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收藏

2024-05-07

紫砂壶收藏(精选四篇)

紫砂壶收藏 篇1

紫砂壶以宜兴紫砂壶最为出名, 宜兴紫砂壶泡茶既不夺茶真香, 又无熟汤气, 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紫砂茶具还因其造型古朴别致、气质特佳, 经茶水泡、手摩挲, 会变的玉润浑厚。

一、紫砂壶的成型

紫砂壶的式样成千上万, 可谓是“方非一式, 圆无一相。”宜兴的紫砂壶按照传统造型而言, 可分为三大类, (一) 几何形体又称 (光货) , 即以圆、方等几何形体为表达方法, 如何道洪的《玉带提梁壶》等; (二) 花器又称 (花货) , 即以象形物体为基本造型或塑贴动植物形状, 如高建芳的《南瓜壶》、汪寅仙的《蝉衣斑竹提梁壶》等等; (三) 筋纹器又称 (筋囊货) , 这类壶以多种线条来表达, 如沈子澈的《葵花壶》等等。

不同种类成型的方法也不同, 传统的紫砂成型方法主要是有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 根据器皿的不同要求, 将泥料打成泥片, 或方或圆, 再镶接身筒, 加上颈、脚、嘴、把、盖、钮等。像花器也是将一些塑体, 如植物、动物等先制作好, 再贴到壶身上。一般来说, 制作筋纹器是先将泥片揿入石膏模型中, 使其制作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后再取出。一般陶艺家们创作新品时, 都是先构思再画图然后算好尺寸比例, 最后才开始进行制作。

二、紫砂壶的辨别

紫砂壶是明清时期宜兴所产的一种陶器。紫砂壶具有泡茶不走味, 贮茶不变色, 即使是酷暑, 所泡之茶仍不易变味。由于泡茶日久, 茶素漫漫渗入陶器中, 就算只泡清水, 也有一股幽幽茶香, 这就使得曾盛传, 清水在紫砂壶中泡出龙井味道来的话语。紫砂壶从选泥到成壶, 关键之处是由手工操作的, 所以制作十分精细。

鉴定紫砂壶的真伪, 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亮色上看, 旧紫砂壶体因为长期为人手抚摩, 上面呈现出油润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 颜色偏黄, 有光亮的少, 无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 也是用白蜡打磨上去的。

二是从文字上看, 旧壶的款都是用阳文, 字体极为工整。新壶如果用阳文, 字体因为摹仿或显呆板, 或笔画长短粗细不一。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 则所刻文字为阴文。

三、紫砂壶的保养

新壶在使用之前, 需要处理, 这个过程就叫开壶。开壶也有好多种方法, 下面介绍一种:先用白水煮 (这一步可以热胀冷缩让壶身的气孔释放出所含的土味及杂质) 。然后将白水煮过的壶与一块老豆腐, 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 (这个步骤叫做去火气, 目的是为了褪掉制壶时高温煅烧带来的火气) 。接着将上面的壶与一段嫩甘蔗头。最后将壶与茶叶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完成上面的步骤后, 紫砂壶才可以正式开始使用。

新壶经过开壶后, 才可以正式使用, 使用的过程也就是养壶的过程, 相对于开壶, 养壶的过程更加漫长, 需要很好的耐心。养壶的方法很多, 但基本原则都是一样, 以下我就说一下:1.彻底将壶身内外清洗干净。2.忌油污接触。3.用茶水浇灌其身。4.轻轻擦拭。5.清理晾干。6.摆放一旁。

但在养壶过程中也有误区, 比较常见的的我也要介绍一下:1、切忌心急, 养护是个漫长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坚决不能用细砂布、砂纸、抛光布等擦拭紫砂壶, 这样做会损伤壶的表面, 使壶失去自然光泽、留下划痕, 从而破坏紫砂质感。之前宜兴就被曝光了一些没有艺术素养的人, 弄虚造假, 用这些方法来赚黑心钱。2、切忌剩茶, 有些养壶人, 认为饮剩的茶汁留在壶里有助于壶的养成, 这是错误的。虽然紫砂壶确实有隔夜不馊的特点, 但隔夜茶会有陈汤味, 对紫砂壶损害很大并且不卫生, 对身体不利。3、有些人喝什么茶都用一把壶, 这是绝对错误的!一定要做到饮什么茶用什么壶, 必须区别开来。

