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庭教育读书心得

2024-04-15

读家庭教育读书心得(共14篇)

篇1:读家庭教育读书心得

读 《教育有道,耕心为上有感》

杨瑞兰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尔尼.古尔曼曾说过: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自信心,意志力,乐观等心理品质比其智力因素更为重要,所以,我们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作为教育者,教育只有从心开始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开启学生的心,让这颗心永远健康,有活力,有能力,才能成为学生幸福的创造者,成为学生心灵的医治者和治愈者。而《教育有道,耕心为上》给了我一个很好地学习机会,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本书从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实际问题出发,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关知识和经验,案例真实,典型,由案例引发的问题发人深省,尤其是观点“碰撞部分”,让不同身份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具有兼收并蓄的多元性特点。在编排形式上,以案例为载体,引出焦点问题,然后多方观点相互碰撞,最后通过专家支招,总结升华。大量调查研究与媒体报道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孩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说谎,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焦虑,抑郁等。本书从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的观点以及专家的从心理学角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是我针对这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平时在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学生的早恋问题、怪异发型、奇装异服、网络成瘾,一切都能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一些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更多的是成人教育导致的结果。

如李星,一个本是聪明,听话,身体强壮的孩子,因网络成瘾,变得沉默寡言,欺骗同学和父母,身体素质下降。我觉得出现这种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身人格特质的关系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很可能在现实环境中不能满足他们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批评或惩罚,还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还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和生活习惯差而受到其他同学的孤立和排斥,得不到学业的成就感和人际关系的满足感,于是在网络中寻求安慰。

单亲家庭的女孩容易出现早恋,究其原因平时家长给孩子的关注太少,这样说可能家长也感觉到委屈,我没少给他花钱,并且每月给他的钱要比其他的孩子多,实际上孩子缺少的不是钱,而是更多的关爱,一旦在家里享受不到这种爱,一旦遇到一个能听他倾诉、给予他关心的人,就感到遇到了知己。昨天的因导致了今天的果。教育孩子时要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孩子三岁之前,需要的是一种安全感,作为成人要多亲近孩子,以亲情为主;在孩提时,便会训导德行;再往后,便会教以法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制性。也就是说,作为学生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不管他们是否喜欢,能否融洽相处,这种交往在一定时间内都将持续下去。而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尽可能地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在教学活动、生活中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高压政策的方法来对付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正确意见和要求,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疏导,及时化解内心的矛盾冲突,使学生生活在友爱、互助的良好环境中,把老师作为“知己”,不断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健康成长。小周和班上一个同学打架,把那个学生的鼻子打的出血,刘老师和班主任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刘老师的循循善诱终于迎来了学生的歉意。因此。老师处理学生问题时,千万不要盛气凌人,责骂训斥,而要善于和学生沟通,用真诚的态度询问分析,要对学生显示出最大的尊重和耐心。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心灵的力量,师生真心交流是化解矛盾的灵丹妙药。

三、合理渗透,润物细无声。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及家庭每个成员的言传身教中,才能从中感染孩子。

充分利用多种实践活动教育形式,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通过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将生活中富于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比如,利用妇女节,母亲节,父情节,感恩节等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了解当爸爸妈妈的不易,从而学会关心父母。作为家长,父母首先要清楚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树立的重要性,孩子对待父母,他人的态度,多数时下意识的直接模仿父母对待他人的态度。其次,在给予孩子形式的帮助上要注意,不能一味的付出,贬低自己的教育地位。父母及药理接孩子的心理需求,也要当孩子的朋友,长辈。

四、教学中注意教育艺术

小周和班上一个同学打架,首先,小孩对班主任的教育不服气,而后来刘老师的循循善诱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说明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育的艺术性。该如何批评学生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而且不会逆反、对立起来呢?批评教育必须掌握好两个前提。一是心怀善意。教师必须本着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不是厌恶学生,甚至希望他从你的班级里消失。所以,教师批评学生时要有尊重学生的意识,本着一个“善”字来批评教育。从善开始,以善为本,批评的利剑才会真正扶正辟邪,批评才不会变“质”变“味”。二是明白学生犯错的性质,弄清事件的真相。学生犯错的性质可分二种,一种是幼稚行为,一种是违抗行为。幼稚的错误指天真,它包括那些没有恶意的、不成熟的错误,并非蓄意的偶然错误。学生如果知道这是错误的,或者有能力阻止它,他就不会犯。相反,违抗的错误则包含恶意的动机,他明知这是错误的,但还是坚持那么做。比如,学生之间因一点小矛盾而动手打架,看到别人的好东西据为己有。由此可知,幼稚是头脑问题——缺乏知识,而违抗则是心灵问题——不愿遵规守纪。

