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罪影视赏析

2024-05-03

七宗罪影视赏析(共10篇)

篇1:七宗罪影视赏析

《七宗罪》电影赏析

姓名:

班级:

学号:

七宗罪影视赏析

看完《七宗罪》,想到的是大卫〃芬奇的另一部电影《天生杀人狂》,还有北武野出演的《大逃杀1》,或许还有些别的,像《沉默的羔羊》之类的影片。他们讲的故事,本身大都虚构离奇又残暴,影片的结局也颇有些出其不意的“尽如人意”或“不尽如人意”。无论这些“出其不意”是导演刻意为了让观众记住这遗憾的影片,还是出于剧本内容本质的需要。首先能看到的,就是在影片片头开始,鲜明的影片分级级别。

很多时候,社会的病态、人性的病态、更多“背后的东西”,温吞的表现方式是不足以引起警戒,反倒是血腥、残暴、惊悚、变态的不合理的表现方式,如同硬生生从活人身上扯下一块皮肉的痛,更容易让人深切记忆并沉静反思。

而这样的表现主题和表达方式,必是需要一个更为宽阔的胸怀,才可被容忍、默许、接纳、认可。

“人民的承受能力,远比统治者想象的要强大”。而统治者,却沉浸在自己的认识中,逶迤不前。

《七宗罪》结束时斯班瑟说“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被天主教认为是遭永劫的七种大罪。

影片《七宗罪》以浑暗为大背景描述了在一个多雨城市的犯罪故事:威廉是纽约警察局的刑事警官,也是个凶杀案专家,他当了3

2年的警察,多年来几乎每一分钟都在辛劳地工作,他也看到和感受到了太多的不幸,他觉得疲惫极了,幸好现在还有7天他就要退休了,终于可以享享清福了。

为了接替他的工作,上司又给他派了一个新搭档——年轻气盛的米尔斯,他是和妻子翠西一同搬到纽约来的,起初翠西并不同意来这座繁乱的城市,但米尔斯认为只有这里才能让他接手一些重要的案子,于是在他的百般劝说下,翠西才同意了。威廉作风严谨,办事老成,米尔斯则有些冲动,心高气傲的他对威廉办案的方式很不以为然。也许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的,米尔斯的第一个案子正是威廉的最后一个案子——一个胖得出奇的男人在家中被杀了,可是在现场,米尔斯和威廉却没有发现什么线索。

紧接着另一起案子发生了,一位富有的辩护律师格特被杀害,在凶案现场的地板上,凶手用血写着两个字:贪婪。细心的威廉重新回到前一个案发现场,不露掉每一个蛛丝马迹,终于在冰箱后面发现了两个字:暴食。这时他们才醒悟到原来他是被强迫吃下大量的东西直到胃被撑破而死的。

威廉猛想到了《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他认为接下来还会发生5个谋杀案,分别与其他的诫条可怕地联系起来,可米尔斯却并不相信。翠西邀请威廉来家中吃饭。米尔斯有些不高兴,但翠西却和威廉谈得很愉快。

在现场发现的指纹使格特的当事人毒贩维克多成了怀疑对象。他

有前科,而且有心理疾病。但当警察赶去拘捕他时,却发现他早已经死了,在墙上写着“懒惰”二字。

通过图书馆内部的调查资料,威廉终于把目标锁定为记者约翰〃多伊——一个为了不留下自己的指纹而将手指上的皮剥掉的变态者。但当威廉和米尔斯前去寻找他时,他已经溜走了。在约翰家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金发妓女的照片。但等他们找到她时,她也死了,旁边又是“淫欲”两个字。

到星期日,威廉就要退休了,而约翰打来电话告诉他们他又下手了。——一个女人赤裸地死在床上,旁边写着“骄傲”。威廉决定办完这个案子再退休,可约翰却突然来自首了。谨慎的威廉认为事情不会如此简单,因为还有两条罪未完成,约翰一定还有花招。

约翰招认还有两具尸体,并愿意带他们去找。这时,有人给米尔斯送了个包裹来。威廉打开时却发现了里面竟是翠西的头颅,约翰告诉米尔斯是“嫉妒”杀死了翠西。

盛怒和悲伤之下的米尔斯无法控制自己,开枪打死了约翰——他犯了“愤怒”之罪,是完成7条训诫的最后一人。

看着米尔斯被押上警车,威廉面对夕阳默默无语。

《七宗罪》使人们接触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侦探说:“如果我们抓住了John Doe(杀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

篇2:七宗罪影视赏析

首先,单是三位主角的演绎已致,令气氛更加深沉诡秘,如那不停下雨的城市,灰暗的室内灯光与强烈的光影对比等,处处尽显导演的功力所在。David Fincher对气氛与场面后掌握完美并能尽情发挥,在强烈的个人风格背后,创作出比《2020》更具末世感觉的现代城市,足以令观众不寒而栗。

对David Fincher的这部影片早就仰慕已久,惭愧的是直到上周才第一次欣赏到。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到十六世纪后,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以及淫欲(Lust)。

导演David Fincher显然不是要拍一部讨论宗教意义的影片,他只是想凭借七宗罪来描绘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下日渐沉沦的人性。

关于人之初性本恶与性本善一直是人们喋喋不休的问题。一部《七宗罪》又给我们以何种揭示?七宗罪是16世纪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形象代表的七种罪恶: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愤怒。

篇3:简历投递“七宗罪”

一头雾水的小罗彻底蒙了:是成绩不好吗?不会啊, 自己曾多次获得奖学金。是没有实践经验吗?也不是, 虽然功课繁忙, 但自己仍很注意参加学生工作。难道是简历制作的不精美?更不可能, 这份简历自己不断修改完善了好几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据不完全统计, 在HR浏览简历之前就已有30%的邮件被扔进了垃圾箱。也就是说, 即使制作再完美的简历, 也可能从来就没有被HR打开过!在就业指导老师的指点下, 小罗这才发现, 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了简历投递“七宗罪”。

第一宗罪:标题无所谓

小罗看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公司就万分激动, 迫不及待地将简历发出。一天到晚海投简历难免眼花, 小罗根本无暇顾及在标题栏里写些什么。更多时候, 他选择将邮件标题空着或是草草地写上“我的简历”之类无关痛痒的话语。

每天HR都会收到成百上千封的简历, 其中标题栏空白或是无意义的邮件绝不在少数。公司邮件来往时, 标题栏是整封邮件的概括或重要信息的罗列。“无标题”邮件既不能说明自己是谁、又不能表明申请的职位。在多个岗位同时招聘时, 往往被视为无效邮件而被毫不留情地删除。

Tips:邮件标题可以“姓名+学校+专业+应聘职位+手机号码”这一简练的模板罗列, 一目了然地标明基本信息。尤其是贴心地写上手机号码, 可以让HR在第一轮初筛后马上联系到你, 而无需再打开邮件正文寻找联系方式。

第二宗罪:我是“罗老大”

当初申请邮箱时, 小罗想也没想就以平时别人称呼自己的外号“罗老大”作为邮箱命名。同学间的邮件无伤大雅, 然而作为求职邮件, 这个命名几乎就是自己的第一张名片。

“罗老大”?工作场合, 可没人买你的帐!

