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2024-05-10

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通用14篇)

篇1: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自从猿人在地球上站立起来,便有了服装的雏形。从御寒、遮羞到炫耀身份、确立等级,再到发展服装设计理念,形成了我国符合理性的民族服装文化。可以说,悠悠五千年,我国的服装文化已是一座经典的知识宝库。服装文化如何继续发展,要看设计师的创新理念和服装市场潮流。时尚的服装潮流需要有一大批高质量和有时尚创新能力的设计师来完成,这就对现行的服装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装业要发展,就需要有新的教学做支撑。我国目前服装现状如何?服装教学应如何为服装市场做支撑?服装院校如何培养高质量实用性人才?现行服装教学是否有创新意识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梳理和反思。

一、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服装教学影响的反思

通过近些年改革开放,我国也已成为了服装大国,但在品牌上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一些内地的服装设计风格还不够成熟,传统思维惯性还影响着设计的创新水平。例如,1.忽视了工艺的要求,一提起服装设计就要精雕细琢;一提起民族化服装就想描龙画凤,这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理念相抵触。2.内地部分企业的设计师在对我国服装“国际化”和“潮流指数”等大方向的把握有些模糊,底气不足,具体表现在对新型面料的开发和选用,新材料的挖掘,视觉肌理的再造,艺术的二次开放,流行色彩的科学应用,突破服装造型线的限制和时尚,“第六感觉”的前瞻性创意等方面还缺乏自觉性,多呈自为状态。3.在装饰与服装结构的同构性方面思维还不够完整。“加法多”“减法少”“写实多”“写意少”,总给人不经济、欠洗练和品位不高的感觉,也常犯工艺性过强而时尚性不足的“俗气”病。

而中国香港的服装设计有创新意识,服饰中透出民族的自信和国际开放的气势,完全能够与国际设计大师相媲美。在设计方面,香港服装大胆的创新紧紧扣住流行时尚,创造出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和推陈出新的服装活力;在工艺设计方面,香港设计师也是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他们运用现代扎染、绣花、手绘、编结等精美工艺,娴熟地结合西方现代设计经典,创造出让人刮目相看、充满自豪感的国际时尚品牌。

一句话,好的设计师能设计出好的服装,新的服装设计需要有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系副主任贾京生指出:“中国服装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距离。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培养,必须由T型台上的务虚艺术转到台下的务实设计。否则中国将永远只是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成不了设计大国。”反思一:高质量师资匮乏。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迎合国际、国内多元化办学趋势,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院校纷纷办起了服装设计专业,一起并驾齐驱,抢夺培养专业人才,使得原本不多的高质量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高度分散,造成高质量专业教师匮乏。同时,每年公办与民办院校出于种种目的,不断扩招,造成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还有部分的院校根本达不到服装设计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也在盲目地招生,严重制约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应对策略:在一时无法改变教育体制和无法解决现行办学大环境的前提下,各类院校应该打通学科壁垒,整合专业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体系,并根据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人才交流共享。学科间也要相互交叉,尽量拓宽专业口径,并将专业中的科研成果及时整合到教学中去。市场上有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院可以邀请设计师、企业家来兼职授课,把他们最鲜活的案例讲给学生, 这样可以调整合理的师资结构;反过来,企业家和设计师也可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以实习和产、学、研攻关方式,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了解市场、生产和营销方面的有关知识。有条件的院校可集中优秀师资,办高水准的高级研究班,培养高级服装设计师,逐步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设计师的需求。

反思二:教学方法滞后。

我国有些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思想与方法上,还是沿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采用单一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法,缺乏欧美创新意识。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也是传统的内容,学生仅仅是围绕服装设计效果图和裁剪技能上下功夫,认为服装效果图画好了,就等于学到了服装设计的本领,把服装设计等同于艺术绘画,在本质上丢掉了服装设计的内涵,丢掉了现代设计创新理念,只会培养出纸上谈兵、设计图面效果的人才。有的院校为了培养“实用性人才”,加大剪裁和缝制工艺的训练,轻视了设计教学,学生们靠东拼西凑的构想缝制低廉的服装系列。由于轻视了系统服装理论的学习,大批的“技能工”创造了大批低廉的服装。如今,服装企业最需要既擅长服装设计,又懂工艺、懂版型、懂流行、懂营销运作的综合性人才,教学方法滞后使得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应对策略:对现有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要作“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有:1.课程偏重教师“口传手授式”,使学生学得很被动。2.课程结构比较强调服装本位,使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3.内容偏重于书本知识,使学生创新意识淡薄。4.课程注重教学结果,而轻视学生学习效果。要改变这些状态,就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差异性。如:综合性和工科类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好,理性思维和理解能力较强,评价后应加强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运用感性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而对美术专业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美术功底较好,评价后应在逻辑思维、自然科学知识、严谨的设计态度和手工操作技能上加大教学力度。当然,在“课程评价”的同时,还要针对评价意见调整课程结构,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上选择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开展市场调查,搭建学生创新平台,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自我展现、自我评价。从学生入校起,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创新”“品牌”“超前”意识,因势利导地推动学生个性化设计,在“大服装”的观念下,拓宽学生视野,成为很好地掌握服装营销、品牌策划、服装设计等的市场实用性人才。

学院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扬“大胆开拓, 务实进取”的精神,制订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处理好专业人才培养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专业共性和专业特色等关系, 加强具有一定特色的优秀专业教材建设。在重新审定各课程的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比较成熟、国内比较先进、教学内容有所创新并有一定特色、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程,编写讲义,出版教材。不同的院校还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有不同的教学课程,有道是:“教无法、学无法、有法之无法,方为至法。”

反思三:基本技能训练较松懈。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悄然走进了课堂。电脑的普及,数码科技的出现,互联网的应用,CAI教学课件的开发,都给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激情和方便,学生们在教室里也能与世界顶级设计大师一样享受丰厚的信息资源。鼠标和键盘代替了传统的笔和纸,原先用画笔描绘特殊技法的设计效果图,现在也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些绘图软件就能随心所欲地完成,这是教育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值得反思的是,部分学生由于过分依赖电脑和数码科技等技术,放松了绘画和设计的基本功训练,甚至于连握笔的姿势、落笔的轻重、色彩的分布都存在问题,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久而久之,学生思想就会懒惰,灵感就会慢慢消退,思维也会滞后,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同时,对面料的识别、对设计的原理也会逐渐生疏,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只是个能熟练操作电脑和数码等科技的高级技工。同时,不少教师和学生误将服装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艺术大师、展示艺术才华的教育,于是乐此不疲地强调服装设计的艺术效果,而忽视了服装设计的实用价值。

应对策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初级阶段,教学依然要加大对绘画基本功和设计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徒手描画的本领。我们要教育学生,基本功要从绘画开始,通过绘画,体会设计美学;通过绘画,掌握设计技巧;通过绘画,激发创作灵感。世界上一流的服装设计大师也都是相当出色的时装画家。当然,教师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与设计思路,也可充分利用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图文并茂的设计信息和设计理念,把最前沿的服装设计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服装设计是当今世界上潮流改变最快的设计行业之一,既强调艺术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商业性。不是纯理论研究,不是孤芳自赏式的艺术创造,而是想象力、实用性、市场化的综合。服装教学要紧扣服装与市场,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电脑,积极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职业内涵和职业素质的掌握;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设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引导学生从自我走向大众,从纸面走向成衣,从学校走向社会。

