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志愿服务调研

2024-04-19

姜堰志愿服务调研(精选6篇)

篇1:姜堰志愿服务调研

姜堰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姜堰市委办

近年来,姜堰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协调城乡关系,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发展上加大推进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姜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做法和成绩

1、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核心要求,出台了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意见,促进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二是合理功能布局。依据姜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明确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分类建设和保护,规范开发秩序,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布局。三是努力拓展空间。着力构建“一主两副四节点”的市域空间结构,不断增强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溱潼、白米小城市,蒋垛、张甸、娄庄、俞垛重点镇建设,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区域中心。

2、以协调发展为重点,产业特色得到彰显。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农业上,坚持市级板块、镇级园区、村级基地同步发展,加快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各镇形成千亩示范园,实施“一村一品”建设工程,桥头镇桥头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目前,全市高效农业面积36.7万亩,占比43.9%,形成优质稻米、蔬菜园艺、生猪三个超10亿元产业。工业上,以市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以曙光工业园、双登科工园、民营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等主题园区为重点,以各镇工业集中区为基础,实施不同园区的互联互动,促进产业项目集聚、形成特色。服务业上,在合理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布局的同时,突出旅游业发展,形成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泰州华侨城、溱潼古镇、溱湖湿地生态农业园、河横村“五位一体”的旅游板块,溱湖旅游景区创成国家5A级景区、溱潼古镇创成国家4A级景区,今年1-10月份全市接待游客412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9.3亿元。

3、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城乡功能不断完善。交通上,近年来新增高等级公路180公里,全市形成“四横四纵”干线公路网络;改造农村公路600多条近1800公里,所有镇区、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生产设施上,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市镇河道疏浚整治、加固圩堤、改建圩口闸、改造农村危桥,保障农业生产。生活设施上,全面实施引长江水工程,全市40多万人已直接饮用长江水,年底将实现乡镇供水全覆盖;天然气管道建设向镇区延伸;所有行政村数字电视和宽带实现全覆盖。环境建设上,创成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所有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中转站实现全覆盖,全面创成省级生态镇,创成国家级生态镇7个,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考核,创建省级生态市通过技术评估。扎实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创成4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9个二星级康居乡村、59个一星级康居乡村。

4、以统筹均衡为原则,服务体系日趋成熟。合理配置城乡公共资源,统筹城乡服务管理。区域统筹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蒋垛、大伦等6个经济薄弱镇三年倍增计划,出台扶持政策,组织开展镇区帮扶、垂直部门挂钩、机关结对共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实现倍增。交通服务更加便捷,完成出租车公司化升级改造、城市公交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镇村公交发展,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共建,推行集团化办学,加大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有序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提升优质教育水平,先后创成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医疗改革逐步到位,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村

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充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管理率、任务完成率均达100%,创成省级卫生镇2个、卫生村31个,新农合参保率达99%,实行即报即销。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城乡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失地农民土地换社保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不断优化,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居家养老、社会化养老和为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各镇建有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文化事业稳步提升,以各镇综合性宣传文化中心为重点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5、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推动,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一是完善市、镇、村三级就业体系。做优培训平台,加大培训力度,15个镇劳动保障所全部达到示范化劳动保障所标准,全市累计培训失业职工3.93万人,农村劳动力6.96万人。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实行城乡劳动者就业统一登记、培训同等免费、工资保险待遇一样,对于辅助性、服务型、季节性岗位实施劳务派遣,累计派遣7000多人。三是鼓励创业。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近年来累计创办各类实体1万多家,带动近6万人就业。四是引导建立合作组织。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强化服务指导,目前三大合作组织900个,共带动农户20万户,占全市农户的66%。

6、以创新管理模式为突破,和谐稳定局面得到巩固。大力推进农村和谐社区创建,年内40%以上的农村社区达到省定和谐社区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中心户长制度,化解矛盾纠纷、强化治安防范。组织各级干部“三解三促”和大接访、大走访活动,深入开展“四项排查”,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从源头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姜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

尽管我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农村改革发展尚显滞后;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市本级财政刚性支出需求较大,难以满足推进城乡一体化资金需要;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等等,需要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大推进力度。

