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秋菊的小学作文

2024-04-28

赏秋菊的小学作文(共10篇)

篇1:赏秋菊的小学作文

赏秋菊作文

赏秋菊

陈书扬 /书香八闽 /五年(1)班

金秋时节,西湖菊展开幕了。伴着阵阵菊香,我们走进了西湖观赏菊花。

人山人海的西湖里,菊花多姿的身影随处可见:这边是精美绝伦的“菊映三山”,那边是美伦美奂的“百菊争艳”;一旁,一群游客正在古色古香的“坊巷菊影”边赞叹园丁的鬼斧神工,远处的西湖书院里,人们在观赏美不胜收的“书院品菊”。但是,这些都比不上恍若仙境的“泉脉菊香”。

我来到“荷亭晚唱”对面的空地上,面前是一个不大的池子。池中站着两只栩栩如生的.丹顶鹤,一座假山立在池子中央。山上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旁还趴着几只猴子。几棵绿树旁,一辆水车随着流水声在假山上不停地转动着。半山腰和山脚下,一大片菊花围着假山,仿佛给假山穿上了花裙子。这些花儿有的很大,花朵就像一个球,有的很小,犹如漫天繁星坠入花丛中;有的很黄,黄得像秋天的落叶,有的很红,红得像黄昏的晚霞;有的很白,白得像寒冬的落雪。有的开得十分灿烂,好像要把全部的生命力都展现出来似的。

走过了“泉脉菊香”,我们走到了“百菊争艳”。这是两排名贵的菊花,有的像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像金黄的焰火,凌空绽放,有的像毛茸茸的球,显得雍容华贵……这些花儿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时近中午,我离开了西湖公园。身后的公园里,花展还在热闹地进行着,菊花的清香也留在了我心中。

篇2:赏秋菊的小学作文

赏秋菊

今天天气虽然不是很好,下着绵绵细雨,但不能阻挡我们去植物园赏菊的脚步。这是章老师接班以来组织的第一次亲子活动,这让我们全班同学都兴奋不已。来到了植物园,天气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晴朗,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秋高气爽,反而有一股凄凉、萧瑟的感觉。我们在亭子里躲了一会儿雨。真是天助我也!老天爷或许是珍惜这次活动,又或许是我们一张张天真的笑脸把他逗笑了。居然眉开眼笑,于是天放晴了。

我们排好队伍向前走去,来到菊园,这里却和我原来的感受截然不同,漫步园内,有如漫步在仙境一般,让我神清气爽,再加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和五颜六色的菊花,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浓浓的花香弥漫了整一个植物园,不知不觉地领着我们来到了花的海洋!

因为菊花的品种不一样,所以有的已经开得很茂盛了:一朵朵、一簇簇争奇斗艳,而有的则还是雏菊,含苞待放,羞羞答答,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不好意思把红润的脸蛋露出来。

这里的品种可真多啊,有冰清玉洁的小白菊,金丝怒放的龙爪菊,亭亭玉立的大丽菊她们你挤我,我挤你,在太阳伯伯的照耀下尽情玩耍,争着从绿叶妈妈的腋下探出美丽的脸儿来。风潮起伏,让人觉得变幻多姿,神秘莫测,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精彩纷呈。

我捡起一片枯叶,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来: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是啊,秋菊没有牡丹那么高贵,没有水仙那么清高,没有石榴那么鲜艳,没有桂花那么迷人,她平淡无奇,朴实无华,但她有坚强的意志,在风霜中傲然挺立,我们要学秋菊这种不屈不挠、不畏严寒的精神,默默地为人类吐露芬芳。我爱傲霜斗寒的菊花,我要向菊花学习,做有菊花品质的人。

篇3:赏秋菊的小学作文

1. 全方位“赏”

在作文欣赏的学习中, 我们引导学生从题目的比较、内容的挖掘、语言的体味等方面多角度进行欣赏,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欣赏:标题———主题———语言———体裁。

(1) 赏标题

一个标新立异的题目带给作文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个道理如何让学生明白, 我们在作文欣赏课时, 把学生作文的题目很醒目地展示在屏幕上, 趁势问:你最想看谁的作文?为什么?这个时候, 学生一定会说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选自己最喜欢的作文题目并说出理由。在比较中他们认识到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以后一定要拟好作文的题目。

