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武老师课堂实录

2024-05-12

刘德武老师课堂实录(精选7篇)

篇1:刘德武老师课堂实录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课!

生齐:老师下午好!

师:真好听,同学们下午好,请坐!今天刘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我们这一册书里面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内容。咱们看大屏幕,一会儿在大屏幕的右边会有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的圆,这些圆都有不同的颜色,你看出什么颜色就大声地读出来,看谁看得准,读得快,成不成?

生齐:成!课件出示下图

生齐读:红、黄、蓝、绿„„ 师:下个个是什么颜色? 生1:蓝色。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对不对?(继续播放课件)真是蓝色呀!下一个呢? 生2:绿色。

师:再下一个呢? 生3:红色。

师:一(3)班的同学真棒!猜一个对一个,真了不起!再来一个成不成? 生齐:成!

师:玩这一回呀!带颜色的圆重新出现,大家猜,准备!象刚才一样,开始!课件出示下图

生齐:黄、红、蓝、黄、绿、黄„„

师:下一个你们猜是会是什么颜色?((继续播放课件)生:红色。

师:呀!没猜对吧!刚夸你们棒,结果不成了,再猜下一个成吗?(学同们各有说法),看来这些圆有点奇怪,都是带颜色的圆,都是红、黄、蓝、绿,为什么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们一(3)班的同学猜得那么准,猜一个对一个,可是第二次再出现的时候,怎么猜也不容易猜对呢?什么原因啊?能说说吗?

生1:因为第一次出现只有一个,第二次出现有两个„„ 生2:因为第二次出现变化很大。生3:因为第二次搞乱了。

师:有点道理,那第一行乱不乱? 生3:不乱。

师:那我们就把不乱的这种变化情况用一个词来说明,这个词叫做“规律”,“规律”很重要,正是因为第一次出现的圆是有“规律”的,所以一猜就准,而第二次出现时,是没有“规律”的,所以总是猜不准,你们说“规律”重要吗?

生齐:重要。

师:所以今天刘老师和一(3)班同学共同来上一节课,叫“找规律”(板书课题)

[点评]:刘老师有效地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利用各种有效因素,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出追求掌握知识的精神力量。

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看看你们会不会找规律,注意观察,准备,开始!(屏幕出示下图),问:有规律吗? 生齐:有。

师:能说说有什么规律吗?

生1:狮子、大象、狮子、大象„„

生2:先是狮子、大象(又有)狮子、大象„„

师:很好!我特别喜欢生2说的一个词,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说狮子、大象以后(又有)狮子、大象。“又有”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样的意思。师:谁与谁一样啊?

生:后面出现的狮子、大象和前面出现的狮子、大象一样。

师:说得很好,那我们就把一头狮子和一头大象叫做“一组”。来,我们再看看第二行。(屏幕出示下图)边出现学生边读。

生齐读:蛋糕、汉堡包、冰琪林、蛋糕、汉堡包、冰琪林„„

师:这样读不容易听出谁与谁是一组的,有什么办法让人一听就能听明白呢?

生:蛋糕、汉堡包、冰琪林是一组的。

师:说得很好,刘老师出个建议,咱们读完一组,稍停一下,再读下一组成不成,预备,开始!

生齐读:蛋糕、汉堡包、冰琪林(停)蛋糕、汉堡包、冰琪林(停)„„ 师:我们把后面出现的图形跟前面图形一模一样的这种方式叫做“重复现出现”。(板书:重复出现),谁在重复出现呢?请看屏幕。(屏幕出示下图)

生1:红、红、蓝重复出现。

师:说得真好,咱们一起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红、红、蓝(停)红、红、蓝(停)„„

[点评]: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规律,在师生互问中唤起了学生的思考意识。

师:好了,很好!找规律还没有完呢!我们刚才找到的是比较简单的容易看出来的,现在找难的了,请看屏幕。(屏幕出示下图)来,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红、黄、红、红、黄、红、红、黄、红„„ 师:读得有点乱,谁来说说谁跟谁为一组? 生1:红、黄、红、红是一组的。

师:如果红、黄、红、红是一组,那接着下一组也应该是红、黄、红、红才对,可惜不是,没找对,谁看出规律了吗?请说说。

生2:红、黄、红在重复出现,是一组的。

师:对了,大家一齐读一次,要一组一组地读,开始!生齐读:红、黄、红(停)红、黄、红„„ 师:好了,这组比较难,能找对真不容易啊!请再看屏幕。(屏幕出示下图),谁来说一说,几个图形为一组?

生:有2个星星,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为一组的。师:那你说说这一组有几个图形啊? 生:4个。

师:对了,咱班的同学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学会了找规律,那你们观察第一行是根据颜色的变化来找规律的对不对,第二行颜色都相同,都是紫色,再寻颜色的变化来找规律还成吗?其实我们看形状的变化也能找规律的,我们再看第三行,是颜色变了还是形状变了。(屏幕出示下图),第三行的颜色形状都一样,都是三角形而且都是白色。每个三角形的里面还个小圆点,这圆点都是红色的,那么多一样的,有规律可找吗!几个图形为一组呢?

