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2024-04-25

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精选11篇)

篇1: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决做好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确保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此项管理制度:

1、校长是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组织建立健全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2、学校要做到每月要召开一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会议;学校主管领导每周检查一次;监督员要每天进行卫生安全监督检查,并如实向学校主管领导汇报。

3、建立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办法,分清岗位职责,配备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员,定期监督、检查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4、卫生监督员要认真负责,不得玩忽职守,负责具体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5、责成少先大队负责做好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工作。

6、利用板报、广播、橱窗等形式向全体师生宣传有关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护的我们的水源”、“爱护我们的环境”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

7、各种安全活动资料,要存档备查。

8、注意内外环境卫生,做到窗明几净、地面清洁、桌椅摆放整齐且清洁,食堂的卫生要随时打扫,定期消毒,不留死角。

9、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防止食物中毒等方面知识的教育,杜绝食物中毒。

10、对出现违反安全、卫生规定,出现火灾或食物中毒的,视情节轻重,追究当事人和领导者的责任,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江家川中心小学二〇一四年二月

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

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江家川中心小学 二〇一四年二月

篇2: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高度重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组长:邱玉燕

副组长:王兴龙、江荣光

组员:孙伟燕、王菊萍、杨培琴、梁卫成、曾贞岩、韩芳

杨小霞、苏珊珊

二、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1、加强和重视传染病防治和情报工作,建立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提高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

学校是一个学生聚集的特殊的场所,学生一旦发生传染病容易造成暴发流行,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我校充分重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上报工作。做到每天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统计,一经发现传染病及疑似患者或不明原因的群体性发

热,及时报告当地医疗单位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做好隔离、治疗、消毒工作,做好密切接触者的预防工作。

2、加强业务培训工作。

经常与乡卫生院取得联系,聘请专业人员对本校师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旨在通过多方通力合作、紧密配合,使得师生对防控工作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理论上充实起来、从行动上体现出来、从经验上丰富起来,从而自觉养成一个受益终身的健康的卫生习惯。

3、贯彻卫生条例,开设预防艾滋病课程。

按照教育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我校依然会将艾滋病预防知识纳入教学计划,开设艾滋病防治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播放多媒体教学片、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定期对师生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预防和教育,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拒艾滋病毒于校门之外,守校园一片净土,保自身健康平安。

4、积极开展预防和远离毒品教育。

在本年里,我校继续以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禁毒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禁毒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继续以增强小学生“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目的,坚持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深化我校防毒教育工作,坚决杜绝毒品对学生的侵

蚀,切实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保护校园健康环境,防毒于未然,永葆校园洁净。

三、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工作

1、对学生常见病、因病缺课等进行监测

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工作:每天在班主任的配合下,认真检查、统计因病缺课或意外伤害等未能来学校的情况,并及时上报。

2、继续配合医疗单位完成健康体检工作。

四、做好常见病防治工作

1、继续做好学生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

加强对学生肠道蠕虫病感染知识宣传,加强培养、强化巩固学生个人的卫生习惯;加强和改善师生饮用水设备及厕所等硬件设施建设,保证学生能经常洗手,饮用开水或清洁水,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交叉感染。

2、加强对学生沙眼、近视的防治工作

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保护视力活动,抓好每天的眼保健操质量,督促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防止用眼过度导致视力疲劳。

3、做好学生疾病发生情况统计工作

对学生体检中查出的各种常见病,建立档案,将学生健康体检结果逐一登记入册。

五、做好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认真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制订以学生常见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上好健康教育课。加强饮水卫生的宣传教育,切实把好病从口入关。利用好宣传栏、黑板报宣传阵地,同时还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六、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工作

1、管好食堂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确保每天使用的所有食品和原料100%符合要求并按要求做好日常登记工作。我校还会本着“清洁、规范、自查、高效”的原则,全面提升管理品质、搞好师生伙食,随时迎接上级部门对学校食堂的检查。

2、随时保洁

统一安排时间组织全校师生每周对校园进行大扫除;有专门的人负责每周至少一次的彻底和全面的消毒,杜绝流行性传染病在校园内流行,维护师生身心健康。

江家川中心小学

二〇一四年五月

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与健康教育

工作计划

江家川中心小学

篇3: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

一、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的基本概念

我国卫生部2006年出台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明确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的基本概念。采供血机构的卫生与安全管理实际上是采供血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管理, 是采供血机构资源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安全管理的内容包括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标本安全、血液安全、环境安全、设备安全等。卫生管理的内容包括医疗废物处理、疫情报告、设备、物品、工作人员、环境的消毒与清洁等。采供血机构实施安全管理和卫生管理是确保血液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对于提升采供血机构整体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采供血机构采供血工作中的安全与卫生管理

1.建立并完善安全与卫生管理文件

采供血机构实施安全与卫生管理, 需要建立安全与卫生管理文件支持, 完善的安全与卫生管理文件可确保安全与卫生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和实施的质量。将国家卫生部出台的《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作为参考依据, 可建立《采供血工作环境控制文件》、《人员、物品清洁与消毒控制文件》、《疫情报告管理文件》等, 确保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的实施有制度可依[1]。

2.合理放置安全标识

安全标识的放置是为了提醒相关人员注意不安全因素, 具有预防意外事故发生的作用。采供血机构放置安全标识是实施安全管理的一种措施。采供血机构放置安全标识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放置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等, 如在实验室内放置安全防护标识和预防感染标识等,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安全标识放置在显眼的区域, 便于流动人员发现。

3.合理配置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设施

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设施的配置应以各部门实际工作需要为前提, 包括消防通道、通风口、应急灯、指示灯等的设置, 同时还包括工作人员采供血工作中需要使用的生产安全措施, 如隔离服、防护服、鞋、眼罩、手套、生物安全柜等, 以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2]。

