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刘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

2024-04-26

曹刘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精选8篇)

篇1:曹刘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

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决定将祖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目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我校选取传统文化中的《弟子规》、《千字文》、《朱子家训》等有关规范人的言行为主要学习内容。结合学生日常在校的生活,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儒雅的气质。学生已经逐步步入正规,教师对学生开展集体活动。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并进行庄严的国旗下宣誓。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

2.充分利用LED显示屏、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同时开展专题活动,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 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教师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

1、传统节日组织活动。

2、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4、开展黑板报、手抄报评比活动,深化民族精神。

5、开发学校校本课程。

6、依托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督促。

现在学校已经将活动陆续进行,学生在举止上已经有所提高,特别是接人待物方面,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1、成立以王从文通知领导小组,全员参与,将活动情况记入教师考核,并定期进行评比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2、与新教育的晨诵、午读、暮省结合,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读书活动。

3、制定具体长期规划,定期总结促进。

措施有了落实,整体的素质和表现就有了巨大的进步,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和素质体现了我校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效果,没有行动就没有进步,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努力进取学校的各方面都会有巨大的进步。

蚌埠市淮上区曹刘小学 2018年5月7日

篇2:曹刘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将祖国传统文化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实施。

组 长:杨祖兵 副组长:朱世永 邓凡乐

成 员:各班班主任 各位语文老师 目标与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目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我校选取传统文化中的《弟子规》、《千字文》、《朱子家训》等有关规范人的言行为主要学习内容。结合学生日常在校的生活,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儒雅的气质。学生已经逐步步入正规,教师对学生开展集体活动。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并进行庄严的国旗下宣誓。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

2.充分利用LED显示屏、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同时开展专题活动,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 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教师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

1、传统节日组织活动。

2、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4、开展黑板报、手抄报评比活动,深化民族精神。

5、开发学校校本课程。

6、依托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督促。

现在学校已经将活动陆续进行,学生在举止上已经有所提高,特别是接人待物方面,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

四、措施。

1、全员参与,将活动情况记入教师考核,并定期进行评比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2、与新教育的晨诵、午读、暮省结合,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读书活动。

3、活动促进。

4、制定具体长期规划,定期总结促进。

措施有了落实,整体的素质和表现就有了巨大的进步,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和素质体现了我校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效果,没有行动就没有进步,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努力进取学校的各方面都会有巨大的进步。

蚌埠市淮上区团结希望小学 2018年5月7日

蚌埠市淮上区团结希望小学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

篇3:曹刘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

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明确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小学教育逐渐偏离了最根本的“育人”的教育目的, 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逐渐明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育, 能够使学校和家长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的成长也能够使教师们体会到教书育人的自豪感;学校也会因为学生的成长而更加坚定自身的发展方向。

(二) 帮助教师开创新的教学方法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特征, 但学校教育是教师面对多个学生的集体型教育, 这使得课堂教学成为进行教育的主要模式,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因此受限制, 很多要求学生保持纪律的教学规则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为契机, 进行教学方法的开拓和创新。

(三)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中华传统文化以“礼”为基础, 以“德”为主线, 表现在学校教育中, 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习惯养成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里的违背校规行为明显少了, 学生们在行为举止方面也更加得体,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因为礼貌用语、文明行为的增多显得更加和谐, 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就此建立起来。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的方式