生:3个图形为一组。

师:他说3个图形为一组,说得多好啊!能说说道理吗?

生:第一个三角形的小圆在上面,第二个三角形的小圆点在下面,第三个三角形的小圆点也在下面。

师:说得真好,咱们一齐来读一读,怎样读啊!都是三角形,就读上、下吧!生齐读:上、下、下、上、下、下„„ 师:第三行是根据什么变化来找规律的呢? 生:找红点的在哪里就可以了。

师:也就是红点在三角形的位置,对吗!这样更有数学味道,位置不同也可以构成不同的规律。但是我还想说,同学们,人们找规律都不是为了找规律而找规律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们找到规律以后利用规律去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找规律的目的是为了用规律,(板书:用规律)

[点评]:刘老师巧秒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从图形颜色变化规律到图形的形状变化规律,再到小圆点在图形的位置变化规律,提高了难度,强化了训练。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请看屏幕,(屏幕出示下图)第一行有圆、三角形、还有个“?”号,请同学们好好观察,好好想一想第1个“?”号的后面应该藏着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各有各的说法。

师:我说一、二,大家一齐说“打开”,我就把问号“打开”看看“?”号后面藏着的究竟是什么图形,准备,一、二。

生齐:打开。(屏幕出示下图)

师:同学们对这一组的图形,用规律用得这么好,请说说你找到什么样的规律,才可以正确地找到“?”号后面藏的是什么图形?

生:看前面的。

师:说说看前面的哪几个图形?

生:圆、圆、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是一组的。师:那我还想问,在这组图形当中,谁在重复出现啊? 生:有2个圆和3个三角形在重复出现。

师:好,说得好,这题太简单了,我们来一题难一点的,看屏幕,(屏幕出示下图),三角形A是什么颜色?

学生讨论,各有各的说法。

师:我说一、二,大家一齐说“打开”,我就把“A”打开,看看“A”是什么颜色,准备,一、二。

生齐:打开。(屏幕出示下图)

师:A是红色,谁能说说为什么是红色?

生1:因为前面的第一组的第1个是红色,所以A是这一组的第1个,所以是红色。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真了不起!那B、C、D分别是什么颜色? 生2:B是绿色,C是绿色,D红色。

师:你真聪明,一学就会用了,能说说道理吗?(学生边说边演示课件)生2:我是这样想的,先分组,第一组是(红绿红绿绿),后面出现的组也是(红绿红绿绿),B是第三组的第4个,第一组的第4个是绿色,所以B是绿色,C、D分别是第四组的第2、3个,第一组的第2、3个分别是绿、红,所以C、D分别是绿色和红色。

师:说得真完整,真是太棒了,我们一起表扬他。(全场掌声雷动),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屏幕出示下图)

师:如果继续摆下去,第1行的第6个是红色吗? 生齐:是。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是这样想的,黄红2个为一组,第2个是红色,第6个正好是第三组第2个,所以是红色。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好!我们继续看第二行。(屏幕出示下图)

师:如果继续摆下去,第2行的第6个是红色吗? 生齐:不是。

师:第3行和第4行呢?谁来说说。

生:第3行的第6个是红色,第4行的第6个不是红色,因为第3行的第一组有4个图形,第2个是红色,那第二组也有4个图形,第二组的第2个是这行的第6个图形,所以是红色。第4行的第一组有3个图形,第3个是黄色,第二组也有3个图形,而第二组的第3个图形是这行的第6个,第二组的第3个图形是黄色,所以第4行的第6个不是红色。

师:说得真好,你真会想问题。

[点评]:刘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问,更重要的是刘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数学思想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数学从双基转向四基的课标精神。

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师:大家刚才学习找规律,用规律都很积极认真,现在有点累了吧!同学们先趴在桌面上体息一下吧!(同学们都安静地趴在桌面上体息),同学们请听清楚老师提出的要求,老师说一,同学们就趴下,老师说二,同学们就坐起来。听清楚了吗?(听清楚了)。好!请准备,二,(同学都坐起)。一,(同学们都趴下)。„„从刚才的动作中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动作中有规律。

师:你发现哪些动作有规律?能做一做给大家看吗?(生趴下,坐起来„„)师:你真成!能找出动作中的规律,当刘老师数到第10下的时候,你们是趴下还是坐起来?

生:坐起来。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趴下、坐起来为一组,第一是趴下,第二是坐起来,每组有2个动作,第十下是第五组的第2个动作,所以是坐起来。

师:真了不起!能用计算的方法算出第十下是坐起来。看来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还有很多,你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教室里的桌椅的排列有规律,都是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的规律来排的。

师:一(3)班的同学们真聪明!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规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点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无处在趴下、坐起来这样的动作中观察,发现数学无处不在,并且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促进了学生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篇2:刘德武老师课堂实录

刘德武

师:南师附小的好子们,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是五年级的孩子,对吗?五几班呢?

生:五(4)。

师:我是谁呢?刚才主持人已经介绍过了。我姓刘,也是小学数学老师,教了一辈子的数学了。我在北京工作,咱们在南京,都是“京”。下面由北京来的刘老师为我们五(4)班的同学上一节课,好吗?

