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校就业工作总结

2024-04-12

有关高校就业工作总结(共8篇)

篇1:有关高校就业工作总结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发放工作有

关事宜的通知

文号:深人社规〔2012〕9号 [内容纠错] 各有关单位:

根据《关于促进我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通知》(深府办〔2011〕33号)和《关于推进我市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的通知》(深府办〔2011〕90号),凡我市普通高校(含深圳大学城内院校)毕业生或入学前具有我市户籍的市外普通高校毕业生(全日制大专及以上),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属毕业2年内未实现初次就业的,可享受企业招用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见习培训补贴、自主创业补贴和临时生活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现就各项补贴申请发放的相关工作事宜通知如下:

一、补贴申请的备案流程

各项补贴的申请受理和发放工作由区、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统一使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发的《深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进行网上操作。申请“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险补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荐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介绍补贴”、“高校毕业生见习培训补贴”和“见习单位录用见习毕业生奖励”等补贴项目时,用人(见习)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通过网上注册方式,成为《系统》的外网平台用户,并在实际招用(见习培训)行为发生后的规定时间内,向注册所在地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申请备案。

(一)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险补贴。

1.在我市登记注册的企业或社会组织(以下均简称用人单位)招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并实际缴交社会保险6个月以上的,可按实际招用人数,申请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每人每月依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当年企业最低缴交社会保险费标准中企业应缴交部分的80%(金额保留到元)计算,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2.用人单位招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录《系统》外网申报平台,查询确认所招用高校毕业生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数据库”中有效数据后,可依照指引进行网上招用申报;

3.招用申报确认受理后,用人单位应在30日内与所招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到注册所在地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进行备案。备案时需携带《劳动合同》原件和《深圳市用人单位招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备案表》;

4.用人单位未能在30日内完成备案的,则本次招用申报失效;

5.备案成功并自签订合同的当月起,连续缴交社会保险满6个月后,用人单位可按照规定申请“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险补贴”;

6.备案成功后,所招用人员即视为已就业,不再享受其它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政策。

(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荐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介绍补贴。

1.经认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免费中介服务,推荐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实际缴纳社会保险3个月以上之后,按实际招用人数,申请每人50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

2.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经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荐并被用人单位录用,需先由用人单位按照“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流程进行招用申报和备案,申报时注明为职业介绍方式。用人单位备案完成后,人力资源机构可登录《系统》外网申报平台,依指引完成相应的申报和备案,无需另行向劳动保障事务所申请备案;

3.备案成功并自签订合同的当月起,连续缴交社会保险满3个月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按照规定申请“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荐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介绍补贴”;

4.相应的招用备案成功后,所招用人员即视为已就业,不再享受其它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政策。

(三)高校毕业生见习培训补贴。

1.经认定的深圳市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单位(以下简称见习单位),依照相关规定接收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见习学员参加见习计划,见习单位和见习学员可享受如下补贴:

(1)见习学员生活补贴:每人每月8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为6个月。见习期间应由见习单位先期按月支付给见习学员;

(2)见习学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每人每月13元。见习期间应由见习单位按每人每月不低于13元的标准为见习学员购买和垫付费用;

(3)见习单位岗位补贴:见习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如期完成见习工作项目后,按照接收见习学员数量,按每人每月300元给予见习单位岗位补贴,最长不超过6个月。

2.见习单位接收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计划,登录《系统》外网申报平台,查询确认所招用高校毕业生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数据库”中有效数据后,可依照指引进行网上接收申报;

3.接收申报确认受理后,见习单位在30日内到注册所在地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进行备案。备案时需携带《深圳市接收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备案表》。

4.见习单位未能在30日内完成备案的,则本次接收申报自动失效;

5.见习计划完成后,见习单位可按照规定申请“高校毕业生见习培训补贴”;

6.见习计划进行期间,见习学员暂不能享受其它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政策,在此期间见习学员被所在见习单位录用并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见习单位可申请提前支付已发生时段的“高校毕业生见习培训补贴”。

(四)见习单位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奖励。

1.见习单位录用在本单位见习的学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在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并实际缴交社会保险6个月之后,按每人500元给予见习单位一次性奖励。见习单位同时可申请“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险补贴”;

