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2024-05-04

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共10篇)

篇1: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作者:赵永刚

版本: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这一章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二的多媒体演讲稿的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接触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属于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奇事物很感兴趣,处于对事物理解的感性认识阶段。感知事物时,往往是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对事物的主要与次要特点分辩不清,还不能客观或全面地分析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诱导、疏通与渗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②了解媒体的种类及特性。③掌握多媒体的常用工具软件。

2、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常用的多媒体工具软件,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3、情感目标:

通过大量知识和资料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及特性,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四、重点难点 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作者:赵永刚

版本: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教学重点: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常用的多媒体软件的使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媒体及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方法,多媒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了解多媒体信息的分类,并掌握简单的多媒体信息输入和处理方法,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学生互动探讨的学习方法(2)总结、归纳

六、课时安排:4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一、引入新课:

很久以前信息的交互方式只是有文本和文字,计算机的出现,给人们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更是提高了效率,多媒体的出现,语音和图像的实时获取,使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渠道大为扩展,促进了各个学科的发展和融合,开拓了计算机在各个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给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场革命。

二、相关的概念介绍:

1、什么是媒体:

称声音,图像,图形,文字等为信息的载体,也称媒体。在计算机领域,媒体有两种含义: 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作者:赵永刚

版本: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指用以存储信息的实体,比如:软盘,光盘,和半导体存储器。

(2)指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像等。

2、什么是多媒体:

a.一般理解:将影像、声音、图形、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实现一定的功能,称之为多媒体。

b.指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3、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a.一般理解:多媒体技术就是要把机器处理的信息多维化,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使之能更好地满足人类在感官上全方位的多媒体需求。

b.指综合了各种已有的媒体,以计算机为基础,运用了先进的传播手段的一种技术。

4、多媒体技术的几个特性:

1)、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其中前三种占了95%的信息量。计算机以及与之相类似的设备都远远没有达到人类的水平,在信息交互方面与人的感觉相去更远。

2)、协同性

是指协调性,也就是各种媒体能后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配合,协调一致。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作者:赵永刚

版本: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3)、实时性

及时性,在人的感官系统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多媒体交互,就好象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不会出现一方停滞,声音和图像都是连续的。

4)、集成性

它是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象人的感官一样。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教师指出重、难点,要求掌握。

四、课后反思:

学生求知欲浓厚,对这节课的知识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二课时:常见媒体种类与使用

一、常见媒体的种类 台式多媒体

五类: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文本.txt.doc.rit 图像.bmp.Jpg 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作者:赵永刚

版本: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Gif.Wmf 声音.wav.midi 视频.avi.mpg.rm.wmv.mov 动画.flc.fli

二、常见媒体的技术常识

1、文本

软件有:WPS、WORD、WINDOWS中的notepad等。

获取途径:主要有键盘输入和扫描识别。还有手写识别、语音识别等。

键盘输入是最常用的方式。

扫描识别技术是将文本扫描成一定格式的图像,再重复转换成计算机文本的一种新兴技术,它主要由扫描仪和OCR软件组成。

2、图像

获取图像的方式有:扫描仪、数码相机、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中制作。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作者:赵永刚

版本: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获取和处理图像时的重要技术参数: 图像尺寸:指图像的大小 分别率:使用单位为:DPI。

图像颜色深度:一幅图像能拥有多少种颜色,如黑白是两种颜色,颜色深度为1。颜色深度是8的图,有256种颜色。

亮度、对比度:色彩所引起的人眼对明暗程度的感觉、图像中的明暗变化或者亮度大小的差别。

色调、饱和度:光呈现的颜色、颜色的深浅程度。

3、声音

计算机中,声音文件主要有MIDI文件和数字音频文件两大类。MIDI是国际标准化乐器数字接口的缩写,其音乐文件的优点是储存量小、载入速度快、音乐悦耳动听。制作和编辑可以通过MIDI制作系统完成。

数字音频文件是对模拟声音通过采集和数字化转换后得到的,其格式有.WAV、.WMA、.MP3等。制作和处理可以通过音频处理系统来完成。

4、视频

视频制作系统:采集 编辑 转换

5、动画

比静态图像更能表达许多信息。占用的存储空间较少,对处理器的要求也抵。

三、学生讨论 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作者:赵永刚

版本: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平时使用多媒体软件的过程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提示:制作作品和应用方面来讨论。

四、多媒体作品制作过程中使用媒体文件需注意的问题

使用及处理媒体文件切记一个宗旨:在多媒体作品中使用的媒体文件,处理过程、运行表现过程都是基于计算机的。因此,需注意:

1、文字的处理要注意系统语言平台问题。

2、在图像的处理和使用上,要注意分辨率的采用。

3、声音和影像的处理和使用,要用通用的压缩方式,以使可移植性加强。

五、课后反思:

同学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第三课时:多媒体工具软件

一、引入新课:

在制作各种需要的媒体素材时,需要用到各种多媒体工具软件。目前我们学习过那些软件呢?

学生思考回答:

二、介绍几种多媒体工具软件

1、文本工具

文字处理软件,例如:windows自带的(wordpad)写字板。Office中的“word”等。Ocr。

2、图形工具 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作者:赵永刚

版本: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矢量图:文件小,重新设置大小不会改变其品质。位图:放大后会出现锯齿现象。共有的特点:A、显示图形

B、图形素材库 C、专业图形库

3、图像工具

功能:A、显示图像,包括屏幕上的定位。

B、图像编辑,包括文件管理,图像文件格式的转换。C、图像压缩,文件大时候,需要压缩。

D、图像扑捉,利用数码相机、数字化模板和图像扫描仪实现。

E、图像素材库,提供一些现成的素材。

常用图形图像工具有:PHOTOSHOP CS6、ILLUSTRATOR CS6、FREEHAND、CORELDRAW、PHOTOIMPACT、Mediastudio等。