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这节课刘老师要和大家研究一个小小的问题。就叫做《画一个正方形》,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师板书)

生:齐读:“画一个正方形”。师:认识正方形吗? 生:认识。

师:正方形怎么样?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刚才课前刘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三张方格纸,下面请你 用其中的一张在上面画一个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必须在方格纸的交叉点上,尽可能快一点。开始!

生: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大小不等的正方形。

师:这个声音就让人感觉特别快,特别迅速。巡视收集不同的正方形。指其中一张,这是最大的。

生:因为它的长是8格,宽是6格,所以这样画最大。

师:好我们展示一下,组织展示交流,拿出其中一张,问:“如果把每个小方格的面积看作1个面积单位,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4.师:4是怎么来的?

生:边长是2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乘2是4.师:2乘2也就2的平方,2的平方等于4,我把它贴在黑板上。接着拿第二张问:“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1.师:1的平方等于几啊? 生:1的平方等于1.师:好的,我也把它贴在黑板上。还有更大的,拿出一张问:“面积几?几的平方等于几?”

生:9,3的平方等于9.师:我们也把它贴在黑板上。又拿出一张问:“面积几?几的平方等于几?” 生:16,4的平方等于16.师:又拿出两张,问:“面积是几?几的平方等于几?” 生:25,5的平方等于25;36,6的平方等于36.师:在黑板上贴出5的平方等于25,6的平方等于36.怎么样画正方形容易吗?好画吗?我也觉得画正方形挺容易的。这一节课上我们不做别的就画正方形。好,接下来我们继续画一个正方形,请你换一张方格纸,再画一个正方形,也在方格纸上,四个顶点也必须在网格点上,但是你所画的正方形的面积不许是1、4、9、16、25、36。开始!

生:在方格纸上第二次画。一开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知道如何下笔。师:巡视中发现有同学画了长方形,教师及时指出:长方形不是正方形。引导学生想一想应该怎么画?并收集画好的学生作品。

师:好了,孩子们,你觉得第一次老师要你们画正方形的时候什么感觉?第二次又是什么感觉?

生:第一次觉得很简单,第二次我们就觉得有些难了。师:是吗?你说。

生: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时候,觉得脑子转不过弯来了。

师:为什么转不过弯来呢?有些同学一开始要他画的时候觉得怎么可能呢?事实上可能不可能啊?

生:可能。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同学的作品。展示其中一张问:“这是正方形吗?四条边都相等吗?四个角都是直角吗?”

生:是。

师:用三角板量一量看四个角是不是直角?

生:在实物投影上用三角板依次量学生所画正方形的四个角证实是正方形。师: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多大? 生:正方形的面积是2。师:你从哪里看出是2?

生:它的里面有4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1,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是4.师:2不能写成几的平方,但是2可以看作1的平方加1等于2.在黑板上贴出。还有吗?有没有比它大一些的?再拿出一张画着大一点的正方形的,问:“是正方形吧?面积几呀?数一数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

8、18。

师:可以写成几的平方加几的平方?

生:2的平方加2的平方和4的平方加4的平方。

师:在实物投影上画出转化图形,并引导学生数出它的面积,并在黑板上贴出2的平方加2的平方等于8和4的平方加4的平方等于18。我们又画出了3个正方形,而且他们的面积居然不是1、4、9、16、25、36。为什么我们一开始画的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4、9、16、25、36,后来又可以画出不是这样图形的正方形?一开始我们好像不容易想得到,确实不仅我们儿童想不到,就是我们成人也不一下子想得到,为什么呢?这就是“定势”,确定的定,固定的定,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定势就是知道了一个道理,其他的也按照这个道理来思考。

师:这个道理本来是好事,但是人们就按照这样的道理去思考了,就会束缚我们的思维。所以有点时候我们要学会克服定势、打破定势。人们只有不断地打破定势,才能不断地前进。就像蛇要不断的蜕皮才能不断的长大,蛇的皮虽然对它有保护作用,但随着它不断长大,皮就阻碍它,它就要把它蜕去。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画正方形,别的要求都不变,但是不许是1、4、9、16、25、36也不许是2、8、18.看谁能打破定势继续画。

生:继续拿出第三张方格纸画。

师:巡视观察学生画。好了、好了,我们再来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画的,也许你可以从中受点启发。一起来回忆一下,一开始我们画了面积是1、4、9、16、25、36的正方形,接下来我们克服定势又画了面积是2、18的,18的面积怎样看啊?引导学生用平移来转化。平移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在数学上有很深的、很重要的学习价值,它可以通过平移来改变图形的形状,也可以改变图形的位置,来很方便看出图形的面积。看清楚了吗?拿出其中一张,问:“这个是正方形吗?”

生:是。

师:这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几?谁来说,你怎么知道的? 生:数一数方格。

师:把这部分移到这,很可惜,虽然不是正方形,但是可以说明面积是5。5可以写成几的平方加几的平方?你能从最基本的算式中看出点什么吗?越是最基本的,越是更加重要,但是也最容易忽视。好多种复杂都是最基本的形成的,好的安静!5可以写成几的平方加几的平方?

