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4-04-17

装配式可行性研究报告(精选6篇)

篇1:装配式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4

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

(框架)

一、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产业基地实施的目的、意义

(二)产业基地实施的必要性

二、产业基地的重点任务

(一)产业基地的核心技术和配套产品技术

(二)产业基地的主要内容

1.主要产品 2.项目实践 3.优势分析 4.技术集成 5.专业协同

三、产业基地的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3.阶段性考核目标

(二)进度计划安排(含分阶段考核内容)

(三)政策措施与组织管理保障

篇2:装配式可行性研究报告

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建筑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PC外挂墙板采用系统化设计、模块化拆分、工厂制造、现场装配的方式建造房屋,能更好地实现建造质量、施工工期、人工用量和成本方面的控制。由于施工技术手段的改变,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建造方式下的人工作业误差、保证建筑质量,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能耗和污染,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无疑是解决当下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用工荒”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也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外挂墙板大致分为三类:

1.三明治夹心保温外挂墙板 2.玻璃纤维保温外挂墙板 3.装配式轻钢结构复合外墙板

三明治夹心保温外挂墙板

预制三明治夹芯保温外挂墙板是由内、外叶混凝土墙板、夹心保温层和连接件组成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连接件是用于连接装配整体式预制夹心外墙板中内、外叶混凝土墙板,使内、外叶墙板形成整体的连接器,连接件材料采用纤维增强塑料或不锈钢。保温层可分为无机类保温和有机累保温材料。预制夹心外墙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与建筑物主体结构现浇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预制夹心外墙板的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

玻璃纤维保温外挂墙板

玻璃纤维保温外挂墙板是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简称GRC板)与菱镁板的统称。用于外维护墙体的夹芯墙板,其室外侧面板也称外叶板,为GRC板;其室内侧面板也称内叶板,可为GRC板或菱镁板。用于室内隔墙的夹芯墙板,其两侧面板可均为菱镁板。

玻璃纤维保温外挂墙板可以根据应用部位与使用环境,选择不同面板搭配,其夹芯保温材料也可根据需要选择聚氨酯板、挤塑聚苯板、模塑聚苯板、岩棉板、无机保温砂浆板等。

装配式轻钢结构复合外墙板

装配式轻钢结构复合外墙板是由断桥轻钢结构连接ECC材料外饰层和内饰层并填充保温材料组合而成,一般用于非承重维护结构的装配式新型墙板。

其中ECC材料为工程用水泥基复合材料是由胶凝材料、集料、外加剂、纤维、聚合物及水等一种或几种材料搅拌而成。断桥轻钢结构用有断桥功能的圆头焊钉连接面层板的轻钢结构。焊钉可360度旋转释放应力。

篇3:日本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

日本的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差异较大, 除了主体结构工业化之外, 借助于其在内装部品方面发达成熟的产品体系, 日本在内装工业化方面发展同样非常迅速, 形成了主体工业化与内装工业化相协调发展的完善体系。

(一) 1960年~1973年的满足基本住房需求阶段

经过1945年~1960年的经济恢复阶段, 196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 (GNP) 达到人均475美元, 具备了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日本的人口急剧膨胀, 并不断向大城市集中, 导致城市住宅需求量迅速扩大。而建筑业又明显存在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因此, 为满足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 减少现场工作量和工作人员, 缩短工期, 日本建设省制定了一系列住宅工业化方针、政策, 并组织专家研究建立统一的模数标准, 逐步实现标准化和部件化, 从而使现场施工操作简单化, 提高质量和效率。该时期日本通过大规模的住宅建设满足了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1960年, 日本政府制定了新住宅建设五年计划, 1971年再次制定了第二期住宅建设五年计划。在1960年~1975年的15年间, 共计划新建1830万户, 平均每年新建120万户左右。

根据1968年的住宅统计调查, 日本的总户数已达到了一户一住宅的标准, 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得以满足。大规模的住宅建设, 尤其是以解决工薪阶层住房的大规模公营住宅建设, 为日本住宅产业的初步发展开辟了途径。

(二) 1973年~1985年的设施齐全阶段

1973年, 日本的住宅户数超过家庭户数。1976年, 日本提出10年 (1976-1985) 建设目标, 达到一人一居室, 每户另加一个公用室的水平。日本的建筑工业化从满足基本住房需求阶段进入完善住宅功能阶段, 该阶段住宅面积在扩大, 质量在改善, 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从数量的增加转变为质量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 日本掀起了住宅产业的热潮, 大企业联合组建集团进入住宅产业, 在技术上产生了盒子住宅、单元住宅等多种形式, 并且为了保证产业化住宅的质量和功能, 设立了工业化住宅质量管理优良工厂认定制度, 并制定了《工业化住宅性能认定规程》。该规程规定申请认定的对象应是具备以下条件的工业化建造住宅:具有独立生活所需的房间和设备;价格适中, 一般居民可以负担;符合《建筑标准法》和其他有关法令;适宜大批量生产并易于施工的工法建造, 具有可靠的质量;具有良好的市场, 建成一年以上的同类型的住宅超过100户。这一时期, 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占竣工住宅总数的10%左右, 平面布置也由单一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在推行工业化住宅的同时, 70年代重点发展了楼梯单元、储藏单元、厨房单元、浴室单元、室内装修体系以及通风体系、采暖体系、主体结构体系和升降体系等。到了80年代中期, 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占竣工住宅总数的比例已增至15%~20%, 住宅的质量功能也有了提高。日本的住宅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三) 1985年后的高品质住宅阶段

1985年, 随着人们对住宅高品质的需求, 日本几乎已经没有采用传统手工方式建造的住宅了, 全部住宅都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 而且在绝大多数住宅中采用了工业化部件, 其中工厂化生产的装配式住宅约占20%。到90年代, 采用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占竣工住宅总数的25%~28%。1990年, 日本推出了采用部件化、工业化生产方式、高生产效率、住宅内部结构可变、适应居民多种不同需求的“中高层住宅生产体系”, 住宅产业在满足高品质需求的同时, 也完成了产业自身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结构调整, 进入成熟阶段。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数据, 截至2008年, 日本集合住宅占全部住宅总数的42%, 其中木结构占集合住宅总数的13%左右。

