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观后感

2024-04-23

骑楼观后感(精选11篇)

篇1:骑楼观后感

骑楼展之观后感 9月8日下午和小组成员去了北京路歌莉娅225概念会所,参观骑楼模型展 9月的下午,炎炎夏日、在一次次想放弃寻找的旅程中,我们寻得了歌莉娅会所。在焦急的排队里,终于轮到我们登上歌莉娅会所的3楼。也正是在骑楼模型的所在地。在千姿百态的骑楼里,寻找昔日骑楼的踪影。

如果说哪一个模型做得最好,其实千里马需要伯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是哪一个就不好,哪一个就很好,因为从手艺和构思上各有千秋。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感觉。在一个黑色的匣子里,透出一点亮光。驻足观看,里面是骑楼规模很大的商业区,这是一个完整的区域。仿真的小河、小河上往来的轮船,繁华的码头生活真实地呈现在模型里。模型的第二层,是一条铁路线,火车从远方匆匆而来。铁路周围仍然是繁华密集的骑楼,一间间骑楼的顶楼悬挂着商业性的牌匾,工业机器的运作,仿佛可以依稀听到一声声机械声,无不彰显着当时这一带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骑楼展的模型,深深触动我的心。模型工艺之细致,手法之高超以及构思之巧妙,真可谓有令人赞叹不己。这学期通过对《模型制作与实训》这门功课的学习,对模型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再仅仅只是停留在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感触。从材料、构思和手艺上去定论一个模型的档次。

我觉得模型不仅仅只是外观上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的意义。犹如骑楼,它在手艺展示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广州近代繁华的骑楼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仅仅只是视觉感官上的冲击而是给心灵一次洗礼。这才是每一个模型制作者所应该具备的用心。篇二:广州风景---石室教堂之旅 观后感

广州石室天主堂之旅

在喧闹的市区中,竟还有这样一个宁静,祥和,古典的去处。石室教堂处于广州古典的骑楼包围之中,截然独立,鲜艳的黄色和骑楼的白色诠释着何为中西对有别。远远就可看见有着两个十字架的塔尖高耸入云,隐约又可听见钟楼悠长的钟声,远行的人,奔波的人,旅游的人,急躁的人,只要一看见这里,就会不自主的停下脚步,沉浸在内心的沉思中,与主一起,洗涤自己的内心。

教堂建造细腻,人们对它爱护有加,这座始建于1863年的古物至今还作为广州的标志,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为了促进党支部成员对海南历史的了解,和更好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12 馆进行参观。

号,该馆设有10个展厅,对海南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化、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文物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展出的文物有1000多件,能让参观者穿越时

空隧道,领略海南岛的历史奇观、古代文明及海南岛人的精神。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厅,这里展示了各种传统文化,包

括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

物、手工制品等。接着我们依次参观的是海南少数民族,海南馆藏文物,重器灵

光展,重器灵光展,海南历史陈列等展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南历史陈列厅。

海南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侨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海南乡侨有200多万。数百年来,他们拓殖海外,历尽艰辛,创下了辉煌的业

绩,对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海南历史陈列展厅,该展厅利用模拟,复古的方式逼真的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特点,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啦海南先民自各个时期移民而并未繁衍发

展,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海岛移民文化。该展厅展示的主要包括

海口骑楼,近代海南,琼州府府城,海瑞,陵水石贡遗址,冼夫人,美榔双 塔,西沙水下考古,落笔洞遗址。

我清晰的记得当我看到海口骑楼的时,我的心情为之一震,那是在电影和电

逼真的模拟展现了当时带孔洞的女儿墙,俗称“风洞墙”,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一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底楼为开敞的柱廊,以适应海南热带炎热、多

雨的气候特点。外墙体上细雕的花纹,如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和腊梅等,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雕刻艺术。在其中的”近代海南”里,我们了解了海南的解放历史,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白沙起义、创建琼崖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解放海南岛等使我们回到了海南人民浴血抗争历史。在这里,我们还了解了海瑞、苏轼、冼夫人等

在海南历史上的名人,直接突出海南的人文特点。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人,字汝贤、国开,自号

刚峰。回族,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

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唐

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礼部尚书等职。62岁的苏东坡贬至孤悬海外的琼州然而,在海南的3年时间里,他向当地老百姓学习栽种、酿酒、作墨,过着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他与当地黎族朋友友好往来,后来他传道授业,当地民众,载酒问字,姜唐佐、王宵、黎子云、符林等饱学之士多从之游,学生姜唐佐“白袍端合破天

荒”成为海南第一位考中举人者,苏东坡开启海南文明,是泽被海南的一代文宗。

为海南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冼夫人(公元513-602年)乃我国南北朝时期,“高凉郡(郡治在今阳江县

西)内越旗大姓冼氏人。当时广东的西南部地方,雷州半岛和海南岛都在她的统治之下。冼夫人在军事与政治方面都有贡献,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方面,冼夫人把群众的生活疾苦挂在心上,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一是她从大陆组织移民来开发海南岛。二是原来儋县的县城靠近西北部沿海,每年台风季节受大水浸害,冼夫人亲自率领大家把县城迁往离海较远的东南方,避免了水患为害,使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在海南组织群众学习文化,还把医疗知识传授给群众,提高了群众的文化和医疗水平,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

当时的冼夫人就已经开始实事求是的办事,才有了显著的成就,而现今在各地展开实践科学发展的思想在海南的现代社会要如何做呢?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海南富有特色的传统艺术和人文文化促使海南要发展特殊的旅游文化产业。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通过确立和实施“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海南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努力把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海南省旅游行业已拥有国内许多地方所不具备的资源、环境、政策和法律优势,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而在其中我们之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海南的经济。若海南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话,未来将会像很多地方旅游业一样面对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危机,旅游社会冲突与旅游经济矛盾日益尖锐,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海南各族人民只有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转载于:骑楼观后感)科学发展,立足海南实际,充分利用发展战略机遇期,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把海南建设成为一个绿色之岛、开放之岛、繁荣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在文化的长廊里穿梭,体会着不同遗迹留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有的人拿着相机仔细的调动着,有的人用手机拍下这难忘的一瞬,而我却凝望,真想把这一个片段深深的印在心底,然后再细细的咀嚼,慢慢的体味,记录下此时此刻内心的感触??历史是恢弘的,我们要时刻铭记,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倍奋起,努力,沿着历史为我们铺筑的路,床罩属于我们大家的,更美好更辉煌的未来!