(2) 赏主题

在习作训练中, 一般是老师出示一个话题, 学生个性化写作, 内容呈现五彩缤纷。欣赏同一话题下不同主题的习作非常吸引学生的眼球, 对比性强, 可鉴性浓。如:欣赏《放飞奥运》后, 请同学思考选择这个材料的原因:有的说风筝比赛中我感觉同学间的快乐是最难忘的;有的说参加比赛的同学那种不气馁的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说我很遗憾这种活动学校组织得实在太少了……一句简短的话导出了作文的主题, 在相互激发下以独特的感悟表达他们独特的见解, 显示他们独特特的的创创新新力力.这样他们把作文的内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出来来, , 是是真真情自然的流露, 是心灵的对话。

(3) 赏语言

作文的美在语言。在欣赏中, 我们要尽力把作文中的美段、佳句罗列出来, 让学生美美地读, 好好地体会, 相机诱导学生品味佳句、美篇, 提高学生的语感。

A.“读”。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自己或他人的作文, 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的表现, 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B.“品”。小处入手: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画面、一个句子……都是品味的切入点。如:有一个学生写自己在大扫除时偷懒的情景:“我拎着半桶水, 左右摇摆地在楼道上晃着。”抓住“晃”字欣赏, 如果把“晃”改为“走”, 读读, 品味一下, 学生就发现, 这个“晃”写出“我”当时无聊的心理。抓住一个字加强体验, 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

C.“比”。比较中品语言的精妙, 比较中悟语言的魅力。在语文课或对学生的习作欣赏时, 我们常常在很细小的词语上作文章, 让学生通过对意思相近的不同词语的比较, 体会巧用词语的魅力。

(4) 赏体裁

根据每次作文的不同要求, 我们从体裁角度也展开了欣赏活动, 如:

2. 多角度“品”

在老师用心、用情创设的一个个情境中, 学生有了很浓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作文的感受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 是长期的读写训练, 对语言不断地揣摩、欣赏中积累起来的。在欣赏课中, 力求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来“品”语言的“味道”。

(1) 图文结合品情境

作文是含蓄的艺术, 欣赏中采用“借景入境”教学法。品读习作时, 我们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学中, 我们经常将配乐习作、朗诵带、广播剧、电视散文录像等搬入课堂, 让学生静静地聆听, 享受这来自语言世界的一片清凉。这种视听式欣赏打破了封闭的学习模式, 大大丰富了学习资源, 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具有深远的意义。

(2) 乐文结合品情律

一篇好的儿童习作, 也是一首悦耳的乐曲。因此, 利用乐文相通之处, 调动学生听的感官, 可以赏出文章的情韵。如:“美读式的欣赏”欣赏教学中, 我经常选一些精短抒情的片段提供给学生, 在课堂上与他们一起配乐吟咏美读。也让学生配乐朗读自己的作文, 通过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通过品味, 再引导学生读出作文的音韵、意境、情味。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 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 无论是煽动学生情感体验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鲁迅曾说:“言美感耳。”情到深处, 学生自然而然能领会文章的内涵与意蕴。

(3) 精略结合品情韵

欣赏课的时间很有限, 有时学生的习作很长, 都要细细品味, 那是不可能的, 甚至会对欣赏产生厌烦心理。于是我就采用这样的途径:欣赏题目———猜测大意———作者自介———欣赏品论———互相评价, 效果很好。其中作者自介是重点, 不但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自信心, 更能使学生间产生一种攀比心理, 收到“不须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如我选择了《中华儿女》这首诗作为精赏的内容。通过诗歌的精赏, 学生了解了欣赏诗歌的一般途径:读———想———读。然后又链接了《地球的孩子》等诗作为略读的内容。

(4) 符号相辅品情趣

欣赏作文就是要学生明白“什么好”, “怎么样的好”的问题。我们发明了一些心声符号, 介绍给学生。在欣赏修改中巧妙地用上“圆笑脸———大拇指———五角星———优秀线———”符号, 每欣赏、互改一篇文章, 就有生趣的符号相伴。一篇篇满载快乐的文章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诞生了。再把其中改得较认真, 欣赏符号运用比较恰当的作品展示出来, 让学生说说体会, 最后再学着范例再次欣赏修改。

(5) 强化口语品语感

作文讲评课中, 充分利用作文的内容, 教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有序、有理、有情、有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A.互相说。当欣赏完作文后, 互相交流时, 要求不仅要认真听, 还要适时地接话, 谈自己的感想。在交流中不仅要语言文明, 还要有身体语言, 如表情、动作、神态等等。同时提出听的要求, 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要边听边想。

B.评价说。老师应引导学生共同参与, 形成师评生, 生评生, 生自评的局面。一评语言。语言是否规范、确切。二评思路。说话内容是否清楚、有逻辑性。三评仪表。声音是否响亮、仪表是否端庄、表情是否自然。