(一) 从教育管理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教育管理是学校教育活动进行的主要规则, 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就必须先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入手。例如, 学校可以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专门的“读经”“讲史”课程, 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教师、学生都重视的必修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学校应该对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采办加强管理, 不准统一购买或变相发动学生购买教材, 学校和教师必须从本校小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和需求出发, 从本校最为有利的课程资源出发,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 编写出轻松易读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另外, 学校还应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 进行课程结构的重组和教师岗位的多样化安排, 进行教师培训, 使在校任职的每名教师, 都能够胜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二) 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要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建设一个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例如, 将班级作为单位, 通过布置教室, 适当地创设传统文化的空间情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思想家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警句墨宝;在黑板报上开辟“今日传统文化”专栏, 以“文学知识——传统文化展现”为主要的模式, 每天更换传统文化宣传内容, 以此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另外, 各科教师也应该重视在教学语言使用和教学内容导入方面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语言情境和学习情境, 可以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和学生分享一个传统文化小故事, 也可以在美术和音乐教学内容导入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优美的古代音乐作品, 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浓厚, 还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 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个人品行修养是指导个体发展的重点内容。展现在现代学校教育中, 就意味着德育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之一, 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范本, 因此, 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是可行的。例如, 以“三礼”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 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基本的仪态教育、仪表教育和礼仪教育, 如礼貌用语、礼貌的肢体语言、发型、着装、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同学之间的礼仪以及公德心、爱心、孝心等。“三礼”教育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进行的德育教育, 对学生细节行为的矫正效果最好, 在德育教育日趋结构化的小学教育中, “三礼”教育的实施能够填补德育教育的漏洞, 为学生的行为发展提供良好的模板。

三、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重视教师作为教学责任人自身的素质提高

心理学研究显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程度甚至超过父母, 教师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权威他人”, 因而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主力——小学教师, 其群体本身就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因此, 学校应加强教师们的师德和师表管理, 鼓励教师以身作则,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二) 采用渗透式教育方式而不是强制学习

众多的国学典籍能够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很好的学习教材, 因此很多学校以“读经”作为主要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方式, 久而久之, 读经教育必然会陷入“课堂教育”的怪圈, 一遍遍的朗读和背诵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使学生心生厌烦。因此, 即便是学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经史教育课程, 也不该采用强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 而是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渗透式的教育。

(三) 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仅有衣食住行方面的行为礼仪, 也有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修养, 无论是艺术文化方面, 还是生活习俗方面, 都有中国传统文化做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主线。因此, 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就必须重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 不单单从学生的德育教育或者文化教育角度进行渗透, 而是应该进行全面的渗透性教育,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可以通过教育管理的改革、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德育教育方式的更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 在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 应始终重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榜样作用, 避免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沦为“课堂教学”, 并且重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 使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真正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说明探讨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之中的必要性, 接着从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三方面阐述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之中的方法, 最后说明了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为小学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弘扬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和勋.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6) .

[2]王晶.浅析小学教育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J].才智, 2013 (02) .

[3]叶小钢.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于美育[N].中国艺术报, 2014—3—7.

[4]卢一慧.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教学的探索[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 2013 (12) .

篇4:曹刘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化的奇葩。他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中华民族特征的形成。

由于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盛行,现在的少年儿童对米老鼠、奥特曼耳熟能详,对传统文化却了解甚少。他们屡屡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等劣习;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等优良传统踪迹不见,文化传承的现实危机日益加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目的,语言学习是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真钻研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礼义道德的等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如在教授小学课文《孔子拜师》一文时,要把挖掘教材所蕴涵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搜集古人在拜师过程中的一些传统礼仪、称谓及古人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类似的有趣故事,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让学生课后阅读。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把故事所包含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加以传达,让学生感受现在学校所要求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其实就在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礼仪。

二、引领学生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汉语文化形象丰赡、意义深远、气韵生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寻觅的文化。因此,语文课堂应倡导师生一起去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汉字本身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所以,小学必须加强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让学生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范习惯。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同时,多介绍古人习字书法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写字就是学做人,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己形成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良好习惯的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内核,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蕴涵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描写民族英雄敢于并且主动担负社会责任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岳阳楼记》);在帝国主义的阻挠面前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詹天佑》);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舍身捍卫祖国和民族尊严的晏子(《晏子使楚》)……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引领学习语言的同时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美德,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

