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单元整体教学

2024-04-24

4单元整体教学(精选6篇)

篇1:4单元整体教学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组解读

(一)一个新的起点单元

首先,这是新学段(第二学段)的起点。对比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有这样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单元开篇多了一页单元导读,这导读是给老师看的,更是给学生看的,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要学什么,要达成怎样的学习目标。二是习作单独作为一个板块呈现,不再如二年级那样将“写话”放在语文园地当中。三是课文分为了两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四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被“交流平台”取代,不再安排“我爱阅读”。第一个变化,我觉得它契合了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自我建构的需要。学生走过了低年级的浪漫,开始向比较理性的自我认知过渡,在学习上,应该逐渐学会根据具体的目标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老师把目标藏着掖着的学习,即使有趣,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始终是盲目的,是不会有自我管理活动生发和参与的。这一变化是我个人最欣赏的。我在自己的教室课程探索和实践中,就已经在这方面尝试了好几年——每周会为学生提供一份“母语学习周计划”,让学生清楚接下来的一周要学什么和达到哪些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鞥明明白白地展开学习活动,就能有目标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第二个变化,是相对于第一学段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原人教版教材而言的,它不仅仅是努力体现习作教学本身的课程序列化,也强调了“写”和“发表”的重要性。读再多的书,增长了再多的见识,涵养了再好的性情,不会观察和思考,不会用清通、适切、准确、得体的语言来表达,终究成不了“自己”。第一次习作,聚焦“体会习作的乐趣”,是科学的目标设计,因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新任务的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内驱力,意义的理解是其次。第三个变化,主要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的,体现的是方法的迁移运用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交流平台”替代了“识字加油站”,既是重点学习目标的升级和转变,也是教室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方法和基础,还是对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梳理和内化。作为新学段的起点单元,它还通过编排形式以及教师在准确以及创造性理解基础上的教室生活实践,给学生以后如何更多地自主性创造自己的母语学习生活,提供了认识、方法和策略、习惯等方面的示范。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对以后的母语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也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二,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新起点,对校园生活的认识开启了新的体验和评价模式。认知发展的新起点体现在多个方面,选择校园生活恰恰是最适合的一个方面,这是学生体验最真切的“境遇”。一二年级的学生心目中,自己的校园生活,甚至自己班级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认为的校园生活的全部,他们也缺乏反思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到了三年级,身心的发展之外,无论是生活探索范围的扩大还是随着阅读带来的视野的扩大,都让学生有了突破原有认知的需要。通过校园生活主题单元的开启,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生活探索开去,了解到不同校园的同与异,在对比中发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了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对学校的想象和期待;从故事中学习反思自己在校园、在课堂中的角色、姿态和责任…… 第三,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起点。第二学段是学生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实践向逻辑思维实践过渡的阶段。将单元学习主题和重点目标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带着目标去学习,就是在帮助学生体验一种有依据、有逻辑的学习。例如,让学生聚焦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涉及了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把要表达的意思充分地表达出来,是需要语言运用的策略的,语言积累的价值就在于能创生出属于自己的新鲜感的语言。包括口语交际(分享“我的暑假生活”),包括习作(“猜猜他是谁”),都更突显出言语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有了逻辑思维的陪伴甚至管理,言语思维的品质就会一步步提升,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输出性的表达,都将拥有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期待,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批判精神的萌芽也有赖于此。

(二)这是一个学习目标清晰而科学的单元

学习目标清晰既表现在导读中明确表述了出来,也体现在每项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如第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

(点击图片可放大)

虽然只有第一题明确提出了“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但后面两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都是以课文学习为起点和基础引发的话题,教师应该适当地通过评价,将“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运用渗透在“说一说”的实践中。这一目标不断在课文阅读中得到多种学习形式的落实,读、说、写,目的是要成为学生阅读中养成关注和积累的习惯,在说和写中慢慢转化为能力,养成一种自觉。

习作“猜猜他是谁”,这个内容本身就与学习目标“体会习作的乐趣”相吻合——是一个具有游戏性质的习作活动。当然,习作的乐趣不仅在内容上,还在表达实践上,学生表述准确,如果还能有新鲜感——这是与阅读目标的关联——乐趣就会更深一层;学生的描述准确表现了同学的特点,让其他人读了后能很快猜出来,成就感又会带来印象更深刻的乐趣;教师将学生的第一次习作用某种形式“发表”出来,这一乐趣就成为下一次习作的驱动力了。

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落实的层次性和学生兴趣、接受能力、内化水平的匹配上。落实的层次性,以“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例,每篇课文内的学习有层次(前面已经呈现,不再赘述),三篇课文之间也有层次性。三篇课文之间的层次性,从第一篇的读中体会、说中尝试运用,到第二篇的读中自主发现、仿写中尝试运用,再到第三篇略读课文中的读法运用,是很循序渐进的。

(三)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单元

作为母语学习的主题单元,都应该是具有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单元。这种开放性学习空间,不能仅仅是靠教师个人的理解和教学主张来创造,教材主题单元本身,无论从主题上还是文本的选择和组合上,也应具有开放性。

首先,校园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内容和话题,因为校园生活的丰富性,因为对校园生活体验的差异性,因为校园生活表达方式的多元性——学生可以在母语学习的基础上,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校园生活。校园生活的丰富性,文本中有,习作中也是一个具体的表现。第二,三个文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讨论校园生活的,角度的多元化,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很自然地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分享校园生活,文本的拓展就有了合逻辑的选择。例如,既契合校园生活主题,又可以进一步落实“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文本可以拓展《山沟里的孩子》等,整本书有王淑芬的《三年级花样多》等。再者,《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的作品,吴然的很多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里,都有“新鲜感”的词句,如《走月亮》《珍珠泉》等,也可以作为开放性教室课程的一个选择。还有泰戈尔《新月集》,开个小学的读书分享会,或师生、家长参加的朗诵会,也是一个选项。

关键是,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根据课时的总体安排和规划,用好用活这个单元,创造出学生受益的教室课程生活来,建构“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叶圣陶语)的、具有逻辑的母语课程。

(四)这是一个文本选择上有瑕疵的单元

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的,教材是人编写的,不可能十全十美,缺陷和不足是不能避免的。个人认为,这个单元在文本选择上,是有瑕疵的。前两个文本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品质上,都是经典的,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好例子,好榜样。第三篇,就有了明显的落差。当然,这可能是因为要选择一个新的角度来呈现校园生活,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敢于在学习中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才选择了这个文本。但是,就落实重点学习目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而言,这个文本是难以胜任的,这也是文本的内容和体式所限。不是说文本中完全没有这样的词句,而是很少很少,如果是“关注词句表达的准确性”,倒是不错的选择。

二、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3)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四、单元整组课时规划建议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说明 备注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一课时 作为开学第一课设计,开学前一周布置学生按要求做好准备 “日积月累”做一个“古诗词中的童年”晨诵专题,时间持续一个月。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三课时 先学习单元导读,讨论对校园生活的认识、感受,明确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以学习单的方式完成字词自学和读通课文的课内预习。拓展阅读《走月亮》,学习摘抄有新鲜感的词句,开始学习做不同特色的阅读手账(方案2:拓展阅读《山沟里的孩子》)

花的学校 三课时 拓展阅读《孩童之道》《金色花》,建议布置《新月集》亲子共读活动。

不懂就要问 一课时

习作 两课时 紧扣一个“趣”字展开表达实践活动

语文园地之词句段运用 两课时 第二题融入课文学习和单元整理活动2。

单元整理 两课时

1、字词整理与积累;

2、吴然作品、泰戈尔散文诗班级朗诵会及新鲜感词句分享;

3、优秀习作分享与发表。

教学建议

开学第一课(口语交际)

一、为什么要设计为开学第一课?

在开学第一课分享暑假精彩生活,既是为了对暑假生活做一个有意思的自我总结和展示分享,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比感受暑假和校园两种成长生活的不同精彩和相互联系,为接下来的校园学习生活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这是分享课,也是衔接课,还是开启课。

结合第一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可以有意识地将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关注渗透在对学生分享的评价中——对于学生来说,“新鲜事”里往往会很自然地蕴藏着“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课前要做哪些准备?

为了让学生对这节口语交际课充满期待,教师可以在开学一周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请学生做好分享暑假生活新鲜事的准备。在布置任务时,提出具体要求,做必要的指导,如可以和家人一起选择要交流的新鲜事,准备好相关的图片、实物,甚至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制作PPT。当然,先试着给家人讲一讲,听听他们的建议是不可少的。甚至,教师可以提前制订一个评价量规,给学生在做准备时参考。

三、这节课可以怎么上?

