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4-30

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14篇)

篇1: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

② 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③ 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1.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② 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②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③ 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教学难点

①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②让学生体验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问题与讨论

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从学生了解氧气可供给呼吸这一点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学生讨论、交流、发言](过渡)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从色、态、:味等角度描述对氧气的认识,并阅读教材中关于氧气的性质。[讨论与思考]

1、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吗?

2、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共同讨论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氧气不易溶解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氧气(无色)→–183℃液态氧(淡蓝色)→-218℃固态氧(淡蓝色)[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化学性质是由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过渡]既然化学性质是由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那么,我们大家就通过实验一起探讨氧气的化学变化。

问题与讨论

1、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

2、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也可用带火星的纸条。)教师提供

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火柴 药品:木炭、石灰水、氧气

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分工合作,有实验者,也有记录者。[讲解]通过实验,我们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

1、木炭反应掉的那一部分物质生成了什么?如何验证? 问题

2、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完成实验后,讨论后回答实验现象和文字表达式。

1、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现象 : ①发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教师提供

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火柴 药品:硫磺、氢氧化钠溶液、氧气

(实验时,教师示意学生实验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分工合作,有实验者,也有记录者。

问题

1、硫在空气中和氧气在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问题

2、这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会对空气造成危害,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我们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问题

3、硫燃烧产生有害气体,为了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如何改进实验?(合理即可,充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回答:噪声、易产生火灾,还有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空气。学生讨论总结实验现象和文字表达式。

2、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现象:在空气中:发出明亮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教师演示:铁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问题1:在做铁丝燃烧的实验前为什么要用纱纸打磨?实验中的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

问题

2、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

问题

3、在日常生活中,煤球是如何点燃的?怎么样才能让铁丝燃烧起来? 问题

4、猜想一下瓶中水有什么作用? 观察实验 讨论总结:

1、铁丝在空气中易生锈,打磨的目的是除铁丝表面的锈;铁丝可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

2、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

3、在日常生活中,煤球是先点燃易燃的汽油等,再引燃煤的,所以可以在空气中先用火柴引燃铁丝,火柴接近燃烧完后,再迅速伸进氧气瓶。

4、防止铁丝剧烈燃烧时的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共同讨论后,通过观察学生得出现象和结论 学生总结

1、反应条件(点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由于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1/5,所以反应物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也有影响。

3、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现象:在空气中:不反应 在氧气中: ①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③有黑色固体生成

问题: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篇2: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4、知道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德重要用途。

5、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难点: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

演示,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大家想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探讨一下氧气的有关性质吧。

二、合作交流与探究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活动1】 取一瓶氧气,让学生们认真观察

【提问】同学们通过观察,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小结)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3、氧气不易溶于水。

4、氧气的气、液、固三态颜色。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活动2】 氧气又有哪些化学性质?

【演示】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什么? 学生归纳总结 说明了氧气能支持燃烧。

(点拨启发)(1)氧气的检验方法(2)氧气的验满方法 【活动3】

【演示】 硫在空气中燃烧与在纯氧中燃烧。

【探讨交流】 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 :产生有刺激气味的气体,发出淡蓝色火焰。硫在纯氧中燃烧现象 :产生有刺激气味的气体,发出蓝紫色火焰。【点拔交流】实验结论:硫氧气二氧化碳。

【活动4】

【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合作探讨交流】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点拨交流】实验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讨论归纳)

点燃点燃

1、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水有何作用?

2、火柴起什么作用?

3、为何火柴快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

4、铁丝为何要绕成螺旋状? 【活动5】

(提问)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小结)

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2、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4、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常温下或一定条件下,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三、交流理解,巩固提高

1、学生交流讨论P36习题1-5,①②③

四、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活动1】让四位学生演板:木炭、硫、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评讲演板情况。【提问】:上述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讨论交流归纳】:

1、上述四个反应的共同特征有:(1)反应物都是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2)反应条件都是点燃。(3)反应物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4)反应物都是固体与气体反应。【提示】

1.象上述: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2.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也叫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时表里为失氧,故而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物质与氧化发生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有的进行很剧烈,如物质在空气中以及在氧气中燃烧。还有进行不易被人觉察,如哪些? 【讨论交流】:人和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的腐败,金属的锈蚀,酒和醋的酿造等。【归纳总结】:进行很缓慢的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五、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六、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课堂练习

()

1、关于氧气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B、它是具有轻微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它可以燃烧

D、它可以溶于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于氧气可以燃烧,所以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更旺 B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 .人的衰老过程是缓慢氧化过程

D .人的生存需要氧气,所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越多越好

()