从图4可以看出, 近年来日本高层装配式住宅的比例逐年提升。

二、政策特点

(一) 政府的主导作用

日本政府建立了通产省 (现为经济产业省) 和建设省 (现为国土交通省) 两个专门机构来负责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工作。这两个政府部门从不同角度引导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各司其职。通产省从调整产业结构角度出发研究住宅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通过课题形式, 以财政补贴支持企业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建设省则着重从住宅生产工业化和技术方面引导住宅产业发展, 并设立了专门进行住宅方面工作的机构及组织。其中, 日本政府在建设省又设立了住宅局、住宅研究所和住宅整备公团三个机构。三个机构职能不同, 互相配合, 共同促进住宅生产工业化和技术方面的发展。

同时, 日本政府在当时的通产省、建设省成立了审议会,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咨询机构。它要对管理部门大臣 (如通产大臣、建设大臣等) 提出的课题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60年代末, 在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下, 组建了“住宅与都市产业分会”, 作为通产大臣的咨询机构。住宅与都市产业审议分会的建议为通产大臣的决策 (制订规划、计划) 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引导住宅产业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建设省的住宅宅地审议会 (现在的社会资本整备审议会) 于上世纪60年代成立。主要是进行关于住宅产业的相关问题及政策的讨论。

(二) 促进住宅建设和消费经济政策的制定

为了推动住宅产业发展, 通产省和建设省相继建立了“住宅体系生产技术开发补助金制度”及“住宅生产工业化促进补贴制度”。通过一系列财政金融制度引导企业, 使其经济活动与政府制定的计划目标一致, 使既定的技术政策得以实施。对于在建设中体现了实用化、产业化的新技术、新产品, 政府金融机关给予低息长期贷款。如涉及中小企业, 还可根据《中小企业新技术改造贷款制度》, 由“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发放低息长期贷款。此外, 还建立了“试验研究费减税制”、“研究开发用机械设备特别折旧制”等。

在鼓励住房消费方面, 日本政府成立了国家“住宅金融公库”, 以比商业贷款低30%的优惠利率向中等收人以下的工薪阶层提供购房长期贷款, 贷款期限可以长达35年。这一举措对解决中低收人者购房和促进住宅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 保障住宅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

除经济方面的支持外,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政策来保证和推动住宅产业的发展。这些技术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大力推动住宅标准化工作。早在1969年, 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 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住宅性能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据统计, 1971年至1975年, 仅制品业的日本工业标准 (JIS) 就制定和修订了115本, 占标准总数187本的61%。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 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建设省于1979年提出了住宅性能测定方法和住宅性能等级的标准。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 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第二, 建立优良住宅部品 (BL) 认定制度。该审定制度于1974年7月建立, 所认定的住宅部品由建设省以建设大臣的名义颁布。1987年5月以后, 建设省授权住宅部品开发中心进行审定工作。住宅部品认定中心对部品的外观、质量、安全性、耐久性、使用性、易施工安装性、价格等进行综合审查, 公布合格的部品, 并贴“BL部品”标签, 有效时间为五年。经过认定的住宅部品, 政府强制要求在公营住宅中使用, 同时也受到市场的认可并普遍被采用。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建立, 逐渐形成了住宅部品优胜劣汰的机制。这是一项极具权威的制度, 是推动住宅产业和住宅部品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 建立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为了保证工业化住宅的性能质量, 使业主清楚工业化住宅质量情况, 保护购房者的利益, 建设省于7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工业化住宅性能认定。目前已制定了《工业化住宅性能认定规程》, 其目的是为购房者选择住宅提供参考, 并保证他们获得更大的利益。

第四, 实行住宅技术方案竞赛制度。日本将实行住宅技术方案竞赛制度作为促进技术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方式。从70年代初起, 围绕不同的技术目标, 多次开展技术方案竞赛。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方案设计比赛, 不仅实现了住宅的大量生产和大量供给, 而且调动了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满足了客户对住宅的多样化需求。

(四) 协会、社团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预制建筑协会 (Japan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Suppliers and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成立于1963年, 由日本交通建设省和经济产业省主管, 为一般社团法人, 设有总会 (General Assembly) 、理事会 (Board of Director) 、项目管理委员会 (Project Management Committee) , 下设6个分会和1个事务所:预制建筑分会 (PC Architecture Committee) 、住宅分会 (Housing Committee) 、标准建筑分会 (Standardized Architecture Committee) 、公共关系分会 (Public Relations Committee) 、教育分会 (Education Committee) 、保险与担保推进分会 (Committee on Warranties and Insurance against Defects) 和一级建筑士事务所 (First-Class Architects'Office) 。协会从1988年开始, 对PC构件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进行认证。截止到2015年8月, 共认证了119个厂家的项目, 每个项目要详细打分。2015年4月, 全日本共有57家PC部材厂家的产品品质通过了日本预制建筑协会的认定, 国外 (中国) 有上海住总工程有限公司、东锦株式会社大连东都建材有限公司、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第三构件工厂生产的PC构件产品通过了该协会的品质认定。一般来说, 60米以下的建筑使用PC构件, 谁都可以做;超过60米以上的建筑, 使用PC构件的, 需要交通建设省审查批准。在日本的超高层住宅建筑, 可以肯定地说都用了PC部材, 能够节省工期, 对降低成本作用是很大的。

一般社团法人日本预制建筑协会这种促进行业自律、行业发展的组织模式, 值得我国借鉴。日本预制建筑协会成立50多年来, 在促进PC构件认证、相关人员培训和资格认定、地震灾难发生后紧急供应标准住宅、促进高品质住宅建造、建筑质量保险和担保等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起步阶段, 可以吸收借鉴日本预制建筑协会的经验, 尽量少走弯路。

