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然地理综合复习

2024-05-24

高考自然地理综合复习(共6篇)

篇1:高考自然地理综合复习

高考地理复习:高中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第一文库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

篇2:高考自然地理综合复习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某区域地形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河流段的两个断面水面的高程差称为落差。a溪流的图示河段落差可能为()A.20m

C.60m [答案] B [解析] a溪流第一断面的海拔在140-160米之间,第二个断面之间的海拔在100——120米之间,所以其落差在20-60米之间,结合选择项可知,40m符合条件,B正确。

2.水圳是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利体系。下列四条水路中表示水圳的是()A.b C.d [答案] A [解析] 根据“水圳是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利体系”可知,水圳目的是为了灌溉农田,所以其分布地区有大片的农田,而农田多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即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另外水圳灌溉农田利用落差来引流,所以其分布地区要有适当的落差。根据这两个条件,结合图中信息可知,b处最合适。A正确。

3.暴雨发生时下列四点中最易被侵蚀的是()A.甲 C.丙

B.乙 D.丁

B.40m D.80m

B.c D.e

[答案] C [解析] 丙地位于河流的凹岸,最容易被侵蚀,C正确。

下图是“我国四川省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甲河河谷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读图回答4~6题。

4.下列关于图中乙地形的成因及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洪积扇 C.是丙山脊的自然延伸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特征与成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特征可知丙处为河谷地形,乙地形最可能为流水作用形成的山前洪积扇。

5.经调查发现甲河河谷植被稀少,有一些小叶灌丛分布,森林覆盖率不足3%,其主要原因是()A.地质灾害多发 C.土壤肥力差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河流与山脉相间分布,河谷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导致河谷气候干热,所以植被稀少。

6.某科技公司通过技术手段,在甲河河谷部分地区种植了果树,产出的水果肉质厚实、风味浓郁醇厚、口感甜美。该科技公司主要利用了该河谷()A.丰富的优质水源 C.良好的生态环境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甲河河谷区域气候干热少雨且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使得该区域具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高积温和低湿度等气候特点,这些气候特点有利于水果养分的积累。

B.特殊的光热条件 D.廉价的劳动力 B.背风坡气流下沉 D.河谷宽度大

B.是由甲河流形成的江心洲 D.是由甲河流形成的河漫滩

下图是“我国某日的天气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描述中,最接近图示日期的是()A.盛夏酷暑,干旱广布 C.草木萌动,鸿雁南来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特定季节的天气现象,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读图可知,图示日期我国东北有雪灾,华北地区有沙尘暴,华南有干旱,综合分析,最可能是冬末春初,所以最接近图示日期的描述是草木萌动,鸿雁南来。

8.南部沿海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空气干燥 C.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现象的成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图示时期,南部沿海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单一气团控制,降水稀少。

2014年8月下旬,我国沪昆高铁浙赣段进入调试阶段。沪昆高铁是中国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经过省份最多的高速铁路,它与京沪、京广、东南沿海高铁相连,这也使得江西省融入全国高铁网。据此完成9~10题。

B.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 D.受单一气团控制,降水稀少 B.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D.丹桂飘香,蟹肥菊黄

9.修建沪昆高铁的意义是()

A.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B.缓解原有沪昆铁路的货运压力 C.促进沿线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

D.加强上海和四川的联系,促进东西部文化交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建设的意义。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行时间短等特点,可以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高速铁路属于客运专线,它可以减轻原有沪昆铁路的客运压力,但不能缓解货运压力;因为高速铁路是客运专线,故其对沿线资源开发的作用不大;沪昆高铁没有经过四川省,因而不会加强上海和四川的联系。

10.高铁网的形成给江西省带来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刺激和拉动江西旅游业的发展

B.加强江西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联系 C.人口涌入使江西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D.省会南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高铁网的形成使江西交通通达度大大提高,使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但这些流动人口大多属于暂时性的,即使流入城市,短期内也不会成为城市常住人口,不能使江西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高铁网的形成使江西交通通达度大大提高,有利于增加省内外旅游人数,从而刺激和拉动江西旅游业的发展;沪昆高铁与京沪、京广、东南沿海高铁相连,有利于加强江西省与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联系;沪昆高铁经过江西多个市、县,缩短了从南昌到周边地区的旅行时间,从而使省会南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13.6782亿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读“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关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出生率仍呈增长态势,人口总量仍在增大 B.人口总数持续下降,老龄人口比重继续增大

