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服务调研

2022-08-21

第一篇:农业社会化服务调研

关于对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的

情况汇报

铁门镇位于新安县西部,距新安县城15公里,全镇现有农业人口6.5万人,耕地面积6.8万亩,属丘陵地带,其中旱平地1.8万亩,旱丘陵地面积5万亩。粮食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大棚蔬菜、烟叶和朝天椒为主,是一个农业大镇。

铁门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隶属镇政府领导,现有农技推广人员4名,其中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名。以农业、农民、农村为服务对象,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主要从事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农作物的病虫害预防与控制,指导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目前来看,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知识产生快,更新快,农业产品的供需信息更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新技术的免费培训,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建立一个能够覆盖乡镇的农业信息网络,县级电视台可以安排一个农业信息服务专栏,及时发布农业灾害天气预报、虫害病害信息预报,介绍农业实用技术,传递农产品供需信息。

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应采用:能盈利的农业服务主要靠民间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去服务,如农资和农种供应,非盈利性农业服务应由政府购买支持农技人员去服务,政府可采用财政补贴农技服务的办法去落实。政府对农技推广应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主要购买短时间内还不能给农民直接带来效益的服务,政府可采用财政补贴的办法,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政府购买服务的服务标准是:①能给全社会带来效益;②能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③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对政府购买服务的考核应由农业部门制订统一行业考核标准,可以采取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方法进行考核。

铁门镇农业服务中心

2009年3月17日

第二篇:关于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畜牧水产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

根据2011年4月25日县财政局《关于对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全县畜牧水产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畜牧水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畜牧水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紧紧围绕特色养殖业产业化发展目标,积极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实施特色养殖业发展和养殖业示范园区等工程建设,在巩固公益性服务机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我畜牧水产机构,为正科级行政机构,承担着对全县农村养殖业的技术推广、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农村逐步建立起来的各专业服务组织和养殖协会,积极为农民提供多种有效的服务,大力推进畜牧水产产业化发展。

(一)畜牧水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2008年以来,特别是畜牧兽医体制机构改革后我县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本着加强县级、规范乡级、充实村级队伍,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理顺工作关系,注重提高监督管理的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对畜牧水产管理服务工作机构进行调整充实,逐步建立了一系列服务功能健全的公益性畜牧水产服务体系。

县畜牧水产局下属的管理或服务机构主要有:内设办公室、综合业务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加挂金寨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牌子)、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加挂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牌子)、十个乡镇畜牧水产站,县直共有

1 编制人数31人,实有12人;乡镇编制40人,实有38人。人员结构情况: 50岁以上的2人,40岁以上的30人,30岁以上的 13人,30岁以下的5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13人,专科学历14人,中专学历21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15人。全县有村级防疫员共284人。

(二)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全县成立了一批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了养猪、养鱼、养兔、养牛、养鸡、养羊等专业合作社58个。全县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168户(其中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26户),年出栏家禽3000羽以上的48户(其中年出栏超万只的11户),年出栏山羊50只以上的89户,年养10头牛的25户。年产量超100吨的养鱼大户5家,年养特色名优鱼产值超50万元的养殖户8家。全县成立了养殖协会12个。其中金寨县新安养猪专业合作社、金寨县鑫农养猪专业合作社、金寨县土门山黑毛猪专业合作社、金寨县福农养鸡专业合作社、花石乡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规模较大、示范作用最强。

二、我县畜牧水产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养殖业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全县畜牧业、水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鱼各项生产指标超额完成,取得的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养殖区域得以规划。全县设立畜禽特色养殖区,以燕子河、天堂寨、吴家店、斑竹园、古碑、青山镇为主重点建立生态黑毛猪养殖区;以南溪、汤家汇、双河、梅山、白塔畈、油坊店等乡镇为重点建立散养鸡养殖区;以花石、吴家店、燕子河、天堂寨等乡镇为重点建立高山牛养殖区。逐步形成特色养殖带和养殖群,建立相对集中的养殖基地,发挥一村一品的产业优势。