三、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既具有物化的客观形式,又具有主体形式的存在和延续,例如:诗、词、曲、赋、国画、书法、对联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的梳理,还要有习惯的养成、技能的落实和文化的积累。例如:在执教《北京的春节》和《元日》時,教师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外,还应该认真分析探究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了解各地春节、元旦中的风情习俗,了解认识春联、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查找关于“屠苏”的知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查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让学生感受诸如戏曲、武术、国画等国学精粹的博大精深。学生长时间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能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可以根据年级的不同、年龄的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天人合一”“和为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都能在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渊源。诵读经典,传承经典文化不但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握学生的知识层次,接受水平,由浅入深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篇5:曹刘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育,唯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创新与发展。中小学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各地中小学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健全、教材质量不统一、教学方式较单一、师资素养不整齐等乱象。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新时期,在中小学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下足工夫。只有把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程、教材、教学、学生活动、社会环境中,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编写相应教材、提高师资水平,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才能让传统文化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

一、转观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中小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没有将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致使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成了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在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无疑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由此,中小学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进一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进课堂

1.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

课堂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落实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须要设立专门课程,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既是对“去中国化”现象的纠偏,同时也能使中小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之美、汲取传统文化养料,从而更加全面地发展。书法、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

2.传统文化融入课程,需要有鉴别、有扬弃,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还必须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须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学段有序推进不同程度的课程。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还须针对各地各校的实际,各学校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地域文化选定传统文化项目,通过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风俗民情、传统音乐、京剧等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由此了解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中小学各科教学中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内容大量地存在于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中,通过这些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发挥中小学各科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对现有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各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各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4. 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要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而且要列为考试科目才能保证其效果

要把《诗经》《大学》《论语》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纳入到中考和高考范围,促使学生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近年来,在各地的中高考试卷中也逐渐增加了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2014 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是近年来最具传统文化含量的一份母语高考卷。试卷中多板块考题的语料选用,都有较强的传统文化色彩,从对联到古诗文、从传统习俗到文化废墟,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色在试卷中处处闪现。

5.创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式刻板,教师一味采取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知识,未能展现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抗拒心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不能通过说教来进行。要提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效,应在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入教材

教材是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证。2015 年1 月,我国首套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问世,该教材的推出,对于推进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将大有裨益。但是,目前无论从教材数量还是质量来看,中小学仍然缺乏高水准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传统文化进课堂无法做到“有本可依”。目前中小学大部分传统文化教材都是校本教材,由于教材编写缺乏资金保障和专家指导,教材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质量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再从中小学各科教材来看,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科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重偏低,一些经典名篇逐渐淡出教材。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对现有中小学教材进行修订,在教材中加大传统文化比重,尤其是语文学科应该大大增加古诗词、文言文、京剧唱段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对教材的编制进行规范,可成立一个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机构,负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组织编撰一批高质量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除了编写相关教材外,有关部门还须做好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规划,组织专家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创作一批中小学生喜爱的艺术作品。我国近年来出版了《中华千字文》《中华传统美德》等优秀读物,中小学生从这些读物中领悟到了传统文化之美。此外,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还可借助绘本、漫画、童谣、民间故事、卡通、版画等艺术形式,编写出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读物,激发中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童真形式展现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既丰富生动又能增强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学到传统文化知识。

四、强师资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能否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水平。由于多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比较忽视,致使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普遍不高,难以很好地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

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把师资培训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要重视职前培训,在师范院校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大传统文化在师范教育中的比重。同时,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其次,做好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在中小学,各科教师不仅要教好所任学科,而且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使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各学校应为学科教师提升传统文化修养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开展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校本研修活动,尽快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逐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

五、造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对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把传统文化教育放置到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要将中华民族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家长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形成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同时,中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也要重视发挥家长、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要入课堂,但不能止于课堂。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举办传统文化专题报告、讲座、论坛;可通过在电视、报刊、网络上设专栏、办专刊等形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广播可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在学校教室、走廊及公共场所张贴古代先贤语录、国学经典语录;在校园内的壁画、雕塑、板报乃至建筑设计上都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通过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校园文化之中,能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气息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地接受传统文化。

