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阅读答案

2024-04-16

渔翁阅读答案(共12篇)

篇1:渔翁阅读答案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阅读题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柳宗元谪居永州时著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写作主旨与本诗大致相同。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篇2:渔翁阅读答案

2.《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1分)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2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3分)评分标准:本题6分。答出形象特点,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答出感情,3分。

简析

篇3: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①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欸(ǎi)乃:拟声词,摇橹声。

13.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忙碌的渔翁,请逐句品读诗歌,补充下面的句子:(2分)

渔翁夜宿 ,晨起汲水,燃烧楚竹,日出 。

篇4: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

15.(3分)D

16.(4分)“反常”表现在“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本不存在因果关系;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本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就万象皆绿。这不符合生活真实。(写出其中一点,意近即可。得2分。)

篇5:渔翁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0-21题(8分)

鹊桥仙

(宋)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20.陆游《鹊桥仙》中的“渔夫”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3题(5分)

《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22.孔子年轻的时候“梦见周公”,表现了孔子怎样的理想?(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段文字的句读可以标点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谈谈你对这两种句读在表达上的差异。(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0.答案:“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都体现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4分)

21.答案:.陆词该句是通过细节正面描写(或动作描写/细描/直接描写/实写)渔夫打渔的日常生活,柳诗该句则未见渔夫,通过描写侧面描写来烘托(或景物描写/间接描写/虚写)渔夫怡然快意的生活。(4分)

22.答案:能和周公一样辅佐国君,再次实现礼乐之邦的理想。

篇6:渔翁阅读答案

赠渔翁

作者:罗隐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是非不向眼前起,

寒暑任从波上移。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

篇7:唐诗之渔翁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作品赏析】

苏轼曾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东坡题跋》)。《江雪》与《渔翁》两首诗所写,可以说是隐士的生活情趣。柳宗元在永州十年,作为被贬的司马,在政治上几乎彻底被遗弃,故能萧散自放,纵情山水,与陶渊明之隐居确有几分相似。因此,陶诗有时也就成了他写诗的范本。

篇8:写渔翁的诗词

(一)

博客往来文字留,

未知秋尽命归休。

松江呜咽渔翁送,

落叶悲声祭土丘。

(二)

博文精彩众人观,

图片幅幅呈眼前。

飒飒秋风哭护送,

篇9:渔翁的诗歌鉴赏

《渔翁》由创作,被选入。这首山水诗,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这首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这首诗与《江雪》诗一样,都是寄托诗人自己心情意趣的,不过《江雪》写的是静态,此诗却一句一个场景,连续转换,流畅活泼,生动之至。两首诗一静一动,珠联璧合,完美无缺地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应该可算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两篇杰作了。

【原文】

《渔翁》

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

①本篇作于永州。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汲:取水。

③湘:湘江之水

④楚:西山古属楚地。

⑤销:消散。

⑥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⑦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⑧无心:《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文艘簧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讲解】

