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估

2024-05-05

教育评估(精选6篇)

篇1:教育评估

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

“评估结果表明,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义务教育目标任务得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均衡发展得到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逐步破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教育部今天举行的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2场发布会上,义务教育第三方评估总负责人、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宋乃庆表示。

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西南大学评估组基于第三方的视角与要求,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原则,围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有关义务教育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全国选取有代表性的14个省份的500多所学校,对我国至2014年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系统评估。

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率稳中有升

教育规划纲要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明确提出,到,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评估报告显示,20至2014年,小学毛入学率保持在103.8%至104.6%之间,升学率保持在98.0%至98.7%之间;初中毛入学率由100.1%上升到103.5%,升学率由87.5%上升到95.1%,义务教育普及成效显著。

巩固率是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评估报告提供的数据,年到2014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87.5%逐年上升到92.6%,距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15年达到93%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作为我国庞大的义务教育群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普及的水平和质量。西南大学评估组在调研中发现,“两为主”政策得到全面落实。2013年和2014年,全国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深入多个省份调研的留守儿童就学状况也显示,自2012年《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以来,各地普遍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备受舆论关注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问题,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全国26个省份解决了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的问题;2014年,全国28个省份启动实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改革。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全面推进

“我国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宋乃庆表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签署、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印发,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的全面启动,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致行动。截至目前,全国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达1124个,其中京、津、沪、苏、浙5个省市已整体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均衡评估。

宋乃庆介绍说,西南大学评估组在调研评估过程中,特别注意抽取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关注这些学校在教育规划纲要出台5年间的新进展、新成效、新成绩,变化是非常显著的.。2012年至2014年,国家下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以2.08%、6.45%的比例逐年递增。2014年,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性教育经费支出比2010年增加3668.51元,增长91.43%;初中增加5145.42元,增长98.67%。同期,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比2010年增长141.09%;初中比2010年增长120.66%。

评估报告显示,“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全国生均校舍面积大幅增加,其中,全国初中生均建筑面积达11.99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33.36%。农村生均面积超过城市,其中初中农村生均建筑面积为15.23平方米,比城市多出近4平方米。此外,5年间,学校布局逐步趋于合理,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教学仪器设备更加齐全。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增加,“办学经费得到保障”的一个最直接影响就是教育经费支出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报告显示,2014年,农村、城市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性经费增幅,农村小学超过城市3.61%,农村初中高出城市3.18%;2014年,农村、城市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教育经费支出增幅,农村小学超过城市20.54%,农村初中高出城市0.96%。

统一城乡教师编制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从制度上破解了城乡教师编制倒挂这一“老大难”问题。2013年,小学专任教师生师比下降到16.76∶1;初中专任教师生师比下降到12.76∶1。小学代课人员下降为16.73万人,代课人员比例下降到2.91%,下降10.01个百分点。

“减负”从小学开始实现突破

西南大学评估组对全国14个省份10万余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近5年来,小学生课业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至2014年,每周课时数超过30节的小学比例由39.14%下降到26.82%,每学期统一考试次数超过1次的小学比例由55.62%下降到34.21%,每天在校时间超过6小时的小学比例由54.53%下降到43.91%,每天家庭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48.70%下降到37.41%,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58.32%上升到72.13%。

在课业负担下降的同时,小学生学业成绩则稳中有升。评估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4年,在小学课业负担有所降低的背景下,小学生数学、语文成绩优秀率分别上升2.33%和6.59%,数学、语文成绩不良率分别下降1.04%和0.67%。

“减负”增强体质效果明显。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4年,小学生平均身高上升2.13厘米,平均肺活量上升54.42毫升;初中生平均身高上升3.26厘米,平均肺活量上升83.65毫升。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把乡村教育做强,把城镇教育做大,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等问题;要丰富义务教育育人方式;要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等。

篇2:教育评估

现在我们进行某某财经学院审核评估反馈会。参加今天反馈会的有专家组全体成员,某某财经学院的领导、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的负责同志以及学校的教学督导员。

首先我代表专家组反馈审核评估意见。

根据教育部和SS省教育厅的要求和安排,我们专家组一行11人从11月16日至20日对某某财经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进行考察,在学校党委、行政和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经过各位专家认真努力的工作,已顺利完成了评估的各项任务,进校考察即将结束。在进校前审读学校自评报告、质量报告和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几天来专家组听取了谭秀森院长关于评估工作有关补充说明的报告,通过听课、看课、走访、深度访谈、文件审阅以及教学和公共服务设施考察等方式开展工作,专家组共听课27门,深度访谈校领导16人次,走访职能部门33次,走访二级学院21次,对6个学院的6个专业开展了专业剖析,对18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分析,审阅了23个专业30多个班级的毕业论文设计,抽查了14个专业20多个班级的试卷,现场考察了商学实验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教学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查阅了十二五学校发展规划,以及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等,还查阅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规章制度等相关支撑材料,在此基础上,专家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初步形成了反馈意见,今天我们按照规定召开审核评估反馈会,将审核评估的初步意见向学校进行通报。