教师要准备一个热情洋溢的开场白,调动学生分享的积极性。

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两种分享机会,即小组内分享和班级内分享。具体操作是:第一步,小组内按照要求分享,组员根据评价量规推选一人当堂在班内分享;第二步,每个小组被推荐的学生做班内分享,师生即时评价,教师评价有意识关注语言的“新鲜感”;第三步做活动延伸,和学生商量每天抽出固定的10分钟,让剩下的学生每天两到三个在班内分享。为了让学生收获明显的成就感,享受这种学习生活,可以将多种多样的奖项渗透在评价量规中,如最新鲜的故事、最佳口才、最美PPT、最有故事的实物、最精彩的图片…… 当然,分享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发现、小结效果突出的分析方法、策略,真正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0 2 《大青树下的小学》 文本解读

一、如何理解题目的变化

用过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老师会发现,这篇文章在部编版教材中时,题目从《我们的民族小学》改成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如何理解题目的这种变化?有人是这样解读的:

课题有了变化,由原来的民族小学改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教材编写中国家意识的体现。因为,这所学校,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学校,不是哪个民族独立的学校。大青树,就是这所学校的地域特点---边疆特色。

虽然课程一定会体现国家意志,虽然一联系上新时期的国家情怀就显得“有底气”,我还是觉得这种解读太牵强。我倒觉得原来的题目恰恰是为了体现我国是一个民族大团结的国家。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爱读书‟种植在孩子们心里”的作家吴然,他的不少作品都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如《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等。翻阅吴然的作品集可以发现,以往的集子,如《天使的花房》中,这篇文章题目是“民族小学”,还有的题目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和花朵说悄悄话》);2018年5月出版的吴然语文阅读课堂系列丛书中,这篇文章收录在《大青树下的校园》中,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从这些信息当中,我们很难确定吴然最初用的是哪一个题目。用心阅读吴然的散文作品,从他作品的内容特点、语言风格和主题特色(儿童散文,优美的笔调、馥郁的诗意和跃动的童心)等方面看,我更愿意相信这篇文章最初的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个题目有着朴素的诗意,让读者很自然地想到环境的美好、故事的温馨、情感的淳朴……同时,对照文中表现的“民族融合”的主题,也显得自然而含蓄。这些,“我们的民族小学”都是无法企及的。

二、欣赏——一篇诗意盎然的儿童散文

这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构思巧妙表现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景象;结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开篇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很长的句子,却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它像是一个自然变换的镜头,镜头随着不同方向远景的移动向同一个近景聚焦,让读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从不同方向走来的小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这句话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期待: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后面的内容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这篇儿童散文,遣词造句和语言节奏都富有儿童情趣,词句朴实优美,节奏活泼明快。通篇语言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晓白如话,又诗意融融。例如第一句三个“从”到三个“有”一个“还有”,长短句参差有致;“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真好听”三个字看似平平常常,却在语境中更让人很自然地产生了遐想,再接着读后面的描写,发现这“真好听”是那么具有吸引力。最后两句,句式基本相同,边读边感受,仿佛觉得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都有了生命,都在欣赏着这美丽的校园。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描画出的几个美好和谐的画面。一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们来上学的景象,小朋友们的出现,让整个校园都变得绚丽多彩,朝气蓬勃;二是树、鸟儿、蝴蝶、猴子都倾听小学生们朗读课文和各种小动物看小学生们课下玩耍的画面,前者令人陶醉、神往,后者让人感受到了天真、可爱;三是对铜钟和影子的特写,定格出一幅充满温情和希望的美好画面。

显然,这是一篇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的散文,白描手法,朴实语言,典型画面,把日常的校园生活写得真切,写得如诗如画,让熟悉这种学习生活的孩子们读了感到自豪,让不熟悉这种学习生活的孩子们读了感到新鲜,产生向往。

三、批判——一个学习价值清晰的文本

批判在这里指的是全面深入的分析判别,即用更高要求的眼光对文本进行审视和判断,最终厘清文本本身之于课堂学习的价值。批判是基于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它强调独立思考,强调思维和判断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批判还直接与创造性相联系。(《欣赏 批判 联系 建构——文本解读的四个关键词》)把这样一篇儿童散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学习价值表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再从学习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第一个维度,不同地区的学生关注点一般是不同的,这正好与课后第二个思考题(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的设置意图相吻合。“特别的地方”,不同地区的学生答案会不一样。学生认为特别的地方,也是学生感受最深的地方,是课堂上阅读这篇文章的兴趣激发点,或者深入阅读的切入点。第二个维度,要想到学生会对词句内容感到新鲜的有哪些,如何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对词句表达形式和策略的兴趣上来。就一般性学情来看,第一自然段第一句、最后一句,第二自然段对窗外安静景象的描写,对小动物的描写,最后一个自然段选择对铜钟和凤尾竹影子的描写作为结尾……这些都值得关注,值得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第三个维度,既是对单元主题的回应,更是为了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校园生活,观察自己的校园生活,还可以探寻更多不同地区小朋友的校园生活。这也正好与课后第三题是对应的。

这样一梳理,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学习价值十分清晰的文本。

四、联系——为学生的学“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

一个文本,无论是为了实现哪一具体的母语学习目标,都不能孤立地运用。一则,孤立的运用,犹如碎片化阅读,是不完整的,是很快会从脑海中被无意识地抹去的;二则,能力的形成,方法的习得,志趣的树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巩固和强化;三则,建立联系是赋予生活和学习以意义的基础,母语学习应该是一种有联系的生活,这种联系的建立,指向的就是为学习“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叶圣陶语)——沟通生活的境遇、文本拓展的境遇、单元整体的境遇等等。这篇课文的学习也不例外。

有联系的母语学习生活的创造,落脚点是学生的经历、实践和体验,但却始于教师“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文本解读。

先说重点学习目标引领下的单元整体的境遇。教师要在解读时弄清楚:

1、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的重点学习目标是什么;

2、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在怎样的层次落实重点学习目标(以学生的发现和交流为基础,能区分词句表现内容和表达形式、策略的新鲜感,初步学会聚焦新鲜感的用词、造句);

3、在这篇文章学习的基础上,下一篇或者在拓展文本阅读时,重点学习目标落实的层次是怎样的(能自觉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尝试分享自己体会出的新鲜感的表现);

4、在习作时渗透有新鲜感词句的运用与这篇文章的学习有怎样的联系(把握好度,把握好主次,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也就是说,这一篇文章的解读,是要胸怀整组的,要运用系统思维,要确保在课堂学习实践时,让学生感受到不是在孤立地读者一篇文章。

再说文本拓展的境遇。夏丏尊在《关于阅读》一文中指出:“我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因为每学年所授的选文为数无几,至多不过几十篇而已。选文占着国文课的重要部分,如果于一学年之中仅就了几十篇文字本身,得知其内容与形式,虽然试验时可以通过,究竟得益甚微,不能算是善学者。受到一篇选文,对于其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原该首先理解,还须进而由此出发,作种种有关系的探究,以扩张其知识。”前辈近百年前的观点,永远不过时。前面在进行单元整组学习规划时已经提到,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安排三个课时。一般都是两个课时,为什么要安排三个课时呢?这也是在文本解读时就想好了的。面对一个文本,学生可能还不会从作者或者内容、主题等角度去建构一段有意思的阅读生活,他们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方法策略等都有明显局限。作为引领、陪伴、规划学生学习的教师,恰恰是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素养的。

教材选择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开篇,是主题的需要,是目标落实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吴然的儿童散文里,有很多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积累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其中选入过小学语文教材的就有《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等。从作者作品的角度,立足“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个点,这几篇文章可以有选择地引入课堂;同时考虑内容主题的话,吴然还有这样一些儿童散文《学校旁边一条河》《我们的树林》《老师的礼物……

单元主题是校园生活,三年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理解,需要更开阔的视野。从这一角度建立联系,可以引入《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写了偏僻山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语言也是朴素而诗意的,有很多“新鲜感的词句”。

是从作家作品角度还是主题角度建立更广阔的联系,进行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生活的整体规划等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沟通生活的境遇,当然就是从“大青树下的小学”联想到自己的校园,观察、体验、分享、表达,也可以听听爸爸妈妈说说他们小学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地方的小学校园生活……至于到底选择在哪些个方向上创造“相当的境遇”,同样要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生活规划的需要了。

五、建构——绘制以“这一个文本”为基础的课程生活蓝图

建构,就是直接指向课堂的解读和创造,就是从“这一个文本”出发对“这一段”教室课程生活进行比较细致的蓝图规划——不是写意的,而是工笔的轮廓勾描,同时还要想一想某些细节。也就是说,在文本解读的同时,学习目标的定位、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成果的呈现和评价等等都有了第一预设。看似这不是文本解读本身的事,但确确实实是文本解读应该抵达的重要一站。

《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解读,可以建构这样一幅蓝图——

(点击图片可放大)

教学建议(设计简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单元导读”和交流,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对单元学习充满期待。

2、运用学过的方法,借助学习单,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通过边读边思边圈画,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清楚课文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哪些事情,能根据课文内容说清楚自己觉得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学习准备:

设计学习单—— ★第一遍读课文,我通过查字典、借助拼音并联系上下文,把这些生字变成了熟字(抄写在横线上或在课文中圈出来)。

★对照田字格,我发现自己已经会认会写的字有,我通过观察、练习,学会了写下面的字(在田字格中写两遍)。

★我认真练习朗读了课文 遍,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了。★通过读课文,我发现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跟我们的学校(一样 不一样),我将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做上了记号(画上波浪线),还读给同桌听了。课文中还有我不熟悉的事物,它们是:。

教学过程:

一、聚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话题小讨论:你觉得校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自读“导读”,思考:你从“导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收获,教师小结谈话,帮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过渡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习。

二、借助学习单,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检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的同时指导读好长句子的节奏。如“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2)听写词语:早晨、绒球花、汉族、打扮、朗读、安静、影子、鲜艳的服装、停在花朵上、粗壮的枝干。听写后评价,针对性指导书写。

(3)说一说:大青树下的小学与我们的学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不同的地方或者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情景。交流文中不熟悉的事物,教师运用图片、“资料袋”等帮助认识这些事物,如坪坝、绒球花、铜钟、山狸、凤尾竹等。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思,梳理课文内容。

1、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清楚课文向读者介绍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哪些事情。(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

2、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大青树下的小学“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的特点。(绚丽多彩、好听和安静、热闹)

3、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觉得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读懂这是一所边疆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孩子在一起学习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细心体会的方法,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新鲜感具体体现在哪儿,感悟表达特色,朗读丰富积累。

2、联系自己的学校生活,选择一个场景(具体地点和时间的情景),对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品读文字,体会新鲜感,感受语言魅力。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把自己觉得写得有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与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觉得有意思。

2、组织班级交流,品读有新鲜感的词句,内化语言。

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在联系中,通过具体词句的品读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新鲜感的词句”既是指自己觉得新鲜的词句,也是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表达方式巧妙、表达效果明显的词句。

预设(1)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读着这句话,就像眼前出现了流动的画面。从三个“从”三个“有”一个“还有”,感受这句话的节奏感。通过多个学生的合作朗读感受这种节奏感和丰富的画面感。

预设(2)“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这句话作为第二自然段,一是用声音连接画面,巧妙过渡到下文上课的情景;二是写出了边疆小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三是拟声词给人以自然、悦耳之感。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读出钟声的节奏,引导学生感受钟声的自然、悦耳、悠扬;师生合作读,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教师接着读下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感受过渡的巧妙。

预设(3)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可以调换这两句话的顺序,引导学生体会两句话的关系,从而感受到这样写的妙处。

预设(4)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为什么文章最后写到“古老的铜钟”“大青树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不用做分析解释,引导学生抓住“古老”“粗壮”“洁白”等词和省略号,边读边想象诗意的画面,边读边联想“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的情景(省略号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这两句特别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这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赞美和喜爱。

3、师生合作,美读全文。

4、摘录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到笔记本上。

二、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1、谈话: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2、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习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习、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习说一说。(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方案一目标: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感受吴然儿童散文朴素诗意的语言特点,欣赏、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激发课下阅读吴然儿童散文的兴趣。方案二目标:拓展阅读《山沟里的孩子》,体会不同地区儿童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欣赏、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学过程: 方案一步骤——

一、教师朗读《走月亮》,学生倾听,然后说一说听过之后的感受。

二、对比倾听教师朗读《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走月亮》语段,交流猜想与发现。

对比语段第一组: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大青树下的小学》)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走月亮》)

对比语段第二组: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大青树下的小学》)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走月亮》)

三、自读欣赏《走月亮》,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朗读分享。

四、自读欣赏《珍珠泉》,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朗读欣赏《走月亮》《珍珠泉》。

六、摘抄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七、介绍吴然和吴然的儿童散文,推荐阅读吴然儿童散文系列。方案二步骤——

一、教师谈话,激发阅读《山沟里的孩子》的兴趣。

二、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发现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和这些词句的特点。

三、分享交流,朗读欣赏。

四、摘抄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也可以有第三方案哦!)附: 走月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珍珠泉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难道是有许乡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小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山沟里的孩子

清晨,天还没有亮,山沟里还黑着。

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傍晚,太阳落山了,山沟里很快地暗下来了。

孩子们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背着书包结伴回家。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远远近近,说说笑笑,夜雾笼罩着他们。

天边的云黑黑的,山沟里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羊栏边的黄狗汪汪叫,天黑洞洞的。忽然,天空中亮起了一盏灯,哦,那是月亮哟,它把清辉撒向山野,照亮了孩子们回家的路。

传说,山沟里埋藏着一把金钥匙,谁能找到它,谁就能打开智慧的宝库,改变山沟的面貌。山沟里的孩子们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在辛勤刻苦地寻找。他们要用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用知识的力量改变村庄,改变山沟的穷面貌。

啊!山沟里的孩子不怕从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灿烂的黎明…… 0 3 《花的学校》 文本解读 1 我第一次读泰戈尔是在近三十年前,那时正在读师范。印象深刻的有三个集子——《新月集》《飞鸟集》《吉檀迦利》,最喜欢的是《新月集》。记得当时写了好几千字甚至有上万字的感想,还在周记上模仿他的写法创作过几篇散文诗——这些文字早就不知湮灭何处了。

当初读泰戈尔,是真正的“素”读,除了集子,找不到任何可以启发和参考的文字来帮助自己理解,但是“童真”“母爱”这些主题还是很快就领会了。参加工作以来,除了晨诵,没有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过泰戈尔的作品,也就没有再认认真真地欣赏、解读过。为了课堂,为了学生的学而解读《花的学校》,这是第一次。

因为有的教材版本中选编过《花的学校》,我很想知道教学过此文的老师们是如何进行解读的,便上网搜索、阅读、对比,发现几乎没有找到一篇“为课堂”的解读,要么是做浅层次的文学欣赏,要么是做知人论世式的读解,没有一篇是从作品欣赏到教学解读的。关于文本解读,我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要立足四个关键词展开,即欣赏、批评、联系和建构。接下来我还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和思路,来呈现自己的解读。郑振铎翻译的《花的学校》,的确是一篇经典。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品读,你会不知不觉随着文字走进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自然的博大与多彩,有花儿-儿童的纯真与活泼,有欢欣鼓舞的热闹,有心思安恬的温馨……雷云轰响,阵雨落下,湿润的东风吹着口笛,这是热情的夏天,这是自由的季节,这是大自然对“一群一群的花”的召唤、迎接和馈赠,所以,这些花儿“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儿童-学生看见了这些“狂欢地跳着舞”的花儿,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亲爱的妈妈,这些美丽的花儿原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雨一来,他们就放假了”,就“冲了出来”。儿童要告诉妈妈什么呢?花儿在地下学校的不自由、不快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放了假后的欢欣——一出了学校,他们觉得树枝、绿叶是在为他们欢呼,雷云是在为他们鼓掌。甚至,儿童看明白了,这些花儿“冲了出来”,是要回到家里,回到“星星所住的地方”,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就像这个跟妈妈诉说的儿童一样。

读到这儿,或者,我们早就发现,这些花儿,不就是正在向妈妈诉说的孩子吗?花儿的心思,就是孩子的心思啊!

是的,这里有童真,有童趣,有童年的幻想——东风吹着口笛,雷云拍着大手,花儿的家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他们“扬起双臂”奔向“自己的妈妈”。还有,是的,还有他们这么渴望着“放假”,他们是迫不及待地从“地下学校”“冲了出来”。新的问题来了。诗人泰戈尔到底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真的仅仅是赞美“童真”和“母爱”吗?诗人泰戈尔为什么要在诗中将“学校”塑造为“反面形象”呢?仅仅是因为儿童都天生向往自由吗?学校一定是不自由的地方吗?我在三十年前读的时候,就认定这是儿童最纯真心思的表达。现在想来,觉得没这么简单,因为泰戈尔不单纯是一个诗人,他还是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印度民族主义者。他一定希望印度的儿童能在学校里接受良好教育的,希望儿童能爱上学校,或者,希望学校是儿童喜爱的地方。这首诗分明将“地下学校”与儿童对自由、自然的向往对立了起来。儿童会不会因为读到这首诗而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呢?这或许正是泰戈尔所想要的,因为,泰戈尔生活的年代,印度正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学校是为殖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印度的儿童自由成长服务的。(泰戈尔自己在学校里的经历也是不快乐的,他讨厌当时学校教育的刻板。)诗中的“家”“妈妈”与“地下学校”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对立的。这样看来,“天上的雷云”“六月的阵雨”“湿润的东风”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是诗人渴望的改变,是创造自由环境的热情行动。《新月集》一共有37首散文诗,除了《花的学校》,还有《十二点钟》《职业》等写到了学校和功课,这些诗中,学校同样是自由和快乐的对立面。这就更可以说明泰戈尔想表达什么了。

欣赏过这首散文诗后,下一个问题是,作为一篇选入三年级教材的文本,为了课堂,为了学生的学,身为教师身份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解读,才能既不曲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又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教学价值呢? 作为一首散文诗,《花的学校》最吸引人的就是其诗的语言(鲜明的节奏、朴素优美的词句、充满想象和童趣的修辞)、诗的形象(热情的雷云和阵雨、欢快的东风、因为“放假”而充满生机的花朵、和花朵心心相印的孩子、温柔倾听孩子心声的妈妈)、诗的意境(雷云轰响,阵雨落下时,东风的口笛带来了放假的消息,一群一群的花儿从地下学校“冲了出来”,尽情呼吸自由的空气,急切奔赴妈妈的怀抱),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与文字的亲密接触(阅读、想象、品味)心领神会——无论是富有阅读经验的成人还是三年级的儿童——只要能将文字读成画面,读成心思。