Tips:赶紧检查一下自己的邮件命名, 也许时间长了, 自己都忘记了究竟使用什么名字注册。尽量改为自己的真实姓名, 既规范又易查找, 摆脱学生时代的稚嫩。

第三宗罪:你好, 谢谢!

实在想不出在邮件正文写些什么, 一片空白似乎又不好看, 于是小罗选择了一句话:“你好, 谢谢!”。本想表示礼貌, 殊不知这句话在繁忙的HR眼中可视为废话, 等于什么都没写。

你知道吗, HR在每封邮件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30秒, 一扫而过的瞬间, 你能否抓住他/她的眼球?

Tips:在仔细研究职位描述的基础上, 通过3-5句话, 简明扼要地突出“我为何适合这个职位”。如招聘岗位为“程序员”, 可表明自己的项目经验、所写代码数、获奖比赛等。同时在结尾处致以简短的问候, 并附上自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

第四宗罪:简历见附件

由于害怕简历直接粘贴于正文而出现乱码, 小罗总是会将其细心地粘贴于附件。这么为他人着想的行为, 难道也有错?

HR可不这么想。HR通常使用outlook接收邮件, 在点击标题栏时就能实时预览正文。

由于电脑配置不高, 碰到带附件的邮件往往需要长时间打开, 而且担心沾染病毒, 所以在招聘时间紧张时, HR可能直接跳过带附件的邮件。

Tips:较为妥帖的方式是采取“附件正文双保险”, 让自己的简历在附件和正文中同时出现。同时要注意, HR每天要下载很多附件名为“我的简历”、“20090905”之类的简历, 然后再花时间来改成应聘者的名字, 此时不妨采用“姓名、应聘职位、手机”三要素的形式命名。有同学喜欢将中英文简历分别上载, 这势必增加了HR的下载量, 应合并在一个文档中。如无特殊要求, 可遵循先中文后英文简历的顺序。

第五宗罪:软件领先一步

作为技术狂人, 小罗始终秉持着“领先一步, 胜人一筹”的原则。喜欢尝鲜的他, 使用的都是当下最时鲜的软件。

然而很多公司, 如银行等出于系统安全和正版软件费用考虑而升级较慢。Office2007, winRAR等都可能属于暂不使用的版本。

Tips:如果你使用office2007编辑简历, 请以Office2003版本保存。为了避免版本转化可能造成的排版问题, 可以选择PDF格式, 体现出职业人的素养。

第六宗罪:这些职位我都爱

小罗在心里暗暗将一些公司排了序, 只要是上榜的公司, “做牛做马”他都愿去。一旦这些公司发布招聘信息, 他就恨不得把每一个职位都投一遍, 唯恐公司看不到自己的诚心。殊不知, 逢岗必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位应聘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一个对自己的兴趣特长都不了解的人是很难委以重任的, 且不稳定、易跳槽。有了这样的印象, HR也不会再有兴趣阅读正文。小罗投递的所有邮件都有可能被“大快朵颐”地同时删除。

Tips:简历投递不仅要靠“量”, “质”的把握才是硬道理。面对喜欢的公司, 更要做足功课, 找准突破口。同时, 不妨将对公司的诚意体现在邮件正文, 浅谈对公司的了解和发展的建议, 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即使难免需要一岗多投, 也务必锁定在2-3个相关的职位中。

第七宗罪:小邮箱才个性

作为某些网站的粉丝, 小罗坚定的使用一些小网站的邮箱, 以标榜自己的个性和品位。

然而, 对于一些客户使用较少或知名度较小的邮箱, 大公司往往使用拦截系统, 直接默认为“垃圾邮件”。

即使某些细心的HR在有余力时翻阅垃圾邮件, 也可能已过了截止日期。

Tips:请检查一下自己使用的邮箱, 是否为yahoo、Gmail等较为常见且信誉度较好的邮箱。有时候, 使用自己的学校邮箱发送也不失为证明自己学生身份的好方法。

最后, 请开启邮箱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功能:“阅读回执”。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监测到邮件的最新动向。如发现自己的邮件在截止日期前被莫名删除, 务必及时进行补发。

“怀才不遇”、“伯乐难求”是小罗们常常发出的感叹。然而, 在简历投递中, 你是否已不知不觉犯了以上的“七宗罪”?

篇4:健康七宗罪

★第一宗罪:每天都淋浴

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习惯于每天都淋浴。殊不知,管道热水加上粗糙的肥皂会破坏皮肤表层的毛孔,导致皮肤干燥、皲裂,甚至感染。生理学家认为,人们根本没有必要每天都淋浴,即使因为工作需要每天都淋浴,也最好使用温度稍低的流水。肤质干燥的人在淋浴时,可以使用不含皂剂的沐浴露,它能保持皮肤中的水分,起到更好的护肤作用。

★第二宗罪:每天睡眠8个小时

4~15分钟的深度睡眠,能让人体充分放松休息,其效果等同于晚上多睡一个小时。认为每天晚上睡眠8小时,才能让人体充分放松休息的观念过于守旧。在远古时代,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恶劣,人们的睡眠过程往往被打乱,多次短时间的高质量睡眠也可适应人体的生理需要。如果半夜醒来后再也难以入睡,请不要焦虑,不如起床做一些分散注意力的轻松娱乐活动,如拼图或读书,直到身体出现困意。

★第三宗罪:刷牙之后马上喝水

这种做法会让牙膏附着在牙齿表面的氟化物丧失护齿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刷牙后半个小时内避免喝任何液体饮料。刷牙之前也不要在自来水龙头下将牙刷打湿,因为这会稀释牙膏的护齿作用,人体口腔内的湿润度已经足够,并不需要额外的水分。吃饭之后半个小时内也不要刷牙,这种做法会刷掉牙齿表面的釉質,削弱牙齿对食物中含有的酸性物质和糖分的防腐蚀作用。

★第四宗罪:座便器

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在公共场合和家居生活中,更普遍采用的是座便器。殊不知,相对于坐便来说,蹲坑是一种更自然的姿势,而且不需要肌肉的过度用力,还能降低人们患上胃肠道疾病的可能性。蹲坑更能适应胃肠道消化这一人体复杂的生理过程。即使那些因为患有特殊疾病而不能蹲坑的患者,医生也建议其如厕时,在脚下垫一个15厘米高的脚凳,并将躯干向前倾斜,这种方法就能模拟蹲坑的姿势。

