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教师职业倦怠

2024-05-25

怎样避免教师职业倦怠(通用10篇)

篇1:怎样避免教师职业倦怠

怎样避免教师职业倦怠

———听马红宇老师讲座有感

参加本次国培,通过视频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听了马老师的讲座,使我认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经常超负荷工作。现今的教育机制形式以及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学生、学校的评价要求,迫使教师工作和生活中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学校以升学率为至高无上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叛逆和厌学情绪,社会不尊重教师劳动的风气,使不少教师“载不动许多忧愁”。没完没了的检查和评比,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教师透不过气来,整日心绪不宁!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了教师职业倦怠。

马老师认为目前教师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据调查了解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情绪衰竭。教师心理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感,更谈不上职业热情和幸福感。就教师避免职业倦怠精神和工作疲劳感,主讲专家给了我们如下的建议:

一、培训与成长。

应对职业倦怠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它,不要让自己的气馁持续到难以挽回的地步。教师保持精力充沛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自己做什么与怎样做这两方面寻找一些变化,并持续保持这种工作方法。例如:把教学当成一件乐事来做,多在网上听听特级教师的授课,哪怕自己没有教的科目,你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学习都是一种享受。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时带不同的年级或是教不同的学科、利用休假来巩固、更新知识和技能等等。

二、写教学日志。

对自己的思想、感受、梦想、恐惧、失败和成功的记录,能让自己追溯生活方式的轨迹,认识当前流行的观点、未解决的困难和未完成的工作。日志是这么一个“场所”,你可以把每日的挫折与喜悦堆积于此,而不用害怕他人的评论与批评。这绝对是一个保存自己隐私与感情最安全的地方。我们可以写下自己的教学策略,起作用和不起作用的维持纪律的方法。我们现在甚至就可以以这样的思路写教学日志,即把它当作一个个人的思想宝库,记下我们想要记住的各种观点,并准备在以后随时翻阅。还可收集自己喜爱的名人名句,或者把孩子们所说和所做的趣事分类记录。教学日志是一个设定自我目标的地方。比如,从现在算起,在一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后,我们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工作成绩。用文字记下自己决心要实现的目标,以此激励自己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在教学日志中可以尝试思考、情感、行为上的各种方式,可以预先探索一下新角色、新主意,假装你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改变,就像演出前的彩排一样。最重要的是,教学日志是一个能进行自我交流的地方,有助于在与别人交流时更严谨、更准确和更敏感。可以解决内心的纷争、私人问题,记录有意义的事情,成为自身所期望的那个人。

能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根除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我们就会在工作中得到快乐,感到忙碌着是幸福的,从而实现教师人生的价值,感受人生幸福的空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为何不调节一下生活节奏,让自己的心情偶尔放一放假,“潇洒一回” 走出职业倦怠的心理泥潭。花点时间享受一些特别的乐趣:去进行一次户外运动,或寻觅一朵美丽的花儿,或学习一篇好的诗词,为这枯燥的工作带来一些快乐。化平淡为神奇,用心去感悟,每一天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情而不是烦恼和悲伤,更不是倦怠。这时我们就会感到,工作着是美丽的。

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不要唯升学率而论英雄,不要拿升学率来为教师贴上标签;(老师教学生,不仅仅说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的。我们在教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一个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学生,将来才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明天又要来检查,后天来评比,要还给教师一个安宁的教学环境,让教师能够安心教师,让教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彻底让教师避免职业倦怠,才能呢个让教师过上幸福的生活。

篇2:怎样避免教师职业倦怠

———听刘晓明教授讲座有感

刘教授认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经常超负荷工作。现今的教育机制形式以及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学生、学校的评价要求,迫使教师工作和生活中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学校以升学率为至高无上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叛逆和厌学情绪,社会不尊重教师劳动的风气,使不少教师“载不动许多忧愁”。没完没了的检查和评比,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教师透不过气来,整日心绪不宁!刘教授认为目前教师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情绪衰竭:60.3%;人格解体:17.1%;低成就感:16.1%。从这份调查表可以看出,教师心理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感,更谈不上职业热情和幸福感。因此,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感,工作疲劳感,是当前教育行政部门要做的关键事情。就教师避免职业倦怠精神和工作疲劳感,刘教授给了我们如下的建议:

