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教学设计

2024-04-28

《氧气》教学设计(共9篇)

篇1:《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能说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通过实验环节,丰富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所需要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燃烧的现象,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

1.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木炭、硫、细铁丝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猜猜看: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得高。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打一物质)

[提问]:氧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你对氧气了解多少?它有哪些性质?

答案。

解到的氧气的性质,有的同学还举例说明。

生,进入新课情境。

学生兴趣高涨猜谜语,七嘴八舌地喊着联系什么生活,积极踊跃地抢答自己了 以谜语引课,激发他们的兴趣,抓住学 新课讲授26分钟

[提问]:你面前集气瓶里收集的是一瓶氧气,你能猜测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吗?

环节一:氧气物理性质

学生回顾物理性质的概念,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有:(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不易溶于水

使学生明确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研究哪几个方面便于今后学习其他物质。

[提问]: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讨论]: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追问]:其他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吗?

[演示]:硫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在演示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前、中、后的现象)。

[提问]: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在氧气中呢?

[演示]: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思考]: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为什么要在下段系一根火柴?

[讨论]:回顾前面几个实验,思考幻灯片上的几个问题。

[提问]:对比木炭、硫、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环节二:氧气化学性质

根据已有经验,学生不难说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木条是否复燃。

小组分工协作完成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

液化气、天然气、塑料等等

学生认真观察,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能,对展示的图片依旧抱怀疑态度。

学生认真观察,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认真观察后得知:为了防止燃烧时溅落的熔融物炸裂瓶底,所以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

分析讨论几个问题后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让学生学会如何全面细致有序地观察

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讨论]:分析实验2-

1、2-

3、2-4,填写课本35页表格。

同特征?

什么关系?

烈的发光放热吗?

[思考]:上述三个化学反应有什么共[提问]: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提问]: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之间有[提问]:氧化反应都是像燃烧那样剧

环节三:寻找共同点

学生认真分析,完成表格,分析三个反应得出:都有氧气参加,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概括:“多变一”

讨论分析后得知: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氧化反应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食物腐烂、动植物呼吸都是氧化反应,但现象不明显,进而总结出缓慢氧化定义。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探究化学变化,用对比的方法建立概念,寻找概念之间的关系。

调查你家及邻居家在用什么燃料做饭?燃烧过程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各种燃料的优缺点,给家长或邻居提出合理化建议。

“指导员”的待遇,很有成就感。

与社会的整合。

环节四: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走进社会走入家庭进行调查,享受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真正体现了化学

课堂小结2分钟

篇2:《氧气》教学设计

漳湖中学

阮冰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

器材: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药品: 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其他: 火柴、木条等。

五、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

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2 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板书]

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 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 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

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

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

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

1、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融物把集气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

1、生成物只有一种

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七、板书设计

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1)无色、无味的气体

(液态和固态时变为淡蓝色)(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检验方法:药品,现象

(2)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助燃性,氧化性

八、作业布置:

思考题1: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图

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 ① ② ; ③ __________ ④(只答四点即可)。

(2)甲实验进行时,燃烧匙中硫的状态是。

⑶若丙实验中未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4)甲、丙两实验都需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水,但水的作用不同,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题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三氧化二铁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思考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B.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糖和水混合制成糖水是化合反应

D.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与是否有氧气参加无关

九、教学反思

篇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2) 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 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和探究、观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室三种制取氧气方法的实验体验, 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装置的选择、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验探究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和实验方案的评价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3.突破策略:以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学生分组对比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同时帮助学生,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来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教学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 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 独立地掌握它们。”根据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 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阅读、实验探究、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分析讲解、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与实验器材

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

实验仪器:试管、药匙、酒精灯、水槽、集气瓶、铁架台、火柴、木条。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 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 然后引出氧气并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最后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入深, 过渡自然, 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分2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催化剂、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于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 因此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体验活动及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如何制取纯净的氧气?使学生产生悬念, 然后带着问题和自学要求自主阅读教材, 初步认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反应原理、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再通过学生分组对比实验、讨论交流、归纳整理、教师分析讲解等方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侧重于过程, 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 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是活动与探究及实验评价, 让学生分组实验制取氧气、试验氧气的性质, 并评价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方法。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分组实验让学生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获得实验室制氧气的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实验方案评价等知识, 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 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确定药品的选择以及仪器装置的配备, 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要着力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2分钟)

【体验活动】让学生屏住呼吸, 看能屏多久, 由此引出氧气的重要性。

【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在工农业、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工业、医疗、生活中常需要纯净的氧气, 如何制取纯净的氧气?