4.明确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的职责

无论采供血机构建立的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文件质量多高, 如不能落实于实践工作中, 也将会是一纸空文, 无应用价值。因此采供血机构应明确安全与卫生的管理职责, 并将采供血机构的安全与卫生管理落实到个人头上[3]。这一措施的实施要求采供血机构的相关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完善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文件, 使采供血机构中的各个部门明确自身的职责、应行使职责的范围及权限, 促使各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做好采血机构的安全与卫生管理。

5.做好职业暴露的管理工作

采供血工作过程中极易发生职业暴露事件, 职业暴露是引发意外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也是危害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采供血机构因做好职业暴露的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岗前及在岗的培训教育, 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预防意识, 将工作人员在采供血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性降到最低[4]。

6.定期组织员工接受健康体检

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长时间接触生物危险血液样本, 极易发生病毒、细菌等传播载体的感染。这些有毒物质将工作人员作为传播介质, 会逐渐传播到采供血工作环境中、工作设备上, 增加潜在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为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采供血机构应定期组织员工接受健康体检, 确保工作人员的机体健康。

7.医疗废物处理的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越来越多的一次性医疗用品被应用于医疗领域中, 采供血机构应用较为广泛的医疗用品主要包括采血袋、注射器及各种血液成分分离袋等。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的不合理处理, 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 还会对人类机体健康造成影响。我国出台的《医疗废物分类记录》中共将采供血机构的医疗废物分为三大类, 分别为感染性医疗废物、损伤性医疗废物和化学性医疗废物, 采供血机构应按照不同种类医疗废物处理方法, 对医疗服务的处理进行管理。

三、总结

综上所述, 采供血机构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医疗单位提供临床用血的职责, 控制血液产品的质量不仅是采供血机构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升采供血安全与卫生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采供血机构要想保证血液产品的质量, 就必须要保障采供血过程中的环境安全、物品安全及人员安全。同时还需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卫生管理培训, 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卫生管理意识, 提高采供血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水平。并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规范对采供血工作质量进行监督, 以促进采供血机构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采供血工作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供血工作的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提高采供血机构工作的安全性和卫生管理质量, 一直都是采供血机构管理人员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我国卫生部出台的《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对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提出的要求为前提, 探讨了现阶段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现做出以下综述。

关键词:采供血机构,安全,卫生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永波, 刘鹏.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J].临床血液学杂志 (输血与检验版) , 2010, 4 (13) :497-498.

[2]蔡园艺.广西采供血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 2014, 4 (7) :43-44.

[3]张三明, 秦欣.采供血机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3 (10) :1617-1618.

篇4: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一、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1.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制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制定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制度、饮食服务岗位职责、食品质量考核标准等制度,完善采购制度、食品检验制度、卫生检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使学校饮食卫生工作迈入制度化的轨道。

2.完善学校食堂监督领导组织。加强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成立学校食堂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分工,明确任务,认真履行管理职责,签订责任状,使食品安全工作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3.严格执行相关卫生制度和条例。学校食堂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经营,食堂从业人员按照程序进行招聘、录用,并且每年必须体检一次,持有效的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凡有传染病者或不符合从业要求的人员,坚决予以辞退。

4.建立食品安全突发应急预案。总务处为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部门,直接由校长领导,如发现食物中毒事故,及时如实上报,在第一时间对中毒人进行救治。并保护食品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调查和处理。

5.建立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奖励机制。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签订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管理责任书。校长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后勤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食堂管理员为具体责任人。加强监管,对出现管理漏洞、失职行为或违规操作等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强化培训,规范行为

加强学校食堂负责人及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学校领导和食堂负责人按上级要求学习食品安全操作、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等知识;卫生部门加强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考试。各个学校每月定时召开教职工、后勤人员会议,深入学习《食品安全法》,经常进行营养、卫生、职业道德和法治纪律教育,尽可能提高从业人员的饮食营养搭配水平,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法制意识,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师生的精神,做到人尽其责,安全警钟长鸣。

三、严格把关,规范程序

1.采购。食品采购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大宗食品实行定点采购,对向学校食堂提供食品原辅材料的经营户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健全进货登记、查验、索证管理台账。不买腐烂变质变味原料,如大米、面粉、食盐、食用油、调味等的采购要严格把关,认真查看产品质量、产品等级、检验单位、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坚持产品采购索证制度。

2.储存。(1)保管员不收腐烂变质原料。(2)食品储藏严格按照分类、隔墙、离地的原则,防止交叉污染,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隔离存放做到:主食与副食隔离、生与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品隔离、食品与老鼠药、苍蝇药、蟑螂药隔离,不得混放。(3)原料、成品、刀、板、桶、盆、筐、抹布以及其他工具或容器必须写上标志,并做到分开使用,用后清洗干净,定位存放。

3.消毒。食堂用具实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定时做好餐具消毒工作,即食堂的所有餐具要餐餐消毒,并放置于干净的专用器具中存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的餐具可以由正规合格的餐具消毒中心配送。生、熟食刀案及冷荤配餐用具必须分开专用,并有明显标签记号,用后及时清洗消毒,存放于固定的位置。

4.清洗。认真冲洗操作间灶具和地面,擦拭餐厅地面和桌椅,每星期集中大扫除一次,重点清洁操作间墙壁、天花板、灶台、案板、饭台、橱柜、餐具、容器,学生用餐间地面、桌面等,用具摆放有序,防尘、防蝇、防鼠设施要齐全,保证食堂内无鼠、无蝇、无污染、无杂物。餐厅地面、门窗、玻璃以及周边环境保持洁净卫生。向学生供应开水时,装开水的器具要上锁,且天天进行内外清洗,防止污垢存积。