一、培训与成长。应对职业倦怠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它,不要让自己的气馁持续到难以挽回的地步。有些学者曾建议,教师保持精力充沛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自己做什么与怎样做这两方面寻找一些变化,并持续保持这种工作方法。例如:每隔几年都需要换新的教学任务,带不同的年级或是教不同的学科、利用休假来巩固、更新知识和技能等等。

二、写教学日志。对你的思想、感受、梦想、恐惧、失败和成功的记录,能让你追溯生活方式的轨迹,认识当前流行的观点、未解决的困难和未完成的工作。日志是这么一个“场所”,你可以把每日的挫折与喜悦堆积于此,而不用害怕他人的评论与批评。这绝对是一个你保存隐私与感情最安全的地方。你可以写下自己的教学策略,起作用和不起作用的维持纪律的方法。你现在甚至就可以以这样的思路写教学日志,即把它当作一个个人的思想宝库,记下你想要记住的各种观点,并准备在以后随时翻阅。一些教师喜欢保存他们喜爱的名人名句,有些教师则喜欢把孩子们所说和所做的趣事分类记录。教学日志是一个设定自我目标的地方。比如,从现在算起,在一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后,你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工作成绩。用文字记下自己决心要实现的目标,以此激励自己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你在教学日志中可以尝试思考、情感、行为上的各种方式,你可以预先探索一下新角色、新主意,假装你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改变,就像演出前的彩排一样。最重要的是,教学日志是一个你能进行自我交流的地方,有助于你在与别人交流时更严谨、更准确和更敏感。在系统的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你会更了解自身的内心世界,更好地调和希望与需求。你可以解决内心的纷争、私人问题,记录有意义的事情,成为自身所期望的那个人。“在诸如写教学日志或其他的活动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种独自梳理头绪的反思过程,你才会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

能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根除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我们就会在工作中得到快乐,感到忙碌着是幸福的,从而实现教师人生的价值,感受人生幸福的空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为何不调节一下生活节奏,让自己的心情偶尔放一放假,“潇洒一回” 走出职业倦怠的心理泥潭。花点时间享受一些特别的乐趣:去进行一次户外运动,或寻觅一朵美丽的花儿,或学习一篇好的诗词,为这枯燥的工作带来一些快乐。化平淡为神奇,用心去感悟,每一天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情而不是烦恼和悲伤,更不是倦怠。这时我们就会感到,工作着是美丽的。

篇3:怎样避免教师职业倦怠

一、社会期望过高与生活待遇偏低带来的通

教师被认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社会上最崇高的职业, 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面对如此“花环”下的压力, 许多教师产生忧虑情绪;同时, 教师的经济地位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与公务员、金融行业等相比, 其社会地位明显偏低, 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了心理的不平衡。

二、职业艰辛与教育效果滞后性带来的忧

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 体现在工作时间的延续性、空间的广延性和身心的极大投入, 他们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辅导个别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等, 再加上教师本人的学历进修、各种教育培训、评职称、聘任、学生及家长满意调查等, 的确让教师疲惫不堪, 顾虑重重。由于目前还是实施应试教学模式, 如何提高教育部门调研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升学率是每一个教师夜不能寐的主要原因, 成者王侯败者寇的雾霾笼罩着中小学校园。

三、新课改要求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脱节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 教材全面更新,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广泛传播,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往往力不从心, 对自己的职业岗位也渐渐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自卑感。

山高水深杨柳依, 百花齐放起涟漪, 对症下药路宽广, 科学管理达如意。作为一名校长, 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实现快乐管理呢?下面从教师层面谈一些新举措。

一、让教师认清职业的意义———点燃快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同时, 一个人是否幸福, 不仅要看物质, 更要看精神。从事教师职业, 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 经常感受人的智慧、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 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所以, 教师应当以开阔的心境、愉快的心情看待自己的职业, 从内心深处点燃起快乐。

二、让教师与学校融为一体———催生快乐

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的正当的主观愿望是统一的整体, 假如忽视教师的合法利益, 那么教师就不可能在学校的发展中得到快乐, 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因此, 校长必须了解教师的需求和愿望, 在制定实施学校的发展目标时紧密结合教师的愿望。当学校的目标实现时, 教师的愿望也得到了实现。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明白为谁而做, 为什么这样做时, 才能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 把党的教育事业作为人生奋斗的首要任务, 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 才会积极主动, 心情愉快。

三、让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感受快乐

在知识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蒸蒸日上的今天, 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 这必然要求每一个教师与时俱进, 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 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 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要按照“专家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的模式, 开展系统的校本培训, 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只有践行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才能使教师更能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

