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得故事

2024-04-17

家庭教育心得故事(精选8篇)

篇1:家庭教育心得故事

教育,不只是对孩子进行知识内容的教和学,更好的是让孩子对知识的认知并掌握知识,每一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所有家长长久以来的愿望。青少年,正值青春好年华,情窦初开的时候,也正是努力学习拼搏的时候,这时候的家长就会紧盯着孩子学习,不允许有出去玩的机会,但是家长要知道,越是看得紧孩子心理会有阴影,学习是必然的,但也要有休息和给孩子选择玩耍的机会,只是一味的学那脑袋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别的一概不知,孩子变成这样那也是没用的。

青少年,也正是叛逆的时候,青春期的时候,会跟家长作对,跟家长一天说不上几句话,但是跟同学跟朋友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这时候家长就应该适当的走进孩子的心,不能强硬的跟他说你要做他的.朋友跟他谈心,要适当的,融入生活那种跟孩子聊天,以朋友的方式,可能孩子刚开始会有抵触,怎么说那也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少还是有些话题不愿意跟家长透露的,但家长只要有耐心就会有结果。当然,孩子开心比什么都好,只是一味的学习学的再好但是看不到孩子的笑脸,家长看到心情会好吗?所以就要适当的给孩子空间,孩子也有自己的世界,也有喜欢做的事情。

总而言之,教育孩子是很辛苦也很重要的事情,作为孩子家长只要用心,我相信下一代一定会有个美好的未来。

篇2:家庭教育心得故事

课间闲聊起十年前的那次访谈。起因是按察司、国子监、礼部等六部委一起发了一道公文,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其时大街小巷贴满了白底黑字公而告之的这道公文。当时我就明确表态这个公文就是一种惯性的管理思维,等同鸡肋,毫无意义,注定是废纸一张。我的理由很明确:第一:网络是一种趋势,作为一种平台能提供很多便利,你无法抵挡这种便利;比如我自己就要求学生利用搜素引擎,并不是每个学生家里都会有很丰富的藏书,这个时候网吧就可以提供便利。第二:你就算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那么他们只要想去,还可以去黑网吧。主持人可能还是不相信,于是现场调查了下有多少人去过黑网吧,结果我带去的徐鹏和梁布鸿等几个男生齐刷刷的全部举手了。其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大家的手机基本上也就是成天发个短信,班级偶尔有一部分同学家里装了宽带,玩玩西祠胡同BBS。可是今天还需要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么?还有多少学生家里是没有宽带的呢?

其时的我想象不到短短十年之内,互联网以及手机其他硬件平台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我只是清楚一点:当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智商和管理部门日复一日机械的管理思维和能力之间的矛盾。在学校里则是学生日益增长的独立思辨能力和教育管理者陈腐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有很多教育管理者沿袭以前的做法,像鸵鸟一样把头扎在校园里,结果和《肖申克的救赎》那个在监狱住了一辈子,出狱后在超市做工的老头一样,总有一天会把自己的生活吊死在这个圈子里。所以我推荐学生去读梁文道先生的《常识》,让他们意识到在那些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常识是如何的难得。

今天的很多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保险箱、保管袋、没收等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可是不想想一个孩子在高中毕业前你都禁止它带,突然上大学成了标配,他有多大的可能性去正确面对呢?它的诱惑可是连成年人都很难抵挡?

至少,堵从鲧付出生命的代价开始就证明了永远不可能。

这两年阿尔法狗横扫了围棋界的所有大师们,据说唯一的一局和棋还是因为停电。这些年,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应用,见诸媒体的消息一天天刷新我们的认知。至少有些行业已经开始逐渐被替代:工厂里很多机器人操作早就逐步替代诸多人工,连物流业都开始用无人机送货物了……可别以为只是低端的简单操作的那些操作工种被替代,写字楼里那些曾经盯着金融、国贸之类热门字眼的小白脸(领)们也并非高枕无忧,有的机器人智能投顾收益率远远超过那些操盘手,新闻说今年有三成私募没有正收益,要知道上半年可是一个“慢牛”,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这样的水准别说被机器替代,早就该被领导扫地出门。前几天十几家基金之所以默许了“蚂蚁”那份创意满分情操零分良心负分的文案就能感觉到他们背后的焦灼。 电子交易的发展,全世界各个交易中心的交易大厅里基本上门可罗雀,港交所的交易大厅在下个月就即将关闭了,人类交易员的时代终结,人工智能时代真真切切的到来了。

而有些并非高科技的工作反而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甚至有的反而变得更加吃香。比如理发,几十年如一日,似乎被替代的可能性目前并不太大,再比如小餐饮,反而比原来更加节省成本。现代人自己下厨的频率越来越低,所以外卖就越来越红火,原来的小餐馆还需要一点厅堂作为店面,现在很多小餐馆都主要依靠网络上的外卖订单,有没有店面都无关紧要,翻不翻台更无所谓,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群懒惰的食客吃货和一群能够使命必达的外卖小哥。所以千万别简单以为工作的繁复与简单就是人工智能替代的标准,也别以为学历的高低就是人工智能替代的分水岭。