“为课堂”的文本解读,要关注学生会怎样理解这首散文诗,学生会与诗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比较自然地展开怎样的对话。“花的学校”,这是一个能带给读者很多联想的题目,儿童更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是花儿们上学的学校吗?那个学校里会有哪些新鲜的事物呢?是种满了各种鲜花的学校吗?这样的校园会是多么美丽多么芬芳啊!带着这些联想开始阅读之旅,最先被注意到的句子应该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原来,或者果然,文章要写花儿们上学的学校。

刚刚体验一下发现的惊喜,接着往下读——“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一个正在讲故事或者正在与妈妈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思的儿童(学生很容易在心中将自己与“我”看作可以相互分享的同龄人)突然出现在面前,那“一群一群的花”是这个“我”看到的和联想的。这些花是怎样上学的呢?“关了门做功课”,“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这样看来,花儿们的学校,并不是一个让他们感到自由快乐的地方。诗中还会写他们在学校中的其他生活吗?“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接着,进一步照应第一段的描写,写了花儿们放假时的欢欣——仿佛树枝绿叶都在为他们的放假欢呼,雷云在为他们的放假鼓掌;写了花儿们服装的绚丽多彩,写了放假带来的兴奋——“冲了出来”。原来,那地下的学校,是花儿们不喜欢的,他们在学校里,最渴望的是放假。三年级的儿童是不是也像花儿们一样觉得学校里不自由不快乐呢?是不是也渴望着放假呢?也就是读到这儿,三年级的儿童会不会与花儿们、与“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与儿童自己真实的学校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也与儿童的天性相关,大概,很多三年级的儿童都会产生共鸣。共鸣不仅仅来自于地下学校的约束,还来自于学校外面的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这时候再来回味“雷云”“阵雨”“吹着口笛的东风”“相互触碰的树枝”“簌簌的绿叶”,学校外面的世界的确值得向往啊!接着往下读吧,诗中还会写什么呢?是继续描写花儿们在绿草上游戏狂欢吗?没有。接下来的三段,又写的是“我”告诉妈妈的想法,“我”懂得花儿们从学校里冲出来,心中惦记的是他们天上的家,是家中爱着他们的妈妈——儿童从学校出来,短暂的游戏过后,不也急急忙忙地要投入妈妈的怀抱吗?

真是一篇美妙的散文诗!这首散文诗是在讲上学儿童的故事和心思啊!如果“花的学校”指的是地下的那所学校,那就是花儿们-儿童希望逃离的地方;如果,冲了出来后可以尽情狂欢的草地、心之向往的有妈妈的家也能被看作另一种学校,那就是花儿们-儿童所喜爱的学校。题目在阅读、联想、体验中,被赋予了多元的、个性化的意义。

怀着童心,这样一个在文字中徜徉、沉思、欣赏的历程走下来,诗人要表达的心思和情感,已经在对话中清晰了。三年级的儿童,这样带着猜想、期待读下来,带着自己的经验与诗人、诗歌的情感对话,也就是充分而满足的了。还原到这里,我们已然发现,这首散文诗是有层次的。一二段是大自然中诗意的场景,一群一群的花跑进了充满热情的世界;三至六段是“我”告诉妈妈的猜想,猜想这些花儿们是从哪儿跑出来的,为什么跑出来,循着这样的猜想再来看花儿们放假后整个世界的欢欣鼓舞,照应了一二段;七八九段是“我”再次猜想这些花朵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表达了对花儿的理解、共鸣以及对母爱的信任和渴望。从所见到所思,以所思来诠释所见,层层深入,自然而巧妙,诗意就这样从文字中氤氲开来。教材中,从排版上看不出这样的层次划分,而很多译本,都是分成三个部分来排版的——笔者以为,鲜明地分成三个部分,应该有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诗意,来自于诗人所表达心思和情感,更来自于具体的词句。应该说,对于三年级学生,这首散文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新鲜的,都是充满丰富想象力的,都是情感真挚饱满的。东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一群一群的花“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还和着雷云和阵雨的节拍……欣赏这样的词句,需要边读边想象边品味,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新鲜之处、美妙之处,甚至,是要反复诵读,积累沉淀的。

至于,前面谈到的诗人对当时学校的态度,是不必在此时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三年级儿童去苦心理解的,在联想、想象中与诗中的“我”在向往自由、向往温馨上产生共鸣,是三年级儿童所能够和只需要达到的阅读的境界。关键是,不要回避儿童关于“我”对“地下的学校”的态度,尊重儿童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回馈——这有利于儿童将来对这首散文诗的重新阅读和形成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观点。一首《花的学校》就足以让学生爱上这充满诗意、想象力丰富、情感真挚自然的一词一句。这首诗的表达特色,也是泰戈尔《新月集》中每一首散文诗的共同特点。所以,一定要跟学生们谈谈《新月集》,一定要领着他们再读一读《金色花》《职业》《孩童之道》等——“交流平台”中的第二个句子,就是选自《职业》一诗。

当然,关于“学校”-“校园生活”这一单元主题,这首散文诗恰恰通过“我”对“地下的学校”的态度,给三年级儿童提供了判断、体验、反思自己校园生活的新参照和新角度——真实的生活带来真实的体验,真实的体验带来真实的思考。不妨在这个话题上,联系《十二点钟》《职业》,更多地了解一下泰戈尔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并联系《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等,进行对比,“制造矛盾”,鼓励大胆探究。这个探究活动中,渗透点“知人论世”的方法,就很自然了。这,一定是比较有意思的学习活动。

解读到这儿,就可以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规划了。教学建议 目标定位

《花的学校》是一篇经典,在主题单元这个整体当中,经典文本的学习价值往往是在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承载着更丰富的拓展性目标。《花的学校》学习目标的定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常规性学习目标,二是基于学段、单元、文本特性及学生需要设计的重点学习目标,三是基于文本内蕴价值的拓展性目标。这些目标的落实,大概需要三个课时的课堂学习时间。

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2、带着对题目的兴趣和疑问,读懂文章内容,体会“我”眼里花从地下学校冲出来时的兴奋和“我”的心思。

3、通过边读边联想、想象画面的方式,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词句的“新鲜感”,并能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形式仿写句段。

4、熟读成诵,摘抄自己欣赏的句段,丰富语言积累。

5、拓展诵读《新月集》中的《职业》《十二点钟》等散文诗,积累更多诗意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开展泰戈尔散文诗朗诵展示活动,激发自主阅读泰戈尔散文诗的兴趣。

过程规划 第一课时

一、缘题质疑,交流激趣。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你是怎么想的?

二、带着猜想和疑问师生一起逐段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懂“我”眼里花放假了的兴奋。(因为这篇文章中生字不多,又因为这首散文诗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美妙的想象,初读时就读出情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带着欣赏的眼光细读品味。)第一自然段,教师读“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学生接读后面的内容;教师再读前面的部分,并引读“湿润的东风——”“在竹林中——”,以引起学生对东风形象的注意。

第二自然段,教师读“于是”,指名学生读后面内容;与三到四个学生合作读后师生一齐读。

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读,教师提问:

1、前面的雷云、阵雨、东风、一群一群的花与“我”、妈妈有什么联系?

2、你以为接下来应该写什么?

循着这个节奏、思路读完全文,然后再连起来读一遍全文。

三、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文中花儿的表现和“我”的心思,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班级交流:

1、花的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花儿们为什么不喜欢地下的学校?“我”怎样跟妈妈聊这些花儿?

2、你觉得哪些词句非常新鲜?为什么?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欣赏之情,读出词句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相机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写话,注意这句话表达的情绪。(这两组话题在交流时可以融在一起,少讲多读,读中加深体会,积累语言。)

第二课时

五、熟读成诵。教师陪着一起练习背诵一二自然段,再让学生独立或者同位合作练习背诵。展示背诵,倾听欣赏。

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在摘抄之前,自己判断哪些字词不太熟悉,圈出来,教师在巡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荒、罚、舞、互、臂”等字的写法。

练习书写重点字词后再摘抄,展示评价。

七、简介泰戈尔,拓展阅读《职业》《十二点钟》。

教师简介泰戈尔,并结合《花的学校》介绍《新月集》的内容和主题,激发学生阅读泰戈尔散文诗的兴趣。

发给学生《职业》《十二点钟》,先自主选择一篇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为展示交流做准备: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八、展示交流对《职业》《十二点钟》的理解和发现。交流重点:

1、诵读展示。先说一说自己要展示诵读哪一篇,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朗读展示,也可以几个人一起朗读展示。

2、对比三首散文诗,说说自己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的发现。

3、谈话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新月集》。

九、摘抄《职业》《十二点钟》中自己喜欢的句段。

十、话题交流与探究:泰戈尔这三首散文诗中,诗人对学校的感情是怎样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中,作者和小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是怎样的?提供泰戈尔与学校有关的成长经历,理解诗人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聊一聊自己对学习生活、学校的看法。

十一、开展班级小型朗诵会,内容是《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花的学校》《职业》《十二点钟》等。【

