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一体化方案

2024-04-20

电子技术一体化方案(精选8篇)

篇1:电子技术一体化方案

0引言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懂技术,会操作”见长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位居2010届失业最多的高职专业之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原则

教育部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设计,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不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1.1校企合作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认真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1.2够用为度原则专业层面的“够用为度”,不是某几门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识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以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为切入点,形成彰显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3职业性原则一方面,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指导制定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的操作规范。

1.4特色发展原则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2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以就业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专业人

篇2:电子技术一体化方案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由于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我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校原来主要采用传递一一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

2、现有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我校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常常是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例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既教理论,又教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过程展开。

3、学科本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制约了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内容及教材与教学方法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我校职业教育课程是以学科为体系。在课程内容构建以及整体结构上还是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学科体系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普遍缺乏对新教学法的适应;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新教学法需要应付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这确实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

二、电子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计划

我校电子专业教学计划中分别安排了电子整机安装实训以及电子整机理论课,而在教学安排中,带理论课的老师不带实训课,而带实训课的老师不带理论课,这样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我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准备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专业课老师不仅带理论也带实训。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让理论和实践一起进行,也就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学校以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为试点。

1、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教学计划按三年制“2+1”模式制定,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性环节。其中实践性环节实行理实一体化家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区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

2、例如《维修电工技术训练》每天六节课,四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并组织参加工具维修电工中级工技能鉴定,下一个阶段再进行四周的《无线电调试工实训》教学模块或四周的《电工实训》及两周的《电子CAD实训》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同时实践教学还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一至两名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辅助实践教学。

3、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买来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这种教学方法,将利用暑期组织电子信息部部分专业老师编写教学计划中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校本教材初步准备编写六本《通用电工电子仪表应用实训》《电工技能实训》《电子技能实训》《家用电器综合实训》《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钳工技术训练》。

4、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不仅不是理论知识丰富,还要实践技能过硬。为了切实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除了暑假送老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外,将组织老师进行技能训练并集体考取技能等级证书。

5、理实一体化教学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实训设备,我们将在本学年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添置一部分实训设备,改造实训环境,设立讲学岛。

电子信息部

篇3:电子技术一体化方案

电力轴曲混合动力系统

博世电力轴曲柴油混合动力系统已配备于全球首款量产柴油混合动力车型——标致3008Hybrid 4, 博世提供的电驱系统核心零部件包括分离式电机与双电机控制器。该混合动力系统由2.0升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及电驱系统组成, 最大输出功率147千瓦;综合了现代柴油技术与电动机技术的双重节能优势, 系统与相同动力输出的同类柴油车型相比能够额外降低35%的油耗:百公里仅耗油3.8升, 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99克。

并联式汽油混合动力系统

在配备于大众途锐Hybrid和保时捷卡宴S Hybrid两款汽油混合动力量产车型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中, 博世为其提供了Motronic控制单元、同轴式电机、单电机控制器和自调式离合器等核心零部件。在3.0升V6汽油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共同驱动下, 这两款车型实现了动力与环保的良好平衡:在保持优异动力性的同时, 百公里油耗仅8.2升, 创新的节能减排技术使其与输出等功率的V8汽油发动机相比能够额外减少40%的油耗, 并实现欧V排放标准。

安全

驾驶员辅助系统

系统通过雷达传感器、视频系统及超声波等传感装置对车辆的周围情况进行监测, 将处理后的信息提供给驾驶者, 实现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过程。首次使用的硅锗技术大幅度实现了成本优化。多功能摄像头精准探测并生成车辆行驶前方的行车图像, 并且对交通信号与路线进行识别。博世驾驶员辅助系统将应用于国内自主品牌量产车型。

第九代摩托车AB

在中国, 摩托车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据道路交通的1/4。致力于提高摩托车主动安全的博世摩托车用ABS是针对摩托车特别研发的主动安全技术, 可以有效防止摩托车车轮抱死, 显著降低翻车风险并缩短制动距离。第九代摩托车用ABS基本款体积与重量均仅为前一代产品的50%, 基本款质量仅为700克, 是当前针对摩托车的最小、最轻的防抱死制动系统。为了表彰其对于提高道路安全的贡献, 欧洲最大的汽车俱乐部——德国ADAC汽车俱乐部授予博世第九代摩托车用ABS“黄色天使”奖项。

舒适

专为中国用户开发的人机交互界面

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需要处理的系统提示、资讯信息等日益增多, 这对驾驶者与汽车之间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可靠性、明晰性和易操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世与国内高等院校及设计公司展开合作, 结合中国的美学理念, 专为中国消费者开发了人机交互界面, 将驾驶、娱乐、沟通功能进行一体化整合, 提供兼具便捷与智能化优势的驾驶体验。

