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不用搀扶》备课教案

2024-04-23

小学五年级语文《不用搀扶》备课教案(共10篇)

篇1:小学五年级语文《不用搀扶》备课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帕尔曼的人格魅力。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人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表现帕尔曼“人格魅力”的句子及联系生活实际来了解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并深层次理解“不用搀扶”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深刻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帕尔曼产生敬佩之情。

2、充分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关键语句,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的赞叹之情。

教法与学法:

读中领悟、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直接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再次看到这个课题,你能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吗?

2、播放音乐会现场视频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作者敬一丹一起了解了杰出的小提琴家帕尔曼,相信你们对他肯定充满了神往。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他的音乐会现场去听听,好吗?听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这是你们的感受,那我们的作者敬一丹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帕尔曼,去感受一下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吧!

二、品读句子,感悟魅力

导语:我们都知道帕尔曼4岁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靠拄着拐杖艰难行走,他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终成一代音乐大师。在我们去感受帕尔曼的人格魅力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

1、游戏体验残疾人站起来的艰难

请同学们起立,单脚站立一分钟,大家自己可以计时。准备开始,时间到,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是啊,同学们,当我们把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脚上时,是多么不容易的。由此可想,身体有残疾的人,他们的行走是多么艰难啊。然而,我们的帕尔曼就上演了一场让人意外而感动的一刻,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那意外而感动一刻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

(1)个人学习:个人自由读课文,用“——”画出帕尔曼终于艰难站起的语句,用“( )”括出具体描写观众反映的句子。

(2)在句子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和小组成员交流你的感受,并分工进行表演朗读,一人扮演帕尔曼表演站起来的动作,其他的成员带着感受读句子。

3、交流后出示课文片段

一曲终了,他用拐杖支撑自己试图站起来。

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4、小组汇报

a、你们从中读出了什么?(帕尔曼站起来是多么艰难啊)

b、你们能把这种艰难读出来吗?

师:帕尔曼精美绝伦的表演结束以后,他希望用自己完美的谢幕来感谢喜欢艺术并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观众,所以,他希望自己可以完美地站起来,于是他决定——起来

如果你就在现场,看到帕尔曼第一次跌坐在椅子上,你是什么心理?谁来读读第一句?(期待—担心)当看到他第二次又没成功时,这时你又是怎么样的心理?读出这种感受。(紧张)然而他第三次又失败了,这时你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着急、担心)读出这种感受。

c、小组表演读这三句话,把作者的感受读出来。分组读,男女读。

5、讨论:如果你生活或学习当中,有一件事情失败了三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想想结果会怎么样?

6、可是,面对三次的失败,在同伴和观众热切地望着中,“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超常的毅力和勇气,不用搀扶的精神,身残志坚的精神)怎样读出他的勇气和毅力呢?先自己试试,再读给同桌听。

让我们带着对帕尔曼的敬佩和感动,齐读这一句。

7、指导朗读:破折号前面的高昂、缓慢,破折号后面的低沉、快速。男女生读,小组读。

三、 角色转换,领悟魅力

过渡:是啊,在帕尔曼站起来的那一瞬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震憾了每一个人的心,此时的会场——

1、句子:全场寂静着,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来听听这雷鸣般的掌声吧?这掌声里有什么?引导学生说感受。

多么真切的感受啊!多么真实的反应啊!他站起来的那一刻,牵动了多少人的心,人们的眼神都凝聚在了那一刻。

2、句子:“乐队的百双眼睛,大会堂的万双眼睛,电视机前的亿双眼睛,都注视着帕尔曼站起来。”

他的这一举动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的目光?(表现了众人对帕尔曼这一举动的关注与期待,更表现了帕尔曼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1)个人读,把你认为要重读的地方加上点,(排比句)因此,要读得铿锵有力,语势强烈。

(2)男女赛读,齐读。

小结:这短短的一瞬间,帕尔曼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他的人格魅力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为他的琴声鼓掌,更要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

3、句子:“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也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

提问:仔细读读这句话,作者更看重和赞叹的是帕尔曼的琴声还是他的人格魅力?

