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阅读答案

2024-04-13

画竹阅读答案(精选7篇)

篇1:画竹阅读答案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问: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2分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2分)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2分)”

作者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篇2:画竹阅读答案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A 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B 甚凉适也(恰好、刚好)C 无所师承(老师传授)D 置一小榻其中(放)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字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3、将下面这句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天然图画乎!

4、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

参考答案:

1.B 2.①的 它 ②在 从 3.这难道不是一幅无然的图画吗柄观察,处处皆有学问并能自学成才

篇3:画竹阅读答案

方著作画竹

作者:方干朝代:唐体裁:五律 叠叶与高节,俱从毫末生。流传千古誉,研炼十年情。

篇4:画竹阅读答案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作者:苏轼朝代: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保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

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

可怜先生,朝日照苜蓿。

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吾旧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篇5:画竹教程三字经

画墨竹,先立竿。使中锋,如写篆。中间提,两头按。节节出,断中连。

两节处,留节眼。中渐长,根梢短。只弯节,不弯竿。逆锋上,势冲天。

两竹立,分浓淡。三竿竹,交擦安。勿对节,莫排竿。忌均长,忌匀短。

间粗细,不成竿。似鼓架,最难看。

画 节

竿立定,墨半干。以隶法,把节点。醮浓墨,写弧线。两头重,当中弯。

勿太直,直则板。勿太弯,弯则软。忌节大,似套环。忌节小,似勒线。

点完节,把枝添。似草书,势连绵。行笔疾,运笔端。中锋枝,劲且圆。

拖笔枝,更挺健。墨色润,不宜干。比竿浓,比叶淡。叶着枝,枝着竿。

叶少仰,叶多弯。老枝瘦,新枝圆。内画出,名併跳,枝梢尖。

外画入,叫垛叠,枝梢圆。

墨竹叶,最为难。墨宜饱,勿滞粘。近者浓,远则淡。运指力,腕臂悬。

下笔快,莫迟缓。起笔圆,收笔尖。用力处,叶中间。用中锋,叶浑厚。

用侧锋,叶劲险。忌柳长,忌桃短。一叶仰,如弯月。二叶仰,鱼尾般。

三叶仰,如飞雁。相交错,成一片。画偃叶,三笔个。四笔分,五笔破。

疏不空,密不乱。两片叶,勿并联。三四叶,忌井川。多种竹,四时观。

杨功业四尺斗方花鸟画竹子《君子之风》

画风竹,贵势动。微风吹,凉意生。竿轻摇,枝叶动。狂来风,叶翻舞。

枝竿倾,叶枝拢。枝叶间,似有声。动不乱,层次清。

凡画竹,多为晴。画偃叶,要生动。竿明朗,叶清净。画仰叶,意向上。

笔半干,墨半浓。枝竿直,叶舒挺。结顶处,大叶封。

雨中竹,别有趣。枝竿斜,叶低垂。饱醮墨,多醮水。

淋漓处,见雄厚。大雨注,风必随。竿交互,叶乱飞。

贾宝萍四尺竖幅花鸟画梅兰竹菊《清月图》

雪中竹,姿态寒。将熟宣,揉作团。成折皱,再铺展。墨要浓,笔要干。

叶下压,空顶端。大竿斜,空上边。枝叶破,竿不全。以淡墨,染空间。

雪空出,白团团。雪正飞,将粉弹。

备注;竹---不是木本、草本,藤本;画大竿要求笔力刚健,正气磅礴。直线微带弧线,表达竿的弹性。画枝形态要求与竿成三角形。表达瘦挺。大叶小叶,长枝短枝,枝枝叶叶均以三角形丛丛配合。画面空处,皆以三角形组成。叶的传统名称很多---有横舟、偃月、片羽;两叶的叫法有;人字、娥眉,鱼尾,三叶的有;金鱼尾、燕尾、飞雁,四叶的有;落雁、惊鸦。

篇6:画竹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节叶具焉②。自蜩腹蛇蚹③以至于剑拔十寻④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⑤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⑥,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⑦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⑧而操之不熟者,平居⑨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阅读训练

一、文中用了两处比喻,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比喻义。蜩腹蛇蚹,指竹笋节节环生的形状,好像蝉腹下的条纹和蛇腹下的横鳞。剑拔,形容竹笋脱掉笋壳长成竹子,好像剑从剑鞘里拔出那样挺直。/兔起鹘h 落: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二、翻译下列句末语气词,说明其表达的语气。

1.而节叶具焉。(呀)(肯定)2.岂复有竹乎(呢)(反问)

3.少纵则逝矣(了)(感叹)4.苛政猛于虎也(啊)(判断)

三、解释加点的词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幼芽)2.岂复有竹乎(再)

3.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添加)(堆叠)

4.以追其所见(追索)

四、这则短文对你有何启示: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注释

①萌:芽。

②而节叶具焉:但节、叶都具备了。具,具备。焉,句末的语气助词。

③蜩(ti o)腹蛇蚹(f):蝉的腹部、蛇的腹下。蜩,蝉。蛇蚹,蛇的腹下。蝉的腹部是分节的,蛇的腹下分节、有鳞片,这些特征都与竹笋有些相像。这里形容竹出生的状态。

④寻:八尺。

⑤成竹:完整的竹子。

⑥急起从之,振笔直遂: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意即 急起振笔,从之、直遂,就是急忙起来挥动画笔,依照、跟随(心中的竹子形象)。遂,通 随。

⑦与可:文与可,名同,北宋梓州永泰(近四川监亭人),曾任洋州知州。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宋代画竹名师。

⑧见于中:心中有了构思。心里明白。

⑨平居:平常,平时。

今译

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是由于想法和动作内外不一,心与手不能协调一致,没有学习的过错啊。所以凡是心里明白而操作不熟练的,平常自己以为明白,可事到临头就忽然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是这样吗?

篇7:初二说明文:郑板桥画竹

清代,有一个画家叫郑板桥。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为什么他能把竹子画的那么出神入化呢?原来,郑板桥已经胸有成竹了,才开始画竹子的。

郑板桥画的《竹石图》里的竹子瘦劲孤高。就是说,竹子虽然很瘦,但却非常刚正。不信你瞧,每一株竹子都非常的瘦,但都十分劲道,还明显地画出了一节一节的竹节。

竹子不仅瘦劲孤高,着色还有浓有淡。在近处的竹子,颜色如同黑发一般,颜色是黄绿色,那就是远处的竹子。距离越远,颜色就越淡。这种颜色的错落,让欣赏的人一目了然。

郑板桥的竹子形态各异。有的顶天立地,仿佛在眺望远方,有的靠在另一根竹子上,好像在休闲地躺着,还有的躲在角落里玩捉迷藏。仿佛所有竹子都活了。

上一篇:旗舰店开业领导讲话稿下一篇:记叙文记忆深处的那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