【板书课题】制取氧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 自主阅读, 初步感知 (10分钟)

提出自学要求,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37~38页。

【自学要求】实验室制氧气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写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指导学法, 提问检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步体验新知识。

【板书】一、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1) 过氧化氢水+氧气

(2)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上述三个化学反应, 并与化合反应进行对比。

【分析讲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能力。

(三) 实验探究, 深化理解 (25分钟)

【分组实验】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反应条件。

将学生四人一小组按下表中的实验方法及操作进行对比实验探究, 思考讨论后填写下表: (要求小组内分工合作, 一人记录, 其余同学合作完成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对比实验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反应条件, 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相互合作的意识。

(四) 汇报交流, 达成共识 (8分钟)

【汇报交流】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结论】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需要在有二氧化锰的条件下进行, 从而引出催化剂概念。

【板书】催化剂:在化学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结合实验举例分析, 使学生澄清以下问题: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 能增快或减缓反应速度。

(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 探究出反应发生的条件, 帮助学生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

(一) 整合知识, 掌握方法 (10分钟)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装置制取、收集氧气?又如何检验和验满氧气呢?

【板书】二、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知识回顾】让学生回顾氧气物理、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课件展示】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设问】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反应装置能否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所用的反应装置?

【多媒体课件演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及操作步骤。

将七步操作步骤归纳为七个字并板书:

【板书】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指导学生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课件展示】制取氧气的二套气体发生装置。

【设问】如果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该用哪一套装置?

【讨论】根据氧气物理、化学性质, 讨论收集、检验、验满氧气的方法。

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课件演示】检验和验满氧气的方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学会正确选择氧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 掌握氧气制取的操作步骤, 收集、检验和验满方法, 强化教学重点。

(二) 分组实验, 训练技能 (10分钟)

【讨论】实验中应注意问题:如仪器怎样装置?怎样检查仪器的气密性?怎样装入固体试剂?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归纳整理】仪器的正确连接和组装、实验注意事项:先预热后固定;先气泡均匀后收集;先撤导气管后灭酒精灯等。

【学生分组实验】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收集一瓶氧气并进行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实验技能, 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 评价方案, 发展能力 (5分钟)

【小组讨论】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发生装置等方面比较是否原料价廉易得、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反应速率适中、节能环保评价三种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谁是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反思的能力和意识。

(四) 归纳总结, 理解内化 (5分钟)

通过本节的学习, 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课件展示】一、分解反应

二、催化剂、催化作用

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 氧气的收集、检验、验满方法

设计意图:强化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五) 巩固练习, 强化知识 (15分钟)

【拓展】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41~42页上的资料。

篇4:认识氧气的性质教学思路设计

关键词:化学;“三环六步”教学法;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氧气,我觉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外,更要培养学生懂得认识一种化学物质必须要通过一些实验探究的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氧气并不陌生,知道它用来呼吸,一切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都离不开氧气,也知道燃烧也离不开氧气,但它有哪些具体的性质,还有哪些用途,这些是学生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堂课的主体课堂模式采用“三环六步”教学法。

所谓的三环即课前、课堂、课后三环。课前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任务,包括浏览课文内容,了解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从而在上课过程中有的放矢,还包括搜集一些上课的资料和实验所需的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节约资源。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家中收集一些木炭,并带到课堂上进行实验。课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老师实施教学、学生提高素质最直接的体现。课后就是知识的巩固过程。老师在课后应布置一定量的针对性练习,要求学生在复习完本节内容后完成,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老师在一定阶段要进行回顾复习,避免学生遗忘,进一步达到巩固的目的。

所谓的“六步”即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探究、活动小结、课堂反思六步。

第一步:设置情境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环节。教师以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故事或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而教学用具可采用化学实验用品、电视、电脑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尽快投入课堂活

动中。

第二步:提出问题

在设疑激趣的基础上,对本堂课或一部分内容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是很关键的,这关系到教学能否进一步妥善地实施。老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如何提出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切不可把一些过大的、复杂的问题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无法探究,反而一头雾水,达不到教学效果。总之,提出的问题必须恰如

其分!

