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诊实验习题

2024-04-23

物诊实验习题(精选6篇)

篇1:物诊实验习题

《2.实验》习题

一、填空

1、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二是。

2、有些实验是对事物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这种实验叫。

3、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①;②。

4、假设一般用来表达。

5、反映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的实验是实验。

6、对比实验有个条件是不相同的,其他条件应该。

7、我们做“火山爆发”实验,用的是实验法;

二、选择

模拟昼夜形成的实验,模拟的是()。

A、太阳的运动

B、事物的内部结构

C、事物的运动变化

D、事物之间的异同

三、问答

1、做科学实验时,应注意什么?

2、你做过的模拟实验、对比实验各有哪些?

篇2:物诊实验习题

1.用一个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可做下列哪些实验的材料?(多选)

A.观察植物细胞减数分裂B.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C.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D.叶绿体中四种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三个实验中,其共同点是

A.实验结果都有颜色变化B.实验过程中都要用到斐林试剂 C.实验过程中都要用到显微镜D.实验设计中都需要有对照组 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水族箱中的群落的演替”实验中,水族箱应放在黑暗密室中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洋葱根尖细胞用吡罗红染色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

D.“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不需染色

4.用显微镜观察某标本时,已知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象的放大倍数为

A.长度和宽度均放大400倍B.面积放大了400倍C.长度或宽度放大400倍D.体积放大了400倍 5.下列试剂与鉴定的物质及颜色变化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健那绿染液-线粒体-蓝绿色

B.苏丹Ⅲ染液-脂肪-橘黄色;碘液-淀粉-蓝色;重铬酸钾溶液-酒精-灰绿色 C.甲基绿-DNA-绿色;苏丹Ⅳ染液-脂肪-红色;斐林试剂-麦芽糖-砖红色 D.龙胆紫染液-染色体-紫色;吡罗红-DNA-红色

6.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 A.探究的问题:所选定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 B.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

C.如果用浸泡法,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 D.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7.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将口腔上皮细胞置入8%的盐酸溶液的主要目的是

A.使细胞中的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

B.用盐酸改变生物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C.杀死细胞,便于染色

D.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吡罗红与DNA结合 8.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观察有丝分裂时,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这时应该使用较大光圈或用平面镜反光 B.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在高倍镜的视野中可以看到一个细胞从前期到中期的变化 C.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 D.取人口腔上皮细胞,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并制成临时装片,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蓝绿色的线粒体。9.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发生质壁分

离的复原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D.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10.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

12.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a-淀粉酶的最适宜的温度是37摄氏度B.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C.氨基酸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D.观察有丝分裂、质壁分离及复原中,细胞始终处于生活状态

13.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多次用到酒精,下列关于酒精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液是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按1:1的比例配制的 B.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常用作医用和实验室的消毒

C.在脂肪鉴定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固定脂肪滴 D.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提取绿叶中色素,实验现象不受影响 14.(多选)下列是有关实验的操作方法或结果,错误的是 A.甘蔗中含有大量的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实验的替代材料B.低温和秋水仙素都是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C.记名计算法适于调查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动物类群

D.蝗虫减数分裂期短,观察一个精母细胞就可见减数分裂的连续变化

15.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小学调查了人的眼睑遗传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和整理,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①可以判断双眼皮为显性性状,且双亲为杂合体

B.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子代数量553数据是一个错误数据 C.根据③可以判断双眼皮为显性性状,且双亲为纯合体 D.根据①可以判断双眼皮为显性性状,且双亲为纯合体

16.图1所示的是高中生物的有关实验,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显示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b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B.若要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应选择图乙中细胞①

C.图丙显示的是高倍镜下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移动方向,而实际移动方向与其相反D.图丁可以反映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与细胞大小之间的关系

17.甲、乙、丙、丁、戊、己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下边两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番茄果肉细胞的视野图,要将左图转换成右图,正确顺序应是甲:转动粗准焦螺旋乙:转动细准焦螺旋丙: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丁:转动转换器戊:移动载玻片己:调节通光孔

A.甲→乙→己→丙→戊B.丁→乙→己→丙 C.戊→丁→乙→丙D.丁→戊→甲→丙 18..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若由于细胞染色较轻而影响观察效果,此时一般应如何调节显微镜视野

A.放大光圈或使用平面反光镜B.放大光圈或使用凹面反光镜 C.缩小光圈或使用平面反光镜D.缩小光圈或使用凹面反光镜 19

合理的是

A.缺少正常pH的对照组B.实验结果预期不正确 C.检验实验结果的试剂选择不恰当D.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合理

21、下图为探究酵母菌进行的呼吸作用类型的装置图,下列现象中能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同时又进行无氧呼吸的是()

A.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 B.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 C.装置1中液滴不动,装置2中液滴右移D.装置1中液滴右移,装置2中液滴左移

