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产业分析

2024-05-16

芬兰产业分析(通用8篇)

篇1:芬兰产业分析

芬兰的软件产业

一提到芬兰,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闻名于世的诺基亚手机.说到软件,人们通常也会记起自由软件Linux.这是芬兰人发明的唯一能与美国微软视窗Windows相抗衡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两者都是芬兰人的.骄傲.自由软件Linux的发明者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利纳斯・多瓦尔德(Linus Torvalds).

作 者:高天明 作者单位:刊 名:科技广场英文刊名:SCIENCE MOSAIC年,卷(期):“”(2)分类号:F4关键词:

篇2:芬兰产业分析

芬兰本科院校有25所,每所学校一般都提供3到4门英语授课的全免学费本科课程或者硕士课程,其本科学历全部都为中国教育部所认可,

学生获得本科学位后可以继续在芬兰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其它欧洲,美洲,澳洲等读硕士,其本科学位和学分都得到承认。

申请要求以及程序:

中国学生需要高中毕业,申请时候提供高中毕业证书和高中三年成绩单 中国学生申请之前要提供亚斯成绩,最低分数为6分 芬兰本科多为每年秋季开学,并且是集中申请,申请时间在每年1月9号到2月14号之间, 可以同时有4个申请选择 芬兰本科申请中心将在每年4DD5月份之间在中国北京,武汉或者上海,或者芬兰在中国的使馆,

领事馆组织芬兰本科入学考试,根据学生所申请的专业不同,一般需要考试英语和数学(商科),

或者英语和数理化综合试卷(理工类),另外部分学校

还要求口语面试或者电话面试。通知考试的.信件中会提及到考试地点,费用,以及所考成绩会被哪几所学校认可 申请结果将在6月初以书面形式发到申请人手中 芬兰本科优势:

芬兰本科学制为3年或者4年不等,读书期间学费全免,学生只需要缴纳部分学生会费用享受到芬兰人能享受的福利 芬兰入学要求低,亚斯6分就可申请并有可能直接录取读专业课程,无需读预科 芬兰的签证通过率很高,几乎为100%。签证担保只需要6千欧或者6万人民币,

篇3:芬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归因分析

芬兰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分权管理的体制。中央政府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同情况,把全国按照地区的人均GDP水平划分成10个等级,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比例的资助,实行“贫困地区多助,富裕地区寡助”的原则。中央政府通过建立一个专门账户,下发教育补贴,这种教育补贴随人口的流动而流动,其余部分强制地方政府承担。[1]通过资金来调节各个地方经济的差距,使地方教育的发展不因经济条件差而受到限制,努力使各地区教育条件保持均衡发展。而如何进行教育,教育进度如何,如何选择课程,均由地方政府负责。芬兰反对将学校教育纳入市场机制下,政府尽可能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条件。比如,为学校提供大量的经费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和进行高质量教师的培养,以此来改善教育质量并促进教育发展的均衡分布。[2]

二、办学体制:综合学校的建立使学生入学机会均等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芬兰学校还是双轨制,所有儿童7岁进入小学接受为期四年的初等教育。到了11岁开始分流,一部分学生通过两年的初等教育学习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一部分学生通过考试进入文法学校。但是文法学校收费很高,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很难有机会进入。[3]显然这种双轨制的学校体制造成了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且这种分流制也造成部分学生失去继续上学的机会,双轨制的弊病愈发突出,改革学校教育办学体制迫在眉睫。

20世纪50年代,芬兰的全国小学教师联盟率先提出了学校体制的改革,建议政府取消双轨制,建立综合学校,提供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这一改革方案的提出得到了众多的社会阶层与组织的积极支持,20世纪60年代起,芬兰开始了综合学校改革的议程。经过一系列的努力,1980年芬兰实现了学费、书本费等全免的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学校的改革颇有成效。义务性和免费性使得学校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上,而不是对教育资源的大肆争夺。[4]九年制的综合学校也使得整个国家的教育具有一致标准和内容,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公平。免费的综合学校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照顾,让所有学生入学机会均等,推动了芬兰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20世纪90年代,芬兰再次围绕“教育公平”进行改革,此次的改革主要着眼于个人本位的公平观,旨在强调学校间、学生间竞争的公平性。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强调的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还是20世纪90年代个人本位的公平观,都各有所长,丰富了“公平”的含义,为芬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办学条件: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普及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作为战败国的芬兰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经济还相当落后,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振兴经济,芬兰经过40年的发展最终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此后,又花费近20年的时间逐渐步入了信息化社会。21世纪的今天,芬兰的信息通信技术早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诺基亚手机销售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数字化信号处理、软件构建和工程化技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网络化及模糊逻辑控制应用也处于领先水平。[5]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为芬兰教育的信息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1.通信网络的全面覆盖

据相关调查,在2002年所有芬兰家庭的互联网连接率为44%,到了2004年上升为51%,2005年为54%,2006年大幅度上升为65%。在家庭宽带联结率上,2003年仅有12%的芬兰家庭连通了宽带网络,随后2年上升到21%和36%,到了2006年,出现了迅速的增长,上升为53%,到了2010年,芬兰的宽带网基本实现了全国覆盖。[5]目前,芬兰正在实施一项叫做“万家信息化”项目,为了配合“万家信息化”项目的有效实施,芬兰还制定了“ICT校校通工程”,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芬兰通信网络的普及,促进芬兰互联网的全面覆盖。除了以此来保证网络的覆盖率以外,芬兰还将享受1MB宽带定为每个公民的法定权利。芬兰的所有学校都已开发学生管理系统,管理学生的各种信息,以便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安排课时教学计划,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组织的教师专业协会也是重要的网络,在这个虚拟的组织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向其他教师学习,这一交流模式为教师们相互提高提供了很好的联合学习机会,有助于促进教师智慧不受时空限制地流动,使得教育智慧能够播撒于每一个学校。

2.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对均衡

为了使芬兰发达的信息技术走入学校,芬兰政府对学校也进行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如表1所示)。

%

数据来源:Euro barometer Flash 118Headteachers,Flash 101,2002,下同.