3.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传统成了落后、陈旧的代名词,我们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一直是持批判态度的,恨不得把我们身上的民族历史文化彻底清除。在这种意识主导下,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直至衣食住行、婚丧礼仪、教育宣传等,都争先恐后地“与国际接轨”,似乎越洋越好,导致我们的社会环境文化品味越来越低。这种氛围加剧了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与漠视。要纠正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必须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当成重要任务,通过专题报道、文化专栏、专家访谈和公益广告等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全社会形成敬畏、崇尚、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励和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当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政府应积极修建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历史遗址等文化设施,使其成为学生在校外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中心。在城市广场、公园、街道、社区、公共场所、体育场等人口密集地段,设置标语、专栏专刊、图片、宣传画,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诗词名段、勤勉励志的文化典故以及名家作品等以适当形式刊出,让中小学生时刻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强支撑

在信息化时代,要让中小学生更好地去感知、体验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借助各种现代媒体,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1.通过网络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可通过创建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还可以尝试把网络游戏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游戏为背景,赋予游戏一种精神并围绕此精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证明,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游戏中,既能让学生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让学生从游戏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2.利用新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当今时代,互联网、微博、微信、数字玩具已普遍进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正处于各种新媒介的包围之中。利用新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目前,一些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动画、手机或平板电脑APP等已开始出现,特别是一些颇具趣味的APP无疑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例如,“萌萌”的数字动画形象被融入故宫博物院藏书画文物《雍正行乐图》中,并配上如“你飞向前方自由翱翔,朕却始终跟不上你的脚步,好累……”等幽默的文字,立刻受到了中小学生的追捧。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教学型APP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手机上练书法、弹古筝、下围棋、制陶艺等形式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七、重体验

文化不是纯理论性的,文化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中,还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力戒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必须牢牢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把它落实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要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了的日常事情抓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1.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传统文化的生命理想和价值观念都集中体现在经典古籍之中。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阅读经典是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对孩子们是春风化雨般浸润的过程,这种浸润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他们学做人有重要意义。阅读经典能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而言,以下9部经典读物是学生必读的国学精粹:《弟子规》可作为培养忠厚家风、导引学生孝悌行为规范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可作为以古鉴今的明镜;《千字文》可作为处世立身的初级读物;《论语》可看作崇高品德修养和智慧提升的精品读物;《大学》可看作道德修养与人生哲学的入门经典;《孟子》可以领略孟子高尚的人生境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中庸》可体会与时俱进的和谐之道;《道德经》可以领略其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庄子》可以领略其深邃、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及人文情怀。

2.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现在许多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很感兴趣,却对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兴致索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感受不到传统文化节日氛围,享受不到传统文化节日的欢乐,故很难对传统节日产生兴趣。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组织祭扫先烈、吟诵诗词、学包粽子、制作月饼、登高赏菊等活动,将“感恩”“爱国”“团圆”“孝”等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既可让学生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又可以实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目的。

此外,学校还可充分利用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大赛等)活动。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表现的形式和载体也丰富多样。除了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还有各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等,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并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社区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依靠社区力量,通过组织临摹名家书法、诵读古代诗词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唤醒中小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得到文化上的熏陶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我的家在紫禁城[N].中国教育报,2013-01-21.

[2]APP让传统文化“萌萌哒”[EB/OL].http://www.cnicif.com/News/News Detail.aspx?nid=13273&cid=2.

篇6:曹刘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

关键词:中小学 传统文化教育 策略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必须保有、传承、发扬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育,唯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创新与发展。中小学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各地中小学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健全、教材质量不统一、教学方式较单一、师资素养不整齐等乱象。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新时期,在中小学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下足工夫。只有把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程、教材、教学、学生活动、社会环境中,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编写相应教材、提高师资水平,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才能让传统文化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

一、转观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中小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没有将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致使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成了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在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无疑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由此,中小学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进一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进课堂

1.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

课堂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落实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须要设立专门课程,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既是对“去中国化”现象的纠偏,同时也能使中小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之美、汲取传统文化养料,从而更加全面地发展。书法、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

