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办2013年工作总结

2024-05-12

高校就业办2013年工作总结(精选9篇)

篇1:高校就业办2013年工作总结

就业办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关注下,在各处室及班主任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克服种种困难,各项工作进行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我校2013年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构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交流的平台,并做好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回访工作,去企业或电话联系工作情况,做到毕业生与就业办时刻保持联系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建立个人档案。副校长王精美与就业办主任邹文举到青岛亲自考察企业,先后与青岛保税区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中心、青岛保税区泽润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中心、青岛保税区青保之家劳动保障服务有限公司、青岛七才商贸有限公司及多家企业对接,签定校企合作。为今后学生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做好毕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毕业学生就业是其人生的关键一步,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非常重要,学校设立就业指导课,就业维权教育,创业教育等相关课程,鼓励学生走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成才之路并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思想。

三、召开供需洽谈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双选会开在班级,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接触,先后有昌泰公司、大连前程、浙江耐恩得与校对接,并参加省人劳厅和教育厅组织的校企对接会先后与50多家企业达成就业协议。

四、征集学生意向,了解每个毕业生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向即将毕业学生发放就业信息登记卡,了解学生就业志向,给就业办提供安置就业的具体目标。

2014年就业办工作思路

一、继续加大用人市场调查,范围可延伸至经济发达地区,条件允许可组建就业办事机构;实习指导教师跟踪服务,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继续扩大订单培养。

二、加强就业办人员素质提升,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切实把学生的就业视为自己孩子的就业去关心,努力解决学生就业后同企业间的各种问题,担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情感桥梁。

篇2:高校就业办2013年工作总结

辽宁省就业网

一、见习对象范围、期限

(一)2013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对象为在我省进行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并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的2013年已办理离校手续、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2011年、2012年毕业,符合条件未参加过就业见习的高校毕业生也可以参加2013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

(二)见习期限分为3个月和6个月两类。其中,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较高的岗位见习期限为6个月,其他见习期限为3个月。

(三)2013届高校毕业生未办理离校手续的,不能参加见习活动。

二、拟申报参加见习活动的企事业单位须准备如下材料:①单位营业执照或事业法人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②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③开户银行、开户账号(加盖开户银行开户账号印章,两份);④单位简介(包括单位性质、经营项目、成立时间、法人、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提供的见习设备情况、食宿条件等信息说明,两份)。

三、毕业生需提供的证明要件:①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申请登记表;②毕业证;③身份证;③就业失业登记证。(三份)

四、政策支持

实行见习补贴政策。见习单位要为见习毕业生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见习补贴,具体标准由各见习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为鼓励见习单位接纳见习人员,省财政承担见习补贴的2/3(补贴计算基数以我市最低工资标准为上限),其余由见习单位承担。对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费用,实行所得税税前列支,并不计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

联系电话:3521265

兴城市城乡就业管理局

篇3:高校就业办2013年工作总结

同志们:

在全党全国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之际, 我们在这里召开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 总结2012年工作, 分析形势, 明确任务, 全面部署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刚才, 江苏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教育厅、武汉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 听后很受启发。下面, 我讲两点意见:

一、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圆满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2012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协同支持下, 各地各高校真抓实干、狠抓落实, 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实现了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 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各部门通力协作呈现新气象。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 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多个成员单位联合开展了工作督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实施了“三支一扶计划”、“就业见习计划”等项目, 中组部、团中央等部门完善了“到村任职”、“西部计划”的政策措施, 财政、工信、税务等部门切实推动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以及扶持自主创业。

二是各地各高校狠抓落实有了新进展。各地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 多措并举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江苏、黑龙江、福建、天津等地加大投入、强化服务, 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吉林、湖南、重庆等地以及长安大学等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了有效的就业帮扶。各省级就业工作部门和各高校普遍实施“一把手”工程, 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 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在离校前落实就业去向。

三是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实现新突破。2012年, 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51.8%;到地级市以下单位就业的占56%;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占45%。中央和地方共实施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140余个, 甘肃、河南、湖北等地基层项目招募均超过1万人。2012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 91.9%到中西部地区任教, 32.5%到县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近3500名高校毕业生分赴86个国家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军地协作开展入伍预征和征集工作, 北京、上海、河南、山东、辽宁等地出台了更有力的鼓励政策, 全国预征报名确认人数超过25万人, 比去年增加近5万人。

四是就业指导服务取得新成效。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 充分挖掘企业行业资源, 共举办现场和网络招聘活动约1.6万场, 提供岗位信息500多万个。基本建成全国互联互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 初步实现了供需信息有效共享。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去年均有所提高。

五是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各地各高校共设立创业资金23亿元, 建设创业孵化和实践基地3000余个;举办创业培训、讲座等活动2.7万余场, 参与学生400多万人次;109所高校实施了1.6万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业和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总人数达到23万人, 比2011年增加6万人。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从2009年的0.2%上升到今年的3.3%。

