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色彩构成

2024-04-14

平面色彩构成(精选8篇)

篇1:平面色彩构成

在学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是时候是绝对不可以怠慢的,一定要认真对待,就如同小学,中学是大学的基础,要跑步一定要先会走,虽然说法是土了一点,但是多看多做是累积经验的一种方法,经验是从其他万家的作品于一身的一个总结,如此一来自己所做的作品就会,多多少少受其他风格影响.其实所谓构成,就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语言.其中含义就是将 点 线 面 色 等各种单元组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概念。其中,立体构成是厚度造型,平面构成是以轮廓造型,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态按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图案。

平面构成元素,包括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是指造型之前,仅在意念中感觉到的点、线、面、体的概念,其作用是促使视觉元素的形成。视觉元素,是把概念元素见之于画面,是通过看得见的形状 大小 色彩 位置 方向 肌理等被称为基本形的具体形象加以体现的。关系元素,是指视觉元素(即基本形)的组合形式,是通过框架、骨骼以及空间 空心 虚实 有无等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骨骼,是可见的,其他如空间,则是以感觉去体现。上面是平面构成的简单概念和介绍但是平面设计中除了平面构成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知识,就是色彩构成,色彩构成也是平面设计的必须基本知识之一,其实配色方面也是很多人的问题,有人会认为色彩的话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了,我个人觉得舒服其实只是感觉中的一种,而色彩可以传达的不单单是让人舒服而已,简单来说色彩是一种语言 是一种信息 是一种可以通过眼睛传达到人脑中直接刺激人的大脑而对作品产生的一种对作品的共鸣。

色彩有冷暖 有远近有大小 甚至是可以直接传达信号给观看者。

就象是埃及的图腾中红色就是太阳,生活中紫色的花朵看了就有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土黄色一看就很古典等等等~~

但同时在色彩构成中不同的行业对色彩运用也有不同的感受,还有就是不同的行业对色彩使用的要求也有不同想网页设计和书报设计是不同的,网页设计在网页上的色彩除了符合自己风格以外还有就是不用考虑印刷方面的问题。因为在书报设计中要考虑印刷方法,和印刷出来的效果。

色彩是很微妙的东西,它们本身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用来产生出一种刺激人们大脑中对某种形式存在的物体的共鸣,展现出其对待生活中的新的看法与态度,扩大了我们创作的想象空间,赋予了创作的新的不定性。

其实在一个具体的设计稿样上,形态的组织 色彩的构成等都是为了获得一种整体的视觉效果,在我们抛开其他形态组织不谈,先简单的分歧一下设计稿件上在色彩上如何是形成一个同意和谐的整体的。

篇2:平面色彩构成

一、教学目的、任务和作用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创造的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范围内的宽泛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其在面积、空间、肌理、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对不同的抽象元素进行组合与创造,力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创造图形的规律,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

通过学习与研究形态的基本形式法则、形式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在这个课程环节中能够了解法则、研究逻辑、学到规律,是艺术感受力、判断力与理性的逻辑、方法的学习愉快结合,为从事“艺术设计”打基础。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形式:教学形式采用讲授一堂基础设计美学形势法则的理论课起步,是对二维设计基础的综述。除了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展示给学生一些生动的二维的与形、色、质有关的素材:有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有学生作业案例,也有与形、色、质相关的人文、自然的图片,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品位。

方法:希望在课程中立足于实践,立足于实用,立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寻找感觉、研究逻辑、掌握方法”,并且希望学生能够在一种“放松”的气氛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就像做游戏一样在“玩”中学到所需的知识。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教学年限:第一学年 学时:90学时 学分:5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第一部分平面 18学时×2周

1、点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手段进行“点”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点的大小、形状、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2、线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手段进行“线”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线点的粗细、线形、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3、面

纸的切割与重构练习。对黑、白色方形进行一次切割、两次切割、多次切割再重组的练习,寻找新的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4、图形与肌理

肌理是材料与质地在图形上的体现,是图形所具有的材质与痕迹特征。有时肌理在图形的体现中同时具有较明确的“造型形态特征”,也有时则仅仅是以“肌理”或“痕迹”的方式呈现出来。

5、构图

对画面的组织结构的一种决策。

6、骨骼

对设计中常用的如重复、渐变、特异、聚散等基本骨骼进行了解并进行实际的练习。

第二部分 色彩 18学时×2周

1、色面积

用准备好的色块进行分割与重组,寻找新的色彩搭配、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2、色彩调性

寻找色调、色谱、色彩氛围。

3、色相

色彩的相貌关系 [同类、临近、对比、互补]。

4、艳度

色彩的鲜艳程度 [高、中、低艳度,艳灰]。

5、明度

色彩的明暗关系 [高、中、低明,调性]。第三部分 综合排版 18学时

利用形、色、质等要素的特质,进一步领会点、线、面的关系,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游戏。

五、考试与考察

篇3:平面构成中的“情感色彩”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一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引进, 平面构成是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 已为当今社会各个艺术、设计门类所应用, 平面构成以一个全新的造型观念, 给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丰富了设计的思维及表现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基础图案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曾有一时, 大有取代传统基础图案之势。的确, 平面构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对固守已久的传统进行反思, 新生事物总是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 但传统的东西也有存在的价值。平面构成和图案基础课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上各具优势, 它们既有共性之处又相互区别。因各自优势的特点而不能相互取代, 因而就有了共存的基础。通过学习, 学生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训练多种思维方法, 拓宽创作视野, 完善创作手法。

平面构成在课程教学中一般将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 构成对象的主要形态, 然后以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空间与矛盾空间、分割、肌理及错视等不同形式进行教学, 营造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和抽象之美, 其创作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理性体验, 但如果过于理性就会使课堂教学陷入机械、枯燥, 甚者会变成简单的填色块, 使上课变成“无味”。因此, 有必要在构成课中引入感性认识, 让平面构成增加“情感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 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平构上的情感色彩是通过图形单元的组合及黑、白、灰的色彩处理表达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展示思维所想的东西, 我们可以从感觉、心情、精神等方面引入进行训练。

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常常需要有“创意”, 换言之, 即要有一定的“想法”、“点子”, 才会使设计的表现更加有魅力, 这些所谓的“创意”往往来源于大自然, 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种种感受。根据以往的经验, 课程教学能以一种自由轻松的形式进行, 比较能开发新的创作“点子”。因为越是放松越能做到创作自如, 越能得心就应手, 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练习, 通过这些“有味”、“有意思”的练习, 让学生轻松进入原本有些严肃的创作状态, 能够快乐学习。

在进行点、线、面的训练时, 可加入一些感觉体验, 感觉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 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感觉, 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 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如知觉、记忆、思维) 的基础, 在训练过程中可着重让学生从触感体验开始, 作为感觉训练肤感最有效果, 肤感分有简单的肤感如:温、凉、痛、热、等, 复杂的肤感有:硬、软、粗、糙、干、湿、燥、粘、腻、锐、钝等, 让学生以纯图形单元的形式 (不用具体形象) 表达出来, 然后为自己的作业命题, 如图1“腾空的点”、图2“跳跃的线”。手掌作为人类感知世界一个重要器官, 因此可将其作为表达复杂肤感的基本形展开训练, 如图3“热”、图4“挤”。

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完成从感官形象的联觉到主观形象的撰写过程。

在进入点、线、面综合训练及构成形式训练中引入心情及精神两方面进行情感色彩训练, 心情是指无特定、普遍及能够广泛影响认知和行为的一种情感状态, 精神是过去事、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 两者都比简单感觉更复杂, 更难用图形表达。心情的视觉表达可以“喜”、“怒”、“哀”、“乐”命题展开进行训练, 而每一种情感都有不同的强度, 如喜可分为适意、愉快、高兴、欢喜、大喜、狂喜等, 学生在定题时可将其细分。精神的视觉化可从崇高、悲壮、优美、滑稽等四种不同情感命题训练, “崇高”, 常与庄严、伟大、奇丽、雄浑、刚强、劲健、高尚等具有威慑力量、令人崇敬、奋发的形象或精神现象相联系, 故表现为垂直线或弧线, 结构简单, 色彩明朗;“悲壮”, 常与引起恐惧和怜悯心情的事件相联系, 故表现为暗色居多, 呈朦胧状态、“优美”, 与“崇高”相比, 其特征是“秀婉”、“纤丽”、“阴柔”, 它的基调是曲线和色彩柔和;“滑稽”, 常与巧合、误会、蒙混、猜测等事件相联系, 故图形多呈畸形, 结构复杂, 与“崇高”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训练过程中图形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图形的创造往往来自于大自然和对日常生活观察。所谓观察, 首先要认真观察物的“形状”———它的大的形态特征, 这个“物”它应该是容易被识别、辨认的而且有较大的表现空间, “物”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创作的发展前景, 然后才能以“物”言情、以“物”喻志。如图5:“惬意”:创意来自于午后斑驳的阳光在地下的投影, 基本形就是个平等四边形, 通过叠加形式制造出来二维空间视觉效果, 虽然简单但是有效。

一直以来平面构成的教学强调理性之美, 而在平面构成引入“情感色彩”可以让学生理性创作过程中溶入一些主观意识, 使作品更贴近生活, 不会变得干巴、机械, 也容易让学生进入到设计中, “为什么设计”、“设计什么”、“怎样表达”、“表达什么”这些问题能得到较好的回答。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 营造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 但过度理性会使课堂教学陷入机械、枯燥。本文从如何使学生更易进入设计出发, 探讨在平面构成中引入情感色彩, 寻求创新, 谋求在平面构成教学中找出理性思维与感性体验创作的结合点。

关键词:平面构成,理性思维,情感色彩

参考文献

[1]夏志良.平面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8) .

