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

2024-04-24

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精选15篇)

篇1: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让未成年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让未成年人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这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认真的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感触颇深:

未成年人犯罪者可以说是社会大环境的“牺牲品”,是社会的消极方面在孩子们身上的体现。说是“牺牲品”,就是指未成年人犯罪的根在社会,毁在孩子。这也是让家长、让社会、各级党政痛心、焦虑的关键所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往往交错在一起,互相影响,要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关键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观念。

我们每位教师都要认真的上好法制课。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我们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二、有效利用形式,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一是我们要利用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法制教育的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

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三、重视家庭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要重视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少年违法犯罪,绝大多数都同他们的家庭教育不良有密切关系。家长要端正言行,克服不良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应当努力做好“三大主体角色”,即成为合格父母、合格教师和合格主人。

总之,我们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谆谆教导,或以同龄人的事例现身说法,在细致的心理交流活动中,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树立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从小预防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篇2: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

一、完善组织机构,切实开展有效工作

学校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德育分管副校长和校外法制辅导员(派出所民警)为副组长、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心理辅导老师为组员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严厉打击学校周边地区的流动不良社会青年;整治学校周边乱停车等问题,保证校园周边良好的交通秩序;解决学校门口的“游商”问题。积极协调公安、工商、文化稽查等部门突击检查网吧,共同做好违反国家规定,进入经营性互联网、电子游戏厅等场所活动的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目前,学校周边环境良好,得到了各位家长的认可。

二、规范系统地开展学校青保工作,引领未成年人正确成长

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指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引导他们用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行为影响子女,并对家长进行法制教育,避免家庭暴力的发生,有效保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师德建设,每学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法制培训。发挥教学阵地优势,学校将开发的校本法制课程纳入了学校的课程计划,利用政治课上好法制课程。平时加强常规管理,严格督促检查,对师生出勤、出操、卫生、课堂纪律、礼仪教育、行为规范等进行管理考核评估,并与星级班集体和行为规范示范班挂钩,使学校教育管理环环紧扣。建立行为偏差生和党员教师的“一对一”帮教制度,使每个偏差生与党员教师之间建立联系,实施跟踪调查。规定偏差生每周一次向帮教老师汇报纪律和学习情况,帮教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来的情况实施有针对性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计划、有步骤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主动关心,及时给予心理咨询。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通过讲座、看录像、个别指导等形式进行教育,效果显著。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学校通过画廊、专题黑板报、校园广播、法制展览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网络,拓宽了德育教育的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大力组织法制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法制宣传中自我教育;定期召开法制讲座,邀请派出所和检察院同志来校以案释法、以案明法,有针对性地举办法制报告会等。

三、瞄准焦点,确保未成年人身心安全

学校各级干部和全体教工本着对国家、社会、青少年一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学校各项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克服麻痹思想和饶幸心理,认真细致地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和各种事故防范工作。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校内利用黑板报、橱窗进行宣传,组织有关安全知识竞赛,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掌握基本的交通、防水、防电、游泳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对校内体育设施和器械的维修保养落实专人负责,有效地控制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健全青保工作网络

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网络,形成社区、学校、家庭联动,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寒、暑假期通常是青少年教育保护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学校主动以社区联系,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电脑房、图书馆、体育场向学生开放;学生组织各种“社务服务队”也深入社区。使学生每学年度都度过了安全、健康、愉快、有益的假期,每个假期无发生一例学生伤亡事故。

篇3: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

一、犯罪前的预防

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普遍淡漠。当前教育方针下, 我们依旧重视的是学历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思想制度之下, 从学生到家长都忽略了学生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的树立, 守法的观念也就十分淡薄了。因此,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前的预防, 从立法上确立特殊群体的保护制度, 增加对父母及其它监护人的严惩法律条文, 并且成立全国性的未成年人法律研究团体或组织, 未尝不是一个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

( 一) 立法确定特殊群体保护制度

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存在着一些“高危人群”, 他们因为成长的环境或是外界干扰导致其极易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针对这些特殊的未成年人应该怎样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预防, 是许多国家重点研究的课题。我国应该在立法上对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和虞犯未成年人在定义上做以明确的界定, 而后有针对性地颁布与未成年犯所对应的刑罚所不同的教育性、保护性的处理措施和办法, 并由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1]