C.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人口总量逐年减小

D.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人口总量仍在增大。选D。

12.促使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劳动力需求量大 B.工业化迅速发展,劳动力需求量大

C.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生活方式普遍得到认可

D.人口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降低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降低,促使人口增长模式向现代型转变。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37题为必考题,每个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西走廊(如下图所示)特色农业绽放“三朵金花”,即种子繁育、高原夏菜和葡萄美酒。河西走廊号称“种子天然晾晒场”,所产种子质量上乘。高原夏菜是高海拔地区生产的优质蔬菜。河西走廊的高原夏菜有80多个品种销往东部沿海地区。河西走廊是我国有机葡萄酒的最佳产区,嘉峪关紫轩葡萄酒以100%自产原料、100%原汁酿造、100%不打农药、100%自含糖分、100%深井灌溉和100%放心产品的优势,远销国内外。

(1)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种子天然晾晒场”的优越自然条件。(6分)(2)分析河西走廊高原夏菜的主要消费市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原因。(10分)(3)说明嘉峪关紫轩葡萄酒原料100%不打农药、100%自含糖分、100%深井灌溉的自然条

件。(6分)[答案](1)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空气干燥,光照强;风力大,利于种子晾晒。(6分)(2)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蔬菜消费量大;农业用地紧缺,劳动力价格较高。蔬菜生产成本高;高原夏菜品质优良;与东部沿海当地蔬菜上市时间不同;交通运输趋于高速化,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利于蔬菜快速、远距离运输。(10分)(3)河西走廊冬季长而寒冷,病虫害少,无需打农药;夏季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糖分积累多;地表水短缺,地下水是主要灌溉水源,水质优良。(6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河西走廊葡萄酒土产的区位优势等知识。第(1)题,河西走廊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强,风大,有利于水分的蒸发,利于种子晾晒。第(2)题,可从市场、交通、劳动力价格、蔬菜品质等方面分析。第(3)题,河西走廊冬季漫长寒冷,病虫害少;夏季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葡萄糖分高;地下水污染少,水质优良。

37.(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位于拉丁美洲的巴拿马重工业基础薄弱。运河业务是巴拿马国民经济的支柱,整个巴拿马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可以通航76 000吨级的轮船,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个小时。目前,巴拿马运河航道已无法满足日益巨型化的集装箱船的通行要求。随着科隆自贸区日产10万桶石油炼油厂的建设,石油产品将成为巴拿马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

材料二 2014年开工兴建的尼加拉瓜运河,是巴拿马运河长度的3倍。航道规划底部宽度为230—520米,水深27.6米,可通行船舶最大吨位达40万吨,修建期间预计创造5万就业岗位,运营期间预计创造20万就业岗位。

材料三 下图为巴拿马运河和尼加拉瓜运河位置图。

(1)分析科隆自贸区进行大型炼油厂建设的优势区位条件。(10分)(2)有人认为尼加拉瓜运河的修建不合理,说出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10分)[答案](1)巴拿马运河为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科隆位于运河端口,交通便利,便于运进原油;(2分)运河航运繁忙,过往船只多,需补充能源,(2分)市场需求量大;(2分)科隆自贸区减免关税,政策支持;(2分)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地价较低。(2分)(2)合理。缓解巴拿马运河的运输压力;(2分)缩短巨型轮船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运输

距离,(2分)提高运输能力;(2分)巴拿马运河需船闸运输,浪费资源和时间,尼加拉瓜运河可节约资源,缩短过河时间;(2分)拉动就业,带动尼加拉瓜运河沿河地区经济发展。(2分)或不合理。尼加拉瓜运河与巴拿马运河距离较近,(2分)功能相似,属于重复建设;(2分)尼加拉瓜运河航道较长,(2分)建设投资较大;(2分)通过对巴拿马运河航道的改建可以满足巨型集装箱船的通行要求。(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对交通建设的评价等知识。第(1)题,可从交通、市场、政策、地价等方面分析。第(2)题,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若答合理,可从运河建设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方面分析;若答不合理,可从建设投资较大,与巴拿马运河距离较近,属于重复建设方面分析。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2.(10分)[旅游地理]2014年10月20日,以“圣洁冰山·多彩黑水”为主题的2014四川红叶生态旅游节暨黑水县第二届冰山彩林节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开幕。下图为“黑水县旅游资源分布图”。读图并回答问题。