篇4:赏秋菊的小学作文

一、阅读教学意义

阅读不仅是一种抒发自我内心情感的重要标杆,而且还是一种人类情感的口语表现,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高阅读课堂的质量,在提高同学们理解能力的同时,更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语文成绩,正因如此,及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阅读教学意义重大。就阅读课堂而言,其实施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课文朗读能力,同时更在于提高其赏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用目的,这在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二、结合“读与赏”实现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赏读结合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促发小学生品读文章的重要方法。

(一)读中生韵,把握文章理论知识。读中生韵,把握文章理论知识,这是“读与赏”结合的首要前提,同时也是提高课堂阅读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影音播放的方式来让学生们聆听要讲的作品,并强调让学生们注意其中的语速和强调。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仔细倾听,深刻地感受朗读者的一字一句、一腔一调。当作品播完后,学生们便会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并陷入沉思。之后,带领学生回顾全文,并一起朗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把握其中的一些语调变化。

(二)赏中生情,感受文章内涵精髓。通过“赏读生情”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把握能力,可以起到对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是人们在从事某项事物,分析事物的生成过程和解决方法的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分析出文章中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可以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事半功倍。所以说,思维能力的地位不可替代,是阅读的首要前提。

(三)赏读结合,加强文章阅读技巧。语文阅读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围绕“读中生韵”和“赏中生情”的基礎上,我们还要合理地将二者进行结合,这样不但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继而为他们以后的语文阅读提供良好的能力基础。“赏读结合”是建立在兴趣焕发基础之上的,当学生带着兴趣阅读文章时很容易被文章的内容所感染,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情感。换句话来讲就是感同身受,由于文章的个别段落、语句触碰了学生的某根心弦,继而让他们在情感上对文章做出认同和评价。

三、结论与反思

正因如此,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水平,如何让同学们在阅读中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如何让同学们懂得阅读的趣味,这些都是教师们需要严格思考的问题。其中,在展开阅读课程的时候,教师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资源的便利性,通过影声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传递,让学生们在感官上直接对作品有着第一的认知,这不仅对学生学习作品有着一定的帮助,而且还能增长同学们的情感,帮助其提高其理解问题能力。尤其就理解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来说,通过“读与赏”的方式展开有效阅读教学,在体会与感受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们的认知激情和理解热情,让其通过对作品的感受来理解作品、感受作品、接受作品,而这一点对语文教学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读与赏”的结合是充分彰显语文阅读价值和作用的过程,在教授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及时控制好“读”和“赏”之间的平衡。有些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过分地要求学生把握“读”的能力,比如控制学生的语速和声调,控制学生的表情和心理动态等,但是却在无形中忽略了“赏”的重要性,以至于学生变成了被动盲从的工具。同时,有些教师过度把握“赏”,希望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和行文结构造句方法等,但是却忽略了“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会学,却不会说的问题发生。

篇5:赏秋菊的小学作文

关键词:隐喻,认知,视角,思维

一、引言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 我国最早的古代文学作品《诗经》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的“比”就是比喻, 包括明喻和暗喻。那么隐喻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经验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呢。Lakoff认为隐喻不是人意的, 而是以人体的经验所产生的结构为理据的, 那么隐喻和意象图式的关系就是:隐喻使意象图式映射至抽象领域, 并保持意象图式原有的基本逻辑。笔者在文中根据lakoff的隐喻认知观另一视角来解读我们熟知的《秋菊打官司》, 故事的梗概不是本文的重点, 其中人物性格特色和语言会话是本文研究的焦点。

二、影片中的“隐喻”映射

在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秋菊”的农村妇女, 因为丈夫被村长踢伤一事奔走于乡、县、市之间为丈夫要个说法的故事为主线展开的。在影片中首先是这个“秋菊”这个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秋菊顾名思义就是指秋天的菊花, 可能是刚下生时正逢秋季, 这个我们不做讨论。那么“菊花”在我们古老的文化中到底有何象征的文化内涵呢。以及这个文化内涵对我们认识“秋菊”这个人物角色有什么意义呢。菊、梅、兰、竹, 自古就被中国文人赋予“四君子”的形象。菊花不仅象征中国文人高尚的人格更是气节的真实的写照, 而且被赋予了广泛的象征意义。

(一) 、隐士形象

自从被陶渊明归隐之后, 菊花就成了隐士的象征。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如, 陶渊明在《和郭主簿》中:“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体现出了陶渊明对与世无争安逸生活的向往和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 以田园诗人和隐逸与世无争的姿态, 更被后人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风范, 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象征意义。

