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4-05-06

我国可持续发展论文(共8篇)

篇1:我国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小额信贷致力于为低收入人群和小型提供服务,是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更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虽然迅速,却存在着缺乏有利于小额信贷有效运行的外部宏观环境、小额信贷机构产权不清晰和管理结构不完善以及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尚未对接等问题。小额贷款公司应明确自身的性质,治理自身的运作模式。同时,政府应调整关于小额信贷机构吸收存款的政策,以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可持续发展小额贷款是一项持续向那些具有潜在偿债能力、但无法满足正规金融放贷要求的人或企业发放贷款的金融业务。作为引导资金流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的信贷服务方式,小额贷款可以促进“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小额贷款既是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更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

一、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意义1.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和客观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薄弱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地区资金供应紧张,严重制约了“三农”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三农”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这需要强有力的农村金融作支撑。农村金融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是对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有益和有力补充,有利于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功能较为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统筹城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是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小企业是就业和富民的重要渠道,是增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的有生力量。同时,小企业融资贷款难是一个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金融体制中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小企业信用记录较少、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另一方面,金融资本的高度趋利性,导致金融机构向城市聚集,信用资金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对小企业不愿顾及。小额贷款公司基于地缘近、人缘熟、血缘亲,信息优势明显,贷款手续简便,放贷效率较高,可有效解决那些不太符合银行贷款条件或急需资金支持的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三、小额贷款公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缺乏有利于小额信贷有效运行的外部宏观环境长期以来,小额信贷主要被当作一种扶贫手段而不是一种产业或行业,小额信贷机构的地位仍不明确。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只能注册成为社会团体或民办非单位,不能依法从事贷款和其他活动,也难以转成小额贷款公司或金融机构,只有部分小额信贷项目和机构得到了人民银行的允许进行试点,因此非政府小额信贷的不合法地位极大地阻碍了机构的健康发展。另外,出于控制金融风险的考虑,央行政策对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利率实行商业银行现行利率水平和基准利率四倍的限制,而不是根据市场来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这也对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小额信贷机构产权不清晰和管理结构不完善产权不清晰和管理结构不完善被认为是阻碍小额信贷发展的瓶颈。产权不明晰直接与资金来源有关,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规定造成公司资金来源极窄。以目前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社会资金,资金来源只有所有者权益、捐赠资金和单一来源的批发资金三个途径。由于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旺盛,很多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两三个月后就把全部注册资金都贷出去了。由于资金不足,导致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发展规划。在管理结构方面,尽管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都建立了决策机构和监察机构,但大多流于形式,基本没有发挥正常作用。较普遍的现象是将行政管理方式直接套用到小额信贷的经营管理中,理事长由当地政府官员担任,秘书长由国家工作人员担任,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难以对小额信贷相关人员建立激励措施和控制手段,另一方面,也使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决策权和控制权集中在一两个人手中。一些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在治理结构上带有明显的信用合作社的特征,容易出现典型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后续资金不足。3.小额贷款公司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尚未对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中录有公民个人和法人在过往的信用记录、社保缴纳、居住情况等重要信息,是贷款机构判断贷款申请人是否值得信任的核心信息。然而同样是合法地经营贷款业务,银行可以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畅通地获取信息,而小额贷款公司却要向人民银行提出申请才能查到征信。但在实际操作中,小额贷款公司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不是政策问题,而是技术问题。虽然没有政策或法规阻止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小额贷款公司开放,但是必须要由行业统一开发一个接入系统,才能实现顺畅对接。这样造成在实际运作中,小额贷款公司只能要求借款人凭借身份信息自行前往央行查询信贷记录并提供给小额贷款公司。而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并不对信贷记录的真实性负责,这就使小额贷款公司对借款人提供的信贷记录的真实性无从判断,也就不能对借款人进行风险审核。4.小额贷款公司受到税收歧视