5.加工。食堂饭菜一定要煮熟煮透,凉拌菜要洁净卫生。加工人员不加工变质或有异味的蔬菜、肉、鱼、蛋、禽等原料,不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原材料,不使用有异味或污染不洁的米、面、油、馅等原料,加工程序要合理,生熟、荤素要分开。加工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加工前必须将手洗净,加工食品时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帽子和口罩,佩戴服务牌。加工人员个人卫生要做到:勤洗手、勤修剪指甲,勤洗发、勤理剪发;勤洗衣服和勤换工作服。不得在工作期间抽烟,不正对食品咳嗽、打喷嚏,不随处吐痰。

6.销售。学校食堂销售安全卫生的食品,不卖腐烂变质食品。特别是配送的早餐,米粉、面包、馒头、豆浆一定是当天现做,烤包、饼干、牛奶等要新鲜,不能超过保质期。待销售的食品要存放于干净的器具中,用专用盖子盖好,做好食品保温以及防虫防蝇工作。销售食品前销售人员必须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佩戴干净的帽子和口罩,销售食品时,必须使用干净的售货工具,防止食品不受污染,确保食品干净卫生。

7.留样。坚持食品留样管理制度,做到专人、专具登记管理,留样食品独立装袋,贴上标签,注明食品名称和加工时间后存放于专用的冰箱内,放置48小时。

四、合理布局,完善设施

为了给广大师生一个干净、卫生、安全的就餐环境,学校应对食堂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选址合理,远离污染源,食堂周围一百米范围内没有猪圈、厕所、垃圾池,没有卫生死角,食堂周围的水沟、地面常清扫消毒,保证食堂周边环境卫生、水沟保持畅通清洁,食堂墙面、天花板洁净卫生,地面铺设耐磨、防滑、无毒、易清洗的材料。

五、加强监督,注重防范

1.自觉接受上级领导、社会各界以及学生的监督。从业人员每年都要自觉参加体检和卫生培训,平时积极配合、主动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定期或不定期与学生代表座谈交流,每月或每两个月进行一次食堂卫生安全问卷调查,让学生不记名如实填写,对食堂就餐作出总体评价(很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听取学生意见,做到有反馈、有措施、有改进。

2.学校领导要经常检查饭菜质量,抓好卫生制度落实,保证学生就餐安全,防止病从口入。每天都要对食堂管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后勤服务等工作进行全面督导检查,查找不足,反馈通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

3.严禁闲杂人、生人进入食堂。应当把学校食堂食品加工场所列为重点保护的场所,对需要进出的人员进行严格要求和控制,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进入者,值班人员要严格进行登记、并指定有关人员陪同监控,防止投毒等人为事故的发生。

由此可见,要抓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应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加强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认真履行管理职责;食品采购严格审查把关,保证所有采购的原料新鲜、合格,达到卫生安全标准;规范食品加工流程、完善食堂配套设施、加强食堂监管力度,特别是食品要煮熟,并做好清洗、消毒、保温、保洁等工作,加强管理,层层把关,重视防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确保师生的就餐安全。

篇5: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医疗质量,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根据《甘肃省一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标准》、《护理操作技术与规范》及卫生部新颁发的《病历书写规范》等通知要求,结合我区卫生局2010年“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标准”检查反馈意见和我院实际,逐步探索和实施部分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控制目标

(一)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和依法执业的观念。

(二)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落实有效防范医疗风险的具体措施,及时发现医疗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三)严格执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严把环节质量关。尤其是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人群、重要岗位、重点环节的管理,注重细节管理,杜绝医疗事故,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四)合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在重点专科探索和实施部分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做到“优质、低耗、高效”。

二、重点监控范围

临床医疗、医技、护理、院感、门诊。

三、监控指标 监控指标有服务质量、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疗文书质量、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六个部分组成。其中服务质量包括有服务流程是否便捷、服务环境是否安全舒适、服务价格是否公正合理三个方面。

(一)各科室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制定(或修订)和落实科室考核标准(医疗、医技考核标准由医务科制定;护理考核标准由护理部制定;院感考核标准由院感办制定),质量管理科负责督查和考评。

(二)严格执行核心制度,执行率100%。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大手术)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患者知情同意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各类报告制度、手术安全管理制度等

(三)严格按照卫生部新颁布的《病历书写规范》和《甘肃省病历书写规范》(修订版)书写医疗文书,要求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案,其他医疗文件书写合格率≥95%。

(四)抗菌药物及生物制品使用规范合理,处方合格率≥95%。

(五)各科室药品收入占医疗业务总收入比例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六)大型检查及特殊用药规范,大型检查阳性率≥60%。

(七)基础护理合格率≥90%,危重症护理合格率≥90%,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八)医院感染发生率<8%,住院病人监测率及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院内感染漏报率≤20%,抗菌药物使用者病原学送检率≥50%,抗菌药物使用率努力控制在50%以下。

(九)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科室提交安全性及可行性论证报告100%,并经医务科批准,有人员、技术和设备保障。

(十)重点专科单病种质量控制与临床路径管理,按医务科制定的具体方案执行。

(十一)严格血液安全管理,杜绝输血差错。住院病人输血前检查和谈话签字率100%。

(十二)药品发放差错率0,病人基本用药全为零差价销售药品。

(十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麻醉前、手术前、手术后查对签字执行率100%。

(十四)病人综合满意度≥95%。

四、监管措施

(一)环节监控

1、科室自查:科室内部质量管理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为本科室质量监控成员,每月对本科医疗护理质量逐项检查、指导,对照质量检查标准作出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并作详细记录。

2、部门检查:分管部门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等职能部门定期检查,找出不足,纠正偏差。

3、分组督查:质量管理科组织质量督查组(分医疗组、医技组、护理组、)不定期进行重点督查,每季度全面综合性检查。主要抽查病区、门急诊、医技、重点部门、窗口服务等科室,抽查内容以病历书写、安全管理、合理用药、等项目为主,随机进行。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突出的科室进行跟踪检查和反复抽查。