世界很小,心灵的空间却很大,每一颗心灵都渴望博大深沉的爱,心灵的空隙只能用爱去填满,教师行走在学生心灵的空间,注定要认真研读,品味。

篇2:读家庭教育读书心得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动于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也让我悟到教育的真谛。它让我知道“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的最优秀,做的最卓越。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书中例举了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的经历,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达尔文读中学时,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老师视为“智力低下”;爱迪生小时候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被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丘吉尔小时候不但口吃,而且异常好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巴顿将军小时候曾经患阅读失常症,只要他一开口,大家就嘲笑他;数学家希尔伯特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迟钝”的人,甚至在长大当老师后,每当讨论一个问题时,他总是无法理解学生的发言,而需要已经理解的学生一起向他解释他才弄懂;在学生时候苏步青曾经连续几次是排名最后的“背榜生”,让父母伤透了心;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成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但他们都成为了伟大的人物。

篇3:读家庭教育读书心得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幸福,信服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 似乎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 有多少时间捧着教育书籍报刊阅读呢?直到我的桌上放了这本《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每每翻开阅读, 浮躁的心灵仿佛平静了许多, 掩卷沉思, 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书中文字含蓄丰厚耐人寻味。如何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上、从学习中真正感受到成长的幸福?这是我读完此书后的理想与追求, 但这个题目好大, 所以犹豫再三还是决定静下心来将一个时期以来自己的迷茫与思索进行必要的梳理, 渴望能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一点助益。

幸福是什么?它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 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 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和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 是一种生活的更好的追求。课堂中的幸福是师生之间完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因此其本身应该是师生双方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于是我就在思索:我的课堂幸福吗?怎样的课堂算是幸福呢?幸福的课堂应该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义, 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彼此对话、彼此分享。我找到的答案是“幸福”首先要让学生“信服”。

一、教师的品德是让学生信服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影响是永久的, 教师在读学生时, 学生也在读教师, 学生会时时注意教师的言谈举止, 一个能让学生信服的教师在他们心中更是高尚人格的化身。书中《身正为范——重视榜样的力量》等文章发人深省、令人受益。我们要求学生带好学习用品, 自己的教具准备全了吗?我们要求学生涂画细致时, 自己的板书清楚吗?当我们要求学生离开座位前整理干净时, 自己的讲台是否做到了干净整洁呢?虽然这些是细微小事, 举手之劳, 但有时学生也能从这些小节中学到许多东西, 感受到教师那可贵的人格。尤其是小学教师, 要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为工作的重点, 知识欠缺可以弥补, 道德人格的缺失和偏离却很难修正。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要想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 教师必须自身具备较高的精神境界。

二、教师的知识是让学生信服的根本保障

自己学识干枯, 就不可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只有自己有源头活水, 才能以丰富的新鲜知识滋润学生成长,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学生之所以崇拜教师, 除去尊敬教师的高尚人格外, 还在于他们能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得到指点、受到启迪, 一个没有丰厚而广博的学识的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 更不可能有魅力。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 意味着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决心, 博览群书, 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 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 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教师的情感是让学生信服的催化剂

我们教师都知道用“情”去打动学生, 感化学生, 但有时我们也会感到困惑, 我们被自己讲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而我们的学生却稳坐泰山, 面带微笑, 这并不是学生的智商有问题, 而是学生的情商太低。读着《精心呵护, 避免心理伤害———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等文章, 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是情感唤起情感的事业, 需要教师付出无私的爱,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关爱, 必须是从心底里流出的真情;关爱, 必须走进学生心灵,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关爱, 必须学会挖掘, 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爱, 必须满怀宽容和期待, 学会赏识和赞美。教师的胸怀越宽广, 就越有人格魅力, 就越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四、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管理学生是让学生信服的有效途径

小学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简单中有点小复杂, 稚气中透出点叛逆, 希望老师重视他, 可是又敏感地觉得老师要改造他。我们做教师的千万别想着轻而易举转变一个学生, 而是应该因势利导, 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唤起他们自我改变的意识。不能仅仅把学生单纯地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 而是把他们当做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与教师平等的人。虽然他们还未成年, 思想还不成熟, 感情还很稚嫩, 性格还不稳定, 欲望还很虚幻, 恰恰因为这样才需要老师走进孩子的内心, 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篇4:教育需要“读书读傻了”的人

说实话,按我们日常的处世观来看,这孩子确实有点“傻”。在俗世里,我们听到的多是精明人的乖巧、沉默和冷漠,是听命于家长的“别在外面惹事”“不要多管闲事”……有时候,坏的教育不一定以暴力、强制的方式产生作用,而是以温情的、充满“爱”的方式让人迷醉其中。之后,孩子得到了“爱”,而这个世界却少了一些温馨,多了一些心灵的雾霾或雨雪。

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利·维塞尔曾感慨说:“冷漠是潜藏在人们心中的最大威胁。”马丁·路德金也曾经大有深意地说:“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可见,面对不文明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遇事习惯绕道走,不愿多管闲事,这是对公共秩序和规则的违逆,是看得见的冷漠。而对真理的冷漠,对文明的冷漠乃至横加指责,自以为“精明”,却把正义者看作“呆子”“傻子”,是更为可怕的冷漠。

正如车上那几个成人,嘲笑恪守规则的人,崇尚不文明行为,其行为令人不齿。能说出“读书读傻了”这种言论,是因为他们心中“站着”这样的思想:管理车辆占用自行车道是交警的事,他人何必“狗拿耗子”?文不文明成人尚且熟视无睹,一个学生又何必较真?书本理论和“书中道德”怎能随意运用于现实?书中的大道理怎能和现实的“实惠”相提并论?