2.传统文化融入课程,需要有鉴别、有扬弃,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还必须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须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学段有序推进不同程度的课程。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还须针对各地各校的实际,各学校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地域文化选定传统文化项目,通过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风俗民情、传统音乐、京剧等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由此了解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中小学各科教学中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内容大量地存在于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中,通过这些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发挥中小学各科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对现有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各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各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4.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要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而且要列为考试科目才能保证其效果

要把《诗经》《大学》《论语》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纳入到中考和高考范围,促使学生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近年来,在各地的中高考试卷中也逐渐增加了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是近年来最具传统文化含量的一份母语高考卷。试卷中多板块考题的语料选用,都有较强的传统文化色彩,从对联到古诗文、从传统习俗到文化废墟,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色在试卷中处处闪现。

5.创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式刻板,教师一味采取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知识,未能展现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抗拒心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不能通过说教来进行。要提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效,应在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入教材

教材是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证。2015年1月,我国首套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问世,该教材的推出,对于推进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将大有裨益。但是,目前无论从教材数量还是质量来看,中小学仍然缺乏高水准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传统文化进课堂无法做到“有本可依”。目前中小学大部分传统文化教材都是校本教材,由于教材编写缺乏资金保障和专家指导,教材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质量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再从中小学各科教材来看,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科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重偏低,一些经典名篇逐渐淡出教材。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对现有中小学教材进行修订,在教材中加大传统文化比重,尤其是语文学科应该大大增加古诗词、文言文、京剧唱段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对教材的编制进行规范,可成立一个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机构,负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组织编撰一批高质量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除了编写相关教材外,有关部门还须做好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规划,组织专家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创作一批中小学生喜爱的艺术作品。我国近年来出版了《中华千字文》《中华传统美德》等优秀读物,中小学生从这些读物中领悟到了传统文化之美。此外,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还可借助绘本、漫画、童谣、民间故事、卡通、版画等艺术形式,编写出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读物,激发中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童真形式展现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既丰富生动又能增强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学到传统文化知识。

四、强师资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能否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水平。由于多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比较忽视,致使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普遍不高,难以很好地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

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把师资培训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要重视职前培训,在师范院校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大传统文化在师范教育中的比重。同时,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其次,做好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在中小学,各科教师不仅要教好所任学科,而且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使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各学校应为学科教师提升传统文化修养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开展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校本研修活动,尽快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逐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

五、造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对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把传统文化教育放置到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要将中华民族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家长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形成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同时,中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也要重视发挥家长、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要入课堂,但不能止于课堂。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举办传统文化专题报告、讲座、论坛;可通过在电视、报刊、网络上设专栏、办专刊等形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广播可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在学校教室、走廊及公共场所张贴古代先贤语录、国学经典语录;在校园内的壁画、雕塑、板报乃至建筑设计上都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通过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校园文化之中,能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气息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地接受传统文化。

3.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传统成了落后、陈旧的代名词,我们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一直是持批判态度的,恨不得把我们身上的民族历史文化彻底清除。在这种意识主导下,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直至衣食住行、婚丧礼仪、教育宣传等,都争先恐后地“与国际接轨”,似乎越洋越好,导致我们的社会环境文化品味越来越低。这种氛围加剧了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与漠视。要纠正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必须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当成重要任务,通过专题报道、文化专栏、专家访谈和公益广告等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全社会形成敬畏、崇尚、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励和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当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政府应积极修建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历史遗址等文化设施,使其成为学生在校外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中心。在城市广场、公园、街道、社区、公共场所、体育场等人口密集地段,设置标语、专栏专刊、图片、宣传画,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诗词名段、勤勉励志的文化典故以及名家作品等以适当形式刊出,让中小学生时刻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强支撑

