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课程小结

2024-04-12

平面构成课程小结(共8篇)

篇1:平面构成课程小结

平面设计是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的。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形象。而平面设计所表现的立体空间感,并非实在的三度空间,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

在平面构成中,图形的设计需要不同的元素的结合和运用。平面构成的元素有概念元素、视觉元素、空间元素和实用元素。

所谓概念元素是那些不实际存在的,不可见的,但人们的意识又能感觉到的东西。例如我们看到尖角的图形,感到上面有点,物体的轮廓上有边缘线。概念元素包括:点、线、面;概念元素不在实际的设计中加以体现,它将是没有意义的。概念元素通常是通过视觉元素体现的,视觉元素包括图形的大小、形状、色彩等;视觉元素在画面上如何组织、排列,是靠关系元素来决定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实用元素指设计所表达的含义、内容、设计的目的及功能。

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是可见的。形象包括视觉元素的各部分,所有的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于画面时,也具有各自的形象。在平面设计中,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其每一组成单位成为基本形,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利用它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便可得到最好的构成效果。

在一个月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了渐变、重复、相似、空间、特异和肌理等几个效果的构成。

渐变是我常常听说的一种效果,由近到远、由大到小的渐变。形状的渐变: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的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渐变;位置的渐变: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需用骨架,因为基本形在作位置渐变时,超出骨架的部分会被切掉;大小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色彩的渐变:在色彩中,色相、明度、纯度都可以出渐变效果,并会产生有层次感的美感;骨格的渐变:是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使基本形在形状、大小、方向上进行变化。划分骨格的线可以做水平、垂直、斜线、折线、曲线等个总骨格的渐变。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产生了重复感。近似程度小就会破坏统一。近似与渐变的区别,渐变的变化是规律性很强的,基本形排列非常严谨,而近似的变化规律性不强,基本和其它视觉要素的变化较大,也比较活泼。

特异是指构成要素在有次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次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

肌理又称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个不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软硬感。影像

肌理的几个创造方法,有笔触的变化、印拓、喷绘、染和纸张(各种不同的纸张,由于加工的材料不同,本身在粗细、纹理、结构上不同,或人为的折皱,揉产生特殊的肌理效果)。

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通过一个月的课程学习,对在二维空间的图形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以后更复杂的设计方面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了解了更多的造型理念,进一步训练了设计技巧和审美的感觉。

篇2:平面构成课程小结

进入大学以来,上了好多绘画课,但大部分还是在临摹和谐生,终于在最后的一个月里,迎来了我期盼已久的设计课——平面构成。与其他课程相比,设计课我更喜欢,因为它可以锻炼人的思维,具有挑战性。我从来不去抄袭,总是在生活中找灵感,因为创作才是设计师永恒的理念!

现在刚入门的是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课程。初涉设计,我也只是对设计略知一二,在这里请允许我谈一下我对平面构成的心得体会。

刚开始接触时,我们还不知道设计是怎么一回事,只到我第一张作业被打回重做我才知道,设计是一项工业产品,并不是画画那么的简单,它讲究的是精致和创意。设计是一门深奥和富有意义的课程,虽然从它的诞生到现在时间比较短,但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相当大,直到今天我们的生活,依然时时刻刻受它影响。

平面构成元素,包括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是指创造形象之前,仅在意念中感觉到的点、线、面、体的概念,其作用是促使视觉元素的形成。视觉元素,是把概念元素见之于画面,是通过看得见的形状、大小、色彩、位置、方向、肌理等被称为基本形的具体形象加以体现的。关系元素,是指视觉元素(即基本形)的组合形式,是通过框架、骨格以及空间、重心、虚实、有无等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骨格,是可见的,其它如空间、重心等因素,则有赖感觉去体现。

平面构成设计,是指将各种单形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中按照一定规律和秩序进行分解、组合,构成理想化的新的图形。这是一种平面的图形,他不像立体构成设 计那样,通过材料的结合,创造出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性实体。虽然平面构成设计也有立体表现手法,但是,这种立体表现只不过是一种立体感而已,或者说只是在平面图形上造成的一种幻觉现象,并无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性实体存在。不同之处在于,平面构成设计更加人性化,它更加侧重于人的 创造意识,既富于较深的哲理性,又具有很强的秩序性和组织结构性,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情趣特征。