人文传播学院

孟祥升

2011年3月23日篇五:调查报告(示范)台湾地区电动机车消费者调查

一、研究动机

由于台湾地区消费者收入日益提高,汽机车在台湾地区大众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由奢侈品转变为必需品,而机车由于比汽车更为轻巧方便,没有塞车、停车位难寻的困扰,价格又为一般人所能负担,因此成为最普通的代步工具。然而,随着汽机车数量的大幅增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能源耗费问题也不容忽视。而国际环保意识的提高,促使了全球汽机车厂商投入各种低污染车辆的研发,其中,又以电力为最广为采纳的低污染能源;另一方面,台湾地区有关单位鉴于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尤其以机车排放的废气及产生的噪音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头号杀手,也希望能发展出新的机车车种,既无空气污染、噪音公害方面的问题,且能使用非燃油性能源,以分散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于是,可降低环境污染并减少不必要资源浪费的电动机车就在环境保护、资源善加利用的形势下应运而生。

台湾地区最早从事电动机车研发者为康阳实业(安达),早在1981年创办人郭秋雄便苦心钻研电动机车的制造,1989年开始外销丹麦、日本等国,并陆续通过意大利、瑞士、荷兰等多国认证。而政府为鼓励台湾地区能够有更多的厂商投入电动机车的研发行列,除于1991年施行3年内免自制率的优惠,不同于对机车自制率需达90%的限制,且电动机车可以获得3%的货物税减免;此外,台湾地区“经济部”能源委员会并委托工研院机械所进行“电动机车可行性研究”,引进世界各国已发展成熟的技术,针对台湾地区市场需求作本土化设计,以便能在性能、市场规模与成本间选取一个最合适点。

为使电动机车能符合台湾地区消费大众的需求,通过消费者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全省3个主要城市(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进行访问调查,以了解电动机车可能使用者的需求与问题症结,并可作为未来研究发展电动机车时的有效参考。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人员定点访问式,访问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内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机车使用者。以1994年6月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等3地区18~60岁人群作为抽样总体,并依抽样地区、性别、年龄等3个变量进行分层比例抽样,分配各组样本数。调查访问时间为1994年6月13日至14日及6月20日至21日,共4天的时间,实际完成384份有效样本,在95%置信度下,误差为±5.00%。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完成的样本数分别如下。

三、调查内容与问卷

由于此次访问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电动机车使用者的一般机车使用状况、未来电动机车应改善的方向及可能接受的程度。然而为了使各研发单位设计出的电动机车能更满足消费大众的需求,本调查特在台北市规划1/2的受访者实际试骑电动机车,再询问其购买电动机车的意愿。而此次“电动机车消费者调查”的调查内容规划如下。

(一)机车使用状况分析 1.骑车经验分析 2.驾驶速度分析 3.每日行驶里程数分析 4.每日行驶时间分析 5.骑机车的主要用途分析 6.搭载情况分析 7.骑乘机车的交通状况分析 8.换车频率分析 9.机车使用满意度分析 10.现有机车使用情况分析

(二)动机车需求分析 1.理想的电动机车外型分析 2.充电方式分析 3.公共设施的配合分析 4.愿意购买价格分析 5.购买可能性分析 6.要购买的原因分析 7.不想购买的原因分析 8.购买时机分析

(三)电动机车需求分析(试骑后)1.购买可能性分析 2.欲购买的原因分析

3.不想购买的原因分析 4.购买时机分析

依据所规划的调查内容,问卷设计如下。

篇2:骑楼观后感

在广州第二天是个周一,早上起来,带着我玩了整个周日的广州本地哥们给我发了个台风预报的微信文章。一个咸鱼翻身的小台风要刮一把,哥们表示难怪今天忽然又要下雨。前几天艳阳高照,晒得好好的,小台风忽然皮了一把,这就下上了。

我说,得,来广州感受一把刮台风。虽然说南京那边也会受台风影响,但换个地方感受台风,好像……还是有点不一样?

所以说我很感谢骑楼这个设计,正如哥们所说,就是为了应对这种辣鸡天气才有的。

从北京路往上下九走,看了看不到三公里,决定步行过去。被北京那个出门五公里起步的地儿锻炼到看到个八公里都不觉得远,两公里多点可不就是徒步距离?虽然说周日被哥们拎着绕了一圈上下九(还吃了好滋味的甜品),但一个人走,毕竟感觉不一样。

快到上九的时候,开始落雨点。我一闪身进了骑楼的下面避雨,并继续往前走。两广地带很多这种设计,就是人行道上方是二楼,一楼空出来作为行道,不遮风,但挡雨避太阳,简直再方便不过。

走到著名凶地荔湾广场前,雨开始下到了不打伞就可能会被淋死的.程度。眼瞅着不对,赶紧路边花十五块买了把小伞,以免在没有骑楼庇护的地方被强迫冲淋。

刚拐进一个店面,就听外面突然“哗啦”一声,猝不及防开始下大雨。一回头——嚯!水就跟拎着桶泼下来似的!