二、服装高科技的应用对服装教学影响的反思

面料是服装设计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服装设计师抒发灵感、表达情绪、创造美感最直接的语言。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性能面料也在不断问世。有了纳米技术,相继就出现了纳米特种功能纤维、纳米毛针织品;有了环保意识,就有了新型环保面料,如Tencel纤维、彩色棉、生态羊毛和玉米纤维、椰子纤维、菠萝纤维、黄麻纤维等多种植物纤维。最近有报告:山东日照开发出“三合一竹节高档面料”,扬州开发出不锈钢金属丝纤维面料以及中科院的吸湿速干布料。国外也以变色纤维、圣绵面料、记忆功能面料、防火面料、牛奶面料等高科技面料冲击着国际服装市场。在工艺上,高科技工艺也使传统的设计受到挑战。在环境逐步恶化的今天,无害化设计、无污染设计、绿色生态平衡设计、服装二次设计(旧衣服、旧面料再利用)也被推到设计师面前。保护环境,回归自然成了服装设计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用仿毛制品取代真皮作品,用蒲公英取代羽绒作填充料,无色染色印花技术使印染更简单、更环保。这些高科技工艺不仅保证了服装原有的功能和质量,也为服装市场带来了新鲜。在设计上,高科技也在不断应用。服装CAD系统可根据不同相应软件及配套设置,设计出符合不同人群个性的时尚服装,面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服装教学怎么办?

反思:目前部分服装院校的服装教育仍遵循旧规,教育大纲、教育课程、教科书没有将高科技信息应用到课堂上,高科技与教学缺乏架桥人。

应对策略:服装教育界,应组织专门机构对教科书定期进行修编,增加高科技和高新内容,有条件的院校也可自行编辑教学课本,定期修订。根据市场变化、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课程、调整资源结构,真正将服装教学做活、做鲜、做到市场前沿。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服装工厂,了解高科技在企业中的运用,丰富其知识面,有利于学生进行服装设计。

院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对学生开展科技讲座,进行科技辅导,开拓眼界,打开服装设计思路,才能更好地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服装院校应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为学生、企业、社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人为本,摸准市场脉搏,真正做到教育为社会服务。

篇2: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电脑科技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影响分析与对策

电脑和数码技术给服装设计教学带来了便利和更直观更开放的教学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主要是学生的基本功和动手能力下降,针对这些弊端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作 者:张茜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服装系,河北・保定,0712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434关键词:进步 担忧 动手 言传身教

篇3: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1. 强调服装环保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空间的恶化。随着地球气候变暖, 空气质量下降, 碧水绿地的消失, 人们已经有了环保意识的初步觉醒, 服装界的“环保休闲”之风无疑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

服装的污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原材料, 如棉、麻纤维, 农药残留在棉、麻纤维之中;二是在原料储存和纺织品加工, 如印染后整理等过程中, 使用五氯苯酚等防腐剂、防霉剂、防蛀剂、甲醛、偶氮染料等, 使这些化学物质残留在纺织品和服装上。这些残留的化学物质在我们穿用过程中, 会不断地释放出来, 对人体造成种种危害。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加拿大80%的消费者愿意多付10%的价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 40%的欧洲人宁愿多付钱购买带有环保标志的纺织服装产品。结果表明绿色纺织服装消费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 并呈现继续增加的趋势。有专家预言, 绿色、环保或生态安全型纺织品和服装将主宰未来的国际服装贸易市场, 并获得广泛共识。

2. 使服装环保的主要措施

存在于服装上的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因此, 减少有毒物质的含量, 就必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规定染料、助剂的筛选和使用, 正确掌握生产工艺。

2.1. 选择天然面料和开发环保纤维

棉、麻等天然织物不像化纤那样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 因此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表明, 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用竹纤维和亚麻做的布料也比棉布在生产过程中更节省水和农药。另外纤维素、大豆纤维等织物服饰都成为开发生态纺织品消费的亮点。比如“罗蒙”、“雅戈尔”在市场上走红的衬衫产品均是采用有一定技术含量、对生态环境有利的纤维素纤维精工细作而成。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已经和正出现的众多的绿色纺织品, 他们采用的是生产过程无污染的纤维, 像Tencel纤维, 牛奶纤维、甲壳素纤维、罗布麻纤维、木浆纤维、竹纤维、豆饼纤维、玉米纤维、天然彩色棉纤维以及有机天然纤维。我国天然彩色棉花的开发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其纺织品的加工无须染色、漂白, 真正实现了纺纱、织布、成衣“无过程污染”的加工。

2.2. 选择植物染料

古代将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 也叫本色, 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绿、紫、粉等色, 也称间色。植物染料中的红色可以从茜草、红花、苏方木等中提取;黄色从栀子、姜黄、槐花中提取;青色可以从中蓝草中提取;黑色主要从胡桃树、柿子树、栎树中得到。

植物染料的环保性:资源再生性, 植物染料的原料可以再生;环境与再生循环, 植物染料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色素提取过程, 残渣可做优质肥料;对人体无害, 不同颜色的植物染料有着不同的保健功能。

日本伊滕忠商社利用绿茶作染料, 成功开发出具有除臭、抗菌和防过敏的绿茶染色技术。德国最近几年推出了无污染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技术, 染料是采用不含致癌物质的偶氮染料, 方法是不用水, 不需要化学助剂, 染色后无需水洗, 不产生污水, 以确保不污染环境, 不危害消费者的安全。

2.3. 在服装生产中体现环保

服装面料在生产过程会向环境排放含硫的有毒气体、废液, 所以在服装生产过程中不应该采用破坏生态环境的软化剂、漂白剂、染料和化学品。“绿色化”生产有着不同的要求, 如款式设计时应保证不使产品产生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不良因素;工艺制定则应尽可能地贯彻“节约原辅材料和能源”的方针;生产组织必须按照标准化和定额管理的原则实施, 在设备、用工操作及环境等方面必须达到“清洁化”和规范化的要求。

2.4. 废弃服装的回收和利用

服装处理生态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研究废弃服装的组成、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废弃服装的无污染处理方法;研究废弃服装的回收利用途径和方法。

3. 服装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融入环保意识

3.1.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强调环保意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适当增设有关环保服装方面的课程, 提高学生对于环保的意识, 确立服装的绿色生态设计观念, 在服装生产过程中兼顾美学设计与绿色设计。课程包括绿色服装与绿色工程的生产生态学、用户生态学和处理生态学的主要内容, 通过切身体会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结合形象地讲解, 力求深入浅出, 力求做到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有了这样的基础, 学生再了解到环保将成为永恒的时尚主流时, 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也将会注入这一观念。