如此,当孩子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短视的、安全的、暂时的利益”,孩子们通向世界、通向文明的精神管道就被堵塞了。在这种自以为保护孩子的“成人视角”下,会有更多的孩子对公共事务变得冷漠和小心翼翼。这种冷漠一旦充斥人的内心,他的精神原野就会变得荒芜,他的内心世界就会荆棘密布。当更多的孩子被流俗所裹挟,被所谓的“成功论”所绑架,这个世界的“童话”就会衰落,就像一位作家所说:“童话衰落,一个国家的黄昏即早早来临。”

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教育应该让“童话”得以流传,让生命保持单纯,让精神走向优秀。引导孩子们不沉默,不为社会的各种流俗所设定、所规约,然后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是“童话”产生的更重要的源泉,也是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养料。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孕育这样的源泉和养料。这样的人愈多,社会上保护公共利益的防线就愈坚固;这样的人愈多,我们头顶的星辰就愈明亮。正如康德所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反复地品位、思索它,它们就日日增新,有增无减地让我产生敬畏和赞叹。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相应地,校园应该多一些认同和欣赏“读书读傻了”的人或群体。如此,校园风气和课堂气氛就会时时充盈着正能量,时时溢出孩子们的审美,对孩子们“自以为是”的经验构成冲击,并且在认同和欣赏之后,成为孩子们审美规则中崭新的一部分,去拓宽孩子们的心境,让孩子们拥有更大的吸纳力。

与此同时,家庭和社会应该多一些认同“读书读傻了”的人。如此,一种好的传承就会实现,进而滋养孩子们的身心。所谓的“薪(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火相传”,所谓的“人人都在公共规则中生活”,就会通过言传身教,抵达孩子们的内心,变成孩子们的精神钙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能够把生命中应有的风景和姿态,从童年带到青年乃至更远的未来,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情,也是值得一辈子去做的一件事情。

曾经,我留意到“读书读傻了”的一些痕迹:

火车站,一个面容凶悍的中年男人在候车室吸烟,乘客侧目而视,管理者熟视无睹。这时,一个女孩拿着一根棒棒糖走近男人,说:“叔叔,你吃糖吗?比吸烟好。”男人露出了尴尬的微笑,随即掐灭了香烟。

在美国,作家梁晓声有一次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老太太:“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呼唤“读书读傻了”的人,其实就是呼唤更多文明的天使。尽管他们的四周可能还有大片文明的荒原,但这样的人能够帮助我们抵抗脆弱的规则、不完美的公共道德,抵抗由破坏规则而引发的一切打击,让我们能更轻盈更辽阔地生活。我们呼唤这样的人,并身体力行做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多了,会从另外一个视角证实这样一句话:“儿童让我们感觉年轻。”

而年轻、热血、正义和勇敢,是这个世界所不可或缺的养料。

(作者单位:永昌县第一小学甘肃金昌 737200)

篇5:读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这本书以一个意大利小学生安利柯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发生在他小学四年级期间所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故事里,有善良高尚的卡隆,他总是挺身而出帮助弱小者;有聪明懂事的德罗西,他学习优秀,却从不骄傲;有勤奋好学的斯代地,他不善言辞,却毅力非凡;更有可爱可亲、慈爱温和的新老师,以及热切爱着小主人公并给他指引的爸爸妈妈……这里洋溢着浓郁的亲子之情、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还有小小少年的爱国之心,小主人公在“爱”的氛围中渐渐成长起来。

书中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少年爱国者》。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贫穷的意大利少年,乘坐轮船去热那亚,船上的几名乘客看他可怜,就掏出了一些钱给他。虽然少年很需要这些钱,可是当他听到这几名乘客对自己的祖国指指点点的时候,他忍无可忍了。他抓起铜币,劈头盖脸地向他们砸了过去,愤怒地说道:“你们这些可恶的家伙,居然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读到这里,我的心沸腾了,我深深地被少年强力的爱国之情打动了。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空洞,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

篇6:教师读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

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

篇7:读家庭教育读书心得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其实很久之前就听过这本书了,可惜一直没机会看。在党课培训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于是就决心买来看。这本书涵盖了大学的许多方面,有学业、爱情和思维等等,富有启发意义的同时具备趣味性。在大学之前,我一直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觉得到了大学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可是到了大学之后,我发现大学生活跟想象中是很大区别的。大学里,有时候会感觉到一些迷惘,就像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没什么动力和激情,感觉像是在行尸走肉。

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里面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些问题----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一本小小的学生证或毕业证?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难道是读大学校园里的那些建筑、草木和池塘?