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1.小额贷款公司应明确自身的性质小额信贷是扶贫、发展和改善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以及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和发展低端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针对我国非政府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根本要解决的是小额信贷的性质及目标定位问题,也就是如何界定贫困群体。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根结底,是由于穷人缺乏控制资本的能力或者说现存的金融体系无法为穷人提供资本。因此,小额贷款公司需要触及到真正的低收入群体,为他们提供开展创造收入的资金支持,并使他们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的收入来分期偿还贷款。2.小额贷款公司应治理自身的运作模式产权不清晰和管理结构不完善被认为是阻碍小额信贷的瓶颈。因此,对现存的小额信贷机构进行综合治理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吸引私人资本或商业资本来改善非政府小额信贷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增强这些小额信贷机构在资金使用、贷款发放及业务发展等方面的透明性,加强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尽量减少政府干预,使其组建成长为独立的小额信贷机构。而针对小额信贷资金管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可以通过成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小额信贷行业协会或直接通过央行下设的基金会统一向独立的小额信贷机构批发资金。同时,制定较低的批发利率甚至在初期以贴息的方式运作资金,等这些小额信贷机构发展起来以后,再根据竞争的原则逐渐调整利率,也可以促进信贷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重组、联合来建立独立的、专业化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考虑到项目过于分散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偏远地区可将资金集中使用,形成规模比较大的项目。3.政府应调整关于小额信贷机构吸收存款的政策国际上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都按照正规机构的模式运行,既吸收存款同时发放贷款,并且贷款利率是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的,存款、贷款利率差也比较大。而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受到人民银行政策的严格限制,而且不允许吸收存款,这使小额信贷机构缺乏一种长期的财务上的可持续机制。小额信贷机构要作为独立的金融机构来运行,吸收存款是维持其存续的基本保障,目前受这种政策约束所生就的金融机构是难以长期存续下去的。虽然在小额信贷机构运行初期,贷款资金来源可以依靠机构的资本金,以及批发资金或者央行的再贷款,政府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和避免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制定这样的政策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政府扶持下的金融衍生物,随着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以及其显示出的非凡意义,政府应考虑在今后条件成熟时,适当开放其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存款服务,从而将其真正转变成专门为低收入阶层和微型服务的独立的金融机构。

五、小额贷款公司前景展望小额贷款公司在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对支持“三农”、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起到积极作用,并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小额贷款公司一方面可以疏导、吸收民间资本,规范民间信贷,压缩地下金融生存空间,实现民间信贷和正规金融的对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市臣 文 献][2]周淼华.分析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必要性——从博弈论角度看[J].时代金融,2009(5)[3]曹凤岐,郭志文.我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8(9)[4]熊德平.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经验与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

篇2:我国可持续发展论文

我国可持续发展人口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国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本文以分析我国人口现状及特点为出发点,阐明当前人口问题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影响,进而提出制定新世纪人口战略的初步原则及构想。

作 者:张华 堵晓东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刊 名:兰州学刊英文刊名:LANZHOU JOURNAL年,卷(期):2003“”(3)分类号:A8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人口 人口战略

篇3:分析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1. 节约利用资源

这里所说的节约资源, 不光是指土地资源, 也包括水资源、环境资源、人员劳动力的投入等等, 涉及农业种植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是广泛意义上的资源节约。我们应该强化农民的资源节约意识, 做到能省则省, 厉行节约, 真正做到以最小的资源投入, 获得最大的农业收获, 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也要通力合作, 齐抓共管, 真正把节约资源光荣, 浪费资源可耻的意识深入人心, 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实践中去。

2. 有效保护环境

对于我们身边的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而言, 我们要做到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好, 而不是去人为破坏。随着近些年全球工业化浪潮的迅猛发展, 对于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疯狂掠夺, 不仅造成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 加之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的频发, 所有天灾人祸集中到农业上, 就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可怕的严重后果。我们只有亡羊补牢, 做到有的放矢, 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及时快速的保护好自然环境, 才能保证我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广泛使用良种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和手段的不断发展, 各种农作物的优秀品种也逐步得到采用, 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获得了可喜的效果。这些优良品种, 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上的产出, 而且可以更好地防治各种病虫害, 适应更为恶劣的自然坏境。正因为这样, 我们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用于生产是必须的, 也是十分可行的农业发展之路, 值得很好去做。

4. 合理栽培

所说的合理栽培, 不光是指作物在种植时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计划, 种什么品种的作物, 什么时候种植, 是否轮作, 是否套种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而且针对于不同的土壤状况, 不同的地区, 也要做到合理谋划, 做到投入最少, 受益最大, 这是此项措施的重要意义所在。

