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交流材料

2024-05-01

县域经济交流材料(通用6篇)

篇1:县域经济交流材料

县域经济电视电话会交流材料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XXX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某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简要汇报。

今年以来,某某县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富县,强县,活县,立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思路,狠抓农业农村工作,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县域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上半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万元,完成计划数的%,同比增长%。完成本级财政收入万元,占计划数的%,同比增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万元,占计划数的%,同比增长%;完成对外贸易总额万元,占计划数的%,同比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

总的来看,上半年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良好,但在发展中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二是工业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资源开发利用形式单一,区位资源优势和吸纳民间资本的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三是输变电工程建设滞后,电力生产能力受阻,企业筹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四是进出口贸易受缅甸政局影响较大,贸易总额下滑,进出口企业面临更大挑战。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全面实施“农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着力培植已基本形成规模的优质粮食、良种甘蔗、畜牧渔业、冬季农业、绿色创新五大基础农业,全力抓好秋植蔗种植工作,以发展冬春蔗种植为重点,统筹安排冬季农业开发,切实抓好甘蔗砍、运、榨协调服务工作,促进蔗糖产业健康发展;切实抓好山区的茶叶生产,搞好老茶园改造、茶苗繁育等工作,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实现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加大畜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加快良种工程和示范户建设,加快以水牛产业化为重点的畜牧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做好冬农开发工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水平,提升冬农开发效益。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控制森林采伐量,继续推进香茅(枫茅)退耕工作,重视水源林的保护,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切实抓好护林防火工作,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抓好扶贫攻坚,积极推进安居工程、整村推进和移民安置等扶贫项目的实施。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扶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

一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电力电冶产业。规划实施好在建和待建水电站,确保已批建电站建成发电。加强***千伏和***千伏变电站及电网建设,确保电源、电网同步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以电解铝和硅冶炼为主的电冶工业,全力支持电解铝、硅冶炼的规模扩张。加大对铅、锌、银、锰、硅等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规范矿产开采秩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合作,发展地方经济。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壮大制糖工业,支持制糖企业挖潜改造,加大原料基地建设,延伸制糖产业链,提高制糖工业经济效益;巩固发展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加快日产****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建设;积极培育以澳洲坚果、咖啡为主的绿色创新产品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改造提升林产品和茶叶加工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发展食品、粮油、饲料等加工业,努力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以产业为支撑,用项目来带动,靠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来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优化工业发展区域布局,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发展平台。四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在做好上一轮国企改革扫尾工作的同时,力争完成新一轮国企改革任务;五是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真正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就近吸纳农业人口,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逐步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其他乡镇—中心村“一点三线”的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的城镇发展格局。县城发展“依托老城、向外扩张,改造老城、开发新区,新老结合、扩大规模”,围绕“大某某、某河、某公园、某山和部队山”,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人口向城市的集聚,逐步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南部新区开发和盈湖公园改造,重点抓好三条主街一街一景的改造。二是完善城市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商贸、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医疗、等各种设施建设。三是合理规划建设居住区,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提高绿化覆盖率。努力把县城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集民族文化、商贸、旅游、口岸为一体的适合人居环境的边疆生态园林城市。四是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全面推进各乡镇驻地的规划建设,把那邦建设成为模范精品口岸镇,把某乡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小城镇,把某乡建设成为边境口岸小城镇,把某乡建设成为工业小城镇。五是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城镇管理机制,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城镇管理,积极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为市民营造整洁、优美、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加强商贸工作,搞活商品流通

围绕建设“连接‘两亚’桥梁县”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对外贸易、旅游和服务业发展,走“贸旅活县”的路子,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树立“开放某某”新形象。一是全面实施“走出去”和“大通道”战略,规范贸易程序和渠道,完善某某口岸规划和升级,切实推进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把某某建设成为面某区拓展陆路贸易空间的“桥头堡”。二是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努力打造民族风情和生态文化区。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点、景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夯实旅游基础,加强旅游形象营销,以某某跨境异国风情游、大某某水韵民族风采展示游为先导,建设形成新兴的滇西边境通道型、少数民族风情及生态旅游区,努力打造“某某水韵、跨境旅游”的旅游品牌。三是建立健全服务市场体系,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发展层次,完善和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的服务业,巩固提升运输、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鼓励发展会计、评估、咨询、信息、法律等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电信、社区服务、卫生保健等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经济适用房、汽车销售、现代通信等消费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推进经营性服务,加快服务业由分散型向规模型、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

五、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营造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透明的服务环境,亲商、助商、富商的人文环境。牢固树立“大招商建设大项目、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思想。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为重点,着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继续推进招商引资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进一步落实、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降低投资门槛,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针对性地组织参加一些国内外大型交易会、洽谈会、招商引资会,广交天下朋友,拓展招商渠道;以“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为基础,选好一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争取招商引资有新突破。

六、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素质。深化教育综合试点改革,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努力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围绕全面提高县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要求,加大科技特别是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抓紧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加大适用农机推广力度,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积极开发名特优新地方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三是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实施好科技开发和示范工程,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七、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平安和谐某某

围绕满足各族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坚决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就业、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八、加强县乡财税体制改革