平面构成设计是实用工艺美术的基础,它实际上是一种抽象图案设计,其画面是由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所构成的抽象图形。说它是“抽象”图形,是因为它 与“具象”图形那种以再现物体真实形态为特点的表现形式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平面构成设计所形成的画面,给人带来的印象是独特而深刻的,是使人难以忘却的。作品中富有美妙的节奏与韵律、鲜明的艺术形、强烈的反差效果,带给人们视觉的是一种丰富的不同寻常的审美感受,同时也避免了传统素描的那种枯燥、单调和乏 味。

平面构成设计中的形式美,诸如黑白构成的美、明暗形成的美、方向对比的美、节奏变化的美、韵律展现的美、线面组合的美、动静产生的美以及人与画面互 动的美等等,是作

者通过对自己头脑已经存在的,中平时积累的,从生活中得来的,符合形式美规律的感觉片断进行加工提炼并进行概括、夸张、变形和排列组合而 形成的。平面构成设计就是通过这些创作手法的综合运用,力图使所表现的画面达到尽善尽美。

篇3: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探讨

一、平面构成课程及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平面构成属于视觉形象构成的范畴, 是对视觉语言的特点、构成规律以及审美原理做出研究的课程。它着重的是分析视觉语言的空间、形态、运动以及光和比例等要素的形式规律以及变化规律, 其目的是通过伸张视觉语言要素将视觉形象的表现力充分的表达出来。由于平构构成属于艺术设计中的造型语言, 因此它有着非常显著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 学生要真正地学好平面构成课, 需要系统的、科学的学习及训练, 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视觉形式的规律中掌握其法则及原则, 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设计素养。因此, 平面构成课程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有着以下重要意义:首先丰富学生的设计语言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可以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更强的创造性;其次, 在平面构成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欣赏到大量优秀的平面构成的作品, 这些作品直观上的美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趣, 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的兴趣;第三, 平面构成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明显的作用, 因为平面构成其实质是由抽象的图形辅以基本元素构成的, 学生是在视觉美的前提下打破事物本身的规律, 发挥想像, 设计构成一个视觉完美的整体, 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单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对于平面构成课程来说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范式, 即教学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都相对单一。其内容仍是一成不变的重复、渐变以及发身和特异等基本练习, 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变通, 照本宣科的按照教学内容进行理论讲解、作业练习, 而学生却无法深入了解构成的意义及本质, 学生所设计出的作品地毫无创造性可言, 那么该课程的学习也可以说是失败的。

(二) 训练方法缺乏创新

很多平面构成教学的课堂上都是教师先讲构成的规律, 再列举优秀的作品进行分析讲解, 学生再按照范例做类似的练习, 从而完成平面构成教学的整个内容。比如学生练习构成作业通常都是采用特定的工具, 通过教师所讲的方法, 按照教师要求的规格用墨线填充格式, 其精力都放在如何描画那些黑白的格子, 教师和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作业的精美度, 只是为了作业而作业, 对于设计的应用、理解以及思考都谈不上创新。

三、平面构成课程改革策略

(一) 理论联系实际

单纯的理论知识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实质意义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只有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证, 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老师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设计理论对应的设计实例, 通过分析这些优秀作品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实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解效果。比如在讲解重复构成的内容时, 就可以列举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莫里斯的经典《柳叶墙纸》, 该作品的创新点是其构造形式体现出自然主义, 它代表着工艺产品的再度复苏。那么这件作品中独特的气韵、意境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是由于莫里斯在设计该作品时采用了重复构成, 重复构成其整齐性、秩序性以及严谨性和统一性使这件品表现出独特的气韵及意境。

(二) 训练方法灵活多变

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都不能拘泥于特定的模式, 否则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极为不利, 平面构成也不例外。在设定平面构成的课程内容时, 要注意课题训练的关联性及系统性, 这就包括设计思维的方式、构成的方法以及基础的表现技术等, 从小限制、小课题着手, 先学习简单的构成方法, 通过课堂上小课题的构想方案进行快速的表达训练, 学生通过一定强度的训练来提高创造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积累思维方法以及构成方法和表现方法。比如每个构成课程可以设定五到十个课题, 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五到十种的造型方法, 进而掌握更多的设计思维方法, 对课题灵活应用, 提高整体的设计素养。