2.见习单位录用见习学员就业,登录《系统》外网申报平台,依照指引进行网上录用申报,申报时注明为:见习录用;

3.录用申报确认受理后,见习单位在30日内与所录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到注册所在地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进行备案。备案时需携带《劳动合同》原件和《深圳市用人单位招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备案表》;

4.见习单位未能在30日内完成备案的,则本次招用申报自动失效;

5.备案成功后,所录用人员即视为已就业,不再享受其它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政策。

二、补贴申请审批流程

(一)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险补贴。

1.用人单位向注册地所在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申请社会保险补贴,申请时应提交以下资料:

(1)用人单位营业执照(社会组织登记证)和税务登记证(验原件,留复印件);

(2)《深圳市用人单位吸纳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审批表》及《深圳市用人单位吸纳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明细表》;

(3)用人单位银行账户确认证明书。

2.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确认受理后的5个工作日内对企业岗位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身份资格、就业登记情况、缴交社会保险情况等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报区就业服务机构复核。区就业服务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复核通过并经公示7日无异议的,报区人力资源局(社会建设局)审批和支付补贴。

(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荐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介绍补贴。

1.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接受职业介绍服务的用人单位注册地所在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申请职业介绍补贴,申请时提供以下资料:

(1)《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荐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介绍补贴审批表》和《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荐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介绍补贴明细表》;

(2)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银行账户确认证明书。

2.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确认受理后的5个工作日内对企业岗位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身份资格、就业登记情况、缴交社会保险情况等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报区就业服务机构复核。区就业服务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复核通过并经公示7日无异议的,报区人力资源局(社会建设局)审批和支付补贴。

(三)高校毕业生见习培训补贴。

1.见习期满后,见习单位向注册所在地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申请生活补贴、人身意外伤害险补贴及岗位补贴,申请时提交以下资料:

(1)见习单位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验原件,留复印件);

(2)《深圳市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审批表》及《深圳市高校毕业生见习生活补贴明细表》、《深圳市高校毕业生见习岗位补贴明细表》、《深圳市高校毕业生见习学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明细表》;

(3)学员考勤、生活补贴发放、人身意外伤害险购买等凭证;

(4)见习单位银行账户确认证明书。

2.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确认受理后的5个工作日内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身份资格以及学员考勤、生活补贴发放、人身意外伤害险购买情况等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报区就业服务机构复核。区就业服务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复核通过并经公示7天无异议的,报区人力资源局(社会建设局)审批和支付补贴。

(四)见习单位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奖励。

1.见习单位向注册所在地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申请录用奖励,申请时应提交以下资料:

(1)见习单位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验原件,留复印件);

(2)《深圳市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审批表》及《深圳市见习单位录用奖励明细表》;

(3)见习单位银行账户确认证明书。

2.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确认受理后的5个工作日内对企业岗位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身份资格、就业登记情况及缴交社会保险情况等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报区就业服务机构复核。区就业服务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复核通过并经公示7日无异议的,报区人力资源局(社会建设局)审批和支付补贴。

(五)困难高校毕业生临时生活补贴。

1.申请补贴的条件和标准。

已办理失业登记满6个月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和已办理失业登记的本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零就业”家庭或残疾人家庭的高校毕业生,按每人每月800元的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为6个月。

2.申请流程。

符合条件的困难高校毕业生,到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申请补贴,申请时应提交以下资料:

(1)《深圳市困难高校毕业生临时生活补贴申请表》;

(2)本人失业证和家庭户口本;

(3)困难类别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需提供民政部门证明,属于“零就业”家庭需提供家庭相关成员失业证,属于残疾人家庭的提供相关残疾证明;

(4)个人银行帐户。

3.审核支付。

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确认受理后的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身份资格以及审查所出具的相关凭证等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报区就业服务机构复核。区就业服务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复核通过并经公示7日无异议的,报区人力资源局(社会建设局)审批和支付补贴。

三、其它事项

(一)本通知所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指毕业后从未与用人单位签订过就业协议书,也从未与用人单位签订过劳动(聘用)合同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参加省级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计划(即“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学生充实社区服务”、“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服务期满后两年内尚未就业的本市生源毕业生。毕业后升学、留学、应征入伍及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的高校毕业生不列入本通知范围。

