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

2022-08-11

第一篇: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

海拔对离心泵吸入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

离心泵广泛应用于各种油料的输送,约占泵总量的70%~80%。在高原环境下,大气压力随海拔的提升不断降低,离心泵吸入口压力相应减小,吸入能力下降影响泵正常工作,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定量分析离心泵在不同海拔下的工作性能及变化规律,应进行实地实验,然而实地实验受场地等因素限制,设备展开、调试及撤收等较为困难,难以实施。因此,本文利用海拔与大气压力之间的关系,采用模拟的方法对离心泵在不同海拔下的工作性能进行实验研究。

1实验装置及方法

1.1实验装置

1.1.1泵

实验中使用的泵主要是离心泵和真空泵。离心泵为非自吸式,由发动机驱动,为实验研究对象;真空泵是水环式,由电动机驱动,用来对真空罐抽真空。

1.1.2含气率测试仪

为准确快速地监测、采集实验数据,采用了含气率测试仪。该测试仪基于电容探测法设计而成,其基本原理是在管路上布置电容器,电容值的大小与气液混合物的介电常数以及探针与液体接触的长度有关。当探针与被测流体接触长度发生变化,其输出电容值也发生变化,通过测量输出的电容值可推算出混合物的比率。含气率测试仪主要包括电容传感器和电容电压转换电路两大部分。电容传感器的两极由2根涂有聚四氟乙烯涂层的探针钢丝制成。电容电压转换电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电容电压转换部分,采用CAV424芯片将电容转化为标准电压信号,可输出1~4 V标准电压;二是放大电路,采用AM401将前面的输出信号放大,提高采集系统的分辨率。

1.1.3真空罐

真空罐是实验中控制泵吸入口真空度的重要设备,由Q235-B型钢焊接而成,高3 m,直径1.35 m,容积4.3 m3,净重1 584 kg,设计温度0 ℃,设计压力1.1 MPa,耐压实验压力1.38 MPa,最高允许工作压力1.05 MPa。罐身配备有真空表及液位计,真空表的测量范围为0~0.09 MPa,测量精度0.001 MPa;液位计最高液位为3 m,精度0.1 m。

1.2实验流程

离心泵进出口管线通过DN100钢管与真空罐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实验时,将管路及离心泵内充满清水,真空罐内注入约3/4的清水,实测水温32~34 ℃。首先利用真空泵对真空罐抽真空,通过蝶阀的开关控制真空管路与真空罐的互通,通过真空表的读数来确定真空罐内的气压值,待真空罐内气压达到指定数值时,关闭蝶阀。通过控制真空度来模拟不同海拔下的大气压力,实现离心泵吸入口压力的调整,进而实现泵高原吸入性能模拟实验。

1.3 实验方法

地理学中将平均海拔超过1 000 m的广袤地区称为高原。机械设备通常将海拔2 500 m作为正常使用的分界点。为了能够准确对比离心泵吸入性能的变化规律,本文选取海拔0,1 500,2 000,2 500,3 000 m作为实验点。由表2可见,海拔每升高500 m,对应真空度约上升0.005 MPa。对应本文选取的海拔,真空罐内的真空度依次增大0,0.015,0.02,0.025,0.03 MPa。

由于真空度高于0.025 MPa、发动机转速超过1 600 r/min后,泵机组出现了剧烈抖动现象,为避免继续升速后损坏实验设备,各海拔下均选取泵机组发动机转速为1 100,1 200,1 300,1 400,1 500,1 600 r/min进行实验。泵由发动机经过增速器驱动运行,增速比为1.52,对应的泵转速为1 672,1 824,1 976,2 128,2 280,2 432 r/min,在各转速下测试泵入口持液率数据。

实验按照GB/T 3216—2005《回转动力泵 水力性能验收试验1级和2级》[13]、GB/T 18149—2000《离心泵、混流泵和轴流泵水力性能试验规范 精密级》[14]和GB/T 13929—1992《水环真空泵和水环压缩机试验方法》[15]等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

2实验结果

按照上述方法开展实验,获取离心泵在不同海拔和转速下的泵吸入口持液率曲线。因持液率曲线较多且规律类似,本文只列出各海拔下泵转速为1 824和2 280 r/min时的持液率数据,并以海拔0 m、泵转速2 280 r/min时的持液率数据曲线为例对实验过程进行说明。700 s时发动机挂泵,因泵入口流体被吸走且后续流体未能及时补充,此时泵吸入口流体含量迅速降低,所以瞬间泵吸入口处气体含量急剧增大,而后随着管内流体的不断流动补充至泵吸入口处,持液率慢慢回升直至基本稳定于一固定值。2 250 s时,发动机与泵连接断开,泵吸入口持液率上升,因泵停止运转,而后续流体仍然继续流动,泵吸入口管线内瞬间充满流体,造成吸入口持液率大幅上升,而后随着流体流速的下降,持液率数值恢复至实验初始状态。