生:1的平方加2的平方。

师:1的平方加2的平方。当然也可以形成2的平方加1的平方,可以吧? 生:可以。

师:可以,在黑板上贴出,并说:“对不起,我只能贴这儿,至于为什么我们待会儿再说。”好我们再来看同学们画的,有这么画的,问:“这个面积是几呀?”

生:3的平方加1的平方。

师:等等,你说说你怎么看出来3的平方加1的平方的?

生:我们可以原本是正方形的框起来就是4,接下来把这一块移到上面就是3,左边的移到右边也是3,3+3+4=10。

师:好是10,没问题吧,我们可以写成1的平方加3的平方,对不对?还有更大的,我们看,是正方形吗?同意吗?从哪看出它的面积呢? 生:17.师:从最基本的推理出来的,17可以写成几的平方加几的平方? 生:1的平方加4的平方。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好多事物是在动态中间发展的。看这个正方形它其实在一个长方形的对角线上,这个长方形长

2、宽1,既然这样画出的正方形的面积就应该是2的平方加1的平方,好第二个再看,这条边斜着看依然在长方形的对角线上,是个什么样的长方形呢?

生:长3,宽1.师:长

3、宽1,好来看,它所画出的正方形应该多大呢? 生:3的平方加1的平方。师:再说一遍,多大? 生:3的平方加1的平方。

师:还记得吗?3的平方加1的平方是几啊? 生:10 师:10,好。我们来看看第三个正方形。中间包含几呢? 生:4.师:4,上面的三角形呢?1.5,左边呢?1.5下面呢?1.5,右边呢?1.5合起来一共是10。在这,下一个呢?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17.师:17,中间的这个三角形面积是9,上面的三角形呢?2,左边呢?右边呢?下面呢?合起来一共是多少?

生:17.师:17可以写成4的平方加1的平方对不对?我们再来看左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下面的三角形平移到什么,就变成中间的正方形面积是4的平方,右边还有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合起来也是17。数学就有这种简单美,好了下面我们不画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课件上演示,如果这样画下去,画出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3的平方加2的平方。

师:3的平方加2的平方,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照这样再画下去,你说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应该多大?

生:4的平方加2的平方.师:4的平方加2的平方多少? 生:20.师:如果让你贴在黑板上你贴在哪里? 生:贴在3的平方加2的平方的下面。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现在还有一个,5的平方 加1的平方? 生:把它贴在4的平方加1的平方下面。

师:我想问你为什么把它贴这儿?谁从黑板上贴的这些纸上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或者有什么关联? 生:第一个都是1的平方、2的平方、3的平方„„一直到6的平方;第二个都是1的平方加几的平方„„第三列是2的平方加几的平方.师:如果我们继续往下去写得完吗? 生:写不完。

师:这节课,我们没有学什么新的东西.我们就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收获到了日常生活中不能老是定势,要打破定势去寻找新的思路。师:可以,可以。

生:我不是想说打破定势,我觉得这个正方形的边第一笔画在长方形的对角线上,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长的平方加上宽的平方。

师:好,真的。好了孩子们咱们今天这节课就到这儿,谢谢孩子们,下课!生:谢谢老师。

师:收拾好自己全部东西离开教室。

课后感言

刘德武

好的。老师们,谢谢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下面我说说这节课的思路。这节课前前后后为什么想上这节《画正方形》的课呢?起因就是,那时我还没有退休,在我们宣武区当教研员。我们宣武区,全区老师的一个基本功大赛,那个时候老师都要参加,而且全员参加,主要是基本功大赛就是专业知识比赛和专业技能比赛,各个学校先展开,然后挑选出佼佼者参加全区的比赛。在试卷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就是要老师们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指定面积的正方形,叫老师们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是5的正方形,我不知道老师们听到这个消息怎么样?反正我们批试卷的时候发现画对的老师寥寥无几。绝大部分老师画不对,或者干脆不会画,有些老师这么画的,我画一下。你稍微看一下,(刘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下,大多数老师看了都笑了)好,老师们别笑了,别笑了,好几个人这么画。看得出来,他/她不知道到底怎么画,他这样画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是蒙的。那么我们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和我们数学学习的学生,老师的定势比学生还要多,我要画正方形呀,就应该横平竖直,这样才叫正方形。其实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也讲过问孩子们这是正方形吗?孩子们说,老师不是是菱形。其实只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在平面上无论怎样放,它都是正方形。但是它形成了定势,为什么呢?因为他见到的机会太少了,所以他就形成定势,横平竖直的,这样的才叫正方形。而老师的定势比学生更多,老师就有两个定势,和同学们一样,第一正方形应该横平竖直,第二个定势,老师们说了,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就应该用正方形的边长乘边长,可是画一个面积是5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几呢?它的边长应该是根号5,可根号5怎么画呀?他觉得没有办法。就是在我们区的这次基本功大赛,我们出的这道题,让我萌发了要上这一节课。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要不断地形成定势然后打破定势,所以我设计课《画正方形》。在这节课中老师从同学们的表情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一开始同学们认为,画一个正方形对我们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什么难的,他们动作很快,一会就出来了。甚至有同学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的正方形都画全了。但是当我第二次要他们继续画正方形,面积不许是1、4、9、16、25、36时,他们很多同学就觉得是不是拿我们开玩笑,怎么可能呢?但是只要打破定势,你就有新的发现,新的出路。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火箭,当初最早的火箭,就是一个整体,推进器和燃料都在同一截里,后来就进入一个怪圈,就是如果要飞得更高,就要增加燃料,但是一但增加燃料,它自身的重量也就增加,自身重量增加就需要更大的燃料,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好像是不可以克服了,这就是定势。后来人们怎样打破定势呢?就发明了两截、三截,第一截先点火,燃烧、燃烧、燃烧,然后脱离,脱离以后沉重的躯壳和庞大的推进器就离开了,然后继续燃烧再把第二截、第三截脱离,使火箭带着很轻的燃料继续往更高处飞行。现在说出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当初是多么艰难。所以一个人要发展、要在学习过程中、工作过程中不断打破定势,非常重要。