坚持自力更生,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强化财源建设,努力培植税源,增强县域经济“造血”功能。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和预算外资金监督管理,增加财政收入,逐步提高财政自给能力。在支出上,财政资金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领域转移。按照公共财政改革方向,切实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等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领域的财政投入。整合专项资金,规范资金使用管理,确保投向关键和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各位领导,某某经济社会发展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州直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经济运行良好,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但在发展中也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身感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州第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某某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篇2:县域经济交流材料

奋力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

大武口区委区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大武口区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力“抓项目、扩投资,调结构、促转型,保民生、建和谐”,加快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7月份,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同比增长12.5%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5%,增幅位居全市第一;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10.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88亿元,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00元,同比增长15%。

一、全力以赴抓项目,投资带动更加突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扩总量、调结构的有力抓手,积极争取中央投资、确保地方投资、扩大社会投资。项目建设快速推进。2011年确定的69个项目62个开工,开工率达90% ;完成投资32.8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6.8%。其中市委、政府下达我区的20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4.61亿元。“三争双招”成效明显。紧盯国内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全力促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区。1-7月份,共跟踪洽谈招商引资项目53个,实际到位资金35.85亿元,同比增长58.5%,增幅居全市第一,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9.75%;争取资金1.3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6%。

二、坚定不移调结构,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4:70.4:

129.2。加速发展新型工业。坚持以“抓技改、扩增量、调结构”为主线,加快15个工业项目建设,力促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发展。中色东方集团年产9200吨铍青铜板带材和年产3000吨钛材加工、宁夏日晶公司光伏设备生产线等3个项目投产达效;宁夏恒誉年产600万套刹车盘、宁沪太阳能200兆瓦光伏电池组件、连城汽贸汽车货箱等10个项目快速推进;青年汽车大武口项目、淄博工业园开工建设。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58亿元,同比增长28.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69亿元,位居全市第一,同比增长14.0%。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产业,“朝阳中心商贸区”初具规模。1-7月份,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3.4亿元,同比增长10%,对GDP的贡献率达3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2亿元,位居全市第一,同比增长15%。恒大绿洲、尚层龙城等23个房地产项目快速推进,总建筑面积306.5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13.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6.5%以上。1-7月份,商品房施工面积达151.2万平方米,销售31.6万平方米,完成交易额 10.2亿元。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从业人员达1500人。1-7月份,接待旅游人数33.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61万元,分别增长6.2%和7.4%。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抓好中粮集团蕃茄育苗基地和2000栋日光温室种植,扩大瓜果蔬菜、花卉园艺、螃蟹养殖规模,力促城郊型现代农业提质增效。1-7月份,生产各类瓜果蔬菜6500吨,农民通过农业生产增加收益16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380元。

三、持之以恒建城市,城乡统筹纵深推进。全力抓好今年确定的11个基础设施和4个生态建设项目,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夯实基础设施。星海经济区天然气、液化气、供排水和雨水收集

管网、星海镇至110国道延伸线、经九路等项目进展顺利,市第三污水厂、中水厂正在管道安装,星海镇水街水系一期建成招商、二期开工建设;贺兰山南路延伸段道路完成投资90%以上,道路工程基本完工,桥梁主体工程浇筑铺面,预计9月底竣工通车。加大老城改造。投资540万元,实施了居民巷道硬化亮化、公厕新建、雨水并污和垃圾池改造等“五个十”工程。10条居民巷道硬化和11条巷道亮化完工投入使用;5座公厕改造完工交付使用,5座预计9月底投入使用;10处雨水并污改造完工投入使用;9座垃圾池建成使用,4座预计9月底投入使用。投资230万元,完成了石嘴市体育场硬化改造工程。20个老旧居民小区改造进展顺利,供排水管网疏通、化粪池维修等工程全面实施。加强生态建设。投资6500万元,实施了贺兰山东麓、星海经济区、市区做精做美、苗圃基地等4个生态建设项目,栽植各类树木花卉530万株,成活率达95%以上,新增绿化面积1万余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5%、绿地率达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提升管理水平。投资2000万元,实施数字化城管平台工程,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机械化、市场化、数字化。实施农村环保项目,开展一站、兴民、潮湖等村庄集中连片整治,配备环卫保洁人员,建设垃圾转运站,配臵封闭式垃圾清运车辆,促进城乡市政环卫和综合执法一体化。

四、创新举措促服务,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投入1200余万元,按照窗口设臵、工作流程、制度建设、设施设备“四统一”要求,在全市率先建设街道“民生服务、综合治理”两个中心,目前有4个街道投入使用,年内实现全覆盖。建立党员领导干部“521”定点联系制度(即处级领导联系1个社区、1个农村、1家企业、1所学校、1个机关;科级领导联系1个村(社区)、1个困难户;一般干部联系1个困难户),了解社情民意,化解基层矛盾,解决