四、让教师沐浴赏识的阳光———享受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一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可见, 一句赞赏的话语, 一个灿烂的微笑, 一个称赞的动作, 都会给教师带来工作的动力和心理的愉悦。“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每个教师身上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如果校长只看到教师的短处, 时时事事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面对教师, 那么教师与领导的摩擦就会产生。因此, 在教师队伍管理中, 校长要为教师展示风采才华创设一个合理的心理环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 让他们在被赏识的幸福感中摘取成功的果子。

五、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收获快乐

学生是一个能动体, 他们不仅接受教育, 而且参与教育过程。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教师劳动的性质与其他劳动性质最本质的差别是其劳动对象之特殊。从认知的角度讲, 反映这种双向联系的是教学相

长;从情感的角度讲, “良师”可以和“益友”并存, 师生感情成为人间最美好的歌颂主题之一。我们只要改变一点点, 给学生一片真情, 就会得到学生的真心;给学生一点快乐, 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学生永远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快乐管理,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是学校给教师提供种种实现个人目标的可能, 让教师自己抓住机遇, 达到个人幸福与学校目标的统一。正如有位专家所说:“教育就是要营造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 让人沉醉于其中”。

摘要:科技的腾飞, 人才的培养, 基础在教育。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将决定能否实现如期实现中国梦。本文作者简要分析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并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了扭转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篇4:怎样避免教师职业倦怠

关键词:职业倦怠;原因分析;职业意识;职业乐趣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52-01

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是指个人不能成功的应付各种压力,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地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一般来说,患了职业倦怠的教师要经历三种心理反应。第一是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常常表现为早晨不想去上班,形成对学生的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第二是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第三是降低成就感。教师一旦经历着三个过程,就会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出现失败感,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便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受害者。

一、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因素社会、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学校、校长便把这种高期望转移到教师身上,使教师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心理的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趋向多元化,这必然使教师常常陷入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的困境。从而引起教师的倦怠情绪。

2、组织因素教师长期工作在学校这个环境里,课堂是教师主要活动场所,学生越来越难管,课越来越难教。作业、考试、教学评比等等,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与学校领导,同事的关系因为教学成绩和职称晋升等敏感问题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3、个人因素研究发现教师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教师个体的性格特征等和教师职业倦怠有相关。

教师的职业需要是个体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潜在动力,是个体工作积极性的心理源泉,主要有三个基本因素:一是从生活的需要出发,把教师职业需要视为谋生的手段;二是从发展个性的需要出发,满足个人的职业兴趣,发挥个人的专长、特长和才干;三是从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出发,把生活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职业需要。个体由于对这几种成分的偏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职业倾向。

其中,有代表性的倾向有以下几种(1)献身倾向。(2)成就倾向。(3)兴趣倾向。(4)实力倾向。职业需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个体实践的深入,职业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教师的岗前培训不仅需要有教学技能,还要涉及到树立正确的职业需要,而且这种培训要贯彻教育生涯的始终。

职业评价取向是个体在生活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不同的职业类型的相对等级的综合评判,影响评判的因素包括职业的生活声望和地位,也包括职业本身所能给予从业者物质与精神满足的程度。职业选择原则是指个体面临实际的职业抉择是的依据,它与职业价值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职业价值取向是影响个体择业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并不完全是依据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择业,即在职业价值评价的依据与现实选择职业的依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见,职业意识是个人对职业的最真实的看法及从业后的职业体验,教师只有体验到职业乐趣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

二、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感悟生命之趣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其使命就是给予,把自己的知识无条件地教给学生。作为教师,工作之外的工资、福利等是间接满足,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却是一种直接的满足。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别的职业难以得到的享受。教师工作的直接乐趣在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看到一批批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取得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三、教师要沉浸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充实的职业生活

教师除了认真搞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定的学科、时间和机遇来实施教育科研,进行教育改革;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富于文化内涵的参观、游览、讲座等社团活动,即可以开阔生活视野增长知识,又可以增强社会交往活动能力;时常反思和进行自我教育。

四、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创教育幸福,享受育人之乐

教育的幸福来自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它是互相分享的。教师这种幸福表现在时间上,教师可以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表现在空间上,教师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影响巨大。

五、教师要增强自我教育效能感

教师的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有关活动中的行动积极性高,他们乐于付出努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而当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和克服时,他当初的自我效能感就得到了证实,也就进一步维持了行为动机。可以说教师较强的教育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对教育教学的信心和行为,这又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成为其学习的一种动力。