篇3:家庭教育心得故事

在中文类的期刊或是在线文献资料中, 倘若检索“数字故事”一词, 探究起其源头来, 达纳·温斯洛·阿奇利 (Dana Winslo Atchley) 和乔·兰伯特 (Joe Lambert) 这两位的名字一定会被提及。前者被普遍认为是“数字故事运动 (The Digital Storytelling"Movement") ”的发起人, 而后者则因其主管并推动“数字故事中心”的发展而受到关注。

而根据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王贞子的研究, 数字媒体叙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986年。当时, 致力于互动式叙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劳雷尔 (Brenda Laurel) 在其博士论文《走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动幻想系统设计》 (Toward the Design of a Computer-Based Interactive Fantasy System) 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并界定了“数字媒体叙事”这一概念, 且做了有关“交互性幻想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王贞子, 2012) 当然, 真正意义上的相关实践当属阿奇利的“生活影片剪辑”, 即创设“数字故事工作室”之前, 以“Next Exit”为题, 将其过去60年间接触的重要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形成数字影片, 所用的工具则是他7岁那年生日, 其叔父赠送的生日礼物——一台布朗尼的双镜头反光相机。由此可见, “数字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这一“舶来品”最早的出现并非指向教育领域, 而是作为生活需求, 以个人多媒体故事叙述的方式出现的。

从1986年“Digital Storytelling”的概念第一次被清晰界定, 继而由20世纪90年代的数字故事中心而发端的“数字故事热”, 至今仅有近30年的光景。而自其推广之后, 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关注, 进而将这一形式应用于教育领域, 为数字故事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阈。

在国内, 最早将“数字故事”引入教育应用领域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黎老师早在2001年就关注到数字故事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魅力” (黎加厚, 2012) , 继而就这一新兴的媒体叙事形式应用于教育教学展开研究, 并逐步推广至全国范围。所涉及的研究及培训领域包括教育叙事、学科应用、技术实现、设计技巧等, 学段跨度由学前教育至研究生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的教育应用

基于故事本身的丰富意蕴, 以及经由“数字化”技术处理之后的趣味性等特点, 使得“数字故事”似乎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口耳相传”到如今的现代教学, 教育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演进而不断向前推动, 数字故事为新时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亮色。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 数字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所涉及的学段范围极为宽泛。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课堂教学, 都可见数字故事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而在这一领域中,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域:其一, 体现数字故事的“叙事”特征, 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其二, 发挥数字故事的“育人”功能, 应用于学生德育;其三, 利用数字故事“数字化”的特点,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渠道;其四, 数字故事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相互融合, 以之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新的思路。下面笔者将就这四个方面简单做一论述, 以管窥“数字故事”教育应用之一斑, 同时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文献基础。

1.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数字故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 (Michalell.Posner) 曾经就教师的成长, 提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公式, 即“经验+反思=成长”。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 随着教学时间的延伸, 经验的积累可谓必然, 但并非每位教师都有较为深入的“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关注。而在众多的教学反思方式中, “教育叙事”成为大家较为热衷和熟知的一种。

早期, 教师的教育叙事主要方式是借助“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以此为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夹叙夹议”的教育叙事形式, 往往使得教师们的所思所感得到同仁的共鸣。随着教育博客的兴起, 又使得“教育叙事”有了新的传播途径。借由网络平台, 教师们的“叙事”得以在较大范围内获得传播, 使得更多的教师能共享教学经验与体悟,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黎加厚教授早在2005年的一篇博文中就针对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应用有所展望, 文中称其为“可视化教育叙事”。并且指出了传统教育叙事与“可视化教育叙事”的特点与局限, 如“以文字方式记录的教育叙事, 的特点是易于操作, 可长可短, 有感而发, 给人想象空间, 引人深思。但也有局限性, 如不能够见到真实的场景和过程, 信息量有限, 看不到具体的事物”等等。 (黎加厚, 2005) (详见网址:http://www.zbedu.net/jeast/003281.html)

从本质来看, 教育叙事与数字故事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相关研究指出, 其主要区别在于主体与考察对象、呈现形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 (陈静娴, 2006) 其中, 教育叙事的主体与考察对象主要是教师和教育经验及现象。而数字故事则更多涉及学生, 所考察的对象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就呈现方式而言, 教育叙事以文本为主, 数字故事所涉及的要素则要丰富得多, 例如, 文字、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至于功能与作用的差异, 则主要体现在教育叙事的本质是为教育科研服务, 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数字故事则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改善课堂气氛, 改进教学效果。

然而, 在笔者看来, 随着“数字故事”的发展, 它为教育叙事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余, 通过结合教学日记的文本叙述, 提炼其中的关键环节和相关语句, 利用PPT之类简单易用的媒体工具即可将自己的“叙事文本”改编成一部短片, 配合以抒情悠扬的音乐, 教育叙事的“数字故事”即可成型, 从而使数字故事融合于教师教育叙事, 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此, 两者在主体、呈现方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可转化为有机统一。以技术手段为教育叙事增添艺术性, 数字故事特有的感染力势必为教育叙事注入新的活力。而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则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并进而“树立热爱学生的信念”。 (黎加厚, 2012) 数字故事对于教师和学生均有很大的启发与收获, 其意义不容小觑。