22、下图是某同学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而设计的实验装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该同学的研究课题可能是光合作用是否需要CO2作原料 ②实验中的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空气中的CO2是否完全除去 ③过滤泵的作用可能是阻止有机物的运输 ④该实验不需要再设计对照实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2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 B.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表明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 C.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且不同色素溶解度不同 D.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是确定水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

24、将甲种伞形帽伞藻的A部分与乙种菊花形帽伞藻的B部分(如图)嫁接在一起,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若切除这一帽状体,第二次长出的帽状体为与甲相同的伞形帽。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伞藻细胞均含有多种具膜的细胞器 B.中间类型可能同时含甲、乙两种伞藻的蛋白质 C.若再次切除帽状体,长出的帽状体仍为伞形帽 D.该实验证明了帽状体的形态建成只受细胞核控

26.某小组进行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主要起固定作用

B.碱性染料吡罗红(派洛宁)可用于染色体染色

C.观察到分裂末期细胞内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D.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

27、下列关于酶特性试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28.观察与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四位同学在实验室中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后的记录,你认为符合事实的是

A.有丝分裂实验中,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中染色体正向两极移动 B.在高倍镜下可看到,黑藻具有双层膜结构的叶绿体

C.将在蔗糖溶液中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移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若观察的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为了取得明显的效果,应调节出较暗的视野 29.下列是教材相关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花生子叶组织中脂肪的检测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③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④探究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 ⑤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⑥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A.除⑤外,以上实验都需要进行染色处理B.实验⑤中,分离色素采用的是纸层析法C.只有实验②③⑥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D.②③④⑥中细胞要始终处于生活状态 3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在鉴定还原糖时为避免样液本身颜色的干扰,应选取接近白色或无色的小麦淀粉提取液 C.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后,细菌集中于

有光照的部位,能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

D.在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能说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31.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下列实验中关于酒精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A.用苏丹III染液对花生种子中的脂肪颗粒染色后,一般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B.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无水酒精作有机溶剂提取色素

C.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也可用95%的酒精加适量的无水碳酸钠提取色素D.制作洋葱根尖细胞装片时,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对解离后的根尖漂洗 3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通常以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以避免层析液挥发 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插条不能带有芽与叶 D.用过氧化氢作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3.下面4项有关生物学实验研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切断小鼠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小鼠不能维持体温恒定

B.用

3H标记的鸟嘌呤可研究DNA在细胞周期中含量的变化

C.用带有3

5S和3

2P的培养基培养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大肠杆菌,可以证明DNA是遗

传物质

D.利用血球计数板统计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来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 34.在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的观察实验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用洋葱外表皮做质壁分离实验时,可看到液泡变小,颜色变深 B.观察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时,可选用小鼠卵巢组织进行 C.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时,不需要解离和漂洗过程 D.用菠菜叶下表皮观察保卫细胞时,可以看到叶绿体 35.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盐酸的作用是使细胞彼此分离

B.使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其颜色变化是蓝→绿→黄C.用斐林试剂鉴定梨果肉组织的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为浅蓝色→砖红色

D.“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可取藓类的小叶滴加健那绿盖盖玻片观察 36.下面对高中生物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小麦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试管内立即呈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还原糖

B.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可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图象,从而判断出每个细胞中有42条染色体

C.经碱性染料染色的洋葱表皮细胞,镜检时可看到每条染色体被染成深色 D.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有丝分裂,在细胞呈正方形的区域易找到分裂期的细胞 37.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B.解离后的洋葱根尖应漂洗后才能进行染色 C.龙胆紫溶液可以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

D.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处在分裂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38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 A.苏丹Ⅲ染色体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B.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C.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D.甲基绿、派洛宁(呲罗红)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和RNA

39.下列关于科学研究方法与实验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研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可以用模型构建的方法

B.观察叶绿体、线粒体和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材料不全为活体 C.用纸层析法可以提取和分离植物细胞中的各种光合色素 D.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可调查种群密度和物种的丰富度

40以下关于实验材料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检测还原糖和蛋白质都要使用浅色实验材料

B 观察质壁分离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都要使用活体材料 C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必须随机取样

D制作小生态瓶时,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41.下列与酶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探究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 B.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一定是酶的种类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不止一种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因变量不止一种

42.下列实验中适合采用菠菜的叶肉细胞作实验材料的是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D.观察植物细胞的叶绿体 4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A.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将提取出的色素滤液迅速连续画在已制备好的滤纸条上,放入层析液中,达到分离出四种色素的目的B.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定时取样,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计算出平均密度,即可绘制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C.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D.在“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将2mL豆浆稀释液与2mL现配制出的双缩脲试剂混合后摇匀,水浴加热后观察颜色变化,证明豆浆中含有蛋白质

44、下列哪一项试剂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相同()

A.酒精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中的作用

B.硫酸铜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中的作用 C.盐酸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中的作用

D.蒸馏水在提取纯净的动物细胞膜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枝生根的最适浓度中的作用