(二) 、斗士的象征义

唐末起义者黄巢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和“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在此诗中“菊花”带有明显寓意和政治倾向性的诗句里, “菊花”便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替天行道的斗士, 为民请命的形象。

同时唐朝的边塞诗人岑参在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句中: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这时“菊花”也被赋予成“战士”昂扬斗志的象征意义。

(三) 、伤感的象征

在宋朝, 李清照在其《醉花阴》诗句中:“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这里的“黄花”就是暗指“菊花”李清照是宋代的女词人, 在她笔下“菊花”从此就被后人赋予了思念感伤的情感意义, 便成了抒发感情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诗句中用“瘦”字能抒发内心对久别未归的丈夫思念的感受, 这也正映照秋天落叶的感伤情怀。

(四) 、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凋谢后的花瓣通常不会凋谢, 不会像其他的花一样, 一片一片掉落下来, 给人以伤感的形象。故有诗人用“堕地良不忍, 抱枝宁自枯”诗句来表现菊花高尚的品质。

古代诗人一般都比较赞赏菊花耐寒的品格:唐·白居易在其《咏菊》诗句中就有所体现如:

“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的“菊花”斗士的象征义是尽管是我们引用黄巢的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得来的斗士象征意义, 但这种意象图式和我们的人之生活经验是不无关联的, 是菊花生长特点的使然, 才能使菊化被赋予斗士的形象。在影片中, 秋菊在乡公安的调解下, 村长支付医药费, 但把钱递给秋菊的时候却扔在地上, 村长说:“别人的钱不是那么好拿的, 你捡一次钱就向我低一次头。”村长虽然服从乡里的调解, 但村长的行为和语言都透漏出对此不屑和侮辱, 秋菊为了自身的骨气和尊严再次上访, 这正符合了这个人物特色和菊花在人们心中的菊花那种在秋天寒风中生长的那种不屈的性格特征, 也正是这种菊花生长的意象图式, 才使得编剧用“秋菊”这个人物特色来隐喻菊花的品格。“秋菊”身怀六甲, 在午夜的时候突然临盆, 得连夜赶到乡里的医院, 这时她的丈夫庆来就找到村长的家里求他帮忙, 村长虽碍于秋菊上访事件的内心纠结, 但还是到了邻村找人一起抬秋菊到乡里医院, 最后秋菊大人小孩都安全。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王德春孙汝建姚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认知语用学概论》熊学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6:小学低年级古诗赏读方法初探

1、重视诵读。诵读在古诗欣赏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有人说,学习古诗如果不用嘴,只用眼睛,就会将诗的美丢失一大半。诵读,可以说是进入诗歌内核的一把钥匙。

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当然先得使他们弄懂文字、句意,然后再引导他们用心揣摩,通过运用声音的高低长短,气息的轻重缓急,把自己感受到的情感表达出来。在课堂上,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个别读、领读、齐读、小组读,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在课外,鼓励学生养成诵读古诗的学习习惯,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地进行。如:在学习《静夜思》时,先让学生读准诗中的每一个字,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问问学生:读了这首诗,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对于“冷清”老师可以进一步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学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反复诵读。在学生对诗意有所了解后,让学生在《思乡曲》的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诵,最后达到能够背诵。

除了课本上的古诗教学之外,推行“每周一诗”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小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目的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所以,课外赏读古诗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词大意,然后去美读、背诵、感悟。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有滋有味,也就达到目的了。

2、通过图画,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低段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思维占主导地位,同时,低年级学生阅历浅,阅读量少,要让他们从精练、跳跃的诗句中体会到诗中之情更是难点。因此,借助直观的材料、多媒体手段或学生的生活资源,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内容,从而在古诗学习中激起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如:学习杜甫的《绝句》,让学生在明确诗意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一边读一边想象,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好一幅美丽的景象!给画涂上颜色,眼前出现的不正是古诗所要表现的意境吗?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用简笔画给诗配画,寥寥几笔表现出古诗的意境。如赏读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画稀稀疏疏的篱笆、一条通向远山曲曲折折的小路、叶子稀少的树;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画一片金黄色油菜花、在花里飞的黄蝶、追赶黄蝶的小孩。配画过程中能让学生形象地欣赏到暮春景色和儿童追黄蝶的欢乐情景。