三、标准和规范

日本在建筑工业化方面的标准规范主要集中在PC和外围护结构方面, 包括日本建筑学会编制的:JASS10-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JASS14-预制钢筋混凝土外墙挂板, 同时还包含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 (ALC) 方面的技术规程 (JASS21) 。

各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性能要求、部品材料、加工制造、脱模、储运、堆放、连接节点、现场施工、防水构造、施工验收和质量控制等。

除建筑工业化相关规范之外, 日本预制建筑协会还出版了PC相关的设计手册, 此手册近年经建筑工业出版社引进并在国内出版。

相关技术手册包含内容:PC建筑和各类PC技术体系介绍、设计方法、加工制造、施工安装、连接节点、质量控制与验收、展望等。

日本的钢结构和木结构住宅在主体结构设计中采用与普通钢结构、木结构相同的设计规范, 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四、主体结构工业化体系分类

日本的主体结构工业化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结构为主, 同时在多层住宅中也大量采用钢结构集成住宅和木结构住宅。

日本的PC结构住宅与国内的发展情况有所差异, 其PC结构住宅经历了从WPC (PC墙板结构) 到RPC (PC框架结构) 、WRPC (PC框架-墙板结构) 、HRPC (PC-钢混合结构) 的发展过程, 具体的发展示意如图9所示。

(一) WPC结构体系

日本的WPC体系主要由PC墙板组成结构的竖向承重体系和水平抗侧力体系, PC墙板与PC楼板之间以及PC墙板自身之间采用干式连接或半干式连接。WPC体系作为一种简易连接的PC结构体系, 在日本主要适用于5层及以下纵横墙布置均匀的住宅类建筑。WPC体系是日本工业化住宅早期发展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 目前在日本已经较少采用WPC工法体系。

(二) WRPC结构体系

日本在WPC工法的基础上, 结合PC框架及湿式连接节点, 研发出了带预制墙板的P C框架-墙板体系 (W R P C) , 其主要运用在6层~15层的共同住宅中。由于采用部分P C框架代替了P C墙板, 因此其建筑平面布局更加灵活, 同时由于采用湿式连接节点, 因此其整体结构的安全性、抗震性能及适用高度都有所提高。

为适应建筑平面布局和PC结构体系特点, 其采用的PC框架柱通常为扁平型的壁式框架, PC墙板可以是单向布置, 也可以是双向布置。

(三) RPC结构体系

由于日本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及如下特点, 使得日本目前在住宅PC结构中大量采用PC框架体系 (RPC) 。

(1) 由于框架结构延性好、抗震性能好、结构受力明确、计算简单, 日本的混凝土结构自身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

(2) 由于填充和围护结构大量采用成品轻质板材, 且板材与主体结构之间采用柔性连接, 因此日本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变位限值要明显大于我国, 同时结合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建筑减隔震措施的运用, 日本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可以运用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中。

(3) 日本的住宅一般为精装修交房, 且大量采用SI内装工业化体系, 采用集成化内装部品, 因此框架结构自身的梁、柱对建筑户型影响较小。

(4) PC框架体系在等同现浇的设计思路下, 其构件的加工和现场安装施工相对于其他体系而言要简单方便。

(四) HPC结构体系

虽然目前日本的PC结构体系以RPC为主, 但日本的各大建筑企业在此基础上均研发了一些具有各自技术特点的其他PC工法体系, 其中HPC工法就是典型案例。HPC工法是将钢结构与PC结构相融合的PC工法, 结合了预制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优点, 广泛运用于办公类建筑中。

(五) 多层钢结构住宅和模块化建筑

日本在多层住宅中同样开发了钢结构住宅和模块化建筑, 实现了多层住宅的高度装配化和集成化。

五、构件 (PC) 加工

与国内的PC构件加工企业有所不同, 日本的PC构件企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日本的PC构件企业均隶属于各大建筑承包商, 大型承包商企业一般具有设计、加工、现场施工和工程总承包的能力, 很少存在单独的PC构件加工企业。

(2) 日本的PC构件企业存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和技术研发人员, 通常会研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工艺工法, 从而达到提高质量和工效、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的目的, 从而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盈利能力。

(3) 由于大量采用PC框架梁、柱等构件, 因此日本的PC构件加工厂大部分采用固定台模的生产工艺, 生产方面更偏重于提高质量和工效, 对生产速度、生产规模等方面的追求相对不强烈。这也与日本自身的建筑规模和市场需求有关。

(4) 由于生产规模和市场需求有限, 为获得盈利能力, 日本的PC构件企业在质量、技术含量等方面着力较多, 通过提高附加值的方式获得盈利能力。而一些技术含量较低、可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构件, 比如叠合楼板等, 则有专门的PC构件厂生产, 不一定所有的PC构件企业都生产此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构件。

(一) 藤田PC构件厂

作为日本较大的建筑商, 藤田公司在东京地区最大的PC构件厂位于东京市郊千叶县, 距离东京市区约50公里左右。同样由于日本的技术体系不同于国内, 以pc框架为主, 且PC构件的年需求量不大, 因此成田PC构件厂也是以固定台模生产为主, 其年产能不到3万立方米, 主要满足东京市区的PC建筑需求。藤田PC厂的预制构件不仅供应给藤田公司自己开发和承建的项目, 同样供应给其他项目。

工厂生产设备主要有混凝土生产设备, 包括原材料存储设备 (水泥钢制筒仓、混合剂、粗细骨料槽) 、分批投配设备 (热式、冷式卧式2轴全自动搅拌机) , 水蒸气养生设备小型贯流式锅炉, 搬运设备 (铲斗叉车、装载机、铲斗车、货车) , 起重设备 (高架起重机、壁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 和试验设备 (耐压试验机、混凝土试验器具、骨料试验器具、盐量计、施密特锤) 。