4、音频工具

音频包括WAVE文件和MIDI文件。主要功能有:A、音频播放

B、音频编辑 C、音频录制 D、声音素材库

常用工具软件:CoolEditPro、Cake-WalkPro

5、视频工具 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作者:赵永刚

版本: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功能:A、显示视频

B、视频编辑 C、视频压缩 D、视频捕捉 E、视频素材库

常用工具:Mediastudio、Premiere

6、播放工具

多媒体播放工具重要用语显示、浏览、播放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

常用的工具有:Windows media player Real player Quicktime player 等。

7、动画工具

主要功能:A、动画显示 B、动画编辑 C、动画素材库

常用工具软件:Ulead GIF Animator、Cool3D、Flash等。

三、学生讨论

你知道哪些软件可以抓取屏幕图像?尝试截几幅图。操作课的时候可以试试。

四、课后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同学们的了解很少,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先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后,再上,效果会更好。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作者:赵永刚

版本: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四课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目的是为了应用,作为本身是一种高科技的技术,它有较强的渗透性。那么,大家可以说出来,你所知道的多媒体应用的领域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二、新课探究

一起来讨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领域。

1、教育 交互学习模拟教学环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逼真地展现实验过程,随心所欲地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实验材料”完成实验。

2、信息查询 丰富人们的生活

学生举例:查询资料,查询试题,查询天气预报等。

3、娱乐

三维游戏 CD音乐 观看VCD、DVD 数字视频 多媒体点播系统,多媒体家电等。

4、通信

(1)、多形式的信息互动交流,不同的交流形式适合不同的信 息。加强了信息的有效性。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作者:赵永刚

版本: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在浏览网页时候,看到的不仅是文字,还有声音,动态 图像,三维影像。

5、出版物

电子出版物以光盘的形式出现。包括:CD---ROM VCD DVD 特点:A、图、文、声并茂

B、价格低廉

C、便于携带、检索、查询

三、小知识

电子书又称ebook ,是与传统的图书相对而言的,它其实就是将图书的内容制作成一定格式的电子文档,通过特定的设备来阅读的新型图书。

阅读方式(特点):

A、专用的阅读器来读。B、电子书浏览器阅读。C、手机、MP3来阅读。

获取途径:通常从网上下载。

四、学生讨论

1、阅读电子书,比较与普通书有什么不同? 提示:通过分析电子书的特点来讨论。

2、想一想,如果计算机真的和人一样有视觉、听觉、味觉,它们是怎么实现的呢?说一说你想到的可能的方案。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作者:赵永刚

版本: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五、课后反思:

同学们讨论激烈,热情很高,兴趣很浓。

篇2: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换页方式对幻灯片播放效果的作用。(2)掌握“幻灯片切换”对话框的操作。(3)初步了解“设计模板”。[教学重点与难点] “幻灯片切换”对话框。[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

打开已用不同切换方式的“运动会.ppt”演示文稿并播放,请同学观赏。

二、新授

1.任务一:改变换页方式

细心的同学已经看出老师是采用了不同种类的切换方式,这是怎么实现的呢?(边演示边操作)①打开无任何切换方式的“运动会.ppt”演示文稿,单击“幻灯片浏览视图”按钮。

②双击第二张幻灯片,单击“幻灯片放映(D)”菜单中的“幻灯片切换(T)”命令,弹出“幻灯片切换”对话框。

③选择并设置为每隔1秒自动切换,单击“应用(A)”按钮。

采用“幻灯片放映”,这时我们看到设置的效果已出现了,但只是第二张自动播放,而其它张却没有。

细心的同学看到效果是在“幻灯片切换”对话框中进行设置实现的,其实在对话框中还有很多效果可供我们使用,请同学们试着添加切换效果。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2.任务二:加入声音和改变切换速度

对幻灯片可以加入自定义动画效果,如效果为“飞入”、方向为“底部”等,还可加入声音。请同学们自已对“运动会”演示文稿的第三张幻灯片加入“鼓掌”的声音。学生自行制作,教师巡视,并指导。请一学生上来演示并介绍。①选定第三张幻灯片。

②打开“幻灯片切换”对话框,在“声音(U)”列表框中选择“鼓掌”的声音效果,单击“应用(A)”按钮。

③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观看幻灯片的放映效果。

提问:请大家试一下:在“幻灯片切换”对话框中设置好效果后,分别选择“应用”与“全部应用”,看一下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操作,并回答问题。3.任务3:应用设计模板

在软件中已经存放了一些设计好幻灯片的样式,我们叫模板。应用这些模板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设计出一些背景。边讲边练习。

(1)单击“格式(O)”菜单中的“应用设计模板(Y)”命令,打开“应用设计模板”对话框。(2)在“应用设计模板”对话框左侧的列表框中列出了许多模板的名称,单击某一名称,右侧预览框中可见模板效果。然后再单击“应用(P)”按钮。(3)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观看幻灯片的放映效果。

这时,演示文稿中所有幻灯片,都具有了相同的色彩斑斓模板背景。在计算机中保存了很多种不同的模板,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换页方式对幻灯片播放效果的作用,并且掌握了如何加入声音和改变切换速度,还能用计算机中设计模板来得到色彩斑斓的效果。

四、作业

篇3: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在《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2-1 (图1) , 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 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少, 引起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 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51。但在实际操作中, 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的速度、导管内原来没有水而冷却后有残留水等问题导致实验误差太大, 并且白烟扩散到空气中还会引起大气污染。为此, 笔者将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往标记好刻度 (容积分为五等份) 的试管中放入一团白磷, 用套有瘪气球的橡皮塞塞紧, 浸入烧杯中的热水 (约80℃) 里加热, 使白磷燃烧, 如图2a所示。待燃烧停止后, 将试管放入水槽中的冷水中冷却。待白烟基本散尽后, 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 并在水下取下橡皮塞 (图2b) , 试管迅速冷却。由于气压差, 试管内的液面上升, 约占原空间的。

改进后的实验采用易燃的白磷代替红磷, 操作较原实验更方便。利用气球形成密闭系统, 使整个反应都在密闭系统中进行, 有效避免了原实验方法中影响实验成功的诸多因素, 有误差更小、现象更明显、试管冷却更快、无污染等优点。

二、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改进

1.《化学》教科书第90页的“活动与探究”之一:

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课本中的方法是:将套有瘪气球的玻璃管烧热, 再迅速伸入锥形瓶中接触在细砂上的白磷 (图3) , 冷却后再次称量。此方法往往出现白磷燃烧后产生的有毒白烟逸出, 并有外界空气与锥形瓶中空气对流等问题。为此, 笔者对其进行了改进, 方法如下:

将橡胶塞上的长玻璃管改短并套上瘪气球, 在锥形瓶口上塞紧。再将锥形瓶浸入约80℃的热水中引燃白磷 (图4) 。冷却后再次称量。

在该实验中, 白磷燃烧一直在密闭系统中进行, 有效防止了有毒白烟逸出, 避免了锥形瓶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同时还给学生介绍了加热的另一种方法———水浴。

2.《化学》教科书第90页的“活动与探究”之二:

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教材中的实验意图是:对于有气体产生的反应, 若在敞口体系中进行, 会因气体的逸出而减小质量, 从而引导学生在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时要考虑反应产生的气体。但教材若再增补1个在密闭系统中的实验验证, 则更能增加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可信度。

为此,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增补实验 (图5) :在1个空矿泉水瓶中注入适量稀盐酸, 瓶口上套1个装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气球。反应前称量整套装置的总质量, 再将气球中的碳酸钠粉末倒入稀盐酸中, 充分反应后, 再称量整套装置的总质量, 结果天平仍然平衡。实验时应注意碳酸钠粉末宜少, 气球能鼓起即可。由于中学教学对天平灵敏度的要求不高, 故气球鼓起时浮力因素对实验结果几乎没有影响。

该实验取材容易, 制作方便, 操作简单, 现象明显, 能使学生坚信:只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任何化学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总质量就不会变。要利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就必须在密闭系统中进行。

三、倾倒CO2的实验改进

在《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6-5如图6所示, 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杯中倾倒,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也不能燃烧。但在具体实验中, 往往由于操作难以把握而造成上层蜡烛先熄灭, 导致实验失败。为此, 笔者对该实验做了如下改进。

如图7所示, 在烧杯内一侧放1块玻璃片, 再从烧杯中背蜡烛的一侧缓缓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倒入, 即可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该实验改进虽小, 但成功率高。

四、增补CO的性质实验

《化学》教科书第118页, 关于CO性质教学教材没有安排实验, 教学时常采用纯理论推理或动画模拟等手段, 学生记忆不深。为此, 笔者增加了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2个实验。

1. CO的可燃性实验。

如图8所示。取下收集有CO的集气瓶瓶塞, 迅速用燃着的蜡烛放在瓶口引燃CO, 观察到明亮的蓝色火焰;燃烧完后, 迅速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塞紧橡胶塞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即说明CO能燃烧且生成CO2。

2. CO的还原性实验。

将套在橡胶塞上的胶头滴管吸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橡胶塞上插入1根绕成螺旋状的铜丝 (图9a) 。再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 使之表面产生一层薄的黑色氧化铜, 并趁热迅速将它连同橡胶塞插入装CO的集气瓶中 (图9b) , 即可观察到铜丝表面由黑色变为红色, 挤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取出胶塞, 迅速用蜡烛点燃剩余气体, 防止CO污染大气。

这两个实验操作简单, 说服力强, 现象明显, 学生兴趣浓厚, 实验成功率高。

五、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在《化学》教科书中,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实验7-1) 采用如图10a、图10b所示的装置。

在教科书中, 实验装置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 但在普通教室里或条件较差的学校往往没有通风橱, 按此方法实验, 金属片上即使放少量的白磷, 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污染也无法避免 (图10a) 。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氧气, 实验不易控制, 有时部分白磷会浮于水面而发生燃烧甚至飞溅现象 (图10b) 。为此, 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1. 燃烧条件的探究。

如图11a所示, 在烧杯中加入热水, 用镊子取一小团白磷放入烧杯的热水中, 另取一小团白磷放入1支试管中, 立即套上1个气球, 再取适量红磷放入另1支试管, 同样立即套上1个气球, 分别将2支放有白磷和红磷的试管放入热水中, 观察到试管中的白磷燃烧, 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 燃烧条件的验证。

用1支空试管罩在热水中的白磷上, 发现水中的白磷遇到试管中的空气立即燃烧 (图11b) 。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取材方便, 节约药品, 操作简便安全, 现象明显, 产生的污染被充分吸收, 实验时间短, 增强了实验的可信度。

篇4: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关键字:信息 化学 整合 拓展 优化

化学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而九年级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教学阶段,学生是否能够对本门学科有学习兴趣,在启蒙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就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由于作为化学启蒙的教学,九年级化学需要学习的入门知识较多,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子、原子、元素、化合、分解等一系列基本概念,这给九年级化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就可在启蒙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下面就浅谈自己在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一点运用,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拓展学生的视野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启蒙教学的绪言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是引领学生进入化学学习的开篇,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节课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我利用学校VCD教学资料,寻找与本课有关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如:像“光导纤维”、“地球上的变化”以及“展示化学科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的资料,如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97亿,仅仅过了400年,到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2.67亿。400年来,人口增加为原来的6倍多,而耕地面积并未增加,这得益于化肥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业的增产丰收” 资料片中提供了有说服力数据,让学生产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同时我还借助多媒体中大量的图片和软件展示人类化学的发展史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的资料展示,特别在讲授科学家研究微观化学时,又分别展示了“水电解”和“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动画软件,还增加了“绿色化学”、“碳-60的结构和用途”等高新科技的内容,还通过VCD资料片介绍了我国杰出化学家侯德榜的成就,并在此同时,也用资料片播放化学所带来的弊端,如:传统化学和化工过程对于人类社会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化学品与化学过程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反映了化学在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而这些问题正是需要通过化学科学的发展获得更好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化学科学的价值与魅力,感受化学工作者的责任,既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又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中所要肩负的责任。

课程中信息技术的介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空间,使学生进入化学这个博大的世界、领略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成为可能,熏陶渐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由此导入这门学科,学生看后心潮起伏,顿生学习的激情,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化学知识通过视野博览的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这样服务于课堂教学,为启蒙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大有效信息接受量,拓宽教学容量

