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2024-04-15

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20篇)

篇1: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文/李新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正是《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

我看过电视剧,也读过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一个个英雄人物个性鲜明,阴险狡猾又生性多疑的曹操,野心勃勃的司马懿,仁慈重义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胆小怕事的孙权,勤奋好学的吕蒙,心胸狭隘的周瑜,诚实守信的鲁肃……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国纷争,战乱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爸爸说:“老看三国,少看西游,你瞎看,看懂啥呀?”我说:“我懂!”其实有些地方也是似懂非懂。

我从书的简介中了解到《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战争故事。有:“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败走麦城”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动,都有一个主人公让我佩服。

整本书里我最佩服的四个人,一个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大将关羽关云长。他刮骨疗毒不怕疼,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几乎是天下无敌。他忠、义、勇、谋令世人敬仰。()我想我们人人都像关云长那样,那么共产主义社会早就实现了!

千里走单骑,说的是他的胆量和勇气。华容道义释曹操,讲的是他的义气。他知恩图报,放走了曹操。不是天不灭曹,而是曹操非常爱才,曾放过关云长一命,关云长这次放走曹操也知道后患无穷,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放曹操一马,足见他多么重情重义!做人就得做他这样的人,顶天立地,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是条汉子!

关羽的所做作为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对主子刘备赤胆忠心。

我佩服的第二个人物是诸葛亮。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它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草船借箭……诸葛亮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地方很多,知识丰富,多才多艺,足智多谋,能言善辩,顾全大局,忠心耿耿。除了关羽的勇、忠、义,诸葛亮的智,本书还告诉我们仁、礼、信、孝、爱等道理。在不同人物中体现出来。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琢磨才懂得。

我佩服的第三个人物是东吴大将吕蒙,他能征善战,但是由于家境贫穷,没念多少书,他主公让他读书,他就读《左转》《史记》《孙子兵法》等,学光武帝刘秀手不释卷。而我们这么优越的条件,不好好读书,缺少的就是他这种痴迷精神。

我佩服的第四个人物是赵云,赵子龙,单枪匹马身背阿斗,冲出重围,身怀绝技,智勇双全。

《三国演义》这本书堪称经典,我不禁佩服作者罗贯中,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不朽之作?他一定也是个书迷吧?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能让人终身受益,我们正处于接受知识,培养个性和人格的阶段,我们只有大量阅读优秀的书籍,才能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吧!感受畅游书海的乐趣吧。

姚老师点评: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作为小学生来讲是最难的一种题材。作者敢想敢言,夹叙夹议,自己读《三国演义》中,收获满满,认识较为深刻,表达了真情实感,最佩服的四个人物:关羽、诸葛亮、吕蒙,赵子龙。用总分手法,写出了佩服的理由。继续努力,读书就要有感悟,有了感悟就要及时写下来!

文/汤神庙镇两家子小学六年五班李新健

篇2: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文/李一凡

培根说:“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它满载着人类的智慧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一本好的书籍就是一位智慧的长者,也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深受感动。《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礼贤下士,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的大英雄。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反间计,就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最后让司马家篡位一统了乱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我们现在看电视新闻中有的公司,工厂倒闭,不景气,都是因为领导内部之间不团结,互相猜疑,勾心斗角造成的!可想而知信任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篇3: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隋唐演义》是暑假妈妈给我买的一本书, 读了这部小说, 我被书上的英雄身上特有的精神深深感动。瓦岗寨众兄弟为了推翻当时的封建社会, 创造一个民主的世界而招兵买马, 与另十七路反王一同征讨隋朝。瓦岗寨众兄弟这种为人民着想、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王伯当虽然跟错了人, 但他一心为自己的主人效劳, 他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雄阔海托住千斤闸, 让十八路反王安全逃离, 让我从中体会到不能只顾自己的安危, 不管他人的性命。我想如果世上每一个人都学他们的一个优点, 这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在隋唐时期, 中国可谓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 曾使多少人引以为豪。然而, 到了清代, 统治者沉醉在即成的果实上, 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等到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中国的角角落落的时候, 等到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相继签订的时候, “大清帝国”的美梦也就走到了尽头。他们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 也没有铭记历史的经验。

篇4:读《三国演义》有感

它让我了解了三国历史之风采、空城计之巧妙、战场之雄浑、军师谋士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重要,更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今天,我就说说从军师谋士身上明白的道理吧。

一说到军师谋士,大家一定会想起蜀国大名鼎鼎的军师诸葛亮吧!

“人有所长就必有所短。”这是我从诸葛亮身上悟出的道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别看如此伟人,诸葛亮也有短处和“致命伤”。他虽然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百战百胜的智慧,有稳定军心与民心的宽容,有临危不乱的冷静,却不知如何获得人才。他对人才的选用都过于严格,除了姜维几乎无人让他真心满意。人才可是培养出来的,可他不,他非要“现成”的。由此可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因为这缺点,诸葛亮不知浪费了多少人才!要不蜀国为什么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呢?