工厂主要产品有:构架结构件 (柱、梁) ;住宅用PC构件 (走廊、阳台、地面) ;幕墙构件 (CW) ;薄壁模板壁部材料 (Pcf-W) ;太阳电池板基础支架 (solar base) 。

工厂有详尽的生产管理流程, 主要包括:制作流程、混凝土/木板/钢筋质量管理流程、钢筋保管管理、编排钢筋检查、主筋定位管理、插入件识别管理、混凝土管理、识别测试构件、混凝土打设强度管理、产品检查与管理表 (全部记录) 、细致入微的环保活动。

千叶工厂早在1989年就取得日本预制建筑协会PC构件质量制度认证, 2008年取得该协会H认证 (混凝土强度Fc=70N/㎡~80N/㎡) 和N认证, 2009年又取得混凝土强度Fc=70~120N/㎡的H认证, 是全日本8家PC工厂之一。目前, 千叶工厂的PC构件产品正在供应位于东京都新宿区60层的超高层工业化住宅项目。

(二) 前田PC构件厂

日本前田公司是日本的十大建筑企业之一, 其在日本的PC构件厂规模较大。与其他日本的PC构件企业相同, 其生产工艺同样采用固定台模法, 生产规模和效率相对于国内的构件厂而言, 相对不高。但其生产质量控制、工效等方面值得学习。

总结:日本PC构件发展走工厂化、专业化、市场化之路。工厂非常重视PC构件生产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和产品的认证工作, 运行管理有序。从日本预制建筑协会的介绍可以得出结论:日本50多年PC构件发展的历史, 是走工厂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的历史, 全日本在日本预制建筑协会取得认证的PC工厂就有57家, 在发展历程中是充满市场竞争的, 如果在市场上没有订单合同, 没有市场竞争力, 必将难以生存下来。

六、现场施工

得益于日本建筑行业在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和工法方面的积累, 工地现场施工方面的严格管理和工人素质的培养, 日本的建筑工业化行业整体发展比较稳健, 构件和建筑质量高、成本控制合理, 而且建筑工业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中, 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其建筑质量要明显高于普通建筑。

日本已经可以通过建筑工业化方式使用预制梁柱等建筑结构构件建造高度200米以上的超高层集合住宅工程。这种超高层集合住宅工程一般均是框筒结构, 并设有隔震或减震层;工程项目制定了详尽合理的工程进度计划, 且执行严格, 在标准层以上, 一般保持4天一层的工程进度;使用的预制结构构件对混凝土强度有强制要求, 均为超高强度的混凝土;PC构件须经权威机构认定, 工程构造方案须经日本国交通建设省审查通过。如藤田公司在东京新宿区的60层的超高层工业化住宅地下工程, 必须使用工厂预制的超高强度的柱梁。据介绍, 现浇反而达不到工程要求。

超高层集合住宅工程, 向业主方交付的是成品住宅, 在与业主方充分沟通, 详细充分领会业主方关于工程的各项意图及要求的情况下, 工程项目的建筑和装饰装修一体化设计由施工建造总承包方全权负责, 工程总造价通过合同约定由施工建造总承包方一次性包死, 工程建设盈亏风险由施工建造总承包方自负。

七、SI体系和内装工业化

日本SI体系, 将主体结构和内装工业化有机统一起来, 除了主体结构工业化外, 内装工业化是日本建筑工业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内装部品丰富多样, 系统集成技术水平很高。

日本的SI技术体系, 即主体结构和装修、管线全分离的形式, 通过结构降板、架空地面、局部轻钢龙骨隔墙/树脂螺栓内衬墙、局部吊顶的形式将所有管线从结构体和地面垫层中脱离出来, 这样便于室内管线的改造、维护和修理, 解决了主体结构使用年限和内装部品及管线使用年限不同造成的重复装修和建筑浪费, 同时实现了装修的全干式工法作业, 提供了施工精度和质量, 实现了装修的部品化和产品化。

篇4:装配式结构住宅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应用;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建筑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在近十年,我国城市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城市建筑占地面积飞速的扩张。对于建筑业来说,量的增长也推动了建筑工艺的发展,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引用以及推广,装配式住宅以其具有空间利用灵活、外墙保温性强、建筑能耗低等优势慢慢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提升,对于传统住宅的建筑工艺提出了挑战,成为了我国在未来住房环境变革的一个趋势。

一、我国装配式住宅概述

我国目前的装配式住宅一般以钢结构为主,是指以钢结构为框架结构材料,按照统一、标准的建筑制造房屋框架零件,然后将零件运至工地现场,在工地现场组装钢结构框架,在钢结构基础上再通过预制混凝土安装或是其他材质搭建屋顶墙壁等形成的住宅。

就我国住宅装配技术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技术一般都是借鉴欧美日等国家的既有技术。从国外的装配式住宅先进理论与技术来看,关键在于装配化的系统性,也就是产业形成链条与系统。全球或是某一国家在装配住宅技术上形成模式,才能促进其标准化。装配技术标准化能够起到规范市场,延伸产业链的作用,是装配式住宅发展的基础。装配式住宅形成体系要在构件建造上符合标准化要求,形成装配式住宅通用零部件生产,整个市场生产的零部件能够顺利的进行拆装拼装。同时,装配水平要达到一定标准,要有一个科学的检验与检测方案,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方法不同,因而在检测的经验和标准上都有不同。我国用于检验装配式建筑的标准都是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因此,装配式住宅形成体系的前提是形成科学完善的行业标准。另一方面,形成配套的商品体系。配套商品包括装饰、围护、厨卫、设备等等住宅必要的组成要素,装配式住宅的配套商品必然和传统住宅不同,配套商品需要和装配式住宅相搭配,使用要有效。

我国装配式住宅基本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整体拼装式,即工厂将轻钢构件与板材连接起来运至现场进行拼装。二是分阶段拼装式,即工厂将轻钢结构部件运至现场安装,并制作楼盖和维护机构等。三是单元式,即工厂将完整的房屋单元全部组装好运至现场安装就位。四是混合式,即将轻钢结构与传统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生产流程