3数据分析

整理泵在不同海拔和转速下含气率测试仪输出的电压值 β ,计算泵吸入口持液率 α 和泵吸入口持液率变化率 γ ,得到泵在不同真空度下的持液率变化规律。

离心泵吸入口持液率 α 和持液率变化率 γ 的数值可以发现,泵吸入口的持液率符合以下规律:①不同海拔、相同转速下,泵的持液率随海拔的提升不断降低,即海拔越高,泵吸入口的持液率越低,海拔每升高500 m,泵吸入口持液率下降2%~5%;②相同海拔、不同转速下,泵的持液率随转速提高呈降低趋势,即泵的转速越高,泵吸入口持液率越低。

泵转速不变,海拔升高时,因大气压力 P 降低,而高差 Z 与动能 0.5ρv入2均不变,导致离心泵吸入口压力 P入降低,离心泵的吸入能力下降,泵吸入口持液率降低。海拔不变,泵转速升高时,泵吸入口流体流速升高,流体动能升高,若要继续保持方程两端平衡,则吸入口压力与流体密度至少有一项需要减小;若吸入口压力降低,则与第一种情况相同;若流体密度减小,则说明液体内混入气体,即吸入口持液率降低。

4结论

 

 通过一系列不同海拔和转速下泵高原吸入性能模拟实验,获取了离心泵在不同海拔和转速下泵吸入口持液率,生成了泵的持液率变化曲线,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海拔、相同转速下,泵的持液率随海拔的提升不断降低,即海拔越高,泵吸入口持液率越低,海拔高度每升高500 m,泵吸入口持液率下降2%~5%;

2)相同海拔、不同转速下,泵的持液率随转速提高呈降低趋势,即泵的转速越高,泵吸入口持液率越低;

3)随着泵吸入口持液率降低,泵内吸入气体增加,泵内流体流动状态不稳定,泵出入口压力及流量波动剧烈,泵机组工作状态趋于不稳定。

第二篇:作条例果洛藏族自治州藏语言文字工

果洛藏族自治州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1993年4月24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1993年7月17日青海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2009年4月23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改通过 2009年7月31日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促进自治州藏语言文字(以下简称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果洛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州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依法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条 藏语文是自治州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是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要语言文字。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司法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通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可以以藏语文为主。

第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提倡和鼓励各民族干部职工相互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职工要学习使用藏语文,藏族干部职工在学习使用藏语文的同时,也要学习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五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加强藏语文工作的领导,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搞好藏语文的科学研究工作,继承和发扬藏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藏语文事业的繁荣发展,充分发挥藏语文在自治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将藏语文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根据古籍资源和实际工作需要,设立民族古籍抢救、保护专项资金。

第二章 藏语文的管理和翻译

第七条 自治州及各县人民政府的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本地区藏语文工作及本《条例》的贯彻实施。其工作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党的民族语文政策,检查督促国家法律、法规有关民族语文方面的规定及本条例的实施。

(二)指导、督促本地区藏语文的学习和使用;组织开展有关藏语文的各种检查、调研活动。

(三)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区藏语文工作规划、措施和具体管理办法。

(四)检查和指导本地区藏语文教学、扫盲、科研、学术研究、编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报刊音像制品、网络用文等;检查、管理并规范自治州的各级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种牌匾用字及市面社会用字。

(五)开展、推进本地区藏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及信息处理工作,监督并承担藏语文传统词语的搜集、整理、翻译、抢救和使用新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工作;检查督促已公布的藏语文新译名词术语的推广工作;审定、统一自治州地名、机关名称和产品名称等的标准译文。

(六)组织开展并承担本地区藏文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出版及藏文古籍文物的保护、收藏和抢救工作。

(七)承担州、县党政机关的主要公文、大型会议材料和有关重要资料的翻译任务;指导自治州其他同级国家机关和各部门的翻译工作。

(八)组织和管理藏语文专业人才的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工作,颁发有关证书;协同有关部门指导、参与实施本地区藏语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申报、评定工作。

(九)决定有关藏语文方面的各种奖惩,奖励和推广藏语文科研、文化成果。

(十)州藏语文工作机构指导全州藏语文工作部门的业务工作,协调藏语文工作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

第八条 自治州各级机关应当配备专(兼)职翻译、双语文秘人员,负责本部门公文和口头的翻译任务。

第九条 自治州鼓励翻译人员翻译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文学艺术及科普常识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资料,加强文化、信息交流,积极开展翻译学术活动。

第十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重视翻译工作,积极培养藏汉双语兼通的专业翻译人才。藏语文翻译工作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享受专业技术人员待遇。

第三章 藏语文的学习

第十一条 自治州内各藏文中、小学校的教材、教学用语均以藏语文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文课;民族中、小学校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加授藏语文课,并