篇4:平面色彩构成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由来与课程设置意义

设计基础课即我们所说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也称之为“三大构成”。众所周知,“三大构成”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设计院校最重要的设计基础课程之一。若要探究“三大构成”的由来,则要追溯至上世纪二战前的德国包豪斯。

包豪斯所处的年代是一个由传统手工艺走向大机器生产的一个过渡时代,当时人们将机器生产出的产品认为是冰冷的、缺少人情味的,因此为了消除人们对机器制造的恐惧感,以第一任校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为首的包豪斯成为第一所正式的现代设计学校。包豪斯不仅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其现代教育体系所倡导的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设计思想也确立了与工业化生产相适应的新的美学观点。包豪斯的基础课主要由约翰·伊顿负责,还有多位老师参与相关课程,包括莫霍利·纳吉、约瑟夫·阿尔伯斯,还包括俄国构成主义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以及风格派代表人物凡·杜斯伯格等,后来由伊顿整理并出版了Gestaltungs-und Formenlehre(形式与设计)和The Elements Of Color(色彩的元素),上世纪70年代由日本构成教育学家朝仓直巳先生翻译并引入我国,并延续至今成为现在的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维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和力学原理,通过编排和组合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方法,研究如何在二维平面内创造形态,或是将既有的形态(具象或抽象形态)按照一定原理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多种视觉形式的造型。介于平面构成的概念不难看出,平面构成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视觉元素进行形态创造和思维拓展。虽然环境艺术设计为三维空间设计,但在三维空间中却与二维平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平面布局、立面布局、顶棚天花与地面铺装等,这些二维平面汇总到一起便成为空间。因此平面构成课程的设置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既是基础,也是作为空间设计构思的方法和手段。

色彩构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按照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美学原理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美的色彩关系。色彩构成主要研究色彩的三属性、色彩的对比及调和等。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从墙面、地面、顶面这样的大面积空间到家具、装饰细部再到细微的灯光效果,都是通过色彩关系来烘托的,色彩关系是设计是否成功的另一个衡量标准。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基础课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其他院校构成基础课的了解,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中,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较明显的不足。

首先,从专业设置的分类上分析。从上世纪70年代设计学科在我国开始发展至今,我国各大设计院校基本沿用了包豪斯教育体系。其中作为国内第一批成立的设计院校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是最早引用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的院校之一,后来各大院校也分分以包豪斯体系取代传统的学院派艺术,构成课成为我国设计院校的基础必修课。但问题也便由此而来,在早期包豪斯,主要是平面设计方向、工业产品设计方向以及建筑设计方向,包括早期的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所以其构成基础课主要是针对以上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训练。以平面构成课为例,平面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课主要探讨二维平面的构成规律,通过理性和逻辑推理对视觉要素进行分析;工业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课注重培养学生对形态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建筑设计的平面构成课则是同时融合以上两点,既要有二维平面的理性又要有形态的美感,继而使建筑体的实用性与美更好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却并不是自包豪斯时代就存在的专业,甚至也不是国内早期出现的专业。该专业早期被归为建筑设计专业中的一个分支,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发展为独立专业,但是构成基础课却没有及时的有针对性更新,大多延用其他专业的构成课教学思路和训练方法,导致课程的学科性不足甚至忽略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环境设计专业需要学生训练的知识点和关注点也与其他专业有一定的区别。就像前文中所提到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更需要加强学生对空间中的平面布局进行训练,例如家具的摆放,地面瓷砖的拼花效果,顶棚中灯具的合理布局等。而色彩构成则需要对空间内的色彩组合进行训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材质组合,通过材质及材质的组合表达空间感和舒适感,同时灯光照明色彩的组合也绝非平面上的色彩组合,灯光的变化性更丰富、感染力更强,仅仅停留在二维上的色彩构成远远无法满足以上需求。

再次,目前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教材中内容雷同度较大,作者只是将相关图片进行置换,内容方面大多千篇一律,缺少各个专业的针对性教育,笔者认为这对整个设计行业来说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改革开放后设计专业蓬勃发展,专业分类越来越细致,学生本该越学越精,专业技能越强,但纵观设计院校最近几年的学生就业率却与整体的教育投入不成正比。究其根源是教学模式没有跟上社会的快速发展脚步,社会对设计专业人员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求更精、更专业、更有创造力,而高校教育并没有针对这一现状开展行之有效的措施,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课程的探索与改革相对滞后。基于以上现状的分析,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本文所倡导的课程教改主要是针对我国设计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从基础课开始,加强设计专业的专业细分和针对性训练,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主要教学改革内容如下:

1.平面构成课程

将传统课程中的点线面三元素训练以及构成法则的训练融入室内设计中,而不是单一的做纸面绘制练习。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及熟练掌握空间中各二维平面之间的联系,因此点线面三元素应该是空间中的点线面。如何将空间中的点、线、面反应到二维平面中?可以尝试让学生采用拍照或手绘的方式,在空间中寻找、制造点线面关系,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到二维平面上,以此训练学生对空间中点线面的敏感度。

加强对材质肌理的理解和应用也同样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室内设计和装修行业,室内设计中对材质肌理的组合要求十分苛刻,一个优秀的材质组合表现往往就能成就一个完美的室内表现效果。针对这一需求,可以在平面构成基础课中加强学生对材质肌理的表现力,例如在同一种材质中,利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成另一种材质的肌理效果;或者将不同材质通过合理的方式制作成同一种材质肌理效果。通过这样的训练,深化学生对常见材质肌理的理解,亦或是在有限的条件中创造设计所需要的某种材质肌理效果,通过积累,学生在日后课程中对材质的组合运用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2.色彩构成课程

除了基本的色彩原理和色彩关系等内容的讲授外,适当加入跟室内设计相关的色彩体系。室内环境的色彩主要包括基础装修的材料色彩、家具颜色以及灯光色彩等,基础装修的色彩包括大面积的墙体和地板色,大面积的色彩铺垫可以烘托整个空间的体积和风格感。家具的布置则是对空间色彩的点缀,以及表现空间的层次感。灯光色彩则主要是以气氛烘托为主。针对以上需求,建议在课程中增加相关训练。例如将一个室内设计立面上的材质颜色统一化选取相似色、同类色,强化对材质颜色的归纳能力。研究不同光色对同一材质的照明特点及变化,或是研究同一光色对不同材质的照明特点及变化,并将其以适当方法归纳反应到二维纸张上,形成色彩构成关系。

结语

我国的设计教育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作为与之相辅相成的课程必须跟上改革发展的脚步,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整个专业甚至行业的发展。包豪斯的设计基础课程虽然被沿用至今作为必须的三门课程,但其内容亦应针对时代发展和学科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能使三大构成课程真正的成为各设计专业的基础,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建筑学院)

篇5:平面与色彩构成教案

教 案

授课专业:平面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数:98 课程学分:

考核方式:知识点考试与课程作业相结合

授课教师:潘雪梅、余江、羊黎、何宇(兼职)、古大治等 课程背景与沿革

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种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初年级学生所开的“三大构成课”。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对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得失,我们没有必要(或权力)苛求前人,但对其在现代设计发展上的历史功绩,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格罗佩筚路蓝缕身体力行地开拓了设计教育这个领域;二是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训练课程体系的确立。而后者则应归于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和约瑟夫.阿伯斯Josef Albers三人的势力。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德国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因为包豪斯就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高潮和尾声);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固然,最引人注目的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其本质是技术层面的,但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而当时欧洲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课程仅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没有任何理论支持,也没有理论依据。但在包豪斯参加基础课程(Vorkurs)教学的,除了前面指出的三位以外,还有那个时代的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和克利等,他们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教学的支持力量,而且有非常明确和执着的目的性。作为包豪斯基础课教学体系开创者的伊顿,他一开始就将学生置入一个理性的视觉训练的教学环境之中,犹如一个洗脑的过程,把学生入校以前形成的非专业视觉习惯完全洗掉。代之以崭新的、理性的观察习惯和视觉规律,由此来启发学生的视觉潜能和想象力。他把色彩、平面与立体形式,材质肌理综合在一起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艺术家任意的、自由的个人表现。并明确强调他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设计,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目的。对他说来,基础课始终只是基础,不能当做目的。这就明确了构成课是通向设计的桥梁,它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只能如此,故这个基础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构成自身,构成只是开拓设计的一个造型观念。

我校设计类专业的构成基础这个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课程组的骨干教师五年多来作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综合了多种背景与经历的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形成了现在这套教学大纲和执行这个大纲的基础教学方案。这套大纲和方案不仅有充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支持,而且课时主体的后两大部分是以比较详实的作业体系构成的,从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一部分的三章内容为全课的理论基础,支持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是本课程负责人编著的《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一书,该书已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业体系部分,每类作业都有丰富的图文资料以作教学参考,并对其理论支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程组

2006年5月11日

说 明:

1、本教案为课程教学大纲具体执行基本方案;

2、《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一课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基础课,开课面大,班级多,由多位教师分担执行,各位教师在承担与执行本课教学任务时应参照课程教学大纲与这份共同性教案,并结合所教学班级的专业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3、课程,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执行教学的方案,都是动态展的,本课的教学也将不断总结教学得失。加强教研活动,引进新思维与新内容,使之不断充实、提高,与时俱进。

《构成基础:平面色彩构成》课程组

一、课程单元、章节

绪论:构成——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对学生讲时本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使之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盲目的作业堆砌是本课常见的通病,首先是教学上目的迷失,继之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处”。问题皆出在课程概念不清,意义缺失。绪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

四、教学进度:

学时不多,但一定要简明扼要地说清课程,确立概念。并引介必的事例与形象资料。

五、课时数:2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讲解与电子课件

七、参考书:

1、Howard Dearstyne, Inside The Bauhaus,Rizzoli,New York(1986).2、王受之著《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学设计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腾守尧、聂振斌等著《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出版社(2006)

4、<美>盖尔.格里特.汉娜著《设计元素——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与视觉构成关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基本原理

第一章 造型与构成法则——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 1-1视觉要素与构成概念

1-2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体 1-3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 1-4形与造型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建立“构成”概念;

2、转换视觉习惯,养成新的理性观察方式;

3、使学生认识抽象造形的意义——从具体事物抽取形式这种能力的重要性;

4、要求学生牢固建立从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出发的分析思维模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大量通过动手做作业来教学,若缺乏理论支持便达不到转换学生视觉习惯和形象思维模式的目的,理论性强,需厘清的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与学术见解。

四、教学进度:

一开始宜慢一些,许多内容对于初年级的学生都会显得太专业化,尤其新概念与思维的导入都需要一个过程。

五、课时数:8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讲解,电子课件,绘图演示(黑板)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思考题:

1、什么是视觉要素?什么是设计要素?

2、谈谈你所理解的“构成概念”?

3、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与几何学上的点线面有何区别与联系?

4、构成意义上的视觉习惯是怎么一回事?

5、构成上的视觉形态动力学是何含义?

八、参考书:

1、<俄>瓦.康定斯基著《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2、<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3、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科学出版社(2000)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二章 色彩设计原理 2-1色彩与色彩视觉现象 2-2色彩有空间与色彩构成 2-3色彩心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转换视觉习惯就是要形成按视觉要素理性的分析精神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而色彩便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要素。本章从色彩学理论的角度去认识色彩这个视觉要素。当一个搞纯艺术的画家,色彩学理论也许并不重要,但干现代设计这一行,严格的色彩学理论知识则必不可少。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色彩知识,并掌握做设计所必需的色彩学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色彩构成是很理性化的,它要求有序地认识色彩与有序地使用色彩。而这些要求在现阶段的沿龚展绘画的色彩课教学是很难达到的。最坏的时候还会被灌输一些错误的色彩概念。此外,色彩学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如何让学艺术的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也是难点之一。

四、教学进度: 内容精炼,稳步推进

五、课时数:8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讲授,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建立严格的色彩心理学维度——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觉经验;

2、加法(色光)与减法(色素物质)色彩混合的原色是什么?相互关系是什么?何为互补色?

3、心理学色空间与色度学色空间是怎样构成的?二者有无联系?

4、如何从色空间的秩序去分析和认识色彩构成的类型与规律?

八、参考书:

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Harald Kuppers, Farbe, Gallway Verlay Munchen.(1977)

3、Hideaki Chijiiwa, COLOR HARMONY,a Gnide to Creative Color Conbinations’, Rockport Publishers, Massachusetts(1987)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三章 图形知觉心理学 3-1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原理 3-2空间知觉 3-3质感与纹理模式 3-4视错觉与无理图形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由各种视觉要素集合而得的构成,终将在人的视知觉中被认知为一个图形,图形知觉的心理结构对于构成途径与效果的理解十分相关。图形知觉心理学是破解与开拓图形创意的知识宝库。本章讲授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与此相关的深度知觉,材质视觉和视错觉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包含丰富的知觉经验内涵。难度虽不是很深,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与构成作业的每个特殊方法和途径相联系,将其转化及图形创意的思路,从而尽可能使作业体系条理化、逻辑化。

四、教学进度:

稳定推进

五、课时数:6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教学讲授,黑板绘图演示与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理解从视觉要素——完整图形的完形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2、从完形心理学的图形知觉原理对平面构成有哪些方面的启示?

3、何谓“纹理梯度”?如何将其用于分析平面构成的深度感?

4、试述“无理图形”的知觉特征及其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

八、参考书:

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英>E.H.贡布里希著《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3、R.D.沃尔克,H.L.小波克主编《知觉与经验》,科学出版社(1986)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二部分 媒介与技法

第四章 色彩材料、纸张与表面、绘图工具、制作工具与材料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的教学70%以上的课时是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各种类型的构成练习作业,媒介与技法的介绍必不可少,本章教学通过媒介实物(商品)及技法示范让学生对基础性设计媒介与使用技巧有所认识和了解,以便在后续的作业实践中去体验,发挥与创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接触与使用媒介,以不懈的努力去掌握媒介的使用技法与特性。

四、教学进度:

从讲解、引介、示范与尝试性使用,购买与准备,逐步向作业体系的实践性教学过渡。

五、课时数:

灵活掌握,但至少应有6学时势课堂教学与操作示范。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讲解、媒介实物介绍、技法示范,媒介与技法特性及效果的作品示例。

七、参考书:

1、Tom Porter and Sue Goodman, MANUAL OF GRAPHIC TECHNIQUES Vol-1-4, For Architects.Graphic Designers, Artists, Chales Scribuer’s Sons,New York(1983)(该书中相关内容可在本院古大治编校内印行的《设计专业英文读本》(2003年)一书中可见到)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三部分 课程作业体系

第五章 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1—A6)6项作业 第六章 黑白平面构成作业(B1—B20)20项作业 第七章 综合平面构成作业(C1——C8)8项作业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见教学大纲对各项作业的说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每项作业解释清楚其构成原理及理论内涵。

四、教学进度:

后附每章作业课中某些特殊作业的进一步解释与说明。

五、课时数:68学时—78学时

第五章 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

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的作业训练基本上借用绘画手段来完成,但基础绘画中的工具性知识常停留在经验与感性的水准之上;色彩学理论知识理性严谨,体系完备,又常与工具性实践脱节。本章作业体系训练的目便是通过有目的的使用色彩媒介与技法,通过在此阶段学生尚未能意识的构成手段,将物质层面的色彩——颜料,与视觉要素的色彩——色彩学知识结合起来,将手中的商品颜料物质的色彩特性与色彩学的心理学维度结合起来,达到在技法实践中有序认识色彩与有序使用色彩的目的。以为后续作业奠定技术基础。

A-1与A-2:

通过建立知觉经验,巩固两种色彩混合——例如CAD显示器或TV上的色光混合,与喷墨打印机和印刷工艺中色素物质的色彩混合——的三原色的正确、严谨的概念,弄明白两组三原色RGB和MCY之间的色相秩序与互补关系。作业本身也是一种色相推移的构成范例。