我国装配式住宅建筑的制造和安装技术主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自主研发水平在施工流程与工艺上明显落后,缺乏系统的研究。未来对于不同使用群体的钢结构住宅,需要有针对性的施工工艺与工法、设备和施工组织。在目前我国的装配式住宅的工艺流程主要遵循以下步骤:

1.个性化定制阶段。与传统建筑方法一样,在建造之前要进行设计,而与传统砖混结构不同的是,装配式建筑更加的灵活,更加强调个性化设计,往往可以提供出很多种,甚至上百种方案,供开发商或购房者选择,并且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进行设计。

装配式住宅的个性化定制也是在标准化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开发商需要在屋顶、外墙、装潢、厨卫等产品的数据库中选择好,建筑企业可以根据开发商的选择来施工。在户型设计阶段,装配设计者要掌握材料使用、加工条件、抗震设计、住宅占用空间、结构体系类型、住宅主要的使用人群等方面内容,然后进入结构主体设计。结构主体设计是以既定结构体系为目标,如钢框架、钢框撑、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交错桁架、劲性混凝土、管形柱内灌混凝土等,综合考虑不同的楼板体系,再完成其他环节设计。

2.制造与装配阶段。住宅的全部零部件需要按照国家或是国际标准工厂化生产制造,将必须要在工厂制造出来。而且应考虑物流问题,一些框架不能在工厂加工制造的,需要去现场施工。然后将钢结构框架零件运到现场装配,较低的集成住宅不需要大型的机械设备,施工现场洁净,建筑垃圾产生少,施工基本不受天气及季节影响。

装配流程一般分为六步。第一,基础施工,按常规工艺定位、放线、挖土、浇筑垫层、基础大放脚,浇筑混凝土防水带后安放钢构件预埋件或通长角钢。第二,地坪施工,地坪施工就是建筑的地基以及施工场地布置。第三,钢构件安装,钢构件在工厂加工,然后在现场组装校正。第四,墙体施工,在钢结构框架上用其他材质进行墙体的铺装。第五,楼面施工。第六,屋顶铺设。

三、装配式住宅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行业不成熟导致应用受局限。我国钢结构建筑在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造上应用的很多,新的航站楼、高铁站、体育场、会展中心、大剧院等都有应用,而这些都属于国家级项目,不但有来自国际的设计师参与,在安全与使用耐久度等方面也经过了专家多次的检验与认证。对于装配式住宅这个行业来说,技术与质量的监督、认证的专业人员较少,专家队伍也很难组成,单单从安全审批上,考虑到人们生命安全,装配式住宅还没有达到大规模生产的条件。

另外,我国与西方国家有国情上的不同,首先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大,高层建筑才是我国城市建筑的首选,不能像欧美一些国家一样将房子做成独栋独户来应用。同时,相对于日本这样的人口密度也很大的国家,我国由于城市化发展起步较晚,且人们最集中的一线城市少,因此,在建造技术上,我国能够达到建造高层钢结构装配建筑水平的单位不多。

装配式住宅在我国的推广,需要在我国国情之下探索一条成熟的道路。第一,在生产的标准化以及配套政策上加以完善,要形成生产、装配过硬的规模化企业。第二,对生产企业的审批上要有明确的规定,尽快出台行业标准。第三,要从少数装配建筑企业入手,发展相关链条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成熟后,逐步放开市场准入。

2.装配式建筑的市场化发展缓慢。装配住宅市场化程度低且发展缓慢,受到我国市场的影响,我国的装配式住宅设计、生产、安装施工、验收评定等技术标准尚未建立,项目大规模推广受到了阻力;加上国内具备总承包资质的企业目前不具备专业化生产能力,而少数具备能力的企业又无承包项目资格,装配式建筑一直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规模效益无法体现。另外,由于装配式住宅在空间、土地占用上与传统建筑差别不大,且造价较高,地产商使用装配式建筑的利润空间较为有限,因此在入场方面有所顾虑。

装配式住宅市场化在我国是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首先要打破传统和观念,扶持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和集群,激发市场主体推进装配式住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高强度、自保温、阻燃、长寿命、可循环、健康、吸附污染的轻型建材开发;同时也要加快项目建设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装配式住宅发展的市场环境,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

四、装配式住宅应用的前景

从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方面考虑,装配式住宅将成为房地产业工业革命的引领者。现今我国还有大批建筑有待开发,仅依靠大量劳动力已不再可行,建筑质量无法保证。装配式建筑节能效果好,且对克服PM2.5空气污染方面可发挥很大的作用。发展潜力非常大,将成为我国未来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张传生,张凯. 工业化住宅挑战传统建筑模式[J]. 施工企业管理. 2012(06).

[2]李晓明.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在国外的发展与应用[J]. 住宅产业. 2011(06).

篇5:装配式建筑市场发展调研报告

【前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如今,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脚步正在不断加快,在建筑领域,施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加强与更新,不仅施工质量大幅提高,在整体上,也明显提升了建筑物的经济效益。目前,装配式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工业厂房、别墅、大型公共建筑,尤其是多高层住宅等,几乎均不同程度采用该项技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想要力争通过 10 年时间,让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 30%。深圳市自 2016 年起,新建项目采用装配式,单体预制率不低于 40%,装配式不低于 60%;湖北省规定 2015-2017年,装配式不低于 20%,2018 年开始,装配式不低于 30%,每年按照 5%的增长速度推进装配式项目的实施。

***4***000******000045000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2016-2019 全国装配式建筑开工建筑面积(万m 2)

据统计,2019 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 4.2 亿 m²,较 2018 年增长45%,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 13.4%。2019 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较 2018 年增长 45%,近4 年年均增长率为 55%。

2019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了浙江、山东、四川、湖南、江西、河南、青海 7 个省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指导地方明确了试点目标、范围以及重点工作任务,组织制定了具体试点工作方案,落实了一批试点项目。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钢结构住宅的标准规范、技术体系、产业链和监管制度将逐步完善,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它…木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30.40%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65.40%2019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按结构形式分类其它23.5%保障性住房13.4%商品房…公共建筑22%农村及旅游景观项目0.8%2019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按建筑类型分类

