、财政贴息、社会帮扶等形式,多方整合发改、交通、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集中力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为扶贫开发提供了资金保障。

4、是坚持科技先导,走提升素质、人才开发的路子。充分利用县委党校、县农广校、县职教中心、县科协等培训机构,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举办蔬菜、茶叶种植、仔猪育肥、母猪养殖、山羊养殖、劳务输出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80多期,培训贫困乡村干部群众3万多人(次),并积极组织项目乡村干部赴先进地区学习特色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明显增强。

三、几点体会

1、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培育特色产业。近年来,充分发挥贫困乡村的资源优质和区域优势,通过项目扶持,贫困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

2、以关注民本民生为关键,积极改善基础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加快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前提和基础,从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等问题入手,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树立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良好形象。

3、以充分发动群众为根本,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始终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并研究制定了主导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依靠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广泛调动群众热情,把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交给群众,依靠群众力量推进扶贫开发。采取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减免费用等方式重点扶持,激发和调动群众投身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4、以创新机制体制为动力,推动工作有效落实。在项目建设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选择干部群众积极主动、工作有一定基础的乡村优先规划、优先安排,激发了贫困乡村广大群众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干劲和热情。在项目管理中,全面推行了行政问责制、跟踪督查和综合评价考核等长效机制,使一些长期困扰扶贫开发工作的难点焦点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总之,我办将按照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机制,采取新办法,不断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的工作要求,总结推广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增强贫困乡村的“造血”功能,严格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努力加大工作力度和整合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篇7:2010年定点扶贫工作总结

定点扶贫工作是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贴近基层、了解民情、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定点扶贫单位、工作队员的大力支持和贫困村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定点扶贫工作蓬勃开展,有力地推动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定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的定点扶贫省级单位1个、市直单位15个,县直单位105个,共帮扶了50个贫困村;共派出蹲点干部121名,其中:处级16名,科级及以下105名;共派出考察人员236人,其中:厅级24名,处级114名,科级及以下98名;全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630万元,物质折款约101.5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1270万元(含无偿和贷款);帮助上项目131个;举办培训班98期,培训1176人次,组织劳务输出16890人。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高度重视和全力帮扶下,在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乡村两级的配合支持下,按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指导思想和以“村级班子建设为主线、基础设施改造为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发展村域经济为目标”的工作思路,艰苦奋斗、勤奋工作,超额完成了规划内的各项任务。省人大定点扶贫工作队实际完成项目建设28个(基础建设21个、产业开发3个、红色旅游4个)。中夏故居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纳入了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引进了风力发电,启动了外商在邓家湾投资的原康达水泥厂重建工作。如今的邓家湾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迎来了大变样,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进步,起到“扶好一个村,辐射一个乡,影响一大片”的示范作用。通过一年的定点扶贫,贫困村实现了“三个明显提高”、“三个明显改善”、“三个明显加强”。

(一)实现了“三个明显提高”。一是村民人平收入明显提高。村民人平收入由2008年的740元增加到去年的2230元、今年的4350元,人平粮食由300公斤增加到410公斤。二是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支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带领村民奔小康”的能力明显提高,干部群众心清气正、和谐共事,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市基层党建示范村、全县红旗党支部、全县争先创优示范村,村支书邓力生被评为全县劳模。三是村域经济发展后劲明显提高。风力发电开发、红色旅游升级、600亩油茶基地和食用菌基地建立,水泥厂重建洽谈,养猪、养羊、养鸡、养鸭、养牛大户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村域经济后劲喜人。

(二)实现了“三个明显改善”。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项目建设风水起,农田水利、村组公路、农电低改、人畜饮水、道路桥梁、学校、两个村级活场所等基础设施及红色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二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用电难、农田灌溉难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三是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内环境得到了全面治理,绿化了村道河堤,种植了花草树木,荒山种植了经济作物或进行了绿化造林,安装了风光互补路灯。省定点扶贫村的邓家湾山绿了、水清了、桥建了、路通了、业兴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三)实现了“三个明显加强”。一是科教兴村工作明显加强。广泛开展村民道德、文化、法律教育和科技致富培训,组织开展捐学助学活动,村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加强。二是劳务输出明显加强。外出打工人员增加到16890人,劳务创收达4.05亿元。三是资源开发利用明显加强。引进了风力发电项目,中夏故居成功申报“国保”和纳入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村原有水泥厂重建洽谈工作已经启动。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定点扶贫工作过程中,主要突出了八个方面的带动作用:

(一)注重调查研究,谋划工作规划。一是掌握村情实际。工作队深入村组农户、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民24960 户31670人次,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摸清基本情况,找准贫困根源。二是广泛征集民意。通过反复走访、座谈交流、实地查看、会议讨论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集民意,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盼。三是科学谋划工作规划。先后10多次邀请市、县农口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实地调研、现场论证、出谋划策,在广泛听取技术人员的论证意见后,结合村情民意,制订定点扶贫工作规划。

(二)注重班子建设,夯实组织基础。一是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对124个自然村村长、98个村民小组长和46个村级班子进行了调整,先后争取23名大学生村官任支书助理,培养12名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二是抓干部能力提高。先后11次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到发展较好的乡村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先后3次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党员干部会议,按照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的职责,制定了村组干部目标管理办法17项(制度装订成册、张榜上墙)。三是抓党员队伍建设。以“三创”带“三争”为发展目标,扎实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解决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大力实施了“三培”工程,即:“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党员能人培养成带头人”,发展了64名预备党员,培养了32名后备干部,培养74名入党积极分子。

(三)注重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环境。一是硬化村道巷 道。硬化通村通组公路75公里,修建砂石公路86公里,硬化村内巷道104公里,解决了每个村组通路、家家户户硬化巷道问题。二是美化绿化了村庄。修建垃圾处理池42个,修建花池34个、种植了花草,安装了新农村建设标语150余块,制做了党务村务公开和各种宣传栏61个,安装了风光互补路灯;在村道两侧、河堤两岸、停车场种植各种树木13000余棵,荒山造林3270亩。三是大兴水利建设。为10个村安装了山洪暴雨预警系统,修筑河堤护坡1300米,对21个水库和排水渠道进行了除险加固,对23个山塘及24000米水渠进行了三面光改造,对5个水坝进行了全面维修和加固,确保了2.3万亩农田旱涝保收。四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维修了中夏一桥、新建了中夏二桥,历时8个多月打深井6口,其中深井3口(分别为73米、65米、64米)、挖井2口,维修老井1口,建成安全饮水蓄水池2个及14000米配套管道设施,改厕73户,修建沼气池69个,为贫困村农户安装了变电器材、电线杆和电源线路,实现了家家户户通电、通水、通路。五是改善办学条件。对村希望小学进行彻底的维修改造,安装了铝合金门窗,教室和教学楼进行了装修和亮化,新修了围墙、硬化了操场、改造了食堂和厕所,购置了教学体育用具。六是兴建村级活动场所。兴建和装修了550平米和260平米两个村级活动场所,建立了老年活动场所、党员远程教育室、医疗卫生室,购置了办公用品、远程教育 及医疗器械、图书资料等设置。七是抓好红色旅游配套建设。对中夏故居及周边设施进行了全面修缮改造,对中夏危桥进行了维修、对中夏故居后山进行了开荒绿化、在中夏故居前修建了两个池塘(栽种了荷花、杜鹃花)、征地修建了中夏停车场和公共厕所,对中夏停车场周边进行了美化亮化。

(四)注重产业调整,实现人均增收。一是发展经济作物。发动村民种植杂交水稻、台湾超甜玉米、良种西瓜以及茄子、烤烟、板栗等1800多亩,实现产值182万元。采取“能人+农户+集体”的办法,创办了油茶、食用菌、养殖业3个合作社。开垦荒山5600多亩,种植了3600亩油茶(五年后每年产值将达200万元以上),征地修建了2个食用菌生产大棚及生产、冷库存储、加工、销售厂房(每天产值1.3万元),完成了油茶基地和食用菌基地路、水、电设施建设。二是引导扶持养殖大户。改变了村民传统的喂猪养鸡习惯,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养猪、养羊、养牛等大户210户,实现产值160万元。三是发展劳务经济。鼓励村民外出打工,积极组织村民劳务输出,转移就业人数达16890人,劳务创收达900余万元。

(五)注重资源开发,促进长效发展。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做好“风、红、石”三篇文章。一是引进风力发电。中国华电集团投资达16亿元建设50台机组的风力发电项目,已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建成了5个测风塔,现已启动第 一期10万千瓦建设,明年9月份前第一期风电机组投入发电。二是发展红色旅游。中夏故居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基地,7月份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系列主题活动在该村举办。三是做好石灰石开发。经多方协调,促使在该村停建7年的外资水泥厂再次启动建设,预计投资达8亿元。

