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4-05-04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通用10篇)

篇1: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生活非常重要,怎样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帮助孩子学好数学,为孩子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服务打下基础,是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孜孜不倦的追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选择有力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对自己工作对象的特点了如指掌。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掌握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只要方法运用得当,相信会实现数学服务生活的目的。在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种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教师应该认真备好课、备好学生,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我们生活在农村,受到条件的制约,孩子们的知识储备不充分,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吻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课程标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也要掌握两个教学目标涉及的教学信息,课前充分备课十分重要。同时孩子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所不同,所以教师上课之前要备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就能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从而实现整体进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每一节新授课之前我都会有意地创设情境,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不做无效提问,努力做到所探讨的问题都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对于学生和老师都十分宝贵,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价值的提问上。因此,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同时又必须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其实,数学就是加减乘除的游戏。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问题编成故事、编入游戏,也可以用直观的实例。例如,在教学“分数的除法”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小刚两人吃一个西瓜,小明吃了西瓜的二分之一,小刚吃了剩下的二分之一,每个人吃多少呢?该如何用数学表示呢?”孩子们的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有限,于是我采用实例教学,真的拿一个西瓜演示给孩子们看,于是听着很绕嘴的问题变得简单了,并告诉孩子们谁回答对了就奖励吃西瓜,这样孩子们既有学习兴趣,又记得牢固。

三、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把这些素材根据教学目标带入课堂,用身边的素材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们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养成了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还发现数学和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会更用心地学好数学。教师要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贴近生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认识,并进行艺术加工,让其走上数学课堂,最终使数学教学和实践生活融为一体,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的“百科全书”。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先找出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再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的个数,算出所有面的面积之和,表面积自然就得到了。

四、利用好教学工具

过去的课堂是教师一个人说,孩子们凭自己的想象解决问题,所以数学课堂是枯燥的,孩子们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很多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现在多媒体进入课堂,让很多只凭教师一张嘴难以讲清楚的抽象问题变得直观易懂。所以每堂课我都会制作生动的课件,利用多媒体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同时还会利用多媒体为孩子们播放和教学有关的视频,提高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还会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例如:在讲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这一课时,我自己用不同颜色的纸折叠了体积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让孩子们根据教具回答问题,并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拆开再折叠。如此一来,看上去很头疼的问题在孩子们的折折叠叠过程中得到了解决。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利用教学工具,让抽象问题直观化,如果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就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率。

现在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够帮助孩子们掌握知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孩子们的成绩,就是值得运用的。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可以让四十五分钟大于四十五分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构建适应孩子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的手、眼、脑处于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满足孩子们求知、上进、渴望的心理状态,才能够从根本上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学生才会受益,教师才能教得轻松,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才能实现。

篇2: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启东市聚阳小学

黄建荣

226234 摘要 教学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益。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有效拓展和引申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及时捕捉 化静为动 发展兴趣

新课标指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使他们生动活泼地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自我发展,使他们具有自己去获取新信息、学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是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标志。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老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及时捕捉、灵活变奏

数学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投身于数学的探索之中,大大地提高了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教法,让学生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中独自去探索,去发现,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天地。

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一个问题,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养成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而学生呢,对于高高在上的教师民存敬畏,又怎么敢发言呢?在知识面前没有平等的身份,学生一直处于向教师学习的心理状态,被动的回答就成了学习知识的唯一方式。新课标提出学习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这一精神呢?

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里去探索,去发现,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天地。我设计了以下这个问题:

五年级(2)班同学去紫薇公园秋游,遇到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让我们来帮他们分析分析:

全班总共有54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2只船,每只小船只能坐3人,每只大船只能坐5人,那总共租用的大船小船各几只呢?