在饮茶时, 可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 这样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 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 或在每天早晨清洗茶壶茶具时, 用壶中的茶渣将壶体润擦一遍, 既可擦去壶身茶垢, 又能经湿茶叶打磨, 使壶体光润亮泽。

有时壶的表面会积茶迹, 这就需用养壶毛笔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119页) 或软毛牙刷擦拭表面, 以保持清洁。这种方法会使壶的表面起一层亚光, 人称其为“包浆”, 这种亚光不会因高温高压冲洗而褪去, 甚显高雅品位。但也有人为了亚光效果而用油手、油布在壶身上擦拭, 一经清洁剂洗涤, 亮光随即褪去, 露出块块垢疤反而破相, 《阳羡名陶录》云, “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宝其旧色尔, 不知西子蒙不洁, 堪充下陈”, 所以, 切毋将油污垢物沾上壶身, 保持壶的洁净, 才能养好壶。

四、紫砂壶的价值

价格昂贵的紫砂壶其内涵必须具备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形象结构要完美;制作技艺精湛;有实用功能。

一把价格昂贵的紫砂壶如不细细养护, 其价值反而会大打折扣。养壶是件雅趣的事, 其实也是养的人, 可陶冶情操, 养壶也是养性嘛。在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下, 紫砂壶才会有“君子”般的色泽, 人们称此法为“茶汤养壶”。

实用性也是紫砂茶壶的一种价值:茶壶是拿来泡茶的, 换言之, 选购时不妨先就其实用的功能加以参考。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的恰当, 因此, 选购紫砂壶时应该依据个人的饮茶习惯, 进行选购。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的艺术。一把好的紫砂壶, 不仅要求形象结构完美, 还要审视纹样、装饰、制作的手法。一件较完美的作品, 必须能达到形、神、气、态兼备, 才能使作品生动。

摘要:紫砂壶以宜兴紫砂壶最为出名, 要有好的收藏价值选壶时注意形象结构要完美;制作技艺要精湛;且有实用功能。再则养壶和重要, 但过程很漫长, 需要很好的耐心。

关键词:制作技艺,形象结构,保养,价值

参考文献

[1]唐云, 郑重.紫砂壶鉴赏[M].香港万里机构, 万里书店.

[2]姚迁等.宜兴紫砂陶艺[M].台湾南天书局, 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紫砂壶的收藏 篇2

时至今日,紫砂器的收藏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其风采,收藏紫砂成为了现代生活中的“时尚”拍卖行古玩行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大藏家、大买家不惜一掷千金而平凡百姓也加入其行列。虽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兴致所致,也往往不惜重金,即便如此紫砂门类的收藏对于大多数初学者而言,依旧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而这个谜团的核心所在就是真伪、优劣。

紫砂壶,产自江苏宜兴,以地名之也。质为陶而非瓷,成品种类甚多,凡用应有尽有,不过以壶为最著名,按:宜兴产筑窑时代最早,春秋时范蠡,为陶即为此地,后至明代欧子明复创窑烧瓷皆有紫砂为胎。成品甚佳,遂以名世,但世称宜兴紫砂壶并非瓷器,系以宜兴所产之泥《紫砂泥》烧制而成,其色红紫、无半白,适于沏茶,能保留茶味,故以壶称。

据吴骞《阳羡名陶录》载:宜兴壶之创始,系金沙寺一僧,习与陶缸翁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胚为壶,附陶穴烧成,用之良,遂以传世。时有供春者,为吴氏家僮,此时事吴氏正读书十金沙寺,春给使之,暇窃僧人所能,得其秘诀遂为陶工,故宜兴壶,以供制为最名贵。其传世者,栗色黯然,如古金钱,最不易得。后为宜兴名流储南强所得捐于博物馆以供世人观赏足见其珍贵。以后则有时大彬,时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等论茶,乃作小壶。前后诸家并不能及。《画舫录》云:“大彬之壶,以柄上拇指痕为识。大彬所问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柴,妙小可思,次则有董翰,号厉豁,始造菱花式,颇工巧。与赵梁、元畅、时彭为四名家。”与大彬齐名者:李仲芳、徐友泉等三人。当时陶肆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语。盖李徐皆行大也。仲芳之父茂林,名养心,所制之器颇朴致。仲芳为大彬之高足,所制渐趋义巧,茂林督以复古。仲芳因手壶示茂林曰:“老兄者个何如?”故俗呼其作为“老兄壶”。友泉亦时之门人,名士冲,菩制汉方扁解,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芳、菱花、鹅蛋、分档、索耳等式。泥色有海棠、朱砂等,定窑白、冷金黄、澹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种种变异妙出心裁,然晚年自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友泉之子亦工是艺,故有“大徐”“小徐”之称,大彬门人尚有欧正春、邵文金、文银兄弟等及蒋佰穹等,所制均极精美,其余尚多人,亦均以制宜兴紫砂壶出名。