2 合理规划全县水产养殖区域和规模,依法保护商品鱼基地等重要的养殖水域和鱼类的自然增殖水域,有效控制养殖规模和密度,进一步规范网箱、库湾养殖,推广渔业健康养殖模式,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的水质。有效发挥大水面养殖效益,重点抓好槐树湾、张冲两个渔业跨越工程示范乡镇和10个养殖功能区。在白塔畈、梅山镇及库区沿线建立龙虾、鮰鱼、鳜鱼、甲鱼等特色养殖示范小区。合理确定种苗生产,饲料及加工企业的发展布局,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畜牧水产业发展。

(二)生态养殖发展加快。一是发酵床生态养猪法开始起步。我县自2008年引进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试点成功。2009年,全县积极推广这一新技术。目前,发酵床养猪已发展到15家,今年新增5户,全县建成发酵床圈舍5000平方米。二是本地黑毛猪、散养鸡的饲养规模增大。三是渔业实施增殖放流。瑞明养殖场在响洪甸水库6万亩的养殖水面全部实施放流增殖,年投放大规格鲢鳙鱼种25万公斤,年产成鱼100万公斤。梅山水库也实施了小规模的增殖放流,效果十分明显。

(三)特色养殖项目增多。积极调整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仅2010年,一是稻田龙虾养殖有规模。现发展到5000亩、年产1200吨。二是鮰鱼养殖稳步发展。今年购进鮰鱼苗种150万尾,产量90万公斤。三是鳜鱼、甲鱼养殖有新突破。全年投放鳜鱼苗种近20万尾,甲鱼苗15万尾。四是大鲵保护已经起步。现已发放特种养殖许可证5家,购进种苗达3500多尾,成为渔业发展的新亮点。五是开展白鱼养殖试点。今年购进白鱼苗种10万尾,利用网箱进行标准化养殖,长势良好。六是野猪、獭兔、山鸡等特种养殖悄然兴起。

(四)养殖模式有新转变。经过努力,全县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及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增多。通过适当集中,调整养殖结

3 构,全县逐步形成了生猪、家禽、黄牛、山羊、鳙鱼、鮰鱼、鳜鱼、龙虾8大重点养殖区。特别是生态型养猪、放流养殖鲢鳙鱼、本地土鸡、龙虾等优质产品十分畅销,深受省内外大中城市消费者的喜爱,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10年,新增规模养猪户10户,土鸡养殖场8家,无公害水产健康养殖点15个。全县中小规模生猪养殖户达168家,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58家,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逐年提高。

(五)执法管理力度加大。一是高度重视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开展了防疫监督年和产地检疫推进年活动。二是加大渔政管理力度,开展了库区渔业综合治理、渔业捕捞许可证和国有养殖水面使用证审批、发证工作。今年,全县查处渔业案件35起,核发水面养殖证95份,核发渔业捕捞证230份,规范网箱养殖1.1万余只。三是加强兽药及饲料的管理工作。一共安排专项检查59人次,规范经营行为,打击非法经营,为养殖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六)疫病防控稳步实施。一是做好春秋两季动物疫病强制集中免疫工作,保证畜禽防疫密度达98.7%以上,确保了全县动物疫情稳定。二是加强生猪市场流通环节的监管,抓好生猪产地检疫和生猪产品的检验工作,严厉打击违法收购、贩运、销售病死生猪及其产品行为,有效切断传染路径。三是做好生猪免疫抗体和疫情监测工作,确保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完善政企、技企联系制度,加强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监管工作,规范养殖行为。四是规范处理病死畜禽强化消毒灭源工作,减少疫病传播机会,严格实行生猪外购和引种申报审批制度,严格实行集中隔离观察制度,严防输入性疫病。

(七)技术培训有效开展。我县狠抓了技术培训工作,推广了发酵床精养、标准化圈养、生态圈山散养、水产健康养殖等技

4 术推广。一是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组织了畜牧水产技术培训班10余次,服务到6个专业村500多农户;二是开展防疫员、检验员培训。参训人员达300余人次。三是开展养殖大户专项培训班,培训了检疫工作人员、养殖大户130余人;四是举办了全市水产创业培训班,培训水产养殖大户190人。