2.学生德育中的数字故事

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工作备受关注。“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周静、赵志靖, 2011) , 基于传统的学校德育, 引入数字故事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借助数字故事的感染力及其故事性, 使得学生更自然地接受德育培养。这种情感的激发与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是内生性的, 即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自发而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 需要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这一过程同时是德育的目的, 即实现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统一。

黎加厚教授曾经指出, “数字故事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 而“情感因素”对于德育而言, 只可日常渗透, 不可急于“传授”。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与之正相适切。无论是观看数字故事作品, 还是动手制作自己的数字故事, 对于学生而言俱有裨益。其中由学生自己制作数字故事的效果更为显著。在德育中应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3.学科教学中的数字故事应用

提及数字故事在学科中的应用, 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 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最为丰硕。其中, 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学科则以语文、英语、历史等文史学科为多见。在众多文献中, 提及数字故事的教学应用, 其理论来源均有基于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著名研究成果——多元智力理论。而多元智力中首当其冲的是“语言—言语”智力。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陈静娴所转引的多元智能研究成果显示, 在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中能体现学生多种智力因素的发展, 其中又以“语言—言语”智能的体现居多。 (陈静娴, 2006) 此外, 相关研究还涉及探究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而在高等教育阶段, 数字故事的主要应用侧重于“作品制作”与“学习反思”。

综合文献数量及上述内容事实来看, 不难发现, 数字故事本身“可视化表达”这一外在形式与“故事”这一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的绝妙匹配, 与语言类学科教学的特质不谋而合。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强调“数理—逻辑”智能较多的学科被认为不适合应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详见陈静娴2006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而就这一点来说, 笔者不敢苟同。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人生”研究生学术论坛文集 (未公开发表) 中, 题为《数字故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一文, 便就数学这一被普遍认为偏重“逻辑”的学科应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路翌, 2012) 其中提到, 可将这一教学方式应用于“数学史选讲”、“教学反思”等。笔者认为, 数字故事本身所体现出的多元模式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 将教学方式与个别学科教学相结合, 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境有所变通, 即教师是教学的“设计师”, 而数字故事是给“教学设计师”们提供灵感的催化剂。如何开创数字故事教学应用的新天地, 有待一线教师们的大胆尝试与探索。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 (何克抗, 2008) 具体来看, 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的课堂应用实践, 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创设中上述的诸要素。

(1) 教学引入—情境创设

在各个学科教学实施中, 数字故事与其他方式的教学引入相比, 在情境创设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其故事性本身对于学生学习准备、积极参与、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另外, 就个别具体学科而言, 其情境创设具有独到的优势。例如, 前一部分学科应用中所提及的语言类学科 (尤其历史, 其本身即“故事”) 等。

(2) 课程前期—启发思考

在教学实施前期, 数字故事的意义在于以“可视化故事叙述”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点往往与前期情境创设相结合, 以作为教学前期“支架”为学生后期知识习得及概念建构的铺垫。这一过程同时体现学生的积极思考, 而非被动接受。

(3) 作品准备—信息获取

上述两点以学生“看”故事为主要行为, 而作品准备这一阶段则涉及学生参与数字故事的制作。在制作数字故事的准备阶段,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资源检索与处理”, 如故事文本创设、图片搜索与编辑、音乐的筛选和处理等。其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信息获取的主体角色。

(4) 制作过程—自主探究

在作品制作过程中, 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活动。学生在作品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可归结为“故事”与“技术”两方面。对应于不同的学科, 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策略应有所不同。如, 文史学科中, “故事”创设为教学重点, 难点则落脚于“技术实现”。故事的教学过程由学科教师指导, 而技术处理可由学生互助, 或者借助网络谋求帮助。其优势在于,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自然衔接。而如信息科技学科等技术类学科, 其“故事创设”过程更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而“技术习得”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因此, 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灵活使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尤为重要。

(5) 作品完成—个性表达

在作品完成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演示, 使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得以满足。在学生汇报过程中, 教师、学生之间应充分体现互动。评价的组织形式上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侪互评等方式相配合。评价手段上可由“档案袋评价”、“量规评价”等多元方式组成, 从而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完整性。

结语及启示

本文就“数字故事”这一较为年轻的教学方式加以论述。简要就其教学应用的既有研究及相关策略加以评述, 以为教学实践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在《全新思维》一书中, 作者引述了认知科学家罗杰·尚克 (Roger C.Schank) 的话:“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 而不是逻辑”, 可见数字故事与教学应用相互适切。同时, 书中提及的概念时代的“六感” (所谓六感, 即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六个方面) 培养与“数字故事”的教学过程正相契合。笔者相信, 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贞子.数字媒体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6) .

[4]黎加厚.数字故事, 不一样的精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29 (5) .