在做作业的操作层面上,电脑调色板的应用最为理想,尤其是色光混合与两组三原色的准确再现。用颜料的手绘操作,色光混合只能 用大红(R),正绿(G),偏紫的蓝(B)以空间混合(平均混合)的方式来替代。而减法混合的三原色则在MCY三个色的颜料选择上难于准确实现,例如大多数商品颜料都无品红(M)这个色彩。而青这个色各在通俗概念上难于在每个人的知觉经验上取得统一,青色(C)是偏绿的蓝,颜料中的湖兰较为接近。黄色当然没有问题,有色相准确的黄色颜料。

此外,给学生讲清楚色光混合何以称之为加法混合,色素物质(颜料)的混合何以称之为减法混合,便能说明R-C,G-M,B-Y何以形成补色关系的道理——即色相在频谱(波谱)关系上“互补”的道理。这两个作业貌似简单,却包含了丰富的色彩学最基本的知识,而且是在现代色彩处理与还原技术中最具应用价值的知识。

A-3:商品颜料的色相排序

商品颜料——水彩画颜料,水粉画颜料,丙烯颜料或油画颜料等,都包括三大类色彩。

1、色相纯度高的颜料(如,玫瑰红、大红、朱红、橙黄、草绿、中绿、翠绿、湖蓝、群青、钴蓝、钴紫等);

2、色相纯度较低的颜料(如土黄、土红、棕、赭、褐等;

3、非彩色系颜料(如黑、白、培思灰)有序使用色彩建立在有序认识色彩的基础之上,这一作业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手中的颜料的色彩在色空间的位置,弄清其在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心理学维度上的秩序。

A-4:Wohnfibel六角色盘原色混合与纯度演色作业(限定手工完成)

这是在前西德设计界采用的一种独创的混配色彩的方法。它通过纯色与非彩色系颜料的有序混配,能推演出一系列秩序井然、明度与纯度有规律变化的色块。作法大致步骤如下:

1、用圆规与直尺作一内部形成蜂巢状网格的正六边形,并在其网格节点上用圆规划上等半径的圆(中心点上不划);

2、在最内一圈六角形的六个圆内按色相关系填绘R-Y-G-C-B-M六个原色;

3、在第二圈六角形的12个圆内按内圈的六个原色作色相环推演,即 R Y G C B M R Y G C B R + Y + G + C + B + M Y G C B M(M+C)

4、依次向外层层混色推演,并在每层次推演时加入固定比例的黑、白或灰。MH 此形成的色盘则具有如下特点:(1)层层外推所产生的色块纯度依次递减,但在每层次的正六边形上的一圈色块在色相秩序上保持不变;(2)随着每层次的演色和无彩系黑、白、灰的加入,其明度与纯度是呈规律的变化;

(30能呈现出许许多多漂亮的,有一定色相倾向的灰色(低纯度)色样,而每个色块的混色过程都是可以追溯的。(具体操作作备电子刘件或图片示例进行讲解)

A-5:彩色人像照片的马赛克图像手绘

本作业训练的目的是双重的。首先从技术层面上看,各种商品颜料都是化学物品(或更认真地应算作化学药品),不同颜料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再加上不同颜料的配方与制作工艺,又赋予颜料以性态与胶体化学特征。从而使每种颜料都具有不同的技法特性与表现效果。对于艺术与工艺地使用颜料而言,颜料的以下几种技法特性是必须了解的:

1、颜料的色相与明度,以及不同颜料调色混合后的色相变化,明度变化和纯度变化,有何规律性;

2、颜料的着色能力(或污染能力)这会影响调色上各色在量与比例上的控制难度,例如普蓝、翠绿青莲与煤墨等就是着色力特别强的颜料,少许加入便有很大的影响力;

3、颜料的透明程度与覆盖力;

4、颜料的着色附着力(牢度)等。这些性能的了解都影响到能否有效地,一步到位地准确调配出预期的色彩来,这是色彩技法的根基,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本作业则有助于这一目的实现。首先,一幅马赛克人像的色块数量巨大,一张作业就要求上千次色彩调配。因为严格意义上讲,一幅色彩效果上乘的人像照片,每一个小方格内的色彩都不相同,只有细心地观察比较,反复地调配色彩才能在作业上将一幅人像在色彩上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此外人像上的色彩都不是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色彩简单能调配出来的。故这一作业价值极大。

此外,“马赛克”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一种基本模式。一种平面像素概念,其中所包含的数学含义(或图像处理底层技术)是:随着定义域的离散化——分成一个一个细小的区域,原本在整个定义域(大范围)内的非线性(复杂变化关系)函数,在每个小范围内便可以用线性(简单变化关系)函数来替代——即每一个小方格内都是一个均匀的色块。故这一作业便是一张手绘的数值化图像。小格分得越细小,远距离上看去它就越平滑逼真。

可见,这一作业又是对作业赋予意义的一个例证,一张盲目的,任意表现性的马赛克作业是无以与之伦比的。

A-6利用色彩联觉与联想的抽象表现性色彩构成(手绘与CAD皆可)

篇6:平面色彩构成

一、室内设计的概念

室内设计: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两方面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艺术氛围、意境等心理因素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二、室内设计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

(一)提高室内造型的艺术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保护建筑主体结构的牢固性,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增强构筑物、景观的物理性能,以及辅助设施的使用效果,提高室内空间的综合使用性能。

三、构成的含义

所谓构成是指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四、什么是平面构成?

具象

抽象

平面设计通过透视错视等原理营造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五、学习习近平构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构成能力,丰富造型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平构作为设计的的基础训练,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它是摒弃功能、材料、造价等关系,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造型能力的训练,特别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形象思维的敏感性,反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是一条必经的途径。重点在于开发思维技巧,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艺术可以借助摄影、电脑处理等方式来提高,而设计的超群创意则只能通过设计师构思的奇巧和视觉美感的独特来完成。

六、设计中美的形式法则

(一)、对称与均衡

1、对称:可以重叠的图形称为对称。

对称形式

2、均衡

均衡

(二)、对比与调和

1、对比

2、调和

装修风格上

古朴的 简约现代的

色彩运用上

冷色调 明快色调

(三)、节奏与韵律

1、节奏

2、韵律

重复

渐变

(四)、变化与统一

七、平面构成的三大要素

概念元素:意念中所能感受到的点、线、面。

线点

视觉元素:概念元素的大小、形状、色彩等。

关系元素:视觉元素的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六、概念元素 1.点

点的线化

点的面化

点的作用

A、汇聚视线、形成视觉中心

B、对平面效果的点缀性

2、线 线的性质

A、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稳定、有力度。

B、曲线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运动的感觉。

线的作用 A、线的面化

B、线的错视可以营造空间效果和视觉上的变化;

C、线可以打破大面积的面带来的沉闷感和单调感;

3、面

面的分类

积极的面 消极的面

面的作用

A、面的群化可以使画面产生层次感;

B、消极的面能表现出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感;

C、面的体化可以使物象有体积感。

八、形的八关系

1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2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3复叠:形与形之间是复叠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4透叠:形与形之间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5结合:形与形之间相互之间结合成为较大的新形状。

6减缺:形与形之间相互覆盖,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7差叠:形与形之间相互交叠,交叠的地方产生新的形。

8重合:形与形之间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八、平面中点线面的综合构成(欣赏)

八、作业:

作业名称:我眼中的“点线面”

作业内容:作一张18cm*18cm的点线面综合构成 作业要求:

1、收集自己喜欢的图片资料(具体形象的);

2、将图片资料以点线面的综合视觉语言表现出来;

3、画面要有节奏和空间感,符合形式美法则;

篇7:平面构成教案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地位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学习、启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起步,是知识与技法相结合而且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构成形态的观察力、直觉判断力和创意力,开拓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能力,并基本掌握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创造图形。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构成设计概念及理论有较深的理解,熟悉艺术设计的要素与技法,掌握形式美的法则及构成设计所需的形态语言,提高学生较强的设计意识、构思能力、激发想象力、掌握设计要领。在形与形构成方式的研究中,加强学生在平面设计中对形体的合理组合以及美感的理解,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拓展其思维与技法,发展其空间塑造与想象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使学生的个性不断完善。

第二部分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

通过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維的构思活动及设计实践练习,注重抽象手法的训练及表现,增强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并科学地上升到理性境界,艺术地再现生活,从而为今后的专业设计生活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素材,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方式、感知意识和创新能力打下了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1.要具有形态美感形式的素质;