5. 慎重施用化肥

近些年, 由于人们片面使用化肥, 忽视有机肥和其他微量元素的投入, 使得土地中各种元素极不均衡, 往往造成土地板结。过度依赖于化肥的投入, 使得化肥用量越用越多, 土地越来越贫瘠,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基于此, 我们应该做到根据土壤中各种元素需求量, 合理使用化肥。

6. 综合生物防治

近些年, 随着环境的破坏, 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也被打破, 各种农作物病虫害频繁而大面积的发生, 使得农作物的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苦难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生物防治时, 要做到合理而科学的进行防治, 采取综合配套防治措施, 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7. 科学管理决策

无论环境和资源状况多么不尽如人意, 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起着主要作用, 如何做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科学合理的态度和管理决策机制, 只要我们做到未雨绸缪, 合理规划和决策, 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 就一定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的。

8. 健全服务体系

农业要想取得更大的收获, 获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就离不开一个好的服务体系, 只有建立健全一个真正为农业服务的系统体系, 真正通力合作, 去为农业发展出力, 就会很好的保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才会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4: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探析

关键词:经济持续发展分析

0引言

走循环经济之路,构建循环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当前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也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1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要点是:以生态思维作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总体设计,使经济活动向生态系统那样,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做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变以往末端治理污染为源头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从而产生最大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的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力争作到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项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物和废物大量的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式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的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只产生少量或不产生废弃物。只有防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物的低排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2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到目前为止,已有一定基础,但仅仅是开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认识上存在偏差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①对循环经济的概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②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式认识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缺乏认识;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和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因此,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2.2缺乏总体上的规划目前,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指导和引导不够。由于资源利用的统计核算体系不健全,制定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还存在很大困难。而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统筹规划,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则十分迫切。

2.3法律体系不健全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已有的相关立法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有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

2.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合理的费用机制。政策的可操作性差,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缺乏执行基础。一些政策不能落到实处,还存在执行走样的问题。

2.5技术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出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的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掌握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做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但是我国当前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同其在经济实践中的推行乃至效应的发挥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时滞。

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循环经济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应当结合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特点,用发展的思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3.1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宣传活动、培训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把“节约资源”同“控制人口”一样,并列为基本国策。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要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以推进。将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纳入学生教材,进行普及深入教育。

3.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积极引导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组织编制规划,加强宏观引导;用循环经济的概念指导区域布局,建构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我国经济的区域布局,建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政府还应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以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在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应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此外,国家还应该对一些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3.3从法律上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保护根据国外经验,循环经济不可能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自动产生,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借助立法手段来改变企业的短期行为和避免急功近利。应确立立法框架,研究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构成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研究尽快出台《循环经济法》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研究制定并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经济的手段减轻污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制定科学的生产规程,规范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从源头把关,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3.4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逐步实施严格的“污染者付费”政策,对于使用了其他企业废弃物的企业,要由原来的向使用者索收费用,转变为由废物产生者对使用者进行资金补助,使综合利用企业有利可图。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明晰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效益,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通过有效的价格体系的设立引导居民节水、节电。税收政策应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有所体现:要对资源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真正的落到实处: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提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资源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关税税率。建设一个完备通畅的信息共享体系,保证不同产业和企业间技术、物质交换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篇5: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浅析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浅析

作者:朱英华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9期

摘 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保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条件。我国农业面对诸多问题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常规道路,也不能走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只能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国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保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 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令来,一系列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我国农业走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

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册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贫困-资源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 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 he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 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 “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吨,预计2000年将达3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努力发展农业灌溉面积。我国灌溉面积49330万公顷,其中旱涝保收面积3400万公顷,大面积的商品粮基地,吨粮田和经济作物高产区都分布在这里。每年实际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的2/5,但提供的粮食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灌溉是确保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条件。从统计资料分析,1990~1994年,5年平均冬旱面积达1330万公顷多,特别是北方冬春连旱,而现有灌排基础施设老化失修,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必须在维修现有灌排设施,提高效益的同时,根据我国水土资源条件,适当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并发展节水灌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供水要求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水资源紧缺问题日趋严峻。