给正在上班的哥们说了一声上下九这边泼水了,哥们说她单位那块也是这个操作。泼了五六分钟,雨近乎要停了。走在骑楼下面倒是无所谓雨多大,反正被风卷着雨打进来也挡不住。

没几分钟再来一轮。

看这势头估计还能再下几个循环,我决定为了我的人身安全着想,从下九那边坐公交车回北京路。

之后下午去给人寄手信,出门时乌云密布,没下雨,地面都有点干。走到一个路口,忽然开始刮妖风,五秒不到开始下雨。

一分钟之内就变成了风雨大作的情势,跟纯种北方人的学校闺蜜直播了一下雨情,闺蜜说怕不是尿失禁。

我:没毛病。

雨大风也大,感觉眼前全是风扫过的一片片水雾。打伞没什么用了,这风能把瓢泼大雨吹到横过来打。瞬间路边的屋檐下站满了人,拎着两包糕饼抓着小伞的我也加入避雨的行列。

向所有的亲朋好友说,我在广州被妖风刮还被兜头浇了一盆雨。

今天(周二)早上,已经一大早坐厂车上班去的哥们又发QQ来,说今天天气又是间歇性360度无死角螺旋台风雨。

出门寻觅云吞面当早中饭,坐在哥们推荐的街角两面穿风的粉面店里,吹着螺旋风,思索一会儿怎么穿过大雨去公交站。

篇3:海口的骑楼老街

这些老街一直卧伏在这座城市逐年膨胀的躯体里, 一直到现在还是人气鼎盛的中心。那些带着裂痕的骑楼就像老人脸上的斑痕一样, 诠释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风雨历程。这些老骑楼长街, 是一种什么样的资源?我想, 如果依然有一两位百岁老人藏在看不见的深处, 那么老街首先是一条秘密漫长的回忆的隧道, 然后是我关于一个逝去世纪的散漫想象的诱因。对一个逝去世纪的想象, 那是怎样地神秘、迷人!当所有的人事湮灭, 那个世纪留下一片辉煌的残迹悲怆远去。犹如一页气质优雅、字迹端丽, 却有点儿漫漶的花笺, 或是一张被潮气霉点侵蚀得黄迹斑斑的俏佳人的玉照, 让人无法抗拒想象然又永不可得其谜底, 让我始终对它怀着好奇和猜测。

说起骑楼, 算得是渊远流长。这种“外廊式建筑”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 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 称之为“廊房”。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 规定所有建筑物前, 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0尺、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 向外籍人提供谋生做生意的场所。从此, 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廊柱构成的50尺宽的外廊结构的建筑。外廊的位置在店屋的前部或一边。典型的还必须包括可供行走的地板, 高度至少一层, 有挡避风雨尖阳的顶盖。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 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或叫“五脚气”、“五脚巷”。这种建筑最早进入福建, 始称“骑楼”。一律的异域风情, 与大陆的高楼大厦相比, 别有一番风味。

海口的骑楼据说主要是在东南亚的“番客” (归国华侨) 的杰作, 大多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的临街建筑, 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一直从事建筑设计的朋友说, 海南的气候多雨, 多烈日, 这正好可以给行人遮阳避雨。且因东南亚地区不少地方曾是欧洲国家殖民地, 又都是临街商铺, 故称为商业骑楼。关于老街骑楼的历史因缘, 我大抵是不能够触及其中深处的, 但凡历史, 它便蕴涵着永远也读不完的故事。

置身于这个城市新长出来的部分, 和这些老街宛若两个世界, 我呼吸不到它的气息, 所有生活情节和细节都与它无关。我要去看它得穿过几个车水马龙的街区, 所以我很少想到要往那个方向走。工作繁忙以后, 连休息时去那里感受一下的日常生活情节也删略掉了。后来我就感觉那些骑楼老街和城市的格调很不和谐, 但是那里面杂乱的渐渐被遗忘的故事, 却愈发显现出现代都市难以抵抗的魅力。

我对这些老街的接触只能是蜻蜓点水, 有时候怀着做客的心情, 溜达上一两个时辰便走。在骑楼长街的街面上走, 或者那些幽深的老房子里去, 可惜却没有机会深入老街的生活, 其实那里才是小城生活最有滋味的地方啊。

这些老街上的骑楼是称得上堂皇的一种建筑, 虽大多仅二三层, 却很高大, 外砖内木结构。大木门状如屏风, 仿佛可以折叠起来似的。门面不宽, 房子却深不可测, 横看屋顶连绵, 进深未知几许?每栋骑楼总是以两根粗大的砖柱子支撑起头部, 因此, 两排骑楼相向夹道, 看起来就像是两排无名巨兽蹲伏着隔河对望, 一望百年!柱子以内的空间方方相连, 形如长廊, 是任何一个行人的遮阳蓬和挡雨檐。

只要想到书上所说的那绵延十里八里带着南洋风情的骑楼老街, 立刻会感到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一种风起云涌的气象。或许海口的那些老街就是关于“富庶”的一则传奇。紧接着便会有“商贾云集”、“牌匾林立”、“繁华如梦”之类的浮想联翩, 这是足具震慑力的, 我无法不景仰那段我看不到的小城岁月。可想而知, 当其时, 这个城市的港湾里舟楫穿梭、桅杆林立, 一派繁忙景象。因为这里是“通商口岸”, 得胜沙路的“领事馆”等西洋建筑也掺杂其中。这就使老街上的骑楼老街的建筑式样更具“中西合璧”的特色了。

老街一些骑楼建筑最精彩部分是花墙头, 其下部的长方形构图, 来源于中国建筑的匾额, 匾额里常常有一枝梅花浮雕。匾额的左右两边常题有对联, 只是年代久远, 所有的字都已剥落, 空遗了一墙让后人在无尽中不断揣想的韵味。骑楼顶上的正中最高处大多安放龙或凤的吉祥物。这个吉祥物, 就好像一条主线, 贯穿海南千年文明的历史。当它在海南的骑楼上出现时, 便给海南赋予了许多沉淀在岁月深处的记忆。骑楼里剥落的每一粒灰尘, 都在悠悠地诉说往事。

篇4:有你!有我!有骑楼!