从表1看出,芬兰的学校人机百分比远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小学生的生均占有率也相当高。这说明信息社会的推进以及网络的全面覆盖都有助于芬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计算机的教学与运用在基础学校的普及率较高。与此同时,学校的联网和教学中使用网络的情况如表2所示。

%

从表2可以看出,芬兰联网的小学和对网络的使用情况都近乎100%,远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这不能不说得益于芬兰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上述两表综合反映,芬兰99%的小学都走上了信息化的道路,各个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发展都比较均衡。但是就地区而言,虽然芬兰信息化的普及率较高,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芬兰城乡间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仍然有一些差异,如表3所示。

%

从表3可以看出,芬兰的城市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个差距并不太大,农村学校的联网率和拥有网站的学校均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芬兰政府除了加大对整个社会的信息技术投入外,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城乡学校之间的这种差距,促进教育基础设施配置的均衡,政府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对技术设备的回收与再利用。政府通过从大学或者企业中招募一些志愿者,对回收而来的旧设备进行维修、更新或者升级等处理,赠送给一些欠发达地区学校,这样做既节约了资源又扶持了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的发展。芬兰还实施了“虚拟学校计划”,学生在虚拟学校里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这就打破了地方限制,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国共享。

3.遍布全国各地的图书馆

芬兰的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比例位居全球榜首,大约平均每5 000人就拥有一个。各地的图书馆通过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运用强大的图书馆网络系统,从其他图书馆相互借调图书,读者也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通过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功能搜索到需要的资料。除此之外,芬兰还在各个地方设有流动图书馆,免费送到农村学校,这就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惠及全国的每一个角落,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芬兰对于公共图书馆的使用还制定了相应的《图书馆法》,该法强调了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功能,规定“用户借阅馆藏资源应免费;中心图书馆及省级图书馆为其他公共图书馆提供馆际互借应免费”[6]。《图书馆法》的颁布从法律上保证了无论公民的家庭背景、经济地位、所在区域如何,均平等地享有使用公共图书馆的权利。

虽然芬兰人口仅仅只有520多万,但是据2003年的数据统计,图书馆阅览人数高达了6 950万人次,图书的借阅量超过1亿本,人均借阅量为23册。通过互联网进入电子图书馆的人数也达到了3 520万人次。平均每位公民每个月至少光顾图书馆1.15次。[7]数量众多的图书馆及完善的图书馆网上服务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便利,学生无论是在学校亦或是在家,都能够轻松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教育信息资源的普及使得芬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可能。

四、师资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资源

进入21世纪,芬兰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测验(PISA)中,芬兰学生取得的斐然成绩一度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眼球,PISA测试结果不仅反映出芬兰学生在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参加测试的国家。更为重要的是芬兰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要小得多,校际间、城乡间、贫富间的学生成绩差距在所有参与测试的国家中都最小。芬兰基础教育发展如此均衡离不开该国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整个民族对科教兴国文化氛围的积极营造,更离不开优秀的教师。作为全球教育均衡发展的典范,教师对芬兰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芬兰的教育并非一直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芬兰的教育体制正处于复杂多变的改革中,在20世纪60年代,芬兰的教育水平还相当的低,这一时期,大概只有1/10的芬兰人能够完成超过9年的基础教育,如若获得大学学位,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成就。此时的芬兰教育水平相当于马来西亚或者秘鲁,并且远远落后于它的邻国———丹麦,挪威,瑞典。然而,经过大力推进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对教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芬兰的教育得到了快速且均衡的发展,直到21世纪一跃成为世界教育的奇迹。

1.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绝大部分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而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和保障教育结果公平的关键。芬兰一直以来都有着高度的“崇师”风尚,整个社会都把能够获得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荣耀,教师在芬兰有着相当高的社会地位,正因为如此,国家对教师准入制度的规定也更加严格。在芬兰,要想成为一名教师,必须通过两个阶段的严格筛选,第一阶段首先要通过教育系统的联合会考,这是一个整合性测验,主要在于了解师范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常识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自己的观点想法等。只有通过第一阶段的测试后方可进入第二阶段的甄选。第二阶段是心理测验及面试,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师范生是否具备作为教师的心理素质,考察师范生的性向、动机、信念等。在如此严格的准入制度下,每年申请大学师范专业课程的学生中只有10%的人会被录取。严格的准入制度不仅有力保证了芬兰大学中那些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且使所选拔出来的教师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保障了即将进入学校的新教师质量的一致性。

同时,对学历的高标准要求也确保了新手型教师起点的公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芬兰政府就颁布了教育法令,要求在初级中学任教的教师必须具备硕士学位,培养的年限也从过去的2~4年改为5~6年。同样对于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在1970年也由以往的3年延长至4~5年。《教育人员资格学位修正案》规定,从1999年起,所有的中小学教师均需具备硕士学位方可任教。[8]芬兰没有设置专门的师范院校,对于师资的培养是由国家11所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来完成的。小学教师必须完成3年的本科学习和2年的硕士学习,在这期间每年都会有几个月的教学实习,第一年为初始实习阶段,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师范生进入教学现场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形,以此熟悉未来的教学情况。2—3年是基础实习阶段,师范生到合作的学校进行教学实习,师范生先从各学科领域开始学习教授不同的学科,再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进行教学,而且要求师范生做出自我实现目标的规划。4—5年为进阶实习阶段,师范生要求到合作的学校学习学科教学,还要学习处理班级事务。通过这三阶段的训练促进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过在学校如此全方位的学习与训练,再层层筛选,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师的高水平、高质量,使得分配到全国各地方的教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保证了各个学校师资投入的公平。

2.教师的多元化培训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

芬兰的教育理念是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这一理念不仅深入国家的管理者心中,也深入到每一个教师心中。在教育方面政府要求教师重视有各种特殊需求的学生,尤其要特别关注学习较差的孩子,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学业困难而掉队。因此,在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制度中规定了对教师研究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分析学生的特殊问题或需求的能力训练,使得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除此以外,随着21世纪的到来、波隆纳计划的推行,芬兰对世界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移民的涌入给传统的教师教育带来了挑战。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的需要,使移民在本国获得与本土民族同样优质的教育,芬兰教育部在2001—2005年拟定了师资培育培训计划书,该计划书针对移民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教师培训方面,开始注重对国际教师和移民背景教师的培训,以使教师懂得如何对移民学生进行培育,使他们有能力去思考及规划出适合移民学生的教学。对国际教师和移民背景教师的具体培训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资培育课程纳入跨文化课程。使学生关心跨文化的知识和社会平等,课程包括语言与沟通、伦理学等。另一方面是雇佣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随着移民学生的增多,文化也越来越丰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未来教师在师资培训中越来越多,以更好地教育移民学生,提升其学习成效。这正是芬兰教育理念———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芬兰人民的公共服务事业的突显。

3.教师流动性较小是芬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

芬兰作为北欧的高福利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再加上芬兰本国对教育的推崇,使得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更加巨大。高度发达的经济使得芬兰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小的,芬兰致力于使全国的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最好的学校,政府用最好的建筑师设计学校,以至于所有的芬兰人都对他们国家拥有如此众多漂亮的学校而感到自豪。通过对学校建筑的如此构建,芬兰政府促使芬兰基础教育尽可能走向均衡的发展轨道。由于芬兰的每一所学校都是最好的,致使学校的发展相对均衡,这一优势减少了教师的流动性,使得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加努力工作。教师的主动择校减少,这就有利于许多学校教师实行至少2年的跟班制教学,这样使得教师能够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学生,学校发展的相对均衡加之教师的跟班制教学也减少了学生的流动性,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双方建立紧密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8]

