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交流平台

2024-05-03

闽台文化交流平台(通用8篇)

篇1:闽台文化交流平台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闽台经贸专题》

课程论文

授课时间 2013 — 2014 学第 二 学期

学号:

学生姓名:

完成时间:2014年5 月30 日考生成绩:_____________ 评 阅 教 师 :

闽台经济交流合作

【摘 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伴相随,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联盟三大区域合作发展趋势明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分析福建与台湾区域交流与合作历史、经济现状、积极作用,提出加强闽台经济合作可以通过加强高科技产业、港口体系、贸易等领域合作,共促两地经济发展,造福两地人民。

【关键词】闽台经济合作;福建 台湾 经济合作;优势

一.闽台贸易发展历史概述

闽台经济合作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之初,福建就是祖国大陆对台贸易、吸引台资的重点省份。21 世纪初两岸入世后,台湾当局决定将两岸间接贸易改为直接贸易,放宽大陆产品的进口范围,同时两岸实现部分直航运输,闽台贸易发展势头良好(见附表一)。2008 年底大三通启动,两岸海运不必再弯靠第三地,周末包机扩大为平日包机,闽台经济合作迎来了新的契机。台湾成为福建进出口贸易中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第一大的进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

二.福建台湾经济现状分析

(一)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发展,到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10863亿元,增长13%;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0亿元,增长22%;外贸进出口总额848亿美元,增长13.9%,其中,出口569亿美元、增长14%。进口279亿美元、增长13.7%;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3】。

第一产业增加值1175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5430亿元,增长15%,其中工业增加值4770亿元,增长1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9%【4;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增加358家;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6%;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产值1674.44亿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4258亿元。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2.7亿吨,增长14.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40万标箱,增长7.9%[【5】。

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接待总人数达7008.28万人次,总收入810.74亿元,增长18.3%。建立各具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7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5个,福州、厦门、泉州软件园和一批高新技术园区的载体功能进一步发挥。电子信息、新材料、医药和农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成功举办第十二届投洽会和多届海西论坛,海交会、商交会、旅博会、林博会、台交会、艺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成效明显。但是,福建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外贸出口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发展还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等【1】。

(二)台湾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战后中国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从一个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进入农业、工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跻身于“新兴工业地区”的前列,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2006年台湾地区生产总值3539.17亿美元,居全球第20位,人口2304万,人均15361美元【3】。1980年代后台湾经济从1970年代调整期开始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过去得以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即廉价的能源、迅速扩大的国际市场和充沛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变化,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改变这种状况,加快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台湾制定了“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基本方针和路线。

1980年后代台湾经济持续发展,经济转型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台湾第三产业从1980年代初开始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1980年代-1990年代初台湾地区先后发生了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石化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大举外移,由此引发了岛内学者对台湾地区产业空洞化的担忧,后来由于台湾地区快速推进向以资讯电子、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产业外移造成的转型压力。

台湾经济在2001 年出现50 年来首次负增长后,2002 年、2003 年维持着低增长,2004 年在国际经济景气带动下呈反弹复苏,经济增长率达6.07%,是1998 年以来最高水平,但2005 年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2】。

三.闽台经济合作现状分析

闽台经济合作起步早,发展快,是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经济合作从小额贸易开始,逐渐形成闽台间接贸易、劳务合作、台商投资与通航等多元化发展格局,在整体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中扮演着先行者或试验田的重要角色【3】。福建与台湾有较强的文化与地缘优势,是台商投资最早的地区,也曾是投资最多的地区,在1990年代前,福建省居台商对大陆各省市投资首位,约占投资总额的30%以上。此后,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的迅速兴起吸引大批台商,对福建省投资有所减缓。依台湾方面统计,1991年,台商对福建省投资金额所占比例为32.13%,1992-1998年在7%与15%之间,2000年台商对福建省投资出现低增长。2001年,福建省采取应对措施,台商对福建投资回升,依台湾方面统计,到2006年底,台湾当局核准台商对福建投资项目累计达5097项,核准金额为44亿美元,分别占对大陆投资的14.3%与8%。制造业投资中,对福建省的投资项目为109个,仅次于江苏省的234个与广东省的205个,投资金额为4.6亿美元,仅次于江苏省的26.9亿美元与广东省的13.2亿美元【3】。2008年,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台资22.7亿美元,增长25.1%;对台贸易额75亿美元,增长8.7%

四.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的优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竞争力目前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但从长远观点来看,海峡西岸却蕴涵着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强大的后发优势。

(一)区位优势竞争力:

海峡西岸经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崛起的优越条件。从区位上看,它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台湾海峡西岸,邻近港澳,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道,既有连接台湾、港澳地区的枢纽功能.又具备连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的辐射作用。区位经济发展的纵深地带既可辐射内陆。亦可延伸到台湾,是我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

份之一。

(二)资源优势竞争力:

资源因素是是发展经济、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必要的支撑条件。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区域福建省是一个资源和物产相对丰富的省份,构成了经济崛起的雄厚物质基础。

一是海洋资源优势。位于海峡西岸的福建省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拥有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陆地海岸线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引进高新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二是森林资源优势。福建省林地面积达764.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96%,活立木总蓄量为4.967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一,具备较好的发展木材加工业、竹产品、山珍产品养殖的基础和条件。

三是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我国其他省市相比,海峡西岸经济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已有厦门鼓浪屿、武夷山、青云山等29个4A级$u2个5A级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除上述旅游景区之外,还有许多前景广阔的有待开发的景点。

(三)招商引资优势竞争力:

位于海峡西岸主体区位的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现有旅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侨达1000多万人.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独特的“五缘”优势为海西发展对外贸易、旅游、吸引外资、对台农业合作等经济项目架起了便捷的桥梁,形成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深厚基础。

