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研究报告

2024-05-18

县域经济研究报告(共6篇)

篇1:县域经济研究报告

十堰、河南等地县域经济考察报告

**市党政考察团

根据市委统一安排,4月14日至17日,市长***率部分市‚四大家‛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各乡镇场、开发区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党政考察团,赴十堰市和河南省西峡县、淅川县、洛阳市、偃师市等地,考察学习当地以工业、园区建设、文化旅游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这五个地方,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思路措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善于发掘优势、彰显特色,敢于克难攻坚、抢前争先,勇于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建设速度快,工作力度大,发展成效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主要特点

1、县域经济发展较快、总体实力强。四天的学习考察,听到的更多的是‚全国第一‛、‚行业领先‛等字眼,看到的更多的是热火朝天、红红火火的建设场面,让我们既深感震撼。十堰市是这次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参观点,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领先。2010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0.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9.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7%,四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偃师市位于河南西部,人口60万人,面积668平方公里,综合经济实力连年位居河南县市前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排名第64位;淅川、西峡县地处深山,人口不到我市的2/3,面积不到我市的1/2,但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指标均高于我市,特别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7.35亿元和5.86亿元,均高于我市。

2、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竞争能力强。所参观的5个县市区,都拥有一个或多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位次的产业集群,并且大多集中在机械、医药、冶金等产业,科技领先、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大。十堰茅箭区的汽车产业集群拥有年产汽车整车8万辆、汽车配件产品30万辆份的生产能力,是全省52家重点产业集群之一;西峡县的中药制药产业集群年产中成药2500吨,年产值达到8亿元,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80%;西峡县汽车配件铸造产业群,生产汽车水泵、进排气管等汽车配件50个种类、1050个品种,生产的汽车水泵、排气管市场占有率达到30%和35%,其中,汽车水泵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偃师市重点发展三轮摩托车及电动交通工具制造业,2010年,该市三轮摩托车产业集群年整车产量突破80万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洛阳洛龙科技园区硅太阳能、设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生产的散装水泥车、太阳能热水器、硅太阳能光伏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3、园区建设力度大、承载能力强。十堰市茅箭区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积极推进20平方公里的东风工业园和百亿火车站商贸经济圈、五堰城市核心商圈、六堰现代消费服务圈三大核心商务圈建设,实施了投资23亿元的商用车8万辆联合新工厂、投资47亿元的上海路北片区、投资7.3亿元的农产品交易区、投资7亿元的现代购物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建设千亿新型工业集聚区和千亿现代商务中央区,投资之大、气魄之大,令人叹服。茅箭区东风工业园内形成了‚东风商用车新基地、普林工业园、万向通达工业园、鸳鸯亿元项目工业园、东风客车工业园和东城工业新区‛的‚一园六区‛发展格局,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平台,目前东风工业园累计开发土地8500亩、入驻企业164家,其中亿元企业19家,2010年实现产值139亿元;西峡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功能园区,依托重点企业及特色产业,形成 ‚七园一带‛,即县民营生态工业园、宛药工业园、西保工业园、汉冶工业园、通宇工业园和西坪、丹水乡镇工业园,沿312国道工业经济隆起带,营造了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已成全国重要的特宽厚钢板基地、冶金材料基地、全国知名的中药制药生产基地、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2010年,西峡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在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综合评比中位居第六;洛阳市洛龙科技园区规划面积21.8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7.1平方公里,是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工业园区之一,吸引了中集集团、四季沐歌集团、阿特斯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形成了235亿元的生产能力和6.4亿美元的出口创汇能力,2010年,该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税收4亿元。偃师市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7.1平方公里,面积虽然不大但特色鲜明,该园区以三轮摩托车及电动交通工具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吸纳关联企业112家,其中规模企业37家。2010年,该园区摩托车整车产量突破80万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三轮摩托车制造基地,也是河南省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

4、龙头企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所考察的五个县市区中,都拥有一个或多个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或上市公司,十堰茅箭区东风乘用车新基地一个项目总投资就达到23亿元,占地3100亩,年设计能力8万辆,年产值240亿元,拉动配套产业新增产值可达720亿元;西峡县亿元企业达到65家,其中超5亿元8家、超10亿元3家,该市的三大龙头企业宛西制药集团、龙成集团、西保集团总资产分别达到20亿元、70亿元和25亿元,其中宛西制药集团是全国医药行业的知名品牌,旗下的西泵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飞龙牌‛汽车水泵是中国驰名商标;偃师市拥有北易三轮摩托有限公司、华润电力首阳山电厂、上海超日(洛阳)太阳能有限公司、河南通达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优势企业,其中通达电缆今年3月在深交所上市,募集资金达到5.76亿元;洛龙开发区拥有四季沐歌太阳能有限公司、洛阳中集凌宇汽车有限公司、洛阳轴承控股有限公司、阿斯特光伏电力公司等一批特大型企业,其中阿斯特公司年销售收入13亿元,年出口额高达1.3亿美元,是第一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市场的中国概念光伏企业;淅川县的淅铝集团去年实现产值高达40亿元,单个企业规模远远超过我市,近期也在推动上市工作。