2.加速中低产田改造。据统计,全国共有易涝耕地约244600万公顷,盐碱地约733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黄河中游和西北内陆河流域,南方地区共有渍害低产田733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滨湖圩区。我国高中低产田之间粮食单产平均每公顷约相差1500kg,如果每公顷增产375kg,全国可增产1.5×1010kg~2×1010kg,如东北地区,对低洼易涝地进行整治,打井种稻,以稻治涝,生产优质大米,产量即可翻番,效益十分显著,因此,结合除涝改碱、治渍,加速中低产田的改造,潜力很大。

3.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大力依靠科技兴农,我国农业生产要具有后继能力,更多地要靠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度的技术改造,向现代农业迈进,一方面应注意研究和推广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必须继续发展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化肥化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状态。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缌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蔲克平.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的探讨[J].农村发展论丛,1997,(1):14~16

[2]康晓光.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战略与管理,1998,(3):62~68。

[3]刘葆金等.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问题,1997,(11):26~30。

篇6: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本文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 ,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在,提出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作 者:胡国杰 徐兰英 李智清 作者单位:胡国杰,徐兰英(辽宁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李智清(凌海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凌海,10)

篇7: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姓名: 年级:级 专业:学号:

【内容摘要】: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有限资源,其基本属性是具有生产能力。作物产量、木材产量、草场生产率都是其生产能力的综合反映。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却令人担忧,耕地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危机进行简要分析,针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耕地减少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可持续发展建议

我国有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占亚洲陆地面积的2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总量2004年分别高达12244.43万公顷、23504.7万公顷和26270.68万公顷,分列世界第4位、5位和2位,但人均分别约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31%和35%。以耕地为例,我国一直以不到世界10%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从1996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37亿亩,是世界上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迅速下降。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1996年底我国耕地数量为13003.85万hm,截止到2003年底,耕地面积变为12339.22万hm,净减少664.63万hm,平均每年净减少94.95万hm,累计净减少率为5.1%,年净减少率为0.74%,且年净减少率呈递增趋势。

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从上年的0.095 hm减少到0.094 hm。全国建设占耕地万14.51 hm,灾毁耕地6.33万hm,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47万,hm生态退耕73.29万hm,以上4项共减少耕地114.59万hm。

2、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45年水土流失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到1998年,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流失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的耕地有7.3亿亩,每年流失沃土50多亿吨,全球每年流失260亿吨表土,我国要占20%,损失土地中的养分相当于我国1984年的化肥产量。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西部。据统计,四川水土流失38.48万平方公里,陕西13.75万平方公里,甘肃13.44万平方公里,贵州7.6万平方公里,青海4.65万平方公里,云南2.81万平方公里,广西1.11万平方公里,宁夏1万多平方公里,实际情况远远大于这些数字。尤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是严重,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面积的74%,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8000吨以上。我国城市水土流失也很严重,1997年对57个城市调查,流失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城市总面积的24.3%。

3、土地沙漠化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成为环境的头号问题。到1998年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27.3%,占旱地面积近80%,相当14个广东省的幅员;50年来,全国已有150万亩耕地、529万亩草地、1463万亩林地变成了沙漠,遍及18个省市的471个县,直接受沙漠危害的有200多个县。我国土地沙化在不断增加:70年代每年土地沙化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每年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2450平方公里,每年递增15%—50%。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是西北。北方土地沙化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受到沙化威胁;西北各省的荒漠化率很高:新疆为86.07%,西宁75.98%,甘肃50.62%,西藏42.02%,青海33.06%,陕西15.96%,分别列居全国1、2、3、4、5、6位。每年有11个省和自治区,212个县受沙漠的影响和威胁,每年土地沙化以1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和发展。

二、土地资源危机的原因分析

1、耕地减少的原因

非农建设占用较严重。近年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人口的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土地的需求,因此,城市化既是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又是土地城市化的过程。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必将直接带动城镇住宅用地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迅猛增加,而城镇扩张又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侵占耕地来实现。

特别如今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极为迅速,房价的上涨更刺激了房地产商追求利润。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房地产商不断开发房地产。同时,地方政府“占地冲动”的利益驱动机制依然存在,在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的驱动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一味追求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出售土地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耕地的减少。

