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砂中悟到的人生态度

2024-05-03

从紫砂中悟到的人生态度(精选3篇)

篇1:从紫砂中悟到的人生态度

从紫砂中悟到的人生态度

静,是一种生活态度,

不争,不躁,不妄动,

身可以劳累,心要淡定、宁静。

闲,是一种心态,

不计较,不比较,舍得忘记,

敢于放下,大闲之人闲其心。

几许炎凉,一处枯槁,不言红羞与绿娇。

暗自里、和着酒肴,烹着茶膏,

煮些许虚无缥缈,淡墨浅骚。

悠静清浅的时光里,提一杆枯瘦墨笔,

书一阕婉诗隽词,煮字为茶,以文疗饥。

时而行吟在绵雨霏霏的白沙堤畔,

时而驰骋于荻花瑟瑟的迟暮江边,

任思绪醺醉,阑珊。

品摩诘一首诗,赏佛前一朵莲,

寂然,静默,让心灵入禅。

就这样,竟缓缓洇出一脉香,沁出一缕甜…

浅浅时光,几许温暖。

拥一份恬静安然,用心灵的`素笔,

轻描流年的芬芳。

听风吟起,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不染悲伤。

感谢生命里的懂得,

聆听岁月里的美好,

一路向暖,静候花开。

香痕点滴墨为姿,流水清风砚作池。

帘幕轻寒花未彻,半含朝雨海棠时。

就像暖阳 柔柔徜徉 在窗前

暖,如茶的生活

品茶

品的是茶,静的是心,

悟的是人生,涤的是灵魂。

焚香:

看的不是烟,

而是自己的心境

插花: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

淡名,淡利,无争,无夺。

一切自然,一切脱俗,

一切入幽美邈远的意境去。

方为一盏无味而至味的茶。

时间从来不回答,

生命从来不喧哗。

篇2:从紫砂中悟到的人生态度

世界上最强大的动物是什么?不是狮子,也不是老虎,而是那微不足道的蚂蚁。因为它们有着旁人可望不可及的“力量”——团结与自信。

——题记

此时,正直初夏。万里无云,太阳格外“温顺”,微风拂拂,分外惬意。

我信步在乡间小路,寻找着那无聊的“野趣”。成群结对的麦子舞动在田野间,掀起一层层麦浪,等待着人们去收获它们的结晶。而我却不屑一顾,乡间小孩觉得有趣的东西,还不如墙角孤高自赏的小花呢!

突然,我的视线被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吸引住了。定睛一看,原来是一群蚂蚁“特种兵”和一只大蜘蛛对峙呢!好家伙!那蜘蛛竟有硬币那么大!换算开来,就似一群人在对抗着尼斯湖水怪!

我颇有兴致的蹲下来当它们忠实的.“观众”。疾风骤起,掠过这一片小小的“蜘蛛角斗场”。说时迟那时快,前头的那只“蚂蚁司令”大手一挥,好像下了一个“最后的通牒”,把这只硬币大的蜘蛛列为“A级通缉犯”,身后的作战小队一拥而上。

暗潮汹涌,第一批小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上“城墙”,但立刻被粘在了蛛网上,动弹不得,有的蚂蚁死命地拿起它的利器——两只大颚,六只脚不停地来回蹿动,配合着“杀手锏”,来回舞动,想来个“快刀斩乱麻”,可无奈于这蛛丝如钢丝一般坚硬,最后却愈陷愈深,竟被粘成一团,那只蜘蛛却丝纹不动,静观其变,稳坐“中军帐”,想必它已经在冷笑吧——笑这群小生物自不量力。

风停了,周围一片安静,静得好似蚂蚁那焦躁的脚步声都能听见。只见那“司令”陷入沉思,想必是在策划“军事家的谋略”吧。哼!力量悬殊,明摆着呢!撤吧!——我暗自冷笑。

我知道什么时候派出了“通信兵”和司令互碰触觉,好像在说:“主力部队已到达,何时进攻?”

不知不觉间,我才发现我融入这场“战争”,好似眼前正放一部“好莱坞”大片!