(四)地方政府作用竞争力:

近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逐步消除了一些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制定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政策举措,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实施以来,海西的投资与创业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建设正在形成日臻完善的体系,地方决策机关已经把自己的首要任务定位到制度创新层面上来。研究结果显示(李建平,2009),福建省政府作用竞争力在全国排在第八的位置。显示福建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较强。

参考文

【1】黄小晶.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N],福建日报,2007-2-26

【2】邓利娟.台湾经济现状与前景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91

【3】王建民.闽台经济合作发展的几点观察[EB],华夏经纬网,2007-5-22

【4】逯寒青.福建将继续加大闽台港澳经贸合作力度[N],厦门日报,2007-10-3

【5】邓本元.惜“五缘” 福建致力建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篇2:闽台文化交流平台

专业:09年秋会计本科姓名:杨利玉学员号: 0935001259436

通过学习《闽台民俗》章节,我对闽台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该章节将闽台民俗文化置于中华民俗文化的大背景之中,对闽台民俗文化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梳理和分析,坚持以正确的观点与科学的态度对丰富多彩的闽台民俗文化展开研究,紧密结合民众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闽台民俗文化现象展开论述与探究,内容蕴含丰富、新颖透辟,在民俗文化学研究方面,拓展了新的视野。从历史发展的时空俯瞰闽台民俗、民风,向读者揭示闽台民俗有着共同的母体“脐带”,全文贯穿这样一个主题:中华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沿袭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在教程的版面布局方面,感觉这一章节多以文字为主界面,动态辅助材料相对少些,学习起来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建议设计些生动有趣的图片资料、相关音频或视频材料,增强听觉和视觉效果,以加深学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寓教于乐。

篇3:从闽台缘博物馆看两岸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闽台缘博物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一、从“文脉相承”看两岸的文化交流

展厅第五部分“文脉相承”是从文化教育和艺术领域两个角度对两岸的历史联系的解读与展示, 展陈的内容包括方言国语、科举制度、诗歌小说和民间艺术四部分。

1.“方言国语”主题陈列是讲述闽台海峡两岸在历史时期民间语言使用的联系。台湾流行的闽南话其实就是中国大陆的闽南话, 是闽南地区的福建先民们带到台湾的, 这些展线上相关的文献、图片与文字叙述都能很好地说明。另外, 展壁上一组“台湾省方言使用分布”的图片和文字组合清楚地描述了闽南话、客家话的分布使用情况。在台湾的各县市中, 客家话主要在新竹、苗栗两地。客家话的使用多于闽南话, 桃园客家话与闽南话的使用旗鼓相当, 其他各县市则皆以闽南话为主, 这充分反映了闽南话在台湾的影响。

2.“科举制度”主题陈列讲述的是台湾与福建历史时期 (主要是清代) 教育与科举的相互联系。台湾的学校书院与福建一样都祀孔孟、尊理学, 同时台湾各学校颁布的学生规则也是照抄福建学校的学生规则, 在展壁上有关于台湾书院分布情况的“全台书院一览表”, 可以知道, 历史上全台湾共有书院44座, 中台南西定坊书院是台湾最早的书院, 崇文书院是台湾第一座具有完善规模的书院。台湾的科举考试开始于明郑时期, 清朝统一台湾后, 台湾作为福建省的一个府, 其考选制度完全按照福建模式举行, 自此, 台湾的科举考试正式与开始。据文献资料统计, 清朝自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 开始到光绪二十年 (1894年) 割让台湾为止, 台湾各府、县、厅儒学共选出960人。在这批台湾贡生中, 又有许多人到福建各地任教谕、训导, 任职足迹遍及福建各个地区。

3.“诗歌小说”这部分陈列包括文人诗社和白话小说两个内容。大陆移民入台的浪潮中, 福建的一批文人墨客也随之东渡, 他们在台湾又建诗社, 又组剧团, 把福建的文学、戏剧艺术传入台湾, 使得台湾文化气象大新, 文运大振, 诗社的创办极大地推动了台湾诗词的发展。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展开是受“五四运动”以后大陆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张我军和赖和是台湾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 张我军的代表作有《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新文学运动的意义》, 赖和的小说继承和发扬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揭露和抨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奴役台湾人民的罪行, 标志着台湾小说创作的新突破, 被誉为台湾新文学奠基者, 主要著作有《一杆“秤仔”》、《不如意的过年》等。

4.“民间艺术”展厅主要讲述的是闽台两地的民间艺术文化, 包括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工艺美术四个部分。台湾流行的戏剧基本上是福建本地所流行的家乡戏或地方戏, 现在包括车鼓戏、梨园戏、高甲戏等福建剧种都有在台湾流传, “福建地方剧种分布一览表”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南音是最受两岸人民喜欢的民间音乐;宋江阵、高跷阵、龙狮等是两岸迎神踩街游行时共同的阵头舞蹈;像木雕工艺、石雕工艺、漆器工艺和刺绣工艺来自泉州和福州一样, 台湾的工艺美术主要源自福建。福建具有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 福建人迁居台湾将它们带到了台湾、传遍台湾的同时, 也吸收了台湾地方的艺术精华, 并创造出新的民间艺术, 回馈故土。

二、从“诸神同祀”看两岸的文化交流

展厅第六部分“诸神同祀”是从宗教信仰角度切入, 对闽台两岸共同的道教信仰、佛教信仰和民间信仰进行的解读。台湾的宗教信仰是同福建移民台湾一起被带到台湾的, 两岸宗教信仰关系的建立, 与福建移民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相交织在一起。本部分的展品包括有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两岸共同祀奉的神灵, 以及福建道教十二仙人画、福建木雕彩绘金刚像、俗神法主公等历史文物, 海神妈祖在闽台两岸中信众最多、影响最广, 因此, 有运用纸板照片制作再现闽台民间妈祖绕境盛况的布展。