读大学,应该读一些自己的东西。不只会重复老师讲过的那几句话,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变为自己的东西。大学跟高中初中一个不同之处就是要学会独立。没有了父母的管教,老师时刻的叮嘱,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也可以约束自己,重要的是你怎么做这个选择。学会自己思考学习以外的事情,自己打理生活起居,自己面对以前你不曾面对的许多情况,哪怕是负面的,我们也要勇敢的跨过去。读大学,读的是自己能力的提高,大学之中,种种的诱惑很多,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可以让我们自己参加,很多是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包括交际,沟通,为人处事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什么都去参加,那样时间是不允许的,而且,作为学生,我们有很多的科目要学习。大学之中,不少人视为享受的时候,整天呆在宿舍里面,尽情享受在游戏的世界里面,外界的条件似乎好像就与他无关,我不知道,他这样的大学到底还有什么意思?来的目的又是什么?到时候真的连一张证书都没得拿,更何况自己各方面的提高呢?

读大学,读的是为人处事,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就是选择一种怎么样的生活方式,也许志同道合,所以彼此交流,惺惺相惜。也许各有其嗜好,也能彼此鼓励,共同进步。各自的思想,处事方式都会各每个人留下不同的映像,在我们即将面临工作的时候,那一种方式或许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读大学,更是读时光,感慨光阴如梭,感慨人生短暂。那么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值得了什么。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是还是停留在过去书本上的专用名词,还是将它剖析,提取属于自己的精华。

篇8:教师读书怎么读

首先, 你要读出一根桩

教师读书并不是为了消遣, 而是一种专业阅读。专业阅读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但是, 现在很多教师的阅读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选择, 往往是摸着什么读什么, 碰到什么看什么。文学、哲学、古典历史, 只要是文字不加辨别, 不加分析, 一股脑地揽在怀里“孜孜不倦”, 看起来读得很热闹, 实则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这种散养式的读书, 只是在读而已, 算不上是专业阅读。

真正的专业阅读必须要有一根支撑阅读的“桩”, 这根“阅读桩”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阅读历程。对于教师来讲, 首先要阅读的自然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比如, 你是学科教师, 那你就要熟读本学科的专业书籍;你若是班主任, 自然就要读些管理方面的著作;你若是学校管理者, 自然就要阅读与学校管理有关的文字。当然, 这样的阅读是一个窄阅读, 目的是通过这种专一的阅读, 为教师的职业发展积淀出必需的专业素养。当专业书籍读到一定的程度, 就要开始阅读普适的教育经典和教育理论书籍, 目的就是把“阅读桩”的根基做大做强, 以丰厚的教育基本理论稳固专业阅读之桩。

其次, 你要读出一个圈

一旦你的阅读桩牢固地树立了起来, 你的阅读就有了稳定的主题, 就有了灵气和灵魂。在你的内心里, 已经形成了一个阅读的支柱, 所有的意识和精神就会被这根桩所牢牢吸引, 你所有的阅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聚在了桩的周围。换句话说, 你就有了阅读的自我立场。这个时候, 你就可以抛开“为教育而读教育”的局促, 开始随心所欲的“乱”读了。文学、哲学、武侠、悬疑等, 只要你喜欢的, 都可以成为你阅读的对象。因为你阅读的根基已经稳定下来, 这些看似杂乱的阅读就不再“杂”, 更不会显得“乱”, 而是都有了一个朝向, 朝向你立下的那根阅读之桩:哲学也许不再是哲学而是教育的意义, 音乐也许不再是音乐而是教育的情怀, 卡耐基不再是经济大鳄而是教育导师, 老子不再是老子而是班级管理之道, 《论语》不再是《论语》而是为师的一种境界……

跳出教育看教育, 丰富的不仅是你的阅读视野, 更重要的是你正在一点点聚拢一个阅读圈。这个圈的核心是你立起的那根阅读桩, 你所有的阅读, 不管是文学的、历史的, 其实都成了教育, 至少是被你读成了教育。

再次, 你要读出一个我

书是别人写的, 但是你必须读出自己来。一个优秀的读书人不是为了顺从别人的思维, 不是为了嫁接别人的智慧, 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储蓄罐, 不是为了做别人的传话筒。那些动辄全篇引用别人的语言, 动辄整篇堆砌专家论点的人, 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因为他们失去了自我。

阅读的真正意义, 是把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 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 就是用别人的智慧帮助自己构建自我。一种失去了自我的阅读, 其实只是在观看他人的热闹, 热闹过后仍然是无限的冷清。这也许就是读了很多书, 却没有提高、没有收获的原因吧。