篇3:语文老师的英语课堂实录

还未开始上课,就见一群人在讲台上忙活着,有老师,也有学生。黑板上写满了英文,不对,还是有几个汉字:“学习目标:……”是课前准备吧。忽然见到全体学生起立又坐下,应该是开始上课了。只是,老师却已不在讲台上。

三个女生戴着耳麦在台上说着什么,大概是主持人吧。其中之一念了一长串英文,便有一个接一个的学生上台,或戴面具,或演动作,或摆造型,有的学生口里还蹦出一串英文。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下面的学生与上面的学生开始互动,接着便是一串又一串的掌声。

上面的学生回位,一个主持人开始点下面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说一连串的英文,偶尔跳出一句或几个汉字,另一个主持人在黑板上不时地写上一两个英文单词。其间掌声不断。忽然,听到了老师的声音,也是听不懂的英文,估计是在补充。不知什么时候,台上的主持人只剩下了两个,老师也走到讲台前面来了。

老师打开单放机,放了一通英文录音,就又走到一边去了。依然是两个主持人在台上用英文忙活着,只是这回下面的学生也似乎如我一样听天书了,没有反应。老师的声音及时响起,只是还是英文,大概是在提示、启发吧,因为终于有了同学们一致的“爷死”。老师又不见了,主持人继续忙活,下面却有了反应,而且还是整齐一致的英文。

终于听到了一句久违的汉语:谁上来表演?便有4男1女上台,说了一串英文后上位,又是几个学生上台,说英文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些夸张的动作,下面的掌声也响亮多了。第三组也进行了表演。原以为还会有第四组,主持人却开始点下面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回答了。似乎是卡了壳,主持人让同学们“准备两分钟”,老师也走到台前,与主持人小声交流,大概是面授机宜吧。果然,几分钟后,主持人便与下面的学生一应一和,行云流水起来。老师想插一句话,学生却继续回答着。老师走到台前,强行插了一句汉语:“同学们听别人回答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是担心没有“质疑”吧?学生却还是继续着他们的一应一和。

主持人带领同学们齐读起来,伴随着对黑板上句子的讲解,“齐读—讲解—齐读—讲解”延续了好几分钟。老师也插进来讲了几句,估计是嫌主持人讲解得不够透彻。热闹的场面忽然安静下来了,原来是主持人要大家“思考几分钟”,却不料老师又插了一句“大家可以讨论讨论一下”,场面又热烈起来。

主持人贴了一张印满英文的纸在黑板上,喊了4个学生,戴着老虎、猴子之类的帽子,上台表演了一番。下面热闹起来,纷纷举手要求上台。又是5个学生上台,或演或说,台上台下的学生都在笑,一起快活。

又听到了老师的声音,叽哩咕噜一长串,应该是课堂小结了,可惜还是英文,台下的学生们却是一幅明白的样子,纷纷点头。

终于,铃声响起,“下课”,Oh,My God!

感慨之一:老师真悠闲。上这样大型比赛课的老师,竟然悠闲到可以坐在听课老师中。整堂课,老师放了一下录音,面授一次机宜,插了两句话语,作了一下小结,再就是宣布“下课”了。啊,这样“悠闲”地当老师,我也好想啊!

感慨之二:主持真能干。两个主持的学生,整堂课中,既是主持,又是讲解;既在提问,又在评价;既要领读,又要板书……把平时老师干的事情全承包了。这样锻炼出来的学生,今后想不“泼辣”都不行啊!

感慨之三:课堂真热闹。台上不停地表演,不停地对话,不停地提问;台下不停地回答,不停地朗读,不停地对话。台上台下连成一片,当然,还有贯穿整堂课的不停的笑声。没有一个学生不参与,没有一个学生不欢笑,整堂课就是一场热闹非凡的“联欢会”。想想语文课,有多少时候是“追悼会”?