百生之沿革,至紫砂壶传承有着清晰脉络,玩壶赏壶,参与其事,成之为风雅之举文人玩壶赋于紫砂壶为“温润如君子,壕迁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似佳人,葆光如隐土,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法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见《茗壶图录》)

欣赏紫砂壶需从爱壶玩壶入手,在赏玩中,了解紫砂壶的泥料、性能、以及吸水性、烧结温度,工艺技巧、历史传承、流派等等,从而判别优劣、真伪。逐步确立自身的去向达到收藏的目的所在。欣赏紫砂壶,亦浅亦深、亦玄亦神,关键在于如何进入赏壶之门。紫砂壶的优劣大致为四个层次,“实用器、工艺品、特艺品及艺术品”。实用器的特点是每个时期投入的制作人员很多,制作技艺较差品种单一,不作赏壶之列。工艺品,出自良工之手,其作品一般来说,制作精良。但出于历史或文化素养上其作品大都为模古成模仿,名人之作当然在行内属出类拔萃,名人少,作品稀少,其作品总是赏壶藏壶者所渴求的首选。艺术品是作者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下所制作的,有着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其作品向来受到藏家青睐。

收藏不是收集应各有所好,不必强求多寡,适合自我也是一种情趣,在欣赏中学会收藏。

解析紫砂壶收藏的意义和市场趋势 篇3

作为收藏的载物,宜兴紫砂壶自问世至今,历经几个朝代的颠覆,不但没有使其逊让于其他陶瓷,而且更加确立了它在陶艺界的重要位置。原因是宜兴紫砂合理的化学成分和形成结构,使其“泥坯宜陶,烧成(茗壶)宜茶”,用它制成的品茗器具享有“世间茶具堪为首”的盛誉。紫砂壶归属陶瓷,它的烧制材料紫砂矿土、矿泥、烧成品,主色调多呈紫色,因而得名紫砂。紫砂是中国独有、宜兴盛产的极其优良的陶瓷原材料。宜兴紫砂,含沙量大、可塑性强、烧结范围宽,其本身蕴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加上特殊的团粒结构和制作工艺,用它冲泡茶叶,色、香、味皆蕴,可使茶叶中数十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和微生物溶解70%以上,这是其他材质的茶具无法比拟的。紫砂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胎质,在于紫砂的砂。曾经有一些制壶艺人为取得原始的、稀有的砂料,特意将若干年前的老壶砸破、碾碎,混入现代砂料中,再制成茶壶,来体现它的年代价值。可见,一定时期的壶,除它的社会价值外,它的本身价值也含有这个时代的特有品质。

长期以来,通过人们广泛的使用和科学的验证,肯定了紫砂所制陶瓷器具的优越;特殊的性能和使用的功效更是奠定了宜兴紫砂存在于世的根本基础。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创造中不断加强其色彩、造型、装饰等艺术刻画,力求做到实用和审美统一。这样一来,宜兴紫砂更多则是作为一种文化意义的艺术品而存在的。紫砂壶的工艺艺术完全符合艺术品的条件,是可以罗列到艺术品之中的,其实用价值随着精湛工艺和诸多饰壶技法的渲染,已悄悄隐退到紫砂壶条条优美的流线之中。因此,人们在玩赏和创造的过程中总结出紫砂壶有五美,即:材质美、造型美、工艺美、使用美、品味美,以至于已故制壶大师顾景舟用“形、神、气、态”四个字来表达紫砂壶的美之所在。

宜兴紫砂的存在,贯穿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终以“人文魅力”体现了它的非凡!古人云:“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茶与壶密不可分。数千年来,“饮茶”一直以“国饮”的概念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而紫砂壶的出现其宜茶功能很快被人们所发现,并成为“茶”的最佳载体,两者的结合,更是可食的精神食粮,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养生逸趣。它的制作,自问世以来便招致古今无数艺人巨匠、文人雅士的参与。同时,也定格了它的社会效应:使用、玩赏、礼赠之功能。有了玩赏和馈赠的功能,逐渐也就产生了它的另一价值——收藏。

