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七宗罪 观后后感

2024-05-10

电影七宗罪 观后后感(通用9篇)

篇1:电影七宗罪 观后后感

电影《七宗罪》观后感600字1

因为刚刚看过《社交网络》所以连续的看了大卫·芬奇的经典作品《七宗罪》。喜欢摩根·弗里曼的成俗睿智,他的魅力在于不管他饰演怎样的角色,他的眼神都会让你感觉到他的深刻与智慧。年轻的皮特很帅,虽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但当他对格温妮丝说:“我会永远爱你”时却着实让人心动。一个好演员的的标准也许正在于我们可以忽略他本身的样貌与个性,完全被他饰演的角色所吸引。

整部片子的节奏并不快,七天里发生的七个命案被拉的很长,虽然并没有多少恐怖的镜头,但整个沉浸在雨水和潮湿中的变态杀人案,会让人在电影结束后仍然无法从那种感觉中挣脱出来,不完全是恐怖,略有悲伤,又觉得有些无奈。

天主教的七宗罪:贪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淫欲。在我们的文化和观念里,这些不能称之为罪,但的确是作为人所应该克制的欲望。

米歇尔是现实的牺牲品,如果我是米尔斯我会不会开枪,我这样问自己,我想我会。很庆幸导演让米歇尔开了这一枪,这样的结局给了现实一个讽刺,小说中的完美结局——坏人得到惩治,在现实中并不多见。

沙摩塞其实是个悲剧,他对米尔斯妻子的那番话,他看到的米尔斯的结局,都宣告着他的一生都是个悲剧。沙摩塞代表了大多数的普通人,在无可奈何中退让、妥协、无能为力。

我同意网上的评论,整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是杜约翰的出场,他戏份不多,但老戏骨史派西将这个拥有天才头脑的杀人魔的冷静与变态的高傲演绎的淋漓尽致,当看到他露出沉静的微笑时,似乎无法对他所犯下的罪过进行憎恨,虽然他是“坏人”但他独特的魅力却征服了很多的观众。

关于杜约翰的那段辩白:“只有在这个堕落人世里才能无愧地说这些人是无辜的,并且装出正义的嘴脸,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在每个街角,每个家庭中看见种.种致命的罪行,并且还容忍他们,我们容忍他们因为他们是常见的,鸡毛蒜皮的事,我们一天到晚都要忍受他们。好吧,再也不会这样了,我树立了典范。世人将我的所作所为进行思索,研究和效仿……直到永远。”这是所看版本中翻译过来的台词,读懂英文原版的内容也许更深刻。

电影的作用一方面是记录历史,一方面是反映生活。他们用艺术的手法将现实中的矛盾扩大,让我们在剧情中看见我们自己的生活,让我们在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中看见我们自己的影子。虽然我们看的见这样或那样的丑陋,但我们仍发自内心的不希望由杜约翰这样的人来进行宣判,就如《死亡笔记》中L所说:“即使是天才,也不要妄想用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世界。”

电影《七宗罪》观后感600字2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然后想写一篇观后感,仅仅代表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首先我先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做一些介绍。

William警探每天认真穿衣,仔细办案,独立思考,虽然有时也用歪道来搜寻线索,但也时刻站在他人立场考虑。曾愤怒的用刀子代替飞镖射向靶心。她给人一种冷漠和严肃的感觉,从一开始就不断地被导演强调,逃避就是这种冷漠的表达,冷眼看世界,可能是他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的原因吧,这样让他变得更冷漠。但是在后面的办案中他又表现出对其他人的关心,对陌生孩子的关心,对陌生人的关心和对mills的关心,正是他这种不想关心,但是又在无形中关心着这个世界,更加的将一个人对这个冷漠的世界的无奈‘’

Mills警员,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他衣着凌乱但在分析案件的时候却很自信,不去看原著而选择简版的有关小说来查找答案和获取启发,在分析得头疼困惑时通过看球赛喝酒来释放情绪,身边有深爱自己的妻子,真诚的伙伴,回家后可以天真的和小狗玩耍。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热情和信心,对妻子深爱不已,对生活满怀希望,对这个温暖而简单的家以及妻子的担忧说“生活会好起来”,敢爱敢狠,大声的骂记者,因为极度愤怒开枪打死乔,虽然说有点不够理智,但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之一,有自己的情绪。

翠西作为七宗罪影片中主要人物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她是自己从学校时就矢志不渝的伴侣,好妻子,她清楚米尔斯相对于外面的世界来说有些不成熟和不适应,一种只有亲密爱人才能看得出的脆弱,(当丈夫面对凶杀案件分析束手无策、焦头烂额的时候,她站在后面带着些许担心静静地望着自己的老公)。她把维系这种脆弱视为己任,把沙默塞老侦探请到家里面,向他展示丈夫米尔斯的真实生活。所以她是一个非常出,聪明的女性,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来之知识和教育的关辉。

她是悲哀的,因为她并不像沙默塞那样清醒的在失望和孤独中生活,用冷漠建立起一道与外界隔绝的防线,又不像米尔斯那样热情天真并充满希望。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以及自己未出世的孩子。从她对沙默塞讲述自己的生活愿景来看,她虽然也是热爱生活的,但,再也没有比爱一个与自己格格不入并且千疮百孔的世界更让人痛苦的了。

乔,他是那么地骄傲,坦然自若的描述自己的所作所为,脸上充满了傲气,淡定地坐在警察局,是一个傲视一切的恶魔!