十、十一两项学习内容可以选择其一】

06

部编三上一单元作文教学建议

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三年级的习作,这种提法上的变化,隐含的是学习目标诉求的变化,而学理上除了“循序渐进”,当是立足于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累积和发展需要——但这一点并非是一致性的事实,低年级的学生特别钟情于故事的创造,尤其是阅读量较大的孩子,辅之以写绘、生活故事创作等课程,很多二年级的学生就已经能写出很有意思的小文章,甚至富有创造性的小连载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开始将书面表达的实践定位为“习作”,首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提法,其次,应该是基于教材承载目标的渐进性。讨论部编版习作教学的前提以及教室语文课程的凭依,当然主要就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了。有了上面的认识,我们才能以合情合理为探讨和实践的坚实心理基础,认认真真勾画习作教学的蓝图。作为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习作,首要的任务肯定是要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种下“爱作文”的种子,让“怕作文”的心理无从萌芽。所以,单元学习目标只强调了七个字:“体会习作的乐趣”。习作的乐趣从哪里来呢?内容和形式两者都要认真选择和设计,还要形成合力,让学生从始至终都“其乐融融”。“猜猜他是谁”的确是一个符合学生口味的习作内容,因为它充满了游戏精神。这次习作,要始终让学生保有充满激情的、严肃认真的游戏心态。充满激情靠的是游戏的“好玩有趣”,严肃认真强调的是要学会通过努力取得不错的“游戏成绩”。

独白的、沉思的、需要语言技巧的“游戏”,互动性的实现,就如同这样一种场景——

“嗨,猜个谜怎样?” “好哇,你说,猜什么?”

“我说几句话,你来猜猜说的是谁。” “那我们开始吧!”

脑海中有了这样的场景,习作的目标就清晰了,课堂上的活动就明了了。目标,最终指向是“体会习作的乐趣”,到达这一最终目标的路途上,还有更具体的目标。首要的,是创设这样一种游戏的情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这样一种认知:作文是生活中一件很好玩的事。如此,习作的乐趣才会从学生的心底里萌芽,而不是从外部制造一种假象。其次是游戏的质量追求——怎样将游戏玩得有水平,吸引人。这次的“游戏”中,质量的保障就在于说(写)什么、怎么说(写)。写什么呢?谜底——那位同学的外貌、衣着、性格、兴趣……更高级的是故事,独一无二的故事。怎么写呢?选自己认为最有特点的一个或两个方面来写,真实,准确,语言有新鲜感就更棒了。到底是写一个方面还是两个方面呢?这就是看游戏中的需要了。如果,几句话呈现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就让同学准确地猜出了谜底,一个方面就好了。如果,一个方面,不足以让同学猜出,大概有两个原因,或者这个方面本来就不够独特,或者你描述得不够清楚准确,也就是使用的语言文字与自己期待要表达的效果不匹配。若是前一个原因,再写一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暂时也再写一个方面,之后在评价中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对第一个方面进行修改。这里也就渗透了修改的意识和读者意识——渗透就够了。活动,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发起游戏,第二要务是与学生一起制订游戏的规则,第三要务是一直参与游戏,以参与者的身份将引导隐含于游戏角色和游戏过程中。发起游戏,也就是成为上述描述场景中第一个说话的人,发起后得到积极响应,教师就出示自己写的“谜面”,让学生成为猜谜的角色。“谜面”准备写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次出示一个方面的,让学生将自己的谜底写下来,不要告诉其他人;如果还有人表示为难,在出示第二个方面的信息。这是个学生以方法的示范。第二步就是一起既成为谜面制作者,同时成为猜谜者。这一步,先要从老师的示范中,刚刚的活动中,一起发现并明确游戏的规则(规则当然与教材中的要求是一致的)。大家在规则之下玩这个游戏,规则就隐含了“习作”更具体的目标要求——有目的地写,写出来的句段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谜面写好了,相互猜谜,若遇到困难,提出疑惑,相互启发怎样的谜面才是生动而准确的,教师随时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然后,游戏升级,每人再选择一个或两个同学为谜底撰写谜面,张贴出来,“有奖”猜谜,评选优秀谜面和智慧猜谜者。什么样的谜面是优秀谜面呢?抓住了同学某各方面的特点,描述细致而准确,语句连贯,语言还有新鲜感。

这样把习作玩成游戏,习作的乐趣,学生会有深切体会的。

篇2:4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合、五课渐进”的教学方法是在整合整个单元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五个循序渐进的课型来完成本单元教学。这五课型为:生字过关课、课文诵读过关课、课文领悟过关课、自由阅读课、综合训练课。经过半年的学习实践,感觉自己不再是雾里看花,较之其他教学模式,感觉它的着眼点更高,视野更开阔,而且举一反三,更加尊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部发展规律。

生字过关课。生字过关课的模式为:课前预习--互助自学--检查督促--互批汇报--纠错练字”。

实践过程中,我感觉学习小组的划分很重要,每个小组都要配一个学习能力强且认真负责的组长,因为这种课型主要是由组长领着学,或检查认读,或检查书写,或听写批阅,关键是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组内学习最困难的2号组员。如果组长不认真或水平欠佳,这个组的2、4号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课文诵读过关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曾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刻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

在生字过关课之后,利用课文诵读过关课,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其模式为:课前准备--自读汇报--组际互查--点拨技巧。

诵读过关课前我会提前教授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①以词解词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用词语说一个句子④ 查找字典 ⑤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要求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读熟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运用以上自行解决。课文领悟过关课。课文领悟过关课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进一步领会、感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领悟过关课的模式为:课前预习--交流批注--问题引领--拓展阅读---畅谈感悟。

叶老先生提倡一定让学生预习,在预习当中知道自己懂得了哪些,又有哪些不明白,这样在课堂中交流时,主要交流学生不懂的问题。课前预习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准备班内交流;做好批注,在自己感悟深刻的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每篇课文至少5处,准备班内交流。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批注,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组长汇报,全班交流。老师提出能抓住文章中心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组长先说,组长助理学着组长说,副组长助理再说,但要有自己的观点,最后,副组长根据组内同学的发言,组织出代表本组水平的见解,在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解决完引领全文的问题后,剩余时间进行拓展阅读。然后,全班同学针对自己感悟最深的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拓展阅读课。阅读课上,学生可以看,可以摘,可以写。其操作模式为:布置任务--自由阅读--盘点收获。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包括《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五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在感受童年的基础上,基于“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进行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他人故事的同时,能领悟到该如何表达自己。本单元以“童年”作为基本的组合点,包括古诗词、儿童诗、记叙文等文体形式,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童年。根据单元特点和我们的教学理念,确定读高尔基的《童年》,在学生阅读《童年》这本书以后进行读书交流,了解童年的不同经历,感悟不同的童年,体会到更复杂的叙事结构。交流的话题主要有以下四个:1.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高尔基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2.你最喜欢书中的谁?最讨厌谁?说说为什么。3.读了这本书,你愤怒了吗?欣喜了吗?恐惧了吗?……具体在哪个环节? 4.假如你也面临阿廖沙的困境(父母相继去世),你打算怎样过好自己的童年?

综合实践课。上述四种课型结束之后,我再通过综合训练课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搜集整理材料、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首先确定活动主题,让学生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并形成书面文字,在训练课上交流。常用的形式有:主题背诵、主题实践、主题写作、主题活动、主题训练等。

困惑与建议:

1.学生自己读完了文章后,肯定会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提问的平台固然重要,这样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主体性,但是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提问的能力。对于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说,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是他们的训练重点。实验过程中,很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表面化,怎样训练学生质疑的能力一直是我的困惑。

2.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不但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明白作者写的怎么样,为什么这么写,这样欣赏之后,这篇文章才真正是属于你自己的。怎样让学生自然巧妙地明白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3.习作教学中的指导与领悟表达中得到的方法应联系的更紧密。也就是方法的学习、方法的总结要及时的运用到习作当中去,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够。相信今后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我会做得更好。

4.这么短的时间完成教科书一个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会不会太“粗糙”了,忽略掉很多知识点,但如果太细致又会耽误教学进度。5.备课时,就要有全局意识,改变过去一课一备的习惯,至少要备好一个单元,只有我们对单元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训练重点放到每一课中分散训练,加以突破。

6.预设使得课堂更加精彩。引领学生探究一句话的写法、探究这样写的好处是需要预设的,怎么指导?怎样评价?怎么深入?都需要教师读透句子,然后深入浅出化为方法。

篇3:单元整体读写教学初探

第一阶段:课前预习, 清障质疑。

一篇文章不预习, 学生会觉得难懂, 一个单元不预习, 学生更会觉得“没趣味”, 因而要预习好, 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行支配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 面对农村中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带读三五篇或放录音, 以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读的内容要包括单元提示、标题、作者、训练重点、自读提示、注释、作业、正文及相关资料, 读的要求是有准确的读音、准确的表情。