根据需要可设立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班,使学生掌握藏汉两种语言文字。

自治州的幼儿教育应当使用藏汉双语,藏族幼儿较多的幼儿园、学前班以藏语文教学为主。

第十二条 自治州内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职业技术学校,其他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技能培训中心,根据实际需要,开设藏语文课或使用藏汉双语授课。

第十三条 自治州各级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做出长期规划,对汉族及其他民族干部职工进行藏语文培训,提高使用藏语文执行职务的能力。

第十四条 自治州使用藏文开展成人识字或扫除文盲教育,也可根据对象的自愿选择,使用汉文开展识字教育。

第十五条 自治州加强藏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从教学实际出发,对藏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性规划、师资培训、教学方法、教材开发、教学评估及现代远程教育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推动藏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第四章 藏语文的使用

第十六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司法、工商、税务、金融、交通、通信、影视等领域加强藏语文的使用。

第十七条 自治州制定发布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各类公文及各级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发至乡一级的规范性文件应当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发至牧委会及牧民群众中的各类文件、学习宣传材料以藏语文为主。

自治州各县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各乡人民政府可以使用藏文上报各类文件,收文单位应当予以接收。

第十八条 自治州制定或公布的选举文件、选民名单、选民证、代表候选人名单、选票、代表当选证书和选举委员会的印章等,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第十九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提倡使用藏语作报告,并提供汉语翻译;其他会议、集会和各种大型活动,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一般工作会议,可根据需要同时或者分别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

第二十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审判和检察活动中,同时或分别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对不会汉语文或者藏语文的诉讼参与人,应为他们提供翻译;当事人用藏语口头提出或以藏文提出起诉、上诉和申诉的,司法机关应当予以接受或者办理,不得拒绝。

第二十一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布告、公告、通告和重要文件等,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各类起诉书、判决书以及其他法律文书,根据需要同时或者分别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第二十二条 自治州各级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接待和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时,使用来信来访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进行答复和处理,工作人员不得积压和拖延自己不通晓的文字信函、批件及其他文字材料。

第二十三条 自治州内藏族公民可以用藏文填写和撰写各种申请书、志愿书、登记表、诉状书、协议书以及其它各类文书。

自治州境内的邮政、通信、金融、交通、税务、保险、消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性机构及宾馆、旅店、营业场所等的工作人员应通晓藏语,客户服务提示应当同时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客户办理业务,可以使用藏文签字。

第二十四条 自治州各级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省或外地驻州单位的文件和电子公文文头、公章、牌匾、文字标志、会标、证件、横幅、标语、网站、印有单位名称的信封、信笺以及以上部门和单位所制发的营业牌照、居民身份证、各种奖状、发票、收据、锦旗、公告、广告、宣传品等用字应当同时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第二十五条 自治州生产的商品的名称、商标、说明书,服务行业经营项目、标价等应当同时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自治州境内城镇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的名称、界牌、路标、交通标记、航运、车辆门徽、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门牌、商标及各种社会用字应当同时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第二十六条 自治州境内的地理名称、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碑文等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

自治州境内行政区划、城镇街道、开发区等进行命名、更名时,采用能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特点的藏语名称,同时使用汉文译名。

第二十七条 自治州各级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印章、文件头、牌匾、票据等用文以及境内地名、街道名、旅游景点名称和各种社会用字的译文,应当按照州民族语文翻译机构翻译或审核的规范术语,准确使用。

第二十八条 自治州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公务员、工作人员的考录、专业技术考试、考核及评定职称时,提供藏汉双文试卷,应考者可根据本人意愿任选其中一种语言文字进行笔试和面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兼通藏汉双语人员。

第二十九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提倡和鼓励科技人员和文艺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撰写论文、进行文艺创作和演出时,使用藏语文。

第三十条 自治州加强藏语文报刊、广播、电视工作,增加藏语文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和频率,开办藏语文节目固定频道,加强双语广播电视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提高编播制作水平,丰富节目内容。

自治州加强影视作品和音像制品的藏语制作、译制、配音、出版发行及介绍推广工作。

自治州加强藏语文信息交流工作及藏语文网站建设。

第三十一条 自治州各级地方国家机关要加强藏文报刊的征订。邮政部门和新华书店要做好藏语文图书、报刊的销售和发行投递工作。

州内各级图书馆、藏文学校应充实和增加藏文书籍储藏种类和范围。

第五章 藏语文的研究和保护

第三十二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加强对藏语文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藏语文的基础研究和现代藏语新名词、新术语和科学技术用语的术语标准化、规范化科学研究,提出科研规划,审定科研课题,推广或奖励科研成果及专利技术。

第三十三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的藏语文科研成果、专利和标准名词、名称等,各级人民政府、人民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都应遵照使用。

第三十四条 自治州建立藏文古籍文献及图书资料库,开展藏文古籍善本、珍本和孤本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抢救、保护好出土古籍文献或古籍文物等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治州的各级档案部门重视藏语文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保护和立卷归档工作。