可能是因为他的父母对教的教义和主十分虔诚,是严格的教徒,进而忽视了世间的人性和情感对约翰的教育和影响,导致他对神有着近乎狂热的执着。但是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十分富有,不会被物质所限制,具备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条件,所以也许到最后才会出现他人性的回归,想过正常人一样的普通生活,渴望爱,做一个普通丈夫,被一个女人温暖的爱着,有一个温馨的家。

那些罪犯,他们是当时那个社会的一些罪代表。他们即可恨又可怜,可恨在于他们做了让世人恶心的事情,可怜的是他们别用一种恶毒的方式去杀害。

在这这部电影我没有看出特意的批判了谁,他展示了当时那 一种人与人之间事不关己高挂起的姿态。无论是乔还是警察,他们对那个罪恶都是痛之于心的,只不过乔选择了一种不被世人所认可的方式而已。在乔偷袭了mills后,他没有杀害mills的生命,这说明在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恶毒,他只不过是为当时社会愤愤不平罢了。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奋力向前跑、想变得更优秀的同时,人格中的劣根性也在背后一步步拖后腿。如不能抵制那些人性的罪恶,我们最终也逃不过这些人性的罪恶的捆绑。

在你奋力向前跑、想变得更优秀的同时,人格中的劣根性也在背后一步步拖后腿。长久以往,终有一日被虚假的表象蒙蔽,陷入危机而不自知

电影《七宗罪》观后感600字3

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这教的七重罪孽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大多是驱使人们犯罪的动机。罪犯约翰根据七项罪恶选取目标人物,为了追求心中的那份完美以上帝的名义去执行正义。他做的只是窃取别人的生命,并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的现状,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消灭世间的罪恶,他错了,罪由心生,人和其他事物一样,是辩证的个体,集优缺点于一身。威廉告诉米尔斯,如果你在路上遭遇抢劫,你不要喊救命而要大喊救火,因为别人只关心他自己。

碰瓷党的诞生打击了一大批热心市民,原本好心办好事却被讹,他们利用别人的善心赚取自己的利益还不为此感到羞耻,看到类似新闻事件报道我会很气愤,我气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无耻之徒存在,为什么查出真相之后不把这些人qiang毙,但是看到的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存在即合理,他们再无耻也是人,是贪婪、懒惰导致了这样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只是求财,只是惋惜他们的行为导致了一部分人的冷漠。之前乞丐的定义是为生活所迫,寄生于大众,而现在乞丐定义为高薪职业,有手有脚却想着坐享其成,甚至带着小孩一起坐在马路边乞讨,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也无法阻止这样的发展趋势,不要气馁,因为连上帝也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做自己本分,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老奶奶捡东西的时候帮个忙,在别人要摔跤的时候扶一把,在看到老大爷不容易地路边弹唱的时候赠一顿米饭,在游客问路的时候指条明路,勿因善小而不为,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影片最后那句经典名言“海明威说过:这世界是好地方,值得为此奋斗。威廉说自己同意后半句。”是的,世界对我们可能不是充满善意,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吃过亏、受过苦,有时我们会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不再相信幸运会降临在自己头上,而幸福往往就在手边,你受苦受难的时候会收到来自亲人的关怀、朋友的鼓励,没有理由选择放弃。就跟高中做数学题一样,这道题可能不管你怎么想就是无解,但是偶然间换个角度就得出了正解,生活也是如此,路边布满荆棘,当你仔细看时便会发现荆棘之中开满小花,这就是生活的魅力。所以对待生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万事都有解决之法,要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电影中的米尔斯和威廉形成了鲜明对比,米尔斯暴躁、急功近利,而威廉成熟稳重,经验丰富,威廉没有因为自己要退休就草草办理案件,没有因为自己要退休就推卸责任、为难新人,在米尔斯怀疑他的办案方式和推断的时候,威廉寻找证据去证明自己的推断,而不是和米尔斯进行无谓的争论,这表现了一个800字观后感作文资历丰富的人该有的态度,也告诫我们不管在企业多久,就该保持入职时那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虚心好学的学习精神。同事对你可能有诸多评价,利弊掺杂,因为你不是人民币做不到人人都爱,怀着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别人,遵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标准去吸纳意见,不要因为小事去和同事计较,关于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则要通过不断努力去证明自己,用实际行动去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做一个用积极心态去对待生活的人,满怀希望,奋力拼搏,这是自己一直以来遵循的信条,前方未可知,我们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收获最后的满足和欢乐。

电影《七宗罪》观后感600字4

《七宗罪》是一部以宗教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围绕教中的“七宗罪”展开,电影集悬疑、恐怖为一体。在讲述宗教同时,映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为好莱坞一部经典影片,《七宗罪》给人们带来了太多感触与反思……

“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七宗罪》正是以这些罪展开:城市中发生了连环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凶手John是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自己认为自己是神派来的使者,代表神以七宗罪的名义来惩罚世人,他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萨摩赛和血气方刚的新扎警员米尔斯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他们去图书馆研读但丁的《神曲》,企图从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线索,最后从宗教文学哲学的世界中找到了凶手作案计划和手段的蛛丝马迹。凶手前来投案自首,这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案件就此结束,怎料还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杀人逻辑,这次凶手瞄准的目标,却是那个犯了“愤怒”罪的警员……