在信息化时代,要让中小学生更好地去感知、体验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借助各种现代媒体,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1.通过网络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可通过创建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还可以尝试把网络游戏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游戏为背景,赋予游戏一种精神并围绕此精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证明,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游戏中,既能让学生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让学生从游戏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2.利用新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当今时代,互联网、微博、微信、数字玩具已普遍进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正处于各种新媒介的包围之中。利用新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目前,一些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动画、手机或平板电脑APP等已开始出现,特别是一些颇具趣味的APP无疑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例如,“萌萌”的数字动画形象被融入故宫博物院藏书画文物《雍正行乐图》中,并配上如“你飞向前方自由翱翔,朕却始终跟不上你的脚步,好累……”等幽默的文字,立刻受到了中小学生的追捧。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教学型APP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手机上练书法、弹古筝、下围棋、制陶艺等形式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七、重体验

文化不是纯理论性的,文化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中,还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力戒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必须牢牢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把它落实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要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了的日常事情抓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1.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传统文化的生命理想和价值观念都集中体现在经典古籍之中。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阅读经典是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对孩子们是春风化雨般浸润的过程,这种浸润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他们学做人有重要意义。阅读经典能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而言,以下9部经典读物是学生必读的国学精粹:《弟子规》可作为培养忠厚家风、导引学生孝悌行为规范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可作为以古鉴今的明镜;《千字文》可作为处世立身的初级读物;《论语》可看作崇高品德修养和智慧提升的精品读物;《大学》可看作道德修养与人生哲学的入门经典;《孟子》可以领略孟子高尚的人生境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中庸》可体会与时俱进的和谐之道;《道德经》可以领略其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庄子》可以领略其深邃、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及人文情怀。

2.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现在许多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很感兴趣,却对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兴致索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感受不到传统文化节日氛围,享受不到传统文化节日的欢乐,故很难对传统节日产生兴趣。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组织祭扫先烈、吟诵诗词、学包粽子、制作月饼、登高赏菊等活动,将“感恩”“爱国”“团圆”“孝”等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既可让学生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又可以实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目的。

此外,学校还可充分利用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大赛等)活动。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表现的形式和载体也丰富多样。除了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还有各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等,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并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社区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依靠社区力量,通过组织临摹名家书法、诵读古代诗词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唤醒中小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得到文化上的熏陶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我的家在紫禁城[N].中国教育报,2013-01-21.

[2] APP让传统文化“萌萌哒”[EB/OL].http://www.cnicif.com/News/NewsDetail.aspx?nid=13273&cid=2.

[3] 如何对中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EB/OL].http://www.xzbu.com/9/view-6324784.htm.

篇7:曹刘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

一、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从长远角度来看,尤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传统文化专业教师队伍。国家应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挑选出那些品学兼优、资质良好、有志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优秀青年,施以专门培养,使之成为传统文化某一领域的专才或通晓各个领域的通才。

( 1) 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与素养、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等三个方面。有的地区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学科专业素 质五科,满分为250分,可考虑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考试范围,将分值设定为50分。通过改革考试内容,激励有志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青年关注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 2) 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国家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中国文化概论》,当务之急是培养和聘用合适的教师。教育部应当在短期内组织几次师范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师研讨班,对相关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重点内容;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理解教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 3) 鼓励民间 艺人、技艺大 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投身职业教育,设立技艺指导教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名师工作室。职业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民间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传人是中华优秀传统的载体,两者的紧密结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只有让艺术传人走进课堂,让他们执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精华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

( 4)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的选拔培养。在各类人才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要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目前,许多地方都评选省级学科领军人才和教学名师,现在应当注意在安排各学科名额时,要有传统文化教师。

二、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

( 1) 在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小学教师既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的继续教育,也有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被人事部门要求的继续教育,两个部门都应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的教材,聘请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授课。

( 2) 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特色学校和基地。我国有不少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有关部门应当总结、提炼和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形成辐射效应。同时,我国表现优秀历史文化的古迹、文物、工艺非常丰富,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可以让更多的中小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 注重相关教材建设,编写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特色教材。组织知名专家和中学教师合作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我国教育界至今没有设计出一套融思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国家教育部门应集中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借鉴各地经验,编写一套具有权威性的传统文化教材,逐步促进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的繁荣健康发展。

( 4)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动员组织传统文化名家、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改进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以便更好地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指导。

篇8:曹刘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材料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突出传统美德进校园的重要性