二、主要经验和作法:

十堰、西峡、淅川、洛阳、偃师等地县域经济和工业园区之所以发展速度快、气魄大、后劲足,关键在于他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咬住工业发展不放松,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1、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不断更新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思路决定出路,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着一个地方发展的快慢。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快,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思想解放,敢想敢干,坚持用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突破思维瓶颈,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弘扬‚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水滴石穿‛四种精神,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凝心聚力,团结协作,构筑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在园区建设上,该市针对山多地少,建设用地奇缺的现状,通过思维创新,破解用地难题。从2007年开始,十堰就开始向荒山要土地,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改河治地、削峰填谷、人造万亩平川‛活动,着力兴建‚工业梯田‛。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十堰市共开挖土石方1.7亿方,平整山地2.35万亩,有效破除了用地‚瓶颈‛,‚工业梯田‛被国土资源部总结为‚十堰模式‛,其下辖的茅箭区被确定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在旅游发展上,该市发展气魄大,富有开拓精神,太极湖旅游区虽然目前还处于建设阶段,但他们的规划、宣传和建设,都已充分体现了高起点、高标准和大手笔。整个太极湖生态旅游区规划面积达到67平方公里,计划投资220多亿元,着力打造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在策划包装上,他们更是不遗余地,提出了‚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的宣传口号,并每年花费5000万元巨资,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四套节目中循环播出,每天播4次。这一大手笔的策划宣传,很快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坚持把培植优势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的基础,不断提升特色产业的总量规模。十堰市以东风乘用车新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市委市政府把总投资23亿元东风乘用车项目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头号工程,制定完善了东风产业园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通过做大整车、做强总成、做精关键零部件,不断壮大汽车产业集群的规模;西峡县重点围绕宛西制药集团、龙成集团、西保集团三大龙头企业的扩规做文章,强化项目支撑,推进集群发展。其中龙城集团实施了年产30万吨大型锻件项目和年产50万吨钢构件生产线项目、年产500台冶金机械项目等一批过十亿元的项目;宛药集团实施了年处理1万吨中药材提取生产线项目、年产2000万瓶金芪降糖丸生产线项目、年产2000万瓶香菇酱生产线项目投资额等一批亿元项目,为推动该县特色产业集群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偃师市以‚带动传统、拉动高新、驱动三产、‘制动’落后‛促进产业调整,‚四轮齐驱‛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做大传统优势产业,2010年,该市新签约摩托车项目9个,总投资约24亿元,全部建成后,偃师摩托车整车产能将达到近300万辆,零部件配套企业100多家,成为国内最大的三轮摩托车制造基地。

3、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加快发展的载体,不断突破园区建设的资源瓶颈。园区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优势平台,这五个县市大都是山区,土地资源紧缺,但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怨天尤人,不为条件所限,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化解土地瓶颈,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经济实现突破创造基础条件。十堰市茅箭区善于破解资源瓶颈,针对山多田少的实际,按照‚项目集聚、企业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群‛的要求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配套、突出特色‛的原则,通过改河、挖山、搬迁安臵等办法,将过去被山体、河流村庄分割的零散土地整合臵换,在荒山中开发出土地8500亩,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偃师市产业集聚区在园区建设上舍得投入,自2009年8月成立以来,大力实施‚5211‛工程,加快推进五条园区道路、两座桥梁、一座自来水厂、一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7亿元,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该市三轮摩托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西峡产业集聚区着力在集约利用上狠下工夫他们因地制宜、挖山填沟、顺势建厂,以特色园区群为基础构筑产业集聚区。瑞发风电要在西峡投资1.98亿元建设备基地,县里给这家公司的土地,除4.4亩为耕地外,其余全是沟壑纵横的岗坡,整个工程下来,仅挖土方费用就花掉了1067万元,除向荒山要地外,西峡通过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向空中要地,县产业集聚区内标准厂房的建筑容积率最高达到1.125,其中,西保集团、龙成集团等企业投资强度均在每亩470万元以上。

4、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环境是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是重要的生产力。十堰市茅箭区强力推行‚一个窗口受理,实现两隔离,全程跟踪服务‛,按照‚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区级领导,一套工作专班,一笔工作经费,一抓到底‛‚五个一‛的要求,实行‚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企业倒逼部门,督查倒逼落实‛的项目倒逼机制,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常委会督办项目、‚四大家‛领导包联项目、区直部门服务项目、‚八大员‛深入项目(纪检监察员、组织员、宣传员、综治维稳员、信访员、会计员、安监员、法律服务员)等制度,真正做到了重商、亲商、安商、富商,营造了聚精会神搞建设、心无旁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洛阳市洛龙科技园区坚持以环境吸引项目、以服务促进发展,严格落实项目建设例会、首席服务官、领导分包项目、首问负责、入园项目信息传递、跟踪服务、现场办公等一系列制度;偃师市全面实施‚两个不见面‛服务方式(项目在征地及附属物赔偿中建设单位与群众不见面,在项目立项审批及其他手续办理过程中项目建设单位与市直职能部门不见面,有关事宜由项目所在乡镇为其办理),实行重点项目月通报、重大项目周例会和项目联审联批例会、市乡两级领导干部包联重点企业和派驻企业首席服务官等制度,建立《企业反映问题周报》。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推进了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帮助企业解决了项目交地、报批、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推进项目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几点建议

