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未成年人心得体会

2024-04-18

学习未成年人心得体会(通用14篇)

篇1:学习未成年人心得体会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篇2:学习未成年人心得体会

一、要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基本技能。

二、要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就目前来看,有些学生对法制教育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法律是对付敌人的,与自己无关,不必学;有的认为法制教育是用来吓唬人的,是对有劣迹、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的教育,自己不属于这个“行列”;有的认为从将来职业考虑,长大后既不当法官,也不想从事其它执法工作,学不学法律知识无关紧要;有的认为反正自己不犯法,只要学好文化课,学不学法律没关系;还有的认为自己年龄小,即是有违法犯罪行为,也不会被判刑坐牢。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接受法制教育,不仅是守法的需要,也是用法的需要,没有认识到,不知法、不懂法,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寸步难行。常言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园。”一个国家没有法律就无法可依,一个公民不懂法律就寸步难行,如走路开车有交通法,买卖东西有合同法,读书有教育法等等。一个法肓是不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每个人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样就必须知法、懂法、守法。

三、要增强青少年明辨是非能力和审美观念,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好、坏有时就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作为青少年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明辨是非、冷静地观察周围世界,对是与非,对与错有自己正确的见解,一旦发生对自己直接或间接侵害,无论是来自于思想意识的侵蚀,还是物质利益的诱惑,能自己辨别,主动回避。

篇3:中老年人钢琴学习的思考

一、加强授课的针对性

与少儿不同, 中老年人学习钢琴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学习钢琴的初衷在于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因此总希望迅速学会演奏喜欢的曲子。所以成人一般喜欢选择速成或专项的练习方法, 热衷于短时间内就能掌握一些熟悉小曲的演奏。这些中老年人虽然过了生理上的最佳练习阶段, 但是心理要比少儿成熟得多, 能充分领会和理解作品意境, 并能很好的表现在演奏中表现出来。

钢琴学习队伍中的中老年人组成, 成分非常复杂, 有农民、工人, 也有专家教授, 还有政府工作人员和干部。因此, 他们的知识背景、工作环境差异显著。这对常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让所有老年人都学得愉快, 学有所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可以采用集体学习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做到即协调统一, 又有所差别。时时刻刻提醒他们, 练琴是为了消遣、为了娱乐、为了一个快乐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每时每刻感觉到练琴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去发现、感悟人生的快乐。

二、加强练习的实用性

在教材选用方面, 简单而好听的儿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教材有图片、上手快, 对中老年人来说, 具有亲切感。另外, 这些教材字体大, 排版明了, 适合中老年人的视力现状。与古典音乐相比, 流行音乐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等特点, 因此易学易练。常常根据自己理解和感觉, 就能奏出不错的效果。

由于中老年钢琴练习人员的基础差异性很大, 学习过程中比如存在快慢、难易方面的差别。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 人们对感兴趣的东西, 都会积极的完成和练习, 不需要任何监督和验收。因此, 应该加强中老年学生们练习怀旧电视、电影曲目的机会和强度。让他们在学完一个阶段后, 马上会演奏大家非常熟悉的老曲目, 这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娱乐和互动

与年轻人为了将来事业发展和就业的学习目的不同, 中老年人学习钢琴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和高品位的生活。因此, 增加学习的娱乐性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非常重要。可以采用的形式包括, 不同成员组合形式之间的比赛、公园或公共场合面向社会的半公开演出、中小学或企事业单位的义务演出、节假日在乡村或社区的群众活动、以及募捐演出等。

这些活动, 一方面能增加娱乐性, 另一方面能使中老年人感到学有所用, 也能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对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人的加入也是非常有用的。通过娱乐和互动, 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同时, 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四、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

中老年人学习演奏钢琴, 会遇到一些无法克服的难题。比如, 中老年人的骨骼早已定型、关节不灵活;有的手形会因为先前从事工作的特殊性而产生变;中老年人韧带的弹性、伸展能力、敏感性等功能已经减退或部分丧失。因此, 中老年人在学习练习钢琴时, 一定要循序渐进, 切勿急于求成。

