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教学作业指示书

2024-05-08

平面构成教学作业指示书(共5篇)

篇1:平面构成教学作业指示书

作业说明

一、作业名称:平面构成

二、教学目的:

1.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学习将相同或不同的平面单元重新组合为新的平面图形。2.了解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等)中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存在的结构关系,并认识到这种结构关系是构成设计的基础。

3.训练按照形式美的原则进行平面单元的组合设计,在对组合图形的调整及筛选过程中培养对平面图形的鉴赏能力。从抽象的平面形态入手,培养对形的敏感性、归纳性和创造性,为建筑设计中的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做准备。

三、作业要求: 内容一:

●骨骼构成

要求首先设计出一基本形,然后用它在重复、渐变或发射等规律的骨格中进行排列。注意:基本形方向、正负的变化以及整体效果。图纸内容包括:保有3cm x 3cm 的基本形示意图

内容二:

●面的构成

将 5cm x 5cm 的正方形分割成五块或六块,然后以不同的平面构成形式,重新将它们组合成新画面,每个画面均要体现形式美的原则;

分割时要注意块与块之间的比例及结构关系,分割的单元块不要太复杂,在简洁中求变化; 组合时不允许出现基本形镜像、重叠的现象;

注意: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学会多方案分析比较的方法。

图纸内容包括:由分割的单元块组合成的至少四个画面,并注明相应的构成形式:重复、变异、近似、对称、放射、渐变、对比、旋转、图底关系、密集;

四、作业成果:

1.图纸大小:A3 完整边框及标题栏。具体的排版细节可自行设计,排版应以黑白灰为色调基础,简洁清晰为宜; 2.工具:针管笔 墨线 尺规作图 3.名称:平面构成

篇2:平面构成教学作业指示书

1.临摹(1幅)

2.点线面(4幅)

3.骨骼

篇3: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探讨

一、平面构成课程及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平面构成属于视觉形象构成的范畴, 是对视觉语言的特点、构成规律以及审美原理做出研究的课程。它着重的是分析视觉语言的空间、形态、运动以及光和比例等要素的形式规律以及变化规律, 其目的是通过伸张视觉语言要素将视觉形象的表现力充分的表达出来。由于平构构成属于艺术设计中的造型语言, 因此它有着非常显著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 学生要真正地学好平面构成课, 需要系统的、科学的学习及训练, 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视觉形式的规律中掌握其法则及原则, 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设计素养。因此, 平面构成课程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有着以下重要意义:首先丰富学生的设计语言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可以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更强的创造性;其次, 在平面构成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欣赏到大量优秀的平面构成的作品, 这些作品直观上的美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趣, 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的兴趣;第三, 平面构成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明显的作用, 因为平面构成其实质是由抽象的图形辅以基本元素构成的, 学生是在视觉美的前提下打破事物本身的规律, 发挥想像, 设计构成一个视觉完美的整体, 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单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对于平面构成课程来说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范式, 即教学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都相对单一。其内容仍是一成不变的重复、渐变以及发身和特异等基本练习, 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变通, 照本宣科的按照教学内容进行理论讲解、作业练习, 而学生却无法深入了解构成的意义及本质, 学生所设计出的作品地毫无创造性可言, 那么该课程的学习也可以说是失败的。

(二) 训练方法缺乏创新

很多平面构成教学的课堂上都是教师先讲构成的规律, 再列举优秀的作品进行分析讲解, 学生再按照范例做类似的练习, 从而完成平面构成教学的整个内容。比如学生练习构成作业通常都是采用特定的工具, 通过教师所讲的方法, 按照教师要求的规格用墨线填充格式, 其精力都放在如何描画那些黑白的格子, 教师和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作业的精美度, 只是为了作业而作业, 对于设计的应用、理解以及思考都谈不上创新。

三、平面构成课程改革策略

(一) 理论联系实际

单纯的理论知识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实质意义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只有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证, 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老师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设计理论对应的设计实例, 通过分析这些优秀作品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实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解效果。比如在讲解重复构成的内容时, 就可以列举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莫里斯的经典《柳叶墙纸》, 该作品的创新点是其构造形式体现出自然主义, 它代表着工艺产品的再度复苏。那么这件作品中独特的气韵、意境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是由于莫里斯在设计该作品时采用了重复构成, 重复构成其整齐性、秩序性以及严谨性和统一性使这件品表现出独特的气韵及意境。