3、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可燃性

B .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

C .氧气能支持燃烧

篇3: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教案

2012年至今,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在开展数字化教学实验过程中,提倡教师形成“数据思维”:学会从数据中认识学生。该校与“翼学院”平台合作,由平台定期提供数据报告给学校,课题组组织教师和专家一起对数据报告进行分析与解读,让教师们逐步学会解读复杂的统计数据背后的含义。数据来源于日常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中的学习活动,分为整体数据和个体数据。通过整体检测数据的反馈,形成数据和教师人机互补机制,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检测进度、了解学生的检测情况,同时根据每题用时数据和正确率数据的匹配,快速定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个体的检测数据与整体检测数据的比较,教师能够发现到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干预。

有了“数据思维”,嘉定区实验小学的教研活动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每周的研修活动都围绕数据解读展开,采用了独创的“1+2”分享模式,每次活动都由一个教师带领两个学生进行在线教与学的经验分享,学生和教师在同一个平台上发表学习和教学的感受。这种教研活动,研修方向明确,改进措施具体,同时有利于持续跟踪和反馈,让学校的教育质量有显著提高。(花文)

篇4:课题方案的设计教案

1.了解课题研究的特点。(调查报告的特点)

2.了解开展的步骤。

3.通过讨论,确定研究内容、对象和手段,初步学会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重点:研究方案的设计。

难点:研究对象的确立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引言

什么是方案?方案是工作的计划,计划就是工作和活动以前拟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即活动的打算和安排。所以研究方案也就是开展课题研究前预先拟订的研究内容和步骤。

我们有许多同学从没有搞过课题研究活动,对于课题研究活动怎么搞,心中无数。不过,上一届的同学已经开展了社会调查类的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我们设计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之前,先请上一届的丁灵同学介绍一下她们调查活动的程序(即活动方案),从中了解她们的调查内容是什么?对象是谁?在调查活动中选择了哪些调查手段?调查后得出了什么结果?分析后得到了什么结论等。

(2)调查活动介绍(略)

(3)调查活动的程序和特点(采用问答法)

调查内容——学生饮水状况调查

调查对象是——学生

调查手段是——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是——①学生的饮水需要量很大,不同季节饮水量也不同。②学生解渴的途径主要是自备水。③学生对饮水卫生是不够重视的。④买饮料解渴多在剧烈运动后。

调查结论是——①学校目前每日供应的饮用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加大供水量。②继续保证饮料供应。③加强饮水卫生的教育。

那么他们这项调查活动的程序是怎样的呢?

从她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调查报告的特点是:靠事实说话。调查报告不是靠描写、抒情,而是通过大量事实,特别是对典型事物的分析概括,从而提出问题或总结出经验教训的。

(4)设计方案

①准备阶段。

②实施阶段:明确调查内容、选择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手段、准备调查用具(例举问卷设计)、进行实地调查。

③总结阶段: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今天我们设计的方案,是围绕辽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个主题。

④提供信息:水质变化:在成立盘锦市后,市人口增多,工农业发展很快,大量污水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而这些水含有农药和化肥和其他有毒物质,使辽河的水受到了严重污染。

水质污染现状:有机污染型

辽河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水质已经严重污染;淤泥严重影响水质;支流对干流的污染;上游来水水质较差;合流污水系统的溢流对水质的污染;不利的水动力条件加剧水质污染。

辽河全程的功能定位:环境生态功能;水利功能。(略)

以上是我为各位同学提供的有关辽河的信息,你们有没有收集到与辽河有关的信息呢?你能否对它们进行调查和研究吗?你准备怎么做?请用精练的语言描述或图示你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手段和步骤。

⑤分组拟订方案(教师巡视)

⑥分组交流

学生交流:(每组派代表)

教师交流:分析学生交流中的要点,谈自己的体会及方案设计时的注意事项,就“中学生饮水状况调查”这个课题来说,确定调查内容:对“解渴与健康”、“解渴的现状”以及“解渴途径”的看法。调查对象的选择:关键是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其中,分类要清楚:例如内容是辽河石油管理局高中学生的解渴途径调查,你的调查对象就只能是局高学生,样本要科学、有代表性:要有男生和女生样本,要具有一定的数量,即大于30%。

选择调查手段:问卷、访问、实地调查、资料分析等。

根据我们刚才的交流,大家可以互补思维,再讨论一下,我们的设计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是不够的,还需要修改更正。

⑦修正方案交流

注意课题研究各阶段时间的分配。

篇5: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宿州市灵璧县黄湾中学

柯春红

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硫粉、木炭、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反应物相同而反应现象不同的原因。实验材料:

器材: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火柴、木条等。药品: 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课题1中我们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和它们的用途,也初步了解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今天,我们将重点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板书】课题2 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板书】

一、物理性质

演示: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 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提问:氧气像水一样有三态变化吗?

