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

2024-05-13

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共8篇)

篇1: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从高职高专学校为例,从探析眼前教育及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叙述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相应地提出了改变辅导员职业倦怠现况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

0 引言

辅导员是任意一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重要队伍的必备条件之一,其对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因此,辅导员的工作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随着现在社会原因及环境的改变,致使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及模式也相对应的发生了变化,另外,由于现在的大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给辅导员的工作程度上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降低了他们对工作的主动性,渐渐地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从而也极大地降低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

1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不断充大,院校对所有教学从业者不仅严格要求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还要有一定的工作积极性[1]。来改变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促使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力量的长久发展及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1.1辅导员个人原因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囊括学生思想教育及学生管理等相关工作。从表面来看,这两项主要工作并没有所谓的“技术含量”,很容易执行,但是实际上,并不简单[2]。辅导员他要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不断提高,努力完成学校所教导的各项任务,并且在业余时间还要主动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等相关情况。当毕业季或者是开学季来临的时候,辅导员不仅要管理好现存的学生,还要去忙毕业生、新生各种相关工作。总而言之,辅导员在高职高专院校里扮演着千变万化的角色,要时刻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使得辅导员的压力逐渐增大。比如有的时候,辅导员在进行其工作的时候,会屡次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而当辅导员自身抗压能力比较薄弱时,就会易造成“情绪低落、职业倦怠”等相关情况。

1.2学生原因

当下,大部分高职高专的学生都来自于“90”后,自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比较难管理,这会给辅导员在工作上带来一定的压力,也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难以管理的学生自然而然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辅导员“职业倦怠”。因为现在九零后的叛逆心理比较严重,会逐渐扩大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而学生会为了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并不愿意去实行学校的严格规章体系。比如说,学生不愿意早起,会迟到,喜欢逃课等等相关现象。而辅导员的工作就是促使校园的和谐发展,做好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工作,使得他们正常地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生活与学习,那么学生以上行为就无疑给辅导员加大了工作量。

1.3学校原因

眼前,国家教育部门对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要求逐渐严格,然而各个院校对辅导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辅导员要有“较强的政治觉悟能力、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积极工作态度、良好解决问题能力”等相关要求。但辅导员的地位一直都是处在“瓶颈”期,而院校会把一切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会安排给辅导员,不仅囊括其“学习、日常生活、思想教育”还有“班级建设、团建、党建”等。由此可知,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然而近些年来,尽管辅导员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其发展空间并没有随之扩大,评定职称及晋升的机会都很小,工资水平属于中下,经济地位较低,而其付出与收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因此辅导员会慢慢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倦心理。

改善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的有效策略

高职高专院校督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是与很多层面都来不开的,比如“学校层面、教育层面、学校组织框架层面”等相关因素。缩影,要想改善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途径和举措就要从不同的方面去进行切入,在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好的改善成绩。

2.1重新构建院校组织框架及学生管理体系

辅导员“工作量大、内容繁杂、角色模糊”都是直接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要打除辅导员的这种倦怠消极心理[3],那么就要去让辅导员清晰认知到他的角色和岗位职业。重新组建院校组织框架,尽量减少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进一步去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比如说,在辅导员需要负责的“班级建设、团建、党建”等相关工作交给其他老师来做,辅导员专注地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安全”等相关工作。另外,学生管理体系的健全就是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有效举措,辅导员要进一步深度去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去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进行“因材施教”。通过这样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去提升学生个人发展及身心健康的管理体系。

2.2健全院校辅导员评析制度

在新型的教育形势下,鼓励辅导员的工作途径应体现出“多元化”,其不仅要科学安排辅导员的工作时间,还要从精神及物质上去采纳激励辅导员积极工作的策略。第一,辅导员要不断进行充电,去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因为,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发展方向。所以,辅导员要在“思想政治、心理状态、学术”等相关方面要不断地进行磨练,按时参加有关辅导学生的相关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及效率;第二,要提高辅导员的个人待遇,在保障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工作强度的前提下要与其的薪资是对等的,以此来显示出辅导员的地位。还有要值得注意的是,要扩大辅导员的“评级、晋升”范畴及扩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保证辅导员职业的长久发展;第三,健全辅导员的评析体系,提升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通过考核评估的方式促进辅导员善于进行自我归纳,而评析结果作为晋升辅导员的有力依据,对于表现好、工作优秀的辅导员给予相对应的奖励。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眼下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着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到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院校的和谐发展及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具体分析院校辅导员“倦怠”的现况并提出的相对应改善策略,能够去有效提升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影响力及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篇2: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成了被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职业倦怠给教师自身,学校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国家社会,学校应给老师多一些关注,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关键词】职业倦怠