三、从“风俗相通”看两岸的文化交流

展厅第七部分“风俗相通”则从台湾与福建两地包括生命礼俗、衣食住行、岁时节庆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俗来展现风俗相通的两地关系。明末以来闽南百姓大批移居台湾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把家乡的风俗习惯带到 了台湾, 以至于台湾与闽南风俗想通, 习惯相同, 形成乡土感情的纽带。因为福建人民移居台湾时或是以姓氏家族聚族而居, 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 建立“血缘聚落”和“同乡聚落”, 所以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住家乡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因此, 两地在服饰、饮食、婚庆、丧葬等习俗都有很多的相同相似之处。台湾与福建有着共同的生命礼俗, 包括:诞育礼俗、成人礼俗、婚姻礼俗、寿辰礼俗和丧葬礼俗。福建民众移居台湾后, 因为台湾与福建地理位置相近, 气候相差不大, 物产也大致相同, 所以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保留了原来家乡的习俗。具体的表现为两地“服饰同装、饮食同味、建筑同风、出行同习”。岁时节日习俗是各地人民主要的风俗习惯, 它较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各地的习尚, 是民间文化生动具体的表现。闽台民间的岁时节庆习俗如出一辙, 不仅节日的具体日期一样, 庆典礼仪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同。闽台两地岁时节庆习俗相同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台湾通志稿》载“凡此岁时所载, 皆漳泉之人流寓于台者, 故所尚亦大概相似云”中看出端倪, 就是说漳州和泉州的移民把家乡的岁时节庆习俗带到了台湾。闽台的岁时节庆习俗包括春节贺正、元宵灯会、清明扫墓、端午竞渡、中原普度、中秋拜月、冬至汤圆和除夕围炉等, 这些节日习俗, 在反映我国农业文明的同时, 又和闽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篇4:闽台文化之河洛基因

据诸多历史文献、姓氏谱牒记载和专家学者的研究,闽台两地和中原有着源远流长的史缘、文缘、亲缘关系,中原姓氏、河洛文化,是闽台地区的姓氏之根和文化之源。

许明镇编辑的《台湾源流》,在《台湾百家姓固始探源》中开宗明义说:台湾百家姓的根源在大陆,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闽南与粤东两地,而进一步考察历史,探究闽、粤汉人来源,就在固始县,固始虽僻居河南省之东南隅,离开封与洛阳有四五百公里之遥,但它却是通往长江流域与闽、粤的要地。在由晋唐至明清的漫长岁月里,地处江淮豫皖边区的固始县,作为历代中原河洛人南迁的肇始地与集散地,在中华移民史上,和山西洪洞大槐树、福建宁化石壁村、广东南雄珠玑巷一样,同为中国最著名的古代移民集散地,它们在历史上遥相辉映,都是海内外移民后裔神圣的根脉家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历史学博士王大良在《闽台姓氏的“光州固始”之根》中论述:海峡两岸的福建和台湾,姓氏上不仅是一种同源同根的关系,而且无论在福建还是在台湾的大多数家谱中,都赫然写着“先世居光州固始”。早在1953年,台湾曾进行过一次户籍普查,发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姓在族谱上明确记载他们的先祖来自光州固始。这63姓共计67万多户,占台湾总户数的近81%。

从晋唐到两宋,大规模南迁闽、粤的固始先民,是第二故乡的拓荒者、建设者,也是中原河洛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传播者,他们推动了我国东南边陲的开发建设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带来了徙居地人口的大幅增长,逐渐成为闽、粤人口的主体。星移斗转,岁月沧桑,包括郑成功、施琅、陈嘉庚等在内的南徙固始移民后裔,渐次播迁台湾、南洋及欧美各地。固始因此成为众多闽台同胞、海外侨胞、世界客属华人的祖根地,成为欧美和东南亚各地唐人街的一大血缘和历史源头。“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的名字及其祖地中原河洛、“光州固始”与闽台历史和侨胞、客家,永恒地连在了一起。千百年来,根在固始的闽粤台同胞、海外侨胞、客家后裔,把祖地固始这个难忘的故土记忆,写进家谱,刻进祠堂,融人世代延续的血脉中。

河洛文化,闽台文化之源头

千百年来,徙居闽台乃至海外的光州固始人,从故土带去的中原文化、风俗习惯,虽然在沿袭中有所演化,但今天仍还保留着一些依稀可辨的“原乡”印记。

1.方言土语

闽台方言,又称“福佬话”“河洛话”。厦门大学著名方言学家黄典诚教授说:“福建方言就是从河南带去的,至今称闽语为‘河南话,称说闽语的人为‘河洛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考古学教授欧潭生先生曾在河南省信阳地区从事文物考古工作20多年。他在《台湾汉族同胞的祖根在中原》一文中,列举了一些字、词的特殊读音,以说明固始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及与闽南方言的渊源关系。

普通话与河南固始方言读音对比:

还有一些,不再一一列举。上述汉字,在闽台地区尤其是泉州和漳州,读音与固始基本相同。

普通话、固始方言、闽台方言日常用语对比:

此类用语甚多,不再列举。为什么闽台方言与固始方言如此相似呢?这是因为中原人多次南迁入闽,以唐初陈氏父子率众开漳和唐末王氏兄弟率众人闽影响最为深远,这两次入闽的大都是河南固始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与闽粤女子结婚,在当地安家落户,被称为“唐部人”。这些“唐部人”,自然而然地会把固始方言或河南其他地方的方言带到闽粤地区,传给他们的妻儿子孙,后又渡海传播到台湾。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台湾岛内80%以上的人讲闽南话,而其中占全岛总人口一半左右的人是讲漳州腔的闽南话。这便是唐代固始人人闽“开漳”,其后人人台传衍的一大文化标志。