【湖北】装配式发展趋势 1、到 2020 年,武汉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 35%以上,襄阳市、宜昌市和荆门市达到 2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恩施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达到 15%以上; 2、到 2025 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 30%以上。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商品房中的应用逐步增多。2019 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中,商品住房为 1.7 亿 m²,保障性住房 0.6 亿 m²,公共建筑 0.9亿 m²,分别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 40.7%、14%和 21%。在各地政策支持引领下,特别是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列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出让条件,有效推动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2016 年-2019 年,31 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文件的数量分别为 33、157、235、261 个,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细化落实措施。特别是各项经济激励政策和技术标准为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在政策驱动和市场引领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等相关产业能力快速提升,同时还带动了构件运输、装配安装、构配件生产等新型专业化公司发展。据统计,2019 年我国拥有预制混凝土构配件生产线 2483 条,设计产能 1.62 亿 m³;钢结构构件生产线2548 条,设计产能 5423 万吨。新开工装配化装修建筑面积由 2018 年的699 万 m²增长为 2019 年的 4529 万 m²。

【政策】国家级文件、市级文件

1、国家级文件 2016 年 9 月 27 日,国务院办公厅以 2016 年 71 号文的形式,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 号)文中着重阐述了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6.02

2016.02

2016.09

2017.01

2017.02

2017.02

2016.12

2017.01

2017.03

2017.03

2017.04

2017.07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力争 10 年左右使装配式建筑占比新建建筑达 30% 《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装配式建筑提到国家层面,明确京津冀等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渗透地区 国务院商务会议:

深化建筑化改革 推广装配式建筑 《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 《“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推广 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再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 国务院 住建部 发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 发布《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以及木结构三大建筑技术标注》,2017 年 6 月 1日起实施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标准及技术体系 《“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以及额配套管理办法等三大文件;明确2020 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比例达 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 20%以上 《装配式劲性柱混合梁框架结构技术规程》,自 2017 年 10月 1 日起实施 协同 18 部委制定落实《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包含 7 大部分20 项内容

2、市级文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 号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本市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力度,武汉市政府于 2018 年 3 月 1 日印发《武汉市装配式建筑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武城建规〔2018〕2 号)文,明确了武汉推进装配式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方向及具体措施。

3、政府支持 配套资金补贴、容积率奖励、商品住宅预售许可、降低预售资金监管比例等激励政策措施。支持生产企业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详见《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 【概念】预制装配式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率;装配化率;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预制保温墙体;建筑信息模型 1、预制装配式建筑 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送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构成的建筑,称为预制装配式建筑。

2、混凝土预制构件(简称 PC)

是在工厂或工地预先加工制作建筑物或构建物的混凝土部件。采用混凝凝土预制构件进行装配施工,具有节约劳动力、克服季节影响、便于常年施工等优点。推广混凝预制构件,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3、装配率(又称 PC 率)

建筑单体范围内,预制构件混凝土方量占所使用的所有混凝土方量的比率称为装配率。通常按正负零以上部分核算。

4、装配化率

达到装配率要求的建筑单体的面积占项目总面积的比率。国家暂无统一的明确规定,一般由地方政府或建筑主管部门在土地出让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管控。

5、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分通过钢筋,连接件或施工预应力加以连接并现场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的结构。按当前业内成熟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水平构件采用叠合式构件,竖向构件采用现浇,结构体系视为整体式结构体系,可符合抗震要求。

6、预制保温墙体

由保温层、内外层混凝土墙板组成的一种夹芯式墙体。该墙体在预制构件厂制作生产,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安装使用。

7、建筑信息模型(BIM)

BIM 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建筑项目几何、物理和功能信息以支持项目生命周期建设、运营、管理决策的技术和方法。

【施工工艺简介】规范、流程图、施工工艺 1、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遵循规范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DG/TJ08-2071-2010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DG/TJ08-20117-2012

2、生产工艺流程图1、3、施工工艺简介 a.机械制作 PC(预制构件)内的钢筋笼

b.制作不同大小、形状的 PC 钢膜具

清理模台 划线 喷脱模剂 安装钢筋笼 固定调整边模

安装埋件 一次浇筑振捣 预养护 抹光 刮平码垛 安装上层边模 二次浇筑振捣 养护 安装保温板 安装连接件 安装钢筋网片 拆边摸 边摸运输 成品 翻转

c.放入事先已绑扎好的钢筋、各类预埋件

d.经过加工厂、总包、监理隐蔽验收后浇筑混凝土

E.混凝土蒸汽养护 6-9 小时,混凝土强度达到 70%后脱模

f 检查合格后入库,按工地的进度装车运送到工地

g.安装外墙板(预制保温墙体)

h.墙板连接安装、板缝处理

I.叠合梁安装

J.内墙板安装

K.柱、剪力墙钢筋绑扎

l.电梯井道内膜板安装

m.剪力墙、柱模板安装

N.楼梯安装

【特点分类等】特点;种类;优劣性;其它建设 1、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1.1 预制生产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大量的建筑构件予以吊装拼接,这些构件都来自于工厂的预制生产。对于预制构建来说,可应用于内外墙板、叠合楼板、楼梯、阳台,也可以应用在空调板,以及预制梁柱等诸多部位。例如,在装配式建筑中,以外墙板构件为例,经过制作相应的模具,采用工厂内的养护技术,再实施机械化喷涂,可以达到预期的外墙板规范要求。不仅如此,对于建筑物来说,耐火性、抗冻融性,以及防火防潮等诸多方面,均具有明确的指标要求,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通过一