按照教学评估的要求,反馈意见不对学校做全面评价,而是侧重帮助学校梳理问题,并尽可能提出相应建议,以帮助学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履行为学校服务的责任。反馈意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办学成就

一、办学层次较高,办学特色鲜明

某某财经学院以本科教学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办学层次较高,现已形成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理、工、文、法6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其中,管理学、经济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拥有3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个省级教学团队。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学校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办学方向和定位明确,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学校以服务SS经济社会发展,服务SS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为目标,实施的服务地方新型智库建设项目,主动与烟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教师科研横向课题积极与煤炭行业紧密合作,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锻炼了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了区域和行业指向明显的需求驱动型学科专业发展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成为SS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30年来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三、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每两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党政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定期研究教学工作,建立了校级班子成员听课和联系教学单位制度,注重深入教学一线调研,帮助教师、帮助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基层教学组织完善,教研室、教师能够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学校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启动了凤凰人才工程,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出国访学进修,通过看课、听课、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我们发现某某财经学院教师爱岗敬业、立德树人,态度端正,基本功扎实,课堂组织有序,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上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很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富有自身特色并取得明显成效。

四、教学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学校设立了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了由学术课题创新、学科竞赛、文体活动、技能拓展、社会实践、国内外合作交流等六位一体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立了集奖、助、贷、勤、免和绿色通道为一体的资助体系,完善了学校、院部、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体系。多种方式及时、有效、全面地对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学生就业。

五、创新合作育人模式,不断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办学,建立和完善了协同培养育人机制,与国外四十多所高校开展了教师出访、学分互认、带薪实习等20多个合作项目,实现了中外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搭建了校地、校企交流平台。与烟台市莱山区政府、中科招商集团合作成立了中科创业学院,共同构建了全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基地,设置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四年来先后有80余家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出37家自主创业企业,学校将200万元的发展奖励资金用于建设更多的创业基地和资源,是省内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第二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建议

按照审核评估反馈的要求,重在摆出问题和提出建议,现在我从审核评估六个项目进行反馈。

一、定位与目标

1.在办学定位的表述上还存在模糊现象。如在发展目标定位上表述为建设有特色开放式高水平工商大学,在办学类型定位中表述为地方性教学型财经高校,工商大学和财经高校混合使用,口径不统一,易产生歧义。

2.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在培养具有新儒商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内涵的理解上,全校干部师生缺乏必要的共识,也没有能够有效地渗透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充分体现在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中。

专家组建议:学校在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全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规范使用工商大学或财经大学的提法,明确办学定位,引领发展方向,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紧密对接;要坚决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二、教师队伍

1.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之间分布很不平衡,个别专业个别学院尤其匮乏。全校师生比达到29.8:1,远远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18:1的合格标准,甚至超出了22:1的限制招生标准。

2.专任教师结构不尽合理,梯队建设存在明显不足。师资队伍后备缺乏,很多专业连续多年没有引进师资,断层现象严重。

3.教授给低年级学生授课比例过低,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在选取的高级职称比例最高和最低的本科专业中教授为低年级授课比例均为零。

4.没有形成完善的专业带头人遴选与管理机制,专业带头人与课程负责人职责不明确。部分学院在长期的工作中已经形成了好的经验做法,如AB角,但学校在顶层设计中缺乏措施和措施保障。

专家组建议:学校应该继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支持专业、课程建设;要严格预算管理,合理分配教育经费,保障教学经费的正常使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逐步加大教学辅助设施的建设,尽快达到本科教育评估合格标准;要采取措施,加大智慧校园的建设,推进信息化与教学工作的深入融合;要科学规划专业设置方案,统筹学校专业设置,优化办学资源;要加强学分管理,加大课程资源库建设,满足学生需求。

四、培养过程

1.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较低,落实制度随意性较大。专业培养方案本身就未达到教育部以及学校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要求。状态数据库中显示,个别专业实验教学学分为零,个别专业实验开出率为百分之一。

2.教师任务过重。许多教师都在超负荷地授课,年教学任务量在四、五百学时属于正常现象,部分专业每个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数量超过10人,某个专业33个学生有三个教师指导,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也不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3.按照学校关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规定,指导教师给学生指导时间每周不少于两次。但档案材料中并没有教师指导过程的记录,有的甚至没有开题报告,部分教师评语过于简单和雷同,毕业论文设计也有重复选题现象。

专家组建议:学校要加强对教学单位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强化教学工作的主体责任,维护学校制度的严肃性;提升基层单位的执行力,加大力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内容,对教学秘书实施专项业务培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和试卷的过程管理。

五、学生发展

1.部分专业录取生源调剂率高,学生志愿往往集中在少数优势专业上。2.学生发展方面还有待加强,学生发表作品数、获准专利数均为零。3.在走访和深入访谈中,部分干部教师认为需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4.学生管理队伍偏弱。校级18人、院级57人,只有4个二级学院达到了教育部200:1的要求。除国际教育学院外,有的学院达到747:1。

专家组建议:学校应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学风建设;发挥大学生社团作用,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制度,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增加辅导员数量,增强学生管理能力。