在课堂中还可以尝试一个游戏:赏画吟诗。让孩子们像诗人那样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诵古诗。这“风景”有些是写意的国画,有些是写实的照片。看到几只引吭高歌的白鹅,孩子们快乐地吟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看到含苞欲放的荷花,学生会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看到月亮,学生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身临其境走入古诗。古诗的意境多半藏于字里行间,并不是逐字逐句解释就能体会诗的意境。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身临其境走入诗意的画面中,把诗景、诗情统一起来,让作者当时的情感得以回归,使学生、文本、作者、环境实现对话,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村居》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不就是孩子们的写照吗?那么,何不在阳春三月把孩子们带到绿草如茵的校园,享受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呢?《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美景相信生长在西湖边的孩子们绝不陌生,趁着双休日,去湖边观察荷叶初生,蜻蜓飞舞,对于古诗美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总之,低年级学生的古诗学习要基于学生理解能力平面化、形象化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从生活中直观欣赏,感受古诗的优美。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喜欢古诗,成为学习古诗的内行。

参考文摘:

1、《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 刘章利

2、《诗情画意学古诗——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蹊径》 张幼琴

3、《设法读好古诗,充实生命元气》 庹先德

4、《<小学生古诗文背诵的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裴玉祺

篇7:赏秋菊的小学作文

关键词:古诗,教学,有效

古诗是我们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 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 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 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 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 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 纵观古诗教学, 方法单调枯燥,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兴趣淡薄。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有义务认真上好古诗课, 让祖国这一文化精髓得到最良好的传承。那么, 如何让古诗教学达到有效呢?本人认为,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故事激趣

日常教学中, 我们经常运用导语拉开新课题和教学内容的序幕, 而各种导语艺术不乏有故事,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对听故事很感兴趣。巧用讲故事的方法做导语, 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应该运用故事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七步诗》, 只单纯地讲, 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 “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 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 难免会一头雾水, 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 对曹植极为宠爱, 几欲立为太子。曹操死后, 曹丕却当了皇帝, 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 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 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 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 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 也不难体会到, 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 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这样不仅理解了诗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入意境悟情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 亦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只有“入境”, 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 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 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 或散逸潇洒, 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 或幽静清愁, 令读者如临其境, 美不可言。

三、多读品诗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 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 以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美, 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的语言美, 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 因而诗人非常讲究用词的精确、凝练、含蓄, 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 不同的作品, 不同的诗人, 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的豪放, 杜甫诗的现实, 白居易诗的通俗等, 显示出古代诗人不同的语言风格。

古诗文具有完美的内涵, 只有通过吟诵, 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精心设计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吟诵古诗文的热情, 因此在活动组织上,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个人赛, 小组赛, 表演赛, 使得竞争的气氛贯穿活动的始终;在活动形式上, 可以设计诵诗、对诗、唱诗、游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热情高涨。

四、创情境赏诗意

情境教学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使学生身处具体场境中, 可以眼看、耳听、鼻闻、手触, 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 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 丰富具体的知识, 激发真的情思, 学到活的语言,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 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在进行古诗中的情境教学中, 教师情真, 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 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 才能在学生面前开拓其思路。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 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觉, 听觉这些感官接触客观事物, 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表象。

五、多媒体展画意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那么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人对六月西湖的景致作了极力渲染描写, 表达了内心抑制不住的赞叹之情。学生诵读有声有色, 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学中, 一位老师就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写意的国画:十里荷香, 画面色彩淡雅渲染, 虚实相衬, 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 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可见, 在古诗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 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 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诗的教学效果。

总之, 古诗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 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 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 使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 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浅谈怎样上好小学古诗课》.黄纪刚, 《教苑荟萃》.2010年第14期

篇8:秋菊的因惑

今年六月到清华讲学,承苏力兄赐教,得一册他的新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七月初回波士顿,坐在飞机上把这本将近三百五十页的论文集一口气读完。读到精采之处,忍不住翻回扉页去看那题记。那是我敬佩的前辈同行袁可嘉先生的名句:“书名人名如残叶掠空而去/见了你才恍然于根本的根本”。

法律社会学我是外行。对《资源》提出并论证的一系列观点,应该由方家来评论。苏力的“既出世又入世”的学术品格,赵晓力君已经在序中作了生动的评述。此处我只挑一个通俗的题目,接着苏力的精湛分析发挥两点,聊表我“恍然于根本的根本”的体会。我想从《秋菊打官司》这个苏力喜爱的个案(故事)说起。