猜一猜:

12只船中可能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我先让学生将猜的结果记录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可以用12个长方形代表12条船,用圆圈表示学生的个数。然后根据猜测画一画,看看与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再进行尝试调整到正好坐54人。

说一说:

(1)需要几只大船,几只小船?(9只大船,3只小船)

(2)与你原先的猜测相同吗?那你是如何调整找到9只大船、3只小船的呢? 这堂课中,学生通过“猜”、“画”、“看”、等操作,手脑并用,不但使学生对新学知识按理解、掌握、熟练的顺序不断前进,也使学生沿着猜想,动手到发现三个台阶不断攀登。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是记得最牢的,只有通过动手做数学,才能真正理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化静为动,发展兴趣

兴趣是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够自己想要学习,产生对学习的向往,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强化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在学校开运动会的时候,我给事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总共买了7箱冰红茶,每箱12瓶,发给80名运动员每人一瓶,够了吗?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总结,等运动会结束后,我作了个统计:有19名女运动员和24名男运动员获奖了。你能根据上面所给你的条件自己担一个数学问题吗?这样的情景设计大大的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玩的同时也能较正确的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了他们对数学这门学课的热爱,并随之产生兴趣。

又如,在教《年、月、日》这课时,我会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然后通过课前的检查,了解到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检测,发现问题从面进行纠正,这样的教法,学生会影响深刻,才能真正的把数学知识记住。让他们发现一年共有12个月,一个月有31天,30天,29或28天的,并发现年、月、日有关的更多的知识。从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前预习带来的惊喜,而且非常喜欢在课堂教学上跟同学交流自己的问题和思考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大大的节省了课堂上时间的浪费。

篇3: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创设情境, 有效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在《数学课程标准》当中明确强调的一项内容。也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触发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 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用生活当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引入, 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圆形的物品, 如小圆镜、井盖、车轮等, 随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 让学生讨论一下, 车轮能不能变换成别的形状, 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可不可以?这样, 随着一步步引导和深入, 使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教师则就此进行引导教授, 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讲解课程中达到理解、掌握、运用的目的。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求知, 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生为本, 深入了解, 因人实施教学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而对教学来说, 同样如此。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 深入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接受和对知识的消化理解状况, 才能有的放矢, 针对学生的欠缺和不足进行重点讲解和突破。在课堂中, 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个性, 及时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刺激, 比如在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小测试比赛和竞争等, 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了学习动力, 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了解认识学生们现有的认知情况。在课程讲授当中, 注意以旧有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点, 以旧带新, 以旧促新, 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 也可以消除课堂上的无效空间, 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 从而增强课堂成效,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而且,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 从生活实际出发, 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当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提炼数学问题, 并多加思考, 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去探索解决。

三、以生为主, 引导为主, 指导学生学习

在数学课堂当中, 教师不应一昧地主导讲解课程内容, 而是要基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积极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探寻和解决。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改一言堂为民主课堂, 与学生一起探寻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自主自发的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主动的学习参与和思考探索中主动的去获取有效的数学知识。例如, 在学习三角型特性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讨论说明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型的支撑性和稳定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情绪, 使他们踊跃发言,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合作探究, 从而寻求到其原理和根源, 使其数学素养得以谐调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探究式的教学学习, 只有这样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和根本。

四、科技结合, 媒体运用, 促进教学成效

现代科技多媒体的教学应用不仅使课堂增添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 还有效提升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强化知识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使学生更加容易看懂、听懂、形象直观的理解并掌握。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无疑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 教师要将其充分利用起来, 有效发挥其作用, 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 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将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可爱起来。例如, 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学生们对于推导过程, 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感到特别的难以理解。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先将一个圆等分为两个半圆, 现分别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两个半圆, 如用红色和黑色, 然后把两个半圆再分为8个相等的小扇形, 这时将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拿出来” (画面中此时只留下一个虚线的圆) 并分别排列成两列, 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来进行闪烁显示, 而后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 使学生通过对比, 可以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 就越接近长方形。并由此移动演绎, 使学生建立圆的半径、圆的周长的一半和所组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联系, 继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直观显示, 和化静为动的步步引导, 环环推进, 使学生们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印象, 从而使他们实现从知识的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理解概括这一心理转变, 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当然,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 教师还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 使学生可以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 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与此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鼓励同学们发现问题、多加思考、擅于分析、归纳总结。教学中以科学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 不断地实践和总结, 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构建起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金慧.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中) , 2013 (1) .

[2]焦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 2014 (2) .

[3]居士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4) .