篇9:读书读人读社会

“作家访谈录”往往能迫使被访者说出平日没说的话,或对自己的作品和见解作解释。而梁文道的《访问》,则如幅标题《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所示,让这些浸淫在书海多年,对社会及创作有一定看法的“书人”,说出读书的心得。梁文道明言道:这些访问绝非“饭局式分享”,亦非成功人物秘诀,因为这些受访者,都是作家。

关于读书心得,梁文道甚至有一个非份之想,就是让这些作家向读者公开自己的书库,这是作家最不想做的事,董桥一听到这建议便拒绝了。其实作家消化书本后的看法,往往比书本本身来得更为珍贵。在《访问》里,读者会不时收获有启发性的意见,往往能打破一般读者的习惯思维。例如詹宏志认为,内容不同的书对不同的读者都重要,文化人不应以人文价值为好书标准,而轻视生活类书籍。世故的董桥说,不要把书看得太重,如果下一代爱玩,就由他去。而黎智英的阅读体验,则是选择适合自己、有实用价值的书来读,别在书本上浪费太多时间。

由于受访者和访问内容由梁文道一手安排,加上对知识的热忱,所以在访问中,他亦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令访问更像文化人之间的对谈,同时也会加入自己对某一些问题的关注,比如梁文道希望藉此打破香港主流价值的樊篱,这解释了为何他要访问在Lonely Planet为香港、澳门撰写旅游指南的邹颂华,原因是Lonely Planet对人文景观和民主价值的关怀,超越一般商业化的旅游指南。而邹颂华又是个曾在NGO工作的年轻女孩。邹颂华毕业于法律系却在NGO工作寻找意义,且能依着自己信念去做事,对社会主流价值说“不”,确实不是一般人的做法。

对社会主流价值说“不”,这也是副题中“有想法”一词的意义吧!这种主流价值与文化思维之间的冲突,大概以香港最为激烈。在作者访问的香港“书人”中,董桥慨叹香港的语文根底与香港人的阅读文化水平的反差很大;少年作家王贻兴不忿为何像董启章这样的纯文学作家难以生存;而诗人陈智德虽然消沉地接受社会的残酷,却也不失批判,例如对香港人对二手书店的态度。梁文道作为访问者,虽尽量客观详尽地笔录,倒也认同他们的不满。

这种反对主流的态度,在世故的荣念曾身上更强。这位漫画家成长于十里洋场,在美国念建筑时倡导了全美国第一次有关亚洲人的口述研究,回港后还率领艺术剧团“进念,十二面体”,他的思想方式还被标签出来。但荣念曾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定位为浪漫主义者,并声明不同于徐志摩、邵洵美等人,以及台湾媒体的“sentimental(感伤)的浪漫”。思想独立的荣念曾,小时候已不喜欢六十年代标的香港漫画刊物“新儿童”,原因是那套“玩弄情绪的技俩”。荣念曾是全书最符合“有想法”标准的人物之一,他对主流文化有意见,恰好他所反对的sentimental,正是流行文化赖以麻醉大众的糟粕元素。

说起流行文化,梁文道也访问了研究流行文化的吴俊雄。吴俊雄在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流行文化多年,著名乐人黄霑也曾上过他的课,他的答案正好展示了学术界研究流行文化的难处。在人文学科的学院里。熟谙各种文化理论的大有人在,偏偏事实证明单靠理论是不能解释流行文化。吴俊雄的想法是,从唱片公司架构和创作人背景去研究。这大概也是“有想法”的另一种涵义:不为学术理论所宥。在《访问》中,梁文道未曾访问过半个学究,受访者都活在创作、阅读和现实生活之间,就这一点看,也证明知识应该是活的,经得起真实环境的考验。

阅读,不单是坐拥书城,也是阅人、阅世,而且是既有原则,亦能成功处世。媒体大亨黎智英算是成功人物了,可是他的成功并非单凭狠拼赚钱而得来,他在美国的经历、他的阅读和独立思考是成就其成功的一部分。他在美国透过一位犹太裔律师的介绍,得悉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从中得到的启发,被其理念影响一生。有趣的是,自诩为“左派”的梁文道,竟访问这位思想右倾的企业家,由此可见,梁文道确实有一种will to knowledge(求知意志),他曾以此形容嗜书如命的詹宏志,其实套在他身上也非常适合。正是对于各种知识的渴求,令他有兴趣访问各方面有成就的人物,虽然涉及许多非其所长的知识范畴,但亦能引起翻查资料的乐趣。

篇10:读《看见》读书心得

环保发起了一遍又一遍,领导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有用吗?工厂照常悠然地吞云吐雾,你管的了吗?生灵的悲怮在漫山遍野的GDp和金钱的引诱前显得多么藐小。经商的挖十年矿,赚得金玉满钵,凯旋而归。但留下来的人呢?这些祖祖辈辈守着这块地的人呢?他们能怎么办?简直无人不患鼻炎、支气管炎,满耳的咳嗽声:一个个氟中毒的孩子咧着满口的黄牙;肺癌、肝癌、胃癌……你真的狠心吗?