(三) 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性与互动性

课堂中要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注重采用启发性教学, 以增加其创造力, 从而弥补教学时间短暂的不足, 使学生在课堂外继续发散思维, 继续思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产生互动, 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才可以将平面构成的知识融会贯通, 充分的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变异构成的过程中, 可以提出问题:设计平面图形的时候怎样才能制造视觉中心?提出问题后可以做一定的留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那么可以再做启发:答案在我们这节课的主题中, 即变异构成。接下来再接着问:“哪些方法还可以制造画面的视觉中心?”然后再启发一系列的问题。

(四) 作业多维评讲

对学生的平面构成作业也要进行多元化、建设性的评价。评价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 学生可以通过未完成的作品和老师进行直接的对话, 或者结合已经完成的作品做自我评价, 找出不足及闪光点, 这样对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及设计思路都做一个整体的梳理, 这种评价的目的是利用学生检查作品的优缺点来提升对用品以及平面构成实质的理解;第二, 学生和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协作能力, 培养其团队意识、参与意识, 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第三, 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和归纳, 教师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基础上, 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总结性的评讲可以帮助学生从艺术内涵的高度理解设计、理解平面构成。

总之, 平面构成课程是设计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多总结、多积累, 找出更为有效的方法实现平面构成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雷波.设计宝典——“构成”的运用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周小松.平面构成[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3]马绥莉.浅谈平面构成教学[J].教学论坛, 2009 (4) .

篇4:平面构成课程小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平面构成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67-02

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的基础训练方法,源于上世纪30年代德国“包豪斯”设计运动,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一种在实践中开拓抽象思维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改革开放后,由广州美术学院幸泉华教授介绍到我国,并在中国美术设计院校引发了一场教学革命,“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被誉为三大构成基础课,侧重面有所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目前,平面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已经在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包装设计等所有的视觉设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一、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平面构成是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它是研究二次元空间形象构成的科学,探讨平面设计二维空间中基本要素的构成、形成规律及应用等问题。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巧性,是设计者从事专业设计工作前首先要学会运用的一种视觉语言基本训练。该课程通过让学生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规律,运用视觉语言创造形象,处理好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构成能力、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广告设计需求。高职平面构成教育的重点是方法与能力的教学培养,目的是培养基础深厚、勇于创新,掌握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该课程主要通过强调点、线、面单纯的艺术训练,以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运用形态元素的平衡、对比、节奏、律动,形象符号元素的叠加、减少等构成形式设计图形,给人们以视觉美感,扩大和丰富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段和领域,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在设计中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美的形式法则设计所需要的图形;培养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

二、平面构成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平面构成课程设计思路主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色,强化训练学生创意构思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在专业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课程教学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重视实践教学,将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之中。

(一)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针对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就业需求,在近年的平面构成教学中,逐步创建以实现教学的目的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目标,构建具有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专业特色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结合专业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更符合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同时,也应注重教材建设工作,除了选用适合的教材,还应积极地编写教材,促进教师团队的快速成长,带动课程全面的建设。

(二)构建科学实用的课程设置。从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着手,因材施教,突出能力培养,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采用“理论—实训—应用”三段式教学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创意训练,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获取创造性思维方式;二是精心设计实训项目,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具体的、实用的形式美法则;三是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帮助解决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问题。

(三)采用课程教学互动及展示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讲授与专业应用设计相结合,通过有步骤地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提高学生对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构成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布置难度适宜的任务,互动式地指导学生,采用多维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整体评价、一对一的个别评价或学生自评,从面到点,从普遍问题到个别问题都给予学生具体的评说与指导,提高学生有效驾驭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老师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此外,在课程改革中,学生应按要求完成关于构成中重复、渐变、对比、发射、渐变、肌理、空间等课堂与课外练习,通过将学生的单元习作、构成设计等作品在全院公开展示,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通过教学展示活动为课程教学改革找到效果检测的窗口,为学生设计才华及能力的展示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平面构成课程独特与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抓住了人脑中潜在非言语思维能力——图形思维。课程通过表达、转换、构形及识别等进行逻辑归纳及分析提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艺术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教学体系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长期以来仅限于各自为政式的创新教育的改革模式,对于传统的对左脑功能过度培养训练的教育理念、完善高职教育中全方位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教育体系提供了开拓性的思想与途径。而在课程教学中,以理论的应用为指导、用课件辅助教学、采取以课题项目的实训为考核的形式和内容检验教学,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也可以使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主要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如下:

(一)建立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训内容。改革后的平面构成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多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在作业内容上,突破传统训练内容的局限,倡导手绘、粘贴和电脑制作等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设计作品,力求在更大的艺术空间里拓宽学生设计表现的艺术语言,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课程中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课程体系大纲分析,把不同能力领域中的相近的知识合,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制定本课程体系的教学大纲,包括课程介绍、课程的任务与目的、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学时分配、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实训项目、成绩考核。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依据把教学模式、实习认知、训练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利用多种参考教材为学生提供支撑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我们把课程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讲授和认知;第二阶段是消化和理解;第三阶段是实训和考核。通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生掌握了本课程的知识,并学会运用它来完成设计任务,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是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的。为此,平面构成课程采取了理论讲解、作业讲评和课后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方式,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外,结合作业讲评及评分,通过教师课堂现场信息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的乐趣,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课后在教师引导下,也可以充分利用强大的网上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学生通过在线视频、在线测试与评价系统进行自主、协作式学习,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邮件、QQ、微信、教学网站等形式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形成多向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也可以随时进行在线测试让学生及时了解所学情况轻松地应对考试。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教学思想。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自主学习教学形式是通过有目的地提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学会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充分利用课题以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能更好地发挥学院图书资料室和网络的作用,通过阅览教学资料,布置专题作业的资料检索与查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理论方面的不足,与课堂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五)基于学生实际项目参与的教学设计。在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的高职教育教与学中,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平面构成课程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及网络资源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课题项目教学中,以专业比赛、具体的实际项目或模拟的广告公司项目开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创新精神。在专业课程中以结合如大学生广告大赛、广告学院奖等专业性比赛或以网络中的广告设计竞标项目,或通过参与学校大型活动宣传海报的设计及会场布置等实际项目进行学习,以实际的项目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实践能力。在进行“实际课题项目”布置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由组长负责管理安排工作。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六)能力本位的教学系统化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学生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领悟和理解开展课程训练活动。利用工学结合的教学系统化设计,即理论知识→作业训练→课程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通过能力本位的考核体系,从工作能力出发,包含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标准、现场的操作能力等手段来完成考核的任务,使学生真正的设计能力得到体现。

(七)课程评价方式的创新。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考核评价不单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而是应该建立整体课程实际效果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给予的课程体系的评价;行业专家对课程体系给予的评价,学校教学督导组对课程组的评价;课程组自身的评价;学生对课程效果的评价。这样一个课程评价体系,完善了课程的整体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发展,为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尹定邦.平面构成[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2]幸华泉.形态构成学[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1999

[3]林玉凤.广告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10)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B287);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改项目(2012JYJGA03)

【作者简介】滕书筠(1983-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硕士。

篇5: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关键词:平面构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90-02

在当代,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设计是在传承文化,提炼生活。平面构成做为一门设计专业的基础学科,始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府,到80年代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程,其主要研究和探讨形式美在艺术设计中的构成原理、形式规律及构成法则。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们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有序的组织和编排,是三大构成的灵魂所在。提升表达平面美的教学教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平面构成教学是当下艺术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从基础绘画艺术到设计艺术二者之间的衔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和视点去观察生活,挖掘创作灵感,将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但时下一些兄弟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仍偏重于形式语言的创作与研究,忽略了创新型设计思维的培养与启发。我们不能把平面构成当做是一种普通专业基础课,以简单的造型手段和造型方法去学习和研究,而应该当做是实现造型目的的一种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也是解决从简单模仿形式法则区域走向自主创新的一条最佳途径。

一、现行平面构成教学的弊端及解决方案

教材内容陈旧老套、过于注重基础练习。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目的是熟练掌握视觉形象的造型规律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当中,而现实教学过程中,平面构成课的教学还是流于形式,任课教师时常不注意本课程与其它专业学科的联系,学生学习后不会将平面构成知识运用到其它专业学科,没真正领悟到平面构成表现语言的规律,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让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的教学意义提出质疑,同时在许多高校平面构成的教材大多和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逐步多元化的设计需求,以致让学生充满疑惑,从而忽视平面构成课程的重要性。

