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骨髓》教学设计

2024-04-18

《救命骨髓》教学设计(精选7篇)

篇1:《救命骨髓》教学设计

反思一:救命骨髓教学反思

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少年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一位身体健康的小伙子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少年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划分段落,然后直接切入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这样的流程条理清楚,结构上一目了然,重点也凸显出来了。只是在学生找出重点语句理解感悟上,显得过于粗略。没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指导朗读。而这篇课文的中心恰恰得通过这些重点语句来体现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生命的重要,和台湾小伙子在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课前师生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做好准备非常重要。学生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从而也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要有关爱,应懂得关爱他人,危难之时互相帮助。

留下的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的总感觉是没有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让我感到惋惜,当然,我不能埋怨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却在反思我的教学怎么就不足以去吸引学生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我没有用自己的情绪带动起学生的情绪,在语言上没有较强的感染力。

反思二:救命骨髓教学反思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像含苞的即将凋零的花朵,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四、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反思三:救命骨髓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反思四:救命骨髓教学反思

《救命骨髓》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挽救生命的感人故事:大陆年轻人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他的生命延续。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难点是使学生真正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内涵。

课后,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篇2:《救命骨髓》教学设计

1、认读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句话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把最使你感动的段落多读几遍。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海峡两岸的鱼水情;谈谈自己对这件事情的体会。

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

1、破题,板书:20、救命骨髓

2、过渡:为什么称它为“救命骨髓”?这是谁的骨髓?他用自己的骨髓救了谁的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反馈学习情况:这篇课文讲了在成都机场上,一对四川乐山的夫妇盼到了儿子生存的希望——一个理想的供髓者为儿子提供的骨髓由专家送来,当台湾同胞的骨髓植入另外内地白血病少年患者的身体,少年得救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事。

3、各个小组互相讨论、修改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课文

1、出示学习提纲:

⑴骨髓是什么?为什么称它为“救命骨髓”?

⑵这是谁的骨髓?他用自己的骨髓救了谁的生命呢?

⑶把使你感动的部分读几遍,谈谈你的体会。

⑷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⑸想一想,为什么说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小组内先互相交流。

3、展示学生个人感情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⑴时间的紧迫性。

⑵医疗费用高。

⑶可以匹配的骨髓难找。

5、出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骨髓捐赠者和收捐者永远不会见面,但那种血脉亲情,如同这绚烂的生命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6、全班一起朗读这句话,并谈谈你的理解。师作适当点拨。

四、总结全文内容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篇3:《救命骨髓》教学设计

1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的构建

取1张制作良好、染色理想和细胞形态典型的教学骨髓涂片,用Nikon ECLIPSE50i生物显微镜在油镜下观察,选取对疾病诊断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连续拍摄,拍摄时注意:相互连接每2张照片重叠部分一般为25%,细胞数量较少时要增加比例,有利于计算机识别自动拼图。所得照片在Photoshop软件中进行分批自动无缝拼图,最后制作成特大图片为虚拟教学骨髓涂片,最小图片尺寸为图片中有核细胞数量是该骨髓涂片根据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需要计数总量2倍左右。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上细胞分辨率、清晰度和色彩等方面与显微镜下非常相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判断是依据细胞的量变和质变,虚拟教学骨髓涂片的有核细胞量约为计数量的2倍,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是虚拟教学骨髓涂片毕竟是整张骨髓涂片的一少部分,必要时根据需要制作辅助图片弥补其不足,如骨髓涂片的数码照片、低倍镜下虚拟教学骨髓涂片、油镜下其他部位的集合图等。

2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的作用

2.1 弥补传统教学骨髓涂片的缺陷与局限性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具有使用不损性、保存永久性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骨髓涂片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在保存过程中容易发霉和褪色的缺陷;虚拟教学骨髓涂片无须大量制作和经常更新,弥补了传统教学骨髓涂片因破碎、褪色和学生人数的增多等,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不断补充的缺陷;1张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可以同时无数人使用,弥补了传统教学骨髓涂片1人1张,由于不同的标本、不同的质量,给带教造成的困难和对学生不公平性的缺陷;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可以进行标注,使用只需1台普通电脑,无须老师指导,不受时空限制,学生也能阅片,弥补了传统教学骨髓涂片在阅片时必须要用显微镜、实验场地、老师现场指导的局限性。

