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员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人民调解员范文

人民调解员调解技巧

人民调解员应掌握的调解技巧

调解民间纠纷要准确把握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原因是民间纠纷的五大要素。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五大要素是做好各类民间纠纷调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可以说,掌握好这五大要素是调解好民间纠纷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技巧。

一、时间要素运用技巧

民间纠纷所涉及的时间问题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纠纷发生的时间;纠纷持续的时间;调解纠纷的时机。民间纠纷发生的时间往往具有季节规律,它是调解人员做好预防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民间纠纷持续的时间,往往说明了民间纠纷的复杂程度和调解工作的难易程度。对于这类时间长、隔阂深、问题比较复杂的纠纷,调解人员要做好持续作战的准备。调解纠纷的时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对于持续时间长久调未决的纠纷,调解人员要选取最佳时机再一次进行调解;二是指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调解人员要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如何实活把握调解纠纷的时机呢?首先,在调解时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反复调查研究,耐心细致做工作,抓住有利时机稳妥解决。如果遇到当事人不懂法时应当先宣传有关法律,循循善诱,积极疏导,进行调解。如果遇到当事人冲动发火不冷静时,不能强行调解,这样是起不到调解的作用的。应等待时机再行调解。 - 1 -

其次,根据谈话的环境和当事人的心态决定谈话的内容。特别是批评教育的话,提出要求的话,更要注意说话方式和说话时间,以免引起当事人的反感和敌视。

二、地点要素运用技巧

受生活环境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发生在不同地方的相同民间纠纷,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譬如:同样是因为建房时所建房屋高于邻居家的房屋而引起的房屋纠纷,在发达的农村地区,邻居往往会因为采光权受影响而与建房者发生纠纷,大多表现为争吵;而在落后且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农村地区,邻居往往会以自家的风水受影响而与建房者发生纠纷,发生打架斗殴的概率大大增加。调解人员只有熟悉掌握地点要素,才能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

纠纷发生的地点不同,纠纷态势的发展程度就会不同。例如:婚姻家庭纠纷,如果是发生在家庭之外,其严重性就会增加,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就要升级甚至已经升级,调解的难度也就会增加,而如果发生在家庭内部,问题也许会比较容易解决。因此,纠纷发生的地点不同,调解纠纷所要采取的对策也要随时调整、改变。正确掌握纠纷发生的地点要素,便于正确选择适当的调解方法,也便于灵活运用其他调解技巧。

三、人物要素运用技巧

纠纷的主体是双方当事人。调解纠纷实际上是调解人员对双方当事人所做的疏导、说服工作。由于自然状况、社会阅历、文

化素质和道德观念的差异,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个性特征的当事人对纠纷和调解人员的工作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外向型性格的人感情外露,内心想法会很快通过表情和行为表现出来;而内向型性格的人感情深沉,内心想法不易形于色和付诸于行动。这就要求调解人员善于察颜观色,通过分析纠纷当事人的表情、言语和行为,异清楚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再如,文化水平、法律素质高的人,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纠纷心理不容易形成,即使形成也不易外化为纠纷行为。如果这类人与其他人发生了纠纷,他们对调解员有道理的话容易听得进去,也能理解调解员的工作并给予配合;反之,文化水平、法律素质低的人,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纠纷心理容易形成并容易外化为纠纷行为。对这类纠纷当事人,调解人员就必须多花功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法律和政策讲清楚、讲透彻。针对这种类型的当事人,平时的帮教工作和回访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调解人员只有把握了纠纷当事人的个性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调解方式和方法认真讲解法律,攻心为上,破当事人的种种心理障碍,以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

四、情节要素运用技巧

纠纷的情节要素主要是指纠纷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真实情况。纠纷的萌芽、发生、发展乃至激化的全部事实经过、纠纷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各有哪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甚至双方当事

人各自的企图、动机和目的等等都是调解纠纷的事实依据。掌握充分的事实依据,做到有备无患,打有准备之战,对于蛮不讲理、死不认账、心存侥幸的当事人,调解员出示真实全面的事实证据,可以起到威慑当事人,促使其低头认错的作用。而对于心存疑虑,有所顾虑的当事人,一个充分掌握纠纷情节的调解员更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对调解人员来说,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掌握这些事实依据,才可以在调解中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调解方法,继而使当事人双方心服口服,使纠纷顺利得到解决。