——“你不怕住这儿的结果?”

——“习惯了就行,人的进化才能很强的。”

——“你的孩子将来怎么办?”

——“管不了那么多。”

《庆余年》中写道:不能怪这些大众,他们现已习惯了,习惯了知道自己能知道的,抛弃自己无法知道的,享用自己能享用的,愤恨与被答应愤恨的。村中煤矿的事村长一人做主,村委主任竞选,选票当分红,一户能领两千五百块,大家伙儿都眉飞色舞。维权?环保?吃饱了撑着吧你!只要个白叟,家住煤矿正上方,现已没有水用了。他对着记者哭叫着简直疯癫,村里人看着都笑了。爱看热烈的国人只要在大难临头时才开端不知所措。

损坏垂手可得,而重建需求绵长的尽力却不一定能恢复。这才几年,对,才几年,原先缤纷的大地像得了色盲症,颜色在退去。老头儿看了柴静一眼,摇头道:“你们这代不行了……”再也看不到汾河水了。地下都被挖空了,指不定哪天一脚踩下阴间。

一辆辆运煤车驶过,谁顾得上不远处云冈石窟中大佛浅笑的脸上沾满厚厚的漆黑的煤灰?塑佛的砂岩逐步腐蚀脱落,旧日的蛙声踪影全无,塌落在尘土中的青砖上依稀可见当年繁复美丽的砖雕——“十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生计,汾河两岸是源源不断的山岗”“四千五百年前,晋南鼓起的陶寺文明,是先秦史籍中呈现的最早的‘我国’,是华夏的根基”。当今,高度文明的咱们,却要亲手将她销毁——整片土地都被黑雾笼罩着,寸草不生。黑风在城市上空吼叫着,那是文明宣布的沉重叹气。

篇11:读名著读书心得

比如这次我从这部书里对《呼啸山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我合上书,不禁惊叹,这个久居深山,几乎从不和外界接触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说呢?这个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独凄凉,没有笑声,没有朋友的女子,怎么能写成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呢?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什么这部极其富有内涵的奇书,已经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谛了。

《呼啸山庄》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没有受到城市里大众化的影响和控制,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些长期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的人们看来就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新鲜感。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要我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极丰富想象力;极强烈的激情;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她那把主题升华的才华和能力。我认为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呼啸山庄》能如此畅销的原因了。 当我回味着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时,我发现在《呼啸山庄》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无论我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或是多么残酷的考验,我们都应该向往自由。

篇12:读《100》有感-读书心得

我可能不是一名最聪明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勤奋的教师。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一中王晓波

学校给教师购买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拿到这本沉甸甸的书,初次拜读,感受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书中共有100条建议,每条谈一个主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章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读一本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这句话说到了极点。读着此书,犹如乘坐一条小船,将你载向知识的海洋,又犹如一把万能的钥匙,为你开启未知的门窗。

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告知了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老师们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教师成长中的必读书之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出哪些建议。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

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等。书中讲述了好多与我类似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全面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教学成绩等等。《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在书中谈了一百条对教师的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在如此之多的文篇中,最吸引和影响我的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文中提到,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发挥自得,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摆脱“做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而作为新教师的我,面对教材教法的生疏,我更加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厚积薄发的道理。

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 1

人生格言:我可能不是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努力的教师;

我可能不是一名最聪明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勤奋的教师。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所以,教师和课堂的关键就在于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人,更乐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在《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提到:“这是一个和学校的全部工作

都有联系的问题。除了平常的学校生活,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智力生活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对一个学生智力的评价过于片面的自己学科的学习成绩,而没想到更多的东西,没想到要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要到底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没有思考好要如何使自己的各方面都能的得到很好的发展。

古人云:“开卷有益”。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了读书的重要作用,其实,我们阅读这本

篇13:指导学生读书, 教学生读好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书,指导

小学生学习语文, 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读书。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读书, 教育学生把书读好, 把读书的过程作为一种享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学习任务来硬性完成。 那么, 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教育学生把书读实、多活、读好呢?