2.2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在实验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是教师先用多幅照片讲解学习内容,然后学生阅片,教师现场指导,1人1片1台显微镜,标本不统一,质量不一致等。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带教老师要指导1个班级30多个学生,经常是力不从心和筋疲力尽,学生则得不到及时指导而经常敷衍了事,同学之间难以开展讨论,学习气氛不活跃,没有比较性,视野不开阔等。如果在实验时,给学生配备电脑再安装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则可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对细胞有标注,通常不需老师指导,学生也能阅片。学生在训练显微镜阅片过程中,同时观察不同或同种疾病却有形态差异的虚拟教学骨髓涂片,通过比较法提高学习效率,多张虚拟教学骨髓涂片的观察可以拓展知识面,多个学生同时观察1张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可很好地对相同内容开展讨论,增加了学习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

2.3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在实验考核中的应用

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考核离不开骨髓涂片检查,传统骨髓涂片检查实验考核是随机分发给学生1张骨髓涂片进行答题,骨髓涂片质量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答题难易程度不一致,有失公平性。因为考核骨髓涂片数量多,由于每年有消耗要补充,要确定每张考核骨髓涂片的准确细胞分类计数结果非常困难,这项工作一般不开展,所以要判断学生答题细胞分类计数的准确性也非常困难。制作一套高质量的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对张虚拟教学骨髓涂片进行分类计数细胞,然后专门用于实验考核,并建立计算机考试系统,避免了传统考核模式的弊端。

2.4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传统骨髓细胞形态学学习模式学生只能在实验室里借助显微镜观察和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一次实验一项内容,如果学生因故请假或在实验课没有及时掌握,只能依靠有限的开放实验弥补,课前不能预习,课后不能复习,这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需求。自从我校建立了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库网络浏览系统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实现了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愿望。

2.5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在资源共享方面的应用

传统骨髓教学涂片不可复制,使用时只能1人阅片,共享范围非常有限,并且容易损坏、丢失和褪色等,因此共享时间也有限。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具有永久性,可以无限复制,在不同电脑上可以无数人同时阅片,在公共网络上的虚拟教学骨髓涂片,人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共享,完全实现了资源共享。

3 展望

许多文献报道,教师和学生喜欢通过虚拟切片的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教学与学习。笔者对虚拟教学骨髓涂片短暂实践表明教师与学生想法与上述报道相似。对于虚拟切片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玻璃切片进行教学,可能是学生需要学习实验操作技能,虚拟切片在高倍下细胞细微结构不很清晰等缺陷有关[4]。笔者自行制作的虚拟教学骨髓涂片,虽然图像质量理想,满足教学需求,但制作麻烦,并不可能在油镜下制作出包括整张玻璃骨髓涂片全视野信息的真正虚拟骨髓涂片。笔者非常期待虚拟显微镜技术迅速发展,能快速、方便地制作出高质量真正的虚拟骨髓涂片,实现骨髓细胞形态学完全虚拟化教学。

摘要:为了不断提高血细胞形态学的实验教学质量,自制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并对其作用进行探讨。通过实践表明自制的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基本满足实验教学需求,在弥补传统教学骨髓涂片的缺陷与局限性、实验教学、实验考核、自主学习与资源共享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骨髓涂片,血细胞,虚拟,实验教学,形态学

参考文献

[1]杨晓红,徐富翠,邹礼乐.组织学数字切片库及网络浏览平台构建的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7):1094-1096.

[2]胡小冬,崔洁,赵新秀,等.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6):64-65.

[3]崔瑾,王庆亚,林国庆.数字切片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13-115.

篇4:《救命骨髓》教学实录

人物:中年夫妇、慈济骨髓捐赠中心的专家、

经过:少年发病----检查确诊---别无疗法---求救台湾---找到骨髓---一位小伙子---专家护送---少年得救

篇5:救命骨髓课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识字,理解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2、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引导学生从字词品味中,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少年的重要性,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相关课件,渲染性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酝酿血脉亲情

1、孩子们,看着你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听着你们银铃般的声音,不禁让老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她和大家一样有着如花的年龄,对未来也有着无限美好的僮憬,然而她却有一段不幸的遭遇。(出示课件《我想回家》)

2、简介课件相关内容,营造分围。

3、孩子们,每年我国会新曾约4万白血病患者,其中有近3万多人是因得不到相配的骨髓而离开我们的,多么惊人的数字啊!看来骨髓对白血病患者来说意味着的是生的希望!