这次赴十堰以及河南等地部分县市进行考察,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些地方的领导善于把握机遇,创新思维,创造性开展工作,对于我们发展县域经济有很大的启发: 第一,加快发展必须要敢于解放思想。与十堰、西峡、淅川等地相比,我市的条件不可谓不好,但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上、在产业集群、园区建设、龙头企业的建设上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的产生,不仅有观念、机制、措施上的因素,更多的是观念上的差距、精神上的差距、作风上的差距和执行力上的差距。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着力破解影响跨越发展的思想障碍。要更新观念,善抓机遇,多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多深入研究本地市情,多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势,力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找准位臵、找准目标、找到机遇;要敢想敢做,敢于变通,既要理性的把握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又要善于研究把握国家政策的实质,创造性开展工作,在土地、税收、服务机制等各方面,只要法律未明文禁止,只要有利于发展都要敢于尝试;要坚定信心、自我加压,形成比学赶超,只争朝夕求发展的发展氛围,推动全市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加快发展必须要依靠龙头带动。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的形象代言人和实力标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最大的差距就在于缺乏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大企业,到目前为止,全市还没有一家销售过20亿的企业,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为此,我们必须要把培植龙头企业(集团)作为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鼓励企业通过上市、重组、兼并等途径构建强大的企业集团,尤其是要把推进企业上市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放在突出的位臵进行推进,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支持,把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用足、用活,不断激发企业上市的激情和动力,确保在上市公司的培育上有新的突破。第三,加快发展必须要强化产业支撑。县域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工业化的竞争,实质是产业板块的竞争。十堰等地经验表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好不好,关键在于产业有没有特色、有没有优势。我们必须把打造特色产业优势,作为提升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工作来抓,围绕产业抓招商、围绕产业上项目,使我市工业化水平有明显提升。一是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要围绕‚4411‛的产业发展目标,落实领导项目责任制,具体负责筹划产业规划,统筹布局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企业的培养;二是要强化产业平台建设,加大**经济开发区和荆襄磷化产业园建设力度,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良平台;三是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大招商,围绕优势产业、围绕核心企业,采取‚延伸链条引项目、填补空白找老板‛的办法,引进一批行业关联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品配套,努力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和磷化两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把我市建成为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

第四,加快发展必须要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在这次考察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哪里的环境好,哪里就会赢得商机、聚集人气、引来人才和资金。一是要着力营造‚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投资环境,要关爱企业家,提倡‚企业优先‛,让企业家坐‚上席‛、坐前排,对企业家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在政治上关心企业家,在生产上关注企业家,在生活上关爱企业家,让他们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干事放心。要关爱企业,努力围绕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电力、运力、融资、用工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要着力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对各级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要用足用活,在重点项目上,做到“政策跟着产业走,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特事特议,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的前提下,外地能够办到的,我们不仅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办到,而且要办得更好;二是要着力营造高效透明的服务环境,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真心真意帮扶企业、服务企业,尤其要借鉴十堰等县市软环境建设的先进经验,在环境创新上下功夫,对企业少限制、多支持,少干预、多服务,积极为工业发展开绿灯、办实事,要强力推行涉企‚集中代理服务制‛和‚涉企收费‛打包制,要牢固树立‚法无禁止即可为,超时默认就是行‛的行政理念,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干,不断改变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不断优化服务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2:县域经济研究报告

一、“十一五”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县域经济总量、财政税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较快增长。四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679.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76.6亿元,年均增长16.3%;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30.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4.04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76.3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18.64亿元,年均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722元增加到2010年10873元,年均增长18%。

2、经济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十一五”时期,各县(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54.4:30.6调整到2010年的9.2:68.8:22.0。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重点建设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基本形成了近郊都市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传统生态农业“三环四廊”的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10年全市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9.2%。目前全市重点培育的工业六大产业集群及两区九园的主要工业均在四县(市),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经开区等园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形成了一批优势、支柱产业,如县的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产业、浏阳市的花炮和生物产业。

3、经济外向度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市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吸引外资能力明显增强,大大促进了经济外向度水平的提升。“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918个,新批合同外资124.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87.8亿美元,与“十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1倍、2倍和2.5倍;累计利用市外境内资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4.6亿元。目前,已有102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长直接投资、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其中直接投资的达34家;央企、国内上市公司、知名民营企业等有70余家在长兴办投资实体。先后引进日本住友、华菱管线、英博雪津、五凌电力、美国空气化工、东洋铝业、韩国三星电子、广汽菲亚特等重大项目,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通过利用外资,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企业,对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嫁接和改造,加速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发展支撑逐步夯实。“十一五”时期四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66.85亿元,比“十五”时期净增2239.24亿元,其中2010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37.6%。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9.9亿元,增长38.6%,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2%。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为县域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1、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精心包装项目,改进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近三年通过举办各类农业、农村投资洽谈会,吸引了大批外来企业到四县(市)投资兴业,签约额和实际到位资金逐年大幅增长,外来资金已成为县(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四县(市)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浏阳生物医药园、浏阳现代制造园、暮云工业园等县(市)园区已成为我市园区经济中的主力军,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服饰、烟花、鞋业等10多项支柱产业。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采取多种措施繁荣非公有制经济,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政策环境。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使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用地和财产权益保障上与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一视同仁。最近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对全市363项行政许可项目作了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精简幅度达46%。同时,扩大市场准入,让出更大的产业和行业空间,允许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素质较好的私营企业进入。二是放宽融资渠道。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金融服务的工作重点,建立了风险担保机制,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强引导管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上来,特别是引导民营企业搞农副产品加工、搞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2728亿元,占全市GDP60%,四县(市)税收收入有7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非公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