连诸葛亮都会有缺点,我们怎么会没有缺点?

伸出手,五指有长有短。人就像一只手,有长处也有短处。但是,短处可以弥补,长处可以发扬,所以我们要不断定下目标,战胜自我。

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必须不断进取,弥补自身的不足,这就是我看完《三国演义》的感想:不进步的人,只有失败;不进步的国家,只有灭亡。

篇5: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在关羽战樊城里讲到,东吴孙权要攻打荆州,后来关羽利用八月的雨季打败了曹军,但还是受了很重的箭伤,虽然如此他还是很英勇的出场。在被孙权设计陷害后,只能困守在麦城,最终被擒。孙权几次劝关羽投降,而关羽始终不肯投降,于是,孙权就把他杀害了。他至死不投降敌人,对国家的忠诚让我很敬佩。

三国中还有一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一次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让他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借来了二十条船,又在船上放了很多干草人,然后趁着夜晚江面雾气腾腾的时候,制造攻打曹操的假象,使得曹操令弓箭手不停的射箭,一夜的时间草船上的干草人全身插满了箭。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就收集了十万支箭,太让我佩服他的智慧了。

篇6:小学生读三国演义有感

说起诸葛亮我还记得他的一些事情,比如说:草船借箭、刘备提亲就拿草船借箭说吧。周瑜一心想算计诸葛亮。命令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明知十天之内造不出来,但是他还满口答应说:“我三天就能交出来。”周瑜暗喜心想十天不停息的赶工也造不出来他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会有用的,何况是三天呢!等着看好戏了。

三天之后诸葛亮就在交箭的最后关键时刻叫部下把箭搬出来,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大家即惊呀又佩服都感到太神奇了。原来诸葛亮是知道就在第三天的晚上江上会起大雾,于是就叫部下准备了船只和草人。当晚他和鲁肃饮酒,其他的人则鸣鼓呐喊。曹操以为来人攻打了,所以叫了所有弓箭手回击。到了天要亮时诸葛亮才收兵回去。他用智慧得到了箭交了差。

篇7:八年级学生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深深吸引了我,令我爱不释手,让我精心品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无限欢乐。

诸葛亮的聪慧、关羽的忠心义胆、张飞的有勇五谋、吕布的英勇善战……每一位英雄都有自己的长处,但也个有所短。三国中的英雄人物有很多,比如:曹操、孔明、孙权、关羽、刘备、张飞……在这些英雄人物当中,我比较敬佩的是关羽,他不仅忠心义胆,还武功盖世,他降汗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桃园三结义,我还比较喜欢号称是“卧龙先生”的诸葛亮,他志勇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像刘备提出“连吴抗曹”,拒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最后病逝于北伐五丈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都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可谓是一代杰出的军事家呀!

读了这本书,是刘备让我知道了礼贤下士,是关羽教会我做人要诚信忠义,是曹操让我知道了做事要雷厉风行,要大智大勇。英雄不论出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篇8: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细读课文,我们会对掘蚯蚓、钓虾、放牛、闻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在戏台前喝豆浆、返航时吃到了美味的罗汉豆等情节过目难忘。这是因为,先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装点了我们所向往的生活。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再好,怕也远远赶不上“老旦”踱来踱去的唱,也不会超过小旦咿咿呀呀的唱,更不要提铁头老生的翻筋斗了。如此说来,要让学生对教师包讲的课堂感兴趣,不是天方夜谭吗?如果教师还要学生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岂不更是强人所难?

我们试以“月下行船”和“返航偷豆”两件事为例,看看先生是怎样将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

在“月下行船”中,先生写道,当“我”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心情立刻不一样了:“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在孩子们眼中,一切景语皆情语:“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而在“返航偷豆”中,先生的记忆更加清晰:“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于是,大家偷豆、煮豆、吃豆,好不热闹。

为什么这两个故事让读者觉得如此逼真美妙?这与先生的亲身经历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有了切身体会,他才会有如此深的印象;如果加入了虚构的元素,恐怕就会出现败笔。

再回顾我们的学生时代。从小到大,我们经历过那么多的课堂,聆听过那么多的教诲,但如果问你:“你对哪位老师的‘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老师说的哪句话记忆犹新?”……相信很多人说不出来。这是因为,教师一味的灌输,使学生失去了体验和自我感知的机会,他们在被动的状态下,很难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

所以,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时刻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这样,他们才会在内心烙下鲜明的印记。明白了这些,作为教师的我们,还需要唠叨不停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只有增加学生的体验,我们的课堂才会被学生喜爱,才可能变得高效。

篇9:读《三国演义》有感

该书的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下笔句句精彩。且看:

“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寥寥数笔,就把关羽威风、正直的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仿佛一抬头,关羽就在眼前。又如:

“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 又被环铁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以上便是“三江口周瑜纵火”。作者下笔甚是绝妙,让人读了好似乘坐小舟亲临长江之上,目睹吴魏的混战。

除了作者绝妙的笔法之外,小说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便是抓住了线索,即刘、曹两大集团的矛盾与斗争。正是有了这一主导线索,才使整篇小说所叙述的九十多年的故事自始至终贯穿在一起。除了刘、曹两大集团,还有不少诸侯与某些集团内部的各派,为了自身的权势,相互之间勾心斗角,今日结为同盟,明天又成了死仇。比如吕布,原是丁原的部下,得了好处之后便投到董卓处;另有刘备,投过曹操,靠过公孙瓒,还依过袁绍、刘表等人,其目的莫过于利用他们扩充自己的实力,一旦发觉他们对自己的利益有了威胁,便立即转投他处。即使是对把他一步步引向权势顶峰的诸葛亮也存在戒备心理,且看他临终前对诸葛亮所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不是欲擒故纵吗?难怪诸葛亮听了,会“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

该书宣扬了做人应有的忠、孝、义、悌等美德,并且处处体现:赵云于百万敌军中救主,为忠;徐庶为救老母而弃刘投曹,为孝;关羽记着曹操昔日的恩情,在要命的关口放掉了曹操,是义;刘备不与同族的刘表争地盘,是悌。这些都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素质。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面镜子,让读者和书中的人或事进行自我对照,让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

小说刻画了4个善于用计的主要人物:曹操、周瑜、诸葛亮、司马懿。诸葛亮在与另外3人斗智的过程中,计谋总是高人一等。但这4人各有致命的性格弱点:曹操多疑,周瑜心胸狭窄,诸葛亮过于依赖天相占卜,司马懿野心太大,且为人阴险、狠毒。自然,这4人最终被自己的弱点击败:曹操拒绝神医的治疗,染病身亡;周瑜被气死;诸葛亮想以点灯占卜延寿,不幸主灯意外被扑灭,人也绝望而终;司马懿则随时随地遭人猜忌、打击。

尽管《三国演义》有诸多的优点,使它成为中外闻名的著作,但它并非完美无瑕,无半点不是。

首先是对农民起义的贬损。且看:

“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东汉末年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造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作者却称农民军为“贼”,可见作者对农民的鄙视。

再就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有很大的片面性:把曹操描写成一个奸诈的小人,把刘备刻画成一个仁慈的人。实际上,刘备当初不过是个编草席的普通人,只因为刘备身上有汉室王朝的血缘,就把刘备视为标准人物,以至多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都缺乏理性。

第三,小说处处渲染封建迷信。且看:

“次日,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卓问肃曰:‘此何祥也?’肃曰:‘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霞,以壮天威耳。’卓喜而不疑。”

类似的情况,如:往往一阵风吹,一场恶梦,总能引起人们的无端猜测,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对于这些迷信的说法,我们应当进行批判。

在小说众多人物中,我最佩服的便是赵云。赵云勇猛无比,在百万敌军中如入无人之地;有智谋,多次巧夺城池,以少胜多;更有一颗自始至终不动摇的忠君之心,年少时就跟着刘备打天下,直到老去。然而,这样一个可歌可敬的人物,他不曾在任何强敌面前被打倒,不曾被任何艰难困苦所击退,但他终究敌不过时间。七十多年的时间转眼即逝,昔日威风凛凛、雄姿英发的少年将军眨眼间成了白头翁。尽管他人老志不老,可以一战连斩5将,胜过昔日的关羽,却最终病重而去,谁都无能为力。回顾这汉末晋初九十多年争斗,有多少英雄豪杰命终,又有多少猛将志士涌现。世事变幻无常,谁能肯定自己能笑到最后呢?

篇10: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小学生读书笔记)正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罗贯中笔下的著作DD《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能让我们真正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张角,张梁,张宝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三兄弟开始打天下,以及当中发生的事.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非浅,看,诸葛亮的出现使三国变得更有意义,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智取三城等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

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读《三国演义》有感

今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彩图本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太精彩了,我一连看了三遍,还觉得不过瘾.现在,你只要任意指出书中的一幅插图,我就能马上说出这是描写哪一场战争的或是描写哪个英雄人物的.