(八)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一是组织实施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着力推广生猪零排放养殖新技术;二是努力争取申报新的养殖项目,做好新项目的贮备和争取工作。三是通过强化招商责任,结合专业优势,确保全年招商任务较好完成。

(九)安全维稳成效显著。我县把养殖业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制订了《水上安全生产工作预案》与下属单位、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计进行安全检查15次,排查安全隐患2处,一年来未发生畜牧水产安全生产事故。同时积极做好系统内集体兽医人员和两库渔业公司职工维稳工作,成效显著,全年未发生越级上访事件。

(十)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一是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加强执法责任、执法质量监管,切实抓好“两集中、三到位”行政审批工作改革,切实提高执法水平。二是完善队伍管理制度,狠抓局班子及系统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监督管理,加强机关、局属站所、乡镇畜牧兽医(水产)站管理,提供优质服务,推进先进基层站所建设。三是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修订完善机关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说话,用制度管人行事。四是完善养殖协会制度建设,发挥协会带动示范作用,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三、当前我县畜牧水产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畜牧水产服务体系建设,虽然经过调整充实得到了不断

5 的发展,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经费紧缺。公益性服务机制运行不畅,经费保障力度不够,工作正常运转困难的现象突出,有的乡镇站基本处于无经费、无办公地点的状态。如:乡镇站没有推广业务经费,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场建设、养殖科技培训等受到制约,业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县二级站所多年来下乡所需交通经费用转嫁由畜牧水产局承担。全县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每人每年只有1500元工作经费,县直三个站所办公场所拥挤、设备简陋。

二是技术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乡镇中心站,在人员的专业结构上也存在着配置不合理现象,有的技术人员学非所用,岗位和专业不对口。专业技术人员呈年龄和知识老化趋势,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技术力量不足。

三是专业人员编制不足。乡(镇)站编制相对减少,各乡镇平均不到2人。目前全县乡镇站总编制只有40个,县直三站所目前编制仍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编制数31个。

四是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我县养殖业投入较以往有一定增加,但仍难以满足当前养殖发展的新需求。在科技创新、养养殖户发展融资比较困难,特别是大额贷款和中长贷款难的问题为突出。

五是养殖合作服务组织运行不够规范。一些专业协会及经营性服务组织管理松散,缺乏规范引导。在经营过程中,虽然能产生一定盈利,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与主导产业和农户的关系不够紧密。同时,我县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还不多,多数企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牌子不响,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大。

6 殖业基础建设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四、加强我县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思路,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养殖专业技术经济协会、科技特派员、科技合作社等新型养殖模式,促进农村区域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发展。逐步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养殖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实施“养殖业培训工程”、“水产创业培训工作”、“养殖大户示范场创建工作”等,大力培训养殖业科技管理干部、养殖带人、项目和管理信息化人才、养殖技术经纪人。三是开展养殖业科技示范,集中推广、转化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发展农村科技示范户,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理顺关系,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养殖业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科技支撑三大体系建设,切实增加动物防疫管理体系。一是进一步理顺乡镇畜牧水产工作机构。进一步健全“县管为主,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完善投入机制,强化队伍管理,提高工作能力,具体承担养殖业生产指导等公益职能。三是建立健全全村级动物防疫网络。县级财政建立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工资补助专项基金,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实行聘用人员,由乡镇政府负责聘用管理,畜牧兽医部门负责业务培训,要做到人员、经费、到位、工作四到位。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争取项目和多方面支持,加大乡镇畜牧水产站建设步伐,使每个乡镇站都有办公、诊断、物资储备设施和场地,加快县级动物和水生动物实验室建设力度,逐步提高养殖业疫病的快速诊治能力。

(三)多方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养殖业投资力度。一是强化银行各分支机构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和加大对养殖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信贷支持绩效。进一步加大农户联保贷款的推广力度,创新农户联保贷款方式,积极推广“公司+农户”的