2.要求学生具有图形的判断力和审美能力; 3.要有严格的学习态度; 4.要有创新的想象能力。

第三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

平面构成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性质、地位,及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目的。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构成处于基础绘画到设计的过渡阶段,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点。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概念

一、构成的含义

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行为其本身就是对已知要素的重构,大到宏观宇宙世界,小到微观原子世界,都可以有自己的组合关系、结构关系。我们进行这种分解与组合关系的联系,就是要利用各种可能形,从不同角度做组合排列,从而产生新的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就用一块石头和一根棍组合,形成了斧头、铲子、刀子等器物。现代社会汽车的发明、火车的出现也都是多种机械的组合,显现出各种新的功能。

 构成首先是一种造型的概念。所谓构成就是数种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

 同时,构成更多的是哲学和科学的含义:“对象世界诸要素的分解与组合,使新的功能显现。”

 构成是创造形态的方法,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怎样组合,以及形象的排列方法,可以说是一种研究形象构成的科学。

 实际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被称为三大构成,是构成的主要内容。

二、平面构成的含义

平面构成是设计中最基本的训练,是在平面上按一定的原理设计、策划多种视觉形式。

 学习构成不是目的,而是形成目的的手法,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和实验,最后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开发,培养一种创造观念,使我们有更多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开拓设计思路。在这种创造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设计过程,是一种更偏于理性的、逻辑的活动,因此它所创造的画面形式多数偏向于数学的美、秩序的美。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发展

一、现代设计产生的背景

现代设计开始于工业革命以后。构成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来源于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

 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

这是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前卫艺术和设计运动。俄国构成派引发了一场如何将艺术与工业联系起来的讨论,认为设计具有工程师和艺术家工作的双重性。在构成主义的影响下俄国的平面设计领域也出现了构成派的形式特征。

在一些海报和书籍装帧设计上采用了前卫的拼帖手法,设计的版式高低错落、字体大小参差,强调抽象的几何形构成、黑白对比,字体采用无装饰线体。此运动对当时的西方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发展以及艺术新形式的探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构成主义艺术早在1913年随着塔特林的“绘画浮雕”——抽象几何结构而在俄国产生。我们看见,在一块木板上钉着不同形状的竹片、皮革、金属片和铁丝。这些真实的物体被安排在真实的空间里。每种材料都清晰地显示着各自的质感。这些“真实空间中的直实材料”,在这里成为绘画浮雕的构成要素。它们组合在一起,彼此呼应和联系,产生节奏和意味,构成了一个与客观自然毫无瓜葛的独立的艺术世界。在此,塔特林以其全新的艺术语言,创造出空间中形体的新秩序。

1919年,李西茨基以概念为基础,把几何形体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

独特的抽象画图式,即所谓的“普朗恩”(Proun),意思是“为了新艺术”。李西茨基将其解释为“一种绘画与建筑之间的中介”。在李西茨基的画面上,那些具有体积感的几何形体,似乎漂浮在某种虚幻空间中,显得毫无份量。《构成99》又称为《普朗恩99》,它充分反映了构成主义的画风特点。画面上,一个立方体悬浮在一片网状透视线上方。一道宽宽的长条状深色块,垂直地贯穿在画面中央。色块顶端和底部各有一个半圆形,一黑一白上下呼应着。一道弧线跃过立方块,将两个半圆形连接。线状物、网状物和几何形体精心组构出一个带有三维错觉的空间形体结构。

《Trekhgomoe啤酒的广告画》作于1923年,画面上没有微妙复杂的图案描绘,也没有五彩缤纷的颜色铺洒,但简洁的图案和简单的颜色却能非常有效地向人们传递出它所要传递的信息:啤酒,有售!仿佛大街上的喊叫声,直接、迅速、有力地捕捉住了人们的注意力。 荷兰的“风格派”运动

受画家蒙德里安的影响,在1917年—1931年之间形成了“风格派” 的一个集体。风格派的共同特点是绝对抽象原则,即用基本形象的组合构成来体现宇宙的和谐法则。风格派在平面设计上的特点是完全蒙德里安式德纵横构成,字体采用无装饰线体,版面构成采用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矩形,没有其他装饰,显示出高度理性的抽象化特点。

二、包豪斯确立了构成的设计基础地位

平面构成的发展必须从包豪斯及其风格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开始讲起。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

 包豪斯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

1、魏玛时期(1919一1924)

2、德绍时期(1925-1933),其名称根据学院所在地而来。格罗佩乌斯(1919-1927年任职)是其创立者和第一任校长。格罗佩乌斯把德文的建筑(bau)和房子(haus)两词合一而创造了“Bau-haus”(包豪斯),含意是新型的建筑设计体系,但其设计教育内容包括了以建筑为中心的所有工业设计。格罗佩乌斯亲自拟定了《包豪斯宣言》,确定其设计宗旨“艺术 4

与技术的统一”,并提出集体创作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构成”这门课正是这个学院首先开设的。包豪斯学院奠定了较为科学的现代设计教学体系。包豪斯融合了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等最先进的艺术与设计思想,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设计教育的发源地。

 早期包豪斯学院的学生作品

《不同形态的对比构成》

图中的背景是一个模糊的空间圆形,边界的不确定表明空间的不可捉摸性,以此拓宽了视觉中的空间。在中间偏右的上方垂下一根粗的长条,与后面的模糊空间形成对比,产生了新的空间层次。由于它的形态边缘是清晰的,形态是直线的,就对原来不够确定的空间带来明确性,使两种形体之间也有了一定的距离。由于粗直线处于画面的上方,有一半处于圆形的外面,这给本来具有一定重力感的粗直线带来稳定感。为了进一步加强直线的稳定性,设计师在画面的右上方加了一条细的水平线,跨过粗直线,形成对比。除了稳定性也给画面上方的形态增加了平衡。作品对各自形态之间的画面占有率作了适当的安排,使画面产生简洁的对比效果。

《白和黑的图形色块》

一个黑的圆形和一个白的圆形处在同一个平面中,白色的张力显得特别明显,它显示了明度对形体的张力有制约作用。而右下角带有黑圈的白圆是一个手绘的视觉效果,后面的背景色与黑圈内的颜色并没有什么两样,图形对空间的张力作用就基本消失了。这一作品成功的显示出:无论是圆形还是直线,都可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明度对比来体现其在空间的作用。其次,也可以看出,粗糙的手 5

绘线条与机械线条在空间中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模糊的形体与清晰的形体会产生不同的空间作用。

第三节

平面构成的特点

平面构成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 第一:它以真觉为基础。平面构成不是简单的摹仿具体的物象形象,而是以直觉为基础,强调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把自然界中存在的复杂过程,用最简单的点、线和面进行分解、组合、变化,反映出客观现实所具有的运动规律。

 第二:它是一种高度强调理性活动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平面构成运用了数学逻辑、视觉反映和视觉效果重新设计,构成空间深度并突出它的运动规律,表现出具有超越时间、空间的图形效果。平面构成与我们传统几何图案的连续纹样有所区别。几何图案的连续纹样是在非常有规律的反复中求变化,给人感觉是平面上产生一种规整统一,而平面构成突破了几何图案中的平面时空,增强了画面的运动感和空间深度,在平面的纸上产生了一种空间起伏的视觉效果,这就是平面构成所追求的三元立体空间和错视效果。在构成中以数量的等级增长,位置的远近聚散,方向的转折等变化,在结构上整体或局部的运用重复、渐变、变异、放射、密集、对比等方法分解组合,构成有组织、有次序的运动。通过视觉语言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产生影响,比如紧张,松弛、平静、刺激、喜悦、痛苦、茫然等心态,并得以表现。

第四节

平面构成的分类

根据构成的原理,任何形态都可以进行构成。构成对象的形态主要有自然形态,抽象形态。因此平面构成可以分为自然形态的构成和抽象形态的构成二大类。

一、自然形态的构成

自然形态的构成是以自然本体形象为基础的构成形式,这种构成方法保持原有形象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形象整体或局部的分割、组合、排列重新构成一个新的图形。

二、抽象形态的构成

 抽象形态的构成是以几何形为基础的构成,即以点、线、面等构成元素进行几何形态的多种组合。其构成方法是以几何形态为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排列。

 抽象形态的构成是平面构成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抽象构成基本上是运用点、线、面等几何作为元素,并将它们进行有规律性的组合和非规律性的组合。有规律性的组合组成的效果具有节奏感、运动感、进深感、整体化一的视觉效果。重复、近似、渐变等构成形式都属于规律性的组合。非规律性的组合比较自由,能够给人视觉上造成一种张力和运动感,能增加视觉上的醒目。清晰度及富有吸引力的视觉效果。对比、结集、肌理、变异等构成形式均是非规律性的组合。