在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时,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柳宗元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内心十分苦闷,于是,他往往寄情于异乡山水,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这首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而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首七言六句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 “楚”即周代诸侯国,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楚”字点明了诗人就在永州。“楚竹”即楚地(湖南)的竹子。“湘”即水名,发源于广西,流入湖南,其间径流永州。“渌”即清澈。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有一个)渔翁夜晚住在西山旁边,清晨起来汲清澈的湘水,捡拾楚竹做饭。这里,一个“夜”字和一个“晓”字,是从时间来说,诗人抓住傍晚时分和清晨两个点,是实写,从而形成了时间的跨越度,增强了诗歌时空感,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诗中的“清”字,突出地描写了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特点。在这里中,诗人不但注重了时空的营造,也为诗歌奠定了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渌。”“销”即“消散”的意思。“欸乃”拟声词,即摇桨的声音。“渌”即指水的清澈。这两句是说,烟销日出,不见渔翁的影子,只见山光明媚,河水清冽,忽而从空间传来一声摇橹的声响。上句“烟销日出不见人”中,一个“销”字用得很妙,云开雾散,日出光照,一下就把诗歌的境界提升起来。后一句不但以声音“欸乃”衬静,真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审美效果,而且暗示了上句留下的空白意义(即渔翁白天捕鱼)。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用“欸乃”的妙处。“欸乃”本是摇船发出的声响,因为上句写“不见人”,诗人用一声“欸乃”,不但间接表现了人的行为动作,而且运用声响吸引了诗人的视线,循声看去,写了山水之“渌”(清澈),可谓一举两得。这两句诗人描绘出日照中下“山水渌”的美景,表现出大自然之美,给人以舒心愉悦之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天际”即天边。这里的意思是说,回头一望,水天相接,茫茫一片,只见渔翁驾着船行到江心,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休闲的白云,好似前后相逐。前一句是从大的背景上作了整体描写,突出了渔翁,有上句虚写(听到划船的声响)进入实写(下中流)中。后一句中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诗意。诗人以景结尾,实际上就是以景结情,不但形象生动,含蓄蕴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特别是运用陶渊明的诗意,不仅表现出渔翁的自由自在的劳作生活,也表现出诗人那豁达的心境与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从而暗示了诗人对官场尔虞我诈的厌恶之情。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首诗歌是一首六句七言诗,很富有新奇的特点,历代评论家都予以评价。苏轼在《冷斋夜话》中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结尾两句,虽不比亦可。”意思是说,诗歌多了最后两句,即使没有这两句也是很好的,而多了这两句,由四句变成了六句,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我认为,造成诗歌 “不伦不类”的最后两句,不仅是诗人情感的集中表现,也体现了柳宗元诗歌的奇崛,以及“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在当时来说,也许是一种大胆的创造。

【评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因为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而被贬职,谪居永州期间。永州地处湖南和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地处荒僻,了无人烟。与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刚到永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寓居在龙兴寺。生活极端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残酷的政治迫害加上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感到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贬谪生涯的遭遇,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诗中描绘了日出前后湘江上景色的神奇变化,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独来独往的渔翁的形象,让人不禁想起《江雪》里那个在千鸟飞绝、人迹罕至、头戴斗笠、寒江独钓的渔翁的形象,虽然场景不同,但是我们都看见了看似悠闲自得的渔人,那无处排解的孤单寂寞,有几分自嘲、自况的味道。诗篇同时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坚守自己耿介人格,这样一种孤高自赏的高尚情操。“渔翁”远离尘嚣的喧哗,脱离俗世的牵绊,独自一人徜徉于山水之间。渔翁的形象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外化。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在诗人给我们展现的这样一片静美的山水形象,但是,诗人却把笔墨的重点落脚到了这个枕靠流水,以水为生的渔翁身上,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那么多形象中,为何特别注目渔翁的形象?关于“渔父”的形象早在相传为所作的《渔父》里面就曾经出现过,描写过,屈原忠信而被放逐到潇湘之间,而屈原流放之地,就是湖南的南部。时代不同,而风景依稀,面对前贤试文,三湘风物,柳宗元是否为自然的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与屈原有绝大的相似之处?是否屈原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纵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操守触发了诗人发幽谷之情?当然在《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他是作为屈原的反衬而出现的,渔父在那里是作为一个高洁放达的隐士形象。柳宗元在这里不是自比为屈原,而是自比为渔翁,我们从就完全可以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影子。“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样传统的儒家思想不可能在柳宗元的灵魂深处打上深刻的烙印。士大夫往往在人生坎坷,仕途失意后,钟情诗酒,寄情山水,在天地自然,艺术佳酿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这位渔翁的居处在“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诗人就如同这不问世事,高绝浮华的渔翁一样,沉迷在这青山碧水之中。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斑竹。这些事物在传统的诗词赋意象中虽然凄清寂寥,悲苦哀怨,却都象征着高洁,而这恰恰是诗人生命存在的价值所在。