3、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选取了11个村由市领导联点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选择10个乡镇、21个村由区县(市)领导联点开展“以镇带村示范、统筹城乡发展”活动。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三个带动”,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主要是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做好城市、县域和乡镇的规划;严格城乡规划管理,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功能;同时重视乡村规划,规范乡村建设有序发展。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主要是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扩容、公路通达、饮水安全、环境整治、校舍改造“五大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主要是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文体事业等领域的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城乡食品安全监管和应急等体系的建设。四是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五是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大力发展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重点解决工业企业污染、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乡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六是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主要是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与乡镇、街道的关系,规范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4、积极拓展农业经济发展空间。解决“三农”问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目标,坚持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对外开放和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扶优扶强,引资引智,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增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7000多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68亿元,“十一五”期间保持20%的年均增长率,成为工业经济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板块之一。二是发展主导产业。几大优势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百里有机茶叶走廊、百里优质水稻走廊、百里优质水产走廊四大产业带逐步形成,竞争优势明显。三是提升园区品位。建成了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隆平高科技园、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浏阳现代农业园和宁乡农业科技园五大农业园区,全市已有75%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五大农业园区落户,实现了集群式、抱团式发展。四是健全流通体系。现已建成红星、马王堆、金霞物流等8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50个农副产品市场、1470家“农家店”,实现了城乡物流体系无障碍对接。五是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加强沟通,建立畅通的劳务信息渠道;加强培训,大力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加强推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输出与引进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了劳务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目前,全市农村常年外出从事劳务的劳动力为70万人,约占农业劳动力的30%,年劳务收入60多亿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是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相差较大。2010年,全市四县(市)中,GDP总量最大的县达630.0亿元,比最小的望城县多387.1亿元;GDP增速差距达2.1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发展差距明显。2010年四县(市)中第三产业增速最高为11.7%,最慢的为6.3%。

2、县域经济人均拥有财富水平不高。县域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反映人均创造和拥有财富、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与市区比较尚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48588元,而市区为84931元;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5元,而市区为268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14。

3、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四县(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还不高,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缺乏优势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农产品基地的规模聚集和辐射效应。从城镇化水平来看,2009年四县(市)的城镇化水平平均为44.03%,比全市平均水平62.63%低18.6个百分点。

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设想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经途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重点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注重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可行性、权威性;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以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饮水、环境整治和校舍修缮为重点的“五大工程”建设;三是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从规划层面开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级,为农民就业开辟门路;四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重点解决农村资源污染问题。

2、做大做强县域专业经济园区。发展园区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全市在发展县域经济时要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规划园区布局,搞好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落实政策,完善功能,创造良好的园区环境,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市场前景好、能够充分发展劳动力资源的大企业入园。目前,四县(市)的园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如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望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和省台商投资区、含浦科教产业园、浏阳生物医药园、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均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今后还将继续做大做强。

3、努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用工业化手段、市场化运作来开发农业资源,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搞活大流通。政府要在资金融通、贷款担保、信息提供、市场引导、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开辟农业产业化的“绿色通道”。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沿海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成功之道。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强特色经济。