2、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是人为造成的,大量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毁林毁草开垦、陡坡耕种、耕作技术不合理等都会造成水土流失。在农村很多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因此在“靠山吃山”的思想影响下,许多人以上山伐木为生,虽然有风险但由于成本几乎为零,只要有力气就行,所以大家乐于上山不计后果的乱砍滥伐,最终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在西部过度放牧、毁林毁草开垦也导致严重的水 1 22222222222

土流失。特别是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由于大批的人去挖掘发菜,植被破坏极其严重,导致每年有几十亿吨的泥沙被黄河水带走。国外有位学者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黄河带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国人的血液,不是毛细血管出血,而是大动脉破裂”,可见我国的水土流失有多么的严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

3、土地沙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地球上的荒漠化地区,大都是人类最贫困的地区。由于环境恶劣,并且缺乏资金和其他资源,贫困地区的人口被迫加剧开发原已超负荷的土地,如无限制放牧、砍伐森林、过度开垦等来维系生存,从而不断加大土地的负载,形成荒漠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据了解,全球每年有上百万的人,被迫因为荒漠化而走上命运难卜的迁徙之路

三、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就我国而言,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道远,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管理,控制耕地锐减。

要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就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实现经济与土地资源的和谐发展。以土地利用的总体为依据,依法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好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以规划促发展,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促进耕地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控制耕地锐减,要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存量利用率;控制居民点用地增量;控制城市规模;加大土地立法和执法;搞好土地市场建设;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要注意保护耕地。

2、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法规,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制定和出台一些加强土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乱占土地行为刻不容缓。特别是要制定一些法律规范房地产市场,防止房地产开发商无休止地占地开发。同时还要杜绝工业生产上大量排放“三废”和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要采取强制手段要求工厂合理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的规范使用以减少污染。

3、要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走的是土地粗放型利用模式,既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又出现土地资源破坏的问题,大量土地资源投入未能产生出应有的效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最高的产出。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着手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宏观方面要根据各地区的土地与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优化农业配置,实现农业的区域化、专门化和产业化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的优势;在微观方面要调节农业资源系统内部的土一水一肥一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使之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大限度发挥农业资源系统的内在潜力,减少外部投入,普及科技种田,获得少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目标。我们要提倡资源效益,把资源效益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等的地位,彻底扭转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高消耗资源、粗放型发展经济的模式,转变为资源的节约、高效、持续利用的集约化经济发展模式。

4、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现有的草场、森林资源

由于植被的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因此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现有的草场、森林资源也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实现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此既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实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的目的。不仅如此,森林还能够防风固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沙尘暴的袭击,可谓一举多得。合理利用现有天然草场,防止过度放牧,实现草场的循环利用对于保护水土滋源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钟水映 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 梁留科《土地生态利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

[3] 张军岩等《基于中日比较的人口城市化对耕地机制影响究》

来 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第1期

[4] 徐宪立等《 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第3期

篇8:我国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研究

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是指小额农贷项目突破生命周期的限制, 为农村经济主体, 尤其是农户提供金融支持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一般会从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金融服务能力的可持续性、目标市场的可持续性、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等几个方面来考察。

(1) 我国小额农贷呈现增量下浮, 总量萎缩、质量下滑, 风险增大的趋势。

近年来, 我国农业小额贷款呈现出增量下浮、总量萎缩、质量下滑的趋势。相关调查显示, 2008年底, 许多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贷款开始出现负增长。小额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43%, 降至目前的33%左右。小额农贷的质量急剧下降, 不良贷款比例日趋上升。截至2008年末, 小额农贷的不良资产比例为65.3%, 较2002年上升47.16个百分点。小额信用贷款展期、倒据比重过大。办理展期和倒约换据贷款占小额农贷总额的近70%。