《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特别引起法学家研究兴趣的,是秋菊讨的那个“说法”和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故事很简单:秋菊的男人和村长吵架,骂了一句“断子绝孙”(村长只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村长大怒,踢了秋菊男人“要命的地方”。秋菊要村长认错,村长不肯,她就一级一级告状,讨她的“说法”。后来秋菊难产,村长领了人冒着大风雪,走几十里山路把她抬到县医院,救了秋菊母子的命。没想到,正当秋菊感恩不尽,等着村长来家吃给儿子做满月的酒席的时候,上级查出了秋菊男人被村长打的伤处(但不在下身),派了一部警车把村长带走了——十五天行政拘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二条第(1)项)——害得秋菊好不难堪:她讨的是“说法”,政府却把人给抓了。

苏力提出的问题发人深醒:国家制定、实施法律为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为什么反倒让秋菊输了理?以这样的法律为基础的“现代的”法治,能否在中国农村运行?其代价又是什么?(页25)

首先,秋菊对权利的界定似乎和法律的规定不同。例如秋菊说,村长可以踢她男人(因为男人骂村长“断子绝孙”),但不能往“要命的地方”踢。她没法理解,为什么法律先是把她的官司一把推开,调解了事;后来又让她请律师,告那位曾经帮助过她的公安局长(不服公安局维持司法助理员调解处理的复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而一旦发现男人受了轻伤,便不管两家事实上已经和解,把村长送进班房。她的“说法”是再简单不过的“理”,一碰上法律,事情就复杂化了。苏力说得好,“(法律)制度的逻辑限制了一种人人知道的知识以及其他的可能性”(页26)。

于是,苏力把讨论引向对普适主义法制的批判。他指出,所谓“现代的”(西方式的)法律只是正义的一种,没有资格自称“大写的真理”,代表无语境的、普适的权利界定和权利保护。如果我们对此不保持清醒的怀疑态度,那“大写的真理”就“可能变得暴虐,让其他语境化的定义、思想和做法都臣服于它”(见27)。在苏力看来,“任何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根本目的都不应当是为了确立一种威权化的思想,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调整社會关系,使人们比较协调,达到一种制度上的正义。”因此,至少从秋菊的困惑看,“中国当代正式法律的运作逻辑在某些方面与中国的社会背景脱节了”(页28)。就是说,国家法律的现代化过分强调了与国际“接轨”,而在运作中压制了民间法及其他传统规范(道德、习俗、宗教和行业伦理等)的成长,忽略了这些非正式法律和规范曾长期有效地调整着的那些社会关系。结果正如《秋菊打官司》描绘的,正式法律的干预破坏了社区中人们传统上形成的默契和预期(包括秋菊与村长之间“那种尽管有磨擦、争执甚至打斗但仍能相互帮助的关系”)。“一个‘伊甸园’失去了,能否回来,则难以预料”(页30)。

这里涉及一个我认为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即正式法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机器(apparatus),在实际运作中跟民间法等传统规范究竟是什么关系?回到这个电影,也就是秋菊讨“说法”究竟与什么相冲突?这冲突于我们法治的现代化又具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资源》的基本观点已经触及了这一问题的实质,但作者更关注的是批判西方法权的普适主义和本质主义、论证法治利用本土资源的正当性和必要性;限于篇幅,没有展开对秋菊讨“说法”本身的讨论,并就此考察“大写的真理”的实际构造和运作。因此我补充两点:

一、秋菊的“说法”

秋菊讨的那个“说法”的具体内容,当然是村长和官方“调解人”都明白的。不然,村长就不会说秋菊“过分”,司法助理员就无从调解,公安局和法院的干警也不能帮助秋菊讨“说法”了。秋菊讨“说法”直接挑战的,并非国家的法律。她腆着大肚子,让小姨搀着一趟又一趟走出村去惊动上边的领导,心中最不安的恐怕是包括她男人在内的村民们。这说明村子里多数人持的是一种不同的“说法”,或者说同一种“说法”他们主张不同的讨法。事实上秋菊之令人同情,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她在村里、家里得不到支持;而巩俐无与伦比的表演,让观众自始至终替秋菊担心、着急,为她的勇气和志气所感动。她不光要面对村长的粗暴威胁,还要承受她男人和村民们的冷言冷语。她的讨不回“说法”誓不罢休,多少是要让村里人知道,他们的老一套其实是过时了。这个案子的难办之处也在这里。秋菊固然占着“理”,可村长也没有一个“说法”交待:他的面子、说过的话往哪儿放?多年为党为人民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损害了威信,今后叫他怎么工作?难怪司法助理员最后没办法,只好自己掏腰包买一盒点心代村长送给秋菊,希望这样一来双方都有台阶可下。这个和事佬因此第一个倒霉,吃了处分——他只顾调解当事人的“说法”,忘记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诚然,如果正式法律不干预,秋菊的“说法”在村长救了她母子性命之后也就烟消云散了。她和男人已经去过村长家恳求和解。村长保住了面子和威信,也就同意了——他嘴上没说,但抓他的时候,他已经让家人先上秋菊家去,自己则慢慢刮胡子,准备再拿几分钟架子才动身赴宴。