应对策略

关注

自从1974年Freudenberger第一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之后,教师职业倦怠便成为研究的热点。职业倦怠是制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给教师自身,学校、社会等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职业倦怠使教师漠视学生,缺乏工作热情。哲学家狄德罗说:“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意„„”因此,社会、学校应积极采取策略应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1.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是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最终导致冷漠的根本原因。来自教学工作,进修、科研、职称评定、角色职责、自我发展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以至很多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当人疲惫到极点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甚至放弃。因此,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为教师减压。

社会应全面关注教师,营造一种教育青少年人人有责,学校为主,社会支持,家庭协助齐抓共管的良好风气。社会,家庭应同老师一起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方面应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教师从应试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减少形式主义的低效工作。给老师们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让他们不断地充实自己,开阔视野。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同事间增加情感沟通等。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为教师们不断“减压”。

2.调整学校内部组织因素

研究表明,学校内部组织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程度很高,因此学校应不断调整内部组织因素,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2.1 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实行人性化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学校都应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不能完全套用上级主管部门的章程。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领导需要从权威的管理者的位置上走下来,与同事之间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更要多一些人文关怀。教师的生活问题需要关心;老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予以帮助;当老师因工作累病时应多一些关怀,而不是毫不留情的扣分。老师是鲜活的个体,老师也有一颗感恩的心,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领导如果能在老师身上付出的情感投资,换来的将是教师们无限的工作热情。2.2 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增加教师成就感。

最近几年,教师的职称评定由过去的自然晋级改为评聘晋级,这种晋级方式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前提是保证评优评聘方式必须公平合理。否则会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现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唯分论英雄”,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对老师缺少过程性评价,不能充分的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关注教师心理,引导教师快乐从教

职业倦怠归根结底属于心理问题,教师的心里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学校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教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如安排老师听心理讲座;定时对教师进行心理检测;推荐关于教师心理的书籍;为老师们安排专家进行心理咨询等。保证老师具有良好的工作情绪,较高的工作控制感,让老师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快乐。

教师职业倦怠,值得引起重视。国家、社会、学校如果给老师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怀,相信我们教师必能燃起工作的激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释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莉,王俊刚.《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2]

伍新春.《 教师职业倦怠预防(师生心理成长丛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3]

篇3: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师,特殊教育,职业倦怠,职业压力

一、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现状

职业倦怠是指人们长期从事某一固定职业时,当遭遇大的变故、压力,或者对本职业毫无兴趣可言等情况时,不能正常的过渡工作情况的一种反应,通常表现在语言。行为和态度等多个方面。专业上可以将职业倦怠的表现概括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低落等几个方面。

而具体到小学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由于其更加特殊性,所以针对其研究和探讨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纵观国内的相关研究,我国在普通教育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特殊教育群体的职业压力和倦怠研究显得比较匮乏。已有的研究也偏向于描述性的书面研究,还没有较为全面的从职业压力,应对措施等方面来探讨特殊教师职业的相关现状及问题。

据当前的研究数据显示,国内的特教群体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而官方提供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健康普查情况显示,大部分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隐患,检出率较普通学校教师高。因此,本文通过调研获取真实数据,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创造更健康的工作环境。

二、小学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难度大

在特殊小学接受教育的小孩,由于年纪较小且存在一定的生理或智力障碍,较之于普通小学生有其特殊之处,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隐患。首先,在日常教学方面,对于智力有障碍的孩子来说,教学课程较为不同,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备课和准备。同时,在教授时,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让孩子们理解。其次,在日常生活方面,对于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孩子,教师往往需要更加专注的陪护,并解决各种突发状况,且有时只能采取非常规处理,这些都要求教师有非常的体力和能力。最后,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当教师受到委屈时也只能自己承受,很难采取正当的手段维权。

2. 社会认可度低

对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来说,父母和社会往往只期待孩子在学业上能出类拔萃,在生活上则显得力所能及,较为忽视。但是作为特殊学校的教师,生活方面的困难往往更甚。家庭和社会希望这些生来有缺陷的孩子能在特殊学校学会基础常识的情况下,还能和正常学生一样掌握相同的生存技能。但现实情况往往并不尽如人意,这些就都是社会期待与实际情况的出入,也让教师倍感职业压力,更甚者,产生职业倦怠感,更加无法专注于教学工作。同时,社会上很多人对于特殊教育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认为他们与普通教师完全不同,因此也容易产生更高的社会期待。