最近, 刘延东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以及各地各高校密切配合、多管齐下, 及早部署、扎实工作, 圆满实现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 为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 也是对做好今后工作的激励。在此, 我代表教育部, 向长期辛劳奋斗在毕业生就业战线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在新的起点上全力以赴做好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党的十八大, 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行了总体布局和全面部署。十八大强调, 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鼓励青年创业,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些新部署新要求, 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 坚决贯彻落实。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 比去年增加19万人。当前, 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加大工作和政策力度, 积极拓展就业领域,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目标任务是:继续保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 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充分;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近日, 教育部制定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安排, 各地各高校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这里, 我着重强调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加强组织领导,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各省级就业工作部门和高校要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 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 切实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主动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就业政策措施。要密切关注、及时研判就业形势变化,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第二,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 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空间, 也是毕业生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广阔天地, 要加大工作力度, 引导更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要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好“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项目, 关心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工作、成长和发展, 不断完善服务期满有序流动的相关政策。要高度重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 切实组织好双选活动, 落实好有关政策, 确保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要全力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有关工作, 把2013届高职 (专科) 毕业生作为今年冬季征兵重点动员对象, 加强预征宣传动员, 完善后续服务, 切实把这件利国利民利军的好事办好。要配合农业等部门启动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 鼓励涉农等专业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技一线。要积极拓展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就业渠道, 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各类中小微型企业、社会养老服务业、海外汉语教学等岗位就业。

第三, 支持青年创业,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青年是最富创造活力、最具创业潜力的群体。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既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也是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实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帮助更多大学生成功创业。要设立专门领导协调机构, 明确职责和任务, 完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通过开展创业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要主动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自主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地落户等优惠政策。要全面提高创业指导服务水平, 努力在创业资金设立、创业场地支持、创业项目对接等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 依托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创建一批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

第四, 完善服务体系, 切实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是推动实现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各地各高校要充分挖掘潜力, 多出实招新招, 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基础性作用, 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 加快网络市场平台建设, 推动网上网下就业市场良性互动。要不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校友等资源广泛收集岗位需求信息, 探索利用手机报、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手段发布就业信息, 力争岗位需求信息数量高于往年。要强化就业教育与指导, 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 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咨询和指导,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各省级工作部门要力争用2-3年时间将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全员轮训一遍, 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统筹考虑, 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第五, 多解民生之忧, 千方百计做好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帮扶。帮助困难毕业生群体实现就业, 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成长发展, 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这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这项工作, 让每一位困难毕业生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学校的温暖。要摸清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群体底数, 全面掌握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就业需求, 建立数据库, 实施动态管理服务。要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和更多就业岗位;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重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就业。要着重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快调整优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能力。

第六, 推动内涵发展, 促进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良性互动。培养质量是实现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基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对接机制, 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 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 与地方政府、产业集群或产业园区、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着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就业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与评价机制, 加强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 把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制定、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要把就业状况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核心指标, 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 除个别特殊专业外, 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离不开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也离不开积极主动的宣传舆论工作。各地各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 通过举办就业形势报告会、基层就业典型事迹宣讲会、校友报告会、毕业典礼等活动, 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引导广大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通过各种途径, 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 宣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的好做法, 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典型, 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4:高校就业办2013年工作总结

一、对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出了哪些要求

《通知》强调,要着力从三个方面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是结合经济发展开发就业岗位,尤其是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二是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就业,一方面通过全面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另一方面引导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是开发城乡基层就业岗位,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发一批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加大面向基层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二、在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有哪些新要求和新的措施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尤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国家和地方优先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支持网络创业带动就业。一是高校要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鼓励在校生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二是各地要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减低注册门槛,落实各项政策扶持。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服务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针对高校和地方反映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因忙于求职难有较多时间参加创业培训、享受补贴政策的情况,《通知》对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补贴期限进行了调整,将在校高校毕业生享受创业培训补贴的开始时间从目前的毕业当年1月1日提前到毕业前一年7月1日。这一调整将方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三、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一是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各地要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企业用人需求。三是各地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岗位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层次的专场招聘活动,健全全国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利用新兴媒介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四是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从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和便利出发,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为加强和改进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通知》提出了两项新的政策:一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求职和就业的实际情况,允许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地(直辖市除外)进行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并享受当地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二是允许将高校开展的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大型专项活动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四、在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方面将会采取哪些措施

《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将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都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综合施策,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年底前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对有就业意愿的,及时提供用人需求信息,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组织其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帮助其积累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对就业困难的,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为此,要扩大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规模,适当提高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助标准,并按规定落实好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

在就业帮扶方面,《通知》还提出了两项新的政策,一是针对一些高校和毕业生反映的求职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负担较重的情况,为帮助他们减轻求职过程中的经济压力,从2013年起,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各省结合实际确定。二是针对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就业出路较窄的情况,《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机制作用,要求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地区将到本地求职的受援地高校毕业生纳入本地就业扶持政策范围;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中央企业结合援助项目建设,积极吸纳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如何大力促进就业公平

《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要求任何高校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同时,要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

在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方面,《通知》特别强调,要完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建立国有单位招聘信息统一公开发布制度,加强国有企业招聘活动监管,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同时,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高校毕业生人档分离、人户分离现象突出的情况,《通知》还提出要研究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具体意见,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程序,消除其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