(一)平面构成课程在我国艺术教育中已有三十来年的历史,很多教材在当时设计教育界备受推崇,为我国艺术设计学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多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教材的内容已变的陈旧落后,不能适应当代设计发展的速度和需求。课程建设应从教材的建设开始,不断探索改革,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平面构成教材,内容经常重复出现,图例类似,缺乏新鲜和现代的内容,更不能反映当今设计的新元素,实践练习内容也都以单纯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内容为主,忽视基本形的组合方式和创新训练。构成形式的练习都以骨骼和基本型的排列规律为主,这些内容需要在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原理的前提下进行才有意义。在实践练习过程中没有过多的规则可遵守,导致很多学生感到基本形的造型表现和编排形式难以把握,完全以个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自由发挥。因此我们应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加大基础训练力度。把课本重点放在基本形态的创造和基本形的组织与重组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的相关设计实践课做好准备。

(二)平面构成教学与设计专业课程脱节。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一般在低年级开设,之前的美术基础教学主要针对素描和色彩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对平面构成的知识了解甚少,从现有教材的理论和图例很难真正的理解其与设计相关课程的关联。很多院校在开设平面构成时没有选择性,不管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以同样的课时,同样的培养方案,同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授,使教学模式简单化,形式化。学生对平面构成知识的掌握同一化,实践作业雷同化。使得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感到迷茫,专业方向不明确,思路不开阔。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就需要有意识的把专业设计融入到平面构成的理论教学当中。教学中更应加强与相关专业学科相互联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列举一些相应的优秀作品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解构,使学生更好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以后的设计实践中,避免与后期设计专业课脱节。比如可以以相关平面设计课程中的标志设计,ci设计、字体设计、广告设计等相关知识加以运用和插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设计学科课程的关联性和连续性,避免让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设计课程产生厌恶。丰富设计知识,提高感性认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中晦涩的理论和意境。

(三)平面构成教学轻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手绘为主。传统的平面构成教学内容往往轻视理论传授环节。疏于从构成原理形成的初衷探寻其原委,使学生停留在表面经验层面,模仿前人已有的相关图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和创新意识。实践练习则是以手绘的方式完成,大部分学生仍在老师的要求下,实践练习仍停留在繁杂的点线面和几何图形,以墨水和毛笔黑,白两色,一笔一笔地手工操作着,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枯燥乏味。构成方式和绘制技法一直在重复劳动,说明一个简单的构成规律,照抄临摹现成常见图例,最终验证的是一个早已被证实或者已被重复绘制过很多次的图形和创意,这种机械化、简单化、模式化使得学生的视觉感受陷于麻木。因此我们应该理解手绘只是一种思维运动和图形创意的过程,仅仅是工具和表现的手段而已。我们应该顺应发展潮流借助计算机进行设计、辅助制作,以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辅助完成创作内容,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和构思上。创作是一个实践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构思和修改应当鼓励学生以手绘设计草稿的形式完成,这是一个大脑思维不断运动、创意不断涌现的过程,用手绘不必中断思维考虑如何来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工具和命令。完成稿是设计作品以最完美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如果使用传统的设计工具和制作方法就比较耗费时间,没有充足的精力进行创作和构思,就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意愿。

二、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以图形创意做为设计和构成之间的桥梁。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偏重具象、注重再现是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特色。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从素描造型练习,到三大构成基础再到艺术设计。学生一时难于接受,我们以介于意象和构成之间的图形创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优秀案例进行示范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自觉。设立一个有趣味的主题让学生去研究实现和完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搜集自然素才,在自然造型中发现美的形式和形态,进行抽象处理,使其成为图形创意的元素。再把这些元素与现代构成的构成形式相结合。运用抽象的点、线、面构成的形式法则,进行抽象基本形和骨骼的训练,强调形式美感。将图形创意和平面构成与现代抽象构成有机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平面构成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研究。

(二)强调创新观念,解放制作手段。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已迈入了数字化时代,世界文明也已经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这就更要求我们的构成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制作手段的选择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创新是观念,电脑和手绘仅是手段。我们要勇于创新,不能仅靠板书,还要结合多媒体课件,表现手段不必局限于手绘上,也可以结合电脑辅助设计。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电脑较之笔具是更易于储存、快速便捷的操作工具,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去构思。在教学环节上重新调整学生电脑绘图软件课程的时间顺序,可在低年级便引入电脑教学,在传授平面构成理论的同时,结合电脑教学示范和优秀作品分析,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到应用电脑手段的便捷。应该说明的是电脑和手绘都只是表达平面构成作业的手段而已,没有必要将二者彻底对立,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需要,选择最佳的表现的手段和操作工具。