一、指导学生把书读实

首先,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注重帮助和引导学生读准字词的音, 避免读错字。 这是指导学生把书读实的前提。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 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然后在上课时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学生含混不清的生字词的读音等给予订正。

其次,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句子读准, 不添字加字, 不丢字落字。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有的学生在读书时有添加“零碎”的毛病, 即随意添加字词;还有的学生有“吃字”的毛病, 即随便丢字落字。 这种现象虽然无伤大雅, 但也不是好的习惯。 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读书态度, 忠实于作者, 忠实于原文, 把句子读准。 这是指导学生把书读实的基本要求。 针对学生读书随意添加“零碎”, 随便“吃字”的现象, 教师要及时指出, 让学生把句子多读几遍, 巩固语感。

再次,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把长句和难句读透。 所谓长句, 是指结构比较复杂, 词语比较多的句子。 相对于短句来说, 长句理解起来更难一些, 是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考验。 所谓难句, 是指比较难理解的句子, 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学生要想读透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充分把握。 对于长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 找出主语、宾语, 定状补语, 根据需要确定如何停顿;也可以引导学生把长句分解成若干短句, 然后加以分析, 使学生理清句子的结构, 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 读起来更加顺畅。对于难句,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读得顺畅, 还应要求学生读懂其内涵。 这要求教师要联系上下文, 对句子做出深入的分析, 指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再读起来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二、引导学生把书读活

(一) 进行拓展读, 培养语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 应该注重读课文, 做到反复地读。然而, 这样反复的读书工作, 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沓感。 在达到一定的度后, 再要求他们读就不会再有什么收获了。 此时, 教师可以适当拓展读书的范围, 给学生读书的新鲜感, 以继续他们的读书活动, 培养他们的语感。例如, 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教师可开展“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读书活动, 给学生提供《丑小鸭》《海的女儿》等读书材料, 引导学生读童话故事,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学习人物善良、纯洁、美好的品格, 受到人生的启迪。

(二) 变换读书形式, 感受读书乐趣

学生独自读书, 容易产生枯燥无味之感, 使学生失去读书的兴趣。 读书的形式有很多种, 教师不应拘泥于领读和让学生自读, 而应活跃读书的形式, 使学生在灵活的读法中, 感受读书的乐趣。例如, 可以采用问答读的形式。教师从课文中提炼问题, 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够回答该问题的原句, 用朗读的形式回答问题。又如, 可以采用对比读的形式。一篇写景的课文, 景色是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变化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景色描写的句段, 进行比较读, 体会事物的变化, 情感的起伏, 等等。 此外, 还可以采用分角色读的形式。 一篇课文里出现多个人物, 且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分角色读可以使学生深刻把握人物的内心, 了解该人物在文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 为很好地把握整篇课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带动学生把书读好

首先, 教师要重视带动学生精读、细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课文, 对这些课文大多要求学生整篇背诵, 也有部分课文要求学生背诵精彩段落。 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和段落, 教师要带领学生精细研读, 使学生在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直至完全背诵下来, 并深深地刻印在脑海中。由于小学生发展特点的局限性, 对某些课文, 尤其是古诗词即使理解了, 也不会像成人理解的那样透彻, 而仅是理解了表面的意识, 不再有疑惑而已。 通过背诵, 深刻记忆在脑海中文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 就会对其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渐渐心领神会。

其次, 教师要重视带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要想学生把书读好, 教师就要带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语文教学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阶段, 认识生字词是最基本的要求; 从字面上理解课文是浅层阶段;理解课文的内容要旨和表达方法, 是深层阶段; 更深层的阶段是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人生道理的“心领神会”。 上面我们提到, 根据现有的知识和人生阅历, 小学生很难完全达到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心领神会”,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要旨和表达方法等。

再次, 教师要重视带动学生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作者写作文章是在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读者阅读文章是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双方通过文章这一载体实现情感交流。 学生读书是为了和作者交流。 因此, 学生必须深入到文章中去读, 才能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引发心灵的碰撞, 从而使交流得以实现。

篇14: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利用2012年暑期在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做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向来书店购书的少年儿童发放问卷82份,对济南少儿阅读类型和原因以及阅读形式、习惯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

济南少儿阅读现状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大部分少儿选择纸质图书阅读,其阅读习惯并没有多大改变,少数家长为孩子购买“点读笔”之类的电子书。济南少儿阅读内容多为文学类(占90%)和科幻类(83%),其原因主要是兴趣爱好。另有6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选择阅读“教辅书”。

此外,据当当网对于青少年读书情况报告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人群中,有课外书阅读习惯的高达95.3%,有91.1%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在“读书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如何·”的问卷中,认为“非常重要”的青少年与家长的人数分别是60.94%和72.52%。以上数据说明:读书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家长和孩子深刻认识到读书对于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的统计与分析,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读书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能使人心情愉悦,读书能让人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人学会欣赏生活。书让人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鲁迅先生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为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佩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一直咀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时,又捧起书攻读。读书为鲁迅先生成为著名思想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读一本好书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少年儿童来说,读书除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之外,还长期在精神层面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在日本,东京政府颁布法令,指定每年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藉此促进儿童在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敏感度等各方面的发展,并帮助他们更深刻地把“体验人生”作为长远目标。