总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

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2-3】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总结: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

讲解: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提问:污染空气的三大污染物是哪几种?二氧化碳是不是?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实验 提问:木炭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木炭在空气中只能发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C

OCO2 提醒:碳与炭的书写不同及适用范围

讨论:(1)木炭、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做硫在氧气里燃烧时,为何要将燃烧匙自上而下缓慢的插入 ?(3)做硫在氧气里燃烧时,集气瓶内为什么预先放一些水? 【演示实验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提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总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Fe3O4

提问:(1):为什么实验前要用砂纸打磨铁丝?

(2):做这个实验时,为了实验成功,铁丝上系一根火柴棒,为什么? 还需要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为什么? 为何要待火柴快燃尽时,再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3):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留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 总结:(1):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2):引燃铁丝

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3):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使瓶底破裂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碳、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篇6: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教案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为《氧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与学法分析及教法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氧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全面、准确。为后面相关物质的性质奠定基础。教材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两种基本化学类型两部分。教材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木炭、铁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归纳,学习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为了和通常的燃烧对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掌握实验现象的描述方法以及相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②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学会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②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②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难点: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4)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氧气、木条、硫磺、木炭、铁丝、细沙、澄清石灰水、燃烧匙、火柴、镊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经过课题1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是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缺乏系统了解。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基础: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常用化学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初步学会了药品的取用,但基本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在本课题中,有较多的实验,这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更多仪器,并学习仪器的规范操作。

三、教法分析

1运用多媒体课件

展示氧气应用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氧气的存在,从思想上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同时也为氧气物理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实验法

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讨论、归纳法

结合实验引导学生从生成物和反应物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分析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四、学法分析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

1运用逻辑思维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锻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在教师指导下书写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根据实验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沿着 “实验---推理---归纳”的思维途径,使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

五、教学过程分析情景设置

课件展示氧气的应用图片并请同学谈谈有关氧气应用问题。设疑:氧气的用途与氧气的性质有什么关系?这样引入既明确了本节课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在学生的思想上已经意识到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一定的相互关系。探索新知

(1)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有关氧气不易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说明氧气在水中能溶解一些;同时要让学生明确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研究哪几个方面,这有助于今后的学习。

(2)对于氧气的化学性质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来完成。通过对比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同样都是与氧气发生反应,但由于氧气的含量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因此在进行【实验2—2】时,可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木条复燃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问题,得出燃烧现象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3)在观察硫、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常温下有没有变化;点燃(或加热)后再观察它们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此强调反应条件的重要性;观察它们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对比分析,知道反应物浓度与反应现象的关系;还要观察生成物的色、态、味(或检验生成物)。在实验过程中,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实际反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书写时可以把有关的元素符号、化学式注在相应的名称下面,提前记忆,分散教学难点。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教学可从对几个实验的分析引出。采用学生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不同的侧面来描述反应类型,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演示实验中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比较剧烈,但氧化反应并非都是剧烈的,可列举食物的腐烂、铁生锈等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出缓慢氧化的概念。(5)本课题可以丰富的联系实际的内容,应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白化学反应对人类生活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出“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逻辑规律。

3.小结

以实验为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六、板书分析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体现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 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③ 不易溶于水。

④ 101kp,-183°C,淡蓝色液体。101kp,-218°C淡蓝色雪花状固体。氧气的化学性质

(1)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点:“多变一”A+B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篇7: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教案

知识点: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催化剂各类、催化剂的量、温度和反应物的浓度。

2.掌握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

课文详解:

一、有关催化剂及反应速率的探究活动。

【实验1】取三支试管,各加入5 mL过氧化氢溶液,一支中加入0.5 gMnO2,别一支加热,第三支进行对比。用带火星木条分别伸入三支试管中。观察。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木条立即复燃;第二支试管中,木条过一会复燃;第三支试管中,木条不会复燃。

【结论1】加入MnO2后,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Mn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加热也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由此可见,加催化剂不是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

催化剂不仅不是反应的必要条件,催化剂也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即一个可以发生的反应,不可能因为加入催化剂就不能发生了,同样,一个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因加入催化剂就可以发生了;催化剂也不能改变产率,例如上述反应中,加不加入催化剂,生成氧气的量都是一样的,只是反应的速率有差异。

【实验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过氧化氢溶液,一支试管中加入0.5 gMnO2,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5 g红砖粉。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试验。观察现象。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木条迅速复燃,燃烧很旺;第二支试管中,过一会才复燃,且燃烧没有第一支试管中旺盛。

【结论2】同一个反应中,可能使用不同的催化剂,但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是有不同的`。

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可以使用的催化剂种类很多。除二氧化锰外,

还有氧化铁、氧化铜、硫酸铜、红砖粉等。日常生活中的猪肝、土豆泥也都有很好的催化效果。

【实验3】分别取四份氯酸钾,每份3 g,各加入0.5 g、1 g、2 g、4 g二氧化锰,并混合均匀,将混合后的药品装入试管内,按右图装置组装好实验装置。加热,并收集一瓶氧气,并观察收集一瓶氧气所需时间。