篇3:县域经济评价研究综述

1 县域经济评价的内容

对县域经济的评价, 不同的学者评价的内容和重点有所差异。靳贞来 (2005) 以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金融实力两个方面作为核心竞争力指标、以基础条件指标和科技、文教事业发展水平两个方面作为基础竞争力指标, 以卫生健康状况指标、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环保和社会安全指标三个方面作为辅助竞争力指标共3大方面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张丽, 孙文生 (2005) 以30个具体指标从综合经济实力、自然优势与基础设施、政府能动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经济活力、社会保障与生活水平等八个方面对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黄启才 (2008) 以13个经济指标对县域经济实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这13项指标分别是GDP、人均GDP、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二三产业之和占GDP比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万人拥有中学生数、非农业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公路密度等。盛明兰 (2008) 从经济实力、富裕程度、发展速度三方面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工资、人均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近3年GDP平均增长速度、最近3年居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等12项指标来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周春蕾、骆建艳 (2008) 以44项具体指标将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分为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人力资源与科技教育投入、农村与农户竞争力、发展竞争力等6大竞争因素。杨香合, 岳坤 (2009) 设置25个具体指标从综合经济实力、自然优势与基础设施、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农村与农业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社会保障与居民生活水平等七大方面对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张春光 (2009) 以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镇化率6项指标反映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 以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业劳动力转移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贫富差距 (基尼系数) 、恩格尔系数、刑事案件立案率10项指标反映公共服务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耕地保有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 (绿地) 覆盖率、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9项指标描述人口、资源、环境状况, 来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刘洁等 (2010) 以29个具体指标分11个方面对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三大子系统进行定量评价。曾智 (2010) 从经济发展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市场化程度等4个方面来选取经济发展指标, 从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等4个方面来构建社会发展指标, 从污水处理率、固体废弃物处置率、人均绿地面积、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大气污染指数、清洁能源占农村能源的百分率作为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三方面来评价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向东进等 (2010) 从基本经济状况, 产业竞争力与发展速度、政府能动力与发展后劲、人民生活水平四个方面共20个指标对县域经济综合发展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 发现我国对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 才最近五六年的时间, 说明这是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 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对评价指标的研究从侧重关注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两方面向以发展壮大为主, 兼顾人、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评价内容上取得了突破。当前对县域经济的评价还应该结合当今全球所面临的问题———气候异常变化这一主题, 从每个基层的经济实体做起, 考虑将经济的低碳发展作为一项评价内容, 以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

2 县域经济评价的方法

对县域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也是各有说法。姜新旺、贺正楚 (2005) 根据物元模型、可拓数学方法与关联函数理论, 建立了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其综合关联度, 将多指标的评价归结为单目标决策, 给出定量的数值评定结果, 利用综合关联度进行综合定量分析, 衡量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状态。靳贞来 (2005) 利用因子分析建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因子模型然后将得到的因子得分值对县域经济采用欧氏距离和Ward方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对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情况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排位和分类。张丽, 孙文生 (2005) 对综合评价所需要的指标用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即秩和比法, 进行排序评价, 再用快速聚类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 以评价县域经济的竞争力。陈巍 (2007) 采用Shift一Share方法 (SSM) 即偏离一份额方法, 以高层次区域的经济作为参照系, 把区域某一时期的经济变动量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与竞争力偏离分量, 然后对这几个分量的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与高层次产业的经济量的对比, 分析出区域内某产业的综合实力评价。杨波 (2008) 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 (SOM) 的输入变量进行预处理, 建立SOM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并运用该模型对县 (市) 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聚类对比实验, 以评价县域经济差异。盛明兰 (2008) 选用多个指标构造评价矩阵, 进行规范化处理后计算关联系数矩阵, 通过多层次灰色模型对反映具体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指标计算关联度, 根据关联度大小进行综合评价与排名。黄启才 (2008) 将基于面板数据的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引入县域经济实力评价研究之中, 以具体县市为实证分析对象, 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相关指标值, 然后根据综合评价模型和权重确定公式, 通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软件, 算出县域经济实力的综合评价值, 得到综合评价值之后, 通过平移和放大, 再转化为综合得分, 对经济实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龚承刚, 李妍 (2010) 利用变异系数来评价某指标对评价对象的影响程度, 如果该指标的变异系数越大, 代表在运用中其所提供的信息量越多, 相应地, 其权重也就越大通过采取变异系数法对反映社会经济各项指标赋权, 并应用优化的TOPSIS评价法对其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分析。孔令强、王光玲 (2006) , 冯一平等 (2010) 采用因子分析法来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逆指标化和标准化处理, 求出相关系数矩阵R, 其次计算R的特征根和累积贡献率, 确定因子并计算因子得分, 最后对各县 (市) 综合得分进行排序, 确定各县竞争力的次序。李怀建 (2010) 在选择有关经济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对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按其得分进行排序, 反映县域经济竞争力状况。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在评价方法上, 既有利用物元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也有常用的统计分析与评价方法, 当然各种评价方法各有优势, 不管哪种方法前提是占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用性。因此考虑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 本文认为尽可能选择常规方法, 一是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 二是考虑针对特定主体的可操作性。同时在对县域经济评价时多数是偏重于事后的评价, 很少考虑到事中的监控这也是在评价方法研究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姜新旺, 贺正楚.可拓法评价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学家, 2005, (5) .

[2]张丽, 孙文生.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5, (11) .

[3]周春蕾, 骆建艳.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 2008, (12) .

篇4:发展县域经济研究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成因;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4%以上、人口73%以上的县域。就我县而言,近年来与全省及全市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滞后。要振兴仁寿,实现仁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抓发展要务,搞好县域经济,惟此才能实现富民强县目标。

1 全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1)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全县各乡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合计为2611043万元,占全县2721380万元总量的95.95%。其中乡镇生产总值突破50万元以上的1个,5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上4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323万元,比去年增长23.93%,其中农村投资69278万元,比去年增长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日益繁荣, 200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2069万元,比去年增长17.9%。其中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667万元,占全县的49.63%,占据了全县消费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2)农林畜牧产业稳步发展,成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

2007年全县各乡镇创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8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实现59425万元,林业产值实现6738万元,牧业现价产值实现35172万元。大牧畜存栏头数达到2.42万头,猪出栏头数17.72万头,肉类总产量14.93万吨,禽蛋产量3.28万吨,渔业现价产值1.92万吨,粮食总产量80.57万吨,油料总产量2.61万吨。