(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每年汇总“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信息”和“深圳市高校毕业生报到信息”相关数据。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数据库,作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认定依据。未进入本数据库的,不能申请享受本通知规定的相关补贴。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跟踪、管理户籍在本辖区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时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岗位推介等服务。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保证数据库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个人信息的准确性,及时修改错误信息,补充遗漏信息,并统计和通报各区、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完成状况,督促按时完成当年任务指标。

(三)《系统》开放公共查询平台,可提供高校毕业生自行查询本人就业状况信息。

(四)高校毕业生对本人就业状况信息有异议的,可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申请查询。如本人认为符合本通知规定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条件但未能进入“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数据库”的,可持接收本人学籍档案的市、区人才服务机构出具的未就业证明材料和个人资料,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申请补录。

(五)通知中所指“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家庭”,均为由我市相关机构认定的“家庭”,且申请人为本“家庭”成员。其它情况的,不列入本通知范围。

(六)通知中所指各项公示信息均由受理业务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其办事场所内以适当方式公开发布。

(七)招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和提供见习培训的单位,如发生所招用人员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或提前结束见习的,应及时向区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并终止所享受的补贴。如发生恶意骗取补贴的行为,依法追究其责任。

(八)困难高校毕业生临时生活补贴按月发放,在领取期间实现就业的,或无正当理由连续两次或累计三次拒不接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荐就业的,终止其继续享受补贴资格。

(九)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内(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关于印发〈深圳市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办法〉的通知》(深人社规〔2011〕17号)和《关于发布我市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工种目录(第一批)的通知》(深人社规〔2011〕18号)的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十)本通知所涉及补贴事项的申请表格可登录深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网站(http://)下载。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篇2:有关高校就业工作总结

根据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就业协议书》、《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非协议类就业登记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均能用于证明毕业生就业情况,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前对用人单位进行必要的调查,有一定程度了解,充分与用人单位沟通,争取在毕业(2014年7月)前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其中一类(三类只需提供一类即可视为学生就业),为毕业生就业的个人权益得到保障与维护,学院、各系相关就业工作人员要积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正确引导毕业生填写有效的就业证明材料,并认真通过各种途径核实与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三类就业证明材料详细说明如下:

一、协议类就业的形式

(一)、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三方协议书),到用人单位就业

1.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毕业生领取后签,在封面左上角填上编号(编号格式为:13642+学号,如:学号是1010123,则编号为:***3);

2.毕业生就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待甲方(用人单位)与乙方(毕业生)签订协议后,三份协议书由毕业生本人或用人单位同时寄回或送回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让签证登记方(学校)盖章后生效。学校盖章后留存一份(黑色),返还两份给毕业生或用人单位,一份毕业生留存(绿色),一份用人单位留存(蓝色),签订就业协议具体流程(附件一)

(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经劳动(人事)部门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

(三)、毕业生参军、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含入伍预征、基层项目等)就业

1.参军、入伍预征要有生源所在地或高校所在地县(市、区)级武装部的入伍证明材料,或通过体检成为入伍预征对象,提供学校及兵役机关审核盖章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证明材料;

2.基层项目要有用人单位接收证明材料;

(四)、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的;要出具定向委培协议

(五)、出国、升学,包括考取研究生、专升本、考取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出国留学、工作

1.出国留学、工作要有出国留学、工作相关的证明材料; 2.升学要有录取通知书或调档函;

二、非协议类就业的形式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尚未签订协议书,只提供按要求填写《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非协议类就业登记表》(附件二)到用人单位工作

附件二说明:

1.此表可用于证明毕业生就业情况;

2.用人单位盖章须与填写的单位名称(可为简称)一致,否则为无效证明;

3.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基于诚信原则填写本登记表; 4.内容填写不完整(学生本人确实没有的信息除外)、不真实的,视为无效登记表;

5.毕业学校情况由学校负责填写;

6.此表由用人单位盖章,毕业生确认并签字后,寄(送)回学院招生就业处盖章以留档。

三、灵活类就业的形式

毕业生填写《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附件三),并以灵活方式就业的,其中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一)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该就业形式要提供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证或合伙证明材料。