篇6:立体构成课程小结3篇(范文)

这位同学比较尖锐:说上了三个星期的课,还不知道立构的概念

立体构成是从形态要素的立场出发,研究三维形体创造规律的造型活动;根据创造规律,利用抽象材料和模拟构造,创造纯粹的形态,强调的是“构思和感觉”。

提的很好,看来学生要的还是我做示范,以后加强。

我其实还是挺好说话的/

优点是让学生我信心,指出缺点是让学生提高。吸收:

立体构成课程小结(2):

这是这个学期的最后一门课程,因为我们比别的班多一周的7,所以有点紧张,不过感到紧张的时候感到充实,刚开始觉得不就是折两张纸吗?觉得很简单,但是真的做的时候,拿到自己手上却折不来,时间过的也快,眼看一周的时间过去了,可是手上的作业才折了几张,而且过了老师的基本上是没有的才觉得不能眼高手低,什么是都得动自己手去用心的做。

折了好多作业以后才觉得有了点手感,感觉折这个作业很有意思,老师很关心我们,因为折了许多老师说有的可以,那就说明自己还是可以的,所以老师给了我们许多信心,让我觉得更有信心去学了,在这个课程的学习中我发现一个法则觉得世间万物,的构造都非常相识,世间万物孕育成长衰之季节的时时变化`````````所有的运动变化都呈现某种相识的节奏与规律,立体构成在造型的过程中追寻来自然的启示,把散乱的变化的表现的真切或其他的东西,用自己的思想形式结合的组织,构成具体的样式或表现自己对自然和认为的美感。

在做综合构成的时候发现任何立体心态的构成都有自己的目的性,并存在一定的意义,他们互相对比联合,叠加。。。组合变化创造自己思想感觉不同的形态豆油不同的内涵。。

虽然我们的作业谈不上什么想象,但是我觉得好多人都有一种前在的感觉,偶尔看着自己的作业却发现没什么感觉,当我在开始做的时候我很把自己的思想。情绪,情感。。。都表象在作业上。。但是我做不到那种感觉,偶尔只是想想。。

以前的时候总以为认为着仅仅只是课程而已,但亲于体会到是,我感觉到,立体构成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掌握了构成的方法,对构成有了一定的审美认识,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大的帮助。。

转眼间课程结束了,哦觉得没学完一门课程就会长大一些,这门课程让我发现我身边的每个物体。

包括在环境中都是立体构成,让我去感觉他们的美。。。最后我感到我们的老师他很漂亮也很认真的知道我们学习认识。。祝我们老师新年快乐。。

还有很多的课程感言以下子是形容不了的,希望自己在以后的课程中用心去体会会每个来之便宜的东西。。

立体构成课程小结(3):

我们这阶段所学习的立体构成是三大都成中的一项。三大构成非常重要,它 是学设计者的必须科目。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现代艺 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 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的材料和形式的造型基础科学。立体构成所研究的 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 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的是: 它们都有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 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 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的。总的来说,立体构成和其它构成一样,都是有要求一定的形式与韵律的美感 的。它们一样都有变化和统一;对称与均衡;重复与渐变;节奏与韵律和稳定与 轻巧等,一定的构成规律与形式来表现和组织着整个物体排列美感的。每一件构 成作品都遵循了这些理论,然后使欣赏者对构成作品的立体形态的物理规律产生 不同的知觉心态的心理规律,而起到打动欣赏者的效果。这次立体构成的学习中,我们做了三种构成练习:半立体;线的练习;面的 练习;块的练习;还有一个综合练习。半立体构成是用小纸片通过剪切或者不剪 切又或者只进行一次剪切得到的纸片,然后再对其按照一定的规律以及构成骨骼 进行折叠做成具有类似于浮雕效果的立体形态。然后就是线的,面的,块的构成。线的构成,根据材质强度的不同,线材可分为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两种。比 较常见的软质线材有毛、棉、麻、丝、化纤等纤维材料,此外还有较软的金属丝; 硬质线材有条状的木、金属、玻璃、塑料等。

这次我使用的线的材料是麻和一些 金属丝做成了一个以线的构成为主要储物筐。我使用了金属和麻两种质地不同截 然不同的材质是想做出一个软硬对比的效果,从而不至于让全是麻质的储物筐看 上去有软绵绵的,不可靠的感觉。我使用这两种材质,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的 视觉感受上有一种可靠地朴实的印象,因为麻的质感很独特,它很粗糙,但是粗 糙的东西往往给人的可靠的、厚实的。