( 二) 增加对父母及其它监护人的严惩法律条文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 如果法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就会有许多不法分子钻法律的漏洞, 从而会破坏社会秩序, 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五十七条的内容之中, 只有第五十一条到五十六条中提到了如果对未成年人造成相对影响之后相关机关及负责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其余的法律条文仅仅是一种如果发生可能会造成未成年人犯罪意识的影响时相关责任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并没有具体明确提出相关的惩罚措施, 对于那些没有尽到法律责任的家长、教师以及法律宣传者并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处罚方案。我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49 条只是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 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 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 责令其严加管教。”[2]“责令其严加管教”, 但不管教怎么办? 常言道, “子不教, 父之过”。“性本善”的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家庭、父母的影响必然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教子不力, 应承担相应责任。特别是对于单亲家庭 ( 父母离异或者重新组合家庭) 的未成年人。我国对此应该在立法上规定对于监护不力、教子不严的相关惩罚措施例如拘留、罚金等, 甚至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 三) 成立全国性的未成年人法律研究团体

因为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不具备够硬的心理素质和处事能力, 不能够在对待突发事件时想到和做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需要成年人来代言和保护, 小到一个家庭里需要有监护人, 大到一个国家需要有代言机构。因为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不具备够硬的心理素质和处事能力, 不能够在对待突发事件时想到和做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需要成年人来代言和保护。我国非常需要设立一个类似的机构, 并配备专项经费和专职人员队伍, 贯彻落实我国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例如, 要求“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相关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同时提出了“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具体机构”。[3]坚持把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关系国家未来的头等大事, 针对未成年人区别于成年人的特殊性, 对未成年人法学理论进行综合研究, 构建一门新的法律学科作为肩负的重任。

二、刑事诉讼中的预防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平日的正当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需要对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部分进行补充。注重未成年人通过充分享有、实现权益的过程形成非犯罪型态度。许多的已经发生案件表明, 即使保护青少年不受不法行为的侵害, 也不能防止其自身走上犯罪道路, 所以我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刑事诉讼法> 司法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 试行)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的权利都作以相关规定。所以, 在立法中为体现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护, 应适当增加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内容, 适当减少对他们的羁押时间, 将会是一个避免未成年人萌生犯罪或者再次犯罪想法的有效措施, 其效果将会引起质的飞跃。

三、刑罚执行过程中的预防

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 用以将其作为当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我国刑罚执行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最终确立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的政策对我国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自然而然的贯穿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执行过程中。但是重要的是, 在这样一个抽象的原则制定下, 怎样适度把握“宽”和“严”之间的度, 才是对未成年犯重新改造和预防其再次犯罪的重要问题。

( 一) 制定合适的替代措施

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刑罚替代措施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对待未成年人犯罪主要使用的惩戒措施。由于我国对待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体系特别是刑罚替代措施方面的理论还不够透彻, 所以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也相对欧美国家落后一些, 实务界也关注甚少, 立法存在着严重的缺位现象, 导致适用的效果并不明显。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经验, 考虑增设监管令、社区矫正等几种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替代措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方式, 也可以对其处以罚金或者进行限制自由, 扩大非刑罚化、非监禁化的刑罚适用。这些方式既可以减少少年犯在改造过程中出现相互教唆, 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又可以减少国家为未成年人承担的改造成本。当然还有一种益处就是这样的方法也在保护了未成年人自尊心的前提下, 依法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 二) 针对少管所和监狱的“交叉感染”进行分级管制

未成年人对恶劣环境和不良行为抵抗力弱, 但模仿力强。对此, 少管所和监狱监管过程中各种犯罪的“交叉感染”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防范。因此, 对于本来就容易被“感染”的未成年犯更加应该采取分级管制的方式。首先, 扩大处遇待遇差别, 例如可以尝试建立“宽管型监区”, 对宽管级罪犯可以增加特殊待遇; 对严管级罪犯, 监管改造机关要从严格控制这类罪犯平时的生活待遇入手, 限制参加娱乐活动, 日常生活物品严格供给, 严格控制其活动范围, 以此增加惩罚力度。其次, 要不断完善分级处遇的平时考核和评比机制。监狱应成立由分管改造的监狱管理层和狱政科、刑罚执行科、教育科、生活卫生科等科室负责人参加的罪犯分级处遇管理和考核领导小组, 对严管、宽管罪犯的处遇定级, 除了按要求逐级审批外, 还要增加集体评议环节, 确保定级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四、回归社会后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失学、失业、失亲、失管”人员占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大比重, 且基本上文化水平较低, 由于不同原因, 不能完成学业导致过早走向社会。社会应把更多的力量用于加强“失学、失业、失亲、失管”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和引导, 提升社会对这些青少年的宽容度, 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场所或技能培训机构, 帮助他们快速融入社会, 防止这些青少年产生“抛弃感”, 从而从事不法犯罪活动。