提到影片,还不得不提及两位主角:萨摩赛(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饰)和米尔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这两位新老侦探的对比很鲜明,特别是在酒吧里面对话的那一段,点出了两者不同的态度:一个是稳重、阅历丰富然而无奈、选择逃避的老者;一是个性冲动、情绪化,还带着乐观、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在办案手法上,萨摩赛的细心和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发现线索,才慢慢的让案情清晰可见。相比之下,米尔就显得躁动不耐烦。这案子若是单独他一人决计是理不出头绪。萨摩赛更关注罪犯传递的隐含信息以及思考深层的犯罪动机以试图找到破案关键。他们两个的性格也在向我们启示着许许多多,引发我们诸多思考……

如今这个社会,科技的发展、信仰的缺失,人们陷入无尽的空穴与幻灭之中,宏大叙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冷漠、信仰缺失、各种幻灭的时代。影片中的社会冷漠与幻灭不断的被展示:Somerset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时其他图书管理员在打扑克牌,这是对知识渴望的幻灭;年轻的警探Wills和他的妻子由于受到欺骗而住进每天都会有地铁哄哄压过的房子,这是信任的幻灭;遭受威胁的女士不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才可以得到关注,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关系的幻灭。七宗罪最终是个悲剧,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剩下两个侦探,一个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带着满心遗憾地离开了。“卫道士”的“卫道”或许震撼了社会、震撼了世人,但是最终并没有改变世界。时间仍在继续,社会仍然在“进步”,“罪恶” 依然在发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影片在诉说着这样一个现实:有些东西纵然我们一时无法看到、无法了解却依然存在,七宗罪时时刻刻萦绕着人类的心灵,指引人的心灵渡向地狱,走向毁灭。米尔枪杀凯文那种无奈、绝望的表情正是对七宗罪的最好诠释,因为即使被萨摩赛告知约翰的目的就是要以他的枪杀作为伟大作品的句号,米尔仍然无法克制自己。而人类就像米尔无法摆脱“愤怒”一样无法摆脱七宗罪。 七宗罪,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称之为“罪”,最多只是一种过失。只不过当它变得极端、偏激,就会成为一种罪。毕竟,人不是神,中国的古话中也有说“人无完人”,即使是神,谁又能说在古希腊神话中,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没有缺点呢?人,总有些欲望、有些追求,但那并不是罪啊。与其说《七宗罪》是一种讽刺,还不如说是种警醒,警醒人们好好把握事情的分寸,尤其是欲望。警醒人们正视、重视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从影片的结局似乎在向人们表明:那些人性堕落的人最终将会受到惩罚。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下,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些被杀害的人从出生就是堕落的吗?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堕落?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人性的幻灭?是由于“上帝死了”的原因,还是当时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人类理性的发展?毫无疑问,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但其也伴随着对宗教神学的挑战,对信仰的怀疑。

电影《七宗罪》观后感600字5

饕餮、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淫欲,是天主教中的七宗罪,《七宗罪》观后感。而《七宗罪》电影也正是围绕这七宗罪进行,杜约翰将自己当成了人世间的道德审判者,选择了他认为触犯了这七条人类罪行的受害者,并且在尸体附近都留下了其所犯下罪行的醒目文字。当前五个人被他折磨致死,还剩下两个人时,我在猜想,那两个人会是谁?

当原不想接管此事却又经内心矛盾挣扎决定留下来帮助米尔斯的沙摩塞对米尔斯大嚷:“不!你不要开枪,把枪给我!你如果开枪你就输了!”我突然明白了。原来,最后两个罪行就验证在杜约翰和米尔斯身上。杜约翰嫉妒米尔斯的平凡生活,而米尔斯的妻子翠茜拒绝了他,他便杀死了她和她腹中的孩子并成功地激怒米尔斯,米尔斯彻底崩溃了。当他用枪将约翰杜击毙的同时,这个对七宗罪的裁决便圆满又让人绝望的结束了,米尔斯也从一名执法者变成了一名违法者。

沙摩塞看着坐在囚车中被带走的米尔斯,想社会的如此不堪,还是想着什么?面对困扰与失落,沙摩塞终于退休了,而留给他未来生活的会是什么,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是什么使得约翰杜觉得自己有执行这种所谓审判的资格,难道真的是米尔斯所言,他是“疯子”,但是,一个疯子,真的能够将这些罪行用那么长时间又如此有条理的实施吗?