评价黑水县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并分析举办旅游节及冰山彩林节的意义。

[答案] 有利:该景区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地域组合状况较好。不利: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距离较远,交通不便,景区内接待能力偏低。(6分)意义:进一步提升黑水县的知名度;丰富和扩大冬季旅游项目和规模;吸引国内外游客;开拓冬季旅游市场,可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4分,4点即可)[解析] 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应结合资源价值、地理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意义主要从景区的开发、经济收入、就业机会、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下图所示为我国南方河流R河中游某段,该河段雨季水

位常在40米左右。此时,该地河谷平原易发生涝渍灾害。

(1)简析R河河谷平原雨季易发生涝渍灾害的原因。(6分)(2)提出治理该地涝渍灾害的措施。(4分)[答案](1)原因:河谷中部地势高、两侧地势低(2分);雨季时R河水位上涨高于两侧低地,两岸的支流无法自排入河并有R河倒灌的河水进入(2分);径流在河谷两侧的低洼地汇聚,形成涝渍灾害(2分)。(2)在干支流的上游兴修水库、植树造林(2分);在各支流河口修建涵闸和人工排水设施。(2分)[解析] 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不外乎集水量大和不易排水两个方面。

44.(10分)[环境保护]社会生活噪声主要由商业、娱乐等活动产生。下图示意某市的居住区在2001至2008年的噪声达标情况,噪声超标值越大,说明噪声污染越严重。

(1)比较该市居住区2001至2008年昼夜噪声污染变化特点的异同,说出该市居住区夜间社会生活噪声的来源。(3分)(2)简述降低该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措施。(7分)[答案](1)同:均呈上升趋势。(1分)异:多数年份(2003年开始)夜间高于白天;(1分)夜间持续上升,白天波动较大。(1分)原因:商饮娱乐网点,社区或家庭娱乐活动,家电等机械设备的使用等(三点,每点1分,共3分,其他答案合理即可给分)(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宣传教育;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噪声污染行为;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加强降低噪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篇3:高考自然地理综合复习

一、高考地理综合题设计的价值取向

从总体上看, 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 力求体现出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宏观层面上看, 地理试题的设计期望能考查出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形成状况, 较明显地反映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 关注考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形成状况

地理学科能力要素主要由空间定位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地理事象的判断与评价能力等构成。为此, 近年的高考试题命制十分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形成状况的考查, 尤其是综合题的命制显得更加突出。其命题方式大多为:创设问题情境 (多用地理图像语言) →围绕主题设问 (并列式或递进式) →运用核心知识和能力作答。

例1 (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6题)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图1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 图2为该国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 图3为图1中 (1) (2) (3) 三地的气候统计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 描述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 评价其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

(2) 说明 (1) 、 (3) 两地的多雨季节并分析其成因。

(3) 比较 (2) 地和 (3) 地水资源的异同点。

本题以“澳大利亚西部区域”为空间背景, 采用并列式设问, 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 要求考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对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作出正确判断与分析。第 (1) 题侧重考查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从图1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地集中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中西部, 从图2中可以看出其出口地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综合图1、图2信息, 则可得出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有:铁矿资源丰富, 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第 (2) 题主要考查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根据图3信息, 可以归纳出 (1) 地夏季降水集中, (3) 地冬季降水集中。再结合图1的空间位置特点, 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可以分析得出其形成原因应是: (1) 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 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 (3) 地冬季来自海洋的西风为其带来降水。第 (3) 题重在考查地理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从图1中可以得出 (2) (3) 两地的相同点是都有丰富的地下水;结合图1、图3信息, 则可归纳出 (2) 、 (3) 两地水资源的不同点是 (2) 地水资源总量比 (3) 地少, 地表水终年缺乏; (3) 地地表水较丰富, 集中在冬季。