紫砂壶的收藏可以说是一种行为或者说是一项活动。它的意义和价值,涉及到很多因素,如:人文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以及个人的心理因素等,具体到参与的个人,最初是萌芽于意念。“境由心造、心为神使!”这个“神”可以为刹那的机缘,也可以是蓄谋已久的动机。动机的根本源于人的兴趣,兴趣有广泛和狭窄,积极和消极的差异,在广泛的兴趣基础上要有一个中心兴趣,收藏也是如此:专注的兴趣能使人获得某方面的深邃知识,形成一个人的知识核心,启迪一个人的人生智慧。这是人们专事收藏活动和发展特殊收藏才能不可缺少的条件。

长期以来,在国人的眼里收藏紫砂壶已成了品茗把玩、愉悦身心的精神享受。这种现象曾一度辐射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及台湾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紫砂壶更是玩家、藏家的必有物品。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曾是紫砂壶的“沸腾之岛”,许多民众竟相高价收购名家茗壶,犹如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一样,出现“一两紫砂一两金”的身价。据有关资料透露,台湾嗜茶者有800万之众,喜欢和参加集壶者竟达20万人之多。而且,几乎每个县都成立有“紫砂协会”。买壶、藏壶、玩壶、比壶一时成为台湾人生活的时尚。更有甚者,一些台湾同胞曾一度把它作为股票一样的投资来看待其收藏价值,这种举措难免有狭义的偏见,但不难看出,紫砂壶在收藏界的分量。多年来台湾的紫砂热经久不衰,并且视之为“中华之瑰宝,思乡之寄托”。

南博收藏的紫砂精品 篇4

根据紫砂壶的流通渠道,如果从横的方面看,可以相对地将砂壶分为文人壶、商品壶、外销壶和宫廷壶四大类型。

明末清初名士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近日一技之长,如雕竹则濮仲谦,螺甸则江千里,嘉兴铜器则张鸣岐,宜兴茶壶则时大彬,浮梁流霞盏则昊十九,皆知名海内。”将紫砂壶和当时的雕竹、螺钿、铜器、瓷盏相提并论,由此可见紫砂壶在当时手工艺品中的地位之高,同时可以想见,价格也是不菲的。

南京博物院在紫砂收藏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面介绍南博收藏的几件紫砂器,和朋友们共赏。

清初朱泥龙蛋壶(图4)通高13.8厘米、口径8.8厘米。出土于南京市郊。这把壶有二个特点:其一,体量比较大。紫砂壶的体量有一个从大到小的发展过程,明代和清早期紫砂壶的容积都比较大;其二是壶体造型似梨状,平底内凹,扁圆形环把,壶流短直,盖钮中心有一圆形排气孔,钮下有一周凹槽。此类造型的壶,是功夫茶区的商品壶,所以在江南一带比较少见。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泥料多为朱泥;第二,晚清民国时期砂壶的壶底款识多有孟臣款和行楷七言诗款;第三,造型上壶盖和壶身的轮廓浑然一体,其造型又大致可以归纳为龙蛋(埏)壶、文旦壶(图5)和梨式壶三大类。龙蛋(埏)壶的名称在清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中记载为龙蜒壶。它和文旦壶造型的共同特点是壶身筒和壶盖的造型轮廓基本上呈斜弧线,但是龙蛋(埏)壶的身筒相对比较高,而文旦壶的身筒矮;梨式壶的造型特点是壶身筒和壶盖的轮廓呈曲线。根据宜兴紫砂窑址中出土的砂壶盖的盖纽判断,这件朱泥龙蛋壶的盖纽是比较早的形制,是后来圆珠形的子的前身。清晚期以后,这一类功夫茶区商品壶中流行60毫升左右的小壶。