【现象】

(因具体反应条件不同,所得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这里不再填出具体所需的时间。)

加入1 g二氧化锰的装置中,产生氧气最快,其次是加入0.5 g二氧化锰的装置,加入2 g二氧化锰的较慢,加入4 g二氧化锰的装置产生氧气的速率最慢。

【结论3】催化剂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时,二者的质量比以3∶1为宜。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很少时,效果肯定不好;随着催化剂的质量分数的增加,反应物的质量分数也相应的减少,反应速率也就随之降低了。

【实验4】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3%、6%、10%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分别加入0.5 g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里。观察木条复燃的先后顺序。

【现象】1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木条最先复燃,然后依次是6%的,3%的,最后是1%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木条复燃。

【结论4】反应物的浓度决定了反应的速率,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二、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1.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的选择。

由于过氧化氢是液体,必须有个盛装的容器,这个容器可以是大试管,也可以是锥形瓶或别的什么容器。气体需要导出,就必须有玻璃导管;收集氧气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由于过氧化氢遇到二氧化锰就能反应,且无法控制反应速率,故在准备好前,最好不要让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接触,故可在装置中加入一支长颈漏斗。由于长颈漏斗不能控制反应速率,最好用分液漏斗代替。(如右图)

2.检查装置气密性。

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可用以下方法。

⑴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双手捂住锥形瓶,若导管端有气泡放出,说明装置气密性完好。

⑵用弹簧夹夹住胶管,在分液漏斗中注入少量水,打开活塞,若水不能全部流入锥形瓶中,则说明装置气密性完好。

3.操作步骤。

⑴按上述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

⑵在锥形瓶中装入适量二氧化锰,按右上图装置装配好实验装置。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⑶将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倒入到水槽中,拿出玻璃片。慢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过氧化氢溶液逐滴滴加入锥形瓶中。反应开始。

⑷导气管有气泡放出时,不要急于收集气体。(锥形瓶内有空气,而且锥形瓶体积大,排出空气的时间需要较长。)一会儿以后,将导气管插入集气瓶内,收集氧气。等气泡向瓶外冒出时,表明集气瓶内已集满氧气,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连同玻璃片一起拿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⑸拆除装置,将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将二氧化锰倒入指定容器,以便回收。

篇8:《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2) 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 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和探究、观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室三种制取氧气方法的实验体验, 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装置的选择、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验探究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和实验方案的评价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3.突破策略:以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学生分组对比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同时帮助学生,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来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教学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 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 独立地掌握它们。”根据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 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阅读、实验探究、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分析讲解、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与实验器材

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

实验仪器:试管、药匙、酒精灯、水槽、集气瓶、铁架台、火柴、木条。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 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 然后引出氧气并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最后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入深, 过渡自然, 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分2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催化剂、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于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 因此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体验活动及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如何制取纯净的氧气?使学生产生悬念, 然后带着问题和自学要求自主阅读教材, 初步认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反应原理、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再通过学生分组对比实验、讨论交流、归纳整理、教师分析讲解等方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侧重于过程, 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 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是活动与探究及实验评价, 让学生分组实验制取氧气、试验氧气的性质, 并评价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方法。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分组实验让学生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获得实验室制氧气的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实验方案评价等知识, 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 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确定药品的选择以及仪器装置的配备, 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要着力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2分钟)

【体验活动】让学生屏住呼吸, 看能屏多久, 由此引出氧气的重要性。

【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在工农业、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工业、医疗、生活中常需要纯净的氧气, 如何制取纯净的氧气?

【板书课题】制取氧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 自主阅读, 初步感知 (10分钟)

提出自学要求,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37~38页。

【自学要求】实验室制氧气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写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指导学法, 提问检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步体验新知识。

【板书】一、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1) 过氧化氢水+氧气

(2)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上述三个化学反应, 并与化合反应进行对比。

【分析讲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能力。

(三) 实验探究, 深化理解 (25分钟)

【分组实验】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反应条件。

将学生四人一小组按下表中的实验方法及操作进行对比实验探究, 思考讨论后填写下表: (要求小组内分工合作, 一人记录, 其余同学合作完成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对比实验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反应条件, 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相互合作的意识。

(四) 汇报交流, 达成共识 (8分钟)

【汇报交流】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结论】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需要在有二氧化锰的条件下进行, 从而引出催化剂概念。

【板书】催化剂:在化学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结合实验举例分析, 使学生澄清以下问题: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 能增快或减缓反应速度。

(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 探究出反应发生的条件, 帮助学生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

(一) 整合知识, 掌握方法 (10分钟)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装置制取、收集氧气?又如何检验和验满氧气呢?

【板书】二、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知识回顾】让学生回顾氧气物理、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课件展示】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设问】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反应装置能否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所用的反应装置?

【多媒体课件演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及操作步骤。

将七步操作步骤归纳为七个字并板书:

【板书】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指导学生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课件展示】制取氧气的二套气体发生装置。

【设问】如果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该用哪一套装置?