(二) 关注考生基本的地理方法的掌握状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对学生地理方法的形成提出了以下目标。一是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二是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并且在学业评价中提出了以下建议:“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 应重点了解学生对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研究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其评价标准为: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近年来, 浙江省的高考地理试题对“基本的地理方法”的考查已有较好的体现, “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已成为地理试题解答的思维主线, 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的地理研究方法也不时地出现在综合试题的价值取向之中。如例1中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的地理观察, 对“ (1) (3) 两地的多雨季节, (2) 地和 (3) 地水资源状况”的地理比较与区域综合分析。在所有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对考生“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处理”方法的考查。

(三) 关注考生地理观点的形成状况

中学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和基本地理方法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包括人地协调观念、空间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试题命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考生能否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是否具有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 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是否初步具有了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等。从近年高考试题的形式看, 地理观念的考查很少在试题中直接出现, 它多以隐性方式进行渗透。试题设计一般通过对“某一区域环境中某项人类活动”的分析, 折射出考生是否形成了正确的地理观点。例如, 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36 (3) 题, 要求考生对“热带雨林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2011年浙江文综卷第37 (3) 题, 要求考生回答“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7 (2) 题, 以深圳市的产业转移为案例, 让考生从环境承载力和交通运输的角度考虑合理的转移方案, 引发学生思考, 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 关注考生地理问题探究方法或思维的形成状况

“提供新知识, 创设新情境, 考查考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这一命题方式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时有出现。如2009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的“区位商”、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的“海油陆采”等, 均是考生在中学地理学习中从未接触过的全新地理知识, 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 与他人合作, 开展调查和研究, 作出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地理探究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情境, 提出各种假设、搜集整理多种资料、分析验证假设、表达交流探究结果。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各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命题价值取向, 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地理试题的一大“亮点”, 要求考生在真实、复杂、开放的问题情境中, 积极参与探究, 实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一探究学习的思维过程。

例2 (2011年浙江文综卷第36题) 图4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表1为图4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

(1) 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水位最稳定的河流之一, 说明其原因。比较 (1) (2) 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2) 简述“雪带” (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分布的特点, 并解释原因。

(3) 蒙特利尔港是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 简要分析其形成条件。

本题具有地理综合题的一般特征———以区域为载体, 归纳地理特征 (水文特征、雪带分布特点) 、探析地理成因 (水位稳定、雪带分布) 、明析地理原理 (小麦输出港区位) , 除此之外, 还创设了一个充满诱惑力的探究性问题情境———五大湖地区的“雪带”分布, 以“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为问题设计的主线, 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第 (2) 题的解答, 首先要求考生在区域分布图中发现一个现实问题“雪带分布不平衡:分布在湖的东、南岸”, 然后运用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来寻找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这些区域降雪量偏多, 可能是这些区域有特殊的积雪堆积条件:若是降水量偏多, 那么这些地方应该是空气中有较多的水汽含量, 并具备空气上升的条件;若是积雪不易溶化, 则应具备地势高或背阴的条件。验证假设———综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结论: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 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 暖空气上升 (在迎风坡有地形抬升作用) , 水汽凝结形成降雪, 出现雪带。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本题顺利解答的关键, 取决于考生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 是否具备不畏困难的探究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探究思维。

类似的新情境、新问题的考题在2012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出现, 如第37题的第 (1) 小题要求考生运用新材料和区域分布图 (如图5) 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材料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 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 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 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很多考生面对这一问题时, 感觉束手无策。其实, 该题的命题意图十分明显, 主要考查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地理信息的有效获取与解读) 和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思维。文本材料已明确告知考生“海油陆采”的两个要求:建设入海道路与人工岛;图像信息也隐约告知考生海上油田与陆地的位置关系。若能把握这两个关键点, 就不难得到“海油陆采”的自然条件应是:石油资源靠近陆地;浅海;受潮汐和波浪等影响较小。

二、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命题特点

如果我们对近三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的地理综合题作一个微观的比较分析 (见表2) , 不难发现其试题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 以区域为载体入题, 淡化识记要求, 凸现原理性知识的应用考查