水平小壶(图6) 图片上的3件小紫砂壶,从左至右,高度分别为2.5厘米、2.6厘米、1.9厘米,底部分别钤“大亨”楷书划款,“逸公”行书划款和“锦春”长方小印,清代。它们胎壁薄,俊秀雅丽,倾注流畅。闽南商品壶中,有一种小容量的袖珍实用茶壶——水平壶,用它饮茶,那是真正地品茶。水平壶的制作要求是,壶嘴和的子所用的泥重量一致,而且壶胎比较薄,将装了茶水的壶放在水里,壶不会歪倒。台湾地区喜饮乌龙茶,这类茶要用开水泡,而且沏泡时,壶的外壁还须浇开水。紫砂壶以容量表示大小,现在将这种容量在50-60毫升的小壶泛称为水平壶。这3件小壶中,右边的是矮梨式壶,南京博物院还收藏有一件孟臣款绿彩花卉纹矮梨式壶。

孟臣款绿彩花卉纹矮梨式壶(图7) 通高7.1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7厘米。清嘉庆、道光。单孔,壶胎呈微黄的砖红色,壶把、壶嘴、壶纽皆罩蓝釉,壶身绘湖绿地釉深绿彩西番莲纹,这种装饰手法借鉴于瓷器的粉彩,于清乾隆至道光时期最常见。这把壶具有上面提到的闽南功夫茶区紫砂壶具有的典型特征——壶盖与壶身的造型浑然一体,底刻“长波乍急隺声斯孟臣制”行楷划款,“隺”为“鹤”的俗体字。

紫砂壶造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一种造型都可以分为高、矮两式,例如,文旦壶有高(身)文旦壶,矮(身)文旦壶,这把壶的造型矮胖,为矮文旦壶。下面介绍的是二件高身壶。

紫砂胎炉钧釉高身方壶(图8) 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创烧的新品种。有一种说法认为,瓷器炉钧釉是借鉴宜兴陶器的宜均釉烧制成的。但是,一方面,有署“大清雍正年制”本朝款的雍正朝炉钧釉官窑器,却没有发现有明确纪年的雍正朝炉钧釉紫砂器;另一方面,现在能见到的炉钧釉紫砂器上的炉钧釉都是清乾隆以后的特征——釉面比较平,而雍正时期瓷器炉钧釉的釉面是凸凹不平的。所以,瓷器炉钧釉即使是受宜均影响而成的新品种,但它也是瓷器的创新品种,紫砂炉钧釉是对瓷器炉钧釉的仿制。炉钧釉器物,如果不上手,仅仅从釉面看,难以分出是紫砂胎还是瓷胎。瓷器炉钧釉和紫砂炉钧釉的釉面情况如此,底款工艺也是一致的——先印款再上釉,炉钧釉相对比较厚,所以清代炉钧釉瓷器和紫砂器的底款都模糊不清(图9)。

这件炉钧釉高身方壶,通高21.8厘米,口边长8.9×10厘米,底边长12.3×13.3厘米,底部有“荆溪华风翔制”阳文篆书印章款,清乾隆、嘉庆。内壁可以看到胎呈褐红色,质地细腻。桥形盖钮。壶体高大呈方形,长直腹,微微上敛下丰,嘴的内口竖排4孔,扁环状把。宜兴,秦以前称荆溪,秦统一后为阳羡县,西晋永安元年升为义兴郡,隋改为义兴县,唐初名鹅州、南兴州,后又还旧称,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义”为“宜”,从此一直称宜兴。因此,在紫砂壶上,常常可以见到“荆溪”、“阳羡”的署款,在清乾隆人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序》中也有“惟义兴之陶,制度精而取法古”的文字,可见从记载到实物都可以映证“法古”是宜兴紫砂的时尚。方壶的造型图在《阳羡砂壶图考·下卷》中有记载(图10),因其腹部比较长而称为“高身方壶”。

殷尚款高水仙花壶(图11) 通高13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6.5厘米。清乾隆。紫褐色砂泥。壶为优美的六组水仙花瓣造型,十分对称秀美。压盖,吻合紧密。花蕾为壶纽,盖与壶身浑然一体,棱线十分有力度。三弯六棱长细嘴,内壁单孔,六棱细执把,挖足,中心钤有阳文篆书“殷尚”方印章款,尚不可考。