( 一) 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完善

在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均立法规定了前科消灭制度, 即对被判过刑罚或者认定有罪的未成年人, 依法视为无刑事前科, 或者由法官依据一定的情况和程序宣布消除其刑事污点, 视为未受过刑事处分或者没有刑事前科。[4]综上, 在“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这个规定被实行的同时, 针对未成年犯也应加以规定:对于轻罪和偶犯等可以适当宽松对待以给其重新改造的机会的对象, 或者释放后五年内无重新犯罪者, 可适当或完全消除其刑事污点记录。

另外, 注意办案后的回访工作。现实中却总是有一些家长过于极端, 对刑满归来的孩子冷酷对待, 甚至与其断绝关系、冷眼相看, 从而进一步打击了未成年犯的生活信心, 很有可能会促使这些未成年人破罐破摔, 重新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经办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通过写信、通电话等方法了解其近况, 鼓励其改过自新, 及时帮助未成年犯打消消极的念头, 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 二) 净化文化市场的监管惩治力度

为营造一个适宜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 加大净化文化市场的力度很有必要。目前, 一些低俗的电视作品和书籍正从不同的方面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 体现在未成年人的言谈举止当中。为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蔓延, 必须加大力度扫除“精神毒品”对于未成年人的侵蚀, 严控色情、暴力音像制品的制作与贩卖, 坚决查处那些有色情内容的网吧等娱乐场所。公安部门要及时整治电子游戏厅、网吧、录像厅等重点区域, 对危害未成年人的要坚决取缔。认真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意见的通知》、《关于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意见的通知》规定。同时, 有关部门应出资兴办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并加以有效管理, 以此充实未成年人课外活动方式, 以此发挥出积极的教育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作用。

( 三) 加大社区服务令和家庭管教令的发放工作

我们已知未成年犯人在监禁、劳动教养过程中容易出现“交叉感染”现象, 所以如果做好“社区服务令”工作, 让青少年有机会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远离违反犯罪, 通过努力劳动实现自我价值, 并在此过程中重新与社会接轨, 帮助其出狱后快速走向社会。管教令大致与“监管令”相同, “监管令”是借鉴国外的保护观察制度的做法, 将被发放监管令的未成年犯移送于社会中, 病要求他们在固定时间里必须遵守和履行某些规定, 通过选派专门保护观察人对少年犯是否符合按照监管令要求活动进行考察教育, 帮助未成年犯罪人能够改变其恶习, 逐渐学会正常未成年群体的生活习性。保护观察人且组织其不能进入不良场所, 并定期与其交流谈心。同时, 要与其家长及时沟通, 交换未成年犯罪人近期状态, 并督促家长对其严加管教。

摘要:我国当前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未成年人犯罪前、刑事诉讼、刑事执行以及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后重新预防犯罪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可以修改的空间。对这些内容提出建议,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从而为我国的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法制保障。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修改建议

参考文献

[1]肖建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9) :13-16.

[2]朱喜娣.当代犯罪青少年的不良社会心理成因及预防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姚建龙.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9.46.

篇4: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

一是彰显职能特色,参与对未成年人的社会管理。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方式方法,切实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贯穿于批捕、起诉、监督等各个环节,深入推进西岗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如完善了《附条件不起诉实施细则》、《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并在提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开展法制教育20余人次,起到教育、警戒作用。

二是立足检察职能,充分发掘参与青少年教育保护的方式。加强与区公安、区法院、区青少办等相关部门的衔接配合,做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借用其他部门的相关资源以追求更好的教育效果,将公诉活动与庭审教育结合起来,提升对未成年人教育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

篇5: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之后,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少年违法犯罪,绝大多数都同他们的家庭教育不良有密切关系。家长要端正言行,克服不良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应当努力做好“三大主体角色”,即成为合格父母、合格教师和合格公民。