其实,你也懂的,这才是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最好诠释。身为语文教师,可以从这堂“听不懂”的英语课中,领悟到多少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篇4: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孟小鱼

有幸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节数学课,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一、一节好课首先老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评价语言具体、实在,具有承上启下的启示作用。例如:在教学《求周长难吗?》一课时,刘老师开课直接就问:“求周长难不难?”有的学生说难,有的学生说不难。没有任何拖沓的语言,接着刘老师就通过出示练习,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求周长到底难不难。

1、让学生求给定数据的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4角星的周长。求完之后,再次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2、求复杂图形的周长。接着,刘老师又出示了台阶,领奖台,菜地等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来求,当学生发现,任何一个复杂的图形都可以转化为简单图形来求周长的时候,及时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没有多余的一句话。点到为止。

二、名师上课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时可改为“谈笑间,知识皆被掌握。”那份从容自如,那份潇洒自信,令人叹服!这里我也明白了知识底蕴深厚的人,越是平易近人,越是

返朴归真,亲切自然;越是无知的人才会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矫揉造作。

三、一节好的课时刻在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如刘德武老师的这节课中,出示了多个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来求周长,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亲身体验到了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图形都可以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来求周长,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刘老师向学生们渗透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

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应用。”这两节课,刘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创设每个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观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两者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五、刘老师上的课非常实在,无作秀之感。他设计的教具新颖别致,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利于学生的观察,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其次,刘老师这节课,重点突出,始终以用转化思想求周长为主线,每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如何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手段进行转化”来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转化形式多样,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思想,课堂气氛挺活跃的。

刘德武老师属于理论专家,他的理论知识很多,正因为学识渊博,所以他的课,他的讲座能深入浅出地讲些我们似乎知道但不是真正懂并运用于实践中的理论。他的一切教学、思考背后都有理论来支撑。他在上课、报告中穿插的起点缀作用的语言,对我们能起到终生影响的启示作用,这些语言更令我们受益,引起我们的思考。是比所学到的知识更令人回味、琢磨的东西。所以两节课的学习,也告诉我应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因为:读政治书,养大气;读业务书,养才气;读文学书,陶冶情操;读史书,使己明智;读诸子百家,思圆行方。

两节课的学习也使我明白一节好课应做到:

1、老师的一节课应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教授,更应能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起到一定影响。无论是为人处事方面的,还是兴趣等等各方面。

2、另外就是专家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再带着问题出去。如果带着出去的问题与进来时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是教学的失败;如果带出去的问题比进来时的问题高了一个层次,则是教学的成功。

3、课堂上你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一定的理论做支撑,这样的课上起来才会心中有数。

4、老师设计的每个数学游戏、讲的故事等也要有一定数学思想的支撑,这样你的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5、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爱上数学,喜欢数学。即提高他们的兴趣。

6、如果我们把每次教学、育人当成一种研究,一种实验,这样工作是不是充满乐趣呢,这样的工作一定会让人精力充沛地去完成。

篇5: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

孙莉洁

在周末,我有幸参加了一个有关数学教学的研讨会,聆听了多位名师的优秀示范课,其中,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一课,更是以巧妙地教学设计,严谨而风趣的教学语言,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节数学课下来,刘老师并没有让学生们去用笔写或画,而是采取了一种 “读”的方法,他的表情和动作都感染着学生,使学生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有节奏,规律自然感悟出来了,学生学得非常有趣。在“找规律”这节课中,从找规律、用规律、爱规律三个环节引导一年级的小朋友经历了层层递进地数学思维的穿越,孩子们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到了这一次次的思考中。在刘老师的这节课上孩子爱说爱动的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露,让孩子从心理上觉得课堂没有那么神圣,完全可以在又说又笑中学到该学的知识,课堂真正成为学习学习的乐园。老师教的简单,学生学的轻松。

在听课过程中,我不时地思考,为什么学生那么会说?为什么名师的课堂上孩子们觉得数学那么有趣呢?我也一直在追问自己:以前教一年级《找规律》时为什么就没想到让学生“读”呢?让学生“读”出规律不是更直观、清楚、明白?也许,我们更应该努力钻研教材的把握与学生的学情,在于倾听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及表达。

另外,刘老师注重学生对规律的语言描述,以什么为一组,重复出现,抓住了规律的本质,使这节课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讲得通彻易

懂,同时又非常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整节课的整个流程设计看似简单却环环相扣,尤其是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由简单“红球篮球”挖陷阱到“红球篮球篮球红球红球篮球篮球红球”重新认识异同,由有规律的内容到无规律的内容,用有规律来衬托无规律,发现“一组、重复出现”,从“红球、黄球、红球、红球、黄球、红球、红球、黄球、红球”这么难以辨认的复杂规律,到像“红旗、绿旗、红旗、绿旗、绿旗、红旗、绿旗、红旗、绿旗、绿旗、A、绿旗、红旗、绿旗、B、红旗、绿旗、C”以及“1()2814()8142()”这些思维性非常强的问题。每个环节紧密相扣,层层推进;充分尊重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于是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活动环节,看似紧密却又活动充分。

练习设计精彩,环环相扣,单题拓展为多题,横纵连贯,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开发。但也有一个不成熟的思考:如何有效的把握“找规律”与“数感”的联系,后进生的关注与实际教学中对后进生的辅导怎样有效开展。刘老师的课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中教者出现狮子、大象、狮子、大象这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一组里有什么?”接着出现蛋糕、汉堡、冰激凌这样反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一组有什么,有什么办法让人家知道他们是一组的?等等,就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