7 担保方式。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县政府专门制定奖励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支持规模养殖场户、特色养殖示范区及养殖加工企业;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带动作用强的养殖龙头企业;县发改委、财政、扶贫、移民、国土、水利、交通、金融、工商、环保、质监等部门要把特色养殖业发展纳入重点扶持范围。认真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切实做好良种补贴、创业培训、科技创新、养殖业保险等工作。

(四)多措并举,合力推动养殖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要把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人员、任务四落实。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多元的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政府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和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各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等社会力量,加大对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县级财政增加对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改善设在乡镇分支机构的办公条件,解决好工作人员的住房生活等待遇问题。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县、乡(镇)、村、组要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队伍。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根据实际适当调整人员编制,保证养殖业服务体系正常运转。要加强培训,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解决这支队伍人员学非所用的问题。四是强化目标管理。要建立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责任考评制度,把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单位和人员,落实到乡镇、村组和农户,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强化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三篇: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劳动服务业是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成套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具体说来包括: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等五大方面。

1.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常见的名词,其使用渗入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这里所指的信息是消息、情报、知识、资料的总称,即通过某种方式可以被传递、传播、传达,可以被感受的声音、图像、文件、图表特征,并以某些特定的事实、主题或事件相联系的消息、情报、知识。

2.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劳动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由服务农业生产的各部门、组织、行会、团体等组成,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开发农业生产的新科技,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服务综合系统。由于自然资源享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因素差异,不同国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3. 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农产品流通是自农产品生产后,通过商品交换手段实现从农业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全部过程。现代农业服务的流通服务功能是指各种流通性的服务组织在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生活消费)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中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服务。农产品流通包括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4.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是为发展农村经济筹集和管理资金、抵抗农业风险、执行经济补偿职能的机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功能就在于通过直接服务和支持服务两条渠道得以实现的。从本质上来讲,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实质是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金融组织结构方面所需要建立的一系列金融制度。所谓直接服务渠道,就是金融部门通过发放农业信贷对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服务。

5.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是以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为基础,通过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引导等途径,对农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贮运到市场准入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基础支撑体系。它是在建立和健全各相关的子体系(如法律法规体系、检测检验体系、标准体系、认证与市场准入体系、示范推广体系、信息体系、执法监督体系和诚信体系)的基础上,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实施对贯穿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

第四篇:开展土地托管服务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近年来,济宁市顺应“三农”工作形势,推进以土地托管服务为切入点的服务规模化,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解决当前“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

一、主要做法

土地托管服务开始于供销合作社的探索,一些无力耕种或者劳动力不足的农户将承包土地以全托或者半托方式委托给供销合作社,由其提供“保姆式”“菜单式”服务,土地产出归农户所有,供销社收取服务费用。在具体操作中,供销合作社以乡镇基层社为载体,采取领办合作社或者服务队、加强与村“两委”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等方式,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和模式,逐步建立了由政府引导、供销社主导、多方参与,以提供多功能服务为重点,以“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为品牌的土地托管服务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经验。按带动模式分,济宁市的土地托管服务主要有五种类型:

(一)优势服务项目带动型。以优势服务项目为切入点,逐步扩大托管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嘉祥县农家人种植合作社,从传统农资经营入手,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种肥同播为切入点,变卖商品为卖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开展了宽幅精播、深耕疏松、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环节服务。目前,该合作社建有专业化的农机队、植保队,拥有中小型设备360台套,大型深耕疏松机械4台,实现土地托管面积3万亩,种肥同播面积2万亩,累计承担政府购买服务深耕疏松项目4.5万亩。嘉祥县天成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为种粮大户服务为切入点,开展订单农业,服务内容从最初的提供化肥、农药、玉米良种发展至为小麦、玉米种植提供良种、化肥、农药、技术培训、粮食收储、烘干、销售等系列化托管服务,服务面积4万亩。该合作社去年投资新上烘干设备,为种粮大户烘干玉米4000吨,形成了以粮食烘干、销售为主要内容的托管服务主体。