二、在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中,改进和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促进广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使学校尽快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加强素质教育的体制建设,逐步淡化应试教育,改革升学考试制度,特别是中小学要分片就地上学,不分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平衡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

三、抓好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和管理,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失足未成年人普遍存在自悲、自暴自弃的心理,如果帮教措施不力,他们很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消极因素。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跟踪帮教工作,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环节。为此,要管理与帮教相结合,激发失足未成年人对生活的热情。持之以恒去引导,全方位、多层次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帮教环境。要注重帮教实效,组织由包片民警、街道、村居委干部、学校老师、单位领导及家长参加的联合帮教队伍;抓住失足未成年人的闪光点和思想上的反复,加强正面引导,防止重入迷途;及时打击消除威逼诱惑失足未成年人的不法行为,保证教育对象有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

四、对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青春期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学校应更多地开展心理咨询,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谆谆教导,或以同龄人的事例现身说法,在细致的心理交流活动中,春风化雨式地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这样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王群

篇6: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感

我国于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于11月1日起实施。通过几次的法制报告和学习,使我对此法深有感触。

通过学习此法,使我懂得了如何明辨是非,更使我懂得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篇7: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

时间:2013年9月13日下午第三节课

会议主持:班主任(梁厚武)

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二、主要内容: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

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四、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条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一条被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遗弃、虐待的未成年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或者学校、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请求保护。被请求的上述部门和组织都应当接受,根据情况需要采取救助措施的,应当先采取救助措施。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二条未成年人发现任何人对自己或者对其他未成年人实施本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规定不得实施的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可以通过所在学校、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也可以自己向上述机关报告。受理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三条对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举报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障其不受打击报复。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

教育无小事;

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篇8: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与预防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 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诸多原因造成的。

(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

一是家庭失和, 父母感情不好, 总是在争吵;二是不完整的家庭, 父母离异、或者一方去世;三是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的家庭对待子女不是溺爱就是打骂。这些充满了问题的家庭往往父母都会缺乏对子女应有的关爱, 对子女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创伤。这样家庭的子女容易在性格的养成上产生偏差, 出现内向、孤僻、暴力、懦弱、自私自利等性格。这使他们更容易受到不良的人或事物的影响, 从而做出犯罪的行为。

(二) 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原因

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目前有些学校认为“升学率”才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忽视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于是有的学生只讲实惠, 自私自利, 一旦升学考试落榜, 就灰心丧气, 悲观失望, 乃至误入歧途。

二是管理不严、秩序混乱引发校园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犯罪率则比重点中学高得多, 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学校管理不严, 秩序混乱, 教学效果差。学生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规范, 成绩差的学生更容易自暴自弃。

三是法制教育薄弱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目前, 有些学校缺乏法制课或者流于形式敷衍了事, 没能针对中学生身心成长方面的特点对症下药:使得部分中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容易受人指使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不会应对。

(三)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引起的人们价值、道德等观念的变化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在市场经济冲击波的影响下, 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 是物欲型犯罪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色情暴力传媒的泛滥诱导未成年人犯罪。色情暴力传媒不仅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更能毒害人的心灵, 使人堕落,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种毒害对未成年人尤为明显, 因而被称为“精神鸦片”。

三是打击处理与教育挽救不协调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公、检、法机关在打击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 在法律上多数时候很难做到一步到位进行处理, 主要采取训诫、取保、治安处罚等处理方法。很少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自身的问题, 再加上社会上有些人对其采取鄙视和憎恶的态度, 使得有些人又重新回到犯罪的道路上。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多样性, 决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首先转变观念, 从以惩罚为主向以预防为主的观念转变

从战略角度看, 治理犯罪效益最高的手段是预防。然而在我国, 大多数时候对未成年人犯罪都是以惩罚为主。但是仅仅靠刑罚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成本高效益低, 既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 充分认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重要性, 树立“防范胜于惩罚”的观念, 建立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的犯罪对策体系。

(二) 把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全方位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

一是家庭预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从家庭做起, 要强化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责任, 巩固家庭堡垒。父母应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与教育, 特别是对有不良行为的子女更要努力管教。父母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洁身自好, 严于律己, 给未成年人子女做好榜样。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要采用科学教育方法, 与孩子交朋友, 多沟通, 掌握其思想动态, 有的放矢地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最后, 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 温暖的家庭气氛, 使家庭成为未成年子女的“避风港”。