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被贬为永州司马,曾游遍了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下了后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如果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做一个参照式的阅读,这一对照式的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一时期特有的审美印记。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朝雾亦散,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青翠的山水之间依然是宁静的,山间完全不见人的活动,更何况那夜宿在江岸高崖下的渔翁呢?正当此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声还有那渔人模糊的渔歌自山中水流中悠悠传来,人未见声先闻!然就在这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仔细寻觅,一睹高士风采容颜之时,那本已飘渺的歌声却又更加飘然远去了,于满目绿色之中消失了踪影,只留下这一派山水的纯美,静谧。诗的首联如果是虚写,那只是诗人自己打听到的或者是诗人自己的想法,那么颔联里描写的则是诗人自己面对山水时看见和听见的,虚实结合。“欸乃一声山水绿” ,是说刚从梦中醒来,从渔歌中回神时,幽人远去,寻觅者心中心中难免有一丝遗憾。但是却惊喜的发现,这山似乎更青了,这水似乎更绿了。歌声打破了早晨的宁静,增添了活泼的人的气息,使山水也从夜晚的休息状态中活了过来,激发人心对于山水风物感受的细腻。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声不闻,人更不可见,更向何处去寻觅渔翁的踪影呢?当诗人回头遥望,只见清江滚滚,渔翁已伴孤帆去,空余远影天尽头。渔翁的行踪缥缈虚无,衬托出他的超然于世。晋朝著名的山水诗人陶渊明所向往的归去后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隐居生活,在这悠然境界中再一次体现了出来。赞此诗曰:“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见《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此诗高绝之处,在于写景写人均简洁而神奇,自然成为是柳宗元的名作之一。

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沉厚的感情,这是柳宗元为文,诗独特的风貌,柳宗元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地抒写自己的心情。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所处的时代尚属盛唐诗遗脉而不同于元、白、韩、孟,其诗多写岭外风土,笔致于凄迷中寓流利之致。作为他主要的七古和五古,虽承陶潜、王孟一路,却也受到以韩孟诗派的影响,而这方面的共同渊源则是谢灵运和。柳诗“刻削”,“峻洁”,以“清峭”著称,即构思严谨,专从陶潜“峻洁”一面发展,又兼融了谢灵运和杜甫,笔法刻练中更见清淡之致。故苏轼云:“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也。”(《又论柳子厚诗》)

当然,我们很容易知道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真实情况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内心想法的一种外化,一个在作者的心目中经过的诗意的再造后展现出来的一个让人渴望却用不可及的形象。柳宗元这样的作为官僚主体的士大夫们的生活境遇在前文的表述中,都是如此的孤苦凄凉,而这些作为社会底层的渔夫劳苦大众,他们的生活怎么可能这样的富有诗意呢?这点我们可以从柳宗元在这同一时期,地点所作的《捕蛇者说》中找到明证。孤寂高洁而略带神秘色彩的渔翁生存在清丽幽静的景物里面,是诗人理想的自况,这个形象在悠然自得的清幽生活中透着孤傲的高洁自守,同时也带着那种无可摆脱的孤独寂寞的凄凉。