3.2. 在教材建设中融合环保意识

在教材的建设中可以增加绿色服装生产生态学;绿色服装消费生态学;生态标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最新纺织品及服装理念, 了解国际生态服装概念及相关标准, 增强环保意识, 促进绿色生态服装的发展。也可以在对废弃服装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探索废弃服装的回收利用途径, 变废为宝, 例如在课程设置中专门增设关于旧衣改造的课程。

3.3. 在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融合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学会用环保的方式去实现商业化作品的目的, 同时也会用商业的手法去实现环保的视觉效果。将环保融合到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中, 既能加深学生对环保的理解, 同时又能诠释时尚、赋予作品时代特性。例如, 在制作毕业设计的面料中, 尽量选择使用天然面料或是已开发的环保纤维,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一些环保面料, 这在国外和国内的各大中服装院校里都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随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呼声。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环保不可避免的与服装联系在一起。那么到底什么是环保服装, 它又如何影响着高校服装的教学呢?这是作为培养未来的服装设计工作者的人员, 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环保服装,服装教学

参考文献

[1]姜怀.生态纺织的构建与评价[M].第一版.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274

[2]房宽峻.纺织品生态加工技术[M].第一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80-182

[3]任邵敏.后哥本哈根时代服装也低碳[J].服装界.2010; (175) :64-65

篇4: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前言

在服装行业当中,对时尚潮流的引领始终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而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则需要高校服装教学来进行培养。因此,服装行业的发展,与高校服装教学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在高校服装教学当中,服装的流行性将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充分融合了服装的流行性特点,高校服装教学才能够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和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确保服装行业拥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使其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服装的流行性分析

服装的流行性指的是在时间和空间的范畴中,服装具有较强的界限。例如,在时间范畴中,每年每季,服装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都有所变化。在空间范畴中,不同的环境和区域当中,服装的样式和内容也有不同。对于同一种类型的服装来说,每年的款式、特征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服装设计时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对即将流行的服装进行研究和设计。如果流行季结束,即使服装再漂亮,也免不了过时的命运,只能逐步的遭到淘汰。在同一时间段当中,在北方和南方、农村和城市等不同地域之间,服装的品味、色彩、款式等流行性元素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设计服装款式的过程中,应当对服装的流行性进行良好的把握。

在社会当中,与其它事物相同的是,服装的流行性也具有自己的产生、发展、衰败的发展经历。例如人们常穿的牛仔裤,就经历了宽腿、喇叭、锥形、直筒的发展。社会的观念和思潮、人们的心态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服装的流行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每一波流行潮流的产生,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体现了人们内心潜在的需求,而且都具有一定的先兆和缘由。

高校服装教学的重要性

服装行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需要大量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作支撑。而在我国当前的服装领域,高校服装教学与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我国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摒弃过去T台上的务虚艺术,注重服装设计的务实性,否则,我国服装设计领域将无法取得更高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纺织业的不断振兴发展,给服装产业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服装教学当中,理论和实践还没有结合更好地结合起来,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略有缓慢,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加强重视。就目前来看,高校服装教学的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不能够结合现实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的服装人才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也难以满足服装流行性的发展需求。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高校服装教学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目标不明确等原因。为了能够保证充足的高素质服装人才,推动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就应当提高对高校服装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高校服装教学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当前的社会中,需要的是懂得工艺、版型、流行趋势、营销运作、服装设计的综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恰恰是当前高校服装教学难以有效培养出来的。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师大多是只懂得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十分有限的人。一名合格的服装设计人才,应当同时具备创意性和技术性,同时应当具有独到的设计思路、超前的流行眼光、多元化的服装知识,对服装的新品发布、营销渠道、流行趋势具有深刻认识,能够对最新的服装发展情况进行良好的理解。但是,当前的高校服装教学或多或少存在着设计理念误区,有的高校对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过于强调,没有能从服装市场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也有的高校对服装流行性迎合度比较高,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创新。在服装行业当中,为了提高服装市场的交易频繁度,服装设计师应当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对时尚潮流进行引领。因此,服装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流行性的设计核心设计理念。

在服装设计当中,空间性和时间性的特点十分明显,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不同地域,都会存在不同的服装特征。对于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来说,不会对当前服装市场中流行的服装过度的重视,而是致力于对符合实际需求的服装款式进行设计,从而替代市场中过于泛滥的服装款式,引领新的流行性潮流。服装的流行性发展通常会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但是在高校服装教学当中,并不注重对服装流行性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和总结,而是仍然采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单纯的对学生服装设计的技术手段进行教育和培养。这就使得高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步入社会之后,无法对服装流行性的发展规律进行良好的掌握,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无法真正满足市场上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服装教学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服装专业教学中知识结构合理性的缺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等方面。

服装流行性在高校服装教学中的应用

1.提高教师的流行性观念

对于高校服装教学来说,教师的知识面、业务表现、专业素质等方面,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想对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服装营销人才、版型设计人才、服装设计人才等进行培养,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流行性观念,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充分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服装教学等同与审美教学,其主要的教学目标都是对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因此,对于一名优秀的服装专业教师来说,审美观念和创造性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在三个方面得以体现。其一是创新能力,包括对新服装的创造以及对旧服装的改造等。其二利用多媒体,将风格独特的服装设计通过动态、静态、拼贴等形式进行表现。其三将大量的创造性应用于高校服装教学当中,在创作当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良好的体现,在学生研究性、探索性、主动性等方面的激发上,能够有效的采取各种策略。

近年来,随着各类高校不断的进行扩招,服装专业学生的人数也得到了十分快速的增长,很多高校也纷纷增设了服装教学的相关专业。不过,由于师资力量方面的不足,使得很多服装教学专业的教师都是刚刚毕业不久的专业学生,他们由于缺乏相关的从业实践经验,使得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过于依赖教材,与实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对于高校服装教学来说,师资力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很多刚刚进入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缺乏正确的服装潮流和市场潮流的看法,但是这些学生对于服装设计无不具有满腔的热情。因此,教师应当竭尽所能,努力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对于学生的时尚表现和学习热情来说,教师的审美意识能够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注重个人审美意识的提升,对自身的服饰品质加以重视,在选择日常着装的时候,应当注重对自身魅力的体现,保持足够的流行性。同时,对于时尚界的流行实践、热点人物等应当能够进行积极的关注,对流行前沿的各种信息要及时全面的掌握。此外,还应当对世界著名品牌的发布周进行关注,对其服装设计的风格和思路进行探究,对未来的流行趋势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这样,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注重积累与获取服装领域的相关信息,对材料内涵进行正确的分析,在服装的饰品、配色、材质、造型等方面得到提高。

2.在教学成果中体现服装的流行性

要想在高校服装教学成果当中体现出服装的流行性,就要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始终贯穿服装的流行性因素。在当前的一些高校服装教学当中,由于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服装专业应当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置,使其能够将服装设计和流行性相互融合。同时,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践操作和流行性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进行重点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流行元素进行适当的引进,紧密结合服装设计理念和市场实际需求,融汇和贯通服装设计的文化、趋势、理念、方式等,在服装教学过程中实现流行性的先导因素。