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就是把这些传统美德以国学经典的形式走进校园,教育、熏陶、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言行,引领学生的情操,使仁、义、礼、智、信、忠、孝内化于学生思想中,外现于学生行动上。让传统美德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心灵,就是要落实“先做人、再学习、后成才”的育人理念,就是要用高尚的民族气节净化学生心灵,用良好的民族礼仪熏陶学生言行,用深厚的民族文化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的品德和智慧一起成长。

二、制定规划,纳入日程,增强传统美德进校园的自觉性

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塑造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切实抓紧抓好。各校要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日程,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规划,合理安排、力求实效,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1、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课堂教育相结合。

学校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主战场,课堂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攻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资源,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本学科的教育内涵,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例如语文课的名篇经典、古诗词诵读、历史课的历史典故、思品课的政治教育、数理化课的科学家简介、音乐课的歌曲欣赏等,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通过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良好的品德熏陶,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充足,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传统美德教育需要环境和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落实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举措。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良好的教育,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同时,学校要利用重大节庆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现今时代热点,彰显学生个性优点,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讴歌历史、赞美祖国、放飞理想,憧憬未来,寓教于乐,让生动活泼、乐观勤勉、积极向上成为青少年精神追求的主流。

3、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的师资建设相结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以教风促学风,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是落实传统美德教育的根本保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思想境界、人格修养包括行为习惯都是学生争相效仿的对象,因此每位教師都要牢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历史使命,把“敬业、爱生、奉献”作为职业道德标准,“内炼素质、外树形象”,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各校要认真组织教师率先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深刻领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样在工作中才能自觉地践行传统美德。

4、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开展传统美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学生的品德养成,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重点、社会引导是关键,只有三者协调统一,才能到达理想的教育效果。我们今天倡导的热爱祖国、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团结友善、尊老爱幼、谦恭有礼、诚实守信等美德都可以在传统美德中找到渊源。但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赋予了它许多新的内容:如”敬业奉献、勇于创新”等美德在今天也为人们称颂。因此,我们也要关注当今社会舆论报道中的优秀人物事迹,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要及时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相关报道,挖掘人物背后蕴藏的思想内涵,体会时代赋予的新意义。各校要充分发挥三结合教育优势,把传统美德教育引向纵深发展。

三、加强领导、强力推进,确保传统美德教育的时效性

1、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各校领导要率先更新思想观念,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放眼未来,发挥主力军作用,组织开展以提高中小学生道德水平为重点,以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系列教育活动。要在活动中大力弘扬传统美德,普及文明礼仪,追求勤俭自强,倡导团结友善,培育文明新风,构建和谐校园。在工作中,要力戒形式主义,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2、要层层发动,强力推进。各校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质,做到认识上更明确,思想上更清晰,措施上更得力。要遵循主管领导具体负责、团队组织和班主任正确实施、任课教师主动配合的原则,全面部署,全员推动,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已先行开展活动的学校要再进一步深化,力争在形式上再有新突破,确保传统美德进校园活动稳步推进。

3、要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各校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好的学校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取长补短,做好下一步布署和安排。在开展传统美德进校园中我们要发展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哪所学校工作开展得好,我们就推广哪里的经验,真正让传统美德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四、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彰显传统美德进校园的战略性

传统美德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心灵,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盛不衰,既要靠社会稳定、政通人和,又要靠公民的道德水平、公民素质支撑。一个没有民族精神、民族素质的民族很难使这个国家强大、长盛不衰。党中央把“人才强国”当做战略任务来抓,优先发展教育突出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发展教育、振兴教育是我们的责任;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今天的中小学生将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修养、道德意识、道德标准和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

“教书育人结硕果,美德复兴教领航”。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就是让学生从小就讲人品重修养,讲大局有学问,讲奉献有理想,讲孝道敬师长,讲责任爱祖国,讲法制守纪律。让我们在开展传统美德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政工队伍、班主任队伍的作用,通力合作,合力攻坚,去营造中小学德育教育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韩俊谈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下一篇:建议书作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