(二)终末监控 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医院病案评审组每月分别对归档病历进行质量检查和打分,按《甘肃省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标准》执行。

五、效果评价与信息反馈

(一)、各种形式的检查均以《质量检查标准》为评分标准,逐项打分,总分100分,考核成绩90分以下为不达标。

(二)、督查、抽查结果当场反馈,并做书面记录,各科、各部门针对存在的问题要认真讨论、分析、总结,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质量管理科每季度下发《质量简报》,召开质量分析会,对全院医疗、护理、院感、门诊、药械等检查情况做一次总结评价。《质量简报》由院领导班子成员传阅并通报各部门,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由分管部门落实整改。

六、考评奖惩

(一)、质量检查得分与职能部门工作测评得分均纳入当月考评,与绩效工资挂钩。

(二)、奖优罚劣:质量检查结果、投诉、纠纷、违规违纪行为等,均按照《执业医师法》、《汪川卫生院医德医风考评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2012年汪川中心卫生院 医疗、护理质量管理

工作计划

篇6: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 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 具有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自动性、可调性五大特征。管理机制以客观规律为依据, 以组织的结构为基础, 由若干子机制有机组合而成的, 是加强科学管理的依据。

教育部体艺卫司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民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将体育课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 突出“健康第一”的教育起点。要实现身心、人际交往、道德的完好状态, 仅靠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练习是不够的, 还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注意饮食生活卫生, 同时与其所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小学教育是一个特殊时期, 是学生良好态度形成的关键期, 足以影响其一生。其实, 对学生来说, 他们的安全、健康不仅是在校期间的安全健康, 而是一辈子的安全, 学会规避危险的知识以增强抗危险的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因此, 做好这一时期的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工作, 对于顺利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生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抽取长沙市32所中小学校 (小学20所、中学12所) , 以抽取学校的领导 (32人) 、教师 (32人) 、校医 (32人) 、门卫 (32人) 、学生 (160人) 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88份, 收回有效问卷288份, 有效应答率为100%。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 查阅相关专著、专题、论文等, 为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长沙市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校环境卫生调查问卷”和“学校安全满意度调查问卷”, 由学校领导、教师、校医、门卫、学生匿名填写问卷。问卷发放前, 聘请11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检验, 具有较高的效度。问卷回收后, 抽取调查对象的10%进行重测, 两次测验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两次测验的可靠系数为0.862, 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3) 调查访问法。对长沙市学校领导、教师、校医、门卫、学生座谈、讨论, 并召开了中学部分学生座谈会。

(4)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运用Excel、SPSS软件进行统计检测。

三、中小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开展现状

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的协同是追求“1+1﹥2”的整体效应, 但是所设置的机制能否实现这一美好归属, 还需反观运行状况, 包括学校教学目前所拥有的资源现状, 即人、财、物在量与质方面的状况, 以及学校教育现有发展水平, 找出与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应达到的理想水平之间的差距,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效应。

2005年关于安全教育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受过安全自护方面教育的未成年人仅有不到5%的比例, 未成年人中有较强危险辨别能力的不到10%。其实, 我国曾颁布《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了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重点, 但其开展的过程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 安全教育形式化。不少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学校进行的安全教育不过是“浮光掠影”, 没有实质性、系统性内容, 有的甚至局限于少数的演练。第二, 安全教育成就“安全管理”。中小学每学期都会安排一次户外郊游学习的活动, 但是有的学校由于害怕学生走出校园会出现安全事故, 便会取消这样的活动, 通过这样的管理来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第三, 缺乏专业的教学资源。其中就包括缺乏专业的教师, 而教学方法手段过于简单, 会使学生学习失去兴趣。如此种种因素导致了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不顺畅, 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四、中小学体育、卫生、安全管理问题与分析

(1) 喜爱项目广泛、锻炼时间太少。中小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范围较为广泛, 学生运动项目主要为球类运动。根据问卷结果选择羽毛球为50%居首, 可见其适应性、可行性和趣味性较强, 值得大力推广。篮球、足球比例也很高, 为激烈运动, 多适合男生, 其他则包括乒乓球、排球、跑步。但在锻炼时间上安排太少, 68%同学为每天1小时不到, 小于教育部规定的每天至少1小时合理锻炼时间, 过少的锻炼时间直接带来的影响是运动量不够。

(2) 文化课作业布置太多、锻炼坚持不够。调查结果显示99%的学生认为文化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但在“如作业繁重时是否会挤出时间来锻炼”的问题上, 有86%的同学选择会, 只有14%的同学仍持“以学习为主, 牺牲活动时间奋战在书本的海洋里”的态度。我们认为, 正确的学习方式应是劳逸结合, 应做到学习时认认真真, 活动时同样专心致志, 从而达到最大效率。但能够坚持天天锻炼的人数不到10%, 90%的同学都是视具体情况而定, 不能做到有始有终。原因是升学压力太大, 而老师作业布置太多, 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锻炼。学生的积极性, 意志力不够成了体育锻炼正常开展的难题。

(3) 体育器材不足、运动面积太小。根据调查, 有10%的学校体育器材只是基本达标 (指能基本满足大纲必修教材的需要) , 70%的学校体育器材缺少, 5%的学校几乎没有体育器材, 而且校与校之间的差距较大。同时, 现有体育器材大部分陈旧、破损, 其原因为保管不善、修理不及时, 这为正常的体育教学埋下了安全隐患。城区体育场面积太小, 体育运动没有保障, 因为人均面积不到2平方米, 学校做广播体操分两批还做不了, 由于受体育器材短缺和运动面积太小的限制, 30%的学校体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4) 专业教师缺乏、师资培训淡薄。从调查情况看, 有80%的学校专业教师短缺, 中学请代课教师, 小学就是文化教师上体育课。大部分学校都未能制定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 也未能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的培训活动, 致使大部分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及思想意识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这是造成中小学体育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5) 体育经费短缺、缺乏激励机制。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支持乏力的因素, 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从学校领导的调查表明, 60%的学校经费不足, 40%的学校因经费困难不能对体育进行投资。原因是体育不是高考科目, 好坏不会对学校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体育教学和训练方面成绩显著的个人, 也没有配套的激励机制, 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由于学校不重视, 加上经费短缺, 部分体育教师思想不稳定, 从事第二职业或对本职工作不认真对待的人数很多。