实际问题。开通“3条民生通道”(即开通区长民生热线电话,开通书记、区长民生信箱,开辟“大武口新闻频道民生直通车”专栏),及时掌握和答复群众利益诉求。推行街道社区“3456”工作法、“三级代言人”、“网格化管理”,年底实现街道社区全覆盖。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重点项目,严格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抓好公共安全、虚拟社会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尽心竭力保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抓好10件民生实事为重点,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市六小等7所学校改造竣工投入使用,市十六小等5所学校校舍改造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外墙保温施工;市第二十八小学新建进展顺利,明年春季开学投入使用。推进“名师、名校长、名校”创建,开展市第六小学与市第十二小学“共同管理体”试点工作,科学配臵教育资源,实现城市区小学优势互补、强弱联动。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工程,加快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1-7月份,培育小企业121个,培养小老板126人,发放创业贷款3330万元;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53期,培训城乡劳动力2819人,新增城镇就业729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562人,实现劳务收入7393.4万元。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星级街道创建,招聘了20名计生专干。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共有780对新婚夫妇免费检查,婚检率达9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抓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五免一救助”,切实做好城乡特困群众救助提标扩面。为城乡贫困人员、少生快富贫困人员承担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纳费用,为辖区80岁以上低收入高龄老人发放补贴。连续两次提高了村(居)干部生活补贴、村(居)办公经费。扎实做好城乡低保救助,1-7月份共发放各类低保救助资金

1641.8万元。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加强安全生产,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交通道路事故频发、高发态势。扎实开展公安、城管“大巡防”,对城市区主要街路、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实行24小时网格化巡逻;实施“天眼工程”,为20个居民小区安装技防设施,加强无物业小区规范管理。实施劳务移民工程。把今年新增财力的50%用于劳务移民工程,目前一期16栋1272套住房及配套设施工程快速推进(12栋主体工程封顶,4栋正在进行6层坡屋顶钢筋绑扎;社区服务中心三层主体已封顶;新民小学、幼儿园正在一层主体施工;农贸市场、新民服务中心正在基础施工;新民卫生院办理项目设计),完成投资8500万元,完成工程总量的60%。争取石嘴山监狱支持,初步达成6800亩耕地租赁协议,户均分配耕地2亩。筛选了1000个就业岗位,为移民提供“培训+安臵+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服务,目前有600人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通过政府购买300个公益性岗位,对“4050”人员、就业困难移民优先安臵,确保每个移民家庭有一人实现就业,消除劳务移民“零就业”家庭。

下半年,大武口区将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狠抓项目建设、“三争双招”、改善民生、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建设项目抓进度、投产项目抓效益”的要求,加快69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抓进度、抓投产、抓达效,确保完成市委、政府下达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的目标任务。加大项目建设督查考核力度,紧盯建设质量、完成时限和工程进度,确保各项重点项目建设落到实处。

(二)加大“三争双招”力度。深入研究对接西部大开发、东

部产业转移等政策,积极争取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列入国家、自治区“项目库”。采取部门招商、节会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形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大舍予三产区、总部商务经济区和星海经济区招商力度,引进和投资一批商贸物流、房地产开发、文化旅游等项目。

(三)力促工业提速增效。重点抓好中色(东方)集团1.2万吨太阳能硅片切割线、维尔铸造20万台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等项目。建立涉煤产业退出机制,加大对炭素加工、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退出力度,优化园区工业结构。大力培育中色东方、青年汽车、淄山飞地工业园和天地奔牛等“百亿元”企业,力促宁夏日晶电子上市融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抓好商贸物流、房地产开发、文化旅游、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产业,以第三产业发展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增加经济总量。加强对主要市场和重点商品的监测,搞好经济运行调度,降低流通成本,确保正常供应。

篇3:县域经济交流材料

一、实行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意义

《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实行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优化乡镇学校教师队伍,有利于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从当前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状况看,为给交流轮岗的县城教师提供交通便利,乡镇中心学校一般都把他们安排在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师资力量应该是全乡镇最强的,即使有个别学校的师资力量超过县城的一些薄弱学校,但城镇间教育差距仍然显著。交流轮岗到县城学校的农村教师,80%以上者都来自乡镇学校。县城教师交流轮岗到乡镇学校和乡镇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到县城学校取经,大大优化了乡镇学校教师队伍,有利于缩小城乡间师资差距。

2.弥补农村学校缺科教师,有助于农村薄弱学校发展

我国“普九”任务基本达标后,农村学校应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有教师上课。在农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外,其他课程大都由语数外教师兼任,农村学校由此被称为薄弱学校或“缺科学校”。近年来,我国农村学校学生数大量减少的状况促使农村教学点不断增多,乡镇学校也出现一些富余教师。为缩小乡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差距,乡镇学校的富余教师也被交流轮岗到“缺科学校”。从此,农村薄弱学校的缺科现象基本消除,一些课程长期被兼任的状况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农村学校的科目都有专职教师担任,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条件,有助于农村薄弱学校发展。

3.可以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我国义务教育中,学生择校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择优秀师资造成的。学生择校导致名校班级人数过多,薄弱学校人数越来越少,从而出现城乡间、校际间的差距较大,为教育领域带来诸多问题和矛盾。实行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能把部分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到薄弱学校,这样就能吸引择校的学生返回原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择校现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障碍分析

1.制度障碍:教师聘任体制和学校管理教师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岗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学校通过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聘请教师,这种聘任制决定教师学校单位归属性很强,有碍于教师在学校之间流动。”[1]现行的义务教育教师聘任制度阻碍了教师交流。不管是分配体制下还是招聘录用体制下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义务教育学校对教师都有聘用权。长期形成的学校对教师拥有聘任权和管理使用权,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就成为了学校的自然人。受制于这些体制机制,让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困难重重。