三、下一步姜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举措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和泰州的决策部署,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要求,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建设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一体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1、进一步突出转型升级,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驱动力。一是做特做优特色产业。农业上,重点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机械化普及率、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2015年、确保2016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工业上,全力打造智能电网、先进装备制造两大特色产业,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积极引导各镇把地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服务业上,加强风景区和城区旅游景点的联动发展,不断扩大姜堰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吸纳就业和致富群众的能力。二是招大引强优质项目。围绕高效农业、新型工业、优质旅游业的发展前沿,招引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优、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以项目招引来优化产业发展层次。三是提档升级园区载体。在做大做特各级各类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的同时,扎实抓好市镇两级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引导政策、资金、项目、技术集聚,逐步实现农业项目的集中打造、集中配套、集中管理、集中服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

2、进一步坚持建管并举,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支撑力。一是规划布局“一个图”。综合考虑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要素、资源环境等方面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规划,明确城、镇、村功能定位、功能分区,形成“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二是城乡建设“一盘棋”。城区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整体形象;实施集镇“十个一”工程,形成聚集人气、带动三产、繁荣商贸、引进外资的强大支撑;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村庄居住点建设。三是环境整治“一张网”。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生态和环卫设施建设,打造宜居的良好环境。四是长效管理“一把尺”。健全完善农村环境道路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设施维护、垃圾收运“五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打造干净、优美的城乡环境。

3、进一步注重民生幸福,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凝聚力。一是加快“两个增收”。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维权机制,扎实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16%以上。加大农村资产、资源、资金的盘活和利用力度,削减10%的机关部门“三公”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标准厂房,促进经济薄弱村收入稳定增长。同时,深入拓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实现途径,不断提升合作组织对“两个增收”的贡献份额。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行城乡保障机制并轨,整合管理资源,提升统筹层次,统一经办模式,不断缩小城乡保障的差距。三是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普惠度。四是加快文化事业推进。积极弘扬“求真务实创新、团结拼搏奋进”的新时期姜堰精神,为崛起苏中、跨越发展凝聚强大动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设施投入,努力培养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文化、市民文化、社区文化。

4、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动力。全面推进农村和谐社区“三年达标计划”,不断提升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整体水平。强化社区功能,把公共服务和管理向农村基层延伸,抓好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5、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持久力。一是逐步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积极构建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体制机制,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为农信贷服务品种,积极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金融服务组织。二是扎实推进农村配套改革。更大力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努力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经营机制。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有序流动。围绕如何“减少农民”,有序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在土地换社保和宅基地有偿退出上进行有益探索,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注入新的活力。

篇2:姜堰志愿服务调研

一、姜堰市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总体评估近年来,姜堰工业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供求大变化两大挑战,一方面加快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大力强化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两个抓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前期。

基本参数近几年,特别是“十五”后几年,姜堰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年年迈上新台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1,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年均增长31,工业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均居泰州市四市两区前列。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5937家,比2000年净增2246家,其中列统工业企业389家,比2000年净增224家。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现价产值320亿元、实现利税23亿元,其中列统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96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6,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份额的53来自于工业。今年1-5月,全部工业完成产值178.2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列统工业完成产值113.6亿元,同比增长44.8;107家新增列统企业完成产值12.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7.3倍,拉动全市列统工业增幅13.5个百分点,贡献份额达30.1。

主要特点

1、优势产业初具雏形,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机械(汽车、摩配零部件、石化通用机械、船用机械)、轻纺服装、化工医药、冶金四大支柱产业和尿素、药品、电池、柴油机、钻杆、齿轮、曲轴等近20个名牌产品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新格局。2005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85,20个重点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全市列统工业的57。2005年全市产、销过亿元企业37家,比2000年底净增26家,其中:产销过10亿元企业1家,产销过5亿元企业6家,利税过亿企业4家。市重点培植的22家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22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利税、利润占全市列统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2.4、43.1、55.7。今年1-5月,22家重点企业完成产值43.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5.3。

2、工业投入增势强劲,投资质量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全社会技术改造总投资110亿元,年均增长28。2005年完成工业技改投入40亿元,同比增长47。在投资总量、规模持续攀升的同时,投资质量稳步提高,重点项目不断增多。2005年,全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50项,其中投资过3000万元项目55项,投资过亿元项目6项,为加快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支撑和保证作用。今年1-5月,全市在建工业技改项目226项,计划总投资52.1亿元,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155项,其中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58项。