五、芬兰特色:完备的特殊教育制度致力于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

芬兰最早在参加OECD组织的PISA测试时发现,尽管芬兰学生参加测试的表现明显高于任何一个参与此项测试国家的学生,但是其中一个有趣的特征是芬兰表现不好的学生仍然得分很低,虽然这些学生在许多项目上已经超过了测试的平均值,这也仅仅是因为芬兰学生的整体水平较高。教育当局通过分析PISA分数值发现在芬兰一些学生仍存在偏科现象。因此,为了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受到更适合自身的教育,业余特殊教育应运而生,目的在于帮助在某一科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非全日制特殊教育作为芬兰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对芬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芬兰最早的非全日制特殊教育被称为业余特殊教育,当基础教育在1968年的《综合学校法案》下得以重组之际,这一业余特殊教育也悄然而生。基于《综合学校法案》,过去旧式的学校体制(初等学校和初级中学)由分离被统一化为九年一贯的基础教育体制,这一教育体制包括初等的1—6年级和初等中级的7—9年级。虽然这一综合学校整合的方案有利于同一年龄段的所有学生进入统一的学校,但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统一由于学生的异质化而产生了新的教育问题。为了避免这些即将发生的教育问题,全国范围内的业余特殊教育体制得以引入。2003年,芬兰基础教育儿童中将近18%的人被归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然而,在德国,仅仅只有5.3%,在希腊更是只有0.9%。由于芬兰学生对特殊教育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导致芬兰和其他国家的这一差距正在不断拉大,在2002/2003学年,芬兰业余特殊教育的学生数量已经达到了基础教育人数的1/5。[9]

芬兰学生对特殊教育如此巨大的需要取决于其完备的特殊教育体制。基于以上各种国际数据表明,芬兰的特殊教育已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这也意味着在芬兰大部分基础教育的学生将被归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越多的学生参加业余特殊教育,也就意味着越多的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尽管这一愿望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芬兰这种师生数量处于适当比例的良好条件下这将不是梦想。1967—1977年中,芬兰的业余特殊教师受雇于其基础教育人数增加了20倍。直到20世纪末,特殊教育的教师还在急剧增加,处于基础教育中的特殊教育的教师已经稳定在1 500人左右。在2002—2003学年中,每10个教师中就有一个是特殊教育的教师。到20世纪80年代末,每450个学生中就有一个业余特殊教育的教师。在1999年,在基础教育中每382个学生就有一个业余特殊教育的教师,这就保证了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更好的照顾,缩小了芬兰学生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9]

篇4:芬兰小学外语课程标准分析与启示

一、 芬兰小学外语课程标准分析

1.基本理念

芬兰外语课程并未明确阐述理念,但其却散见于教育法规法案中。首先,芬兰的教育最突出教育公平,其教育政策最首要的目标是不论年龄、出身、经济状况、性别、语言,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1]。强调教育要涵盖所有的人,必须为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这种努力追求教育公平的思想为整个芬兰教育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其次,芬兰规定基础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在于人权、平等、民主、自然多样性、环境生存保护和多元文化支持,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社区意识,并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2]。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芬兰的学生首先是国家的公民,所以,国家尊重学生作为公民的人格,保护其权利与自由;而学生也应具有公民意识,一旦将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更有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仅体现在社会交往中,还贯穿于人与自然的相处、人与文化的融合中。

2.框架结构

芬兰学科课程标准框架基本包含了以下课程要素:课程性质、分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评价主要是描述了六年级结束时的优秀表现,并从听力理解、演讲、写作、文本理解四方面展开,附录部分有字母、数字、标点符号和语言能力等级划分。芬兰课标只对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给予基本描述,其框架之所以简洁是因为:第一,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指导,对具体学科课标的规定较少,教育当局或学校可以在国家核心课程框架结构内为基础教育制定自己的课程。第二,在芬兰“信任文化”氛围中,教育权力逐渐下移,“赋权增能”使得学校、教师有灵活的教育自由以及自觉的责任意识,地方、学校、教师拥有很大的教育教学自主权。这体现了芬兰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3.课程性质

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指出,“外语教学应该使学生具有在外语环境中交流的能力。教学旨在使学生习惯于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并且培养他们理解和评价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如何生活。外语作为一门学术性课程,是一门兼有文化性和技能性的学科。学生也将学习语言作为一门技能课程和交流方式。”[2]一、二年级的语言教学首先集中关注的是理解、复述,还有如何运用所听到的内容,以及口语交际的练习。语言的书面表达则是根据情况被用作口头练习的辅助。学生能对跨文化差异进行初步的感知。教学旨在将新内容和学生经验范围之内的主题联系起来,教学在本质上是实用且愉快的。三至六年级的教学任务旨在使学生在具体的、个人当前的环境中习惯于用外语交流,开始时能口头表达大部分内容,然后逐渐提高到书面交流水平。并且,学生要意识到各语言和各文化虽有不同,但价值无异。除此之外,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4.课程目标

一、二年级的课程目标比较简单,即学生将认识语言及其意义,能够积极地表达单词和词组;获得语言学习的基础,并且对语言和多元文化产生兴趣。三至六年级的课程目标则分为三个维度:语言能力、文化技能、学习策略。主要概括为: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理解有关日常生活的谈话或文本,初步感知文化差异,能独立使用工具书和表达自己,能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

5.课程内容

一、二年级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当前的环境、家庭和学校,适合的歌曲、童谣和游戏,关于目标语言文化和语言区域的主要常见信息三方面。三至六年级课程核心内容包括:所学语言的主题,当前生活圈(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物)的功能,农村与城市生活,多元文化的相关知识,还包括语法结构和交际策略方面的内容。其课程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充分考虑到了语言学习的连贯性和渐进性。

6.学习策略

芬兰小学外语课程标准在学习策略讨论方面独树一帜,其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和目标导向的过程。学生积极主动、有目的的活动可以促使学习的发生,学生在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处理、加工和解释要学习的知识材料[2]。与此同时,芬兰还强调多样学习环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参与环境的创设。芬兰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不仅提倡学生有独立的学习环境,且有共同的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不光是指与学习相关的整个自然环境,还包括心理因素和社会关系。学习环境必须支持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意义上都要安全,并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学习环境必须有利于引导学生制定他们自己的目标,评价他们自己的行为[2]。也就是说,给学生创设环境的机会,并且学生和教师都负有维护开放、鼓励、舒缓的学习氛围的责任。这样的环境能加强成员间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作为团体中的一员去行动和表现,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提升他们的主动性、自我引导能力和创造力。此外,这种环境的创设又融入了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共同努力。