综上所述, 我国中小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的开展没有专门的管理机制, 也没有专门的制度。这样的教学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且效果还不佳。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管理机制的各子机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共同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最终实现协同目标。形成机制是起点, 实现机制是过程, 控制机制是结果, 环环相扣。形成机制是实现协同的前提部分, 实现机制就是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 通过各要素的整合, 以及各部门的协调、督导、配合, 进而保证整个协同过程能有序、稳定地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存在诸多问题。中小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状况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知识相当缺乏、公共卫生观念淡薄等方面, 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小学生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校安全与应急管理现状较差, 不同学校安全设施及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差异, 其中安全制度和培训工作普遍较差。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卫生,安全,管理机制,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1]于荣华.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反思[J].安徽体育科技, 2000 (02) .

篇7: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关键词:猪肉食品 安全卫生质量监管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4-0000-00

猪肉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钙、铁等元素,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肉食品。随着猪肉产量的增多,其卫生质量越来越受关注,尤其是这些年不断出现的“瘦肉精”、“病猪肉”、“注水肉”等安全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猪肉或猪肉食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和消费权利,影响着与国外的贸易往来,生产厂家或销售商家都应加强重视,以免不健康猪肉食品流入市场。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务必要了解现状,实时掌握变化动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安全卫生质量监管。

1 猪肉生产及安全卫生管理现状

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畜牧业迅速发展,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一直以来,猪肉在我国人类肉食品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其美味、营养、保健等特点受到人们极度青睐。产量日益增多,2013年,国内猪肉产量达5493万吨,比去年增长了近3%。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从1983—2013年,猪肉产量同比除了少有的几次下跌,依然呈现出稳增趋势。2012年至2013年,全国能够繁殖的母猪数量约为4900万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环保意识不断提升,饲养水平取得进步的同时,疾病防控能力得以加强,生态循环畜牧养殖模式被提出,养猪产业也开始实现“绿色化养猪”。与此同时,猪肉食品安全卫生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如染疫猪致病性微生物传染、使用违禁药品、药物残渣过多等,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另外,近些年出现的猪肉造假事件严重破坏了国内养猪行业的稳定发展,对猪肉出口也极为不利,直接导致国际竞争力减弱。面对此严峻的局势,国家农业部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大对“从产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安全控制,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无公害。

2 影响猪肉安全的主要因素

2.1 疫病

一旦被寄生虫感染,猪自身的感官会出现性状不良现象,致使营养价值有所下降,以至于不能被食用。当人们食用之后,极易感染病毒,继而在人类间传播,影响到更多的人。另外,猪自身携带的微生物可能会发生变异,形成人类新疫病的病原体。

2.2 残留的抗生素

长期使用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对猪的健康极为不利,很容易导致猪的免疫力降低,消化道被破坏,以至于出现二次感染。若有抗生素残留,一旦被人食用,对听力、肾脏都将有很大损害。很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为提高成活率,获取更大的效益,场主在饲养时,用药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滥用各种兽药和抗生素,严重影响了猪肉的质量。

2.3 饲料危害

饲料是猪的主要食物,其质量直接决定着猪的质量。在种植过程中,饲料极易被污染,如重金属或有机氯等农药;在加工、贮存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另外,诸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超标时,也会对猪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为促进猪的成长,饲料中常会掺加某些添加剂,但为了节约成本,使用的矿物微量元素添加剂的生物学效价较低,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猪在食用之后,这些添加剂会随粪便排出,对土地造成污染。若添加剂过多,容易导致矿物微量元素在猪的内脏中蓄积,最终危害到消费者。

3 如何加强猪肉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与监控

猪肉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而我国关于其安全卫生质量监控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为此,应从源头抓起,从养殖到运输,再到屠宰加工,以至最终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系统,极强对此系统的安全卫生监管。

3.1 饲料养殖

养殖时期最为关键的就是饲料质量,与猪肉食品质量和人类安全密切相关。不管是饲料种植,还是添加剂或其他药物的使用,农业部都有严格规定,在实际中使用时,务必要严格按照规定要去执行,以免因超剂量、超范围使用,破坏猪肉的卫生质量。同时,应建立起饲料监控体系,在选择豆粕、玉米等原料时,要确保其质量合格,将其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在许可范围内,并统一采购。在使用添加剂时,应充分考虑无公害性,如使用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生物活性肽等,可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饲料。此外,还应积极塑造无公害品牌,建立完善饲料产品认证体系。养殖过程同样如此,除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养殖,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同时建立无公害猪养殖安全监控体系,以及无公害猪养殖认证体系。

3.2 屠宰加工

屠宰加工起着关键性作用,其程序、设备状态,以及各种卫生设施都应符合国家要求,将相关制度落实。在购置和屠宰时,应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淘汰猪没有流入市场。屠宰前,各产地的检疫合格证、饲养用药记录等资料需准备齐全,并对所要屠宰的猪进行检查。若发现有问题,应禁止食用而迅速对其处理。此外,加工屠宰也应建立相应的安全认证体系,制定基础计划,做好防范工作;遇到安全问题,先对猪种类以及猪肉用途进行考虑,在分析具体危害,并加强防范。关于屠宰机器、加工设备等,应制定合理可行的程序,确保整个过程的安全。具体而言,包括对职工的培训,加强内部审核,至少每一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做好详细记录。

3.3 流通销售

在猪肉食品加工完成后,需要流入市场,此时很容易出现二次污染。所以,应采取适宜的战略,精化营销管理模式,即实现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持证上岗、统一管理。配送方面,采用专门的冷藏车运输,配送冷鲜肉时,应将温度控制在0℃—5℃,运送至小冷库后,应做好消毒工作。持证上岗是对每个行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4 结语

猪肉是人们经常食用的肉类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的加强,为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对猪肉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对施工管理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 张雅燕.安全猪肉供应链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3,20(2):154-155.