篇4:浅论用故事教育学生心得

一、教师教育学生要“学”为“法”。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教,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我们教师不可能一直跟学生一辈子,学生也不可能一直在老师的呵护下成长,总有一天它们要展翅飞翔,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清楚这样一个道理: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而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仙人可以点石成金,很多人竞相抱来石头让仙人为其点化成金,而有一孩童且两手空空地来到仙人面前,仙人问这孩童,你两手空空地来此何为。孩童则答道:老爷爷,我不要您为我点金子,我希望您传授给我点石成金的方法,仙人面带微笑,赞许地点点头。这个孩童为什么要点金法,老仙人为何赞许地微笑,答案不言而喻。这是我们做教师的要告知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是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还用搞体海战术吗?

二、我们在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需要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班级搞好团结,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呢。这是我们每一个做班主任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非常想做好的一件事情。请再听这样一个故事,也许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说有一位老人,膝下有四位孩子,这四位孩子团结不够,老父亲为了教育他们搞好团结。有一天,老人家找来两捆筷子,站在他们面前让四个孩子先打开一捆把单根筷子分别折断,一会儿,一捆筷子就被他们毫不费力地全部折断。随后老人又让他们用力来折剩下一捆,可是他们兄弟四人费了很大力气还是没有折断,老人就顺势利导说:孩子们,之所以单给筷子轻而易举地被你们折断,在于它们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而这一捆筷子你们费了好大力气反而折不断,就在与它们形成一个整体,搞好了团结。团结就是力量,这就像一滴水只有溶于大海中才永不会干涸。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就深深地铭记住:团结就是力量。懂得掌握学习方法,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再加上强烈的责任心,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不是就形成了呢?。

三、我们工作中,在培养学生责任心的时候,做班主任的又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结合这样一个故事让大家慢慢体会:从前在庙里住着一个小和尚,每天他都自己亲自挑水吃,并且把整个庙堂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生活也过得非常有滋味。可是有一天来了瘦一个和尚,自此之后他们的吃水问题出现了,让谁担水谁都不担水,商量来商量去,只有两人合抬,否则他们谁也不去挑水,生怕自己上当吃亏,就这样日子过了很久,倒也相安无事。结果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他们三个到一起后,水没人挑,也没人抬,庙堂也无人打扫,三个和尚没水喝。直到有一天,庙里突然着火,把它们的庙宇化为灰烬,他们才连连叫苦不迭。后悔没有充足水來救火,以至于酿成这样的后果。通过这个生动故事说明人多缺乏责任心反而没人干活,都生怕自己吃亏。这就涉及到责任心的问题,同学们,我们是一个集体,人多力量大。要牢牢记住:众人拾柴火焰高,千万不能重演三个和尚这样的悲剧。

综上所述,对我们做班主任或身为学生管理者说是否有一定的启发呢?

当然学生管理是一门学问,运用故事教育学生仅仅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但是他对我们的工作在我感觉是很有帮助的,希望大家不妨一试。

篇5:故事教育片暖春观后心得

教育片暖春观后心得1

礼堂里播放着电影《暖春》,外面狂风呼啸,我的心里却一片温暖。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这是一部淘洗心灵的人生经典。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孤儿小花被农村老爷爷收养了,但老爷爷的儿子和儿媳却认为小花是个累赘,小花却用她善良的心灵感动了儿子和儿媳。我哭了,哭得天昏地暗。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镜头啊!爷爷还在地里干活,可天公不作美,滂沱大雨倾盆而泻,小花不顾一切地跑了出去,她想着爷爷!“爷爷,爷爷……”空旷的山野响起了小花撕心裂肺地喊叫,我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这浓浓地亲情早已撕裂了茫茫烟雨,早已穿透了人们的外表,刺到了我心中最敏感的水波。

我去擦拭泪水,却触摸到了真实的自己。我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女孩,在家俨然是个公主,经不起风吹日照,经不起沧桑磨炼,知易而进,知难而退,一次次地从苦海中退出,殊不知,那将是淘洗人生、淘洗心灵、淘洗灵魂的考验啊!雨幕中,小花仍在坚强地跑着,大雨打湿了她的衣服,打湿了她的身体,却打湿不了她那颗坚强的心啊!

这部电影为什么这么感人,这么引人深思?因为它直接反映出了人间冷暖,如影中的小花,她多么孝顺啊!小小的个子,自己贴锅饼,还不忘给多次打算送走她的叔叔和婶娘,而爷爷呢?多年捡到了儿子宝柱,一直操劳辛苦,把他拉扯大,连自己的亲事都无暇顾及,即使到老,也从无改变他的爱心,对于人事浩瀚,更能显出他的悲悯胸怀,犹如那蜿蜒的山脉……

这虽说是一场电影,但它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我知道,它洗涤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的灵魂!