(二) 训练方法灵活多变

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都不能拘泥于特定的模式, 否则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极为不利, 平面构成也不例外。在设定平面构成的课程内容时, 要注意课题训练的关联性及系统性, 这就包括设计思维的方式、构成的方法以及基础的表现技术等, 从小限制、小课题着手, 先学习简单的构成方法, 通过课堂上小课题的构想方案进行快速的表达训练, 学生通过一定强度的训练来提高创造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积累思维方法以及构成方法和表现方法。比如每个构成课程可以设定五到十个课题, 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五到十种的造型方法, 进而掌握更多的设计思维方法, 对课题灵活应用, 提高整体的设计素养。

(三) 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性与互动性

课堂中要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注重采用启发性教学, 以增加其创造力, 从而弥补教学时间短暂的不足, 使学生在课堂外继续发散思维, 继续思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产生互动, 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才可以将平面构成的知识融会贯通, 充分的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变异构成的过程中, 可以提出问题:设计平面图形的时候怎样才能制造视觉中心?提出问题后可以做一定的留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那么可以再做启发:答案在我们这节课的主题中, 即变异构成。接下来再接着问:“哪些方法还可以制造画面的视觉中心?”然后再启发一系列的问题。

(四) 作业多维评讲

对学生的平面构成作业也要进行多元化、建设性的评价。评价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 学生可以通过未完成的作品和老师进行直接的对话, 或者结合已经完成的作品做自我评价, 找出不足及闪光点, 这样对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及设计思路都做一个整体的梳理, 这种评价的目的是利用学生检查作品的优缺点来提升对用品以及平面构成实质的理解;第二, 学生和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协作能力, 培养其团队意识、参与意识, 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第三, 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和归纳, 教师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基础上, 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总结性的评讲可以帮助学生从艺术内涵的高度理解设计、理解平面构成。

总之, 平面构成课程是设计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多总结、多积累, 找出更为有效的方法实现平面构成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雷波.设计宝典——“构成”的运用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周小松.平面构成[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3]马绥莉.浅谈平面构成教学[J].教学论坛, 2009 (4) .

篇4:平面构成教学初探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平面构成 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平面构成是从点、线、面、体开始的,学习的几何图形较为抽象,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学生学了,也只知道上的是平面设计基础课,不知道如何去灵活运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了学过的内容。学生作业也大同小异,很难挑出有创意和想法的作品。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认识上不重视平面构成,而产生了单调的重复性的劳动。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先不急于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工夫。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扩展想象空间的思考。

一、观察生活,寻找灵感

让学生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校园,感受自然界中的美的事物,感受美的存在。再让学生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去记录,带学生到室外写生、拍照等,让这些基础较弱的中职生能联系生活,避免因过多理论而产生的枯燥感。

例如,通往宁波的跨海大桥,让学生理解点、线、面是相对而言的,夜晚桥上的灯光个体视为点,点的不断连续为线,还有桥体真正的线,桥面视为面,桥面上行驶的汽车为大小不同的点,但相对大海这个大的面而言,跨海大桥概括为线。学生可以通过实例,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巧用兴趣,启发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主动性。

在一次教学近似构成的设计中,一个女学生比较喜欢小动物,而且比较善于观察。她设计了一组小猫的动作,很可爱,也可以看出她绘画的基本功,她画出了小猫46种不同的动作,而且每个动作都画得很生动。在展示作品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惊讶平时不善言辞的她能画得那么好,都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该女生也比较有成就感,以后再学习构成时也更加主动、积极了。

日本著名构成教育家朝仓直巳先生说过:“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美感及丰富的创意,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会找来大量的图片及作品资料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在渐变构成中,老师展示一组图片:一个苹果由完整渐变为大半个、最后只剩下果核。学生思维很快,联想到一条完好的鱼,渐变为一条鱼骨头。这样就在单向渐变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重视手绘,发挥想象

学习设计离不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表达设计意图的手段。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脑越来越普及,在设计中的运用也比较多。但是,设计家好的设计思想最初是从手绘中表达的,之后再运用电脑进行处理,可见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以手绘为主,而且要求手绘工整、细致、干净。但只注重手绘能力是不够的,手绘是基础,培养思维能力是目的,也是较难的一部分。后期如何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让学生拓展了思维,可以不断提高想象力。在训练中,教师对一个规律要用多种形式进行表现,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一个独立发挥的空间。学生在找到自己喜欢的图案后,学习兴趣会更浓。