2.校长障碍:阻拦骨干教师流动

县城义务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要么是学校多年精心培养出来的,要么是从农村学校选拨出来的,是县城学校的中坚力量,对县城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出于为学校的发展考虑会阻碍教师流动,还有一些学校管理者把地方政府制定的教师流动政策当成了排除异己的办法,把和自己有过节的教师交流出去。”[2]一旦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要从县城学校选调部分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时,学校校长都想方设法阻拦骨干教师下乡交流。“优质学校的校长没有将真正的骨干教师交流出去,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挑大梁’的班主任或者学科教师留下,而将教学水平一般或者是富余的学科教师交流出去。”[3]

3.教师障碍:交流轮岗教师后顾之忧多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我国城乡差距较大,不管是城乡社会间还是城乡学校间的差距都比较明显。县城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属于下向流动,即骨干教师流入层次低于流出层次。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县城教师到农村任教在心理上很难接受,特别是让从农村选拔到县城的骨干教师再到农村任教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各地选拔到县城的农村教师深知农村教育现状,极不情愿再回到农村学校任教,觉得回到农村学校在面子上过不去。县城骨干教师在城里有自己的住房,子女也在县城上学,有的还要照顾老人,到农村学校任教后,给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被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后顾之忧多,往往有抵制态度。

4.收入障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收入大大减少

“实施教师定期轮换交流制最大的障碍,是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收入的巨大差距。”[4]县城骨干教师在学生家长送礼、办辅导班、让学生购买教辅资料等方面的收入就比农村教师一年的纯收入高,他们被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过程中,这些收入基本都不存在。即使加上县级政府部门对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增发的补贴,他们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收入也比在县城少得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教师认为他们的利益会因参与教师交流受到损失,因而持抵制态度。”[5]这是县城骨干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障碍破解对策

1.实施县域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实现教师管理模式由“校管校用”到“县管校用”转变

促进城乡间师资均衡配置,必须实施县域内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变教师管理模式由“校管校用”到“县管校用”,为教师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校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模式,就是教师的人事关系在中心学校、所在工作学校对教师拥有使用权和管理权,是学校的人。教师想自愿流动或选派教师流动都会受到教师所在学校和中心学校的双重束缚,给教师交流轮岗造成巨大阻力,严重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为此,必须把教师管理模式转变为“县管校用”,即把教师全部归县教体局统一管理,教师是县教体局的人,也是县教体局的系统人,教师的人事关系不在某一个特定的学校,都在县教体局。此模式便于县教体局选派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2.建立县级名师库,为农村学校输入真正的骨干教师资源

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缩小城乡间和校际间师资差距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种种原因,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去难以全面把握全县骨干教师状况,出现教师交流轮岗中的失真现象,未能为农村薄弱校送去真正的骨干教师。为在教师交流轮岗中向农村学校输送真正的骨干教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名师库。可根据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班主任、资历、学历、职称、荣誉等条件统计各校教师基本情况,建立县级名师信息库并不断更新,为农村学校储备骨干教师资源。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行政措施,从名师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教师,选派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

3.创新教师交流轮岗模式,实行县域内名校集团化办学

当前县域义务教育教师的交流轮岗模式有:根据交流教师的人事关系变动与否,分为刚性交流轮岗和柔性交流轮岗;根据交流轮岗对象,分为择优交流与全体交流;根据教师交流轮岗地域范围,分为城乡交流轮岗和不同乡镇交流轮岗;根据交流轮岗期限,分为短期交流轮岗(1年内)、中期交流轮岗(1~2年)和长期交流轮岗(3~5年)。这些交流轮岗模式或多或少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加快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创新教师交流轮岗模式,实行县域内名校集团化办学。首先确定县域内的一些名校,按照一所县城名校或乡镇名校捆绑3~5所农村薄弱学校标准,把被捆绑的农村薄弱学校改名为名校的几个分校,在捆绑范围内加速教师交流轮岗,来缩小城乡间和校际间的师资差距。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浙江的名校集团化办学就是有力的见证。

4.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合理规划城乡布局,打破城乡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解除交流轮岗教师在城乡观念、住房、孩子上学、照顾老人等方面的顾虑。

5.加强监管县城学校中的乱象,提高交流轮岗教师的经济待遇

近年来,教育部门在治理择校、乱收费、教师参与办各种辅导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县城学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行为乱象,这就助长了县城骨干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的情绪。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以及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中的行为乱象进行监督和管理。县城教师收入渠道广,若被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这些收入再也得不到了。为此,要提高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教师的经济待遇。建议省级政府要加大对交流轮岗教师经济待遇提高的统筹力度,为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实行每年不低于1万元的专项补贴。

参考文献

[1]教师流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校长视角下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分析[N].中国教育报,2012-08-27(3).

[2]高波.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马焕灵,景方瑞.教师轮岗政策实施问题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4]周洪宇.实行教师流动制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08-10(4).