第三十五条 自治州积极开展地方文史资料和史诗《格萨尔》等各类民间口头传统文化的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及保护工作。

第三十六条 自治州设立藏语文奖励基金,对学习使用藏语文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在藏语文翻译、教学、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演出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

第六章 藏语文工作队伍的建设

第三十七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人事等相关部门加强藏语文工作队伍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培养藏语文教学、翻译、记者、秘书、编辑、作家、科研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第三十八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加强对藏语文工作者的管理,有计划地进行业务考核、晋级和职称评定等工作;有计划地选送藏语文工作者到省内外高等院校及研究部门进行业务深造或考察研究,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更新知识。

第三十九条 自治州重视、稳定从事藏语文讲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的教师队伍,对能熟练使用藏语文讲授上述学科并作出优异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自治州各级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应当使用藏语文而没有使用,或妨碍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使用藏语文的,由自治州及各县藏语文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应由州县人民政府或者司法部门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由自治州及各县藏语文管理部门检查督促,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其中违反本条例第四章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可以同时撤除不规范牌匾。

第四十二条 州县藏语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州县人民政府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后颁布施行。

发布部门: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9年07月31日 实施日期:2009年07月31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三篇:海北藏族自治州法制宣传教育条例(2007年11月18日海北藏族自治州第%E5

【发布单位】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04-08 【生效日期】2008-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海北藏族自治州法制宣传教育条例

(2007年11月18日海北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2008年3月27日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2008年4月8日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 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规范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根据宪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议,结合本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公民,在本州行政区域内均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法制宣传教育,是指通过宣讲、文字、图像等形式,向公民普及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权利义务观念,培养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形成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第四条第四条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自治州、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将法制宣传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并确定相应的部门和人员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条第五条 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

自治州、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不同时期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确定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和内容,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六条第六条 法制宣传教育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市场、进工地、进宗教活动场所。

第七条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制宣传教育专项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并逐年有所增长。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法制宣传教育经费由本部门、本单位予以保障。

第八条第八条 自治州、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制宣传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决议、决定;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和计划;

(三)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本行政区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四)负责法制宣传教育的考试、考核、评比,决定或者建议实施奖惩事项;

(五)组织培训法制宣传教育骨干,组织和指导编印法制宣传教育教材,配合有关部门举办法制讲座和法律知识培训;

(六)总结、推广法制宣传教育经验;

(七)办理法制宣传教育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第九条 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当将基本的法律知识和与业务相关的法律知识列入公务员培训计划,定期培训和考核。

第十条第十条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把法律知识学习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中小学校应当聘请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法制工作经验的人员兼任法制副校长,协助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企业事业主管部门应当负责所辖企业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及考试或者考核,提高其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做好管辖区内私营企业经营者和个体工商户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其诚信守法、依法经营的自觉性。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牧区雇用人员、城镇失业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其守法从业、依法维权。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文化、新闻等部门和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应当根据当地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创新和丰富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应当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加强对企业职工、农民工、青少年、妇女等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宗教事务部门应当加强宗教教职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在法律、法规、规章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结合司法和行政执法活动,向公民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

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宣传与本行业、本部门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村(牧)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备兼职法制宣传员,负责辖区内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社会组织和法律专业人员以多种形式支持和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每年全国法制宣传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根据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安排和各自的工作职能,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法制宣传教育实行考试、考核制度。考试、考核由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公务员录用和晋升职务、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时应当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考试。

公务员的学法情况列为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任用的依据之一。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考核不合格的地区或者单位,不得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由县级以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建议授予机关撤销其荣誉称号。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对不履行本条例的规定或者在法制宣传教育考核验收中不合格的地区或者单位,由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的具体应用问题由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2014年1月13日海北藏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通过 2014年5月29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自治州行政区域范围内。

第三条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系统工程。 第四条 自治州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自治州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自治州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自治州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法制、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五条 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自治州内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第六条

自治州州、县人民政府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职责是:

(一)研究和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规划,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目标责任,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长效机制;

(二)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相结合,实行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

(三)安排部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任务,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及个人;

(五)发展民族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各民族生产生活水平;

(六)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调解处理具有民族和宗教因素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七)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八)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改善少数民族文化基础条件,挖掘少数民族特有文化资源,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九)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维护资源地群众的合法利益。

第七条 自治州州、县人民政府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民族团结进步具体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事务的法律法规,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典型和先进事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市场活动;

(二)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进行调研;

(三)加强对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维护各民族合法权益;

(四)与有关部门培养、教育民族宗教界人士,发挥民族宗教界人士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作用;

(五)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六)承担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及个人评选和其他有关事项。

第八条 自治州州、县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第九条

自治州州、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打击制造国家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第十条 自治州州、县人大常委会应当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进行检查、视察和调研,促进同级人民政府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第十一条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制。

第十二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教育和鼓励各民族干部职工群众相互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通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十三条 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注重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国家公职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妇女国家公职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自治州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培养、配备 “双语”公职人员。