【点评】

这首诗起句较平,只是简单地点明了渔翁夜宿的`地点在西山。第二句却峰回斗转,奇特别致。“晓汲清湘燃楚竹”,连用两个动词,“汲”与“燃”,为诗句增添了几分动感与活力。我们仿佛感受到渔翁在一夜安眠之后的轻松与闲适。打水、烧柴做饭,这原本是日常生活中最俗常不过的事;然而由于诗句中的“清湘”、“楚竹”,却带给我们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西山在湘江边,古时围绕“湘水”本就有许多美好神奇的传说;而西山古属楚地,楚地的斑竹枝又带来一份怅惘的回忆和对一种高洁情感的追怀。因此渔翁这一无心之“宿”,却具备了如许多的雅趣。渔翁本就是一个自然的意象,是一个自然中人,靠自然为生,与自然为伴。这也暗含了诗人因贬谪的境域而产生的寄情山水的理想。“汲清湘”、“燃楚竹”,我们看到的是一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清新明朗的画面。并且这两个连续的动作还赋予了诗句一种意想之外的节奏与音韵美,使诗句流动起来,极具美感。 因为“燃楚竹”而产生了缭绕炊烟,加之清晨水面常有的水雾之气,因而渔翁的身影是隐在这烟雾之中的。等到太阳出来,烟雾消散,要寻找他时,却早已经不见人影。这就使诗句具有了些许神秘色彩。下一句可以说是全诗中最具奇趣的一句,“欸乃一声山水绿”。“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此处场景转换,我们的视线也由水雾迷蒙的江岸转到了日光初起的青山绿水中,视野开阔了。这时忽闻得水上摇橹声,或者还伴有一些歌唱,这“欸乃”一声就打破了山水的清寂,为平静的景色注入了几许活力,也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此句颇得民歌的特色,清新鲜活而又朴实无华,读来趣味盎然。“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以上诗人为我们渲染了一幅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般的情境。与自然的亲近在另一方面也是与世俗的疏离,对诗人而言当然是暗含着对官场的怨愤与失望。自古遭贬谪的诗人很多,他们或孤高傲世誓不屈服、或遁迹山林产生归隐之心,然总之是脱不开寥落与愁绪。此诗虽极力渲染一种空灵冲淡的境界,却还是隐隐流露出作者的一丝孤寂,也正是因了由宦途坎坷产生的孤寂心境才引发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人被贬的永州僻处湘南一隅,风景秀美,这对他的失意是一种慰藉,也为他寄情山水提供了现实条件。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江流滚滚,云影悠悠,这里表现出了一种旷达与超脱,可谓余音绕梁。“无心”二字可说是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而来。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关于后两句,历史上有两种不同说法,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总之,《渔翁》一诗,造语平实,设色淡雅,情致悠闲,境旷意远,确是一首淡泊入妙的好诗。

【名句】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回望时渔舟已经往下流去了,已离好远了,远远看去像在天边航行;抬头向上,只见岩石上空的白云缭绕舒展,悠闲自得互相追逐。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因官终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逝于柳州,年仅47岁。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英汉对照】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烛。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AN OLD FISHERMAN

Liu Zongyuan

An old fisherman spent the night here, under the western cliff;

He dipped up water from the pure Hsiang and made a bamboo fire;

And then, at sunrise, he went his way through the cloven mist,

With only the creak of his paddle left, in the greenness of mountain and river.

...I turn and see the waves moving as from heaven,

篇10:渔翁的故事

从前,有个老渔翁,靠打鱼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他每天只打四网,决不多打。这天,老渔翁照例去海边打鱼,他拉起第一网,只见网里躺着一头死驴,渔网也撕破了。老渔翁十分懊丧,又撒下了第二网。老渔翁拉起网,只觉得网很重。拉上岸一看,原来是个灌满了泥沙的大罐子。第三网更糟,竟全是各种各样的贝壳、破骨片。

老渔翁伤心地哭了起来。哭过之后,他撒下了最后一网。他等了好长时间,才去收网。这一网更重,老渔翁怎么也拉不动。他只好脱掉衣服,潜入水底,费了好大力气才把渔网弄上岸来。他打开网一看,里面竟是个胆形的黄铜瓶,瓶口用锡封着,上面打着苏里曼・伊本・达伍德(即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的印章。

老渔翁望着这只铜瓶,喜笑颜开,心想:它说不定可以卖10个金币呢!他抱起铜瓶摇了摇,觉得很重,里面似乎塞满了东西。他想看个究竟,于是就用小刀撬开瓶口上的锡块。突然,瓶口冒出一股青烟,直冲云天。接着,那股青烟四处弥漫,过了一会儿,又凝成一团,变成了巨大的魔鬼。魔鬼披头散发,头像个坚固的堡垒,手臂像个铁叉,还有那山洞似的大嘴,石头似的牙齿,灯笼似的眼睛,桅杆似的长腿,样子凶恶极了。老渔翁吓得全身发抖,只听魔鬼恶狠狠地说:“我要杀了你!告诉我,你希望怎样的死法?”

老渔翁说:“是我救了你的命,你为什么要杀我?”