六、如何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篇5:高校就业办2013年工作总结

各市(地)、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农垦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森工总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绥芬河市、抚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黑政办发〔2013〕42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省厅决定在全省开展“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彩虹工程”。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年底前,全省开发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3000名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公益性岗位开发范围

依据《黑龙江省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的范围开发公益性岗位。

三、招聘对象和招聘条件

户籍在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离校未就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009年至2013年取得大专以上学历),重点是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和经济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无违法违纪记录。

(二)自愿从事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业,热爱基层工作,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愿意扎根基层。

(三)能够服从组织安排,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四)身体健康。

四、招聘方式及招聘原则

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公开招聘。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用原则,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五、招聘程序

招聘工作由各市(地)、农垦总局、森工总局、绥芬河市、抚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

(一)发布公告。由各市(地)、农垦总局、森工总局、绥芬河市、抚远县人社部门,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和公示栏等形式发布招聘公告,进行广泛宣传。

(二)组织报名。凡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均可持本人身份证、户口和毕业证到户籍所在地报名。报名时间截止于10月30日,按照省厅要求审核后,将《黑龙江省2013年招聘公益性岗位高校毕业生笔试人员花名册》(附件5)电子版,报省厅公共就业服务处。

(三)考试。

1.考试时间。全省统一于2013年11月9日上午9:00-11:00进行笔试。

2.考试地点。各市(地)考点设在设区的市(地)政府所在地。省农垦总局、省森工总局结合实际设立考点。

3.考试内容。笔试内容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时事政治》。出题和评卷工作由省厅委托专业部门完成。

4.笔试成绩。笔试后,从高分到低分等额确定复核人员,若最后一名出现笔试成绩并列,按《职业能力测试》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经省厅审核后,服役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本人户籍所在地岗位的,笔试成绩加5分,期满考核为“优秀”等次的再加2分,(四)录取。各市(地)人社部门根据笔试人员的笔试成绩,按应聘者户口所在地,以区、县、农场、林业局为单位由高到低确定聘用人员,并对拟聘用人员进行复核。对复核不合格或放弃者,在报考人员中按笔试成绩由高到低进行一次性递补。同等条件下,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和经济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录用。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支队招聘交警协管员,参加当地公益性岗位考试,由省公安厅按笔试人员的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确定聘用人员。

(五)签约聘用。拟聘用人员名单公示无异议,经培训合格后,由聘用单位与其签订合同,安排上岗。签约聘用工作于2013年12月底前完成。

六、人员管理

聘用人员实行“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原则,由用人单位与聘用人员签订3年期限的合同,试用期为2个月。各地要制定完善日常管理办法和岗位基本职责,明确管理人员,落实管理责任,对聘用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在合同执行期间,被聘用人员因特殊情况不能继续工作的,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七、相关待遇

高校毕业生被聘用上岗后,工资待遇按我省“彩虹工程”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工资标准执行,并为其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不含个人应缴纳部分)。所需资金在省下拨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此项工作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首位意识的具体体现,对保持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人社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二)规范程序,阳光操作。要认真审核报考人员的资格和条件,严格程序,按规定做好公示,实行阳光操作,自觉接受监督。人员聘用后,及时将聘用人员信息录入省金保工程网公益性岗位管理系统。做好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及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大力宣传国家、省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扶持政策,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四)及时总结,按时上报。各地要及时总结工作实施情况,认真做好相关统计工作,于2013年12月30日前,将《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就业情况汇总表》(附件2),报省厅公共就业服务处。

省厅将适时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抽查,各地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请及时报告。联 系 人:龚春宝

联系电话:0451-87937815

电子邮箱:wzt75@163.com

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篇6:就业协会2013年年度总结

(机电工程学院)

2013年,在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我院学生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在就业处、大学生就业协会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学生就业工作,以“推荐英才、服务社会”为宗旨,为大一大二同学进行职业规划的梳理、就业知识的普及,为大三同学进行就业形式的分析,为大四同学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招聘信息的发布及就业信息的整理。全方位提高学生规划意识和就业意识。一年来,在认真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的同时注重工作创新,积极探索就业工作的新途径,为加强学生管理、营造良好就业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我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基本就业情况:我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为472人。截止至2013年9月1日止,我院已就业人数(含继续深造)为448人,占总人数的94.92%。其中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就业193人,占专业总人数的99.48%;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就业86人,占专业人数的96.63%;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就业46人,占专业人数的95.83%;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就业77人,占专业人数的95.06%;工业设计专业已就业46人,占专业人数76.67%。

2、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流向:在448人就业人数(含继续深造)中,签约就业293人,占62.08%;灵活就业92人,占19.49%;继续深造59人,占12.50%;出国深造或工作3人,占0.64%;基层就业1人,占0.21%。

3、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我院签约就业和灵活就业共385人,其中湖南省流向人数95人,占24.68%;广东省流向人数121人,占31.43%;浙江省32人,占8.31%;其它流向人数97人,占25.19%。