对于高校服装教学中的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应当对最新的流行资讯进行熟悉和掌握,在教学中做到融合与贯穿。教师应当将设计基础、效果图绘制、结构设计、配件设计、服装发展等流行信息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对服装行业的最新潮流和动态进行掌握。例如,在进行服装款式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集相关的资料,对未来服装流行性的款式、色彩等元素进行了解,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服装领域当中,国际上很多权威的机构都会对一些流行趋势信息、最新的设计观点和设计理念等信息进行发布,而这些信息将很有可能引领新一轮的时尚潮流。因此,在高校服装教学中,也应当对这些信息加以重视,从而将流行性充分的体现在教学效果当中。

结论

在服装领域当中,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高校服装教学做支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得服装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十分有限。而服装的流行性这一重要因素,对高校服装教学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它能够很好的促进高校服装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为服装领域提供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篇5: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浅议加入WTO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及对策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传统产业,我国是世界纺织服装出口第一大国.加入WTO面临竞争对手发展快、市场竞争激烈,必须采取打造国产品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开发新型材料等对策,以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作 者:李慧锋 作者单位: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教研室,广东,佛山,528000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年,卷(期):1(5)分类号:F416.86关键词:纺织服装业 竞争 市场开放 调整结构

篇6:我国休闲服装市场现状分析

摘 要: 当今信息互动时代也是一个张扬个性、追求时尚的时代, 原先质地要求考究、款式强求一致、穿着规范的正装,在人们眼中忽然变成呆板、禁锢精神的象征, 而穿着随意舒适、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体现个性的休闲服脱颖而出, 备受社会

各界人士的喜爱, 并成为当今文明社会的一道风景。

关键词: 休闲服装;市场;现状

1.休闲服设计特点

如果说上班服装强调的是庄重、实用、优雅和专业适应性, 那么休闲服装就是讲究放松, 娱乐, 情感, 随意和富于创意。年轻、个性是休闲服装的最高诉求, 方便、实用、舒适、随意是它们的优点, 只是在原来服装的基础上采用了更精致的材料和做工, 在设计细节方面注入了更多的高级时装的品味与流行时尚的感觉。在休闲服装中反映乡情、名俗、浪漫、传统、古典、纯真等各种怀旧风格的服饰也极有市场,它们有机地融合在现代服饰审美中, 迎合了现代人的怀旧和休闲服饰观。

手工制造正在成为休闲服装的卖点。人们越来越不能忍受机器化大生产所导致的单调, 简陋, 重复, 冷漠, 于是人们重新唤起对手工制品的追思, 很多与动手有关的活动开始流行, 服饰中也包含了更多的情感色彩与手工成分。手工制品是定制的概念, 与身份、地位有关, 好的作品中的独创性及高难度技艺特征, 无疑会提升作品的格调与价值, 作品看似平淡, 不经意, 实则细腻, 精致, 富有意趣, 使得拥有者获得一种类似艺术品收藏般的高雅满足。很多女性特别喜欢粗针大线、手工编织的毛衣和围巾, 也喜欢手工编织的土布织锦和绣花制品, 可能就是基于以上原因。混合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风格元素, 当然也可以表现一种折

中、混合、自由、率性的个性风貌。

篇7: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服装结构基本要素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服装的整体造型设计,展现服装的整体表达效果和风格,也是消费者对服装设计层次的首要印象;二是服装的结构细节设计,具体体现在服装各个部分的裁剪方式和细节处理,像衣兜的设计、纽扣的颗数和排列方式等一系列细节设计都属于此;三是服装的工艺设计,这是服装从设计理念转化为样衣成品的重要过程,从设计图纸的平面设计转化为立体的表达效果,具体又可以细分为服装的面料材料选择、服装的附带装饰品设计等。由此可见,这三项基本要素在服装结构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把握好服装结构中的各个要素,才能更准确表现服装设计理念。

2.2服装设计对不同人群服装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人对于服装结构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身形和体态会有所不同。比如,欧洲和美洲人的身形比较高大,而亚洲人的身形相对就比较瘦小。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传统服饰,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应针对差异性考虑服装结构的个性化;在同一地区也要考虑消费者的身份、年龄以及不同场合来设计不同的服饰,所以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合理的服装结构设计,尽可能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以达到完美的设计效果。

2.3服装设计对服装结构艺术理念的影响

篇8: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1 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学现状

就目前我国各大院校服装表演专业教学情况来看, 教学课程设置单一, 缺乏科学针对性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而言, 多数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教学与训练只重视直接的舞台效果的实现, 而专业课程设置仅仅为形体、舞蹈, 音乐、表演技巧等课程, 支撑学生丰富人文知识的课程却少有开设。事实证明, 仅仅通过这一渠道培养出的学生技术单一、呆板, 不能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出现这一状况, 主要有师资和学生两方面的现实原因:从师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因其具有的自身特殊性, 它的师资状况与同类艺术设计专业师资构成有所不同。服装表演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刚刚进入我国的时候, 其教学师资完全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 主要靠自己的摸索和实践。此时大多数院校服装模特儿的教学是由资深的表演和舞蹈老师来担任的, 并以舞蹈教师居多, 而且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资历, 尽管他们在自己的专业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甚至取得卓有成效的建树, 但对服装表演还是了解不够, 往往会在服装表演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自己的专业内容, 使教学效果变味。

从学生方面看, 一直以来, 我国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和其他艺术类考生一样要求通过两种考试才能录取, 就是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在专业考试的测试中, 主要考核学生的外在与内在条件, 外在条件包括了身体条件和形象条件, 主要考试的方式:形体测量、动态展示 (走台) 来评定, 内在条件包括了考生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乐感、个人素养等, 主要考试的方式:才艺表演, 自我介绍、口试来评定。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外形条件在学生的录取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通过外形测试的学生在服装表演专业招生中已经是占很少的一部分比例。这样, 在有限的生源中进行文化考试, 必然成绩有所降低。而这样的招生方式, 则是造成服装表演专业学生文化水平较低、文化素养不高的原因。

2 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服装表演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服装表演专业建立20年以来, 从完全没有经验发展到现在比较成熟的阶段, 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因素。归纳而言, 主要有两点:

一是生源质量存在的隐性问题, 由于服装表演专业的特殊性, 所以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的门槛都比较低, 一部分学生凭借自身的条件, 以艺术类的文化低分进入校门, 使得某些具有深度的课程学生难以吸收。尤其是在英语, 计算机之类的公共课方面, 如美学原理、艺术概论和设计史论等理论课方面, 显得难度重重。

二是社会实践与课程时段相冲突的矛盾, 服装表演专业具有自己的职业寿命, 根据模特职业寿命的特殊性和国际职业模特低龄化的趋势, 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 即18至22岁, 正是模特的黄金时段, 每一位在校学生都希望在校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更多的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中, 积极地推销自己, 与市场接轨, 这就形成了我国服装表演专业教学的又一特殊性。