篇4: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课堂;方法;教学质量;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75-01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要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导入要新,以兴趣引发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二、新授要实,以联系促进思维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充公注重对孩子思维的训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准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基于这两个特点的理解,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情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恰逢植树节,我便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植树活动课:先让一位“小小采购员”到树苗超市去选购两类树苗算出它们的价格(36+28=64),就让全班孩子经历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利用不同的计算方法验证价格的正确性,以便顺利买到树苗。有些用个位、十位分别相加后再合起来的方法、有些只把28分成20和8再用36分别去加的方法、有些是叫做28拿4给36凑成40再加24的方法……甚至有一个小朋友居然把28看成30与36相加后,多算了2再减2的方法,迎来了所的同学不约而同的掌声。然后回顾一下这些方法,让孩子自己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再次到树苗超市去选购植树所需的两样劳动工具,和同组一起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样,让孩子从小养成多角度、多种方法思考问题的习惯,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用发散思维的观点来考虑和分析。并且,这样活动设计,让孩子亲身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即《课标》所要实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等课改理念。

2、充公预设并注重生成。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记得在上《分数的意义》时,请学生从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一。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认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认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还有的认为4枚棋子是四分之一……当时,我没有马上否定说错的学生,也没有用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拉着学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新资源,展示出动态生成的艺术,达到了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3、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思维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思维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练习要精,以训练来发展思维。

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

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我认为:

1、练习要具有“娱乐性”。

让每一个学生从上课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呢?要解决这一矛盾,提高课堂效率,就有必要设计一些“娱乐性”练习。

2、练习要具有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

四、总结要活,以活跃来拓宽思维

例如:在我教学完人民币的简单换算时,我这样布置一个实践作业:和家长一起到超市,买点生活用品,学会算帐,第二天来汇报给我们的同学。这样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

总之,打造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生动的情境,以展现知识背景,使新知变成有源之水。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表现,促进学生间的思维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在判断中思维,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王召玉.小学数学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科教刊》.

[2] 李桂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教师教育科研》.

篇5:小学数学论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的统一体。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让开放成为新课程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充盈活力的诗意追寻。

一、扬情——课堂充盈活力的“魂”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课堂上,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把爱心留给学生,平等对待,真心实意,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以此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用自己的真情与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俗话说:“亲其师才信其道。”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老师问:“小朋友你文具盒共花了9元6角,你该怎样付钱给营业员阿姨呢?”这下同学们就和伙伴们一起用学具拿了起来,当学生回答出不同的拿法后,老师把方法展示出来,问:“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说明都动了脑,下面考考你们哪种方法最简单?”学生很快回答出来了。可见这节课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下使他们轻松学到知识。

二、探索——课堂充盈活力的“根”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如教学8加几的例题“8+9”时:教师未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分8比较简便,于是他们把8分成1和7,9加2得10,10再加7得17。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又如这课的做一做第一题我出示了一张卡片让学生分别算出得数,然后观察异同,得出上面一排的2和4合起来就

是下面算式中的6,于是学生们就知道计算8+6时,6要分成2和4。然后我让学生猜一猜卡片下面的算式是什么?通过猜想,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规律的探索活动中。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抓往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课堂充盈活力的“境”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造火花要及时鼓励,对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如当某个小朋友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你真棒!”;又如,在低年级课堂上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如“我觉得他说得……”“我对他说得话有补充。”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的过程中又满足了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成功者,应采用激励的语言和动作,让课堂充盈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练习——课堂充盈活力的“园”

开放是创造的条件,开放练习的和核心就是开放思维。在课堂练习中,开放习题,可给学生创造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练,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1)实行弹性作业。让那些已经学好、学充分的学生免做作业,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探究自己还不会的知识;而针对部分确实还没有消化新知的学困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开小灶,让他们少做一些作业,或者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也有机会体验成功。(2)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后自己制作模型,在实践中来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篇6: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与数学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也是影响和决定数学学科价值和效用的发挥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提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追求。但由于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仍有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大大下降,抑制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本文从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直观情境和融入生活元素三方面出发,分析和探究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与策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此展开一番具体的研究与论述。