地理综合题在区域选择上重在考虑区域特征是否鲜明, 能否找到相关系统地理原理的落脚点。一方面, 在空间定位上不为难考生, 力求让大部分考生能上手做题;另一方面, 在问题设置上主要追求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 淡化对区域具体知识的识记要求, 突出区域内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原理性知识的分析应用:描述与阐述地理分布 (规律) , 归纳与比较地理特征, 分析与探究地理成因, 探讨与评价人类活动等。

注:2010年第37题为材料分析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 。

(二) 方向的选择侧重遍平化, 凸现主干知识、核心能力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一般而言, 以区域为载体的地理综合题设问方向的选择有两种常用的方式:一是以区域主导要素为中心入题, 采用“递进式”设问, 即几个问题紧紧围绕某一主题由浅入深进行“剥笋式”的追问;二是以区域主要特征为中心入题, 采用“并列式”设问, 即几个问题与区域内的主要地理特征相关, 各问题之间没有太多的关联, 体现对知识广度的要求。从近三年浙江高考综合题的形式看, 多倾向于知识、能力的遍平化, 力求凸现地理主干知识、核心能力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三) 信息的呈现趋向多样化与简明化, 凸现对提取与分析信息能力的考查

从近三年浙江高考综合题信息呈现的方式看, 多样化与简明化特征十分明显。一方面, 除常规的区域示意图之外, 往往配以能反映区域内自然或人文要素特点的多种形式统计图或统计表, 或者配以地理原理的示意图和文字材料, 要求考生能将多样的信息有机地整合, 来思考、分析、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另一方面, 尽力删减与设问无关的干扰信息, 追求信息呈现的简明化, 减少考生的阅读和取舍信息所花费的时间, 提高解题的有效时间。这一特点也传递给考生一个明确的信号, 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必须十分重视试题中出现的符号、数据、文字等有效信息, 否则就会答非所问, 或丢三落四, 从而造成严重的失分现象。如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6题图中的7m、75m两个数据, 第37题图中的图例 (土地利用类型) 等信息对获取正确答案至关重要。

(四) 问题的设计趋向单一性与小切口, 凸现对具体地理要素及关联性的考查

近三年高考综合题中小题的设问有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切口变小, 指向更具体的地理要素, 并关注要素间的关联性分析。如2012年第36题第 (2) 问, 要求考生关注的不是两地宏观的气候特征, 而是要求考生观察更小切口的降水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并能分析不同区域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二是对某些问题作出了行为动词或外加条件的限制, 使设问更具单一性, 避免考生“模式化”答题或“惯性化”作答。如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6、37题的6个设问均对考生的答题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描述、评价、说明、分析、比较、简析、判断”, 而第37题的第 (2) 问还对考生设置了问题思考的的方向性限制:“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 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

三、提升地理综合题得分率的复习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中得到的高考综合题设计的价值取向和命题特点, 若能在复习教学中处理好以下的教与学的环节, 则能较好地提升考生的地理综合题得分率。

(一) 把握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地理综合题设计重点关注的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区域性与综合性, 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重视对区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训练。对于某一区域而言, 需要较好地把握区域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规律、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等, 以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例如, 在复习南欧 (地中海沿岸) 地区 (如图6) 时, 可以按以下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加以把握。

1. 了解地理位置与分布, 即明确它在哪里———纬度位置 (40°N附近) 、海陆位置 (三面临海, 南靠地中海) 。

2. 认清地理事物的特征, 即观察并归纳区域主要地理事物的特征———山地为主的地形 (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系) , 冬温湿、夏干热的地中海气候……

3. 理解地理因果关系, 即探究区域内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搞清楚“它为什么在那里”———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系;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冬温湿、夏干热的地中海气候等。

4. 理解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即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地理过程——古地中海 (沉积地层) →板块挤压运动 (地壳活动剧烈、岩浆活动) →地中海缩小与阿尔卑斯山系隆起 (褶皱山系、多火山地震、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等。

5. 理解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即分析区域内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明析某一要素对空间中其他地理特征存在所起到的作用———如巴尔干半岛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与地中海的关系 (古地中海形成了可溶性的石灰岩, 地中海气候满足了降水条件) 。