★第五宗罪:喜欢做家务

美国学者选取了100多名工作男性和女性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那些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的人,其血压值要明显高于不经常做家务的人。不要以擅用真空吸尘器和勤洗衣服为荣,过于繁重的家务劳动实际上有损健康。如果一个人把过多的心思放在烹饪、清扫房间和精打细算的购物上,很有可能就会引起血压偏高。过多使用家居清洁产品,还会增加人们患上哮喘病的可能性。西班牙市政医学院的数据资料显示:清扫房间过程中使用酸性喷雾剂和空气清新剂,只要每周使用一次,就会使1/7的成年人患上哮喘症。

★第六宗罪:错误的呼吸方法

随着人体的衰老,呼吸的效率会降低,你会越来越依靠婴儿那样胸部呼吸的方式。胸部呼吸方法会让陈腐的空气在肺的底部徘徊,而每个人的肺容量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新鲜的空气无法达到这个部位。肺的底部存在着最温暖和最湿润的血管,这些血管能让空气更加容易和更有效率地进入和排出血液。正确的呼吸方法是采用瑜伽的腹式呼吸方法:吸气的时候让腹部膨胀,但胸部要保持相对静止不动,把腹部慢慢向外推。呼气的时候腹部肌肉收缩。在吸气和呼气的转换过程之间稍微停顿一小会儿。每天这样锻炼几分钟,长期坚持下来,有抗压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第七宗罪:晚餐后休息放松

如果你在晚餐之后完全不运动,饭后就躺在沙发床上看电视,或是在上床之前才吃晚饭,很容易将晚餐中多余的热量存储为脂肪。运动生理学家建议,人们晚餐后以轻快的速度散步20分钟,晚餐一定要在8点前进食。控制体重的最佳方法就是少吃多餐,每次进食的量少一点,次数可以从通常的3次增加到5次。 ■

篇5:电影《七宗罪》影评

我们是人,人总会有弱点,总会犯错。看看这七宗罪,谁能说自己一个也没有犯,也没有看到别人犯过呢,“我们都该死”也许这才是每个人心里最阴暗的一句话。

如果我们真能克服这些弱点,恐怕我们都在天上长居了。但就连在天上长居的天神也不能避免犯这些罪行,最著名的一件便是耳熟能详的“金苹果”事件:三个女神为争夺“天下第一美”,互相嫉妒,勾心斗角。最后金苹果给了爱神阿芙洛狄忒,使另外两位女神: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嫉妒至极,也使随后的特洛伊战争一波三折。既然连天神,还要是智慧女神,也会犯这类人性的罪行,何况是我们这些凡人呢?我们只能尽量把我们的欲望所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减至最少了...也许电影把一些东西夸张了,或者是写出了一些极端的事情。但是,电影就是造梦。经典的电影让90%的人喜欢,无论种族和国度。人的共性就是畏惧,怕死,怕失去,怕痛苦,怕可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人却喜欢看可怕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发生在坏人的身上是罪有应得,观众的暴力心里得到释放,正义得到了伸张。发生在好人身上是痛苦,观众会为此而叹息落泪。电影不是哲学,只要在两三个小时里满足观众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了。七宗罪的故事是阴暗的,在任何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社会里,在大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压力都是大的,大城市的犯罪率总是高的,发达的媒体对暴力的渲染总是过渡的,久而久之,人们产生了对抽象暴力概念的恐惧,也产生了对具体暴力程度的免疫。过去战争影片上英雄们中弹后挺胸伸腿手捂胸口之后倒地的情景现在真的让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不屑一顾。所以七宗罪里的血腥情节都是极其特别的,只有这样才能拨响观众恐惧心理那根筋。让人们细数这七宗罪

第一个是过度的享乐中的纵食;而贪婪也包括了贪污之类的,也就是新七宗罪里为了自己的生活使大多数人贫穷这一解释; 懒惰则意思是碌碌无为的生活对生活没积极的态度;淫欲解释是通奸 不过现在来说包括伦理上的不道德和自己对生活的不道德;傲慢解释是强势不过更多的解释是孤僻不能和群,以及反对或者鄙视周围的事物;暴怒则是暴力没有理智的行为;嫉妒是本身不能而望人之优,而做出的不理智的行为。七宗罪的行为不是意味一个人能做多少。这7点很普遍可以说人皆有之不能回避的缺点而已。只不过是个人的发挥而已 7天大体对应上帝七天造人,揭示人皆有罪。我个人觉得是一种警醒 人性的一种探讨就像七宗罪的电影 最后本来最后那警官可以选择理智可是最终还是开枪了。也许就是对他另一种人性的诠释 就是说他本身是善良的 可是他容易暴怒但是他其实还是可以控制但是他在选择对妻子的爱和自己的以后生活上他选择了开枪。

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悲剧永远是最受欢迎的,因为悲剧让人思考。如果故事情节可信,主线完整并直接导致主人公的悲剧结局,那么观众就会越发痛苦地被Brad Pit影片最后枪杀罪犯的表情所打动。演员的表情是演员的一切,还记得那表情么:为什么要杀我老婆?!为什么要砍掉她的头?为什么我却不能杀了你!?

篇6:影评《七宗罪》

——浅析《七宗罪》 人物形象

《七宗罪》是导演大卫·芬奇的电影事业走向风格稳定与个人化的初始标志。作为一部犯罪惊悚电影,《七宗罪》成功的营造出了一种不安定的氛围,阴郁、忧沉、哀伤的情绪像影片中永无止境的阴雨天一样,交织成一张网。当一桩又一桩匪夷所思却合情合理的谋杀案被镜头呈现出来的时候,观众不禁发现在主角的引领下,案件越发扑朔迷离跌宕起伏。截然不同的人因为这一桩谋杀案而聚集在一起,截然不同的信仰产生了摩擦,截然不同的结局早已经由他们选择完毕。导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可说是极见功力。

由演技不凡的老牌黑人演员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威廉·沙摩塞是推动影片发展的关键人物。每天环伺在身边的暴力颓靡令这位退休的老警官深感疲惫与悲哀,但是当面临天才凶手连环作案的时候,他还是选择帮助年轻的密尔斯追踪侦破这起案子。影片中每一个沙摩塞的脸部特写都能够透过他看似波澜不兴的双眸来传达出人物内心起伏的情感。这个睿智稳重的老警察多年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一己之力对抗着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以法律和智慧的力量维护着处于下风的良善。他是上帝派来人间主持正义的使者,是智慧与良知的完美结合体,同时又是不断重复的人间惨剧的见证人。