(二)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附件三说明:

1.此表可用于证明毕业生就业情况;

2.此表主要用于自由职业、自谋职业的毕业生。由于毕业时未能找到满意的工作,部分毕业生找临时性、短期的工作作为过渡,一般时间3个月左右,最长不超过半年。

篇3:有关高校就业工作总结

1 校、院 (系) 两级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是构建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生命线

当前, 部分高校存在着就业工作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 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数是兼职, 且身兼数职, 难以专心服务学生就业工作, 更不用说是就业工作研究;也有些学校就业指导人员频频更换, 有的是一年换一次, 有的是一学期换一次, 刚上手, 就要调离岗位, 工作不深, 难以精通, 更谈不上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了。加强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队伍的建设的关键就是争取学校党政领导的支持, 俗话说:“老大难, 老大重视就不难”, 争取学校的重视, 为人才引进和深造取得政策和各项资源的支持。党政领导的重视是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其次, 建立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就业指导人员的轮训制度, 建立校外培训基地, 通过校内外培训和对外交流的形式, 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再次, 完善就业指导人员的奖惩机制。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 定期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德、才、能进行测评。对不称职者进行相应的惩罚, 对优秀者在职务晋升和待遇提高提供优惠。通过科学的奖惩机制, 为稳定就业工作者提供保障。第四, 成立就业指导研究基金, 为学生素质拓展、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人员科研提供经费支持,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的科研水平。总之, 通过全方面和多方面的措施,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构建起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这条生命线。

2 就业政策的理解和运用是构建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基础

一直以来, 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 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政策, 针对性强, 实效性高, 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坚强的保障。就业政策的理解和运用是从事就业工作和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基础, 对就业形势的研究和判断是我们做好就业工作、制定策略的保证。就业政策就是应该各级部门特别是高校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就业政策的理解既要对政策的内涵的理解, 更要对其外延的理解。最好的政策已经制定, 关键就是抓落实。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甚至创造条件来落实各级政策, 如创业帮扶政策、双困毕业生求职补助政策、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各级各类就业政策进行辅导解读, 举办就业政策的理解和运用的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活动。就业政策的理解和运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形成符合学校自身特点和特色的就业政策, 就是积极创造条件, 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各级政策性资源的支持, 促进大学生就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对产学研的支持政策, 构建大学生就业促进体系。学校精心组织, 主动出击, 密切与地方政府联系, 结合地方支持和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深入与地方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合作, 赢得其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支持, 构建起大学生就业促进体系。

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着力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构建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灵魂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诚信和责任等能力;在当今社会, 存在着大学生找工难, 而企业招不到人的矛盾, 实质上就是现在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严重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第一, 调整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设置遵循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思想, 同时增加专业课的授课比例, 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深化通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实施分级或分层次教学。加强专业课的整合与对接, 进一步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建设。改革教学方式, 加强课内外讲授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 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 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活动, 优化学生成长的途径与环境, 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第四, 加大学生实训课程比例。学校加大对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提高实训教师教学水平, 将校内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成开放式、可操作性、资源共享、模拟仿真的“超市化”的专业能力培养平台,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五,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两课纳入教学体系, 加大课程考核力度和课时安排。将创业教育、诚信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不断加强就业实习与实践环节, 每年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和模拟面试大赛,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竞争力。

4 完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是构建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条件保障