动口、动脑去解决,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刘老师就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篇6:观摩刘德武老师数学课有感

5月7日有幸到庄河市重点高中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节数学课,并且聆听了他的主题报告,让我感受颇深。观摩两节课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刘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和思维的火花,启发诱导,娓娓道来,更让我钦佩的还有他对数学习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把握。整节课,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收放自如、不着痕迹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在《找规律》这节课中,让我顿时感受到名师的风采,虽然刘老师的双鬓已有花白,但他却拥有一颗童心,他弯下腰和孩子们交谈,幽默的话语、亲切的教态在很短的时间内拉近了学生和老师间的距离。最让人惊叹的是课堂中课件的制作精良,新颖科学,趣味性强,针对性强。刘老师在开课时创造性地设计两组图案,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规律的重要性,可谓匠心独到;针对刚开始学生不会读那些有规律的图案,刘老师能准确地捕捉这些意外生成,不段地培养学生读,让学生在多读中感悟规律,并把规律深刻地读进脑海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将课堂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当孩子们情不自禁得和刘老师一起高呼“一二三,打开”时,我知道孩子们已经沉浸到学习中去了。整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整个流程设计看似简单却深含韵律。这真是一位可敬的老师!他用自己的智慧和严谨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多彩的网,孩子们游戏在其中,学习在其

中。

在《埃舍尔和他神奇的骑士图》这节课中,不仅再一次让我感受到刘老师精湛的教法和诙谐的语言,而且向我们传达了数学课不但但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迁移类推等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刘德武老师注重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在后面的报告中他也提到,不完整的语言说明不完整的思维,而完整的语言恰恰表示学生思维的完整;通过让学生画五边形的密铺图案,渗透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练习题的巧妙设计,让本节课所学习的密铺知识与其他知识天衣无缝的联系在一起,如计数中有密铺,搭配中有密铺,作文中也有密铺,使学生悟到知识之间存在着相通的道理和规律。这一系列的细节,无不体现这位名师的超凡与睿智。

随后的讲座更是把活动推向高潮。在报告中,刘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教师上课时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反复斟酌与推敲”,这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刘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在场的所有老师深深折服,也让我感受到教育智慧处处存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任重而道远,在教学中只有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钻研,才会开辟出一片不一样的天地。

大师的教学智慧与理念将深深印记在我的心中,我将在今后的教

篇7:《我心中的老师》课堂实录与评析

1.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知道老师为社会进步而辛勤工作,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2.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中国教师节”。

3.能把对老师的感情清楚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 猜猜我是谁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就来开展“猜一猜这是哪位老师”的游戏吧。请看——(出示课件)

(1)课件一:谁是第一位教会我们写字的老师?

生(兴奋地说):苏老师!

师:对啊,那位伴随我们度过一年级快乐生活的苏老师。

(2)课件二:听老师的录音,猜猜这是谁——同学们你们好,你们还记得我吗?

生(高兴极了):记得。

师:她是谁?

生(自豪地说出):曾老师!

师:我们怎么会忘记这熟悉的声音呢?同学们看,今天曾老师也来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吧。

生(转过身激动地):曾老师你好!

(3)课件三:老师的集体照。

师:看照片上哪位是我们熟悉的老师。

(生争先恐后地叫出老师的名字)

师:在我们的成长岁月中,会遇上许许多多的老师。自从跨进学校的门槛,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从一个爱哭的孩子,变成一个有知识的少年,虽然离开了妈妈的怀抱,红领巾却拥抱着我们的双肩,这一点一滴的进步,花费了老师多少的心血。在我的记忆中,有这么一位老师,她那甜甜的笑容,亲切的话语令我至今难忘。她就是我的小学老师周老师。孩子,你们呢?大声地告诉大家你心中的老师吧!(伴随音乐出现照片)

二、 开火车

师:小火车开起来!用一句话形容自己喜欢的老师吧!

生(微笑着说):我喜欢白白胖胖的唐老师。

师(和学生一起哈哈大笑):谢谢你。

生:我喜欢亲切的曾老师。

生(摇着小脑袋说):我喜欢爱说爱笑的唐老师。

……

(课堂洋溢在快乐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们越说越激动,课堂笼罩在暖暖的师生情谊中。)

师:同学们一声又一声的“喜欢”让老师感动得不得了!孩子们,那么多的老师伴随着我们成长,运动场上老师领着我们向前冲,为我们呐喊加油;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带着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发现;课堂上,老师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伴随音乐出现相关照片)

三、 诉说我与老师的故事

师: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诉说我们与老师的故事吧。

(小组讨论开始,老师笑眯眯地来到每一个小组关注学生的活动,适时点评。)

(一)美文组

(学生羞答答地讲述了老师怎样教会自己写难写的字的故事)

师:看!曾老师就在我们的后面,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吗?

女生(看着曾老师大声地说):谢谢曾老师教会了我这么多的汉字!

师:同学们,她所说的话也是我们大家想说的话,对吗?

生(激动地):是!

师:那让我们一起转过身,对曾老师大声说出我们的心里话吧!