6. 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即辩证地认识人类活动与区域环境特征的关系, 特别是要探究怎样使某一地理要素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如充分利用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发展地中海农业 (花卉、蔬菜、园艺) 、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二) 区域与系统有机结合, 选择特征区域进行综合思考

以区域为载体的高考综合题在区域空间选择上有两个指向比较明显, 一是区域内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 二是与社会热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考查方向选择上也往往考虑两个指向, 一是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学习内容) , 二是能承载地理原理的典型地理要素 (系统地理原理性知识的应用) 。为此, 在考前的综合复习阶段, 若能将区域与系统有机结合, 选择特征区域进行综合思考, 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首先, 依据区域特征的鲜明性和社会热点的关联性框定你认为高考可能重点关注的区域 (如图7的样式) 。区域范围大小的确定要合适 (不宜过大或过小) , 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大部分考生能够正确判断, 二是能承载试题分值所需要的地理要素。

其次, 从系统地理的角度选择综合思考的方向, 主要考虑区域内突出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 以及在本区域中可以说明地理原理的典型案例。如图7中的A区域 (美国西部地区) , 其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可以承载分析“地形、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这一原理性知识;而“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既反映了这一区域的世界性地位, 又可以落脚高科技产业布局的区位要求。

再次,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梳理区域内主要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如图7中的E区域, 可以选择以“气候”为中心进行如图8所示的主题式综合思考:从地理 (纬度、海陆) 位置和大气环流角度可以正确认识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的宏观气候分布;从洋流和地形分布可以正确理解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从气候分布入手可以正确理解该区域的自然景观的分布特色 (澳大利亚的半环状景观和新西兰的温带草原) 和河流水文特征;综合各自然要素特点和人类活动可以正确理解区域产业布局的特征 (澳大利亚东部城市人口分布特点和混合农业的发展, 新西兰的畜牧业发展等) 。

最后, 选择主导地理要素, 进一步探究区域内普遍规律中的特殊地理现象的发生。如图7 E区域中澳大利亚东北部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信风、地形、暖流等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如图9为新西兰北岛西部某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具有终年温和多雨的总体特征, 但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差异性 (冬季降水更丰富) 。此时, 则需要对其成因作出更为细致的分析:观察图像信息中降水量与气温的关系, 分析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冬季 (6-8月) 气温低, 区域内气压梯度大, 西风更强盛, 带来丰沛降水”。

(三) 依据设问指向, 有效提取与分析信息, 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从近年考生回答综合题的总体情况看, 答不全、超答或答非所问等是造成失分严重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 除少数考生没有真正掌握分析问题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方法之外, 更多的是审题不到位, 没有领悟命题者的意图而造成回答问题的方向性偏差, 或者是简单套用答题模式按惯性思维作答, 又或者是不能有效地提取材料信息而自圆其说, 等等。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对考生提出了明确的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这一能力要求基本上是按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常规思维过程而提出的, 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也是按这一能力要求开展复习教学与解题训练。笔者发现这一常规的复习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是考生受无关信息的干扰较多, 造成在审题上花费的时间偏多;二是对问题指向的把握不够精确, 造成答题不全或无的放矢。若能将解题的思维过程作适当调整, “从问题指向入手, 直奔问题解决”则能较好地弥补上述提到的“两个弊端”, 有效提升答案的针对性。其操作方法为:粗读整题、了解主题→提取设问、明确方向→调运知识、检索信息→推理分析、针对作答。

例3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环境影响费用=氮素渗漏损失费+渗漏水对环境影响费。

(1) 依据图10中棉花种植的自然区位, 推测棉花的生长习性。

(2) 根据材料及图11、图12, 分析说明过度灌溉棉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题为2011学年绍兴市高三质量调测卷中的一道综合题, 看似简单的问题, 考生的得分情况却很不理想。第 (1) 题得零分的考生不少, 其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缺失了“推测”这一问题的指向要求。在考生所答的第 (2) 题答案中, 60%以上的有“土壤 (地) 次生盐碱 (渍) 化”这一内容, 说明考生在答题的思维过程中无视设问的前置限制条件“根据材料及图11、图12”。类似的失分现象在考生中具有普遍性。如果运用“从问题指向入手, 直奔问题解决”的解题方法, 则能较好地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1. 粗读整题, 了解主题