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考动机

问题是知识的有效载体,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只是随便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导致提问并没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更加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同时,数学教师也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展开自主探究,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例如,在教授《什么是面积》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调动学生们的思考动机,激发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们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如下:通过之前所学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那么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求解这些图形的面积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立即开始思考,在一段时候后,学生们得出问题答案。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动机,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直观情境,加快学生理解速度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较强。学生在教师的语言讲解与教材的文字描述下很难真正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图片展示、视频和音频播放等功能来进行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动态化展示,实现立体化、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从而有效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相交与垂直》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加快学生们的理解速度,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创设了直观的学习情境。在学生们面对本节课时,学生们都会对同一理论知识产生疑问,那就是什么是相交?什么是垂直?而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直接的经验,所以,笔者结合多媒体将本节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们更加迅速地理解相交与垂直各自的特点。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有效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

融入生活元素,巩固强化知识掌握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知识的最终归宿,只有加强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还原或者创设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实现知识思维向应用思维的转化,更加明白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有效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从而有效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教授《人民币的兑换》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巩固强化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笔者为学生们融入了生活元素。首先,笔者先对学生们介绍了在生活中购物时所需要的钱币,然后在将每件商品的价格告诉学生们,最后,笔者以“购物”为主题为学生们开展了游戏活动。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融入生活元素,有效巩固强化了学生的知识掌握。

篇7: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思想的渗透引导,教学过程的科学展开,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多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而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深度,就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低效性而言的。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深刻的问题。那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呢?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地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统计图表”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以下问题:(1)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2)利用软件Excel来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到的数据;(3)根据表中的数据来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上课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请他们作自我介绍,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这样做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为提高!

篇8: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观念,反思,生活,习惯

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 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毕生都在研究的课题, 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效率的最大化,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那么, 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 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是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这就是说, 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习兴趣;要消除教师“满堂灌”“填充式”的教学方式, 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认真备课, 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 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 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 要提高课堂效率, 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理解能力等, 而且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是怎样的、怎样学才是最有效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 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主线, 以教学理论作指导, 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不光要充分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还需要了解社会环境, 了解在数学中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等。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有序、合理、高效地展开。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 我都要让学生都保持极大的热情, 保证整节课都有收有放、有讲有练、张弛有度、兴趣盎然。最后, 对教材的处理还要体现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应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而有效。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情况下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都还不够, 这样就影响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反过来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情感高于技法》一文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分析一下自己的某些作品, 自己认为较为满意的, 总是倾注了我的情感, 倾注了我对许多和我有过同样生活道路的人们的情感。”如果我们把一堂课比做一部作品的话, 那么一堂成功的课也必然倾注着教师的全部情感。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也是教师能否奏效的关键。教师与学生亲切的交谈, 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有声语言外, 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态语, 其也是情感交流极其重要的渠道。

四、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实施后, 教师转变了教学观、课堂观、学生观, 把小组合作学习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表达和倾听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扮演好小组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角色。自主探究的成功, 是学生学习的目标, 也是推动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 要注意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 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去尝试解决 新问题 , 体验成功 带来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习惯成就未来, 习惯成就人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高效性。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中, 教师应该注意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去积累, 只有常抓不懈, 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 就要看其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 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教师不仅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还要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打造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伟.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J].学周刊, 2011 (11) .

[2]尚向琴.浅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2014 (25) .

[3]杜连彪.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校课堂”[J].文理导航, 2013 (2) .

[4]安玉梅.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的点滴尝试[J].课外阅读, 2012 (22) .

[5]王晶.浅析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读写算, 2014 (46) .

篇9: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观念  反思  生活  习惯

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毕生都在研究的课题,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二是效益的最优化。那么,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这就是说,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习兴趣;要消除教师“满堂灌”“填充式”的教学方式,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认真备课,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理解能力等,而且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是怎样的、怎样学才是最有效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主线,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不光要充分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需要了解社会环境,了解在数学中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等。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序、合理、高效地展开。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我都要让学生都保持极大的热情,保证整节课都有收有放、有讲有练、张弛有度、兴趣盎然。最后,对教材的处理还要体现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应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而有效。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情况下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都还不够,这样就影响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反过来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情感高于技法》一文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分析一下自己的某些作品,自己认为较为满意的,总是倾注了我的情感,倾注了我对许多和我有过同样生活道路的人们的情感。”如果我们把一堂课比做一部作品的话,那么一堂成功的课也必然倾注着教师的全部情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教师能否奏效的关键。教师与学生亲切的交谈,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有声语言外,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态语,其也是情感交流极其重要的渠道。

四、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转变了教学观、课堂观、学生观,把小组合作学习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表达和倾听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扮演好小组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角色。自主探究的成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是推动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要注意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尝试解决新问题,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习惯成就未来,习惯成就人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高效性。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去积累,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其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不仅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还要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打造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伟.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1(11).