正如好莱坞大片的一贯经典路线,必要一动一静的两个主角来搭配着经历一系列事件。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年轻警官大卫·密尔斯,在他身上集中了所有美好积极的一面,英俊的面容、健康的身体、起步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然而,如此正面的人物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冲动易怒、心高气傲。不屑沙摩塞的办案方式,粗暴地对待采访记者,搜寻证据毫无耐心,不顾沙摩塞阻拦破门追查……以上情节无一不体现出他的性格缺陷。正是由于这些细节作为伏线,才注定了他成为罪犯谋杀中的一环。他是个英雄,却是个悲剧的英雄,命运的反复给他留下了永远的精神创伤。

本片最为出彩的人物,是由凯文·史贝西所扮演的罪犯——自以为是上帝布道者的约翰·杜。这名罪犯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他的谋杀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去惩罚人们的罪恶、扫清不洁的欲望。他精心设计出了一套方法来挑战世界:以天主教七宗罪为原型,找到七个代表作为谋杀仪式的祭品,然后以毒攻毒将其置于死地。一个可以强迫人吃东西吃到胃破裂内出血的人,一个可以将人禁锢在小房间单人床上折磨一年的人,一个为了完美的执行谋杀不惜剥掉自己十指指纹的人……却是一个写满整间房笔记本的高智商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凯文将约翰的冷静、偏执、睿智、彬彬有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观众对这个影片后半段才露面的大反派越发印象深刻。作为代替上帝执行审判的刽子手,约翰甚至把自己也算了进去,在妒忌的祭坛上以身殉道。这一切都远远超越了同类型的影片人物设定,由此不难看出导演对这一人物的重视。

篇7:《七宗罪》鉴赏

姓名:韩利学号:20105034038

院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七宗罪》这部影片我看了过三遍,每一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看第一遍时它是恐怖的,吓人的,没有看出别的什么东西。

再看第二遍时,有些不一样,影片中的纽约,灰暗、潮湿、肮脏、混乱,接连不断的命案,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影片似乎只是在向世人展示:人性堕落,有罪之人会遭惩罚。这样片子就有种道德劝诫的警世意味,让人看后可能反省自身是否有罪。然而,什么原因让这些人产生罪恶,让凶手不可忍受而以上帝之名以杀戮的方式来进行惩戒,影片好像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

第三遍看后对影片中画面的那种强烈的对比和画面所塑造的环境让我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从画面和音乐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对原罪的关注,感到一种绝望,从影片中表现出世界的罪恶与冷漠,例如,老威廉去图书馆查资料时,遭遇一拨无所事事的同事。他们整年呆在图书馆,只知道喝酒、打牌,威廉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学习知识时,他们自嘲自己有文化,随即打开唱机,播出的曲子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在静谧平和的旋律中,老威廉在思考,他们继续打牌取乐。先贤的知识高雅的音乐被人们漠视,在这样的情节中,这个曲子就像文明退化的哀乐。它给我一种颓废、腐败、堕落的感觉。此外,在这个片子中还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中反复论述的观点,新媒介的出现对人们认知世界方式的改变。老少警官威廉和大卫,代表了受不同媒介影响的两代人。老威廉是在印刷媒介的环境里成长的,他应该出生在20,30年代,那个时代电视还没有普及。而大卫显然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所以他们处理案件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印刷品是有字符构成的,阅读时需要大脑不断的解码、记忆、呼应、总结、抽象,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思维过程,老威廉正是秉承印刷媒介造就的逻辑的、缜密的、深刻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细节,并以此为线索进行逻辑推理,遇到问题甚至会翻阅古典著作,表现了沉着谨慎的侦案风格。电视是光影和声音组合物,看电视不需要动脑子,人们不费任何力气就能理解电视上的通俗语言和画面,从小就看惯图像偏向视觉体验的大卫的表现是狂噪、冲动、易怒、油腔滑调、满嘴脏话,侦案时也是对着几副现场图片翻来覆去没完没了的看个不停。老威廉给他的几本但丁的书,被他诅咒并扔进抽屉里。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不断地发明越来越先进的技术,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但我们的精神却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空虚,我们越来越冷漠地对待生活中出现的人,出现的事,我们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封闭。

七宗罪,每个人都因为犯了其中的一项而死 :

胖子是犯了“暴食”而死

律师是犯了“贪婪”而死

毒贩是犯了“懒惰”而死

妓女是犯了“淫欲”而死

演员是犯了“骄傲”而死

罪犯是犯了“妒忌”而死

警察是犯了“愤怒”而死

虽然警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但他的心已死。罪犯以上帝的名义惩罚世人,在犯罪心理课上看过之后我从人内心自身出发,人都是有欲望的,只是狂热程度的不同。人们进行犯罪并不一定是需要矛盾,罪犯杀人只是为了满足他那变态的心理,替上帝惩罚世人只是借口,他的愤世嫉俗,对人生的不满发泄在别人身上,如果他事业有成,或者有一位很爱他的妻子,他还会有时间想怎么替上帝惩罚世人么?他是“妒忌”,但那是他为自己的失败找的借口,他想向上帝诉说他受到的不公平。

他如果真的是替上帝惩罚世人,那么善良美丽的Trace何错?被他杀死?

篇8:高考“七宗罪”

假如没有了高考,中国的教育将会怎样?

如果将高考就这样进行到底,中国将会怎样?

高考第一宗罪:考试至上,素质滑坡

也许是古已有之,高榜得中,高官厚禄,衣锦还乡,封妻荫子……这样的“能量守衡定律”的根深蒂固,是以一种反动确定无疑:自古华山一条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时至今日,也许是从胎教开始,所谓的考大学,就成为中国人的一条金科玉律。它简直就是中国人的一个神圣的图腾。考试,特别是高考,被推上了神坛。而且,似乎没有下来的迹象和可能。

在某工科大学偶一日某老师叫起学生朗读课文,发现的是那学生、那些学生和那不止一批的学生的小学、中学里的语文课是白上了的。语气不对,语感不佳,句、逗不分,层次不明,底气丧失,章法杂乱……一打听原因则非常简单,一小学和一中学的过来老师和学生们全力以赴的就是——答题。

是的,将聪明智慧和勤劳正直的中国人都绑在一辆战车上,向着高考做一次最后的斗争,中华民族,是不是自己将自己弄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在某公司某经理给某大学生员工布置的文案中,错别字连篇,句法错误,章法混乱,一篇文案竟然将一个逗号进行到底,最后划上了一个句号。

这样的语文学科素质,怎样在生活中、思维里和逻辑上将大小事情分得清楚?怎样在工作上、行为里和作风中体现出应有的精明强干?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啥时候能够小学毕业?