本题考查的主题是“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提取设问, 明确方向

第 (1) 题是“依据自然区位推测棉花生长习性”;第 (2) 题是“根据材料及图11、图12分析说明过度灌溉带来的不利影响”。

3. 调运知识, 检索信息

第 (1) 题调运知识:自然区位主要是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从图10中则可对应地检索到棉花种植的区位信息有干旱、太阳辐射强、沙质地表、临近河流等;第 (2) 题检索出材料及图11、图12分别是指环境影响费用、皮棉产量、总氮淋失量。

4. 推理分析, 针对作答

第 (1) 题经过图13所示的推理分析, 可以针对性地回答“该地区气候干旱, 说明棉花耐旱;该地区日照时间长而且强烈, 说明棉花喜光;棉花分布区以沙质土壤为主, 土质疏松, 说明棉花喜疏松土壤;棉花分布在河流附近, 说明棉花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水量”。第 (2) 题则可依据材料及图11、图12所反映的主题对其不利影响作出初步的判断:环境影响费用增大、皮棉产量下降、总氮淋失量增多。然后按“分析说明”的要求进行针对作答:“图11说明过度灌溉棉田, 棉花产量反而下降, 影响经济效益;图12说明灌溉水量越大, 土壤中的氮元素的淋失量会加大;根据材料, 氮元素淋失量越大, 土壤越贫瘠, 含氮元素的水污染河道越严重, 恢复与治理环境的费用会大大增加。”

例4海港城市基隆年降水量在3200毫米以上, 年降水日数为214天, 素有中国“雨港”之称。根据图文资料, 分别简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

【参考答案】冬半年:水汽充足, 盛行东北风, 因山地抬升, 故多 (地形) 雨。夏半年:气温高, (受地形影响) 盛行上升气流, 故多 (对流) 雨。

篇4:高考自然地理综合复习

关键词:高考;地理;综合题目;学生问题;教学策略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高考地理考试题目中,综合类题目所占比例及分数有所提升,其相应难度也不断被加强,考生提高成绩也受到了阻碍。按照目前地理综合类题目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来讲,其已经对高三地理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于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也提高了标准。由于受到初中较为基础性、浅显易懂的地理学习认知上的限制,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往往会从心里轻视对于地理的学习,认为仅仅需要背诵记忆就能够满足考试要求

[1]。但是依靠背诵记忆是远远不足以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拿到高分的。高考地理不仅仅考察考生对于地理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相关的地理原理、规律在相应环境下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地理综合类题目还考查着考生对于整体和局部的划分、知识和环境的结合、文字和图标的信息读取能力,以及考生在逻辑思考上的判断力及触类旁通的悟性。因此,针对学生在高考地理学习上、考试中的问题以及高考地理综合题对于考生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综合类题目复习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1、制定科学高效的教学计划全面指导学生复习。制定科学高效的教学计划是保障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复习效果的前提条件,高三地理教师的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复习进度和效果。教师必须要严格按照新课标对于高考地理的要求,全面性、系统性、建设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来帮助学生复习[2]。教师的教学计划必须要涵盖高中所有的地理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知识拓展,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同时高三地理教师还需要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规律和特点,全面掌握考试要求,从而能够针对性地对于常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地讲解。除此之外,教学计划还必须要保证避免枯燥乏味,要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复习效果。

2、针对重点知识、学生问题反复讲解。作为高考地理试题的重头戏,综合题一直是令考生和教师头疼的角色。如何在地理综合类题目中拿到高分,甚至满分,这一直是高三地理课题研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话题。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填补他们在地理综合类题目上的知识缺陷,弥补他们的短板,针对考试的重点、往年常考点以及学生在综合题上的问题进行反复性讲解,加强学生记忆,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成绩。

3、配套进行试题练习,强化学生各种应试能力,构建知识体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除了按照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复习之外,还应该配套地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试题训练,利用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减少学生对于高考的恐惧心理,增加学生对于高考地理試题的掌握,提升学生信心。根据地例综合类题目的特点,教师要着重讲解和加强学生生对于整体和局部的划分、知识和环境的结合、文字和图标的信息读取能力,以及学生生在逻辑思考上的判断力及触类旁通的悟性[3]。在学生做题的同时,教师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试题进行分类,挑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解,并提出正确的答题步骤,构建相应的试题应答模式,结合课本知识,为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地理知识答题体系。