在学习弹奏钢琴的同时, 还可以适当参加其他兴趣班或文体活动, 比如合唱、舞蹈、其他乐器等, 以增强娱乐性、减少枯燥性。通过钢琴学习, 努力使他们感悟到更多其他东西, 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另外, 乐理知识、节奏、指挥、唱谱等内容的学习和练习, 也应该成为钢琴学习过程中的一环, 让他们在娱乐中得到学习和提高,

五、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做到老有所养, 老有所为是一个急迫的社会问题。文章在陈述我国中老年人钢琴学习现状、困难的同时, 给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和方法。包括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及循序渐进等。以期为从事该工作的同行提供参考, 为学习钢琴的中老年朋友提供建议, 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匈]约瑟夫·迦特著, 刁绍华, 姜长斌译.《钢琴演奏技巧》.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

[2]高琳.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钢琴教学[J].新疆教育.2012.5:91.

篇4:学习未成年人心得体会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权利的规定,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能尊重他人的权利。

从学情分析看,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特殊阶段,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并不完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因此进行必要的法律教育能解除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疑惑,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做到遵纪守法,为他们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手段,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分析、讨论等活动中,认识实现真正的内化。

本节课的重点是未成年人应享有的特殊权利。重中之重是未成年人享有的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和隐私权。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意义所在。引导形成未成年人所应有的权利义务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未成年人享有哪些特殊的权利、体现在哪些方面,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以及依法维权的途径等。如果按教材的逻辑顺序讲解这些知识,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抓住一条内在主线,即从现实生活入手,以案例为平台,引出话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白未成年人所享有的特殊权利的内容;从法律的具体规定中,感悟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的原因及重要性;从生活当中的侵权案例的现实性、复杂性中,认识维权的必要性和维权的正确途径。但是,我对教材的处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案例的说服性、针对性不是很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预设的问题较多,对生成的知识考虑较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尽量扬长避短。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将情境材料和设问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根据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导人新课;2.出示目标,自主预习;3.合作交流,共同探究;4.解难释疑,拓展提升;5.达标测评,归纳总结。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彰显教学模式。如在导入新课时,播放《生命安全高于天》的录像片段,引发学生对生命可贵的思考,激起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亢奋的精神状态下进入学习。在拓展提升阶段,出示“小明的一天”的案例,围绕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等问题进行探讨、思辨,从而使学生在质疑中获取知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反思自己,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以提高学生对复杂事物的分析能力。通过对漫画的比较分析,让学生知道构成侵犯肖像权的条件和侵犯隐私权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拔高,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维权方法。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提高学生自身的法律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基本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但是,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我还做得不够好,点评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后要多加研究,以期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更加实效化、科学化。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我们知道,对任何一节课的评价,无论是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落实教学目标,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认为在本课教学中基本落实课标的要求,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当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应采取合法途径依法维护;未成年人除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外,还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基础知识,初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达到学法用法的目的。但是学生观察、分析事物能力有待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篇5: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心得体会

一、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应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行动中。

二、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比如孩子好动,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不动。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未成年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凭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三、要充分认识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危害性。不尊重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会使学生未成熟的心灵受到残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儿会形成懦弱或强烈逆反的性格,将来可能成为对自己和社会都不利的人;受体罚的孩子为了躲避受罚,可能会养成说谎的恶习。因此,教师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侮辱,可以说是残害儿童幼小心灵的无形杀手,必须坚决予以杜绝。

四、教师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讲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教师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耐心教育,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是对于存在缺点、错误的未成年人,教师更应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励和帮助他们改进。未成年人在受到尊重的集体中生活,才会体会到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的价值,长大以后,就容易成为自立、自强、有道德、守纪律的人。

篇6:学习未成年人心得体会

1、建立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

为加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建立起由校长负责的领导体制,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视作用,认真抓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所有的干部、教师、职工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品德。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人人都管。

篇7: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

挽澜中学:付廷琼

我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有了一定的了解。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让孩子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这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9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我认为,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三方面值得关注:

一.明确和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这是对《儿童权利公约》有关规定的概括。该公约规定,儿童享有生命权,受父母照料权,就影响其本人的事项发表意见权,不受虐待、剥削和忽视权,困境儿童得到国家特别保护权,健康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等几十项权利。国际社会通常把儿童的这些权利概括为四大类,即生存权、发

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权利的实现,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和法律责任各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二.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

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修订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强调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一项总原则,是贯穿全法的一根红线,在“四大保护”各章中均有体现。比如,在学校保护一章中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在社会保护一章中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三.着力解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依法执教和依法维护学校、学生和教师合法权益的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新法”要求老师不得体罚学生,尤其是不准言语侮辱学生,这是有深刻意义的,有助于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师不仅不能对学生体罚,即使是涉嫌伤害学生自尊如随意骂学生笨,不开窍等言语也违背“新法”。此外,注重维护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教师也不能在学校抽烟。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同样受法律保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我经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联系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我认为教师在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方面应注意以下

几点:

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应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行动中。

二、是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比如孩子好动,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不动。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未成年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凭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三、是教师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讲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教师既严格管理,又耐心教育,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是对于存在缺点、错误的未成年人,教师更应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励和帮助他们改进。未成年人在受到尊重的集体中生活,才会体会到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的价值,长大以后,就成为自立、自强、有道德、守纪律的人。因此,《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条例还是很好的,相信能够更好的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神圣义务。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国家对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和作为一名老师所要做到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做一个捍卫《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优秀教师。

篇8:学习未成年人心得体会

一、单手单弦的手眼配合

在古筝学习的入门阶段, 由于指尖的灵敏度不足, 无法感知义甲入弦状态, 如深浅、正侧等, 许多中老年人喜欢将头向左偏, 手指向右偏, 以达到能看见义甲入弦状态目的。长期下来, 身体在演奏中会惯性倾斜, 而手指也产生对目光的依赖, 看不见指尖就不敢下手, 演奏速度始终无法提高。正确的方法应该是, 目光落在指背上, 通过观察手指的垂直度来判断义甲入弦深浅, 通过聆听声音的质量来判断义甲的入弦角度, 反复慢速练习, 摆脱指尖对目光的依赖, 最后达到最佳拨弦状态。

二、单手多弦的手眼配合

在单弦演奏学习完成后会进入到多弦弹奏的学习, 比如大撮、小撮、琶音等。许多中老年习筝者此时总是为目光到底关注哪根琴弦而烦恼。有的人先选中一根弦放好义甲, 再选择另一根弦放好义甲, 然后才开始同时弹奏, 这样的弹奏速度是极慢的。其时, 在多弦弹奏时我们并非是完全依赖眼的引导, 而是要借助于手的自主性。先找到这几根弦, 然后把各手指依次放好在弦上, 记住手指之间的指距关系, 然后拿起再重新按正确位置放下, 拿起、放下, 再拿起, 再放下, 反复多次, 让手指习惯此种指距关系。在拿起放下的练习过程中, 用眼观察哪根手指出错率最高, 对出错率高的手指重点关注。经过指距的反复调整和练习之后, 再开始实际弹奏, 此时, 目光先确定大概的琴弦范围, 以五六根弦为限, 各指按练习好的指距关系同时落下, 目光重点关注易错手指, 其余手指可不去看。这样的手眼配合可保证多弦的连贯弹奏。

三、右弹左按的手眼配合

左手按压琴弦是古筝演奏的重要技法, 按颤吟揉被喻为筝之魂。中老年人由于双手协调能力弱, 往往喜欢在左手按弦时, 每换一弦都要转头看一下左手的位置, 以保证左手能准确按在所需弦上, 但这样做是极不利于乐曲连贯弹奏的。中老年习筝者在学琴之初, 右手做单指练习时, 就应该做双手统一性训练:就是在右手弹奏到哪根弦, 左手就在雁柱左侧跟随到哪根弦, 练习由慢渐快、由阶进到跳进, 由每次都看一下左手移动, 到逐渐少看或不看左手移动, 慢慢培养左右手在同一条线上的直觉习惯。等到在乐曲弹奏中按弦时, 目光尽量关注右手, 让左手凭直觉跟随右手移动, 偶有错弦或左手移位较大时才用眼角余光关注一下, 其它时候尽量不去看它。如《纺织忙》第一段的慢板, 左手滑音较为密集, 此时目光尽量关注右手, 而不能每弦必看左手位置,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乐曲连贯准确。