 抽象形态的构成的形式主要是运用空间与形,形与形的重复变化,并运用光、色的运动规律设计出繁多的、眩目、单纯的、明快的、纯朴的、简洁的、收缩的、扩张的等形式。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 全面认识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学习点、线、面的构成形式,掌握三要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三个基本要素的视觉特征 教学难点:点、线、面在平面设计中的构成形式 授课类型:理论课

练习课 教学方式:讲授

指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点的特征及应用

一、点的概念

 几何学上的定义,点只具有位置,而不具有大小的面积,是零次元的最小空

间单位。例如:两条线交叉形成了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 设计学上的观点,必须要以视觉表现为前提,因此点是一种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

 点并无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只要与周围其他形态要素共同比较时,具有凝聚视觉的作用,都可以成为点。点的判断完全取决于它所存在的空间相互关系上。点通常是在比较的环境中得以确认自己的位置和特征。点的不同形态呈现了多样的视觉特征;点不一定是具体的黑点,也可以虚点存在;因点的大小变化而使空间形态呈现出变化;在黑与白的交错下,同样大小的点使空间形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二、点的性质和作用

 点是力的中心。单一的点造成视线的集中。点在画面空间中,具有张力作用。

 两点之间在心理上产生吸引和连接的效果  三点平均散开,其张力作用为一个三角形

 点的视错:点所处的位置,随其色彩、密度和环境条件等变化,而产生远近、大小等变化的错觉。

 点的线化——点的排列产生虚线的效果  点的面化——由不同的点构成的图形

三、点的构成形式

 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 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

 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 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

 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 不规则点的视觉效果。

四、点是设计中最活跃的因素

 点在标志中的应用(点是设计的最小单位,也是设计的最基本的元素)

 点在招贴中的应用

第二节 线的特征及应用

一、线的概念

几何学上的定义:点的移动轨迹,面的运动起点,具有位置及长度,而无宽度和厚度,同时也是面的界限或交叉;

设计学上的观点,线以长度的表现为主要特征,只要将线的粗细限定在必要范围内,且与其视觉要素比较是仍能显出充分的连续性,皆可称为线。

二、线的分类及视觉特征

1、直线(当点的移动方向一定时)象征男性,简单明了,直率的性格表现出一种力的美感,冷淡而坚强的表现力;

 粗直线表现力强、钝重和粗笨

细直线表现秀气、敏锐和轻盈 锯状直线表现焦虑、不安定

 积极的线,独立存在的线表现出向前突出,近的感觉

消极的线表现出向后退,远的感觉 隐藏的线,视觉上不存在

 线与方向:归纳为垂直(上升下落的运动紧张感;严肃.高尚.强直)、水平(广阔.平静.安定)、倾斜(飞跃.冲刺.向上)三种基本形式。

2、曲线(当点的移动方向多变时)

具有速度感,动力弹力的感觉;柔软、幽雅的情调。

 几何曲线是有一定规律的曲线,它是女性的象征,具有直线的简单明了和曲线的柔软运动的双重性。

 圆周具有对称和秩序上的美感,通过有组织的变化,视觉效果更加活泼。 自由曲线是没有一定规律的曲线,富有自由、幽雅的女性美。自由曲线的美表现在其自然的伸展,并具有圆润及弹性。

三、线的错视

线所处的位置,随其色彩、方向和环境条件等变化,而产生长短、粗细等变化的错觉。

四、线是最富表现力的视觉形态

第三节 面的特征及应用

一、面的概念

几何学上的定义,面是线的移动轨迹同时也是立体的界限或交叉;

设计学上的观点,面是一种形,也是长度和宽度并同构成的二次空间。任何点的扩大和聚集,线的宽度增加或围合都形成了面。

二、面的分类及视觉特征

 直线形(方形.三角形.菱形为基本)最能强调垂直线与水平线的效果,具有数理性的简洁、明快、冷静和秩序感。 几何曲线形(圆.椭圆)比直线形柔软,具有数理性的秩序感,生命的韵律和纯朴的视觉特征。 自由曲线形(不具有几何秩序的曲线形)具有很强的造型特征和鲜明的个性,幽雅、魅力、柔软,是女性特征的代表,富有人性化。

 偶然形(自然或人为偶然形成的形态)它是不能随心所欲而产生的,也是无法控制的图形,具有一种不可重复的意外性和生动感。

三、面的错视

线所处的位置,随其色彩、方向和环境条件等变化,而产生长短、粗细等变化的错觉。

四、面在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构成的基本形式,并掌握其构成手法。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教学难点:矛盾空间 授课类型:理论课

练习课

教学方式:讲授

指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形态之间的关系

一、基本元素的关系

 基本形:构成图形的元素单位。一个点、一条线、一块面都可以成为基本元素。

 基本形是由基本元素:点、线、面,经过各种组合而形成的。我们用最简单的形——圆来解释形态的组合关系。

分离、相遇、复叠、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

二、骨格

构成图形的框架、骨架,是为了将图形元素有秩序地进行排列而画出的有形或者无形的格子、线、框。

三、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 重复构成  渐变构成  发射构成  特异构成

第二节 重复构成

一、重复构成的概念

相同或相近的形态连续地、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叫做重复。重复的构成形式就是把视觉形象秩序化、整齐化,在图形中可以呈现出和谐统一、富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

二、重复构成的形式

1、基本形的重复构成

在设计中连续不断的使用同一的元素,称为重复基本型。应用形式上主要是基本形的排列方向和黑白关系

2、骨格的重复构成

重复的骨骼没有形的变化,只有疏密的变化。

三、重复构成的类型

四、近似构成

骨骼不变,单位形微变。单位形的应用形式变化,有时也叫近似构成。

五、密集构成

重复构成的一种特殊形式,没有明显的骨格,利用大量形式相同或者近似的元素群集在一张画面上。

第三节 特异构成

一、特异构成的概念

是建立在重复的基础之上,某个形态突破了骨骼和形态规律,产生了突变,这种整体的有规律的形态群中,有部分突破和变化的构成叫特异构成。

特异是相对的,是在保证一整体规律的情况下,小部分与整体秩序不和,但又与规律不失联系,特异的程度可大可小。

二、特异构成的形式

1、大小特异:基本形在大小的特殊性,能强化基本形的形象,使形象更加突出鲜明,也是最容易使用的一种特异形式。

2、形状特异:基本形在形象上的特异,能增强形象的趣味性,使形象更加丰富,并形成衬托关系。特异形在数量上要少一些,甚至只有一个,这样才能形成焦点,达到强烈的效果。

3、色彩特异:基本形在色彩上的特异,能丰富画面的层次,使黑白灰的关系更加清晰、明快,可以从填黑、勾线、空白等表现手法中得到色彩的特异。

4、骨格特异:规律性的骨格之中部分骨格单位在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等方面发生变动。

另外特异还可以像哈哈镜一样,采用压缩、拉长、扭曲形象等等手段来设计画面,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特异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节 渐变构成

一、渐变构成的概念

基本形或骨格逐渐地、有规律地循序变动,能使人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渐变是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

二、渐变构成的形式

1、形态变化和过渡形态形成渐变;

1)单形渐变:大小、方向、位置、色彩、图底的渐变。

 大小渐变:基本形由大变小或由小变大,给人以空间深度感。

 方向渐变:基本形的排列方向渐变会使画面产生起伏变化,增强立体感觉和空间感觉。

 位置渐变:基本形与基本形之间的距离渐次的变密或变疏。 色彩渐变:基本形的色彩由明到暗渐次变化

2、骨骼按一定的角度,或一定的路径发生有规律的变化。1)骨格渐变:单方向渐变、多方向渐变

2)路径渐变:渐变的路径即为渐变的方向,分为直线、折线、曲线和发射等。

第五节 发射构成

一、发射构成的概念

发射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是基本形或骨格单位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自然界中水花四溅、盛开的花朵、光芒四射、爆炸的辐射等现象,都属于发射形式。

发射也可以说是特殊的渐变,具有渐变的特殊视觉效果。它有两个特征:其一发射具有很强的聚焦,这个焦点通常位于画面的中央;其二发射有一条深邃的空间、光学的动感,使所有的图形向中心集中或由中心向四周扩散。

渐变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形象的大小、疏密、粗细、空间距离、方向、位置、层次、色彩的深浅、明暗、声音的强弱层次都可以达到渐变的效果。