目前, 就我国各大院校情况看, 服装表演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还不够完善, 虽然有些学校已经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法来安排学生的赛事和演出活动, 但这只是应急式的临时性解决的方法,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现有的教学中产生的矛盾和模特职业的特殊性, 是起不到根本性的改变作用的。

3 提高服装表演专业教学对策

3.1 加强师资建设,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服装表演教师队伍的不成熟, 师资力量的薄弱, 是我国当今院校服装表演专业的根本问题之所在。正如以上分析所言, 在服装表演的教学过程中, 服装表演教学完全是经验化。由于历史的原因, 一些老师的学历不高, 又不是服装表演科班出身, 因而理论知识面比较狭隘, 在教学中不自觉的会带入自己原专业的感觉。例如, 舞蹈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明显的舞蹈化的倾向, 本身缺乏服装表演的“实战”经验, 使得教学还是停留在技能传授的表层上。

随着服装表演专业一批批学生的毕业和服装表演行业的不断发展, 该专业优秀毕业生渐渐地为服装表演的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各个院校自己培养的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优秀服装表演专业学生成为了专业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他们的优势是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自身拥有了比较丰富的服装表演经验, 对服装表演能有更深入更直接的见解。同时, 各个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学术交流以及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加强专业教师建设。

3.2 拓展教学内容, 加强科学性和实用性

由于越来越多服装表演专业教师不断的进行学习和钻研,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因而我们看到, 各大院校服装表演专业的自编教材越来越多, 这些教材都是高校教师研究的成果,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这些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运用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设施, 同时还拓展了教学思路, 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设置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增加了舞台戏曲表演艺术、广告创意表演、摄影艺术、模特市场营销学等有关课程。这些都是服装表演专业框架内的知识, 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要不断吸取学科研究的新成果, 新信息, 做到知识优选优化, 确保学生掌握先进的服装表演技术理论和表演技能。

3.3 构建创新型服装表演的教学模式

篇9: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绿色壁垒;纺织服装;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纺织品为例,过去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的纺织品配额,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ATC协议的执行将不再成为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取而代之的将是以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为代表的绿色壁垒。 然而,国内理论界和实业界在加入WTO的环境下,对待绿色壁垒的问题上缺乏应有的敏感和足够的准备。本文在分析绿色壁垒的原因和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容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政府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对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原则,其实质是国际贸易保护的新形式,是一种全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较之其他的非关税壁垒,它更具有隐蔽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表面上的公证性等特点,因而容易转移人们的视线,不易引起贸易纠纷。其核心是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绿色壁垒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环保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构成了威胁。

我国纺织服装业之所以在国际贸易中容易遭遇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3方面原因:

首先是我国出口的纺织服装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各生产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使得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的发展仍然以牺牲环境质量,重数量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其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一半,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而且国内关于环境方面的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我国目前虽然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体系,但是由于地方和部门的狭隘保护主义的作梗,违背环保的生产现象时有发生。在这些现象发生时,也没能按照相关的法规对生产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理,使得环境标准形同虚设。

再次,认证意识低下,认证能力薄弱。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统一协调各国环境管理标准、减少世界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而制定的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由于实施该标准具有保护环境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的双重作用,许多国家近年来将对方是否通过ISO14000作为是否允许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强制性标准来执行。而我国众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对此反应迟钝,不少企业甚至把该标准等同于ISO9000,至2002年中国只有9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获得ISO14000认证,其中大部分还是三资企业。一些企业认为认证需要投入较高的费用,可能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导致认证不积极,不主动。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已经造成很大的影响,扩大世界市场的努力受到了阻碍。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入发达国家难度增加,外贸出口损失惨重。随着关税壁垒的减少,绿色壁垒问题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范围面临缩小的可能。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份报告显示,近两年我国共有近150亿美元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因绿色壁垒而受阻。我国出口商为了达到出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这些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的增多,将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使我国纺织品出口压力陡增。

2. 国际市场份额正受到严峻挑战。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长期以来一直集中在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和欧盟4大市场,出口额占据总出口的75%以上。这些均是目前绿色壁垒较为严重的地区。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出口到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的总值超过80亿美元,约占当年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13%,份额占到12%左右。因此,绿色壁垒及其迅速向世界纺织品服装主要进口地蔓延的趋势,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份额的影响将是明显的。并且,这种趋向正在逐渐显现。

3.过高的国际依存度使中国的纺织服装业面临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约在40%,如果剔除来料加工贸易,实际的国际依存度也在30%以上。因此,在绿色壁垒的挑战面前稍有闪失,就会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带来重大影响。统计表明,在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服装的出口占了2/3以上,而我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使我国的服装业承受着过大的国际市场风险的压力。

4. 进口纺织品服装的日益增长已经使欧、美等国的纺织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同时,对以日本、美国和欧洲为主要出口地的传统纺织品服装出口国而言,也正日益感受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因此,设置绿色壁垒不仅成为纺织品服装主要进口国减轻国内压力、减少进口冲击、保护本国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而且也会对纺织品服装主要出口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迫使他们在破除这些壁垒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以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因此,竞争格局的调整已成必然,重新洗牌已经开始。对中国纺织服装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如此难得的机遇和愈演愈烈的竞争局面,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可谓如履薄冰、生死攸关。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这既是一个关系到相关企业的生存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组织专门力量对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技术壁垒进行跟踪研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由专门的组织或者机构及时地收集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其他国家或地区所实行的最新的有关技术壁垒规定。对纺织品中涉及安全卫生的项目进行经常性的抽查检验,逐步让生产企业和执法部门习惯并重视纺织品服装的卫生安全标准。

2. 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壁垒”的措施,包括积极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全面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3. 通过立法,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标准和建立各种规范化运作的绿色保障机制。在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绿色安全保障。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关产品的绿色保障机制,我国的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同时,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纺织服装品的相关标准。

4. 纺织服装企业积极应对。除了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做足文章外,要了解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条例。做到在掌握目前现行的贸易技术壁垒的同时,尽可能地预测技术壁垒的发展趋势,使国内的相关企业能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并能够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同时还要掌握纺织生态学与生态纺织品、生态纺织品主要监控项目及其由来、国际上与生态纺织品有关的法规与标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同时,相关商会要加强与欧盟等纺织品服装商会、协会的交流,让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及时了解欧盟等在纺织品服装领域绿色壁垒的新动向。

5. 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逐步修订各种产品的标准,包括环境标准,使我国产品标准和相关环境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等。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本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是打破绿色壁垒的一个重要途径。

6. 对已受绿色壁垒所限不能出口的产品,要及时查明原因,迅速向政府反映,利用现有的世贸组织机制,要求主要进口国取消不合理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另外出口企业在努力提高自己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应积极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避免由于某一个国家市场关闭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7. 最后,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纺织服装业的经济运行机制,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使相关企业着重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有关产品顺利突破重重设置的绿色壁垒提供体制和技术保证。

四、结束语

总之,就我国的绝大部分出口纺织品服装企业而言,目前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能力和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方面,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绿色壁垒的出现,无论是从观念、技术还是经济效益等各个层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如果能及时更新观念、随时掌握最新信息、从技术和管理上下工夫,就有可能冲破绿色壁垒,在新的更高的层面上参与国际竞争。可以预料,以保护人类与环境为由推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将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贸易摩擦的一大特点。如果一味地消极面对绿色壁垒,不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完全有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面前败下阵来。因此,可以预计,绿色壁垒的出现,必将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这种推动在一开始是有些身不由己和痛苦的。

参考文献:

1.陈同仇,薛荣久. 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2.夏友富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2002(10)

3.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WTO.2000.INTERNATIONAL TRADE,GENEVA.