二是学校预防。首先强化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责任, 把未成年学生犯罪状况作为评估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 强化校长、主管领导、辅导员、教师在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中的责任, 使之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其次校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万针,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以更大的耐心、更高的热情帮助差生。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再次是学校要加强内部管理, 特别是对学生工作的管理, 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维护正常的学校秩序, 减少校园暴力犯罪。最后学校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治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 净化育人环境。

三是社会预防。第一, 成立统一的组织、领导、协调未成年人工作的专门机构, 加强对预防水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领导。第二, 打击贪污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 净化社会环境, 弘扬社会正气。第三, 建造更多的、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影剧院、少年宫、科技馆等, 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第四, 坚决“扫黄打非”, 杜绝“黄、赌、毒”等, 便其远离未成年人。

总之, 家庭、学校、社会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既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 又要互通信息、互相监督, 形成一个全万位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

综上所述, 只有转变观念, 多种社会力量并用, 各种预防手段并举, 多层次预防网络并重, 才能最终实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秉志.刑法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69.

[2]吴峰.青少年犯罪心里与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 黑龙江省教科院与黑龙江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 2000 (9) .

[3]杜雪锋.对未成年犯适用罚金的限制[N].人民法院报, 2001-4

篇9: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论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预防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未成年人犯罪也称为少年犯罪,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主体的性别来看,未成年女性有增长的趋势

在一般情况下,未成年女性是犯罪的低发人群,因为她们和男性相比身体较弱,同时女孩受家庭的管教也更为严格。但根据抽样调查,武汉某看守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未成年女性犯罪占到看守所全部犯罪的比例为5.7%,而2005年这一数字仅是3.2%。

2.侵犯财产和暴力型犯罪是主要犯罪类型

据广州中院少年法庭庭长赵俊介绍,“少年犯罪当中,暴力型、财产型犯罪最为突出,特别是抢劫罪。”这与未成年人没有固定收入、贪图奢侈享乐的生活息息相关。

3.趋向于团伙作案

由于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智发育还很不成熟,他们更趋向于结伙作案,以求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但是少年犯罪团伙和成年犯罪团伙相比,一般人数较少,而且组织结构很松散。

三、未成年人犯罪成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温床,父母离异,品行不端家庭环境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深深的烙印。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吸烟酗酒者,则很容易对子女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向孩子输送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其中的腐朽思想将导致一些少年自暴自弃,陷入犯罪的泥潭。

2.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传播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正确人生观和道德情操的基地。而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片面要求以升学率作为教育的目标,从而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收到学校的排挤和歧视。这些学生长期收到教师的说教、训斥甚至体罚,很容易收到不良文化的侵袭,例如毒品、色情文化。

3.社会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出现了一股不正之风:坑蒙拐骗、贪污贿赂、毒品犯罪。而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于社会风靡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色情文化往往缺少抵抗力,意志薄弱的孩子为了奢靡的生活追求很可能通过犯罪途径解决。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策略

1.家庭预防

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提高家庭结构素质,保持家庭的完整,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对于未成年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提高家庭整体的文化层次、文化品位,父母要自觉做到孩子的榜样。在教育方面,父母要对孩子因材施教,切不可只注重智力投资,而忽略了思想修养的培育。

2.学校预防

在现在我国普遍盛行的教育模式就是“精英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最严重的弊端就是,学校只注重少数高材生,而放弃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导致学校教育错位。为此,学校应当针对本校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差生给予帮助和鼓励。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注意校园内的安全,杜绝校園内的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3.社会预防

篇10: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

一、加强和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

我国虽然在《刑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中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现有法律、法规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我国应加强和完善有关未成年人方面的立法,做到在未成年人教育与犯罪预防上有法可依。

二、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

父母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的学习,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鼓励孩子,提高他们的上进心、自信心。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特别是对管教孩子感到棘手的父母,应解放思想,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家庭法律常识学习与培训,在学习的过程中纠正某些片面认识。另外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家长更应严格要求自己,改过自新,并告诫子女要遵纪守法,以减少不良影响。