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组织在招录工作人员时,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对少数民族公民给予适当照顾。 第十四条 确定每年8月为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

第十五条 各民族依照法律规定平等参与管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 第十六条 各民族应当相互尊重历史文化、语言文字、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第十七条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制造、传播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危害祖国统一的言论、信息和行为。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影视网络、商标、广告等文化载体中出现损害民族尊严、伤害民族感情的内容。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播放、收听、观看、演奏、朗诵、演唱含有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煽动民族歧视、民族仇恨等内容的节目。 第十八条 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十九条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理由挑起宗教冲突和教派纠纷。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妨碍国家教育制度、干扰司法和行政工作等破坏社会秩序的活动。

禁止传播邪教和非法传教活动。

第二十条 禁止使用带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企业名称和称谓。

第二十一条 自治州内的宾馆、饭店、车站及其他公共场所,应当向各民族群众提供同等服务。

第二十二条 自治州州、县人民政府应当落实专项工作经费,按州、县、乡、社区、村委会不同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顺利推进。 自治州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向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税务部门根据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公益性捐赠的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给予税前列支。

第二十三条 自治州州、县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各乡(镇)每3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第二十四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达标单位给予奖励。

第二十五条 自治州内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批评教育并责令改正,整改期间不得参加各级各类先进集体的评选。逾期不改正的,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通报,取消已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和达标单位资格。

(一)不按规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

(二)不按规定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目标责任制的;

(三)不及时处理、化解本系统、本单位内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矛盾和纠纷的;

(四)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

第二十六条 自治州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循私舞弊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视情节给予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村委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的,并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五篇:玉树藏族自治州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物权法》和《土地登记办法》,规范土地登记行为,维护土地交易安全,保护土地权利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结合我州土地登记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土地登记类型包括土地总登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以及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查封(预查封)登记和补(换)证登记等。

登记的土地权利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国有农用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以及其他依法设立的土地权利(以上包括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出让土地使用权)。

第三条 土地登记实行属地登记原则,即由土地所在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登记工作。

结古镇区州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省直垂管单位及其它外来驻玉树的单位或部门由玉树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登记。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和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查封登记由县人民政府批准登记。

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和其他依法设立的土地权利的登记由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登记。

跨县级行政区域使用土地的,应当向土地所跨区域各县人民政府分别申请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的前提是权属合法无争议、界址清楚、面积准确。

第四条 下列情形的土地登记,可不经申请由县国土资源局直接予以办理:

(一)因区域地址整体变更引起土地坐落或宗地号等变更的登记;

(二)依职权可以进行的注销登记;

(三)依职权可以进行的更正登记;

(四)预告登记和异议登记失效、查封登记、查封期限届满或法院解除查封的登记;

(五)其他可以依法直接予以登记的情形。

第五条 土地登记以宗地为基本单元。宗地是指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者空间。

宗地按其所处层面可分为地表宗、地下宗和地上宗。 宗地以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土地使用权划拨决定书(宗地平面界址图和横竖向界限图)、用地批准文件等相关证明材料为依据并结合实际用地情况划定。

两个以上土地权利人共同拥有一宗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为共有宗地,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第二章 土地登记程序

第六条 土地登记的一般程序为:

(一)申请;

(二)受理;

(三)审核批准;

(四)注册登记;

(五)核发、变更或注销土地权利证书。

必要时,县国土资源局可以就有关登记事项进行实地查看和公告。

第七条 土地登记申请人应当是土地权利合法来源证明中记载的土地权利人或者土地权利合法变动的当事人。

按份共有的,各土地权利人可以就拥有的相应份额分别申请土地登记。

共同共有的,土地权利人应当共同申请土地登记。 共同共有的土地因部分共有人下落不明无法申请登记的,应通过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等法定程序确定土地权利的继承人或代理人后,由继承人或代理人与其他共有人共同申请登记。

第八条 未成年人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土地使用权,应当由其监护人代为申请登记。 监护人代为申请登记的,应当提交证明监护人身份的材料;因处分被监护人土地权利申请登记的,还应当提供经过公证的为被监护人利益的书面保证。

第九条 集体土地所有权分别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申请登记。

第十条 当事人申请土地登记,应当根据不同登记事项提供以下申请材料:

(一)土地登记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自然人的身份证明,法人和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及身份证明等);

(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

(四)地籍调查表、宗地图及界址确认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成果图等地籍调查成果资料;

(五)有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的,应当提交其权属证明或依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完税或者减免税凭证;

(七)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申请人申请土地登记,应当提供原件。不能提供原件的,应当提交经有关机关、单位或相关当事人确认与原件一致的复印件。

土地登记申请人应当使用中文名称或姓名。如提供的证明文件是藏文的,应当提供经公证的中文译本。 申请人提供的登记材料中如有港、澳、台和外国的机构或者其他的境外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的,应当按规定办理公证或者认证。