3. 薪资水平低

虽然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较之普通学校只会更甚,但是我国的教师编制则有些不同。特殊教育教师的薪资水平较普通学校教师低,且社会地位较低,福利水平及制度不完善,这些都是当前的主要问题。繁重的工作量却并不理想的经济收入,难免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难以继续保持工作状态,从而也无法获得工作的心理满足感。

三、措施

1. 减轻教师负担

在特殊教师行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社会各方都应增加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切实做到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压力和倦怠问题。首先,从学校层面,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教师减压,例如,相应减少每个教师所分配工作量,在教学之余组织轻松有趣的文娱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等,都有利于减缓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感; 再如,从社会和家庭层面,家长可以和教师多进行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协助教师解决,这样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也可以让家长了解教师的难处,更易获得职业认同感和满足感。

2. 降低社会期望值

由于当前社会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较高期待,从现实角度考虑,应将社会期待合理化。从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引导社会公众更多的了解这个职业的特殊性,知道教师的辛勤付出与能力和精力有限等情况,从而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期望值,争取在减轻教师职业压力的同时,也符合社会新的期待值。同时,从教师自身层面,也应在工作之余,努力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有效技能,以适应实际需要。

3. 加大经济投入

小学教师的社会社会认可度低,收入水平不理想的问题一直存在,相较于高校教师薪资体系等的相对完善,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收入显得不尽人意。为了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减少由于薪资等引起的职业倦怠感,教育部门应合理规划特殊教育教师的薪资水平,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例如,子女入学问题、养老保险金问题等,从实际入手,增加教师的经济收入和保障,加强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认同感。

四、结语

篇4: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探究

关键词:中职教师 职业倦怠 表现 根源 应对策略

一、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并不是由具体的某一件事造成的,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在认知、情绪方面产生的一种低强度消极递进的反应过程。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情绪倦怠。时常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易躁易累、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在认知方面缺乏热情与活力等。二是工作冷漠。对教育工作热情消失,工作动力不足,对学生缺少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不愿意与学生接触,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烦的情绪,甚至还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等。三是成就感低。教师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多大的价值,无法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变化和积极的影响,感受不到职业的荣誉感,并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许多客观因素,自我贬损,转而沉迷于上网、游戏等。

二、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

(一)教育对象的原因

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就存在着学习困难现象,他们的不良行为、问题行为比起一般普高学生来说更为明显,并且不易改进。教师经过努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使学生获得明显改善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的行为表现背离了教师的期望,不停地处理有问题的学生,极大地降低了教师职业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桃李满天下”是做教师的理想,也是教师幸福感、成就感的来源,而中职教师的工作在学生这一层面是相当缺乏回报与安慰的。

(二)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社会因素看,由于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或学生往往对职业教育持消极态度,让孩子走进中职学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从家庭因素看,中职生多数来自社会中下阶层的家庭,他们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拥有量方面均处于相对弱势,留守儿童、问题家庭较多,部分家长不重视中职生的教育,对子女抱着一种长身体、混日子的态度。这些负面因素的存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教师工作评价的失准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一个学生,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变化是缓慢的,短时间难以量化和显性评价,系统内也很难界定一个教师工作的成就大小,中职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活动组织等)的付出超出了教学任务的付出,教师难以证明自已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模糊的评价导致教师产生了付出与回报失衡的心理,这也是造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

(四)自身素养方面的原因

有的教师在工作中对评优选先、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有焦虑感,对结果感到心理不平衡,因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而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再加上本人的性格缺陷,如内向、孤僻、暴躁、不和群、缺乏自信心等原因,以致于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问题,进而加剧了消极思想。而这种消极与低成就会使教师感到“雄关漫道真如铁”,从而引起职业倦怠。

三、中職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教师的职业自信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一新的提法为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2月26日国务院专门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必将会把职业教育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中职教师,要深刻领会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和动向,只有抢抓机遇才能大有可为。中职教育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教会学生掌握精湛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教会学生做一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公民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并且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按照这一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就能适度,教师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二)多渠道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从理论上说,教师评价具有激励功能。通过评价,可以认识教师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给他们指明工作的方向,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通过评价,可以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竞争机制,有利于教师改进工作和提高自身素质。但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好教坏的评价标准很难定性,只有评价是不够的,学校在运用奖惩性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把评价的目的定位在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准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全体教职工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激发,积极为教师提供展示潜能的平台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