第三步:分析问题

确定研究的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也可集体讨论,也可以老师学生互相讨论。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实验方案等相关资料,在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一套适宜的探究方案。

第四步:实验探究

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一步,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步骤。老师一定要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地用确定的方案探究,切不可包办一切!

第五步:活动小结

这是对探究内容进行梳理、扩展和深化的环节,是一项很好的学生自我检验,从自己的收获中得到鼓励,使错误或不准确的认识得以纠正,从而比较完整和系统地掌握当堂知识。在探究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师应组织学生归纳小结,学生一定有许多丰富的感受,而且还能使知识得到升华。

第六步:课堂反思

这是每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课堂反思可以采取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体现出来,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反思,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好的反思就是一次很好的复习!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能力还比较薄弱,观察能力也比较差,今后应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手段和观察能力。

篇5: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料选择、反应原理、催化剂初步概念等,都要尽可能让学生以参与者身份,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获取知识。

决不可单向传递式灌输,学生的参与要靠教师的引领,即创设好实验情境、设置好问题的的台阶,使学生有获取知识的欲望和参与探究的激情。

第二课时

这是一节知识与技能交替训练的活动课。不仅对实验原理、步骤等,要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操作技能也有一个由学到会的过程。因此,要充分意识到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反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突出安全第一,还要通过认真的实践训练来形成基础实验技能。教学中要不断树立成功的典型,鼓励学习进步;还要相机纠正错误,指明努力方向。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违规操作及言行,不仅要及时发现,更要当机立断予以制止。

必须重视课后的及时总结。主要以学生的具体个案来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科学的实验态度。让学生从切身体验中,认识掌握正确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双基”。

篇6:认识氧气(教学设计)

本章内容涉及的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氧气的制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元素;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认识元素与人类的关系;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

化学与社会发展: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灭火、防火、防爆炸的方法和措施。

科 学 探 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简单方法;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探究。

3.1 认识氧气(1课时)

一、主要内容

①氧气的物理性质;②氧气的化学性质;③化合反应概念;④氧气的用途。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理解)。知道氧气的主要用途,并能说出用途与性质的关系(了解)。

2.能正确书写碳、铁、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能说出这些反应的实验现象,能说出这些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

3.能用氧气的性质解释和说明某些现象(应用)。

4.知道氧化反应初步概念,能根据氧化反应初步概念说出常见反应是否氧化反应(了解)。认识什么是化合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化合反应(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懂得用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的习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气性质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通过氧气用途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难点:不同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原理的比较;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氧气的性质实验

本节内容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因此要突出实验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加深印象。

教学的基本思路:观察氧气,阅读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归纳、概括氧气的物理性质 → 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 讨论比较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异同点,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概括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定义 → 结合氧气的性质和学生已有经验,总结氧气的用途。

章课题可以由复习空气的组成导入,复习空气的组成后,向学生提出:空气中那种气体与我们关系最密切?为什么?学生能回答出呼吸、燃烧等都需要氧气,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氧气等,教师稍加引领就可给出章课题。给出章课题后,要点地交待一下本章要学习的内容,然后给出节课题。

给出节课题后,向学生展示一瓶氧气,引导学生观察(包括集气瓶口向上放置),但教师不要给出结论。观察后,学生阅读教材62页下半部分内容。这时教师提出,通过刚才的观察和阅读,结合我们以前对氧气的了解,谁能说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学生暂短思考后回答(可能需要多个学生才能回答完整),在学生会答过程中,教师适时做必要的板书(条目化)(学生回答时,可能会说出化学性质——帮助燃烧,板书时,要将化学性质写在另外板块)。回答结束后,让学生说出板书中的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教师适时地在前面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板书内容前分别写出: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教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可采取探究式、讨论式,教师做好引领(有条件的可让学生亲手实验)。一定要让学生根据实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教师只做引领和规范,文字表达式最好让学生板演。要提示学生注意每个实验前、后现象的对比。

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大家已经说了,氧气具有能帮助燃烧的化学性质,过去我们看到的燃烧大都是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今天,我们看一看物质在纯氧中燃烧是一种什么情况?看一看有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能否燃烧?(告诉学生,今天实验用的氧气是在实验制取的,这为下节课制取氧气打下伏笔)。