【讨论】根据氧气物理、化学性质, 讨论收集、检验、验满氧气的方法。

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课件演示】检验和验满氧气的方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学会正确选择氧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 掌握氧气制取的操作步骤, 收集、检验和验满方法, 强化教学重点。

(二) 分组实验, 训练技能 (10分钟)

【讨论】实验中应注意问题:如仪器怎样装置?怎样检查仪器的气密性?怎样装入固体试剂?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归纳整理】仪器的正确连接和组装、实验注意事项:先预热后固定;先气泡均匀后收集;先撤导气管后灭酒精灯等。

【学生分组实验】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收集一瓶氧气并进行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实验技能, 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 评价方案, 发展能力 (5分钟)

【小组讨论】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发生装置等方面比较是否原料价廉易得、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反应速率适中、节能环保评价三种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谁是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反思的能力和意识。

(四) 归纳总结, 理解内化 (5分钟)

通过本节的学习, 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课件展示】一、分解反应

二、催化剂、催化作用

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 氧气的收集、检验、验满方法

设计意图:强化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五) 巩固练习, 强化知识 (15分钟)

【拓展】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41~42页上的资料。

篇9:认识氧气的性质教学思路设计

关键词:化学;“三环六步”教学法;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氧气,我觉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外,更要培养学生懂得认识一种化学物质必须要通过一些实验探究的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氧气并不陌生,知道它用来呼吸,一切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都离不开氧气,也知道燃烧也离不开氧气,但它有哪些具体的性质,还有哪些用途,这些是学生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堂课的主体课堂模式采用“三环六步”教学法。

所谓的三环即课前、课堂、课后三环。课前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任务,包括浏览课文内容,了解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从而在上课过程中有的放矢,还包括搜集一些上课的资料和实验所需的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节约资源。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家中收集一些木炭,并带到课堂上进行实验。课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老师实施教学、学生提高素质最直接的体现。课后就是知识的巩固过程。老师在课后应布置一定量的针对性练习,要求学生在复习完本节内容后完成,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老师在一定阶段要进行回顾复习,避免学生遗忘,进一步达到巩固的目的。

所谓的“六步”即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探究、活动小结、课堂反思六步。

第一步:设置情境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环节。教师以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故事或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而教学用具可采用化学实验用品、电视、电脑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尽快投入课堂活

动中。

第二步:提出问题

在设疑激趣的基础上,对本堂课或一部分内容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是很关键的,这关系到教学能否进一步妥善地实施。老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如何提出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切不可把一些过大的、复杂的问题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无法探究,反而一头雾水,达不到教学效果。总之,提出的问题必须恰如

其分!

第三步:分析问题

确定研究的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也可集体讨论,也可以老师学生互相讨论。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实验方案等相关资料,在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一套适宜的探究方案。

第四步:实验探究

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一步,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步骤。老师一定要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地用确定的方案探究,切不可包办一切!

第五步:活动小结

这是对探究内容进行梳理、扩展和深化的环节,是一项很好的学生自我检验,从自己的收获中得到鼓励,使错误或不准确的认识得以纠正,从而比较完整和系统地掌握当堂知识。在探究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师应组织学生归纳小结,学生一定有许多丰富的感受,而且还能使知识得到升华。

第六步:课堂反思

这是每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课堂反思可以采取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体现出来,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反思,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好的反思就是一次很好的复习!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能力还比较薄弱,观察能力也比较差,今后应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手段和观察能力。

篇10: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被子植物花粉发育的过程

2、通过学习花药培养的基本技术,培养设计试验、动手操作、分析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列表比较花药培养与组织培养

2、选择适宜的培养材料和培养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动手实践、勇于探索的科学探究素质

2、通过讨论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2.教学重点/难点

1、课题重点

选取适宜的培养材料和培养基

2、课题难点

选取适宜的培养材料和培养基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植物的茎可以经过组织培养得到新植株,但这种方法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繁殖出来的新植株往往无法获得一些新的性状。本节我们将学习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这是一种信的育种技术。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活动2:阅读“被子植物的花粉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被子植物的花粉是在花粉管中由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2.结合教材内容填下列示意图:

〖思考2〗由此可见,被子植物的花粉的发育要经历 四分体 时期,单核 期和 双核 期等阶段。

〖思考3〗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小孢子母细胞可以产生 4 个精子;在一枚花药中可以产生 很多 个花粉。

〖思考4〗营养细胞在花粉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控制花粉的萌发并提供营养。

活动3:阅读“产生花粉植株的两条途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花粉植株(即单倍体植株)的两种途径:一是花粉通过 胚状体 阶段发育为植株,二是通过 愈伤组织 阶段发育为植株。这两种途径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 激素 的种类及其 浓度 的配比。

2.填写培育花粉植株的途径图解:

3.胚状体的结构及其发育过程与种子相似,所以把胚状体到从芽的过程称为 分化,而把从愈伤组织到从芽的过程称为 再分化。

活动4:阅读“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花粉植株的主要因素: 材料的选择 和 培养基的组成 等。2.材料的选择:

①从花药来看,应当选择(初花期、盛花期、晚花期)的花药;

②从花粉来看,应当选择(四分体期、单核期、双核期、萌发期)的花粉; ③从花蕾来看,应当选择(完全未开放、略微开放、完全盛开)的花蕾。〖思考5〗除此之外,你认为影响花粉诱导成功率的因素还有哪些?