三、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教育的措施大致有:第一,转变观念,真正把德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学校应重视对双差生、后进生、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关心、鼓励、帮助和爱护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率先更新观念,并立章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大力查究学生辍学率、失学率较高的学校领导的行政责任。第二,应切实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共产主义青年团应当结合实际,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三,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推动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社区教育,充分发挥社区作用

在社区教育中,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教育的措施主要是:第一,大力整顿各类娱乐场所、网吧、影视媒体和图书市场,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切实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和管理,努力铲除黄赌毒现象。第二,设立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专职人员,建立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机制,由乡镇、街道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专职人员定期负责召集社区干事、社区民警、司法干部、驻社区(村)单位代表、离退休老同志(教师)、青少年工作志愿者、中小学校负责人、兼职法制副校长以及社区(村)群众(家长)代表等参加相关活动。

第三,加强对特殊未成年人群的预防犯罪的教育。针对无业的、家长无力管教的或者父母离异后双方都不想亲自抚养的未成年人等,要特别地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针对进城务工的未成年人,社区、单位工会组织等部门要通过开展培训、维权和就业等服务,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和就业技能,引导他们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积极力量。

针对混杂在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公安部门要加大对引诱、控制、教唆其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围绕他们的基本生活和教育需求,采取特殊的帮教、安置和抚养措施,积极探索对流浪未成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和教育的有效方法;对于因不良家庭结构或父母外出打工等缺乏家庭温暖、缺乏家庭必要管束的未成年人,有关组织部门应依法担负起关心、帮助和保护他们利益的职责。对未成年人疏于管教或实施家庭暴力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社区居(村)委会应及时予以批评教育。

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在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责任。首先,严厉打击各种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其次,加强各种文化市场的管理,杜绝各种危害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制品。

篇1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取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应当做到的行为:

1、尊敬国旗、国徽,维护祖国尊严;

2、遵守交通规则,服从交通管理;

3、讲究公共卫生,保持市容整洁;

4、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

5、爱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合法财产;

6、爱护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

7、爱护动物,保护树木庄稼;

8、开展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不看坏书和坏录像片、不赌博;

9、尊重隐私自由,不私拆、撕毁别人的信件和揭取邮票;

10、相信科学,不参加迷信活动;

篇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案

所属党支部:第三党支部 授课教师:

李秋燕 政治面貌:

群众 所教年级:

七年级 所授学科:

信息技术 主题融入:

法制教育 课题呈现:

图片、文字

教学目标:

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懂得自我保护。教学过程:

1、明确两个概念:

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公民

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比如盗窃、抢劫、杀人等就是一种犯罪行为,会受到判刑、抓进监狱的严重处罚。

2、了解本法中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8)进入未成年人不适宜的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中学生守则》

4、加强自身修养,谨防别人伤你

(1)珍惜学习机会(2)提高鉴别能力(3)谨慎交朋友(4)切莫虚荣攀比(5)增强防范意识(6)掌握自救本领

5、情感升华

学好文化,掌握法律,规范言行,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成长!课后感悟:

篇13:浅析未成年人犯罪与预防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要领及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1、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1) 从案件类型上看:主要为抢劫、盗窃、伤害、强奸这几大类, 其中抢劫、盗窃为主的侵犯财产型的犯罪, 多为共同作案或团伙作案, 且作案手段简单, 犯罪预备期短, 以伤害强奸为主的侵犯人身类型的犯罪, 多为单独作案, 主要对象为自己熟悉的同学、邻居, 作案时临时起意的较多。

(2) 从犯罪的主体上看: (1) 主要为抢劫、盗窃的案件多发生在辍学后流入社会的无业少年违法犯罪比例远远高于在校生比例; (2) 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高于城镇; (3) 从犯罪年龄上看, 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多为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 (4) 从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看, 多为从犯。

2、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体可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主观原因,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 有的未成年人平时不注重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对自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 以至违法犯罪。客观原因, 不良的社区环境和不良文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 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惯和不良的社会心理素质。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 是

指体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指导思想, 贯穿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的基本准则。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条、第3条、第5条规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有四项:即教育保护原则、及时防治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科学性原则。

1、教育保护原则是指预防未成年

人犯罪应当立足于和保护, 以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 通过教育和保护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未成年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处于成长阶段知识不多是非模糊, 可塑性大, 未成年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未成年时期是一个自我判断能力薄弱的时期。家庭、学校、社会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无论从未成年人的特点看, 还是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看, 都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