可在每个具体实验前,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做出猜想,这样更有利于对实验的观察,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3-1】 在空气中加热一小块木炭至红热,提示学生观察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红热,无火焰),让学生猜想,若把红热的木炭放入纯净的氧气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将木炭插入集气瓶时,一定要至上而下缓慢插入。木炭燃烧结束后,注入石灰水,振荡,验证生成物二氧化碳。实验后,一定要让学生描述现象,一定要让学生根据实验和实验现象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学生说反应物和生成物时,教师适时板书文字表达式。(或由学生板演)

【实验3-2】 让学生说说铁丝在空气中能否燃烧?猜想在纯净的氧气中能否燃烧? 实验前要提示学生,对比做木炭燃烧实验的盛氧气的集气瓶中的物质有什么不同?(留有少量水),但暂不要说出为什么,该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

实验后,让学生描述现象,让学生根据实验和实验现象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教师适时板书文字表达式。(或由学生板演)

讨论:集气瓶里事先为什么要放少量水?最后告诉学生,也可铺少量细沙代替水。【实验3-3】点燃一段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现象,然后伸入氧气中燃烧。实验后,让学生描述现象,让学生根据实验和实验现象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教师适时板书文字表达式。(或由学生板演)

上述三个实验,有条件的,可将实验现象制成投影,学生描述后,适时投在屏幕上,以加深学生印象和认识。

教师引领学生概括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讨论与交流:从反应物、反应物种类、生成物、生成物种类、反应现象等,比较上述反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与氧气的反应、都属于燃烧、都发光、都放出热量、燃烧都很剧烈、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等。不同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都是一种,蜡烛是两种;碳、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碳、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蜡烛在氧气中燃烧还有水生成;铁在氧气中燃烧生黑色固体等)。(最好做成投影,在讨论交流后适时投出)。

在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交流讨论结果(回答上述问题)。

讨论与交流后,教师引导,从讨论结果中提取与氧化反应、化合反应有关的素材,概括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定义。并板书。

由上述反应都是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概括氧化反应的定义。(这些反应的共同点都是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所以把它们都称为氧化反应,由学生给出氧化反应定义,教师规范为“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由反应物种类和生成物种类,概括化合反应的定义。(与蜡烛跟氧气的反应不同,碳、铁跟氧气的反应都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学上把这类反应称为化合反应,由学生给出化合反应定义,教师规范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练习:练习判断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强化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联系与区别。氧气的用途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65页图3-3,让学生自己说出氧气具体的每一种用途,总结这些用途利用了氧气的什么性质?:①用途可分为两类: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②都是利用了氧气容易跟其它物质反应放出热量的性质。教师做必要的板书。

篇7:氧气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氧气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氧气的化学性质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

器材: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

药品: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其他:火柴、木条等。

五、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

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2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1、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融物把集气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1、生成物只有一种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练习:课本56页第一、三题

篇8:“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展示:一瓶医用过氧化氢消毒液,引导学生观察标签上的注意事项(①本品遇光热易分解变质;②本品打开后,请尽快用完)。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它是通过怎样的原理制取的呢?大家分组展开讨论。

2.探究活动

探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

(1)小组讨论结果(其间贯穿师生活动,配以多媒体展示)。

探究实验方案及理由:

①在常温条件下(操作简便)。

②在加热条件下(遇光、热易分解)。

③在催化剂条件下(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用了催化剂)。

(2)实验方案:见下页图表。

(3)教师讲解: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方案,这些方案是否可行,哪个方案更适宜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我们有必要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结论。

(4)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5)交流实验成果:

实验1:不复燃实验2:复燃实验3:不复燃;实验4:复燃。

(6)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

大家在做第一个实验时,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过氧化氢在常温下没有产生氧气?实际上常温下也有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分解,由于产生氧气少,所以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第二个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说明反应中肯定产生了大量的氧气,那么这些氧气是哪种物质产生的呢?是过氧化氢还是二氧化锰呢?如果氧气是过氧化氢产生的,那么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仅仅是你的猜想,如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第三个实验,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教师做这个实验时加热了近4分钟,并且采用了排水法收集,成功了。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你们没有成功,而我成功了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大量水蒸气的存在影响了氧气的检验,所以我用排水法收集,这样可以冷却很多水蒸气,收集到的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很少,所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第四个实验大家都没成功,这是为什么呢?交流分析得出是水蒸气的原因。

(7)教师总结:

刚才四个实验,都有氧气产生,你认为哪个方案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呢?为什么?(①太慢;②速度适中;③时间太长,效果不好;④速度太快,而且危险)所以实验室通常采用第二套方案制取氧气。

(8)教师演示拓展实验:

其实,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有很多种,如氧化铜、氧化铁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物质。大家看到这里有一块新鲜的猪肝,它也可以作为这个反应的催化剂,请大家仔细观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生活中还有很多物质可以做这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实验室为大家准备了土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继续探究。

(9)过渡:

经过实验,我们得出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那么它们是在什么样的装置中进行反应呢?