“你听听我的故事,就明白啦!”魔鬼于是讲起了他的经历。

原来,这魔鬼是个无恶不作的天神,触犯了大圣苏里曼・伊本・达伍德。苏里曼派阿随福・伊本・白鲁海讨伐他,并把他捉住了。苏里曼劝他诡异正道,他却不答应。于是,苏里曼把他禁锢在那个铜瓶里,投进了海中。魔鬼在海里待了一个世纪。他曾发誓:“谁在这个世纪救了我,我就使他终身荣华富贵。”可是,1过去了,没有人来救他。第二个世纪开始时,他又发誓:“谁在这个世纪救了我,我就替他开发地下的宝藏。”又过了100年,还是没有人来救他。第三个世纪开始时,他再发誓:“谁在这个世纪救了我,我就满足他三个愿望。”但是,仍然没有人来救他。他在海里待了400年,最后绝望地发誓说:“谁要是再来救我,我就杀了他,不过会让他自己选择怎样死去。”

就这样,魔鬼在海里待了很久很久,没想到,老渔翁却在这个时候把他救了出来。

魔鬼讲到这里,又恶狠狠地说:“老渔翁,你现在解救了我,因此我要杀了你。告诉我吧,你希望怎样死去?”老渔翁听了魔鬼的话,害怕极了。

“我救了你的命,请你就看这点情面,饶了我吧。”老渔翁说。“正因为你救了我的命,我才要杀你啊!”魔鬼说。老渔翁再三求饶,但魔鬼始终不答应。老渔翁忽然想:他是魔鬼,我是人,我应该用人类的智慧来战胜他!老渔翁有了主意。

“凭着阿拉起誓,我来问你一件事,你必须对我说实话。”老渔翁说,“当初你是住在这个瓶子里的,但这个瓶子既容不下你的一只手,更容不下你的一条腿,怎么能容得下你庞大的身体呢?”

“你不相信当初我是住在这个瓶里的吗?”

“我没有亲眼看见,当然不能相信。”这时,魔鬼突然摇身一变,化作一缕青烟,慢慢地钻进了铜瓶。老渔翁迅速拾起锡封,把瓶口紧紧塞了起来。“告诉我吧,魔鬼,你希望怎样的死法?”老渔翁大声说,“我现在就要把你投进海里,还要告诉人们不要在这里打鱼,因为这里有个魔鬼。”

魔鬼想从瓶子里钻出来,可是,因为有盖着苏里曼印章的锡封封着瓶口,他怎么也出不来。魔鬼这才知道上了当,再三请求老渔翁放了他。“凭着安拉发誓,请你饶恕我,因为你是善良的人类。”魔鬼说,“我发誓,今后决不伤害你,而且送给你一样东西,让你发财致富。”老渔翁见魔鬼凭阿拉发过了誓,这才相信他。于是又一次揭去锡封,一缕青烟又从瓶里冒出来,一会儿又变成了魔鬼。魔鬼飞起一脚,把那铜瓶踢进了海里。“老渔翁,跟我来吧!”魔鬼哈哈大笑着,把老渔翁带到一处宽阔的山谷,山谷中有一个清澈见底的大湖。

魔鬼把老渔翁带到湖边的一块地方,让老渔翁张网捕鱼。老渔翁低头一看,只见一群白、红、蓝、黄四种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不觉大吃一惊。他把网撒开去,捕到了四条鱼,巧得很,正好是白、红、蓝、黄鱼各一条。“把这四条鱼献给国王,他会让你发财的。”魔鬼说,“你今后每天来这里打一网鱼就够了,不要贪心。现在我把你托付给安拉了。”

魔鬼说完,一跺脚,地面就裂开了,他陷了进去,不见了。老渔翁照魔鬼说的那样,把那四条鱼献给了国王。国王还是头一次看见这样的鱼,十分惊奇,也十分高兴,于是赏给了老渔翁40块金币。老渔翁觉得简直是在做梦,买了各种必须的生活物品,高高兴兴回了家。

国王命女厨师赶快做鱼吃。谁知,厨师在煎鱼的时候,厨房的墙壁突然裂开,跳出了一个美丽的女郎。她手里握着一根藤杖,只见她把藤杖往煎锅里一戳,说:“鱼啊!你还遵守原来的诺言吗?”女郎重复地问了两三次,煎锅里的鱼突然都抬起头来,回答说:“是呀,是呀!”女郎用藤杖掀翻煎锅,又回到了墙壁里,墙壁立刻合拢了。女厨师目睹这一切,吓得昏了过去。等她醒来的时候,四条鱼全都烧焦了。宰相知道这一切后,立刻派人找来老渔翁,命他再送同样的四条鱼进宫。