(2) 成本-收益的不对称导致的盈利能力的不可持续。

农村小额信贷一般额度小, 涉及的贷款对象较为复杂, 加之广大农村地区地域分散。致使小额农贷的农贷的成本较高。据相关研究显示, 小额农贷的综合成本率为6.77%。国际上通常采用适当提高利率的做法来保障小额信贷机构的生存与发展。而我国的小额农贷创立之初就带有极强的扶贫性质, 我国政府一般规定其利率不得高于法定利率, 一般小额农贷一年期利率约为8%左右。与一年期存款的利差只有近6个百分点, 而非“小额农贷”的利差可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小额信贷大多是贴息或无息的小额贷款。此外,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贷款资产回报率低, 最好的小额信贷项目最多只能获得7%-9%的资产回报率, 远低于国际标准, 而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资产回报率则只有2%。成本和收益的严重失衡, 导致其盈利空间狭窄, 成长性不足, 对政府和相关NGO组织的依赖程度较高, 一旦失去依靠, 就难以为继。

(3) 需方市场的成长空间受阻, 目标市场发育的不可持续。

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灵活性等特点, 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多样的复合结构。然而, 现阶段所发放的小额农贷的主要针对家庭小型种养殖的资金需求, 服务内容单一, 对农户小型农机具、农业生产服务环节以及建房、教育等消费类项目发放小额信贷未有突破进展。在信贷额度上, 也未能区别对待, 实施分类指导、分别授信。而是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法, 均控制在10000元以内。标准太低, 作用有限, 制约了农民小额贷款的积极性。在小额贷款的供给上, 利润的驱动导致对高收入大户的偏向, 致使占农村80%左右的中低收入农户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制约了需求市场的成长和目标市场的发育。甚至有些地方出现农户转让、出借贷款证、垒大户等现象。资金的非农化程度日趋走高。据相关调查显示, 33%的农户将所带资金用于非农业生产, 有的甚至将其用于民间借贷、缴计划生育罚款或买基金股票等领域。远远偏离了农业发展轨道。

(4) 小额农贷机构资金供给不足, 资金来源的不可持续性严重。

目前农村资金多向分流严重。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 不仅是承担发放小额农贷的任务, 更是肩负着投放整个农业贷款的重担, 但吸存能力受阻, 资金来源明显不足, 仅仅依靠自己吸收的存款, 加上不多的人行支农再贷款,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发行主要用于农副产品收购等国家赋予的政策职责,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启动了, 但农发行支农贷款的作用还没有能发挥。邮政储蓄从农村吸纳了大量的资金, 却没有回流渠道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同时, 由于农业具有比较效益低、风险高等弱势, 外部资金很难自发流入, 就连农村、农业自身积累的资金, 通过各种渠道流向非农领域, 造成农贷资金短缺。

2 我国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困境产生的原因

2.1 我国小额农贷设计上的内生性缺陷

第一, 产品的设计上主要针对传统种植业, 而忽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对于高效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流通方面的投入不足, 多元化的大额信贷品种缺失。第二, 期限结构缺陷。小额农贷期限较短, 一般期限在3到6个月, 最多不会超过一年, 同时期限结构单一。而农作物的生产周期长短不一, 饲养奶牛及栽植林果业长达2至3年, 鱼类养殖也有淡旺季, 贷款期限的单一性和短期化与农业生产的周期相悖, 加剧还款难度和信贷风险。第三, 利率设计缺陷, 小额农贷利率界定不明确, 较为混乱。有些农村信用社从自身利益出发, 发放农户贷款时利率“一浮到顶”, 往往达到12.83% (基准利率上浮130%) ,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贷款积极性。而有些地方较为强调其扶贫性质, 利率定的过低, 仅为8%左右,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小额信贷大多是贴息或无息的小额贷款, 无法抵补其成本。

2.2 小额农贷操作程序上的缺陷

一是我国小额农贷大多采取的是联保小组的方式加以授信。弱势农户因经济偿还能力差, 可抵押物品少, 难以加入到相应的贷款联保小组。一些已形成的联保小组, 基本上都是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之间的“强强联合”, 而弱势农户则无人问津, 没有其他农户愿意与其联保, 从而导致这部分弱势农户无法从国家信贷支农政策中受益。最终形成符合借贷条件的农户生产投入可自行解决无须小额农贷的支持, 而信用等级较差的农户发展生产想贷款又贷不到的尴尬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额农贷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少数农村信用社, 特别是驻村包户信贷人员, 思想认识有偏差, 过分强调风险防范, 惧怕贷款因逾期而追责, 对没有信用证的农户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不贷, 弱势农户被排斥在小额农贷之外,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农贷的客户群的培植和市场的成长。