让知道的人了解到骑楼不单单是旧文化,希望通过“骑楼3.0”更加了解到身边骑楼其实有很深厚的内涵,它承载着对广州行业发展的前身,它更代表着我们广州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

让不知道的人了解到骑楼除了是岭南建筑的一大创新,还了解到骑楼的用途,而且骑楼正在发生更多改变,例如:GOELIA的225生活概念馆。这些改变为褪色的骑楼带来新的转变,将传承的精神和艺术的特质展现出来。

珊珊凉茶铺

海兵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于骑楼这种建筑物,并不陌生。骑楼所承载的除了它的实用性之外,更是维系几代人对于岭南传统文化的的一种图腾。有幸能参与“骑楼3.0”这个活动,以模型这种立体的形式来表达,实在很兴奋!

起初制作模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因为每当想到骑楼,社会上会有许多不同声音,或多或少都会带着一些负能量。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西关仔,并不想把这些负能量带到作品里面,这也是本次活动中一再强调的主旨:“不带愤怒,尽量天马行空就好!”有了大方向和其他会内兄弟互相交换意见之后,我的骑楼作品大概就有灵感了。

作品设定在近未来的一个充满科幻气息的城市里面,负责为凉茶店进行配送药材的配送运输飞行器降落在凉茶店不远的停机坪,两名配送人员利用着悬浮叉车把店铺所需要的药材送到店铺门前。有着西关骑楼特色的凉茶铺就放在作品的中间,而包围着它的却是充满了科幻感觉的建筑和设施,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建筑上方的不远处有一颗透过墙壁缝隙而生长的飞榕。希望可以带出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社会如何发展,甚至已经改变了生活上的一些事,但是传统的东西只要得到保留和传承。就像榕树一样即使在墙壁的缝隙也能够顽强地生长出茂密的枝叶。至于选择凉茶店作为情景主体的原因,就需要从儿时居住的旧区说起……

提及广州状元坊,许多人都十分熟悉。在大约二十多年前,就在状元坊附近,人民南路与光复南路之间有一个叫太平桥的地方,有一家凉茶店。儿时每次出门都会经过这个小小的凉茶店,阵阵凉茶味总会飘荡在空气之中。印象中这间凉茶铺虽然并不是很有名气,不过附近的街坊偶尔都会喝上一碗,清清体内的热气,那个时候的凉茶铺还是以碗为单位来售卖凉茶的,而说到凉茶本身也是广东地区的一个特色保健方法,最后决定就把最具广东特色两个元素——凉茶和骑楼放在一起吧!

在拿到骑楼模型之后,我被模型的精细程度所折服,模型充分还原了西关骑楼建筑的许多特点,趟栊、脚门、天花、精致的墙体雕刻、富有特色的天台等等。和以往制作军事或者科幻模型相比,感觉上会有所分别,毕竟民用题材是需要带出一种生活的气息。如果是用以往模型的制作方法未必能充分的表现出来,所以最后决定除了大面积的喷涂之外,基本都是使用丙烯画颜料来进行涂装。涂装前需预喷一层水补土,以确保之后的漆面能稳固。由于老西关骑楼在建筑用料和上表现出来的色调相对暗沉,颜色方面主要是参考了现实中的骑楼建筑翻新之后的颜色。完成整体涂装之后,出来的效果还可以,不过好像还差了一点什么,当拿起模型在灯光之下一看,就发现了原来还少了另外一个西关建筑的特色——满洲窗。

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许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的满洲窗,是由传统的木框架镶嵌套色玻璃蚀刻画组成的窗子。套色玻璃蚀刻画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实用工艺品,采用进口玻璃材料进行蚀刻、磨刻或喷沙脱色的技术处理,以传统题材为内容,有红、黄、蓝、绿、紫、金等颜色,加上不同的形状设计,使窗户典雅秀丽。后来因原材料缺乏等原因,此工艺品渐渐匿迹。真实满洲窗的制作或者很繁复,不过变成了模型之后,就相对容易处理了。用透明胶板先粘贴在模型窗户上,再用各种透明油漆在胶版上直接涂装即可,22世纪“珊珊凉茶铺”终于就完成了!

能够参与这次“骑楼3.0”活动实在是一种荣幸!在这里除了要感谢声哥给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之外,也要感谢我的老婆大人,容许我在这个非常时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这次的模型。

最后,希望作品带出来的信息,除却对昔日的那种怀旧的情怀的表现之外,也希望可以使更多的人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认识骑楼这种传统的特色建筑。作为热爱本土文化的广州人,也希望大家能懂得珍惜和保证这些特色建筑。

有温度的城市

lisalee惠子

近代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它是城市生态的一部分,记录着城市成长的过程,生动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

这是在参加这个活动之前我对广州骑楼的了解。4月份的时候我拿到了一栋灰色的做工精致的骑楼模型,之后的两个月我总是盯着它琢磨,并不时地冒出各种奇特的想法。为了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周末的时候我会去广州骑楼建筑尚存的地方寻找灵感,主要游走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这些骑楼较为集中的地段。而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并且骑楼还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中国传统式等各种不同的风格。

在对广州骑楼文化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中,它独有的魅力也越发地吸引我。在完成这个小骑楼模型的过程中,每张照片、每一个配件、每一朵装饰用的小花我都是精心地挑选和制作的,这些特意去寻找和追求的过程也格外令我兴奋和满足。这实在是一个美妙的经历!

骑楼3.0

开幕时间:2012年8月11日

展出时间:2012年8月—9月

地点:北京路225号歌莉亚概念会所三楼

“骑楼3.0”经过紧张而艰难的制作终于进入收尾阶段啦!“热炽模型俱乐部”在此再次鸣谢我们的合作方“歌莉亚225会馆”鼎力支持。以及一路以来关注并无私支持这次活动的“乱UP社区”与《oohope动漫潮流志》,还有各位模型师与画手及媒体朋友的热心帮助!