语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表达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素质。在这种基本素质上的散失,我们的高考,考得“高”吗?

高考第二宗罪:目标缺失,理想倒置

人生的头30年里,只忙一件事,中考、高考和高考后。这样一个目标,锁定的是什么?为了这样一个目标而奋斗不息,值?还是不值?

30而立。立什么呢?用30年时间忙活了一场场考试的人,到后来除了会考试之外别无所长的学生们,他们安身立命的依据是什么?哪个是他们今后的人生理想?

第一个问题是,30岁以后,他们为什么而活?第二个问题是,一旦考完了,今后怎么活?第三个问题是,以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他们能活成啥样?

如果一个人的头30年为高考而活,30岁后才开始为自己而活,“自由”的生活与工作,这是不是倒立人?这不是理想的倒置吗?

这样的理想倒置的最大悲剧,是一种发生在我们千百万莘莘学子身上的一种司空见惯的反映——不会活。

高考,为什么?是为了高考吗?

高考,考什么?是考生必须的吗?

高考,凭什么?一种死制度竟将那么多活着的生命桎梏,合理吗?

在我们这里,大学生自主创业罕有成功者。当人们将比尔·.盖茨和迈克尔·戴尔的创业神话津津乐道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了解到那里的神秘。当那神乎其神的创业与我们的学生总是擦肩而过的时候,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发生了——中国学生要当老板当富翁的理想越强烈,他们失败的机率就越大。原因也简单:谁都想过河,谁也找不到渡河的方法。高考给了人们以那么大的希望,但却抽掉了那梯子,让你掉下来直到死无葬身之地。

高考第三宗罪:违背规律,漠视人性

这世界上,有没有天生就不爱读书的人?人世间,是不是只能靠一场考试定终身?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但高考,则肯定。

世界上连两片相同的叶子都没有,这个哲学命题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个性并肯定了共性。但高考则强调了共性而否定了个性。

如果你不去高考,第一你不是好孩子,第二你将来肯定没出息,第三你现在就应该找个地缝钻进去。

当所有的孩子们都在削足适履、拔苗助长和缘木求鱼中将自己与高考结下不解之缘以后,一道龙门下是千万条小鲤鱼竞跳,跳过的从此如鱼得水,没跳过的于是就要被开除“鱼籍”,从此到处遭白眼和被鄙视,这是我们这个和谐社会的概念吗?

于是,我们这个国家里,从来都不缺乏所谓的“文化人”,但文明却不断的散落。我们也不缺所谓的“精英”和“人才”,但是就是没有产生出超越古代四大发明那样的彻头彻尾的自主创新成果。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教育也有它自己的规律。因材施教,是孔子早就提出的观点,可惜到现在,我们的教育者们却仍在反复地鼓噪“唯高考论”:高考而不因材。那些实在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高考的人,就都成了被遗弃的一群。看一看他们脸上的惭愧,就知道高考的伤痕有多深了。

高考第四宗罪:扼杀创造,散落文明

“思维是大自然中最瑰丽的花朵”,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之所以英明,是因为他特别强调了“自然”。

当全中国最活跃因而最智慧、最年轻因而最可贵的头脑们都被一项考试钳制,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大家用一个头脑思考,人们用一个答案判断,所有人都陷在集体无意识的一个怪圈里发生了可怕的思维障碍。

直勾勾的眼神,傻呼呼的表情,蒙兮兮的神态,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学生模样”(孔乙己)。而当他们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超常和神勇,则说明他们的智、情商等尚没有泯灭反而张扬,但只可惜,那样的活动是常常被冠以“不务正业”的。

于是,在这样的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出现丑恶现象甚至走向极端主义,不是非常可能的吗?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人,拿了一个标准来约束很多人,物极必反的逆反与抗拒,将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没有给学生们以更多的选择和更开放的空间,学生们在“是A非B”的选择中,当然就极容易从一方面走向二方面,举一反三的能力,他们没有;一以当十的辩证法,没有人教给他们。

大学里连结婚都可以了,还不宽松吗?

他们真的结婚了,拿什么活下去呢?

高考第五宗罪:片面功利,教育错位

几乎所有的人——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上的舆论最后都将高考列为青年学生的第一选择,在唯有高考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下,片面地强调高考的功利性,我们高等教育的位置,摆得正吗?

教育,是百年大计。说的是教育因为独特的功能承载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的希望。教育改革,包括高等教育考试的改革,应该是在创新中寻找更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当举国上下都在强调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时候,我们是否找到了无法实现创新的原因?

考大学,读本科,攻硕读博,当这一切都朝向一个方面——好找工作,找好工作,学而优则士,这种相当局限和片面的功利导向,来自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更来自我们高等教育的错位。

凭一纸文凭和一些名气,在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在“垄断”了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将自己变得寄生、腐朽和垂死。而当这种弊端无法获得来自教育主体的觉悟和自省,毕业生学无所长和学无所用在初露端倪后,其实并没有引起向来以老大自居的高校的警觉。

当内地里的学生放弃北大、清华而转道香港求学的报道引起哗然之际,吸引人们的更大的功利是,那里的毕业生就业容易。

学业、专业、就业和立业,这本来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设计,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发展,但是因为我们在教育上的严重错位,它们不幸被割裂,被破坏和被遗忘了。

高考第六宗罪:资源浪费,脑力衰微

在21世纪,脑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的关键一步。头脚倒立,是新世纪最让人看不懂的事儿。用头脑走路,让脚来思考,靠直觉判断——这是返朴归真还是返祖?是遭遇复杂还是问鼎简单?是更感性还是更理智?所有这一切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隐藏着这样一个玄机:新一轮新格局的社会竞争,很可能就是在脑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界面上来进行。

但是,我们却把脑力几乎都用在了高考、中考和英语四、六级上。全中国最聪慧的头颅里,一边是出题的、判卷的、录取的和服务的,一边是复习的、押题的、辅导的和答题的,人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了一项劳民伤财的怨声载道的事情。谁都看到了那里面的问题,但谁都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而更令人头痛的是,发生在上述考试上的教育腐败和考试经济,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在防不胜防中将一种特别的反动昭然若揭:因为你有空子可钻,你并不是十全十美,你完全可以换个方式和方法。但是,你没有。

我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我们将最重要的脑力资源放在了猫与老鼠的游戏上,我们已经不堪重负!