篇4:县域经济交流材料

关键词 义务教育学校 教师交流轮岗 障碍

2012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做好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对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14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对加快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取得预期目标,本课题组成员对河南省南阳市G县进行了为期3周的深入调查,探寻分析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障碍。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障碍制约缩小县域内城乡间和学校间师资差距,影响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只有破解这些障碍,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才能顺利实施,从而实现县域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

一、实行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实行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优化乡镇学校教师队伍,有利于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从当前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状况看,为给交流轮岗的县城教师提供交通便利,乡镇中心学校一般都把他们安排在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师资力量应该是全乡镇最强的,即使有个别学校的师资力量超过县城的一些薄弱学校,但城镇间教育差距仍然显著。交流轮岗到县城学校的农村教师,80%以上者都来自乡镇学校。县城教师交流轮岗到乡镇学校和乡镇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到县城学校取经,大大优化了乡镇学校教师队伍,有利于缩小城乡间师资差距。

2.弥补农村学校缺科教师,有助于农村薄弱学校发展

我国“普九”任务基本达标后,农村学校应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有教师上课。在农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外,其他课程大都由语数外教师兼任,农村学校由此被称为薄弱学校或“缺科学校”。近年来,我国农村学校学生数大量减少的状况促使农村教学点不断增多,乡镇学校也出现一些富余教师。为缩小乡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差距,乡镇学校的富余教师也被交流轮岗到“缺科学校”。从此,农村薄弱学校的缺科现象基本消除,一些课程长期被兼任的状况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农村学校的科目都有专职教师担任,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条件,有助于农村薄弱学校发展。

3.可以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我国义务教育中,学生择校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择优秀师资造成的。学生择校导致名校班级人数过多,薄弱学校人数越来越少,从而出现城乡间、校际间的差距较大,为教育领域带来诸多问题和矛盾。实行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能把部分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到薄弱学校,这样就能吸引择校的学生返回原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择校现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障碍分析

1.制度障碍:教师聘任体制和学校管理教师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岗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学校通过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聘请教师,这种聘任制决定教师学校单位归属性很强,有碍于教师在学校之间流动。”[1]现行的义务教育教师聘任制度阻碍了教师交流。不管是分配体制下还是招聘录用体制下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义务教育学校对教师都有聘用权。长期形成的学校对教师拥有聘任权和管理使用权,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就成为了学校的自然人。受制于这些体制机制,让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困难重重。

2.校长障碍:阻拦骨干教师流动

县城义务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要么是学校多年精心培养出来的,要么是从农村学校选拨出来的,是县城学校的中坚力量,对县城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出于为学校的发展考虑会阻碍教师流动,还有一些学校管理者把地方政府制定的教师流动政策当成了排除异己的办法,把和自己有过节的教师交流出去。”[2]一旦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要从县城学校选调部分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时,学校校长都想方设法阻拦骨干教师下乡交流。“优质学校的校长没有将真正的骨干教师交流出去,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挑大梁的班主任或者学科教师留下,而将教学水平一般或者是富余的学科教师交流出去。”[3]

3.教师障碍:交流轮岗教师后顾之忧多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我国城乡差距较大,不管是城乡社会间还是城乡学校间的差距都比较明显。县城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属于下向流动,即骨干教师流入层次低于流出层次。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县城教师到农村任教在心理上很难接受,特别是让从农村选拔到县城的骨干教师再到农村任教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各地选拔到县城的农村教师深知农村教育现状,极不情愿再回到农村学校任教,觉得回到农村学校在面子上过不去。县城骨干教师在城里有自己的住房,子女也在县城上学,有的还要照顾老人,到农村学校任教后,给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被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后顾之忧多,往往有抵制态度。

4.收入障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收入大大减少

“实施教师定期轮换交流制最大的障碍,是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收入的巨大差距。”[4]县城骨干教师在学生家长送礼、办辅导班、让学生购买教辅资料等方面的收入就比农村教师一年的纯收入高,他们被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过程中,这些收入基本都不存在。即使加上县级政府部门对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增发的补贴,他们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收入也比在县城少得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教师认为他们的利益会因参与教师交流受到损失,因而持抵制态度。”[5]这是县城骨干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县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障碍破解对策

1.实施县域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实现教师管理模式由“校管校用”到“县管校用”转变

促进城乡间师资均衡配置,必须实施县域内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变教师管理模式由“校管校用”到“县管校用”,为教师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校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模式,就是教师的人事关系在中心学校、所在工作学校对教师拥有使用权和管理权,是学校的人。教师想自愿流动或选派教师流动都会受到教师所在学校和中心学校的双重束缚,给教师交流轮岗造成巨大阻力,严重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为此,必须把教师管理模式转变为“县管校用”,即把教师全部归县教体局统一管理,教师是县教体局的人,也是县教体局的系统人,教师的人事关系不在某一个特定的学校,都在县教体局。此模式便于县教体局选派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2.建立县级名师库,为农村学校输入真正的骨干教师资源

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缩小城乡间和校际间师资差距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种种原因,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去难以全面把握全县骨干教师状况,出现教师交流轮岗中的失真现象,未能为农村薄弱校送去真正的骨干教师。为在教师交流轮岗中向农村学校输送真正的骨干教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名师库。可根据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班主任、资历、学历、职称、荣誉等条件统计各校教师基本情况,建立县级名师信息库并不断更新,为农村学校储备骨干教师资源。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行政措施,从名师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教师,选派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