四、双手同时弹奏的手眼配合

双手同时弹奏时, 由于左、右手都要寻找弦位, 所以中老年习筝者常常觉得目光顾左难顾右, 顾右难顾左, 手忙脚乱, 无所适从。实际上,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 弹奏者都是无法做到一双眼睛同时看几个方向。所以, 目光将每根琴弦都关注到是无法实现的。因此, 在无法面面俱到的情况下, 我们就要分出主次, 合理分配我们的注意力。当左手弹奏移动较少, 而右手移动较多的乐曲时, 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就应该分配给右手, 左手只能在移位较大前用眼睛的余光快速扫过。比如《浏阳河》的小快板段落, 左手是固定的伴奏和弦, 右手是快速的主旋律, 目光主要追随右手, 左手只在换和弦的时候稍看一眼。而当弹奏左手移动多而右手移动少的乐曲时, 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就应该分配给左手。比如《将军令》的开头一段, 右手是长摇, 左手是连续的快速抹托, 此时目光一定是追随着左手的, 右手只在换弦的前半秒用眼睛扫一下。

五、快速演奏中的手眼配合

中老年习筝者几乎都怕弹奏快一点的曲子, 因为手总是会跟不上节奏, 经常会在半途中卡住或停顿一下, 为什么呢? 不是因为曲子不熟悉, 也不是因为手真的退化到无法达到曲目要求的速度, 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因为眼慢手快的缘故。当乐曲较快时, 眼的引导作用就极为重要, 如果眼慢于手, 再熟悉的曲子都会弹卡住, 只有眼快于手才能保证乐曲的连贯。也就是说, 当手在弹奏第一拍时, 眼必须为第二拍的音符找位置, 而当手移向第二拍的位置时, 眼又必须关注第三拍的琴弦范围。眼如向导一般, 始终在手的前面领航, 千万不能做手的跟班落在后面,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快速弹奏的连贯, 否则就会卡、停, 快板就会成为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

总之, 以上五点是古筝演奏中基本的手眼配合法则, 中老年习筝者可以用良好的心态, 科学的训练方法, 放慢速度、逐个练习, 并在乐曲演奏中反复尝试, 直至可以自如的运用。“机能不足, 方法能补”, 愿这五种方法能成为成人习筝者的拐杖, 帮助中老年习筝者渡过入门的难关。

参考文献

[1]周浩然.近二十年马鞍山市社会古筝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 2010.

[2]李游.新世纪我国幼儿古筝教材解析[D].南京艺术学院, 2012.

[3]周泉.儿童古筝教学中创编的推广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 2012.

篇9:学习未成年人心得体会

日前,由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发布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技术报告》显示,未成年人更关注网络的交往功能和学习功能。

调查显示,开通博客以82.6%的选择比例成为未成年人网络功能选择的热点。网络的学习功能逐步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使用过网络课堂功能的比例达到80.8%,在所有选项中处于第二位,这些表明互联网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进行学习的实用工具和有效途径。

网络也是未成年人重要的互动交往平台,使用双向交往工具如QQ、MSN、Yahoo等即时通讯功能和网上聊天比例分别为23.74%和30.41%,用过多元化交流、网络社区交往工具的未成年人更多,如:参加交友、社区俱乐部的比例为75.11%,参加论坛、BBS、讨论组的比例为73.89%,使用过发送电子贺卡功能的达到75.16%,使用过网络电话交往的未成年人达到59.03%。未成年人同样非常重视互联网的信息供给功能,有71.9%的人在网上浏览过新闻。

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使用的互联网功能数量明显高于家长和教师。在24项互联网功能中,未成年人平均利用到达11项,教师平均只用到8项,家长平均只使用7项功能。