紫砂壶的造型不仅有高、矮之别,还有“半”式的造型,例如下面这件半菊壶。

王寅春制绿胎半菊壶(图12) 通高7.7厘米,口径6. 厘米8,12.6厘米。纯净的砂泥烧成后有紫褐、朱红和米黄三种色泽。这件壶的砂泥呈绿色,是添加了氧化钴的缘故。壶体作菊花瓣状,但好似将花朵从一半横剖切开,故名半菊壶,广圆的底部使砂壶显得特别平稳。花式筋囊壶的造型,都是将盖钮塑为花蒂,壶身与壶盖浑然一体,这件也不例外。一弯嘴,内壁开七孔,浅挖足,足端平切。盖内模印篆书阳文“寅春”二字,壶底正中模印篆体阳文“王寅春”三字。这件半菊壶是王寅春的代表作之一,随壶所附的标签表明(图13),此壶是他1948年在宜兴紫砂陶业产销联合营业处时所做的产品, 价目旧币80000元,价格不菲。

传统性是紫砂壶的重要特点,半式紫砂壶造型的鼻祖是清嘉庆年间的溧阳县宰陈鸿寿。他在宜兴之邻溧阳为官6年,旧时许多官吏能书会画,陈鸿寿也不例外,且兼制篆印,但是,使他流传青史的是他的“曼生壶”。

在文人壶中,半瓜(壶)是曼生壶的典型式样(图14)。在半菊、半瓜的壶名中,壶的功用似乎淡去,留下的是“也可以清心”的文人情结。下面的陈鸣远款东陵瓜壶就是典型的文人壶。

陈鸣远款东陵瓜壶(图15) 通高11.2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5厘米,清早期。腹部刻行书“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鸣远”,款下钤阳文篆书 “陈鸣远”方印。砂泥呈色褐黄,砂质温润。壶的造型具有象征意味,巧妙自然。蒂形压盖,蒂纽似为骨质,后配,壶体像一只圆硕丰满的南瓜,壶嘴覆以翻转有致的瓜叶,内壁单孔,壶把为扭弯的残梗瓜蔓,丝纹历历在目,更为妙的是壶底稍向里凹,中心有脐,把玩在手,使人觉得妙趣盎然,余韵渺渺。

瓜形壶是文人壶的传统壶式,这把壶腹部的铭文“仿得东陵式”,点明了典故的出处。东陵瓜的典故出自西汉早期秦代东陵侯邵平弃官为民,于长安(今西安)种瓜的故事。东陵侯用东陵瓜果腹,怡神,陈鸣远亦用之清心。他将东陵瓜的典故和雪水沏茶的潇洒,由紫砂壶结为一体,文人情结跃然壶上。这把壶曾为吴大收藏,壶的木匣上有“斋”印章,说明它深得文人们的喜爱

瓜形壶是曼生壶式之一,但是和陈鸣远的像生瓜形壶不同,曼生壶似乎更注重壶式的意蕴,曼生壶也多为光货造型,壶上所刻的铭文也更多,这与他本人善治印有关,与他为西泠八家之一的身份相符。

下面介绍的这把砂壶上就满满地刻了“一壶字”。

彭年制曼生铭仿古井栏壶(图16)通高8.9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13.2厘米,清嘉庆。壶把手下部钤篆书阳文“彭年”小方印,壶底钤篆书阳文“阿曼陀室”方印。赭色胎泥,通体似有细桔皮纹,但是手感平滑。壶身两侧镌刻长篇行楷铭文,一侧刻:“此是南山石,将来作井栏。留传千万代,各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霑胜福者,超于弥勒前。曼生(同模)零陵寺唐井文字为寄沤清玩”;另一侧刻:“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石井栏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以偈讃曰”。井栏壶是曼生壶式之一。它的造型灵感来自原来位于溧阳零陵寺中——现在已经被搬到溧阳凤凰公园内——的一口唐代古井(图17)。这51字是唐代石井上的文字,壶上所刻,刀工劲健深刻,即表现出篆刻家的功力,也绝妙地彰显出千年古井的魅力。它是陈鸿寿法古而制曼生壶的最好写照。

从某种意义上说,“曼生壶(式)”实际上是陈鸿寿结合本人心境而对前人制壶所作的总结,是文人紫砂壶的高峰。和中国其他的工艺品一样,高峰之后,随之进入程式化。曼生壶作为紫砂壶经典造型定式流传至今,不仅后代文人壶的制壶人以它为模范,欣赏者也以它为审美标准。曼生壶的十八式是泛指,言其式样多而已(图18)。同样的,井栏壶也有高井栏(壶)(图19)。