五、原因要素运用技巧

纠纷的原因是指纠纷发生的起因,也就是引发纠纷的事实,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远因和近因。纠纷的原因是纠纷的根结所在,因此,也就是调解人员调解时的切入点。对于一起看似简单的民间纠纷来说,可能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同在,远因与近因共存。一般来说,直接原因和近因是比较容易查明的。但往往引发纠纷的真正原因是隐藏在直接原因和近因后面的间接原因和远因。这就要求调解人员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拔开层层面纱,找到深藏其后的引发纠纷的真正原因。只有抓住真正的原因,才能从根源上彻底解决纠纷。

第二篇:人民调解员培训材料(三)《人民调解的方法和技巧》

人民调解员培训材料

(三)人民调解的方法和技巧

人民调解的方法和技巧

主讲人:谭明华

新时期的民间纠纷非常复杂,千头万绪,我们广大的人民调解员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不断总结,完善方法和技巧,总结出比较实用的方法。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几种调解方法,从而提高了解决矛盾纠纷的效率,促使调解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一是另辟蹊径,迂回包抄

矛盾发生时,互不相让,僵持不下时,如果调解员简单的说教,老话重提,可能会引发当事人的厌烦和抵触情绪。此时,避开矛盾焦点,顾左右而言他,寻找突破点,引起当事人的兴趣,然后再巧妙引导当事人主动回到主题,往往能够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是以案说法,触类旁通

纠纷当事人往往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尽可能解释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比较才有鉴别,此时发挥典型案例 引导示范作用,让当事人有所参考,举一反三,联系自身,认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纠纷也能迎刃而解了。

三是趁热打铁,求同存异

对于一般类似赔偿的纠纷,纠纷清洁较为简单,双方在权利义务的归宿上无大分歧,主要在细节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调解这类纠纷要就事论事,了解双方在主要事项上是否有接近的可能,趁热打铁,往双方都有可能接受的方向上撮合。

民间纠纷类型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类型的纠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类的纠纷又有不同的情况。做好调解工作,首先要讲究调解语言的技巧。例如: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妻要离婚,理由是婆媳不和,丈夫无法消除纷争,为讨个清净,同意离婚,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并不是已经死亡的婚姻家庭纠纷时,调解语言技巧尤其至关重要。在初次接触要求离婚的女当事人时,我们不妨真诚地说“把你心中的苦水倒出来给我们听听”,一句贴心的话,使女方倾其所有,这时,你只管静静地听,在初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采取举一反三,换位思考的方式耐心的进行劝解。对于老人,我们首先说话要说到老人的心里,如过去苦难日子,现在的幸福生活,使老人愿意与你谈心,然后谈自己的想法,使老人换一个角度来认识问题,使婆媳矛盾得以化解,握手言和。在调解工作中,语言技巧对调解人员来说是调解成败的关键。调解人员要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说服、教育、批评、劝导。一句话,出自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之口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调解纠纷时要抓住适当的时机,把话说到当事人的心里,点到症结上,调解才能有力,否则,说浅了不筹效,说深了适得其反。

调解人员在调解时掌握方法和技巧也很重要必须做到“四宜四不宜”。如张某和李某是邻居,张家养了几只狗,李某家经常受到邻居家狗吠声的骚扰,心里非常气愤,多次找张某,张某却置之不理。一日,张某家的狗跑出来,李某看四处无人,打了张某家的狗,张某得知后火冒三丈,两家因此大动肝火,大打出手,调解人员迅速赶到。面对极易激化的矛盾,首先要做到宜少不宜多,即先听双方诉说事情的经过,多听少说,不急于表态。二是宜缓不宜急,即不继续恶化纠纷,不急于调解,采取冷处理,张某和李某经过劝解各自回家,纠纷达到了制止而不

第三篇:首席人民调解员

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方案

一、工作方式

每村聘请2名离退休干部、村级优秀党员或法律知识水平较高的村民为该村的首席人民调解员,义务对村里的较小的、一般的民事纠纷矛盾进行调解,同时协助镇司法所做好该村的矛盾纠纷信息排查工作。