植物的种类、亲本生长条件、材料的低温处理、接种密度、培养基组成、培养的环境条件等。

〖思考6〗为什么不选择使用单核期之前或之后的花粉?

单核期之前,花药质地幼嫩,容易破碎;单核期之后,花瓣开始松动,消毒困难。〖思考7〗花瓣松动会给材料消毒带来困难的原因是 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容易侵入到花药中。

2.实验设计

活动5:阅读“材料的选择”,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花药时一般通过 镜检 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此时需要对花粉细胞核进行染色,最常用的染色剂是醋酸洋红溶液 和 焙花青-铬钒溶液,它们分别可以将细胞核染成 红 色和 蓝黑 色。2.在使用焙花青-铬钒溶液时,需要首先将花药用 卡诺氏固定液 处理20min。该试剂的配制方法是将 无水酒精和冰醋酸 按体积比为 3:1 的比例混合均匀。

活动6:阅读“材料的消毒”,填写下列流程图:

〖思考8〗月季花蕾的消毒与菊花外植体的消毒相比较,二者有何不同? 在酒精消毒前,花药不需要预先用流水冲洗、洗衣粉洗涤和软刷刷洗。活动7:阅读“接种和培养”,回答下列问题:

1.剥取花药:消毒后的花蕾,要在 无菌 条件下除去花萼、花瓣。

〖思考9〗剥取花药时,一是注意不要损伤花药,原因是 容易从受伤部位产生愈伤组织 ;二是要彻底除去花丝,原因是 花丝不利于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

2.接种花药:剥取的花药要立刻接种到 培养基 上。每个培养瓶接种 7~10 个花药。3.培养:花药培养利用的培养基是 MS 培养基,pH为 5.8,温度为 25 ℃,幼苗形成之前(需要、不需要)光照。

〖思考10〗在花药培养基中,用量最高的激素是 IAA ;在诱导丛芽或胚状体培养基中,用量最高的激素是 BA ;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用量最高的激素是 IAA。

4.培养20-30d后,花药开裂,长出 愈伤组织 或释放出 胚状体。前者还要转移到 分化培养基 上进行分化培养成再生植株;后者要尽快 分开 并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5.通过愈伤组织形成的植株,常常会出现 染色体倍性 的变化,因而需要鉴定和筛选。〖思考11〗为什么通过愈伤组织形成的植株会发生染色体倍性的变化?

有些是由花粉发育形成的单倍体花粉植株,有些是由花粉壁细胞发育形成的二倍体花药壁植株。

活动8:培养过程梳理

栽培选育:鉴定和筛选染色体的倍性变化 活动9:界定花药离体培养和单倍体育种(1)单倍体育种过程:

①在花药离体培养基础上,用秋水仙素继续处理单倍体幼苗。

②染色体加倍,重新恢复为二倍体。由于此二倍体是由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而来的,所以是纯系,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见下图)。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题二月季的花药培养内容的学习,熟悉植物花药培养的基本过程,识记被子植物花粉发育的过程,了解影响植物花药培养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宜的培养材料和培养基,列表比较花药培养与组织培养。通过学习花药培养的基本技术,培养设计试验、动手操作、分析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月季花药培养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往在必修教材的内容中也涉及到过,但不是那么具体。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再经过师生共同总结,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生能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教师特意安排了录像观看并插入字幕讲述要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会让问题的讨论更加激烈,会让每个学生都认真地去思考。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本地资源和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等资源,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板书

专题三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2 月季的花药培养

一、基础知识

1、被子植物的花粉发育

2、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

3、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二、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取

2、材料的消毒

3、接种和培养

篇11: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NaCl、KNO3、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问过爱因斯坦:能否发明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爱因斯坦回答说:朋友,那你把这种溶剂存放在什么地方呢?由此可见,并不存在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一般的溶剂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投影]活动与探究

A.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B.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A.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B.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师: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生: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师: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生: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学生讨论总结)[投影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种溶质”四个字)(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师: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生:不一定。

师:很好,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师: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投影板书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师: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学生分析、讨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师: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分析、讨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师:“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内容)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师: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过渡:找们把热的饱和溶液冷却后会看到有晶体析出,这种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板书]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讨论]除了可以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回答]蒸发溶剂的方法。