读时, 要带有如下一些明确的目标:1.借助字典、词典解决字词问题, 对于多音字可以从词性、词义、习惯用法等方面识记, 对于多义词要掌握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言外义等。2.基本完成教材上的作业和旁批中的思考题。3.基本上能扩充每篇课文的标题, 在扩充的标题里, 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等文学知识和背景知识, 以及最好用1~2句话概括的中心。4.准确地写出每篇文章的思路标志。通过阅读中心词和中心句, 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言词标示作者的思路, 称之为思路标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5.明了每篇文章的详略和主次, 懂得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6.了解上下三个单元的联系和区别。7.初步判断哪些文章片段是精彩片段和学习难点, 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每位同学可以带着这些疑问同周边的同学互相切磋讨论, 畅谈自己的看法, 猜一猜与老师的意见是否一致,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 课前预习不能带有盲目性和应付性。

第一步:整体感知, 突出异同。

该单元有四篇文章:《一面》《一件珍贵的衬衫》《同志的信任》《挖荠菜》。其中一、三篇为讲读文章, 二、四篇为自读文章。我将这四篇文章这样处理:第四篇完全留给学生课后阅读, 前三篇又以《一面》为本单元的课例, 在此课例的基础上, 作出鸟瞰式整体认知, 打破了篇篇文章具体讲授的结构体系。

由于有了课前的预习, 有关文章文学文化等常识不再费时讲授, 开门见山:谁见了谁“一面”呢?学生很快能将标题扩充完整:1932年任售票员的进步青年阿累在交接班的空间进内山书房躲雨而偶然见到鲁迅一面, 并接受他赠送书本的经过;1936年10月鲁迅逝世, 作者写下此文以资纪念, 并表达自己受到鼓舞和教育的心情。

那么这篇文章的思路标志是什么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是时间顺序。这种常用的记叙顺序可否用一个专用名词来表达?学生也不难回答这叫“顺叙”。说到此处, 教师要停下来因势利导地点拨:顺叙与顺序同不同? (明确, 前者是记叙的顺序或记叙的方法, 后者是时间次序) 。那么, 记叙顺序 (方法) 还有没有其他的呢?又分别叫什么名称呢?学生很快能回答:《一件珍贵的衬衫》运用了倒叙, 《同志的信任》运用了插叙。

讲到此时有同学问:第三单元《第二次考试》写了“奇怪事件的具体情况”, 那复试后的强烈反应, 算补叙还是插叙呢?同学们讨论后, 认为都是插叙一些有关情节, 都应该算插叙。

有同学又问:有的书上讲了“追叙”又是什么?讨论后, 同学们认为追叙就是倒叙。

爱读小说的同学又出了一个新问题:章回小说中经常有:“此话不提, 且说……”这又算什么方法呢?讨论明确这算“平叙”, 用于多线索的小说中。

又有同学问:这三篇文章都是写伟人———鲁迅、周恩来、方志敏的, 为什么记叙方法不同?经过讨论, 学生趋于认同:鲁迅与方志敏虽然都是伟人, 但文章的中心要歌颂鲁迅是最可信任的同志;一位总理送给一位普通工人衬衫, 意义确实不小, 所以运用倒叙更能吸引读者。

由此可见, 记叙中运用哪种方法, 是由中心和情节来确定的。请同学们就《上中学后遇到的一件事》写个顺叙思路标志;就《打开记忆之门……》写一个倒叙思路标志;就《童年趣事》写一个插叙思路标志。

这就是这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步:取舍片段, 精读重难点。

该单元前三篇文章都是描述伟人的, 那么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呢?首先要在总结前文经验的基础上, 概括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一面》中的鲁迅言语不多, 但掷地有声, 行动不多, 但铿锵有力, 作者用以突出其精神的是什么呢?是外貌。哪几个思路是写外貌的?明确:远景———近景———特写。由此可知描写外貌的方法是由远→近, 由粗→细, 由整体→局部。其总的特征便是“瘦”, 为什么会“瘦”?为了进步青年, 为了革命事业。所以这三个思路标志应当作重点和难点。

写周总理还是不是外貌描写呢?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表达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对一位普通工人的关心。你看总理的三点指示:一、马上送她到医院检查;二、不许批评她;三、代我给她买件新衣裳。

作为最可信任的鲁迅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作者运用的正是动作描写,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那么动作则是信任的窗户。你看鲁迅先生收信的神秘、看信的庄重、藏信的谨慎、转信的稳妥。

既然写人的方法很多, 又有这样典型的课例, 同学们能否运用呢?请同学们就以下三篇文章各写一百字左右的精彩片段:《上中学后遇到的一件事》写100字左右的外貌, 《打开记忆的门……》写100字左右的语言, 《童年趣事》写100字左右的动作, 要求生动传神, 能突出中心。

这是一节课的内容。我主张上一篇课文要一课一得, 上一个单元也要一课一得。上一节课专授记叙方法, 这节课专授写人的方法, 并利用课例使读写融为一体, 这样学生既有读写的感性认识, 又有读写的实践机会。

第三节课专讲旁批问题。学旁批也是学修改作文的一种方法, 批在什么地方呢?有的书页的左边就是正文, 右边作旁批空白, 如果没有旁批空白, 就写在正文以外的空白处就行了。批什么呢?一面提出疑问, 一面作出解答。

从哪些方面去批呢?从语音语言语法标点修辞逻辑结构手法等等方面, 优劣的原则看是否能凸现中心思想。

例如作者为什么把鲁迅称作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明确:称同志, 表示志同道合;称朋友, 表示亲密无间;称父亲, 表示崇敬热爱;称师傅, 表示仿效学习。

老师讲了旁批的位置、方法、内容, 并以实例解说后, 重点培养学生互批互改的能力。

第二步中的片段精读, 究竟读几节课, 没有一个硬公式, 而应该根据本单元的读写要点、课文的长短、知识点的多少自行安排。

第三步:总结运用, 同类作文。

总结, 包括每篇文章思路标志的顺序、思路与主旨的关系, 准确严密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 象征烘托暗示对比等表现手法, 总分总并列递进等结构。同一单元中各篇文章的异同、上下单元的联系和区别等等。运用, 指写同类作文。如本单元三篇都是写人的文章, 我们就要记住课文的思路,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人的文章还很多, 他们的思路标志有相融处也有相异点, 只要我们记多了关于写人的思路标志, 对我们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 不论是写人物通讯, 还是写人物传记, 抑或写人物短评, 都有莫大的裨益, 到时写人的文章的素质就提高了, 只有当学生们在未来的社会里承认写作素质提高了, 我们认为我们的教学方法就有成效了。

《一面》运用的是顺叙方法, 学生易懂易学。写《上中学后遇到的一件事》很快就有了不同角度的思路标志, 如时间标志:遇事前———遇事中———遇事后, 中间标志为重点。

事件标志:劝学———垫学费———抓双基。

学生也能仿照《一件珍贵的衬衫》运用倒叙手法, 有同学写《打开记忆的门……》的思路标志为:

珍藏相片———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珍藏的意义。

珍藏鱼篓———捡田螺———抓泥鳅———鱼篓的含义。

《同志的信任》运用的是插叙手法。有的同学将《童年趣事》的思路标志写成:

“我”堆雪人———“我”捕鸟———少年闰土———“我”看戏。

要求学生学会课例的思路结构手法, 材料一定要写自己身边的生活, 包括所见所闻所感。教学要一课一得, 要求学生也要一课一得的实践。由于时间关系, 我要求学生学完每篇文章后, 在课堂上即要完成100字左右的精彩片段。每学期约三十篇左右的文章, 学生每学期即可完成30个左右的文段, 每期末在全班举行一次《精彩片段大回放》, 评出“最精彩文段”5段给予奖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观察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只要同学们不断地记住并不断地实践一些典型的思路标志, 甚至一个题目里不同的思路标志, 那么, 随着时间的增长, 阅历的丰富, 语言材料的丰足, 思想的成熟, 作文水平必然会提高, 作文素质必然会提高。

总结后, 要留下一片余地, 让学生作文, 运用本单元所学, 写一篇大作文。

第二阶段:课后写作, 专题讲评。

在学了一单元整体构思的前提下, 利用课余时间, 自觉运用观察分析联想想象手段, 完成同类作文。这个时期, 既是总结运用作文这一步的延伸, 也是一篇习作的写作动态过程。有人会认为这个习作时间太长, 但我认为农村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快起来。因为他们既没有成熟的思想, 也没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当然这个过程不能太长, 也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要管得更严。具体操作是:上一单元的习作, 下一周必须予以评阅, 评什么呢?1.要求在每一篇习作之首写明中心、思路标志、详略主次, 并给每项指标量化计分, 以培养每位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2.要求每篇作文至少写100字左右的精彩片段, 老师作重点评析, 并给以定性评价。3.一个单元写一篇大作文, 每次大作文中评5篇最佳习作结集成《小荷作文选》。好的作文从横向比较评价, 突出拔尖, 次一等的作文从其自身的纵向比较评价, 突出有进步就行。

总之, 该研究实施三年来, 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并初步取得显著的成绩, 该课题论文有三篇获国家级二等奖, 得到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近年来有多个学生习作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并发表, 我本人也获得了一些荣誉, 1999年被县委政府评为“县十佳教研能手”, 今年又被县委政府评为“县科技拔尖人才”。