篇5:怎样对待教师职业倦怠

南排河镇赵家堡小学 刘娜

当教师的时间长了,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一些感觉: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走进课堂的神圣感没了,无奈当老师的感觉却增强了。实际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小学教师不断经历着身心疲惫、心力交瘁的感觉,不断感受到工作热情的减退以及自我评价的降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尤其一些边远地区的老师,干得最累,拿得最少,成就感最低。在这种环境下的老师因自身素质差,缺乏人才引领,没有活力,又看不到希望,自然产生职业倦怠。

职业厌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存状态,危害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又注定与教育人生作伴,如何在平凡单调中发现万千变化之美,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呢?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1、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不管当初是否因为职业性的或是理想的原因而进入教师工作的,但若干年后,有的人不愿当老师,有的人却爱上教育工作。“因为爱,所以执着” 一个人若是能够选择自己最乐意做的事情,然后倾情投入,不但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最好成就,而且也将过得幸福快乐。矢志教育人生,提供让学生回味一生的优质教育,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认为,教育虔诚第一,教育艺术第二,教师应该带着爱工作。在各种场合,我毫不掩饰对数学、对教育的由衷热爱。什么是热爱,一个名师说得好,那就是:作为一个科任老师,讲到教育,讲到学生,讲到你教的学科,你的眼睛会发亮。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老师,追求教育的高度与品位。人的一生如果能遇上一两个好老师,那是莫大的幸福,要给学生一种幸运感;通过教科研给工作以新意,时常聆听自己教育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给自己一种成就感。

2、调整心态

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不能与大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工作生活之中有烦恼、悲伤,有失落、有痛苦,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能改变得到。如果一味地沉溺于抱怨和啰嗦之中,永远都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要像魏书生一样做个大度豁达的人,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

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学会情绪疏导。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辉闪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

3、调整目标

树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想让自己工作干得出色,但结果并不总随人愿,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对自己和他人都问心无愧,又何必自寻烦恼?因此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难道不好吗?

4、提高耐压能力

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为了给人生航程“清淤”导航,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作为教师,您不妨学会理性的妥协。

提升耐压能力。职业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作为教师本人,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

5、寄情教学工作

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短期无法看见效益的收获,认识这个特点,你要能细细体会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看到满园桃李风光,收获爱与尊重,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在幸福中又怎么可能心生倦怠呢? 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乐趣,将工作后所得到的钱看成是一种副产品,而不是倒过来。努力寻找这样的感觉是一个教师应当追求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负担,也不当成一种手段,而是当成谋求快乐的一个过程。

6、投身教科研

在投身教育变革的实践中,必将带来种种困惑,困惑带来教研话题,教研促进教学、成就名师,不断提升职业境界。而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拥有不同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坚持教学反思。叶澜老师说: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身边不少名师将“做读书笔记,记工作日志(教后记),写教学随笔”成为每日的工作习惯。

篇6:怎样解决职业倦怠症

“职业倦怠症”的自救指南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着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职业倦怠的感觉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

1、职业倦怠症好发的高危险职业群有哪些?

据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不过,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

2、找对工作了吗?

由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会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最后糊里糊涂进入职场工作,根本没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往往等到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好像入错了行,这种严重职业错位的情况,长期延续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

3、天生性格就容易倦怠?

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主义、A型性格、外控性格等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A型性格是一种“工作狂”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在外界看来好像冲劲十足,就像永不断电的长效电池,实际上身心状况超支付出,而易导致身心的倦怠。

4、来自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

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职场的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或是和公司的理念不和。这些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很多职场工作者对于职业倦怠症往往故意视而不见,以为像感冒一样能不治而愈。事实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会让自己愈来愈不快乐,严重的话也许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忧郁症中。

解决职业倦怠症5大绝招 以下方法,是解决职业倦怠症的良方:

1、换个角度,多元思考: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2、休个假,喘口气:如果是因为工作太久缺少休息,就赶快休个假,只要能暂时放空自己,都可以为接下来的战役充电、补元气。

3、适时进修,加强实力: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环境的压力。

4、适时运动:减压绝佳方法,运动能让体内血清素增加,不仅助眠,也易引发好心情,运动有“333”原则,就是1周3天,每天30分钟,心跳达130下,例如快走、游泳是好运动。