[2] 李海燕,张锋,刘帮兰.影响猪肉安全的因素及其对策[J].畜禽业,2011,26(9):140-141.

[3] 刘宗凤.浅谈猪肉安全全程质量控制技术[J].中国畜禽种业,2012,23(9):190-191.

篇8: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一、饭店餐饮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 餐饮和客房是饭店构成的两大支柱, 餐饮业务一直是饭店收入的重要来源。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4星级和5星级饭店收入构成为:客房8%、餐饮36%、租金及其他7%、小型营业部门5%、水疗及健身3%、通讯1%。

饭店餐饮经营活动环节众多, 饮食安全涉及的方面很多, 是最具复杂性的一项业务活动。做好餐饮管理是饭店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

顾客对饭店餐饮的满意主要涉及两方面: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主要表现在服务过程和食品。从餐饮卫生的角度看, 这主要表现服务人员的规范化服务、就餐环境以及菜肴等方面。

二、饭店餐饮环节存在的卫生隐患

(一) 就餐环境的卫生隐患

餐厅是客人就餐的场所, 其装饰、设施设备的清洁程度, 用餐环境的空气质量对于饭店的企业形象至关重要。客人在餐厅的全部体验常常在餐饮消费过程中形成, 无论哪个环节出现纰漏, 都能成为卫生隐患, 这是餐饮管理过程中绝对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二) 食品用料的卫生隐患

在用餐时, 能否为客人提供卫生健康的食品材料是餐饮食品安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食物原料是否有固定的采购渠道;厨师所用的烹调用油是否是合格的;餐厅能否保证烹调用的半成品原材料都在保质期内等等。还有假冒伪劣食品充斥餐桌, 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等等现象的报道比比皆是, 这些问题也可能在饭店的就餐环境中出现, 因此也形成了饭店企业餐饮部面临的卫生隐患。

(三) 服务中使用的各类用品及工具的卫生隐患

用餐客人使用的各类服务用品和服务用具如餐具、热毛巾等在使用前是否清洁、消毒;是否确保无毒、无污染、安全可靠等等。

(四) 从业人员自身存在的卫生问题

服务员、厨师等的不良卫生习惯为餐饮服务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服务员是否在方便后洗手;在拿完已脏的餐具后是否洗手;接触钞票后是否洗手等。

三、造成饭店餐饮卫生管理问题的分析

(一) 经营管理不当

对饭店的餐饮管理上, 部门缺乏对产品生产流程的调查, 餐饮管理者缺少对餐饮产品产生流程的整体了解, 往往侧重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重视, 如采购等问题, 缺少一个从原料的采集到餐饮产品、服务流程的监测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偏重事后控制而忽视防范, 往往等问题发生后才去追究责任, 考虑补救。

(二) 管理者的危机意识不强

据2004年零点调查公布的《京沪两地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报告》显示, 72.7%的调查对象属于低危机识别能力者, 9.4%的被访者属于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 而仅有18.8%属于高危机识别能力者。这项报告显示, 我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具有危机识别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薄弱的“通病”。在我国绝大多数饭店企业也很少有提供危机管理的专业培训, 反映出管理者的危机意识不够强。

(三) 员工素质不高

客观而论, 我国国民文明素质总体偏低, 这对饭店业的服务质量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人的危机意识和卫生意识都不强, 饭店多强调服务过程的技术服务, 员工易忽视一些卫生问题。

(四)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饭店的操作规范等制度方面, 缺乏独创性, 一些规范制度留于表面, 真正实施的少, 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

四、HACCP体系的界定

HAC CP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即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 国家标准GB/T15091-1994《食品工业基本术语》上的定义为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 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 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HACCP体系被CAC认为是最理想的保证的方法, 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食品企业应用于食品卫生管理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 引起餐饮业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的原因就是食源性疾病。而在我国高达60%的食源性疾病发生在餐饮企业, 由此可见, 加强餐饮企业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食品安全危机已经给饭店经营管理敲响了警钟, 为了降低损失, 加强饭店餐饮危机管理很有必要。我国国家卫生部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提出2007年餐饮业实施HACCP管理, 餐饮业中HACCP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据了解, 在2008奥运期间, 部分奥运接待饭店通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我国在提高饭店餐饮服务管理上又有了新的尝试。由此可推断, 全国范围内将陆续有其他饭店启动HACCP认证工作。

注:CCP的英文全拼是Critical Control Point, 是关键控制点, 指能够实施控制措施的步骤。该步骤对于预防或消除一个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减少到可接受水平是关键的。

五、完善饭店餐饮产品卫生管理的措施建议

顾客在饭店餐饮部除了享受餐饮服务, 另一方面就是享受这里餐饮产品。完善饭店餐饮产品卫生管理可以参鉴HACCP体系采取相应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严格把关, 依据《食品卫生法》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要在指定地点接受相关的健康体检, 持证 (健康证明) 上岗。“五病”人员必须立即调离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治愈后方可恢复从事原工作。雇员的健康状况与餐饮工艺流程是保证餐饮食品安全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做好基础环节的准备。实施饭店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是建立在严格的GMP和合理的SSOP之上。结合前期对饭店企业卫生现况调研的结果, 对现行的饭店企业的GMP执行情况提出了改进意见, 并指导其建立了自身的SSOP。