[举例]炒菜时,菜汤在锅底蒸发,锅底有白色斑迹(食盐)。运动出汗后,衣服上有白色斑迹都与蒸发溶剂有关。

[板书]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溶剂法。例:海水晒盐。(投影海水晒盐)“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

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板书]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升温、增加溶剂降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 海水晒盐的大致过程:(课件展示)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板书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3.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溶剂法。(例海水晒盐)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反思:

篇12: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2)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培养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

2.认识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知道石油炼制的几种主要产品及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拓展性课题“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提问学生]:你知道的燃料有哪些?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很多自己熟悉的燃料,其中有很多就是我们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化石燃料。

[讲授新课]:

一、化石燃料

教师提问,学生看书回答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过程、特点(不可再生)

1、煤和石油

[活动探究]:完成书P132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分组汇报。部分问题需预先布置学生准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活动结束前需对相关问题总结归纳。

[课件连接]:在www.k12.com.cn中找素材交流中心-教学资源-教育软件交流中心-化学教育软件。

2、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们来看一个它的实验

[实验7-3]:教师演示后,学生描述现象,归纳填写在书上。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

[讲述]:在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所以甲烷也是沼气的主要成分。

[学生阅读]:沼气的综合利用

[讲解过渡]: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天还很早,不用着急,对吗?

[学生活动]:根据书P135的数据计算多少年后石油和天然气将被耗尽?

[教师讲解]: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化石燃料用不了多久就耗完了,你有怎样的对策?

[学生活动]:1、讨论解决能源危机的思路(节约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

2、讨论提高燃料燃烧利用率的方法。

2、了解海底“可燃冰”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提出问题]:是不是只有燃烧才能产生热量?

[实验7-4]:教师演示,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触摸、感觉。

[学生活动]:记录现象,描述感觉,分析得出结论:不仅燃烧,其它反应也可能放热。

[推测]:是不是有些反应会吸收热量?有例子吗?

[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举例说明。

[课堂总结]:学完本节你有何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化石燃料,我们还知道化石燃料已经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并节约使用。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发生。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2、3、4、5

板书设计

课题2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天然气

篇13:课题2 氧气 教学设计 教案

一、学情不同, 选择的教学切入点不同

1. 氧气

氧气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 最先接触并且需要系统学习的一种物质。学习之前, 学生只有小学科学中学到的一些与氧气有关的知识, 了解的并不深入, 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学生对氧气的感性认识缺乏, 学习氧气的性质, 特别是物理性质学习之前, 就显得较为抽象, 更不用说对化学性质的感性认识。这样, 学生学习起来困难比较大, 入门较困难, 因此教师应从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顺序切入。

2. 二氧化碳

对于二氧化碳来说, 学生的感性知识比学习氧气要多, 不但小学科学已经有所接触和学习, 而且生物课也学习过它的某些知识, 日常接触也多一些。在化学课上, 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氧气的有关知识, 包括氧气在自然界的存在、性质、制法和用途等知识, 对系统地学习另外一种常见的物质的性质, 困难应该小得多, 因此教师应从类比探究物理性质的知识切入。

二、课标要求不同, 确立的教学目标不同

1. 氧气性质的教学

氧气性质的教学, 侧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 即学习一种物质性质方法的传授。例如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 教师侧重于教学生怎样学习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方法, 并教会学生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密度等方面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学习化学性质时, 教师先教学生怎样观察实验, 再演示实验,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 最后归纳总结化学性质。所以, 氧气性质的教学, 除知识与技能外, 更侧重于方法的学习。

2. 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

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 除知识与技能外, 则更侧重于方法的应用和掌握。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生自己分析概括总结。

三、目标不同, 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

1. 氧气的教学

导入上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设问、实验或影视资料引入课题, 造成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讲课上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 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 可结合生动的先演示和再分组实验的方法, 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归纳上在教师的指导下, 经过归纳、分析、总结, 得出氧气的性质。

2. 二氧化碳的教学

在学生认识了氧气的基础上, 除保持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外, 教学上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学习氧气性质的方法自己探究、自己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 学习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作用;分析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 并联系已学习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四、方法不同, 设计的师生互动不同

1. 氧气

教学基本思路: (1) 创设情境:人类的呼吸离不开氧气, 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2) 观看影像资料或图片: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气和氧气的三态变化。 (3) 探究活动: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能否燃烧?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4) 归纳总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分析总结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二氧化碳

教学基本思路: (1) 创设情境:同学们, 在生物课里我们了解到了自然界里的二氧化碳总在不断地消耗、生成, 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变化吗? (2) 学生阅读归纳小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 (3) 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 (4)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的作用。 (5) 指导学生分析概括: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 并联系已学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在氧气性质的系统学习中, 主要是帮助学生将氧气的性质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深化和拓展, 让学生理解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物质。而对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了解得就比较少了。学生对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认识可能停留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但学生对于原理却不明白。因此, 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教学, 需要我们从生产、生活以及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入手, 从理论上作出解释, 并完善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性质。由于两种气体的性质差异较大, 教师可以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做一些联系和对比, 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巩固。