篇7: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现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更为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一,就是专家所讲的教师职业倦怠多表现为缺乏热情,对工作厌倦,极易疲惫,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其二,是职业评价标准所导致的。学生分数与升学指标,是造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教师职业倦怠。其三,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所造成的。超负荷的劳动和来自学生、家长、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不合理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才能尽可能地减轻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教师的职业倦怠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精神状态和教育的发展,在此问题上任何人都不能回避问题实质和推卸责任。

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学校和社会应该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减轻工作量,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尽量把压力降到最小。正视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家长的无理取闹、适当的对学生采取的强制性管理等等。合理核定教师工作量,改变与学生成绩挂钩的绩效管理制度,取消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等。当然,教师本人应积极应对。首先要客观面对现实,愉快承担起教师的角色;其次是调整期望值和现实的距离,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加强锻炼,注意饮食,处于疲劳状态及时调整;积极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教师认识问题的自我调试

篇8:谨防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新时期, 社会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在逐渐提高, 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精神压力日益加剧。再加上教师工资有时不能及时到位, 或存在着缺口。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其劳动强度如果不成正比, 就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导致心理上的极度疲劳。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需要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建立起完备而和谐的社会支持网络。必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对教师的社会角色给以合理的定位, 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 悦纳自己, 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使教师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尊重。目前, 国家加大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 加大了对合格教师的补充投入, 国家推行中西部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为中西部农村学校输送高素质的教师。国家通过推行免费师范生教育, 也吸引了一批优秀学生从事教育事业。一些地方还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特殊津补贴, 促进了农村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都应该长期坚持下去。教育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积极启动“十二五”时期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完成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 将职前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学校组织文化

学校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学校的组织氛围和谐, 则教师心情愉悦, 效率较高;如果领导专制,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紧张, 则教师就会感到压抑、烦躁和忧郁。同时, 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否公平公正, 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在不良工作环境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工作压力的增大, 使得教师长期处于习惯性无助状态, 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

改善学校领导方式是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学校领导要关心教师生活, 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困难, 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要主动关注教师, 多与他们交流沟通, 鼓励他们将消极情绪排解出来, 还可以邀请专家给教师进行咨询或组织培训, 让教师学习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 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支持与关怀, 以帮助他们平稳度过心理的危机期。在教学管理方面, 学校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提倡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另外, 要为教师提供深造及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机会, 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尊心, 有效地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

三、注重教师自我心理保健

研究表明, 自尊和倦怠密切相关。那些具有A型人格、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类教师常常抱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期望, 易向外界干扰妥协, 在人际交往中会体验到无能感, 不能客观评价自我会使他们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自尊是教师职业倦怠一个重要和起控制作用的因素, 它通过影响教师对以环境为基础的组织因素的过滤来起作用。大多数人对社会支持有一种强烈的需要, 任何感到遭受社会拒绝的事件都被认为是有压力的, 而且缺乏自信的人更容易受到这种威胁而感受到压力和产生倦怠。当教师的高级需要得到满足时, 他们很少会产生倦怠。

教师本人应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 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有研究表明, 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 会有不同关注点和不同的需要, 也会有不同的压力。刚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适应环境上, 存在着生存忧虑。度过了适应期的教师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如何上好一堂课, 主要关注与教学有关的情境, 有教学成就压力。而教师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后, 将主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自觉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成长, 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高原期现象。

篇9: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自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erudenberget)将“职业倦怠”概念引入到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来,不同的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大致分为二种观点,即过程观与症状观。

有研究者着眼于职业倦怠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界定,认为职业倦怠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Cherniss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其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应激阶段,即当个体资源与工作要求之间存在不平衡时,产生应激过程;第二阶段为疲劳阶段,表现为及时的、短期的情绪紧张、疲劳和耗竭感;第三阶段为防御性应付阶段,包括一系列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个体会优先考虑自己的需要,以机械、疏远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以减少情感投入,最后当个体发现现实的工作状态与期望水平之间差距很大时,成就感明显降低。艾特森(Etzion)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毫无警报,在个体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发展,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突然感觉到耗竭感。

有研究者则从职业倦怠的状态或症状进行概念的界定,如,Pines和Aronson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长期卷入具有情感要求的情境,而导致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耗竭状。身体耗竭主要表现为精力不足、长期疲劳、虚弱、抱怨;情感耗竭则表现出情感上的无助感和无望感等;心理耗竭则指个体对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负性态度。