系列的管理把控以及数据记录,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1.2 装配式作业

预制构件在工厂加工完后运输至施工现场,与传统的现浇作业相比,装配式建筑更多的是依靠专业吊装队伍,通过大型机械设备及预留在构件上的吊钩,将构件逐一拼接。项目管理人员重点立足于现场指挥管理,从测量到吊装,再到连接等。由于每块构件都有其相应的编号及部位说明,使得吊装作业可以有序进行,如同搭积木般方便。吊装前排架的搭设和吊装后支撑系统的设置,则为装配式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防护体系。

1.3 个性化特征

在传统的建筑中,具有较多的承重墙,而且,开间也相对较小,人们在居住的时候,往往无法按照自己的喜好划分居住空间。但是,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出现,对轻质隔墙进行了广泛应用,明显增大了开间,充分满足了广大住户的实际需求,体现了建筑物的个性化特征。比如,将轻钢龙骨与石膏板进行联合应用,选择一些轻型板材作为隔墙,这些都是装饰装修类常用的建材,但在实用性及个性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装配式建筑的种类

2.1 砌块建筑

对于砌块建筑而言,主要指的是对块状材料进行预先制作,以此砌成墙体,构建出装配式建筑,这种方式一般应用在 3-5 层的建筑物中,总高度相对较低。由于受到结构承载力及功能性等方面的限制,此类建筑目前运用的较少。

2.2 板材建筑

对于板材建筑而言,主要的材料包括:大型的内外墙板、楼板,以

及屋面板等,这些板材都是预先制作的。这种建筑往往在工业化体系的建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常用类型。

2.3 盒式建筑 对于盒式建筑而言,它基于板材建筑,经过不断的发展,进而形成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形式。在该类建筑模型内,可以将所有专业的功能设备安装到位,现场只需进行吊装拼接。但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该类建筑目前还停留在概念试验阶段。

3、装配式建筑的优点

3.1 缩短工期

与传统的现浇方式相比较,在装配式建筑中,无需现场进行构件的浇筑,在养护工作方面,也不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可以及时展开下一道工序。预制构件都是被运输到现场之后,由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吊装,在首层完成的情况下,标准层的施工速度与效率更是大大提高。因为省去了许多传统工艺的施工步骤,在根本上,可以缩短施工工期,也明显提高了施工效率。

3.2 降低劳动力成本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对于传统的施工作业,一方面劳动力比较紧缺,另一方面人工费用呈反比不断增加,使劳动力成本呈现了递增趋势。经过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充分弥补传统施工的短板,通过机械化的装配施工方式,不仅减少了现场施工人员,也缓解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人工费用也得到了明显减少,劳动力成本大大降低。

3.3 提高安全性

传统的建筑行业,现场各个工种的施工班组人员较多,特殊工种、高空作业、带电作业等交叉施工现象经常出现,同时不少施工环节都需要在露天环境中完成。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交叉作业面明显减少,现场只需配备吊装、安装工人,管理人员也相对减少,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在根本上,为相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3.4 环保降耗

传统施工现场,在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往往会浪费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模板等建筑材料,同时现场堆积大量的材料,不但存在损耗问题,场容场貌也受到影响。通过采用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构件在工厂中即可完成预制,现场不需要进行搅拌以及振捣等工艺,除了有效避免材料浪费等现象,还能提升现场文明施工的形象。同时,可以有效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扰民现象的出现。

4、装配式建筑的现状

4.1 结构形状单一

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称之为精品之作,独特的外观造型会令人印象深刻,各个地方的地标性建筑亦是如此。而这是装配式建筑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构件结构形状比较单一,更多的是标准化的构件模具。若根据建筑物的形状来制定特殊复杂的生产模具,则会花费昂贵的费用,同时部分小型预制构件加工厂也没有此项工艺技术,由于成本过高,装配式建筑无法取得预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应在满足预制装配率的前提下,将装配式与传统建筑工艺进行融合,对于平面中不规则的形状,可以通过现浇形式或者钢结构的方式等来施工,以达到预期外观

效果。

4.2 管线预埋遗漏

由于目前有资质的装配式建筑设计单位较少,许多装配式深化图纸都不够完善,预埋管线遗漏的现象非常普遍,实际施工现场,存在构件后开槽后开洞,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随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水平也应随之进步,装配式建筑图纸不仅仅只是给予工厂的构件加工图,而是一套完整的满足功能需求的正式施工图。装配式建筑设计单位也应配备各专业的设计人员,优化图纸预埋部分内容,确保深化图纸的完整性。

4.3 生产运输问题

传统的建筑形式中,现场工程质量由监理人员进行验收,而在装配式建筑中,由于构件均由加工厂直接运至现场,对于构件质量的把控则稍显不足。因此,考察构件厂实力以及选派驻场监理等措施,则能有效将工程质量的控制前置于生产阶段。在构件的运输过程中,开裂现象也比较常见,选择更好的减震措施能相应减少损失。同时,尽可能确保当天构件当天完成吊装,避免二次搬运造成的构件损坏。对于无法及时吊装的构件,需单独划分装配式构件堆放区域,设置专用搁置堆架。而这些具体措施,受资金、场地、管理水平等影响,是目前装配式建筑工地现场,普遍难以全面落实的,需要相关各方加大投入力度,使其更具规范性。

4.4 构建节点隐患

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其接缝、节点处是比较容易出现质量通病的地方,如果未能处理妥善,不仅影响实际的使用效果,还会影响结构的使用安全。在节点处理方面,目前采用最多的工艺是下层构件预留钢筋与

本层构件套筒相连接,后期浇灌高强度灌浆料进行密实封闭。虽然过程中会有专业人员进行灌浆并留有影像资料,但构件本身的强度及密实度还有待验证。对于外墙板来说,由于其表面比较光滑,对于后期传统的外墙工艺,会带来一定的质量及安全风险。目前,外墙反打技术已逐渐成熟,应进一步推广并加以应用。而在构件连接接缝部位,开裂及渗水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实际现场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些技术问题,应在装配式深化设计阶段会同结构设计,将各个关键节点的详图一一细化,通过图纸会审,进一步完善图纸质量。同时图集规范也应全面补充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各类节点详图,确保没有施工盲点区域。