(二)农民合作社带动型。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发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各项托管服务。梁山县黑虎庙供销社联合村“两委”,广泛吸收农户、种粮大户成立了富源粮食种植合作社、东菊小麦种植合作社、众邦农机合作社,并组织区域内13个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黑虎庙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发挥合作制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土地集中起来,把农机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了服务链条,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为推进服务规模化创造条件。具体运作方式是:村“两委”负责整合土地,化零为整,交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每年每亩土地支付村民800斤小麦(或按市场价折合成现金),扣除生产和管理成本后的纯收益部分,按约定比例,部分交给村“两委”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村公益事业,部分留到合作社作为风险补偿准备和扩大再生产,其余部分由合作社成员内部分红。目前该社土地托管服务面积6000余亩,其中全托管1700余亩。

(三)龙头企业带动型。依托流通和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提供物资、技术、订单和加工、销售、服务等,为土地托管提供支持,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及品牌培育、基地建设一条龙服务。曲阜市陵城、姚村、息陬、吴村、小雪、尼山六个乡镇依托康利源面粉公司对托管土地实施订单种植,发展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优质小麦种植基地。生产的粮食由康利源收储加工,既确保了企业原料供应,实现了产加销对接,又解决了农民卖粮贱、增收难的问题。此外,还依托曲阜市双联农资公司为农户开展配方施肥、种肥同播、统防统治、节水灌溉、机械作业等系列化服务,节省农户种植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部门协作型。农业、科技、水利、农机、粮食、供销社等部门协调配合,联合下发《关于协同推进我市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工作的意见》,共同推进土地托管服务。充分发挥各部门政策资源、信息资源、技术人才资源、组织经营网络优势,形成支持农业、服务农业的合力。微山县马坡镇农机、粮食、供销社加强联合与合作,以领办的农资供应专业合作社、旭泽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平台,获得60万元喷药、飞防、植保等农业机械实物补贴;与粮食部门合作,解决了托管土地粮食销售问题,依托现有粮库加以改造提升,新建镇域为农服务中心,与种粮大户签订土地托管协议,托管面积达到3000亩。

(五)社村共建型。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的优势,与村“两委”密切配合,共同组织领办合作社,构建基层供销社+村级党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模式,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实现利益共赢。鱼台王鲁供销社投资30万元与王鲁村“两委”联合成立了广丰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村党支部负责组织协调,供销社提供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与社员签订托管协议,提供统一选种、统一整地、统一插秧、统一收获、统一化肥直供,免费稻草打捆等服务。合作社以低于市场20%-50%的价格为社员提供各个环节的服务。目前,王鲁村实现土地托管面积5000亩,其中全托管面积400亩,防蝇育秧1000亩,机插秧1000亩,水稻机收5000亩,带动全镇机插秧面积1万亩。