45、下列有关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B.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C.数学模型方法就是指借助具体的实物,对认识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 D.同位素标记法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来研究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4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47、以下关于实验材料选择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选择豌豆做杂交实验是因为豌豆为闭花受粉的作物,易获得纯种B.选择蛋清或豆浆作蛋白质鉴定是因其富含蛋白质而且不干扰显色反应C.选择根尖分生区作为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是因为该区细胞容易染色D.选择紫色洋葱表皮作为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是因为紫色液泡便于观察

48、科学方法是生物学学习与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如DNA双

螺旋结构模型,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B.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是利用在高速离心条件下的不同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将

各种细胞器分离开来

C.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假说—演绎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

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调查菊花植株蚜虫种群密度不能用样方法只能用取样器取样法 49.下列实验操作方法或结果,正确的是()

A.检测还原糖时可用番茄汁代替苹果汁做材料,用苏丹Ⅳ代替苏丹Ⅲ B.用光镜观察质壁分离时,可看到细胞壁、细胞膜、叶绿体和染色体 C.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扩散最快的是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胡萝卜素 D.用光镜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可看到细胞壁、染色体和赤道板

50.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匹配的1—

5、A C A D6—10DBCDD11—15 CBAC16-20 DCCBD

篇3:一道实验习题的启示

在前几天的一次练习上, 有这样一条小题: “设计实验区别Na2CO3与NaHCO3两种白色粉末”. 我在讲评这条题目时, 很简单地说, 可以从它们的热稳定性或溶解后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比较. 很快有学生提出了疑问, 两种溶液都能发生水解, 水溶液均为碱性, 能区别得开吗? 由于时间紧迫, 一时难以讲清楚, 就布置学生回家以后, 几个学生一组, 通过查阅教材和资料, 比较一下Na2CO3与NaHCO3性质、用途上的差异, 明天我们再接着讨论. 也许因为我一下子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学生的兴趣很浓, 第二天上课时一个个准备充分, 胸有成竹.

二、教学片段

上课前, 我把Na2CO3与NaHCO3两种白色粉末展示给学生看, 请学生根据相互合作的结果, 谈谈Na2CO3与NaHCO3性质与用途的差异, 并且如何区别这两种物质.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 由每组推选一名学生, 代表本组发言, 同时也可以对其他组的结论进行质疑和研究. 学生边讨论, 边推举本组思辨能力强的学生发言,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甲组学生说: 可以利用NaHCO3能够受热分解, 产生CO2气体的性质,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气体来区别这两种白色粉末.

乙组学生强调: Na2CO3溶液水解程度比NaHCO3大, 只要控制实验条件, 保证两种溶液的温度、浓度相同, Na2CO3溶液的pH肯定比NaHCO3大.

丙组学生引经据典: 据资料记载, 20℃时Na2CO3溶解度只有21.5 g, 30℃时Na2CO3溶解度38.8 g; 而20℃时NaHCO3溶解度只有9. 6 g, 30℃时也只有11. 1 g. 一般而言, 酸式盐溶解度大于相应的正盐的溶解度, 而NaHCO3与Na2CO3的溶解度却是相反. 在制碱工业上, 就是利用NaHCO3溶解度较小的缘故, 向饱和氨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析出NaHCO3晶体. 因此可以利用两者溶解度的差异加以区别.

听到学生的发言, 我对该组学生的表现非常赞赏, 肯定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 说他们善于挖掘资料, 以后如果做记者这一行业, 肯定能深入到事物背后的本质.听了我的表扬, 学生气氛更是热烈.

丁组学生不甘示弱, 急忙站起来说, 也可以通过两种溶液分别与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的反应现象进行比较, 还可以把两种固体分别与等浓度的HCl反应, 将生成气体通过水中, 根据气泡逸出速度的快慢比较.

学生讲完后, 我首先肯定了各位学生的思考, 同时又加以点评, 完善了实验方案, 又请学生考虑: 化学与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这两种物质有哪些应用呢? 下面又是一阵讨论, 学生自己开始归纳和联想.

Na2CO3的应用: ①热的纯碱液可用于洗涤油污; ②饱和Na2CO3溶液用于收集乙酸乙酯蒸气; ③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球吸收Cu与浓H2SO4制取的SO2尾气; ④用作面碱; ⑤制玻璃原料; ⑥制皂原料; ⑦造纸工业和纺织工业原料; ……

NaHCO3的应用: ①发酵粉主要成份; ②是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 ③泡沫灭火器的主要成份 ( 硫酸铝与碳酸氢钠) ……

一节课很快结束, 学生意犹未尽, 仍在讨论两种物质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本课涉及到的这些零散知识点, 学生掌握得较为扎实, 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反思

1. 营造了宽松的氛围, 培养了合作精神

从一条习题入手,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创造了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本节课始终贯穿了一种理论: 学生是学习主体, 改变了以前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参加教学活动. 教师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获得认识, 领悟学习的乐趣. 同时,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能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乐于解决问题, 能够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小组内几个学生相互协作, 查阅资料, 讨论归纳, 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注重合作学习,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通过合作学习, 互相取长补短, 从而共同进步.