老渔翁又在湖里撒了一网,不多不少,正好捕了四条同样的鱼。这一次,宰相要亲眼看着厨师煎鱼。果然,宰相所看到的和厨师看到的一模一样。宰相连忙去见国王。

国王听说了这件古怪的事后,连忙说:“我要亲眼看一看。”第三天,老渔翁诚惶诚恐地送来了四条同样的鱼,国王赏给了他400块金币。然后,国王来到厨房,命令宰相亲自煎鱼给他看。宰相架好锅,刚开始煎鱼,墙壁突然裂开,从里面跳出来一个彪形黑奴。那黑奴手里握着一根绿树枝,粗声粗气地问:“鱼啊!你还遵守原来的诺言吗?”这时,锅里的鱼都抬起头来回答说:“是呀,是呀!”黑奴举起树枝,掀翻煎锅,回到墙壁里去了,而锅里的那四条鱼都被烧焦了。国王惊叹不已,命人找来老渔翁。“这种鱼是从哪里打来的?”国王问。“从城外山谷中的一个湖里打来的。”老渔翁回答。国王要去那个湖里弄个明白,于是让老渔翁带路。

他们来到湖边,只见湖里红、白、黄、蓝四种鱼游来游去。可是,国王和随从们却从未见过这个湖。“我要把湖和鱼的来历弄个明白,否则决不回宫。”国王想。国王吩咐宰相在湖边扎营,让宰相守在帐篷外,不准任何人进来。晚上,他换下朝服,佩上宝剑,趁黑夜悄悄离开营地,独自跋山涉水,在第三天早上来到了一座黑石建成的宫殿前。他觉得这里一定有什么秘密,便闯了进去。宫殿里没有人,但布置得井然有序,闪光的地毯、绣花的帷幕、院里的喷水池、池边的红金狮子......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他在门前坐下来,低头思索着。突然,他听到一声哀怨的悲叹,便霍地站了起来。

国王掀开大厅的一副帘幕,猛然看见一个青年正端坐在一张床上。那青年眉清目秀,身穿一件埃及式的金线绣花锦袍,头戴王冠,只是眉宇间挂满了愁云。他彬彬有礼地向国王回礼,接着说:“我有痼疾,不能起身迎接你,请原谅。”“别客气。”国王说,“你为什么一个人住在这里?为什么这样悲哀?”那青年忍不住伤感,眼泪顿时簌簌地流了下来。接着,他撩起衣服,让国王看他的下半身。原来,他的下半身已化成石头,只有上半身还有知觉。

国王惊呆了,十分同情地说:“我是为了打听有色鱼的来历才上这儿来的,现在看到你这个样子,真让我伤心。”

那青年却说:“我和有色鱼就有着一段离奇的遭遇啊......”

于是,青年讲起他一段奇特的经历和故事。

篇11:最会打鱼的渔翁

房东对我们说:“这里的湖不但景色美,里面的鱼还很多。对了,说起打鱼,我们村里有个渔翁最会打鱼,只要撒下网,几乎没有空网的时候。”对于这话,我们几个人全都不信——这么大的湖,绕一圈都要几十里,谁能对它哪里有鱼、哪里没鱼了如指掌?

见我们不信,房东又说:“他每天上午都会在湖上撒网,你们可以去看看。”于是,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在湖边找到了那位渔翁。

渔翁身材不高,但身上露出的部分几乎都是黝黑的、高高鼓起的肌肉,让人一看便知他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只见他熟练地遛网、拾网,然后轻飘飘地撒了出去。那渔网好像有灵性一般,刚出手时还缩成一团,到了最高点才“唰”地一下挣开网口,然后便迅速扩展成一个标准的圆形,無数个铅坠几乎同时入水。

随着渔网的收起,两条肥大的鱼儿被拉了上来,渔翁将它们收进腰上的网兜,然后沿着湖边走了十几米远,又一次遛网、拾网、再撒网……

果然,如同房东说的那样,渔翁几乎网网不空,少则一两条,多则四五条,小的一二两,大的两三斤,不到一个小时,便轻松地收获了几十斤鱼。

“您真厉害,怪不得房东说您是这里最会打鱼的人!”趁着渔翁休息时,我敬佩地对他说道。

“最会打鱼不敢说,有点经验倒是真的。”老渔翁自豪地说。

“这么说,您对这个湖里的情况都一清二楚了?”我不禁问道。

“这倒没有,我只知道一半而已。”老渔翁笑着回答。

“只知道一半?”