夕阳下,我的心灵犹如雪般纯洁,却似春天般温暖。

教育片暖春观后心得2

今天下午我们实验小学全体师生在操场的大屏幕下观看了《暖春》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思绪万千。

故事的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故事描述的是孤儿小花的成长经历,小花在7岁时父母亲以及其他亲人都已去世,无人照顾她,狠心继父、继母时常虐待小花,她只好流落街头,后被好心的村长收留,并交给他的儿媳香草收养她,可香草并不喜欢她,还时常虐待她,香草总想把小花扔掉,有一次,香草把小花送到一户人家,然后骑自行车就走,小花哭着紧追香草不放,不停地喊着婶娘,香草可能骑得太快了,怕被小花追上,一不小心掉进泥潭里,而小花却用一颗善良的心扶起嫂娘。通过这件事,香草很受感动,就把小花重新带到家里,细心照顾、抚养小花长大,后来小花考上大学,毕业以后小花可以留在城市找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可小花为了报答抚养过的她的村长、婶娘、以及广大的父老乡亲,小花也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她毅然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的被小花的不幸所感染,但最感动我的是小花的知恩图报高尚的品质和心灵。小花为了感恩,放弃了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学到知识,她回到农村,当了一名小学老师,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通过观看电影,我也深深体会到人要懂的感恩,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生,父母给我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老师教我们知识,所以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在家里我们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知识掌握好,长大以后向小花一样报答社会以及传授我们知识的老师和帮助过我们的人。

教育片暖春观后心得3

今天,我们3至6年级的同学在操场上看了电影《暖春》。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不少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也被小花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小花真是我学习的榜样。

电影里面的一个孤儿小花被一个好心人收养了,这个人就是宝柱爹。自从他收养了小花以后,小花一心照顾爷爷,爷爷也变得更加喜欢小花了,可是香草(小花的婶娘)却很不喜欢小花,三番五次想把小花送人,宝柱(小花的叔叔)也不太喜欢她。

有一次,香草的脚上起了一个包,小花想关心一下她,香草不想让她管,把小花推倒在地,小花手上流了很多血,但是小花不仅没有生气,而且天天给香草煎药。送药。我猜:如果是我们现在的小孩被某个病人推倒,即使自己没流血,也不会关心那人了,更别说送药了。而且小花还每天上学时偷偷带一个瓶子,放学后给香草捉蚂蚱,因为她听说吃蚂蚱能生小弟弟。现在的小孩肯定不是这样,而是放了学急急忙忙回家吃饭,他们的脑子里肯定都是妈妈做的饭,其他的事他们什么都不管。小花的这一个举动终于把婶娘感动了。

再想想我们吃饭的环境,现在的孩子都吵着闹着去吃肯德基,家长不让孩子去孩子就哭,做家长的也没有办法。想想有的农村孩子,有时连饭也吃不饱或吃不上。农村有的孩子非常省本子,就像电影里的小花。有一次放学,小花想起了自己家的贫困,想请求老师用铅笔给自己改作业,老师从她的语言中看出来她家生活非常不容易,于是就随口答应了。再想想我们现在的本子,哪个好看要哪个,不管贵还是便宜,都买了。有的学生的本子反面都不用,光用正面,这样太浪费本子了。以后节约本子我要向小花学习。

我们再看一看小花的爷爷,如果不是小花的爷爷天天上山砍柳条编筐卖钱,也许小花也不会有今天。有一次,小花的爷爷上山砍柳条的时候,忽然下起倾盆大雨,懂事的小花回到家后,拿起塑料布就上山去接爷爷。因为爷爷老了,身体不好了,一路上跌跌撞撞,最后小花赶到的时候,爷爷已经生病了,大伙把小花的爷爷扶进了屋里,小花含着泪给爷爷唱了一首爷爷最爱听的歌,没想到刚唱完爷爷就醒了。

最后想一想我们的学习环境,现在的桌椅都是上好的,还有明亮的窗户,而农村的呢?桌椅都是那么破烂,在这样的环境里,小花学习又是那么好,每次都考第一。小花为了以后的生活,和她亲口对爷爷和婶娘叔叔说的一定要带着他们坐飞机的诺言发奋学习,最后小花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农村的教师。一般有的小孩考上大学,就不管长辈的事了,直接自己上城里去教学。而小花呢?还在农村,因为小花想的是:现在长大了,要报答爷爷对她的恩情。她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因为是它们从小陪着小花长大的。

另外,我们要学习小花是如何尽孝道的:给父母捶几次背,洗几次脚,端上一杯香喷喷的热茶……做点家务,向小花学习!把我们的爱传递给他人。

教育片暖春观后心得4

那天晚上,闷热难耐。素日里冥顽淘气的科科也恹恹的,8点不到就睡着了。偶然调到央视的电影频道,正在播放人情伦理片《暖春》。它是政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优秀影片而展播的。

《暖春》,谈不上是一场视觉盛宴,它没有国内某些大片的唯美精雅、气势恢弘;更没有好莱坞大片的悬念迭起、扣人心弦。但它直射人性的心理冲击却令人惊撼。它带着淡淡的、暖暖的忧伤,晕染出一种至善至美至纯的人间真爱。这是人与人之间最澄明、最温厚、最慈和纯澈的爱。可能我动用所有的辞藻都是对这份真情的亵渎。几次被感动得泪眼婆娑,为那年逾花甲的爷爷,为那乖巧懂事的花儿。

花儿是爷爷从山野捡回的孤儿。爷爷家境贫寒,以砍柳条供奉家用。花白稀疏的头发、酱红色爬满皱纹的脸庞、骨瘦微驮的身材,是一位多么淳厚、慈祥的老汉。他那亲切蔼和的微笑是花儿幸福的全部。他们相濡以沫,一起上山砍柴、骑驴赶集。虽然没有亲情(因为亲情需要血缘的维系),但却胜似亲情,甚至超越了亲情。

请你看几个情意融融、充满人文情怀的镜头:

镜头1:

小花考试得了第一名,兴高采烈回家来。村口遇见了胖婶,胖婶问:“小花,跑得这么快回家去,什么事这么开心啊?”