3、技术开发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创新机制初步形成。至2005年,全市创成中国驰名商标1件,国家免检产品1件,著名商标5件,省级名牌产品1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9家,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全市累计有257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8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认证。其中扬动股份和太平洋精锻通过了TS16949汽车工业质量体系标准认证,飞船股份通过了QS9000美国汽车及汽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发创新机制的形成极大提高和培育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双登”商标继“春兰”商标后,成为泰州地区第二个中国驰名商标,扬动股份“多缸柴油机”继“春兰空调”、“LG冰箱”后成为泰州地区第三个国家免检产品。

4、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制度创新稳步推进。至2005年,全市市属及乡镇工业企业改制面达100,以“三置换一保障”为重点的市属工业企业改革基本结束,全市累计置换公有资产12.6亿元,置换土地134.7万平方米,置换职工身份2.2万人。各企业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到目前为止,已有80的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全市注册成立股份有限公司4家,省级以上企业集团6家。

5、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园区载体作用初步显现。近几年来,姜堰市不断加大考核和激励力度,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一批项目纷纷落户姜堰,进一步促进了全市工业总量的扩张,推动了工业园区的发展。以开发区、龙溪工业园、苏陈工业园、曙光工业园、双登工业园、兴泰工业园为主线的“一区五园”的建设全面铺开,到目前为止,全市在建工业园22家。五年中,全市新引进的进区企业数达1300家,其中每年新增规模企业数80家左右,工业园区企业占全市工业产销的30以上。

二、姜堰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区域就业的重要渠道,是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支撑。工业强则区域强。姜堰工业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发展经验突出表现为“五大”。

1、突出“大企业”,培植一批支撑姜堰工业发展的企业群体。大企业、大集团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撑力量。姜堰把培育一批规模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支持和鼓励工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意见,在此基础上,又选择11家骨干企业重点培育,专门研究制订了“2211”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扶持政策,努力促进优势企业尽快脱颖而出。坚持在骨干企业不定期召开市委常委现场办公会,及时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扶持促进企业发展。对其他重点企业和38家成长型企业,以及各镇自己培养的后备力量,也通过“一厂一策”的重点扶持,不断培育规模企业群体。二是积极探索资产运作。以资产为纽带,加强与国际国内一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大规模引进境外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及营销渠道,扩大经济规模和效益,实现滚雪球式发展。大力整合产业链上游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或融入产业链下游企业,争取更大的外力支持。抓住省政府实施“310”工程的机遇,积极推进海外上市,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目前双登集团已在伦敦上市,首期募集600万英磅,今年可望募集800万英磅;苏中药业已结束辅导期,飞船公司正进入辅导期。三是提升竞争实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打造区域经济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主导产品品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太平洋精锻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投入达100多万元,罡阳公司与江苏大学联合办学,飞船公司仅2005年就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30多名。目前11家重点骨干企业中,拥有中级技术人员423名,高级技术人员67名,职工中技术工人比重为22.3。

2、突出“大产业”,打造一批彰显姜堰工业特色的产业集群。姜堰重点发展机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冶金等四大支柱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小企业、大生产,小配件、大协作,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小板块、大作为”的产业发展格局。机械制造方面。根据全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实际,以及具有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品牌优势的情况,把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首选产业。罡阳、飞船、扬动、太平洋等企业,加入国际汽车配件供应链,向高端市场发展。同时,不断提高集中度,发挥规模效益,在短时间内将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产业关联度最紧、组织协作水平最高的产业集群。2005年,机械制造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87家,完成产销15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8。纺织服装方面。在实施品牌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核心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上下功夫,以集群优势参与国际国内竞争。200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77家,实现产销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9。医药产业方面。以泰州市建设“中华医药产业园”为契机,以苏中药业园建设为载体,积极引进医药产业群,扩张医药产业规模,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和市场开发能力,以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005年,医药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9家,实现产销44亿元,占工业总量的14。冶金方面。这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兴行业,主要有炼铁、轧钢、不锈钢制品、铸造等门类,2005年,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8家,实现产销37.5亿元,占工业总量的12。在积极培育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姜堰还致力于发展“一镇一品”。注重以功能布局引导产业布局和项目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一镇一品、一域一业”的鲜明特色,白米、娄庄的波纹管,华港、罡杨的汽车零部件,溱潼、兴泰的不锈钢制品,俞垛的钨钼,沈高的袜业已初步形成特色。