3.创新教师交流轮岗模式,实行县域内名校集团化办学

当前县域义务教育教师的交流轮岗模式有:根据交流教师的人事关系变动与否,分为刚性交流轮岗和柔性交流轮岗;根据交流轮岗对象,分为择优交流与全体交流;根据教师交流轮岗地域范围,分为城乡交流轮岗和不同乡镇交流轮岗;根据交流轮岗期限,分为短期交流轮岗(1年内)、中期交流轮岗(1~2年)和长期交流轮岗(3~5年)。这些交流轮岗模式或多或少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加快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创新教师交流轮岗模式,实行县域内名校集团化办学。首先确定县域内的一些名校,按照一所县城名校或乡镇名校捆绑3~5所农村薄弱学校标准,把被捆绑的农村薄弱学校改名为名校的几个分校,在捆绑范围内加速教师交流轮岗,来缩小城乡间和校际间的师资差距。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浙江的名校集团化办学就是有力的见证。

4.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合理规划城乡布局,打破城乡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解除交流轮岗教师在城乡观念、住房、孩子上学、照顾老人等方面的顾虑。

5.加强监管县城学校中的乱象,提高交流轮岗教师的经济待遇

近年来,教育部门在治理择校、乱收费、教师参与办各种辅导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县城学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行为乱象,这就助长了县城骨干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的情绪。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以及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中的行为乱象进行监督和管理。县城教师收入渠道广,若被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这些收入再也得不到了。为此,要提高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教师的经济待遇。建议省级政府要加大对交流轮岗教师经济待遇提高的统筹力度,为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实行每年不低于1万元的专项补贴。

参考文献

[1] 教师流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校长视角下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分析[N].中国教育报,2012-08-27(3).

[2] 高波.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马焕灵,景方瑞.教师轮岗政策实施问题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4] 周洪宇.实行教师流动制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08-10(4).

[5] 贾建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问题及其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

篇5:县域经济交流材料

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为开拓创新工作思路,科学、合理描绘我县经济蓝图,以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为基点,促我县经济基本竞争力为核心,顺应着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聚心聚力,精心把我县打造成衡量江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杆标尺。

一、拓宽信息渠道,望、闻、问、切,掌握其他地区的发展动态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信息的闭塞和滞后将会严重影响、制约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江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我们要站在其他兄弟县区的前列,构建交流平台,积极主动了解其他地区发展状况,了解其他兄弟县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方向。掌握其他县区历年上级安排工业各项指标以及完成各项工业指标的数据情况,掌握其他县区优惠政策出台情况和支持力度,使我县经济运行调度合理有序,确保我县站在江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要完成上述情况的了解,拓宽我们的信息渠道,我们要做到:一是望,通过新闻媒体、网络信息掌握情况;二是闻,邀请专家学者、先进单位前来指导,多听少说,把握动态;三是问,走出去到其他兄弟县区交流学习;四是切,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对比其他兄弟县区工作,进行思索与探讨。

二、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对接,扩大

我县经济发展的空间

南昌是唯一处于我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区向内陆辐射交汇点上的省会城市,也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作为南昌市的首府,南昌县要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实现中部崛起看南昌的目标,靠自身的工业积累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之间的对接,拓宽发展视野,组团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加快城市与城市之间增进友谊、加强交流、寻求合作的步伐。在学习先进地区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经验的同时,在当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或企业合作座谈会,大力宣传我县经济发展情况,宣传优惠政策,增强我县在中部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有针对性的招商选资,逐步消除影响我县工业发展后劲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向不同类型的经济发达的兄弟县区学习,加快其它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金融信贷产业,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包装产业,商务、法律服务等服务工业发展产业的水平,以三产促二产,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扩大各种生产要素释放潜能的空间。

三、强化沟通,掌握政策动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打好“感情牌”

南昌县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家官乡贤”。加强沟通,打好感情牌,积极争取本土上级部门政策支持也是支持南昌县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通

过“县官乡贤”摸清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在经济产业政策方面的主攻点和宏观走向,积极对接上级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合理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和招商引资环境,使我县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符合省、市的发展方向,吸引省、市领导的注意力。目前,省、市出台了多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制造业专项资金、节能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创业资金及工业项目用地指标等等。“感情牌”打的好不好,将是影响我县政策受惠程度的关键。

四、立足本职,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指导

篇6:县域经济发展汇报材料

中共十堰市委 十堰市人民政府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们着眼于摆脱思想上的束缚,坚持以统筹城乡为方向,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着力打破“四大瓶颈”制约,认真落实“三大机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

回顾近年来十堰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四大特点:

(一)综合实力增强。2010年,全市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9亿元,比上年增加51.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7.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同比增长46.9%,是2005年的5.3倍。财政总收入36.6亿元,同比增长78.9%,是2005年的3.4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116%,是2005年的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9亿元,同比增长20%,是2005年的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同比增长12.5%,比2005年增加1509元。

(二)发展全面提速。“十一五”时期是十堰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提速。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五年依次为