高考第七宗罪:信息封锁,公信力差

高考志愿的填报,是在成绩公布之前。这样的规定不知道有多久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改一改。在信息社会已经发展到如此先进的地步,在我们的高等院校并没有私有化和市场化的情况下,考生们却不能充分享受开明社会的开明录取,先公布成绩,后填报志愿——有什么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

人们亲眼所见,因为志愿的选择每一年都要葬送很多考生的前途。在后悔药没地方买的情况下,一种与我们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相悖的怪诞,竟然堂而皇之了这么多年。在国家办教育和国家垄断高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各个高等院校的竞争,就是建立在考生志愿填报之上,怎么看上去都降低了高等院校的公信力。

问题的关键是——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深造的形式,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不能夸大,更不能将它神化。

高考,作为社会资源整合的方式,有它一定的科学性。但不能只是这一种,更不应该说它是万能的和至高无上的。

篇9:七宗罪影评

这种子是否能够遇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完全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类灵魂的赋予。当你给这灵魂赋予腐朽这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后茁长成长。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这样说了一句话:“这世界是好地方,值得为他奋斗。我赞同后半句”。

在海明威的字典里可能是这样的意思:这个世界很多的不公平,目睹这世界让我们感觉到悲惨凄凉,但是我总是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很干净的地方。而为这干净的地方我们值得为之奋斗。

摩根费里曼用这句台词来表达这部电影放佛要告诉人们的一些东西:“这世界是好地方,值得为他奋斗。我赞同后半句”。

这句话是在讽刺么?或者是说这个世界太不完美了?也许是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太多了吧?我们这个星球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是不是也在高速的毁灭?而人作为这个星球的主宰到底又主宰了什么?。。。。。。

纵使我们有千万次的问,但是这些问题总不能成为我们不为之努力的借口,在时间的长河里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们是会感到幸福的。所以,后半句我也赞成!

悬疑—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的:充满悬念,无法看清楚真相的一些事情或者是事物,最终导致人产生一种怀疑猜忌和不理解的心态。

悬疑电影—百度名片这样说:悬疑电影是指充满悬念,利用电影中人物命运的曲折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或者无法看清的结局真相,吸引观众注意力并能引发后续思考和讨论的一种电影类型。通常结局意想不到,让人大呼过瘾。

《七宗罪》—一部结构式电影。

美国60年代有一种电影类型叫“地下电影”,这种电影的工作人员强调一些另类的题材和一些让人震惊的题材,这些题材更加能够凸显电影人要表达一些世界观和一些人性方面的东西,他们用这样的一种电影类型在向世界诉说。这类电影之后在影评人亚当斯席尼的评论中被称为“结构式”电影,从此这个词语在国际影界流传开来。

篇10:七宗罪影评

饕餮Gluttony

作为食欲的罪恶,以旁观者的眼睛看,影片用一个斗室昏暗的光线勾勒出一个令人作呕的犯罪现场,腐败的食品让人毫无食欲,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现场的腐臭味,这恐怕让那些一边看电影一边吃零食的观众不安。在影片开头即以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情节抓住人心,惊悚片的典型特征着实叫人击节。然而警察并没有获得太多有力的现场证据,让故事在一团迷雾中继续发展。

而在进入现场前,米尔思给老头萨摩赛端了杯饮料(或者和早点有关的食物),在进入现场前,年轻人和经验十足的老警探之间的区别用这个小细节就足可管窥。其一,即是刑事案件的现场,通常不可能给人什么胃口,反胃就应是经常的事情,老者选取不进食,年轻人却相反。这至少证明,米尔思生活有规律,若不是按部就班,起码正常。再者,开头一幕交代的萨摩赛早上起来喝水的画面,按正常饮食规律,他的行为是摄取人每一天需要的关键元素,而非罐装饮料或者其它。这证明了萨摩赛起码是个懂得最简单实用生活方式的人,因为他单身,不用在上班前对身边的女人说再见之类的话。

第一个案件,其实就是对个人生活最直接需要的无限放大,当生存的必要手段变成了贪婪的进食,其最终的惩罚变成了吃到死这样一种恶心的结果。我不明白圣经上关于此的描绘是怎样的,第一宗罪,再放眼看,甚至能看到整个社会对各种可食用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受害者的死因,除了头上被枪口之类的硬物顶伤,只有饮食超过极限给人身体带来的伤害。其一:受害者被迫,其二:受害者肥胖至极,这样的死亡方式,有点死得其所的无奈,其三:凶手作案手法用在受害者身上有种极端的讽刺意味。

关于食欲的思考

如果把日常生活中节制的食欲看作一种具有神明意志的行为,贴合所有道德准则的话,食欲不仅仅是必要的,甚至能够变成一种美德。世界纵然不甚完美,有潜力为之奋斗的前提却是如此的物化,既然无人能够免俗,那所有可能称之为奋斗目标的东西,全都逃不开其物质性的根本。电影用饮食开头的这一宗罪,除却借一个令人意外的开场增加悬念电影的可看性,其电影之外的暗喻,在镜头下面,隐藏的是一种让人不安的真相:没有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何来所有人类社会的一切?

贪婪Greed

人类种种的欲望,无处不见贪婪二字。故事把贪婪的受害者设定为知名律师,大约在那样的社会体制中,律师不仅仅体面,而且收入可观。在第二案件的现场,有一个俯拍的镜头,那办公室之豪华宽大,让人在注目现场血迹的同时,不禁感觉到扑鼻而来的铜臭味。律师的死因与威尼斯商人中一磅人肉的情节如出一辙,关于名著的情节我无意细考,而死在豪华的厅堂内,死者有如被上帝之手裁决,其视觉上的发人深省完全不亚于莎士比亚名著所创造的情节桥段。故事至此,已不仅仅仅限于宗教层面,编者开始把描述案件当作反观社会整体的手段,逐步深入黑不见底的人性的深渊。

探寻贪婪的表象之下

关于第一个案件,米尔思与萨摩赛有小小的摩擦,老干探认为凶手没有明显的动机,必须还有下文,年轻人则血气方刚,以警察的惯性思路来决定案情。而当第一个死者胃里面的残片引导出两个案件的关联后,证实了案件之间的联贯性,萨摩赛退却了,他想要选取安静的过完警探生涯的最后一星期。米尔思却一往直前,虽说表面上拒绝老头的帮忙,但是在下一个案件发生前,他只能冥思苦想。米尔思的工作状态具有普遍的共性,而萨摩赛则一如凶杀电影中常常出现的引导者一般,睿智又不乏凡人的弱点。

两个案件,两个警探,矛盾重重,这时米尔思的妻子开始介入,一顿晚餐,一种任何国度都会用的交流感情的手段顺利化解两人本来就不大的矛盾。那里出现了翠茜的愿望:期望丈夫能在新环境中尽快与新环境融合。这看似简单的晚餐,实则在不经意间将两个案件的原罪DD饕餮和贪婪的正常状态联系起来。在使得故事具有较强联贯性的同时隐喻了贴合正常逻辑的欲望,结构精细如此,当令同类型影片失色。