我没有在后续加工中为麻绳更改颜色,因 为我感觉它本身的黄色就是大地的颜色,刚好表达了我做这个储物筐时所要表达 的回归自然的想法。为了使它看上去有韵律感,我还调整了整个储物筐的编织顺 序和密度,使它们有了横竖的对比,充满了律动感。

我还做了一个块的构成,原来的想法是做一个类似于大型建筑一样的立体构 成作业。用黑卡纸通过裁减拼贴等方式做成大小不同的块,在实体块的基础上还 会做一些镂空的处理,让观赏者会有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使最后的成果在各个方 向看都不至于单调呆板。虽然在动手之前都有过比较详细的计划了,但是在接下 来的制作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麻烦,所以我在制作的中途稍微更改了一点点想 法。最后决定用这些开始做好的纸盒做一个任意组合,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搭 积木一样,它具有任意性,可以随意的搭配组合,也有一点童真的想法在里面,毕竟,小孩玩的搭积木,谁会知道自己最后搭出来的会是一个什么东西,只要跟 着感觉走就好了。再有一个就是综合构成。其实所谓的综合构成就是把线、面、块加在一起进 行综合运用的一个练习。

在立体构成中,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综合构成是学习立体 造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对材料的把握也有几个重点,比如说单个材料不同 的物理属性表达了不同的视觉语言;不同材料并置构成中的互相关系等。材料的 综合构成是以多种材料构成立体造型的方法,它对材料的属性、形态、色彩、空 间、结构等要素进行实验性的尝试由助于突破常规认识的局限,发现要素中在造 型设计中的“潜质”,提高造型设计的综合表现力。总的来说,立体构成是专门研究空间形体造型的课程。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立 体空间思维和立体空间表现能力、对设计构想的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我 们与之前所学习的二维平面的构图与设计结合区分,形成新的空间构成状态。我 觉得这门课的训练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与交叉的过程。它既考验了我们的设计 理论,也锻炼了我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与现实材质属性以及现代科技环境相 结合的能力。把课堂中学习的理论与实际的材料与工具相结合,一定程度上避免 了在社会上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评价加剧的可能性。证明了我们并不只是学习皮毛,我们也是术业专攻的。

篇7:平面构成课程小结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题实验,培养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理解来解决其在重复、渐变、近似、与发射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能较好的认识图形的规律并树立空间造型观念、理解空间的表现语言。将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2.材料和工具

卡纸、小刀、针管笔、尺子(直尺和丁字尺)、圆规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12课时,共有八个不同方面的平面构成,每个约1.5个课时。另外课外的时间。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把所需要用到的卡纸、针管笔等工具准备齐全。用小刀裁出以38cm×38cm大小的卡纸。

2)开始阶段。在已裁切好的的38cm×38cm大小的卡纸里,用铅笔平均分出四个16cm×16cm的方框,各方框间隔及与卡纸边沿的距离均为2cm,明确各个方框要做的重复、渐变和近似等方面的平面构成。

3)深入阶段。在明确好的方框里,利用尺规等工具进行平均分割(如重复等方面十六等分,)用针管笔绘出及上墨,其他方面的平面构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4)修整收尾阶段。在已完成的各个方面的平面构成中,对其边沿线和内部图形的完整性进行修整,以达到应有的整个平面构成完整性和和谐程度。5.实验成果

通过24个课时的制作和绘制,最终做出了重复、渐变、近似、发射、对比、肌理、特异和密集完整的八个方面的平面构成(如附图),达到平面构成的制作要求。

4月10日

色彩构成设计5月20日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体现形态、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帮助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以后有目的地设计做好准备。2.材料和工具

水粉颜料、毛笔、勾线笔、卡纸、小刀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6课时,共两个色彩构成,每个约3课时 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5.实验成果

立体构成设计6月20日

1.实验目的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2.材料和工具

3.试验时间和分配 4.实验步骤 5.实验成果 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篇8:平面构成课程设置与教学思考

笔者根据从事平面构成教学的经验, 在参考各相关院校同类课程开展情况的基础上, 对平面构成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改革尝试, 希望能够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1. 什么是平面构成