2.地名文化

福建、台湾有许多地名明显地带有中原移民的痕迹。例如,河南有九朝古都洛阳,福建有一个小镇名洛阳,位于泉州湾的一条小河畔,这小河名叫洛阳江。河南洛阳有著名的“洛阳桥”,固始有“洛阳桥”,闽南也有“洛阳桥”。固始有“乌龙集”(现属淮滨县),福州有“乌龙江”,两地都有“乌龙庙”。固始有“杨集”,杨集的人南迁到福建同安县境,仍住在一起,便称其地为“杨宅”。

3.民间文艺

闽南和台湾的皮影戏,民间俗称“皮猴戏”,与固始的“皮影戏”人物造型、制作材料、刀枪剑戟、操作程式以及唱腔、唱词,异曲同工,比如文官武将上朝时的唱段,两地都是“迈步来自金銮宝殿,一问万岁、二问江山,满朝文武可平安……”

再看戏曲。南下的中原军民带往闽、粤地区的有许多民间歌舞、戏曲,比如“中军乐吹,大鼓凉伞”歌舞和竹马戏。竹马戏又称“跋马”,将竹扎纸糊的马头和马尾,缚在演员的前身和后臀,点灯夜游,载歌载舞,与固始的“跑驴舞”形式相同;扮“春、夏、秋、冬”的女孩同固始“花鼓灯”中的“四装”(四女孩)意义相同;表演动作突出“上身和手势的左右摇摆”“眉目传情”“三进四退”“转身四向”等同固始“嗨子戏”中的“走要一条线,身似水上漂,腰如风摆柳”,欲左先右、欲进先退等表演动作相同。相隔数千里的两地地方歌舞小戏,竟如此相同,许多漳州老艺人道出了个中缘由:闽南民间艺术之花,根在河南固始!

固始为歌舞之乡,尤其民歌、民谣对闽粤山歌、情歌影响深广,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血缘、地缘关系。比如:固始民歌总是从写实开头,如“樱桃好吃树难栽,鲜鱼好吃网难抬,大米好吃田难种,山歌好唱口难开”便是一例。而闽南民歌也常常以写实开头,而且与固始惊人的相似,如:“树遇好风枝枝摆,花逢好时朵朵开,人有缘分来相会,千歌万曲顺口来。”再如“五句山歌”,俗称“五旬翘”“五句挑”“赶五句”,为固始“特产”。其特点是,前四句比兴铺垫,第五句暴露观点,阐明结果,为画龙点睛之笔。比如“唱歌还得嗓子盈,顺风听到紫禁城,武官听得下战马,文官听得忘大印,做官不如唱歌人”。而闽南人也会唱传统的“五旬山歌”,如“山歌又好声又娇,月弦来和九龙箫。妹出山歌哥来对,一唱一和真逍遥,胜过炀帝坐天朝。”可见二者唱的是一脉相承的姊妹篇。

4.民间信仰

篇5:闽台交流方向与意义(本站推荐)

为了使海峡两岸人民早日团聚,必须加强两岸文化更深层次的交流。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扩大文化交流的广度。近年来,福建与台湾之间虽有众多文化交流活动,但也只能说是“数量多”,这样的文化交流仅限于小圈子,如“戏剧”“书籍”等等。为了使两岸文化交流更全面的发展,就要扩大文化交流的广度。我们还可以作出进一步尝试,如,促进两岸旅游文化交流,积极鼓励台湾群众来闽旅游;拓展两岸新闻界的交流,加强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等等。

其次,要加深文化交流的深度。福建与台湾虽是一脉相承,但由于多年分离,台湾文化与古老的闽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愈加明显。为了加强两岸民众的人同性,我们需从历史纵深角度下手。台湾与福建文化都是有儒家思想诞生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再次利用儒家思想把两岸连接在一起。另外,台湾民众与福建民众的宗教信仰也是一脉相承的,加强两岸间的宗教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增强台湾民众的归属感。

最后,要提高文化交流的高度。提高两岸文化交流的高度:即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性。两岸的文化交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当前,这是一个长远性的课题。为了是两岸文化交流长久的发展下去则需要在作为两岸“未来”的青少年身上下功夫。如今多数的青少年对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没有坚定的立场,对至亲骨肉分离也没有什么概念,因此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加强两岸青少年的交流,从而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长远性。

篇6:闽台小吃文化研究结题报告

题组长:曾渊煌

小组成员:吕银城,庄振,苏闽南,林瑛琪,林素芬,陈颜颜 指导教师:吕剑青

一、课题背景分析

作为一名厦门人,我们有义务了解和学习关于闽台的文化。“民以食为天”,特别是闽台美食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去了解。但作为厦门人的我们,很大一部分是不了解闽台美食文化的。有的人吃过,但不了解这些美食的由来、典故。有的人略知一二。更有些人从来没吃过,甚至是排斥闽台小吃的。或者有些人“崇洋媚外”,认为闽台美食低俗,不入大雅之堂。那也就别说去了解它们了。此课题正是根据这一背景组成研究小组,展开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我们的探究,通过我们的成果展示,可以让同学们了解闽台美食文化底蕴,重新认识闽台美食。鼓励同学们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这次的探究,也能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品尝闽台美食,如何吃出美食的精华,传承它们,创新它们,发扬它们。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厦门人。进一步说,此课题的研究意义更在于鼓励新一代的我们将我们新一代的气息,内涵注入闽台美食中。让它代代相传,让闽台美食文化不断更新。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网上调查、走访调查