3、突出“大招商”,引进一批提升姜堰工业发展水平的增长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招商,是姜堰工业提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姜堰每年专门举行推介会,向社会推介姜堰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产业优势及招商方向。一是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积极引导本土企业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多头多路招引资金和项目。加强横向联合,以要素优化重组为基础,通过运用品牌、科技参股、资本参股、技术合作、产业链接等,进行企业的重组、联合、兼并,实现新的飞跃。二是发挥产业招商凝聚作用。把优势产业作为地方招商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工业招商的重点。围绕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同类企业,形成集聚效

应,并努力向上、下游领域拓展。引导同类产品适度聚集,发展专业化生产,促进区域经济向规模化发展。借助华东五金城建设的契机,以大市场带动大产业,招引五金加工项目,努力引进旗舰型企业。三是发挥园区招商承载作用。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加快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引项目进区上,全力抓好华东五金城等重点项目,加快五金工业园建设。在抓好市开发区建设的同时,用心经营各镇工业园区及企业主题园区,促进各类企业走进各类园区,并加快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努力形成气候。

4、突出“大投入”,实施一批带动姜堰工业提速发展的大项目。积极引导各企业都坚定不移地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以投入保产出,以投入促发展。在具体工作中,注重把握“三点”,即选择项目准,围绕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科学选择技改项目,提高投资的准确率和项目实施的效益;新上项目快,对看准了的项目,“该出手时快出手”,迅速形成生产能力,迅速占领市场;资金渠道宽,更多地将自有资金用于再投入的同时,大胆引进民间资金投入技改。把主攻大项目放到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开发资金投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航母型项目。重点抓好投入3000万元以上项目的实施,如飞船公司重型汽车驱动桥主被动齿轮、双登公司35千伏电线电缆生产线、扬动公司薄壁铸造生产线、化肥公司热电三期工程、苏中药业瑞替普酶、曙光公司加重钻杆等项目。每一家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分别有投入3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所有定报企业都有技改项目。

5、突出“大服务”,营造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在全市上下强化大服务的意识,动员方方面面支持工业、助推工业,努力为企业发展、为工业跨越营造优质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一是积极推崇四种意识。“争取时间,加快发展”的意识,树立时间就是发展、时间就是前途、时间就是命运的紧迫感,把时间看成力量、比作金钱、等同生命,腾出更多的时间多办实事、快办实事。“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意识,各镇、各部门之间开展“比、学、赶、超”竞赛活动,每月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排出名次,让群众来监督。“关心企业,支持发展”的意识,建立企业问题库,筹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引进股份制金融机构参与,建立完善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的协调机制。“勇于创新,敢于发展”的意识,勉励企业家们,树立强烈的人生追求、强烈的开放观念、强烈的争先勇气,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姜堰看企业,努力推进“二次创业”,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为姜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二是不断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把工业经济作为发展的第一支撑力,倾全市之力,强势推进工业发展。市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抓工业,庄重承诺24小时随时为企业协调矛盾。实行市四套班子领导与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挂钩联系制度,市各有关部门主动为企业提供信息、政策和规划引导。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切实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着力打造最优政务环境。三是努力夯实各类扶持帮助措施。及时出台各类加快工业企业发展的激励措施和指导性意见,通过税收、财政、土地、规费等手段,调动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制订工业经济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实行责任分解,强化督促检查。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增加资金有效供给,努力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矛盾。