二、好读书:好的读书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读好书就要善于利用书籍,将读书作为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读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渠道,更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少儿阅读习惯的养成将使其终生受益。此次调查显示:少儿读物以趣味性为主,以培育少儿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为主要目的。而那种目的性、功利性很强的阅读,往往会使少儿对阅读产生畏难、厌恶的情绪,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笔者在山东济南新华书店进行社会实践时,发现最吸引孩子眼球的是一些包装精美、色彩鮮艳的书籍。笔者采访一位六岁大的孩子,问他是如何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时,他说只要封面很好看他就喜欢。针对低龄孩子的阅读心理,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这种包装精美的书籍。的确,这些外表华丽的书籍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产生了读书的兴趣。

可见,少儿书籍应该拒绝“沉重”,首先要趣味性强。孩子被书中有趣的情节内容、生动的语言和人物所打动,逐渐喜欢阅读,并通过不断提高阅读量来完善自我。孩子们通过阅读来发现故事中蕴含的哲理,这是一个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所以孩子更容易接受。其次,父母不能陪伴孩子的一生,当孩子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后,就能积极主动地阅读,不断感悟人生哲理,提高终生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笔者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看到,刚刚开门营业的书店,少儿区就挤满了小读者,有些孩子甚至一大早自己骑自行车来到书店读书。这种读书的热情令人欣喜感动,这些孩子的读书习惯将使其终生受益。

以色列是神奇的国度,传说是上帝的故乡、耶稣的诞生地,并培育了若干诺贝尔奖得主。以色列的教育也是神奇的:“犹太人在小孩上学的第一天,要把蜂蜜涂抹在《圣经》的字母上,告诉孩子们‘书是甜的’……”父母作为孩子最初的也是终身的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孩子是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书店,家长会为孩子挑选合适的书籍。笔者随机对几位家长进行采访,其中刘沐希的家长说:“对于孩子来说,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阅读本身得到了快乐,而非其他。对于读书,家长要做示范,空余时间多读书,孩子受到影响,自然也就主动阅读起家长给买回来的各种读物了。”孩子爱读书,能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是家长最期盼的。家长应该让孩子读一些与其年龄和接受能力相吻合的书籍。七岁半的刘海墨小朋友,谈到最快乐的阅读经历是和妈妈一起读《八十天环游地球》。刘海墨的妈妈为培养孩子读书兴趣,坚持亲子共读,每晚睡前半小时定为孩子的读书时间,她说:“家长应提前为孩子准备好适合其年龄段的图书,让他们在想看书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到。”由此可见,家长对于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是有很大影响的。荀子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所以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

三、读好书:阅读优质书籍获得精神食粮

读书是有选择的,阅读优质书籍才能获得人类文明的优质精神食粮。尤其是少年儿童,阅读书籍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在新华书店,笔者发现多数的少儿选择的是包装精美、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有趣的书籍。但是当翻开这些书时,也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过多的插画使文字相对较少,印刷空隙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购书成本,也有悖于现代社会提倡的低碳环保理念。而且,现在的畅销书多是系列图书,一个系列多的五到十本,甚至更多,孩子若是想买一个系列的图书,就要支出一笔不菲的费用,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怎样确保孩子读的书是“好书”呢·在调查期间,笔者采访过几位家长,其中一位家长对于“读好书”有着独特见解:“对于现在的少儿来说,好书的标准除了‘如何写好作文’等有益提高学习成绩的书籍之外,还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可以提高孩子知识面和学习能力的书籍。孩子的读书面不要太窄,家长要主动给孩子买一些有益的书读。”父母在为年龄较小的孩子选择书籍时,应选择好玩有趣、又富有人生哲理的。

对于孩子喜欢阅读的图画、漫画书籍,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不适应孩子年龄的这类书籍出现,孩子读后不但不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好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主题轻松而且印刷精美、具有詩意的图画书。当孩子阅读量增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就可以为孩子选择有益于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书籍。作为家长,应该为孩子读书把好内容关,这样就可以保证孩子“读好书”了。

笔者还对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许爱红女士就“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读好书’”的问题进行了深度采访。许爱红女士说:“第一,孩子读书的兴趣是第一位的。第二,孩子的读书是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进行引导的。现在孩子的时间有限,仅凭孩子的兴趣读书,很难保证孩子的读书质量。我的孩子很爱读书,她选书的参考很多,同学推荐、老师要求、网上流行、《儿童文学》推荐、家长推荐,等等。但是这其中,老师的要求是孩子不得不做的,还常常带着情绪,而同学和其他途径推荐的书孩子常常很喜欢,因此,跟爱读书的同学、家长多交流,就能够在小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读书情趣。第三,家长应该做孩子读书的榜样。家长的志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阅读内容,因此,家长要经常阅读,关注好书,带头阅读好书,享受好书。第四,为孩子的读书营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让孩子享受读书的过程,感受与书的心灵沟通的愉悦,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纯净的事情,渐渐地,孩子就会从读书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提高审美的水平。”

墨子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少年儿童是人类文明的未来,而阅读则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相信在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下,孩子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书中汲取精神食粮,使自己不断成长,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雨巷中的自己抒情诗歌下一篇:书面表达--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