二、主要成效

土地托管,是济宁市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有益尝试。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引领上发展现代农业的轨道;通过发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破解了“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难题,推进了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取得了以社会化服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托管,有利于打破原来的沟垄背,实现土地连方成片,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13%-15%;有利于改良土壤,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实施种子二次包衣、种苗无菌化培植、测土配方、种肥同播、宽幅精播等科学种田措施,每亩每年可增产约100-120斤;有利于推进生资联采直供、机播机收、统防统治、节水灌溉等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服务,每亩可减少10%的农资、电力、用水等种植成本;有利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包袱”,节省来回返乡时间和费用,间接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从调研和测算的数据来看,托管后农民每年每亩可增收近200元。另外,农民还可以分享二三产业增值利润和务工收入。二是保障了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土地托管,充分尊重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从根本上抑制了规模经营主体为追逐高额利润,而改变农地用途,或改变粮田用途的冲动。土地托管,整合了土地资源,改良了土壤,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大面积使用,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了粮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做到“藏粮于地”;土地托管,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推广和“三品一标”质量安全体系创建等,做到“藏粮于技”;土地托管,规范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减少化肥农药施用,使农民更加注重粮食品质,促进了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密切了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农业,多数以村“两委”为依托。村“两委”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农民参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帮助托管组织协调整合分散的土地、农机资源等,帮助农户监督、评估土地托管实施情况,密切了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了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四是探索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途径。土地托管,把农民在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组织起来,引导支持其组建或加入合作社,发育了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土地托管,把农业生产与现有的流通加工龙头企业对接或发展自己的加工流通企业,推进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推进了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土地托管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农民土地托管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土地托管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好事,但这一新兴的生产服务模式才刚刚兴起,部分群众对实行土地托管还缺乏正确认识,有的农民因为家里有劳动力或其他原因,不想放弃土地的管理权,造成托管土地难以成方连片经营。二是土地托管存在一定风险。个别合作社土地托管规模小、装备弱、技术低,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受农技、农资等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合作社对托管土地的生产经营承担着较大风险。三是部门配合有待加强。农业生产涉及领域较多,关系到农机、农技、种子、化肥等众多生产资料主管部门。目前,土地托管中供销社一家“单兵作战”,而其他服务组织相对分散,难以有效集中和整合各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造成现有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凝聚不起土地托管的强大合力。下一步,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尊重农民意愿。农民对土地托管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并且会随着土地托管模式的不断完善得到逐步提升。现阶段,一方面要通过典型宣传,让更多农民认识到土地托管的好处,积极主动参加土地托管;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强迫农民托管土地,要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本着“依法、自愿、有偿”和“进退自由”的原则,针对不同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让农民自觉自愿选择土地托管模式。二要密切利益关系。本着服务农民、让利农民的原则,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村集体、农民“三位一体”的利益分享机制,在制度层面为土地托管形成平衡各方利益的长效机制,推动土地托管工作平稳健康发展。三要降低经营风险。加快发展农业保险,调动保险企业发展“土地托管”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促进土地托管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将托管的土地加入农业保险,以减少和弥补天灾给服务组织和农户带来的损失。四要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财政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支持服务组织发展。金融部门针对土地托管创新金融产品,给予信贷支持,帮助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流动资金不足问题。研究制定有利于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配套政策,引导科技、人才等要素更多地导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整合部门资源,抓好相关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接,集聚各方力量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助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第五篇: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黄锡富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上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不少方面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就抓住了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对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的高低,而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又决定着农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成了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虽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生产规模小、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产品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纳入社会大生产的轨道,实现与大市场相衔接,最好办法就是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践表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分散的一家一户式的经营状态不利于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导,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形成适度规模化生产。同时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具有管理民主的特点和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从而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划和行业的界限,在最大范围内整合生产要素,实现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和农村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既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更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运输业,实现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使农业发展成为高效益的产业。这有赖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生产经营中,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从我区的情况看,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把握以下方面:

一、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区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根据当地的条件、需要和可能,由点到面,由低水平服务到高水平服务,由单项服务到综合服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应从农民最需要、对生产发展作用最大的单项服务起步,逐步向多项服务、系列化服务发展,重点放在较为薄弱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产前、产后的流通服务上。同时,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二、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证我区农业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是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县(市)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推行村级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加快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形成以省级为中心、县级为骨干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快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加快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强化涉农部门之间农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形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网站体系。

三、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涉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地在探索和建设服务体系中,必须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或由经济技术部门牵头,实行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以供销社和商业部门为依托,实行农商合作;或通过简政放权强化乡镇服务功能,组建系列化、多功能的综合服务组织;或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服务范围,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单项服务组织;或把科技推广作为突破口,实行由政府组织、科技为主、物资配套的“政、技、物”三结合的集团承包;或把培育市场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逐步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流通服务体系。总之,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及农业生产发展的服务形式都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而农业产业化需要有龙头企业的牵引,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来建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完善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集中力量培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

五、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种专业和批发市场。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形成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形成辐射力强的市场网络。支持农村流通企业建设高质量配送中心,增加配送品种,扩大配送范围,提高配送效率。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上一篇:那一次我懂得了坚强下一篇:你为什么要学习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