4、板书课题(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读课题)

5、学生质疑课题,说出心中的疑问。

二、潜心会文,感悟血脉亲情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作出相关的标注。

2、(课件出示:病床图)他是谁?又有怎样的遭遇?

3、对,他就是四川省乐山县年仅16岁的白血病少年,此时他已是生命垂危。

4、孩子们,当父母得知孩子的病情时,他们怎样?

出示: “白血病”!医生的话如同晴天霹雳,震得他俩几乎晕倒。大夫,求你一定要救救他,我们就这一个孩子啊!他们俩苦苦哀求着。

(1)那些词语让你觉得揪心?

(2)什么是“晴天霹雳”?是什么事让父母觉得犹如晴天霹雳?

(3)是啊!父母知道白血病的严重,他们年仅16岁的唯一的儿子危在旦夕,此时父母的心情如何?(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读父母的话)

(4)此时父母已是痛切心扉,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生回答),于是他们苦苦哀求着大夫,读“大夫,求你….….啊!”

(5)假如我们都是少年的朋友,亲人,你将如何哀求大夫?(指名读)

(6)孩子们,从你们的读书声中,老师看到了一对已濒临崩溃的父母,也让我看到了父母对儿子那真切的爱。

请大家默读课文5—8自然段,找出答案画出来,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标注出来。

5、品味语言,感悟“海峡两岸情”。

出示:为了对俩岸骨肉同胞的生命,当天上午8时30分,这个年轻人把自己滚烫的骨髓捐献了出来。

(1)边读边想,浮现画面。

孩子们,你们试想一下:一位台湾青年静静的躺在床上,针头刺进肌肤,他忍受着刺骨的疼痛,他心里会怎样想?

(2)感受台湾青年无私的爱。

(3)引导体会,指导朗读

这是浓浓的爱,这是深深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让我们带着这情,这爱再来读——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生命,台湾青年忍受着针头刺进骨头时阵阵疼痛,这又怎能叫人不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来读——

也许台湾青年和少年永远不会在见面,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骨肉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血脉亲情,必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我们带着这份信念再来读——

出示:时间就是生命。慈济骨髓捐赠中心立刻派专家提着那只装有救命骨髓的小箱子,火速从花莲飞到台北,又马不停蹄地从台北转机到香港,又从香港飞往成都。

(1)情景预设,感受紧张氛围。

孩子们,白血病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同时也会破坏身体的抵抗能力。此时年仅16岁的少年处于生命的边缘,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骨髓顺利移植,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骨髓的保存期也仅仅只有24小时,因此慈济医院的专家们是在和时间赛跑,与时间争夺生命。(指名读)

(2)谈话引导,体悟真情

孩子们,让我们来看看慈济医院的专家们是如何奔波的?

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

慈经医院的专家们如此奔波,如此争分多秒,这十几个小时里纵然有重重的困难,也无法阻拦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啊!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子“感动”,让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终于,这饱含着俩岸同胞爱心的救命骨髓准时送到了手术台前。台湾同胞的骨髓植入了内地白血病少年的身体。少年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情境交隔,理解感悟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板书:台湾大陆)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少年得救了,你高兴吗?请高兴地读——(指明读)

你激动吗,你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谁?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是谁?(学情预设:少年的父母、台湾青年、花莲慈济医院的专家及医护人员,所有关心少年的人。)

(2)指导朗读,情感升华。

孩子们,此时此刻,再也没有比这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了!让我们一起,把它告诉所有关心少年的人吧!读——

三、拓展延伸,传承血脉亲情

1、在你心中,这还是一个普通的桥吗?(学情预设:用爱架设的桥,延读少年生命的桥……)

2、是啊!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

3、孩子们,让我们用心再来回味一下这条艰难的生命历程

4、虽然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虽然我们之间有几十年的文化隔阂,但是却能为了一个普通的生命而竭尽所能、密切合作,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两岸同胞如此心心相连?(板书:血脉亲情)

5、再次回味课题:

(1)为什么要用“救命骨髓”做题?