(中青网2008年10月15日)

上海:小学教师学历与素养有差距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一份关于“上海市小学教师现状与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显示,近年来,上海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较快,任教前教师学历以中师为主,占69%,而当前教师学历在专科以上的占94%,其中本科学历达43.6%,另有0.4%的教师已达到研究生学历。但调查也显示,在对二期课改的认识上,教师仍然存在一些实用主义倾向。

对担任小学教师最需要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受访教师认为最主要的依次为“基本教学技能”、“基本文化素养”、“系统学科知识”、“班级管理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而对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作用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却分列最末三位,还未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

(《文汇报》2008年11月26日)

重庆:网游对中小学生负面影响大老师责任心不够

11月17日,重庆市教科院向主城区的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了一项了解学生校内课余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37.4%的班主任认为“学生校外课余生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34.1%的班主任认为“目前学生校外课余生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多大影响”。另外,对目前学校和社会提供给学生的课余活动的场所和设施,61.6%的班主任认为“比较欠缺”。在学生课外课余活动项目中,89%的班主任认为“负面作用最大的校外课余活动是学生沉迷于网络和电子游戏”,对此各年级的班主任都能达成共识。

调查还显示,63.7%的班主任只是有时指导,缺乏系统性指导。71.4%的班主任认为“应该关心学生的校外课余生活”,但只有15.4%的班主任认为“这是必须做好的工作”,还有9.9%的班主任认为“这是份外工作”。

篇10: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

作为教师每一天都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因此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放在首位!我深深懂得:“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因而,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然而,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总之,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每一位学生有他自己的人格,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理解,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肯定。只有让师爱扎根于育人的土壤,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用爱去和学生沟通,建立起师生间的真挚情感,才会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诲。

篇11: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

未成年人是祖國の未來和希望,為他們の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の外部環境,不僅關系到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每一所學校,而且關系到整個民族の明天。教育最重要の任務是培養具有全面文明素養の人。讓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讓孩子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規則和秩序,懂得對自己行為の後果負責,這是家庭、學校、社會義不容辭の責任。

作為一名合格の教師,對待學生要以誠相見,以情換心,不過分攻擊弱點。以誠相見,以情換心,真心實意地教育,幫助他們,才能真正扣動學生の心弦。同時,要注意發現學生の閃光點,及時表揚,切忌攻擊學生の弱點,甚至把學生の弱點作為鎮住他の法寶。當我們在處理有缺點の學生時,有時應躬身自問:使用の方法是否妥當?他們承受得了嗎?有時還應根據學生の情緒作必要の說服解釋,使之心悅誠服。用“愛”消除師生之間の情感障礙,用“信任”填補師生の心理鴻溝,用“期待”激出學生の智慧和潛力,培養學生自信心,使他們邁好人生中關鍵の一步。他們心靈深處美の東西是通過曲折の甚至是相反の形式表現出來の,只有尊重,關心才能慢慢扭正其歪曲の心理,進而使其揚長避短,立志成才。

面對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未成人保護工作の對象和依托發生了重要變化,未成年人保護事業尚缺乏高效、暢通の反映渠道和及時有效の解決途徑。一方面,在未成年人群體中,出現了脫離穩定社會組織、遊離於社會邊緣の群體。即使是正常接受學校教育の未成年人,由於休息日、節假日の增多,也有更多の時間脫離學校の管理;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失去了單位這一傳統の依托,必須尋找新の組織形式。社區雖然日益成為代表和維護未成年人權益の重要場所,但我國社區發展相對滯後,還不能有效承擔從政府、企業中剝離出來の社會職能。

學校是對青少年傳授文化科學知識の園地,也就是常言の智育教育。但是,學校還必須更注重向青少年進行道德素質教育,既做學問也教做人,兩者不可偏廢。棍棒教育與言教身教の關系。“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中國傳統の教子經典。現在有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家長若用棒教,大打出手,是侵犯人權,子女可以將你告上法庭。棒教行不通,還是言教身教靠得住。言教就是像對待朋友一樣,平等對待子女,通過交流思想,講明道理,以理服人,不要居高臨下,施以壓服。身教比言教更顯效果。如果做家長の成天圍著麻將轉,而要求子女安心寫作業;夫妻若成天為雞毛蒜皮吵嘴打仗,能讓子女不受幹擾嗎?家長如虐待父母,Fpg