五、内容不同, 教学侧重点不同

1. 氧气教学注重学法指导

氧气性质的教学是学生认识身边化学物质的第一种物质, 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起始阶段, 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大量的实验、图片、生活已有的经验、生活实例等感性、直观的素材,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知识的科学方法, 架构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同时在实验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等实验基本技能, 为后来学习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二氧化碳教学关注实验探究

二氧化碳教学是建立在氧气的教学基础上, 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再认识的过程。氧气化学性质探究教学上侧重于根据氧气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 推断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而在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探究教学上, 则侧重让学生立足于科学严谨的探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对现象变化和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 推断出二氧化碳的相应的化学性质, 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究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之, 通过二氧化碳和氧气两种气体的教学活动和有关性质的比较, 能让学生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 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 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同时,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和探究欲,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篇1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反思

2015年九月份,本人参加了区里举办的青年教师素质考核比赛。考核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的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本节课的重点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及对整个实验的分析。这节课我从新的角度进行设计,最终得到了区教研员及其他教师的好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教材编写的特点

接到任务后我第一时间翻阅教材,发现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编写特点是先介绍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由于拉瓦锡实验仪器复杂,实验药品有毒,无法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所以教材设计根据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后介绍物质的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

三、以往教师的处理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处理方式都是让学生看书,然后归纳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有的教师甚至只是自己口述这部分的内容,甚至不讲解实验原因,没有足够重视这个实验,导致这部分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不大。更多的教师把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上,这是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定量实验,但对于这个如此重要的实验,他们往往采用的是视频播放实验,而并非演示该实验。

四、本节课的亮点

1.视频播放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实验

备课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师参考书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和分析,我认为应该对拉瓦锡的经典实验进行细致的讲解,如果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透了,后面利用红磷燃烧测定氧气的含量,将会非常容易理解。

但考虑到实验仪器复杂,实验药品有毒,教师无法进行课堂演示,考虑到让学生看书或者教师直接讲解效果不是很好,学生也不一定真的能夠理解,所以我选择了通过视频播放这个实验。这样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实验所需的药品、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实验结论。

2.实验原理的得出

(1)通过四个问题引出实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

观看视频后师生共同从实验药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对该实验进行细致分析,紧接着通过四个讨论题“①拉瓦锡的实验中,曲颈甑和玻璃钟罩组成好后一定要做的操作是什么?②曲颈甑中的汞作用是什么?③汞变成红色粉末后,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如何变化?④玻璃槽中的汞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实验原理。

(2)巧妙地运用胶头滴管吸水帮助学生理解拉瓦锡实验现象中气体体积减少1/5是通过玻璃钟罩内汞液面上升体现的

学生在观察拉瓦锡实验视频后,对实验现象气体体积减少约1/5理解不好,他们不理解气体体积的减小是通过汞液面上升体现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及时进行了调整,在追问实验现象时提问这样的问题:气体体积减少约为1/5是通过什么现象间接体现出来的?紧接着我演示用胶头滴管吸水的小实验,使学生体会到气体体积的减少可以通过液体的体积间接体现,这样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拉瓦锡实验现象中气体体积减少1/5是通过玻璃钟罩内汞液面上升体现的,这样就很容易突破了这个难点,同时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我在水中滴加了少量红墨水,以便后面的学生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3)将实验原理改为填空题,以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经过四个讨论问题后,无法用语言准确地归纳总结出拉瓦锡实验的原理。对于这个问题课后我和组内老师经过商量后一致认为,让学生自己完全归纳出实验原理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不如改成填空题。在_____容器中,利用_____反应消耗掉空气中的_____,使装置内_____减小,把汞压入钟罩内,且进入钟罩内_____的体积就等于消耗的 的体积。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实验的原理,再一次突破教学难点。

3.演示利用红磷燃烧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

对于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这个重要的实验,我选择演示实验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结论及误差的分析。

很多教师不愿意演示这个实验,主要是因为这个实验对装置的气密性要求特别高,不容易成功。我在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成功的原因就是我在塞子附近涂抹了凡士林,保证了装置的密闭性。

五、本节课的不足

第一,本节课我已经对拉瓦锡实验讲解得非常透彻,多数学生已经理解实验原理,下面的实验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从实验药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并没有放手给学生,这是比较失败的地方。

第二,对实验的误差分析,需要师生共同分析总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我自己还是说得较多,没有充分相信学生。

参考文献:

程明银.“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教学反思与实验改进[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2(2).

上一篇:别情,别情关汉卿,别情的意思,别情赏析下一篇:黑龙江2018年建筑施工安全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