“我说的一半,意思是我只知道哪里有鱼、哪里没石头,至于哪里没鱼、哪里有石头,就不是我要操心的事了。就像一个好的舵手,只需要知道航线上哪里水深并且没有礁石,就足够了一样。”老渔翁继续笑着说。

最会打鱼的渔翁并不用知道整个湖底的样子,最好的舵手也不用清楚每一块礁石的位置。细想之下,为人处事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篇12:柳宗元《渔翁》赏析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的这篇《渔翁》,是一首不入律的七言古体。平仄使用较随意,用韵也依古风。首句入韵(仄韵),与二、四、六句同押入声。其中“宿”“竹”“逐”同为“屋韵”,“绿”为“沃韵”,临韵相通。可见柳宗元有意避免律句,营造一种古朴的风气。

然而,古朴的诗体却显示着“奇趣”盎然的艺术特色。苏轼《题跋·书柳子厚渔翁诗》曰:“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奇趣”二字,可谓抓住了本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一、二两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一位渔翁,晚上露宿西岩,早上起来打水生火,本为常事,无所可奇,然所汲之水为“清湘”之水,所燃之柴为“楚竹”之枝,一用“清湘”、“楚竹”二词便觉雅致新奇。更胜者还在三、四两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烟销日出”与“山水绿”本为因果,“钦乃一声”与“不见人”似有关联;然而此篇不以常法为诗,却将“不相干”的两个部分联结在一起。“烟销日出”本应见人却“不见人”,“钦乃一声”过后却忽又将目光转向青山绿水之间,陌生新奇却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正所谓“反常合道”。如若不然,将此诗改为“烟销日出山水绿,欸乃一声不见人”。诗文通畅,诗理合常,客观来说仍不失为一首好诗,但是就诗歌的新奇别趣来说却不如原作。

“欸乃一声”堪称全诗最“出彩”的地方。“欸乃”,拟声词,一说摇橹声,一说渔歌声(唐湘中棹歌有《欸乃曲》),此二说均可通,且在诗歌意境的表达方面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两方理解,趣味不同。下面,将此二解置于具体诗境来看:夜幕降临的时候,一位老渔翁撑着一叶渔舟,来到西岩露宿。清晨,天刚蒙蒙亮,渔翁就已经汲取了清澈的湘水,点燃楚竹生火做饭了。清烟薄雾散去后,晨光熹微,江面仍然一片宁静,不见人影;忽然传来了一阵摇橹声,(或:忽然哎嗨一声,传来一曲悠扬的渔歌)打破了江上的沉寂,青山绿水倏尔变得明朗起来了。

两相比较,从声音响度来说,摇橹声显然不及渔歌声。但这 “两声”最主要的区别却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距离”的远近:一声清脆的摇橹声,显然是近距离的描写,因为如果离渔船太远就听不到摇橹声了;一声悠扬的渔歌声在这里则显然是远距离的`描写,烟销日出,人已“不见”,可见渔翁已经离开西岩,而“欸乃一声”则又将人们的视线从西岩近景拉向青山绿水之间。此外, “摇橹声”给人一种缥缈静谧的感觉,船橹轻轻地划过,打碎一江湘水,响起一片水声,水声过后又将显得分外宁静;而“渔歌声”从江面传来,回荡在青山绿水之中,给人一种悠扬开阔的感觉,人们随着渔歌之声回望山水之间,心中顿觉坦荡舒畅!故从个人欣赏角度,笔者更倾向于将“欸乃一声”作渔歌解。

上一篇:315的宣传标语下一篇: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