米尔斯为了自己的冲动与愤怒得到了惩罚,亲手帮助约翰杜完成了这场游戏,身着一身红衣的约翰杜微笑着、心满意足地倒下,他知道自己最终赢得了这场游戏,他早就明白米尔斯会这样做,而那些无辜的生命都成为了他的铺垫,观后感《七宗罪》观后感》。沙摩塞不愧是老侦探,洞察到约翰杜的内心,却无能为力,只能无奈地提醒米尔斯,其实他也知道米尔斯不可能冷静沉着。约翰杜赢在哪里?也许是其对人类心理的洞若观火与细致深入的研究吧。他的实施犯罪的动机是什么?不是简单的报复社会或者恩怨情仇,却是以宗教为名义的,这是很让人觉得恐怖之处,神圣的宗教信仰却被他抹上了一层罪恶黑暗的阴影。

《七宗罪》展示出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却让人感到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沙摩塞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抓住了约翰杜,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却做出魔鬼的行为更为恐怖的呢?但更为恐怖的是,杀手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电影所要讲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杀戮本身那么简单,而是更深入地为我们揭示出杀戮的动机,以及这个动机的由来和这个动机背后的东西。这也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电影《七宗罪》观后感600字

 

篇2:电影七宗罪 观后后感

William警探每天认真穿衣,仔细办案,独立思考,虽然有时也用歪道来搜寻线索,但也时刻站在他人立场考虑。曾愤怒的用刀子代替飞镖射向靶心。她给人一种冷漠和严肃的感觉,从一开始就不断地被导演强调,逃避就是这种冷漠的表达,冷眼看世界,可能是他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的原因吧,这样让他变得更冷漠。但是在后面的办案中他又表现出对其他人的关心,对陌生孩子的关心,对陌生人的关心和对mills的关心,正是他这种不想关心,但是又在无形中关心着这个世界,更加的将一个人对这个冷漠的世界的无奈‘’

Mills警员,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他衣着凌乱但在分析案件的时候却很自信,不去看原著而选择简版的有关小说来查找答案和获取启发,在分析得头疼困惑时通过看球赛喝酒来释放情绪,身边有深爱自己的妻子,真诚的伙伴,回家后可以天真的和小狗玩耍。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热情和信心,对妻子深爱不已,对生活满怀希望,对这个温暖而简单的家以及妻子的担忧说“生活会好起来”,敢爱敢狠,大声的骂记者,因为极度愤怒开枪打死乔,虽然说有点不够理智,但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之一,有自己的情绪。

翠西作为七宗罪影片中主要人物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她是自己从学校时就矢志不渝的伴侣,好妻子,她清楚米尔斯相对于外面的世界来说有些不成熟和不适应,一种只有亲密爱人才能看得出的脆弱,(当丈夫面对凶杀案件分析束手无策、焦头烂额的时候,她站在后面带着些许担心静静地望着自己的老公)。她把维系这种脆弱视为己任,把沙默塞老侦探请到家里面,向他展示丈夫米尔斯的真实生活。所以她是一个非常出,聪明的女性,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来之知识和教育的关辉。

她是悲哀的,因为她并不像沙默塞那样清醒的在失望和孤独中生活,用冷漠建立起一道与外界隔绝的防线,又不像米尔斯那样热情天真并充满希望。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以及自己未出世的孩子。从她对沙默塞讲述自己的生活愿景来看,她虽然也是热爱生活的,但,再也没有比爱一个与自己格格不入并且千疮百孔的世界更让人痛苦的了。

乔,他是那么地骄傲,坦然自若的描述自己的所作所为,脸上充满了傲气,淡定地坐在警察局,是一个傲视一切的恶魔!

可能是因为他的父母对教的教义和主十分虔诚,是严格的教徒,进而忽视了世间的人性和情感对约翰的教育和影响,导致他对神有着近乎狂热的执着。但是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十分富有,不会被物质所限制,具备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条件,所以也许到最后才会出现他人性的回归,想过正常人一样的普通生活,渴望爱,做一个普通丈夫,被一个女人温暖的爱着,有一个温馨的家。

那些罪犯,他们是当时那个社会的一些罪代表。他们即可恨又可怜,可恨在于他们做了让世人恶心的事情,可怜的是他们别用一种恶毒的方式去杀害。

在这这部电影我没有看出特意的批判了谁,他展示了当时那 一种人与人之间事不关己高挂起的姿态。无论是乔还是警察,他们对那个罪恶都是痛之于心的,只不过乔选择了一种不被世人所认可的方式而已。在乔偷袭了mills后,他没有杀害mills的生命,这说明在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恶毒,他只不过是为当时社会愤愤不平罢了。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奋力向前跑、想变得更优秀的同时,人格中的劣根性也在背后一步步拖后腿。如不能抵制那些人性的罪恶,我们最终也逃不过这些人性的罪恶的捆绑。

在你奋力向前跑、想变得更优秀的同时,人格中的劣根性也在背后一步步拖后腿。长久以往,终有一日被虚假的表象蒙蔽,陷入危机而不自知

篇3:《七宗罪》观后感

未看这部电影只是浏览剧情简介时,猜想着这个连环杀手肯定是类似汉尼拔那样有着高智商头脑长着一副吓人面孔的变态,而他的行凶现场肯定也是能媲美恐怖蜡像馆里的血腥恐怖。结果看完之后初以为这部影片不应该归类为惊悚片,然再一回想Somerset对John Doe的评价 “他不是一个恶魔,他是一个普通人”时,才体会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惊悚!毕竟面对恶魔的攻击你能全身心戒备甚至可能会激发你的斗争潜能,而对那与你擦肩而过的路人甲或者那友善热情的邻居你还有几分防备之心?

在电影里“七”无处不在,七天,七次雨,七罪,七罚,甚至是那快递送达的时间都是下午七点!这是宿命,还是巧合?