2. 采用竞赛分组的形式, 激发思辨的火花

德国教育家斯多普曾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本节课形式上采取了学生竞赛分组的方式, 每一组推选一名学生主讲,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竞争意识, 在交流、质疑、争辩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教师铺搭一个平台, 给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互动”、“共振”, 从而使学生置于一种既轻松、愉悦, 而又富有竞争的氛围中, 让学生迸发出展示自己知识能力的强烈愿望, 活跃了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后雄.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及其成因.化学教育, 2003 (11) :7-11.

篇4:初中化学定量实验习题教学研究

关键词:定量实验;模型;测量方法;实验习题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4–007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定量的思想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思想有特殊的意义[1]。

笔者对2014年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地区的35套中考化学试卷进行了分析,涉及定量实验问题的试卷总计有16套,占试卷总数的45.7%。其中涉及测量气体体积的有2题,测量沉淀质量的有2题,测量质量差的有12题,涉及误差分析的有3题。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各地中考对定量实验试题的关注程度。笔者认为,这跟定量实验试题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不无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关注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建立定量实验研究模型

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定量实验主要有三种类型:(1)测定样品中某种成分或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如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混有NaCl的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2)测定某纯净物的组成,如测定H2O的组成;(3)测定某样品由哪几种物质组成,如测定碳粉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同时含有CO和CO2。

试题中涉及的考点主要有:实验仪器或药品的选用;实验装置的选取与排序;实验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某一步实验操作的作用;书写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实验现象;数据的选择与处理;得出结论的依据;对测定结果的分析;对实验过程的改进等等。试题往往取其中的几个点对学生进行考查,以此评价学生对定量实验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进行定量实验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这些零散的考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定量实验研究模型尤为重要。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是什么,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其次必须清楚地知道该实验涉及的基本原理,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准确测量出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质量,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定量实验研究模型,其流程如图1所示。

建立研究模型,有利于学生在研究定量实验时,形成有效地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有利于学生根据模型去思考每一个环节中应关注的问题,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

2 研究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归纳常见定量测量方法

定量实验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对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定量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定量测量方法尤为重要。初中化学中常用的定量测量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测量气体体积法、测量沉淀质量法和测量质量差值法,其中质量差值法包括增重法和减重法两种方法。在使用这几种方法的过程中,有时还需要用质量守恒定律协助解决问题,例如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进行相关计算。

2.1 测量气体体积法

(1)测量气体体积的原理:对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如O2、H2等),通常采用排水(或溶液)量气法测定它们的体积,根据排出水(或溶液)的体积来确定气体的体积。利用气体的体积求出气体的质量,再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2)测定气体体积常用的装置如图2所示。

(3)用以上装置测量气体体积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①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漏气则无法完成实验。

②反应刚开始时就应立即收集气体,否则会有部分气体逸出,导致收集的气体体积偏小。

③测量气体体积时,加入到反应装置中的液体药品如果排出了一定体积的气体,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④用(a)装置测气体的体积时,若集气瓶与量筒之间的导气管内有液体残留,则会使测定结果偏小。

⑤若(b)装置与加热装置相连接,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中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液体倒吸使试管炸裂。

⑥由于气体的体积受气压和温度影响,因此应等到装置恢复至室温后再读数。用(c)装置测量气体体积,读数前应调节乙管(水准管)的高度,使甲、乙两管内的液面高度保持相同时才能读数,且读数时视线应与甲管(量气管)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用图2装置测定气体体积时,由于测定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用这些方法测得的结果准确度不高。

2.2 测量沉淀质量法

(1)测量沉淀质量法的原理:使样品中的某种组分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沉淀,再测量沉淀的质量,用沉淀的质量进行相关计算。如碳酸钠样品中混有氢氧化钠,测量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时,可将Na2CO3转化为BaCO3沉淀,再测量沉淀的质量。

(2)使用测量沉淀质量法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①加入的试剂应足量或稍过量,保证待测物质完全反应。

②将待测物质转化为沉淀后应进行过滤操作,过滤出的沉淀应进行洗涤、干燥后才能称量,以免测量结果不准。

③在判断沉淀是否洗净时,应取最后一次洗涤沉淀所得的液体,检验该液体中是否含有滤液中的溶质即可。

④转化得到的沉淀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实验的误差越小。

如果选择的试剂种类和用量恰当,实验操作正确,该方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就比较高。

2.3 测量质量差值法

(1)测量质量差值法的原理: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或者物理变化,导致装置的总质量发生改变,利用宽量程型电子托盘天平[如UW620H(321-62350-13)型]分别称量反应前和反应后装置的总质量,再根据质量差值进行相关计算。

(2)测量质量差值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①测量出某装置在变化前后的质量,并求出其质量的变化量。