“如果一位将要去访察异国的旅行者, 连关于他目的地的形势和旅程方向的概念都没有一个, 那大概一开头就容易走错的。” (1) 格罗塞在1894年发表了集中体现了他艺术观的代表作——《艺术的起源》, 在这本书中他用旅行者的比喻来描述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的普通知识进行系统与全面地了解的重要性。同样道理, 在我们研究平面构成课程之前, 正确而全面的理解什么是平面构成, 对于我们是否能从正确的方向去研究这一课题, 起着重要的作用, 决定着我们会不会“迷路”。

构, 构造、组合;成, 就也, 成就、成熟、完成的意思。如果我们从字面上解释“构成”一词, 可以理解为组织构造、组装完善的意思。

在此我们研究的平面构成, 作为一种艺术设计的手法, 指的是将具象或抽象的形态, 如点、线、面, 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中按照一定的次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 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方式。设计师通过繁殖、组合、解构、重组等手法, 创造出各种特定的形态。并对这些手法的规律进行总结, 形成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从而将不可靠的感觉变成科学的理性视觉法则。

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 普遍认为始于包豪斯学院, 在包豪斯的课程体系里, 最早把平面构成纳入到现代设计教育中去。包豪斯的教育思想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 表现主义在包豪斯的早期设计教育中形成了支配性的影响。其后, 随着像康定斯基等一批教师的陆续加入, 构成主义的影响也逐步展现出来了。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家将构成艺术表现形式作为基础设计教学, 使艺术设计教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建立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至今, 平面构成已广泛开设于各相关专业的基础教学阶段。

2. 平面构成课程的任务

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课程, 其教学任务也突出了其基础课程的特点。通过平面构成的教学, 培养了学生在二维空间中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及材料、工具、技术、知性、经验等多方面的能力。

平面构成以及其后开展的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的构成课程体系, 不仅为学生提供造型手段训练机会,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设计活动中的逻辑思想、理性思维、判断力和审美能力。

3. 平面构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是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是相关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项重要基础。然而, 在现有课程教学中, 还是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3.1 课程目标不明确, 专业针对性比较弱

不同的专业从表现手法到思维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侧重点, 然而, 现有的平面构成课往往采用同一个模式, 并不区分专业侧重。往往侧重于造型文法的训练, 而忽视创造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只注重固定的十几种造型文法的训练, 而并没有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3.2 课时不足, 难易有效完成课程任务

由于课时有限, 尤其是在综合类大学中的艺术学科, 分配到平面构成的课时相对不足, 加之学生设计基础参差不齐, 很多学生在开课之前对设计缺乏基本知识和概念。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达到课程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4. 平面构成课程方案

围绕教学目标, 鉴于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试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 形成以下方案:

4.1 课程方案设计的原则

4.1.1 合理安排课时

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 合理的分配课时, 根据课程内容, 对课时进行阶段式的分配, 制定每一阶段的任务和目标, 并按阶段布置课程训练的内容, 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计划。

4.1.2 专业性与基础性并重

一方面要突出课程开设的专业特点, 加强课程与专业的关联性, 注重培养专业能力, 并在课程中结合部分专业案例进行讲解,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 也必须考虑到作为基础课程的特点。注重基础能力的训练, 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培养专业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同样重要。

4.1.3 从感性向理性过渡

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需要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学科, 鉴于学生前期课程为素描、色彩等绘画类课程, 学生习惯于感性的思维方式, 平面构成课往往是学生第一门开始需要理性设计思维的课程。所以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 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过程, 是非常重要的。

4.2 课时分配与内容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对平面构成课进行了一些调整, 并在历年的教学中进一步试验和完善, 初步形成了一套课程体系,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平面设计专业中所需的各种能力。

以32课时的视觉传达专业平面构成课为例, 笔者做出了以下安排:

4.3 课程训练

课程训练是教学成果落实的必须经过, 也是教学情况的反馈。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布置合理而有针对性的课程训练, 是平面构成课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课程作业的布置要有明确的训练目的, 笔者为总共32课时的平面构成课设置了四个课题, 分别对应上文四个阶段的教学任务:

通过以上调整,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此方案, 能够使学生从构成训练的基本目的出发, 并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各项构成手段, 增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日]朝会直巳著.《艺术设计中的平面构成》, 吕清夫译.北星图书, 1993年7月, 第一版

上一篇:找毛衣日记下一篇:大学中外美术史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