我相信John Doe曾经研究过Somerset并早早的选定了Somerset作为自己的对手,因为他必须找到一个熟悉古典文学且对命案的侦破有丰富经验并能理解他的意图的“知音”!所以,他才选定了让第一个命案“发生”在Somerset退休前最后一周的周一。

我不认为这所有命案的发生都是John Doe事先计划好并且必须在七天内完成的,其中愤怒和嫉妒这两个原罪的惩罚对象最初设定应该不是Mills和他自己。前三个命案确实按照他的计划发生并被发现,结果Mills和Somerset的联手出乎意料的强大,居然找到了他的家门口!这时他发现了他的“上帝”指示他“七宗罪”的惩罚可以在七天内完成,因为脾气火爆的Mills是个合适的愤怒原罪惩罚对象,所以他加快了“工作”进程,恰好Mills的婚姻生活让他嫉妒,这岂能不让John Doe这个虔诚的想要宣传“上帝”教义的教徒欣喜若狂!所以就有了影片结局John Doe因为嫉妒Mills杀了Tracy,Mills因为愤怒复仇杀了John Doe而受刑罚!这部影片到这时终于达到了最高潮!

总觉得一部电影的剧情并不能把John Doe描写透彻,比如John Doe到底是谁,他的富裕继承于谁,他在哪里接受教育,他对教义宣传的疯狂到底是来自家庭的变态教育还是来自生活的突然变故?他到底有没有杀死Tracy?要是《犯罪心理》肯定要用一季来细细剖析John Doe的一生。其实这就是电影,浓缩的剧情才更能让人回味无穷!

篇4:七宗罪观后感

七宗罪,这是一部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片子,整个影片在视觉上给人的感觉就是昏暗、潮湿,肮脏、混乱,一连串离奇的凶杀案,凶手故意在现场留下人类的七个罪诫“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每个凶案的作案方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以如此方式来传教,简直就没有了传教的意义,只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攻击、相互伤害,让人咋舌称之变态罢了,其中我个人觉得凶手以残忍的作案方式来表达他貌似理智的传教更让人觉得恐惧。

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开头是老少两代警官追查杀人凶手,感觉好像一部侦探片。被杀者的惨象和阴森的作案现场在影片开头就让人心理紧张。在案子进行到第三个时,他们突然领悟到凶手是以杀戮的方式进行传道,在以上帝之名惩罚被天主教认为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嫉妒。片子的宗教意义也就从这里开始显现,并在剧情行进中愈加强调,特别是将近影片最后,凶手极力控诉的一段话,他说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来惩罚那些有罪的人。

混乱的社会秩序是产生这样的杀手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美国持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也在电影中不断有所反映和体现。然而,现实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进行残害的杀手虽然还没有发现,但却有很多在精神气质和思想观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让我们想想世界各地近年来出现的邪教组织和连环杀手: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吉姆·琼斯、邮包连环杀手大卫·卡钦斯基……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影片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杀手也许平时连一只鸡也不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这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

杀手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在杀手的彻底疯狂里似乎还有某种理智,这是最恐怖的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我们来分析杀手的杀人动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有两种: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这两种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动机源。影片中的杀手正是在死本能的驱使下制造了一连串的凶杀案。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必须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应激事件,当个人防御机制无法缓解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时,人们往往把死本能向外转化,做出攻击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篇5:七宗罪观后感

昨晚看了电影《七宗罪》,有点点感觉,就写下来。

开始我以为这是又一部老无所依,讲警方同杀手斗争结果失败的故事,后来发现不是,似乎这片子有点书卷味。它讲两个侦探发现一系列的变态杀人案,一个肥猪被意大利酱面灌破肚子,一个为做恶多端的罪犯辩护的贪婪律师,一个被固定在绑在床上囚禁一年的.懒惰者,还有傲慢,分别对应了一个人(不记得是谁),年轻侦探米尔斯是暴怒而杀人,策划者是嫉妒。

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变态狂。现在令我感兴趣的是:为何是嫉妒杀死其他六罪?如果嫉妒是罪,那他就不该杀其他六罪;如果嫉妒不是罪,那他就不会有杀人的动机。

况且,若没有嫉妒,世界上就没有罪恶,就是说七宗罪(6+1=7)是不存在的。罪恶是因为人有嫉妒之心,若没有嫉妒之心,世界上就没有罪恶了,很有趣吧,呵呵,按这样的逻辑,人们认为世界有罪恶,是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嫉妒之心。

篇6:净化心灵——《七宗罪》

——观《七宗罪》有感

海明威曾经说过:“这个世界时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后半句我同意。

——《七宗罪》

顾名思义,片子就是围绕着七这个数字展开的, 在电影里7罪、7罚、7次下雨、故事发生在7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下午7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着观众:它是宿命罪与罚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七天里发生的离奇的七宗命案,让人随着主人公对凶手想法的层层认和深入,了解到罪与罚的本质.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认为是遭永劫的七种大罪。影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将对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实施,在追凶的过程中,新老两界警探与罪犯斗智斗勇,最后却出现了出人意料与令人深思的结局。

影片中的七桩案件忽隐忽现,若明若暗,不时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片中对犯罪心理学做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终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还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或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

我不信教,但却深信信仰会对一个人造成多大的影响力。无论是天主教、基督教还是别的什么,都在通过一种积极的方式让人活的更有斗志、更有意义。于是,大都有信仰的人都会很有原则,而且很坚定自己的目标。可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社会问题,无论是贪污还是腐败,自身的放纵以及以上提到的七宗罪呢?