4、监督学生复习进度,检查学生复习效果。教师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只有学生的成绩提高才是对教师最高的奖励。考试成绩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复习效果。因此,教师除了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之外,还必须实时监督学生们的复习进度,检查学生复习效果,不能不顾学生复习的实际情况而一味地执行计划,必须要保证学生的复习能够时刻跟上进度,狠抓学生的成绩,力求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把全部的精力投到高考地理复习中去

[4]。教师要能够在每一堂课中高效地引导学生复习,不怕辛苦,一丝不苟地对待和解决学生高考地理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追踪学生对解答的理解程度,确保学生的成绩能够最大化的提升。

二、结语

总而言之,高三地理教师必须要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填补他们在地理综合类题目上的知识缺陷,弥补他们的短板,制定科学高效的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复习,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复习中和考试中的问题,加强学生对于综合题的答题能力,同時要狠抓学生实际复习情况,保障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复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高考地理成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9(23):33-34.

[2] 郑晓东,林建风,梁玉笑.地理高考综合题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地理教学,2016,04(01)52-53.

[3] 丁小源,姚红艳,耿文强.浅谈高考地理综合题复习策略[J].新课程(下),2015,02(28):11-12.

[4] 汤国荣,朱承熙,赵华东.小综合”高考模式下学案教学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02(01)64-65.

篇5:高考自然地理综合复习

中学地理知识内容丰富、范围广大、识记点多、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但会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降低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轻松记忆,提高效率呢?我个人的经验是积极采用歌诀识记法。它以韵化的语言荷载实用的内容,因其语音和谐、节奏鲜明、文字简练、顿挫有致、趣味易记而深受学生喜爱。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积极采用此法,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方便教与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下面,笔者就教学中地理知识歌诀识记经验点滴汇总如下,以飨读者。

1.七大洲名称及按面积排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世界主要矿产资源:

世界重要三矿产,煤铁石油是重点。俄巴中澳印加美,七国铁矿储量大。

亚欧大陆和北美,煤矿分布也不差。石油分布很集中,一半以上在中东。

3.世界人口超亿十国名称:

南极大洋均无他,人口超亿十国家。中美两印俄两巴,日尼外加孟加拉。

4.中亚五国名称:

哈吉塔连我肩,乌兹别克咸海边。里海岸边土库曼,中亚五国记心间。

5.中亚知识概括:

中亚距海位置远,冬冷夏热降水难。植被草原和荒漠,卡库沙漠居西南。

东和东南地势高,天山米尔边境间。北、西丘陵和平原,最大哈丘与图兰。

河流多数为内流,锡尔阿姆水量减。里海最大世著称,咸海变化危机现。

土库棉田产量增,功在卡库运河建。额尔齐斯外流河,流经三国向北穿。

产棉基地次中美,白金之国美名传。民族多信伊斯兰,最大城市塔什干。

6.中美地狭七国名称:

(1)中美地狭有七国,色地马拉伯利兹。萨、洪、尼、哥、巴拿马,香蕉咖啡天下知。

(2)危洪刷(萨)泥(尼)哥爸(巴)离(伯利兹),中美七国永牢记。

7.北美五大湖:

(1)北美五大湖,苏密休伊安。

(2)北美五大湖,相互连成群。冰川作用下,构成湖泊因。美加共有四,中间分界明。伊利、安大略,苏必与休伦。另一美独有,称之密歇根。五湖总面积,世界居第一。淡水资源丰,特别利航运。

篇6:地理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复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考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是必须防止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可迅速确定解决思路。要掌握答题步骤、答题的技巧、答题的策略、审题和检查的方法,要通过考试,把考试的技巧和方法牢记在心中。为了提高实战能力,必须认真参加模拟考试,积累考试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应考方法,学会考试。

总之,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扎实复习,高考地理的成绩会让人满意的。

上一篇:传染科工作总结下一篇:语文同课异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