篇3:教育评估

1 关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有关基本原理

1.1 什么是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

“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是我国教育评估界为了区别于完全由政府部门操纵的教育评估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最早由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于1994年在沈阳会议上提出,首次由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副会长王冀生教授在《高等教育研究》杂志1994年第1期上见诸文字。

关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国内外有多种说法,如“纯社会说”、“对半说”、“学术团体说”、“缓冲器说”、“媒介说”及“间接管理机构说”等等,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是指通过多种形式尤其是接受业务委托的形式,独立地组织开展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研究与实践活动,并以评估结果影响委托人决策的一种介于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专门评估组织。由该组织承担评估有利于优化方方面面的关系,加快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而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一定义包括五层含义:(1)该机构是受人之托,向委托者负责的一种评估机构;(2)是介于政府、社会、高校之间的一种媒介性、协调性机构;(3)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机构;(4)是一种学术性较强的专门性机构;(5)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各方关系,加快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进程,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1.2 特征

1.2.1 非政府性

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应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实行自我管理,一般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但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人员应不属于国家公务员系列;主要经费来源一般不是国家的财政拨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既可以是事业单位,也可以是社会团体。

1.2.2 非营利性

又称公益性。作为教育的服务机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其运行的首要追求是为政府与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2.3 公权性

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享有对一定的教育公共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权力。不拥有实现教育公共职能的公共权力,不属于教育中介组织的范畴。至于教育中介组织的权力来源,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它是国家授予或委托的权力,有人认为它是其成员根据契约让渡的权利。

1.2.4 中介性

教育中介组织是政府与社会、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中介。它们主要在国家对教育进行管理以及社会参与管理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充当中介性机构。从行政法的角度看,教育中介组织是一种既代表“公”又代表“私”的社会组织。一方面,教育中介组织代表或协助政府,推行和实施对教育的管理;另一方面,教育中介组织又代表社会成员,以集体的名义参与并监督政府的教育行政活动,从而保护学校以及公民权利的实现。

1.3 作用

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具有的作用包括,在接受政府委托开展针对高校的教育评估的过程中,收集各类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开展情况的资料并对这些材料根据高等教育的特征进行归类整理,帮助政府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本科教育实施情况及各高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制度,扶持高校健康发展;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还能够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定,依据其具有的专业性以及丰富的材料直接参与政府的决策。通过中介性的评估中介组织也可以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既有效避免“越位”,即政府直接评估管理高校,造成对高校自主办学的干涉,努力保护学校,使其免受可能危及教育利益或学术自由的种种侵犯;也可以避免“无政府主义”,政府难以掌握高校本科教育开展情况,管理缺失的情况。通过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结构使得一些社会资源参与到高校服务、管理、监督中来,促进教育、科技、经济各方面的联系,扩大社会参与教育的范围。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服务,在政府工作方面,这些组织可以参与政府的教育决策,参与政府教育经费的预算和投入;在高校方面,这些组织可以接受高校的委托为高校开展评估,帮助高校更加准确的掌握自身的各种情况,协助高校制定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帮助高校健康发展。

1.4 模型

(1)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和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

(2)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运作原理

如图2所示。

2 可行性分析

在我们探讨“为什么要通过评估中介机构实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评估应该由谁来开展?”。本文认为,政府不是评估的唯一主体,政府、学校、社会理应都是评价主体。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由政府直接举办,政府既是办学者,又是管理者,同时还是投资者,扮演着“三位一体”的角色,政府通过种种渠道向高校供财政资助和所需的设施,并对高校进行合法干预,监督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高校评价方面有无限的权力。“高等教育既提高了个人生活质量,也丰富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生活,这表明高等教育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实际上是相互重叠的”,“而且社会各界都从高等教育中受益”。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高校的外部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高校不再仅仅与政府发生关系,还要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关系。换句话说,政府、社会各界都是高校的权益相关者。这就要求高校在满足政府需要的同时,还需要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以及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都是价值主体。因而,我们认为,政府、社会和高校自身都有权力开展评价。

既然我们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需要进一步解答这样一个问题:“谁比较适合实施具体的评估工作?”。本文认为,实施评估,对高校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判断必须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客观公正。因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比较适合承担这项工作,因为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评价工作能够体现这一原则。尽管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和学校自我评价可以确保各自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却很难在评价中做到公正,因为作为价值主体(或权益相关者),在开展价值判断时不可能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和使用公允的价值标准。价值的主体性,主体及其价值标准的多样性,决定了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是难以避免的。由此,我们必须明确,客观公正的高等教育评估只能由非高校权益关系者——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他们与高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能在评价中保持“超然”的态度;他们能够兼顾到政府、社会和学校各自的需求,尽可能按共同一致的价值标准来评价,从而被公众广泛接受。

其次,我们也必须看到,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具有评估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一种“专业”机构,它的评估可以达到“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境界,因而它的评估比起政府部门的评估更具有质量。

因此,建立起能够反映高等教育活动各主体的共同意愿,具有约束力、影响力和专业性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实施高等教育评估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理性选择,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在逻辑和外在力量共同发挥作用的保障。

3 我们要建立怎样的评估中介机构实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具有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责任和能力。因此,本人提出,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可通过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来实施,我国应致力于培养、管理、使用评估中介机构来深入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