侧向辅视系统

篇4:电子技术一体化方案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虽然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研究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两大部分内容,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改革方案的实施建议,通过此两大内容的阐述,研究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达到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目的。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效果较好的职业教育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应用一体化教学法具有可行性,并能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至关重要,首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能够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实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改革方案的实施建议

(1)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改革方案实施的基础,教学内容一体化就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实现教学内容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安装与调试为例,教师可以将直流稳压电源安装的步骤、技巧,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了解直流稳压电源安装的相关内容,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教学内容一体化有利于促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大纲一体化。教学大纲一体化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规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学大纲一体化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同样需要按照教学大纲一体化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首先,电子技术一体化教材的编制需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一体化的教学大纲为标准,其次,教学过程的实施也需要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大纲一体化至关重要,关系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3)教学场所一体化。教学场所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场所与实践课程学习的场所相结合,统一为一体,使教学场所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场所的一体化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学场所一体化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例如学生在理论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直接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演示,方便学生理解,由于职业院校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场所,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实践操作性很强,理论知识较为复杂难懂,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普遍较差,通过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师可以随时进行实践演示,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普通教室学习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时,其中包含较多的专业术语,学生理解困难,安装调试过程又较为复杂,教师反复讲解如何安装,调试电路,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能较差,而在一体化的教学场所中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在学生听不懂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电路安装与调试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实物形象的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实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措施主要有三点,一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二教学大纲的一体化,为教学过程的实施提供标准,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学场所能够同时进行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在学生遇到难点问题时进行实物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通过以上措施能够提高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促进改革方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葛东升.浅谈中职数控编程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4(03)

[2]王金花.对职业学校一体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山东劳动保障,2001(04)

篇5:电子技术一体化方案

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电力构成以煤电为主,因此煤炭消耗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也迅速增加。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国家对二氧化硫排放提出更加严格的标准,火电厂逐步采取脱硫措施已势在必行,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点治理对象。

目前对于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污染,国外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但是由于财力、物力有限,引进这些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都非常昂贵。我们必须结合国情和网情,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各种脱硫技术的基础上,寻求以简单、高效,既满足环保要求,又减少投资和运行费用为目标的脱硫方案。

针对东北电网所属火电厂煤质含硫量低,湿式除尘器多的特点,我们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比较,提出并论证了简易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方案,以赤峰热电厂6号炉作蓝本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该方案以炉内喷钙和尾部湿式除尘器改造为核心,在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的同时兼顾减少粉尘排放,从而达到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的目标。1 脱硫工艺比较从理论上讲,降低燃煤产生的SOx排放主要有3个途径:原煤炉前处理和净化技术;炉内燃烧中脱硫;燃烧后的烟气脱硫。燃烧前脱硫是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将煤中硫脱除,投资大、成本高,尚未推广应用。燃烧中脱硫是指燃烧与脱硫同时进行,作为最经济、最简便的工艺,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改进,正愈来愈受到重视。燃烧后的烟气脱硫被认为是运行可靠、脱硫效率最高的方法,属于比较成熟的工业化方法,但因昂贵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而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要对各种脱硫工艺进行综合评估和技术经济比较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选择时,需要参考别人经验,更需要根据本国本地情况对脱硫方案进行综合评估。表1列出了几种较成熟的脱硫技术粗略比较。从比较结果看,LIFAC工艺更为适合东北电网脱硫的实际情况和要求。2 简易脱硫除尘一体化方案2.1 东北电网火电厂概况

经过调查,东电直属火电厂有2个特点:煤质含硫量低,平均为0.68%,个别大于1%,烟气中SO2含量约为700×10-6~800×10-6,脱硫效率达到50%以上即可满足环保要求;湿式除尘器多,出口烟温较低(60~90 ℃),烟气湿度大(水分约10%~15%),除尘效率低。因此,在确定烟气脱硫方案时,既要考虑到煤质特点,又要兼顾湿式除尘器,把脱硫和除尘问题结合起来,力求全面达标,这对当前面临的老电厂环保改造问题具有实际意义。表1脱硫技术综合比较脱硫方案湿法烟气脱硫喷雾干燥法循环流化床

干法烟气脱硫炉内喷钙/尾部

增湿(LIFAC)装置占电站总投资/%12~2515126~8脱硫效率/%Ca/S=1.5Ca/S=1.5~

篇6:电子技术一体化方案

孟繁增,刘龙江,修学强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302)

摘要:本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介绍了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流程和主要内容,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与动态调整的操作办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