2.3 相关政策措施的滞后

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作为国家信贷支农的重大政策举措, 普遍推行后, 有关部门应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支持配套措施, 为农村信用社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助推此项业务的开展。如取消对农信社组织资金的歧视性限制政策, 财政涉农资金统一到信用社开户, 给予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一定的资金扶持、财政补贴、利息补偿, 税费减免等, 同时, 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入和回收工作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但目前对信用社扶持政策措施出台的不多, 有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已经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和效益。

2.4 风险补偿机制缺位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灾害, 市场竞争等多重积压, 其风险较高。依据国际惯例, 为了保障其经营的可持续性, 大多数小额农贷项目均有较完备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一般是由国家财政和农业保险机构共同承担。但由于体制和制度原因, 一方面农信社的小额农贷风险和损失一直由信用社自我消化和解决, 国家财政支持乏力, 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 农业保险供给不足。

3 推进我国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小额信贷的授信模式和内部管理

小额农贷一定要适应农户资金需求层次的变化, 加大小额农贷在用途、对象、额度等方面的调整力度, 拓展小额信贷的运作空间。一是要调整授信方式和授信额度, 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农户生产、经营、信誉等情况, 实行差别授信或者追加授信。生产经营、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在额度上建议可以调整到2万-3万元左右;生产经营虽较差但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在额度上可以控制在1万元以内, 这样能使农户借入贷款有所作为并能得到发展;二是完善期限管理。坚持贷款期限与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吻合, 根据季节、生产期限, 实行常收常贷, 到期收回, 真正使小额农贷做到周转使用和良性循环;三是增加贷款投放用途。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管理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小额农贷用途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农业生产费用贷款;小型农机具贷款;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贷款”, 因此, 要扩大放款用途, 增加投放领域, 以体现农户小额农贷的功能效果;四是扩大服务层次。要创造条件, 降低门槛, 对农户个体经营者、个体企业、个体商贩开办小额信贷业务, 解决这一层面农户资金需求旺盛的矛盾, 延伸农户小额农贷的效能。

3.2 有效地推进操作行为规范化进程

一方面, 在贷款额度与期限上要宽松灵活。在条件限制上, 要分清情况, 区别对待, 不搞“一刀切”。对那些淳朴、本分、守信的农户贷款额度可适当放宽, 或以联户联保、抵押质押等形式发放;在期限上,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使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 适当增加年度贷款和中长期贷款, 对因受灾而无力偿还贷款本息的要给予合理展期,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促进信贷人员的营销行为, 寻求推广小额贷款与防范化解贷款风险的平衡点, 科学制定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对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质量高、效益好、无风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以调动职工营销贷款的积极性。

3.3 拓宽小额农贷的筹资渠道, 推进村镇银行、明星基金的发展使用

为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应鼓励境内主要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专营贷款 (不得吸收存款) 的子公司。同时允许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 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在乡 (镇) 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 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 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

3.4 加快农村领域农业保险等中介机构的建设步伐

一方面, 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的多样筹资渠道和激励机制。例如, 可考虑通过财政出资兴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或给提供农业保险的机构以补贴和税收优惠。另一方面, 大力开展小额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小额保险主要是针对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险服务, 具有保障适度、保费低廉、核保理赔简单等特点, 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

摘要:我国小额农贷存在着先天不足和后劲乏力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盈利空间狭窄、资金的非农化现象严重、对政府支持的高度依赖、生命周期短暂以及经营风险的不断加剧等问题。这与我国小额农贷设计上的内生性缺陷、操作程序上的缺陷、相关政策措施的滞后以及风险补偿机制缺位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风险补偿机制,期限结构,利率结构

参考文献

[1]梅迪.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 2006, (03) .

[2]朝格.浅议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济, 2007, (20) .

[3]薛婷婷.浅议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7, (05) .

[4]沈丰, 胡丽萍.我国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绍兴地区的调研[J].农业经济, 2008, (08) .

上一篇:如何利用零花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下一篇:我的第二个妈妈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