花儿:“我考试得了第一名,爷爷一定会很高兴的,我最喜欢看爷爷笑了。”

镜头2:

风雨交加的傍晚,小花放学回家发现爷爷不在家,知道他还在山上砍柳条,就拿起雨衣疯奔而去。凄风苦雨中爷爷背着沉重的柳条踉踉跄跄倒在泥泊中,小花那流泪的双眼,那撕心裂肺凄厉的哭喊,又一次让我潸然泪下。

镜头3:

空旷黝黑的山野,天空中的星星是那样鬼魅。花儿怕婶娘把自己又送给人家而躲起来了。爷爷提着手电筒,“花儿,花儿——”,那悲凄嘶哑的呼喊声在田间地头回荡。

比起爷爷和小花的温厚善良,儿子宝柱和儿媳则显得多么自私冷漠。出于嫌弃让他俩蜗居边屋,年老体弱的人还必须自食其力,并多次虐待小花。小花却不计前嫌,为了治好宝柱媳妇的不孕不育病,漫山遍野找蚂蚱。当宝柱知道自己也是老人捡回的孤儿时,蒙垢尘埃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失落的人性得到了回归。是爷爷和小花的大爱照亮了他们心中阴暗的角落,留给他们的是彻悟,留给我的是绵延的思考。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是否也需要用暖春般的情怀带给我们几丝柔柔的微风,吹淡人们心头仅剩的功利与欲念?是否也需要用暖春般的情怀带给我们几阵酣畅的甘霖,来滋润人们已经变得贫瘠和荒芜的精神心田?是否也需要用暖春般的情怀带给我们几缕温煦的阳光,来烘干我们潮湿又阴冷的内心世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性的失落,社风的日下,那温暖朴实的人间真情,似乎已行走在消逝中。当追名逐利逐渐成为我们的行为方式;当市侩媚俗逐渐定格为我们的思维方法;当趋炎附势逐渐热捧为人际交往的“金卡”,再回头想想爷爷那张和蔼、慈祥、紫膛色的脸庞;小花那双清亮如水的大眼睛,这可能就是一次又一次让我感动得落泪的原因吧!

纯粹朴实的真情,应该存在在每一个热爱自我、热爱生命人的心灵深处。一个人只要坚持美好的操守,哪怕他最平凡、最普通,也可以成为我们心中的丰碑!

教育片暖春观后心得5

《暖春》是一部很感人的故事片,讲述的是:在一个偏僻的穷山村,一位失去双亲的小女孩小花,由于饥饿晕倒在荒凉的草地上,村里一位老爷爷把她救回了家,可是老爷爷家境也不好,爷爷的儿媳妇——小花的“婶娘”把小花的送走多次,又被心地善良的爷爷多次找到。于是爷爷含辛茹苦地坚持把小花培养成人,小花也没有辜负爷爷的苦心,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

《暖春》这部电影的画面并不算美,但是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心灵美。影片里有几处感人之处让我记忆犹新,比如:婶娘使劲踩踏小花的风车,这风车是妈妈给小花留下的,小花求婶娘不要再踩了,可是婶娘不听,等风车坏了才罢休。我看了这里十分生气,真想过去狠狠打婶娘一顿。还有一个片段:小花夹一快鸡肉给爷爷吃,爷爷不吃,又推给小花,小花又推回去,就这样来回的几次,突然鸡肉从筷子中滑出掉到桌子上,爷爷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我说不吃就不吃,你非给我吃”说完把鸡肉放到小花碗里了。看完这一段,我眼里的泪花在眼眶里打转,禁不住泪流满面,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不禁的想起我天天有鱼、鸡、肉吃,如果不好好学习太对不起父母和老师了。

篇6:家庭教育心得故事

在他没有出生之前,一家人坐一起闲聊,说起乐乐姑姑家的小姐姐叫可可,所以不管男孩女孩,都叫做乐乐,这样家里就有了“可乐组合”,乐爸和我也都希望他永远快快乐乐,因而小家伙生下来后,我们就叫他“乐乐”。

记得出产房后,第一次看到他皱巴巴且通红的小脸,从来不觉得这样的他会丑,只顾去感叹小生命的神奇,兴奋的和乐爸讨论眼睛像谁,鼻子像谁,嘴巴像谁,哪怕那个时候他还紧闭着眼睛只管自己呼呼大睡,偶尔啼哭两声表示他的降临。

到了现在,乐乐已经五岁半了,我仍然能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本能的吮吸母乳、第一次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起来、第一次开始爬动,以及第一次战战兢兢地举起两只小手努力寻找平衡走路的样子,每一个第一次都让我们惊喜连连且感动得热泪盈眶。现在再回想,似乎一切都在眼前。

转眼间,五年过去了,乐乐已经从一个襁褓中的小婴儿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园大班的哥哥了。幼儿园老师给了乐乐非常高的评价:懂事积极又乖巧,老师找不到他有什么缺点。

但是作为乐乐的爸爸妈妈,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生怕赶不上宝贝成长的步伐。乐乐有这个年龄该有的聪明、调皮、好学,偶尔也会耍点小赖皮,一切都刚刚好!