(三)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

教师职业与公务、执法、医务、金融等行业相比,有很大的优点,虽是一个清苦的职业,但风险度低、有较强的职业安全感,且有较多的假期。中职教师要适时调整自我期望值,学会悦纳自我,善于从生活中多方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积极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爱好和情趣,积极参与职工文体活动、参观研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释放压力,培养开朗豁达的职业品格。

(四)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中职生是一群有着自卑、失落和迷茫心态的青少年,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引导、尊重和关爱。教师要能“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向上、向善的愿望;教师要俯下身来与学生交往,倾下心来关注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困惑,尽力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难题;教师要善于发现中职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学生思想的启发者、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校正者和心灵的感化者。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合作、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有了这样的教育观和师生关系,教师的工作态度一定会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

作者简介:

篇5: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浅谈

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

现在这种“职业倦怠”却悄悄地侵袭和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一份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86%,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58.5%,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22.5%!这个调查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表明了一种令人忧虑的趋势。据总结,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

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化,对工作会产生极强的破坏力。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称誉与现实的反差、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背离、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阴影、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巨大压力„„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那样,究竟怎样才能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呢?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努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其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样会使教师心情舒畅,会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安排好教师的工作,适当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帮助教师解决好劳逸结合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减少管理层次,这些都是学校领导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教师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增加生活的乐趣,使身心更加健康。

第三、要增强教师的适应能力。作为教师自身,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必须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程度,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的调节,注意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应该尽可能不急不躁、不消沉,合理释放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解脱,还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能得到别人的赞同,自己的思想、情感也总是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知心朋友或有关人员表达出来,否则就觉得不舒服,甚至坐卧不安。所以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豁达,开朗,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妥善处人处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也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如书法、绘画、写作、旅游、文娱活动等,以求得自己精神上更多的寄托,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也使各种活动互为调剂,避免过于紧张。

篇6: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重视教师的教育培训

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仰,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加强对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培育,提高教师的抗挫能力,把处理职业压力的技巧教给教师,以维持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

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借助多种平台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学校还要建立教师心理测评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合理控制考试次数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讲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不要升学率,不要教学质量,但升学教育不能违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不能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反对考试,而是要求学校合理控制考试次数,合理控制过分注重分数对学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组织的考试也没有必要完全与任课教师的考核挂钩,而应该综合运用多次考试的平均成绩来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参考指标。实践证明,只有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了,才会有社会声誉,才会有好的生源和师源,才能够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氛围

学校要营造公平、民主的工作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公平发展的机遇和平台,要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学校还应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学校的支持与关心,教师之间的互相帮助,都有助于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缓解身心疲惫。

此外,学校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公平、公开与公正的环境下展开竞争,并在竞争中加强交流沟通合作。形成科学的聘任、考评和筛选制度,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考核教师的工作不能以学生的考分作为唯一标准,要综合考查,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师德修养、教育科研成果等,促使教师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实行正高级职称制度

国家将中小学教师职务统一设置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五个等级,并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制度的设立,为教师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充分调动了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我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

五、依靠教师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是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要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要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职业使命,在教学工作中寻找乐趣,感受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就感,达到享受工作的最高境界。

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进行教学研究,可提高教师的工作兴趣。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工作来做,教学活动才会充满乐趣。

不断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会使“课”常上常新,使教学工作变得充满挑战性,教学研究才会给教师带来成就感、充实感、满足感。如果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成长,探究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那么无论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学研究方面,都会发现有很多教育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当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到精湛之时,教师就会被学生和社会的强烈需要所吸引,成功的愉悦会使教师的工作热情源源不断产生。

七、教师进行教育写作

教师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倦怠的职业。当教师时间长了,每天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奔波;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处理琐碎事务,没完没了,毫无新意。天天面对着学生,面对着课堂,面对着教材,如果不将这些活动与思考、研究、写作联系起来,那刚踏上三尺讲台时的激情和憧憬将很快消失殆尽,毫无快乐、幸福可言,教师职业便成了一件苦差事。

教育写作是教师体验人生快乐、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源泉。教育写作要求教师要善于用心观察学校生活的全部,能够从平凡的、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探寻问题的本质,体验教育的独特魅力,并用笔把这些收获和感受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体验人生快乐、感受职业幸福的源泉,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八、加大对教师的表彰奖励的力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扩大受表彰奖励的面。不但要奖励在教学上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而且要表彰在教育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以及在师德方面具有表率作用的教师。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要想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表彰奖励是很困难的,为此,学校就应该多做表彰奖励教师的工作,每学期都对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并且在受表彰的教师中,也要分出等级层次,如首席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师德方面可以设立“我最敬佩的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篇7: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