②分析引起装置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③利用化学方程式或化学反应中元素质量不变的原理,将反应前后装置质量的变化量代入计算。

(3)测量质量差值法分为增重法和减重法两种。

增重法常用来测量气体的质量。可以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选用适当的试剂和装置吸收这些气体,吸收气体前后装置质量的变化量即为气体的质量。例如选用浓硫酸或碱石灰吸收水蒸气;选用碱石灰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选用灼热的铜粉吸收氧气等等。增重法测量气体质量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减重法常用来测量气体的质量或者样品中某种元素的质量。例如加热高锰酸钾粉末,试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锥形瓶内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一氧化碳或者氢气还原氧化铜,玻璃管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碳粉还原氧化铜,玻璃管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碳与参加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之和。减重法测量气体或元素质量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

(4)使用测量质量差值法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①实验前应排尽装置中原有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或者水蒸气对测定结果的准确度造成影响。实验过程中,还应防止空气中的气体进入测定装置,使测量结果不准。

②实验过程中通气的速度要适中,而且实验完毕后应将装置中残留的气体全部排出,使其被后续吸收气体的装置完全吸收。

③吸收气体时选用的试剂应足量,防止生成的气体没有被完全吸收。

④选择的试剂种类应适当,防止从溶液中挥发出气体而使测定结果造成影响,或者产生的气体没有被完全吸收。

⑤实验装置的顺序应适当,例如在测量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时,根据这两种气体的性质,先测量水的质量再测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3 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编制定量实验试题

在教学中对学生编制习题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编制习题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创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过程[2],是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全面掌握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定量实验习题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编制试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可能有一氧化碳生成。以探究木炭粉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气体的成分为主题,教师可以分四步引导学生编制定量实验试题。

第一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定量实验研究模型为指导,根据实验目的自主选择实验原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第二步:引导各小组的同学交流本组的实验方案。首先分析、评价各种方案是否能够达到目的;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方案分别存在哪些优点或不足之处。然后预测实验结果,并提出修改意见。由于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同,学生可能会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例如直接用澄清的石灰水和灼热的氧化铜证明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利用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后,固体减重的质量是否等于测定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来判断生成气体的成分;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时,使用增重法还是沉淀法,有否考虑装置中含有的氧气与木炭粉反应对测定结果造成的影响,或有否考虑将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出等等。在分析、评价、预测实验结果、提出修改意见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综合实验设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第三步:在分析、评价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并将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决定量探究实验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此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第四步:根据改进后的实验方案,选择定量实验研究模型中的某些环节,如应选择什么药品和仪器、选择什么装置及装置的顺序、应进行哪些实验操作等等,将其编制成定量实验试题。教师收集学生编制的试题,归类整理后作为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提升定量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自编定量实验试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教材资源,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木炭粉还原氧化铜或氧化铁生成气体的种类等经典素材;引导学生研究期刊杂志等文献资料中涉及工业生产流程、课外实践活动、主题探究活动或最新科技进展等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现有试题,如中考试题、竞赛试题等等。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命题原则和要求,选取不同的情境素材和定量测量方法,采用成题改编法、组合法、列举法、缺点改编法、类比法等方法编制试题[3],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与定性实验相比,定量实验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知识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品味、感悟实验探究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类习题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以定量实验研究模型为基础,根据实验目的选取合适的定量测量方法,利用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编制定量实验试题,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杭献.中学生量化意识的培养途径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4,(2):5~8.

篇5:《实验核医学》习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2311Na是稳定性核素,从中质比看,则2411Na将发生

β-

衰变,2211Na将发生

β+

衰变。

2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核称为某一

核素,同种元素各核素间

互为

同位素。

3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但所处能态不一致的核素间互为

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核素的主要衰变方式有

α衰变、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衰变

γ衰变。

α粒子的本质是

氦核,β-粒子的本质是

负电子,β+粒子的本质是

正电子,γ射线的本质是

光子(电磁波),X射线的本质是

电磁波。

6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类型有

电离、激发、弹性碰撞

韧致辐射。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类型有

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电子对生成效应。

8韧致辐射是

高能β

粒子受物质原子核电场作用的结果,湮没辐射是

β+

粒子的吸收形式。

9高能β粒子穿过物质时,在物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下,产生

韧致辐射,β+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当其动能完全耗尽后,和周围的一个自由电子结合,产生

湮没辐射。

10俄歇电子能量来自核外电子,内转化电子能量来自

原子核。

11核跃迁规律用放射性活度表示为

A=A0e-λt,放射性活度的单位可用Bq和Ci等表示,1mCi等于

MBq。

12吸收剂量的国际专用单位是

Gv,当量剂量的国际专用单位是

Sv。

13辐射剂量限制的目的是

防止发生对健康有害的确定性效应(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除外)、限制随机效应发生的几率,即将随机效应的发生率控制在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14放射实践的防护原则是