7.课程评价

芬兰《基础教育法》规定,“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并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要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和行为进行多样化、多方面的评价。”[3]并且评价不是教学之后的事情,而是包含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评价是学校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通过持续的评价及测试来评价学生的成绩,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支持学生成长、自我认识和学习技能,并且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进步以及自我监控学习过程[4]。芬兰的评价方式渗透着自由主义的教育哲学,提倡教师对学科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第一,就评价主体而言,没有单独的政府当局的视察团来学校参观。法律法规和国家核心课程制定的目标指导着教育活动者,教育系统依赖于教师努力达到核心课程里规定的目标能力[1]。芬兰的基础教育没有统一的国家考试,而是由教师根据核心课程的目标对他们各自的学科进行评价[9]。这反映了教师在课程评价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就评价形式而言,教师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每个学生每学年至少得到一份报告,另外,中级报告在一学年至少一次[1]。教师在评价方面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和主体意识。学生任何方面的发展没有绝对的标准和规范,只要学生在行为领域里表现出成长,即视为达到目标。芬兰的评价方式在价值取向上看重学生的多样性、个性化发展,教师以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目的在于学生生命价值的个体性、多彩性彰显。

二、 启示

1.宏观调控:促进教育公平,优化多样的英语学习环境

首先,理念是行动的灵魂,而芬兰公平教育的理念支撑着整个教育的运行。在追求教育公平方面,他们做了卓越的努力,如:补救性教学、业余特殊需要的教育。因而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欲顺利实施,必须要有教育公平作保障。其次,在教学中提出课语整合式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缩写为CLIL),这种学习方式避免了课目和语言对立的状态,增强了语言学习的文化内涵与意蕴。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达不到芬兰的课语整合式学习的层次,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学习方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有关课程结构均衡化、综合化理念的基础上,尝试将英语教学与艺术课程整合起来,加强相互割裂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用艺术的陶冶和欣赏、情感暗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动机,从而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内化与运用[5],优化多样的英语学习环境。

2.标准制定:鼓励促进地方、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芬兰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指导,而对各个学科课标的规定较少。因此,尽管存在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质上它是地方、学校制定的适合自己课程的基础与框架,这样的课程标准实际上可以不断再建构,这也给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地方教育局或学校需要在国家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属于自己的更具特色的个性化课程。课程标准虽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个要求并不一定有详细的指标体系。要力图使课程标准既体现一般的要求,也体现个性化的特点,为不同地区、学校在对话和协商的过程中提供进一步建构的前提,增强课程标准的开放性、适应性,更多考虑到地方、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我国尽管也提出了要实行课程三级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仍以国家课程为重,对于统一的国家课程具有强制的规定性,真正留给学校、教师发挥的空间和机会不多。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借鉴芬兰的课程标准,因为事无巨细的规定不一定比适当的留白来得好。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标准非常具体细致,这可能会束缚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制定课标时要给出一个基本理念、思路和框架,使得教育权力逐渐下移,赋权增能,让地方、学校在此基础上发挥他们灵活的教育自由和自觉的责任意识,制定独具特色的课程,投身于本地区、本校的教育改革策略的设计。

3.具体内容:加强对课程评价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芬兰的课程评价中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证明书和报告等。对于评价的指导在各个方案中都有涉及,尤其重视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和指导。我国对于评价的建议过于笼统模糊,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以来所采取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有关,即在英语课程目标制定上特别丰富和细致,而对评价的描述则显得概略粗糙,主要还是反映了英语课程评价的理念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指导性不强。因此,要加强课程标准对学生评价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和引导。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出,“评价”是认知领域的最高层次。让学生在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这是成功的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也是英语教学的发展目标之一[6]。而在强调转变评价理念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评价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Education in Finland[EB/OL]. http://www.oph.fi/download/

124278_education_in_finland.pdf.

[2]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2004[EB/OL].http://www.oph.fi/english/curricula_and_qualifications/

basic_education.

[3]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Act 1998 [EB/OL]. http://www.finlex.fi/en/laki/kaannokset/1998/en19980628.pdf.

[4]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Finnish Education in a Nutshell [EB/OL]. http://www.oph.fi/download/146428_Finnish_Education_in_a_Nutshell.pdf.

[5] 周淑惠.芬兰优质的英语教育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5(2).

[6] 陈琳,王蔷,程晓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芬兰之旅作文

尽管很累,但我依然挺着精神,坐上公交车,到爸爸的店里去。我好久没见到爸爸了,一看到爸爸,俺就扑到爸爸怀里。

第二天,大姑带我们去著名的白教堂参观。白教堂非常美丽,漂亮。教堂前面有一个广场,地面是用很多石块铺成的,其实这点我到后来才发现芬兰的地面几乎都是用石块铺的。

我们走上教堂的台阶,坐着休息。这时,我看到天上有好多小白点。大姑若无其事地对我说:“那是海鸥。”这时我才发现这里的海鸟多的出奇,原来都是海鸥啊!我观赏着海鸥,看到一只大海鸥大叫着飞过来。它这样一叫,把其它鸟都吓跑了。哦,天啊!它的眼睛居然跟其它鸟不一样,很吓人。接着,我走到边上欣赏一座将军的雕塑。一只胸脯肥大的海鸥飞过来,立在将军的头上,威风凛凛的将军就变成了海鸥的坐骑,大煞威风。

篇6:芬兰社会福利

社会1201 李珊珊

简介

芬兰是典型的北欧福利国家,社会福利保障体制比较完善,总体上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社会救助4 方面内容。芬兰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一个普惠的体系,基本覆盖了全体社会成员,涉及到人的一生中每个阶段,其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育、失业、医疗、养老、收入补助等基本保险,而且还有很好的教育福利,注重健康和环境的改善,是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式的包揽一切的福利体系。为所有公民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对人的生老病死、失业或丧失工作能力都给予社会补助和服务。

芬兰建立福利国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上世纪20年代,开始建立社会福利体系,50年代进入工业发展快速期,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自称为“社会民主型”的社会福利体系。表现

普遍的社会福利在芬兰表现为,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人民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服务和最低的收入水平,它不考虑每个人的居住地点与经济地位。根据每个人在芬兰的永久居住权,来提供基本服务与福利津贴,而不是根据每一个人的就业状况和国籍。这种普遍覆盖与平等的社会政策强调了一个重点,即阶级利益的调和、阶级的团结。

主要涵盖生活领域

老人社会福利

芬兰是世界上的长寿国家之一,芬兰对老人的研究非常重视,老人政策的研究很繁荣,并且国家采取了许多实际措施。许多芬兰老人认为,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只要自己能照顾自己,就希望在温馨而又熟悉的环境里生活。