3.1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高等教育评估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逐步专业化的过程。这些机构在几年的运行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我国这样的机构有“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上海市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及“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等。这些机构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建立起来的,开办与运行初期经费均由各级政府部门拨给,教育行政部门均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委托它们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评估。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这些机构也能够独立地开展各类评估活动,为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服务,为高校改进与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服务,促使高校的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这些机构在运行中均以帮助高校改进工作为服务宗旨,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机构精干有效的优势,依靠和发挥专家的力量,结合各校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的评估方案与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库信息网络,使评估的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仍以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估为主,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发展还有很多制约的因素。究其原因,有思想观念等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在高校方面,出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高校还是被动的迎接评估,其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高校自身通过委托中介机构实施自查式的评估这一方面的积极性还有待培养,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机构面向市场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中介机构方面,由于市场缺失,现有的机构对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机构本身的中介性、独立性还没有充分的确立,其与政府、与高校之间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加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探索还需要更加深入,在评估模式、方式和技术手段上没有较大的突破,这也是影响机构发展的重要原因。总之,通过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实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运作机制还需要政府、高校和有关机构来共同探索。

3.2 建立符合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需要的中介机构

根据我国国情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特点,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应具有如下特征。

3.2.1 全面接受政府监管的机构并致力于促进我国本科教学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这些评估中介机构的建立和运作必须在国家立法和政府政策框架内,必须接受政府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通过这些机构开展评估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高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本科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形成,促进本科教学工作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3.2.2 专业化的工作能力

这些评估中介机构必须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体系,使用科学的、专业的评估模式、方式和技术手段开展专业化的评估工作。

3.2.3 科学化的组织定位

要明确中介组织同政府、同高校、同社会和同类评估机构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评估机构与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同高校是客户关系,委托服务关系。同社会是行业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关系,而同类评估机构之间是竞争关系。

我们也要十分关注中介组织的中介性,如前文所述,评估中介机构之所以能够实现客观公正的开展评估工作,是因为其具有中介性。因此,为了保证评估中介组织始终游离在高校权益关系者的范围之外,保持“超然”的态度,从而客观公正的开展评估工作,我们必须强调评估中介机构的中介化定位。

3.2.4 市场化的运作思维

这些机构应不仅接受政府的委托,代表政府对高校实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接受高校的委托。通过前者帮助政府决策,从宏观上促进本科教育发展;通过后者帮助高校对其本科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及相关建设情况进行审查,从微观上促进某一所高校的本科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都是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服务对象,都是这些评估中介机构的“市场”,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只用通过提供主动、专业、全面的服务,做好自己的“市场”,才能取得宝贵的运作资金,求得“生存”。

3.2.5 多元化的资源输入

改变目前评估专家来源单一的局面,吸纳许多不同行业的社会人士,既可以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和社会上各行业的专家,又可以是高等教育评估专家,甚至还可以考虑吸收劳动就业方面的专家,不能有名额或专业、地区的限制,这样才能使评估的过程和方法更科学,充分体现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以及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专家的选取也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认定,选择那些专业性强,公允正直,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进入到专家队伍中。要注重对评估专家的培养和教育,构建一支来源多元、专业技术水平高、职业道德高、自律精神强的专家队伍。

3.3 如何培养、管理、使用这些评估中介机构

3.3.1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通过立法确认评估中介性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是通过其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根本保证和基本条件。目前,仅有《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这部行政法规对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进行立法保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其中有些内容和条款已难以适应当前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有关要求。所以政府可以考虑修订《暂行规定》,或制定有关高等教育评估的法令、法规,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做好实施中的监管工作。同时,政府也可以考虑建设一些政策和制度来约束、扶持评估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此外,政府也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推动评估活动的展开。

3.3.2 由中介性组织向中介组织过渡

从前文所述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特征来看,这类机构应具有非政府性,一般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工作人员应不属于国家公务员系列,主要经费来源一般不是国家的财政拨款。因为如非如此,评估中介机构的公正性将难以保障。但基于我国的国情和原有评价体系的特点,首先考虑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半官方性质的独立自治的专门评估机构,这些机构的非政府性不是特别明显,只是具有一些中介性的特征,它们可以从政府处获得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使得这些机构得到政府的积极扶持和间接调控,但这些机构必须独立地开展工作。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再逐渐过渡到非官方性质的真正独立的中介评估组织。

3.3.3 政府应做好规划工作

对于评估中介组织的成立,一方面,政府应本着谨慎与适度的原则,加强资格认定与审查;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加强应当保证评估中介的独立。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而言,减少政府在评估中的权重不啻为当务之急。

3.3.4 建立元评估制度和元评估机构

国家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各评估组织进行再评估,从而约束和规范中介性评估组织的发展,使其在有一定约束的框架下展开独立工作,保证其客观公正性。