九年级化学教材在内容上有许多与生活、生产密切相连部分,这些部分的教学更能让学生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如:新教材中的:第二单元课题一:空气中(1)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2)空气污染的危害(酸雨、温室效应)及保护空气;第三单元课题四:爱护水资源中介绍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和水污染的严重后果;第七单元煤和石油的形成中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第八单元:金属资源的保护;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等单元章节,都体现出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但由于九年级面临升学中考,加之课时数比较紧张,过去的教学常常是为了赶课时,这部分进行的比较快,有点草草的感觉,而这恰恰又与我们的生活有关,教学时教师甚感矛盾,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就为化学学科教学化解了这一矛盾,每到这部分教学时,我就事先把有关这部分教学内容的信息选取好储存在计算机中,当需要的时候再现出来,这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加工,不仅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学生学习兴趣高,让45分钟的教学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既加大有效信息接受量,同时也促使教师自身不断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师生共同全面的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不仅在教育技术上更为先进,它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加大有效信息接受量,拓宽教学容量。

三、化学总复习中,以多媒体为中介,优化课堂教学。

每到化学总复习时,教师感觉教学累,而部分学生又感觉枯燥无味,怎样才能使最后阶段的复习有效,是我多年教学的一个愿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就基本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在总复习时,我利用多媒体把梳理好的复习内容制作成课件,由于课件集文、图、问、答于一体,使知识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生创建了一个直观感性的复习氛围,使复习课,既强化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清晰,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脑、口共用,变枯燥为生动有趣,使化学总复习对大部分的学生起到有效的作用,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下的学科教学有如下优势:形象直观、增强记忆;增大容量、提高效率,人机交互、启发思维;互助互动、培养合作等,以多媒体为中介,优化课堂教学,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探索,使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深深体会到它在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教学密度,加大教学信息量,短时高效等方面的优越性,随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探索的不断深入进行,必将极大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水平,同时将进一步促进观念的转变,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利用教材精编教案,精选素材,提高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 素养和具体的操作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为推动教育的改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5:九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上册

学期教育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考试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EXCELE应用、POWERPOINT应用和网络基础及应用六个模块。本学期将着重对这四部分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较熟练的掌握对计算机操作的基础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方法和使用常用软件,但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教材情况分析

九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并做好迎考准备。复习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简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操作系统、文字处理、EXCELE应用、POWERPOINT应用、网络基础及应用。改进教学的措施

在设定了教学内容的同时,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措施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1、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进行引导,端正其学习态度。

2、对学生严格要求,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

3、对每个班培养一名信息技术代表,由此学生带头对其他学生进行引导和榜样。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九年级为迎考做准备,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互相帮助,以优带差。

2、注意前后联系,做到举一反三。

3、把繁琐的细节问题细化到每堂课中,避免学生对选择、填空题的无所适从。教学安排

第一周 开学教育(9.1—9.2)

第二周 解读2011年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说明(9.5-----9.9)第三周 键盘操作及指法练习(9.12-----9.16)第四周 上机操作训练(9.19----9.23)第五周 上机操作训练(9.26---9.30)第六周 国庆放假 第七周 Windows xp文件(文件夹)操作 第八周 文件(文件夹)上机操作训练 第九周 期中考试 第十周 文件(文件夹)上机操作训练 第十一周 WORD的复习与应用 第十二周WORD应用上机操作训练 第十三周WORD应用上机操作训练 第十四周EXCELE的复习与应用 第十五周EXCELE的应用上机操作训练 第十六周EXCELE的应用上机操作训练 第十七周POWERPOINT的复习与应用 第十八周POWERPOINT的应用上机操作训练 第十九周POWERPOINT的应用上机操作训练 第二十周 期末考试(10.1----10.7)(10.8---10.14)(10.17-10.21)(10.24—10.28)(10.31—11.4)(11.7—11.11)(11.14—11.18)(11.21—11.25)(11.28—12.2)12.5—12.9)(12.12—12.16)(12.19—12.23)(12.26—12.30)(1.2—1.5)(1.9—1.13)

篇6: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相聚网上---Internet基础知识

网上冲浪---浏览网络资源

导入新课:你们知道吗,我们通过因特网可以做什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因特网的组成。

2.能启动、退出网络浏览器。

3.掌握进入目的网页的两种方法,①在地址栏中 输入网址;②通过链接。4.了解网站的概念。教学重点:

进入目的网页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

1.因特网的组成。

2.通过输入网址进入指定网页。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因特网的应用和组成,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对学生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在原来局域网的基础上扩充到全世界范围就行了,对于因特网的应用,可以结合第4册的第1课中“电脑的发展”部分引由于这是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因特网,在讲了两种进入网页的方法后,要让学生多练习。对于通过“链接”进入网页,教材中的例子都是在同一个网站中浏览,但在练习中提供了从一个网站链接到另一网站的例子。在本课中,网页的返回和转移,使用返回链接或 其他网页的链接,而不用〖前进〗、〖后退〗按钮。教学中要具体提出两种浏览指定网页的方法。

考虑到学校里一般不会让每位学生直接拨号上网,并且拨号前的网络设置也较复杂。但家庭里上网还是以拨号上网的居多,因此这部分内容还是要让学生有所了解,只是难度不能太大。教材中将拨号上网作为阅

读材料来处理,由教师根据课时和学生实际情况,安排课堂讲解或学生自己学习。这里,不要求学生进行网络安装和设置(如TCP/IP协议、拨号网络等),主要了解拨号准备、拨号过程和信号灯的使用。

作业:复习学过内容

课后反思:

课题:

信件往来---收发电子邮件

网上生活---通讯与下载

导入新课:你们有没有电子邮件?用电子邮件时要注意那些事?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电子邮件的概念和优点。

2.了解有关申请电子邮件后般步骤。

3.能够申请免费的电子邮件的一般步骤。

4.能够登陆自己的邮箱。

教学重点:1.邮箱的申请。

2.邮箱的登录。

3.邮箱地址的基本认识。教学难点:区分用户名和邮箱地址。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激趣:你知道现在常用的通讯方式有哪些吗?