Fpg 對父母不孝,卻要子女敬重自己,只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凡此種種不良の身教,都將影響子女の道德素質培養。教師也是一樣,教師若平時口出髒話,或衣衫不整、隨意打罵學生,對學生の一生都影響重大,不但對學生の認知產生了影響,更侵犯了學生の權利。

總之,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要教育好孩子是建立在“愛”の基礎上,教師對學生愛之深,求之切,要求嚴格又要循循善誘。要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教育,就應尊重他們の自尊心,使他們保持一種安定平靜の。

篇12: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教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仅仅是“教学家”应该是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爱学生;以言导行,孜孜不倦地教人;以才育人,亲切关怀;以身作则,尊重信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教师应改变过去将教师知识的储存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作“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旧概念,努力使大脑知识储备成为一条无尽的河流,激活新知识,积累教育。俗话说:“一个老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读了多少书,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和重复教的效果是有天渊之别的。春草绿,年草不同。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调动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活泼地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贯彻个人待遇的原则,强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就像一朵不成熟的小花苗,但每一朵都有不同的可爱之处。因此,我们更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用爱来浇灌、呵护。总之,在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我的思想有了一定的改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发现每个学生的亮点,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将为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必须爱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不仅学习快乐,而且在学校生活快乐!

★ 六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心得体会

★ 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心得体会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 加强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舞蹈心得体会

★ 高峰论坛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怎么写

★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 学习保密法心得体会

篇13:学习未成年人心得体会

1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 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 从而有2种表现:有的沉默寡言, 表情淡漠, 情绪低落, 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 易发脾气。

1.2 孤独感

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等原因, 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 产生孤独感, 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 则产生自卑感, 不愿出门, 自感低人一等。

1.3 恐惧感

由于担心患病以及自理能力下降、心理负担不断加重, 使老年人易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 表现出冷漠或急躁情绪;有的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 由于经济原因, 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健康每况愈下, 增加了恐惧感。

1.4 抑郁

随着逐渐衰老, 老年人情绪变化日益明显, 有的老年人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 从而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 家庭不和, 内心空虚而产生焦虑及抑郁情绪;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交往的减少, 缺乏归属感而抑郁, 遇事悲观。

1.5 健忘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 老年人身体日渐衰老, 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 常出现健忘现象。

2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

2.1 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不适应的原因之一。离退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 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 工人退休前后心理变化不大, 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 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 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医疗费用, 所以情绪比较稳定, 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则不同。他们在退休之前, 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人际交往, 其生活重心是事业, 而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 广泛的人际交往骤然减少, 易感到不适应。

2.2 经济状况

良好的经济状况是保证老年人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离退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 加上医疗费用的逐渐增高, 使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加重。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劳动和儿女供给, 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 经济问题更加突出。收入不足、社会地位不高的老年人易产生自卑心理。

2.3 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 从社会转向家庭, 家庭便成为老年人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大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突发重病等事件, 生活于“空巢家庭”或不愉快的家庭氛围中, 不仅造成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而且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 最终直接或间接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

2.4 身心衰老

具有明确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 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后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做些贡献。然而, 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 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们有的机体衰老严重, 有的身患多种疾病, 这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苦恼和焦虑之中, 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 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

目前, 在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3种疾病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其致病原因多与心理有关。因此, 社区护士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及卫生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减少疾病和生理改变带给老年人的负面影响, 还能使老年人较好地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以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 健康长寿。

3.1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 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 增强自我保健和自理能力。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 增强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鼓励老年人坚定信念, 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同时, 老年人应善于安慰、控制自己, 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会活动, 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 保持家庭和睦与温馨, 获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顾, 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存质量。

3.2 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

社区护士应多关心老年人, 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 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 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 帮助他们安排新的生活, 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与人交往,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 摆脱孤独感, 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