117.2亿元、135.4亿元、195.9亿元、224.4亿元、275.9亿元,环比增长率为13.2%、10.1%、14.4%、13.3 %、14.5%,年均增长13.1%。2010年,郧县、丹江口、竹山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5%、14.8%、14.6%,超过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在2009年全省80个县市区综合发展考核评价中,郧县综合排名比上年前进22位,速度指标位列第1名,被评为“2009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丹江口市比上年前进12位,成为全省七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中进位最多、排位最前、保持领先的县市,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丹江要争当全省脱贫致富排头兵”的目标要求。

(三)质量显著提高。我们把提高县域经济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县域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9.4:32.6:38优化调整到26.6:40.8:32.6,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8个百分点。旅游、水电、绿色食品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1亿元,同比增长40.2%,是2005年的3.7倍。工业利润总额11.4亿元,同比增加4.6亿元,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50.3%。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420万亩,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3亿元。县域财政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全市县域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5亿元,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84.4%,高出全省7.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县域GDP的比重为13.3%,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

(四)后劲逐步增强。一是工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县域规模以上企业505家,完成产值277.7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322家和199.9亿元。其中,“双亿”企业1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8.6亿元,同比增长32.4%。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由2002年的7家增加到51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由2002年的4家增加到20家。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份额由2008年的18.3%提高到22.6%。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卓有成效。二是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市县域实际利用外资2055万美元,是2009年的6.2倍;外贸出口6420万美元,是2005年的2.8倍。三是县域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大。2006年以来,五年累计投资601.4亿元,年均增长39.7%。2010年全市县域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46.9 %,年均增长39.8%。其中,郧县、竹山、房县投资增速分别达到83.5%、29.2 %、26%,超过全省Ⅰ类县水平。四是在建项目大幅增加。2010年县域在建施工项目958个,增加301个,增长45.8%;新开工项目673个,增加197个,增长41.4%。五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99元,同比增长12.5%,比2003 年增加1509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60%以上改善为目前的46%。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一统三分”战略,实现了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

十堰的经济发展历来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城乡差距大,县域经济落后,与相对发达的十堰城区经济形成鲜明反差。二是十堰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县域经济不能一刀切、一律化,既要走统筹城乡的道路、在“统”字上做文章,又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在“分”字上下功夫。2008年,我们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了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决定,目的就是要用这个总目标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3月,我们召开市县乡三级干部大会,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发展战略,根本出发点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了落实“一统三分”战略,我们在竹溪县办试点,并于2009年9月在竹溪县召开了落实“一统三分”战略现场会。两年来,各地按照“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

模经营集中)和“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的要求,认真推进和落实“一统三分”战略,思想认识逐步深化,发展思路逐步清晰,推进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竹溪先行先试,建设“百里城镇长廊”,竹溪、竹山、房县三县不约而同地在305省道建设城镇带,取得明显成效,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竹房城镇带已被确定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实现了十堰南三县跨域规划、统筹发展的新突破。郧县以下促上,以县促市,提出并实施市(十堰城区)县(郧县)对接,推动了十堰城区与郧县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城乡统筹、市县一体的发展。去年,我们又作出了建设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决定,实现了丹江口、郧县、郧西等北三县统一规划、统筹发展的新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上的突破,直接推动全市发展战略的创新和提升,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我们提出“一城两带”区域发展布局,即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十堰城区建设,加快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打破“四大瓶颈”制约,实现了发展举措的重大创新。

长期以来,十堰的发展一直存在“四大瓶颈”制约: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十堰是一个国家“三线”建设催生的“嵌入型”城市,城乡发展脱节失衡,富裕的城区与贫困的农村并存,城区是“全国百强城市”,而六个县市是“国家级贫困县”。2008年十堰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别比为4.8:1;城区人均GDP与县市发展差为5:1;城区与农村人均消费差为5.2:1,城乡产业关联度低,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对汽车工业的依赖性强。三是交通条件落后。“十一五”以前,十堰对外交通命脉主要是襄渝铁路和汉十公路。四是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十堰是典型的山区城市,山地占国土面积的92.5%,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同时,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南水北调工程对十堰的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十堰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这四个方面,既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一统三分”战略,着力打破“四大瓶颈”制约,实现了发展举措的重大创新。

1、落实“五大抓手”,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围绕

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总体规划》,省委、省政府已经下发《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去年12月,我们召开了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了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二是以市县对接为抓手,加快十堰城区与郧县一体化进程。召开了市县对接协调会,全面推进规划、交通、产业、项目、市场五大对接,成立了市县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市县对接发展的意见》。市县对接以来,郧县经济开发区发展迅猛,已开发土地8.9平方公里,已有佳恒液压、神河集团、华新金龙等59家企业入驻,这是市县对接的一个重大成果,同时也成为市县对接进一步推进的一个重要平台。三是以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步伐。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调研报告》,下发了《关于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意见》,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启动。四是以丹江口市脱贫奔小康整市推进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启动6个示范区、13个示范片区、75个试点村建设。五是以各类移民建村建镇为抓手,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2010年启动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9个,新建和改造特色产业基地25万

亩;新认证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无公害农产品11个;武当道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为解决十堰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我们坚持“一主四大”发展方向,在努力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水电、旅游、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一是以东风公司为依托,提升汽车主导产业。深入实施《政企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合作框架协议》和东风商用车公司“61行动计划”,为东风在十堰实现更大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加快推进东风8万辆重型车、动力总成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加大环境创新力度,为投资者投资兴业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二是以优势资源为支撑,加快培育旅游、水电、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三是以培植龙头企业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培植一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10年全市共有省级龙头企业17家。四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县域工业化。坚持园区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