三、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区坚持工业经济“第一方略”,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式,落实关键措施,工业经济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十五”期末,全部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09.3亿元,自建区以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58家,比“九五”期末增加79家,年均增加16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6.5亿元,年均增长20.6;实现销售收入72.3亿元,年均增长20.77。“十五”期末海陵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均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多。二是贡献份额明显提高。“十五”期末,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比“九五”期末高出4.8个百分点。来自工业的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九五”期末提高个百分点,三是运行质态逐步改善。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33498.7元/人,提高到2005年的64702.8元/人,增长93.2;2005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8,比2000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首次突破97%。四是民营经济增势强劲。积极实施以“三置换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区属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开放式改制,企业改革重组基本结束。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民营工业迅猛发展,成为海陵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增长点。2005年全区民营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18家,比2000年净增80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的产值比重由“九五”期末的42上升至“十五”期末的63.1%,提高了21.1个百分点。五是培大育强初见成效。制定实施工业经济培大扶强的政策措施,重点企业发展较快。2005年,全区销售达亿元以上企业12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3家。亿元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4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的比重达44.9%。综观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形势,机电、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线切割机床、内河船舶、外贸服装、车辆配件、家电配件、液压工具等产品的集聚优势日趋明显,海陵工业园区进入省级经济开发区行列,企业集中、产业集聚作用更加突出。

存在问题从区域经济的竞争态势看,我区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发展不快、后劲不足的劣势比较明显,主要经济指标在泰州市四市两区排名相对滞后,工业经济发展形势比较严峻。审视我区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基础需进一步稳固。有较强拉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偏少,全区重点企业支撑带动作用有减弱趋势;在建和储备的亿元以上大项目不多,特别是龙头型、拉动型和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少,对全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工业经济结构需进一步改善。从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看,产业层次偏低,主要以配套加工为主,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行业企业多、新兴行业企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少;低档产品多,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少。从企业组织结构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中小企业居多,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三是企业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全区工业的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企业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陈旧老化,工艺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不高,竞争能力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影响了我区工业企业的运行质态和综合效益,制约了我区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快海陵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即“市场向规模企业集中、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效益向品牌企业集中”。我区工业重点企业不大不强、一般企业不精不专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机整合或联系的缺陷,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地障碍。学习先进,是为了借鉴别人的经验,充实提升自己,并实施追赶跨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刚刚闭幕的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工业经济更加注重培大育强,“十一五”期间,力争形成销售过亿元企业3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5-10亿元企业3家。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大会将号召全区上下,唱响工业经济主旋律,创新工业经济发展思路,推动工业企业锐意进取,力争三年实现工业经济“双百亿”工程(2008年全部工业现价总产值实现200亿元)。看法改变做法,思路决定出路。按部就班,只能步步落后;循规蹈矩,总是慢人一拍。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必须要推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向工业倾斜。

1、优化结构,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增强我区工业发展后劲,扭转当前工业经济被动局面。加大技改有效投入。着力提高投入质量,重点围绕提高项目的装备和技术投资比重、提高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投资比重、提高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产业投资比重,切实把好项目的技术水平关、资源能耗关和环境保护关。充分发挥技改贴息、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技改进口设备减免关税等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企业增加有效投入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优化技改投资结构。继续加强银企协调、对接工作,建立和完善“推荐好项目、落实好政策、建立好信誉”的良性运作机制,切实加大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快支柱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支柱产业集中度,努力提高支柱产业对全区工业发展贡献率。围绕培育我区车件、线切割机床、内河造船、液压工具四个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推动规模企业快速扩张、大力发展协作配套企业,促进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加快组建行业协会,强化资源整合,培植新的亮点。按照工业向园区集聚的总体要求,优先安排优势产业项目和企业进园区。培植壮大民营经济。强化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降低门槛,放宽条件,最大限度激活民间资本。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调高发展目标,调优发展思路,调实发展举措,促其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做大做优做强。加快民营企业信息、技术、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法规、经济动态、创业咨询、市场需求等信息服务和技术、人才服务。

2、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为抓手,以强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进一

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注重引导各类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进研发人才,创建技术中心,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主导体系;注重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挂靠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快完善以产学研为纽带的技术创新协同体系;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完善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主动帮助企业做好科技成果的申报、转化资金的上争工作,用好区级科技三项资金,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研究制定支持品牌创建的政策措施,鼓励重点企业创建省、市名标、名牌;继续完善“企业为主、社会促进、政府推动”的工作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创建中的各项难题。