(3)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就业和再就业,成为全县劳动就业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随着各项政策的深入以及个体、私营为载体的民营经济的崛起,县域已成为新增就业人员重要的“蓄水池”,为缓解全县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截止2007年年底,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38万人,2007年劳务收入22.5亿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支柱。

(4)县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崛起的重要力量。

城区利用区位优势,餐饮、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地位和比重不断提升,推动了全县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底,文林镇完成生产总值550976万元。汪洋镇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工矿业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大幅度增长,全县综合实力跻身全县前三强。文宫、曹家、方家等镇发挥山区种植的优势,加快水果基地建设和农户+协会的培育。视高镇、龙正镇工业园区借助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大的项目陆续入园,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5)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主体地位日见凸现。

在我们的调研中感受到,民营经济发展蓬勃,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因素。2007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为637806万元,比上年增长19.8%,比GDP增长快5.8个百分点,占全县GDP比重达55.9%。民营企业对财政贡献所占份额约占到全县财政的69%以上,并涌现出了像三联、金利纺织等一批骨干民营企业,挑起了全县经济的大梁。在发展第三产业上积极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增势强劲,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因素。

2 全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发展很不平衡。

从经济总量看,在全县各乡镇累计实现的2611043万元GDP中,文林镇550976万元,汪洋镇260278万元,视高镇124970万元,宝飞镇102665万元,龙正镇100945万元,5个乡镇就占到了60个乡镇的43.65%。其余55个乡镇占56.35%,其中虞丞乡、鸭池乡、促进乡分别仅为7619万元、8082万元和8865万元,占全县县域GDP总量的比重分别只有0.29%、0.31%和0.34%,各乡镇差距大。

(2)农业生产脆弱,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状态。

我县以丘陵地带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1009.4毫米,全县260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占30.59%。近年来,旱、涝、虫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造成粮食生产大幅下滑。因此,农业生产基本上仍处于靠天吃饭状态。遇到灾年,农民的收入就急剧减少。2007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4250万元,不变价产值比上年增长6.8%,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只有21.84%,作为农业大县,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然较弱。

(3)工业基础薄弱,运行质量不高。

有关资料显示,全县工业企业共91家,企业总资产389802万元,其中内资企业90家,资产合计381233万元,而外资企业仅有1家,资产合计8569万元,仅占企业总资产的2.2%。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共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83934万元,实现增加值339778万元。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对全县经济总量GDP2611043万元的贡献仅为13.01%。据按有关经济学原理计算,我县大部分乡镇连工业化阶段还没进入,有些则是刚刚进入,根本谈不上工业反哺农业。

(4)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

近年来,全县经济结构不合理仍是突出问题。在所有制结构上,大部分乡镇非公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未能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就是文林镇、汪洋镇这类非公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与我县周边县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产业结构方面,呈现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格局。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整体县域经济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经济比较效益小的现状。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看,全县种植业、林业、牧业的大体比例分别是65:10:25。在产品结构中,一些乡镇仍是以生产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工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从整体来看,全县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品牌,既使有点特色产业水平也不高,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较少,市场覆盖面小,没能充分发挥拉动县域经济的作用。

分析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一是比较优势发挥不够,没有形成特色县域经济;二是科技水平低,人才资源短缺,品牌产品少,县域经济竞争力不强;三是三大产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四是本地企业实力差,招商力度不大,融资渠道窄,没有形成多元投资结构;五是农村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程度低,没有形成龙头带动作用;六是服务环境、市场环境、执法环境差,没有形成的良好氛围。

3 振兴全县县域经济的主要对策

(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创新特色经济,尽快形成优势产业群。

县域经济要有地域特色,各个乡镇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各乡镇要站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高度,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在城区、文林镇可重点发展城市服务型经济;汪洋、禄加可重点发展矿产资源型经济;文宫、曹家等可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供给型经济;黑龙滩、虞丞乡及城区可重点发展旅游观光型经济;青岗乡要发挥民族乡特色,要着眼于发展生态畜牧型经济,挖掘少数民族特色资源,加快形成生态牧畜优势产业带。总之,每个乡镇都要能够培育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在发挥现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

(2)立足工业强县,以工业经济带动县域经济。

要实现全县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发挥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突出工业强县这个重点,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首先,要强化项目带动。项目建设是县域工业提速的前提,抓好了项目建设,并抓紧有效实施,就能尽快形成新增生产力,促进县域工业快速发展。其次,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整体创新。第三,要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园区是对外开放的载体和承接项目的平台,是发展县域工业的一种最佳形式和最新创新,文林镇、龙正镇的工业园区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此,要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既易于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又使农民逐步变成工人,在分享工业化成果中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3)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把工业效益优先的原则应用到农业中来,用工业的思维指导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实际,突出优势,择业发展,搞好“一村一品”工程。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尽快形成一批规模大、市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再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依托龙头企业再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支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逐步推进”的要求,大力发展营销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多种成份、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服务内容要涵盖整个产业化生产的全过程,要做到农民需要什么服务,就能提供什么服务。