第十一条 申请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应提供相邻双方签字确认的权属界线范围以及下列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

(1)实施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六十条)时确定为集体所有的证明材料;

(2)其他可依法确定为农民集体所有的相关证明材料。 因历史等原因无法提交土地权属依据的,应当提交土地权属来源和权属演变的书面报告以及具结保证书,并经乡镇、村两级盖章确认。

第十二条 可以委托代理人申请土地登记,但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和代理双方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境外申请人委托代理人申请土地登记的,其授权委托书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公证或者认证。

地籍调查由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进行,调查成果应符合地籍调查规范和数据建库要求。

第十三条 涉及多方当事人的土地登记,应当由当事人共同申请。下列情形的土地登记,可由土地权利人单方申请:

(一)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总登记和初始登记;

(二)因继承或受遗赠取得土地权利的登记;

(三)依据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等生效法律文书取得土地权利的登记。

(四)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房改房等单套房屋交付过户的土地变更登记;

(五)名称、地址、用途或其他土地登记内容变更和项目竣工验收后的变更登记;

(六)更正登记、异议登记;

(七)土地权利证书的补发或换发;

(八)其他依照法律规定可以由当事人单方申请的情形。

第十四条 土地权利人死亡的,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时,需提供经公证机构公证的有关遗产继承证明等材料。

原土地权利人在申请土地登记前死亡的,其合法的继承人申请土地登记时应提交土地权利合法来源证明、经公证机构公证的有关遗产继承证明等材料。

第十五条 对当事人提供的土地登记申请材料,县国土资源局应予以查验,并根据需要就有关登记事项以及申请登记材料中需进一步明确的其他有关事项询问申请人。需要询问的应做好询问记录。询问记录表应当经申请人签字确认,并归档保留。委托代理人申请土地登记时,询问记录表由代理人签字确认。

第十六条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登记材料存在错误,可以当场更正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应予以受理,并出具书面凭证。

在县国土资源局将登记事项记载于土地登记簿之前,申请人可以撤回土地登记申请。

第十七条 县国土资源局受理土地登记申请后,应当及时进行权属审核。必要时,应进行实地查看和公告。

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查看的,应当制作查看记录。

第十八条 办理下列土地登记的,县国土资源局应及时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公开发行的报纸或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或指定的固定场所上予以公告:

(一)土地总登记;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初始登记;

(三)依职权进行的土地注销登记;

(四)更正登记;

(五)补证登记;

(六)县国土资源局认为有必要公告的其他登记。 公告期限为15天。

申请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对公告内容有异议的,应在公告期限内向县国土资源局提出复查申请,提交复查申请书和有关证明材料。 县国土资源局收到复查申请书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复查,并将复查结果书面通知复查申请人。

复查申请人以相同的事实和理由重复申请复查的,登记机构不予受理。

第十九条 经审核符合土地登记要求,县国土资源局应及时办理注册登记,核发、变更或注销土地权利证书。

需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在核准后办理注册登记。 异议登记、预告登记、注销登记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后,申请人要求出具书面凭证的,县国土资源局应当出具书面凭证。

第二十条 对共有一宗土地的,应当为两个以上土地权利人分别填写土地权利证书。

对共同共有的,在土地证书“权利人”栏应填写全部共有权人(或用等表示,并备注说明),在记事栏中注明“共同共有”和“持证人名称”。

第二十一条 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或更正登记等,原土地权利证书应当收回而无法收回的,县国土资源局应公告废止,并在土地登记簿上注明。

第二十二条 经审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国土资源局应依法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说明理由及依据,并告知申请人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一)土地权属有争议的;

(二)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尚未处理或正在处理的;

(三)未按合同约定缴纳全部土地有偿使用费的;

(四)未能提供法律法规规定的完税或者减免税凭证的;

(五)不能提供合法有效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身份证明、其他申请材料的或申请登记的证明文件、调查资料与实地查看情况不一致的;

(六)土地权利已被依法征收、没收或收回,原权利人提出土地权利初始、变更登记申请的;

(七)其他依法不符合土地登记条件的。

第二十三条 县国土资源局应当建立统一的土地登记档案。

土地登记档案以街道(乡、镇)为单位,按街坊(村)及宗地号顺序排列。

第二十四条 县国土资源局应当自受理土地登记申请之日起20日内,办结土地登记审查手续。其中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和其他依法设立的土地权利的登记,名称、地址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等应当在15日内办结。

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经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人批准后,可以延长10日。但需要公告的,公告期限除外。

第三章 土地登记类型

第二十五条 依法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当事人应当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用地文件、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新开工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使用划拨国有土地的,还应当提供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报告。