一、引言

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果。因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和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教师管理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国内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情绪衰竭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目标渺茫,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日感焦虑与烦恼,有无助感,缺乏工作自信,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敷衍工作,被动应付。这些表现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未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1.社会期望值过高。教师不仅要传承知识文化和培养各类合格人才,而且还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因而,教师承受着巨大的社会期望。同时,在今天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益升级。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剧增。2.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社会对教师报以高期望的同时,却出现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等一系列的反差。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虽说近年来教师工资有过几次大的调整,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

(二)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之,不良的学校氛围则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研究发现,当教师感受到学校有一套对教师教学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能感受到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自主权,并且觉得自己能够参与学校的决策时,教师的职业倦怠就会降低。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学生的支持,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不同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的差异。既然产生职业倦怠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组织、职业与个人等方面,那么,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寻找对策,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倦怠于是不可避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篇8: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

随着时代对辅导员工作要求的提高,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和职业压力有明显增加趋势。在这一背景下, 浙江作为全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 教育部门对于辅导员的职业要求也相对较高, 因此辅导员所承受各种压力因素也较为强烈。本研究以浙江省普通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 通过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和清华大学李虹所编制的《大学教师职业压力量表》进行相关性研究, 以期对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并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

1. 被试。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随机网络发放问卷的方法, 调查了浙江省普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和职业压力情况, 回收了252份问卷, 回收率93.6%;有效问卷216份, 有效回收率85.7%。

2. 工具。

(1) 采用Maslach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MBI) , 并参考了台湾学者黄三吉的中译修订版。该问卷共22道题, 具有三个维度: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人格解体。量表采用李克特 (Likert) 5等级评分。被试分数越高, 表明倦怠程度越严重。 (2) 职业压力量表采用清华大学李虹编制的《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 该量表分为5个维度, 包括工作保障因子、教学保障因子、人际关系因素、工作负荷因素和工作乐趣因素, 共24个问题。量表采用4级评分制, 在上述量表和分量表中的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

二、结果分析

1. 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特点。

运用修订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受试者进行测量, 测得受试者在以下三个维度以及总的职业倦怠上的得分与标准差的基本情况, 见表1。

注:非常严重:得分大于4;比较严重:得分大于3小于4;轻:得分为l~3

从表1中各维度的得分可以看到受试者中, 低个人成就感的得分最低, 情感衰竭的得分略高于中间水平, 而人格解体的得分最高, 其他几个方面均处于中间水平, 而职业倦怠也处于相对正常水平 (3.08) , 表明我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处于相对中度的水平。

2. 背景性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我们将不同背景的被试在社会适应上各维度上均数与标准差进行了统计, 本研究所探讨的背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及学位等因素。详细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中可见上述因素在各个方面的均值及标准差的, 而又通过对各个因素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因素在人格解体 (F=8.256, P=.004) 和总职业倦怠 (F=8.695, P=.004) 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男性在人格解体上的得分要高于女性, 而在职业倦怠上的得分则反之;年龄在职业倦怠上 (F=4.370, P=.038) 有显著性差异, 30岁以下者得分要高于30~35岁;职称在低个人成就感上 (F=12.953, P=.000) 有显著性差异, 初级职称的得分要低于中级职称的得分;学位在人格解体 (F=8.700, P=.004) 和职业倦怠 (F=9.877, P=.002) 上有显著性差异, 硕士学位的得分皆低于学士学位的得分。

3. 经济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 我们将个人经济状况分为三类:月收入<3000元、3000~5000元和>5000元三类,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这三类不同的收入条件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 个人月收入因素在情感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三方面都呈显著性差异, 在情感衰竭方面, 月薪>5000元的得分最高, 而月薪3000~5000元得分最低;在低个人成就感方面, 月薪3000~5000元的得分却是最高的, 但还没有达到中间水平;在人格解体方面, 同样是月薪>5000元的得分最高, 与情感衰竭的得分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4. 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总体特点。

运用《高教教师职业压力量表》对受试者进行测量, 测得受试者在以下五个维度以及总的职业压力上的得分与标准差的基本情况, 见表4。

注:严重压力:得分4;中度压力:得分3;轻度压力:得分2;没有压力:得分1

从表4中各维度的得分可以看到受试者中, 人际关系因素的得分最低, 工作负荷因素的得分最高, 其他几个方面均处于中间水平, 总体职业压力较为正常。表明我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水平处于相对中度的水平, 但在工作负荷因素上却显现了相对突出的问题。