[2]尚向琴.浅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4(25).

[3]杜连彪.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校课堂”[J].文理导航,2013(2).

[4]安玉梅.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的点滴尝试[J].课外阅读,2012(22).

[5]王晶.浅析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读写算,2014(46).

篇10:谈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墨江县文武镇初级中学 董坤

【摘要】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活用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适用教学手段、精炼教学语言、精心设计问题、适时全面评价,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兴趣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课后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又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注意必要的解题格式。

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想方设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在家越来越被宠,使得现在的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那种盲目惧怕,绝对俯首贴耳的学生已不多见。要想让学生“信其道”,必须要让他们喜欢自己但要达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要运用自己各方面能力,包括个人品格、口才、知识等各方面吸引孩子,因为学生喜欢一个幽默、知识广博、品德高尚、善解人意的老师,他们也最敬佩这样的老师。所以开学初我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老师该怎样“教”和学生怎样“配合”,了解学生所喜欢的讲课风格,经过讨论,最终学生集体通过。当学生都认定了需要这样的课堂,他们就会有激情的参与。

(二)、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在教学方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挖掘、探索其中的奥妙,并且为其目的而去广泛地涉猎相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被动接受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

(1)、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

经过这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发现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奥秘。如讲直线公里时,用一个钉子把一根木条钉在黑板上,发现木条可以绕钉子转动,在钉一个钉子发现木条被固定了。我便操作,边说: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践学生发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逆水行船与顺水行船问题。有很多学生都没有坐过船,对顺水行船、逆水行船、水流的速度,学生难以弄清。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以大风天行走为例,学生有亲身体验,顺风行走觉得很轻松,逆风行走觉得很困难,这是风速的影响。并同时讲清,行船与行走是一回事,只是所产生影响因素的不同,一个是水流速度,一个是风的速度。这样讲,学生就好理解。最后得到:顺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的速度;逆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减去水流的速度。

(2)、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类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比如,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打折销售这一知识点,我想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然后分析题意,给出解答过程,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所以我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踊跃,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欢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还要注意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比如在最后一章讲到线段的比较的时候,我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然后按教材介绍用圆规怎样比较,用刻度尺怎样比较,这时学生提出:老师,不是一看就知道长短了吗?为什么非得这么麻烦啊?的确,在生活中,观察法也许是用的最多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切合实际的观点,学生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思考题,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如此深入浅出的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2、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要的是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师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为他们的自我表现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更广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生会从中感到轻松自由,自然地成为交流的主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时就用了很多小组讨论的形式,同学们接受的效果非常好,特别在图形的三视图和展开图这一节,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清晰的掌握了知识。不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竞争的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学生圆满地完成了某一项任务时,要给予奖励,使学生真正地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思维方向往往也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启发和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之更有效地、合理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前面提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校推行的“问题式导学法”、“1215循环大课堂” 等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问题式导学法”的基本流程是:“展标设疑——自主学习——探究拓展——教师指导——训练提升——达标应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创设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的情境、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1215循环大课堂”,即一课分两段,30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谓之“1215”,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谓之三步;形成了课上——课下——课上的循环结构,谓之循环。其前30分钟必须通过展示、交流、纠错落实本节课的学习目标,30分钟必须将上一节的导学案收回,后15分钟发新的导学案,最后1分钟必须分配任务。整个学案共分8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归纳小结。课中六个环节: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注意、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以上两种模式的几个环节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根据几个环节的特点可以灵活调节、变换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归纳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笔者所在学校都在尝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四、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如,有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教师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50分比别人的7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今后多动脑,勤思考!”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既指出了他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更是激励与关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在追求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不应该只见“效益”不见人,更不应该忽视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课堂教学需要兼顾生态与效率。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策略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最终服务于新课程的数学课程目标: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上一篇:物业便民服务措施下一篇:楚才特等奖作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