2、及时防治原则是指根据未成年

人生活心理尚未成就的特点, 坚持治本和疏导, 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任何一种犯罪行为的发生, 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 甚至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能够有效制止那些处在犯罪边缘的未成年人。

三、处理未成年犯罪的相应对策

1、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导致未成年犯罪本质原因, 很多未成年人都是以自多为中心, 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为了个人的利益什么错都敢犯, 什么法都敢犯, 走向极端。

2、帮助未成年人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是文化市场的精神污染, 二是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不良影响, 三是唯利是图的观念, 以上三种因素都冲击着未成年人的观念。

3、弥补学校的教育方面存在漏洞有的学校教育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很多学校多年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了德育, 一些教师本身素质不高, 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人, 甚至出现打骂体罚的现象, 一切学校政治教育内容僵化, 形式单调, 针对性不强, 手段落后, 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到位。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点建议

1、振兴中华的根本在于人材, 党

和政府都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关注, 提出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的号召,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 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只有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和是非观, 使青少年接受正确的观念, 养成尊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全社

会共同的责任一是父母应履行好首任教师的职责, 父母要从自身做起, 尽到父母的责任。二是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三是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 四是全面落实对教师的监督, 督促教师履行好职责。

3、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还未成年人一片蓝天, 还校园一片净土, 使社会教育走上正规。

鉴于上述问题, 我们应当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 要认真落实司法保护原则,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 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 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有别于成年人犯罪, 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别的关注, 切实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避免未成年人犯罪, 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触犯刑律的犯罪种类的总称。目前,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 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本文集于现有的研究并结合相关司法实践中的有关内容,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未成年,刑事责任,刑法

参考文献

[1]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篇14: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探讨

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我认为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有的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有的则可能归责于未成年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等。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形成因素,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要有的放矢。

第一,加强理想、法制以及预防犯罪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应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现在许多成年人不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革命传统教育、英雄模范的榜样作用、共产主义的教育等不重视,甚至教育者对此也十分淡漠,一些未成年人没有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自私狭隘,没有社会公德的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更没有法制观念,这对于未成年的成长十分不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能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伤害,违法和犯罪的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树立遵法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简单地说,一方面要使他们懂法、守法;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违法犯罪的后果。在这方面的教育不能只讲形式而不注重效果。

第二,教育及有关部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起着重要的教导性作用,因为未成年人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得到的知识以及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学校,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工作重头在教育部门,学校应将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的、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犯罪教育。除了正常安排的法制教育课程以外,学校还应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司法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也应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际,组织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深入未成年人的思想中,成为优秀品德与知识的一部分在头脑中扎下根来。

第三,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责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有直接的责任,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最亲近的人,也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影响最直接、最深入的人。因此,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结合学校的法制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学校应当与未成年人的父母相互配合,主动将教育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使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环环相扣,不留死角。

二、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非常重要。未成年人实施的一些不良行为,虽然尚未构成犯罪,但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如不积极预防和及时矫治,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采取强有力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第一,父母、监护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不得让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单独居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一旦脱离家长的监护,单独居住,一方面由于生活上缺乏家长的照顾和抚育,健康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孩子的教育也会受到影响,这里的教育既包括知识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还包括法制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单独居住,容易染上不良行为,侵犯他人权益,而且,未成年人的生命也失去了家长的有效保护,也容易受到他人的伤害和侵犯。

监护人不得放弃监护职责。现实生活中,有些未成年人的家长只顾自己的生意,或者因贪杯酗酒,迷恋赌桌、舞场等,或者是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失去了耐心和信心,而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流,孩子的生活如何,学习怎样,根本不问不闻,或者对孩子采用体罚、虐待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迫使其离家出走,放弃自己的监护职责,这些家长的做法是违法的,应予以制止。

离异父母双方,对子女都有教育义务,近年来,离婚家庭不断增多,父母离异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教育都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许多单亲家庭的教育非常薄弱,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这是孩子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保护孩子们的正常成长,离异的父母双方对子女都有教育的义务。

总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有抚养、教育、保护的义务。

第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因种种原因,如厌学、怕受批评或体罚,出现旷课、逃学现象,若发现这些情况,学校和老师不能置之不理,不究不问,更不能逃避责任,而应当及时与其监护人取得联系,以便学生家长能够及时了解情况,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教,督促学生按时到学校上课,并对旷课学生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劝导其回到学校去。