3.3.5 高等学校应转变观念

目前,评估中介组织生存的基础是受政府经费和政策的扶持,接受政府委托开展评估业务,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要取决于高等学校是否能转变观念,在何种程度上接受评估中介组织的存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尚缺乏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能力和机制,习惯于根据国家的计划和接受政府的指令开展评估工作,而不是直接根据社会的需求教育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评估活动。在评估组织问题上,高校的眼光仅仅关注政府的评估组织,不注重与评估中介组织合作和配合;对政府依赖性过强,习惯于听令而行,缺乏主动请评估中介组织帮助高校改进工作的积极性。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要转变观念。

3.3.6 评估中介性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

一方面,要不断开展评估的研究工作。在评估中,开展理论研究是评估中介性机构的职能之一,也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必然途径。同时作为专业性机构,其评估工作的开展必然需要理论做指导,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给评估带来新的问题与课题,促使评估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发生了变化,因此,机构必须要注意加强理论研究以指导实际工作。另一方面,机构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评估操作程序,加强机构的组织建设,以较高的信誉赢得发展的机会并改善工作条件。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也随着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基本原理及其目前在我国发展情况,并对如何进一步培养、管理、使用评估中介机构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发展作出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

参考文献

[1]杨晓江.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五年研究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2]杨晓江.关于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界定[J].江苏高教,1998(5)

[3]陈承新.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对策构想[J].浙江社会科学,2004,3(2).

[4]周光礼.论中国政府与教育中介组织的互动关系:一个法学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5]阿拉坦巴根,慕彦瑾.我国建立和发展教育中介组织的动力机障碍研究[J].教育探索,2005(2).

[6]李亚东.试论我国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7]李亚东,金同康.建立和完善中国大学评价的宏观框架——兼谈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在中国大学评价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

[8]季靖.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性机构问题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0(2).

[9]沈玉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建设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5).

篇4:教育评估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教育规划纲要》确立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五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稳步增长。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337.98万人,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6.9%;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一千万,达到1006.63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达到559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三是职业院校正在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系统设计,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步走”战略,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为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学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4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151万名,占高职招生人数的45%。三是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2000万人次;扩大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推动多所高校免费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时代学习者人人学习、处处学习创造条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门颁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参与的城市已达到900多个。

(三)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得以建立

一是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支持政策。多地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经费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及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职业院校合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保持一定规模。二是以推进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全国建成职教集团超过1000个,吸引了近3万家企业参加,覆盖了60%以上的职业院校。2010年以来,集团化办学数量及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三是民办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一些地方设立民办职业教育政府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建立民办职业院校师生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待遇的保障机制,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落实政府职责,强化省、市、县“三级统筹”,完善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方式。二是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推动职业院校章程建设,促进职业院校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辽宁省鞍山市建立职教城管委会,探索实行职业教育区域化统筹管理;安徽淮北市成立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河南新乡市设立职业教育局,加强统筹管理力度;河南信阳市平桥区成立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实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

(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推进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推进德育工作规范化。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施展才华。二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在总结各地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于2014年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遴选了165家单位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三是强化标准引领,全面对接职业标准,制定并公布410个高职专业、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四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课程国际化、优势特色专业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六)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三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鼓励职业院校走向县域开展广泛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四是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

(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生师比日趋合理。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86.30万人,生师比为21.3∶1,与2010年的26.6∶1相比,生师比日趋合理并逐步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师比20∶1的标准。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43.83万人,比2010年增加3.4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17.6∶1,与本科高等学校生师比基本一致。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多地通过培养培训并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师企业实践、对口培训和境外培训,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提升。三是教师编制和职称评定制度不断完善。各地通过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灵活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重视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化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制定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职称标准,不断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

(八)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一是经费稳定增长。2013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约为3450亿元,比2010年的1198.9亿元增长2251.1亿元;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为2543亿元,比2010年的814.2亿元增长1728.8亿元,增长了2倍多。二是制定生均经费标准,生均经费稳步增长。2014年12月底,19个省份、4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共有22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生均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长。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8784.64元,比2012年增长16.1%;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3578.25元,比2012年增长20.2%。三是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落实。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要求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少于30%。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要求,确定并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四是免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覆盖面扩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享受免学费政策,占在校生的91.5%。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的学生享受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助学金覆盖率近40%。高等职业学校纳入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职奖学金覆盖近30%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

(九)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初步建成。教育部分别制定并颁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学校及专业设置的条件、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对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行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常态化。五年来,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了系列的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对各级政府落实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情况实施督促检查。2015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天津等10个省(市)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三是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基本形成。教育部和各地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评估,在评价标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对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十)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良好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5年国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职业教育,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地站在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的起点上,推动、谋划本地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制定取得重大进展,确保了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三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受到关注。各级政府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落户城市等政策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二、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存在难度

根据2014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统计,要实现 “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达到1390万人”的目标,缺口分别为495万人和384万人。随着我国适龄人口逐步减少,,实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80万人”的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二)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一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与激励机制不足,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权力、利益义务等缺乏法律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转不畅,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职业院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有待完善。四是市场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与市场、产业发展存在部分脱节。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性不足和质量不高并存

一是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远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20∶1的标准,部分地区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二是部分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差异较大

截至2014年底,仍然有12个省份未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9个省份未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县级政府无法落实,分属省、市、县管理的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三、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和编制“十三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本报告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不动摇,确保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保障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四是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围绕“提高质量”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深化校企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合作,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