位,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县域工业园区6个,整理山地2万多亩,入园企业618家,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建材、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县域工业规模得到不断壮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2010年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26.6:40.8:32.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建设大交通,着力解决交通瓶颈制约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十堰交通不便的状况,近年来我们下大力气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东进西出、连南接北的大交通格局。实行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包建负责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推进方案”的要求,着力推动“1234”(一个机场、两个码头、三条铁路、四条高速)项目建设。为确保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我们加大督办力度,对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实行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检查,并根据建设情况提出相关解决办法。目前,武当山机场项目正在报国务院审批,襄渝铁路复线建设已经完成,三—十—宜铁路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十房、十白、郧

十、谷竹4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在建设对外大通道的同时,我们着力疏通内循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五年来,已建成乡村公路1.3万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和98%以上的行政

村通公路;市到各县市的公路改造升级逐步加快,城区到各县市均实现二级路通达,3小时交通经济圈初步形成;新建省际出口路及经济断头路742公里,一个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十堰县域发展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新的改善。

4、推进山地开发整理,解决工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十堰山多地少,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大胆探索集约节约用地新模式,在全市大力实施山地整理开发,为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拓展空间。一是对依山就势的山地,实行削平整理“小品式”开发;二是对高程相差100米左右的山地,削峰填谷,规模连片开发;三是对海拔较高的山地,进行“梯田式”开发;四是对河道裁弯取直,整理荒滩、荒塘、荒坡、荒沟,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三年来,全市共整理山地5万亩,其中,6个县市整理土地2万多亩。

(三)落实“三大机制”,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1、优化考评机制。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对县域经济指标的考核,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十堰已有的考核评价指标及经济发展现状,2008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县市区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2010年又对《实施细则》进行了完善,10 对考核指标进行了调整,适当提高了县域经济指标比重,以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来。新的指标体系包括总量、人均、速度、结构、后劲、环境等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等)、人均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结构指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等)、速度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地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等)、后劲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等)。通过考评体系的完善和实施,形成了“谋发展、抓落实、争进位、作贡献”的良好氛围和各县市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良好局面。

2、完善激励机制。我们把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考核考评县乡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考评奖励力度。2008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排位前三名的县市区给予奖励;2009年拿出2500多万

元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核排位前三名的县市区、10个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和20个进步乡镇给予奖励;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财政累计拿出3000多万元对“双亿工程”优秀企业给予奖励。同时,我们坚持在县域经济发展一线考察、选拔、任用干部,鼓励干部安心基层干事创业。2008年以来,公推公选9名乡镇党委书记、5名乡镇长到市直部门担任副职,明确了14名乡镇党委书记为副县级干部,从村主职干部中招录了2批24名乡镇公务员。

3、健全服务机制。一是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成立了市级县域经济领导小组,实行县域经济联席会议、市级领导驻县挂乡、市直部门联系乡镇等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县域经济领导协调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选派250名机关干部到村(居委会)任“第一书记”,选拔256名大学生任“村官”。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十堰市为大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进“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植骨干企业,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融资服务。深入开展银企对接,组织“百亿基金进十堰”活动,搭建投资合作平台,推动融资项目对接。通过扩大担保中心担保资本金,增

加担保贷款数额,加强融资协调服务,协调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缓解一大批经济效益好、产品销路好、急需流动资金周转的县域企业的资金紧缺问题,帮助企业“减负、解难、融资、保产”。四是创优发展环境。坚持开展“加强作风建设、创优发展环境”主题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进百企”、“千名干部进农村”、“信访维稳突击月”、“重大项目百日攻坚”、“五个专项治理”等活动,特别是在“千名干部进百企,服务工业促发展”活动中,10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和项目建设一线,切实解决企业和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办结率达到93%,满意率达95%,帮助企业实现融资2.18亿元,累计为企业减免各类税费2100多万元。大力开展“双联双助”活动。选派了1000个基层党组织联系1000个农村党组织,1000多名党员干部联系1000多个农村贫困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助农村党组织开展工作,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深入推进实行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过错追究制等各项服务制度,大力实施“企业服务直通车”、“一站式”、“保姆式”、“党政主要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项目)制度”等服务措施,全力创优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五是外出学习考察,虚心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三年来,先后组织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河南、山东、重庆等

地学习考察。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几年来,十堰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在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和发展后劲上成效显著,但是十堰县域经济由于历史上基础比较差,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在全省仍然处于比较靠后的位次,虽然增长速度快,但规模依然偏小;县域工业“块头”小,龙头企业少;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大,外向度不够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的水平较低,尚未形成“专、精、特、优”的规模经济发展模式。

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14条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帮助十堰加快建设竹房城镇带。

(二)建议省委、省政府增加对我市6县市的财政周转金额度,支持十堰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十堰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三)建议省委、省政府支持尽快在我市设立外资银行、民资银行的分支机构,支持我市县域担保体系建设。

上一篇:牧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思考论文下一篇:我的家乡小学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