5.Krugman,Paul R.and Obss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2001.

作者简介:南京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

篇10: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现状探微

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现状探微

目前高等服装教育主要存在办学层次比较模糊、毕业生缺乏创新思维、教学体制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与产业界的.合作偏少等问题.因此,应注重培养目标层次、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学分制、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师队伍、与产业界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等,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的发展.

作 者:郑焰英 ZHENG Yan-ying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福建,福州,350108刊 名:闽江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NJIANG UNIVERSITY年,卷(期):30(3)分类号:G640关键词:高等服装教育 现状 探讨

篇11:市场调研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单纯的服装设计时期,转向市场因素、流行因素和技术因素等综合控制和发展阶段。

服装设计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象征。

服装是商品,从产品设计到市场消费都应遵循商品的价值规律。

所以,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服装创作的设计激情和创作天赋,更应是一个市场策划者,具有找准自己的消费人群、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把握产品的设计方向、延长服装生命周期的能力。

所以,必须针对服装设计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市场需求、消费者喜好和品牌风格等市场调研。

篇12:经济危机对服装的影响

摘要:服装是一种社会形态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体现,服装能够体现经济的好与坏,反过来经济能够影响和制约服装的发展和变化创新。该篇主要讲述经济危机时期对同时期服装流行的影响和服装流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经济危机 服装流行

服装是社会的镜子,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整个社会组成部分的缩影和体现,服装和经济的关系更为突出,经济的增长和衰退都对服装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讲述经济衰退危机时期对服装流行产生的影响。自从西方国家开始进入了工业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之后,服装开始变得简洁、方便和优雅。其中女装的现代化彻底的消灭了服饰上的阶级性差和性别差,那是因为战争及战后的经济复苏到来的社会变革,不仅使女性走出闺房,而且成为与男性一样的、政治、经济地位独立的社会成员,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得女性有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独特思想,女性服装的流行变化速度逐渐加快。下面就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来探讨经济的衰落对服装流行产生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重创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战乱不断,其经济受到重创,战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其中霍布尔裙于1914年左右销声匿迹,用紧身胸衣束腰的现象也不多见,裙子缩短到离地20cm左右,腰身越来越宽松。战争期间,巴黎的高级时装店几乎都倒闭。1919年出现了流行于整个20年代的基本外形——宽腰身的直通形女装:乳房别有意压平,腰部放松,腰线的位置被下移到臀围线附近,丰满的臀部被束紧,变得纤细小巧,头发剪短与男子差不多,裙子越来越短,整个外形呈现名副其实的“管子状”,这种造型被称之为boylish(男孩风貌)。

美国纽约股市暴跌期间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突然爆发股市暴跌的风潮,这一不详的征兆宣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经济危机使得高级时装业顾客数量锐减,许多时装店被迫停业,缝纫工大量失业,走向社会的女性又一次被赶回家园,要求女人具有女性味的传统观念重新回归,女装又一次出现尊贵优雅的非机能性的倾向,20年代的男孩风貌消声灭迹。然而在女性回归女性化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一次风卷而来,男性又一次出去大战,女装被迫又一次重返社会,女装再度向机能性化的男装靠拢,英姿飒爽的军服式女装(Military Look)风靡全球。细长型女装开始流行开来:裙身变长,腰线回归到自然位置,体现出优雅的女性美。其中与之相对的是夜礼服的大胆漏后背的样式。这是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期被动的色情性表现。石油危机期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经济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能源危机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环境意识,“重新认识自我”、“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使人们对80年代的大量浪费开始反省,反对流行,但对浪费资源,反对过量消费,回归自认等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时代的消费意识重新出现,70年代样式因此开始风卷而来。“生态学”的主题不仅在设计师的作品发表会上得以发展,而且在人们的实现生活中不断普及。其中的流行倾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回归自然风。在“保持大自然”的思想指导下,人们从大自然的色彩和素材出发,变现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各种自然色和未经人加工过的本色原棉、原麻、生丝等粗糙织物,成为维护生态的最佳素材,代表未受污染的南半球热带丛林图案和强调地域性文化的北非、印加土著、东南亚半岛的民族图案以及

各种植物纹样的印花织物,树皮纹路的交织色彩效果等都是90年代素材的新宠儿;2.新的节俭意识。70年代人们的消费观是重质不重量,重机能性而不重装饰性,以最低限度的素材发挥最大的效益,而90年代新的节俭意识表现在:人们不仅重视节约资源,有一种衣着简化意识,而且在新素材的开放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山本耀司发表的“木板套装”,三宅一生的“纸装”;3.重叠穿衣再次成为时髦的着装方式。随着70年代样式的复兴,70年代流行的重叠穿衣方式再次受到青睐,一般以内紧外松,内断外长或内长外短的方式进行组合搭配;4.表现现代高新技术的未来派。以现代高科技为背景,利用各种新的合成纤维高弹力织物为素材,表现出尖端技术感觉的图解性的未来印象。5.新的浪漫主义。把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或可可、19世纪末的新艺术派、20世纪20年代的装饰艺术等历史上各种艺术样式和装饰风格无秩序的组合在一起,形成戏剧性的浪漫假象。

美国房屋次贷危机期间

2008年夏天,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萧条在美国全面展开,从而引发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新的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即将上演。在欧洲,由于经济危机所受到的重创十分严重,对高级时装业是一个很致命的打击,许多品牌开始裁员,减少发布会的开销,或者取消发布会,CHANEL的巴黎办公室裁员200人、法国的Morgan已经倒闭。今年的高级时装发布会不再出奇制胜,新花样,强烈的独特性已经不再适应今年的经济走势,大多数品牌开始注重服装的机能和性能。著名的“裙摆理论”自上世纪20 年代以来再展威力:今年的长裙开始悄无声息的流行起来。新一季的秀场已经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一些设计师们的剪裁趋向传统,并且不得不放弃刺绣、丝缎、镶边等繁琐细节以及其他标新立异的元素,而以更安全的色彩如蓝、灰、黑以及更经典、平实的设计所代替。或许最近几季的时尚风向标,会不由自主地反映出主流意识的恐惧:重回经典(安全与安慰),Gothic或者Punk(内心的黑暗和反叛)。经济危机令Luxury Fashion忽然之间不再是所有人的要事;对于纽约、巴黎、香港等各大都市的时髦人士来说,或许6个月之前购买售价1800美元的手袋想都不想,如今面对一双400美元的高跟鞋却会踌躇不已。