懒惰Sloth

懒惰这个词在现实生活种可能的表现方式太多,任何场所任何时间的任何行为,都可能有懒惰的影子。第三个受害者不再是案发,而是凶手在引导。律师案现场物品中唯一被颠倒的画,后面藏了若干指纹印,在暂时没有线索可循的状况下,指纹比对似乎是短时间内唯一可循的断案手段。两人在资料搜寻和连夜思考的疲劳下最后睡着,醒来的星期三早上,恰好出现了指纹携带者,一个在警局颇有案底的家伙。

令人惊讶的是,现场和特警和干探们预料的完全不一样,所谓凶手的床上是一具和死尸无异的人体,浑身都是伤口,更令人冷汗的是他居然还活着。床上的照片显示,他已经被折磨了整整一年。此人究竟有多懒无可考,仅仅是贪婪案中律师辩护过的一个社会败类而已。但是其死法(暂且认为他已经死了),则完全称得上懒惰二字,在一张床上躺上足足一年,不死也要瘫痪,况且还被人一点一点的折磨,还别有用心的在他身上注射各种药物以防止感染,不经控制其死亡的速度,更无限延长了死者的痛苦。

讽刺与懒惰之间

我把老少二人在躺椅上的休息看作是凶手对警察的一种嘲弄,你就懒惰吧,一丝的放松,带来的却是另外一个惨不忍睹的案件,意外也好,刻意也好,连环杀手以一天一个的速度不断给米尔思和萨摩赛增加麻烦,

二人快力不从心了,似乎凶手一向比他们快一步。而记者的骚扰,更让年轻的警探愤怒异常,案件参与者中常见的猫捉老鼠式的平衡就这样破坏了,事情发展的天平正斜向凶手那边。而凶手以记者身份的介入,在完整的看完影片后,我们不难发现,凶手用钓鱼一般的手段观察着调查此案的警探,是啊,如此张狂和明显的讽刺,是该我们的警察做点什么的时候了。一味的紧追不舍换来的却是对他们疲劳后小憩的嘲弄,这在影片正邪双方之间的对话中,无异于激化了他们本就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

关于孩子,关于期望

影片进程过半,在已经交代的剧情中萨摩赛关于基督教七宗死罪的理论虽然一步步得到验证,但是对于案情却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帮忙,而一般逻辑推理较好的电影往往不会出现过多的无用情节,接下来要交代的对象自然就是破案的进展DD而此时却插进一段关于翠茜怀孕的情节。

这孩子的出现似乎突兀的很,在影片情节上矛盾么?剩余么?决不这样简单。

翠茜怀孕了,但是她却恐惧着新生命的诞生。因为自己身边的男人时刻都在与世间各种邪恶作对,她和米尔思童话般的感情历程伴随的却是时刻都要提防的种种罪恶。当幸福在家门之外难以企及,当丈夫热爱着一份随时可能紧急出动的危险职业,关于二人世界充满爱意的旅程带来新生命的问题,妻子犹豫着,惊惧着这世界可能给孩子带来的种种危害。她寻求萨摩赛的帮忙,到底要不要留下孩子。而萨摩赛告诉她,他以前在年轻时在同样的状况下放下了新生命的到来,这使他一向后悔莫及。一个经年累月从事刑事案件的老者,此时的表情似乎在寻找作为父亲的姿态,纵然世间有太多的恶,为之奋斗一生依然值得。我们没法从银幕上得知翠茜的决定,而猜测也似乎成了剩余,将孩子带到人间等同于将期望带到人间,如此,纵然世间始终不完美,终有为之奋斗的最初动机吧。

转机,并未转势

案件没有进展,二人在萨摩赛耍小聪明式的手段中盲目查案,虽然未免有些逻辑上的牵强,终究能够将剧情合理的向前推进。两人在联邦调查局朋友的帮忙下查到一份名单,就是经常借阅敏感书籍的读者。我们不明白名单上是否只有一个名字,但第一个追查的叫约翰杜的家伙正是他们的目标。在叩响约翰杜大门的那一刻,罪与罚的天平开始向有正义一方倾斜。约翰意外的发现两人找上门,然后是雨中追逐,最终约翰逃离,而米尔思受伤。对于米尔思在约翰枪口下余生这一情节,能够看作是猫鼠游戏中的一个岔子,既然凶手从来不做无准备之案,也就没有必要下手,况且片中的米尔思也似乎在约翰的目标之外。而进入约翰的住所,萨摩赛发现了约翰有如罪恶百科全书一样的日记,而米尔思却发现了他们两的照片:原先凶手已经盯上了他们。对于最终有关嫉妒与愤怒的安排,在此已经可见一斑。

他们既已发现了凶手,该是转机的时刻到了,第一次的正邪对话是如此的意外,以致于约翰不得不电话通知说他将要对下面的行动做小小的改变。警察占了先机?不是,约翰但是暴露了自己的老巢,而主动权依然在他自己手中,何时何地再作案,这和米尔思二人发现其住所没有直接关系,这临了的一通电话似乎又再讽刺了警探的效率。

傲慢Pride

死者是一个自尊心建立在容貌上的女子,被割掉了鼻子,容颜尽毁,如何苟延?不如自杀。这已经是第四个受害者,而现场出现的那种凌乱,和前几个精心策划的现场相比,没有了那种神秘的恐惧感,直接的令人发指。在与警察交锋后,约翰已经加快了步伐,作案已经不再缜密如前,惩罚几乎成了唯一目的。其实现场没有太多的证据显示死者有多美貌,也完全没有必要。这在前面的精心安排后,显得有点仓卒,也正是如此,相信故事发展下去会更令人无法猜测。或者案件现场能够更有条理,也或者还能在现场找到些其它案件的蛛丝马迹,这在和萨摩赛二人不期而遇后显得有些仓猝,但依旧残忍的遵循着他七宗死罪的惩罚教条。

淫欲Lust

如果米尔思他们的动作能再快一点,或者死掉的妓女就可能幸免。然而这样一个聪明的罪犯对于橡胶工具的兴趣似乎有点不着边际。能够想象,这个受害者被杀的现场是怎样一种惨象,因为施者已经恐惧的连说话都带着一种极度扭曲的不联贯。米尔思和萨摩赛,两个一度欣喜于破案进展的干探,就此沉默。

两人下班之后到酒吧,闲谈中透出一种对约翰杜的无可奈何。决意将案件侦破后再退休的老头也已经到了情绪的极限,他砸掉了身边那时钟一样的东西,还剩下多少时间给他?他已经不在乎了。整个案件带给他的冲击,无异于几十年精心破案的成就感被完全摧毁,他似乎回到了当初的原始状态。到底怎样在道德上界定约翰杜的罪恶,他似乎已经没了主张。