在乐乐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有趣或是温暖的场景。

记得在乐乐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带着他和朋友们聚会,聊天过程中,大家说到还是怀着宝贝的时候轻松一些。在一旁玩玩具的乐乐听到后,连忙问道:“妈妈,我小时候是在你肚子里面的吗?”我回答道“是呀,宝贝!”他很平静的说:“妈妈,你把嘴巴张开吧!”我和朋友们都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要回到妈妈肚子里。”

听完之后我心里非常感动,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可儿子也是妈妈温暖的小情人。不由得给乐乐一个大大的拥抱。

乐乐四岁那年,家里的小侄子涵涵在我们家上幼儿园,乐乐上中班,涵涵上小班。

有了涵涵的陪伴,乐乐更懂得怎么当哥哥了。

涵涵吃饭非常慢,而且饭粒会撒落一地,乐乐很耐心地做示范,有时会主动请缨喂弟弟。涵涵玩耍时老是会忘记上厕所,尿到裤子上,我们轮着责备涵涵时,乐乐会保护弟弟:“你们不要说涵涵了,他都已经很难过了,他知道会改了。”

这时,我会想起看过很多育儿方面的文字,批评、指责和埋怨只是大人们的发泄,不要用吼骂的语言伤害幼小的心灵,我们没有做好,但是乐乐做到了。

有时乐乐和涵涵也玩点套路。一天晚上洗漱时间,为了让两孩子不磨蹭,我们约定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谁赢了就先洗脚。乐乐灵机一动,眯着小眼对涵涵说:“小涵涵,你出‘剪刀’,我出‘布’啊!”涵涵似乎听话地点点头,两人一起喊:“剪刀石头布!”结果,乐乐出的是“石头”,涵涵出的却是“布”。

这到底是谁在套路谁呀!孩子们的世界是总是欢乐而又古灵精怪的。

乐乐五岁了,一直在学习跆拳道。今年8月,教练通知他可以参加跆拳道晋级考试,第一次接触到“考试”这一词,乐乐问我是什么意思。正在想怎样详细清楚地回答他时,他说:“妈妈,你百度吧,准确点。”一句话说得我哭笑不得。

这些暖心的经历,还有很多很多……

对于乐乐的成长,乐爸和我虽然没有细致地记录他每一次的变化和进步,但是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不仅是陪伴着孩子进步,作为父母也受益匪浅。

篇7:家庭教育心得故事

--------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假期中,我认真地阅读了《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这本书不是什么大师级别的高谈阔论,也不是什么教育家的有感而发,而是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的教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闪耀着教师高超的育人艺术。一百多个教育故事不仅是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且是上百次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感动,为那一位位教师的教育事迹所折服,我深切地感受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结合我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我读书后的感受。

“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要求自己以一颗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爱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小事反映出来。例如每天早晨走进教室,我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早上是否都吃过了早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提醒同学们增减衣服;有学生衣服不够整齐,教师轻轻地帮他拉一拉;流感季节,在班里喷洒一些消毒水······这些点滴小事,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很在意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有一个好心情投入到一天的学习中去。在一次与家长的交谈中,他说孩子回家就对他说:“我们老师因为现在是流感季节,亲自在班上洒消毒液;还让我们注意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孩子说起这些就滔滔不绝,他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并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作为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身心的健康和思想状况,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那些学习退步的,考试发挥不好的;有困难的;缺少母爱父爱的等等。教师可以用语言开导、鼓励、教育他们,不断与他们谈心,告诉他们: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要勇于面对,奋力拼搏。这样的谈话既能掌握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又能消除了他们的精神压力,还可以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在学习上不偏袒、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要求自己做到不以家庭出身高低、智力好坏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这些事看起来很平常,但却正是一个教师爱心的具体体现,只有用真心去爱学生才能真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取得学生的信任,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篇8:教育故事案例

由于遗传、性格、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在学生身上存在很多差异。有的听话懂事, 有的倔强顽皮; 有的聪明伶俐, 有的迟钝呆板。教师应该承认差异, 尊重学生差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 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 要因材施教, 下面是吴老师的教学生涯中的真实事例和她的心得, 她是来自临川中学高二 ( 18) 班的班主任。