为了保障老人在家中居住和生活的安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社会服务局将该市划分为4个区,每个区均有一个社会福利中心,每个中心内又按小区划分为几个社会服务部。该部门主要的日常工作就是为老人提供家庭服务。年满65岁的公民都可领取养老金,没有退休金收入的老人可领取国家提供的最低养老金——国民养老金,最低养老金一般在600 到700 欧,如没有个人房产,政府负担80%的房租。年满75岁以上住在家中的老人,只要是年迈体弱或有病需要照顾,都可以向所在地区的社会福利中心提出申请,并获得这种家庭服务。

根据90%以上的老人喜欢在自己家中安度晚年的特点,芬兰有关部门探索并逐渐确立了一种适合老人居家养老的模式,将重点放在为老人提供周到的家政服务和保健服务等各种辅助性服务上。芬兰社会福利部门在发展老人家庭服务的同时还在全国建立起数百个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使他们保持身心健康。

儿童社会福利

新生儿一出世就得到社会福利部门很好的照顾,产妇可得到内有婴儿用品的包裹或760 芬兰马克现金。家庭中的每个孩子从出生一直到年满17 岁每月可领取儿童补贴,单亲家庭的孩子还可获得额外补贴。年满3 岁的孩子可进入市政办的日托,托儿费根据家长收入多少来定,低收入家庭可免交托儿费。父母在家照顾3 岁以下儿童可领取补贴,残疾儿童或慢性病儿童的家长还可领到特殊儿童照顾补贴,低收入家庭也能够获得住房补贴和生活补助。芬兰还为16岁以下儿童提供特殊关爱津贴,申领的条件如下:1.需要照顾在医院、门诊或康复中心参加康复治疗的7岁以下儿童;2.需要照顾在医院、门诊或康复中心参加康复治疗,并且患重病的7-15周岁儿童;3.需要照顾16周岁以下患重病,并且需要在家、医院或者门诊参加康复训练的儿童。

芬兰实行9 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免交学费和书本费,并每天享用一顿免费午餐。中等和高等院校同样免交学费。大学生可申请学习补助和住房补贴,还可从银行获得学习贷款,参加工作后逐步还清。青年人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如果失业可领取基本失业补助或与工资挂钩的补助。所有公民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残疾人社会福利

在芬兰残疾人也受到很好照顾,年满16 岁的残疾人享受养恤金和家庭服务。芬兰社会保险署(KELA)为残疾人提供的福利有:16周岁以下残疾人津贴;16周岁以上残疾人津贴;特殊养老金津贴;为腹腔疾病的患者提供膳食补助金;为残疾人提供翻译服务。如果残疾人获得的津贴不够用,可以向政府再申请。芬兰残疾人看病可以免费,但如果频繁看病,政府负责30-40%的费用。为让残疾人过上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芬兰的赫尔辛基市在道路、交通等方面为坐轮椅的肢残人和盲人提供了方便设施;剧院、体育馆、电影院以及不少露天活动场所都设有残疾人专区;再紧张的停车路段都留着残疾人专用车位。

医疗保障社会福利

医疗保险负责病人60%到75%的治疗费和医药费。国家对药品实行补贴,病人每次购药超过50 马克只需付费50%,重病和长期患者购药只需付费25%或享受全额补贴。从业者在患病期间还可领取病假补贴,由于工伤事故或患职业病,病人不仅能够报销全部医疗费,而且在养病期间可拿全额工资。

教育社会福利

芬兰实行9 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免交学费和书本费,并每天享用一顿免费午餐。中等和高等院校同样免交学费。每名大学生不但享有免费教育外而且每月可从政府处获得最高近500 欧元的补贴。大学生可申请学习补助和住房补贴,还可从银行获得学习贷款,参加工作后逐步还清。

其他社会补贴

a)住房补贴待产母亲如果截止到预产期为止在芬兰居住了180天以上,并且孕期已经超过了154天,那么她将有权享受产妇津贴。政府一般根据待产母亲的税前收入标准来支付产妇津贴。产妇享受263 天的产假,并领取相当其工资66%的产假补助。

c)产妇补贴(在芬兰有长期居留权的孕妇)地方政府支持家属照看老年人,并支付护理费用。看护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就亲属照护能得到的补贴签订合同。照护老人的亲属有权利在每个月享受3个休息日,亲属照护人休息期间,地方政府将会派人来继续照顾老人。

篇7:芬兰实习报告

生活

在我刚到芬兰的头几天,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所幸得到了实验室秘书eeva lampinen女士以及同在实验室的中国留学生赵伟的无微不至的帮助。使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并尽早的投入工作。

很幸运,在芬兰的日子中,都遇到了一些中国人,虽然大家都很忙,平时也就是在路上匆匆点头致意。但是当你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都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里的中国人有一个邮件列表,有千余名的中国人与当地人把自己的邮箱加到上面去,大家可以在这里交流一些供求信息、发布看法与提供帮助,功能类似于这里的bbs。另外我在生活中还结识了一些朋友,因为他们的年龄都比我大得多,而且在国外学习了许多年,因此他们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和我所了解的不一样。这样的交流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在我的夏天过去接近一半的时候,来了两个人和我合住公寓,一个意大利人,一个德国人。于是原本平静而有些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每晚都和他们喝啤酒聊天聊上许久,聊欧洲与中国的不同、自己的研究方向、个人的生活,文化的差异在这里成了一件兴趣盎然的事情。而喝啤酒是一件如此平常的事情,以至于为数不多的几个我所知道的德语与意大利语都是和敬酒或者酒的用具有关。

他们比我要能更快的适应那里的环境,没三天已经安之若素了。在沟通方面,他们也比我要更快的,虽然其他的伙伴对我也很礼貌,但是就是缺乏那么多的共通点。我觉得这样子的交流机会的确是非常有价值而且重要的。

工作

本来实验室中具体负责在这个夏天指导我的那个导师mikko karttunen先生,是给了我安排了一个计划,但是通过之前的联系,他对我的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有了了解,对我的这个工作的产生了一些兴趣,这个工作是利用计算物理学中的monte carlo simulation,以及cellular automata等一些方法来模拟帕金森氏症中alpha-synuclein蛋白质的积聚现象。

因此在开始的一段时间,我为此准备了一个幻灯片以及一个报告。可能是这个课题比较新颖,而且能够将物理学与分子生物学这两大领域结合起来,于是这个报告获得了相当大的关注,实验室的几个没有休假的教授以及大部分的研究生都参加了我的报告。后来经过我的详细介绍以及多次的讨论他们也开始对这个方向发生了兴趣。觉得还是让我在那里继续这个课题的工作,karttunen先生委托了他的一个博士后michael patro先生具体在这个领域和我合作,提供具体的指导与帮助。他自己也会经常的和我就工作的进展和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