正如《蝙蝠侠前传》中,高谭市需要一个英雄;《第一滴血4》中,兰博的“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飞越疯人院》中,麦克墨菲的悲惨结局。人的私欲与生俱来无法根除,所以人的思维、活动大都是以自己为中心,通过人的感官接触事物向外延伸。而人的行为是人的本性中“善”与“恶”交锋确定胜负后,才确定行动取向,任何行动都会有结果,好的结果相对阳光,坏的结果相对阴暗。

记得《电锯惊魂》中,总在强调的话:“有些人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但他们以后不会了。”的确,如果我们看过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电影,我们都会不免感到一阵紧张,不是因为太多血腥的镜头以及残忍的手段,而是那种在电影找到自己原型的后怕感和恐惧感。我们或许都曾犯过七宗罪中的几个,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多找找自己的原因。三人成众,社会就是无数个个体的组合体,在我们抱怨社会的同时,我们应该用更多的心去完善自己的内心或者是赎自己的罪,也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上的其他的问题,并成就大我。

篇7:《七宗罪》影评

董欢 09中文2班

《七宗罪》影评

《七宗罪》是一部以宗教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围绕基督教中的“七宗罪”展开,电影集悬疑、恐怖为一体。在讲述宗教同时,影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作为好莱坞一部经典影片,《七宗罪》给人们带来了太多感触,残酷、惊恐、震撼、压抑、反思„„

七宗罪最终是个悲剧,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剩下两个侦探,一个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带着满心遗憾地离开了。“卫道士”的“卫道”或许震撼了社会、震撼了世人,但是最终并没有改变世界。时间仍在继续,社会仍然在“进步”,“罪恶” 依然在发生。

Seven:

影片的英文名字只有一个醒目而惊心的单词——“Seven”,它在基督教里“7”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7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7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7个头的火龙,世界共有7名堕落天使被称为撒旦。到了16世纪后,天主教更直接用撒旦的7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7种罪恶——色欲(Lust)、贪食(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愤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同时又以7个天使的形象来代替7中美德——贞洁(Chastity)、节制(Temperance)、慷慨(Charity)、热心(Diligence)、温和(Patience)、宽容(Kindness)、谦逊(Humility)

电影中也很好地阐述了这个神秘的“7”,在网上看到到,说电影中“7罪、7罚、7次下雨、故事发生在7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时”(不过当然,我并未亲自查证)。无处不在的“7”似乎暗示着观众:这是某种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

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萨摩赛和米尔,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

提到影片,不得不提提两位主角: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我个人对摩根·弗里曼没什么太多了解(连名字都是后来查到的),只是觉得他很眼熟(但是忘记哪里见过了),不过从《七宗罪》来看,他的演技还是很好的。至于布拉德·皮特,我个人非常喜欢(从《史密斯夫妇》开始,我就特别喜欢皮特和朱莉夫妇。),不过不知是当时皮特还比较年轻,还是因为角色本身的问题,我感觉在《七宗罪》中,皮特的演得还是不如摩根·弗里曼的(可见姜还是老的辣)。

萨摩赛和米尔虽然性格迥异,但却有着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微妙的联系。萨摩赛每天认真的着装,仔细的查案,孤独的思考,有时也走些歪道来寻找线索,时刻用体谅的目光来关怀他人。偶尔也用刀子代替飞镖愤怒的射向靶心,也曾将自律的节拍器烦躁的扔掉,他是一个“相对的”的人。以萨摩赛为代表的现代城市人因失望而冷漠,这种冷漠的表现就是逃避,如在上出租车后,司机问他去哪里,他看着窗外的斗殴说far away。冷眼看世事,也许是他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生活美好希望的原因吧,失去了一切又让他更冷漠。

衣物凌乱但分析案件却简单自信,这就是米尔,身边有爱自己的妻子,真诚的伙伴,回家后天真的和小狗嬉戏。他对自己的事业满怀热情和信心,对妻子深爱不已,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温暖而颤抖的家和妻子的担忧说生活会好起来。

两人在酒吧喝酒时的对话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两个人之间的强烈反差,萨摩赛给人的印象彬彬有礼、心思缜密、沉着冷静,然而由于在物欲横流的城市里生活得太久,见到太多的冷漠无情和城市的阴暗面。米尔对世界充满美好和希望,冲动易怒、做事不计较后果。

在性格上,一个是稳重,阅历丰富然而无奈,选择逃避的老者和一是个性冲动、情绪化,还带着乐观的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在办案手法上,萨摩赛的细心和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发现线索,才慢慢的让案情清晰可见。相比之下,米尔就显得躁动不耐烦。这案子若是单独他一人决计是理不出头绪。萨摩赛更关注罪犯传递的隐含信息以及思考深层的犯罪动机以试图找到破案关键。而米尔更

关注的是图像、场景。他会不停的回放照片.萨摩赛则是逛图书馆。米尔感性, 萨摩赛理性。

我个人更喜欢萨摩赛。从他为人、处事以及跟约翰的对话就能看出他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需要萨摩赛的那种冷静、理智。