没有大家的友情与汗水支持我们就不可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我们会继续完善展品及现场布展,“骑楼3.0”活动将在8月11日,北京路225号歌莉亚概念会所三楼开展,展期至9月份,找个时间带上朋友一齐来感受我们怀着热诚与执着的骑楼梦吧!

你@我画

篇5:骑楼,造就温馨厦门作文

一日,漫步在中山路街头。正逛得饶有兴致,天突然阴了。本以为是傍晚来临,可一看表,才下午4点多,看样子要下雨了。这不,雨“哗哗”地下了。不过,逛街的人们却似乎并不在意这突如其来的雨,依旧悠闲自得,我也是。我乐滋滋地望着身处的走廊,心想:嘿嘿,这房子还真好使;遮风蔽日的,挺管用!后来才晓得,原来这叫骑楼。

为什么叫骑楼?我也不明白。大概是住家骑在走廊上一样吧。一幢骑楼长了N只脚,有人形容它像马蹄;马蹄与店面间有一条宽约4米的走廊,厦门人叫它“五脚记”。这种坐落在马蹄似的柱子上的楼房就叫骑楼。

骑楼不光出现在旧城区一带,如今新建的许多大楼也建成了骑楼式的,这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骑楼的庇护。别处的骑楼群我们暂且不说,先看看中山路吧。沿街小店约10平方一间,大一点的约40几平方,乍一看上去一目了然。有的小店甚至仅仅是一小条宽不足一米的过道。漫步在骑楼下的人形形色色;有满头银丝的大爷、大妈;有背着书包要上学的学生;有卿卿我我的热恋情侣;有说说笑笑的兄弟姐妹……老人们看上去多么的悠闲,学生们看上去多么的轻松情侣们看上去多么的幸福,同胞们看上去多么的快乐……在我眼中,这是骑楼下独有的风景,是老城区独有的.风景,是厦门岛独有的风景。

骑楼不但为人们遮风避雨,也造就了厦门人温和、自在的性情。许多外地人都说,厦门人缺乏竞争打拼的精神。我觉得应该是厦门人习惯了有骑楼这样的保护神庇护着,只要有个安乐园,还需要打拼吗!骑楼下的人们对外面的风吹雨打或烈日当头是那样的无动于衷,正如厦门人在两岸局势紧张时,照样悠哉地泡茶聊天;各地群众载歌载舞庆“十六大”时,厦门人同样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难道不能说是骑楼让厦门人养成的“习惯”吗?

骑楼下的走廊没有北京王府井的宽阔,走廊里的人没有上海南京路的熙熙攘攘,骑楼内的店面没有广州的五花八门。就好比厦门人没有北京人的大气磅礴,没有上海人的精明能干,没有广州人的生猛鲜活,但却有他们所缺乏的温和文雅,难怪大家都说厦门是最温馨的城市。进京就像去朝圣,进沪就像做生意,进粤就像进超市,而到厦门就像回家。这就是厦门的独特之处,也是骑楼的魅力所在。

篇6:走访骑楼的心得体会

来到社会文化考察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去过文革博物馆,也听过不少关于文化考察方向的讲座,走过不少地方。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走访骑楼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骑楼是一种怎么样的建筑。一般来说,骑楼的楼房是向外伸出,能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另外,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是可以通行,方便了在烈日或暴雨中没有带伞的人们。作为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它不仅仅是城市生态的一部分,记录着城市成长的过程,生动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个经典符号。

说句实话,虽然生活在广东,但是我们中大多数人却是从来没有留意过这种特色建筑——骑楼。所以,当有机会走到老城区好好地看看这些历史淘涤下来的建筑,我们都兴高采烈,跟随着老师的脚步,慢慢走进骑楼的历史风韵中。我们可以看到,汕头现存的骑楼大多数破败不堪,有的甚至整个楼层都坍塌了。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现在的痕迹来想象骑楼之美,想象出当年它辉煌的时候,是多么地让人心醉心折。

其实,有些骑楼的主体建筑还是完整的,只是有些破败了。窗边秀美的雕花,洋溢着哥特式建筑特有的美丽;楼檐美丽的浮雕和装饰,透露出当时工艺的高超,那都是我们现在无法重现的美丽。现在它们都已经破败了。这是多么让人伤感啊!毕竟这些美好的历史留下的痕迹,我们已经无法再现了,如果连保留都做不到,那么,以后我们要如何回忆那段历史的芬芳?

我们知道,东莞现在的骑楼主要分布在振华路、大西路、和平路、维新路、中山路、中兴路等。其中振华路、大西路之前已进行“穿衣戴帽”工程,重新装饰了一番,地上也铺上石砖。中山路、中兴路等就保留了骑楼的原样。骑楼里现还经营了一些特色商铺如炭画铺、海味店、照相馆等。最近一段时间,为配合城市发展而进行的旧城改造,平定里、平乐坊等已被拆除,振华路上的几十米范围骑楼很多也被拆或损毁。关于骑楼的保护和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历史文物保护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讨论。而我们汕头的骑楼,却还是无人问津。

篇7: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

骑楼建筑是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设计建造,一般为三四层楼房,地层商铺门面向内缩入2至3米让出来作为人行走廊--亦叫“骑楼底人行道”,这样既可以替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以为商铺营造舒适环境;楼房二层一般设有水门,是为备洪水浸街时楼上方便出入用的,可以在水门放下一把竹梯,从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米、油、蔬菜、火油、电池等生活必需品。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只,亦为备拴泊船艇系缆绳用的,这些都是因为梧州地处三江水口,几乎年年有几次洪水淹街的特殊需要。

梧州骑楼文化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被入选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但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已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下来。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

骑楼街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

篇8:广州骑楼初探

骑楼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 骑楼多为三四层, 底层前部为骑楼柱廊, 后部为店铺, 两层以上为住宅;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 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 故名“骑楼”。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 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立面, 便成了骑楼街 (见图1) 。