不得歧视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有过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心理更为脆弱,自尊更容易受到伤害,容易产生自卑、自弃心理。因此,学校和老师应当针对这些未成年人的文化基础、生理特点、年龄、智力等情况,重点施教,对他们加强教育和管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爱护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温暖,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第三,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义务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师、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行使解聘和辞退权,公安机关应帮助查找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及时查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做好对暂住人口中未成年人的管理。

另外,文化行政部门、出版行政部门、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等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第一,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均属于规范,是人们的行为指南、行动准则。其中法律、法规有法律上的约束,如果人们不遵守,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而社会公德则属于人们自觉遵守的准则,没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但违反者会遭到人们的谴责,就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来讲,只有遵守,社会才有秩序,人们的行为才不至于受到法律的惩处和社会的谴责。为此,人人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未成年人也不例外。

第二,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自尊是指自己要尊重自己,不许别人侮辱自己,自己也不向别人卑躬屈膝;自律是指自己要管好自己或者自己约束自己;自强是指自己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因此,自尊、自律、自强均是保障自己不断进步,预防、减少违法犯罪的心理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每一个人都应树立这种意识,特别是未成年人。

第三,增强明辨是非、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引诱和侵害的能力只有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使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增强,未成年人正处在学习知识的时期,更需要注意。

不良行为是对社会、对自己有一定危害的行为,也是违法犯罪的基础和前提。对这种行为除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治理外,还需要每个人自身的自觉抵制,作为未成年人更需要自觉抵制,同不良行为做斗争。

第四,通过行使权利对犯罪的自我防范未成年人可以通过行使下述权利对犯罪进行自我防范:(1)被遗弃、虐待时有权请求有关单位保护,被请求的部门和组织都应当接受,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救助措施。(2)发现对自己或者对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权报告有关部门,受到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依法查处。(3)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社会保障自己同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受报复,同犯罪行为做斗争以及举报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障其不受打击报复。

篇1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下讲话

1、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同学们:任何丑恶的、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我们都应坚决制止,决不含糊。大家要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一起学法、知法、守法。用我们美好的心灵。

2、己应明确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要学会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增强法制意识。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条例的部分内容。、教育法中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条款。、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刑法中关于抢劫,偷盗之类的判决规定。二、约束自己,遵守法律要树立一个正。

3、严肃处理,直至法律的严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的九种不良行为,只要你有了这几种不良行为,就很容易滑向犯罪的边缘:(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

4、刑法中关于抢劫,偷盗之类的判决规定。二、约束自己,遵守法律要树立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合乎道德规范,只有远大理想的人才能勤奋刻苦、奋勇拼搏,体现自身价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真履行学生的一日常规,用校纪校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严格遵守。履行的法律义务和责任,自己所拥有的权利,自。

5、意识。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胸怀宽阔因小事激化同学矛盾,双方要退让一步,积极化解矛盾,双方应该冷静地处理,而不能说一些刺激性的话语、做一些挑逗性的动作而激化矛盾,更不应该大打出手,造成严重的违纪现象。如果盲目冲动约请校外人员,性质会发生更严重的变化,将会受到学校的。

6、当学生被敲诈、殴打,他们本应理直气壮地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伸张正义,可是,他们都不懂得法律知识,或忍气吞声,或采取极端措施报复,有时糊里糊涂走上犯罪道路。目前中学生应该知道的法律知识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条例的部分内容。、教育法中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条款。、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7、或忍气吞声,或采取极端措施报复,有时糊里糊涂走上犯罪道路。目前中学生应该知道的法律知识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条例的部分内容。、教育法中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条款。、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刑法中关于抢劫,偷盗之类的判决规定。二、约束自己,遵守法律要树立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合乎道。

8、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合乎道德规范,只有远大理想的人才能勤奋刻苦、奋勇拼搏,体现自身价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真履行学生的一日常规,用校纪校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严格遵守。履行的法律义务和责任,自己所拥有的权利,自己应明确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要学会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增强法制。

9、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同学们:任何丑恶的、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我们都应坚决制止,决不含糊。大家要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一起学法、知法、守法。用我们美好的心灵 。

上一篇:浅谈企业规避法律风险下一篇:罪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