我常常以成绩好来评价学生, 把学生的成绩看很重, 学不会就会严厉的批评, 最终也没见学生考得多好。现在试着从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 我竟然有了意外的收获。记得上次学校要对学生体检, 轮到小红的时候, 她哭着不让医生看她眼, 医生一直劝她一直哭, 最后只有叫老师了, 她本身是我们班的一个学习好很听话的好女孩, 看到此情景, 我就想她当时一定很伤心, 为什么不想让医生看? 她哭着说我原来有沙眼, 上次体检的时候那个医生给我的眼弄得可疼, 我妈领着我去医院看了, 我不想让他们检查。我说那你让再检查一下看看沙眼好了没有? 说着医生就准备去掰她的眼, 她还是哭, 不让医生弄。我说好我们不检查了, 尊重学生的意愿。一会儿等她的心情好了, 我把她叫到一边给他讲了其中的利弊, 她就自觉的去让医生检查了。

孩子是有思想的,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 他需要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别人的关心、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呵护, 他们不会把你的好心当作驴肝肺的。保护我们的孩子吧! 给孩子一些自尊吧! 这样孩子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人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要。过去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 有些老师总喜欢以体罚的方式以示惩戒, 以威严换取尊严。但事实证明, 这种所谓 “尊严”, 不过虚有其表。只有当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并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真诚的情感付诸教育, 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二、关注的魅力

任何人都需要他人的关注哪怕是只有四岁的儿童, 他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 必须意识到他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甚至更应该付出更多的心血去关注儿童。我是江西师大的一名教育经济管理的研究生, 下面是我的所见所闻。

我有一个可爱的小侄子, 今年4 岁, 每年只要放五一或国庆长假我都会回家看他。

2013 年的五一假我早早地回到家, 可能是许久没有看到我的妈妈的缘故, 或是刚考上研究生的欣喜, 我一回到家便讲个没完没了。妈妈也听得不亦乐乎。

这样虚寒温暖大概半个小时后, 我妈妈记起了我的小侄子, 便大叫起来, 但没有听到那个小家伙的应答。妈妈大叫了大概10 多次之后仍无应答, 于是便担心起来。我和妈妈急着到处寻找, 把整个家都找了一遍, 随后便跑到外面继续寻找。

最后, 我们急匆匆的再次跑回家, 就看到我的小侄子跑到外面冲我们傻笑, 当我们问到 ‘为什么躲起来, 还不吱声时?’他回答道, ‘我是故意躲起来, 你们一直讲话, 都不理我, 你们下次还这样, 我要躲得更久……’這番話让我寻思良久, 哪怕只是個只有4岁还在上小班的儿童, 他也是这么地需要他人的关注、关怀、关爱! 后来, 我每次都会警醒我自己, 让我自己牢牢记住: 不管在任何时候, 一定要关注每一个人, 要尽量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 不要随意地忽视某个人。

以后不管在哪个场合, 我都会注意到我的小侄子, 让我的小侄子自己做决定, 如果他的决定是错误的话, 再和他讲道理。事实上, 他总是能或多或少地接受我的观点, 这让我很惊讶!

我深深地明白, 连公园的每一朵花甚至是一棵草都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 更何况是一个人, 何况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让我们关注在场的每一个人, 让我们的爱洒落在每一个角落。

三、让孩子漂亮起来

自从我的侄子出生第一天起, 他总能给我们家带来快乐。今年夏天, 我在家呆了一个星期, 一天早上我看到我小侄子在穿衣服, 他先脱掉睡衣, 我不禁笑起来, 这小家伙小小年纪就一定要穿睡衣, 否则都不睡觉的。接着他从床上下来, 仔细地穿好我妈妈给他拿好的衣服, 穿好上衣之后, 他拒绝穿那条裤子, 这让我很好奇, 只见他走到衣柜前, 不停地找衣服, 过了一会儿他拿出一条与衣服相同颜色的裤子。我终于明白了, 原来他是想穿一整套衣服。

后来, 妈妈和我说起, 他就每天都记得穿这套衣服, 就算洗掉了, 也要等这套衣服干了, 换上这套漂亮衣服。妈妈还补充到, 当他穿这套衣服的时候可听话了: 再也不坐地上以免弄脏; 吃东西的时候也格外小心, 绝不滴在身上等。这时, 我也在一旁偷偷观察, 和昨天比还真不一样。他很高兴、很小心翼翼、时不时地看看自己的衣服, 偶尔还要拍一两下。当他的小伙伴们来找他玩时, 他还要特地介绍一下他的衣服。他显得特别的自豪和骄傲。

在我看来, 他现在就是一个特别听话, 特别爱干净的好孩子。更让我不可思议的是, 一整天他都十分爱惜他的新衣服。他那副小心翼翼、自豪的表情就像一个小大人。其实每个小孩都是爱干净、爱整洁的, 他们都是乖孩子。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 我们不需要打骂, 不需要天天唠叨, 仅仅一件漂亮干净的衣服就能让他们收敛, 变得干净起来。因为每个小孩都是一个干净漂亮的小天使。

参考文献

[1]凯歌.小故事里的大道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4:163.

[2]陈方南, 宣小贵.几则故事的教育启示[J].教育文汇, 2005 (12) .

上一篇:泥塘镇中心小学六月份德育活动总结下一篇:图书馆信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