3.3 帮助老年人调节情绪

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照顾和关怀, 减少其精神刺激, 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问题, 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向老年人讲解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方法, 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语言交流外, 社区护士还应增加一些非语言交流, 如轻抚老年人, 搀扶老年人走路, 帮助老年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交流, 调节他们郁闷的情绪。

3.4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 生活就越充实, 因此要保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多与老年人的家属进行多方面联系, 建议其家属多关心、体贴老年人, 特别是一些丧偶或患有疾病的老年人, 使老年人心胸开阔, 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减轻其孤独感、恐惧感。

3.5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社区护士应在老年人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活动, 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等, 从而保持机体代谢平衡, 促进身心健康, 延缓衰老。

3.6 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

社区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应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 充满好奇心, 培养生活情趣。

3.7 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

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 科学用脑, 善于用科学知识养生, 既锻炼了智力, 又学会了自我保健的技能。

3.8 针对老年人抑郁的护理

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 社区护士应经常与他们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 首先要尊重他们, 如主动与其打招呼, 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积极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 使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其次, 在尊重的基础上关心老年人生活, 如了解他们的需求, 沟通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 以得到老年人的信任, 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再次, 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 使其心情愉快。

3.9 针对老年人健康的护理

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 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放置自己的日常用品, 形成固定的位置, 便于记忆。如帮助老年人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 安排合理的日程表, 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等。其次要教育老年人对健康有正确的认识, 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现象, 不必过分担心。

3.1 0 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捐助活动

仁慈就是要心地善良、待人宽厚。帮助别人, 不仅有益于别人, 也有益于自身。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 可以捐助一些失学儿童或因家境贫困上不起学的有志青年, 或者是灾区需要帮助的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营造一个友好的生活氛围, 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1 1 使老年人能正确对待死亡, 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是生命历程的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 特别是老年人。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 对于一个人因疾病而处于临终阶段, 往往不被看作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被看作是医疗的失败, 对生命的放弃。现代护理观念认为, 死亡是生命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 其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 因此人们不应对死亡持拒绝态度, 而应持接纳态度。人们对死亡的种种恐惧并不是来源于死亡本身, 而是来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 特别是到晚年或身患疑难病症时, 便会陷入死亡恐惧的漩涡, 愁绪满怀, 忧心忡忡, 以致卧不安席、食不甘味, 进而自暴自弃, 消极悲观。

人生必有一死, 这是自然规律。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 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 抱着坦然处之的态度, 乐观豁达, 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面对死亡, 心理状态好的人, 心态安定, 气血调和, 身体各项机能必然和谐, 生理活动运行正常;反之, 则会引发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易导致多种身心疾病的发生。因此, 社区护士应指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认识死亡, 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篇14:学习是中年人的养生之本

过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了中年人的心理失衡,出现了自卑、失落、苦恼、烦躁、失眠等症状。随之而来的,是身体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有的还患有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因此,许多中年人都感到身心疲惫,他们多数属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中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

社会在前进,养生观念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做出相应的变化,减轻心理压力,应该是中年人养生的首要问题。如何减轻中年人的心理压力呢?只有学习,也就是不断更新知识才是减轻中年人心理压力的根本所在。

1.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通过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逐步改造自己落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以与时俱进的饱满热情迎接社会的挑战,才能正确理解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超凡脱俗的心态。

2.学习新的业务知识,给自己不断“充电”,逐步提高工作能力。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发展对知识的要求,就有可能由工作业务先进的后来者替代自己的工作。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走在时代的前列,才不会担心失去工作。如条件优秀者还可以主动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随之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也就减轻了。

3.学习养生理论知识,做到健康生活每一天。生命在于运动,要想新陈代谢旺盛,保持健康,防衰抗老,就必须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当的体力活动,做到健康地生活,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学习,防止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危害健康,象酗酒、长时间看电视、上网聊天、打麻将等。要有规律地生活,不要胡思乱想、无事生非,每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散布、慢跑、登山、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活动。这样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

上一篇:五精管理知识整理版下一篇:招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