(4)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在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无疑是最具活力、潜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全县县域经济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主要是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发展民营经济对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乡镇要善抓良机,细化发展民营经济的措施,从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大力支持。要积极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引导、扶持一批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县域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通过全面引入民营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并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民营为主体形成块状经济,既可带活县域经济,又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缓解全县就业压力作贡献。

(5)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群体的发展,有利于农村集贸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吸纳。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现实的选择。加快推进城镇化,首先要重视和加强城镇化发展的科学规划。城镇化建设,一定要有利于对县域经济起辐射作用。当前,城镇化建设要优先发展县城,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和辐射功能。同时要抓好几个区位优势、现有基础和发展前景好的乡镇建设。要逐步形成以工业型、城镇农业型、旅游商贸型为特色的城镇发展格局。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要集中财力物力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消除一切不利于城镇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健全城镇居民、公共服务等功能,为城镇化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城镇建设一定要和工业园区建设和市场建设相结合,要重点发展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努力培育经济圈。

(6)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篇5: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实际情况,发展县域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通过建基地、强龙头、创名牌,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3、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在新阶段,发展县域工业必须解决城市工业与县域工业“两张皮”的问题,城市要主动将有些产业链条延伸到县,县要积极承接这种辐射,县域企业要主动“傍”城市大企业。要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推进工业化,必须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载体。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先导,县域内外的优势资源都应以此为轴心进行配置。项目建设就要以一个区域内外最优化配置的资源,集中投向本地对全局有重要带动的骨干项目工程,并能较快形成先进生产力。在新阶段,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应当确立以项目拉动县域经济,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这样的整体发展思路。

4、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1)加大政府投入让公共财政阳光更多普照农村,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3)让社会各界给新农村建设以更务实的人文关怀;

(4)从各地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如南街村模式、华西村模式等);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一切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毫不动摇地抓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要结合县域实际,因地制宜。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与新上项目相结合,新上的项目,无论是大小,都要鼓励和动员民营经济参与,吸收民间资本并创造条件支持他们控股;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涉及哪个领域,都要同发展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要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6、加快推进城镇化,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一是要明确重点,确立以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实施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侧应点的战略。特别要突出县城的发展建设,实施县城优先,使项目向县城集结、产业在县城集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放在县城,尽快使县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基地和载体。同时,也要强化中心镇的建设和规划,中心镇的建设一定要突出特色。

二是要切实改变对城镇化认识的误区。推进城镇化必须改变脱离县域实际,追求政绩的倾向,改变政府主导圈地造城搞建设的机制,实行务实有效的城镇化战略,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城镇规划水准、提高城镇组织管理水平、促使产业结构与当地资源环境相协调、改变粗放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生活方式和观念等方面。

三是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融资渠道。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如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出售经营权,转让管理权,出让股权等方式来“经营土地”,筹集资金。

6、加快制度创新,构建支撑体系

制度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上,应突出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明确新阶段县域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即要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清除阻碍市县经济和工农业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自由流动,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市县产业整合和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组,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

二是要积极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农户之间土地流转,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将农户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三是创新县域经济组织,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采取“龙头牵动”、“服务组织联动”、“专业市场拉动”、“能人带动”等方式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四是要加快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县域企业民营化进程,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7、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协调服务

一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的调控和服务。要重点搞好五项服务,即:信息服务、项目服务、科技服务、产后服务、质量服务。

二要加强对县域企业的协调和指导。如企业改革、扶优扶强、抓大放小,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造。

三要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重点放在纠正市场失灵上,力求只掌舵不划浆,对那些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执行宏观调控和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职能应该加强。

篇6: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一、存在的问题

1、资金需求的矛盾突出。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贷款增量和增速。XXXX年央行先后X次提高存款准备金;X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重启X年央行票据发行;国家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宏观调控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贷款增加受到影响,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增长受限。辖内唯一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因合意贷款增量监控,无法填补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紧缩留下的空白,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增速放缓。XXXX年我县国有银行信贷增速为XX.XX%,同比下降X.X个百分点。

2、银行贷款难与企业难贷款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县大项目、产业项目不多,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度低,对信贷增长支撑不足,银行难以找到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银行贷款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相对较低、盈利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且管理不够规范、财务信息不够透明、可供抵押的资产少,难以达到银行要求的贷款条件,企业难贷款。

3、存贷比过低,县域资金流出。受该县存款增长两增两降(月末、年终高增长;月中、季中就下降)态势的制约,新增存款运用率低。XXXX年我县存量存贷比XX.X%;增量存贷比XX.XX%。累计流出资金XXXXXX万元,仅XXXX年就流出XXXXX万元。促进县域资金回流与经济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矛盾突出。

二、对策与建议

(一)贯彻好稳健货币政策,服务经济发展

金融业充分抓住抓住货币政策定向支持在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三农、中小微企业发展;县列入省委政府《关于促进中央苏区重点帮扶县发展振兴的若干意见》扶持范围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级行推介贷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行政策倾斜,增加对县的信贷额度和投放比例。