二、发射构成的形式

发射的形式主要由发射的骨骼决定,然后就是具体的形态应用在骨骼上,简单的点、线、面、字体或者具象的各种形态,都可以形成发射构成。

1、发射骨格的构造因素

发射骨格的构造因素有两个方面:

 发射点:即发射中心,焦点所在。一幅发射构成作品,它的发射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在画面内也可以在画面外。

 发射线:即骨格线,它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2、发射骨格的种类

 离心式:基本形由中心向外扩散,发射点一般在画面中心,有向外运动感,是应用较多的一种发射形式。

 多心式:基本形以多个中心为发射点,形成丰富的发射集团。

第四章 丰富构成语言的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 了解材料、肌理、质感与设计的关系,掌握构成方法及形式美法则。

教学重点:形式美法则 教学难点:无

授课类型:理论课

练习课 教学方式:讲授

指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材料、肌理和质感

一、材料、肌理和质感

1、材料

生活中纯粹的平面图形是不存在的,任何形态都是附着在材料上,通过肌理和质感把不同材料的组织结构细节展现出来,或者人为地再现某种材料的结构和纹路。

2、肌理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地纹理。“肌”——皮肤;“理”——纹理、质地、质感。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物质属性,因而就有其不同的肌理形态,例如:干和湿;平滑和粗糙;光亮和不光亮;软和硬等等,这些肌理形态,会使人产生多种感觉。

3、质感

由材料的本质属性所显示的表面效果,是通过视觉和触觉直接感受的。质感更偏重于对材料和质量的真实感受,如丝绸和钢铁分别给人柔软光滑和冰凉坚硬的感觉。

二、材料与肌理创造

1、自然材料:自然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材料库,同时每种材料在不同的状态下有着各种变化的形态。

2.人工材料:自然材料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了丰富的人工材料和物品。现代人不但在自然材料中感知无穷无尽的天然肌理美,还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断涌现的新型材料的人工肌理美。

三、肌理的种类

1、肌理有平面性的视觉肌理和有起伏变化的触觉肌理。

 视觉肌理主要完成视觉上的功能,不直接接触而只用眼睛就能充分感受。

 触觉肌理是用手抚摸有凹凸感觉的肌理,由物体的表面组织构造决定的。

光滑的肌理给人以细腻、滑润的手感; 坚硬的肌理形态给人刺痛的感觉;

木质的肌理给人纯朴、亲切的感觉,使人恬静。

2、以形态面貌的可视性分为显肌理和隐肌理。

 显肌理又称为可视肌理,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肌理并接受肌理所传达的信息,如木纹肌理、石板肌理、布纹肌理等。

 隐肌理并非看不到肌理,只是由于物质的结构微小,肉眼不容易很清楚的将纹理辩识出来,如纸、金属、玻璃等肌理。有的隐肌理只有通过显微镜下才能显现出来。

四、常见的肌理制作方法

1、拓印法

将物质表面的真实肌理通过各种方法转移到画面上来,其原理同版画,碑帖拓印的制作方法。拓印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1)将具有触觉的肌理材料剪成或拼成形状,做为原版。将准备好的画纸放在原版上,用带有颜色的滚筒或刷子在纸上加压后,将原版上的肌理拓印在画面上。

2)浮色拓印法

将墨或颜料滴在在水面,在颜色还没有完全混合在一起时,将吸水的纸张铺在上面,将浮色贴在纸上晾干即可。

2、自流法

将颜色滴在较光滑的纸上,使其自由流淌或用气吹,形成自然的肌理。其形态自然,活泼生动。

3、压印法

利用树皮、叶、米粒、木刻等自然材料,在上面涂抹颜色后,压印在画面上,即可创造出随心所欲的肌理。

4、喷洒法

5、拼贴法

五、材料和肌理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肌理是具有可识别性的。

它会通过视觉产生联想,通过联想产生对艺术形态语言性的认知,从而在任何类型的设计实践中发挥其视觉、触觉上的创造作用,以丰富各类形态的表情、扩大形态的视觉。

肌理在画面结构中的存在有四种情况:

1、作为一种物质材料的视觉和意义存在,能直接体现物质

2、在画面与结构中用材料的形式再现物质表面的肌理形态。

3、塑造某种肌理附着在形态的表皮,为形态服务,并使肌理处于只要的表现形态,成为一种装饰手段。

4、用肌理的形式构成画面,成为直接的审美对象。

我们常用绘画的方法逼真地再现物体不同的质感特征,使其成为画面肌理的组成部分。现代设计更注重画面肌理的整体组织,用各种方式营造不同的气氛,构成画面质地的表情特征,影响人们的情绪。有的作品更直接以肌理构成做抽象的表现设计。

第二节 构图与分割

一、构图与分割

把整个画面空间根据需要进行划分,安排适当的内容,这就是构图和分割。构图与分割不仅对画面元素的安排起作用,还决定了整个画面的精神,以及观者对画面的感受。

1、构图

构图相对于分割来说,更讲究其艺术性和表现性。与绘画的关系更为密切。一幅作品中的构图选择往往是艺术家个性和意念的表达方式的一部分。构图可以分为:

 水平构图:平稳安定  垂直构图:积极向上  倾斜构图:富有动感  中心构图:直截了当

2、分割

 等形分割:各部分形态相同、面积相同  等量分割:形态不一定相同,面积比例相同  数列分割:带来视觉上的和谐与美感  自由分割:用形式美法则调整画面

第三节 矛盾空间

一、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一种具有高、宽、深的三次元立体空间,对于物体而言,就是它在空间中实际占据的位置,这种空间也叫物理空间。而我们在平面构成中所谈到的空间形式,是就人的视觉感觉而言的,它具有平面性、幻觉性和矛盾性,即平面构成中的空间只是一种假象,三度空间是二度空间的错觉,其本质上还是平面的。

二、平面上形成空间的元素

 重叠:一个形象重叠到另一个形象之上时,就会产生一前一后的感觉,这也就是平面的深度感。

 大小变化:由于透视的原因,物体在人们的视觉中会产生近大远小、近清楚远模糊这种变化,平面形象的大小变化愈大,就越会产生一种空间

深度感。

 倾斜变化:由于基本形的倾斜或排列的变化,在人们的视觉中会产生一种空间旋转的效果,所以倾斜也会给人以一种深度感。

 投影效果:由于投影本身就是空间感的一种反应,所以投影的效果也能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空间感。

 弯曲变化:弯曲本身就具有起伏变化,因此平面形象的弯曲,就会产生有深度的幻觉,从而造成空间感。

 透视效果:在真实世界中,一般情况下,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而且是愈在前面者愈大,愈在后者愈小,所以透视关系会造成空间感

 面的连接:在平面设计中,面的连接、面的弯曲、面的旋转都可以形成体,面体是空间中的实体,因此,能够形成体的面都具有视觉上的空间感。

三、矛盾空间

 矛盾空间是指利用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觉的错觉,形成的在实际空间中无法存在的空间形式。

 在平面构成中有时故意违背透视原理,有意地制造出矛盾的空间。这是因为这种空间存在不合理性,而有时还不容易找出矛盾所在,这样就会增加观者的兴趣,引人遐想。

四、矛盾空间的构成方法

 公用面:是将两个不同视点的立体形以一个公用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此构成视觉上既是俯视又是仰视的空间结构,有一种透视变化的灵活性。

 矛盾连接:利用直线、曲线、折线在平面中空间方向的不定性,使形体矛盾连接起来。

第四节 形式美法则

一、统一与变化

统一是性质相同或类似的形态并置在一起,造成一致的或具有一致趋势 18 的感觉。统一的手法可以借助均衡、调和、秩序等形式法则。

在统一之中求变化,在变化之中求统一。

二、对称与均衡

对称和均衡都是达到画面平衡的手法。

对称达到的平衡方式如同天平,对称轴两边的形态面积是相等的。 均衡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如杠杆原理,画面中的面积、形态不一定相

等但元素彼此的位置和对比关系的力量相互平衡。

三、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差异的强调。对比的因素存在于相同或相异的性质之间。如大小、明暗、黑白、强弱、粗细、浓淡、动静、远近、软硬、曲直、高低、锐钝、轻重等等。

调和是指适合、舒适、安定、统一,是对近似性的强调,是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要素相互具有共性。

1、对比

由于平面构成的各元素在形态、颜色、材质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视觉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范围很广,如形的圆与方,点、线的疏密、曲直,颜色深和浅等等,强烈的反差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般来说,对比代表了一种张力,能够挑起观看者的情绪反应,能够带来一定的视觉感受。