四、条件分析

相关知识的资料较难得,因为关于美食的文化历史长远,但得到的材料科学性相对强。所以这要求小组必须有坚持的精神和判断是非的能力。“闽台美食文化”的乡土特色浓厚,活动简单但探究效果明显。有利条件还包括:活动小组所在地区为厦门,方便探究的进行;小组成员大部分为厦门人,有一定基础的乡土知识。

五、研究过程 1.人员分工:

主持调度:曾渊煌

材料收集:吕银城,庄振 调查访问:苏闽南,林瑛琪 考勤记录:林素芬

材料整理:林素芬,陈颜颜 2.阶段任务安排: 第二周:学习、选题 第三周:组队、开题

第五周:

完成小组课题研究方向与方法的讨论。

完成研究方案讨论与制定。第九周:

完成小组成员分工。

完成活动安全预案。第十周:

制作问卷调查。

完成“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问卷调查。

活动过程中反省。

小组对校外人群关于“闽台美食文化”访问调查。第十一周:闽台名小吃店的采访。

活动过程中的反省。

小组至美食店亲身品尝闽台特色美食。第十二周:网上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资料收集。

图书馆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查阅。第十三周:活动整合 第十五周:资料汇总 第十六周:结果讨论

结题准备

六、课题持续研究方向及完善设想

如果有机会能够进一步探究,我们将做以下改善:(1).扩大被问卷调查人群范围。

(2).在各个阶层进行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知识宣传,持续完善课题思想。(3).对闽台美食店进行跟踪采访,了解现代人对闽台美食文化的实际态度。

(4).小组成员亲手学小吃烹饪,并将手艺带到家庭。让闽台小吃更具“家常味”,也让成员体会烹饪文化的乐趣。

(5).课题研究时间较短,实际深入生活时间较短。如果可以,我们将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

持续方向:

将研究文化与研究美食更好的结合起来,从研究闽台美食文化扩大到研究闽台美食传承。

七、研究成果

(1)闽南小吃总结: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闽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改革。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其品种繁多,式样新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婚丧嫁娶、敬神祀祖以及馈赠亲友的风味小吃有:榜舍龟、大花包、满月粿、糖粿、糯米丸子、田螺肉碗糕、白糖碗糕、米糕、松糕、塘头甜粿、麦馅粿等。其中较有特色的榜舍龟,用糯米粉为皮,豆沙为馅心,蒸成形似龟状,面染橙黄色,上面覆有大红团寿图案,以祈延年益寿。大花包以发面为皮,白糖、花生仁、冬瓜糖为馅。蒸成大如海碗的甜包,上面覆盖红色喜庆图案,专门用于婚嫁纳彩时,男方馈送女方的食品。满月粿,是生小孩子满月时要做的小吃,同时煮红皮鸡蛋及线面馈赠亲友乡邻,祈求小孩健康成长。在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蒸糖粿、烧鹊桥,以示怀念。糯米丸子是冬至这天要做的小吃,而“红丸子”是喜事宴请时祝颂甜蜜、圆满,祈求平安美好生活时的小吃。(2)闽台小吃的发展

闽台小吃中仅有通用名称和资料记载的就有200多种之多,叫不出名字或没有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更是数不胜数。然而,目前实现品牌经营的还不多,较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品牌大多创立于上个世纪中叶。

在过去,闽台的小吃业者们的祖上大多是挑着扁担游走于大街小巷,高高低低地吆喝着,便是最初的市场经营选择。现在的诸如土笋冻的摊位,也是一小箱,小小地摆在一个小小的角落,等着人们品尝。在具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及客流后,这些挑担经营的小吃业者们便会寻找一间不大的店铺,固定地方,开始做薄利多销的小本经营。如黄则和,吴再添,他们都曾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他们以名字或称呼为招牌的命名方式本身就遗留着挑担经营的痕迹。

闽台的小吃保持着“小”的特点,小桌小凳小规模经营,也许是这样才稳妥吧,不会遭遇大的风险。很多的闽台小吃都是家族事业,家族经营在创业之初无疑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家庭成员之间对家族的事业一般都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而且大多数家属是长期参与小吃制作工作的,制作工艺熟练甚至颇有研究,这都对小吃店的经营和发展有很大的益处。这种家族事业的传承在中国很是常见,大抵业余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思想脱不了干系。但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小吃店无疑比走街串巷赚的钱多,这样一来家族事业便要扩大。但在这一问题上,家人间如果对品牌经营的理念和利益分配有分歧,就很容易对品牌效益造成冲击,这就让闽台传统小吃店向现代餐饮公司化管理转变的道路充满荆棘和曲折,很多小吃商家都是历经多年阵痛才实现这种转变,而且目前还有很多商家至今没有绕出这种“困局”。随着闽台城市形象的日益提高,闽台小吃走出闽台,面向全国。但不像天津的狗不理,北京的全聚德,闽台并没有形成一定经济规模效益。相反地,闽台小吃散布于各个角落,官方和民间都希望能够形成一定小吃集聚区,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吃业之间的良性发展及优势互补,同时也方便了市民以及外来游客能够快捷地享受闽台饮食文化,也有助于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对此我认为,闽台小吃若要求得长久有效发展,除了修建美食街一法,更应加大宣传力度,还应深入市民生活,严格筛选闽台小吃,力图在游客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做闽台小吃的免费广告。

闽台小吃作为厦门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享受的同时也应冷静地思考,不要让这珍贵的历史人文风情于不经意间消逝在时间的侵蚀作用中。(3)地方风味小吃:

厦门春卷、烧肉粽、鱼丸、五香、芋包、韭菜盒、芋枣、章鱼、油葱馃、厦门卤豆干、厦门卤鸭、蚝仔粥、面线糊、炸枣、糖葱饼、薄饼、沙茶面、鱼丸、麻籽、贡鱿鱼、“翻煎”豆干、加滋螺、花螺、芋馃炸、海蛎煎、马蹄酥、炒馃条、面茶、虾面、烧豆花、花生汤、厦门炒面线、炒米粉、豆包仔馃等等。

其中蚵不仅营养丰富,且烹制的食品味道鲜美。闽南人有食粥的习惯,他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时令食物,调配糯米制成粥。土笋冻,是用一种生长在浅海滩涂里,像蚯蚓的软体动物熬成的胶状体,不仅美味,还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鲎羹是闽南特有的海产,鲎全身可食,风味特殊。

民间传统小吃有五香、芋包、韭菜盒、芋枣、章鱼、油葱馃、卤豆千、厦门卤鸭、蚝仔粥。(5)蚝仔煎的历史由来:

籍贯:厦门

年龄:1000余年

掌故:泉南沿海产蚝,所以厦门风味小吃有蚝仔煎。因其价廉物美大众化,尤受海外侨胞的珍爱。传说在蚝仔煎形成过程中,曾涉及不少历史名人。最有趣的传说是宋徽宗时,河南开封将门之子张蕴,因抗金有功,并光荣负伤,因此受到朝廷褒奖,特许到海边疗伤,传说也来过福建。后来张蕴出征安南,在同安吃到厦门东石蚝仔汤后很兴奋,就命人用蚝与绿豆粉做成羹慰劳士兵,这是蚝仔煎制作的初始阶段。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陈振龙从吕宋岛带回了番薯种。翌年,广东、福建受灾,番薯成为推广救灾品种,吃不完即制成番薯粉。同样,礁石上的蚝仔,也被挖剥来充饥,数量不多的人家,则将其与番薯粉蒸煮煎炒。至清代,闽督李鹤年吃到的蚝仔煎已发展到了掺入少许的葱花蒜丝,配上鸡蛋、肉片,煎熟后,再以乌醋、椒辣、佳酱(甜咸均可)拌和。这也是我们今天在厦门大街小巷看到的蚝仔煎。

八、组员感想

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厦门也不例外。闽台特色之一就是小吃了。在这一次的研究型学习中,我了解到了闽台美食文化,开阔了我对厦门美食的认识。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那么尝尝不同的食物也是很有必要的。我还了解到了各种特色的我从未吃过的厦门小吃,味道妙不可言。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上,已经很少人会去关注这样一种美食文化了。许多年轻人认为其无聊,这是为什么呢?到底还是因为不了解,所以片面地否定。在这里,我认为我们应该要有意识去了解跟学习它,秉承其精华,不断加以创新跟传承。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合作,才能发挥出完美的实力。总之,这一次的研究型学习让我收获颇多。

——庄振

通过此次的课题研究,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闽台地区的乡土人情以及它的文化底蕴。孰不知,在这些美味的传统名小吃上,会有如此令人称叹的历史故事。这让我不仅在身体上,也在精神上饱餐了一顿。

闽台美食文化,在当地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在节日里,闽台的美食文化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美食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它的精髓看似遥不可及,其实一直与我们相伴而行。在研究过程中,它的特色、以及其中的文化韵味,都着实让人着迷。

同时,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更让我懂得了“一把筷子”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有凝聚力的研究小组的办事效率与一个懒散的小组相较,简直是天壤之别。“一把筷子”能够让研究充满乐趣,充满快乐。

同时,这也让我更了解我生长居住的地方,让我对它更添一份热爱一份爱惜。

——林素芬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短短时间以来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在我们身边的文化。在这一过程的调查中也让我们增长了许多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认识。一些在平日看似平凡的味道,经过很深入的调查,才发现它原来也是这样的不一般。闽台美食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它的精髓看似遥不可及,其实上确实是一直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这次,我们也走访了一些乡村,访问了几位老人。老人们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许多闽台美食的由来,即使这些由来或多或少都带有些神话色彩,但我们都听得开心有趣,老人也讲得很高兴。这次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不仅是对“润饼菜”,“麦煎”,“土笋冻”等的了解。

通过此次的研究型学习,我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让我们更快乐,更投入,更充满激情。也只有合作,我们才能成功地完成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一个问题,许多人想总是比较快的。一项研究,大家一起合作总是比较精简的。

——林瑛琪

通过这次的研究型学习,我对闽台地区的美食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是做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美食背后的故事以及名字的涵义,许多传统美食都有着长远的历史和经典浪漫的故事,当然也有一些传统美食是包含着鲜为人知的故事的。这次,我们也走访了一些乡村,访问了几位老人。老人们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许多闽台美食的由来,即使这些由来或多或少都带有些神话色彩,但我们都听得开心有趣,老人也讲得很高兴。这次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不仅是对“春卷、烧肉粽”,“土笋冻”等的了解,同时,这次我更深刻体会到了集体活动的好处和乐趣,学会了如何到社会上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团结互助。并且,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也增进了我们大家的感情,让我懂得聆听,懂得如何待人待事。

——陈颜颜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次学校让同学们自行组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 了锻炼自己,我选择了语文的课题——关于厦门美食文化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了乐趣也极富挑战。我们必须亲自去做 才能体会到该“如何做”这要比整天在教科书中寻找答案更有意义,这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对于美食,对于闽台,我们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一 切,都是多亏了有这次学习的开展,才让我们主动去发现以及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文化。

——

吕银城

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使我了解到了闽南文化的博大,也体会到了闽南文化的精深。作为一名闽南人,了解闽台文化,了解闽台美食等都颇为重 要的。了解美食的历史,让我更多的了解了这个风水宝地的极为美丽的内涵。