现在有一张数码照片和文字说明要给某人,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呢?为什么?

二.新授

1.初识E-mail:让已经有电子邮箱的同学说说他的邮箱地址,在哪儿申请的,并板书。

观察电子邮箱地址,找找它们的规律。学生反馈后,教师小结。@符号的读法:”at”。@后面的内容一般为申请的网址,前面部分是自己申请的用户名。

2.在本校邮件服务器申请邮箱: 1安排用户名:班级+学号。

2教师演示,并板书注意点(如密码、用户名和电子邮箱的区别等)。

讲述密码的作用及安全性要求。

3让学生独立申请邮箱,教师检查学生申请是否成功。4教师巡视,辅导。

3. 现在你已经成功申请邮箱,那么就进去看一看吧!三.练习

向学生推荐因特网上可以申请邮箱的网址。

在申请时,要让学生注意阅读提示文字。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填写手机号、家庭地址等敏感信息。

作业:复习学过内容

课后反思:

课题: 动画的实现

绘制按钮,设计超级连接

导入新棵: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是有趣的动画,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教学目标:

1、学会整理自己的文件,能把自己的文件分类保存。

2、学会设置对象与文件之间的超级链接。教学重点:

设置对象与文件之间的超级链接

教学难点:

整理文件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1、这节课的基本任务是用幻灯片来展示自己的电脑作品,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学生要在完成这个基本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两个知识点,一是整理自己的作品,将它们分门别类保存好;二是学会设置对象和其他文件之间的超级链接。

2、整理自己的作品,将它们分门别类保存在不同的文件夹里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件结构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这又是比较重要的技能和习惯,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去尝试这件事情。首先可以让学生看一看已经整理好了的作品,即在“我的作品”文 件夹里有“幻灯片”、“图片”、“作文”三个子文件夹,然后让学生看一看自已的作品,都放在一个文件夹里,结果是比较杂乱,不容易查找。然后引导学生先建立一个“我的作品”文件夹,然后在这个文件夹里建立“幻灯片”、“图片”、“作文”三个子文件夹,再分别把演示 文稿剪切到“幻灯片”文件夹里,把自己画的图片剪切到“图片”文件夹里,把Word文档剪切到“作文”文件夹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养成经常整理文件的好习惯。

3、设置对象与其他文件之间的超级链接与上节课 的内容基本相似,当选择了一个对象,选择“幻灯片切换”中的“动作设置”,选择“超级链接到”“其他文件”,再从文件列表中选择需要的文件。

作业:复习学过内容

课后反思:

课题:

歌唱校园-----插入声音

导入新棵: 你们都喜欢听音乐吧? 那你们知道怎么插入声音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多媒体的含义,认识多媒体电脑。

2、认识文本、图像、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文件。

3、学会媒体播放机的使用方法。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媒体播放机。

教学难点:

理解多媒体的含义,认识多媒体文件。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1、多媒体是一个比较抽象又时时刻刻伴随在人们左右的概念,要让学生去理解多媒体这一概念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漂亮的广告画,悦耳的音乐,精彩纷骋的电视节目,情节感人的动画片,梦幻般的游戏世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并不是多么神秘,多 么难以理解的东本,它就在我们身边,以激发进一步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电脑主要可以通过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把机房里现有的机器作为实例呈现给学生看,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把各部分配件拆下来供学生观看,学习。

3、介绍多媒体文件时,可以结合图标进行,以便于学生掌握。每种多媒体文件介绍以后要让学生去找一找自己电脑上的这类多媒体文件,并去打开它们,看看里面有些什么信息。

4、媒体播放机在外形上和家用VCD很相似,因此学生在按钮的使用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里的重点是想欣赏什么媒体文件,就要选择相应的文件类型,这里教师可以结合前面的讲的多媒体文件,逐步引导学生这样去做,先选择想要欣赏的文件类型,再选择想要欣赏的文件。

作业:复习学过内容 课后反思:

课题: 展示自己----插入视频

教学目标:

1、学会在幻灯片里插入影片对象。

2、认识影片对象。

3、学会修改幻灯片的背景。

4、会在幻灯片排序视图中的指定位置插入新幻灯 片。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演示文稿范例。

2、电影片断(光盘上的“电影”文件夹下)。教学重点:

掌握插入视频的方法。教学难点:

插入新幻灯片时要先确定插入点。

教学建议:

1、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在幻灯片里播放电影,学生对电影是非常感兴趣,因此这一节课是要让学生完成这个任务的同时来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可以选择一段有关动物的有趣电影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范例的成功制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在指定位置插入新幻灯片时,先切换到幻灯片浏览视图,在要插入的位置用单击鼠标左键,然后单击新幻灯片按钮。

3、插入影片对象时,先要确定影片所在的位置,然后再确定想要的影片文件的文件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影片文件,影片文件的特点,一方面可以从图标的外形上看出来,也可以从文件类型上看出来,影片文件的文件类型是“.avi”,也叫做视频文件。可以通过 Windows的自动查找功能找到影片文件,方法是启动“查找文件或文件夹”,然后在名称一栏里输入“*.avi”,这样Windows会列出所有的影片文件,双击就可以打开它们。影片对象被插入到幻灯片以后,放映幻灯片时只要单击一下就能播放了。

4、修改幻灯片对学生也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学生可以轻松得到自己想要又非常美观的效果。修改背景有两种方法,一是选择格式中的“背景”命令,二是右键单击幻灯片的空白部分,从快捷菜单中选择“背景”命令。可以为幻灯片背景选择一种单色,也可以为它选择 一种填充效果。其中填充效果又分过渡、纹理、图案、图片四种,这节课可以着重讲一讲双色过渡效果的设置方法,其他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试一试。

作业:复习插入视频的方法。课后反思: 课题: 我们新疆好地方---综合实践

教学目标:

1、学会整理自己的文件,能把自己的文件分类保存。

2、学会设置对象与文件之间的超级链接。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作品:自己画的图片、Word

文档、PowerPoint 演示文稿。

2、演示文稿范例。教学重点:

设置对象与文件之间的超级链接

教学难点:

整理文件

教学建议:

1、这节课的基本任务是用幻灯片来展示自己的电脑作品,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学生要在完成这个基本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两个知识点,一是整理自己的作品,将它们分门别类保存好;二是学会设置对象和其他文件之间的超级链接。

2、整理自己的作品,将它们分门别类保存在不同的文件夹里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件结构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这又是比较重要的技能和习惯,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去尝试这件事情。首先可以让学生看一看已经整理好了的作品,即在“我的作品”文 件夹里有“幻灯片”、“图片”、“作文”三个子文件夹,然后让学生看一看自已的作品,都放在一个文件夹里,结果是比较杂乱,不容易查找。然后引导学生先建立一个“我的作品”文件夹,然后在这个文件夹里建立“幻灯片”、“图片”、“作文”三个子文件夹,再分别把演示 文稿剪切到“幻灯片”文件夹里,把自己画的图片剪切到“图片”文件夹里,把Word文档剪切到“作文”文件夹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养成经常整理文件的好习惯。

3、设置对象与其他文件之间的超级链接与上节课的内容基本相似,当选择了一个对象,选择“幻灯片切换”中的“动作设置”,选择“超级链接到”“其他文件”,再从文件列表中选择需要的文件。作业:复习本节的内容。

篇7: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五课 图文混排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绘图、图片、艺术字等工具栏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2.能力目标:能在Word 2003文档中熟练进行图片的插入和编辑。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Word 2003对图片的编辑和图形的绘制的方法。2.难点:文本框的链接。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并收集了解相关的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种文档的格式化方式,对文字部分的学习我们已经结束了.那么,除了文字,我们还能在Word文档中编辑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档中的第二大部分:图片混排。

2、新课(1)概述

Word2003可以在文档中插入剪贴画、图片和艺术字,还可以对这些图形对象进行编辑,比如图形的明暗度、位置的调整等等。

(2)图文混排

1)编辑图片和绘制图形

1编辑图片编辑图片会用到【图片】工具栏,使用说明: ○a.裁剪图片:对图片进行裁剪可以有两种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方法1:首先单击需要裁剪的图片,然后点击【图片】工具栏的 按钮,这时鼠标箭头,有鼠标拖动不需要的图片。

方法2:首先双击需要裁剪的图片,这是会弹出【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选择【图片】选项卡,在裁剪复选框中使用上、下、左、右裁剪图片。

b.旋转图片 单击需要旋转的图片,点击【图片】工具栏的按钮即可使图片旋转。

☺提示:如果需要图片旋转的角度非常精确,那么可以使用【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双击要旋转的图片,弹出【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选择【大小】选项卡,在【旋转】复选框中选择你需要旋转的角度。(也许这时你会看到旋转复选框是灰色的,不能使用。我们可以使用按钮旋转一下,然后再到旋转复选框中选择你需要旋转的角度。)

2文字环绕:对文字环绕可以有两种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 九寨沟县玉瓦中学 九年级信息技术 马文瑞

a.使用【环绕】按钮进行文字环绕

单击需要环绕的图片,点击【图片】工具栏的按钮,会弹出菜单,选择图片环绕的方式,即可使图片环绕在文档中。

b.使用【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进行文字环绕

双击要环绕的图片,弹出【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选择【版式】选项卡中的【环绕方式】的复选框中选择需要的环绕方式,然后到【水平对齐方式】复选框中选择对齐方式即可。

3线型 ○操作方法: 方法1:单击需要添加线型的图片,然后单击【图片】工具栏的按钮。

方法2:使用【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添加线型:双击要增加线型的图片,弹出【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选择【颜色和线条】选项卡,对线条的粗细和颜色的设置。

4绘制图形 ○a.如果用户需要自己进行绘图,那么可以在word 中的【绘图】工具栏中实现。如图:

b.绘制线条及形状: 使用【绘图】工具栏里的菜单,选择需要绘制的图形即

可。也可使用按钮。那么还可以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选择一种自选图形(选中自选图形),单击鼠标右键弹出【添加文字】命令。

2)插入剪贴画、图片和艺术字 1插入剪贴画步骤: ○a.首先选择好要放剪贴画的位置。

b.选择【插入】︱【图片】菜单里的【剪贴画】命令,会弹出剪贴画任务窗格。

c.单击剪贴画任务窗里的【搜索】即可找到很多剪贴画。2插入图片 ○方法一:使用菜单插入图片

选择【插入】︱【图片】菜单里的【来自文件„】命令,会弹出【插入图片】对话框,在【插入图片】对话框中的【查找范围】里找到需要的图片,单击【插入】按钮或者双击图片即可。

方法二:使用按钮插入图片

选择【视图】︱【工具栏】菜单里的【图片】命令,会弹出【图片】工具栏,可使用按钮插入图片。

3插入艺术字 ○方法一:使用工具按钮插入艺术字:选择要插入艺术字的位置,然后点击按钮,弹出【插入艺术字】对话框,选择一种艺术字的样式,单击【确定】按钮,可弹出【编辑“艺术字”文字】对话框,在【字体】中编辑需要的文字,单击【确定】即可。插入艺术字后会出现【艺术字】工具栏,得用其可进一步设置艺术字。

方法二:使用菜单栏插入艺术字:选择插入艺术字的位置,使用【插入】︱【图片】中的子菜单【艺术字】命令插入艺术字,即可插入艺术字。

3)文本框的使用 九寨沟县玉瓦中学 九年级信息技术 马文瑞

1创建和使用文本框 ○使用文本框在文档中添加文本、表格或图片。文本框有竖排和横排两种,分被用于放置横排和竖排的文本。

步骤: a.打开【插入】︱【文本框】命令,将显示一个子菜单,选择其中一种文本框或使用【绘图】工具栏的按钮和按钮插入文本框。

b.将十字形光标移动到要插入文本框的位置。

c.按住鼠标左键,将文本框拖动到所需大小,然后在文本框中输入所需的文本、表格或图片。

☺提示:如果需要像古代时对文字进行竖排列,可以使用竖排文本框。2创建文本框的链接 ○步骤: a.首先建立多个文本。

b.选定第一个文本框,会弹出文本框工具栏,选择头变成,单击要建立链接的文本框,即可链接。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并再次演示操作过程。