0 引言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懂技术,会操作”见长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位居2010届失业最多的高职专业之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原则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不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1)校企合作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认真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2)够用为度原则。专业层面的“够用为度”,不是某几门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时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以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为切入点,形成彰显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职业性原则。一方面,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指导制定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的操作规范。

(4)特色发展原则。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图1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如图1所示。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组建校企合作开发团队;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等主要内容的职业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运行与评估反馈,实现不断更新和优化。整个开发流程紧紧围绕“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一核心来进行,并形成过程开放、流程封闭的信息反馈系统,动态调整,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内容

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组建开发团队、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运行、评估与优化等内容。下面就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3.1 组建开发团队

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专业开发团队,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则为高素质开发团队的顺利组建提供了机制保障。我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优质人力资源整合的合力,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机电工程学院自陕西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西安科技大学等单位聘请11位企业专家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聘请校外兼任教师4人,组成了17人开发团队。其中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5人,3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

3.2 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调研、企业调研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人才供求状况、企业组织架构和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我院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与专题研讨等方式,主要对西安东风仪表厂、中国航天科技○六七基地165研究所、宝鸡秦川机床厂等7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陕西作为一个国防工业大省,国防科技工业中的兵器、电子、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行业普遍缺乏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大量使用的特种设备及专用生产线,对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发组依据调研数据,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调整专业方向,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专业定位为“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能互补”,确定了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和维修为专业核心岗位,以自动生产线运行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与技术改造为专业扩展岗位的职业岗位群。

3.3 进行职业分析

专业开发组依据专业特色和职业岗位群分析结果,确定了32项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1)专业特色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等几种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为一体的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也对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如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评价与监控等提出了更加复合的要求。

(2)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3)行动领域分析。行动领域分析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和难易程度归类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模型,梳理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形成职业行动能力分析表。

3.4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借鉴和扬弃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为课程开发方法、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的载体、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来加以实施的一种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其开发思路是:从调研实际工作任务集合到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再到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集合。通过工作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并排序等步骤加以开发实施。

3.4.1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共建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和专业特色,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3.4.2 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先进制造业的工程特点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依托军工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共建,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①依托以船舶第872厂为核心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在校内外三年不断线全过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②依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将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维修电工职业资格鉴定贯穿于教学过程,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③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即文化素质培养、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由浅至深、由单项到综合进行科学排列,形成“递进式”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图2 “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3.4.3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和基本结构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之不局限于狭隘、单一工种的特定岗位上,而是综合考虑适岗、应变、创新、发展的职业行动综合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能与岗位和市场需求互动,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双证融合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图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3.4.4 教学模式分析

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吸收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倡导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学中按照“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具备课程相应的职业能力。其次,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图4 融“教、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3.5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整个开发工作的整理、融合环节,要按照规范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要求进行编制。其中,学习领域课程的“排列组合”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院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岗位职业能力,制定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了3部配套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创新了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5.1 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招生对象与学习期限、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工作过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教学进度安排、课程描述、教学条件、毕业条件(学籍管理与毕业标准)、学分替代、编制说明等12个部分。

3.5.2 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和主要指标

依据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公共拓展学习领域和素质教育拓展领域等六个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及“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

年”等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讲授课时为1537学时,实践课时为1342学时;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所占比重约为20%,专业基本学习领域和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约所占70%;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约占10%;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课内总共146学分,公共拓展学习领域、素质教育拓展领域、军训合计16学分。

3.6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与动态调整

3.6.1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

(1)整体评价。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回答教什么、怎么教和按照什么顺序教等三个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构建了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设置了什么课程?为了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实施组建了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了什么样的实习实训条件,采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等评价指标。

(2)分项评价。①依据与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制定方案的依据、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个人职业发展、培养模式等评价指标;②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对目标的支撑作用、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完整性、对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支撑作用、职业素质结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证书对职业能力的体现度等评价指标;③课程与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时设置、课序设置、核心骨干课程定性、核心骨干课程描述、课程考核要求、毕业条件、学分替代等评价指标;④实施与管理。主要包括实习实训条件支撑、师资配备与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方案等评价指标。

3.6.2 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

根据PDCA循环程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需要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控制下,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顺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管理。在有序的循环运行过程中,依据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过程中,周而复始,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完善实训教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语

近年来,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改革践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已从宏观开发层面深入到了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项目开发及课业设计层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一个开放的循环反馈系统,需要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教学队伍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需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使所建立的课程体系真正符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2009.[2]郝秀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系列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3.[3]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4]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SGH0903022)作者简介:

姓名:孟繁增,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04,籍贯:河北任丘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建筑与热能工程学院 院长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职业技术教育