生:人格魅力。

师:人格魅力是什么意思?

生: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而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就在他的——生答“不用搀扶”上。

解析“不用搀扶”的含义。

“不用搀扶”不仅是一个( ),更是一种( )。

师:帕尔曼的“不用搀扶”精神是什么?

生自由答,师相机引导。

师:所以不用搀扶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精神,一种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4、小组讨论:对于“搀扶”和“不用搀扶”,你一定有你的看法,你能说说吗?

过渡:搀扶固然能体现搀扶者的爱心。但不用搀扶,何尝不体现着被搀扶者的自尊、自信、自强呢?人们伸出手去搀扶时,是出于同情;而面对着不用搀扶者,唤起的是尊敬。“不用搀扶”的帕尔曼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不仅仅是冬日里的琴声。让我这位不懂的音乐的人,也想对他说一声——谢谢!

齐读:

“帕尔曼走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冬日里的琴声。为这个,让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1)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谢谢帕尔曼?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面对帕尔曼,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四、总结全文,延伸魅力

过渡:帕尔曼不但给我们带来音乐的盛宴,还给我们带来精神的财富。回响耳畔的是那无与伦比的琴声,让人铭记的是那永不言败的四次站起。音乐会结束后,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帕尔曼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成功来源于自己,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的,只要你想做。

是啊,就是凭借这样的自信和勇气,他成功了。

1、说一说:你还知道有哪些身残志坚的人呢?

2、总结:一代音乐大师帕尔曼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高超的表演艺术,更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作者最后情不自禁地对这位音乐大师说了一声:谢谢您!在听着他那优美的琴声中,来!我们也一起来,大声地对这位音乐大师说:谢谢您!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都会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那么,就让我们用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影响自己,做一个自强乐观,不用搀扶的人!

板书设计:

10、不用搀扶

起来——跌坐

再起来—又没成功 独特的人格魅力

不用搀扶: 又试——又失败

又试第四次——终于站了起来

篇2:小学五年级语文《不用搀扶》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用词的精当。

2、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体会用词的精当。

难点: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对策:读和品。

教学准备:重点句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填空: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宁静的……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4、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贾岛和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2)指导朗读。

7、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二)、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考虑: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三)、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考虑: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示,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实、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

(四)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考虑: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考虑”?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朗读。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2)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五)、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指导造句。

四、作业:

以填空形式复习第一小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贾岛的那种反复吟诵、认真琢磨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学生能抓住文中精当的词语连贯的、条理清晰的讲故事。

难点:能有声有色的、响亮的讲故事。

对策:注意抓住契机,引到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指导讲故事。

师:要想讲好故事,先得读熟课文。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那样,展现故事的情节。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学生说课文顺序,老师板书。

学生练讲:

(1)各自结合板书提示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各组推派代表讲。

评选班级“故事大王”。

二、安排练习

1、誊写词语

2、体会课后练习4中带点的词语含义和用法。

板书设计

9推敲

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

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教学反思:

篇3:小学五年级语文《不用搀扶》备课教案

一、合理选择综合性教学主题

主题是语文综合性教学的核心,通过主体活动,学生可以发展自身综合能力。如果缺乏主题,语文教学活动就会显得零散,失去方向。教师设计语文活动主题时应从学生现实生活中选取主题,注重贴合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如讲解《燕子》时,学生对小燕子十分感兴趣,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展开以“燕子”为主题的综合语文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后搜集带有“燕”字的故事、成语、春联、歌词等。学生在课余时间翻阅辞海、词典,查找诗词歌词和对联,到各个班级搜集人名,到购物商场搜集含有“燕”字的品牌名字。学生经过这个活动,从教材走向了生活,拓展了知识,并且加深了对学习中语言积累的运用,体验了中华文化瑰宝。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交流,各个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搜集的资料,有的制作了“燕”字成语收集卡;有的组织了“燕子”知识大考察的有奖竞赛活动;有的小组展示了表现燕子生活的图片和音频,十分引人入胜;有的小组排演了“小燕子学艺”的话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展了语言组织能力,提升了审美情趣,培养了合作精神[1]。