这本书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故事叙述有声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周瑜,有阴险狡诈的董卓,曹操,还有英勇善战的关羽和赵云.其中,我最喜欢,最佩服的人物是诸葛亮.虽然周瑜和诸葛亮一样聪明过人,足智多谋,但是,他心胸狭窄,处处为难诸葛亮,想尽办法加害于他.竟然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还要他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就按军法处置.而诸葛亮却以国家大事为重,顾全大局,从容应对,既巧妙地避开了周瑜的无端加害,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充满智慧的了不起的人物.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国演义》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诸葛亮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书中描绘的诸葛亮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最后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不是雄.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了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个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读《三国演义》有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在东汉末年,群英并起,他们为了阔大自己的领地,于是相互厮杀.最终,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进入了三国社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是诸葛亮了,他做事果断,谨慎.所以他能帮刘备获得“新野胜利”,“赤壁胜利”,“博望坡胜利”等.更利于刘备成为三分天下之其中一主.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鞠躬尽瘁,把朝中大臣都团结起来,扶佐后主刘禅,最终使蜀国成为一代霸主,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足球比赛,我们一组十分齐心,后卫和守门员把球门守得死死的,前锋和中锋像一只只猛虎,向着对方球门冲去,经过40分钟的激战,终于以2:0战胜了对方.我想:众人齐心力量就是大,验证了“一根木头会折断,一捆木头折不断”的道理.

再说到讨伐中原时,全军来到祁山脚下,有一条大路和一条小路,走哪一条路才安全呢 诸葛亮手下的谋士刘巴等人说走大路比较危险,应该走小路.诸葛亮觉得应走大路,因为人家都知道他一生用兵谨慎,所以会在小路埋伏.大家都说大路危险,这时自己的观点必然开始动摇,可他仍然领部队走大路.真的大路上一路畅通无阻,部队很快过了祁山.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成功很可能在自己的眼前.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尔,有一次参加指挥家大赛,小泽尔指挥到乐谱的一处,总觉得这里不太和谐,可在场的音乐专家都说这里没错.这时,小泽尔不免对自己的观点开始有所动摇.可他经过再三思考,觉得是谱子出了错,大声喊道:“是谱子有错!”台下一片掌声,小泽尔顺利获得了冠军.原来,这是评委们设计的一个圈套,来证实一下这些指挥家们在碰到问题时,能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之下,成功就在我们眼前,只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成功就是我们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

身为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正可谓是一部经典之作。它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当时官宦弄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后以魏、蜀、吴三国为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刘备仁德广布,占据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在百年战争中,谋士斗智,波澜壮阔,悲壮惨烈,景象万千。

在这部巨著中,作者塑造了上百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聪颖;董卓的残暴;诸葛亮的智慧超群;周瑜的气量狭小;吕布的反复无常;刘表的无能;关羽、张飞、赵云、许诸、典韦、张辽、孙策、甘宁……的勇猛,以及许许多多流星般划过历史天幕的谋臣武将,无不栩栩如生。

在这三方中我最偏爱蜀国一方,因为曹操阴险奸诈,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吴国孙权又太自私,只为自己着想,惟有刘备仁德广布。而在蜀国一方的人物中,我喜欢的并不是刘备,因为他心太软,也不喜欢关羽,因为他太意气用事,该斩不斩,华容道放走曹操最终铸成大错。更不喜欢张飞,因为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该想的不想。我最喜欢的是常山赵子龙,他英勇可比张飞,又像关羽那样遇事镇定冷静,他千里寻明君,对刘备那可是忠心不二。自古城相会之后,便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备打天下。他单骑救主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当阳县与刘备失散,他寻来幼主,在曹军重重包围中,怀揣后主,杀退重围,砍倒大旗面面,夺槊三条,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名。也赛过关羽那过五关斩六将。虽说刘备虎将众多,但最终三国还是归了晋,不免有些遗憾。

《三国演义》给我的印象就是“精彩”,故事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血肉丰满,在战争的描写那更是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久远的中国,慷慨激昂,人才辈出的大时代,义盖云天的刘备,耍弄权术的曹操,预谋天机的诸葛亮,还有大叹时不我予的周瑜……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悠然神往。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枭雄曹操,勇者张飞 、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感动。

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不下……。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书中记载:“曹操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以为已用,所以待之甚厚。”虽如此,仍未能关羽之心。后有人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款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放曹。当初若不是如此,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关羽的勇,惊世骇俗。“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闻名遐迩。关羽为见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一路拼杀,所到之处,无人可敌,无人可挡;“单刀赴会”,只身入敌深境,无人敢言,无人敢害。

关羽的气,惊心动魄。“刮骨疗伤”时的非凡气概,万代传颂。书载:“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者,皆面失色。关公饮酒食肉,全无痛苦之色。”虽然华佗医术高超,但能忍受这种痛楚而不显形于面的,实属罕见。

古人云:“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关羽为人忠孝,所以事于刘备;关羽为刘备之弟,所以事于刘备;关羽仁慈勇猛,所以帐下百万雄兵,千员虎将,都听使于他。因此到后来,关羽不单是人,他已经被神化,而且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

篇11: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书中各个人物,性格鲜明,呼之欲出。曹操深不可测,诸葛亮神计妙算,刘备爱民如子,关羽义薄云天,赵子龙浑身是胆,司马懿阴险狡诈。书中曹操和刘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对奸佞之臣留下了印象。曹操阴险狡诈并没有刘备光明磊落,曹操虚伪冷酷而刘备真情相对,曹操专横跋扈,而刘备胸怀大志。不过曹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博学多才,值得被世人尊敬。

刘备 论才智,他没有曹操机智论文学,他没曹操高深;论武功,他没有曹操勇敢。但他具备仁义且谦逊!正凭借性格中的虚怀若谷,刘备得以广纳贤士,从最初关羽、张飞,到后来的赵云、黄忠、马超,无不以为刘备建立的蜀汉而立下汗马功劳。

每当读到曹操因残暴失民心,又读到刘备因感情而酿成大错时,我总会幻想:若有一位贤明之士结和刘、曹二人之优点,既具备爱民如子的贤德,又拥有倾政权野的能力,那么不就长治久安了吗?