Michael patro先生对我的工作的帮助是巨大的,因为在本科阶段我比较关注的是程序中所对应的具体的物理过程,对于运行结果的精确性以及程序的运行速度考虑得并不多,在他的帮助下,我几乎又把整个程序的源代码重新写了一遍,得到了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的结果。并且我们接下去讨论了如何在这个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蛋白质突变对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作为一个控制因素纳入程序的考虑范围,这样的话就可以和我们在上海的合作者进行对alpha-synuclein蛋白进行突变,所获得的试验结果加以比较。进一步揭示这个疾病的分子机理。由于已经确定了进一步的合作关系,Mikko karttunen先生对于生化试验的数据提出了非常详尽的要求,于是在回国的这段时间,我已经到过上海的合作者那里,进行了实地的考察,了解那里的试验设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这样我就可以进一步的在这个领域和他们进行合作,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

这个课题,在本科阶段,基本上就是我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从确立题目,到写程序。但是他们并不以为不重要,相反的非常尊重我的选择,并的确通过这接近两个月

的工作,初步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这个情况,在国内是很难加以想象的。

印象

在芬兰的这一个夏天,是我的第一次出国,而且是这么一个和中国有许多不同的国家。在这段时间中参加了当地IAESTE组织的活动并和室友一起出去玩了几次,其中既有晚上去听流行音乐的演唱会,或者是烟火表演,也有在晴朗的周末到赫尔辛基邻近的海岛上去接近大自然。既有三五朋友走在不夜的赫尔辛基大街,更有一个人背着包信步的穿梭在具有浓郁北欧风格的赫尔辛基的大街小巷。就这样,慢慢的走进了这个国家,这座城市。

印象中比较有趣的,有一件就是我有许多照片都是请路上遇到的当地人拍的,洗出来之后一看,往往人都是拍得很大,而旁边的名胜反而不是很清楚,不想以前在国内请别人拍的许多照片,都是名胜风景摆在正中,很显眼的地方,而人反而拍得很小,不显眼。这种以人为本的情况在赫尔辛基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他们都充分的重视与尊重每一个人:在赫尔辛基,甚至在居民区中间,只要是稍微大一点的街道,总是会分成机动车道和供行人和自行车走的便道,而且除了在高速公路之外,便道并不会比机动车道窄多少。遇到修路的时候,往往机动车道还是坑坑洼洼的,而便道已经整理得非常的平整了。那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车,可是车辆的型号和性能是相去甚远。既有现在最为流行的跑车,也有那些放在中国也是濒临淘汰,属于尾气超标的老爷车。不过每一个人开在路上都是一副心平气和的样子,开跑车的自开跑车,并不以为拉风。开老爷车的自开老爷车,并不以为没面子。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每个人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而富足、平等、高福利的社会制度又充分的保证了这样选择的可能性。

另外让我比较困惑的事情就是一开始到那里,自己在超市里面买东西,要付账的时候发现无论在收银处排了多长的队,负责刷条形码的小姐还是从容不迫的先跟你点头微笑致意,再有条不紊的慢慢的将东西一件件的过激光器。另外在建筑工地或者修路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建筑工人看起来非常悠闲而缓慢的工作着。偶然在闲聊中,向一个学习工程管理的留学生说起这个现象,觉得很不解。因为芬兰作为一个人口只有六百万的小国,能够创造出nokia这样的国际品牌,国民收入又居欧洲前列,想必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国家。可结果令我出乎意料。可是那个留学生却说,这样的工作方式反而是最有效率的,看起来不是很快,但是如果一开始能够把事情都做好,不留尾巴。这样才是最为经济的方法。

篇8:芬兰产业分析

一、印象与分析

印象之一:公务员选用坚持广泛公开, 实行平等竞争

芬兰、瑞典公务员队伍分为政务、管理、聘用三类, 范围较为宽泛, 不仅有政府官员及普通工作人员, 也包括军队、司法部门工作人员, 还涵盖了大专院校教师、卫生系统医护人员、国家研究机构人员、社会福利人员、公职系统的工勤人员。在公务员职位出现空缺时, 芬兰、瑞典都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 面向全社会发布所需人员的条件, 符合要求的均可参与竞争。招录时, 通常没有统一的考试, 对一般岗位人员主要以资格审查、了解专业能力背景为主, 重视专家推荐和面试, 但针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特殊需求, 也会采取有针对性的考试考核等方式。如招录警察时, 要进行笔试、面试、体能测试、心理测试, 且各环节不是由一个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如果有人对录用结果有疑问, 可以要求查阅被录用者的案卷并提出申诉。公务员晋升职务也采取这种开放透明的方式, 而不是以职业性体制形式由内部晋升, 内部在职人员并不具有优先权, 必须与社会上的其他参与者同等竞争, 优者胜出。

印象之二:依靠行政预算间接控制公务员编制, 公务员流动顺畅

在芬兰和瑞典, 政府或预算部门根据各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其匹配核定一定数额的预算, 在接到任务和预算后, 具体需要多少人来完成, 由部门负责人自行决定到市场上雇用, 上级主管方不再干预, 只要确保完成任务, 节余下来的资金由部门负责人自行支配, 可以用此增加公务员的工资。这种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作用的做法, 避免了政府机构无限膨胀、因人设事的弊端。此外, 芬兰、瑞典的公务员与私营系统之间的雇员可以相互流动, 瑞典公务员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平均年限为10年。在多数情况下公务员辞职都会获得批准, 只有对于紧缺的专业人才, 政府才会予以高薪挽留, 这一方面增进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流通, 使政府更了解社会需求, 为政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打下了基础, 也使政府公务员队伍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 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印象之三:公务员培训充分体现市场化的特点

芬兰、瑞典政府高度重视公务员培训, 要求公务员必须按岗位要求接受培训。但政府不设立专门的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 不供养专职的公务员培训师资队伍, 把公务员培训推向市场, 政府花钱直接向社会购买专业培训服务, 这种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各类培训机构只有符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才能拿到培训订单。目前, 各专业培训机构已形成了研讨式、项目式、教练式、网络式等以参与互动式为主导的多样化培训方法, 并与之相适应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 如学员满意程度评估、学员掌握程度评估、组织满意程度评估、公众满意程度评估等。芬兰、瑞典的公务员培训较少进行大班次、多人数的共性集中培训, 多以提高履职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主, 有时雇主要调整雇员做新的工作, 便出资对雇员进行适应新工作的培训。