2、调和

为了避免画面的混乱,在对比之余,我们还要做到画面的调和与统一。调和有两种状态:

大对比,小调和。即总体是对比的格局,局部调和; 

大调和,小对比。即总体上调和,局部存在对比。

四、节奏与韵律

节奏和韵律对应视觉流程的动态过程,借用的是音乐的概念。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是由音符、旋律、拍子、强弱处理等体现的。而对应于构成和平面设计,节奏是由点、线、面、空间及相互关系体现的,形态轮廓和空间组织总的看来起伏变化、流畅但不平铺直叙就是韵律。

五、夸张与简化

夸张的方法有:形态和体量的夸张,数量的夸张;色彩的夸张;细节的夸张;效果和作用的夸张等。

篇8:平面色彩构成

一、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主要由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组成。概念元素是产生于造型之前, 在意念中感觉到的点、线、面、体的概念。平面构成可以有效地促进视觉元素的形成。视觉元素是见之于画面的概念元素, 是把可见的、具有基本形态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的元素。关系元素是视觉元素的组合表现形式, 框架、骨骼以及空间空心虚实有无等因素从本质上影响着关系元素。

平面构成的框架, 一切用于平面构成中的可见的视觉元素, 通称形象, 基本形态即是最基本的形象;限制和管辖基本形在平面构成中的各种不同的编排, 即是骨骼。基本形有“正”有“负”, 构成中亦可互相转化;基本形相遇时, 又可以产生分离、接触、复叠、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等几种关系。骨骼的分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视觉元素与骨骼特征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作用而构成千变万化的构成图案。

二、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是平面设计的最基本知识之一, 配色方面是很多人的问题, 有人会认为色彩的话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了, 觉得舒服其实只是感觉中的一种, 而色彩可以传达的不单单是让人舒服而已。简单来说, 色彩是一种语言, 是一种信息, 是一种可以通过眼睛传达到人脑中直接刺激人的大脑而对作品产生的共鸣。

色彩有冷暖、有远近、有大小, 甚至是可以直接传达信号给观看者。就像是埃及的图腾中红色就是太阳, 生活中紫色的花朵看了就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 土黄色一看就很古典等。

但同时在色彩构成中不同的行业对色彩运用也有不同的感受, 不同的行业对色彩使用的要求也有不同。例如, 网页设计和书报设计是不同的, 网页设计在网页上的色彩除了符合自己风格以外不用考虑印刷方面的问题, 而在书报设计中要考虑印刷方法和印刷出来的效果。

色彩的奇妙之处就在于, 色彩本身的独特表现力会刺激人们大脑中对某种形式存在的物体产生共鸣, 从而影响人们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的认知, 扩大想象领域的范围, 为新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其实在一个具体的设计稿样上, 形态的组织色彩的构成等都是为了获得一种整体的视觉效果。

Photoshop作为图像处理软件, 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 比如, 快捷的填充, 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Photoshop对色彩构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通过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的理解, 可以更真实地去表现色彩, 掌握色彩搭配规律。

一般来说, 在设计工作中, 配色是非常重要的, 而个性的配色会为作品的设计增光添彩。良好的色彩搭配和设计会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但是作品的配色和设计理念, 应同时兼顾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个人的心理印象两方面。通常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是由色彩、图像、文字和构成相互连接而成的。其中, 色彩是最重要的元素, 因为人们接触到设计作品时, 最初的印象来源于视觉上的刺激, 而色彩就是视觉印象构成的关键因子, 不同的色彩构成会刺激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心理感觉, 从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区别于一般的架上绘画, 色彩构成是一门非常特别的理论。而平面构成则是设计专业针对造型方面的一门基础课, 适用范围非常广。

色彩构成对设计思维的丰富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色彩不但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对于审美的判断能力, 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高低的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如此一来, 增强对平面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也是极为有利的。

设计作品时, 应注意色彩的三原色 (色相、明度、纯度、暖色、冷色、有彩色、无彩色、对比色、调和色) , 将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色彩推移运用到一些图案中。

色彩本身并没有什么情感含义, 但受感观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作用影响, 人们会真实地、用心地感受到色彩的情感联想, 从而引起对色彩感觉的共鸣。色彩的联想, 可以分为具象心理联想、抽象心理联想、共感联想。共感联想提到色彩感觉有四种来源, 即: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感觉是不一样的, 如: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 是热烈、冲动的色彩;橙色是十分活泼的光辉色彩, 是一种富足的、快乐而幸福的色彩, 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彩, 它使我们联想到金色的秋天, 丰硕的果实;黄色是骄傲的色彩, 有着太阳般的金色光芒, 它灿烂、辉煌, 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 象征着财富和权利。还可以谈谈色彩的象征手法, 如:绿色象征环保、健康、自然和活力;用蓝色象征科技、清新、现代和发展等等。

在广告设计中, 涉及到平面造型的时候很多, 比如, 招贴设计、报纸和杂志的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等等。而平面构成培养的就是在二维空间中, 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组织、编排。比如 Photoshop软件中, 应用滤镜命令里的扭曲, 以一条直线为例, 分别对其进行“切变、挤压、旋转扭曲、极坐标、水波、波浪”处理后, 产生不同的线, 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最后, 用其中两种线的效果进行复制、组合、变换、填色直到产生一个漂亮的魔幻色轮。

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制作图形, 要产生一个好的作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创意、构图能力、计算机表达。即首先要有好的创意, 然后对其进行粗略构图, 最后借助计算机手段, 制作出所构想的最终效果图。当然, 也有一些经典的创意, 只用寥寥数笔即可表现, 但这种情况非常少。上述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的创意需要具备跳跃思维, 灵活善变, 也与创作者的美术素养相关;而构图则主要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对于平面设计来说, 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尤为重要, 它需要通过合理组织各种元素, 确定视觉中心, 使画面美观并能引导读者的目光和兴趣;计算机表达则是利用有关的图像处理软件工具, 将构思的图像效果制作出来。

创意属于思维层面的灵动,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创意对思维的要求是很高的。在构图方面, 创意要永远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构图在一般作品中起到的作用是最重要的。通过合理地组织各种元素, 安排视觉中心, 使图面美观并引导读者的目光和兴趣, 为你的创意服务。 关于构图当然是以练为主。平面构成比较简单, 可以在没事的时候或者无聊的时候找张白纸随便画 (即所谓“涂鸦”) , 同时也可以练习造型能力。构图的方法很多, 可以在计算机上练习小图, 先用黑白位图 (只有黑白两种颜色) , 就是纸上的美工笔、钢笔所表达的效果;差不多了就开始用灰度的做, 也就是铅笔素描, 水彩单色渲染的效果;灰度的用熟了就可以练彩色的了, 也就是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培养空间思维, 平面作品只是体现在二维介质上, 但很多是表现三维空间的。

三、生活是灵感的源泉

生活是所有艺术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最终又高于生活。丰富的生活阅历会为灵感提供非常良好的素材。这要求我们对待生活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对新鲜事物勇于尝试, 敢于冒险。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无论是美好的, 还是阴暗的, 都抱着尝试的心态去体验。因为不同的环境, 会产生不同的心境。我们所有的经历, 都是我们人生的一种资本, 是我们面对未来人生的宝贵财富。

设计工作最独特的准则就是与众不同, 重在创意。当面对设计工作愁眉不展时, 最好不要闭门造车。比较好的缓解办法就是走出去, 走到街头, 在来来往往的行人中去观察众生相, 这样会非常容易产生灵感。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灵感。培养灵感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旅游, 无论是国内, 还是国外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 相比较而言, 出国旅游效果会更佳。身在异国他乡, 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古代文明的历程, 现代文明的进步之处。当然, 我国辽阔的疆土, 也别有一番风味, 尤其在自然景观方面。置身于自然中, 人性的本性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感观的刺激会影响到心理的变化。这样, 灵感自然不期而至。

要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在网络普及化的今天, 扩大交际范围是非常简单的事。与不同年龄的人交流, 了解他们对生活和事物的认知、理解, 会让我们从思想上变得更加充实, 对时代有更好的把握。

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抓住灵感的基础

灵感的产生并不完全建立在心理或生理的感官上, 更需要知识结构的支撑。除了美术的专业素养外, 非专业知识的涵养也同样重要。博学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从深度和广度上有更深切的认知。想要做到博学, 就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 当机遇来临的时候, 我们的灵感才会适时地产生。

上一篇:衡东县蓬源镇2012年上学期开学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房地产市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