生(齐转身):曾老师,谢谢您!

(一声声的“感谢”回荡在课室,曾老师感动不已)

生(朗读作文《我心中的老师》):当我生病时,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

师(感动地蹲下来与孩子拥抱):孩子,让我们拥抱一下。

(在老师和学生拥抱时,另一位学生拿出相机拍照,然后走出来采访老师。这是课前选的小记者之一,其任务是关注精彩的一幕并及时拍下来,同时进行采访。)

生:老师,我是小记者陈昊一。刚才的一幕让我很感动,我想代表小记者站采访您,行吗?

师:可以。

生:老师我发现每天您总是很早就来到学校,请问您家住得远吗?

师:我家住得挺远的,路程要一个多小时。所以我每天一早就出门。

生:老师您真辛苦。听说您家里有一个刚出生的宝宝,当您上班的时候会想她吗?

师:会啊,而且还挺想的。

生:可我发现您每天总是为我们早出晚归的,老师您辛苦了,我知道有一个小组准备了几首快乐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欣赏吧,希望美妙的歌声能带给您快乐。

(二)歌曲组

(歌曲组现场联唱了几首儿童歌曲,配以临时自创的可爱又有些笨拙的动作。所有学生热情高涨地跟着一起唱。表演结束后,该组同学面向班上的伙伴们提问)

生: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首首熟悉的歌曲是谁教会我们的吗?

全班同学(迫不及待地):音乐老师。

师:动听的歌声饱含了老师和我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让我们用这歌声感谢老师吧。优美的歌曲,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优美的歌声述说着我们与老师之间的故事,你和老师之间的故事又是怎样的。请下一个小组上台来。

(三)珠心算组

(学生来到台前交流)

生:曾允泰同学,听说你有一项绝招,不如我们一起来考考你。145加35是多少?

生:180。

生:453加234是多少?

生:687。(计算速度之快让在座的孩子都不禁 “哇、哇”地发出赞叹)

生:564减35是多少?

生:529。

师:多精彩的心算表演,你真厉害!这么复杂的计算竟然能那么快就得出正确的答案,太棒了!这么棒的技能是谁教给你的?

男生:是少年宫的施老师。

师(弯下腰微笑着):如果此时此刻她就在你的身边,你会对她说什么呢?

男生:我想说感谢您,施老师!感谢您教会了我这么多的计算知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师(感慨地):是啊!我们的许多进步与成绩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诲,相信你一定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成为更棒的小数学家!听说你还获得了许多奖项呢!

生:是,我获得了广州市珠心算比赛一等奖。

(四)舞蹈组

师:老师也知道咱们班的李悦和王冀钰同学参加舞蹈表演并获得了许多奖项呢!来,快来展示展示吧。

(学生伴随轻松的音乐表演一分钟的舞蹈,课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这优美的舞蹈是谁教会你们的呢?

生:音乐老师张老师。

师:孩子们,欢快的舞蹈,是老师心血的结晶,优美的歌声,是老师爱的旋律。

(五)诗朗诵组

师:质朴的语言,是世上最美的诗篇,让我们欣赏诗朗诵《老师是什么》。

老师是什么

踏着四季的节拍,

摇响希望的风铃。

在每个霞光满天的清晨,

总响着您匆匆的脚步声。

三尺讲台上,

您自若从容。

用一根根粉笔,描绘一幅幅阳光下

最美的图景。

如丝丝春雨。

滋润我们心灵的沃土,

您的笑容,如朵朵云霞

飘向我们心灵的晴空。

老师,是您赋予我们知识,

是您赐予我们力量。

于是,我在心里,

为您雕刻了一尊永恒的塑像。

刻上您的眼神,

刻上您的笑容……

四、感恩的行动

师: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张笑脸,述说着我们对老师的爱。每年的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老师的谢意,那我们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呢?

生:不如我们大家亲手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老师吧。

师:好,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师生一起在动人的音乐声中专注地制作礼物)

师:孩子,请把你的心意送给你心中的老师吧.。

(在音乐声中,孩子们在现场寻找他们心中的老师,送出心意卡或者花。伴随着《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下课。)

评析

“以情促行”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唐老师注意创设利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使学生从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真实经历中,认识和理解老师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综观整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以下两点:

1.善用“预设”抒情

根据教学需要,唐老师重在从创设一定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入手,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如通过一幅幅老师忘我工作的画面,一个个老师耐心教育的事件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刺激孩子的各种感官,拨动孩子的情感之弦,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老师为学生的付出,增进了学生对老师的敬佩与尊重之情。这真正验证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地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2.活用“生成”激情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材是范例,是活的;教学活动过程也是活的,而不是预设不变的。所以,教师应该当好“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天使”,善于经营活动,用真实的活动进程不断丰富和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这节课中,唐老师不但按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一步步走下去,而且善于捕捉新的生长点,灵活驾驭实施过程,用爱倾听学生声音,促进生成,大大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如当各小组用不同的形式体验老师给予的帮助时,唐老师没有停留在走过场的汇报,而是调动全体学生回应,在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引起孩子的共鸣,深入孩子的心灵。

上一篇: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下一篇:关于努力才有机会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