按钮,当鼠标箭七.课后作业:无 八.板书设计

第五课 图文混排

1、概述

2、图文混排

(1)编辑图片和绘制图形

(2)插入剪贴画、图片和艺术字(3)文本框的使用

九.教学反思 九寨沟县玉瓦中学 九年级信息技术 马文瑞

第六课 综合实践----编辑小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综合掌握Word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掌握Word综合使用编排的技术。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探究学习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Word的基础知识。2.难点:Word文档的编辑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激趣法、自主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并收集了解相关的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所示的小报:

让学生讨论如何完这样一张小报?从而引出课题。

2、新课

(1)总结复习○1Word 2003概述

a.Word 2003的功能、特点和运行环境 b.Word 2003的启动方法

九寨沟县玉瓦中学 九年级信息技术 马文瑞

c.Word 2003窗口组成及操作 d.视图方式 ○2Word 2003文档管理 a.创建新文档 b.文档的保存 c.打开文档 d.关闭文档 ○3编辑文档 a.输入文本 b.选择文本 c.删除文本

d.移动和复制文本

e.撤消、恢复和重复操作 f.查找与替换文本 g.拼写检查 ○4Word 2003文档的格式化 a.设置字符格式 b.设置段落格式 ○5图文混排

a.编辑图片和绘制图形

b.插入剪贴画、图片和艺术字 c.文本框的使用(2)实际操作 1文档编辑 ○2文档修饰 ○3制作如上图所示的小报 ○

3、课堂小结:教师结合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小结,强调重点、难点和学生操作中的普遍错误。

七.课后作业:无 八.板书设计

第六课 综合实践----编辑小报

1、总结复习

2、编辑小报

篇8: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课程;整合;得失

当电脑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性越来越明显,在课程中整合信息技术,就不仅仅是趋势或要求,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手段。事实也确实如此。随着硬件本身与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语文、历史这样的人文类科目的教学已经出现对信息技术的信赖,在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类科目的教学中大量出现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已是屡见不鲜。其中,信息技术与九年级化学课程的整合,突破了化学教学旧有的刻板模式,拓展了原先略显单薄的教学内容,使许多限于实验室条件而不能实地开展的实验,得以展现于学生眼前。这一方式,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长足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得以开辟了新的、更好的途径。

目前,九年级化学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增加欣赏性或诱导性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2.将教学内容编制成固定形式的课件,在教学活动中按一定顺序展开,以配合整个教学的进程。

3.形成练习页面、题库等,让学生进行练习或测试。

4.将实验流程或操作制作成视频或动画,让学生可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要点,熟悉基本操作模式。

无论是上述哪一方面的应用,都在九年级化学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特别是将这四个方面的应用交错使用于课堂教学,在同一个课件中容纳欣赏性内容、教学流程页、练习页、实验展现、总结,形成一个组合全部学习内容、突出各方面优点的完整个体,可以产生“四个一相加大于四”的效应。学生在这样的课件展示中,通常先是被丰富有趣的欣赏性内容所吸引,产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然后带着兴趣进入教师在课件中设定的教学流程,以兴趣为先导,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感受教学目的,领悟和掌握教学内容,最后经练习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也通过这一环节测评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整合形式,对九年级化学教学而言,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1.容易形成内容设置的完整性,可随意扣合课本的任一部分内容。

2.可以轻松拓展课本内容,丰富实例,使理论内容不再枯燥。

3.相对固定了实验时间,避免了实验失败对课堂的影响。

4.既增大练习量,又缩短练习时间。

5.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课件页面内容引导,从侧面加强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调配。

6.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堂上适时反馈和测评。

这一整合形式不仅优点突出,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即使对信息技术并不熟悉的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基于这些理由,这种以课件内综合应用为主的形式,成为信息技术与九年级化学课程整合的主要形式而被广泛使用,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多年前就开始的多媒体环境,到现在的网络环境,这一整合形式的主体模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网络课”也是在这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只不过开拓了更广阔的反馈交流空间而已。

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展开和深入,新课标要求与旧教学大纲的区别越来越明显,这一整合形式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四大环节都受到现实情况的冲击:

第一环节,“激趣”——日渐无力。

“以欣赏性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环节受到的挑战,源自现实生活中日益丰富的视角刺激。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此类视觉刺激已经很多,很难再有什么画面能轻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审美疲劳”感觉无能为力。

第二环节,“教学课件”——为教不为学。

教学课件如何设置、如何展开,主动权完全控制在教师手中,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是被动跟随教师设置好的节奏。这样出现的问题有二:一是学生的跟随程度、跟随能力参差不齐,二是学生体会不到学习主体的地位。

第三环节,“练习页面”——作用不完全。

设置在课件内的练习页面,或放在网络上的题库,在硬件设备不足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不便;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外,其他时间无法再看到这些练习;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学生也无法抄录这些题,“练习”对学生所起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第四环节,“实验操作网络化”——弊大于利。

在网络的程序中“做实验”,每一步骤都是预先设置好的,没有意外,也没有错误,这与现实实验操作的情况是不相符的。在现实的实验操作中,大大小小的错漏、疏忽,都会导致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会让实验出现与原设计不吻合的现象,与理论不相符的结果。以设置好的网络实验来代替现实操作,学生很容易熟悉实验流程和基本操作模式,却不知道模式之外的可能性,失去了练习处理实验中随机事宜的机会,也失去了对实验过程中各种现象探讨研究的途径,“探究学习”就无从谈起。这容易导致对化学学科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否定,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造成一些学生“实验题做得很棒,实验做得很烂”,更缺失处理实验突发事件的能力。