二、我院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1、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1)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来全方位了解自我。并同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开展。并在校级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获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在比赛结束后得到了老师及同学很好的评价。而在往届获奖得主中,已有一直在为自己梦想追逐的创业者。这为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2)开展寒暑假实践活动。为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为更好地充实度过假期。社会实践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样也是将刚入大学的新生来说,这是个认识大学的一个新生阶段。通过这个活动可更好地帮助同学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环境以及就业压力。

3)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的开展。作为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方向标,优秀毕业生们从“就业、考研、入党、大学规划、公务员、”等方面结合自身特点,给大一大二同学做好了榜样,同时也提前了解到了就业及考研等相关问题。

4)考研就业经验交流会的开展。为更好的延续优秀毕业生的后续效果,更好地让同学零距离接触优秀毕业生及优秀就业者。更好地深入对大学及专业的了解。考研就业经验交流会显得尤为重要。各专业在开展过程中,学弟学妹们踊跃的向学长学姐们问及专业方面的考研及就业问题。让他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未来的就业形势。

2、针对2013届毕业生

1)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给毕业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认清就业形势。并通过班主任及辅导员谈话进行就业辅助及心理安抚工作。

2)通过院学工网、就业服务群、就业负责人群、飞信、就业信息栏、机电工程学院就业系统等多方位多角度对招聘信息及

招聘动态进行及时更新。通过以QQ为载体的机电工程学院就业系统,及时更新汇总毕业生基本问题。以说说形式发布与就业考研的相关信息。将就业深入到人们生活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就业工作的开展。

3)两个月一次通过班级就业负责人,对就业人数及考研人数进行汇总。就业负责人对班级就业形势进行及时的动态报告。

4)进行就业及考研意向摸底,及时了解学生就业动态。

三、院就业协会学生工作建设。

一个高就业率的就业单位。需要有一个始终以“服务社会、推荐英才”为宗旨的团队,来进行与就业相关工作的全面开展。然而团队建设工作首当其冲。

1、2013年院就业协会开展的工作。

1)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2)通过多渠道对招聘信息进行及时更新。

3)进行就业及考研意向摸底、就业协议书的汇总编辑。

4)评选优秀毕业生。

5)统计求职补贴相关情况。

6)开展寒假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规划活动。

7)开展优秀毕业生报告会、考研就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8)核对毕业生成绩单、整理毕业生档案。

9)整理证书及报到证相关文件、并发放三证。

10)在院学工办进行值班,作为毕业生与辅导员的桥梁。值班过程与指导老师进行直接交流,了解相关动态。

11)就业协会的改革与调整。

12)学院学校,相关招聘会的布置与开展。

13)就业先进单位年度评优材料的搜集与汇总。

14)团委学生会工作的协助开展。

2、就业协会团队建设工作

1)对新成员进行礼仪、办公软件、硬件设施使用、海报等

多方面的培训,来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

2)组织农家乐、篮球赛、自习、寻宝大赛等活动来提高团队凝聚力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

3)综合以往就业协会建设中的优点及问题,为更好的建设团队。建立《就业协会培养方案(草纲)》来更好地规范化管理,来提高团队的综合影响力和“品牌”效果。

4)组织开展一周一次的例会,并对例会制度进行调整:将协会例会及部门例会相结合进行。

四、2013学年工作建设中的不足

由于工作的性质,就业协会的换届相对团委学生会而言,相对比较晚。然而换届是一重大问题所在。整个换届过程中缺乏相对客观性,大多以主观因素在换届。希望在后期的换届过程中,能有老师的参与。

在整个协会开展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对委员重新定义以及培养方案是以往所没有的,也是此次就业协会改革期间的一项重大的举措。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委员方面学到了很多知识,从中收获了不少。在培养中、礼仪培训落实的很好。但在整个培养方案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所在:缺少对副部的培养、培养方案太过理想化点子太多但是无法都实现、办公软件培训没有进行审核就进行培训,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培养方案的制定还需一到两年的时间去完善与改进。

103办公室的值班,一直是就业协会在工作表现上区别于团委学生会的主要区分之一。通过前期的礼仪培训,在值班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同时也得到了学工办辅导员老师的认可。同样在值班的过程中办公软件的使用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由于值班人员与辅导员老师时会有时间上的错位,而导致“未值班”的现象发生,因此

需要制作一张签到表,通过这个平台让双方都有数,同时签到表也是对值班人员的一种考勤方式。

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和求职补贴是往年下半年所没有做过的事情,然而做法也同往年不同,在这方面我们还需向团委组织部学习,在评奖评优这块进行交流。

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由于场地问题,并没有按预期的计划进行。虽然策划者能很好的处理突发事件,通过视屏的录制,团活的形式进行观看。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但时间及场地的失策,是这次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的不足之处。值得深思。