分析饭店餐饮产品的工艺流程。一般餐饮产品的工艺流程分为:原料采购→原料储存→原料预处理→原料加工烹调→盛放分装→就餐食用→用具清洗与消毒分析流程中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 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易产生卫生隐患的关键点, 提出解决的问题的措施, 将其整合起来建立危害分析表, 以备卫生监测分析所用 (如表1) 。

对这个流程建立文件档案, 做好记录登记, 以供日后监测调阅。准备并保存一份书面的HACCP计划和计划执行记录, 通过建立有效的记录程序对HACCP体系加以跟踪、完善。

发现问题, 做好环节的纠正措施和做验证, 完善饭店食品的卫生监测。当监测结果显示CCP失控时, 应采取相应措施。当监控表明偏离关键界限或者不符合关键界限时所采取的纠正程序或行动。纠正措施一般包括两步:找出发生偏离的原因, 找出根源;纠正或消除发生的偏离, 重新进行流程控制。

建立验证程序。通过验证、审查和检验, 确定HACCP体系是否正确有效地运行。验证程序包括对CCP的验证和对HACCP体系的验证。

参考文献

[1]、谷慧敏.积极构建中国饭店产业的理性运作平台[EB/OL].最佳东方, 2008-02-26.

[2]、张利民.饭店企业餐饮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J].江苏商论, 2006 (8) .

[3]、樊立华.卫生法规与监督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篇9:向精细化管理要食品卫生安全

建章立制,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和完善学校后勤组织管理体系。各学校均成立了学校后勤工作管理专班,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责任层层分解,建立和强化了校长为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为具体负责人的领导机制和人人都有责任、个个责任上肩的责任体系。制定和完善了科学、实效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了学校后勤安全管理机制、学校粮油统一配送机制、日常督查整改机制、卫生与疾病防控机制等,形成了责任明确、机制科学、运行规范的工作局面。

规范程序,夯实过程管理。抓住重点。一是以食堂基本设施建设为重点,筑牢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基础。通过争资立项,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设施“十有八配套”工作力度,着力抓好食堂标准化建设,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以后勤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为重点,占领食品卫生安全制高点。在每年暑期,组织后勤管理干部和从业人员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进行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知识培训,增强卫生意识和安全法律意识。三是以食品原料采购、储藏、加工、留样等环节为重点,坚持索证索票和食品留样规定。采取明查暗访、曝光整改的方式,强化学校食品卫生安全过程管理,构筑食品卫生安全防线。突破难点。一是建立学校粮油配送“统一采购、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配送,统一服务”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原材料安全。按照“六统一”,达到了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提高粮油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二是严肃纪律,加强财务管理。认真落实《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食堂财务管理及成本核算的意见》,对全县中小学食堂进行财务和成本管理,建立和完善管理、监督、定价机制,确保了学生膳食质量和饭菜价格的基本稳定,突出了学生食堂“公益性、非盈利性”原则,维护了师生的合法权益。三是积极实施学生营养干预。按照“学校宣传、家长自愿、政府引导、企业服务”的原则,积极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加强监督。全面推行食堂“五员”工作制度,以改善学生营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积极探索伙食质量评价机制与成本价格监管机制。实行校长和值日教师陪餐制度,坚持公示每周食谱和每餐价格,按月公布食堂收支情况。设立意见箱,收集和反馈学生、家长、社会对食堂的意见,接受监督。认真听取学生意见,促进学校不断改善伙食质量。各学校成立了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食堂膳食管理委员会,加强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科学制定营养食谱,不断改善学生伙食质量,饭菜花样不断翻新,让学生吃得卫生、营养、健康。

科学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和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县教育局制发《学校后勤工作考核方案》,针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采取过程监管、专项督查等形式,进行综合考核。考核重点突出学校食堂、商店等重点部位,突出专项督查、随机督查等过程呈现,突出家长学生评价等。考核结果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考评,直接与各学校“四个创建”工作挂钩,并作为学校后勤工作年度评优的重要依据。各学校均出台一系列考核量化办法,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评价的范畴,通过考核评价促进责任落实。同时,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进行追责。

(作者单位:浠水县教育局)

篇10: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1 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基本概念

1.1 食品安全:

从食品的生产环节再到食品的运输环节都涉及到食品安全。目前所说的食品安全通常包括:1一个国家所生产的食品一定要能够满足基本的国民食用的需求, 国家可以通过研发新的食品品种或是储藏、购买的等形式储备充足的粮食资源, 预防造在重大的自然灾害环境下出现粮食饥荒等现象的发生, 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安定的因素。2国家农业部门以及其他食品生产部门要保证食品的生长过程与生产过程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食品的可持续性是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基础和保障。3食品的质量安全, 这一概念与食品的质量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性。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 食品要确保蕴含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基本营养元素。另一方面, 食品一定要保证天然性, 没有污染。食品安全同时也涉及到法律方面的内容, 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是非常明确的。

1.2 药品安全:

药品安全问题也是目前我国致力于解决的一项民生问题, 总的来说, 药品安全也就是指从药品的原材料选择到具体的制药过程再到最终的投入使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 是否符合相关的生产规范和流程, 所生产的药品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是否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药品是人类治疗和治愈疾病的重要手段, 药品安全出现问题不仅会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也会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1.3 食品卫生:

通过对食品卫生的规定,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一些受到污染的食品或是存在毒害成分的食品进行综合性的处理。是指在食品在被食用前, 相关工作人员为保证其营养价值与安全性所采取的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食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食品科学重点研究的内容。

1.4 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既包括了食品卫生的内容也包括了食品安全的内容。目前, 国内对于这三者的具体内容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论, 但是总而言之, 这三者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之间虽然存在诸多交叉的内容, 但是整体差别还比较大。一方面, 食品的安全问题包括了食品种植或养殖、加工、包装甚至到消费等各个环节。然而食品卫生却不包含养殖或种植的内容;另一方面, 食品安全不仅是指食品生产的环节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也包括食用者在食用后的安全。而食品卫生的概念更加偏向于食品生产环节以及生产过程的安全。简单来说, 食品安全具有综合性质, 食品卫生具有针对性。