(2)齐读课题,把这血脉亲情留在我们心中,生读——

再读课题,把这血脉心情铭记我们心中,生读——

再读,把这血脉亲情世代传承下去,生读——

6、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救命骨髓

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篇6:《救命骨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命对话。潜心涵泳,通过对语言文字等的感知、理解、品味、揣摩、朗读、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识字,理解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2、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引导学生从字词品味中,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少年的重要性,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相关课件,渲染性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酝酿血脉亲情

1、孩子们,看着你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听着你们银铃般的声音,不禁让老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她和大家一样有着如花的年龄,对未来也有着无限美好的僮憬,然而她却有一段不幸的遭遇。(出示课件《我想回家》)

2、简介课件相关内容,营造分围。

3、孩子们,每年我国会新曾约4万白血病患者,其中有近3万多人是因得不到相配的骨髓而离开我们的,多么惊人的数字啊!看来骨髓对白血病患者来说意味着的是生的希望!

4、板书课题(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读课题)

5、学生质疑课题,说出心中的疑问。

二、潜心会文,感悟血脉亲情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作出相关的标注。

2、(课件出示:病床图)他是谁?又有怎样的遭遇?

3、对,他就是四川省乐山县年仅16岁的白血病少年,此时他已是生命垂危。

4、孩子们,当父母得知孩子的病情时,他们怎样?

出示: “白血病”!医生的话如同晴天霹雳,震得他俩几乎晕倒。大夫,求你一定要救救他,我们就这一个孩子啊!他们俩苦苦哀求着。

(1)那些词语让你觉得揪心?

(2) 什么是“晴天霹雳”?是什么事让父母觉得犹如晴天霹雳?

(3) 是啊!父母知道白血病的严重,他们年仅16岁的唯一的儿子危在旦夕,此时父母的心情如何?(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读父母的话)

(4) 此时父母已是痛切心扉,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生回答),于是他们苦苦哀求着大夫,读“大夫,求你…. ….啊!”

(5) 假如我们都是少年的朋友,亲人,你将如何哀求大夫?(指名读)

(6) 孩子们,从你们的读书声中,老师看到了一对已濒临崩溃的父母,也让我看到了父母对儿子那真切的爱。

请大家默读课文5-8自然段,找出答案画出来,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标注出来。

5、品味语言,感悟“海峡两岸情”。

出示:为了对俩岸骨肉同胞的生命,当天上午8时30分,这个年轻人把自己滚烫的骨髓捐献了出来。

(1) 边读边想,浮现画面。

孩子们,你们试想一下:一位台湾青年静静的躺在床上,针头刺进肌肤,他忍受着刺骨的疼痛,他心里会怎样想?

(2) 感受台湾青年无私的爱。

(3)引导体会,指导朗读

这是浓浓的爱,这是深深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让我们带着这情,这爱再来读--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生命,台湾青年忍受着针头刺进骨头时阵阵疼痛,这又怎能叫人不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来读--

也许台湾青年和少年永远不会在见面,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骨肉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血脉亲情,必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我们带着这份信念再来读--

出示:时间就是生命。慈济骨髓捐赠中心立刻派专家提着那只装有救命骨髓的小箱子,火速从花莲飞到台北,又马不停蹄地从台北转机到香港,又从香港飞往成都。

(1)情景预设,感受紧张氛围。

孩子们,白血病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同时也会破坏身体的抵抗能力。此时年仅16岁的少年处于生命的边缘,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骨髓顺利移植,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骨髓的保存期也仅仅只有24小时,因此慈济医院的专家们是在和时间赛跑,与时间争夺生命。(指名读)

(2)谈话引导,体悟真情

孩子们,让我们来看看慈济医院的专家们是如何奔波的?