这是一个O.Henry式的故事结尾,凸现出法律一旦触动,干预起来的猝不及防,不留余地。但这恰恰又是村里人一开始就说过了的:秋菊要个“说法”也许是在理的,但她的无休止的讨法却大错特错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亲之间,怎么可以打起官司!在这个意义上,秋菊的困惑并非民间法和传统规范的困惑。在村里人看来,她之所以会“失去‘伊甸园’”,纯粹是因为她做事太“过分”、“不近人情”,像老辈人说的,“头发长见识短”。

二、法治与法盲

那么,秋菊讨“说法”的失败和法治的“现代化”又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必须区分现代的(西方式的)法律作为一种基于“个人权利”的话语构造和此种话语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两者颇不相似的作用和目的。法治的理想,如苏力指出的,总是趋向于扮演“大写的真理”、主张普适的公民权利,为的是让秋菊们相信,在“理性化”(理想化)的法律面前,非但有平等的身份,而且有公正的“说法”。法治的实践,包括形形色色“说法”的讲法,却主要是围绕着各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联合,彼此间势力的消长而进行的。因而具体的、适用的法律是不一定非要解決实际问题,与传统价值和风俗习惯和谐,达到逻辑上的统一的。它可以为一丁点形式上、技术上的差错或缺漏,例如证据规则的一项限制或排除,名正言顺地牺牲掉一个完全合情合理乃至“普适”的权利主张。

现代化的法治因此是一个人为的矛盾的统一体。它之所以能标榜自己比以往任何样式的法治更加“理性”、更可预期、更“不坏”,无非是因为它把不懂得预期它的干预、没办法认可它的裁断的秋菊们放逐到了“法律意识”或“权利意识”之外。秋菊的困惑,其实正是法治得以“现代化”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换言之,法治现代化作为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文字化、科层化、职业化的意态、手段和说教)的首要任务,便是设法保存并且每日每时地生产出秋菊们来,让他们成为自己教育、改造的对象,成为非文字化的、“简朴”的、“自发”的、互相矛盾的、愚昧无知的一个一个的“说法”,以便区别对待,细心保护。在这个意义上,法治的建设或“法律移植”(如果把法律看成西方式法治的产物),虽然离不开“大写的真理”和普适的权利的宣传与普及,包括大量的艰巨的“理论工作”,但它本质上不是理论的事业(enterprise)。这倒不是因为老黑格尔说过,理论的猫头鹰要到傍晚才起飞,而是因为法治(换掉苏力的一个字)只能是全体人民社会生活,包括他们的斗争、压迫和解放的产物。在这个继往开来的事业里,每一个秋菊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法盲”身份和位置。法律之手插在谁的口袋里、手心里捏着谁家的正义,从根本上说,不是靠哪一种权利话语的分析和解释能够预料的。法律因此是远比秋菊的“说法”要脆弱、多变、难以捉摸的东西;很容易被人操纵利用,常常服务于金钱和权势。法律,有时候变成了某个人的意志、“威权化的思想”,他说了算;有时候,法律干脆就是“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篇9:秋菊的栽培技术

菊花以其花期与生态型可分为春菊:开花期在4月下旬~5月下旬;夏菊:开花期在5月下旬~7月;秋菊:开花期在10月中旬~11月下旬;寒菊:开花期在12月上旬~翌年1月。下面就我国北方地区秋菊的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选好品种

选择优秀的菊花品种是栽培好菊花的基本条件, 可通过菊展或每年菊花盛开时, 注意调查和观察, 选择好菊花品种, 菊花有直径在18cm以上的大菊花、9~18cm的中菊花和直径9cm以下的小菊花。以花型可分为单轮型、莲座型、垂帘型、球型、托桂型等多种类型。颜色有白、黄、红、荷青、紫、绿、橙、墨紫8个正色和正背两色、上下两段二重色以及各样中间色等, 选出优等的菊花品种加以保存, 以备第2年菊花繁殖用苗。

2 菊花的繁殖

菊花通常以扦插的方式繁殖, 越冬母株早春发出新芽并长出枝条, 可在4月下旬~6月上旬将插条剪为8~10cm长, 约3~4节扦插在基质中 (沙土或粗沙均可) , 注意洒水促其生根, 也可扦插在花盆中或冷床中以及露天扦插等, 约2周左右生根。