篇12: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最近,我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令我受益匪浅。这本著名的历史小说写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故事。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写的各种性格栩栩如生的人物。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思贤如渴、忧国忧民的刘备,英勇善战、重情重义的关羽,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周瑜,狡猾奸诈、注重人才的曹操······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进入现场观看人物的表演。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聪慧过人。他从容不迫,处事有条有理。他草船借箭,轻松“借”回整整几船箭,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周瑜刁难他的`“不可能完成的 ” 任务。在“火烧赤壁”中,他利用曹军不会水这一弱点,使曹操把船全部用铁锁在一起,后来用火攻,以致于船着火曹军无法逃走,诸葛亮轻松打了完美漂亮的一仗。还有《空城计》、《七擒孟获》等故事都展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一个个故事让人读的如痴如醉。

我也很佩服刘备。他礼贤下士,思贤如渴。刘备最著名的是“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被他三顾茅庐的举动感动,被他的诚意感动,终于答应出山。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业。

篇13: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今年四月, 我应邀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课, 上课的内容是古诗《草》。有个学生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 把春风画成了黄色的。我笑笑说:“是的, 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时, 春风是黄色的。”另一个学生不同意, 他说:“春风是绿色的。”于是把黄色的风擦掉, 换成了绿色。我也笑笑说:“不错, 在诗人眼里春风是绿色的, 不然, 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你长大了, 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话音一落, 听课的教师为我鼓掌。接着又有一个学生说:“他们都不对, 因为风是看不见的, 画不出来的。”于是他把绿色擦掉了, 把草叶画成一边倒。我说:“我们一看, 就知道在刮风, 而且风刮得比较大, 草都被吹弯了腰。”听课的教师又一次鼓掌。这次掌声当然是给这个学生的, 按理说只有最后一个学生说得对, 但对前者, 我为什么不予以否定?我想否定他们———哪怕态度很温和———不就把学生的想象力封杀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是针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喧宾夺主, 越俎代庖, 包办代替, 请君入瓮的做法提出来的。《蹲下来看学生》一文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蹲下来看学生, 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 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 甚至会觉得学生了不起。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想象力, 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放开学生手脚, 解放学生思想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学生没有太大偏差的情况下, 尽可能不向学生说“不”, 而是放开手脚, 为学生壮胆, 激励他们敢说、敢想, 敢于独辟蹊径, 使学生思想不受压抑, 始终处于一种自由活跃的状态。鼓励他们敢于走进课文, 又能跳出课文, 毫无拘束, 放胆直言。正如《蹲下来看学生》, 尽管前两个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 但作者并未加以否定, 否则就可能封杀学生的想象力, 扼杀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小心呵护学生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力, 才能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阅读创新, 营造宽松环境

应该这样说,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学是最具开放性的,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学生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要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 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时间和空间, 给他们自由思考, 让他们大胆质疑, 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主张。

三、关注个性体验, 追求独特见解

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见仁见智极富个性的心理过程, 一千个读者往往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关注学生体验既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尊重学生意见, 让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交流, 使其独特的见解得到认同, 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 成功的喜悦得到张扬。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我首先组织学生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探究菲利普夫妇的个性特征, 基本上形成一致的意见:菲利普夫妇虚伪刻薄, 贪婪自私, 唯利是图。但有一个学生立即举手要求发言, 她说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为生活所迫, 无奈之举, 比起当今社会有些人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我首先肯定了她的说法, 对她这种大胆发言, 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的思考给予了充分的赞扬。与此同时, 又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书本引向生活, 从课堂引向社会, 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 说明道德缺失的不妥之处, 所以更有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篇14:读三国有感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

篇15: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今天,我读完了三国演义,不禁有许多感受。

三国演义是写刘备、孙权、曹操所统领蜀国、吴国和魏国争权的故事,从桃园三结义到蜀、吴两国落败有一段非常长的过程。三国演义中仁厚的刘备,忠勇义气、自信傲慢的关羽,绝顶聪明、无所不能的诸葛亮,英勇的赵云,狡诈酷略而又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及心胸狭窄的周瑜,忠厚的鲁肃……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一直忘不了这些人。