二、首席人民调解员条件

1、政治上靠得住,思想上与党委、政府及村党总支保持一致;

2、为人正直,道德修养好,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水平;

3、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且群众反映较好;

4、有奉献精神,对村级调解工作热情高;

三、首席人民调解员的基本职责

1、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调解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2、坚持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团结同志,尊重领导,服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领导管理,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公正及时地调解一般民事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3、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依靠村级、镇

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

4、热情接待当事人,争取矛盾不上交,做好所在村矛盾纠纷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5、坚持说服教育为主,耐心调解,达到纠纷双方都满意为止,并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6、定期向镇司法所反映工作情况、意见和提出建议,协助镇司法所做好其他司法行政工作。

四、推选方式

原则上各村党总支、村委会、村调解委员会要对首席人民调解员进行推选,各村召开村民全体大会民主推荐,经村调解委员会、村委会、村党总支委员会审核后,将名单报镇人民调解委员,经走访、审查通过后再交党委,镇党委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确定,下发聘请书。

五、有关人民调解员纪律要求

1、不准徇私舞弊。

2、不准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3、不准侮辱、处罚当事人。

4、不准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5、不准吃请受礼。

6、不准限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7、不准向当事人收取各种名目的调解费。

8、不准参与赌博等违法乱纪行为。

实行“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是新形势下实现司法行政工作“大调解”局面的一项重要探索,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实践活动。各村党支部、村委会、村调解委员会要积极支持配合,并努力探索“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的建设,要搞好首席人民调解员的推选工作,切实选准、选好首席人民调解员,并充分发挥首席人民调解员在农村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的作用。

附:

村 首席人民调解员推选申报表

第四篇:贵州省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奖励办法

【发布单位】82202

【发布文号】黔府发[1995]40号 【发布日期】1995-03-23 【生效日期】1995-03-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贵州省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奖励办法

(1995年3月23日黔府发〔1995〕40号 1995年2月25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和人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表彰奖励先进,根据《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

第三条 第三条 奖励必须实事求是,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

第四条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门对成绩显著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授予优秀、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或人民调解员称号。

第五条 第五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授予先进称号:

(一)调解组织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岗位责任明确,纠纷调解率达到95%以上,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0%以上;

(二)调解民间纠纷及时、合法,防止民间纠纷激化成绩突出,连续2年无因民间纠纷调解不及时而发生刑事案件、自杀事件和群众性械斗;

(三)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和社会公德教育,预防纠纷措施有效。

第六条 第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授予优秀称号:

(一)具备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条件;

(二)调解组织工作制度执行较好,纠纷调解率达到98%以上,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

(三)坚持经常性的法制宣传和社会公德教育,预防纠纷措施效果显著,连续3年无因民间纠纷调解不及时而发生刑事案件、自杀事件和群众性械斗;

(四)结合本辖区实际,定期分析民间纠纷特点,排查纠纷隐患,掌握纠纷规律,专项治理多发性纠纷取得成效。

第七条 第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调解员可以授予先进称号:

(一)从事人民调解工作3年以上,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秉公办事;

(二)摸索本辖区各类民间纠纷发生、激化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调解各类民间纠纷的有效办法,纠纷调解率法达到95%以上,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0%以上;

(三)发现纠纷当事人有闹事动机或作为闹事准备,能及时疏导调解,制止纠纷激化;当纠纷当事人预谋械斗并着手准备时,能采取果断措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纠纷当事人有自杀的表示或准备,经疏导教育,避免当事人自杀的。

第八条 第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调解员可以授予优秀称号:

(一)具备先进人民调解员条件;

(二)总结人民调解工作经验,钻研人民调解业务,积极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工作建议有效、可行,人民调解工作成绩显著;

(三)得知纠纷当事人正在实施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能及时赶赴现场,不顾个人安危,制止了恶性案件发生或减轻危害结果;纠纷当事人聚众械斗,正在实施报复行为,能采取果断措施,制止械斗或减轻危害结果的发生;纠纷当事人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经及时制止或抢救避免当事人死亡,并做好疏导工作,使当事人放弃自杀念头;