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品尝了各地的小吃,拍了很多照片,也实地去学习如 何做出美食。这都是令人难忘的。我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家乡人的热情,可爱。特别是在 学习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闽台美食深深的美丽。

——苏闽南

九、教师感言

闽南小吃是一类地方特色小吃,集中分布在福建省各地,由当地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而成的多种多样的独特风味小吃,不仅如此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闽南小吃有关的历史典故可追溯到2500年前,以及产生了各种关于闽南小吃的古话等。研究闽南小吃贴近地方文化,贴近生活实际,切入口虽小,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闽南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是很有意义的。

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围绕着本次的课题中心,小组的成员不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不同群体对闽南小吃的认知情况,还深入家庭、食品作坊采访,尽量亲自品尝闽南各地有名的小吃,关注闽南小吃的特点、各种闽南小吃的做法、闽南小吃的历史掌故,查找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经过筛选与整理,最后将的精华进行整合,撰写了研究报告,举办了成果展示会,出色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闽南小吃文化,体会到闽南小吃文化的博大精深,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在这次的研究调查过程中,小组成员展现出强烈的探究的热情、实践的精神和创造的萌芽,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素质、巨大的自主探究的潜力,研究能力让人惊喜。

——吕剑青

十、附件:

1、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为一名厦门人,我们有义务了解和学习关于厦门的文化。“民以食为天”,特别是闽台美食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去了解。但作为厦门人的我们,很大一部分是不了解闽台美食文化的。有的人吃过,但不了解这些美食的由来、典故。有的人略知一二。更有些人从来没吃过,甚至是排斥闽台小吃的。或者有些人“崇洋媚外”,认为闽台美食低俗,不入大雅之堂。那也就别说去了解它们了。此课题正是根据这一背景组成研究小组,展开研究。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旨在给学生一个整体的闽台的美食文化的概念,引导他们去正确思考闽台的美食文化,梳理厦门的美食文化知识。

(2)形成学生对厦门的美食文化的判断能力。

(3)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提高他们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3、研究方法:走访调查、搜集资料、小组讨论

4、指导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引导学生问卷调查及查阅资料应注意的问题。(2)教给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及心得体会。

5、活动过程(1)准备工作

①成立研究学习小组。协调分工。

②确定调查地点:图书室、资料室、网络教室、社会各种活动场所、家庭。③做好研究的物品准备。④和相关人员联系调查事宜。(2)实施研究

①小组成员到图书馆、资料室搜集有关厦门的美食文化资料。②小组成员利用假期进行问卷调查。

③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对的讨论和思考。

④小组成员共同品尝制作厦门的美食并进行讨论和研究。(3)整理、分析资料

(4)汇总材料、选择、整理。(5)撰写研究报告

从理论与实践等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并写出专题研究报告。

6、展示研究成果

篇7:闽台文化交流平台

1、长滨文化:

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包括潮音、乾元、海雷等十几个海蚀洞穴)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用砾石打制的刮削器、尖状和砍斫器等。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

2、闽台文化:

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上,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莆田妈祖金身巡台:1997年1月24日至2月3日莆田妈祖金身出巡台湾,所到之处,都举行隆重的接驾、绕境、祀典/送驾仪式,妈祖金身驻跸的宫庙,更是人山人海。之后,妈祖巡台不断,抵台绕境为信徒祈福。

(二)简答题

1、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是哪些?

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2、概括闽南方言向海外的流播的情况

唐宋之后,泉州人也大批出海定居。印尼华裔300余万,马来亚华裔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加坡的占76%,那里通行最广的便是闽南话。在菲律宾、波罗洲、缅甸、泰国和印度的华人中,闽南话也是主要方言之一。闽南许多侨乡的出外人口,有的已经超过本土现有居民。据估计,东南亚华人中说闽南话的在1000万以上。

(三)论述题

1、概括闽台地缘。

答:(1)地缘关系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台湾海峡,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叫,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据地质学家研究,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连结的部分陆地下沉成为海峡,台湾遂变成为海岛。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四)知识拓展1、2006年5月27日竣工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作为目前唯一反映大陆与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共征集和复制文物文献15000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129件。位于二楼的综合主题馆,展厅面积达3466平方米,按闽台关系的“五缘”来设计布展,分为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功、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7个部分,充分体现“山水本相依、闽台骨肉亲、中华大一统、缘定难分离”。位于三楼的“乡土闽台”专题馆,展厅面积达1520平方米,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分别展示闽台两地共同民俗习性,深入表现闽台关系。请你评价闽台缘博物馆的建筑与设置对传播闽台文化有什么作用,并提出发展建议。

参考答案:以史为鉴,以物为证,真实再现了闽台两地深厚渊源,证明了福建和台湾的地缘近,血缘亲,法缘久,商缘广,文缘深的关系,充分彰显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主题,成为展示祖国大陆与台湾关系历史的窗口,增进中华文化与民族认同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搭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1(第1—3章)

一、名词解释(应概括地写)

1、东山陆桥P2

2、左镇人P3

3、台湾文化P254、闽南文化P33 — 34

二、简答

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P 1 — 22、您认为闽南人与台湾人有哪些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P 443、简述保护马祖文化的意义?P 31 — 34

三、论述(请自附纸张)

1、试论述台湾解严以来闽台宗教交往的模式。

2、试论述台湾美术发展的概况。(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辅教材 P 167 — 171

《闽台区域文化》课堂讨论记录表一 辅教材P 2 — 20

(第4—6章)

一、名词解释

1、打尾牙 P84

2、婚嫁六礼 P93

3、放王船电P114

4、诗钟P128

二、简答

1、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概况。P 115 — 12142、概述闽台诗钟繁荣的原因。P 130:b$I1k.h2g6v3h

3、简述教会学校对女性意识行为的启蒙。(参看辅教

材《闽台文化探略》)