疾风又起,扫荡着这一片不大不小的“丛林”,好似大战之前的对峙,仔细看那只”蚂蚁司令”,触角竟缺了半块!刚才还没发现啊,这应是“多年征战”留下的光荣徽章吧!而现在,又是一个大义凛然、临危不乱,触角来回晃动,仿佛在思考什么对策,士兵们也以“坚定的目光”望着蜘蛛,毫无退缩之意,仿佛大战在即。蜘蛛却仍在那“稳坐中军帐”,一幅傲然自得的样子,冷眼看着这些“小”生物,殊不知自己的咽喉已架在敌人的利刃上了。令我意想不到的的是,谈笑间,这一大队人马好像把先前的失败忘到九霄云外,不顾一切地冲向蜘蛛,踏着同伴的身体,摆脱那粘得好似“502”似的的蛛丝,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冲到蜘蛛身旁,死命地咬啊,用自己的“利颚”狠狠刺向蜘蛛后面,还喷出一种不知名的液体作掩护,好一个默契的作战队伍。蜘蛛被这一将将得措手不及,欲垂死挣扎,却身陷“狼窝”,动弹不得,八只脚来回舞动,只恨自己八只脚而蚂蚁六只脚,却毫无用武之地,只能疾呼:“悲哉!悲哉……”

我被这一场面震惊了,被它们那种团结与自信深深震撼了。想想我们这些自恃“高等动物”的我们,在部分人竟还不如这些小小的蚂蚁。社会上那些人尔虞我诈,到处充斥着假、恶、丑的气息,何以谈团结?身为学生的我们,经一次失败就颓废不振,何以谈自信?

篇3:从苏轼词管窥其人生态度

苏轼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与他从小接受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他自小就以范滂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榜样,在他十岁时其母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东汉范滂受荐于朝廷,心忧邦国,胸怀天下。后党锢之祸,范滂被小人所害,诀别之时范母对范滂说:“儿今日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得令名,复求寿考,何可得兼!”苏东坡读完此故事问母亲:“轼若为滂,母许之否?”其母答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由于自小母亲对苏轼的教育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在其年少时就已显示出了立志向范学习“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此时期的他修平齐家的思想是相当明显的,显示在其词中首先以一首出猎词《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为突出代表。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早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作此词,一种少年狂气席卷全篇,“太守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一狂也;出看时须倾城,其二狂也;猎必射虎,其三狂也,自比孙权,其四狂也,”而出猎时的场面“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其气势之迅捷;“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充分体现了其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强壮勇武的英雄气概。此时北宋朝廷正是边患频仍时期,西夏来犯。苏轼这里借云中太守杜尚再获朝廷信任,寄托自己的报国之心和立功之志,也坦露了其“兼善天下”儒家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的积极入世的胸襟。

随着苏轼人生境遇天悬地隔的转变和宦海沉浮,道家思想在其人生的思维中逐渐抬头并日益浓重,其中庄子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尤大。苏轼在其早年就读过《庄子》,但从“致君尧舜”的理想出发,他有意独尊儒术、排斥佛老。他就曾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在经历了政治打击之后,苏轼重读《庄子》就产生了心心相印的效果。

首先,苏轼接受庄子相对主义的理论,站在“道”的高度,以相对的眼光看待一切,安时处顺,一切顺其自然,培养一颗处变不惊、旷达、虚静之心,随意而安,随缘自适,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心隐”方式。他在勘破人生的玄机之后从一种高屋建瓴的角度用哲思的眼光将现实中的政治失意之悲寄托到词中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躬耕隐遁梦想的勾勒与憧憬。而在其词中心已隐而身向往隐的吟咏歌唱层出不穷。一首据考为元祐时期作品的《行香子.清夜无尘》就强烈表现了他归隐的愿望:苏轼一生总保持自己独立的政见,决不随声附和,以求升迁,生活在王安石与司马光党争的夹缝中他终身屡薄冰。到此时他对官场生活已无比地厌倦,在此词中他想说明“浮名浮利,虚苦劳神”。而万物于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然而苏轼又善于从虚幻与苦难的人生中得到心的超越与自拔,多么企慕那种“且陶陶,乐尽天真”的怡然自乐的生活,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已足矣!