(四)及时提供重大民间纠纷信息,积极帮教有劣迹人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绩突出。

第九条 第九条 对事迹特别突出、具备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优秀人民调解员条件的,由省司法厅报司法部审核批准为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模范人民调解员。

第十条 第十条 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先进人民调解员,由司法助理员提名或推荐,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定,并报送先进事迹材料,由县级司法局审查批准后予以表彰奖励。地、州(市)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先进人民调解员,由县、市司法局推荐,并将先进事迹材料报地、州、(市)司法局审查批准后予以表彰奖励。

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优秀人民调解员,由县级司法局推荐,并将优秀事迹材料报地、州(市)司法局审核,由地、州(市)司法局上报省司法厅审核批准后予以表彰奖励。

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的表彰奖励,由单位所在地的县级司法局负责推荐。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表彰奖励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先进人民调解员,地、县司法局1年或2年进行一次;表彰奖励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优秀人民调解员,省司法厅2年进行一次。 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应及时表彰奖励。对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牺牲的人民调解员,追授荣誉称号。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先进、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由表彰部门授予锦旗、证书。先进、优秀人民调解员由表彰部门发给奖状、证书和奖品。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称号的,由批准机关撤销其称号,收回锦旗、奖励、证书,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表彰奖励人民调解委员会及人民调解员所需经费,由司法部门编造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列入司法业务费中开支。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对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事迹特别突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或人民调解员,按有关规定由司法行政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命名或给予记功。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贵州省司法厅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人民调解员培训教案

孙淑萍

一、人民调解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联系。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六句话,31个字)。“和谐”这一中国式的传统精神在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赋予了时代意义。人民调解工作作为中国传统经验,与和谐社会有着必须联系。

1、人民调解工作符合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社会”首先是人本社会,是尊重权利,崇尚人文关怀的社会。我国第四次修宪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国家的根本大法。人民调解面向基层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开展工作,特别是协助基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运用法律的手段,疏导、化解涉及群众合法权益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众性事件,建立了人民调解与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共同化解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运行机制。成为基层党委、政府广泛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党支部通过人民调解工作彰显其知民、亲民、爱民、便民、助民的执政理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调解工作有利于增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理顺群众情结,稳定社会秩序,使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互相协调,方向一致,加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2、人民调解符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和为贵”乃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和谐社会值得借鉴的传统东方智慧,而人民调解正是“和为贵”的制度实践机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意识的觉醒,有些人曾一度进入诉讼误区,总认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最佳方法是诉讼,因此一旦产生纠纷,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对薄公堂。当然,在公民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提升的情况下,人们依法维权的意识值得提倡,但是也要考虑是否无谓浪费了诉讼成本。因此,在某种情况下,打官司并非是解决纠纷的最佳途径。俗话说:“一场官司十年仇”。经过法院审理、判决、执行后,虽然纠纷本身划上了句号,得到最轻处理。但当事人的情感、情绪、因素往往并没有随之归于平静。有时一场小纠纷留给当事人甚至一辈子怨恨。而人们称作“一不误工,二不花钱,三不伤感情”的人民调解,“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以情动人”使当事人在公正、平等的前提下,互谅、互让,既能使纠纷双方免除诉讼之累,又能消除当事人之间的隔阂,重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诚信、友爱、团结和睦。因此,在提倡诉诸法律的同时,人民调解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渠道。

3、人民调解员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固防线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

一是正确及时的化解矛盾纠纷,增强人民内部团结。把大量的矛盾解决在基层,使许多纠纷当事人在不伤感情,不失和气的前提下,消除了隔阂,改善了人际关系,有效地维护了安定团结。

二是防止矛盾纠纷激化,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1)人民调解组织通过及时发现,正确调解纠纷,把许多因为矛盾纠纷而走向犯罪边沿的人拉了回来,特别

1是制止了许多一触即发的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恶性案件;(2)通过具体调解案件,不失时机地向纠纷当事人及周围群众进行法制教育,不断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为预防违法犯罪起到了治本的作用。(3)通过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感化,有效地预防了重新犯罪。