实践的正当化、辐射防护的最优化

个人剂量限值。

15辐射生物效应按效应发生规律和性质分

随机效应

个人剂量限值。

16为了防止对职业人员健康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对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限值不得超过

150

mSv,对其它组织不得超过

500

mSv。为了防止随机效应发生,职业人员在全身均匀照射情况下年当量剂量限值为

mSv,在全身不均匀照射情况下的有效剂量为

∑TWTHTR

≤20

mSv。

非职业人员(公众)年当量剂量限值为

mSv。

17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

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源项控制法。

18对γ射线的屏蔽防护宜选

宜选高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的材料,对高能β射线宜选

原子序数的材料,外层再加一层

原子序数的材料。

19选用铅以屏蔽防护

γ

射线,选用有机玻璃+铅以屏蔽防护

高能β射线。

α、β、γ三种射线的外照射危害的顺序是

γ>β>α,内照射危害的顺序是

α>β>γ。

21放射性物质侵入机体的途径有

消化道、呼吸道

皮肤。

22放射性废物的治理途径有

静置衰变法、稀释排放法

浓缩贮存法。

23对生物体来说,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是其作用于

生物大分子,引起

生物大分子损伤。

24对生物体来说,电离辐射的间接作用是其作用于

水,主要产生

OH、eaq-(水合电子)、H2O2

等产物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

25组织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与其分裂能力成正比,与其分化程度成反比。

26局部组织由于氧浓度的增高而对辐射的敏感性

增高,此现象称

氧效应

;机体组织温度增加而对辐射敏感性

增高,此现象称

温度效应。

第二章

27绝对测量所得的单位是

衰变数•分-1(dpm)、衰变顺•秒-1(dps、Bq),相对测量所得的单位是

计数•分-1(cpm)、计数•秒-1(cps)。

28固闪测量仪的探头部分是由

闪烁体、光导

光电倍增管

组成,其中能将辐射能转化成光能的部分是

闪烁体,对于γ探测器,其成分是

NaI(T1)晶体。

29液闪测量中的化学发光是由于

闪烁液内发生化学反应

引起。

30磷光是由于

闪烁液受到光照后

产生,而液闪仪的符合线路可排除。

31液闪测量时特殊本底计数的主要来源有样品瓶、静电感应、化学发光

磷光。

32液体闪烁测量使用的闪烁液其组成包括

溶剂、闪烁剂和添加剂、33淬灭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局部淬灭、浓度淬灭、化学淬灭和

颜色淬灭。

34进入脉冲高度分析器的脉冲信号,最后能通过反符合线路输出的是

脉冲信号。B

A

低于下甄别器

B

高于下甄别器,低于上甄别器

C

高于上甄别器

D

低于下甄别器,高于上甄别器

第三章

35制备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方法有

化学合成法(S或N)、同位素交换法(S或G)

生物合成法(U或S)。

36标记化合物的主要质量指标有

放射化学纯度、放射性比活度

放射性浓度和生物活性与免疫活性。

37标记化合物的辐射分解方式有

初级内分解、初级外分解

次级分解。

38辐射自分解的次级分解是指

作用而使标记物分解。

A

射线与标记物本身

B

核衰变

C

射线与周围其它物质

D

氧化、还原或微生物

39辐射自分解的初级内分解是指

作用而使标记物分解。

A

射线与标记物本身

B

核衰变

C

射线与周围其它物质

D

氧化、还原或微生物

40辐射自分解的初级外分解是指

作用而使标记物分解。

A

射线与标记物本身

B

核衰变

C

射线与周围其它物质

D

氧化、还原或微生物

第四章

41核素示踪的原理是

同位素核素化学性质相同原理

同位素核素物理性质不同原理。

42放射自显影的材料包括

感光材料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

43宏观自显影片制备常用

接触法

法,光镜自显影片制备常用

对扩散性示踪剂应采用接触法;对非扩散性的示踪剂,多采用液体乳胶浸膜法、湿贴法或揭膜乳胶法

法,电镜自显影片则要制备

超薄组织切片。

第五章

放射免疫分析-RIA

免疫放射分析-IRMA

受体的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RBA

抗原-Ag

抗体-Ab

放射性标记抗原-*Ag

放射性标记抗体-*Ab

RIA的基本试剂包括

基本试剂包括标准品(Ag)、特异性结合抗体(Ab)

标记抗原(*Ag)。

RIA的基本条件包括

*Ag与Ag免疫活性相同、*Ag与Ab恒量、和

*Ag与Ag总量大于Ab有效结合位点。

RIA中鉴定抗血清质量的指标主要有

亲和力、特异性和

滴度。

RIA的*Ag-Ab与

Ag

比,IRMA的Ag-*Ab

Ag呈

比。

RIA的B0管结合率最

大,IRMA的B0管就是

管。

RIA中若适当提高*Ag的比活度

和Ab的滴度,可提高方法的灵敏度,而工作曲线相对变

陡(斜)。

RIA使用

质控血清(样品)