五是加强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扶持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

六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七是建立省级财政为主的职教经费统筹机制,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八是进一步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政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篇5:教育评估论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评价

王用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

摘要: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达到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且关注个体差异。要能够进一步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强调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的整合。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学生评价

我们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在总结以往学生评价方法、吸收多方面评价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入手,尝试学生评价机制的改革。

一、在实行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评价的实效性。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进行多主体评价,这样会造成费时费力,而且有可能出现形式主义。一般说来,评价的目的是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或者使评价的多个主体都能从评价中受益。如学生间相互评价促进学习和交流,家长评价学生使得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

(二)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能主要是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如果让家长对学生具体的学科学习进行评价,家长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样做还会造成家长感觉教师推卸责任,教师感觉家长不负责任。同样,学生之间互评也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三)在评价时,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打分数或划分等级上,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向他人学习,还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

二、对学生情感领域的评价。

情感领域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结合村小的实际情况,从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两方面进行。在具体评价时,又分解成若干方面,评价学生心理素质时,从情绪控制、自我感知、自我激励、认识他人四个方面综合评价;评价学生品德素质时,从公民素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四个方面综合评价。

三、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知识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经验与技能,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它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掌握学生素质基础的关键。

(一)对学科知识的评价。

主要从笔试评价和作业评价两方面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笔试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是由学校自行组织的阶段性测评,测评内容的选择强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充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为宗旨。二是学期末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命题的质量检测,通过综合测试来检测学生个体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情况。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各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的随机性评价,评价包括作业完成是否及时,完成质量如何,作业材料保存等方面的评价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行随机评价。

(二)对学科技能的评价。

主要以开放性测试(即实践测评)为主。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有相应的技能要求,通过学科技能的评价来掌握学生的技能形成情况。学科技能评价项目包括:语文的听、说能力(听写、口头作文),朗读能力,写字能力,作文能力;数学的计算能力(以口算、听算为主);外语的口语表达、朗读能力;音乐的歌曲演唱能力,器乐演奏能力;美术的绘画能力;体育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等。评价主要以口试和实际操作为主。

四、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离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发挥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一)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的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包括: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的能力等。在对学生这些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在每一种能力获得或提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素质,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评价中提升自己。对相关能力的评价我们采取了口头评价、评语激励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表”中。

(二)成长记录袋评价。

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采取了成长记录袋评价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由学生做策划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设计,记录袋的内容积累可由单一内容开始,逐渐丰富,以反映学生学习进步的历程。为更好地发挥成长记录袋的评价功能,教师还要及时对成长记录袋中收集的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并向学生做出积极的解释或反馈。因此能够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或特长,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成立“评价小天地”。

“评价小天地”贯穿学生学习发展的全过程,教师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各班或各学科的评价内容,把情感评价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学生哪一方面表现得好,就可得一颗星或一朵花。为使评价详实、准确,我们注重了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利用教室墙壁,为每个班级建立“评价小天地”,这样直观、鲜明,与学生朝夕相处,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四)面对面评价。

由于农村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为了避免书面评价带来的不真实性,我们采取了“面对面评价”的评价方式,即利用家长会把教师、学生、家长聚在一起,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展示介绍为主,向家长展示学生一个阶段内的学习与成长情况,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孩子。同时比差距,让家长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为学生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我们还利用“面对面评价”的机会向家长介绍有关学生评价方面的知识,并指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以保持评价过程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五、总结

多种评价方式的选择,充分发挥了不同评价方式的优势,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差异。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我们把学生放置在一个宽松、和谐、积极的环境中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微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希望和鼓励中汲取成功的动力,在快乐的评价中得到全面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和被关注的快乐。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无论是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荣誉卡或是大红花,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起来。此外,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空洞和乏味。

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在评价反馈时要注意考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但仍不能忽视学生发展的目标,盲目追求形式化的激励,认为只要学生“快乐”就行了。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此外,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样应包含探究、实践和创新等基本要素,这些都需要在一定的学科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反馈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平.刘存侠.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M].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2003.6

[2]吕政宝.凌文辁.马超.学生评价高中教师绩效的差异性比较[J].江苏科技信息.2011.2

篇6:素质教育评估

城东中心校2012年6月

2011--2012年,是紧张而充实的一学年,是学校全体教师勤奋工作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成绩。在此,我们对照《涡阳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开展了认真的自查,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本学期学校工作开展情况

1、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①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提高全面素质

加强班子和教师队伍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我们通过学习,教育全体教师要以立足于本职工作;凭师爱业绩树立形象;靠教育科技兴校发展。坚持每周一召开例会,加强班子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形成目标一致、团结向上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班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勤政、廉洁、务实。我校班子增强了“三个意识”,一是目标意识。以总体目标协调各项任务,明确组织分工,每个成员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使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二是协商意识。发扬民主,使误会、矛盾、隔阂清除化解。三是激励意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班子每个成员的特长和优势,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各展所长。②加强学习、明确我校教育工作的任务。

我们每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如何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例如不折不扣落实课程计划,开足开全课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