五、团队的工作创新

1、礼仪培训。礼仪培训是就业协会一直未存在的,礼仪对于当今社会变显得更加重要。同样作为面试与工作中的常见问题,礼仪将显得尤为重要。

2、《就业协会培养方案》的设立。一个团队是否具有延续性,规范化的组织建设是必要的,这为就业协会品牌形象奠定了基础。

3、“机电工程学院就业系统”的建立。这个以QQ为载体的系统,通过发布日志和说说将就业知识平民化、日常化。并且为寻找校友奠定基础。

4、设计了“机电工程学院就业协会”会标,这将为就业协会品牌形象的推广与建设奠定基础。

六、工作展望

回顾过去,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但我们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工作还有待于加强、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发挥成效,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改进完善。我们将坚定方向、抓住机遇,以全新的姿态和崭新的面貌,团结一致、积极进取,进一步发挥学生工作优势,努力形成机电学院的自身特色,开创我院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1、深化《就业协会培养方案(草纲)》,将就业工作规范化,树立就业团队工作品牌形象。提高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推广《大学生礼仪》,作为就业品牌形象推广的冲锋枪。推广礼仪培训指日可待。并为大学生礼仪更好的规范化和社会化。

3、对大一至大四学生,通过网络“问卷星”。针对性的进行与就业相关工作的问卷调查。

4、将社会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在寒假实践报告中选出5-8位优秀代表,开展实践活动交流会,共享生活和工作经验。

5、进一步将精细化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细化考核细则,将过程考核具体细化并及时公布结果,促进工作开展。

5、开展“机电工程学院就业协会成立10周年”主题活动,这将是就业协会品牌形象推广的一重要的举措及分水岭。.6、深入细化毕业生电子离校工作,通过这个平台建立团队细心化程度。

7、完善就业协会冲裁制工作体制,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就业工作战斗力。

以上是机电工程学院就业协会2013年度的工作总结,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再接再厉,解决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完善就业协会体制,提升就业协会整体形象。为此,我们以“推荐英才,服务社会”为宗旨而不屑努力。

机电工程学院就业协会

篇7:201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

主要目标任务: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00万元,培训城乡劳动力3000人次。

(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中省市就业创业政策,及时调整完善工作措施,探索建立就业形势影响评价机制,推动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健全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鼓励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深入落实以“送政策、送培训、送人才、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援企稳岗活动,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岗位。完善就业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建立资金绩效考评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安全。

(二)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加强毕业生就业实名制登记服务。探索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加强对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服务,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创新春风行动内容和服务方式,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建立信誉企业用工信息库,建立农村劳动力、大学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复转军人资源库,加强县内外劳务协作,举办劳务对接活动。积极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在巩固2012年劳务输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组织化程度,继续开发建立劳务合作基地,打造我县劳务品牌,壮大输出人员

队伍,使输出工作向规模化发展,实现劳动力转移输出1.5万人次,其中劳务输出8000人,劳务经济收入达到1.3亿元。

(三)全力推动全民创业。以成功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积极探索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政策、新机制、新措施,不断丰富和完善创业促就业的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五大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创业服务,组建我县创业指导服务团,尽可能多地为创业者提供商业机会、创业资金、创业技能、人力资源等服务,让创业者获得更多的创业资源,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注重创业效果的提升,加强对创业者创业过程的指导服务,激发劳动者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活力,不断提高创业实体生存指数、创业带动就业指数和创业者成长率。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做好农民工回乡创业工作,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探索筹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充分发挥载体的孵化作用。稳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进一步提高小额担保贷款质量,重点扶持种养业、旅游业等微利行业贷款,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创业的作用,强化部门包抓责任制,包抓扶持100户创业户,带动就业600人。

(四)突出抓好就业创业培训。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让城乡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得到政府提供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培训服务,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大力开展“农家乐”培训工作,全力服务好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完成免费创业培训300人;

全面启动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工作,完成免费就业培训600人;加大输出前培训力度,完成劳务输出技能培训1000人,引导性培训2000人次。

(五)全面提升公共创业就业服务水平。建立公共创业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支持、技能培训、指导服务三大平台,进一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健全公共创业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拓展运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现行政策,多途径充实配备人社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人员力量,充实优化基层平台工作队伍,加强有针对性的政策业务培训。

篇8:高校就业办2013年工作总结

一、调查求职现状

一位名牌大学的教授说,现在大四的课是没法上的,学生都在忙着找工作,这种情形甚至蔓延到了大三。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开始不容乐观。今年,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届最多,他们的求职现状怎么样,找份工作到底有多难?他们求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国内媒体采访高校毕业生、到招聘会上做调查,随处都能找到求职遇挫的故事和案例。

(一) 求职碰壁

大学毕业生求职到底有多难?据《楚天都市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武汉女生李璞璘,从去年9月到今年4月应聘20多个职位都没有成功。黑龙江某省属高校的一名女研究毕业生向《生活报》讲述,自己投了50多份简历只获得两次面试机会,至今没找到满意的工作。《重庆晨报·永川读本》采访的数位毕业生,分别因遭到学历歧视、专业歧视、性别歧视、外貌歧视而导致求职碰壁。《半岛晨报》在当地一场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上发现,明明是大学生专场,但一些企业专挑30到40岁有工作经验的人,对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又在婚育、地域上设置条件。

(二) 企业解约

企业单方与已经签约的大学毕业生解约。《重庆时报》报道,2013年5月27日,四川古蔺郎酒集团对2012年底签下的国内3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全部解约,理由是经济不景气。记者在郎酒厂调查发现,工人的工资今年降了,效益下滑。这些被解约而又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可能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现实。