进行质量控制。

RBA的多点饱和实验可获得

RT

KD。

RBA中使用的非标记配体用作是为了获取

非特异结合率(NSB)。

RBA类型有

饱和

实验、动力学

实验和

竞争取代实验。

RIA的NSB(非特异结合)管不含

Ab,IRMA的NSB管就是

0

管。

RIA中若适当提高*Ag的和Ab的,可提高方法的灵敏度。

A

放射性比活度、亲和力

C

放化纯度、滴度

B

放射性活度、特异性

D

放射性比活度、滴度

二、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实验核医学

2核素

3同位素

4同质异能素

5放射性核素

6核衰变

7俄歇电子

8内转换电子

9放射性活度(A)

10放射性比活度

11衰变常数(λ)

12半衰期(T1/2)

13电离

14激发

15韧致辐射

16湮灭辐射

17契仑科夫辐射

18光电效应

19康普顿效应

20电子对生成效应

21随机效应

22确定性效应

23吸收剂量(D)

24当量剂量(HTR)

25辐射权重因数(WR)

26组织权重因数(WT)

27有效剂量(E)

28基本限值

29直接作用

30间接作用

31氧效应

32温度效应

第二章

33绝对测量

34相对测量

35衰变率

36计数率

37探测效率

38本底

39化学发光

40磷光

41淬灭

第三章

42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

43同位素标记

44非同位素标记

45放射化学纯度

46辐射自分解

第四章

47放射自显影术

第五章

48体外放射分析

49亲和常数K

50交叉反应率

51抗血清的滴度

三、问答题

第一章

1什么样的原子核是稳定的?什么样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

2γ射线的发射能否影响原子核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为什么?

3简述核跃迁的种类。

4何谓一次核跃迁的定律?怎样用数学式表达?

5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有哪些类型?

6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有哪些类型?

7辐射剂量限制的目的是什么?放射防护的原则有哪些方面?

8辐射效应有哪几种分类方法?怎样分类?

9放射工作人员年当量剂量限值的标准有哪些内容?

g射线由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1简述β射线由外照射防护的主要内容。

12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哪些途径侵入机体?内照射防护主要措施有哪些?

13放射性废物按形态分哪几种?其处理原则有哪几方面?

14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有哪些影响因素?

第二章

15叙述光电倍增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6叙述固体闪烁的基本过程。

17试述液体闪烁的基本过程。

18叙述单道脉冲高度分析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19在液体闪烁测量中使用的闪烁液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20何谓淬灭?淬灭产生的原因有哪几方面?

第三章

21制备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方法有哪些?

22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质量控制指标有哪些?

23叙述放射性碘标记蛋白质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

24应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进行生物医学示踪实验包括哪些环节?

第五章

25体外放射分析有哪几种类型?

26试述RIA的原理和基本条件。

27试述竞争性与非竞争性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

28试述IRMA的原理。

RIA与IRMA的基本原理有哪些不同点?

RIA使用的抗血清质量指标有哪些?

RIA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试述其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方法。

32影响免疫放射分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3受体放射分析的实验方法包括哪几方面?可获得哪些参数或信息?

四、计算题

第一章

1已知108Au的半衰期(T1/2)为3天,求其衰变常数(λ);

40kBq的108Au经过6天后,其放射性活度(A)还剩多少Bq?

2某核医学科ECT室于5月18日上午8时给一患者做99mTc-MIBI

心肌显像,从99Mo-99mTc产品说明书上得知,99Mo的放射性活度

为29.6GBq,标定时间是5月10日上午8时,求使用99mTc当天

99Mo的放射性活度为多少GBq?(99Mo的T1/2=66h)

3某放射性物质10mg,溶解于2ml的稀释液中。取5μl进行放

射性测量,计数率为25830cpm,仪器探测效率为60%,求该物

质的放射性活度是多少Bq?其放射性比活度和放射性浓度各是

篇6:基础物理实验习题集

实验一薄透镜焦距的测定(设计性P39)

1、如会聚透镜的焦距大于光具座的长度,试设计一个实验,在光具座上能测定它的焦距。

2、点光源P经会聚透镜L1成实像于P点(图1—8),在会聚透镜L1与P之间功轴放置一发散透镜L2;垂直于光轴放一平面反射镜M,移动发散透镜至一合适位置,使P通过整个系统后形成的像人仍重合在P处,如何利用此现象测出发散透镜焦距?

3、如何进行共轴调节?

4、分析像的清晰度与哪些因素有关?逐一说明理由。

5、设计实验证明影响像的清晰度的因素。

6、如何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7、设计一实验,观察和分析景深与近轴光线的关系。

8、设计一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案。

9、设计一测量凹透镜焦距的方案。

10、评价不同透镜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11、为什么说当准直管绕轴转过180时,十字线物象不重合是由于十字线中心偏离光轴的缘故?试说明之。

12、准直管测焦距的方法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系统误差?