5、未来发展

5.1 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广泛应用,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设计人员、现场吊装人员、管理人员,乃至构件厂的一线工人等,这些相关人员都需要从传统的建筑模式中予以职责演变。因此,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是装配式建筑是否可持续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参考已经成熟的传统建筑人才培训机制,结合自身特点,装配式建筑领域未来必将成为又一块人才聚集高地。

5.2 一体化发展

在建筑业的发展中,实现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是大势所趋,装配式建筑也同样如此。实施各专业间一体化发展、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发展、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发展,将是对装配式建筑一次飞跃式的提升。从工程项目规划阶段至项目运营阶段,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统筹控制,这样可以在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还能够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让建筑工程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5.3 健全规范体系

在现阶段来说,对于装配式建筑,除了明确首件验收要求,其余主要还是延续了传统的规范体系。由于这两种施工方式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需要有一套针对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规范要求,包括隐蔽资料、中间验收、材料检测、竣工验收、图纸归档等,从而更好的发挥行业指导性作用。所以,针对装配式建筑,相关部门构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十分必要。

5.4 建筑信息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大数据时代。BIM 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模型更加的数字化、具体化。作为装配式建筑,通过结合 BIM 技术,可以在构件加工阶段对预埋管线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模拟现场吊装作业,以制定出最优吊装方案。对每一个构件都赋予数字化信息,形成装配式构件数据库,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实时动态化管理。通过建筑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将大大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工程质量及施工效率,同时进一步实现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装配式构件生产基地调研,个人认为建 PC 工厂应以公司能力定规模,应以市场定规模,应以当地发展情况内定规模。在选择土地的时候适当容考虑未来的拓展性,如果未来订单不确定,一期可以只上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但要考虑足够的发展空间,总体上讲,建一个标准规模的 PC 工厂预计用地 100-150 亩地左右,算上土地,各种设备,办公及配套在内大约需要 1-1.5 亿。

目前从事 PC 工厂建设的企业国外有艾巴维,沃乐特等企业,国内有筑友装备,三一快而居等企业。

国外企业造价高,在国内没竞争优势,国内企业三一快而居只承接标准工厂建设,造价较高。相对而言筑友装备是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可承接非标工厂。

【结语】:

综上所述,我司的发展,需考虑各方面因素,需掌握预制构件的关键技术要点,确保各道工序的顺利实施,以满足建设项目的规范要求。同时,需要考虑相关各方投入力度,重点推动先进技术的运用,整合有效的建筑资源,从而真正建造出成本低、工期短、绿色环保的装配式建筑。

篇6: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研究论文

3.1注重对构件的管控

鉴于装配式建筑对构配件的`质量要求较高。故此,本工程为避免构配件出现问题,严格控制构配件的质量。本工程把控构配件的源头,注重对制造商的选择,确保制造商具有相应的资质,并能够严格遵循构配件的设计进行生产。而且,制造商的信誉和构件均良好。从而避免不合格的构件。本工程还对构配件的运输过程中进行控制,注意对运输距离、运输车辆的控制,并且在运输过程中,强化对构配件的保护,减少运输途中的损坏。在构件进入到施工现场前,展开对构件的检测,确认符合质量标准。此外,本工程加强对构件的仓储管理,存储中,注意环境对构件的影响,做好防护工作,定期进行损坏排查。

3.2全面的施工准备

施工前期,本工程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对周边环境和交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确保施工人员能够严格遵循施工组织设计,从而保障施工顺利完成。施工组织设计时,注意对施工进度的设置,避免盲目施工,有计划的按照施工规范施工,达到缩减施工工期的目的。此外,在进行构件应用前,预先对构件的进行筛查,确认构件的基本状况,排除不合格构件。施工前,应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增强施工人员对施工技术的了解,避免私自篡改施工设计的问题。制定完善的设计更改审核流程,确认申请符合标准才可批准,为后续施工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3.3强化人员培训

人员因素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影响加大,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强化人员的素质水平。培训中,选用分层培训的方式,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给予不同的培训方案。对于施工人员,主要从施工过程入手,增强施工人员对装配式技术的了解,加强施工人员对构件的熟悉程度,保障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正确使用,并严格遵循施工规范,避免由施工人员所致失误所致的安全问题。还需要注意技术交底的全面性,进一步增强施工人员对施工的了解程度。对于管理人员,需要注意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法的优化,由于装配式建筑属于相对新的技术种类,部分管理人员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管理流程不够熟悉,容易造成粗放式管理存在,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管理。故此,应加强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培训,增强对施工的了解程度。再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增强施工管理效果。本工程在具体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引入BIM技术,借助BIM模型构建,施工流程模拟,实现施工过程的5D模拟,从而管理人员能够从流程中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实现对问题的有效处置,保障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管理效果。

3.4优化设备管理

施工设备是保障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基础,本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严格控制设备管理,减少设备所致的施工问题。①本工程结合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需求,展开对施工设备的研究,明确施工所需的设备类型,保障设备的配置齐全,避免设备出现不足的问题。②本工程注意对设备检测检验工作,在实施装配工艺前,由检测人员对设备的性能进行测定,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存在则及时排除隐患或更换设备。③本工程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由专门的维护人员展开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制定完善的维护保养制度,配合责任制度,由维护管理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将设备运行状态和维护人员的绩效结合,从而全面提高维护保养效果。再制定合理的设备维护周期,每次设备使用前和使用后,均进行相应的检测工作,避免隐患。

4结束语

本文结合具体装配式建筑的工程案例,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管理进行研究。先结合工程基本情况,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构件、人员的、准备和设备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认这些因素对施工和管理的影响。再针对这些具体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施工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注重构配件的管控、全面的前期准备工作、分层培训、设备管理优化等内容,从而保障施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满足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需求,提高施工质量,降低隐患,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服务能力,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阳.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18):127.

[2]刘红生.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7):14~16.

上一篇:叙事生活随笔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