3.探究活动2 (探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

(1)媒体展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这是我们学过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能不能用这套装置?为什么?

(2)学生动手搭建装置,教师给予指导。

(3)学生展示搭建好的装置并进行交流并分析装置特点,得出适合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

4.体验探究成果

学生利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发生装置制取一试管的氧气并检验。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成败原因。

5.课堂训练

(1)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装置完成下面的表格。

(2)比较氯酸钾制氧气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你们认为选择装置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3)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大理石(固体)与稀盐酸(液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选择上述哪套作为发生装置?

6.课堂小结(略)

点评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落实

吴老师以学生的经历和学习的过程为出发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比较,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方法”,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原理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探讨中,学习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和思想”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样的三维目标处处体现了过程性学习,对于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结果的交流

实验的设计和探究就是这节课核心部分。这节课共有两个探究活动,其中探究活动一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凸显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吴老师在学生实验后并没有急于归纳出反应原理,而是引导学生对每个实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一一比较,得出最合适的反应条件。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对实验的设计、结果的讨论上,问题的深入分析过程环环相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知识在过程中得到完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淋漓尽致。

唯一的不足之处,学生动手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有较多组没有成功地收集满一试管的氧气。虽然此后教师对实验的成败原因分析得很透彻,也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橡皮塞没有塞紧,但如果在实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关注,使更多的小组实验成功,探究实验成功的成就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将显得更完善。

篇9: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设计

铝在氧气中的燃烧情况,现行的教材上只是提及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强光。但是对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则没有明确说明,所以笔者对此展开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收获。现将这些研究过程及有关想法与同行们共享。

1利用铝粉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铝粉、化学胶水、滤纸、酒精灯、火柴、剪刀、坩埚钳

实验过程:

在滤纸上均匀地涂上化学胶水,然后在两面均匀地附着上一层铝粉,凉干后剪成条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用坩埚夹住附好铝粉的滤纸条,点燃滤纸后立即放入氧气瓶中,铝粉剧烈燃烧,发出强光。

优点:反应剧烈,现象明显。

缺点:里面有化学胶、滤纸,对化学实验现象会产生影响。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怀疑。说服力打折扣。

2利用0.2 mm厚度的铝箔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0.2 mm厚度的铝箔、砂纸、镁带少许、坩埚钳、酒精灯

(有很多的介绍都是用火柴棒点燃后放入氧气瓶中,但是我经过多次实验证明:用一根火柴棒点燃铝箔不易成功。且若木棒太长,既多耗氧,对实验效果同样产生影响。)

实验过程:

①用砂纸打磨去铝箔表面的氧化膜,卷曲成螺旋状,一端接上不超过1 cm长的镁带,以确保对整体现象不产生明显影响。

②用酒精灯点燃镁带,立即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从口部缓下移,镁带很快燃尽,产生的高温很容易地引燃了铝箔,铝箔在氧气中能持续较长时间的燃烧。

优点:轻易地引燃了铝箔。

缺点:铝箔的燃烧比较平静,不太剧烈。

3利用0.025 mm厚度的极薄铝箔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0.025 mm厚度的铝箔、镁带少许、坩埚钳、酒精灯

实验过程:

①取0.025 mm厚度的铝箔约10 cm见方,松松地卷成多层卷筒状,一端靠边接上一段不超过1 cm长的镁带,注意不要将此端封死,要留下部分开口处,以确保铝箔与氧气充分接触。

②用酒精灯点燃镁带,立即放入氧气瓶内,从口部缓下移,镁带很快燃尽,产生的高温很容易地引燃了铝箔,铝箔在氧气中能快速而剧烈地燃烧,发生耀眼的强光,同时产生类似连续小爆炸一样的劈劈啪啪的声音,非常壮观。

优点:操作安全简便易行,材料易得,现象明显。

上一篇:三风整顿安排讲话稿下一篇:期刊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