13、举例说明准直管的应用?

14、设计一实验,利用准直管测透镜的分辨率。

15、设计一实验,利用准直管测表面的平行度。

实验二光具组基点的测定(设计性P49)

1、第一主面靠近第一个透镜,第二主面靠近第二个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对的?(光具组由二薄凸透镜组成)

2、由一凸透镜和一凹透镜组成的光具组,如何测量其基点?(距离d可自己设定)。

3、利用测节器,设计一测量透镜组基点的实验方案。

4、设计一用牛顿成像公式测量透镜组基点的实验方案。

5、设计一实验方案,研究主面的特性。

6、设计一实验,利用平行光管测量透镜组的基点。

7、评价不同基点测量方案的优缺点。

实验三分光计的调节及棱镜玻璃折射率发测定(基础性P57)

1、设计一种不测量最小偏向角而能测棱镜玻璃折射率的方案(使用分光计去测)。

2、设计一测量棱镜折射率的实验方案。

3、设计一测量棱镜顶角的实验方案。

4、举例说明分光计除测折射率和顶角以外的其他用途。

-1- 05、试分析利用分光计,能否测量任意角度的顶角。

6、试分析能否利用分光计,测量任意角度的折射率。

7、试分析能否利用分光计,测量平板玻璃平整度。

实验四用掠入射法测定透明介质的折射率(基础性P64)

1、怎样应用掠入射法测定玻璃棱镜的折射率?简要说明实验方法,并推导出折射率的计算公式。

2、用阿贝折射计测量固体折射率时,为什么要滴入高折射率的接触液?为什么它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试论证之。

3、设计一观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实验装置。

4、设计一测量折射率的其它实验装置。

5、分析评价阿贝折射计是如何提高测量精度的?对你有何启发?

实验五望远镜和显微镜(基础性P74)

1、显微镜与望远镜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显微镜测量微小长度时,用测微目镜测定石英标准尺m个分格的数值为Δx,为什么它和石英标准尺相应分格的实际值Δx0之比不等于物镜的放大率?

3、评价天文望远镜时,一般不讲它是多少倍的,而是说物镜口径多大,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4、根据显微镜的基本思想方法,组装一显微镜。

5、根据望远镜的基本思想方法,组装一望远镜。

6、设计一测量显微镜放大率的实验方案。

7、设计一测量望远镜放大率的实验方案。

8、设计一测量显微镜分辨本领的实验方案。

9、设计一测量望远镜分辨本领的实验方案。

实验八 用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基础性P108)

1、双棱镜和光源之间为什么要放一狭缝?为什么缝要很窄才可以得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2、试证明公式dd1d2。

实验九用牛顿环干涉测透镜曲率半径(基础性P113)

1、如果被测透镜是平凹透镜,能否应用本实验方法定其凹面的曲率半径?试说明理由并推导相应的计算公式。

2、如何改变图9—5的实验光路,以观察透射光所产生的干涉条纹?

3、本实验有那些系统误差?怎样减小?若牛顿环仪平面玻璃系曲率半径为R2的凸球面(假设R2 等于待测球面曲率半径R1 的10倍),试分析说明对技术公式的修正。

4、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扩束后的激光照射在平凸透镜上,由透镜两表面的反射形成的非定域干涉环纹,测定凸球面的曲率半径。

5、举例说明,利用牛顿环的装置,解决其它物理量的测量问题。

6、牛顿环装置,有何应用价值。

7、设计一实验,利用牛顿装置,测量折射率。

8、设计一实验,利用牛顿装置,测量微小长度。

9、牛顿装置对你有何启发。

实验十用透射光栅测定光波波长(设计性P119)

1、比较棱镜何光栅分光的主要区别。

2、分析光栅面和入射平行光不严格垂直时对实验有何影响?

3、如果光波波长都是未知的,能否用光栅测其波长?

4、设计一种不用分光计,只用米尺何光栅去测d和λ的方案。

5、找出利用分光计和光栅测光波波长所存在的问题。

6、设计一实验,利用光栅获取单色光。

实验十一偏振现象的观测与分析(基础性P124)

1、强度为I的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其强度I0<1/2I,为什么?应用偏振片时,马吕斯定律是否适用,为什么?

2、怎样才能产生左旋(右旋)椭圆偏振光?

3、光的偏振现象,有何应用价值?

实验十四迈克耳孙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基础性P156)

1、分析扩束激光和钠光产生的圆形干涉条纹的差别。

2、调节钠光的干涉条纹时,如已确使指针的双影重合,但条纹并未出现,试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

3、如何判断和检验干涉条纹属于严格的等倾条纹?

4、怎样用实验方法检验干涉的定位区域?

5、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结构对称有何启发。

上一篇:功和功率一轮复习教案下一篇:题竹谷神祠,题竹谷神祠温庭筠,题竹谷神祠的意思,题竹谷神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