就业管理服务看似繁杂, 实际上非常重要, 包括对就业市场的开拓、就业政策的理解、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就业率的统计等等。完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全国性就业市场拓展工作, 各院系党政负责人亲自带队走出去进行就业市场开拓工作, 多建立实习就业基地, 深入企业收集信息, 推荐毕业生;要不断拓展供需交流平台, 集中收集用人单位信息, 建立企业信息档案, 集中发布毕业生信息, 推荐毕业生就业。二是要搭建一个功能齐全、服务完善、实用方便的立体化信息发布和就业管理平台, 安排专人收集、整理、审核信息, 通过学校就业服务网站, 博客、QQ群、飞信等多重信息渠道发布就业信息, 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三是完善学生信用档案建设, 通过大学生诚信档案, 拓展就业渠道, 为学生就业提供便捷服务。四是整合各种资源, 广泛开拓就业渠道。通过学校领导、学院主体、全面参与、多方联动的模式, 整合各类资源, 校内与校外结合、各级政府与行业协会结合、实习基地与校友资源结合、网上与网下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用力结合, 切实完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深入企业了解就业需求, 有目的地按需求推荐就业。广泛发动老师、校友联系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五是建立全方位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实践锻炼、心理辅导、就业推荐、岗前培训的就业指导体系, 实现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六是成立就业联盟。在毕业生就业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为更好地开发就业市场, 跟同区域兄弟院校一起组建就业联盟, 共同采集就业信息、开发调研市场、师资培训、教学研讨、网络宣传宣传, 实现资源共享, 增加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节约资源。

摘要:促进大学生就业, 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一项民生大事。通过对就业政策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校、院 (系) 两级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的水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着力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建立促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水平等机制建设, 对促进大学生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大为.2009年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喻名峰.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 (2001-2011) [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9) .

[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 2004 (6) .

篇4:有关高校就业工作总结

一、实施范围

申请补贴的企业(含中、区直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设区市确定的主导产业范围,并经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地方实际认定。

(二)在我区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年。

(三)开发出新增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是指与基准月相比较,企业每月净增加的新就业岗位数量,并与新增就业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基准月应每年调整一次,首个基准月为本办法实施前的一个月;从第二年度开始,以上年度的12月作为基准月。

二、补贴标准和方式

(一)补贴标准:每新增1个就业岗位,按该企业为其新招用人员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的月人均额度为基数进行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且应连续计算,不得分时段享受。

(二)补贴方式:实行先缴后补的方式,按季度申请和补贴。新增岗位数量和人均实际缴费额度分月进行核算。

(三)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入驻创业孵化基地企业新招用人员并已享受相应社会保险补贴的,不得重复申报。

三、申请审批程序

(一)企业在每季度终了后的一个月内,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向所在地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并提交以下材料:

1.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认的《企业新增岗位社保补贴申请表》一式3份(详见附件1)。

2.企业与新增就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复印件,以及新增就业人员花名册。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具体工作可以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核算应补贴的金额,签署意见后送同级财政部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审核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公示内容应包括:享受补贴的单位名称、具体金额或标准等。

(三)财政部门负责按规定拨付补贴资金。

四、工作要求

(一)各市、县(市、区)在保障国家、自治区现行规定的就业资金支出项目需求的前提下,可结合当地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和就业资金结余等情况,从就业资金中支付新增岗位社保补贴。就业资金无结余的,新增岗位社保补贴由当地财政预算安排。

(二)根据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要求,各市、县(市、区)要稳步推进就业资金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将现行就业资金专户管理过渡到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就业资金使用绩效。

(三)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制定本地新增岗位社保补贴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工作流程,建立公开公示制度,加大对补贴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

(四)对违规操作,虚报、套取、骗取新增就业岗位社保补贴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将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通知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执行期限截至2017年12月31日。

篇5:有关高校就业工作总结

关问题的通知

日期:2012-05-17 09:33:32 点击数:4840【字号 大中小】

梅市人社函[2012]143号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根据省有关部门关于做好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接收和就业问题等有关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今年我市大中专毕业生报到和就业等各项工作,简化报到程序,减轻报到成本,加强大中专毕业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毕业生的有效就业,鼓励创业,发挥县(市、区)人社部门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作用,现就我市2011大中专毕业生报到及回梅就业安置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到程序及时限

2012毕业的梅州籍生源大中专毕业生(普通高校毕业生),可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直接到原户籍所在地县(市、区)人社部门报到,并填写《梅州市普通高校毕业生报到登记表》。报到原则上由学生本人亲自报到,确因特殊情况不能亲自报到的毕业生,可委托熟悉其情况的亲属代为报到(需提供报到证原件)。

省外就读梅州籍生源高校毕业生,报到证开往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需到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转派(地址:广州市农林下路72号3楼,电话:(020)37628919);由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上级部门派遣来我市工作的非梅州籍生源高校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需持报到证和用人单位同意接受证明材料(或三方就业协议)到梅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科办理报到和派出手续。