篇16: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让我影响最深刻的,就莫过于蜀国了,刘关张三兄弟的桃园结义,刘备的三顾茅庐,赵云的加入,五虎上将张飞,关羽,马超,黄忠,赵云的存在,造就了那一番令人热血沸腾的蜀国。刘备,乃是当时社会的仁义之君,受到了当时人民的爱戴。他乃是汉室后裔,一生的愿望就是振兴汉室,消灭其它的军阀,招纳天下贤士为自己所用。但手下毕竟是武将为首,文官为辅。太过于鲁莽,纪律也没有其它国家那么严明。及时有十分遵守纪律的赵云,但是关羽张飞过于自大,最终也无济于事,纪律仍然不行。虽有南阳诸葛亮的存在,但也不能挽回局面。最终导致了蜀国的覆灭。

最能让我热血沸腾的是东吴,孙权小小年纪就担任起了为父报仇的责任,是三国中最年轻的统治者。在他的影响下,就连鲁莽的吴下阿蒙都开始认真读书,最终文武双全。东吴不得不提一下周公瑾。既生瑜何生亮,最终被诸葛亮给活生生气死。导致蜀国与东吴结下了不解之仇。鲁肃,也是东吴一大才子,一向一大局为重,曾经不惜一切代价的保持孙刘联盟不破裂,避免造成大隐患。是一个明实务的人。有了他,也是东吴一大福气啊。东吴有着良好的地理优势,如果要攻取,必须要水路取胜,而北方没有水军,士兵水土不服,即便是路陆上战斗力也会减半,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魏国曹操,虽不曾当上皇帝,但也体会了皇帝般的待遇。阴险狡诈,还和董卓一般好色。为达到目的而不惜一切代价,他曾经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边是他的真实写照。甚至想杀了手下一位重要大臣荀彧。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都是他的作风。但手下还是有不少衷心大将的。如曹仁,典韦等。造就了曹操的一番大业,身为魏王,虽然官职远不如汉献帝,但是实权全部都掌握在魏王的手中。虽然没有名义上的皇帝,但其实就等于是皇帝了。不过最终,他在临死时还没有废汉自立,反而将这个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他最终还是因为头疼而死,曾经他完全可以让华佗救治,但还是因为多疑而杀了华佗,他的多疑害了他,但曾经就是因为他的多疑而救了他,唉,简直就是有利有弊啊!

篇17:读《三国演义》有感

今天我读完了《三国演义》,里面的知识有很多,我收获了许多知识。

在曹氏集团里,曹氏和夏侯氏是魏国统一北方的核心力量,主要有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人,都比较出名;文则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他们都在曹操杀董卓、平吕布、灭袁绍、镇辽东等战役中为曹操献计,是曹氏坐定北方的基础。

在孙氏集团中,战将周瑜、周泰、黄盖、韩当等人,曾随孙坚攻击刘表、与孙策平定江东、为孙权抵挡蜀兵……为孙吴政权奠定了深深的基础;文官鲁肃、陆逊、张昭、张纮等人,在东吴理事,为精彩绝伦的赤壁大战、无与伦比的“美人计”、瞒天过海的“苦肉计”设计了巧妙的布局,进一步加深了江东基业的基础。

在刘备集团里,刘备宽容大量,深得民心,可是也为自己建立的蜀汉敲响了灭亡的钟声。刘蜀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汉中太守魏延,在刘备与刘璋争益州时出生入死、铤而走险地为刘备效劳(马超除外)。之后又在东川智败曹操,黄忠杀了夏侯渊,张飞大败张郃。最后赵、马二人又为蜀汉抵挡曹军进攻;文臣诸葛亮、庞统、姜维、二糜等,二糜一者在成都逝世,一者为刘备刎。前三者先后在蜀逝世,为刘备基业支撑了三十多年,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总之,我在《三国演义》里学到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

篇18:学生习作:读《三国演义》有感

回到家里, 我认真地读完54位同学长长短短的留言, 真的有点坐不住了, 对我这个从教28年的老教师来说, 是第一次倾听学生的肺腑之言, 很兴奋, 很激动, 很感激, 感激他们给了我一次思考如何做好高中语文教师的机会, 感激他们对我三年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

读罢学生的留言, 我在想, 作为教师, 如何在点滴的教育教学中用自己的真诚感动学生?如何用自己的教学言行、思想素养、丰富学识获得学生的尊敬与认可?在这里, 我借学生的留言谈谈自己的认识。

对于您, 我觉得您像冬日里的太阳, 并没有让人觉得灼热, 却那么耀眼和温暖;

对于您, 我知道您追崇武则天, 喜欢正能量, 永远带给人勇敢和力量;

对于您, 我知道您亲切近人, 教导有方, 只要是您的学生, 您都尽到了老师的责任。

总觉得您闪着一身光芒出现, 如今我们要离开, 您依旧留在我们心里。

作为教师, 我们只有用一颗真诚之心去善待学生, 拥有一颗对工作热忱和负责任的师心, 你的崇高精神品质和精湛的技艺才会感动学生, 赢得学生的崇敬。

从您的言谈中, 我感受到了您对中华文化的透彻研究和您的渊博知识。您用您的热情和责任感去认真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们犯错您给我们指正, 同时也容忍我们的不完美, 您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积极地帮助学生……

作为教师, 只有忠诚于你的事业, 热爱你的职业, 用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常怀责任感, 常存恻隐之心, 学生才会相信你。

最令我感慨的是您那负责任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上您的课让我们感到轻松自在, 您上课时的幽默与风趣, 使我们更加地喜爱您;您的渊博和深刻的话语, 使我们不得不更加地敬佩您!