姓名:刘龙江,性别:男,出生年月:1970.11,籍贯:陕西户县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机电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机电系统控制、职业技术教育

姓名:修学强,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11,籍贯:河南南阳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机电工程学院 院长

篇7:一体化工作方案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中统计局需要做的工作:

(一)按照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的方案要求,成立一体化住户调查领导小组,制定调查方案、宣传、工作计划等;

(二)组织开展一体化住户调查宣传工作,利用一封信、宣传标语等形式宣传一体化住户调查;

(三)对抽中小区绘制小区图、核实调查小区住宅样本框、开展摸底调查,抽选和落实经常性调查户;

(四)组织实施调查,选聘和培训调查员,采集各项问卷调查数据,开展经常性记账户的抽选并实施试记账;

(五)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包括整理、审核、录入摸底调查表、开户表、试记账数据等,并对数据进行审核、核实。

具体工作时间及步骤安排:

1、2012年9月20日,完成并上报抽中的10个调查小区的核实工作。24号去省里培训之前,组织招聘、培训辅助调查员,绘制调查小区图,并将小区图中的建筑物过录到“建筑物清查表”上;

2、2012年9月28日前,完成调查小区摸底调查、调查住宅和住户的抽选,3、2012年10月10日之前,组织调查人员入户,逐户填写抽中调查小区所有住宅摸底表(M),审核摸底表,整理小区抽样框,县级录入生成小区住宅名录表。

4、2012年10月12日前,将小区图、建筑物清查表、摸底表、住宅名录库表四个电子文件通过FTP上报省调查队。

5、2012年10月22日前,省调查总队对上报的四个电子文

件进行审核,反馈结果。县统计局利用省下发的抽样小工具进行抽样(即调查住宅抽选),将结果上报省总队审核。

6、2012年10月25日前,经省调查总队审核确认抽样结果后,县落实抽中的调查住宅和调查户,组织开户工作。对调查户上门逐户填写“问卷A和问卷B”,收集开户信息。将最终落实好的调查户开户信息(电子版)通过FTP上报省调查总队。所有的工作要在11月份之前完成。

7、2012年11月1日-30日,组织新调查户试记账。8、2012年12月1日,调查户正式开始记账。调查周期为2012年12月1日-2013年11月30日。

一季度:2012年12月—2013年2月 二季度:2013年3月—2013年5月 三季度:2013年6月—2013年8月 四季度:2013年9月—2013年11月

固镇县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领导小组

为确保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加强对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领导,成立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县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

组长:刘仲平副组长:齐丽华马万双成员:崔海峰宣艳

领导小组设在办公室,负责全县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工作的日常事务。

篇8:电子政务一体化机房的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机房是网络稳定、顺畅、快速运行的保障, 而稳定、顺畅、快速的网络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基本保障。机房的设计是一项系统性比较强的工作, 要综合考虑服务器运行的各方面需求和特点。

首先是要保障温度、湿度的调节, 服务器在运行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尤其是比较大型的服务器。因此在设计机房的时候要考虑机房的温湿度调节系统, 安装机房专用空调, 如果服务器的温度无法降低将导致服务器的运转速度变慢, 严重的甚至损坏系统, 导致服务器系统瘫痪。同时, 湿度也对机房内设备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其次是考虑机房的清洁度, 灰尘和水是计算机的两大天敌, 比如说水侵入了主板或者一些电路板就可能导致短路, 最终烧毁主板。而灰尘侵入太多到计算机硬件系统中也会导致电路不通畅, 尤其是硬件系统的风扇, 如CPU风扇进入太多灰尘就会影响风扇的转速, 转速降低后会使CPU温度升高, 影响服务器性能。除此之外, 电子政务机房的设计还要考虑防火防雷、电磁场干扰、噪音污染、电源质量等等, 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充分结合各装修知识、配电知识、空调工程、设备监控工程、消防、闭路电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体系, 才能建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的电子政务一体化机房。

关于电子政务一体化机房的建设, 我国目前也出台了很多设计规范标准, 比如《电子电子政务机房设计规范》、《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电子政务机房用活动地板的技术要求》、《低压配电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通信用配电设备》、《电信机房空调维护规程》、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规范》等等。总而言之, 电子政务一体化机房设计要考虑各个方面以提高机房的通用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可维护性、扩充性、智能化等性能。

2 电子政务一体化机房建设

由于不同区域的政府机构规模大小不同, 所要建设的电子政务机房规模也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可以将它们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电子政务机房。但无论是哪种规模大小, 它的系统构架都一样, 都是由低压配电系统、UPS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和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四个部分构成, 只是各设备会随着机房规模大小而作相应的调整。