辅教材 P 26 — 30

三、论述题电

1、通过对闽台婚俗习惯、婚嫁程序的学习,谈谈你的感想。P 93 — 1012、试析福建民间信仰对台湾的影响。P102 — 104 《闽台区域文化》课堂讨论记表二辅教材 P134辅教材 P152

(第7—9章)

一、名词解释

1、地方传说 P 188

2、南音 P 142

3、“车鼓舞”P 1454、台湾林本源邸宅 P 197

二、简答

1、传入台湾的闽南民歌大致可分为几类? P177— 178

2、为什么说福建是“戏曲之乡”?P 152 — 1533、简述台湾当代佛教的特点。(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辅教材P135— 141:::星魂社区::: 国内著

三、论述

1、谈谈你对闽台民间文学的认识。P 160 — 193 概括论述电

2、以民歌为例,说明闽台之间在音乐方面的密切关系。P 136 — 141

(第10—11章)

一、名词解释

1、府县儒学gP 213 — 214

2、熟语 P 256

3、无效婚姻 P 2764、区际司法协助 P 289w

二、简答电大答案,电视大

1、简述闽台庙学合一的规制。P225 P2262、简述闽台方言的分区及其特点。P 236 — 242

3、台湾地区夫妻人身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P 278

三、论述

篇8:闽台文化交流平台

海峡两岸的闽南文化是由福建闽南人和台湾同胞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是海峡两岸的闽南人传承与发展的地域性文化。厦门卫视的节目主要是使用闽南语播报, 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的趋同性和相似性所展现出的强大向心力, 使得厦门卫视的闽南语频道在对台传播中突显优势, 显示出了闽台文化传播交流的强大功能和闽台文化融合的深远意义。厦门卫视的《闽南通》栏目, 就是一档弘扬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和民俗特色的优秀栏目。

二、节目内容定位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1月视察福建期间曾指出,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台湾同胞祖籍是在福建, 而闽南话则是台湾地区的重要方言, 闽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台湾同胞的精神生活中, 福建省要充分运用这些有利的丰富资源, 加强对台的宣传工作, 努力扩大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合作。在传承和发扬海峡两岸的闽南文化及电视媒体竞争领域, 以本土地域性的品牌构成栏目特色, 已成为厦门卫视媒体打造品牌的核心。厦门卫视打造的节目策略, 重视并强化了地域的差异性, 一切从海峡两岸大众所喜爱的节目需求和海峡两岸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出发, 在厦门卫视各档节目中尽可能营造出闽台区域文化时空, 从而在海峡两岸的受众群体间建构起同感和归属。厦门卫视将各栏目定位在———传承闽南文化、服务两岸乡亲, 旨在通过闽南语这一特定方言为载体, 以电视为媒介, 将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的闽南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下去, 以闽南文化和民俗特色为纽带, 实现对台传播和交流。

三、播报形式创新

厦门卫视自开播以来, 始终坚持海峡两岸的闽南文化传承和发展理念, 不断弘扬光大闽南文化, 各栏目编排强调贴近两岸受众的生活特色, 其特有的闽台风格和闽南文化底蕴, 使其拥有了广大的忠实观众。例如, 能够根据我国传统的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特别时期的观众收视群体, 进行有针对性的节目编排, 做到应时、适需调整。这是因为, 在闽南文化中民间习俗等占相当大的部分, 而海峡两岸的这些习俗的新闻焦点都发生在这些传统的节日里, 所以这一年里的传统节日就成为厦门卫视对台传播的黄金时间。这就是厦门卫视始终保持高收视率和高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厦门卫视每天播出节目18小时, 主要拦目有《海峡报道》:全景式地展现两岸关注的新闻;《海峡时报》:提供最新、最精彩的两岸新闻、财经及气象资讯;《今日大代志》:用闽南话读民生新闻、讲百姓故事;《第一反应》:实时连线两岸的时事评论栏目;《娱乐斗阵行》:台湾明星担纲主播的闽南话娱乐节目;《闽南通》:张扬闽台本土文化的闽南话栏目, 展现年轻时尚的闽南;《看戏》:全方位展现闽南传统戏曲精华。

四、维护品牌特色

厦门卫视主攻本土的大胆传媒理念、善于应用闽南语的主动权、以海峡两岸文化的视角实事求是地报道两岸发展机遇、加强两岸文化交流题材的灵活处理、运用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和同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的报道手法, 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权威性, 维护了厦门卫视各栏目的品牌特色。在两岸新闻中闽南化资源的占有很难成为独家, 但力争在开发和配置上做好独到, 要求做到:在以厦门卫视大体制为基础的报道和策划中, 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报道方式、与众不同的报道结构和别出心裁的报道思路。唯有如此, 厦门卫视闽南语频道的传播才能实现效益的集约化和最大化, 才能突显闽南语频道的特点, 最终在同类节目中赢得竞争主动权。

厦门卫视在对台传播上具有地域文化优势、地理优势和语言优势, 走两岸闽南本土民生路线, 开展对台传播是厦门卫视的制胜法宝。厦门卫视大胆重用两岸闽南人才, 吸纳闽南两岸独有的新闻素材资源, 打造出了富有闽南特色和符合两岸大众喜爱收看的电视新闻作品。

五、结语

厦门卫视开辟多种渠道扩大对台传播和影响, 尤其在对台新闻传播方面有一些先行和独到的作法, 它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 认真把握中央支持“海西”发展的历史机遇, 发挥厦门地区台胞祖地和古城的优势, 组织政协委员和社会有识之士, 创新载体、拓展平台, 深入挖掘和运用闽南本土特色文化, 积极拓宽了对台文化交流渠道, 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温控技术论文下一篇:破碎的镜子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