二、科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合作既是科学发展的需要,又是人类个体和集体发展的需求。对于如今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处于成长初期阶段,导致很多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够完善,无法有效与他人完成合作学习。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首先组织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班级学生可以根据特长、兴趣和个人意愿自由组合,但是教师需要特别强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间同质指的是各个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接近;组内异质指的是组内成员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学习互补性。教师还应该注重小组组长的选拔和培养,需要选择合作意识强、反应敏捷、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学习组长。教师可以对学习组长进行定期培训,教会学生组内合作方法和策略。教师应科学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只有教师落实了任务,使学生明确了自己分工。如果不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那么小组间的合作就会处于闲散状态,做得好、做得坏都不会有人过问,这种学习小组的划分就会流于形式,根本实现不了互相促进和集思广益的目标,导致学生如同“南郭先生”一样,坐在一起聊天乱扯,好像看热闹一样[2]。

三、避免随意性的语文综合教学

讲解诗词《惜时》时,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时间的飞速及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努力进步。在学生感悟时,教师随之提出问题:同学们想想以前浪费的时间,是不是觉得可惜呢?以后要怎样做呢?让学生相互讨论总结,以此开展关于珍惜时间的综合性活动,从而充分让学生体会时间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了解以前的状况,并且开始逐渐学习,不断努力。教师开展综合性活动后,让学生制订一个有效的学习计划,以及后期发展规划,树立人生目标,努力奋斗,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并且了解时间的重要性,不断努力进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由学习内容引发一些联想,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感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教师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不能随意,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特点,针对性开展,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中的综合性学习将语文教学延续到了学生社会和生活多个领域,为学生自主探究及学习作品提供了广阔舞台,面向社会各个层面,最大限度发挥潜力。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发展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实现了综合素养的提升,显而易见,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长远影响和重要作用。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综合性教学是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小学五年级是小学语文基础教学的重要阶段,教师应积极思考综合性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作者结合小学语文五年级综合性教学的提点,阐述学科融合、组织综合性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性等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葛海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J].新课程,2016(1):32-33.

篇4:不用搀扶教案

荷叶中心校

何小娟

一、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叹之情。

三、教学活动:

(一)课前游戏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阶梯教室上课,同学们热情很高,那么,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同学们高兴吗?请先听好游戏规则,单脚站立一分钟,大家自己可以计时。准备,开始,时间到,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是啊,把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一只脚上,是多么不容易啊。第二个游戏,双手撑在桌子上,看谁也能坚持一分钟。听清楚了吗?准备开始。时间到,请谈谈你的感受。是啊,同学们,当我们把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手上时,也是不容易的。由此可想,身体有残疾的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啊。可是,他们并没有因身体的残缺而成为家人和社会的包袱,他们用顽强的毅力活得比正常人还精彩,帕尔曼就是这类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感悟帕尔曼非凡的人生。

(二)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学习了生字,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生字的掌握情况。展示生字。

帕尔曼

联袂

拄着

磁铁

怦然心动

魅力

搀扶

歉意

1、开火车读一读

2、你能用上这些新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自己练习说一说。

小结:对,下面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吧。这就是帕尔曼,同学们,仔细看看,帕尔曼留给你怎么样的印象?(自信、乐观)是啊,这位无可争辩的世界顶级小提琴演奏家,就是凭着他的非凡的人格魅力、他的人性,震憾着亿万观众的心,因此,帕尔曼一出场就吸引了作者目光,请同学们快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写帕尔曼出场的句子。