(六)注重科教兴村,营造和谐环境。一是抓村民教育。为提高村民素质,把村民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共向村民赠送7000多套科技致富教材,先后3次举办培训班。二是进行科技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8次组织支村两委干部、党员外出学习取经,举办了4期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养殖种植技术培训。三是开展捐资助学。针对部分贫困学生辍学严重的情况,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为贫困学子解决学费和生活费4万余元,争取教学用具6000余元,两年来考取大学生6名。

五、主要收获和体会

通过一年的定点扶贫工作,各定点扶贫工作队员都增强了党性、磨砺了意志、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一是领导重视是做好建设扶贫工作的关键。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省委基层党建办、省扶贫办以及市县领导对建设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工作队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各委室把扶贫工作当作自己的份内事,做到了人人参 与扶贫,千方百计为扶贫点解决困难。省人大常委会戚和平书记经常过问、经常关心扶贫工作,多次听取工作汇报,一年多来,先后有5批省级领导、44批厅级领导带队(467人次)到村视察指导工作。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做好建设扶贫工作的重点。制约贫困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突出,致贫因素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分析原因,找准贫困根源,着力在扶志、扶智、扶事、扶制、扶资(志气、智力、事业、制度、资金)上下工夫,特别要解决志气、智力、制度问题。要根椐村情实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在找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上想办法。努力将劣势资源变成有利资源,同时根据当地石灰岩土质及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合理调整调优种养结构,千方百计确保村民、村级集体增产增收。三是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是做好建设扶贫工作的保障。做好建设扶贫工作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村情民意的建设扶贫工作规划,坚持与村民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当作驻点村的一员,把驻点村当作自己的家,设身处地、满腔热情地关注、关心、维护群众利益,才能得到村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深入宣传发动,转变村民落后观念,用好的机制、措施把群众的热情和聪明才智调动起来,有效激发村民参与热情。通过项目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人心。

篇8:市扶贫办2010年工作总结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选取五家渠市区唯一两所小学作为调查学校,选择有代表性的在校1169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570名,女生599名。

2. 方法。

调查人员经培训后严格按照《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手册》要求进行身高、体重测量,结果按《中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进行评价,即以同等身高体重标准为100%,90%~110%为营养正常,<90%为营养不良(其中<90%的为轻度,<80%的为中度,<70%的为重度),>110%的为超重,>120%的为肥胖。

二、结果

1. 总体营养状况。

对1169名小学生营养状况评价结果,营养正常的697人,占总人数的59.62%。营养不良的315人,占总人数的26.95%,其中轻度营养不良的最多,占营养不良人数的87.30%,中度营养不良的40人,占营养不良的12.7%,无重度营养不良学生。营养过剩(超重和肥胖)的158人,占总人数的13.52%。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2.

男女学生营养状况比较男生营养不良为21.75%,女生营养不良为31.89%,女生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3, P<0.01)。男生营养过剩(超重和肥胖)为16.32%,女生营养过剩为10.85%,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6, P<0.01)。见表2。

三、讨论

五家渠市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26.95%,超重率为5.99%,肥胖率为7.53%,均高于2002年全国调查结果。营养不良是该市小学生主要营养问题,防治工作不得松懈;而超重、肥胖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产生这些情况可能与学生营养膳食结构不合理,学生有挑食、偏食的习惯;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吃得过精、过细,高热量、高脂肪食品饮料摄入过多;学生课业负担重,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减少等有关。

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与有关报道一致,可能与女生喜吃零食、偏食、挑食和过分节食,男生摄入过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有关。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避免过度节食和不节制饮食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倡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四、建议

学校、疾控健康教育部门和家长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合理营养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营养卫生知识的宣传,给学生家长发放合理营养知识与合理膳食的小册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醒家长督促孩子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发育。

摘要:学生营养状况是评价学生健康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但学生膳食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 导致了营养不良和超重现象并存, 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五家渠市,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中国青少儿生长发育现状及趋势和干预建议[J].中国学校卫生, 2003, (1) .

[2]武颂文, 杨年红, 王重建, 等.医学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对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 .

上一篇:大学礼仪口才学习心得下一篇: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