其次,苏轼接受庄子“无用方为大用”的思想,超越“有用”,追求闲适悠游自在的生活。苏轼淡化生活中的苦痛哀愁,以诙谐哲性的态度对待烦恼人生。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中(《饮湖上初晴后雨》);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食荔枝》);流放海南时仍高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受佛教“四谛”、“六如”以及“万物皆幻,四大皆空”等思想的影响,基于佛教的否定人生,苏轼的人生虚幻意识与苦难意识相当深重。这在其早期已露端倪,在他的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的诗中充分体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的人生感慨,人生如雪泥指爪离合无定,聚散、祸福、凶吉、分合都只是处于人生的某一个点上,只能是人生的一个驻足,其中人生偶然无常的感慨溢于言表,迷惘、彷徨之情跃然纸上。

然而苏轼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没有一直沉溺于这样的消极逃避中,而是从苦难中奋起超拔,以一种淡泊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人生,超然物外。其在《超然台记》中曾说:“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纬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苏轼也正是以这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情怀对待宦海的沉浮与人生的挫辱,在明白了“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的前提下消解苦难,自嘲、自解、自慰。

苏轼还善于将生活中的小事进行哲理地思考以洞悉人生。其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可做明证:这首词写的虽然只是极平常的生活细节,却反映了作者胸怀开朗的一面。‘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作者这时在贬谪中,在他看来,政治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的。词里似也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起挫折的暗示。”作者在此即是借自然界之风雨暗喻人生仕途上的风雨,一开始“莫听”二子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不仅莫听,还要在风雨中“吟啸独行”表现一种旷放与闲逸,“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胸怀正是一种对宦海仕途风雨难料的轻视与消解,从而表现出一种超然旷达的胸襟,正如叶嘉莹在《苏轼词》中所云:“它将作者立身之志与超然之襟怀做了泯没无痕的最好融汇和结合。”

通观苏轼的人生,苏轼是不幸的,苏轼又是幸运的,正是一连串的仕宦打击人生挫辱塑造了我们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然而在苏轼看似悲剧的人生中苏轼并没有使自己过得悲哀而感伤,而是在兼融儒释道思想的基础上,他导向了一种人生的旷放超然,随缘自适,正确化解与对待自己人生的苦难,他以儒家作治世之具,积极入世,不忘国事,体恤民情;他以道家作修身之本,总是生活得率真天然,清虚澄净明澈无尘;他以佛家为安身之法,在落职蒙难时,随缘旷放,傲对尘寰,笑谈生死。对三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形成了苏轼具有独特个性的处世人生观。就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总结自己多难的一生时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将人生的成功期定于贬所,是对社会的最大讽刺,又是其傲世情怀和豁达旷放心胸淋漓尽致地展现。

苏轼正是以一种身居尘世而超越尘世的眼光来审视仕宦人生,站在庐山之外来识得人生的庐山真面目,面对苦难不忧、不惧,坐看天上云卷云舒,笑对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随缘旷放,最终实现了心灵的自由而达到了一种澄明之境。我想之所以千百年来我们对苏轼的研究络绎不绝,也正是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榜样,抑或是一种快乐人生的模式。人生在世祸福相依,总有逆境,苏轼的处变不惊,失意淡然,超然物外,也会给我们不平的人生几多安慰与帮助吧!

摘要: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不平,然其却兼融儒、释、道思想指导人生。三种思想渗透于其词中,表现了其虽屡遭不幸却胸怀国家,心忧黎民的赎世精神和孤傲不驯,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以及那种历经宦海沉浮后呈现出来的洒脱之气和俊逸傲然的风骨,面对风雨人生,荣辱皆忘,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随缘旷放,超然物外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上海:上海书店,1989.

[2]柯大课.苏轼及其作品[M].吉林通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3]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中国苏轼研究.第一辑[G].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5(《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人格》(王水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从紫砂中悟到的人生态度】相关文章:

紫砂简介范文05-18

紫砂艺人简介04-30

紫砂茶壶05-15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05-09

紫砂艺人简介范文06-05

紫砂壶收藏05-07

紫砂壶发展05-17

紫砂壶考察报告04-30

紫砂文化节开幕致词04-17

古董鉴定-紫砂壶鉴定04-19

上一篇:的社团招新策划方案下一篇:我爱校园的花坛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