展示:当帕尔曼出现时,我怦然心动。他拄着双拐,从容自信又有点艰难地走上了台。拐杖加上小提琴——这就是帕尔曼的独特形象吗?从他出现的那一刻起,我的眼睛就像被磁铁吸引,再也没有离开过他。

齐读,你从这个句子中读懂了什么?是什么如此吸引作者的目光呢?(独特形象)更令作者怦然心动的是(引读)———他拄着双拐,从容自信又有点艰难地走上了台。点击:从容自信,从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不向命运低头)

对啊,帕尔曼一出场,就以自己独特的形象把自己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展示出来,因此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课文还有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三)自由读文

用“

”画出有关句子,与同桌讨论,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然后跟同桌一起读读你们所画的句子。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刚才画句子时很认真,那么,哪位同学能把你画的句子读给我们大家听听呢?

四、精读品悟,理解内容

1、品读“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外,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找到这一句的同学请举手,给自己画上一个星,没找到的同学赶紧画上,你也了不起,也为自己画个星,老师相信,下次你能跟其他同学一样,也会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1)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更”要重读,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你来试试。

(3)那么,作者强调的是琴声还是人格呢?读出这种感受,齐读。

(4)你能照样子,用“不仅„„更„„”说一句话吗?指名说。然后自己写一句在书上。

(5)那么,哪件事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呢?

2、展示句子“最让我意外而感动的是帕尔曼站起来的那一刻。一曲终了,他用 手杖支撑着自己试图站起来。”

作者意外的是什么?作者感动的是什么?齐读,读出吃惊和感动。

更令作者感动的是(引读),展示句子: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1)自由读,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帕尔曼站起来是多么艰难啊)

(2)你能把这种艰难读出来吗?如果你就在现场,看到帕尔曼第一次跌坐在椅子上,你是什么心理?谁来读读第一句?(期待——担心),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自由表演读。汇报读。

(3)当看到他第二次又没成功时,这时你又是怎么样的心理?读出这种感受。(紧张)(4)当看到他第三次失败时,这时你又会怎么想?(着急、担心)读出这种感受。(5)自由表演读这三句话,把作者的感受读出来。分组读,男女读。

如果你做一件事,失败了三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想想结果会怎么样?(6)可是,面对三次的失败,在同伴和观众热切地望着中,“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超常的毅力和勇气,不用搀扶的精神,身残志坚的精神)怎样读出他的勇气和毅力呢?自己试试。

让我们带着对帕尔曼的敬佩和感动,齐读这一句。

(7)帕尔曼终于站了起来。看到这一幕的新华记者去采访了他时,同学们,如果你是帕尔曼,你会怎么说?那么,帕尔曼又是怎么对记者说的呢?

展示句子:成功来源于自己,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的,只要你想做……你从这句中看到什么?

看到帕尔曼站起来的这一瞬间,观众有什么反应?他们为什么而鼓掌?

(8)下面,请同学们跟同桌一起表演练读,说说读了这几句话,你有什么发现?(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的语言却不一样。你从中有什么收获?

如果我们让你来记叙帕尔曼站起来的一瞬间,你会怎么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写不仅写出了他站起来的艰难,更突出了观众对他的关注,和他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具体?(这一瞬间最能体现帕尔曼的人格魅力,所以要详写)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留心观察,把体现中心的内容要详写。)

帕尔曼站起来的那一瞬间,震憾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他不仅吸引了我的目光,还吸引了——

3、展示句子“乐队的百双眼睛,大会堂的万双眼睛,电视机前的亿双眼睛,都注视着帕尔曼站起来。”为什么?(表现了众人对帕尔曼这一举动的关注与期待,更表现了帕尔曼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1)齐读,把你认为要重读的地方加上点,(排比句)因此,要读得铿锵有力,语势强烈。

(2)男女赛读。

小结: 这短短的一瞬间,把帕尔曼的人格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位不懂的音乐的人,也想对他说一声——谢谢