师范类毕业生到市教育局人事科报到(或按报到证主送单位报到)。地址:梅州市江南教育路3号,电话:2180895。

毕业生需按报到证报到期限到人社部门报到,至2012年10月30日前未办理报到手续的梅州籍生源毕业生按在外地已就业处理。

二、异地就业办理程序

梅州鼓励梅州籍高校毕业生在外地创业和就业。办理异地就业的梅州籍生源毕业生(即报到证开往梅州市人社局的),需提供接收单位出具的同意接收证明材料,并由接受单位所在地人社部门在接收材料上签署同意接受意见及盖章,将材料和毕业生报到证(原件和复印件)一起到梅州市人社局人力资源管理科办理相关手续。

三、户籍和组织关系转移

毕业生户籍需迁回梅州的,需持公安部门开出的户籍转移材料、身份证,回梅州报到后的报到证到原迁出地县(市、区)公安部门办理入户手续。户籍原是外地的,需同时提供人社局、教育局开具的毕业生就业介绍信复印件一同办理入户。

党组织关系转移。党组织关系原则上随毕业生迁往就业所在地。梅州生源毕业生要把党组织关系转入梅州的,需持党组织关系转移介绍信,毕业生报到证到生源地县(市、区)委组织部门办理手续。

四、人事代理和档案管理

毕业生需办理人事代理的:在市人才智力市场办理的,由毕业生或毕业生的直系亲属提出书面申请,经市人社局人力资源管理科批准后开具高校毕业生就业介绍信到市流动人才管理办公室办理;在县(市、区)人才智力市场办理的,可直接到县(市、区)人社局大中专毕业生管理部门办理。

梅州籍生源毕业生学生档案。按档案管理正常流通渠道由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处直接寄往梅州市流动人才管理办公室。市人才办接收档案后注明批次,上网管理,造册登记后,再将学生档案发往生源县(市、区)人社部门保管。原则上不接收学生自带档案。

五、就业推荐及有关事项

为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拓大我市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面,我市流动人才管理办公室将于7月28日、8月28日上午举办两期“相约28”梅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会;人力资源市场于7月8日、18日,8月8日、18日上午举办四场就业招聘会。希望未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积极回梅应聘。亦可参加市、县(市、区)人社部门组织的为期半年的就业见习。

县(市、区)人社部门应积极拓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途径,拓展就业岗位,安排毕业生进行就业见习,鼓励大学生创业。

县(市、区)人社部门需在7月1日以后至9月30日每星期五下午四时前将直接在县(市、区)人社局报到的高校毕业生信息情况上传市人社局人力资源管理科,便于管理和汇总。

六、管理部门、地址及咨询电话

梅州市大中专毕业生管理部门:梅州市人社局人力资源管理科,电话:2128303,传真:2128339,邮箱:

mzrlzyglk@163.com,地址:梅州市江南新中路82号,联系人:

钟建琼。

市人社局大中专毕业生报到地点:7月1日至7月31日在梅州市江南新中路6号梅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一楼服务大厅1、2、3、4号窗口。电话:0753-2128303;0753-2248633;0753-2325663。其他时间在江南新中路82号梅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三楼人力资源管理科。电话:2128303。

学生档案咨询:梅州市流动人才管理办公室,地址:梅州市江南新中路6号。电话:2248633。网址:。

各县(市、区)报到地址:

梅江区:梅江区江北义化路区政府1楼人才服务局,联系人:徐涂清,联系电话:2196960;

兴宁市:兴宁市兴城谢玉英培训大楼5楼人力资源管理科,联系人:谢文凯,联系电话:3263761;

梅县:梅县新县城人才市场3楼(县民政局侧),梅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楼招聘厅(仅限7月报到),联系人:廖顺权,联系电话:2589135;

平远县:平远县大拓镇平远大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楼人力资源管理股,联系人:谢进城,联系电话:8897390;

蕉岭县:蕉岭县蕉城镇蕉阳大道安民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股,联系人:汤梅,联系电话:7188216;