2 骑楼的特点

骑楼的平面布置与其他民居大致相同, 但由于处于街道商业繁华地带,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 平面布局就做得十分紧凑。一楼大多为商铺, 居室建在二楼, 骑楼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建筑向上发展, 节约了城市用地, 增加了城市道路通行面积。

为了适应炎热的湿润气候, 各房间的空间多为走廊、天井作为通风道。天井不仅加强了建筑的通风效果, 对采光也起到良好的作用。

广州处于亚热带, 夏季高温多雨, 时间长, 骑楼建筑可以遮阳、避雨, 方便行走和购物。骑楼建筑给人以亲切、熟识的感觉。顾客与商品之间只有一门之隔, 方便布置商品和招揽顾客。

骑楼建筑中的骑楼空间是介于私密与公共之间的半公共领域, 为商业活动和人际交往提供了积极的场所。

骑楼的“柱廊”式结构, 将人流和车流进行了区分。行走其中, 与旁边机动车道分开, 提高交通的安全性。

3 骑楼的产生和发展

国外骑楼最早建于古希腊, 近代骑楼的发源地是在19世纪初开始殖民化的新加坡。在20世纪初, 骑楼在广州出现。鸦片战争以后, 广州的骑楼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出现了一批模仿西方建筑风格的近代建筑。广州西关即现在的上下九一带的骑楼建筑带有不少的天主教、基督教教堂等立面元素, 呈现出仿巴洛克、仿哥特式等多种立面风格, 显示出当年随着外来文化传播而来的宗教文化的兴盛 (见图2) , 其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双重价值。

广州的气候也影响着骑楼的产生和发展。广州地处低纬, 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 同时受季风的影响, 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冬季北方大陆冷风形成低温、干燥、少雨的气候。夏季高温, 骑楼可以防止太阳光直接射入, 有良好的防日晒功能;多雨的气候, 骑楼可以避风雨, 方便行走和购物。

骑楼可将人行和车行分开, 提高交通的安全性, 减少或避免了交通事故。民国二年 (1912年) 制定的《广东省城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中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屋铺, 均应在自置私地内, 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 以利交通;骑楼两旁不得用板壁、竹笪等类遮断及摆卖什物, 阻碍行人, 骑楼高度最低不得矮过一丈等之规定, 可见当初留设骑楼的主要目的是“以利交通”为主要考量。因为传统街道狭窄, 透过开拓马路设置骑楼的方式, 能将行人行径与车流动线界定分开, 形成一个分隔空间, 减少彼此干扰, 尤其是在传统狭窄的商业街道, 可增加交通的流畅性, 作为改善交通的一种手段。

政府的政策影响着骑楼的发展。1918年5月, 当时的广州政府开始推进“都市改造计划”, 这是广州市自开埠以来第一次有计划、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工程。这次历时三年的市政建设, 完成了大规模的拆城筑路工程, 开辟了城区内的主要城市干道。由于旧广州城内街巷弯曲迂回、破旧狭窄, 道路拓宽势必要拆除沿街大量官邸衙署及商铺民宅, 也涉及到一些洋人或教会的房产。又由于政府财力无法支付庞大的扩路筑路费用, 拆迁工作遇到很大阻力。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增加拆迁补偿费用, 当时只能采取“影响最小, 破坏最小”的办法, 制定出广州特有的沿路建设骑楼的计划和有关实施细则, 全力推进城市道路拓宽改造和骑楼建设。至此, 广州骑楼建筑进入持续发展期。

4 骑楼的衰落

自民国十九年 (1930年) , 由陈济棠主导广东省市政起, 广州城市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市政建设全面发展, 虽然此时马路开辟很多, 但多数已不再要求马路两旁要建设骑楼。尤其是内街部分, 宽度2.2 m~11 m的巷道不具备兴建骑楼的条件。骑楼兴建政策的转向, 在民国十九年 (1930年) 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中, 即可见其端倪, 章程已修正为16章118条, 章程中出现“不准建骑楼马路”用语, 说明有一些马路开始不准建骑楼。自市政公所时期开始, 就陆续对骑楼发展订出了一些限制条款, 但影响层面较小, 还不至于阻碍骑楼发展。现今将限制条款纳入章程中, 用建筑法直接规范不准建筑骑楼。据1933年广州市工务局报告书——《广州不准建筑骑楼之马路表》的内容显示, 不准建筑骑楼范围扩大很多。

5 骑楼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广州老城区内骑楼由于长期缺乏自发的维护修缮, 街区内建筑陈旧密度高, 市政配套与公共设施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人们生活方式的进步, 骑楼也越来越不满足现代人生活质量的要求, 旧城区中上阶层的居民已经移居至新城区或海外定居, 留在骑楼社区的多为社会的中下层, 不少年龄较大的长者或经济能力较差的家庭。

大部分骑楼社区车行道路狭窄, 因为城市的发展, 机动车的增多, 旧的骑楼街区易造成交通拥挤堵塞, 商业经营与旧城区紧张用地之间的矛盾不能适应现代商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为了缓解交通状况, 在人民路架设高架路。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高架路上车流量并不十分大。但贯通整个人民路的高架路, 对其下的骑楼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高架路遮挡阳光, 原本就不宽阔的人民路显得昏暗。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在两侧狭窄的骑楼空间长期滞留, 较难散发出去。汽车的噪声对周围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部分骑楼在重修的过程中并不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 有些是直接拆除重建。原来的精美清水墙面变成了钢筋混凝土面贴瓷砖;原先的柱头雕刻、拱肋在新的建筑上完全消失;原先的木窗变成了铝合金推拉窗。

“按照意大利式构思, 街道两旁必须排满建筑, 形成封闭空间, 这就像一口牙齿一样, 由于连续性和韵律而形成美丽的街道, 如果拔掉一颗牙齿, 镶上一颗不同寻常的金牙, 就会面目全非。同样, 如果一幢建筑毁坏而另建一幢新的不协调的建筑, 也就立即会打乱街道的均衡。[1]”广州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 部分地区采取了拆除旧的骑楼建筑, 进而建设高层建筑的方法, 原有的连续韵律的骑楼街突然中断, 变成生硬而突兀的现代高层建筑, 打乱街道的均衡。

6 结语

广州骑楼的历史价值越来越被认识, 受到人们的关注, 骑楼的保护和发展也被人们以更多的考虑。风貌较好的骑楼, 如广州的北京路, 上下九步行街经过修葺, 已成为繁荣的商业步行街广州的骑楼记录着广州的历史和文化, 留住骑楼, 就是留住城市的记忆。在现代都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中, 广州的骑楼保护和改善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2]许翔.骑楼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 :89.