依法以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当事人应当持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和有偿使用费缴纳凭证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出让(租赁)等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原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经依法批准转为出让、租赁或作价出资、授权经营的,当事人应当分别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合同和土地出让价款(租金)、有关税费缴纳凭证,或作价出资、授权经营等批准文件以及原土地权利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相应类型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第二十六条 依法纳入政府储备的土地需要登记的,应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储备机构可持批准的储备项目实施方案、有关批准文件等权源证明材料申请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供应已登记发证的储备土地前,应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收回土地证书;设有土地抵押权的,应先行解除,并依法办理土地抵押权注销登记。 第二十七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当事人应当持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的批准用地文件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当事人可持农用地使用合同等,申请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第二十八条 依法批准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在房屋竣工后由户主为代表持有县人民政府的批准用地文件或其他合法权属证明等材料,申请宅基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县城及乡镇规划区内的居民住宅用地应按照国有土地进行登记,不得按照宅基地登记。

第二十九条 经依法批准明确以地下或地上土地使用权进行开发建设的,当事人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用地文件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出让价款缴纳凭证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地下或地上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审批文件明确地下连同地表土地使用权开发使用的,将地下空间连同地表作为一个整体确定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登记。

第三十条 以合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权的,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应持土地权利证书、主债权债务合同、抵押合同以及相关证明材料等,申请土地抵押权登记。 以土地使用权进行反担保的,申请办理土地抵押权登记还应当提供反担保合同等材料。

土地使用权抵押按规定需经批准或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同意的,应提交有关批准文件或该集体土地所有者同意抵押的证明和同意按国家有关规定征收的证明。

同一宗地设定若干抵押权时,以抵押登记申请先后为序办理抵押登记。

第三十一条 以土地使用权设定最高额抵押的,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应持“最高额抵押合同”和“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的债权的合同”或包含上述两份合同内容的一份合同文本申请最高额抵押权登记。

办理土地使用权最高额抵押权登记的,县国土资源局应当将最高债权额、最高额抵押的期间等内容记载于土地登记簿。

第三十二条 如在同一宗地上设有多个抵押权,因某个被担保债权的数额、债务履行期限等发生变更申请抵押权变更登记的,应当提交抵押权顺位在后的抵押权人同意变更和对抵押顺位重新约定的书面文件。

第三十三条 在已经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上设立地役权和依法设立其他土地权利的,双方当事人可持土地权利证书、有关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地役权和其他土地权利初始登记。 第三十四条 依法登记的土地使用权,因下列情形发生土地权属变更的,当事人应持原土地权利证书和土地权利转移协议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一)因转让、互换、赠与、继承或者受遗赠等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二)因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投入到新的企业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三)因合并、分立、企业兼并、破产等原因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四)因企业重组、改制、资产划转等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五)因处分抵押财产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六)因依法收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其中:涉及划拨土地使用权或分割转让需经批准的,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涉及房屋产权变更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房屋产权证明或依据;

涉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的,应当提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转移的证明材料; 涉及宅基地使用权转移的,应当提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转移和受让人符合转移条件的证明或经公证的继承房屋的证明材料;

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应当提交抵押权人同意转让的书面文件、抵押登记证明书等材料。

第三十五条 因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等生效法律文书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由法律文书确定的土地权利人持生效的法律文书、协助执行通知书和原土地权利证书等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原土地权利证书无法收回的,可根据第二十一条执行。

第三十六条 因依法收回部分土地使用权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当事人应当持原土地权利证书和收回土地使用权相关证明文件等申请剩余部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因集体土地部分依法被国家征收或经依法批准土地置换、调整等引起土地所有权变更的,当事人应当持原土地权利证书和依法被征收或土地准予置换、调整的相关证明材料等,申请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

第三十七条 土地用途经依法批准发生变更的,当事人应当持原土地权利证书和有关批准文件等,申请土地用途变更登记。

土地用途变更需要重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补缴土地出让价款的,当事人还应当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第三十八条 土地权利人名称(或姓名)、地址(住所)发生变化的,当事人应当持原土地权利证书和名称(或姓名)、地址依法变更的证明材料等,申请名称、地址变更登记。

第三十九条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当事人应当持原土地权利证书和已通过建设项目土地验收的证明材料等,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房地产建设项目(包括商品房、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等)竣工后,当事人应当持原土地权利证书、有关房地产建设项目验收证明材料以及有合法依据的每套房屋的建筑面积等,以宗地内房屋基本单元为单位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因土地使用条件等其他登记内容发生变更或宗地分割、合并的,当事人应当持原土地权利证书和有关批准文件等,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第四十条 因地上建筑物、构筑物依法批准重建、改建、扩建引起已登记的内容发生变化的,当事人应当在重建、改建、扩建项目竣工后,持原土地权利证书和有关重新办理的规划、用地批准文件及土地验收证明等,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第四十一条 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和其他依法设立的土地权利内容发生变更,申请变更登记的,当事人应当提供原土地权利证书和有关变更协议及相关证明材料。 第四十二条 因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依法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或因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的生效法律文书致使原土地权利消灭,当事人未申请办理注销登记的,县国土资源局可直接予以办理注销登记。