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

慈经医院的专家们如此奔波,如此争分多秒,这十几个小时里纵然有重重的困难,也无法阻拦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啊!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子“感动”,让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终于,这饱含着俩岸同胞爱心的救命骨髓准时送到了手术台前。台湾同胞的骨髓植入了内地白血病少年的身体。少年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 情境交隔,理解感悟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板书:台湾大陆)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少年得救了,你高兴吗?请高兴地读--(指明读)

你激动吗,你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谁?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是谁?(学情预设:少年的父母、台湾青年、花莲慈济医院的专家及医护人员,所有关心少年的人。)

(2) 指导朗读,情感升华。

孩子们,此时此刻,再也没有比这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了!让我们一起,把它告诉所有关心少年的人吧!读--

三、拓展延伸,传承血脉亲情

1、在你心中,这还是一个普通的桥吗?(学情预设:用爱架设的桥,延读少年生命的桥……)

2、是啊!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

3、孩子们,让我们用心再来回味一下这条艰难的生命历程

4、虽然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虽然我们之间有几十年的文化隔阂,但是却能为了一个普通的生命而竭尽所能、密切合作,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两岸同胞如此心心相连?(板书:血脉亲情)

5、再次回味课题:

(1) 为什么要用“救命骨髓”做题?

(2) 齐读课题,把这血脉亲情留在我们心中,生读--

再读课题,把这血脉心情铭记我们心中,生读--

再读,把这血脉亲情世代传承下去,生读--

6、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20 救命骨髓

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花莲--台北--香港--四川乐山

台湾血脉亲情大陆

篇7:《救命骨髓》教学设计

关键词:骨髓细胞形态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效果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 其内容既繁杂又抽象, 细胞形态在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对于这样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又抽象, 而且实践中又变化多端、难以辨认, 学生们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 因此学习态度都比较消极。然而这门课程却在诊治血液病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使学生较快、较好的掌握各种正常血细胞和血液病时千变万化的细胞形态, 是摆在授课老师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教学经验, 就如何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教学效果谈一些心得体会, 共同道商讨。

一、打好基础, 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

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和造血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1]。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仪器自动化的广泛使用, 各项参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出结果, 但是在临床上通过显微镜检查了解骨髓细胞的量变和质变, 仍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唯一直观、准确可靠的指标, 也是仪器无法替代的方法[2], 所以在此基础上, 理论课教学就是重中之重。血细胞形态都是微观形态, 在显微镜下识别才能讲授, 由此必须有逼真的图像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也才能为学生在镜下识别、记忆各种细胞形态打下良好基础, 而多媒体课件以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图文教学方式, 实现全方位、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 丰富了教学手段, 特别适用于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通过查阅网络资料和图谱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选出的适合学生基础和教学内容的各类细胞, 经过软件操作制成细胞图像课件, 其中加上文字标注后在理论课上进行形态描述, 还可以将不同阶段、不同系统的细胞在同一张图片中进行对比讲授。教师通常遵循循序渐进、层层剖析的原则从正常细胞入手、从外周血中常见细胞到少见细胞, 从骨髓成熟细胞到幼稚、原始细胞, 给学生以直观具体的形象, 让学生可以进行横向纵向分析与联系, 总结各种细胞的异同, 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3]。从而激发学生对骨髓细胞形态学课程的兴趣, 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二、加强基本功训练, 重视实验教学

临床检验医学生将来的工作性质是要以操作为主的工作环境, 对于细胞形态学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更应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1. 加强基本技能培养。

在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中, 显微镜是重要的教学工具。直接观看显微镜下的图像, 没有经过电脑软件的处理, 可以清晰的分辨各种细胞间的细微差别, 这是培养从事血液病诊断专业人才必须经历的过程[4]。所以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成为最基础的技能, 刚刚进入细胞形态学习的学生并不完全会使用和保养显微镜, 为了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良好习惯, 在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的时候更得心应手, 我们在上细胞形态实验课时特别腾出课时着重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显微镜。在此后的实验课中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怎样使用、保养显微镜,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使学生能够养成正确使用和爱护显微镜的良好习惯[5]。培养学生使用和维护显微镜的基础技能在细胞形态学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观察细胞, 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尽可能的优化。

2. 极力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为了改善教学条件, 我部教研室还特设两间显微镜教室同时进行教学, 每间教室由两位老师交叉辅导, 这样既便于课堂管理, 又增加了老师辅导学生的时间,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我部购买了60台光学显微镜, 保证每个班进行实验教学课时人手一台, 现在本部还要建立Motic实验室, 即每个学生一台高级显微镜和与其连接的电脑, 学生电脑与教师的主电脑相连, 师生互动更加灵活, 交流更便捷[6]。这些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对骨髓形态学的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既优化了实验教学又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 重视教与学的沟通。