对职业倦怠的概念,大多数学者们认可并应用的主要是Maslach和Jckson的职业倦怠概念,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综合症状,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的症状。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内容,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认知资源及相关的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疲乏不堪、压力很大,工作缺乏动力,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感觉;去人性化表现为个体对其服务对象的一种消极、缺乏人情味或疏远的态度反应;成就感降低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一种不胜任感及成就感缺乏的感觉。

虽然职业倦怠的定义在范围、维度上有所差异,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通常具有共同的特征:①工作负荷过度或应激持续而出现典型的疲劳症状,如身体和情感耗竭、疲倦和抑郁;②倦怠症状是与工作相关的;③由于负性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而导致对工作对象的疏离、工作效能感降低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

职业倦怠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

Dunham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形式,是不可调和的压力反应产物。Maslach也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包括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效感在内的一种压力反应。Selye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适应性的阶段反应,在这些阶段中,职业倦怠通常是与最后的衰竭阶段平行,而不是和早期的警兆和抗拒阶段平行。由以上看法可知,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的重叠,但工作压力未必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只有在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期间又没有得到缓解时,才导致个体情感冷漠、成就感逐渐降低,最终演化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与应激

现代应激理论研究的先驱者Selye认为,工作应激是指有机体对造成生理、心理功能紊乱的紧张的刺激物的应答反应的综合表现,是有机体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实际上或认识到的要求,与适应或应付能力间不平衡所引起的身心紧张状态。职业倦怠与应激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应激是个体伴随有生理、心理症状的短期的适应过程,而职业倦怠是应激适应的崩溃阶段,是长期的、持续的应激结果;其次,每个人都有可能体验到应激,而职业倦怠则只发生在那些成就动机高,职业目标高的人身上;再次,职业倦怠的个体对其工作的对象、组织和工作本身发生负性的态度和行为,如,疏离、冷淡等,而应激不一定伴随负性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由以上区别可看出,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期的、多侧面本质的、特殊的工作应激。

职业倦怠与抑郁

Freudenberge认为,职业倦怠与工作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工作指向性,而抑郁存在于各个工作领域,具有普遍性。Maslach和Schaufeli的研究认为,抑郁质高得人更容易职业倦怠,抑郁具有弥散性,而职业倦怠更具工作相关性,并提出五个方面的表现与抑郁进行区别:①有明显的烦躁不安症状,比如精神或情绪的衰竭、疲劳等;②重要的是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症状而非生理上的症状;③症状是与工作相关的;④症状发生在正常人身上,而不是接受过心理治疗的人;⑤效率和工作绩效的降低是由于消极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及其影响

我国对于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基本都是在国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我国学者刘维良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汪鹤飞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工作的压力、紧张的心情及较低的成就感而导致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没有公认的概念,但研究者对以下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还是达成了一致观点,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的高压力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职业倦怠的测量

Maslach的三纬度职业倦怠测量

Maslach与Jackson等人通过访谈及个案研究的方法,于1981年编制了最初的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HSS)。在对量表反复试测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后,确定了3个核心因素,涉及22个项目,因此,Maslach等人提出,职业倦怠可从三个维度定义,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缺乏人情味和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在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维度代表着职业倦怠的核心内容。相应的,MBI-HSS包含3个分量表:①情感耗竭分量表,含9个项目;②缺乏人情味量表,含5个项目;③个人成就感分量表,含8个项目。在最初的MBI-HSS基础上,Maslach与Schaufeli等人又先后编制了适用于教育的职业倦怠量表(MBI-ES)及最终形成的通用版职业倦怠量表(MBI-GS)。MBI-ES量表共包括22个条目,包含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去人性化。其中,情绪衰竭包括9个条目,低成就感包括8个条目,去人性化包括5个条目。通用版MBI-GS原有理论中三个维度也发生了调整,变为耗竭、疏离与无效能感,其同样包含三个分量表,16个项目,其中,衰竭分量表,包括5个项目,疏离分量表,含5个项目,无效能感分量表,含6个项目。

MBI-HSS、MBI-ES與MBI-GS三个职业倦怠量表均采用从0到6的七点评分法,0代表“从不”,6代表“每天或更多”。每个项目都要求被测试者根据事项出现的频率回答,采用0~6的七点计分法。“0”代表“从来没有出现”,“6”代表“每天都出现”。前两个分量表均采用正向计分,即个体的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量表采用反向计分法,即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倦怠程度越轻,3个分量表的得分相互独立计分。