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继续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优秀教师举行专题性的师德讲座。

2、以文化为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010年新宿舍楼,食堂的落成,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改变了学生的食宿环境。操场东面建了新的宣传栏,经常宣传一些先进的、励志的故事。这些事迹时刻鼓励着师生们更加努力工作、学习。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下,班主任老师们也推出了一期期本班精彩的班级文化,这样极大的深化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使我校朝着文化立校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为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树立崭新的教师形象和学校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进学校制度建设,规范学校管理,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根据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各种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学校各方面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本学期,学校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全体教职工讨论,最后经教师代表大会通过,制定了各项制度,建立了每周一领导小组的例会制度,明确体育场职责,规范了学校师生的行为,提高了大家的管理水平,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精细化、安全意识增强,使学校的安全责任事故和较大的意外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为广大师生创造了一个平安、和谐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环境。本学期,学校重新修改了教师量化管理方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教学竞赛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竞赛活动。一年来,广大教师积极写教学论文多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学校争了光,从而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4、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各种有益活动 ①学校统一组织的大型活动

3月份学校组织了学生逃生演练。

4月份召开了法制教育大会,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5月份召开了大型的经典诵读文艺汇演。

6月份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每天进行大课间活动。每周进举行一次升旗仪式。②各班级及教研组组织的活动

学校以学科和年级段划分了若干个教研组,每周一次组织教研由校领导包组,使教科研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

每周各班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主题为:安全、心理健康交替进行。每周校本课程必修课及选修课各开一课时。

二、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年龄偏大较多,身体素质整体较差。

2、学生生源都来自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离其他兄弟学校有一定距离。

5、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6、骨干教师成长的较慢。

7、学校操场还没有修整。

三、改进方向和措施

1、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绿化美化育人环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科研活动,以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手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手抓规范管理,做到德育为先,德育和智育互相渗透。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推进有机结合。

4、多次组织优秀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讲座,共同探讨对学困生辅导的方法,每天拿出最后一节课以小组合作或单独辅导形式供任课教师辅导学困生专用,力争将学困率控制在百分之十左右。

5、强化管理,质量兴校。学校要从规范管理入手,达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件件能落实的精细化管理。

城东中心校素质教育评估报告(2011年6月)

一、立足实际、立足校情,明确办学方向,提升办学水平。城东中心学校坚持“得以正学,学以增智”的办学理念;遵循“为师生可持续发展,为师生展示才华搭建平台”的办学思想,坚持以“传承民族精神,塑造美好人生”为工作目标;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学校发展规划,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契机,不断开拓进取,力争把我校办成校园美,校风好、教风正、学风纯、文化氛围浓厚的市级农村示范初中。

二、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领导班子和中层骨干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团结进取、勇于开拓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水平,大多同志都任教一门学科,站在教学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积极引领全体教师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下的教学新模式。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讨论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检查前阶段工作落实情况,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三、努力打造一支理念超前、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

学校初中部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具有本科学历69人,大专学历42人;高级教师22人,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65%;专任教师均能胜任循环教学。

1.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开展评选先进教育教学工作者活动,从德、勤、绩、能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在教师中形成人人争先,人人争优的局面。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加大对教师德行的监督;开展学习典型事例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教师。近几年来,学校涌现了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教师。

2.以培训为手段,促进师资水平提高。

①学校将教师培训纳入正轨,培养教师的学习自觉性。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提升自身素质。

②学校还积极创设培训条件,拓宽教师培训渠道。通过举办讲座、观看录相、听观摩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四、以德育建设为主阵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1、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德育环境。学校坚持每周一上午举行升国旗仪式,坚持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校园板报、班级板报、校广播站等为宣传阵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经过广大师生的努力,我校面貌日新月异,校园整洁、文明、文化氛围浓厚。加大德育制度建设。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师生行为。进一步密切了家校联系。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各种学习材料,召开家长会,家访的等形式,与家长广泛接触,听取家长的意见,让家长了解学校,参与到学校管理与教学中来。邀请司法所的领导来校做法制专题讲座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邀请校外辅导员经常性到校为学生做报告,与派出所联手对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等,在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学校无一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2、努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徐静校长担任德育工作领导组组长,杨志红同志副组长,成员由分管主任、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组成。

3、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展主题班会,文明班级,标兵班级评比活动,文明学生、文明寝室的评比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开展师生健身活动和球类比赛等。每年都组织学生祭扫张永清烈士墓,并在墓前举行入团宣誓仪式。

五、坚持以课改为中心,大兴科研兴校之风。

(1)探索和创设新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我校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方法,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创设良好的研讨氛围。遵循“以评促学、以学促思、以思促研、以研促改“的工作思路,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近几年,教务处每年都开展了教学反思、理论学习、集体备课、结对帮扶、观看教改录像、听专题讲座、公开课、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多种活动,大大丰富教研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有效地帮助教师把课改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涌现出一批新的课改骨干教师。(3)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课程改革。

一是开展课题攻关,加强探索研究。二是深化课堂改革,构建新的评价标准。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六、以质量为生命,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1).围绕全面落实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目标,管理保证措施全面、明确、具体、可行,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强。各项考核制度健全、科学,各种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业绩考核标准完备严谨。各项检查、考核全部到位,真实、认真、不走过场。能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比较全面、规范地考评,各项考核资料齐全、规范。