都说老师的工作是良心活计, 对高中教师来说, 责任和学识同等重要, 不可或缺。我们的学生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您是我最敬佩的老师, 您是最负责任的老师……我在若干年后仍然会尊敬您。是您把老师的真正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学生看来, 真正意义的老师就是负责任的老师。可见, 责任心在学生心中是多么重要。

您是一位很负责的老师, 虽然我经常不听课, 上课睡觉, 但您从来没有放弃过我。记得有一次, 我顶撞了您, 后来我很后悔, 想给您道个歉, 但又不好意思, 哪知您主动跟我说了, 原谅了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惭愧啊!在我心里, 您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 是一位心胸宽阔的老师, 更是一位能与我们友好相处的朋友。

老师的一个小小的宽容, 对学生来说尽是深深的感动, 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的教育也是教师责任心的伟大体现。

致最亲爱、最亲近的语文老师:

三年, 真的过得很快, 您在我心里的印象真的是很负责任的老师, 高中语文像您这样教得细致的我觉得不多, 作为老师, 您真的很出色, 而且, 您对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理解, 真的让我挺佩服和感动, 能让我说上心里话的老师, 就只有您了!

虽然我真的没有用心努力学过语文, 但是, 真的感谢您, 是您让我觉得老师也可以和同学如此亲近。当然, 也应该跟您说一句“对不起”, 因为我的调皮, 多次使您情绪波动, 让您生气和无奈。老师, 毕业之际, 请原谅我们的年少轻狂。

花开花落, 人事无常。我们不知道以后会去做什么工作, 会到哪里工作, 可是, 这一份师生情谊, 我会永远铭记于心。我知道老师教过不知多少届的学生, 也许2014届的我们在您心里并不出色, 并不让人有深刻的印象, 或许还让您有些不太完美的回忆……但是, 我告诉您, 您将会在我的心里有一个特殊的位置、特殊的地位, 会记在我心里一辈子。

我想, 待我为人夫、为人父时, 我会跟我的孩子说, 我遇到过一个最棒的语文老师, 以后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您, 我想我都会从心底发出会心的微笑, 那是感动, 那是美好的回忆……

老师, 您总是说我的字让您费神, 今天这几个字, 应该不难猜了吧!

哈哈……

这是我批评教育最多的, 经常不交作业、不听课、常在课堂打瞌睡的一位学生写的最长的一篇留言, 文章写得真不错, 我想你也会有同感。读罢这篇文章你能说这是一个不用心学语文的学生吗?我把它全文转录, 是想告诉我们的老师, 孩子都有着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情怀, 只要我们亲近他们, 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让他们收获一次次的感动, 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篇19:指导学生在“读”中修改习作

关键词:“三分写,七分改”;自读自改;互改;小组改

俗话说,一篇好的习作,要做到“三分写,七分改”。那么,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加完整具体呢?语言文字的加工、润色,多通过修改环节来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教师要把修改作文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不断发现习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使语言更准确,内容更充实、完整。

一、自读自改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指导教师决不能忽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这一重要环节。习作完成初稿后,学生自己应多读几遍。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第一,默读。检查内容是否真实新颖,条理是否清晰。第二,再次进行轻声朗读。引导学生捧起自己的习作认认真真地念几遍,看念得顺不顺?准不准?找出习作中的错别字,理顺语序。看在完成初稿时,还有哪些情节没有写进去,哪些内容写得不够详细,把自己发现的不足都修改过来,使内容更加完整。第三,有感情朗读。看看哪里需要改动、删减或添加。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文章比原来更通顺、更流畅,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习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习作、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提高习作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二、学生互读修改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修改习作亦然。不同的学生,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认知水平也不一样,对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所以,在自己修改了习作后,要把自己的习作再读给同桌听听,和同桌互相讨论、交流,互相找出习作中的不足,加以修改,把一些描述不够清楚的内容写具体,一些细节形象化,使习作更加完善。

三、在小组中读,小组合作修改

俗语说:“一人智短,二人见长。”学生共同参与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写作文的积极性,还可以使文章更加优秀。学生的习作经过两次的修改,语句已经比较通顺了,内容也比较完整了,学生也乐意在同学面前展示。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不过在进行这一环节时,要求以组长为中心,组织其他学生共同讨论、修改每位组员的习作。每位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倾听者,同时还是教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里既是行为互动,又是思维互动;既是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