3 菊花的施肥灌水

无论盆栽或露地栽培菊花, 应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 且必须在栽植前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 如鸡粪、油渣、家畜粪便、腐叶土等, 将其混入土壤中, 以利于培养菊株的根系, 可以使菊花生长健壮, 花朵增大;生长期还应适当追肥, 如氮肥, 磷酸二氢钾或饼水肥等, 但氮肥不宜过多。注意适当浇水, 以使植株生长吸收充足的养分, 菊花在生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水, 防止水分过多造成植株徒长, 使花朵变小。

4 菊花的栽培

4.1 立菊

一株培育数朵花, 一般每株3~5朵, 也可6~9朵, 将已扦插生根的菊苗移栽至施过基肥的露地土壤中, 或栽入混有腐熟有机肥的花盆中进行培育。

露地栽植菊花可成片种植, 无论在花园、门前空地、农村的房前屋后均可, 也可在花盆中直接栽植培育。露地栽植秋菊时, 还可用套盆栽培的方法培育壮株。其方法是:将菊苗定植在肥沃的土壤中, 至6月间用直径20cm的花盆套在幼苗上, 使苗茎从盆底排水孔穿入盆内, 当幼苗顶端长出盆口时加满盆土, 并注意适当浇水保持湿润, 当长出的小苗开始露出盆土外时, 喷洒矮化剂和采取下述培育手段, 可以使菊花生长健壮, 根系发达, 花朵大, 待花开后将盆下根部切断就成为美丽的盆栽菊花。

4.1.1 矮化栽培。

喷施矮化剂可控制植株徒长, 使菊花节间缩短, 叶片肥厚增大, 茎干变粗、植株矮化, 花朵硕大, 使株型更加美观。在菊花定植后, 约1周即可成活, 可开始给菊苗四周及根部喷洒85%丁酰肼 (B9) 可溶性粉剂 (四川国光生产) , 每包10g兑水5kg, 以后每10天喷洒1次, 在西安地区菊花现蕾在9月15日左右, 喷洒B9在8月中旬停止。

4.1.2 整枝摘心。

当苗高5cm时第1次摘心, 菊花产生若干侧枝, 如所留头数不足, 则进行第2次摘心, 待留足所需头数后, 多余的侧枝数应将其去除, 主干基部与侧枝基部各保留适当肥大叶片后使其继续生长, 如需保留更多的花头可再次摘心。

4.1.3 留好正蕾。

当菊花开始现蕾后, 每枝顶端可见数个花蕾出现, 而以中央顶端的1个花蕾较大, 称为“正蕾”, 此蕾开花较大且早, 应将其保留下来, 而将其它的花蕾分数次剥去, 剥蕾时要细心, 切勿将正蕾剥落, 避免造成损伤, 消耗养分, 以促使菊花开大花, 开好花。4.1.4菊花的支撑。一般通过矮化措施生长出的菊花株型健壮, 矮化美观, 花朵硕大, 根本不需要支撑, 每个粗壮的枝干完全可以支撑1大朵花。如果未进行矮化栽培, 植株不壮时, 每一侧枝支撑不起1朵花时则需要将细竹棍用细绳绑扎在侧枝上, 以免花朵压弯侧枝, 充分体现花型的优美。

4.2 独本菊

篇10:增强秋菊的层次

用PS打开照片后,在原图上直接使用PS“图像/调整/HDR色调”来加强菊花的亮度和色彩的层次感。在HDR的“方法”中选择“局部适应”,调整“边缘光”的半径大小以免色彩失真。

然后打开“图像/调整/曲线”,按图示调整来提高明暗对比。经HDR色调调整后的照片色彩会发生轻微的变化,可以在图层面板中创建新的“色彩平衡”图层,分别调整“阴影”、“中间调”和“高光”部分的色彩细节。因为照片主体为红色花瓣,所以阴影部分色彩可以偏向冷色调,高光部分则可偏红

按住Shift键选中“色彩平衡”图层和背景图层后,同时按住“Ctrl+Alt+Shift+E”盖印图层效果。

色彩调整完成后,针对花朵主体层次不清的问题,可以复制盖印好的图层1两份(如图层2、图层3,图层3在上),在顶部的图层3中使用快速选择工具选取花朵主体后,点击图层面板上的“添加图层蒙板”按钮创建蒙板,并用笔刷工具仔细涂抹出边缘细节。此时的图层2则作为背景,对图层2使用“滤镜/模糊/高斯模糊”来实现背景虚化。

上一篇:技师申报材料下一篇:记一次体育模拟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