5. 背景性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影响。

我们将不同背景的被试在社会适应上各维度上均数与标准差进行了统计, 本研究所探讨的背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及学位等因素。详细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5中可见上述因素在各个方面的均值及标准差的, 而又通过对各个因素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因素在教学保障因 (F=4.450, P=.036) 、工作负荷因素 (F=30.393, P=.000) 以及总职业压力 (F=9.570, P=.002) 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男性在教学保障因子和总职业压力上得分低于女性, 而在工作负荷因素上高于女性;职称因素在工作保障因子 (F=20.899, P=.000) 工作负荷因素 (F=4.233, P=.041) 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都表现为初级高于中级;学历因素在人际关系因素 (83.617, P=.000) 和总职业压力 (16.015, P=.000) 上呈显著性差异, 尤其是在职业压力上硕士的得分更加高。

6. 经济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 我们将个人经济状况分为三类:月收入<3000元、3000~5000元和>5000元三类,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这三类不同的收入条件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 个人月收入因素在职业压力各维度都呈显著性差异。根据数据分析, 月收入因素在工作保障因子、工作乐趣因素以及总的职业压力上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月收入3000~5000元、<3000元、>5000元;而在教学保障因子、人际关系因素、工作负荷因素上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3000~5000元、>5000元、<3000元。从总体来, 收入处于中间水平的人群的所承受的职业压力最高。

三、讨论

1. 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

目前我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态处于中等水平, 但其内部又呈现着不同的特点。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特点是人格解体程度最高, 情感衰竭水平也超过中等, 而低个人成就感则呈现在较低的水平。这一特点也表明了我省高校辅导员在人格方面体验到的倦怠较强, 处于一个增长的阶段;而低个人成就感水平较低可能是因为在处理学生工作中获得的成功体验感较强的原因。

2. 不同背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特点。

男性相比女性在人格解体上显示了更加强烈的人格解体状态, 而女性则表现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这也显示了性别对于职业倦怠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某种程度上, 职业倦怠在一定范围内时, 年长的辅导员的抗倦怠能力要强于年轻辅导员;随着年纪的增长, 该项工作的重复性也易使人产生职业倦怠;高学历的辅导在短期内面临的工作和科研压力较大也是导致倦怠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最后, 收入高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的两个方面表现最突出, 问题也最严重, 而在低个人成就感方面则是职业处于中等的辅导员显示最低, 这也肯定了经济因素对这方面有着反向的影响作用。

3. 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一般特点。

从数据分析来看, 我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水平处于中轻度水平;而其中工作负荷因素得分最高, 最为接近中度压力水平, 以及在教学保障因子和工作乐趣因素上呈现次高的得分。从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辅导员的工作负荷较大, 工作量在一定范围内超出了实际承受能力;而工作的重复性与琐碎性则导致了较低的工作乐趣。

4. 不同背景辅导员职业压力的特点。

从分析结果来看, 女性在教学保障方面的压力要高于男性, 这是因为女性自身的性别特点要求对教学方面要求较高导致的, 而男性在工作负荷方面则承担了较大的工作量;职称较低的辅导员由于受到内外部的双重压力, 从而使自己的工作负荷较大, 而安全感相对低一些;学历对职业压力是有着一定的催化作用的, 因为学历越高者面临的科研以及其他工作压力较大, 致使工作压力较大。而从总体上的经济收入职业压力的影响来看, 中等收入的辅导员在所有方面都显示出了较大的压力, 超过了其收入层次, 从而导致了较大的压力表现。

四、建议

1. 辅导员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 增强自信心。

高校辅导员要能够保持较低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水平, 必须加强自我调节能力, 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提高自我效能感, 从而使自身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中。

2. 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工资待遇, 保障其合理的经济利益。

重新看待辅导员的劳动成果, 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在经济和福利上的待遇, 从而将其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的几率降到最低点。

3. 辅导员要学会应对策略, 积极主动地克服各种压力。

教师应当学会有效的应对策略, 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缓解压力和倦怠感。

4. 学校努力减轻对于辅导员的消极压力, 从而防止职业倦怠感。

在职称评定上采取更加合理和公平的晋升制度, 使教师具有更强的工作动力和成就动机;在教师人群上, 更加关注年轻教师队伍, 大力培养年轻教师, 并且加大对于高校辅导员队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蔡慧君.论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探索, 2004, (01) .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薪酬体系设计下一篇:青马工程学生干部培训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