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参考教案

2024-04-18

制取氧气参考教案(共9篇)

篇1:制取氧气参考教案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教学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准备:

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

四、教学过程

一、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b.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b.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离:移离导气管。

g).熄:熄灭酒精灯

c.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d).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水(H2O)+ 氧气(O2)

b.注意事项:

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1实验室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加热H2O2 H20 O2

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4 催化剂 K2MnO4 MnO2 O2

2、分解反应

3、工业制氧气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在分析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时,有下列几种判断。请你简要分析正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错误,请举出一个否定它的实例。

(1)必须选择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须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须使用催化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须用排水法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面对化学制取氧气课时的教案知识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篇2:制取氧气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回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习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实验制定→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反思与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氧气的制取及实验操作 2.氧气在制取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分析总结→迁移创新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型

综合课

六、教具

烧杯

导管

铁架台

铁夹

棉花

酒精灯(火柴)

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

七、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环节一:

教师:上节课我们主要在工业和实验室两个方面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大家都还记得吗?下面找同学说一说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

学生:分离液态空气法

教师:这种方法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物理变化

教师:非常好,请坐。这位同学记得不错。

(化学反应,列举红豆,黄豆,绿豆,黑豆—菜豆)

环节二: 教师:实验使制取氧气有三种方法,重点是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听写。

(学生边写边巡视)

教师:同桌互相交换,用红笔批改。强调几个方面:丢生成物,写错条件,写错字,生成的符号。

教师:听写的效果不好,课下背诵不够努力,把写错了的表达式每个写三遍。

新授课

创设情境导入 环节三: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下面我们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制取氧气。

环节四:

板书:实验目的:制取氧气

教师:我们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做什么就是目的。板书: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教师:我们知道做实验有什么用了,做试验用的方法就是原理 教师:我们知道如何制取氧气了,那又如何收集呢?小组讨论 学生:1.根据密度

:ρ氧气>ρ空气 → 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2.根据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采用排水法 板书: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实验用品:药品,仪器

教师:根据原理我们选用了一套仪器,首先

我们一起认识基本仪器。

烧杯

试管(量筒)

导管(橡胶塞+橡胶管+玻璃管)

铁架台

铁夹(试管夹)

棉花

酒精灯(火柴)

集气瓶(毛玻璃片)(广口瓶)水槽(水缸)高锰酸钾

教师:我们一起切都准备好了,该具体操作了,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

环节五:

板书:实验步骤: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教师: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有如何检验呢?

学生:防止漏气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不知道的同学翻第一章。板书:2.装:装药品

教师:高锰酸钾为粉末状固体,加入时应注意写什么?

学生:一斜二送三直立

教师: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学生思考后:不知道

教师: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使集气瓶内氧气变红 板书:3.定:固定仪器

教师:固定仪器时试管口应向下,防止冷凝水回流进入导管 板书:4.点:点然酒精灯

教师:能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呢?

学生:不能,受热不均匀,易炸裂

教师:所以应该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教师:加热时弄酒精灯的什么焰? 学生:外焰

板书:5.收:收集气体

教师:我们收集气体是能否一冒气泡就立即收集? 学生:不能,里面有空气 教师:非常好

教师:那什么时候进行收集? 学生:等一会(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等连续且均匀时

教师:什么时候就收集满了呢? 学生:等没有水的时候

教师:非常好,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根据氧气的性质 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回答不够准确)

教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口,若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否则不满。板书:6.离:撤离导管

7.熄:熄灭酒精灯

教师: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如果操作错误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试管温度降低,压强变小,水会倒吸,炸裂试管。

教师:回答非常好,不仅化学学习好,物理学习也不错,真是理化不分家,所以要想学习好就要好好学习每一科,科科相连。

八、总结

教师:实验步骤是本节课的重点,简单记忆为 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7个字

也可以记忆为茶 庄 定 点 收 利 息

板书: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

茶 庄 定 点 收 利 息

九、课堂练习

教师:这个实验是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制取氧气,如果用过氧化氢需要那几步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小组可以讨论

学生:查 装 定 收 离 5字步骤,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需要加热,注意事项是过氧化氢是液体,安装时竖直。

教师:学习的非常好,说明你们这节课都完全学会了。

十、下课作业

1.把黑板上的笔记认真抄写一遍

2.练习册1—10选择题,11题实验题

十一、板书

2—3制取氧气实验

一、实验目的:

四、实验步骤:

制取氧气

(茶)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二、实验原理:

(防止漏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庄)2.装:装药品

收集方法:

(加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1.根据密度 :ρ氧气>ρ空气 → 向上排空气法(定)3.定:固定仪器 2.根据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 排水法

三、实验用品

(点)4.点:点然酒精灯

1.实验仪器

(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2.实验药品

(收)5.收:收集气体

(连续且均匀)

(利)6.离:撤离导管

(息)7.熄:熄灭酒精灯

篇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2) 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 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和探究、观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室三种制取氧气方法的实验体验, 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装置的选择、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验探究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和实验方案的评价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3.突破策略:以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学生分组对比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同时帮助学生,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来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教学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 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 独立地掌握它们。”根据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 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阅读、实验探究、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分析讲解、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与实验器材

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

实验仪器:试管、药匙、酒精灯、水槽、集气瓶、铁架台、火柴、木条。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 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 然后引出氧气并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最后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入深, 过渡自然, 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分2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催化剂、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于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 因此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体验活动及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如何制取纯净的氧气?使学生产生悬念, 然后带着问题和自学要求自主阅读教材, 初步认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反应原理、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再通过学生分组对比实验、讨论交流、归纳整理、教师分析讲解等方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侧重于过程, 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 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是活动与探究及实验评价, 让学生分组实验制取氧气、试验氧气的性质, 并评价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方法。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分组实验让学生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获得实验室制氧气的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实验方案评价等知识, 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 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确定药品的选择以及仪器装置的配备, 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要着力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2分钟)

【体验活动】让学生屏住呼吸, 看能屏多久, 由此引出氧气的重要性。

【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在工农业、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工业、医疗、生活中常需要纯净的氧气, 如何制取纯净的氧气?

【板书课题】制取氧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 自主阅读, 初步感知 (10分钟)

提出自学要求,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37~38页。

【自学要求】实验室制氧气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写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指导学法, 提问检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步体验新知识。

【板书】一、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1) 过氧化氢水+氧气

(2)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上述三个化学反应, 并与化合反应进行对比。

【分析讲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能力。

(三) 实验探究, 深化理解 (25分钟)

【分组实验】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反应条件。

将学生四人一小组按下表中的实验方法及操作进行对比实验探究, 思考讨论后填写下表: (要求小组内分工合作, 一人记录, 其余同学合作完成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对比实验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反应条件, 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相互合作的意识。

(四) 汇报交流, 达成共识 (8分钟)

【汇报交流】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结论】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需要在有二氧化锰的条件下进行, 从而引出催化剂概念。

【板书】催化剂:在化学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结合实验举例分析, 使学生澄清以下问题: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 能增快或减缓反应速度。

(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 探究出反应发生的条件, 帮助学生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

(一) 整合知识, 掌握方法 (10分钟)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装置制取、收集氧气?又如何检验和验满氧气呢?

【板书】二、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知识回顾】让学生回顾氧气物理、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课件展示】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设问】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反应装置能否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所用的反应装置?

【多媒体课件演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及操作步骤。

将七步操作步骤归纳为七个字并板书:

【板书】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指导学生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课件展示】制取氧气的二套气体发生装置。

【设问】如果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该用哪一套装置?

【讨论】根据氧气物理、化学性质, 讨论收集、检验、验满氧气的方法。

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课件演示】检验和验满氧气的方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学会正确选择氧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 掌握氧气制取的操作步骤, 收集、检验和验满方法, 强化教学重点。

(二) 分组实验, 训练技能 (10分钟)

【讨论】实验中应注意问题:如仪器怎样装置?怎样检查仪器的气密性?怎样装入固体试剂?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归纳整理】仪器的正确连接和组装、实验注意事项:先预热后固定;先气泡均匀后收集;先撤导气管后灭酒精灯等。

【学生分组实验】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收集一瓶氧气并进行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实验技能, 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 评价方案, 发展能力 (5分钟)

【小组讨论】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发生装置等方面比较是否原料价廉易得、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反应速率适中、节能环保评价三种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谁是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反思的能力和意识。

(四) 归纳总结, 理解内化 (5分钟)

通过本节的学习, 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课件展示】一、分解反应

二、催化剂、催化作用

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 氧气的收集、检验、验满方法

设计意图:强化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五) 巩固练习, 强化知识 (15分钟)