(2).严格执行学科课程计划。主管教学校长和教导处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认真指导教学工作,及时反馈听课意见,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定期举办教学沙龙,定时检查教师备课及作业批改情况。对学困生耐心帮教,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不厌其烦,认真做好帮教记录,保存资料,建立学困生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客观、全面,教导处有计划,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找出差距、不足,协调整改。学科组认真备课,按计划定期开展科教研活动,做到每次活动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校领导和教务处分管主任按时参加并活动。

七、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以适应验收要求。

学校现有在校生800人,校园面积10000余平方米,校舍总面积4000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近3000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多年被评为“文明单位”,“省市重点高中优质生源基地”,回顾过去,城东中心学校初中部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受到过众多的表彰,但成绩只属于过去;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还居于中游偏下的位置。二是我们在创建过程中的资金缺口还较大。三是我们的工程推进速度还不尽如人意。所以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努力为祖国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城东中心校素质教育评估(2012年1月)

城东中心校现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800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高级教师22人,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执行上级有关政策。2011年,学校荣获教育先进单位、县基层先进党组织、县级文明单位等荣誉。

一、提升硬件设施,改善办学条件

2011年,一栋男生宿舍楼和食堂正式启用。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学生桌椅焕然一新,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支撑。为保证教学需要,学校克服困难,加强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建设,理化生实验器材完全能满足演示、分组实验的需要。还更新了校园网,设立两个标准微机室。此外,还有美术、音乐教室。这些措施大大缓解了专用教室短缺问题,提升了硬件设施。

二、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加强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不超量布置课外作业,确保学生有自主学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每天阳光体育锻练时间不少于1小时。强化理、化、生等实验教学,开学初制订好实验计划,认真演示,开足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分层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学籍管理,做好转学、休学、复学等活动情况记载,严格各项手续,完善学生档案管理,做好教学管理档案工作。

三、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实施水平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各类课程,尤其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科目。规范体育、艺术学科教学活动,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广泛开展文体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发展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坚持教学改革,打造学校特色

在新课改基础上,紧紧抓住“2011年版新课标”颁布这一契机,率先进入“二期课改”。经过全体师生的艰苦努力,我校“百花齐放”的课改模式已现雏形——语文:整合式教学;数学:问题式教学;英语:情境式教学;政治:案例式教学;生物:参与式教学;历史:导出式教学;地理:学导式教学;化学:探究式教学;物理:多维互动式教学„„;“百家争鸣”的课堂表现已成常态——老师们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勇于表现,课堂处处可见见解争鸣、质疑论辩,“民主、科学”的课堂氛围已经形成;学生评价的课改瓶颈得以突破——评价方法简洁、有效、可操作,做到了学生评价“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学生学习和常规表现日清月明,做到了传统课堂不敢想象的事情。

五、实施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发展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通过开展“师德建设月”评教评学活动,开展“争做敬业先锋,争当师德表率”师德教育百日活动,倾听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规范从教行为,树立了良好的师表形象。

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开展“全员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制定名师培养行动计划,积极发挥特级教师、功勋教师、泰山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利用多种平台,锻炼教师、发展教师。

六、立足课题研究,抓好教育科研

实行课题带动战略,建立课题研究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科成果;对教师教研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校科研行为。

七、坚持育人第一,促进学生发展

德育部门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手抄报、黑板报、制作感恩卡片等活动教育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营造了良好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和班长例会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试行榜样卡制度,当学生在学习、纪律、文明礼仪、卫生、文艺、体育等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时候,班主任或者课任老师就发一张榜样卡去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课下表现有礼有节,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积极组织主题教育月活动:九月纪律养成月,主题“纪律是成功的保证”;十月爱国主义教育月,主题“祖国与我”;十一月学习月,主题:努力是进步的唯一途径;十二月收获月,主题:丰收的喜悦来自于艰辛的劳作。国庆节举办了庆国庆美术和书法作品展,让祖国在学生心中;庆元旦文艺汇演充分显示了学生的文艺才能;庆元旦卡拉OK大赛让老师和同学们感受了新年的氛围。首届初中部秋季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增强了学生体质,“享受轻松,享受阳光,全员参与,快乐共享”初中2011年冬季体育节为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供了平台。各级部拔河比赛的成功举办,凝聚了人心,团结了力量。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检查把安全教育与管理和自己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坚持敬业爱岗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尽心竭力。

八、落实“一岗双责”,构建平安校园

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落实“一岗双责”,逐层逐级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开展 “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教育活动,组织防灾、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自护自救”演练;实行亲情防护;加强师生法制教育,积极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学习,开展普法宣传,加强学生法制常识学习,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教学和学习中;主动与公安、综治、交警等部门联系,制定安全防范具体措施,优化校园监控系统,设立安全员,协调交警在校门口设置路障等,多借并举确保了学生和校舍设施的安全,为教书育人创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上一篇:统筹城乡推进全面小康下一篇:合规文化建设推进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