四、评价作品,提升理论

班级里的学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作品评价中,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评价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自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让别人来了解这幅作品。其他学生可以从作品的形式、创意、色彩、绘画的基本功、认真的态度等方面来进行互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指出画的优点和缺点、值得学习与改进的方面。最后老师进行补充,尽量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建立起信心,也找到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

平面构成可以在二维空间,利用黑白关系表现设计的规律和要求。学习平面构成可以让学生开始思考设计的来源、设计需要那些方面的技能,开始思考联想与创新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平面构成教学有感

关键词:平面构成;创新;感知力;创造力

平面构成是构成的基础,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活动。它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府,在本世纪80年代从欧洲传入我国。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它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点、线、面等抽象元素的排列、组合、分解、解构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具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艺术设计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平面构成教学经常遇到一系列的教学问题。首先,这门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如果教师的综合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那么平面构成教学就只是照本宣科,这就极大的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其次,作为接收方的学生来说,对教师传授的内容不能深刻理解,构成作业只是临摹和机械模仿,缺乏创意,那么就达不到预期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构成练习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使用墨线和卡纸、直尺等工具完成,主要精力放在作业的精细度上,缺乏创新能力,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平面构成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欣赏经典构成作品,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图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平面构成教学中,欣赏一些直观有趣的图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鲁宾之壶”,通过图地反转让学生了解正形与负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总结出:一般情况下,主体形象为图,背景为地,但有时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基本形与背景空间的变化组织关系。在学生兴趣浓厚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力,自己创作出图地反转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搜集大量的经典的平面构成案例,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展览馆或者公园参观实景构成作品,只有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接触了解构成之后,才能了解到构成的基本形态,在潜意识中将点、线、面等基本元素联系起来,通过图形之间的组合加减变化形成具有美感的构成形式,在分析、组合、分解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平面构成基本形与骨骼之间的组合构成的关系。

二、注重实践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力。

平面构成传入我国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平面构成是一门实践课程,也是一门基础课程,一般是从低年级开始学习,它训练的是平面图形的生成、变异等规律,及骨骼与基本形的组织排列规律,注重培养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理解感知力以及图形设计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无论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上大学之前很少涉及到平面构成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亲自实践练习。并且,平面构成是一门形象课程,其构成形式有一些基本规律,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把握这些规律。初期可以模仿一些经典的构成作品,理解其构成规律,通过模仿让学生对自己的艺术潜质进行挖掘,在掌握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挖掘自己的艺术潜质进行独立创作。同时,让学生对自然素材进行搜集整理,运用点、线、面等抽象语言对自然物象进行抽象化表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走出简单模仿形式的束缚,这样平面构成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力。

三、通过创意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对形式美的探索能力。

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着重培养学的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形式美的感知能力。但是如果在实际的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流于形式,势必使教学简单化、形式化,同时,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真正在实践中领略到构成特点与规律。另外,平面构成教程的主体内容大都是基本图形的构成形式,如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肌理等传统的内容,这些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教材所使用的图例也显得陈旧与滞后,缺乏与时代相联系的新鲜元素,不能适应当代设计的发展。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突破教材内容,着重于创意思维训练,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和创作。创意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设计主题、基本元素,工具材料等方面进行创新训练。在工具材料上,可以考虑对传统材料和工具进行革新,尝试使用新的材料与工具,像油画棒,荧光笔,马克笔,印章,有色卡纸,立德粉,报纸,打印海报等。打破传统平面构成用黑白表现的思维方式,探索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所产生的不同画面视觉效果,增强学生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探索的兴趣。在表现内容上也可以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构成的美感,比如,将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结合形式美法则进行适当的分解、取舍、转换,弱化具象形态的特征,将具象形态转化为半抽象形态,然后进一步解构、重组,将半抽象形态转化为纯抽象形态甚至意向形态,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全新的艺术生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在表现的手法上,不拘泥于徒手绘画,可以使用粘贴,拓印,堆砌等方式,结合设计主题处理作品。在创意表现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形象、色彩、肌理等之间关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它广泛的应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创作灵感,将兴趣与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參考文献:

[1]何靖.从多元文化视角解读平面设计构成元素的审美内涵[J].福建艺术,2007,(3):61.

[2]毛珍珍.“平面构成”学生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J].包装世界,2010,(6):15.

[3]汪方.平面构成[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2.

上一篇:幼小衔接讲座资料范文下一篇:地勘单位地质档案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