【拓展】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41~42页上的资料。

篇4:利用雷电制取氧气

在大自然中,每天都有很多大气放电现象——雷电。雷电是由云层相互摩擦碰撞而使不同云层带有不同极性的电荷,当电压达到可以击穿空气的程度后,临近的两片云会发生放电现象。据统计全球每秒钟就有1800次阵雨,伴随雷电600多次,平均有100个炸雷落在地面。雷电产生的电流在几万到几十万安培间,电压高达1亿到10亿伏特之间,其能量之大让人震撼。我国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只相当一次雷电的千分之一的能量。全世界每年因雷电造成的建筑物、发电通信设施及影视设备的损失高达10亿美元,全球每年因雷击死亡的人数高达3000人。在世界上雷电最多的“雷暴王国”印度尼西亚,仅瓜哇岛的茂物一年就有322个雷暴日,雷电次数为1.4万次,平均每天有30-40次,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为地球带来了4亿吨的氮肥。如此巨大的能量,怎样充分、合理地应用呢?在这个能源缺乏的时代,大力开发新能源也是人类应该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此,我设想可以利用雷电巨大的能量来通过电解水制取氧气。通过试验我们知道制取1立方米氧气需要400度电,我们可建设一个高空塔架,利用高度在下雨天引雷。我们在导线上加入电荷(正电荷),用这个方法诱发云层产生放电现象,当雷电击中塔架时通过导线引入反应池中,利用闪电的电能制取氧气。

篇5:氧气的制取教案

教学目的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反都不发生变化。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板书】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催化剂:课本p.16

催化作用:课本p.16

(2)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做练习一

加深理解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

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

【问题】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答: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板书】

2.收集方法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泊迁移能力。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

(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

【问题】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

【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

【问题】如何检验氧气?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

【板书】

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

记录并加深理解。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理解。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答: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这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几种不同物质的反应。它与化合反应不同,化合反应是几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板书】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做练习二。

回忆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和主要操作,了解工业制氧气的原理。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学习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要求;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分解反应。

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两个反应,得出正确结论。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深理解。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空气(D)氧化镁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B)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气体(C)用鼻子去嗅气味(D)用天平称量

3.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4.同时加热下列物质,最易放出氧气的是()

(A)纯净的氯酸钾(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纯净的二氧化锰(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附2:课堂练习二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A)朝下(B)朝上(C)略向下倾斜(D)略向上倾斜

6.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

(A)加热固体药品前(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7.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C)蜡烛燃烧(D)粗盐提纯

8.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所用主要仪器名称是:、、、、、。

9.实验室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加热至气体不再产生,试管内固体剩作物有

。改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到没有气体产生时,试管内固体

剩余物有。这两个反应的固体剩余物中都有,但它在两个反应中的作用不一样,在氯酸钾分解中它是,在高锰酸钾分解中它是。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C 2.B 3.C 4.B 5.C 6.D 7.B 8.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

单孔橡皮塞 酒精灯(火柴)水槽 集气瓶 玻璃片 9.氯酸钾和二氧化

锰 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二氧化锰 催化剂 生成物

附4:随堂检测

1.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A)加热氯酸钾(B)加热高锰酸钾

(C)分离液态空气(D)加热二氧化锰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3.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共同点是()

(A)都是给固态物质加热(B)都使用二氧化锰催化剂

(C)都发生了分解反应(D)都生成了两种物质

4.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篇6:2.3制取氧气教案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认识分解反应。

4.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2.催化剂的概念。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实验准备

试管、到气管、水槽、酒精灯、集气瓶、铁架台、药匙、棉花、火柴。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

二、新课教学

学生们畅所欲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分小组交流讨论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1.实验2-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入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参照教科书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领会示范要点,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然后进行实验模仿,学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实验现象

(1)有大量气体进入集气瓶中。

(2)木条复燃(或火星变为火焰、木条着火)。3.结论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4.注意事项

本实验采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由于高锰酸钾的分解比较平稳,易于掌握,不致发生意外,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药品里吸收的水分变成水蒸气,在管口处冷凝成水滴而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3)加入高锰酸钾,并使之斜铺试管底。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4)按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装配仪器,铁夹要夹在距离试管口约1/3处,试管口要向下倾斜。

(5)加热时,先将试管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试管有药品的部分加热,并缓慢地向管底方向移动,使高锰酸钾有控制地逐渐分解,氧气平稳地放出,便于收集。

(6)开始加热时排除的是空气,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氧气才比较纯净,此时才能收集。