1、积极开展信贷营销,确保各项贷款的平稳增长。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信贷营销的激励和约束办法,在强化贷款责任追究的同时,完善对基层信贷人员和基层分支机构信贷营销的激励机制,合理划分贷款责任,科学进行绩效考核,不把贷款业务零风险作为考核目标,既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要用活、用足本级机构的信贷资金和信贷审批权限。继续推行综合授信制度,全面推行对大型企业的综合授信,积极开展对中小微企业的综合授信,进一步扩大授信面。加大市场调研力度,深入了解中小微企业和县域经济的融资需求,积极参与地方招商引资项目,大力挖掘和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积极做好优质项目储备工作,确保贷款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增长。

2、大力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金融机构要大力调整信贷存量,优化信贷增量,紧密结合列入省委政府《关于促进中央苏区重点帮扶县发展振兴的若干意见》扶持范围和赣粤门户的区域优势,积极介入全县招商引资活动和项目,通过提供优质的结算服务和积极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的金融环境。新增贷款和退出的存量贷款要集中投向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增税的重点项目,投向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项目,投向招商引资中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的优质项目。要努力以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来引导社会投资资金的流动,以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来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实现政、银、企共赢的局面

3、全面落实信贷定向支持的要求。金融机构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以信贷资质培育为手段,以完善创新担保方式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发展服务经济。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照明、钨和稀土精深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全面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服务外包、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等行业发展的支持要求;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新增存款的XX%要用于当地,确保三农贷款的稳定增加,进一步巩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要确保年新增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总额不低于全部贷款新增总额的X/X;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4、不断简化信贷审批程序。金融机构在确保贷款安全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加快贷款审批速度。流动资金贷款要在企业申请XX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技改贷款要在XX天内完成审批,新上固定资产项目贷款,要在XX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对暂不符合授信条件的县域中小企业,可试行预授信制度,即银行先行介入,跟踪提供有关服务,待企业相关指标达到银行授信条件时,银行贷款及时跟进支持。

5、深化信贷资质培育。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入成长型企业进行实地辅导,帮助企业整章建制,指导企业按财务制度全面真实反映经营年度资产负债及经营成果,全面提升企业信用等级。通过对企业逐户辅导,银行锁定客户、优化信贷品种、启动绿色通道、调整审批授信流程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信贷合作意向和意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支行为单位,每年至少培育X家以上原没有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信贷合作企业。

(二)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支持企业上市。坚持市场导向、企业自主、政府推动的原则,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储备库,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形成培育一批、上市一批、改制一批的上市梯次推进格局,进一步优化我县投融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发展相融合。对已列入上市后备和培育名单的重点企业,各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并从资金、利率、服务等方面实施重点倾斜;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上市后备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进行直接融资;鼓励各类风险投资和产业基金投资上市后备企业;鼓励境内外投资机构和个人来崇义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三)积极探索保险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业务。一方面,创新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保险产品。推动科技保险发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增强体系,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创业风险保障。积极发展信用保险和短期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保险产品。科学合理地厘定针对中小企业的保险费率,提高保险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保险服务的积极性。制定对中小商贸企业投保国内贸易信用险给予保费补助政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宣传,鼓励中小企业集约投保。保险公司要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合作,为中小企业搭建保单融资平台,进一步降低融资门槛,推动融资便利化。

(四)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入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完善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正向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人行组织协调、行社主动服务、企业诚信自律五位一体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二是研究制定促进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全面清收公务员到逾期贷款,加大金融债权保护力度,切实为金融机构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积极营造守信光荣、违约可耻的社会氛围,打造诚信。

2、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一是建立良好的政银企信息沟通机制,通过机制建设宣传国家金融政策、银行信贷产品,掌握企业资金需求情况。建立定期企业融资信息发布制度或召开银企项目对接专题会,促成银企沟通协作。二是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相关职能部门的办证问题及中介机构的收费项目及标准问题,对能够办理《房产证》、《土地使用证》、《林权证》的企业及时办理合法有效手续,对职能部门主管的中介机构,企业在办理抵押贷款时简化项目和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

3、加强征信体系建设。一方面组织各金融机构及时将信贷信息接入征信系统,帮助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拓展信贷业务。另一方面加大非银行信息采集力度,丰富企业、个人信用记录,约束和激励社会公众诚信守信;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为全县所有开户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帮助没有贷款关系的企业提高信用意识,增强融资能力。积极探索中小企业通过建立信用档案开展信用评级发放信用贷款的办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财政扶持、风险自担的原则,推进信用评级工作,力争使规模以上信用企业实现全评级,为金融机构甄别信用企业、扩大信贷投入创造条件。

(五)努力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金融统计和调查研究分析,密切与政府的信息反馈和沟通,加强同相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做好支付体系运转,大力推进公务卡、农民工银行卡和地方特色银行卡业务,扩大非现金支付覆盖面。三是进一步加强反假货币宣传,打击假币犯罪,继续做好辖内现金供应。四是加快国库信息化步伐,完善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工作,加强风险预测和评价,确保国库资金安全。进一步增强国库公共服务能力,扩大直接办理相关业务范围,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上一篇:中国电信集团工作会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开学给家长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