4、展示句子“帕尔曼走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冬日里的琴声。为这个,让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1)说说作者为什么事谢谢帕尔曼?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作者不懂音乐,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作者不懂音乐?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我只是为欣赏盛况而已)可是,当他听了帕尔曼的演奏后,也被深深打动了,课文哪个句子体现了?所以作者说,他的杰出之处———

小结:面对帕尔曼,你最想对他说什么?(身残志坚,不用搀扶,意志顽强,不怕失败,靠自己的力量赢得尊严的人。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还有很多身残志坚的人,你知道有哪些?是啊,他们能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展示名言,齐读。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把你最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并把你最感动的一句话写出自己的六、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为这个,让我们真诚地对这位音乐大师说一声:谢谢您!”

为这个,让我们大声地对这位音乐大师说一声:谢谢您!”

篇5:小学五年级语文《不用搀扶》备课教案

教学重点:浓浓亲情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描写景物的多种手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引起我们的共鸣。而《祖父、后园和我》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记叙了自己与祖父之间那种浓浓的爷孙情。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共同编织了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后园,共同感受儿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间浓郁的亲情。

二、作品、作家介绍

《祖父、后园和我》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萧红自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互相依恋,互相安慰,度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爱、宽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关爱,萧红童年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有快乐,以至于萧红“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劳作,于是萧红也跟着祖父总在后花园里玩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觉,一切对她来说非常美好。

1929年祖父去世后,萧红十分悲痛。祖父的去世,断绝了她和家庭的最后联系,加上祖父去世后,父亲立刻对她冷酷逼迫,使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祖父、后园和我》的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教学过程

(一) 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词:

谷穗 衣襟 嘴馋 玫瑰 玩腻了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二) 引导讨论,理清课文的情节

课文以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为中心展开情节,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其中又以几件趣事串联:

(1)种小白菜

(2)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5)插花事件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到位的认识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度过的自由快乐时光,但是作者是怎样将童年的美好记忆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呢?本课我们将就这一点展开深一层的探讨。

二、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讨论)

后园:课文所描写的典型环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提问:作者的观察是否很细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A: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金”“绿”“嗡嗡地飞”“满身绒毛”以及“胖圆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提问:“啸”“冒烟”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由发光的叶子想到沙滩上的蚌壳?

A:“啸”是“呼啸”之意。表示发出声响。“冒烟”表示下雨时,密集的雨点打在大榆树树冠上飞溅起来,加上大榆树上下雨水迷漫,风一吹形成水雾,远望犹如“冒烟”。

因为榆树叶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而沙滩上的蚌壳多而密,在太阳的照射下,也会闪闪发光,所以作者由叶子想到了蚌壳。

3.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提问:上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切都活了”,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A:句子使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切都活了”在孩子的眼中,一切充满了生命,都有人情味。这是合理的想象,也是基本的事实。

4.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提问:类似的经历你有过吗?和同学讨论一下。

三、结语

其实,“我”与祖父的天地,就是整个世界。与其说文章是写祖父,不如说是通过写祖父这一形象,体现无限的亲情,缓缓流动在心间的、暖暖的情感。平淡之中的叙述,就是最真实、最真切的感受。正如我的祖父在我的脑海里的,更多的是离开家乡之后,我成长岁月中的祖父,与祖父自由快乐的时光,以及他愈见苍老的容颜。这些在生活中悄悄溜走的岁月,平淡的时光,才是我经常温习的和祖父之间的拳拳亲情。

四、作业

篇6:小学五年级语文《不用搀扶》备课教案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背诵对联。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篇7:谈谈小学语文的有效备课

一、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不仅是对教学某一篇课文或某课时教学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更现实的理解, 而且是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首先, 我们要精读课程标准, 找准各时段的学科教学目标。其次, 要纵观整册教材, 了解全学期的教学内容, 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 确定自己的教学预期目标。再次, 要全面掌握学校已有的能为本教材教学提供的资源, 初步确定教学思路和方法。