大埔县:大埔县碗香大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5楼人力资源管理股,联系人:刘俊城,联系电话:5559239;

丰顺县:丰顺县城新世纪庄园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6楼人力资源管理股,联系人:罗广照,联系电话:6688225;

五华县:五华县水寨沿江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7楼人力资源管理股,联系人:李泗源,联系电话:4439465。

附表:梅州市普通高校毕业生报到登记表

梅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篇6:有关高校就业工作总结

省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去年以来,省就业工作联席会议9个组成部门(单位)组织开展了12项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为全面完成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做出了积极贡献。按照吉林省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提出的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的要求,2005年

省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实际,继续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为编制好2005年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方案,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2004年已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在简要总结2004年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情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编制2005年组织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的工作方案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措施。

二、2004年尚未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的省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按照省政府领导在吉林省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关于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进一步推进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要求,2005年也要结合本部门、本系统的实际,组织开展1、2项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并编制活动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的名称、活动内容、目标任务、组织实施、保障措施、工作要求等。

三、春节后,省政府有关领导将听取各成员单位关于2005年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方案制定情况的汇报,请各成员单位务于2月28日前,将本部门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的方案及负责处室、联系人、联系电话报省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篇7:有关高校就业工作总结

各县(市)、区劳动就业办公室:

为进一步简化就业失业登记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现将就业失业登记工作中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本市户籍劳动者办理就业失业登记时,凡户口在不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街道(乡镇)的,可不再提供户口本,凭身份证和相关证明材料即可办理。凡户口在含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街道(乡镇)的,仍须按照《关于做好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发放工作的通知》(济人社发【2011】48)执行,提供户口本、身份证和其他相关材料。

二、社保数据导入后,被视为就业或失业信息的,在进行信息维护时,不转换其当前状态的,可不再提供就业失业证明相关材料,读取身份证信息、上传身份证扫描件即可。被视为无业状态的,在办理就业失业登记时,仍按《关于做好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发放工作的通知》(济人社发【2011】48号)执行。

三、就业失业登记人员基本信息,必须采用身份证读卡器读取,身份证附件可上传扫描件或截取的身份证验证软件的页面。

四、社保数据按照缴费地所属的区县分别导入到该区县的就业失业登记数据库,社保新开户和断保新续保的信息导入到就业库后算作本区县的新增就业信息,经保障中心工作人员维护完善信息后计算为本保障中心的新增就业信息。

五、从社保数据库导入的外地户籍新增就业人员纳入新增就业指标,不缴纳社会保险的外地户籍人员不计算为新增就业指标范围。

六、各县(市)区就业办应建立就业失业登记信息监督巡查制度,每天对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中心录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核查,并记录在案。市就业办也将每天对各县(市)区录入情况进行抽查,并定期将抽查结果进行通报。没有按相关规定录入的,将不纳入就业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

附件一:济南市是否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街道(乡镇)办事处一览表

附件二:济南市就业失业登记抽查记录表

篇8: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讨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热点问题, 承担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的重要工作。很多高校都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 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指导课程, 开展了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 就业指导工作初见成效,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然而, 从近年来的就业指导实践来看, 就业指导工作在追求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同时, 尚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方面, 如忽视了大学生的一些个性需求, 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职业规划等问题;同时, 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和手段单调, 就业指导设施不足、人员较少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普遍不高。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虽然积极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对有关就业率的考核任务, 但是, 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各种合理的就业指导需求, 就业指导工作在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选择理想的职业, 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将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 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与理念单一

就业指导理念单一, 制度待完善。各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了此项工作的分工和负责领导, 成立了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然而, 大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理念上还存在就业率至上的思想, 工作中一味追求高就业率;同时, 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科学, 内部考评制度还不够科学、具体。就业率至上的理念势必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务实性以及与培养人才目标的一致性。