(三) 自降薪酬

《京华时报》报道,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对1.6万名北京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大学生期望月薪平均3683元,比两年前降了近2000元。期望月薪连续两年大幅下降,显示就业形势的严峻。《重庆商报》报道,重庆的大学毕业生期望月薪一般在2800-3500元,而企业给的待遇往往只有1800-2000元左右。

(四) 心理焦虑

《南方都市报》报道,一名女生求职受挫后,省下生活费整容。广东武警整形修复中心近期就接到近十个在校大学生要求整形美容的个案。心理专家认为这是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焦虑症造成的。

(五) 就业造假

学生求职难,如果影响到学校就业率,一些专业可能就会被取消招生资格。《中国青年报》报道,江西某高校的大学毕业生被学校迫使作假,签订假的就业三方协议书。因为学校规定,毕业生如果拿不回就业协议,不许参加论文答辩。《南方周末》调查发现不少大学都存在签假就业协议的现象,假协议甚至可以在网店买到。

二、探究求职难原因

大学毕业生求职难,难在哪些方面?只有找准原因,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内媒体从多层面进行了调查和探讨,从宏观经济、专业供需失衡等客观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原因等方面,力图去找到求职难的真正原因。

(一) 客观因素

《新京报》采访了人保部官员、大学老师、招聘会组织方等多方人士,认为求职难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今年大学毕业生比2012年增加19万,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用人需求下降;大学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以及招聘单位设置的院校、户籍、性别、年龄等歧视条件。《南方周末》从一些专家的调查数据中发现,25%的毕业生在找工作中有家庭或熟人帮忙,没有“关系”无法“拼爹”的大多数毕业生求职更难。

( (二) 学生原因

就业难,除了经济形势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客观原因,大学生自身一些因素也不可忽视。《重庆晨报》记者跟随三名已经参加20多场招聘会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一起逛招聘会,发现他们难以成功应聘与自身原因有很大关系,比如投简历前准备不足,对应聘岗位并不了解,缺少工作经历,只想在主城找工作等等。据《新京报》调查,近三成受访毕业生没有实习经历, 近五成的大学生认为就业难出在自己身上。

《重庆晨报》对1250名重庆居民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八成受访者认为求职难是找好工作难。《北京晚报》调查发现,一心追求“体制内”和“有编制”,是阻碍毕业生成功求职的最大障碍。

三、为就业难探路

国内媒体在求职难的报道中,都将如何应对求职难作为报道的重点, 充分报道政府扶持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讲述成功就业、创业的故事;请专家为大学生求职支招。

(一) 政策扶持

人社部今年启动了多项新举措,如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打破跨区域求职登记限制;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选拔毕业生到乡镇担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人员等。

除了国家的扶持政策,地方媒体还积极报道当地政府推出的各种具体措施。比如广东、湖北、辽宁等地的媒体报道,对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中小企业,当地政府会给予资金补贴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楚天都市报》报道,今年湖北省拿出500万元扶持大学生创业,300家科技机构定点设置大学生见习岗位。

《重庆时报》梳理了重庆市各部门从2011年至今出台的各项有关帮扶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文件,并进行集中解读,挖掘其中的政策亮点,让大学毕业生对本市的扶持措施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

(二) 学校搭桥

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中小企业招工难。大学毕业生不愿去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也怕留不住大学生,不敢要。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主任马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其实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但大学生对中小企业却缺少了解,这需要学校在两者之间搭桥。

据《楚天金报》消息,武汉科技大学组团赴广州、东莞等地与用人单位对接,收集用人需求,介绍毕业生信息;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与工业园区、企业深度合作,采取订单培养等。

(三) 求职建议

不少媒体都建议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多考虑二三线城市就业,在大学期间要及早做职业规划,有意识地参与相关行业的实践等, 除了给予这些方向性、原则性的指导外,记者还深入调查,针对具体的行业和岗位,请专家给出分析和建议。

比如重庆一场大型应届毕业生招聘会,3000个针对应届生的储备岗位,结果不到500人报名。为什么?经《重庆晚报》采访报道,原来,大学生觉得这个岗位每天端茶送水不受重视。但企业与专家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储备干部发展空间很大。

重庆应届毕业生网络招聘情况如何,哪些行业容易找工作,哪些不容易,《重庆晚报》请就业局人士对这些行业逐个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求职建议。《重庆时报》通过人才招聘网的数据分析“冷”、“热”行业和岗位,建议毕业生在“错位”中找机会。

(四) 成功经验

报道求职经验,有助于毕业生借鉴和学习。《重庆晚报》推出重庆大学十几位求职明星总结的几种就业“杀手锏”,供其他毕业生分享。《楚天都市报》报道了当地高校在帮助学生就业方面的有效措施。比如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组建“就业抱抱团”,三到五名学生组成一个“抱抱团”,抱团找工作,信息互通,人脉共享。《成都商报》报道,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就业部的老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亲爹”式帮就业,一对一教学生如何面试,甚至亲自陪学生面试。