二、备课程序

教师备课, 要结合课程标准解读文本, 并且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 制定全册教学目标, 进行单元设计, 书写课时教案, 提出每一个单元、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备课重点

有效备课的重点在于在精通教材、备好教材的基础上, 考虑运用恰当手段, 突出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精通教材, 做到心中有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让“教材走进心中”, 达到“人本合一”, 这样既能较好地预设课堂, 又能较为从容地应对突发的、临时生成的问题, 做到宏观运筹、微观调节, 满怀信心地实现从预设走向生成互动的课堂。

1.突出教学重点。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这节课自己想要做什么, 但很多时候, 某些自己心里明白方向, 可是上完课, 别人不知道你这一堂课要干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老师备课时教学目标不明确、不集中, 重点目标被次要目标冲淡。如果这一篇文章反复肢解, 面面俱到, 全作重点, 那么这节课就没有重点。重点是教学的最重要的内容, 不能混同于一般的知识点。要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就必须突出重点, 备课时应该在这方面下工夫, 想办法。包括如何提出问题, 如何创设情境, 如何启发引导, 如何层层推进, 等等。一堂课, 重点突出了, 目标就明确了, 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2.解决教学难点。在备课时, 怎样才能设置难点的解决呢?首先就要明确难点, 难点是由两方面决定的, 一是教材的难度大, 教材本身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有难易之分;二是由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决定的。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 即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教师要突破难点, 首先就要认真研究和分析难点, 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感到“难”, “难”在哪里?再根据难点所在, 抓住教材中一些关键性问题, 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四、应用多种方法, 让教学扎实有效

1.设计质疑课题小问号, 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 准确鲜明, 引人入胜, 提示文章内容, 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 首先要学会读题目, 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怀素写字》一课, 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课题, 再由课题质疑:“怀素是谁? 他是干什么的? 他为什么要写字? 他的字有什么特点? ”带着这些问题读, 学生兴趣浓厚, 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有成就感, 阅读兴趣浓厚, 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 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 把课文读通。

2.由预习导入, 引导学生初读解惑。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第一课时教学时, 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 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江南》一课, 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 如“可采莲, 何田田! 戏”, 引导学生带着它们一起读课文, 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些, 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找到答案, 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 他们会有成就感, 阅读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 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 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 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 激发学习兴趣。

3.抓重点词句, 扎实有效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 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设计悬念, 激发探究兴趣。“一曲终了, 余音绕梁”, 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结束时, 教师设置疑问, 抛下话题, 启发思考, 留下悬念,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例如教学《雾凇》一课时, 学生初读后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 课结束时我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 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蓄足气势, 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篇8:小学五年级语文《不用搀扶》备课教案

1、学会5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用多种方法识字。

3、通过读文及情境对话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其中的幽默。

教学重点学习5个生字、感悟文章的幽默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的幽默。从爱因斯坦父女之间的对话,体会幽默之美。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 学 过 程自主设计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教师范读

1、请学生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2、学生多种方式读文,能将文章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

1、体会文中动词作用:掉、弯、捡、找、递

2、初步感受文章大意。

五、自读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六、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用心思考回答问题:

1、事情发生的地点在哪里?

2、文中的两个角色分别是谁?爱因斯坦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什么麻烦?

3、用笔画出事情的起因,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动词,说一说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4、朗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对话,注意不同语气的读法。

5、眼镜找到了,又发生了什么趣事呢?

七、表达交流

你感受到文章的幽默了吗?给大家说一说,好吗?

八、 1、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试着搜集小幽默或两幅幽默画。

九、板书设计:

不用谢,爸爸

爱因斯坦

幽默

篇9: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备课的有效策略

一、备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舵手”,是源头,也是方法。但是有些老师备课时,只注重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而忽视了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甚至有些教师都没见过课标的样子,就更不用说研究课标了。这样的备课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失去了舵手,无法远行。备课标就像砍柴前磨刀,只有刀锋利了,砍柴才能更快。

二、备教材

虽然不能照本宣科,但教材是教学的核心,所以备教材也就成了备课中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把握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呢?