[3]林琳.广东骑楼建筑的历史渊源探析[J].建筑科学, 2006, 6 (22) :88-90.

篇9:尽力玩骑楼

Female3肥米露

由三位女生组成的插画组合,热爱生活、热爱插画、喜欢手作,为梦想奋斗的三位年轻人。她们用生动鬼马的画风,结合原创人物阿肥、阿米和阿露,为大家呈现骑楼大街行业经营场景和广州生活故事。

miao9

插画师,爱画画、爱骑楼,记录分享所见骑楼的现状和故事,让骑楼在云端,在时间的齿轮中,让骑楼与本土记忆意象堆砌融合,本次miao9用天马行空展现骑楼古老中的有趣,充满浪漫情怀!

之前几期杂志曾介绍过部分模型,大力搬屋机就是其中之一,这台搬屋机力大无穷,用来搬屋力大无穷,它可以完好无损的保护好骑楼,还能大家一起搬!一起将“骑楼精神”发挥下去!

当日展出骑楼模型形态各异,故事各异,远看骑楼其外观整体令人叹为观止,走近仔细观察,细节的可爱又会令人流连忘返!

自家制露台,古色古香中,点点青苔衬托下,模型师们讲述着他们的骑楼故事……

望骑楼

展览当日,除了之前介绍的骑楼模型外,当然少不了最神秘、最庞大的骑楼街景以及一众新奇又好玩的骑楼作品,不管是科幻类、神话类亦或是写实派的骑楼模型,在这次的骑楼展中都一一为你奉上。事不宜迟,我们一起来围观吧!

在本次展览中,除了模型师自己的独立创作以外,还有三大作品是模型师们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的,进入展馆中心最先引起小编注意的是一款名为“蒸蒸日上”的骑楼模型,以童年的“秘密基地”作为概念发想,以怀旧和蒸汽朋克的风格构建作品,加上具有广州饮食文化特征的“蒸笼”,以缤纷的色彩插画作为背景,与丰富的细节展现出和作品题目相辉映的“蒸蒸日上”之感!充满朝气!

而在中心区的另一边则呈现出一片新天地,以“局”为概念,用80后经典回忆中的robert对阵骑楼,展现出“棋局”之感,这是城市保育中的“博弈”,亦是一种对话,或许是“拆”与“被拆”之间的对峙,但更多的是希望能够“拆掂个局”(粤语“解决问题”之意)。

最后亦是最神秘的街景,伴随着开幕,街道全景展现眼前。短街名为“定格”,展现静止的街道,还原古时的骑楼,以沙漏寓意时间的流逝。而另一边的长街是“辉映”,反映的是城市的现状,展现着骑楼与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恰与窗外街道的景色交相辉映,形成互动。

除了三大主场景之外,还有很多有趣、充满故事的骑楼模型,比如说来自两位佛山模型师创作的“架空荔枝湾”,就为我们展现了广佛文化的交融,在荔枝湾的风情里我们可以看到佛山情怀。同时,亦充分讲明了城市文化是相通的,是共生的。

如果你喜欢神话,喜欢古老的传说,那么模型佬的骑楼作品就绝对不要错过啦。故事中的骑楼承载着几代人的故事,当然还有骑楼坐落的山峦,彼此之间是一种融合,当某日骑楼的人民面临拆迁的命运时,山峦化作一股保护的力量拯救骑楼中的住户,展现坚强的精神。

在开幕当日,有一座模型非常迅速地吸引了小编的注意,作品名称与本次展览不谋而合,正是“骑楼叁·零”,L鬼利用模型展现心目中未来骑楼的形态,在还原民间小智慧的同时,展现更丰富的细节,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窗户,骑楼楼顶的瓜棚加上一些光怪陆离的想法表达内心所想,童心未泯的表现搭配小蒸笼有趣又令人印象深刻

篇10:民主党派人士调研我镇骑楼文化

近日,民盟湛江参政议政工作部部长、湛江师范学院生物技术系教授袁红旭,民盟湛江参政议政工作部副部长、湛江师范学院博雅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蒋金晖一行来我镇参观调研骑楼文化。民盟安铺支部主委、安铺中学老师莫佐等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东大、西大、中大、南大、瑞南五条老街,对老街骑楼的现存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当看到老街里有大量保存较好的骑楼群时,调研组专家都感到比较激动和欣慰,袁红旭教授表示,安铺镇作为一座数百年历史的古镇,其拥有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安铺八音、骑楼、白戏、饮食等,其中安铺骑楼又是这些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一大特色。蒋金晖教授说,骑楼是中国南方传统文化和西方建筑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都有这样的建筑,安铺城区具有这样多的骑楼群实在是安铺人的荣幸。

调研组专家认为,安铺骑楼虽然数量较多,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骑楼用红砖、木板、红瓦等建成,大多损毁比较严重,应该及时加强保护,避免骑楼建筑再遭到破坏。针对下一步如何保护好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调研组提出几条具体措施:1.申请列入市级保护文物;