因下列情形致使土地权利消灭的,原土地权利人应当在土地权利消灭之日起15日内持原土地权利证书及相关证明材料,申请注销登记。当事人未按规定申请注销登记的,县国土资源局可责令当事人在15日内办理;逾期不办理的,进行注销公告,公告期满后可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一)因自然灾害造成土地权利消灭的;

(二)非住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者租赁期满,应申请续期而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三)已登记的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和其他土地权利终止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注销登记的其他情形。 土地抵押期限届满,当事人未申请土地使用权抵押注销登记的,除设定抵押权的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或土地抵押权已终止的外,县国土资源局不得直接注销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

第四十三条 土地登记后,县国土资源局发现土地登记簿记载的事项确有错误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在15日内持原土地权利证书申请更正登记;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办理的,县国土资源局可启动更正登记程序,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更正土地登记簿记载的错误事项或更正(撤销)已核准的登记。

(一)当事人在申请登记时隐瞒真实情况或伪造有关证件、文件,采取欺骗手段获准登记的;

(二)依据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认定当事人对土地不拥有合法权利的;

(三)因登记工作人员疏忽造成登记不当的;

(四)认为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确实需要更正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更正登记的情形。 第四十四条 土地登记权利人认为土地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持原土地权利证书和证明登记错误的相关材料等,申请更正登记。

利害关系人认为土地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持证明登记确有错误的相关材料等,申请更正登记。

第四十五条 利害关系人申请更正登记,登记权利人同意更正的,县国土资源局审查认为更正依据充分的,可依法办理更正登记;登记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

异议登记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5日内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予以受理的,应将起诉文书和受理证明材料等提交县国土资源局进行备案。

异议登记期间,未经异议登记权利人同意,不得办理土地权利的变更登记或者设定抵押权等。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异议登记申请人或者土地登记权利人可以持相关材料申请注销异议登记:

(一)异议登记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5日内未起诉或未向登记机构提供起诉证明材料的;

(二)人民法院对异议登记申请人的起诉不予受理的;

(三)人民法院对异议登记申请人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的;

(四)人民法院对异议登记申请人的诉讼请求作出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已生效的。

异议登记失效后,异议登记申请人或者土地登记权利人未按要求申请注销异议登记的,县国土资源局可直接注销异议登记。

异议登记注销或失效后,原异议登记申请人就同一事项再次提出异议登记申请的,县国土资源局应当不予受理。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依法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约定将来某一时间获得相应土地使用权的,可以按照约定持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预告登记。

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土地使用权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第四十八条 人民法院依法查封或预查封土地权利的,县国土资源局应当根据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以及协助执行通知书、有效证件等,办理查封登记。 两个以上人民法院对同一宗土地进行查封或预查封的,县国土资源局应为首先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的人民法院办理查封或预查封登记手续,对后送达的人民法院办理轮候查封登记。

第四十九条 在处置查封土地时,查封法院对查封的土地使用权全部处理的,排序在后的轮候查封自动失效;查封法院对查封的土地使用权部分处理的,对剩余部分,排序在后的轮候查封自动转为查封。

已依法办理查封登记的,当事人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或抵押权、地役权和其他土地权利登记,县国土资源局应当不予受理。

查封、预查封期限届满或者人民法院解除查封的,查封登记失效,县国土资源局应当注销查封登记。

第五十条 土地权利证书严重污损、毁坏或记事栏记载已满的,土地登记权利人应当及时向县国土资源局提出换证申请。

土地权利证书遗失、灭失的,土地登记权利人应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刊登土地权利证书遗失、灭失声明15天后,持刊登声明、遗失、灭失原因的书面说明和承担法律责任的具结保证书等,向原县国土资源局提出补证申请。

县国土资源局受理换证、补证申请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核,补证登记应予以公告,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后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并予以换发或补发土地权利证书。 换(补)发的土地权利证书上应当注明“换(补)发”字样和原土地证号。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一条 土地登记人员实行持证上岗。

第五十二条 县国土资源局应当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土地登记的条件、程序、期限、收费标准等,方便申请人,并自觉接受监督。

第五十三条 土地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依法查询土地登记结果。

查询行为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土地登记原始资料,包括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和地籍图等可依照下列规定查询:

(一)土地权利人、取得土地权利人同意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查询其土地权利范围内的原始登记资料;

(二)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有权查询与调查、处理案件有关的原始登记资料。

查询土地登记资料,查询人应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并提出书面申请,明确查询内容和目的。 第五十四条 县国土资源局应当加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完善土地登记簿,逐步实现信息共享和异地查询。

第五十五条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县国土资源局可以组织开展土地权利证书查验,及时更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土地登记,但不得以土地权利证书查验的名义进行重复登记。

第五十六条 依法登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五十七条 发现有伪造土地权利证书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举报,由县国土资源局依法没收伪造的土地权利证书;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本细则由玉树州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未尽事宜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本细则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下一篇:公路标准化施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