Pines的单纬度职业倦怠测量

Pines等人在研究职业倦怠时,考虑的研究对象范围与Maslach的研究有所不同,Pines单从Maslach三维度结构中的情绪衰竭维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因此,其职业倦怠的测量属于单维度职业倦怠测量。

Pines等人在临床经验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倦怠量表(BM)。BM量表是继MBI之后应用较多的职业倦怠量表。此量表为自陈式问卷,BM量表由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心理衰竭三个方面构成,共21个项目,每方面分别包含7个条目,该问卷要求被试在7点量表上进行频度评定。Pines等人提出,BM每项的平均得分一旦超过4分就意味着被测试个体存在着职业倦怠,三部分得分相加产生一个复合的职业倦怠分数。BM虽然作为职业倦怠研究领域内使用较多的测量工具之一,但Pines等人并没有对BM的信度、效度做出过检验,也未提供确立判定标准的理论和实证依据。Schaufeli指出,BM呈现出开放式问卷的特征,在施测时,辨别效度较差,不宜用于评价目的,但可用于预防与治疗目的。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

根据笔者所搜集文献,我国针对教师层次及中小学管理者层次的职业倦怠研究量表也经常使用MBI作为测量工具来研究,还有一部分学者在MBI的基础上修定了符合我国教师特色的职业倦怠量表。徐富明等学者进行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测。张海钟,张维英的《中小学校长工作倦怠与控制感的关系研究》中采用了李超平等修订的量表MBI-GS。朱浩亮,黄飞在《中学校长职业倦怠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研究中采用卢家楣根据MBI改编的问卷,经测试该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82,“情绪衰竭”因子为0.86,“人格解体”因子为0.80,“成就感”因子为0.79。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教科部)

篇10:教师职业倦怠期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一名教师的专业社会化将经历新生期、平淡期和厌倦期等几个重要阶段。厌倦期教师职业观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魅力,其职业倦怠程度较低;另一部分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丰富而工作起来比较轻松,又没有及时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标,工作缺乏应有的激情和灵气,心理倦怠程度较高。

厌倦期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

1.厌倦期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以下是一位教师给心理医生的一封信:我叫张强,是一名初中教师,参加教育工作十几年了。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工作没有劲,做事有气无力,感觉工作乏味,天天就是备课讲课改练习,家里学校讲台“老三点”。特别是推行新课标、强化新理念以后,感觉教育工作无所适从了:你尊重学生,可学生不尊重你;你严格要求学生,他们说你不给他自主的空间;你想惩罚违纪的学生,他却说你体罚他;学生上课睡大觉,你管他他说干涉自由;他要谈恋爱,你批评他,他说是个性需要。学生难调、课本难教、中考难以应付、家长社会需要太高,我总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之中,困惑无法解决,激情难以燃烧,身心疲惫,慢慢变得漠然、得过且过了。我知道事业不能苟且,可我就是不能振作精神。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张强老师的这种心理状态实质上是厌倦期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每个个体都会遭遇厌倦期,只不过有些人很快就度过了这一时期,而有些教师因为各种原因,长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困惑中。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其个体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作为校长绝对不能忽视。

2.厌倦期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和杜会因素

(1)组织因素。规律的职业特质会消磨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的职业生涯比较有规律,而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热情。一个工作了十来年的教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职称评定制度的负面影响在这一阶段更为明显。有的教师会有“中级职称已是我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了”的想法;而高级职称拿到手的教师更是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这些思想影响着厌倦期教师的工作动力。一般来说倦怠程度最高的是中级教师,他们年龄主要在30~40岁,是学校的骨干力量,所承受的来自教学、学生管理、同事之间竞争以及家庭的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职级的教师。而从人数的比重来看,这一类型的老师往往占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对学校全局工作造成影响会更突出。

评价体系失衡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在教师的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升学考评价实际权重之间的矛盾,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实际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自我价值失落。教师的个性和合理要求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给自己的心灵造成伤害。

传统的职业定位暗示加深教师的消极感。传统观念的暗示作用,使教师在潜意识中自我定位为一个牺牲者,这无疑加深了教师的消极感。传统的教师职业精神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都是以牺牲作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非要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的话,从事该职业的人内心要充满光明是很困难的。现实中,当看到身边的同事在工作岗位上猝然倒下,这也会给一些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感觉到职业的无奈。

上一篇:酒店宿舍管理员职责下一篇:消防防火安全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