(二) 就业指导人员素质不齐

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 素质不齐。尽管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架构中, 大部分高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 负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然而, 很多学校由于不够重视, 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其数量与毕业生人数比远远不满足规定的比例。同时, 专职人员由于忙于应付大量事务性工作[3], 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集心理辅导、政策运用及组织协调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由于就业指导人员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 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人员专业背景、知识储备不足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为举办几次职业生涯、就业形势辅导报告, 宣传各级各类就业政策, 举办几场人才招聘会, 就业指导内容单调。大部分高校对在校大学生未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未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专业、生涯规划教育, 未做到未雨绸缪, 工作方法不够深入、细致。同时, 高校间没有统一的就业指导教材, 就业指导理论课程体系不完整, 有待完善。另外, 由于就业指导人员数量少及专业等因素所限, 部分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方面还存在问题。

(四) 就业指导设施不足, 服务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就业指导设施、经费数量有限, 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大部分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场所, 有一定的办公设施、设备。然而, 就业指导工作场所的面积、设施、设备的数量较少, 并不能够保证相关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效开展, 例如, 大型或大规模学生就业活动往往受到限制。在经费投入上也显不足, 学生很难有实际受益。另外, 在就业指导服务等软环境上, 由于工作人员数量不足, 就业信息的收集、更新等时间滞后, 就业手续办理等时效性不足。

(五) 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单调

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单调。目前,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 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 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4]。同时, 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信息的及时了解和掌控,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尚未做到主动搜集信息, 因信息来源分散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有待提高。

三、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一) 更新理念, 完善就业指导考核制度

树立高就业率、指导工作高质量的双高理念, 完善就业指导考核制度。高校在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就业率考核指标的同时, 要追求就业指导工作的高质量, 让更多的毕业生能够对就业指导工作比较满意, 树立两者都要硬的理念, 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和各项考核制度, 做到机制完备, 制度科学。要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考核力度, 以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就业做好指导工作。

(二)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增加人员, 加强培训, 提高就业指导水平。高校要进一步增加就业指导人员数量, 确保指导、服务学生的基本人数;同时, 对指导人员加强培训, 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 保持人员基本素质的相对平衡;积极引进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人才, 内部相互交流、学习, 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综合指导水平。

(三) 精心选择指导内容, 确保指导效果

精选指导内容, 突出重点, 保证指导效果。在众多的指导项目和指导内容等方面要从一切为了学生角度出发, 精选指导材料, 优化组合指导内容, 突出重点, 保证指导效果。加强就业指导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 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 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 搭建职业导学科理论体系。同时,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优选规划内容。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要与就业指导相结合[5], 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 从而实现个体与职业的最优匹配。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作用, 有效促进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同时, 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美誉度以及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

(四) 分类指导,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就业指导部门要设立职业指导室, 按时开放并接受学生咨询,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询。让每一位大学生根据需要可以在指导室接受一对一的专业、职业咨询[6], 同时, 便于就业指导部门掌握毕业生的求职情况、思想动态。另外, 针对不同专业类别, 实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咨询主题与活动内容, 指导工作在突出个性化的同时尽量解决大学生学习、求职阶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最终, 在帮助学生成功愉快就业的同时, 增加就业指导工作的美誉度。

(五)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就业指导硬件条件

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硬件条件, 确保就业指导效果。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要加大就业指导经费投入, 扩大就业指导场所面积, 增添并更新实施设备, 确保硬件到位。有了场所、硬件的保证, 高校就具备举办多种规模的就业招聘会、就业讲座等活动能力, 从而提高就业招聘效率和签约效果, 提高就业率以及高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另外, 有了充足的经费, 可以建立各种就业网络平台, 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效率, 增强服务学生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个热点问题出发, 探讨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其必要性, 通过查找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软、硬件等方面凸显的问题并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 以期高校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达到毕业生就业高质量和就业指导工作高效能, 最终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最大绩效, 实现高校和学生双赢。同时, 进一步提升高校自身竞争力和在社会上的美誉度, 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学及就业指导改革, 切实关注毕业生就业工作, 按照社会需求输送合格人才。

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我国高校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 各高校为了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加大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 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力度, 在软、硬件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措施。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不断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 为大学生顺利就业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希美.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1) .

[2]李宁, 吴洋.浅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

[3][4]李霞, 姜大巍, 马文超.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新西部, 2010, (4下半月) .

[5]高汝男.试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华章:教学探索, 2011, (14) .

上一篇:金都企划书下一篇:从就业能力看90后大学生的求职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