3、加快载体建设,扩大企业发展空间。完善区域功能。按照“争一流、创品牌、上档次”的要求,加快海陵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彰显园区特色,做大园区规模,打响园区品牌。围绕“三电”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产业定位,走高新化、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规划、政策意见和实施方案,培育“专、尖、新、特”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着手建设一批主业突出、个性鲜明的特色园中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拆迁安置区二期工程和商住区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思路,加快园区信息、仓储、中介咨询等商务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增强产业承载功能。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尽快完成功能区域规划和标准厂房设计工作,着手研究制定标准厂房管理制度,加大厂房招租、出售力度,切实提高厂房利用率。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工业经济借力发展。围绕产业抓招商。根据我区产业定位,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研究细排出产业招商项目库,集中招商力量,有的放矢。海陵工业园区重点围绕电子、电器、电机开展产业招商,积极发展以“三电”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九龙台商工业园现有产业优势,着力引进整车项目,拉动自行车配件、摩托车配件、汽车配件“三件”配套企业发展,努力打造一批有规模的产业集群。突出主体抓招商。海陵工业园区是我区招商引资的主体。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集中精力招引项目进园区。积极探索新的招商引资运作模式,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成立专业招商机构,实施市场化运作,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实效。各街道和相关部门以园区标准厂房为招商基地,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明确专人专职从事招商引资工作,成立专门的招商班子,落实人员、落实经费,确保招商引资工作正常开展。重视招商网点建设,根据国际资本和国内产业流动的趋势,把招商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区域,落实招商责任,分解引资任务,实行区域包干。强化服务抓招商。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建立良好的互动协调机制,对有利于招商引资、项目开发的,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绿色通道”政策,简化办事手续,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能办的及时办、能快办的立即办,难办的灵活变通办。

篇3:姜堰志愿服务调研

2014年9月17日, 泰州市姜堰区科技局启动“走百企、摸实情、促转型”集中调研服务月活动, 坚持三个面向、三种思考、六项行动推进“解放思想再发力, 科学发展勇攀登”大讨论大落实深入开展。三个面向、三种思考, 即:面向基层、面向明年工作、面向十三五规划;思考当前工作怎么看, 成效是什么、差距在哪里;思考今后怎么办, 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发展路径如何找;思考下步工作怎么干, 抓手是什么、重点有哪些。六项行动, 即:将面向全区规模以上企业, 重点是一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包括企业科技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专项行动、科技计划项目的培植与申报专项行动、企业产学研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专项行动、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与提升专项行动、科技人才的招引与服务专项行动、专利的申请与保护专项行动。

篇4:姜堰南北地形及水系特征调研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里下河平原 地势 粘土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2-02

1.引言

我生活的美丽小城姜堰处长江下游平原,江苏中部,境内水网密布,物华天宝,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同学中经常说是来自“上河的”或“下河的”,有时也有戏称来自南片乡镇的同学为“沙巴小”,称北乡的为“水毕子”。不仅如此,我发现我班南北不同区域的同学乡音也有不少差别,如南乡人读“三”为“xan”, 读“吃”为“qie”;北乡人读“三”为“san”, 读“吃”为“ce”。

为什么在姜堰这个狭小区域南北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别?带着这个问题我咨询了老师及在老师帮助下查询了一些资料,原来我们生活的姜堰南北是成因不同的平原。

2.不同的平原

在地理学习中我知道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低的淡水,凝絮淤积,形成的平原。长江三角洲在江苏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海拔多在10以下,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1]

里下河平原由古代淮河和黄河所输出的泥沙淤积而成。里下河平原地处淮河下游、江苏中部, 范围包括里大运河以东, 苏北灌溉总渠以南, 扬州至南通328国道及如泰运河以北, 海堤以西, 涉及扬州、泰州、淮安、盐城、南通5市17个县(市、区) , 总面积21342 km2,总人口约1200万人。[2]

据此,我知道姜堰境内沿“海姜大道——姜堰大道——G328国道”一线,南北两区域分属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如图1。南部主要在老通扬河以南,也称通南区域,主要包括包括顾高、蒋垛、大伦镇、白米、张甸、梁徐等乡镇。姜堰里下河区域是里下河平原包括溱潼、娄庄、沈高、俞垛、兴泰、桥头、淤溪、华港等乡镇。习惯上,姜堰称通南区域为“上河”,北部里下河区域为“下河”。这是因为通南区域地势、河床水位相对里下河较高。