印象之四:适应现代管理行为的发展, 对公务员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

芬兰、瑞典把私人企业实行的绩效管理办法, 引入到公务员管理中, 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 包括计划制定、计划实施和跟踪、绩效评估等环节, 特别重视绩效信息的沟通及绩效评估程序的科学性。年初, 政府部门先根据职能, 按照政府的战略计划制定工作目标, 在确定目标过程中, 领导者与公务员要进行协商论证, 达成共识, 目标确定后, 部门内任何人都要无条件的执行。公务员要依据部门目标制定个人年度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 公务员要与领导者进行充分协商, 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 最后在双方都同意的基础上以合同方式进行确认。年中, 领导者要对公务员个人年度岗位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年底, 公务员个人要根据年度岗位目标落实情况写出年度绩效评估报告, 领导者对部门内公务员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并与公务员本人反复沟通后, 形成正式的评估报告, 报本单位内部审计委员会通过。政府通过绩效评估, 来衡量部门或者个人在一定时间内, 以某种方式行使职能而实现的某种效果, 并将绩效评估的结果与约占公务员工资总额50%的绩效工资相挂钩, 形成了较为灵活的工资制度。这种管理方式, 不仅关注职能部门或个人在履职的过程、程序, 更注重获得的结果和社会影响。

印象之五:高度重视公务员男女平等和心理健康, 公务员退休政策较为灵活

在芬兰, 从性别比例上看, 男女公务员几乎各占一半, 女性公务员与男性公务员一样, 在社会上拥有同等地位, 芬兰的议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女性, 其首相也多次由女性担任。在瑞典, 中央政府公务员中女性比例已占49.5%, 而且仍处于升高趋势。两国政府高度关注公务员的心理健康, 人力资源部门专门配备心理专家, 对公职人员在晋升心态上是否胜任、平时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进行咨询, 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两国的公务员退休政策突出了人本理念, 芬兰2005年实施的弹性退休制度改革, 规定公务员可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退休时间, 即可按规定的最低退休年龄时间退休, 也可在规定上限内根据自身情况自定某一时间退休, 由于公务员范围涉及较广, 对有些专业技术领域, 如雇主和本人愿意, 还可再延长工作时间。因按工作年限的长短确定退休后的工资待遇, 达到最高工作年限, 还能得到政府特别津贴, 多数人选择尽量延长工作年限, 以获得比较好的工资待遇。

印象之六:公务员廉洁从政令人钦佩

芬兰、瑞典公务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现象极为少见。芬兰全国各地法院每年受理的行贿受贿案件不足10起,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瑞典也是一个廉洁程度很高的国家, 据介绍, 瑞典的一位检察官从业32年, 从未受理过一起官员腐败案件, 这不能不让人惊叹。这既与两国公民的道德水准普遍较高有关, 也与政府部门的公开透明程度密不可分。在芬兰, 公共部门的一切都要公开接受市民和媒体的监督。政府档案馆以及公共部门的所有档案不仅对专家和研究人员开放, 也对新闻界和公众开放。在瑞典, 公民甚至可以到中央或地方国家机关去要求查阅1766年以后的任何官方文件。此外, 两国公务员之所以能够自觉遵守执政纪律, 普遍保持廉洁, 严格的立法和一套完善而有效的监督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芬兰法律规定, 公务员不能接受价值较高的礼品, 而他们对价值较高还有细化的定义, 就是根据物价指数调整, 一般要控制在20欧元左右, 在当地也就相当于几个汉堡和几杯啤酒的价钱。一旦公务员触碰到这条“高压线”, 司法部门、新闻媒体、社会舆论都会立即做出反映, 查实腐败问题后, 公务员不仅会被立即革职, 失去优厚的福利待遇, 严重的话还会入狱, 即使腐败风波过去了, 也会遭到社会的鄙视, 私营机构不愿雇用, 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面前也永世不得抬头, 腐败成本是十分高昂的。芬兰可以说没有公车腐败现象。除总统外, 芬兰整个公务员系统中, 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和国防部长4个人享有固定的专用公车待遇, 而且他们也只能在上班时使用。为了管住其他公务员集体使用的公车, 芬兰政府曾设计一套监控系统, 令人感慨的是, 这个监控系统在芬兰装了近5年, 竟然没抓到一个违规者, 不是因为系统自身的原因, 而是公务员实在是太守规矩了, 政府试了几年后发现是多此一举, 干脆把系统拆掉了。此外, 芬兰、瑞典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 也与他们十分珍惜国家给予的高福利待遇分不开。

芬兰、瑞典两国在公务员范围、录用、晋升、培训、管理、廉政等多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特点, 但也因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原因, 在有些方面各具特色, 如芬兰要求公务员在政治中必须保持中立, 而瑞典政府则允许公务员有自己的政治见解。

二、有益的启示

通过了解分析瑞典、芬兰在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方面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经验, 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必须进一步加大公开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力度

公开是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平等公正地选拔任用干部的前提;竞争则是增强干部队伍活力、选贤任能的重要保证。瑞典、芬兰的公务员制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公开和平等竞争的原则。比如, 在录用公务员或竞争职位时是开放性的, 一律面向社会突出强调公平公正, 内部在职人员竞争职位时没有优先权, 可较好地解决一些人任职时间一长, 就向组织要求提职的问题。这些做法, 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公开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方式,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方面, 应进一步加大干部工作的公开力度。可逐步探索对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和要求、拟调整岗位、任职资格条件、程序及选拔方式方法等, 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全部公开;对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结果和沟通酝酿情况等, 向领导班子成员公开;对不宜向公众完全公开的干部会议推荐、谈话推荐得票数等具体情况, 可采取公布民意是否集中的方式进行适度公开。通过加大公开力度, 进一步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 做到干部政策让群众了解, 程序方法让群众熟悉, 资格条件让群众清楚, 从而增强群众民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 促进选人用人的准确性和公信度的提高。另一方面, 应进一步加强竞争性选拔方式的制度创新。目前, 我们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干部多在内部产生, 这使选人用人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局限, 不利于在较大范围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实际情况看, 有的干部在本地、本单位看是优秀的, 但在大范围内比较鉴别可能是相形见绌的, 如简单地仅限于从本地、本单位产生, 势必造成整体上用人不公的问题, 这就要求切实加大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的力度, 不断创新选拔的方式方法, 以充分体现比较鉴别、竞争择优的原则。在日常干部选任工作中, 应实行好差额提名、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工作, 通过逐轮筛选, 实现优中选优;在开展公开选拔时, 应分类设置公选职位, 突出强调因岗择人, 并注重加大各环节综合遴选的差额比例, 以更好地发现和掌握优秀人才;在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时, 逐步探索搭建干部在较大范围内合理流动的平台, 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规范。