篇4: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语文

小学语文是各个阶段的奠基课程,从小学到大学,小学语文的知识始终贯穿学生生涯,是学生成长的奠基石。经济全国化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每个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文字语言能力是每个公民必须要提高的。为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课程是传承文化的需要,掌握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教师终身奋斗的目标,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碎片化的理论知识有机组合在一起,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大胆的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把单元整体教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教师以往传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端正学习态度,单元整体教学,故名思议,就是从单元整体进行语文教学,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活动中,都是教师从每课带领学生学习,而在累积几门课之后统一进行复习活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把一个单元的课程汇总在一起,组织在一起,不是教师一课一课的讲,而是一组一组的学。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预先组织教材,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洞察每一单元的学情,给学生整体的感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大范围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让小学语文的课程不再是一节课一节课的磨,这些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依靠不同的教学单元,发挥自己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解决教学内容繁杂的毛病,而对于学生来说,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解决每一个单元共同遇到的难题,语文是一个整体,不是分开的单部分,也不是一节节课简简单单的叠加,加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把支离破碎的语文知识融合在一起,保持语文学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科学性。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案例策略

著名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窦桂梅在“为生命奠基”的演讲中曾多次提到带领学生们阅读大量课外书籍的经验,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优秀经验,在学生们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补充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书目进行阅读交流,以此拓展学习视野,掌握阅读方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读一本书这一内容时,所选择的书目要与学习的本单元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在主题、体裁或内容方面能找到一定的结合点,以此作为书目选择的依据。山东德州跃华学校的于現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读书交流活动时,选取了《森林报·春》这本书,这本书以新闻的形式和诗歌的语言描绘森林中动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显现出大千世界的生态,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蕴含着诗情画意和童心童趣。与第六组课文所要表达的热爱田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主题息息相关。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交流,于老师主要采用了解课外书结构、感受特色栏目、欣赏精彩片段,领悟读书方法、交流读书计划等几个步骤来进行。了解书的结构主要是教学生读一本书,从封面、作者开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及内容,并为下一步具体感知奠定了基础。感受特色栏目的意图是抓住特色栏目进行了解,促进学生对《森林报》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欣赏精彩片段,领悟读书方法主要是从书中描绘的多彩画面和奇妙声音入手,使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大自然中动物的魅力。并且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交流读书计划这一环节旨在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养成勤于动脑、勤于交流、勤于整理的好习惯。通过读书交流这一活动,不仅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感受,而且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并且它们迁移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资源,寻找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和写作亮点作为习作教学的训练点。这个训练点可以是出彩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优美的片段、精练的开头、有悬念的结尾、内容丰富的插图、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开展好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要求我们教师要时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只有让教师朋友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才能提高教学的技能和素质,教师只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从以往的教学角色中抽离出来,转变为专家型的教师,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叶,牟文娟.科学设定目标,为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导航[J].小学语文教学,2012

[2]魏蔽.对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1

篇5: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近几年我区在语文教学中开始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目的是用“以一带

二、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教学,加快教学进度,让学生读得多,扩大眼界,更加丰富、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而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我们首先就来看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界定。

小学——是指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语文——指语文能力系统;单元——是说要整合教材 ;而整体——则指联系整体教学目标;教学——是指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每个词都很重要,但是核心词汇是“整体”,其次是语文。从“整体”的角度而言,单元教学要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把小学6年的语文教学看成一个整体,注意到小学语文学习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语文”的角度而言,单元教学应突出“语文能力系统”,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教学应遵循语文学习这条主线;从“教学”的角度讲,单元整体教学应是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的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接触语言材料,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的语言学习能不断提高,逐渐达到能够自学,使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伙伴;就“小学而言”单元整体教学要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二、语文单元教学的特征 1.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

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设计和操作上突出强调的特点是“整体”二字,即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也就是说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整组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2.单元教学具有连贯性

单元教学的连贯性首先表现在单元之间的衔接上,单元训练项目间必然存在关联照应。因此,着手进行单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与前后单元的衔接,使前一单元成为后一单元的铺垫,后一单元成为前一单元的巩固与提高。如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专题,二年级上册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专题,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也安排了“保护环境”专题,让学生感受环保的重要及他人为环保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因此,单元教学不是把单元教学目标视为终级目标,也不能期望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完成某一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单元教学的连贯性还表现在单元内部结构上。在同一个单元之内,不同的课文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它们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第三册第四组选取的有成语、寓言、童话故事,但它们都是为“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服务的。此外,单元教学的连贯性也表现在读写结合上,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运用、表达,后者离不开前者,抓前者是为更好地促进后者。因此,读写结合就是由读获得知识然后向写的技能迁移的过程。3.单元教学具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上个世纪80年代,教育界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提倡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活动中,这个“人”就是学生,即是说整个教育活动的终点或结局是为了使学生成人。“单元整体教学”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4.单元教学具有动态性

动态因素主要是学生。单元教学系统应该促进学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能力的增长,单元教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二是情感提升,学习活动从来不是冷漠无情的,但学习情感也不是自发产生的。面对一篇孤零零的课文,学生很难有什么阅读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就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单篇文章的教学,通常只重视学生课堂学习的情感体验,在如何引向对整个语文学习情感体验上有很大的局限,而单元教学却提供了可能。

当然,要上好单元整体教学,对于老师们的要求就会更高了。(1)首先是要求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要知道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学的目标的。教师要在尊重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整合语文教学思想,博采众家之长;需要整合教学目标,把把小学阶段放在整个教育阶段内,同时又要关注年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需要整合教学内容,把教科书内容、整本书内容、语文实践内容整合在一起;需要整合教学方式,给学生学习的空间,格外重视学生自学,以学定教,培养学生预习、自学、讨论、展示等方面的能力。形象一点说,“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条线,而是在编织一张网,这张网不一定“经纬分明”,但是大约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体裁、教材的主题、教材的结构、语文能力、语言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网,而且是一张充满弹力的网,语文教师和学生舞在网中央。(2)对备课的要求更高了

首先,在备课时要求老师要有全局意识,它要求老师要改变以往备一课,上一课的现象,至少要备好一个单元,对单元的知识、训练体系心中有数了以后,才能走进课堂,去给孩子们上课。因为我们的教材每一个单元的编排都有一个读写的训练点,我们老师只有对单元的重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这些训练重点分散在每一课中,加以突破。例如:六年级上有一个单元是“走近鲁迅”,它是以文学人物为专题的一组课文,非常有特色。这一组文本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本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来体现鲁迅的优秀品质。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一是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二是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单元结束后的大作文就是要运用动作、语言、外貌等方法来写一个人。而当我们将这一单元完整的备完课以后,老师们就会知道在每一课中,重点要解决哪一方面。例如(例子略)

(2)“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每一组课文均能构成一个导学系统:导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回顾与拓展。每一组从导语到课文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每一组课文”、“课文所带出的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各部分既有横向联系,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 个模块:

预习模块、理解内容、领悟表达、口语习作、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检测模块。

我们重点看一下前四个模块的教学。

(一)预习模块: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通读、读懂课文,能够画出不懂的地方。这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画画生字词;三四年级不但要读懂课文、画字词,还要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读课文、画字词、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

(二)理解内容模块

这一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二是体会情感。理解内容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说了什么以后,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当然,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够了;三四年级,不但要知道讲了什么事,而且能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不到要知道讲了什么,而且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不同年段,对价值观的理解也不同。一二年级明白文章告诉什么就行了,三四年级不但要知道文章告诉了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五六年级不但要知道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还要知道自己在学习文章后获得什么启示。

(三)领悟表达模块

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就是在教师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从读者的角度,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同的年级对领悟表达的要求不同。低年级领悟表达重在词语和句子,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段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能够对一些表达进行辨析,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点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不同的年段,对欣赏评价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段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段要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段则要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文章的看法,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要通过句段、篇章对比,整合课内外内容不但要知道讲了什么,而且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说不但要知道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还要知道自己在学习文章以后获得什么启示。更要知道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篇6: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贯彻“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形式、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的过程”。

二、活动目标

(1)反省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

(2)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阅读联想能力、培养深入思考能力。

(3)培养合作精神、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活动流程

第一课时

1.教学目的

学习阅读漫画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训练阅读联想能力;培养深入思考能力。

2.活动内容

(1)阅读联想与思考:阅读漫画《决心》、《不合作》,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亦可二选一。活动时间:5~6分钟):

①复述漫画的意思(要求抓住主题、表达准确简练)。

②你有类似的经历吗?你身边有类似的人或事吗?

③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

④怎样克服这种现象?

(②~④题是联想、思考题,是以①为基础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联想和思考习惯,并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思维能力。)

(2)课堂交流: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陈述本小组的思考与讨论结果,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每小组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约20分)

(3)表达与交流训练:将同学们的发言和自己的思考写成一篇短文。(15分钟)

(4)根据活动情况小结。以奥运会为背景布置课外阅读思考练习。

3.思考链接

“刘翔奇迹”与“女网黑马”的背后。(奇迹的创造和黑马的产生既需要外部环境,也需要内在质素。课文上的漫画《决心》是从哪个角度给我们这方面的启示的?)