(五) 面试技巧

“面试时最讨厌被问到的问题”在微博上热传,这些问题包括“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缺点”、“你的预期薪酬是多少”、“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等,《重庆晚报》对每个问题选取了网友的几种回答,再就此采访资深职业规划师,请他对每种回答方法进行点评,指出哪种回答方式是最好的。这种具体的面试技巧,求职毕业生可现学现用。

《半岛晨报》还在专栏刊发作家刘墉的文章《如果你去求职》,以副刊文章的形式教大家在求职时如何注意外表细节和肢体语言。

(六) 岗位推介

媒体打探招聘会,向毕业生介绍急需招人的岗位,如《重庆晨报》报道,重庆服装定制业的打版师、量体师、机器人维护工程师、万能工、国学老师、爆破工程师、管家等职业,尽管工资待遇高却招不到人。上海《青年报》为求职者介绍首次进入大学生招聘会的现代服务行业的前景,推介招聘人数较多的企业和岗位,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参考。《中国教育报》报道,山东省商务厅为毕业生举办多场海外就业招聘会,招选4200名大学生赴海外从事海员、教师、护士、酒店管理等工作。

除了选择在城市就业,上海《青年报》等媒体还引导毕业生当村官、去西部做志愿者或者应征入伍。对于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重庆日报》报道,重庆今年将为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公益性岗位。

(七) 优势专业

在今年就业普遍比较困难的形势下,哪些专业比较好找工作?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介绍了就业的红、绿牌专业。《重庆晨报》根据相关部门公布的2012年重庆市本科部分专业就业情况,选取了10个就业率高的专业,分别采访应届及往届毕业生的学习与就业情况。这些报道不但能给今年的高考生填报志愿作参考,而且是学校专业发展的风向标,特别是红牌专业,更是对高校专业设置的预警。

(八) 就业故事

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就业故事,能给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一些启示。《重庆日报》报道了去年毕业的一名女大学生的求职故事,她最先找不到工作,后来进入一家老年日托所工作,她积极向资深护理员请教,后来被全国百强家政企业“大田小家”看中,踏上管理岗位。《重庆晚报》讲述了重庆大学一名应届毕业女生,不当公务员不考研,到蛋糕公司求职做了一名蛋糕师,她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蛋糕店。媒体用这些故事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楚天都市报》则用了一些正在阿联酋等海外国家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故事,启发毕业生就业思路。《重庆晚报》、《京华时报》、《重庆晨报》、《南方都市报》等分别推出了一些大学毕业生创办培训学校、生态牧场、咖啡馆等等的创业故事,激励有想法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自己创业。

(九) 地方突破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重庆中职高职毕业生却非常抢手。《重庆商报》对重庆多家中职高职学校进行了调查,应届毕业生大部分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和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就业率在95%以上。重庆的中职高职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定位准确,专业设置紧跟市场,有些特色专业学生完全供不应求,他们的办学理念值得高校借鉴。

(十) 他山之石

《钱江晚报》用专版报道德、日、英、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方法,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比如,德国政府已推行双重职业教育体系10年,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培训同时进行,该国的就业状况是欧元区最好的。英国政府推行“国家实习计划”,帮助未能找到工作的学生到企业或其他机构带薪实习3个月,提高毕业生的技能和经验。

四、媒体给力大学生就业

就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为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国内媒体积极策划,纷纷开辟专栏、专版,进行深度调查报道,甚至不遗余力牵线搭桥帮助大学生就业。

(一) 专版专栏

在2013年高校毕业生求职季,国内报纸纷纷开辟了专版、专题或专栏,如新京报《大学生就业》、楚天都市报《突围最难就业季》、重庆时报《重庆大学生就业指南》专版;南方周末《大学生就业》专题;专栏如重庆晨报的“2013求职季”,《重庆日报》的“就业年,看毕业生如何突出重围”等等。

此外,很多媒体在已有的固定栏目推出求职和就业报道,如重庆晚报在“人物”、“职场”栏目讲述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故事;《潇湘晨报》在“人才”版为毕业生提供自我展示机会,推介毕业生;《光明日报》在“论苑”开辟专版,邀请国内就业率较高的多家高校负责人谈各自的经验,在高校层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 深度调查

为了全面掌握“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毕业生的真实求职情况,《新京报》设计了一份详尽的问卷调查,包括开始求职时间、有无实习经历、投简历份数、参加面试次数、收到OFFER(用人单位录取通知)个数等十几个问题。对每个问题的调查结果,记者请专家逐个点评,并对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学生等提出应对建议。随后,新京报又针对问卷调查中最突出的几个现象,比如两成多的大学生将兴趣爱好作为求职首选、两成学生为求职找过“关系”等,逐一进行深入、持续多天的报道。这组调查报道,既有求职故事,又有专家剖析,对大学生求职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此外,其他媒体还对求职领域的不同问题进行了调查报道。例如《中国青年报》发现一些级别高待遇好的单位,存在严重的学历、院校歧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院校歧视现象,专家开出“药方”:就业公平,源头是教育的公平,各类高校要重视教育质量,办出特色,才能从根本解决学历歧视。《南方周末》对家庭背景对毕业生就业影响越来越大的现象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需警惕由此可能会导致的社会阶层固化、阶层对立情绪的问题。这类深度调查,从现象入手,最终抓出问题的本质,问题谈得透彻。