(7)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倒吸。5.模仿实验

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实验进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知道了注意的事项。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外,在实验室里还常常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下节课我们学习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

第2课时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

在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但是,在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时,通常还要放入少量二氧化锰,这是为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1.实验

(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如教科书图2-15)。

(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待试管中又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上述操作,观察现象。

在实验中,学生应该密切注意教师的操作方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在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时,要通过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溶液的浓度是关键。由于过氧化氢容易分解,贮存时间长了以后,浓度往往会降低,因此在上课前教师应预先进行实验,而不能仅仅根据标签上的浓度来配置溶液。

2.分析与讨论

(1)在实验(1)和(2)中木条是否复燃?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实验(1)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分解缓慢,放出的氧气很少。在实验(2)中,木条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使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2)在实验(3)的重复实验中,反应后二氧化锰有无变化?

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实验(3)中,实验重复多次,每次只消耗了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

(3)综合分析实验(1)~(3)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

实验(1):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放出的氧气少,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2):加入二氧化锰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锰加速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放出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3):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的木条又复燃;氧气是过氧化氢产生的,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二氧化锰只起加快产生氧气的作用。

3.结论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氧气的速率,二氧化锰本身未见变化。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4.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在实验室里还可以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除生成氧气外,同时还有一种叫氯化钾的物质生成。二氧化锰在这一反应中也是催化剂。

5.讨论

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得出:三个制氧气反应的共同特征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而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三、课堂小结

篇7:制取氧气参考教案

件 制取氧气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的能力。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也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学会发现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角色。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用具:药品:kmno4

环节1: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复习]带领学生复习实验室中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kmno4、分解H2o2或加热kclo3。

[引出主体]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并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第一过程中的实验原理——kmno4制o2的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环节2:探究高锰酸钾制o2的实验装置。

[复习]实验室中任何一套实验装置都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

[思考]kmno4制o2时应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和什么样的收集装置?、探究kmno4制o2的发生装置如何选择?

①多媒体展示:二套学过的气体发生装置。

②多媒体展示出kmno4的状态,并让学生说出kmno4制o2¬的反应条件。

③引导学生思考:kmno4制o2应选择哪套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2、kmno4制o2的收集装置如何选择?

①多媒体展示:三套化学上常用的收集方法的装置。

②复习:这三种收集方法分别依据了气体的哪些性质?

③提出问题:氧气应该怎样收集?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环节3:探究高锰酸钾制o2的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的过程设计如下所示: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获取信息(如查阅资料、自由讨论等方式)→实验操作

→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让学生了解了实验室制取o2的思路和方法→

延伸到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设置了十个问题,依次如下: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对比实验:一个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点kmno4粉末。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试管口塞棉花的重要性。)

(3)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固定加热前,要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怎么操作?

(5)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能立即收集吗?为什么?什么时候才可以收集?用排水法收集o2时,怎么知道氧气已满了?满的现象是什么?

(6)收集满o2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来怎样放置在桌面上?

(7)实验结束后,要撤装置,先撤什么?后撤什么?

(8)如何检验一瓶气体就是氧气?

(9)给你一瓶o2,如何验满o2?

(10)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哪种方法收集到的o2更纯净?

环节4:课后小结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四)收集方法及依据

.排水法

依据o2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2.向上排空气法依据o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思考:这两种方法收集到的气体哪种方法更纯净?

(五)检验及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复燃了,则气体是氧气。

验满:

1、排水法:当大量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o2已满;

2、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六)放置方法:正立放在桌子上,并盖上毛玻璃片。

依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环节5:板书设计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三)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四)检验:

(五)验满:

篇8:“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展示:一瓶医用过氧化氢消毒液,引导学生观察标签上的注意事项(①本品遇光热易分解变质;②本品打开后,请尽快用完)。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它是通过怎样的原理制取的呢?大家分组展开讨论。

2.探究活动

探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

(1)小组讨论结果(其间贯穿师生活动,配以多媒体展示)。

探究实验方案及理由:

①在常温条件下(操作简便)。

②在加热条件下(遇光、热易分解)。

③在催化剂条件下(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用了催化剂)。

(2)实验方案:见下页图表。

(3)教师讲解: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方案,这些方案是否可行,哪个方案更适宜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我们有必要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结论。

(4)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5)交流实验成果:

实验1:不复燃实验2:复燃实验3:不复燃;实验4:复燃。

(6)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

大家在做第一个实验时,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过氧化氢在常温下没有产生氧气?实际上常温下也有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分解,由于产生氧气少,所以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第二个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说明反应中肯定产生了大量的氧气,那么这些氧气是哪种物质产生的呢?是过氧化氢还是二氧化锰呢?如果氧气是过氧化氢产生的,那么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仅仅是你的猜想,如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第三个实验,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教师做这个实验时加热了近4分钟,并且采用了排水法收集,成功了。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你们没有成功,而我成功了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大量水蒸气的存在影响了氧气的检验,所以我用排水法收集,这样可以冷却很多水蒸气,收集到的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很少,所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第四个实验大家都没成功,这是为什么呢?交流分析得出是水蒸气的原因。

(7)教师总结:

刚才四个实验,都有氧气产生,你认为哪个方案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呢?为什么?(①太慢;②速度适中;③时间太长,效果不好;④速度太快,而且危险)所以实验室通常采用第二套方案制取氧气。

(8)教师演示拓展实验:

其实,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有很多种,如氧化铜、氧化铁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物质。大家看到这里有一块新鲜的猪肝,它也可以作为这个反应的催化剂,请大家仔细观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生活中还有很多物质可以做这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实验室为大家准备了土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继续探究。

(9)过渡:

经过实验,我们得出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那么它们是在什么样的装置中进行反应呢?

3.探究活动2 (探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

(1)媒体展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这是我们学过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能不能用这套装置?为什么?

(2)学生动手搭建装置,教师给予指导。

(3)学生展示搭建好的装置并进行交流并分析装置特点,得出适合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

4.体验探究成果

学生利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发生装置制取一试管的氧气并检验。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成败原因。

5.课堂训练

(1)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装置完成下面的表格。

(2)比较氯酸钾制氧气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你们认为选择装置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3)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大理石(固体)与稀盐酸(液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选择上述哪套作为发生装置?

6.课堂小结(略)

点评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落实

吴老师以学生的经历和学习的过程为出发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比较,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方法”,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原理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探讨中,学习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和思想”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样的三维目标处处体现了过程性学习,对于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结果的交流

实验的设计和探究就是这节课核心部分。这节课共有两个探究活动,其中探究活动一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凸显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吴老师在学生实验后并没有急于归纳出反应原理,而是引导学生对每个实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一一比较,得出最合适的反应条件。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对实验的设计、结果的讨论上,问题的深入分析过程环环相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知识在过程中得到完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淋漓尽致。

唯一的不足之处,学生动手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有较多组没有成功地收集满一试管的氧气。虽然此后教师对实验的成败原因分析得很透彻,也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橡皮塞没有塞紧,但如果在实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关注,使更多的小组实验成功,探究实验成功的成就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将显得更完善。

篇9:用土豆制取氧气

我们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去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我们径直来到实验室,放在大桌子上的实验材料有:1个装有水的大盆子、1个空盆、6个塑料杯、集气瓶、土豆丁、毛玻片、烧杯、双氧水(过氧化氢)、打火机、小勺和小竹条。大家好奇地看着这些器材,它们和今天的实验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张老师告诉我们,今天的实验——用土豆制取氧气,需要用到这些材料。

张老师为我们详细地讲述了实验的整个过程,我听得很认真。我是这样做这个实验的:

拿出集气瓶和装有土豆丁的盘子,用小勺将土豆丁舀进集气瓶里。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小心将土豆丁撒到外面,就捡进集气瓶。

拿出塑料杯,从小盆里取一点水,把水倒入集气瓶,水要完全没过土豆丁。接着,不停地摇晃集气瓶,直到水变得浑浊,再把水倒入空盆里。重复两次这个操作,直到集气瓶里的水不再浑浊。现象:往集气瓶里倒入水后,土豆丁沉于水下。

取出装有20毫升双氧水的烧杯以及毛玻片,将双氧水倒入集气瓶,迅速盖上毛玻片。奇迹发生了:土豆丁浮在了水面上,并且开始冒泡,还发出“”声。注意:不要让双氧水沾到手,否则,皮肤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拿出打火机和小竹条,用打火机点燃小竹条的一端,马上吹熄,只留火星。千万要注意:不要被火烫着。

通过这次有趣的科学实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增长了知识。科学真奇妙!如果没有科技的力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无法实现:不能用手机联系,不能随时随地用网络交流……科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上一篇:水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下一篇:官职类文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