以前是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的服装市场来说影响不大,但是随着中国的以出口为主的“纺织帝国”的帽子不断耀眼,2008年的这次次贷危机威胁到了中国的纺织企业,许多企业面临减产甚至停产的挑战,以出口为主的纺织产业进入寒冬。一些以纯加工出口为主的企业瞬间蔓延了买主,无订单可做,倒闭危机,工人失业。但是这次的重创其实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新的法宝,那就是品牌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如果一直依赖国外的进口来促进企业的壮大的话,其风险和成功率都是不可忽视的。随着人们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具有文化内涵、文化深度的品牌,仅仅是穿着上的满足不足以吸引消费者。国内的现状是被国外的品牌充斥着,奢侈品牌更是全一色的外国品牌,中国需要自己的品牌,这种品牌是要打到国际上去,这次的次贷危机给中国的纺织业带来的是一种挑战,一种机遇。

篇13: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一、 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影响

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两大方面:一是零关税的影响:TPP成员国内部实行零关税, 我国纺织行业仍按照WTO规则出口, 将比TPP内部贸易高出约10%的关税, 这将直接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二是原产地规则的影响:TPP的原产地原则是“从纱开始”, 自贸区内的纺织服装生产、贸易将逐步平衡, 产业链将逐步配套, 目的是促使成员国减少从中国进口服装面料和辅料, 进而增加从美国和墨西哥同类产品的进口。从我国2015前1-10月的出口数据来看, 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严重影响已经提前显现出来, 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2015年1-10月我国纺织服装分类出口贸易同比负增长

受TPP及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2015年纺织服装出口非常困难, 贸易额出现严重滑坡。从表1可知, 2015年前10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2350.4亿美元, 同比负增长5.41%, 除2月份外, 九个月份表现为负增长, 其中最大的负增长为3月份的32.62%。2015年前10个月服装出口额1439.46亿美元, 同比负增长7.48%, 除2月份外, 九个月份表现为负增长, 其中最大的负增长为3月份的35.4% 2015年前10个月纺织品出口额910.9亿美元, 同比负增长1.93%, 除2、6、9月份外, 七个月份表现为负增长, 其中最大的负增长为3月份的29.15% 由此看来,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势十分严峻。 (见表1)

2、2015年1-10月我国纺织服装对TPP成员国出口大多在下降

TPP12个成员国经济总量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达到了40%, 涵盖约1/3的全球贸易, 同时也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根据中国海关统计, 2015年1-10月份,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主要市场的40个国家中, 有TPP成员国9个, 从图1可以看出, 由于TPP生效还有些法律程序未完成, 我国对美国、马来西亚两国的纺织服装贸易保持小幅正增长, 我国同期对日本、越南、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墨西哥、新加坡等七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分别下降了12.21%、4.32%、4.61%、1.93%、7.93%、4.94%和9.01%, 其中服装出口分别下降了12.61%、32.97%、7.56%、2.32%、8.21%、10.62%和12.11%, 由此可见, 我国对TPP成员国出口大多在下降。 (见图1)

二、我国纺织服装应对TPP的出口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出口国。TPP的12个成员国, 尤其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 近20年来, 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占中国对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大约在35%以上。纺织服装是TPP谈判的重要内容, TPP协定的签订势必会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尤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和出口会带来严重影响和冲击, 因此, 必须通过如下“四个加快”积极应对。

1、加快纺织服装出口发展方式转型

加快出口发展方式转型, 关系我国对我开放的大局, 也是实现对外经济贸易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TPP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发展方式转型的催化剂。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发展方式转型重在“四大转型”, 即我国纺织服装由主要依靠OEM的粗放型增长向OBM的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由单纯的出口型增长向投资+贸易增长转变;由单纯的产品型出口向全球价值链构建与治理转变, 由主要向国外卖产品向卖品牌的转变。

2、加快纺织服装出口产业结构升级

在TPP环境下, 我国纺织服装要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加快出口产品结构升级, 重要的是要做到“六大升级”, 即纺织服装中国制造向“智造”的升级;由主要出口衣着用布向工业用布、装饰用布的升级;由主要出口纤维、纱、面料向中高档服装或其他制成品的升级;由主要出口休闲服装向西装、时装的升级;由主要出口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升级;由主要出口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向低碳、绿色生态产品的升级。

3、加快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创新

市场是出口的前提, 创新是纺织服装出口发展的动力。在TPP背景下, 纺织服装企业要在商业模式、技术、产品创新的同时加快出口市场创新。加快出口市场创新重要的是要做到“四个加强”, 即要加强国际市场布局, 继续维护好与欧盟、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的客户关系, 同时注重自身的“一分三专”的渠道建设, 即办好国外分公司、专卖店、专柜、专门市场;要加强利用“一带一路”、FTA的发展契机, 积极地“引进来”和“走出去”, 通过自营和特许经营的方式, 扩大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提高其出口额和市场份额;要加强发展跨境贸易, 构建互联网推广平台和交易平台, 认真做好网上宣传、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要加强通过FDI、国际展会带动出口。

4、加快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

TPP正在影响全球贸易政策变革和全球纺织供应链的重塑, 迫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主动地“走出去”。为了积极应对TPP的挑战, 我国纺织服装“走出去”重要的是要做到“四个三”, 即抓住“一带一路”、FTA和欧美国家再工业化的三大机遇积极“走出去”;运用国际营销网络、绿地投资和资本运营三种方式适时“走出去”, 利用品牌、技术、资本三大要素主动“走出去”;加强政府指导与企业主体、企业国际化与全球价值链、投资与贸易三个相结合更好地“走出去”。

综上所述, TPP协定的签订, 将重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 也将重塑纺织全球产业链。这无疑对没有加入TPP的我国的出口贸易, 尤其是纺织服装出口贸易产生极大的威胁和冲击。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TPP影响的严重性, 充分认识到加快纺织服装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必须加快纺织服装出口发展方式转型, 加快纺织服装出口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创新加快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 促进我国纺织服装持续稳定的发展, 实现纺织服装大国.向纺织服装强国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徐长文.T P P的发展及中国应对之策[J].国际贸易.2011 (03)

[2]陆圣.TPP对太平洋地区纺织品服装贸易流量的潜在影响[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3 (05)

[3]李罗莎.T P P的影响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全球化. (2014 (03)

[4]左宗文、姚新超..基于中国和TPP成员输美纺织品服装数据的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5 (01)

[5]白树强、郭明英、程健.TPP对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J].管理现代化2015. (02)

篇14: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验厂制度;跨国采购商;纺织品服装贸易

一、跨国采购商验厂对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分析

验厂或称工厂评估(Factory Evaluation),指许多大的跨国公司对在我国的合约工厂进行定期的检查,以确定工厂的实力是否符合公司要求的行为。验厂时,外国客户会派出验厂员或委托第三方验厂员到工厂,对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仓储的整个生产过程以及工厂的管理进行实地考察。工厂能够通过采购商的检验评估是能够接到订单的一个前提。