“在尼采高呼出:‘上帝死了’时,我们的古典生活被宣判结束”。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在无限缩小着世界间的距离,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更加亲密,反而是疏离和冷漠将其取而代之。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有些东西纵然我们一时无法看到、无法了解却依然存在,七宗罪时时刻刻萦绕着人类的心灵,指引人的心灵渡向地狱,走向毁灭。米尔枪杀凯文那种无奈、绝望的表情正是对七宗罪的最好诠释,因为即使被萨摩赛告知约翰的目的就是要以他的枪杀作为伟大作品的句号,米尔仍然无法克制自己。而人类就像米尔无法摆脱“愤怒”一样无法摆脱七宗罪。

篇8:七宗罪 影评

不论这部电影是一个隐喻,还是真实地取材于生活,宗教情结都是十分浓郁的。我的两点感受:(1)基督教的“原罪”意识是荒谬的。人性无所谓善恶,当人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还在大家的容忍之下时,任何人也无权干涉他人的生活方式;(2)当少数人声称自己代表道德上的正义,用自己的单一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来要求普通大众时,这种要求是危险的,它非常容易导致暴政和屠杀。(3)对他人的贪婪、淫荡、嫉妒、愤怒、懒惰等社会丑恶现象仅仅持悲观、指责甚至进行屠杀的态度,那只会造成对他人人权的蔑视,对秩序的破坏,而丝毫不能增进社会福利。所有的社会丑恶现象都是社会造成的,解决之道也只能从社会之中去寻找,改良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使得贫富均衡,培养公民良好健康的人格,难道不是我们更应该做的吗?导演从一开头就开始了铺垫,就开始了巧妙而精确的设计,使那种压抑,紧凑,悬念迭生的感觉一直慢慢的积累着,待到最后一刻无可避免的完全爆发,没有恍然大悟的醒悟,只有无以复加的震惊。正是由于如此,他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结尾而牵强的组织架构全片,而是通过那个惊世骇俗的结尾而升华了本来就思维缜密的影片,从而使《seven》达到了同类影片无法企及的高度

? 即使是第三次看《七宗罪》,还是被其精心设计的故事所折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故事发展,妙不可言的人物设计,惊悚得让人窒息的意外结局,再加上导演大卫芬奇独具风格的高超讲故事技巧,《七宗罪》无疑把注重戏剧化的连环杀人狂电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连环杀人的故事,特别是杀人数多达七个的布局杀人故事,要讲不难,但要讲好实在是很难。要在两个小时的片长内接连发生七宗命案,一不留神恐怕就会成为流水账。如果是机械化杀戮,就很有可能变成传统的杀人狂电影,按照惯有的杀人顺序,一路追杀完90分钟。这样的影片实在是不计其数,而且像狮门这样的电影公司还乐此不疲。相比之下,《七宗罪》有精致的铺垫,灵巧的细节,顶级的表演,丰富的内涵还有低级恐怖片最缺的东西---耐心。《七宗罪》从一开始就很耐心的经营着影片的节奏。第一场戏是弗里曼在家里梳洗换衣服的独角戏,镜头很细致地关注他的生活细节,平淡却又不乏张力。与其他急着进入正题的影片不同,《七宗罪》这时也出现了一场凶杀案,不过跟约翰杜完全没有关系,加上仅紧接着又一场弗里曼的独角戏,寥寥数笔一个精彩的人物就被塑造了出来,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伏笔。影片放弃了悬疑,吸引眼球的开场办法,转而把目光投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透过人物速写来引导全片。三场戏过渡得时机也是天衣无缝,真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开局。

?? 导演对于节奏的精妙掌控在影片的中间部分也有很好的展现。大凡连环杀人,即使一开始使人有新鲜感,最后能使人感到万分意外,但中间部分比较平淡,节奏难以控制。还好编导在这一部分很聪明地来了一个跟凶手擦肩而过的设计,还有在弗里曼和皮特及其家庭的关系上下足了功夫,成功地把观众的目光从七个受害者的问题上挪开,保证了影片全程精彩。《七宗罪》的剧本实在是高,而芬奇的控制力也可见一斑。

?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被设计发生在接连的雨天中,特别是皮特那场雨中的追捕,阴沉的冷色调显得尤为突出,压抑感达到了极点。烦人的连绵雨声成为了主人公内心烦躁的最直观写照。《七宗罪》中还充斥着大量大卫芬奇偏爱的阴冷,肮脏,血淋淋的场景,特别是胖子家的布景,看得人格外心寒。这些组合起来就是弗里曼的角色心中的城市写照:无情,冷漠,变态。影片最后回归到这个问题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弗里曼的著名独白。海明威曾写道:“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它奋斗。”后半句我同意。这里实在颇有些老无所依的感觉

影片的对白十分值得玩味,特别是弗里曼的对白,不少是双关语,讽刺意味很强,可以使人会心一笑或是感同身受。

??? 再来说说影片的人物设计,弗里曼角色除了有在性格上的老练沉稳的特点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饱受了城市罪恶折磨的代表人物,一位城市的“老居民”。皮特夫妇初来报到,饱含寂寞感和强烈的不适感,而这些在弗里曼身上反而显得更为突出。弗里曼和皮特在城市日

篇9:教师负担“七宗罪”

现在,给学生减负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实际上,给教师减负,也是刻不容缓的,只有给教师真正减负了,给学生减负才能落到实处。时下有一句话这样来评论教师:“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干得比驴还多,吃得比猪还差。”这话自然是夸张了,但当今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实在并非危言耸听。