嫉妒Envy、暴怒Warth

约翰杜的投案自首,就像是对警察办案不力的嘲笑,血淋淋又残酷。已经是第七天了,无踪毫无人性的凶杀,让萨摩赛十分不解。对待约翰自首,米尔思的态度仿佛简单许多,毕竟凶手已经被他们控制了。律师代表约翰的要求,让案件继续发展,因为最后的两具尸体。与其说是约翰自首,不如说萨摩赛和米尔思继续围着约翰转。约翰身上的血迹证明他不是在说谎,坚持萨摩赛和米尔思通行的要求使他看上去俨然一副游戏操纵者的模样,毫无阶下囚的卑微感。

结局,第七天的下午七点零七分,翠茜的头颅给约翰带来了来自米尔思枪口的数颗子弹。凶手已然了结性命,然而胜利的却不是警察。约翰嫉妒米尔思幸福的二人世界,暴怒使得冲动的米尔思射出了惩罚的子弹。尽管影片在多处细节上有着这样那样的逻辑性有待商榷,但最终结局的震撼力是那样令人信服,以致于结尾任何总结性的描述都显得剩余。

在影片最后,上司问萨摩赛:你去哪里?

萨摩赛说:就在附近,哪也不去。(原话:around)

最后一幕:落日的黄昏中,萨摩赛站立在一片昏黄的旷野,孤独却又那样的决然。人性的逻辑

如果说身而为人有任何的可悲,莫过于降生之初那一声啼哭的无助。你不仅仅仅以最原始的状态来到人间,还有随之而来的种种欲望。影片展现了基督教中指名道姓的七种人类欲望,虽然人们所有的欲望远远不止这些,但单单是人哺乳期就天生的食欲,就将所有人毫无例外的介定为欲望的动物。这或许就是影片把贪食作为第一宗罪展开故事的动机所在,沉重如此,乃是《七宗罪》最为黑暗的人性逻辑最集中的表现。

如果说有人能够撇开七宗罪所有的罪恶,我能够把它奉为神明。影片主题正是要展现一个充满恶之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可能的完美但是是生活中那海市蜃楼一般的幻象,可望而不可及。是的,没有人能逃脱命运里无处不在的欲望,而更没有人能逃离这世俗生活中随时可能的命中注定。我把这叫做冥冥中黑暗的现实,无处可寻却又无处不在。

影片的逻辑

自有电影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哪一部犯罪电影能如此黑暗却又让人不得不真心期望看见世界的完美。影片在故事情节上遵循了案发和案破的基本逻辑,但是却用一种近乎于绝望的画面完成了故事的所有前因后果。当黄昏降临,黑夜的必然暗示了罪恶的永无止境。在叙事中,透过图书馆资料调查案件和约翰杜用极短的时间了解米尔思夫妇这两个情节点在逻辑上略显牵强,而约翰的犯罪动机也只停留在神意的表象,在最终的完整案件中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但电影本身的这个缺憾恰好又验证了完美对于人们来说始终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状态。影片不是完美的,却足以在创作者的这个暇疵中显现出一种遗憾的美感。不是无懈可击,却足以震撼人心。

纵观影史经典的罪案电影,在众多单方面表现罪恶和最终恶棍伏法的情节比较下,影片有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比任何一部犯罪电影都明显的多出一种宿命感,不可逃离也欲罢不能。你无法用通常先入为主的观念猜测结果,这在感官上给了观众一种无可替代的惊悚和悬念,这就是影片逻辑上的成功。虽然影片第一个死者是所谓的冲动犯罪的结果,有和米尔思的愤怒之罪重复的嫌疑,不妨把这看作影片一种黑色幽默式的首尾呼应。

影像的逻辑

影片从头到尾都持续在一种阴冷的画面氛围中,从开头不见阳光的早晨,到案件现场的恐怖,无不笼罩着恐惧的气氛。

摄影师并没有给出超多的血腥来制造恐怖,多样的场景布置,在让人感觉真切的同时,用阴暗的冷色调构建的影像世界,恰好体现出凶手比受害者更为离奇病态的心理世界。

影片有三场场雨景,开头的贪食罪,米尔思借阅的经典名著导读和米尔思与约翰的雨中追逐。第一处,意在洗刷罪恶的愿望,用雨中的警察来体现,如同无尽的雨丝,罪恶没有尽头,雨似乎也没有停的意思。第二处,意在嘲讽,米尔思对于查案中必要的阅读很是无奈,雨点打在车窗上,似乎在嘲笑他的年轻幼稚。到了第三处,就不只是嘲弄这样简单了,雨中的正义与罪恶都面临一种必然的选取,罪恶在嘲笑正义的同时,似乎也对正义的软弱有一种莫名的同情,冰冷的枪口不是在判决米尔思的生死,而是在不可意料的相遇后宣战,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头一次在连绵的雨中到达了无法复制的精彩。

最后那一片旷野,是影片唯一一场全景用暖色调展现的戏。尽管在情节上冷到了牙根,可无尽的金黄色稻浪,还是让人在一丝暖意中结束了观影。对应影片最后一句台词,还是给了人走出影院应对阳光的勇气,而不至于垂头丧气到沉浸于对未来的绝望。

那一抹期望之光

《七宗罪》在无数优秀的电影中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我最割舍不下的一部。不仅仅因为故事的精彩DD倘若如此,看过几遍就足够了;更不是因为演员和导演DD虽然参与者都足够优秀。让我最为之动容的还是影片在阴暗的剧情下掩藏的那种悲天悯人。影片用商业性的故事,独到的叙事方式,把一个犯罪故事用情节和影像上升到人性的深度,普通升华为非凡,和片中描绘的罪案一样的震撼,又如此深入人心。

再多的罪恶,再多的欲望,始终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枷锁之一。当你能正视在电影中出现的所有罪恶,剩下的问题,在于选取:选取节制或者选取放纵。这全在于每个人一念间的些微差别,却能引导每个人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为之奋斗”能够和片中的约翰杜一样,有太多的理由,每个人为之奋斗的,除了那叫做欲望的东西,还有很多,那是约翰无法体会的。精神病患者是很多观众情愿扣在约翰头上的帽子,而在他极度冷酷无情的行径下,其实还有关于审判和裁决的影子。自命不凡自然是约翰自我神化的畸形结果,但这些明显带有审判意味的案件无不暗示着凶残以外关于礼貌的定义。

影片中关于孩子的出现,是一种期望之外的原始驱动力。因为正常状况下,孩子不仅仅是生命的期望,还是礼貌的延续。虽然最后翠茜的死亡将这一切抹煞,却不足以扼杀整个社会体制里每一天都会诞生的新生命。

上一篇:儒雅少年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进水软管检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