(1) 低压配电系统, 在小型电子政务机房中的配电低压系统一般都只需设计输入低压配电柜和UPS输出配电两个部分;而在中型电子政务机房中的配电低压系统则对系统开关、监控、无功功率补偿柜、液晶显示单元以及低压配电系统尺寸都做了相应的规定, 以此来保证机房电力能得到可靠、高品质的电力供应, 开关的通断、电能利用率都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大型电子政务机房中的配电低压系统则具有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机房使用的配电低压系统开关必须全部使ABB开关, 传输的电流不同, 还需在ABB开关设计相应的ABB框架断路器Emax、ABB Isomax S系列塑壳断路器、ABB微断器S250系列等等, 要在那些比较重要的开关处设计监控输出;其次是无功功率补偿柜采用ABB原装功率因数测量、控制器RVC, 以提高对功率的控制度和测量准确度, 要为负载提供完善的配置, 包括电源监控系统、双屏蔽隔离变压器和配电开关等等, 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安装, 以减少噪音、保障服务器等负载安全可靠及稳定工作, 还要在中低压电力系统中选择液晶显示单元TEMC。

(2) UPS系统, UPS系统主要是为了保证服务器的供电不会间断, 尤其是在打雷致使电力系统受到损毁或者停电的时候, UPS供电可以避免突然的停电造成终端上正在运行的程序不会立即中断, 操作数据可以及时的保存。因此, UPS系统在电子政务机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UPS系统设计中主要考虑选择不同容量和类型的电池, UPS的容量可根据机房内设备总容量, 另加30%的安全容量来计算, 如考虑今后系统的扩容, 其容量也应计算在内。目前, 电子政务中心电源发生的事故大部分是出在配电回路上, 因此可以使用双母线输出UPS冗余系统来尽量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3) 空调系统, 顾名思义, 空调系统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机房的温度, 它也是机房设计的重要部分。空调系统的设计主要是考虑空调安装的位置、数量和空调的功率, 而这些因素又主要根据机房的面积、服务器的布置、服务器数量和功率等等。机房空调冷却系统容量的计算:总安全量= (设备散热量+环境散热量) ×130% (未包括未来扩充的设备容量) , 环境散热量, 可简单地以每平米600BTH/h预估 (不含操作员) , 所需冷气量=总安全量BTH/h÷8500BTH/h。通常情况下, 可以按照以往建设的经验对机房所需制冷量进行预估:500W-600W/m2, 高容量机房可达800W/m2。例如面积为300m2的机房, 计算所需的制冷量约为240kw。如果购买的空调制冷量为58.4kw, 则需要5台, 另外最好再增加1台冗余机组。

(4) 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 动力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是对机房的配电设备、UPS设备、空调设备、机房的温度和湿度及其他环境情况进行监测。监控系统应采用能自动采集相关数据量, 实行检测、模拟和控制, 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发出警告, 提醒管理人员对机房进行维护的智能化系统。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简单的讲述了电子政务机房的建设原则, 机房的分类和机构建设的主要内容。电子政务机房是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保障, 因此在机房的建设中务必要按照规范进行, 保证机房稳定、高效的运行。

摘要:如今, 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其产品应用也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政府机构在日常管理和运营中便充分的利用了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进行各种数据和信息资料的管理, 为普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 这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电子政务。利用电子政务, 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企业和居民关系的管理。居民和企业可以通过门户网站进行相关信息咨询、证件办理、留言互动等等。而政府也可以将大量的信息资料实现电子化管理, 可以更好的实现政府与民众的沟通, 也帮助政府更好的进行日常管理和大众服务工作。在电子政务实施的过程中, 机房建设无疑成为了重中之重的工作, 其合理的设计是网络稳定、顺畅、快速运行的保障, 而它的设计也是一项系统性比较强的工作。

关键词:电子政务,一体化,电子政务机房

参考文献

[1]马贺.沈阳市电子政务一体化平台规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9.[1]马贺.沈阳市电子政务一体化平台规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张发盛.地级市电子政务一体化应用和服务平台的构建—以福建省龙岩市电子政务一体化应用平台为例[J].福建电脑, 2012, 05:73-75.[2]张发盛.地级市电子政务一体化应用和服务平台的构建—以福建省龙岩市电子政务一体化应用平台为例[J].福建电脑, 2012, 05:73-75.

[3]杨国才.农业农村信息化云服务平台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 2012.[3]杨国才.农业农村信息化云服务平台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4]张径.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 2012.[4]张径.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上一篇:乡社会事务办工作总结下一篇:冰与火之歌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