4.拓展阅读

刘翔、李婷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说过大意相同的话,且和《决心》的寓意相吻合,请同学们查找新闻报道,找出他们说过的话,记在笔记本上。

5.启示

常立志不如立常志。 战胜自我就能战胜一切。 立业始于立志。 扔掉人生中的“烟斗”。

6.思考链接

“梦六队”覆灭的启示。(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合作精神已成为人的重要素质。)

7.拓展阅读

曾有记者问姚明:“谁最有可能获得奥运会男篮冠军?”姚明毫不犹豫地说:“阿根廷,因为他们打的是艺术篮球。”事实证明姚明的预测是对的。拥有邓肯、艾弗森、马布里、马里昂、詹姆斯、奧多姆等NBA巨星的美国男篮输给只有吉诺-比利领军的阿根廷男篮。难道现代篮球拒绝个人英雄主义。也许报纸能给你答案。

8.启示

张扬个性与合作精神谁更重要? 合作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我”在合作中的作用。个人英雄主义将淡出历史舞台。

第二课时

1.教学目的

体会童真童趣,为理性反思做铺垫;培养纯真情怀。

2.活动内容

(1)阅读联想与思考:阅读《童年》歌词,反复体会歌词中的童真童趣,并由此回忆自己童年的趣事。(小组内交流后推选出一个代表准备发言)

(2)体验童真童趣:播放成方圆的《童年》歌曲。(第一次,感受歌曲的旋律。第二次,在旋律中联想童年趣事。)

(3)课内拓展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是苦难的,齐秦的童年是坎坷的,杨景辉(奥运会跳水冠军)的童年是贫穷的……他们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我们不提倡苦难,但也绝不回避苦难,因为苦难是很多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你有类似的例子向同学们推荐吗?从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吗?(教师简单介绍一两位名人的童年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言,先介绍人物故事,再说启示)

(4)书面表达训练:把自己的童年故事写下来。(不少于两个, 教师随堂巡查,课后以作业形式上交)

(5)课外活动。

活动目的: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体会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内容:了解别人对“我”的评价:(星期六回家后完成①~④,要有采访记录,星期日晚修时完成⑤)

①请父母评价我的优缺点。②请老师评价我的优缺点。③请同学评价我的优缺点。④请朋友评价我的优缺点。⑤整理以上内容,与“自我反省”对照,看看有何不同?写一段自我反省的文字。

第三课时

1.教学目的

积累语文知识;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活动内容

学习《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

阅读文本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语音词汇积累。

活动方式一 :借助工具书,将生字(词)、成语制作成卡片,分小组互相检查、提问。活动方式二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将生字(词)、成语写成纸条,用实物投影仪显示,由另一小组回答。(课堂上任选一种)

明确:洗练渣滓zhāzǐ叨tāo天之幸附丽琐屑xiè席不暇暖

退隐躬耕夤yín缘幸进因循苟且x污淫佚yì随俗浮沉蹶jué倒

补充词解:

琐屑:琐碎细小。

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忙得很。

退隐躬耕:辞官隐居,亲自耕田。

随俗浮沉:随着世俗上升或下降。

蹶倒:跌倒;受挫。

(2)语言思想积累。

活动方式: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向全班同学推荐三到五句文字并说明推荐理由。(哲理性、艺术性等)

(例:“人生来是精神所附丽的物质,免不掉物质所常有的惰性。抵抗力最低的路径常是一种引诱。”“惰性是我们的仇敌,要克服惰性,我们必须动员坚强的意志力,不怕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懒是百恶之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易其所不能。”)

(3)拓展阅读。

优美的语言可以陶冶人的情感,荡涤灵魂的杂质,带给人美的享受。你有这种感受吗?请将你课外阅读时搜集的优美语段写几条贴在板报上,与同学们共享。

第四课时

1.教学目的

学习《我很重要》--毕淑敏

2.活动内容

培养学习习惯;积累写作知识;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1)字词积累。

活动方式: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后,以小组为单位,为其他小组命题。要求将题目写在纸片上,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由命题者指定对象回答。

明确:战栗lì菽shū粟sù濡rú养掉以轻心回溯sù嵌qiàn合雾霭ǎi鬼斧神工 瞳tóng孔混淆xiáo生死攸yōu关相濡rú以沫万劫不复微蹙cù独出心裁驰chí骋寰huán宇

补充词解:

战栗:因害怕而发抖。

掉以轻心:表示对某种东西漫不经心,不当回事。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回溯:回忆。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生死攸关:生死相关。

独出心裁:原指作品的构思有独到之处,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2)写作方法积累。

议论和抒情--写出心灵深处的呐喊。

活动方式:从文本中找出例句,去掉“议论或抒情”的文字,对比表达效果。

例1:“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我们是自然的精华,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推卸了一种神圣的责任。

例2:“我的别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 我的创意和设想等着我去实现。

(3)对比表达训练:以“雨真大”或“天真热”为话题进行细致描绘,要求把“大”或“热”的抽象概念用具体细致的描写表现出来,在对比中表达效果。(课堂上完成,5~6分钟)

(4)思想认识积累:让智慧之光照亮心灵。

3.活动方式

快速阅读文本,写出作者的主要观点(不要求全面),对照“自我反省”和“别人评价”的内容,想一想有哪些收获,并把他们写下来。(字数不限)

4.拓展阅读

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所以先哲圣贤才受人崇敬。学习他们的思想并从中获得启发无异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平时喜欢搜集名人名言、哲理谚语吗?你有记录自己思想火花的习惯吗?请搜集3~5条(或自写)制作成卡片与同学交换。

第五课时

1.教学目的

学习《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

2.活动内容

对照作者的成长经历,通过反省,深入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借鉴他人的表达技巧学习沟通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1)字词积累。

活动方式:快速阅读文本,将你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和值得学习的词语写在卡片上,在小组内交流。

明确: 浑浑噩è噩逡qūn巡沙砾lì金戈铁马玉树临风诠释枷锁希冀jì攥zuàn住豁huò然啼笑皆非云淡风清懵měng懂尴gān尬gà呓yì语如影随形

补充词解:

浑浑噩噩:形容混沌无知的样子。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玉树临风:形容英俊潇洒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啼笑皆非:哭笑都不是,形容处境尴尬或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状态。

懵懂世事:糊涂,不明白事理。

尴尬:处境窘困,不易处理。

呓语:梦话。

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跟随在后面。

(2)写作方法积累。

细致描绘--让别人为你感动。

活动方式:从文本中找出描写生动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改写成叙述性的句子,对比表达效果。

例1:“……前,在某个城市某间产房某个角落里,一位严厉的老人拂袖而去,留下那苍白的床单上一个同样苍白而孤独的女人,抱着一个张着大嘴‘哇哇’大哭的干瘪丑陋的小孩。……年轻的.父亲接到‘生一女’的电报后,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

叙述--……18年前,我出生在某个城市某间产房某个角落里,奶奶一看是个女孩就走了。……年轻的父亲接到“生一女”的电报后,很不高兴。

例2:“……我记得大概三岁多时在幼儿园里的一堂学系鞋带的课上,我感受到另一种挫败:我胖胖的双手对那两根鞋带完全无能为力,我蹲在地上紧紧攥住那两根与我作对的绳子,听见有人轻轻地说:‘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手挺笨的。’……而在筹备初三的元旦庆祝会时,我发现我是系气球系得最紧最快的一个,我豁然:原来,我的手也可以很灵巧。”

叙述--我记得大概三岁多时在幼儿园里的一堂学系鞋带的课上,我怎么也系不上鞋带。

(3)表达与交流训练。(课外作文练习)

讲述自己的故事: 同学们,在前面的活动中,我们反省自己的过去,借鉴了别人的思想,学习了他人的写作方法。现在,到了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了。要求:①只写一个故事,并通过她表达一种观点。②要运用议论、抒情或细致描绘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心声或感动他人。③文章结尾要写出自己的人生目标。④不少于800字。

思考链接:小时候我们听过很多故事,长大了也讲过不少故事。想一想你生活中谁的故事讲得最好,你的故事讲得好吗?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生动而吸引人?

第六课时

1.教学目的

体会表达方式对表达交流的作用,学习修改语言的基本方法;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精神。

2.活动内容

将自己的故事在小组内交流,对照写作要求,互相提出修改意见,自己修改。教师巡视各组情况,解答疑难问题。亦可对个别修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或讲解修改个案。注意:要特别重视“议论、抒情”和“细致描绘”在表达中的作用,它是作文训练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要素。

3.思考链接

沟通、交流能力是未来社会中重要的生存能力。你觉得与人沟通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怎样才能克服它?

第七课时

1.教学目的

树立学习信心;体验成功的快感;奖励先进;训练表达交流能力;学习他人的学习成果。

2.活动内容

活动成果汇报一:优秀个案汇报

3.活动方式

由语文课代表或由学生推荐一名同学做主持人;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并讲述自己的故事。教师帮助主持人调控课堂并协助讲故事的学生运用多媒体实物演示仪展示活动成果,给主持人和每位上台的学生发纪念品。最后小结。

第八课时

1.教学目的

树立学习信心;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快感; 学习他人的学习成果;培养诚恳评价、虚心倾听的品质。

2.活动内容

活动成果汇报二:全部活动成果展示

3.活动方式

上一篇:《问银河》同步练习题下一篇:励志名言警句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