“罪”之一,社会舆论之压力。随着近年来关于教育、校长、教师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地被披露出来,社会上对教师的观感每况愈下,什么“校长开房”“教师禽兽”的言论时有耳闻。实际上,任何行业都有害群之马,这些狗苟蝇营之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只是极少数的一撮,绝大多数的教师是敬业爱岗的,是有较好师德修养的。社会对教育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好事,它需要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而不能把压力简单地转移到教师身上。现在,“校园春游”成常态,不敢惩罚学生,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教师几乎成了完全的“弱势群体”,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这是一个真正重视教育、尊重教育的社会应该具有的现象吗?《今日早报》2015年3月31日报道:杭州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因未交作业被家长领回家,结果从7楼跳下身亡。报道称,该生的老师在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当场晕倒。出了这样的事,教师究竟该负多大责任呢?这就是当今教师要面对的现状,只要出了事,教师和学校都难逃责问。因为无论如何,社会舆论都是不会同情教师的。

“罪”之二,学校管理之压力。有人说,当教师的很轻松,每天就上几节课,时间一大把,还有寒暑假。一听这话,就知是不熟悉教育不熟悉学校的人说的。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老师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文件中,同事猛扑上去,拼命摇醒,“同志,你醒醒啊”。他虚弱地微睁双目,颤抖的右手努力去捡散落的纸张,吃力地挤出,“这,这是我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学科教学总结、教研组总结、结对总结、课题小结、个人年度小结、个人三年规划、个别化学习观察记录、各科成绩汇总、个案追踪、家访记录、安全工作总结、消毒登记汇总、学生评估手册、学籍卡登记、德育渗透材料、培优扶差总结、课外活动总结、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学习材料、业务学习材料、听课记录……请,请一定代我转交组织”。说完又陷入了昏迷。同事含泪晃着他的身子:“同志,同志,你醒醒,醒醒,组织还、还、还有要求,还、还、还得要一份电子版的!”这个段子生动地写出了学校里各种评比检查泛滥、各种总结报告漫天飞的情景,难怪有教师发出了“还能不能安静地读书、教学”的呼声。学校推进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这是好事,但也是有副作用的,教师因此做了很多或重复性的,或额外的,或低价值甚至没有意义的劳动。这能让教师没有压力吗?

“罪”之三,教学研究之压力。众所周知,当今是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教育界以前就流传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样的名言,现在,这句话已经变成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长流水”。“长流水”,就是无限的水,就是不枯竭的水,这让教师的学习压力怎能不陡然提高。再者,教师要面对“公开课”“推门课”“优质课”“交流课”“家长开放课”“网上研讨课”等各种名目的听课、研课、磨课活动,这些也都是不轻松的,甚至可以说是折磨人的。比如,某某某为讲一节优质课,瘦了十斤,这都是很平常的例子。越是正规的学校,越是市区的学校,越是重点的或知名度高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压力就会越大。

“罪”之四,教育技术之压力。某老师曾这样吐槽,“这个学期,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我要学习制作微课,还得参加信息技术远程培训、教育云空间建设比赛、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微课、云空间、慕课、翻转课堂一直充斥在大脑,有时做梦都在想这事”。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之于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这当然是好事。然而,转变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技术不会一步到位,设备不会一步到位,软件和系统不会一步到位,教学过程最优化也不会一步到位。我们没有办法按一个按钮或者喊一下口号,一切就倏然而成了。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大,压力自然也就更大。

“罪”之五,升学统考之压力。不知从何时起,学校的学科很自然地分成了统考学科和非统考学科,这么一分,马上就有了主科、副科的区别,语数英理化生的教师要面对区域评比和升学考试,一切都是真刀真枪的,自然“压力山大”。现在,有些地方的小学还要面对“小升初”考试的压力,更不要说中考、高考了。就是中考,除了传统的统考学科,现在音乐要考,美术要考,体育要考,信息技术也要考,纵然分数比例小点,但也要算是统考学科了。理化生还得考实验操作。这不都是压力?

“罪”之六,职称评聘之压力。职称评聘其实更不需要多说,以前是评不上聘不上,现在好了,评聘分开,职称评上了,然而问题更严峻了。岗位、编制完全绑定,教师又不交流,很多教师都面对着有资格无岗位的情况。评上了固然是好,然而聘不上,还不是一样?聘不上,就意味着只能以低一级的身份承担同样的教学任务。收入没有提高,待遇没有提升,干着能不憋屈?

“罪”之七,绩效考核之压力。绩效考核开始以后,大家都很高兴,以为幸福时光完全降临了。然而,实际情况是,绩效可以考核,奖金并无多发。大多数学校要从教师现有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然后再根据工作实绩,多维量化考评,最后再进行发放。这就意味着,必然会有一部分教师,原有工资的一部分拿不回来,而是进了别人的腰包,这别人,还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因此,多拿了的教师也没法理直气壮,少拿的更是牢骚满腹。这样的绩效考核,要么只少扣那么一丁点,略为意思意思,要么就造成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后果也不容乐观。

如此种种,教师怎能不压力重重、心神疲累?一句话,为学生减负,先从给教师减负做起吧!

上一篇: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模板下一篇:平常心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