(三) 媒体声音

各媒体还在评论版及言论专栏发出声音,为破解就业难表达观点, 传递思路。比如《法制晚报》发表文章《拓展政府购买服务可解决就业难》,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延伸到就业服务领域。面对就业难,中国青年报连续发表多篇评论,其中《“最难就业年”尤需社会公平》,提出铲锄“拼爹”土壤,消除制度歧视以及隐性歧视的观点。《东方早报》在名家专栏推出的评论《从大学生就业看中国创新底层不稳》,作者比较了中国与国外毕业生的求职选择等,认为中国大学毕业生创新意识不足。

(四) 牵线搭桥

媒体积极为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例如华西传媒集群发起“华西邀您自荐求职”活动,毕业生可以通过华西的网站、微博、微信,提供自己的简历,展示自己的特长,经过筛选的毕业生将被推荐给十家知名在川企业当实习生。《重庆晨报》发起微博求职公益活动,通过微博、微信,为毕业生和企业牵线搭桥。

还有媒体亲自到高校举办创业、求职活动。《重庆商报》策划的“中国梦·我的创业梦”创业大赛活动,走进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吸引有梦想、有创业激情的毕业生参赛,凡是被风投机构看中的创业项目,都有可能获得他们的资金支持。再如上海的《青年报》牵头举办公益组织进高校的招聘会。《半岛晨报》向社会招聘有招工需求的企业,走进位于大连的一些高校,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

五、结语

2013最难就业年,国内媒体深入探究求职难的多种原因,为政府、高校、企业、毕业生解决求职难指明方向,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媒体深度介入毕业生就业问题,精心策划报道,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细致到位的服务,也赢得了读者和社会的良好口碑。

篇9:2013年,中国就业形势如何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在京举行,面对略显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会专家呼吁,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和劳动者收入,提高就业的质量。

经济增速放缓未影响整体就业

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8.1%降至二季度的7.6%,再降至三季度的7.4%。此前人们曾担忧经济下行将拖累就业,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蓝皮书显示,2012年,中国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并未出现就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态势。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并未出现紧张局面。

“稳中求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以此来概括2012年的中国就业形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 20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25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7万人,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分析表示,就业形势未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冲击,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增长格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明年农民工招工难仍将上演

尽管从整体上看,由于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前11个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数量超过历史同期,但报告会上不少专家指出,由于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往往存在一定滞后效应,2013年就业形势仍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扩大就业的各项举措依旧不能放松。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翼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一直是两大重点就业人群。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回暖,服务业和制造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明年如果经济继续保持目前回暖的态势,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将不成问题,预计年后招工难、企业短工的现象仍将上演。

张翼同时强调,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比今年严峻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新增加的白领工作岗位比较有限,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路走高,特别是对那些通过在职教育获得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形势将更为严峻。”

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新目标。在整体就业形势平稳、城镇登记失业率可控的情况下,实现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双提升,是明年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在莫荣看来,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体面劳动是目前劳动就业领域新的发展趋势。莫荣解释说,对于就业质量问题,国际上有多个测量维度,如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劳动者收入水平等都是就业质量的内容。

对于如何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在回答本报提问时指出,就目前的情况看,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降低对简单体力劳动的需要,增加对脑力劳动和高技能劳动的需求;其次要加强对劳资关系的法律调节,特别是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的维护工作。陈光金建议,应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并加强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培训,促进劳动就业向技能化转变。

大学生求职还需补点啥?

每年年末岁初,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候,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准备简历,参加考试,进行面试……可结果却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毕业生顺利地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而有些人则面试参加了很多,结果却都是“对不起,你不太适合我们这份工作”。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但自身是否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项。

许多用人单位表示,大学里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当代大学生如何与社会沟通、融入社会也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许多学生缺乏融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基本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如果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职业沟通、管理与自我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过硬,无疑会成为竞争中的一把利剑。

如今,团队训练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公司和非营利组织都在本单位推广以团队形式进行工作的方式,这是因为这样能给他们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但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大学生“不会说话”、“不会与人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注定了他们求职的坎坷命运。

高教学会前会长周远清就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深入,各个行业和岗位的变动越来越频繁,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迅速,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招聘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成了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有多所高校在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西南交通大学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北方工业大学每年暑期都会加开实践小学期,王文革是该校中文系图书策划实践小组的指导老师。在谈到为什么要增开暑假实践学期时,王文革说:“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我们的责任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我们更要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借助暑期,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工作中的利器,增强学生职业沟通、团队合作、管理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去发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北京科技大学延庆分校也已开始了以加强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为目的,建设有特色大学郊区分校的尝试。从教师及教学角度,寻找有效的途径,对各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大学毕业生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这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使他们可以更快地适应职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原本书声琅琅的象牙塔,也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

上一篇:2019年学习王华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年度党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