2.限制个人对骑楼的随意改造;3.借鉴广西北海、广州上下

篇11:骑楼观后感

一,广州骑楼的建筑特色。

1、骑楼建筑的平面特点和立面造型特征: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

在立面造型上,广州骑楼的总体风格可用中西合璧来概括,一般分为三部分:廊部、楼部、楼顶。廊部以梁柱式为多,也有少数为券柱式。梁柱式由横梁和柱式组成,带明显中西合璧的痕迹。其净高一般为4-6米,也有的高达8米。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楼身,一般为住宅。楼身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临街墙面的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西方的建筑装饰风格,加上多道腰线与线脚的融会贯通,使墙面层次清晰,富有变化。色彩则以当地盛产的贝灰的白色和调加的米黄色为主,色调淡雅,清新和谐,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骑楼楼顶建有山花和女儿墙。山花是在立面上的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是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上以上的位置。女儿墙图案相对简单,主要强调实用性。

2、广州骑楼建筑的分类:骑楼建筑总的立面造型特征为“中西合璧”,主要有中国传统式,以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还有零星保存;古罗马券廊式,以新亚大酒店为代表;仿哥特式,以爱群大厦为代表;仿巴洛克式,龙津西路有存;南洋式,万福路有存;现代式,以越华路的广州大厦为代表等六种形式。

二,广州骑楼建筑的审美心理结构分析。

(一)关于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美学研究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英国经验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曾试图用“内在的眼睛”或“内在的感官”来解开审美心理之谜。至现当代,人们普遍形成共识是:主体在对对象感知时,已事先具有一定的心理结构。建筑审美活动的实践表明,在建筑审美活动

开始时,审美主体绝不可能以一个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审美对象的审美信息,而是用事先具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去主动地接受审美信息,关注建筑的审美属性。也就是说审美心理结构决定着主体对客体审美属性的选择、发现、感知和评价。

必须指出的是建筑审美心理结构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建筑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并随着建筑审美活动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审美心理结构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又有着新的延续。

对广州骑楼建筑的审美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骑楼建筑的萌芽、发展、壮大虽然来源于它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体现出对自然、社会和人文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骑楼建筑的形成,有着先在的审美心理结构基础,表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二)骑楼建筑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

1、审美心理结构的时代性特征。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西方古典建筑的输入和演化。广州骑楼建筑的出现就是以这种大文化为历史背景,从而表现出审美心理的时代性特征。

首先,在它的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广州骑楼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竹筒屋,具有中式平面的特征。而其立面造型,又结合了西方建筑的特色,从而表现出近代广州所特有的中西合璧审美形态。其次在建筑结构和材料上,骑楼建筑从最早的木结构到较为现代的混合结构,再到钢筋砼结构;从传统的一层高度到多层高度;同时过去的坡屋顶改为平顶,并设有天台,中西方的建筑文化就在一个个的建筑实体中融合。另外近代广州的经济发展更是推波逐浪,骑楼的建筑模式是不断完善自身的商住合一经营模式的结果。应该说骑楼的建筑模式是时代审美心理的必然结果。

2、审美心理结构的民族性特征。特定的民族有其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黑格尔曾经谈到: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到一切都是亲切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国人有“闻铁路而心惊,睹电杆而泪下”的经历。也就是说当一种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侵入时,人们对外来文化不可避免的会有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试期,在冲撞中不断磨合。比如近代广州的十三夷馆,据日本学者松本忠雄在《广东的行商与夷馆》记载:“广东夷馆位于广州诚郊外,据说在城墙西南约2米距离之外。在光顶,从来不让外国人自

由居住,宋代曾为阿拉伯人在府城之南、珠江之北建蕃坊作为居留地,„明代的怀远站与宋代的蕃坊差不多在同一位置,而清代的夷馆也在其故址上。夷馆位置在广东城郊外,珠江之北岸,南面隔江面对河南,东以河沟为界,东西约300米,南北约155米,北面邻接十三行街。”由此可见,对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的排斥在广州也由来以久。广州十三夷馆的选址建筑与建筑审美心理的民族差异性无不相关。广州的骑楼建筑同样表现出这样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审美模式,它既不同于广州传统建筑,又相异于西方古典建筑。其设计上是在中国人可以接受的意义上带有更多的西方建筑特色,或是西方人可以接受的意义上带有更多的中国建筑特色。这种中西合璧的折中方式无一不表现出近代广州的审美心理在面对西方文化入侵时的民族性精神。即虽然文化的开放要求不同社会的多种交流,但万变不离其宗,近代广州根深地固的民族性却依然在建筑的实物上有所保留。

3、审美心理结构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地理气候的缘故,岭南建筑讲究通透。这种通透在岭南园林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园林中的亭榭廊桥呈开放状态,没有围合。广州的特色建筑如西关大屋和竹筒屋在设计中也强调了通透,在平面设计上呈现一贯到底之势,屋内的分隔有别于北方等地的土、泥,而是木板和玻璃窗的组合,既用于采光又增加通风效果。建筑屋的空间高度高,一般4米左右,进深长,有时达30米,屋内设有天井,这种高空间、深进深、小天井有利建筑内形成微循环。

而广州的骑楼不仅保留传统建筑的地域特点,更结合了西方的廊柱和立面。西方的传统建筑由于多取质石料,所以一般厚实坚固,气势庞大,体态轻盈者并不多见。特别是西方的教堂更是围实严密,内部空间较小,采光迷离,以突出神秘感。对西方的建筑文化,广州骑楼并没有全盘吸收,其审美心理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体现在骑楼对西方的廊柱和立面的选用上,廊柱的使用用以采光和降温,传统竹筒屋墙身是不开窗的,主要采光是从屋的正面和天井,而廊柱一般净高4—5米,多的有6米,使得光线充分进入屋内;另外炎热的空气经由廊部进入屋内,也达到降温的目的;在立面的选用上,除了各种装饰风格之外,西式建筑的凹阳台也被广泛的借鉴,这种凹阳台的运用增强了室内与室外的联系,满足通透需求。

三、审美心理结构的现实意义。

辨证唯物主义曾经说过,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其中内因起着决定作用。

上一篇:重出武打江湖750字作文下一篇:某油库争创模范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