砂壶的名称,即有以壶的造型而命名的,例如井栏壶,也有以壶的制作意欲而题名的,现代顾景舟制提璧壶即是。

顾景舟制提璧壶(图20) 通高14厘米,底径8.5厘米。盖内钤篆书阳文“景舟”长方小印,底钤篆书阳文“顾景舟”方印。紫褐色砂泥。壶嘴内有茶孔18个,扁提梁从上腹部提出,和壶嘴保持了平衡度。

高品位的紫砂壶,一般都是先由一人立意,绘出图样,再由另一人制作,当然,工艺大师们也可以“自唱自喝”。提璧壶是由曾经参加过国徽设计的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高庄创意、顾景舟大师制作的“新造型”。平盖,壶盖外周突起圆环;壶身折肩,相对壶口也是圆环;足端平切,比较宽,这些都是在以壶的平面着意表现玉璧的圆环造型;壶的手感极平滑,则意在体现玉璧的润泽质感。和质感相对应,壶的造型棱角分明,线条十分有力度,将创意者的立意表现得十分到位,也显现出制壶者的高超技艺。

如果闭着眼睛摩挲这把提璧壶,就好似把玩玉器,这是大师的明针功夫使然。明针是一种修理刮平紫砂外壁的工具(图21),由牛角制成。砂壶做好以后,要反复地用明针刮修,才能有玉润珠圆的质感。

在历代大师们的光环下,创新艰难,由此,提璧壶的制作,得益于二位大师的唱和场合之功,难得可贵,成为新的经典造型,不断地被模仿。创作被公众认可的作品难,而不断模仿,不断地演绎经典是不难的,即使是大师们,在年轻时代,也一定模仿过经典的传统造型,在模仿中进步提高壶艺。 因而,前人创制,后人模仿,成为砂壶一景,凡是经典造型,都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南京博物院收藏中有二件竹节提梁壶,就反映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现象。这两把壶的造型大同小异,都不是原创,根据《销往欧洲的茶壶》一书,它们在欧洲博物馆中都有收藏,记录的收藏年代是1800年至1900年。

陈荫千制款竹节提梁壶(图22) 通高15.3厘米,口尺寸6.6×7.5厘米,底径尺寸9.6×10.2厘米。紫褐色砂泥,质地温润。竹节式单孔三弯嘴,双竹相绞为壶盖钮,壶把亦然,椭圆形壶身,腹部箍竹一枝,半环形圈足。壶底钤篆书阳文“陈荫千制”方印。竹节提梁壶是紫砂壶经典造型,从清代到现代都有制作,有的尺寸高达二十余厘米,这件为中竹节提梁壶;而朱可心制竹节提梁壶的腹部仅有一道凸棱,底为圈足。

朱可心制竹节提梁壶(图23) 通高22.3厘米,口尺寸11.2-12.3厘米,底尺寸12.7×11.5厘米。这件朱可心制竹节提梁壶和陈荫千制款竹节提梁壶有着同样的泥色、题材和形制,所不同的是壶嘴内有茶孔14个,腹部凸棱束腰,圈足;壶底印篆书阳文“朱可心”方印章款。

根据随壶所附标签(图24),这把壶是朱可心于1954年在宜兴紫砂陶业产销联合营业处时生产的商品壶,所标价格为3件旧币10万元,折合现在人民币10元,在当时,可以维持一个人一个半月的生活。

上面介绍的诸把紫砂壶,是老生常谈,在此但愿能谈出新意,而下面这把紫砂壶的造型在国内不多见,据《销往欧洲的紫砂茶壶》介绍,类似的造型最早应该是外销壶,在欧洲有收藏(图25)。据欧洲砂壶收藏者的记载,壶的时代是1700年至1750年之间,即清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

堆塑桃花球形壶(图26) 通高16.3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10厘米。本山绿泥,呈茶黄色。单孔直嘴,壶体造型浑圆,技艺娴熟。桃形壶口,盖与之吻合,桃为盖钮(的子),桃枝作把,紫泥堆塑的桃花及桃枝绵延于壶和壶身。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晚明时期的桃形青花壶,清康熙时期有这样形制的紫砂大壶是不足为奇的。而仅仅从的子就可以看出,这件紫砂壶的制作,不及流传到欧洲的那几把精美,且稍逊时代的沧桑感,应该是晚清的作品。

上一篇:中医药信息技术教育下一篇:解题窍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