形态学实验课本来就是以培养学生识别细胞形态能力为主要目的, 示教在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方式的教学手段替代不了的。选择取材及染色良好的骨髓片, 在显微镜下选出典型的细胞, 让学生逐各进行辨认、比较、记忆, 并就直接观察到的细胞按镜下可看到的外形、大小、染色质结构、核仁及胞质等各类特点进行绘图。通过直接看显微镜下的细胞, 因为没有经过电脑软件的处理, 所以可以清晰的看出各种细胞间的细微差别。学生还可以在观察显微镜同时反复对照多媒体课件, 加深理论知识和感官印象。此后在学生对细胞的形态已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每人发放一张骨髓片,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单独阅片的实验环节, 达到准确认识各种细胞的实验教学目的。

经过理论课的系统讲授和实验课骨髓片的示教, 学生一般都能独立辨认典型的细胞,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辨认细胞的速度和准确度提高了。在遇到疑难细胞时, 我们教师不会立即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让其将细胞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并与其他的细胞作比较, 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我们提倡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观察对方的显微镜下的细胞, 可以相互讨论, 在看到典型细胞时可把同学们集中起来轮流观看, 这相当于加大了“示教量”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细胞形态的兴趣。

三、利用实验报告查缺补漏, 并严格考核制度

1. 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维的反映, 也是教学效果的一个侧面反映。在学习总结时, 要求学生对各系统、各阶段的细胞进行绘图并附文字说明其特点, 每次阅片须写骨髓报告, 带教老师认真批改, 并根据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下一次实验课中进行点评以查缺补漏从而指导和提高学生识别各种细胞的能力。

2. 严格执行实验考核制度。

为考察学生识别细胞的技术和水平, 还需要细化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目前本部采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实验考核:一是采用封闭循环方法辨认单个细胞, 考前将学生集中到考场邻近教室隔离, 宣布考场规则及纪律, 分发考卷, 考生根据抽号进入考场, 每次考核20人左右, 学生按固定路线依次辨认20个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细胞, 秒表计时每分钟换一个位置, 考核完毕, 交卷后立即离开考场, 然后转换视野或另选镜下细胞再进行另一组考核[2]。二是血液病骨髓象的分析, 考核内容是贫血和白血病等, 学生每人可被派发一张不同的骨髓标本, 需独立阅片,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标本的初步诊断, 并书写骨髓报告。另外还可以在每次实验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们正在阅读的片子也进行简单的诊断, 可提问同学们只需直接在课堂上口述诊断及根据, 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下来, 最后将这几次考核的成绩按相应比例做好记录, 这样就避免了学生“重理论、轻技能”的想法, 达到注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效果

以上这些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细胞识别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及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论课上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料和技术, 增强学生对骨髓细胞形态学的立体感官认识, 为接下来的实验教学打好功底, 而通过手段多样的实验教学, 使学生在第一次看片的时候就对镜下的细胞产生熟悉感, 能够很快的识别和辨认、对自己动手辨认出的骨髓细胞就有成就感, 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起到了提高骨髓细胞辨别能力的效果。近年来通过实习及用人单位的反馈,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细胞形态实际操作技能较为扎实, 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 由此证明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知识的不断更替并渗透到医学领域的各个角落, 作为检验专业的医学生应该始终把细胞形态学作为最基础的知识来掌握。我们摸索、实施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无非是为医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 学以致用。笔者认为这些提高骨髓形态学教学效果的经验可共同仁参考, 以期共同探讨学习。

参考文献

[1]侯振江.血液学检验 (第3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

[2]郑维威, 马雅静, 程江.骨髓细胞形态教学的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3) :227-228.

[3]陈秀芳, 孙峰, 尹红, 等.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措施探讨[J].交通学, 2008, 22 (3) :327-328.

[4]王海, 孙景香, 孙晓盈.血液细胞形态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6) :972.

[5]张洪清, 苏桂清, 秦毅.“血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改进[J].实验室科学, 2012, 1 (15) :66-68.

上一篇:教研计划、总结下一篇:护士高级职称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