例如,在“向别人介绍一种水果”的习作中,笔者出示了这样一段话让学生修改:“我的家乡是枸杞之乡,盛产枸杞。枸杞味道甜甜的,肉质爽脆。外皮光滑,红红的,真好看。剥开外皮,里面就流出红艳艳的果汁和金黄的籽,真好看。”读了这段文章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1:我把第一句改为:“我的家乡有枸杞之乡的美誉,那里盛产枸杞。”

生2:我觉得应该把写枸杞外皮的句子跟写枸杞味道的句子调换位置,这样的条理会好一些。

生3:我把写枸杞外皮的句子改为:“枸杞的外皮光滑,红红的,就像一个个的红宝石,真好看。”

生4:写味道的时候,我想加上一句:“咬一口,一股清甜沁人心脾,让你越吃越爱吃。”

不一会儿,一段优美的话就形成了:“我的家乡有枸杞之乡的美誉,那里盛产枸杞。枸杞的外皮光滑,红红的,就像一个个的红宝石,真好看。剥开外皮,一个个金黄金黄的籽,就像一群小娃娃拥在一起说悄悄话,真逗人。枸杞味道甜甜的,肉质爽脆。咬一口,一股清甜沁人心脾,让你越吃越爱吃!”

这种小组合作修改的方法,不仅使小组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提高了习作能力,而且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四、全班学生讨论修改

经过了前三轮的修改后,教师可选出几篇优秀习作和几篇相对较差的习作,让他们在全班学生面前读,让学生共同讨论,看看优秀习作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内容写得精彩,突出了习作中心。再让写得较差的学生读习作,全班学生讨论找出习作的不足,提出建议并让其修改。最后,让学生对照前面习作的优点,再读自己的习作,再一次修改,以保证自己的习作较之前更加完美。

篇20: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的硝烟一度让我迷茫,当我还没弄明白那一场场无休止的战争是为了什么时,一切便已在‚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开始了。

所谓英雄,曹孟德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以为,有志有谋者尚不足以谓之英雄,凡英雄者必经时代的荡涤,战争的磨砺。

诸葛孔明,于世人心目中可谓之以英雄也。可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出神入化之计,运筹帷幄之能,如若他终身躬耕于隆中,也难成举世景仰的蜀国丞相,难以流芳百世。孔明青年时常自比管仲、乐毅,由此足以表明他胸中所怀的大志——匡扶汉室,兴国安邦。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当时汉廷岌岌可危,而刘备只是一只丧家之犬,寄人篱下。孔明没有遵循‚顺天者逸,逆天者劳‛之说,他走出茅庐,把他后一半的人生全部献给了刘备,献给了蜀国,献给了那个朦胧的匡扶汉室的念头。这似乎注定了他呕心沥血的一生。

我相信孔明曾在这两种人生中作过艰难的选择,当刘备请孔明出山相助时,他拒绝过。然而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诚‚乃曰:‘愿效犬马之劳’‛。此乃书中之言,我不信孔明会在一瞬间改变了自己人生的选择,也不因由于‚哭出江山‛的刘备的几滴眼泪而使他感动。那本应该就是他的志向所在,一种兴国安邦般吞天吐地之志。以孔明之才,无论投身刘备、曹操,抑或孙权,都必将是栋梁之材。试想,若孔明拒刘备而投曹操,操定器之。加之曹操麾下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取天下易如反掌。到那时,孔明自可归隐。若孔明与其兄诸葛瑾共事一主,也未尝不可。孙权安踞江东,孔明尽其才辅之,欲成霸业也非难事。但刘备若无孔明辅佐,必难以长久,三分之势终难成,天下间的争战也就简单多了。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孔明选择了刘备,投身了艰难的战争,为报知遇之恩,更是为了实现理想。这是一对绝好的搭档,为君者仁厚开明、善纳良言;为臣者神机妙算、竭忠尽力。他离开茅庐时尚嘱咐其弟勿要荒芜田亩,待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我看出了他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更体会到了他的勇气与信念。可他这一去就再没有回来,他已在战争中‚忘却‛了自己的嘱托,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山后,他助刘备占荆襄,入汉中,成鼎足之势。又联吴抗曹,辅佐刘备建蜀称帝。刘备死后,他又忠心捧起阿斗,六出祁山,终积劳成疾,出师未捷,病死军中。我想,所有读过三国的人都会倾心于这些精彩的章回,都会对孔明的才智谋略叹服不已。然而战争中体现出的并不只是他的智慧:草船借箭不需要十足的自信吗?西城上演空城计不需要过人的胆识吗?七擒七纵孟获不需要豁达的胸襟吗?知魏延心存反意却仍用其武,不需要容人之心吗?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需要坚韧的毅力吗……

上一篇:安全监理廉洁自律承诺书下一篇: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