近些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食品安全的内容也被赋予了新的定义, 举例来说, 转基因食品的不断发展引起了全权范围内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全新思考。随着全球人口的逐渐增加, 食品的储存量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是, 目前科学界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含量以及装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类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但毫无疑问, 食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需要明确的法律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这三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在进行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过程中, 必须保证其完整性。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动全身, 只要发现在某一环节存在问题, 那么相应的其他环节也一定会存在纰漏。现如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我国国际地位与水平的不断提高, 食品的安全、卫生与质量问题不再局限于法律层面, 而是上升到我国的国家政策层面, 并与我国的其他政治政策融为一体。

总的来说, 食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问题是与百姓的生活切实相关的。食品本身应该是让人最为放心的产品, 但是在我国, 食品问题却成了最多人讨论的话题, 食品问题的频发也应该引起国家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充分思考。

首先, 国家应该对食品的质量、卫生与安全这三个名词进行明确的定义,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严格的法律规定, 针对不同的问题一定要加以区别对待, 不能混为一谈, 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其次, 国家质量检查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食品质量的检查力度, 要对食品企业进行不定期的抽样检查, 对于质量不合格或是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企业不仅处以罚款, 还要按照其具体情节配合司法部门给出严厉的刑事处罚。最后, 国家以及各个企业的食品研究人员在进行食品研究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其技术和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 切不可因为片面的追求食品的数量而忽略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3 结语

综上所述, 食品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多种途径, 只有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全方面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促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大国。

参考文献

[1]王崇伟.对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的概念辨析[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 (40) :84-86.

[2]宋同飞.责任伦理视角下的食品安全[D].长沙:中南大学, 2013.

[3]曲世敏.食品安全的质量标准规制:理论与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13.

[4]晚春东, 王娅, 索君莉.供应链环境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6 (6) :142-146.

篇11:江家川中心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我国的食品管理立法走了艰难的历程,期间伴随的是众多食品安全事故的惨痛经验教训。这部法律的出台。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和民众的智慧和力量,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纵观整部法律,可谓亮点纷呈,许多长期困扰食品监管的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亮点一:明确责任,全程监管不留真空

“几个部门管不了一头猪,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长期以来,职责不清和权责不明是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因此,在食品安全立法过程中,许多人建议将食品安全问题交一个部门统一监管,以解决食品监管“九龙治水、各管一头”问题。这种建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食品生产的链条比较长,从农田到餐桌,在现阶段没有哪一个部门能承担起全程监管之责。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分段监管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原则。《食品安全法》重新明确了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确立了分段监管体制。主要是卫生、农业、质检、工商和食药监各司其职。分别负责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食品标准的制定,对初期农产品,对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服务方面的监管,即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到流通、餐饮的全程监管。在此基础上。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各个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温孚江、辜胜阻表示,这应该是一个刚性机构,真正发挥协调、组织、惩治、监督等职能作用。应当说,这种模式是当前最适合我国的国情的模式,既能解决部门信息无法共享,公共资源浪费。重复执法增加企业经济负担的问题,又能在全程监管分段实施的过程中,能锁定责任,实现无缝对接。

亮点二:加大责罚,强化经营者的社会责任

我国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经营企业近80万家,这还不包括2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如此大量的生产经营企业,显然靠监管部门人盯人是完不成监管的,只有当每一个食品生产经营者真正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主动把住安全关时,我们的食品安全才有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靠法律来建章立制,同时加大罚责,让企业不敢轻易涉法。为此,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不安全食品召回等一系列制度,在此基础上,严惩食品安全领域中的违法行为。与现行相关法律相比,食品安全法还明显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现行的最高处以违法所得5倍的罚款提高为货值金额10倍的罚款。在民事责任方面,食品安全法突破目前我国民事损害赔偿的理念,确立了惩罚性赔偿制度。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还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确立,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加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法还对监管部门和认证机构人员失职、渎职的行为规定了处罚措施: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对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开除的处分;对县级以上各监管部门不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主要责任人应当引咎辞职。

亮点三:重视预防,监管关口前移

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严重后果将不可逆转,因此,维护食品安全更重要是预防事故的发生。为此,食品安全法采取了三个措施。将监管关口前移:首先。统一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不完整,一直是国内相关法律的技术性软肋,也是诸多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一方面是未与国际标准接轨,比如食品中是否含有“苏丹红”,欧盟标准早就有了明确规定。我们的标准却“先出事后发布”,标准的预警功能严重缺失;另一方面是标准太多、太乱,多种标准形成;中突,既让守法的企业茫然无措,又让一些不法企业乘机钻了空子。为了解决目前一种食品有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两套标准的问题,食品安全法确立了统一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原则。今后,我国只有一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除此之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其次,确立了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政策的科学依据,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由国务院卫生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由国务院卫生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应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予以公布。最后,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暴露了在食品中添加非法物质与滥用食品添加剂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源头,《食品安全法》着重加强了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第四十五条规定食品添加剂只有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且技术上是确有必要的,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这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类似“三鹿奶粉”的食品添加剂导致的危害。

亮点四:杜绝虚假广告,明星代育问题食品要问责

社会名人、明星代言会使广告的效应叠加,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近年来明星代言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增多,这些明星在拿走数额可观的代言费、广告费后,心安理得地把一堆的问题和伤害留给社会和群众,对此,法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食品安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不得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第五十五条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看来今后,社会名人、明星代言广告要小心了。否则可能会被法律“雷倒”!

我们期待这一关系民生的法律能得到切实执行,为群众的食品安全提供一个可靠的法律保障!

上一篇:政策建议服务建议书下一篇:《圈子圈套》三部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