3.意外的发现

为切实了解姜堰南北地势和河床水位的变化,我和同伴结成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对南北地势地貌进行了道路踏勘和勘测。

总体北部区域河汊密度较南部密,且南部区域多为人工河,北部多为天然河;河流水位南部较北部高1米左右,但岸高(河岸距水面的垂直距离)较北部要明显高很多,反而给人感觉好像南片河流较浅,水位低:而北部河水就快到岸边,河流深,水位高。如图2、3。

根据专家介绍,造成这种视觉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南北地势高低部同引起的。查阅文献资料知道,通南区域地势平均海拔5—10米,而里下河地势平均海拔在1—4.5米。据此,我们水准仪、水准标尺通过往复测量的方法选择姜堰城郊南北分界线附近一些田间道路从南向北对地势高差进行了比较。部分地段测量数据如表2:

如表2所示数据,地势从南向北逐渐下降,在测量范围内,是阶梯式下降,即有时勘测的前后两相连点地势高程几乎没变化,有时会突然改变很多。如果是自然形成的为何不是渐渐式的下降?对此,同学们经讨论,认为是千百年来人们努力改造自然的结果,本来自然地式高差是渐渐式下降的,这不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耕种,正如江南人民将丘陵改造成梯田一样,这样说法也得到水利专家的认可。

4.南北生产活动的差异

千百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勤劳的人民努力改造环境,适应环境,使这里从十年九灾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演绎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

通南区域处长江北岸,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土壤沙化成分较多,这种土壤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且南边河流相对较少,河流水面距岸远。以前姜堰通南区域因土地取水困难及保水能力低,主产水稻产量一直不高,所人们便利用各种河岸坡,及一些取水不便的荒地种植玉米、花生、芝麻等各种杂粮,养殖业以鸡、羊、猪为主。

里下河地区号称“锅底洼”, 古时,每到6、7月江淮梅雨季节,上河长江水系河水冲向里下河,使得里下河地区十年九灾。千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人们对河流不断改造,通过分节节制闸和围堰建设,使这里成为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如今,在里下河地区还有不少地名带“堰”,就是过去人们在这里筑坝拦水的原因。和前面地势阶梯式下降一样,从上河到里下河腹地,人们通过多节围闸逐渐降低河流水位。

里下河区域土地肥沃,取水方便,盛产水稻,同时水产品四时不绝,鱼、虾、蟹、鳖、螺、蚌、蚬层出不穷,还有藕、莲、菱、莴苣、茨菇等。另外,里下河土壤以粘土为主,在过去粘土是制造砖瓦的优质材料,所以里下河曾经土窑众多,今天一些地名如“戴窑”就是这种原因。

5.一个建议

过去这里的人们沿河而居,以便用水方便。据家里长辈讲那时人们在河里淘米洗菜,有时渴了,用手从河里掬一捧水就喝。现在,家家户户用了自来水,总体水质与以前没办法比。我们身边的这些母亲河,现在的水质状况究竟如何?

2016年暑假,我们对本区上下河选取不同类型河段地表水质抽样检测,结果如表3:

总体说来:1.这些点没有监测到水资源环境工业污染,以农业及生活污染为主。2.局部地区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特别是非通航的乡村自然河道。

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是,上下河水系特征。上河水系流动性强,但水体量小。下河水系(主干交通河流除外),水体量大,但各种堰、闸将水系分割成若干封闭或半封闭的河汊,水体流动性差,水质主要靠体系内自然净化。

为什么现在水质恶化了呢?据我们采访的一些农民认为,过去农民种地,不像现在用这么多化肥,那时每到农闲,人们会将河里的淤泥捞上来,弄到田里,现在河里淤泥多少年没人清理。在实地勘测中我确实发现很多内河沼泽化严重。至此我建议政府部门在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加强河道清淤工作,河道清淤有利于降低河流水质富营养化,淤泥还田还能减少化肥使用,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有利于防洪排涝。

参考文献:

[1]江中下游平原 百度·百科

篇5:姜堰志愿服务调研

唱响三农服务曲-江苏省姜堰市供电公司服务高效农业示范点侧记

摘要:12月10日凌晨4时许,江苏省姜堰市曹安市场批发销售商杜荣宝特意起了个大早.当他匆匆忙忙赶到该市沈高镇河横村收购蕃茄时,发现村口已停了8辆农用车等着上货.收购现场,河横村种植大户周金根告诉笔者,他家共有8个蔬菜大棚,到了收获期,每天平均可获利4 000余元,每个蔬菜大棚年收入超过3万元.作 者:秦志军 东升 石磊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供电公司,225500期 刊:农村电工 Journal:RURAL ELECTRICIAN年,卷(期):,18(4)分类号:

篇6:姜堰市长就职演讲

蔡 德 熙

各位代表、同志们:

刚才,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班子,并选举我担任市人民政府市长。这是全体代表和全市人民的信任和重托。此时此刻,听着大家鼓励的掌声,我感受到一种热情的支持;面对各位代表真切的目光,我体味到一种殷切的期待;想到全市人民寄予的厚望,我更掂量到了一种重大的责任。在此,我代表新当选的政府领导集体,向各位代表和全市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姜堰发展史上浓墨重彩、可圈可点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共姜堰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朝着“翻番、小康”宏伟目标阔步迈进的五年,也是姜堰发展速度最快、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益最多的五年。成就来之不易,奋斗伴随艰辛。这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协力拼搏的结果,同时,也凝聚着历任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智慧、心血和汗水。这次换届,我们有三位市长因工作调整或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市政府领导职务。几年来,他们团结进取,率先垂范,立足本职,把握大局,敬业尽责,勤勉工作,为姜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政府的自身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集体,向他们、并向姜堰市历任政府领导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

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后五年,是姜堰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期,也是推进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机遇千载难逢,挑战前所未有,发展任重道远。市长,不仅是一种荣誉、一份权力,更是一副重任、一项使命、一份期待。人民群众把这个权力和责任交给了我们,我们就必须切实担负起重任和使命,为群众谋利益,为发展尽全力,为姜堰作奉献。我们将在中共姜堰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努力推动姜堰的各项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一,尽心竭力推进跨越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推进跨越发展是我们贯彻十七大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造后发优势、赶超先进地区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和最大的责任。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高扬跨越争先的主旋律,紧紧抓住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紧紧抓住夯实财源、壮大实力这根主线,紧紧抓住做优产业、培强企业这个关键,全面激发科技创新、全民创业这个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努力以更开放的理念、更科学的方法、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姜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十一五”规划和人代会描绘的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致力打造活力更强、实力更强的新姜堰。

第二,尽心竭力坚持造福百姓。执政为民,民生为先。让父老乡亲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真正感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是人民政府的最高理想和追求。这些年来,全市富民创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姜堰人民离生活富足还有一定距离。更快地使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依然是姜堰百姓的第一期盼。我们将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努力干实事、干好事、干老百姓满意的事,真心实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以增加群众综合收入、增强群众幸福指数为着力点,以普惠民生、保障民生的制度构建和落实为抓手,以致力营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真正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三,尽心竭力打造责任政府。权力之所在,责任之所系。人民政府应该是、也必须是一个敢于负责任、也能够负责任的政府。我们将坚决贯彻市委各项决策,认真执行人大各项决议,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严格规范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积极加快政府职能转换,不断改善政务环境,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强化政府公共

服务,不断强化为民的理念,弘扬亲民的作风,提升富民的本领,努力建设服务政府;政府班子成员坚持率先垂范,廉洁从政、干净干事、公道正派,坚持带头苦干,坚持带领群众苦干,坚持长期苦干,不浮躁、不张扬、不做秀,努力建设勤廉政府;强化政府执行力,不断提高抓落实的水平,对这次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我们将逐项研究、逐一细化、逐条落实,确保既定的目标任务、出台的政策文件、做出的社会承诺,都能立说立行、说到做到,全面提升政府效能,努力建设责任政府。

上一篇:第一届体育文化节暨18届运动会开幕式致辞下一篇:名人名字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