新课标与旧大纲最大的区别,就是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习心理需求的确立和自我强化,学习自觉性和持续性的保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三个方面中,学习心理需求的确立和自我强化,是学生建立能力的基础;学习自觉性和持续性的保持,是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顺利发展的保证;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也是学生全部学习活动最后的目标指向。因此,教师所有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活动,学生全部被动学习或自主学习的活动,最终都应该指向这一能力的建立、增长和落实。在新课标要求下,原先流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式之所以会显现出这些缺陷,究其原因,还是某些整合应用主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严格说来,原先流行的整合形式主导思想,虽然没有明确表达,但却在不自觉中,主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一方,应用于“如何教”的改革,并没有将之变成学生“如何学”的工具;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助手,作为吸引学生的方式,而没有真正将之变成学生能力增长和落实的途径。这些缺陷,不仅限制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展,也在某些方面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要使信息技术与九年级化学课程整合稳步发展,能真正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保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仍然能作为九年级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推进力量,首先应该端正整合过程中的主导思想。信息技术是一项作用巨大的优秀工具,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生动更轻松,但更应该用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件设计之始,牢记“以学生为中心”;在设计的过程中,贯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原则。不是光想着如何能让学生听得懂教师所讲的理论或现象,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找到进入探究过程的路径。课件对学生所起的作用,应该是让学生知道或发现,通往学习目标的路径有许多条;当学生有意识地去选择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路径时,课件应该起到协助的作用,而不是“带领”作用。

其次,在课件设计的具体活动中,对材料进行选取和剪裁的原则,也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减少单纯的欣赏性内容,增加对教学内容有启发意味的各种资料。“欣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根本目的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并希望以趣味性的持续,来保持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续性。而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要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方式不止“欣赏激趣”一种。九年级学生的心智已经逐渐由少年向青年转化,虽然这种转化在短短的一年内不可能完成,但很明显的是,他们的认知习惯已经可以由感性转向理性,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东西,不仅是“有趣”的类型,更包括那些“有用”的东西。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与生活联系极密切的自然科学,能直接用于生活问题解释或解决的知识点比比皆是。以解决生活问题为契机,通过激发学习“需要感”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效果不亚于“欣赏激趣”。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让这种需要感更具直观性,更有感染力。一旦学生真正体会到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程度,学以致用,可以形成比“欣赏”更持久和更强烈的“兴趣”。其具体表现就是,学习的自觉性和持续性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加强,并可让学生自我督促,进入能力培养层面。

例如:在“燃烧与灭火”内容中必须介绍火灾自救和灭火常识。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播放火灾警示类、灭火器操作类的视频。稍为提高一点技巧的,会以影视作品片断来展示过程,借影视作品画面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在小结时,不需要教师作任何强调,学生在发言中都清楚地表达了要重视学习、加强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愿。可以预料,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学科知识,还锻炼了能力;更可贵的是,体会到了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成果,并由此逆向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这样的课件,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深度整合的成功范例。

在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对课程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今后的新课程改革进程中,信息技术仍将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作推向更综合、更深化的层面,为新课程改革的前进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安宝生.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2]张娟妙.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吉林大学出版社.

篇9:初中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1.了解社交APP有哪些主要功能?流行的社交APP有哪些?

2.了解微信中添加好友的各种方法。

3.了解微信“摇一摇”参与电视互动的原理、查找歌曲的原理。

4.了解微信“摇一摇”交友的风险,能正确地使用社交APP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

正确地使用社交APP进行交流。

教学建议

社交APP的种类非常多,目前最流行的当属微信,因此本课主要以微信为例来介绍社交APP。

建议本课用1课时。

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几乎都用微信来进行信息交流,微信比传统的手机通信运营商提供的信息功能强大得多,用它不仅可以传递文字及各种文件、进行实时的视频聊天,还可以进行群聊及朋友圈的社交活动,完全了传统的用手机发信息进行交流的方式。

教材中假设了一个学生结伴看电影的生活场景来探索微信的使用方法,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更合适的任务。

添加好友的方式很多,也很好玩,但老师一定要控制好课堂的走向,一边演示还要一边启发学生思考背后的原理。

“摇一摇”有很多奇妙的用法,例如:“摇”电视、“摇”歌曲等,这些奇妙的用法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引导到对知识、原理的探究中去,而不能只停留在对“摇”本身感兴趣。

“摇一摇”可以用来添加好友,但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也许不能理解“摇一摇”添加陌生好友时潜藏的巨大风险,可以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讲解引起学生的警觉,树立风险意识。资源目录有相关文字材料和视频可供教学参考。

“摇一摇”的操作比较有趣,安排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合作探究,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回家才有操作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摇一摇”添加好友的操作涉及到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问题,在家操作便于家人进一步对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进行教育。

篇10: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vb的联机帮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实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成就感。

前提诊测

设置vb程序的.窗体背景使用什么属性?

导入新课

编写vb程序时,遇到困难怎们办?有问题找谷歌,有困难找百度。我们这两个都不用找,就找vb的联机帮助系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操作法

教学重点

MSDN Library在线帮助

教学难点

利用联机帮助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MSDN Library在线帮助

启动vb后,在“帮助”菜单中选择“内容”“索引”或“搜索”命令,打开MSDN Library visual 6.0窗口。

任务1、利用“搜索”选项卡查看关于标签控件的用法

启动vb,在“新建工程”对话框中选择“标准exe”选项,然后单击“打开”按钮。 执行“帮助——内容”命令,打开MSDN Library visual 6.0窗口。 在“活动子集”框中选择“*visual basic 文档”

打开“搜索”选项卡,在“输入要查找的单词”框中输入关键词“标签”

单击“列出主题”按钮,在“选择主题”下面的列表框中就会列出关于“标签”的一些主题 双击“使用label控件”右窗格中会显示出关于“label控件”的详细说明

二、上下文帮助

任务2、查找关于caption属性的知识

执行“视图——代码窗口”命令,打开“代码”窗口 输入一些代码后,把光标定位到某个关键词中 敲f1键,就显示出关于这个关键词的信息

三、运行帮助中的代码实例

新建一个标准exe工程后,选定窗体,然后在“属性”窗口中选定“fillcolor”属性,敲f1键,打开“帮助”窗口

单击其中的“示例”打开 fillcolor属性示例的帮助窗口

选定其中的代码部分,用复制,粘贴将其写到另外的程序中 运行程序

形成性测试

利用MSDN Library visual Studio 6.0窗口的“搜索”选项卡查看“窗体”的信息。

小结

上一篇:巡特警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报答父母题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