1. 研究字词

学习一篇课文,需要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2. 朗读课文

教师在备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几遍课文,既能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又能领略课文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上用精彩的朗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揣摩作者

揣摩作者也就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精品,在语言运用方面都是独具匠心的,因此我们需要细心琢磨、认真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只有教师把握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4. 思考练习

思考练习也就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必要的应先做一做。

5. 查阅资料

要习惯于阅读《教师参考用书》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三、备学生

备学生,也就是了解所带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包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前状况和潜在学习需求,只有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解了、掌握了,才能根据学生情况制订适合的教学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备教案

1. 三维目标要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语文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发现、总结学习方法。

2. 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也不例外。课堂导入要讲究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接下来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科学、有效、激趣的导入。

(2)好的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是对课文中难理解的部分设计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提升,交流中也能够拓展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看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后进行引导,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用好板书。虽然这是科技时代、多媒体时代,但板书的作用仍是无法替代的。板书是一门浓缩的艺术。板书设计力求新颖、有层次性,同时突出重难点。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择适合的切入点,对全文做高屋建瓴的概括,结构上力求简明扼要,语言上要精心提炼,形式上要活泼新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板书就能回忆本篇课文的内涵、重难点。

3. 设计学习评价

评价与教学过程同样重要。积极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评价后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同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喜欢语文、喜欢回答问题。

4. 进行课前反思

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5. 教态语言设计

面带微笑、气质高雅、热情大方的教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小学生喜欢模仿也善于模仿,所以我们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学生。因此,备课时我们一定要仔细推敲能预设的部分语言。如何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如何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会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推进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引领者,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我以为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扎扎实实备好每一节课,使备课真正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篇10: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从备课开始

1.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有效性的首要途径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是求知欲,来源于知识本身。间接动机来源于与学习相关的外部,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没什么可写,把写作当做一种负担,视作文为一件无用的苦差事。要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息。”这句话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我们生活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我带学生野外踏青,让学生用眼睛观察春天的美景,用耳朵倾听大自然和谐的乐章。这样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不仅踏青的过程叙述完整,而且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春天美景进行描写,更有情可抒,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或感慨此次踏青的收获,乐此不疲。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认识到:作文是记录生活、交流生活的重要手段,只要认真体会,用心写,没什么难的。

2.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要变教案为学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所以教师的备课必须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变教案为学案,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和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把从教学生的角度转变到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对字、词、句、篇的教学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教案设计时,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点,走进学生心里,降低知识的难度,增加知识的宽度,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3.品读教材,感悟文本备课

3.1.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 ,先做什么 ? 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3.2.朗读课文。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 ,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3.3.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4.关于阅读教学的备课

4.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好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必须注意:一是切入点要小,视野要大。切入点越小,学生的思考指向越明确,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二是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最近点,否则就会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4.2精心设计问题。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说 :“我在备课时 ,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 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 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它无疑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5.编 写教案

5.1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 、学生实际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具体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本课教学要求,体现三维目标,落实写字、朗读、积累、背诵等要求。2重点突出,难点抓准。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5.2.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与课时内容 ,设计适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具体要求:

5.2.1教学板块清晰 ,让学生有较充裕的读书时间、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5.2.2寻找、预测学生关于课文的兴趣点或触发点 ,选准教学的切入点,注重大问题设计与活动设计,突出重点,有对难点突破的设计,预备学生的反应。

5.2.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重视读写结合,突出语文实践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合理安排课内外作业。

5.2.4根据学校现有条件选择教学媒体 ,注重课堂实效性。

6.写 教学反思

上一篇:桥说课新下一篇:县党员分类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