四、其它国家的调解制度。

目前,调解作为一种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受到各国司法界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学习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并结合他们本身的历史文化和法律制度,加以发展。如:挪威制定了《纠纷解决法》,规定诉讼外调解是诉讼的必须程序,经调解达成的协议而强制执行。瑞典95%的民事纠纷都要依靠调解来解决。日本,1951年颁布了《民事调解法》规定调解协议书与判决书具有与判决书同等的效力。近年来,美国也重视推行调解制度,认为调解能防止矛盾激化,降低司法成本,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国制定了《解决纠纷法》鼓励各地成立民间调解组织,实行民间调解制度。菲律宾把调解作为诉讼的初步程序,人们遇到纠纷必须先调解,调解不成,由调委会开具证明,才能纠纷递交法院受理,欧盟也正制定符合欧盟各国的《纠纷解决法》。由此可见,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许多国家认同的较好的方法之一,成为当今各国司法改革的一种趋势。我国人民调解在有些方面、有些地方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与一些国家的做法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一、什么是人民调解委员会?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二、什么是人民调解?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依据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对民间纠纷进行规劝、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解决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

三、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是:

(一)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二)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三)向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四、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守的原则

(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

(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五、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是:

(一)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二)要求有关调解人员回避。

(三)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真愿,提出合理要求。(四)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六、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应承担的义务是:

(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二)遵守调解规划。(三)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四)自觉改选人民调解协议。

七、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应当遵守的纪律是:

(一)不得徇私舞弊(二)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三)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四)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

(五)不得吃请受礼。

八、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受理调解的纠纷是:

(一)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理处理的或法律、法规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

(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是其他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者解决的。

九、人民调解调解协议有效的条件有:

(一)当事人是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性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十、人民调解调解协议无效的条件有:

(一)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者利益。(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十一、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形式

1、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2、乡镇街道设立的民调委员会。

3、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十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责

1、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

2、向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人民调解工作的情况和重大纠纷信息。

3、组织贯彻传达落实党委、政策和司法行政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示要求,工作安排部署等。

十三、人民调解受理的范围

1、公民之间的纠纷,包括:婚姻、家庭、赡养、抚养、继承、房产、宅基地等纠纷,以及争水、争田引起的生产经营性纠纷;

2、公司与法人或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纠纷。

十四、调解协议的履行

1、自觉履行合同。

2、说服教育履行

3、请求乡镇人民政府处理或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填空题 :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指定一名人民调解员(为调解主持人)。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调解终结。

三、人民调解员任期(三)年,第(三)年改选或者聘任一次,可以连选连任或者续聘。

四、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调解的种类:调解分为: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等。

人民调解:在人民调解委员的主持下,调解人员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及社会公德、对纠纷当事人进行规劝、疏导、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使其解决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

人民调解在实践中怎样运作,我们的依据是什么?一是2002年9月5日,出台的从2002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二是2002年9月26日发布的司法部第25号令《人民调解若干规定》。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民事案件的规定》

2006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于2002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共13条,主要包括:(1)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2)涉及人民调解案件的种类;(3)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的认定等内容。其核心部分有(第

一、第

二、第十条)三条。司法解释

第一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已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根据该条规定凡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的人民调解协议,都应认定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第一:主持调解的必须是人民调解委员会。

行政机关,其它组织或者其他调解机构主持达成的协议,不适用本规定。因此调解协议书必须加盖调解委员会公章。

第二:调解协议必须具备民事权利和义务内容。

第三:调解协议书必须是书面协议。

第四:双方当事人必须签字或盖章。

因此,我们强调大的纠纷要有卷宗,小的纠纷要有登记。

第二条: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请求当事人履行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十条: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人可以向被执行人所在地或者被执行人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二、司法部颁布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2003年9月26日,司法部第15号令颁布了《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规定》共分七章四十五条。共在七个方面的的内容。(1)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原则;(2)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置、组成和运行机制;(3)人民调解员的条件、选任和纪律;(4)受理民间纠纷的范围、方式和分工;(5)调解民间纠纷的具体程序;(6)人民调解协议的订立和履行;(7)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上一篇:寝室长总结范文下一篇:让警钟长鸣范文