1、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企业的影响。

(1)验厂制度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竞争力。高额的验厂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企业在接定单前。自行根据认证标准进行整改。迎接客户验厂。第一次验厂不收费,如果不合格,限期整改。第二次验厂收500美元一1000美元不等,如果第二次验厂又没有通过,再给一次机会,这次仍要收费。第三次通不过就取消定单。各企业对验厂都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企业成立了人权验厂部、验厂事务部,专门负责验厂的工作。企业为了保持出口增长优势。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改善劳工条件,争取达到或接近验厂条款。而这一改善过程必然要耗费企业很多时间和精力以及更多的管理费用和成本。从成本角度看企业的竞争力将大幅度降低,甚至在达到验厂标准的管理改革和创新后,会造成企业由于基础投资资金的短缺而导致企业正常运作的阻碍或是停滞。验厂可能泄漏我方商业秘密。通过验厂,外国客户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我方出口纺织品的价格构成和技术装备情况。这有可能导致外国客户比我国政府部门还了解我国的企业运营和行业动态。因为他们有一个依据验厂报告建立的内容涵盖全球的纺织品市场的庞大数据库,从而使我国的纺织企业在询价和报价阶段已经失掉了先机。很多企业由于验厂制度增加了企业成本,企业议价能力也降低了,这样企业原有的竞争力也就降低了。

(2)验厂制度阻碍了民营或私营小型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发展。验厂制度是比照SA8000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的一些检测项目,而SA8000并非欧美政府的强行规定。仅为美国民间机构SAI于1997年制定并推行、由欧美跨国采购企业推动的企业道德标准。SA8000标准和一些苛刻的验厂条款对我国众多的民营或私营小型企业来说是个很艰难的门槛。如果完全恪守SA8000标准,工人将无法延时工作,这将过高地提升产品价格,因此处于同质化竞争的一些企业选择了放弃订单。某些“验厂”条款比SA8000更为苛刻。已成为隐形贸易壁垒。

2、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随着我国纺织品贸易额的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都要面临验厂这一关。但目前大部分工厂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跨国采购商验厂触及到了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加工产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长期以来,“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生力军,是民营企业由小到大、自弱至强发展的依托所在。然而,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恶劣劳作环境、低薪水平、雇佣童工、加班加点等常见的社会问题。而在当今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纺织品、服装、鞋帽等)的利润率已经很低的现实情况下,许多出口企业若要采取措施达到跨国采购商的验厂要求。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可能使其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丧失殆尽,因此验厂制度必定会影响我国目前的出口规模和竞争优势。

当前,中国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既有传统的纺织服装强国,又有新兴的纺织品出口国,配额取消后,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导致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使得部分订单外流。纺织业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力需求量大,中国纺织行业直接就业人数达1900万人,相关行业还有数千万就业人口,所以在我国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就业渠道。而原本符合我国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纺织厂因缺乏应对外国客户验厂的经验。而导致工厂验厂不合格,致使外商将定单转给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纺织企业,使我国丧生了许多工作岗位。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工厂在验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验厂经验不足。首次验厂,检查人员通常会先看一些文本资料类的东西,比如企业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出口许可证,还有质量和环境等的认证证书,然后会对工厂生产流程、管理、环境各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监督。其中。外商验厂的重点放在检查其遵守劳动法规和安全法规的情况上面。他们会找很多员工谈话,问一些非常细致的问题。采购商还会派人来临时随机的进行抽查,经常搞得工厂措手不及。许多企业就因为在其中某一点上不能达标而痛失国际订单。验厂需要工厂准备各种文件资料,不同的客户对资料的要求还不尽相同,而且还需取得当地消防、劳保、保险、工商部门的证明,在旺季平均一个月要迎接2个—3个客户的验厂,这需要工厂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现在纺织品的交货期都很紧,加之信息不对称。所以,有时工厂在面对验厂时会感到很困惑,不知该如何处理才恰当,他们需要熟悉国际惯例和行业规则的专家的指导。

2、企业在验厂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现在和以后的验厂都不大可能单纯的做假了,许多欧美客户也意识到中国目前的工厂在应付验厂时所玩弄的伎俩。他们现在的要求也不会像以前那么的死板了,一定要达到怎样的标准,一定要少于多少加班时间,一定要给足最低工资加班费的做法没有多大进步性的意义。因为工厂都在整一些假考勤假工资。接触过的几家欧美客户现在做法是:首先工厂要以最真实的状态展现给客户,如果客户觉得工厂不是太离谱而又有改善的信心与决心。是可以合作的。将来的跨国采购商验厂制度将越来越完善,企业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想蒙混过关,一定要熟悉主要客户的验厂制度,推进企业给改革,从根本上达到验厂要求。

三、对策及建议

1、政府方面。

首先,应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事实上,我国出台的《劳动法》中有很多规定都比很多验厂条款更加严谨,具有更高的标准,但是我们的执法机构在对法律法规实施的严肃性不够,致使很多法律条款只流于形式,而并未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政府能够充分发挥监督和指导职能,让企业的运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明确化。

其次,应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体系。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质量认证及环境认证,都是企业通向国际市场的绿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企业产品就是因为缺少认证而被国际市场拒之门外。所以政府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体系。确保认证机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着手建立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机构。为社

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相关服务。

最后,应建立验厂和各类国际认证信息平台。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各类国际标准的预警机制。收集、跟踪国外标准的相关措施,建立信息中心和数据库,为国内企业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同时,还要发挥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在信息情报支持、组织企业应诉等方面帮助企业应对跨国采购商的验厂制度。

2、企业方面。

(1)建立企业自我验厂制度和体系。跨国公司进行验厂,程序和内容是有章可循的。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守则,这些就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目前,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高层次的概念,但仅就验厂来说,检查人员检查的重点还是放在员工的工作条件、环境和待遇等基本社会责任问题上面。作为一个出口型生产企业,至少应该有自己的COC。COC即Code of Conduct的首字母缩写,一般被称为“工作守则”或者“社会责任守则”。是公司内部制定的或自愿采用其他专业组织已经制定的政策或标准。它承诺公司对所有商业伙伴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分包商的劳工问题负有责任,要求所有商业伙伴遵守基本的劳工标准和当地劳动法规。为工人提供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守则涉及童工、强迫劳工、职业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惩戒措施、歧视、工作时间和工资报酬等,也有一些公司加入环境保护、慈善活动和社区关系等内容。但是如果企业完全遵照某个COC而通过一家公司的验厂,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顺利通过其他公司的检查,因为各大进出口公司、跨国公司或者各个国家对于社会责任都有自己不同的标准,这就给生产厂商带来很大的难度,会让他们总是疲于应对各种不同的验厂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劳工组织、人权组织等非政府组织联合各大跨国公司,一起制定了不少社会责任守则和认证标准。其中较有影响的有SA8000、FLA、ETI、ICTI、WRAP、OHSASl800等一系列标准。企业应当建立自我验厂制度,设立专门的验厂部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研究主要采购商的验厂条款,找出异同点,这样不但能够顺利通过验厂、还能够节约验厂成本。

上一篇:浅析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下一篇:一年级《影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