启示之二:实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必须合理适度地下放干部人事管理权限

管理的层级和幅度直接决定管理效能。干部人事管理的层级多、幅度宽, 效能就会相对低一些。瑞典对政府部门、大学及科研机构等一些独立单位的管理 (瑞典、芬兰将其列为公务员管理范围, 我们属事业单位) , 主要是通过定任务、核定预算来宏观控制, 这较好地扩大了单位用人自主权、调动单位内在积极性。借鉴他们的做法, 黑龙江省在探索推进省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时采取了三种办法:一是可通过定预算、编制、任务来对事业单位进行宏观控制。将具体的管理和使用权限下放给事业单位, 让单位自身根据需要, 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方式来决定具体需招聘多少人员、资金如何分配、编制如何使用, 这样能有效调动单位内在积极性, 合理地将人力、财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解决以往有的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人浮于事、资源浪费问题。二是可着眼于人员能进能出, 全面推行聘用制度。除参照公务员管理和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外, 其它省直事业单位应采取市场化雇用的方式, 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基础上, 签订聘用合同, 确定双方的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合同期满如不续聘, 人事劳动关系自动解除, 解决以往存在的人员只能进不能出、单位包袱沉重问题。三是可探索下放事业单位中层人员的管理权限。上级管理部门只对事业单位中层人员选拔聘任的总体方案进行政策把关, 在确定领导岗位总数后, 其具体的聘任岗位、聘任条件等, 由单位根据需要适当动态调整、自行设定, 聘任工作由单位自行组织, 赋予事业单位对中层人员选拔任用的自主权,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启示之三:促进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 必须进一步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促进各级公务员自觉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干事创业的“助推器”。瑞典、芬兰都建立了以个体为主、注重考核主体与被考核对象之间有效沟通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与他们相比, 我们现行的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考核目的不够明确、考核标准过于笼统、考核主体与考核对象缺乏经常有效沟通的问题。为此, 结合实际借鉴他们的经验, 在考核目的定位上, 应实现从多用于奖惩和职务升降, 向促进公务员自觉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完成岗位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定位上转变。通过建立正常的公务员业绩考核运行机制, 把广大公务员凝聚到振兴和发展的实践上来, 促进公务员立足于岗位建功立业。在考核指标设置上, 应实现由多对领导班子集体创造的业绩进行考核, 向集体创造的业绩、个人取得的业绩并重的考核转变。要坚持与时俱进地升级和完善市 (地) 主要责任指标考核评价体系、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量化考核办法, 使各项考核指标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更有力地引领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与此同时, 要着力研究不同领导职位的职责, 探索制定不同领导职位的《职位说明书》, 为因岗制宜、合理具体地设置领导干部个人业绩的考评项目和评价要点奠定基础, 并切实做好领导干部业绩日常记实和积累工作, 探索研究对领导干部个人取得业绩的量化考核。在建立考核评价沟通机制上, 应实现从多注重对结果的考核, 向考核目标的制定、实施、跟踪、绩效评估全过程的及时沟通转变。要从考核目标的制定上加强上下级的双向沟通, 以增强目标的可行性和被考核对象对目标的认同感。目标一旦确定, 上级考核部门或主管领导要跟踪问效工作开展情况, 对已取得业绩进行阶段性绩效评估, 在有效的沟通中及时发现问题, 排除障碍, 并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这样, 既能保证已定目标任务的较好完成, 防止为简单地完成任务而在过程中出现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问题, 又能为深入地推进工作及时创造条件, 充分调动起被考核对象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启示之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必须突出能力建设的主题, 增强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

当前, 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已成为世界性任务。瑞典、芬兰都高度重视对公务员的培训, 开展培训工作时, 坚持以能力建设为中心, 突出以人为本, 注重培训实效, 强调刚性约束, 引入市场化培训机制, 这些做法对于深化我们的公务员培训工作具有借鉴意义。首先, 应进一步突出能力建设的主题。把培训目标、内容、方式等和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目标指向能力, 内容围绕能力, 方式着眼能力, 切实通过符合公务员职业发展和成长规律的按需培训, 提高各级公务员在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其次, 应进一步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要继续改变传统意义上不分战线、不分层级的共性、笼统、落后培训方式, 把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培训时间应以短期为主;培训班次以工作性质相近的人员为主;培训方式以开放式、参与式的实地培训为主;效果评估以学员掌握程度, 学员、组织、群众满意程度为主。同时, 要加

(下转第113页) (上接第19页)

强对培训工作的刚性约束, 切实解决有的部门把参加培训当作任务, 应该接受培训的没有参加, 而不需培训的却反复培训的问题。第三, 要注意运用市场机制。可结合实际将组织上的宏观调控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结合起来, 打破培训资源部门所有、地区分割的现象, 探索依靠市场来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方式, 从培训的项目争取、课程设置、培训软件的开发等都基本实行市场化运作, 使现有的培训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启示之五: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必须积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途径。瑞典的公务员用人机制与社会高度接轨、交流频繁, 这使政府能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 也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结构的优化。与瑞典做法相比, 我们的公务员录用制度严把入口关,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合理流动。为此, 应进一步疏通公务员队伍的入口, 结合实际, 建立和完善以竞争择优为导向的公务员调任工作机制, 架起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人才合理流动的桥梁。通过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选拔那些有利于加强和提升机关工作水平的人员, 来促进公务员队伍结构的优化, 从而解决一些单位干部经历相对单一、缺少实践经验、实际工作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与此同时, 要针对当前企事业单位人员多向机关单向流动, 而机关人员向企事业单位流通不畅的现状, 坚持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 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公务员向企事业单位合理流动的机制。

启示之六: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注意维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合理维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瑞典、芬兰都有健全的公务员权益保障机制, 成立了独立的工会组织, 代表各类公务员利益与资方就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问题进行协商, 维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并十分注重公务员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设。与他们的做法相比, 我国没有作为独立代表公务员利益的政治组织, 但可以进一步发挥由公务员主管部门代表、聘用机关代表、聘任公务员代表组成的人事仲裁委员会的作用, 对公务员提出的合理要求, 按照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 依法予以维护;对不合理、不符合规定的要求, 依法依规作好解释说明, 在维护公务员合法权益的同时, 发挥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作用。另外, 应针对一些干部由于心态失衡、时有发生这样那样问题的实际, 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设。建立领导与工作人员定期谈话制度, 每年至少应谈一次, 了解掌握干部的思想状况。还可聘请一些心理专家, 如公务员在心态上出现问题可及时与心理专家进行交流, 消除心理障碍, 营造阳光心态。同时要把心理素质作为公务员岗位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要:芬兰和瑞曲是两个人口都不足千万的小国家。但多年来, 这两个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制度、政府廉洁行政和科学技术创新, 还是信息化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国际社会的前列, 这是与两国都始终拥有一支高效、廉洁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密不可分。在这方面给我国以很多启示:一是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二是要合理适度地下放干部人事管理权限;三是应进一步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四是强化干部教育和培训;五是积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六是要注意维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我生活在幸福之中 作文下一篇:三年大变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